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9 17:11:01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篇(1)

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第七单元《美丽的圆》中的歌曲《法国号》,是一首节奏规整、圆舞曲风格的法国民歌。F大调,三四拍,歌曲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轻快跳跃和优美舒展的旋律交替进行,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对法国号的喜爱,夸赞。在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两拍子导入,直接在钢琴上弹柱式和弦,让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律动,在教室里走圆圈,走的同时听听老师的琴声有什么规律,学生会回答出师一个手弹的重,一个手弹的轻。教师请学生用身体语言把“重”和“轻”表示出来,学生会一只脚踩的重一只脚踩的轻地走圆圈。在学生熟练掌握后,教师的琴声变成三拍子,着重体现三拍子的特点,请学生回答老师的琴声有什么变化,学生会说出老师第一次弹的重,后面两次弹的轻,得出“重轻轻”的结论。教师总结在音乐中把“重”叫着“强”,“轻”叫做“弱”,那“重轻轻”则是“强弱弱”,强弱弱就是三拍子的特点。教师请学生用身体语言表现“强弱弱”,有的学生会跨一大步,走两小步;有的学生会拍一下手,走两步……这时教师的琴声可做速度的变化,学生不仅要用身体语言表示“强弱弱”,还得跟上琴的速度,速度随琴的快慢。这样既让学生的感知觉得到开发,也让学生的创造及想象能力得到发挥,在律动中自己找到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最后教师的琴声从简单的柱式和弦转换为《法国号》的旋律,这样学生对三拍子的节奏有了一定内心感受,并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二、在音乐游戏中渗透节奏训练,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在游戏时,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因此抓住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有目的地运用音乐游戏进行节奏学习。

如苏少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第五单元《“小鬼”当家》中的歌曲《买菜》,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独特的旋律手法,中间的数板,以及紧跟其后的重复开头句的结尾,都赋予歌曲以浓郁的民族风格。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跟节奏型念唱蔬菜的名称,在游戏中体会歌曲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很快完成了歌曲《买菜》中数板部分的学习。

三、在歌唱欣赏活动中贯穿节奏,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在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第一单元《四季放歌》中欣赏曲目《新疆之春》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新疆音乐的风格特点,摈弃了死板的出示节奏型,请学生跟打跟念的形式,而是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在乐曲《新疆之春》的主题部分进行跟拍的形式,并通过师的反复拍打,让学生进行模仿拍打,最终请学生写出拍打的节奏。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的特点,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教学难点,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新疆乐曲的音乐风格特点,从而顺利完成了欣赏曲目《新疆之春》的教学。

四、让节奏与生活紧密结合,巧妙设计节奏教学

节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节奏。因此,结合生活中的节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便于感受。

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分为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这两种因素或同步或交叉协同构成教学完整体系,把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结合起来,形成愉快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地学。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具有丰富的节奏。教师应尽可能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验,通过直观等手段来进行教学,利用这些生活音响加以启发和诱导,这些节奏很自然地被运用到音乐中来。根据音乐教学法中的具体效应:就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通过生活现象中的各种声响节奏来熟悉音乐中的各种节奏型。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篇(2)

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如果说音乐有个起源,那就起源于节奏的敲击。纯粹的节奏对我们所产生的效果是如此直接,使我们直接地感到它是音乐的最初的起源。节奏是构成音乐时间的实质,是音乐的核心和骨骼。良好的节拍感、节奏感是学生学习音乐所应具备的技能,是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节奏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力图在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音乐的鉴赏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教学。

一、在教唱课上,让学生学会听伴奏

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应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伴奏音乐(包括前奏、间奏和伴奏)是一首歌曲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忽略伴奏而只关心自己要唱的旋律和歌词。这时,有些老师就会采取最容易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说:“预备――起!”但是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是应该唤起学生本身对伴奏的关注的,而不是让学生变得依赖老师而不用自己的耳朵。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妨少说几次“预备――起!”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感受前奏和间奏并配合其节奏速度开始演唱,而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伴奏音乐的速度,并学会配合。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音乐听觉和速度节奏感受能力,长此以往将变成陪伴学生一辈子的技能。

二、开展课堂游戏训练节奏

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参与体验、身心投入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其身心特征表现为喜欢表现自我,活泼、爱动,对未知的事物表现很强的兴趣。从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节奏教学任务来看,其表现为节奏结构简单、生活化、常识化、场景化,且充满律动感。所以,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的训练应该充分把握小学生这些身心特征,充分分析音乐教材,了解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的特点、任务,把节奏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理论化的节奏知识变成非常生动和形象的东西。比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玩律动方面的游戏,通过肢体有节奏的运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活泼爱动、表现自我、好玩等这些特点,也就达到训练学生音乐节奏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将学生几人分为一组,让他们随着节奏摇摆身体,或者拍手、跺脚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排成一排或者围成一圈,进行手的舒展和前后的踏步。再如,将全班学生以6人为一组、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模拟时钟走动的快慢来感受节奏。还可以由教师自创一些节奏,由学生根据节奏通过肢体语言摹仿表演出来。甚至由学生自己打出一些即兴节奏,由其他同学来模仿表演等方式,都能有效加强小学生节奏训练。

