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服务贸易的类型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0 16:24:22

服务贸易的类型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1)

一、我国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1、从对外文化服务的特征看

(1)文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决定其具有规模效益的可能性较小,要求提供者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与专业素质优势。文化服务具有不可分离性,其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不可能像货物贸易那样集中生产实现规模效益,很多文化服务是在很大区域内为消费者分别设置很多进入点,实现规模效益的可能性小。文化服务业要具有规模优势,只能靠无形资产和管理资源的规模使用,如社会化经营和一体化经营。

(2)文化服务的不稳定性要求提供者具有人员素质、管理、创新和差异化等优势。文化服务具有不稳定性,其质量难以标准化,因此,文化服务具有很强的潜在可变性。通过重构文化服务的行为、加强管理和对人员的培训,将服务的生产过程简化和标准化,就要求文化提供者具有人员培训和管理方面的优势。且文化服务的可变性为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机遇,通过向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突出其特色,使之成为一种竞争优势,创新和差异化优势在此显得尤为重要。

2、从文化服务的要素密集度看

按照传统的要素密集度划分,可将文化服务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1)劳动密集型,指主要靠人直接提供的服务,如对外演出、会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而此类型文化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侧重于劳动力的素质。(2)资本密集型,指主要靠设施提供的服务,如图书馆、博物馆的服务。同类型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而此类型文化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除了指有形的设备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因素。(3)技术密集型,指主要靠信息技术提供的服务,如咨询、软件。该类型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货物的技术含量,文化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更侧重于研究开发、培训教育等。

二、将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1、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传统的比较优势是由要素禀赋和交易条件决定的静态优势,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间的推移,旧的比较优势将逐渐被新的比较优势取代。尤其是文化服务贸易,其比较优势以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源为基础。人是文化的主体,人的变化会引起文化的变化。二者是互动的关系。可以说,我国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是短期的,欲赢得长期发展,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2、在对外文化服务贸易中难以通过成本计算来肯定比较优势。文化是一种无形的产业,且各国文化不同,很难按相同标准通过成本计算而确定。同时,对外文化服务贸易中出现的大量限制,如外国政府对我国文化服务施加的特别管制和市场干预、拒绝开放某些文化服务领域等,使文化服务产品的比较优势更难以计算,影响到比较优势的发挥。如韩国对境外的文化产品采取了严格的自我保护措施,从而影响了我国对韩国的文化服务贸易。

因此,认清我国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现有的比较优势,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三、培育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竞争优势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2)

[中图分类号] F75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022-04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一般是指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商业存在或自然人流动等方式向他国境内的消费者提供具有较高知识、技术密集度的服务产品,并取得相应收入的国际服务贸易。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做法,将服务分为11类:运输服务、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电脑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个人及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其他没有包括的政府服务。这11类服务基本覆盖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界定的服务范畴。WTO还将运输服务、旅游服务之外的其他8类服务统一归入其他商务服务,使其成为与传统的运输服务、旅游服务并列的第三大类,代表具有较高知识密集度的现代服务。

本文所述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借鉴WTO的分类方法,结合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对服务项目的分类,主要包括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电影和音像及其他商业服务。由于目前国际工程市场上对单一工程施工的需求趋于减少,而对全面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管理—采购—施工合同逐渐增多,国际承包工程的施工技术难度、组织复杂程度和人员知识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知识创新不断涌现,对承包商的技术、管理和施工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此将建筑服务归为知识密集型服务。

二、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额逐年提升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26591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818亿美元,增加了684倍,占服务贸易的比重由2001年的366%升至2011年的432%,近6年来,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保持在45%左右,如表1。

(二)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发展迅猛

2006—2011年我国建筑服务进出口总额由48亿美元增至184亿美元,增长了38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额由47亿美元增至160亿美元,增长了34倍,如表2所示。加入WTO后,建筑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低,促使海外工程承包项目不断增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迅猛发展与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息息相关。

(三)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贸易呈现巨额逆差

我国保险服务贸易逆差2006年为83亿美元,2011年增至167亿美元(见表3),扩大了两倍多。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属于幼稚产业,,而我国巨大的保险市场份额吸引了国际上的保险业巨头纷纷以独资、合资、参股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外资保险公司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灵活的经营策略、全球的服务网络、雄厚的资金实力、高素质的人才及其相应的激励机制,带来了高端金融服务产品,增加了保险服务贸易的进口额。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贸易逆差从2006年的64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140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引进为主,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技术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这与我国研发投入不足,科研资金过多投入科研院所而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较低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缺乏创新动力等有很大关系。

(四)金融服务占服务贸易比重较小

在目前的国际服务贸易中,金融交易占95%,实物交易只占5%,国际金融服务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而我国2006年金融服务贸易占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比重为128%,2011年仅为083%,最高的2010年也仅为164%,其他年份均不足1%(见表2)。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机构不断进驻海外,开办海外分支机构与办事处,但受体制、政策等因素制约,金融服务贸易在我国仍受到较多的限制。

(五)影视文化贸易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影视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影视文化贸易额始终在5亿美元左右徘徊,且呈现逆差状态,不足世界影视文化贸易市场份额的1%。我国影视文化贸易之所以缺乏竞争力,其原因是出口的影视剧类型主要是古装历史片(剧)、武打动作片(剧),出口市场主要为港台、日韩、新马泰等与我国有相似文化背景的国家和地区,受文化折扣的影响较大,出口到欧美国家的影视剧较少且缺乏创意和影响力。

(六)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以2011年为例,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其他商业服务(506亿美元)、咨询(470亿美元)、保险服务(227亿美元)、建筑服务(184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160亿美元)、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154亿美元)、广告和宣传(68亿美元),其他项目贸易规模都较小(见表2)。其中,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呈现较大逆差,明显缺乏竞争优势。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3)

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识码:B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经济社会已悄然到来,服务业对各国GDP和就业的贡献比例不断攀升[1]。其中,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占全世界的比重从1980年的73%下降到2010年的64%,而发展中国家的占比则相应从24%上升到33%;从国家层面来看,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占比最高,这30年间平均占比高达15%;而中国作为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占比从1982年的0.54%持续上升到4.67%,且占比在2009年超过了日本。在具体贸易额上,中国的服务贸易伴随着世界服务业的发展和中国服务业的逐步开放而快速发展,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5.3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 408.12亿美元,29年间增长了74倍(UNCTAD,2011)。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特征,不仅可以较好衡量一国某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还可以影响该产业的技术进步率,从而提高该国国民的福利水平[2]。当今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多数侧重于货物贸易,关于服务业的研究近十年来虽有所增加,但不外乎关注于以下三类:第一类集中于服务业整体GL或MIIT指标的测算[3-8]。第二类将GL或MIIT指标测算细化到服务业内部部门[9-13]。第三类是基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4-18]。国内外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不同模式(水平型与垂直型)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对服务业内部不同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更为有限了。

