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统计学的评价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0 16:24:22

对统计学的评价

对统计学的评价篇(1)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教师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师资专业发展和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学校实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常规手段。我们研制开发放的教师评价系统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使用基于互联网的WEB技术,通过ASP、SQL Serve2000等先进技术开发出的一个管理平台,用于对教师评价的管理和设置,学校相关人员对数据进行查询、统计等分析。学生在评价完成后,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关注和了解教师评价的结果,方便了管理人员的统计。在整个评价过程完成后管理人员可以登录相关界面查看教师评价的结果,并且还可以把最终的评价结果导成EXCEL格式的文档打印出来。本系统的开发过程按照软件工程的理论要求,经过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等几个基本步骤,从而保证了教师评价系统的顺利完成。

1 系统分析

1.1 系统现状

教学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就起到了政策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自觉地运用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搞好教学工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需要。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调查,并做出目标实现程度的判断以及提供服务的过程。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要有一个科学、公正、客观、操作性强的评价系统。一般而言,教学评价包括四个步骤:制定评价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广泛收集信息并根据标准进行判断和归因、校正教学活动。因此,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促进功能、激励功能和反馈功能。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评价的功能是作用的前提,而评估作用则是功能的具体表现。所以开展教学评价、评建结合、以评促建是推动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进程,推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并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1.2 用户需求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其教学工作的评价来完成的,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加者和主体,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感受最深切,通过对他们进行信息采集,既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又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学生评价主要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服务,还为教师的晋升、评优、奖励等行政决策服务。通过本系统的开发,可以实现全校学生登录该系统对其相应班级的授课老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方便教务部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系统全面评估。这样可以在正常的运作中利用此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一些细节的设计和考虑更加周到,总体需要实现的目标有下列几个方面。

(1)评价信息的规范管理,将教学评价终端在网上实现并提交结果。

(2)科学统计和快速查询,后台程序根据录入的数据进行计算,直接得到评价的结果。

(3)以人为本的评价方法、评价项目和内容可以灵活更换,得出的评价结果更客观、公正。这是在手工操作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4)提高管理效率,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辅助学校管理人员,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

(5)在系统的整体设计中,遵循开发性与标准化的原则,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易升级性,使系统设计起点高并具有长期性。希望通过本系统的开发解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相关问题。

1.3 系统功能需求

为满足实际需求,应为系统的设计提供一种形式化的模型,需要将整个系统分解为以下四个模块:基本信息管理、督导评价管理、学生评教等4个大功能模块。

(1)基本信息管理。主要完成系统基本信息的设置,包括评价项目管理、对应关系设置、评价期限设置、基本参数设置等基本信息的设置。

(2)督导评价管理。督导评价子系统完成督导评价的相关功能,包括日常评价管理、评价课程管理、评语管理、参评教师情况、未评教师情况、评价汇总等子模块。

(3)学生评教。学生评教管理在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中完成,分为学生评教期限、学生评教管理、需要评教课程、已完成评教课程、部分完成评教课程、未评教课程、班级未评教情况、评教教师情况等子模块,完成对学生评教的跟踪管理和汇总统计。

(4)后台管理。完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最后统计汇总打印报表等功能,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各模块的管理、学生评价查询、评价统计汇总等子模块。

2 系统概要设计

2.1 系统运行环境

普通PC及主频在1GHz以上档次微机、笔记本电脑、512MB以上内存、彩色或液晶显示器、20GB以上硬盘、鼠标键盘、Windows XP以上版本、系统采用数据库系统SQLServer进行开发、DreamWare作为开发工具。

2.2 总体结构设计处理

系统启动进入身份验证、初始化系统导入数据库、进入消息循环状态,通过事件驱动激活各模块执行各任务、一旦任务执行完毕重新进入消息循环状态、通过事件驱动推出系统。

2.3 数据结构设计

(1)逻辑结构设计。将概念数据模型转换为一DBMS对应的逻辑数据模型。

(2)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中各表的文件物理结构采用顺序记录文件。

(3)出错处理设计。系统应具有相当健壮性,避免或降低由系统错误所造成的数据库损坏。对关键性操作,如删除等提供警告和确认机制。

(4)安全设计。系统提供严格的身份验证机制和密码管理。

(5)维护设计。系统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保持各阶段文档的完整性,为以后对软件的维护打好基础。

3 系统详细设计

下面介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中一部分核心模块的详细设计细节。

3.1 学生评价模块

(1)学生登录。为了有效的完成用户身份验证的工作,避免学生胡乱评价,保证评价的公正客观,用户必须输入班级代码,这个代码由班主任负责通知管理。如果未填入或错误填写班级代码,系统给出错提示。当学生单击“提交”时系统调用后台的数据库对班级代码表中的字段进行比较,并且返回相应的结果。一旦验证通过学生可以进行评价教师。

(2)打分评价。这里会显示所在班级的所有授课教师,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位进行评价,进入评价界面左边显示教师评价内容、右边是评价分数,最下边是评价说明,条目是单选框,必须选择,漏选的情况要给予提示。评价内容从十个方面考虑:分别是教师仪表、授课效果、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学进度等。每个评价条目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10分、8分、6分、4分、2分。学生评价完毕后单击“提交评价”按钮,如果所填信息正确且没有重复评价,则显示已完毕,否则显示出错信息。注意:评价时规定每个学生只能对任课教师评价一次,重复就会出错。

3.2 后台管理模块:登陆后台管理页面,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后成功登陆进入后台管理的首页。

(1)评价系统管理。管理员管理可以添加、修改、删除管理员账户信息。评价页面管理可以对评价系统名称及版权信息进行修改。评价教师管理可以添加学年、添加班级、添加教师,同时对这些内容进行编辑和删除。

(2)评价信息管理。评价内容列表可以对评价内容进行编辑和删除。添加评价内容可以添加新的评价内容选项。

(3)评价结果管理。查看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学期、班级、教师的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算出教师评价总分、平均分和相应的百分比,以便统计管理。查询评价结果:根据学校、班级、科目、教师的查询条件进行分别查询。全部评价信息:可以按学年、班级、科目或者授课教师进行列表查看全部的评价信息。如下图1所示

图1 评价结果管理

(4)Excel表格管理。清除历史记录即清楚已评价的信息,重新进行评价。导出Excel表格是将评价好的班级、教师的信息导出,打印成纸质文件上报。

(5)班级代码管理。管理班级代码,进行初始值设置。查看班级代码中可以查看每个班级对应的班级代码。

4 结束语

通过完成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真正达到了学与用的结合,增强了对数据库方面和英特网等方面应用的理解,对我们今后参与开发更大型的系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设计过程中,从需求分析到概念设计和系统设计增强了我们在网络系统建设的灵活性。通过这次设计使我们懂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从而提高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永江.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7.

[2]王海芳.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05.

对统计学的评价篇(2)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044-02

Design of General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LEI Jing,CHEN Lin,LI Feng

(Chengdu Agricultural College, Chengdu 61113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there are many tools and software in education industry.General evaluation system is a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Android, which can evaluat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in all aspects of teaching.It solves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can not be timely feedback, the operation is not standardized, archiving difficult problems.In this paper, the general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pre demand analysis and summary design.This system has realized the teacher to the student learning process in time evaluation , especially has completed the appraisal standard to the skill appraisal.