三、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学生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学生根据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如在训练xxxxxxxx艚谧嘈褪保开始时我让学生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地我要求学生四分音符用脚来表示,八分音符用手来拍,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的兴趣都很高,很多学生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节奏。伴奏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伴奏能展现音乐节奏,可以让教学者观察到学生掌握音乐或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全班学生的合作伴奏,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而这又是符合《音乐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四、打击乐器“走进”课堂,培养学生合奏的能力

把打击乐器引进课堂,学生易于接受,打击乐器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敲敲打打,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当打击乐器出现在讲台上时,每个学生都瞪大了眼睛,那眼神分明是惊羡、迫切的,我及时捕捉这一份惊羡、迫切,把从前嘴里念、手上拍、脚下走的节奏过渡到三角铁、沙球、双响、快板等简单的打击乐器的演奏。出示演奏谱后,我先让学生对各个声部做徒手练习,练习时,要求每个声部每小节的行进都要统一在像钟表一样的“嘀嗒”声中。然后把乐器分给他们,让他们反复练习所在声部的节奏。合奏时,要听听自己的节奏是否正确,自己所在的一拍是否与别人所在的一拍相吻合,自己的情绪、力度是否与别的同学大致相同……不知不觉地,同学们的合奏渐渐体现出配合默契、和谐动听,课堂气氛处于极端活跃、愉快之中,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这种合奏训练,在学生的心理上渐渐建立起一种无形的“音乐向心力”,为今后的合唱、合奏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篇(3)

1.有益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是否具有音乐节奏感是能否鉴赏一首好音乐的关键,若小学生能在音乐学习中良好地把握音乐节奏感,就会对一首好的乐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在能够良好地把握乐曲、鉴赏乐曲的同时,或许也可以在自己的看法及理解上,对原有乐曲进行创新性的改变。

2.能够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首好的音乐能够抚慰心灵,陶冶情操,与灵魂深处对话,它利用多变跳动的音符及不一样的旋律对小学生纯净的心灵进行良性塑造,使学生的心灵更加清澈透明,无所畏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3.促进小学生智力发育

音乐节奏感要求对耳、眼、手、脑应具有充分的协调性,这使小学生的协调能力、身体器官的灵活性以及大脑的反应能力得以大大提升,进而也促进了其想象力、创造性、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方法

1.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

在小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中,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音乐老师应积极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尽管音乐节奏感是一个抽象化名词,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节奏感知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在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兴趣时,小学音乐老师应将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元素加入到节奏训练中,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交通工具或是大自然里的各类声响,还有学生中广为流行的歌曲等;又或是一段极具节奏感的说唱,音乐老师可截取其中一段音乐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从强烈的节奏感里找到乐趣,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感学习的热情。

2.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的节奏训练

音乐离不开耳朵的聆听,因此,在音乐的节奏感训练中,听力训练必不可少,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乐曲感知能力、乐曲记忆能力、乐曲鉴赏能力、乐曲理解能力以及乐曲的节奏感掌控。换句话说,音乐的听力训练是培养出良好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条件。音乐听力训练中最好的素材就是大自然中的一些声音,小学音乐老师可选取如山间的流水声、动物的各类嚎叫声、动听的鸟鸣声、风吹动树叶的哗哗声等等,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具有音乐节奏感的声音,都能够给予学生美的声音享受。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声音素材,比如说机器的轰鸣声、劳动人民在工作时的号子等等,其中都蕴含着不一样的节奏。小学音乐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听力训练时,应与现代化科技手段相结合,使这些声音更好地呈现给学生,进而激发小学生对学习音乐节奏感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合理的肢体动作也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音乐节奏感的感知不止需要耳朵和眼睛的配合,适当的肢体动作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时可采用体态律动法,让小学生在肢体动作中更好地感知音乐节奏,将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方,在《火车来了》这首音乐的学习中,为了使小学生能够对此首乐曲中的重音、速度及节奏掌握得更加合理,小学音乐老师即可采用体态律动法,先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节奏朗读歌词。然后将火车开动时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先将学生排成一个队伍,后面的同学拽着前一位同学的衣服,在教室中模拟火车开动时的场景,并伴着应有的音效,有序地转圈进行,与此同时,大家一起合唱《火车来了》这首歌。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做游戏的趣味,还可以让小学生更加轻松地感悟到这首歌的情境和其中伴有的节奏。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肢体动作都可以帮助小学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方说扭动、走跑、双脚跳、单脚跳、拍手、点头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感知音乐、学习音乐、鉴赏音乐,更加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4.利用乐器帮助学生培养音乐节奏感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篇(4)

节奏在音乐教学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节奏的把握情况直接对学生的乐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旦学生节奏感相对较差,其视唱能力必然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初期阶段,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音准,更应该组织学生开展节奏训练,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音乐知识提供相应的保障。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组织开展节奏训练的重要性