虽然国内对服务部门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而本文创新之处在于:首先,进一步研究水平型和垂直型的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客观判断其发展特征和所处层次,了解其贸易趋势和国际分工水平;其次,在整体测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拆分变形,以便对服务业细分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模式有所了解,为今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建议与方向;第三是基于两种产业内贸易不同模式进行计量分析,研究了人力资本禀赋、国际直接投资、人均GDP、市场开放度和市场规模五大因素对服务业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不同影响程度。

二、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模式现状

关于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测算,目前最为流行的是GL指数,主要用于静态指标测算;其次是MIIT指数,即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侧重用于动态测算;而用于区分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指标较为实用的是在MIIT指数基础上由Tham和Mcdowell(1999)提出的HIIT与VIIT指数。HIIT(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由公式直接算出,而VIIT(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数)则由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A)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HIIT)的差值算出。

A指数衡量了整个产业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包括水平型与垂直型。HIIT指数主要表示所涉及的贸易品在颜色、包装、品牌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服务贸易中表示为服务范围的差异,此贸易模式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VIIT指数则反映该行业所涉及的贸易品在质量、技术以及附加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服务贸易中体现为服务质量的差异,此种类型的贸易模式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资源禀赋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

行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指数(HIIT)的计算公式为:

由表1可知,中国服务业边际产业内贸易在整体上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绝大多数的年份(1998-1999和2008-2009除外)的A指数都维持在0.9之上,在考察的13年间其平均值高达0.9046,而相应的边际产业间贸易指数IT则较低,这表明中国的服务业总体上是以边际产业内贸易为主要的发展模式。并且,中国的服务业整体是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即更多体现为服务范围上的不同。

为了能进一步测算出中国服务贸易细分部门的HIIT与VIIT指数,笔者将Tham和Mcdowell(1999)总贸易的水平型与垂直型指标进行变形,使其扩展到细分部门。具体计算公式构造如下:

由此可计算出中国服务业中分部门产业内贸易的分类指数,其计算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测算数据可知,在服务业12个部门中①,仅有运输行业,旅游行业和咨询服务的年均HIIT指数大于VIIT指数,其余部门则相反。其中,咨询服务的HIIT指数年均值最大且高达0.7297;紧随其后的是运输行业及旅游行业,其指数均值分别为0.7075和0.6496;其余部门的指数均小于0.5。在VIIT指数中,专有权利服务的VIIT指数年均值高居首位达到0.8896;其次是保险服务和金融服务,其指数年均值分别为0.7669和0.6704;在余下的部门中,除运输行业、旅游行业和咨询服务外,其VIIT指数均值几乎均大于0.5。因此,从各部门发展情况看来,中国服务业各部门虽均处于较高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但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发展模式,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在部门层面更多体现出的是服务质量上的差异。

从分部门各年度具体发展情况看来,运输行业、旅游行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及宣传服务五个部门呈现出明显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特征;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电影及音像服务六个部门呈现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对于其他商业服务,其HIIT与VIIT指数不断交替出现,可知中国该行业仍处于成长期,其产业内贸易的种类在水平型与垂直型上不断徘徊至今仍未稳定。

综上,中国服务业整体上是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发展模式,体现为服务范围上的差异,中国主要进出口的是类别相同、范围不同的服务;然而,在细分部门层面上,却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发展模式,体现为服务质量上的不同。其中,运输行业、旅游行业和咨询服务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特征尤为突出,保险服务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则表现出极为明显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

三、产业内贸易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表2和表3已将中国近年来服务业各部门的水平型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结构状况及发展水平清楚地显示出来,鉴于之前的学者对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极少涉及到不同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故本文将进一步对细分部门后水平型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予以探讨。

(一)模型设计与数据处理

对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现有研究始终围绕需求因素、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度、市场开放程度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展开。其中,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相关解释可基于“H-O”贸易理论的框架进行,强调比较优势;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分析则多依赖于“新贸易理论”来解释。基于现有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以及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并考虑到数据搜集的可获得性,本文将考虑以下五大因素作为影响中国服务业水平型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解释变量:(1)人力资本禀赋;(2)国际直接投资;(3)人均GDP;(4)市场开放度;(5)市场规模。因此,本文计量模型构造如下,用以刻画出影响中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不同模式的相关因素,即:HIITit=f(EDUt,FDIit,AGDPt,OPt,SIZEit

VIITit=f(EDUt,FDIit,AGDPt,OPt,SIZEit。

HIITit为中国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状况;VIITit为中国服务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状况。各部门的水平型(HIITit)及垂直型(VIITit)产业内贸易指数详见表2和表3。

EDUt为中国的人力资本禀赋,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故本文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研究生毕业人数和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数之和来表示,单位为万人,基础数据来自有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FDIit为中国服务业各部门的国际直接投资额度。国际直接投资(FDIit)用历年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表示。其中,运输业的FDI用“交通运输、仓储”的实际投资额表示;旅游业用“批发和零售业”与“住宿和餐饮业”的投资额之和表示;通讯服务用“邮政业”的投资额表示;建筑服务用“房地产业”的投资额表示;金融和保险服务均用“金融业”的投资额表示;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投资额表示;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额之和表示;咨询和广告、宣传均用“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投资额表示;电影、音像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额表示;其他商业服务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投资额之和表示。单位为万美元,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AGDPt为中国人均国内生产产总值。该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按当年价格计算,单位为元。

OPt为中国服务业贸易的开放程度。根据IMF的公式进行计算,即中国每年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单位位百分比,基础数据来源于UNCTAD数据库。

SIZEit为中国服务业各部门的市场规模。由于其随服务业部门的变化而不同,故本文使用服务业各个部门每年的增加值来表示其市场规模,单位为亿元。其部门分类参见FDI中的分类阐述,数据来源于历年的《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下标i表示服务业的细分部门,t表示年份(t=1997,1998,……2009),由此可整理出一个面板数据集。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异方差及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偏差,本文数据均做自然对数处理,其中ε为随机误差项,则该经验分析模型将变为:HIITit=α+β1EDUt+β2FDIit+β3AGDPt+β4OPt+β5SIZEit+εit

VIITit=α+β1EDUt+β2FDIit+β3AGDPt+β4OPt+β5SIZEit+εit。

(二)计量过程及结果

本文借助于Eviews6.0软件进行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

首先,进行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估计和检验。在寻找该数据更适合于哪种模型时,本文通过F检验以及Hausman检验对比得出该数据更适合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并使用GLS进行回归,其结果见表4。由个体固定效应GLS回归的方程总体显著性很好,F统计量的P值低于1%;在五个解释变量中,市场规模最为显著,其次是国际直接投资,而其余三个解释变量的显著性较差。