Key words: evaluation system; system design;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1开发背景

在“互联网+”的发展思路带领下,互联网技术也深入到了教育的各个环节,课堂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各种网络资源,包括资源共享课、微课、慕课的使用。对学生的考核也不再简单地用纸质试卷的方式,特别是高职院校,需要对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反馈、统计。

传统的评价一般采用纸质文档记录成绩,对学生反馈不及时,甚至无反馈,不利于学生获取自身的学习情况评价及自身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学习不积极,不主动。

当前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不但包括传统的通话功能,而且利用各种移动应用程序,使手机成为学习、生活、工作中好帮手。当前,在手机应用市场中,有众多与教育相关的手机APP,包括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的、对课后作业进行回收的等等,但缺乏一款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技能测试等成绩进行实时记录并实时反馈给学生的手机应用程序。通过本研究可以填补当前这一空白。

2开发目标

本系统是利用互联网Android移动互联平台,开发一个能够适用于高职院校中各种情境下的考核评价的通用的评价系统,能够利用手机客户端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特别是技能考核情况,无法实时记录,实时反馈的问题[1]。该系统不但可以应用于教学环节,对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均适用。

该系统分为两个部分,计算机Web端及手机Android端。手机Android端可以实现评价项目的创建,被评价人员的选定,评价并将评价推送至被评价人,获取评价结果。计算机Web端的功能丰富,除了手机Android端的功能外,还可以上传学习结果,查看学习结果,导出评价结果等。

本系统设计分为两个部分:Web网站部分和Android手机部分,如图所示:

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浏览器访问系统,也可通过Android手机APP访问系统,教师的评价也可以通过Android系统实时推送到学生手机上。

3需求分析

本项目根据软件开发流程[2],首先进行需求分析,充分调研学院范围内,各学科任课教师对技能评价的需要,教学中的各个评价环节,设计通用评价系统的核心功能。初步分析系统参与者为教师、学生和系统管理员三类用户。

其中管理用户操作主要是管理员创建新用户,也可通过导入Excel表格的方式批量创建新用户;修改用户的信息,包括密码及角色,角色是身份的标识,默认有管理员,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四类角色;查看用户信息,根据条件查询特定用户;删除用户。各类用户均可登录系统,并修改自身信息,包括密码;项目创建者可以新建企业人员账户,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评价。

管理项目操作主要是创建新项目或在某一项目下创建新的子项目,在创建时需要设定项目名称,若干项评分标准及参考分值,评价者的成员若干,被评价者的成员若干,创建时间,项目评价开始时间,项目评价结束时间,也可上传照片,小视频,文档等作为考评资料;评价者可在项目内创建小组,对被评价者进行分组,小组内的被评价者的分数将一致。考评者可以获得需要自身考评的项目的详细信息。考评者可以修改考评信息,管理员及项目创建者方可删除项目信息。考评结束后,生成每个被评价者成绩的汇总值,系统管理员及项目创建者可查看并导出为Excel文档,被考评者在考评项目结束后,可获得考评的结果信息。

管理员是系统的整体管理维护人员,主要是管理用户,包括新建用户,修改用户信息,删除用户,查看用户,导入用户;管理项目,包括新建项目,修改项目,删除项目,查看项目;汇总统计,包括查看项目结果,查看项目统计;导出结果,包括导出某个项目中所有被评价人的成绩,导出某个被评价人的考核数据。

评价人可以创建并管理项目,设定评价项及分值,进行评价,在小组中创建小组,查看项目的评价结果,查看某个被评价人的评价结果,导出项目的最终评价结果。

被评价人可以在项目中的小组内进行互相评价,实时获取被评价的分数。

4整体设计

本系统为一个评价系统,由多个评价人对多个被评价人进行评价打分。评价人首先创建一个项目,设定评价项及分值,设定被评价人,邀请其他评价人。对被评价人的某项工作、考试进行打分评价。实时反馈给被评价人,供被评价人思考、改正。

因为载体的限制,Android客户端的部分功能受限,仅为评价人和被评价人使用。

在用户管理中,评价人可以查看个人的信息,修改个人信息,创建新用户,删除新用户。被评价人仅能查看个人信息,修改个人信息。

项目管理模块中,评价人可以对项目进行管理。在评价管理模块中,评价人对评价进行管理,而被评价人仅能查看评价。

5数据库设计

在本系统中,为了实现通用的目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老师考评学生,学生考评老师,学生之间互相考评,老师之间互相考评。因此,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系统的用户,在不同的项目中,角色不同。

系统中有多个不同的项目,每个用户在不同项目中的工作各不相同。项目的创建者在创建项目时,需要设定评价的标准,可以由若干项组成,每一项有参考分值。并设定评价者的成员及被评价的成员,本人默认为评价者。根据数据库的设计原则[3],表的设计如图3所示。

6 结束语

本系统是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为高职院校设计的通用评价系统,可以通过Android手机应用对被考核者进行评价打分,并实时推送到被考核者的手机,使评价及时、有效地对被考核者的学习进行指导。在设计时,注重其通用性,不但适合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而且可以进行师生评教,技能比赛的需求,具备很高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对统计学的评价篇(3)

系统功能分析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实际需求,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从系统功能上看,本系统包含:课程教学管理模块、实时评教管理模块、同行评价管理模块、教师评学管理模块、教学整改管理模块、跟踪调查管理模块、评价量表管理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从用户角色上看,本系统应包含:学生应用模块、老师应用模块、教学巡查及督导模块、系统管理员模块、合作企业模块、家长评价模块,如图3所示。具体功能模块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又分为:教师、学生、家长、合作企业。在数据统计分析方面,本系统结合专业的报表分析软件来进行数据的查询统计,通过报表设计器设计各种复杂格式的报表,通过报表服务器在浏览器端生成纯HTML网页报表,并能无缝导出成Excel、PDF、TXT和WORD文件,同时支持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雷达图、甘特图等多种统计图,实现多口径、多形式的数据查询统计方式。

系统的实现

1实时评教管理模块的实现

实时评教管理模块是学生参与评教的主要功能模块,通过该模块,学生可以对相关课程的任课老的教学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评教情况,学院可以随时掌握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统计内容包括:学院满意度统计、教师不满意度统计、教师满意度统计、教师满意度走势、学生参评率统计、学生评价统计、学生未评情况统计、当日满意度。在该模块中,系统整合了专业的报表分析软件——快逸报表。快逸报表是面向软件开发人员的、高性价比、易学易用的Java报表工具软件。它提供了高效的报表设计方案、强大的报表展现能力、灵活的部署机制,并且具备强有力的填报功能。

2评价量表管理模块的实现

评价量表管理模块实现了一个功能非常强大的评价指标量化管理功能,通过该模块管理员可以对评价指标进行自定义管理,可以根据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对象等信息自定义相应的评价指标,并整合相应的评价指标形成对应的量化评价表,对于每一张评价表,管理员可以设置其适用的范围,指定某一类或某几类用户能够使用他们。系统还能够对每一类评价表中的每一项评价指标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根据用户的需求又分为结果列表、文字统计和图文统计三种形式。该模块设计了4张表:评价信息表、评价指标表、评价结果表、评价指标结果表。评价信息表记录了评价表模板、评价的对象、评价的范围、评价的时间期限、是否需要计算分数等信息。评价指标表记录了其所属的评价表id、对应的上级指标id、指标的内容、表现方式、可选答案、是否需要统计等信息。评价结果表和评价指标结果表是对评价信息和评价指标结果的记录,包括填报人信息以及对应的填报的内容等。这4张表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一张评价表包含多项评价指标,一张评价表可以由多个不同的填报人进行填报。

3其它模块的实现

本系统还包括课程教学管理模块、同行评价管理模块、教师评学管理模块、教学整改管理模块、跟踪调查管理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课程教学管理模块是基于教学任务进行教学常规管理的主要模块,所有教师可使用该模块功能对自己所上课程的授课计划进行编写,并提交至专业主任审核,并对可已上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为日后教学情况总结分析做准备。课程教学管理模块具有很强的统计查询功能,相关用户可以根据权限查询统计教学日志信息、学生考勤信息以及授课计划的审核情况。同行评价管理模块实现了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所有教师可以使用该功能进行听课预约、同时对所听课程进行评价,也可以查看本人被预约听课的情况。教师评学管理模块实现了教师对授课班级的评价功能,每一位教师都可对其授课班级的学风情况进行评价打分,教学督导、教学巡查可以通过查看统计结果了解每一个班级的学风情况。教学整改管理模块能针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处理,并汇总相关材料与处理结果,生成报表。跟踪调查管理模块包括对毕业生信息的登记、查询、及相关的毕业生问卷调查,以方便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组织机构管理、权限管理、基础档案管理、个人信息管理等功能。