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进行分析能够发现节奏训练的优化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对节奏训练的重视,学生才能够奠定音乐艺术的学习基础,为学生未来良好艺术素养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在研究中应该注意对节奏训练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为节奏训练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指导。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组织开展节奏训练的意义

节奏教学是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由于节奏是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之一,承担着音乐学习支架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想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构建音乐知识体系,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就应该加强对节奏训练的重视。一方面,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合理组织开展节奏训练能够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必然会得到良好的调动[1]。另一方面,合理组织开展节奏训练能够辅助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而只有借助学生想象力的不断激发,节奏训练才能够真正启发学生开启自身抽象思维,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丰富,让学生在良好的节奏感作用下自由的想象,实现对音乐艺术的良好感知。此外,节奏训练的合理组织也能够对学生情感激发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而合理加强节奏训练就能够促使学生的情感共鸣得到有效的激发,进而真正感受到音乐艺术的巨大魅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向音乐真谛靠近。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借以充分发挥出节奏训练的作用,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合理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对多种类型的音乐教学活动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发现,合理组织开展节奏训练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感受到音乐的模拟特征,节奏的轻重缓急可以实现对多种不同声音的模拟,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感受到音乐在模拟方面的独特优势,进而更好的体悟音乐艺术的魅力[2]。此外,合理组织开展音乐节奏训练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积累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在节奏教学活动中,小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几种简单常见的音符、休止符的时值等基础知识,并对拍号的意义和强弱规律等形成初步认识,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例如在对小学人教版音乐歌曲《摇啊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播放歌曲的录音,并要求学生结合音乐节奏做出划船的律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6/8的强弱感,并且在后期哼唱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对整首歌曲节奏的感悟,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必然会得到显著的增强。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节奏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发挥节奏训练的作用能够促使节奏训练在新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合理组织开展节奏训练的措施

基于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小学音乐教师要想凸显节奏训练的重要作用,促使小学音乐艺术在新时期取得新的发展成效,就应该尝试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为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为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具体而言,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组织开展节奏训练。

(一)借助课堂游戏开展节奏训练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明确指出,只有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不断的体验,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够保证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思想发育尚不够成熟,在心理特征方面表现出自我、爱动、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这一特点[3]。同时,从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能够发现,音乐节奏相对较为简单,并且具有一定的生活化和场景化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律动感。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训练过程中就应该尽量把握多方面的特征,对音乐教材进行充分分析,对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特点和教学任务进行分析和把握,让学生在节奏训练中可以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引入游戏教学法,为节奏训练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尝试应用奥尔夫教学法,在组织开展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然后为学生播放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让他们随着节奏摇摆身体、拍手、跺脚等。这样在小组游戏活动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或者他人的错误并进行调整,学生的节奏感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整体音乐学习效果也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合理应用诗歌朗诵比赛对学生实施节奏训练

诗词不仅具有意境优美的特征,并且还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也能够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4]。借助诗词朗诵训练,学生带有感情的对诗词进行朗读,学生对节奏的感受能力和对歌曲的感受能力都能够有所提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诗词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朗诵打节拍,让学生能够对诗词节奏形成更为形象直观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教师在诗歌朗诵训练过程中可以选择王维的《画》作为朗诵对象,并对诗句的节奏进行分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学生在朗读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进一步强化自身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把握能力,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艺术素养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

(三)模仿生活场景实施模拟训练

小学音乐艺术与学生的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要想提升节奏训练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完成对音乐的模拟,将节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节奏知识形成更为形象的理解和认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生活场景模拟训练中,学生对音乐节奏训练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显著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自身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记忆[5]。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寻找一些生活中的特殊声音场景并进行模拟,深化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师可以借助动物走路的场景将音符形象化的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模仿公鸡“咔咔咔”走路,战马“嗒嗒嗒”奔跑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模仿在乐器上进行适当的弹奏,让学生对相关音乐节奏形成更为形象的认识。此外,教师也可以使用不同的长短律动模拟生活中的象声词,如使用××|××||(咚咚、咚咚)模仿人的心跳声,使用××(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使用×××(咚咚咚)模仿人敲门的声音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对音乐节奏方面的知识形成更为系统的认识,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合理组织开展教学评价工作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学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保证教学评价的质量,才能够促使各项教学活动得到顺利推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节奏强化训练时应该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结合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加以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对自身节奏训练情况形成客观的认识[6]。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尽量使用赏识性的语言,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深化学生对于节奏训练的认识,促使学生的节奏训练效果得到逐步提升。此外,在组织开展节奏训练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小组互评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分析他人表现的过程中对音乐节奏方面的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保证学生的音乐艺术感知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唯有如此,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效果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凸显,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师只有进一步加强对节奏训练的重视,注意充分发挥出节奏训练的价值,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节奏训练当作重点内容,积极制定合理化教学策略为节奏训练效果的强化提供相应的支持,为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作者:孙丹丹 单位:杭州市闻涛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奕萍.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小学,2014,(01):42.

[2]钟晨.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07):135.