在具体影响因素中,第一,市场规模对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为正,这说明中国服务业在范围上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特点,市场规模增加将提高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纵观中国服务业细分部门的增加值,在所观测的年份中几乎每年均呈上升趋势且持续状态良好,这为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贡献不少。第二,国际直接投资会负向作用于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FDI在中国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中产生的是替代作用,且主要是以市场导向型的FDI为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争夺市场份额的外资垄断或并购等案例就屡见不鲜。第三,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禀赋、人均GDP和市场开放度的显著性均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三者在中国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或者将服务部门种类做更细划分来研究。

其次,进行服务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估计和检验。由F检验和Hausman检验可知,该模型同样也更适合于使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我们同样使用GLS进行回归,其结果见表4。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个体固定效应GLS模型的总体显著性同样较强,F统计量的P值低于1%;在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中,除了国际直接投资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余四个解释变量均显著。细看各解释变量的符号,不难发现,垂直型影响因素的符号与水平型影响因素的符号刚好相反。

由回归结果可知,第一,市场规模对服务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产生负向影响,这体现出中国服务质量上的不足,虽然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划分越来越细,涉及领域越来越宽,却不时暴露出服务质量上的缺陷,例如旅游团的强制性购物规则、银行乱收手续费等情况持续存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服务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第二,人力资本禀赋的符号为正,即教育水平的提高将促进专业人才的增加与从业人员服务质量的提升,形成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获得较高的服务附加值,从而促进服务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第三,人均GDP会抑制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当中国人均GDP增加时,国民享受服务的消费理念将得到提高,消费偏好与需求结构与国际接轨,此时主要将发生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第四,国际直接投资对服务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原因可能是FDI对中国服务业的溢出作用在研究期间还不显著,互补的作用可能存在滞后效应,制造业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来提高生产效率,而服务业往往通过人员经验的积累来改善,FDI对两者的作用在时效上有一定差距。最后,市场开放度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将起抑制作用,其原因可能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关税得到削减,贸易壁垒逐渐消除,人们的选择范围更宽,种类更繁,使产业内贸易中的水平型增加幅度更大,并且超过了垂直型的增涨幅度。

综上,在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上,中国服务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负相关,与市场规模正相关;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资源禀赋正相关,与人均GDP、市场规模和开放度均负相关,且以上影响均显著。

四、结论

早期的研究已发现,在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将是其主要发展模式。正是基于对前人结论的进一步验证,本文首先基于中国服务业1997-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额数据,采用水平型和垂直型指标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结构进行了相应测算与分析;随后则基于测算的结果,对影响中国服务业水平型及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

由测算结果可知中国服务业整体呈现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式,但在部门层面上则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要发展模式,其中运输、旅游和咨询服务明显表现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特征,而保险服务以及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则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模式。由计量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禀赋将促进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将抑制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人均GDP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有负向作用;市场规模一方面推动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展,另一方面阻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市场开放度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关系。

注释:

① 文中服务贸易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服务贸易被细分为12个部门: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与宣传,电影与音像,其他商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程大中.中美服务部门的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8 (9):57-66.

[2] 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 Hyun-Hoon Lee., Peter Lloyd. Frontiers of Research in Intra-industry Trade[M].London: Palgave-Macmillan,2002.

[4] Robert.C.Shelburne,Jorge.G.Gonzalez. Empirical Metho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Role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he Service Sector[M].Cheltenham:Edwars Elgar Publishing Ltd,2004.

[5] 曾国平,胡新华,王晋.对我国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状况的测算与分析[J].统计与分析,2005(11):35-37.

[6] 蔡宏波.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比较[J].财贸经济,2007(7):95-99.

[7] 崔日明,陈付愉.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8(8):51-55.

[8] 陈付愉.中日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大学,2009.

[9] Kierzkowski, H.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in P. Tharakan and J. Kol(eds),Intra-Industry Trade: Theory, Evidence and Extensions, London:Macmillan,1989:92-120.

[10]Tang, 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Services: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Industry[D].Mimeo: Drexel University,1999.

[11]Webster, A., Fletcher, J., Hardwick, P., Morakabati, Y. Tourism and Empirical Appl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 Multi-Country Analysis[J].Tourism Economics,2007(4):657-674.

[12]Nuno Carlos 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ourism Services[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Economics,2011(6):55-62.

[13]李伍荣,余慧.服务业产业内贸易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初探[J].现代财经,2006(11):54-58.

[14]Donghui Li, Fariborz Moshirian, Ah-Boon Sim. The Determinant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Insurance Service[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3(2):269-287.

[15]Fariborz Moshirian, Donghui Li, Ah-Boon Sim. Intra-industry trade in Fiana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5(24):1090-1107.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4)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作为中医药的国际学术组织,一直致力于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以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为经营核心,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收集信息,不断分析探索和总结经验,并进行研究。

关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的定义

“服务贸易”一词最早出现在197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中,这份报告探讨了关贸总协定“东京回合”谈判所涉及议题。后来美国在《1974年贸易法》中首次使用了“世界服务贸易”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服务贸易”便成为了共同使用的贸易词汇。国际服务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服务买卖与交易活动,服务的提供国称为服务的出口国,服务的消费国称为服务的进口国。由于服务贸易内在本质的复杂性,围绕着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各国学者一直争议不止,直到1994年4月15日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才暂时中止争论。这是因为这轮谈判达成了《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并在GATS中从服务贸易提供方式角度给服务贸易下了较为准确的定义,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并为各国和各界所普遍接受,这就是服务贸易有四种提供方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跨境交付,是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国的领土向另一成员国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是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国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商业存在,是指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个成员国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为后者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是指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国领土内提供服务。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国内外学者对国际服务贸易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基于国际收支账户形式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分类,基于国内经济和经济理论的国际服务贸易逻辑分类,基于国际通行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操作分类。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操作分类中,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142个服务项目,分类方法是以部门为中心的分类方法,即商务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和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和其他未包括的服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的是国际服务贸易的操作分类。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的操作分类,中医药服务贸易在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中包含在如下几个大类中,即商务服务,教育服务,健康及社会服务,旅游及相关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其他未包括的服务等,具体细分,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内容包括:

商务服务: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有关的内容,包含专业性(含咨询)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及其他服务。专业性(含咨询)服务,指提供中医药养生康复旅游及咨询;研究与开发服务,指中医药的研究与开发服务,开发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及其他服务,指中医药方面的工艺学术服务,翻译服务,展览管理服务,会议服务,广告服务,市场研究及市场调查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印刷出版服务,摄影服务等。