对统计学的评价篇(4)

DOI:10.163 15/j.stm.2016.04.014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学术期刊办刊水平的高低最终要通过期刊评价予以检验,从一定程度上讲,期刊评价的标准决定了期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期刊评价标准的合理设立对学术期刊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可信计算等一系列新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大规模数据生产、储存、分享、应用的“大数据”时代逐渐开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我国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期刊的运营模式、出版流程都将发生根本性变革,如一些学者所预测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造就全新意义上的学术期刊。相应地,“大数据”也将导致学术期刊评价的革命,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功能定位的变化要求必须确立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大数据科技的应用也将为期刊评价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大大提升期刊评价标准的精确性与全面性。在这一背景下,深刻把握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发展规律,科学探析大数据时代期刊评价标准可能的创新与发展方向,对于我们有效应对大数据挑战,推动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未来期刊评价方面的研究有所启示。

1我国当前主要学术期刊评价系统及其评价标准

1.1我国当前主要学术评价系统

我国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变革与发展,目前形成了既符合国际化评价标准要求又具有我国学术研究特色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根据学科和专业研究领域的不同,目前已形成了5大期刊评价权威系统并根据其系统要求定期出台期刊评价报告,这5大系统包括:南京大学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及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1.2五大评价系统的具体评价标准及其特征

这5大评价系统的期刊评价标准主要是根据布拉德福文献集中定律和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予以制定,其具体评价指标则参考了美国EI、SCI等国际期刊数据库的评价标准。所谓布拉德福集中定律,是1934年由英国学者S.L.布拉德福提出的,他在对一些特定的学科领域期刊的数量及其刊登的相关论文数量进行统计的时候,发现期刊的内容对于某一个别学科来说呈现出远近亲疏不等的情况,“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某个学科论文数量的大小,以渐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的关系。”核心区的期刊就是刊载学科论文数量最多、包含相关信息最丰富的那部分期刊。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是20世界60年代,由美国学者加菲尔德提出的期刊分布定律,他通过对一些综合性和专业性检索工具检索和收录论文的比率进行分析,发现各学科的核心期刊主要集中在少数的期刊中,而主要的期刊则更少,大多数学科期刊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这两大定律是目前国际上制定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我国五大期刊评价系统也主要以这2个定律为准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大致类似的评价标准,五大评价系统的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这五大评价系统的评价标准具有几个共同的特征:首先,5个期刊评价系统都是采用引文分析法,即通过对期刊论文索引量、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指标的统计分析来对期刊质量作出评价,这3个指标也是期刊评价中的核心标准;其次,期刊评价数据的采集主要依托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网络数据库的数据资源进行统计,不进人这些数据库的文献不计入统计;再次,期刊评价基本是围绕期刊刊载文章的影响力指标进行评价,在专业领域越有影响的期刊,其评价结果就越好。

客观来讲,当前五大评价系统的评价标准是在借鉴国际已有成功经验并结合了我国学术研究特色来设定和构建的,它通过对客观数据的严格统计分析来对期刊予以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情因素、主观偏见对期刊评价的负面影响,具有相当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但同时,以影响因子和引文分析为核心的评价标准也存在诸多局限:首先,由于不同检索数据库所收录和统计的文献及期刊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导致同一期刊依据不同数据库数据计算出的影响因子常常产生巨大差异;其次,不同学科发展情况和设置缺陷导致期刊统计源结构不合理,一些学科的期刊统计源期刊很多,影响因子较高,而一些冷门学科的期刊统计源极少,影响因子很低;最后,当前的评价标准主要关注后的索引量、被引频次,不仅评价指标片面,而且难以避免不当引文、无效引文对统计结果的影响。

2大数据对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给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带来巨大变革,这些变革集中体现在对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的深刻影响之中。

2.1期刊评价的可采集指标更为丰富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期刊出版发行形态将发生巨大变化,以前以纸质印刷、定期刊发为标志的出版方式将向电子化、网络化、不定期出版方向转移。期刊论文的创作、审核、修改、编辑、发表以及发表后所产生的社会反馈和影响都将依托于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而这整个过程中的所有数据也将通过大数据技术予以记录,除了转引率、被引频次等数据,大数据和云存储技术可以为期刊评价提供更丰富的数据资源和种类以备采集,并作为期刊评价新的指标。比如,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电子阅读终端可以记录读者对某篇文章的阅读时间、次数,甚至在某些段落的停留时间,这对于未来期刊的反馈评价将是一个重要指标;再比如,通过“云存储”、“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前的选题热度、潜在价值做出客观评测和计算,这可以做为期刊选题价值的评价指标;除此之外,大数据还可以收集并记录期刊选题策划方案、编辑规范性、构图设计水平等方面的信息,为学术期刊的整体评价提供参照指标。

2.2期刊评价的数据统计更加全面精准

以往对评价数据的采集,主要依据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统计源,但许多没有被这些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却不能进入统计范围,而且由于检索系统所收录的期刊群组成差异较大,所计算的影响因子值也会产生较大差异,导致同一刊物在不同检索系统中计算出明显不同的影响因子数。而依托大数据技术的期刊评价数据采集,不仅可以覆盖全网络信息资源并统一计算方法,避免因数据库收录不足和算法差异导致的因子计算缺陷,而且对于被何种方式引用,引用量多少,有效还是无效引用,自引还是他引,都能准确记录,实现对期刊评价相关数据更为全面和精准的统计。更关键的是,大数据能够为期刊评价提供论文编辑出版发行过程中的全数据样本,并对后的索引转载情况实时动态更新,对读者阅读评价反馈全面搜集,从而实现评价数据统计的静态与动态统一、主观与客观结合。

2.3期刊评价的读者影响力更加突出

大数据背景下,期刊评价将更加突出读者评价的地位和作用。以前的期刊评价统计实际上是注重论文引用者和转载者的评价地位,兼顾同行、专家和评价机构的综合评议。但是对公开发行的期刊论文来说,论文的引用和转载者可能只是读者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读者在阅读后不一定会将之运用到学术创作之中,但同样会对文章质量作出心理评价,这种评价实际比单纯的引文评价更全面、更有说服力但也更难以计量。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期刊出版将逐渐进化到电子出版阶段,新的电子期刊平台将不仅是一个阅读平台,更是期刊社为读者、作者、专家提供的一个互动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读者的浏览偏好和阅读反馈会被储存下来,而且通过独特的互动窗口,他们还可以和作者、编辑、审稿专家进行直接讨论,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意见、对刊物选题策划、栏目设计、编辑方式、服务水平甚至是办刊宗旨的建议都将被完整记录,并成为期刊评价重要的参考指标。与此同时,由于大数据技术将使评价机构进行期刊数据收集和质量评价的整个过程变得更为公开透明,无形中就降低了评价机构的控制力与影响力,相对地也就更加凸显出读者群体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

2.4期刊评价的创新性指标更加重要

大数据时代的期刊将进入电子出版为主,纸质出版为辅的阶段。相对于纸质载体,电子载体具有无限承载能力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这必然突破原来期刊篇幅、版面、格式的限制,期刊刊载论文数量将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期刊审稿流程的变革,期刊未来会将收到的论文经过简单编辑处理直接通过电子平台,而不再经过繁琐的审稿流程(经过读者和同行评议,获得较高评价的论文再以纸质出版),这又必然导致期刊论文质量的良莠不齐。原来以索引量和发表数的比值为计算指标的影响因子评价的缺陷将更加突出。如何从海量出版信息中发现、挖掘出具有创新价值的内容,以最方便的方式提供给读者阅读评价,将是期刊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未来期刊评价中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这也将使期刊评价中的创新性、吸引力指标凸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3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评价标准的具体指标及其计算公式