[3]赵戈非,陈萃萃.浅析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J].戏剧之家,2013,(07):157-158..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篇(5)

儿童音乐教育应先从节奏教学开始。

――奥尔夫

旋律是音乐的血肉,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在音乐四大构成要素中:旋律、节奏、音色、和声,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根据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的名言,可以看到节奏对音乐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节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音乐节奏感,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与基础。

1.培养对音乐节奏的感知

培养节奏感的前提是培养音乐节奏的感知,因为音乐节奏概念相对抽象和模糊,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后,才能进行有效的节奏教学。感知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教师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将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的事物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节奏,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例如:小学生喜欢的动物的叫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等,使音乐节奏更具体化和形象化。也可播放著名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优美音乐声中寻找节奏感,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加强听力节奏训练

音乐听力训练是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播放贴合学生兴趣爱好和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听力训练中。例如,教师可在课堂中播放流行歌曲《双节棍》,由于《双节棍》的节奏感比一般歌曲较强,又深受小学生喜爱和追捧,学生在听这首歌曲时,会跟着音乐节奏不由自主地晃动、点头、拍手,是节奏感训练效果,无形之中让学生了解节奏感,并感受到节奏感在音乐中的魅力,从而大大提高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效率。课外,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在聆听鸟叫、风吹树叶、涓涓水流的自然声音之中感受音乐节奏美。

3.采用体态教学

所谓“体态教学”,也叫“体态律动法”,是由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结合肢体运动进行的节奏感教学方法。采用体态教学,可使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肢体动作中充分感知音乐节奏,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例如,学习《火车开了》这一歌曲时,先让学生在教室里排成一个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或者用收音机播放火车启动时的声音),引导学生通过拍掌、跺脚等方式,和着拍子,感受火车开动时有规律、有节奏的声音,学生通过对音乐节奏的感知,用拍手和跺脚表现出来,教师要在旁加以指导和纠正,增强学生节奏感。在一、二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体态教学尤其重要,通过头、肩、腰、口、手、脚的全身活动和肢体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还培养各自表现能力,更让他们了解音乐节奏。体态教学中还可采用跑步、单足跳、双足跳、摇摆、走跳等肢体动作,增强趣味性。

4.节奏图谱法

五线谱和简谱都是音乐教师教授音乐时常用的图谱,但这样的图谱对小学生来说,枯燥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传统五线谱和简谱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学生更易理解,更具吸引力。例如:学习《雨中曲》时,强音可以用大雨点表示,弱音用小雨点表示,这样绘制出来的图谱简洁易懂,更能让学生理解节奏强弱不同,然后让学生根据这样形象且具体的图谱演唱,学生可很清楚地分辨出强音和弱音,根据图谱显示很快实现强弱因的转化,快速学习歌曲。

5.运用打击乐器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篇(6)

节奏为音乐的重要表现要素。瑞士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提出:音乐教育的前提是通过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与敏捷反应能力。①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也表明,需从节奏着手展开音乐教育,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节奏训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节奏训练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开展情况

节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简单来说,一切运动着的事物在时间上的规范,统称为节奏。无论是队列步伐、人的心跳,还是机械运转、生产流程等均有着自己的节奏。可见,节奏为音乐的骨骼。奥尔夫就曾经说过:“音乐构成的首要要素即为节奏,而非旋律。”中小学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的初级阶段,而节奏教学属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还能增强其对乐曲、歌曲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与分析能力。节奏学习的进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科学、正确的节奏训练能够确保中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多音乐知识。②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较多弊端,如整个训练过于程式化,多是通过拍手、读谱的方式来完成,训练方法单一、学习内容枯燥。此外,音乐课堂上节奏训练的时间较少。音乐本就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但音乐课堂上长时间枯燥的节奏训练已脱离了生活。节奏训练如果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将不利于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违背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宗旨。

二、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策略

(一)利用语言完成节奏训练

中小学生年龄较小,更愿意去记忆一些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东西,而童谣是他们从小就接触的音乐,非常易于记忆,通过童谣来展开节奏训练,对学生而言是相当有效的训练方式。

(二)利用乐器演奏完成节奏训练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击打、吹奏乐器的方式来感受节奏,从而完成节奏训练。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感受乐器的声音(长音、短音,或清脆、浑厚的声音等),并学习碰铃、响板、三角铁、沙锤等打击乐的节奏;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甚至引导其自制打击乐器。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道具,如筷子、盆、铁桶等,引导学生去感受与创作节奏。

(三)结合生活中的声音完成节奏训练

音乐作品中的很多节奏均是音乐家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唤起学生头脑中已经储存的节奏,如体育课上跑步的“一二一”节奏声、青蛙叫的“呱呱”声、钟摆的“滴答”声等,生活中的这些声音也有助于完成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此外,节奏模仿训练法是中小学音乐课堂节奏训练的常用教学方法。让学生想象和模仿这些声音,如汽车鸣喇叭的声音、公鸡打鸣的声音、火车呼啸而过的声音、敲门声,以及下雨时的滴答声等,这些都能够使其更加快速地掌握其中的节奏,并且有助于提升节奏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速度变化完成节奏训练