教育服务:指与中医药相关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短期培训、国际考试和其他教育中的服务交往,如派出访问学者等。

健康及社会服务:指与中医药相关的医疗服务,其他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服务,社会服务等。

旅游及相关服务:指与中医药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服务,药膳服务等。

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这里指的是不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在内的一切文化。是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娱乐,文化出版,期刊杂志,图书馆,博物馆,体育服务;如中医药文化交流,气功表演以及参观中医药博物馆等服务。

其他未包括的服务:指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与中医药相关的上述几类没有包括的服务,如远程诊疗服务等。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主要是指中医药方面的医疗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传播服务、保健服务和护理服务等及与其相关的旅游、咨询等其他服务。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对服务贸易的界定,中医药服务贸易提供的模式主要是指:

跨境交付:指与中医药相关的商务服务,中医药的远程教育、远程诊疗服务和养生保健国际咨询服务。

境外消费:指与中医药相关的教育服务,如外国居民到中国中医药院校,或者其他中医药教育机构学习;旅游及相关服务,如到中国进行康复保健休闲旅游和就医;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等。

商业存在:指与中医药相关的中国医疗机构或个人到境外设立中医诊所,开办中医医疗中心或建立中医医院。

自然人流动:指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或中国中医师或教师到国外,受聘于海外一家医疗机构从事临床、美容、保健,或教育机构从事教育、科研等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研究可集中于四种服务提供模式上,这四种提供模式是中医药服务贸易需求的重要变量,我们可以此来建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需求模型。

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意义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服务业将成为全球性的第一大产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看,服务业取代农业和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服务贸易是在一个国家的服务经济基础上通过服务业的国际化和国际分工而发展的。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服务贸易目标是进出口额达到4000亿美元,要达到这一目标,按目前贸易基数计算,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幅度每年应在20%以上。所以,发展服务贸易有着良好的经济增长前景,不仅可以稳定目前的出口市场,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为经济增长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中医药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产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不仅可以调整国内中医药行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中医药产业的优化,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带动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利于传播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特征分析

我们下面通过对一系列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研究国际服务贸易的数学特征和需求特点。根据WTO《2005年国际贸易统计报告》显示,全球服务贸易供应方式构成如下: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各部门金额及其所占比率如下:

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各部门金额及其所占比率(单位:亿美元)

从上图可以看出,世界服务贸易在服务提供模式,提供服务金额和年度三维坐标中的曲线分布特点分别呈现出幂律分布的特征。

由于美国国际服务贸易比较发达,因此,分析研究美国服务贸易的特点比较有代表性。根据东亚银行的数据分析,2002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到世界前十个国家金额及其所占比率如下表:

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各个国家金额及其所占比率(单位:亿美元)

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所占比率,其中包含了10个主要服务贸易领域,细分如下:

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所占比率(2004年,单位:%)

最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所占比率,共十三个主要服务贸易领域,细分如下: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及其所占比率(单位:%)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国际服务贸易的需求分布曲线符合幂律分布。幂律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分形”性,也就是说,无论把它放大到什么程度,看起来还是幂律分布。数学家把这种特性称之为“多比率自我相似性”。也就是说,一条长长的幂律曲线实际上是由许多“微结构”的小幂律曲线叠加组成。如果用直方图来表示,类似帕累托图,又叫排列图或主次图。这是按照事件发生频率大小顺序绘制的直方图,表示有多少结果是由已确认类型或范畴的原因所造成。排列图用双直角坐标系表示,左边纵坐标表示频数,右边纵坐标表示频率。分析线表示累积频率,横坐标表示影响结果的各项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即出现频数多少)从左到右排列,通过对排列图的观察分析可以抓住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这就是19世纪由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PARETO(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法则,帕累托法则往往称为二八原理,即百分之八十的结果是百分之二十的原因所造成的。二八原理是经济管理思想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最初用来解释社会结构特征,后来发现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受该法则的支配,如20%的产品创造了80%的利润,20%的客户带来80%的销售额,20%的企业完成了80%的出口贸易等。右上图是一幅标准的帕累托图。由于服务贸易的曲线分布是帕累托图中的一大部分,并不是完整的帕累托图,所以,我们将其称之为“幂律分布长尾曲线”。这个曲线所形成的影印区域的面积可以通过高等数学的微积分计算得出,假设曲线分布是连续的,那么,服务贸易的总量就等于曲线所形成的直方图面积的总值。这就是服务贸易需求总量的数学特征。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模型

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供给与需求以及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来看,中医药服务贸易模式可以用如下图形来表示: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供给与需求模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是由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来完成服务贸易的交易过程的。在服务贸易的提供过程中,有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阻碍着交易的顺利进行和服务贸易规模经营。因此,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关键是提高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的经营规模和消除阻碍着服务贸易顺利进行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从而扩大服务贸易的经营规模。为此,我们可从建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模型着手,来研究和探讨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模式。

通过前面章节中对国际服务贸易需求的数学特征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模型。 由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需求曲线符合幂律分布。幂律分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分形”性,也就是说,无论把它放大到什么程度,看起来还是幂律分布,因此,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需求曲线将是总体服务贸易曲线中的相同形态的子曲线。即“长尾中的长尾”。如图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模型是一条无头的“长尾曲线”。为了方便进一步研究, 我们将其放大、抽象化和模型化,见下图: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模型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需求曲线的特征是一条无头的幂律分布长尾曲线,是帕累托曲线图中的一大部分,这一特征表明中医药国际服务的需求特点是多批量、差异化和多样性。也就是说,一条完整的需求曲线被分为A和B两个部分区域。在A区域,中医药国际服务的需求特点是大批量,服务差异化小和服务产品需求品种不多。少数国家或地区(20%)就可以创造较大(80%)的服务贸易规模,或者说提供较少的服务产品(20%)就可以获得较大(80%)的收益;而在B区域,中医药国际服务的需求特点是呈现多批量、差异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多数国家或地区(80%)才可以创造较大的服务贸易规模,或者说提供较多的服务产品(80%)才可以获得A区域(20%)服务产品产生的收益。区域A和区域B是两个差别很大的市场环境,因此,我们在进行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政策工具以及制定发展战略时,一定不能采取相同的政策、措施和战略,一定要区别对待,才能使政策产生效用和效率。这就是建立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模型的意义之所在。

通过对影响服务贸易总量的变量的推导,我们发现在区域B,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和条件下,发展服务贸易的方法是增加服务需求批量,服务需求国家或地区数量、服务产品种类数量。在服务提供模式上,就是要提高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的服务规模。因此,我们在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选择时,应以增加中医药服务产品的需求,扩大中医药服务需求的国家和地区,不断继承和创新、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我们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工具及措施的选择应以此为基础和切入点。