大数据彻底改变了学术期刊未来发展模式及其评价方式,同时也为未来期刊评价的发展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充足的数据资源。笔者认为,依托大数据技术,未来学术期刊评价的参照指标将发生巨大变化,与当前主要参照转引率和影响因子来评价不同,未来期刊评价的指标将更加多元、更加精细,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当前评价指标的局限与不足。具体来说,未来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的评价指标将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关注度评价指标

依靠大数据的技术支持,未来期刊评价可以尝试将期刊论文的关注度列入评价标准之中。电子化阅读终端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准确记录读者在阅读期刊时的阅读量、点击量、阅读时间、阅读段落甚至是可能的阅读字数,有效记录并计算读者阅读的关注点与精细程度,阅读之后在学术社交网络和开放存取平台中被讨论的次数,并实现对期刊论文受关注度地量化统计,这将为期刊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客观来讲,期刊的受关注度并不能直接反映期刊刊载文章的水平和深度,尤其对一些相对冷门的学科和研究领域,文章的专业性比较强,读者比较小众,关注度也较低。因此,在将关注度作为期刊评价指标时,必须避免单纯的量化统计,而应结合学科在不同时期的纵向对比,以及文章在稳定读者群体中关注度的变化来具体衡量,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在不同学科之间设置合理的浮动系数,以统计数据乘以浮动系数来计算期刊真实的关注度水平。

3.2创新观点评价指标

对统计学的评价篇(5)

当班级张某完成PPT作品《认识我》的演讲后,通过机房网络,学生登录到张某的评价表《张××演讲评价表》(图1),完成自己相关部分的评价打分,点击保存。张某就可收到一张完成的《张××演讲评价表》(图2)。在这份完成了的评价表中,不仅有班级同学对张××的评价,还有全班评价情况分析图,依据这张评价表,张××就能在第一时间内轻松地找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对不足进行及时的弥补。

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分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学生具体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份《曹杨附校信息科技过程性(演讲)评价表》,作为学生进行他评的依据(图3)。评价内容分为三大板块:内容组织、语言表达、体态。

制作评价标准选择按钮

打开Excel,制作名为《张××演讲评价表》的工作表(图4)。行输入评价内容,列导入班级参与评价的学生名单。在表格空白处“E4~E7”单元格中依次输入评价等级:好、较好、合格、需努力。选中单元B4,选择“单元格/数据有效性”(图5),在设置有效性条件中,我们在“允许”中选中“序列”,“来源”中选中单元格“E4~E7”。设置完成后,选中E列点击“格式/列/隐藏”,E列被隐藏,这样在评分过程中评价参数就被隐藏,从而杜绝被学生误删。B4单元格设定完成后,可以通过“拖动柄”完成对其余单元格的设定。

制作动态统计分析图表

要实现自动生成图表,且图表能随着评价数据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我们首先要对评价结果进行一个统计,所以我们先在评价表格下方空白处制作一个统计表格(图6),使用参数countif完成对评价表格的数据统计。

在B37单元格中,输入“=COUNTIF(B4:B31,"好")”,(B4为第一个学生单元格;B31为最后一个学生单元格)(统计出内容组织板块“好”的数量);

在B38单元格中,输入“=COUNTIF(B4:B31,"较好")”,(统计出内容组织板块“较好”的数量);

在B39单元格中,输入“=COUNTIF(B4:B31,"合格")”,(统计出内容组织板块“合格”的数量);

在B40单元格中,输入“=COUNTIF(B4:B31,"须努力")”,(统计出内容组织板块“需努力”的数量);

剩余“语言表达”、“体态”板块的评价数据统计可通过“拖动柄”水平拖拉的方式来完成。

数据统计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制作“成绩统计分析图”了。

按住Ctrl键,点选“A36~A40、B37~B40”单元格;单击“插入/图表/柱形图/下一步”,在“图表选项”中勾选显示数据表,将图例取消,最后单击“完成”,“内容组织评价分析表”就制作完成了。按同样的操作方法,我们再制作出“语言表达分析表”和“体态评价分析表”(图7)。

对统计学的评价篇(6)

统计公信力的评价方法就是指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所依据的原则,采取的步骤、程序及其理论体系。合适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其本身不仅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而且要具有简单性、易理解性、可操作性和通用性。因此,在探讨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既要遵循评价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我国统计理论和统计实务发展变化的特点,还可以借鉴评价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如企业、政府偿债能力、会计公信力等的评价方法以及国际上一些常用的做法和习惯。这样提出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可能会更实用和有效。

一、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明晰性、可操作性、适用性以及通用性原则。这些原则为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提供了指南,以便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进行思考和探讨。

1.科学性原则。这是人的任何思维活动都应遵循的普遍原则。对于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来说,科学性原则就是指所建立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要符合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内在固有的规律性即固有的知识体系。因此,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所建立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才会更准确。得出的结论才能为人们接受,从而影响人们的活动,促进统计工作的完善。当然,签于人们的认知水平,所提出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未必能够达到完全的科学程度,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思考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从出发点到结果,应当遵循科学性这一原则的要求。

2.系统性原则。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公信力的定义,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定义、目标、任务、对象、要求、内容、运用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等。系统性原则是指在研究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要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所涉及的全部要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即将其看成是一个系统,研究系统包含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才能统计公信力有全面的认识,所提出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在理论上才会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3.完整性原则,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从涉及内容来看,包括定义、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内容等诸多要素构成,但从要达到目的的角度来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是一种程序,解决问题的步骤。完整性的原则是指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不仅要求学统地研究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所涉及的各项要素,根据研究结论构建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更重要的是所构建的方法,其程序、步骤要完整、各步骤上的内容要完整,甚至包括使用说明也不能缺少。这样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才会被更有效地使用。

4.明晰性原则。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目的首先在于相关使用者能够使用其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如果评价统公信力的方法过于复杂,使用者对其中的内涵、内容等不能全面掌握,那就难以做对统计公信力有效评价。时晰性原则是指统计公信力的评价方法要简单、明了,通谷易懂易于理解。这样有利于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包括的内容、要求等。从而更如地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加以使用。

5.可操作性原则。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可操作越强,越便于使用,越是有普遍性。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不仅要应简单、明了、通谷易懂、易于理解,而且要便于使用。如果使用者在使用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所需素材不易收集,成本较高等,这就会影响使用者对方法使用,进而影响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达不到方法要实现的目的。操作性原则是指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使用的条件应易于满足。在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遵循可操作原则有于利于开展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

6.多样性原则。方法是达到目的手段,会随着条件而变化,也会因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多样性原则是指统计公信的评价方法应当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使用者从不同角度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考察的选择余地。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这样各种方法可以相互印证,也便于使用者灵活运用。

7.通用性原则。提高统计公信力是世界各国统计工作追求的目标之一。为此,各国统计部门及其统计研究机构都会设法达到其中的目标,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就是重要的提高统计公信力的措施。在对统计公信力评时,不同的国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探索出一些实用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由于使用的目的、对象、任务、作用等方面区别不大,因此方法具有通用性可以相互参考,相互借鉴。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评价是人类认识事物,检查自身活动是否有效,是否达到目标的基本手段,基本环节。因此有活动就有与之对应的评价方法。各种活动虽有所不同,但评价方法的原理基本相似,也可以相互参考、相互借鉴,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来说,通用性原则就是指设计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尽可能地参考,借鉴和使用其他有关相似活动的评价方法以国际上的一些评价方法,使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8.适用性原则。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使用。适用性原则是指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要符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符合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在用于评价统计公信力时是比较有效的。具体体现在统计公信力评价方面,就是方法的繁简要适当,耗用的时间要适当,使用的成本要适当,评价的结果要适当。通过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基本能反映出我国统计公信力的高低。有肋于采取措施促进统计公信力的提高。

二、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探讨

根据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原则、我国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实务评价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所设想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内部评价法,统计外部评价法,国内评价法,国际评价法,历史评价法,综合因子评价法,指数评价法等。