节奏为乐音中长短变化与轻重变化的一种形式。因此,节奏训练需与速度训练有机结合,方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如谱例2,若要使节奏、拍子与拍号不变,速度再加快一倍,将会出现谱例3的效果;再加快一倍的速度,将会出现谱例4的节奏效果。

三、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的注意事项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其能够轻松地学习音乐知识。因此,中小学生音乐课堂上的节奏训练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应注意节奏训练的频率。教师要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与运用节奏,在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时间不能过长,但应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多次反复训练,并坚持“课上练、下课也练”的原则,久而久之,就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并提高其音乐欣赏的能力。第二,节奏训练应多样化。中小学生受年龄、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于枯燥的学习形式很容易感到厌倦,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内容更形象、生动。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篇(7)

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就是节奏。所谓节奏,就是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的组织形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著名的音乐教学家奥尔夫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奥尔夫教学法特别强调节奏训练,奥尔夫本人提倡音乐教学应该以节奏入手。由此可见,节奏的训练对学生学习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开展课堂游戏训练节奏

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参与体验、身心投入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其身心特征表现为喜欢表现自我,活泼,爱动,对未知的事物表现很强的兴趣。从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节奏教学任务来看,其表现为节奏结构简单、生活化、常识化、场景化,且充满律动感。所以,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的训练应该充分把握小学生这些身心特征,充分分析音乐教材,了解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的特点、任务,把节奏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理论化的节奏知识变成非常生动和形象的东西。比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玩律动方面的游戏,通过肢体有节奏的运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活泼爱动、表现自我、好玩等等这些的特点,也就达到训练学生音乐节奏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将学生几人分为一组,让他们随着节奏摇摆身体,或者拍手、跺脚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排成一排或者围成一圈,进行手的舒展和前后的踏步。再如,将全班学生以6人为一组、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模拟时钟走动的快慢来感受节奏。还可以由教师自创一些节奏,由学生根据节奏通过肢体语言摹仿表演出来。甚至由学生自己打出一些即兴节奏,由其他同学来模仿表演等等方式,都能有效加强小学生节奏训练。

二、运用诗歌朗诵训练节奏

诗词不仅词句优美,而且饱含深情,还能够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对诗词的朗诵,本身就必须把握一定的节奏,所以小学音乐中节奏的训练还可以用朗诵诗词这一方法。教师可以找一些学生熟知的诗词,饱含深情地朗读或者带读,增强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力。要注意的是,在朗读诗词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随着朗读的节奏,用手拍打出节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受到节奏。比如:

× ×. × × ×― | × ×. × × ×|

远 看 山 有 色, 近 听 水 无 声。

× ×. × × ×― | × ×. × × ×|

春 去 花 还 在, 人 来 鸟 不 惊。

学生在朗读自己熟悉的诗词中,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节奏的形象把握,又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协调能力。

三、模仿生活场景训练节奏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以自然声音、现象、场景等为启发元素,经过教师的即兴创作,把节奏融合生活中,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节奏教学中,使学生形象的理解节奏,掌握节奏。通过模仿生活场景训练节奏,能够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心态中来学习节奏,把生活场景融入节奏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节奏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直观明了的学会掌握节奏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节奏的记忆和理解。比如,在教学生如何认识音符时,可以让学生先找出生活中一些动物的走路姿态,然后根据动物走路的节拍把音符形象化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模仿公鸡走“咔、咔、咔、咔”,马驹跑“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等。教师再根据学生模仿的节拍在器乐上弹奏出来。教师还可以从生活中不断挖掘哪些声音长与短不同的律动,引导学生用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来、拍出来。如:

(1) × × | × ×|| 读作:咚咚咚咚 (模仿心跳声)

(2)×× 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

(3)××× 读作:咚咚咚(模仿敲门声)

四、使用各种乐器训练节奏

用乐器训练节奏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乐器,懂得乐器的一般特性,会使用乐器。在课堂上,让多名学生拿不同的乐器,让一个学生模仿或即兴拍打节奏,然后由不同的学生用器乐演奏出来。或者由学生用器乐演奏一组节奏,然后由其他学生用手拍打出来。或者,一部分同学朗诵诗词,由另一部分同学用器乐演奏配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可以用同一种器乐将声音长短和变化的节奏即兴演奏出来,然后由学生现场模仿。还可以利用器乐,结合生活场景,由教师弹奏不同音符构成的音乐,然后学生根据音乐,模拟各种动物的叫声或者动作,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动作反映能力,更重要的是,也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理论性较强、专业性较强的音乐节奏知识演变成生活化、趣味化、形象化的形式,把纯知识性的东西通过表演、模仿、游戏等形式表现出来,用“动”的东西表现“静”的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学。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在各种活动游戏中感受节奏、学习节奏、创造节奏,才能学好节奏,打好节奏基础,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创作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篇(8)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和灵魂,同时也是不同作品音乐风格、音乐思想的最显著标志,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深化学生对音乐的多维认知,进而为学生的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必要基础[1]。而节奏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合理的节奏教学不仅可以降低学生音乐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快速理解掌握曲目的乐理知识,也可以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从简单地听歌曲、唱歌曲逐步深入到分析歌曲旋律、感悟歌曲内涵,促进学生的艺术素养、创造能力以及思维感知都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2]。