如果我们要用20%的机构或企业或服务产品产生80%的经营规模,需求曲线就应向左向上延伸,进入图中A区域,即以商业存在或少数(20%)的品牌服务产品为主要的市场交易环境。这种市场条件和环境下,我们可以用较少(20%)的大型企业或机构或服务产品来创造许多小企业和机构提供许多服务(80%)才能达到的服务贸易规模。

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从曲线模型特征来说就是将曲线面积扩大。扩大曲线面积有三个途径:

A 通过向右延伸,扩大长尾; B 向上扩展,将曲线变得更加扁平;C 同时向左和向上扩展或向右向上扩展。这三种扩展曲线面积选择方式,就是通过选择不同的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减少或消除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的途径,而选择不同服务贸易提供模式,是通过选择刺激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政策和措施,制定发展战略来实现的。这就是通过建立模型对服务贸易进行分析的价值所在。

以上几个方面是应用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的方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是一项复杂的商业模式,不能仅从数学模型和理论上分析,我们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内部经济环境和外部经济环境进行系统分析。

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SWOT分析

一般说来,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因素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发展状况,各国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以及各国执行的服务贸易政策等。

从前面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中医药服务贸易概括的说,主要是指中医药方面的医疗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传播服务、保健服务和护理服务等及与其相关的旅游、咨询等其他服务。从具体业务项目上看,主要是指中医药的教育,培训和考试,医疗服务,中医师的人才输出,中医药健康康复旅游和保健养生国际咨询,药膳饮食文化传播等几个方面。尽管我国中医药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太高,各国在执行服务贸易政策上的政策还不宽松,但中国在参与中医药服务业国际分工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资源优势

我国拥有门类齐全的中医药大学,各个中医药学会和专业委员会,拥有高学术水平的专家队伍,这为我们开展中医药学术培训、考试培训和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这是我们的中医药教育,保健养生业务和开展远程会诊业务的资源优势;中国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的毕业生,中医药人才人力资源丰富,我们可以加强人才交流机构的投入,扩大人才输出规模;我国拥有丰富的中医药健康保健的医疗资源和资源优势,目前,各个中医药产业区纷纷建设健康生态旅游区,这为我们开展健康旅游提供了竞争优势。我们可以凭借“世界中联”和其他机构的国外会员网络优势,开展健康康复旅游业务。

产品优势

我国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教育学科门类齐全,中医医疗手段方式众多,各地民间自然疗法品类繁多;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于中医药康复旅游的地方较多;各种保健养生的药膳品种和药膳文化更是花样繁多。这些中医药服务产品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增强了吸引力。

成本优势

中国国内的中医药教育成本大约是西方国家的十分之一,中医师的诊疗费、旅行及生活费用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内的这些成本优势为国内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据同世界中联美国会员交流,如果国内能提供优质服务,良好的医疗环境,国内吸引美国人来进行中长期健康康复、休闲、旅游,这可能是一项新型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这一市场值得我们去开发。

客户和市场渠道优势

比如说世界中联已有50个国家166个会员团体,团体拥有分布地域较广、数量较多的中医药诊所,这就是我们的客户和市场渠道优势。我国还有很多学会和单位都拥有这样的客户资源。我们要研究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一渠道,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上,为我们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提供服务。

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扩大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地位的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扩大,随着世界回归自然趋势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认识的增强,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多。中医针灸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实际上已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医疗方法。这为我们发展国际服务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我们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有许多方面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劣势及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据“世界中联”韩国会员反映,韩国留学生在中国接受了七年的中医药大学的系统教育,学成回国后仍然不能被认可,不能开业行医。这将不利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扩展。尽管我国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先后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式签定了《关于互相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议》,但仍然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承认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历和学位。

在中医药服务贸易几种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提供方式是“商业存在”,即在国外建立中医诊疗中心或中医医院。但由于文化差异和法律、法规的限制,目前在西方主要国家还没有一家有经营规模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商业存在”提供模式需求市场还没有形成,这将限制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和经营规模。

中医药服务贸易是我国加入WTO后的一项新型业务,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供借鉴,政策法规尚没有到位,我们将在探索中前进,这将制约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另外, 在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时,不仅要考虑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还要考虑需求与供给之间是否存在贸易壁垒或障碍。目前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尚存在如下贸易壁垒――

资本移动壁垒。它的主要形式是外汇管制、浮动汇率和投资收益汇出的限制等。

人员移动壁垒。它的主要形式是各国移民限制法律。

信息移动壁垒。中医药服务是知识产权比较高的服务项目,在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中医药服务的核心技术不可能自由流动。

服务产品移动壁垒。由于涉及到市场准入的问题, 有些中医药服务产品不可能没有限制地自由进口。

开业权壁垒。这包括禁止外国人进入某些领域或涉足某些项目或者对某些行业实行垄断,禁止外国人进入某些本国人员从事的服务工作,如某些国家规定只有西医可以扎针灸。

经营权限制壁垒。这是通过对外国服务实体在本国的活动权限进行规定,以限制其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等。

尽管有一些不利于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因素存在,但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会不断扩大。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民众在不断追求幸福指数、健康指数和长寿指数。这些需求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带来了机遇和市场拓展空间,因为中医药在为人类社会预防疾病、抵抗疾病、延长寿命和延缓衰老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并且,中医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这些因素为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提高我国的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模式的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商业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并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联系也更加紧密,供求的信息瓶颈和壁垒开始逐渐消失,消费需求越来越差异化,多样化和批量生产品种越来越小,传统的热门产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无数的市场细分产品所替代。这样的市场环境变化,给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也在逐步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是人、财、物;经营模式是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tion)。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营模式是6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加上政治(politics)和公共关系(public),是为6P。传统的商业模式,依靠大众媒体促进销售,无差异化策略成为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网络为主要交流媒体,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是6P加6C,即顾客(customer)、成本(cost)、沟通(communication)、竞争(competitiveness),加上机会(chance),市场变化(change)为6C。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只是销售制造的产品和服务,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测试手段了解消费者为满足需求愿付出的成本(cost);不要以自身为出发点来布局销售或服务网点,选择销售策略,而要关注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便利性;不是想着如何通过媒体传播来提升销量,而要和消费者互动沟通(communications),了解消费需求,需求差异化和多样性是这个阶段的特点。这些营销方式的变化和特点,对于我们发展中医药的国际贸易有着借鉴和指导作用。这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商业模式的特点。因此,我们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就必须适应新的商业模式的特点,并根据新的特点来选择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

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方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发展服务贸易就是通过这四种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和需求量,采取措施规避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利用自身优势,使用多种形式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提高总体服务贸易出口量和市场占有率。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战略目标不仅是要提高服务贸易经济规模,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要提高国家的经济福利,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中医药产业,提高中医药的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中医药相关的各种各样的资源,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等。为了达到这些战略目标,可以选择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来实现。我们目前可以使用的政策工具有:退税和补贴,市场准入制度,税收优惠,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等。我们可以借助中医药服务贸易需求模型,来研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这些战略目标。