1.统计内部评价法。统计公信力内部评价方法是指通过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以及与统计工作相关的主体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所形成的方法。提出这种方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统计质量的高低是影响统计公信力的主要因素。统计质量越高,统计公信力才能越高。由于统计主要是采集、加工、产出和供应统计信息。因而统计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有用性等。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有用性越好、统计质量就越高。统计信息是否可靠、准确、及时和有用、应当说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以及与统计相关的主体最有发。因为他们经历了统计信息形成的全过程。尤其对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最了解。因此,出自统计系统内部的统计公信力评价在一定意义上更有价值。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由统计公信力信息调查收集、信息加工、整理、分析和综合以及得出评价结论三部组成。统计公信力信息调查收集主要是通过向统计内部的相关主体调查收集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资料,然后对所收集的评价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综合,最后得出统计系统内部对统计公信力高低的评价结论。

2.统计外部评价法。这种方法是指由统计系统以外的不同主体对统计公信力做出评价的方法。从统计公信力的含义来看,统计公信力就是统计对政府、社会、公众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公众、社会、政府对统计的信任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统计的公共“信用”能力。这种“信用”能力越强、统计公信力越高;相反,则越低。因此,统计系统外部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具有直接的意义。与内部评价法基本相同也通过三个步骤,最后得出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

3.国内评价法。即由国内不同主体对统计公信力作出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国内不同主体调查,收集其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得出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当然,也可以将统计系统内、外部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进行综合得出国内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

4.国际评价法。即由国际上的组织或机构对我国统计公信力作出的评价方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是国际经济政治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主要成员。享有各种国际权利,承担着与权利相匹配的国际义务。统计部门提供的各种信息受到世界各国及其国际组织的广泛重视。国际评价法就是通过广泛收集国际组织和机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对我国统计活动的评价,以判断我国统计公信力,得出对我国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

5.历史评价法。通过考察我国不同历时期统计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评价统计公信力的方法。某一时期,如果统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高和比较大时,统计公信力相应就比较高;相反,也就比较低。总体上看,统计公信力在历史上是不断提高的,但在某一时期或某几年,统计公信力是波动的,有时高,有时低。通过对历史上统计地位和作用的观察和对比,可以对不同时期的统计公信力作出比较合理的评价。

6.综合因子评价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影响统计公信力的因子以及各种因子对统计公信力的贡献,通过综合来评价统计公信力的方法。其基本过程就是分析影响统计公信力的因子,然后对各种因子影响程度进行量化、综合、根据量化综合的结果,得出对统计信力进行评价的结论。

7.统计公信力指数评价法。通过编制统计公信力指数以反映统计公信力变化状况,评价统计公信力的方法。指数法是描述评价经济活动变化情况的常用方法,将其引入到评价统计公信力范畴也应当是可行的。选择一些能够反映统计公信力且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选定年度为基期,编制统计公信力指数,这样就做能到对统计公信力的动态评价,随时掌握统计公信力的变化情况。

三、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统计公信力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要为之提出一套比较合适的评价方法是比较困难的。本文尝试着提出了建立统计公信评价方法的一些原则以及多种评价统计公信力的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在实际运用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具体化问题。本文中所提出的统计公信力评方法只是一些基本的想法和思路。因此,在具体运用于评价统计公信力时,还要需详细化,步骤化、规范化以及结论的具体化。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应用,做到对统计公信力的有效评价。

对统计学的评价篇(7)

统计公信力的评价方法就是指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所依据的原则,采取的步骤、程序及其理论体系。合适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其本身不仅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而且要具有简单性、易理解性、可操作性和通用性。因此,在探讨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既要遵循评价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我国统计理论和统计实务发展变化的特点,还可以借鉴评价相关的社会经济活动如企业、政府偿债能力、会计公信力等的评价方法以及国际上一些常用的做法和习惯。这样提出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可能会更实用和有效。

一、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明晰性、可操作性、适用性以及通用性原则。这些原则为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提供了指南,以便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进行思考和探讨。

1.科学性原则。这是人的任何思维活动都应遵循的普遍原则。对于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来说,科学性原则就是指所建立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要符合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内在固有的规律性即固有的知识体系。因此,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所建立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才会更准确。得出的结论才能为人们接受,从而影响人们的活动,促进统计工作的完善。当然,签于人们的认知水平,所提出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未必能够达到完全的科学程度,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思考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从出发点到结果,应当遵循科学性这一原则的要求。

2.系统性原则。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公信力的定义,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定义、目标、任务、对象、要求、内容、运用以及相关的其他问题等。系统性原则是指在研究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要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所涉及的全部要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即将其看成是一个系统,研究系统包含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才能统计公信力有全面的认识,所提出的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在理论上才会具有较为普遍的意义。

3.完整性原则,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从涉及内容来看,包括定义、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内容等诸多要素构成,但从要达到目的的角度来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是一种程序,解决问题的步骤。完整性的原则是指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不仅要求学统地研究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所涉及的各项要素,根据研究结论构建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更重要的是所构建的方法,其程序、步骤要完整、各步骤上的内容要完整,甚至包括使用说明也不能缺少。这样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才会被更有效地使用。

4.明晰性原则。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目的首先在于相关使用者能够使用其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如果评价统公信力的方法过于复杂,使用者对其中的内涵、内容等不能全面掌握,那就难以做对统计公信力有效评价。时晰性原则是指统计公信力的评价方法要简单、明了,通谷易懂易于理解。这样有利于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包括的内容、要求等。从而更如地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加以使用。

5.可操作性原则。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可操作越强,越便于使用,越是有普遍性。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不仅要应简单、明了、通谷易懂、易于理解,而且要便于使用。如果使用者在使用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所需素材不易收集,成本较高等,这就会影响使用者对方法使用,进而影响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达不到方法要实现的目的。操作性原则是指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使用的条件应易于满足。在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遵循可操作原则有于利于开展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

6.多样性原则。方法是达到目的手段,会随着条件而变化,也会因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多样性原则是指统计公信的评价方法应当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使用者从不同角度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考察的选择余地。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这样各种方法可以相互印证,也便于使用者灵活运用。

7.通用性原则。提高统计公信力是世界各国统计工作追求的目标之一。为此,各国统计部门及其统计研究机构都会设法达到其中的目标,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就是重要的提高统计公信力的措施。在对统计公信力评时,不同的国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探索出一些实用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由于使用的目的、对象、任务、作用等方面区别不大,因此方法具有通用性可以相互参考,相互借鉴。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评价是人类认识事物,检查自身活动是否有效,是否达到目标的基本手段,基本环节。因此有活动就有与之对应的评价方法。各种活动虽有所不同,但评价方法的原理基本相似,也可以相互参考、相互借鉴,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来说,通用性原则就是指设计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时,尽可能地参考,借鉴和使用其他有关相似活动的评价方法以国际上的一些评价方法,使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更容易理解和使用。

8.适用性原则。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提出,其目的是为使用。适用性原则是指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要符合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符合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在用于评价统计公信力时是比较有效的。具体体现在统计公信力评价方面,就是方法的繁简要适当,耗用的时间要适当,使用的成本要适当,评价的结果要适当。通过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基本能反映出我国统计公信力的高低。有肋于采取措施促进统计公信力的提高。

二、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探讨

根据建立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原则、我国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实务评价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对统计公信力评价所设想的方法主要有统计内部评价法,统计外部评价法,国内评价法,国际评价法,历史评价法,综合因子评价法,指数评价法等。

1.统计内部评价法。统计公信力内部评价方法是指通过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以及与统计工作相关的主体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所形成的方法。提出这种方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统计质量的高低是影响统计公信力的主要因素。统计质量越高,统计公信力才能越高。由于统计主要是采集、加工、产出和供应统计信息。因而统计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有用性等。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以及有用性越好、统计质量就越高。统计信息是否可靠、准确、及时和有用、应当说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以及与统计相关的主体最有发。因为他们经历了统计信息形成的全过程。尤其对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最了解。因此,出自统计系统内部的统计公信力评价在一定意义上更有价值。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由统计公信力信息调查收集、信息加工、整理、分析和综合以及得出评价结论三部组成。统计公信力信息调查收集主要是通过向统计内部的相关主体调查收集对统计公信力的评价资料,然后对所收集的评价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综合,最后得出统计系统内部对统计公信力高低的评价结论。