1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当前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高涨,在课堂中学生侧重于欣赏音乐而非学习乐理,认为“音乐课就是用来放松、用来玩的”[3]。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就要为学生合理创设生活化情境,搭建起音乐节奏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学生能够意识到“音乐来源于生活”并真切体会到节奏知识的趣味,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亲切感,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节奏学习并促进学生从直观的生活入手理解抽象的节奏特点。比如教学节拍等辅助性的节奏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鸭子“呱呱呱、呱呱呱”,母鸡“咯哒、咯哒、咯哒”,蜜蜂“嗡嗡嗡嗡嗡”,火车“轰隆、轰隆、轰隆隆隆”等各种各样的声音,给学生展示形象化、具体化的生活场景并进行课程导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后指导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节拍与节奏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由浅入深,不断锻炼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听觉敏感度,促进学生形成对节奏知识的基本概念认识。

2充分发挥乐器的辅助作用

乐器本身是音乐艺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音乐节奏的最重要载体。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就不能单纯地对学生进行口头讲解和课本灌输,而要将音乐节奏切实引入到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生活中,充分发挥乐器的辅助作用,利用不同的乐器给学生展示不同的节奏,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节奏的印象记忆,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层面进行节奏学习,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节奏体验和节奏感悟。比如,教学《龙咚锵》这首儿歌时,其节奏比较简短也比较有力,教师就可以利用钢琴、三角铁、吉他等不同音色的乐器对歌曲进行重复演奏,指导学生根据乐器声音对课本中的节奏音符等知识进行思考,待学生基本了解歌曲的节奏后,教师则可以使用铁皮、筷子等常见工具自制简单的打击乐器,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节奏击打,从而使学生的节奏学习过程能够更加全面,帮助学生更加系统性地培养自身节奏感,达到“1+1>2”的课堂效果。

3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教学

整合教学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尤其是对于音乐这类最常见的艺术形式来说,其不仅仅存在于专业的音乐课堂中,也体现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种综合性课程中。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就要注意将节奏教学与其他课程知识进行有机整合,指导学生突破音乐课本的束缚,在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学习音乐、思考音乐,从而实现节奏教学的延伸拓展,使音乐节奏能够融入到学生的常态化学习中,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更加灵活、更加多元的音乐思维。比如,教学《游子吟》这首歌曲时,其既属于音乐课程,也属于语文课程,以此为基础教师就可以将音乐与语文进行课程整合,指导学生先运用语文朗读知识对诗歌进行断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后再指导学生结合音符对歌词进行“四四拍”的节奏划分,使学生在朗读与演唱的对比学习中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到歌曲的节奏特点,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迁移与转换过程中不自觉就完成节奏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4积极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篇(9)

一、小学音乐切分节奏教学的意义

切分音是音乐进行中经常出现的音型,它是指从弱拍或强拍的弱部分开始,持续到下一强拍或弱拍的强部分的音。切分音改变了节拍自然的强弱规律,形成切分节奏。切分节奏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歌曲根据音乐内涵的需要,都运用了切分节奏,有效地表现活泼、灵巧、机敏的歌曲形象。现在有的老师反映说切分节奏教学不怎么会教,教了学生也很难掌握。切分节奏教不好唱不准,关键在于节奏训练的基础不巩固。我平时在切分节奏教学中遵循的是循序渐进,形式多样,多练多唱。为了使学生克服这一大难点,我对切分节奏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究。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一谈我在小学对切分节奏的种类和切分节奏“七步法”的有效教学。

二、小学音乐教材中切分节奏的种类

在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中切分节奏有:

三、小学音乐切分节奏有效教学

有效地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切分节奏教学的掌握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使学生“活”起来,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把小学切分节奏教学分为形象言语法、情境创设法、划拍阅读法、课件辅助法、节奏填空法、乐器协奏法、律动节奏法。

(一)形象言语法

(1)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在,让学生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形象的切分节奏。我在教学生形象切分节奏时,有两个小诀窍:①用四个手指来让学生看,如 :“×××” 这条节奏:伸出四个手指,(平均分开)讲原先是四个手指读“×× ××” ,然后变换手指,把中间两个手指合起来。所以中间连着读成 “×××”;②学生可以从生活模仿中联想抽象的节奏,悟出其中的道理,如切分音节奏(×××)模仿母鸡叫(咯 咯 咯)。

(2)在教学中,我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将歌曲中切分节奏难点的讲解,结合到歌曲情境中。比如《摇船调》中的︱××.︱这个附点切分节奏,通过律动做划船的动作,来让学生感受“推出去”的感觉;特别是“在眼前哪?”这句,在歌曲中出现两次,且两次节奏不同,学生极易混淆。我从三年级学生角度考虑,用语言将难点直观化、形象化,用不用的摇船动作来区分两个节奏,学生学唱两遍之后,就基本掌握了,而且学得很有趣。