根据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需求模型,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总量等于曲线阴影部分的总和, 提高服务贸易总量, 就是要扩大需求曲线的影印总面积。以此为依据, 制定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选择。见图表箭头所示。

战略选择一:稳定型发展战略

选择这种发展战略就是不断开发新的中医药服务产品,提高服务销售量;开发新的服务市场,提高销售能力。或者是采取比较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让更多的机构和企业都参与到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中来,建立庞大的服务贸易网络。采用这种发展战略,需要投入销售力量和新的服务产品开发力量。在政策的使用上,应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提高技术能力和国际销售水平。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如对学术会议、会展等活动给予财政补贴等。这种发展战略可以解决国民就业问题,从而提高了国家的经济福利。因为这种战略发展模式需要通过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两种服务贸易提供模式来实现,也就是说,要将模型的需求曲线向右不断延伸,将模型上的需求曲线的尾巴变得更长。而这两种服务提供模式都需要更多的企业和人员来参与,从而提高国家的经济福利,增加就业机会。这就是我们利用需求模型来研究发展战略的方法之一。

战略选择二:增长型发展战略

选择这种发展战略就要将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中的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和自然人流动在不同程度上都提高服务规模,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服务贸易的经营规模。这种战略选择需要苦练内功,提高服务产品质量,走服务品牌发展之路,提高服务贸易的附加值。在政策的选择上,着重建立和培养一些服务贸易中心,起着示范作用,带动更多机构和企业的服务品牌意识,进而从总体上提高服务贸易规模,达到发展中医药产业,提高中医药的技术水平的战略发展目标。在模型上的反应就是将曲线的尾巴向上平移。

战略选择三:混合型发展战略

选择这种发展战略就要将服务贸易的四种提供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都提高服务规模的同时,着重发展“商业存在”服务贸易提供模式,要用20%的机构或专家人力资源或服务,创造80%的收益。这种发展战略需要较强的国家外交和政治力量来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的立法和消除贸易壁垒,需要较多的财政支持来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和合作,逐步消除文化差异。同时,要努力提高中医药国际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是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发展战略。在模型上的反应就是将曲线向左上移动,形成比较完整的帕累托曲线图。其意义在于我们的发展战略不仅重视发展20%的大企业或大机构能带来80%的服务贸易经营规模,而且同时也注重发展大批(80%)小的企业和机构,尽管这些小的企业和机构只能带来(20%)的服务贸易经营规模,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或放弃,这部分企业或机构将是解决就业的一条途径。所以,混合型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服务贸易经济规模的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促进中医药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中医药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5)

内容论文摘要:一国“理想”的贸易依存度没有标准。贸易依存度的结构远比依存度本身的高低更为重要。本文从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出口市场等多角度分析我国贸易依存度结构存在的问题,认为调整的重点在于改善依存度的结构。 论文关键词:贸易依存度 结构 出口 进口 尽管有关我国贸易依存度高低的争论不绝于耳,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没有明显证据显示什么样的贸易依存度是“理想”的。因此,不能仅从量上考察贸易依存度,而应进一步分析贸易依存度的结构。 我国贸易依存度结构的特点 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2000年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1990年我国贸易依存度为38%,2000年上升到44%,2003年达到61%,2007年则接近70%。不断上升的贸易依存度反映了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贸易结构看,我国的贸易依存度存在如下特点: (一)对重要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 入世后,我国进口商品结构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原材料、中间产品、能源及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较快,尤其是对战略性资源的进口依存度不断上升。我国进口依存度高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两大类: 一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根据赵瑾2005年对我国各种战略性资源进口依存度的测算,2003年,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进口依存度分别是35%、36%、47%;镍、天然橡胶的依存度则高达55%以上。2007年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的进口额达到337.88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596%;原油进口额达到797.73亿美元,增长303%;其他用于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如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等进口额增长均超过1倍以上。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如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是100%。再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的进口额,从2003年的114.1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24亿美元,增幅达96%。 能源、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易使一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一旦居于行业垄断地位的出口商对资源进行控制或出口国政府出于战略考虑对产品出口设置障碍,则会给我国带来潜在的风险。同时,由于这些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一旦大量进口,就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这将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存度较高 尽管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有了改善,但从总体上说,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是主要出口产品。定义某类产品出口依存度为该类产品的出口额与GDP的比重。按传统SITC分类,将0、6、8类产品归为劳动密集型产品,1、2、3、4类产品归为资源密集型产品,5、7类产品归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得到这三类产品的出口依存度分别是17%、1%、20%。需要说明的是,从表面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依存度要稍高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际上这些产品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高附加价值产品。美国普查局将高技术产品分为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电子电机、柔性制造、高新材料、航空技术、武器、核技术10类。显然,据此标准,第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在目前技术水平条件下,更多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我国商务部最新标准,即将高新技术分为计算机、通讯技术、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材料技术、其他技术10类,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183.7亿美元,出口依存度应为10%,比传统方法计算的18%明显要低。这就是说,我国事实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依存度比上述计算的数据要低得多,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依存度比上述计算的数据要高得多。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存度高,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要素。这种竞争力格局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恶化了贸易条件,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使我国贸易发展面临着其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低层次竞争局面。 (三)服务贸易依存度低于货物贸易依存度且出口依存度高度集中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出口额和进口额已分别由1982年的18.7亿美元和24. 8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44亿美元和838亿美元。但与货物贸易比,我国服务贸易依存度很低。定义服务贸易依存度为一国服务贸易额与该国服务业产出的比重。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依存度仅为20%。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包含的范围极广,需要进一步细分。2005年服务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比重及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依存度较高的集中在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三类,其他九类出口依存度都很低。这说明我国服务业出口以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知识与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如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金融服务、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等出口比重极低。同时,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口及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服务、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等项目上,2006年此三项逆差占服务贸易总逆差的323%。 一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决定于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日益成为决定一国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低下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分工地位。 (四)加工贸易依存度较高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分别定义加工贸易依存度和一般贸易依存度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及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得到2001-2007年我国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贸易依存度,详见表2。 由表2可见,目前我国较高的贸易依存度很大程度上是由加工贸易形成的。加工贸易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方式,这符合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目标。但对我国来说,即便出口产品已从传统的纺织品转为机械、电子等制成品,企业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核心技术,大多数企业承接的加工贸易仍属劳动密集型产品,从加工贸易中获利的主要也还是劳动力报酬。 从现实看,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格局已发生了所谓的“贸易顺差国际转移”现象,即贸易顺差大、依存度高,在贸易过程中却没有获得相应的贸易利益,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下。据计算,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5%-20%之间,拉动GDP增长在1.5%-2%之间。不仅如此,高贸易依存度还为他国利用,成为西方国家向我国施加贸易压力的筹码。 (五)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市场依存度较高 目前,与我国有经济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0多个,但我国进出口市场集中于少数国家。定义某市场依存度为一国对其某一贸易伙伴国的贸易额与该国GDP的比重。从出口来说,2007年我国对欧洲、美国、日本、东盟、韩国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的60%,对以上国家(地区)的市场依存度分别为7.6%、7.2%、3.2%、2.9%、1.7%。再从进口来说,2007年我国从日本、欧盟、东盟、韩国、美国的进口占总进口的73.6%,对以上国家(地区)的进口市场依存度分别为5.3%、3.9%、3.1%、2.9%、2.7%。可见,我国进出口商品的流向有高度的集中性。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高度依赖直接导致出口企业间恶性竞争,相互杀价,不仅限制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而且极易在主要贸易伙伴国内部形成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环境。 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商品结构依存度、贸易方式依存度、进出口市场依存度等多角度看,我国的贸易依存度结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而且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调整贸易依存度结构。 制订并实施长期的能源和资源战略。要保证石油等重要物资的安全进口;避免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重复建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实施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系数,走高效低耗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应向技术含量高的中间产品过渡并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应向深加工产品和成套设备方面转变;纺织品和家电类产品出口应逐步树立自主品牌,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提高出口效益。 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推进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制定鼓励服务贸易发展政策,完善服务贸易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加快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 业。 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完善外商投资环境,引导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增强国内配套能力等。实现贸易方向多元化。要在巩固和发展欧、美、日市场的同时,多方面开拓新的市场,包括独联体国家、东欧地区以及拉美、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市场。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6)