2.统计外部评价法。这种方法是指由统计系统以外的不同主体对统计公信力做出评价的方法。从统计公信力的含义来看,统计公信力就是统计对政府、社会、公众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公众、社会、政府对统计的信任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统计的公共“信用”能力。这种“信用”能力越强、统计公信力越高;相反,则越低。因此,统计系统外部对统计公信力进行评价具有直接的意义。与内部评价法基本相同也通过三个步骤,最后得出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

3.国内评价法。即由国内不同主体对统计公信力作出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国内不同主体调查,收集其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信息。然后进行综合得出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当然,也可以将统计系统内、外部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进行综合得出国内对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

4.国际评价法。即由国际上的组织或机构对我国统计公信力作出的评价方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是国际经济政治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的主要成员。享有各种国际权利,承担着与权利相匹配的国际义务。统计部门提供的各种信息受到世界各国及其国际组织的广泛重视。国际评价法就是通过广泛收集国际组织和机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对我国统计活动的评价,以判断我国统计公信力,得出对我国统计公信力评价的结论。

5.历史评价法。通过考察我国不同历时期统计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评价统计公信力的方法。某一时期,如果统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比较高和比较大时,统计公信力相应就比较高;相反,也就比较低。总体上看,统计公信力在历史上是不断提高的,但在某一时期或某几年,统计公信力是波动的,有时高,有时低。通过对历史上统计地位和作用的观察和对比,可以对不同时期的统计公信力作出比较合理的评价。

6.综合因子评价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影响统计公信力的因子以及各种因子对统计公信力的贡献,通过综合来评价统计公信力的方法。其基本过程就是分析影响统计公信力的因子,然后对各种因子影响程度进行量化、综合、根据量化综合的结果,得出对统计信力进行评价的结论。

7.统计公信力指数评价法。通过编制统计公信力指数以反映统计公信力变化状况,评价统计公信力的方法。指数法是描述评价经济活动变化情况的常用方法,将其引入到评价统计公信力范畴也应当是可行的。选择一些能够反映统计公信力且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以选定年度为基期,编制统计公信力指数,这样就做能到对统计公信力的动态评价,随时掌握统计公信力的变化情况。

三、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运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统计公信力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要为之提出一套比较合适的评价方法是比较困难的。本文尝试着提出了建立统计公信评价方法的一些原则以及多种评价统计公信力的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在实际运用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统计公信力评价方法的具体化问题。本文中所提出的统计公信力评方法只是一些基本的想法和思路。因此,在具体运用于评价统计公信力时,还要需详细化,步骤化、规范化以及结论的具体化。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应用,做到对统计公信力的有效评价。

对统计学的评价篇(8)

1.背景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概念、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使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高校考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期末考试的通过率,因此,目前的教学大多重视语法知识的讲授,轻视程序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实际编程动手能力的目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维及计算思维,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因此,部分教师已开始尝试对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如寇海莲将概念图引入c程序设计教学评价中,用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结构及知识点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张丽萍将在线评测与程序抄袭检测结合在一起来考查学生编程水平;苏小红则在多所高校推广了c语言编程考试自动评分系统;吴玉亦提出将作业情况、实验作业、在线考试及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因素作为c语言课程的考核指标。借鉴这些已有的经验,笔者提出了一种多维评价方法,介绍了实际实施方案及其效果。

2.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

(1)评价内容片面:传统的评价方法仅仅依靠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进行评价,考核内容多以语法知识为主,不能全面准确地考查每位同学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评价标准不统一:在批阅试卷的过程中,每位老师对主观题判分的松紧度不同,这是评价标准不统一的首要因素。其次,平时成绩也没有统一的评价准则。

(3)评价方式较单一:课程的考核主要依赖于期末笔试,对于编程动手能力没有实施有效的考核,因此,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3.多维评价方法

为客观评价学生综合能力,避免出现传统考核方式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1)程序设计能力: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程序设计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对于程序设计实际实施能力的考核是尤为重要的。

(2)学习主动性:传统考核方式中对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进行考查,这使得学生普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平时不努力学习,考前临时抱佛脚,造成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并未真正主动掌握知识。

(3)平时表现:传统评价中教师只考查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无法跟踪考查课堂外的学习情况,程序设计需要大量课外实践练习的课程,而课堂时间有限,若要真正消化并掌握课堂所学的大量知识,必须在课后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

(4)综合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体现在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程序设计能力的应用。

4.多维评价方法的实施

为推进多维评价方法,笔者自主研发了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辅助系统(online teachingsystem,OTS)。OTS系统能够自动记录登录用户在系统中的所有行为,为多维评价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指标数据(见表1)。

表1中各项评价指标及所占比例均从实践教学经验中获得,并可根据对不同专业、不同程序设计语言教学要求的差异进行调整。在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制定的多维评价指标中,程序设计能力占40%的比例,比期末笔试还要高出10个百分点,这表明更加注重评价学生实际上机编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纸笔试定乾坤,更符合程序设计课程类教学目标的初衷。

5.实施效果

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中,对2015级计算机类专业部分班级实施了新的多维评价方式。我们随机抽取10名学生,按新考核方式所获得的最终成绩与教师人工评价、期末考试评价进行了对比,结果如图1所示。

对统计学的评价篇(9)

20世纪4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众多各种组织形式的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实施和完善的再控制手段,逐渐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是随着内控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

内部控制产生于20世纪初的内部牵制,先后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最早提出内部控制评价这一概念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它在1929年的《财务报表》一文正式提出:“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抽查的范围将取决于检查内部控制系统的结果。”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界定存在不同的理解。

PCAOBAuditStandardNo.5中将内部控制评价定义为: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风险评估的过程,这个过程被企业管理者和外部审计师同时利用来评价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方面。

张国康(2003)认为:内部控制的评价是指由企业内部审计或者外部有关监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健全与执行情况进行的审查测试与分析评价工作。

杨宝琴(2005)将内部控制评价定义为:内部控制评价即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审查、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度,从而对内部控制系统产生的结果做出鉴证意见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

华娟(2008)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评价主体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测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评价结果为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供依据,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

2010年4月26日,我国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明确指出:“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总的来说,对于内部控制评价的认定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指由注册会计师

实施的评价,即内部控制的审核;二是指由企业内部,如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的评价。因此,所谓内部控制评价,是通过评价主体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执行的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测试、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

评价的实际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评价者的动机和能力的影响。应由谁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评价,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评价结论呢?在实践中,随着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的日益全面,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已经随着评价范围的不断扩展而超出了审计师行业,出现了多种评价主体并存的状况。

陈海清(2002)认为,内部控制评审应作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注册会计师和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控制评审的两个主体,鉴于内部审计人员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相对于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内部控制评审具有优势,内部审计人员应作为内部控制评审的主要主体。

何芹(2005)认为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对内部控制的审核;内部评价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在内部审计人员的指导下由管理层和员工共同研讨以提出最佳改进措施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不同主体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在目标、范围、方法、内容和程序等方面存在差异。

牟英石(2007)认为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不仅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公司董事会作为管理层最高决策机构,同样也是内部控制的评价主体。

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陆续颁布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指南》等一系列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条例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国外一些主要国家来说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依赖注册会计师的审核实施的,呈现只重视外部评价主体(注册会计师),忽视了内部评价主体的局面。

三、内部控制评价方法

纵然内部控制在中国起步发展较晚,国内许多学者顺应时展的要求,积极投身于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范炜等人曾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列出内部控制框架五要素及各要素所包含的二级评判指标,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根据被调查企业对五要素的评判结果,采用德尔菲(Delphi)法确定五要素重要程度。调查表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如:不同审计机构使用的流程图符号不同,可能引起理解混乱;当被审计单位业务量大、组织结构复杂或控制环节较多时,流程图就会过于复杂。周春喜(2002)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并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定性指标进行了定量化处理。何恩良(2003)认为,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性评价受评价人员的主观影响,其主要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经济性、先进性;定量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应首先建立定量评价标准,然后通过模型评价其健全性和有效性。王立勇(2004)探讨了如何运用可靠性理论提高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评价的效果。采用可靠性理论及数理统计方法来构建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评述企业管理层在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评价时,应根据企业业务流程图设计内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框图。

内部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在企业内部实际应用时要注意其适应性,最适合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才合理,最有效的方法。

四、结语

综观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不难看出经过学者们的大量研究,已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适应性不强、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披露依然存在缺陷等各种问题。鉴于此,对于内部控制评的研究还需要大量学者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以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2]周春喜.内部会计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审计研究,2002,(2).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2002.