(二)情境创设法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相应的内容,营造与教学内容相融、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从而让他们更快地掌握音乐事物,提高他们的兴趣。我在教学《小渔篓》这一课中的切分节奏︱××.︱,我先在上课前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用了情境创设法:一只小狗和一只兔子在比赛,当它们来到大山里时,两只小动物要用切分节奏说出他们看到的事物:小狗看到了小河,就说“小河流”,兔子则说“捉泥鳅”,小狗说“鱼儿游”,兔子又说“小蝌蚪”……学生们,听到这笑哈哈,于是我就给他们分成了小狗组和兔子组进行比赛,比赛的内容是:你看到了音乐室的什么事物,你都可以说出来,学生兴致很高。结果,同学们说了很多,比如“文件夹”“音乐室”“电风扇”“小窗帘”。最后,让他们来学习《小渔篓》这首歌里面的切分音里,显然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我觉得这是成功的一堂课,因为学生既喜欢又掌握了知识点。

(三)划拍阅读法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划拍阅读节奏指导时,我们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的手指一下一上,就是一拍的过程,当节奏发生变化时划拍的方式不变,且拍与拍之间速度是稳定的。如我在教四年级歌曲《大雁湖》时,中间一句歌词“好风光啊哈嗬”,那个“哈”字出现在第一拍的弱拍位上,更要命的是,前面的“啊”是切分音的延长,又正好唱到“哈”字这一小节第一拍的强位,衔接非常地紧凑,只要拍点稍有不准,就唱不好这个“哈”字,要么快、要么慢。这简直就成了这首歌的难点部分,于是我就采用划拍的方式,通过慢动作的分解,让学生体验唱这个字时的动作是什么,然后,较慢地划动时,指导学生在这一动作处唱出来,教学下来,感觉这一效果很不错。我还用请学生模仿教师拍节奏、师生对拍、接龙拍击等方式解决切分节奏。

(四)课件辅助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视听结合法使学生更直观准确地体验歌曲情感。例如音乐课《猜调》一课中,尤其是结束句极富动感的切分音的运用,把儿童猜谜对唱的得意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融知识与趣味一体。在处理切分节奏难点时,我将结束句的切分节奏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态的画面。运用动画加以突出,或者不同颜色进行标记,有效形象的展示音乐旋律的行进方向。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小学音乐切分节奏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在唱歌、舞蹈等教学活动中,切分节奏直接影响着音乐教学的好坏。我认为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认真思考,设计新颖的切分节奏教学方法,要循序渐进,多练多唱;在平时就加强切分节奏训练,使学生能“动起来”,“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能力与音乐素养的整合发展,使学生完全走进充满活力的音乐学习和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赵彬宏,吴桐.音乐探索,2007年

[2]《走进音乐殿堂》.第一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篇(10)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1]由此教师应当深刻重视节奏的作用与影响,在开展音乐教学时,以节奏教学作为开端,采用多种有趣高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与创新能力,为其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

一、合理利用诗歌朗诵训练节奏

我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深,发展至今不仅词意优雅丰富,还富含情感。我们都知道对于诗歌的朗诵一定要富含情感,并注重各句式中的抑扬顿挫,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境与深意。由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甄选出一些比较有意境、节奏感较强且大家都比较了解的诗词,带领大家一起去朗读、去掌控诗歌的句式节奏与体会诗歌的意境情感。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丰富诗歌知识,还能提高其对于节奏的把控能力。在朗读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不一定总是采取齐读的方式,可以开展课堂朗读比赛与个人试读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加良好、开放的学习环境,促使其主动探索诗歌的内涵与朗读的节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与对于节奏的把控能力。

二、积极开展课堂游戏训练节奏

现代的教学模式,已经开始从过去的教师广泛参与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向现在的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课堂转变。以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主体不光是时代的新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此开展音乐教学,应当充分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投入程度,由其对于小学这一启蒙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心理与兴趣方面都与其他阶段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其具体表现在小学生心智更加不成熟、心理生理表现更为活泼好动与对于未知的事物兴趣浓厚等特点。教师在开展节奏训练活动时应当充分把控该阶段学生的特点,深度剖析音乐教材,了解对于节奏训练与音乐教学的关键。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力把教材的理论知识与生动有趣的的生活场景相融合,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教师通过节奏游戏的方式,开展节奏训练,通过肢体的动作模拟节奏的效果,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兴趣需求,又圆满完成了节奏训练任务。

三、利用多种乐器训练节奏

乐器是音乐的物质基本元素。将乐器纳入到节奏训练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控更多的音乐技能,还能使节奏训练更加有序高效的进行。在利用乐器辅助节奏训练之前,首先应当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正常使用一些乐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先由一名学生即兴发挥敲打出一段节奏,然后再让一些会使用乐器的学生,由他们利用手中的乐器再模仿演奏出来。又或者是,由多名会乐器的学生即兴演奏,再让众干学生共同以敲打的方式模拟其节奏。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任何教学方式都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例如由教师带头演奏不同特征的音乐,然后再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寻找这段音乐的意思,或者是摇篮曲,亦或者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只有这种有趣、高参与度的教学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对于节奏的把控能力。