1.核心管理型

核心管理型是指服务贸易的管理权限相对集中于某一政府部门的类型。美国是核心管理型的典型代表。由于服务贸易种类的繁多,各国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管理机构和部门。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美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相对集中,形成了以美国商务部为核心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因此,我们称之为核心管理型。

美国商务部承担着服务贸易战略的制定、日常管理、统计以及服务出口促进和贸易救济的具体工作。美国商务部的国际贸易管理局设有服务业司,负责美国服务业的管理工作。其对服务业的主要管理职能是:与私人企业和其他政府部分共同为美国企业提供出口帮助和更有利的海外市场准入条件,参与和推进双边和多边服务贸易谈判(包括与WTO、NAFTA、APEC的谈判和双边协议),促进谈判协议的落实;为美国服务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信息及其他服务;进行美国服务贸易市场环境与竞争力的统计分析,并为国会及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其下设服务业办公室、金融办公室和旅游业办公室分别负责各服务贸易领域的出口促进、谈判与执行、政策指定与咨询以及项目设立与管理等。同时,美国商务部还负责制定推动服务出口发展战略;为服务企业对外出口提供全方位服务。此外,为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管理,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小企业发展局、国家电信与信息委员会、专利与商标办公室以及国际贸易管理局下属的贸易促进与商业服务管理司、进口管理司及市场准入与执行司也分别参与服务贸易的出口促进、贸易谈判、标准制定和贸易救济与援助等管理和服务工作。服务贸易的统计分析则主要由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完成。

可见,美国商务部在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实施,服务贸易谈判、服务贸易促进以及服务贸易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美国管理服务贸易的核心管理机构。

2.分工协调型

分工协调型的管理体制以日本为代表。日本政府的贸易管理机构分工明确。具体可分为立法机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构、统计机构及服务贸易咨询及促进机构四大部分。主要涉及国会、内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财务省、日本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贸易振兴会等政府机构和组织。

日本国会是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立法机构。通常制定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议由服务贸易的促进和咨询机构,或者由主管的政府机构根据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提出。上报内阁府得到认可之后,由主管的政府机构的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组织产、官、学共同研究商讨制定,然后上报内阁府。经过内阁府审查通过后,报国会批准、立法。

日本“内阁会议”是制定政策,协调各省厅之间关系的最高官僚机构。内阁会议的议长一般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其成员主要包括财务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等重点省大臣、日本银行及进出口银行总裁等。在日本内阁会议中,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会议有“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和“知识产权战略会议”。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也必须经由该会议审议通过。

日本外务省经济局负责对外签署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多边条约和协定,处理国际贸易纠纷。同时,作为日本政府的对外联络窗口,外务省也向相关的省厅提出制定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议。经济产业省是日本服务贸易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也主要由经济产业省负责。国土交通省综合政策局是日本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部门。日本银行是日本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由于服务贸易管理部门相对分散,因此协调部门的作用就很重要。日本内阁府的“内阁会议”制度,很好地解决了日本各省厅之间的协调问题。同时,日本政府在制定和颁布一项贸易政策或者法律的过程中,通常会广泛地吸收社会各界和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以实现科学决策的目的,突出体现在官产学一体的政策决策过程。上至内阁会议,下至经济产业省的专业小委员会,都是官产学结合的最好典范。因此,分工协调成为日本服务贸易管理的重要特色。3.服务促进型

服务促进型是指以服务贸易促进为主、服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除美国、日本以外的其他本文考察的四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归为这种模式。加拿大政府对服务贸易不进行直接的管理,而主要是通过贸易促进来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外交与国际贸易部是加拿大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部门。其核心服务包括:一对一的出口帮助;提供市场与产业信息;提出出口融资建议;推荐贸易交易会、举办研讨会。如果企业希望实地考察目标市场,办事处可以推荐符合要求的国际贸易展会;举办学习研讨会,帮助出口商了解海外商业环境及机会等等。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7)

一、引言

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中国必须要紧跟世界的步伐,通过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确定中国服务贸易产业模式下,对标准模型进行推导和扩展,寻找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因素。

Tinbergen(1962)和Poyhoten(1963)最早分别独立地提出了贸易引力模型。Fukunari Kimura和Hyun-Hoon Lee(2004)使用OECD国家的数据,对双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标准引力方程分别估计。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和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更好地描述了引力模型。在国内,单文婷、杨捷(2006)引力模型扩展到了WTO成员为代表的基于国际贸易理员方、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华人人口比重、文化因素、FDI以及外交关系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流量的影响,指出语言和华人人口因素对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有积极作用。王晔倩和林理升(2006)将引力模型运用服务贸易领域,研究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服务领域内的边界效应问题。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模式分析

产业间贸易建立在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之上,基于要素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市场两个基本假设;产业内贸易则以产品的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发生。为了后文的引力模型推导和扩展,本文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分析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型。