[4]王立勇. 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J].审计研究,2004,(4).

[5]何芹.内部控制评价的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1).

[6]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征求意见稿).2008.

[7]华娟.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设计[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对统计学的评价篇(10)

统计学案例教学是按照统计学的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所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说,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要通过特定的资料搜集、整理、分析最后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适合于教学需要的案例。但是由于统计学是研究如何科学地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预测数据这样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方法科学,因此作为统计案例教学基础的“统计数据”和作为统计案例教学工具的“统计方法”是统计案例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的意义

目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学科的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普遍。但许多学校的案例教学却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是对案例教学过程的总结和下一轮案例教学过程的开始,因此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规范老师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在开展统计课堂案例教学时将会无章可循,导致案例教学的随意性大,自然也不能达到应有的目标与效果。

2、提高学生统计学习效果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现代方法,以学生为主角,教师只是导演,帮助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通过建立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尤其是让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了解案例教学的目的、基本流程、考核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统计学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

统计学案例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与学员互动的一场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以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也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

1、对教师教的评价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理论知识的讲解员,需要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教材熟悉,思路清晰,表述清楚就可以了。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很大的,他既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教学的引导者。其责任主要有两点:

一是案例准备。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需要教师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既考虑到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又要注意配合案例分析教学的不同阶段。

二是案例讨论的组织过程。评价教师教学效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主体的建构。因此组织好案例教学难度很大,尤其要引导得当,更要精心备课。因此对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中教师的评估主要应从案例选择的适用性、案例文本的科学性、教学组织的合理性、教学分析的启发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学员进行。

2、对学生学的评价

案例教学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案例教学的主角是学生,他们既是主要付出劳动者又是受益者。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是要积极准备,二是要积极参与,三是认真总结。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参与程度、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分析能力的全面性与综合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可以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师进行。

四、统计学案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评价主体的相对重要性不同,以及各个评价指标对总体的影响程度大小不一样,因而需要给不同的评价对象,不同的指标赋予相应不同的权重。建议结果如下:

五、案例教学效果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对统计学的评价篇(11)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960-0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Web-based General-purpos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UO Ren-Chong1, WANG Hui2, PIAO Chun-Hui2,3

(1.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Shijiazhuang 050041, China; 2. Computer Department, Shijiazhuang Railway Institute, 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 3. Information School,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ly, teaching evaluations are usually conducted in the way of filling questionnaire manually, then analyzing the questionnaires using computers. Current teaching evaluation software systems have some essential problems such as fixed evaluating items, lacking of versatility, etc.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Web-based general-purpose design scheme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solutions of key technical issues. It supports university and school/department two-level management; it has the features such as dynamically adding, deleting or modifying evaluation items and evaluating criteria, dynamically setting evaluation user types and generating the evaluating users. Two-level teaching evaluation management model, import of multi-layer evaluation criteria, dynamic generation of evaluating users, creating setup program are the key problems solv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syste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teaching evaluation; two-level management; multi-layer evaluation criterion; creating setup program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一般采用评价者手工填表,然后由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手工记录、计算、统计、收集留言等工作,这种全部由手工进行的评价方式对于教务管理人员无疑是一项繁重的工作[1]。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评价工作大都采用手工和计算机自动处理相结合的方式。一些学校采用的方法是由评价者填写机读卡、再用读卡机处理得到每一位评价者的评价分数或等级。这种评价方式仅对部分评价信息的录入和计算工作实现了自动化,但对评价信息的统计、分析、意见收集等工作仍然需要手工完成。随着计算机在教学管理中的普及应用,很多学校采用了评价者人工填写调查问卷,教学管理人员人工录入评价信息,再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如Excel)辅助进行统计分析的教学评价方式。这种方式不仅需要做大量的手工录入工作,对于评价信息也难以便捷地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自从2003年教育部开始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以来,部分高校都开发了教师评价、教学评价等软件系统,但这些系统普遍存在评价项目固定、通用性差等问题。根据高校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针对目前各种教学评价方式和软件系统存在的问题,我们设计开发了基于Web的动态通用教学评价系统。在下文中,我们对基于Web的动态通用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方案及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述。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的体系结构

本软件系统采用B/S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构建,如图1所示[2]。表示层为客户端提供对应用程序的访问,主要是接受用户的请求、显示返回的页面。业务层用于处理业务逻辑、访问数据层,从数据层取数据、修改数据以及删除数据,并将处理结果返回给表示层。业务层又可划分成业务逻辑层(BLL)和数据访问层(DAL)两个子层,BLL主要处理业务逻辑,DAL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数据是数据库或者数据源,在.NET应用系统中,通常是指一个SQL Server或Access数据库。

2.2 开发平台和开发技术

从教学评价系统的实际需求和软件开发、维护、升级等多方面因素考虑,我们采用了Microsoft Visual 为开发平台[3]。在Microsoft Visual 支持的多种编程语言中,我们选用了C#。C#与C/C++相似,但较C/C++又有一些改进与不同,比如C#支持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并具有内存自动回收、基于.Net Framework、去除了头文件的概念、类库的使用十分方便、程序设计效率高并且易于维护与升级等特点[4]。

系统的开发技术基于。是.NET的一部分,用来创建服务器端的Web应用程序,它在原来ASP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新的特性,并增强了原有的功能[5]。与ASP不同的是,采用后台编码模型(Code Behind)使代码与前台显示内容分离,可以使用任何标记语言来为使用任何浏览器的用户提供信息,并以组件作为数据访问的基础[6]。通过数据集(DataSet)等数据对象成功地实现了前台与后台的连接,缓解了多个用户对服务器同时访问所带来的拥塞[7]。

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本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在线评价子系统和结果查看子系统。其总体的功能模块框架如图2所示。

2.3.1 在线评价子系统

通过在线评价子系统,广大用户可以选择评价项目进行评分并填写各种建议和意见。系统中可包括关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毕业设计、专业、任课教师、课程、教材等任意类型和标准的评价项目。对于一般评价项目,可设置专家、学生和其他三种类型的评分角色,并分配不同的权重;评价教师时,可进一步包括领导、同事两类评分角色。针对一个评价项目,各类评价用户可动态生成。

对评价项目进行打分的用户分为两种:一是登录用户,二是未登录用户。进入系统后,未登录用户需要先选择院、系或者部门,然后再选择当前开放的评价项目进行打分;对于登录用户,则可直接选择授权的评价项目进行打分,这是利用评价用户管理功能实现的。用户要对所选定的评价项目的每一个标准进行打分,当用户遗漏了打分项时,系统会提示用户。

2.3.2 系统管理子系统

本系统采用了校、院/系两级教学评价管理模式。校级的系统管理员拥有后台管理的所有权限――包括为各院/系设置管理员,院/系的管理员能够利用的后台功能包括教学任务管理、编辑评价项目、评价用户管理、导入评价标准、结果查看权限管理、编辑项目标准、导入评价用户、管理员设置、管理员修改密码、教材管理、导入模板下载等。