四、模拟日常景象训练节奏

学生在学习日常所熟知的景象时,具有更强的投入感与轻松感。由此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的生活中去取材取景,将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带入到音乐教学之中,把我们常听熟知的声音融入到节奏训练之中,能够使学生在听到这些音乐时有更多的认同感与熟知感,促使其在一个轻松熟悉的环境中加强对于节奏的把控能力。例如,当我们在教学音符的时候,可以将不同的音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找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景象代替音符,加深学生对于音符的记忆。对于学生的节奏训练来说,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也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动物走路节奏的模仿活动,学生利用声音模仿不同动物走路的节奏,比如马儿跑的“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声,这整个过程中可以不断促进学生对于节奏感意识的初步形成。

五、结语

“节奏训练是音乐训练的开端,系音乐中最基础且非常关键的训练内容,它是音乐要素里最易被感知的要素之一。”[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深度揣摩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兴趣需求,将多种灵活、有趣、高效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另外节奏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对于学生节奏把控能力的培养,积极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利用多种优秀的节奏训练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节奏把控水平,为其日后的音乐道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篇(11)

节奏作为音乐最为基本的组成,并且是音乐得以进步的原动力所在,是人类脉搏的旋律、呼吸及内心情绪的表现。小学的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何种音乐都离不了开较为鲜明的节奏。小学生在器乐、歌唱等活动之中首先要掌握的就是节奏,音乐教师在此环节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直接的影响着音乐教学的结果。

一、充分调动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活动的积极性

如若一项活动对于小学生毫无吸引力,无法使其产生兴趣是很难掌握此项能力的。音乐是一种直接的体现方式,是通过直接兴趣来吸引学生的关注的,进而产生深入学习的主动性。最能吸引学生使其对该项内容感兴趣的就是游戏,故此,将游戏融入到音乐节奏的教学之中是一种有效的也是必然的手段。还可以通过对日常日常生活中存在节奏的找寻来激发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时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所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节奏的掌握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鸟鸣、虫叫;交通工具中的声音等等。这些自然界、生活中声音都存在一定的节奏,小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他们,在兴趣的驱动之下进行模仿,并且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或是乐器来展现。

二、节奏同乐器相结合的方法

视唱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自行的创编节奏的类型,可以根据视唱的旋律或是通过使用乐器将听到的节奏表现出来,通过打击乐器的不同组合进行有效的练习,可以提升学生表达情景及体会内容的能力,对于音乐的理解及掌握能力有所提高。不同的音质、节奏编排可以训练学生对于多个声部节奏的掌握能力,提升其听力,使其能够愈加准确体会到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是所要渲染的氛围,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向着健康、乐观的方向所发展。除此之外,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及适时辅佐可以使学生对于家里的废旧物品进行再利用,例如将易拉罐制中注入不同分量的沙石或是粮食制作成为沙锤;还有的同学利用铁丝将铁质的瓶盖连接到一起制作成为串铃;废旧钢条制作而成的三角铁也时常出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制作而成的乐器进行伴奏,不单单的提升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及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之中还可以展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让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耳目一新。

三、节奏教学要注重听力节奏上的训练

音乐的最直观体现在听觉上,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都与听觉密不可分,故此,对于音乐听觉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各种音乐能力所需的先决条件。众多的音乐能力多是由听觉能力延伸而来的,例如音乐的感受能力、记忆能力、审美能力、歌唱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小学生有了良好的听觉能力,使其对周围的声音感兴趣,从中发现规律,感受节奏的变化,不仅是快乐的感受更是提升其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在赏析课上提升学生对于节奏的关注

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之上,赏析课可以称之为较难的课型,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古典音乐对其来言可以说是不知说云。这种情况之下教师通常会利用视觉上的刺激及提问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音乐赏析的关注程度。绝大部分的教师会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中心放置于音乐的背景及情绪之上。但是笔者认为,对音乐节奏及速度的关注是必要的。节奏作为音乐的只要构成部分,对音乐的表达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常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而感知其要展现的内容及情绪。故此,通过对音乐的节奏及速度学生的掌握使学生了解音乐想要展现给人们的氛围,提升学生的节奏感。

五、注重语言节奏的练习

人类的语言是音乐的主要节奏来源之一,语言自身就具备丰富的节奏,小学生在语言环境之下掌握音乐节奏就变得较为轻松了。音乐节奏大多数也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语言节奏同音乐节奏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将节奏表达的更为准确可以通过有节奏的朗读展现出节拍。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不可忽视节奏在音乐教学之中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相结合的方法使小学生能够在游戏中体会到快乐,提升其对世界上美好事物认知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其不单单对音乐产生兴趣,从而引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这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及发展都可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音乐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才有可能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伟.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