1)教学任务管理,具体可分为教学任务导入和教学任务编辑两部分。各个院/系的管理员将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安排表(包括教学班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上课班级等信息)由Excel文件导入到SQL Server数据库中。若有需要,还可对教学任务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2)评价项目管理,具体包括评价项目的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需要设置的评价项目相关信息包括:项目编号,项目名称,是否启用此项目,是否允许授权用户对此评价项目进行打分等。评价项目可以是与教学相关的任意项目,如任课教师评价、新专业评价、毕业设计评价、教材评价等。

3)项目标准管理。每个评价项目对应有一个评价标准。系统管理员可便捷地将一层、两层或三层模式的评价项目标准由Excel文件导入到SQL Server数据库中,并可对评价标准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4)评价用户管理。用户信息――主要包括用户ID、用户密码、用户类型、用户所在系、此用户打分的开始及结束时间、项目ID等,可以由系统动态生成,也可以由Excel文件导入到SQL Server数据库中。动态生成是指管理员选择用户类型和其它一些必要的信息,但用户id和用户密码是由系统自动生成;导入是指管理员在Excel表中设置好每个用户的所有信息后,再将其导入到系统中,管理员还可以对导入数据作编辑处理。要确保评价用户与某个评价项目相关信息建立关联。例如,在为“评价任课教师”这一项目生成或导入评价用户时,利用教学任务安排表中对应的教学班号,可以唯一地将用户名与特定课程的任课教师的评价信息关联起来。又如,院/系在为“评价教材”项目而生成或导入用户时,系统首先判断该院/系有无需要的教材信息,若有,则管理员选择某种教材,系统将使该教材与用户建立关联;否则,系统要求管理员首先导入教材信息。

5)结果查看权限管理。查看评价信息的用户分为三类:一是有权查看全校评价结果的用户;二是能够查看自己所在院/系的评价结果的用户;三是无需授权的普通浏览者。我们利用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模式实现了用户对评价结果的查看权限管理。

6)管理员设置。这一功能是由校级管理员用来设置院/系的管理员基本信息,以实现校、院/系的两级教学评价管理模式;各位管理员还可以在此对自己的密码进行修改。

7)教材管理,具体可分为教材信息导入和教材信息编辑两部分。当管理员用户进入了教材管理模块时,系统会判断该用户所在单位的教材信息是否存在,若不存在,则会要求管理员导入教材信息;若系统判出此单位的教材信息存在时,则管理员可以对教材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

8)导入模板下载。学校和院/系的管理员可以利用此功能模块下载评价项目标准的一、二、三层表的模板和用户信息表模板以及教材信息表模版。

2.3.3 结果查看子系统

本子系统为各类用户提供了多种评价结果查看方式。第一类用户是校领导、教务处人员、督导组人员等,他们能够查看由教务处设置的全校各种评价项目的综合排名,也可以查看每个院/系相关的详细评价信息;对于院/系自己设置的各种评价项目,他们可以查看每种评价项目在院/系内的排名结果。第二类用户是各院/系的领导、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等,他们能够查看与所在院/系相关的所有评价信息,如每个评价项目的排名、用户对一个项目各项标准的详细打分信息等。第三类用户是大量的普通浏览者,他们与前两类用户不同,无需登录即可查看系统管理员对所有用户开放的一些评价结果,如可以查看某一评价项目前五名的排名结果。

3 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3.1 多层评价标准的导入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评价工作中,采用了大量的各类评价项目的评价标准,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教育部规定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各省教育厅规定的教学评价标准;三是学校规定的教学评价标准;四是各院/系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要求规定的教学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可以很方便地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编辑和保存。按其结构形式,评价标准可分为一层表、二层表和三层表。在一层表中――如图3所示,每项评价标准对应一个权重值;在三层表中,评价标准可划分为三级指标体系,如图4所示。

在该系统的开发中,为了使系统更加灵活,并有效地减轻系统管理员的工作量,我们设计并实现了通用的多层表的数据导入模块。在此以三层表为例进行说明。在数据库的设计上,一个三层的Excel格式的评价标准对应着三个关系表,分别为tb_FirstStand,tb_SecondStand, tb_DetailedStand。tb_FirstStand与tb_SecondStand、tb_SecondStand 与tb_DetailedStand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在具体实现时,先将Excel表从客户端上传到服务器,然后连接Excel和SQL Server数据库,将Excel表中的数据放到数据集中,再用SQL语句把数据集中的数据写入SQL Server数据库,最后用File.Delete()函数删除该Excel表。

3.2 评分页面的动态跳转

用户选择了评价项目后,由于各个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层次的不同,系统所要跳转到的评分页面的层次关系也是不定的,因此,需要编程实现各种层次关系的动态装载。在系统实现中,是根据数据库中存储的每个项目标准的层次数进行动态跳转的。

在具体实现方法上,本系统是在DataGrid中加了一个模板列,且在此列中动态地加载LinkButton控件,我们把记录各个评价项目标准层次信息的数据绑定到LinkButton控件的CommandArgument参数,然后根据CommandArgument的值来实现动态跳转。

3.3 评分用户的动态生成

本系统的评分用户有三种建立方式:一是由系统管理员从Excel表导入到数据库中;二是动态地由系统自动生成;三是逐个地添加评分用户。在生成评分用户时,用户人数由管理员指定,用户ID由院/系编号、评价项目编号、用户类型和序号组成,用户登录口令则是由自动随机生成的32位Guid(全球唯一标识符)字母数字标识符中取出前10位组成。在生成评分用户之前系统首先会判断指定的项目是否已经有了用户,若有,则系统会提示管理员在“继续添加用户”和“删除原有用户再添加”之间作一个选择。

3.4 安装程序的制作

我们用.NET安装部署组件生成了安装系统。在安装系统中,不仅对对教学评价应用程序进行了打包,而且对数据库和.Net Framework 1.1框架也进行了打包。安装程序的制作步骤如下:

1)新建一个“类库”模板的C#项目,并在此项目中添加一个安装程序类的新项,在此项中写入执行存储过程“sp_attach_single_file_db”的程序;

2)安装一个PluginInstaller.msi插件;

3)添加一个“Web安装项目”模板的安装部署项目,同时在此项目中添加两个项目输出(一个是来自于“类库”模板的项目,另一个是来自于“ WEB应用程序”模板的项目)和一个“.mdf”的数据库文件。

4)在此安装部署项目的启动条件视图下添加一个注册表启动条件,并设置它的RegKey 属性为:Software\Microsoft\DataAccess;Root 属性为:vsdrrHKLM;Value 属性为:FullInstallVer;Property 属性为:MDACSEARCH;同时,设置condition属性为:MDACSEARCH>=“2.6”[8]。

4 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基于.NET平台、B/S架构的动态通用高校教学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中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系统的设计基于校、院/系两级的教学评价管理模式,同时也适合院/系单独使用。与现有的各种教学评价系统相比较,本系统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学校教务处可设立全校通用的评价项目,而各院/系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要动态地开通特有的评价项目。

2)各种结构形式――包括二层、三层的评价标准,都可以动态、自动地导入。

3)针对一个评价项目,各类评价用户可动态生成;对于一般评价项目,可设置专家、学生和其他三种类型的评分用户,并分配不同的权重,评价任课教师时,可进一步包括领导、同事两类评分用户。

4)对于评价结果的查看,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利用基于角色的用户权限管理模式实现了用户对评价结果的查看权限管理。

参考文献:

[1] 潘志红.基于的教师评价系统的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5,28(3):26-28.

[2] 穆丽萍,陈定方,张波.基于的三层结构应用程序开发[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21(3):37-39.

[3] GULESIAN, and Multi-platforms Environments[J].Dr. Dobb's Journal,2005,30(6):81-85.

[4] 廖信彦交互式Web数据库程序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202-204.

[5] 邹建峰,李律松,李晓栓开发技术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30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