G-L指数是衡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常用指标,有Grubel和Lloyd与1975年第一次提出。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代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分别指i 部门在t时期的出口和进口。在01之间取值,越接近1,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当为1时,表示该部门全部贸易均属于产业内贸易;而为0时,表示该部门全部贸易均属于产业间贸易,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各国间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说明彼此之间贸易竞争性越强;各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说明彼此之间贸易的互补性越强。如下表1是中国服务业各部门产业内贸易指数,数据来源于common database。

从部门数量来看,产业内贸易平均指数大于0.5,并且有逐年增长,这表明,中国服务业大部门行业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贸易模型,并且越来越多行业的贸易模式倾向于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

三、服务贸易引力模型的推导和扩展

从上文得出中国服务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笔者在垄断竞争模型假设下对标准引力模型进行推导和扩展,从而分析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标准引力模型是指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他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公式形式为:,其中,K为常数,Mij为j国从i国的进口额,Yi和Yj 分别为i国和j国的经济规模,一般用GDP表示,Dij为i国道j国的距离。

1.经济规模

假设贸易时无摩擦的,对于服务贸易来说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贸易壁垒,即各国各有相同的价格。另外假设各国专业化生产不同种类的服务产品,并且各国具有消费者对服务产品有着相似的需求偏好,即任何一国的服务出口量与该国的GDP成比例。笔者引入ri和rw表示i国服务业产值在总产值所占比重和世界服务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例,用i,j=1,…C表示不同的国家; k=1,…N表示不同类的服务产品,即yik表示i国生产的服务产品k的产量,由于贸易时无摩擦的,服务价格在各国相同,假设是单位1,因此yik实际是i国服务产品k的产值,则每个国家的GDP表示为,全世界的GDP为。再假设国际贸易收支平衡,我们用sj 表示国家j的支出在全世界支出中的比重, 同时也表示j国GDP占世界GDP的份额,我们可以得出sj=Yj/YW, i国出口到就j国的服务产品的数量表示为:,将所有种类的服务产品k的出口量加总可得到i国向j国出口的服务产品总量为:

同样的j国出口到i国的服务产品总量为:

将与相加,即(1)+(2)可得到两国的双边服务贸易量为:

上面对引力模型进行重新推导,得出的结论与标准引力模型基本一致,即两国的双边服务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正相关。

2.产业结构

这里产业结构指的是一国服务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ri和rj表示i国和j国的服务业产值在总产值的比重。与上文一样的推导,得到两国的双边服务贸易量为:

从而一国服务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越大,其服务贸易出口量越大;两国服务业产值比重之和越大,双边服务贸易量越大。由此可见,服务贸易与贸易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理论上的相关性。

3.国家规模差异指数

我们把两个国家所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为区域A,则区域A的GDP可以表示为YA=Yi+Yj。区域A相对于全世界GDP的比重为sA=YA/YW,而两国GDP相对区域A的比重分别为siA=Yi/YA和sjA=Yj/YA,由此区域A内i国向j国出口的服务产品总量为:

同样区域A内j国向i国出口的服务产品总量为:

由此区域A内两国的双边服务贸易量(4)+(5)可以表示为

即为“国家规模指数”,它表明服务贸易量和贸易国的相对规模有关。可得出,贸易国规模差异越小,国家规模差异指数值越大,相应地单边服务贸易量和双边服务贸易量都越大。

4.服务贸易成本

Andersen(2003)改进了传统引力模型,加入了贸易双方的多边总体贸易成本,从而将双边贸易量作为经济规模和相对贸易成本的函数,如下式:

,表示贸易成本,和表示两国的总体价格指数,表示消费者效用方程中产品的常替代弹性,国内贸易表达式为,

可以推出:

由于推出Pi和Pj ,可以得出:

把双边贸易量进行相乘得出:。

因为双边贸易成本的对称性,双边贸易成本表达式为:,得出:。

从以上可以得出在国内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贸易成本越大,双边贸易量越小;贸易成本越大,双边贸易量越大。

通过以上对引力模型的推导和扩展,我们可以得出经济规模、产业比重、国家规模指数、贸易成本影响双边服务贸易。

四、服务引力模型的构建

标准引力模型,服务贸易量只与经济规模、距离有关。通过上文,我们知道服务贸易量还与第三产业比重、更加规模差异指数、贸易成本等因素有关。因此,构建新的引力模型:

两边取对数

中M是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双边服务贸易进出口国总额,GDPi和GDPj是中国和伙伴国的国内生产值,SPij是中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贸易伙伴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和,SDIij 是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经济规模差异指数,tij是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成本,Dij是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距离。

五、结论

在产业内贸易模式下,对标准引力模型进行推导和扩展,得出影响中国双边服务贸易额的影响因素有经济规模、产业比重、国家规模差异指数、贸易成本及距离。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8)

关键词:贸易产业;产业集群;产业布局

在人类社会元素中,交通元素、旅游元素、贸易元素、餐饮元素和娱乐元素,被称之为五大元素。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贸易元素尤为重要。这五大元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构成人类生活的重要方式。从整体而言,贸易业与交通业、旅游业、餐饮业和娱乐业形成不同产业之间的相联关系,在产业布局上有一个贸易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为贸易业提供货源的工农业及相关服务行业。此外,从贸易行业来看,不同贸易行业之间也有一个布局问题。从微观上看,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也有一个贸易网点的布局问题。由此可见,在贸易产业布局上有以下三个层次:一是贸易产业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之间的合理布局;二是不同贸易行业之间的合理布局;三是同一区域内不同贸易企业的合理布局。这三个层次布局合理化,就能充分发挥商品资源在市场上的最大化功能作用,就能避免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就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一、贸易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合理布局

无论在城乡市场上,还是在特定区域内,都有包括贸易产业与相关产业集结在一起的产业集群,共同为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如果产业布局不合理,就必然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产业布局超过社会需求而导致资源的浪费,二是有些产业过多或过少,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各种消费需求在结构上的要求。

无论是生产消费需求,还是生活消费需求,都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区域空间布局上,一定要在消费需求总量及其结构上,合理安排贸易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使社会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得到合理配置,尤其是贸易产业与农业、工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等之间的合理布局,使各种产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发挥其各自的功能作用。

在贸易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是否合理布局,有三个基本原则作为评估标准:一是各个产业在满足消费结构上以供求关系为判断标准,如果各个行业的供求关系处于基本均衡状态,可视为合理布局。二是资源与产品供应以市场营销效益为评估标准,如果各个产业在经营上都能得到行业平均利润水平或在行业平均利润率上下波动,则视为产业布局较合理。三是产业发展速度以发展潜力为判断标准,如果有些产业开始委缩,就说明该产业进入调整期,应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因而在产业布局上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

二、贸易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合理布局

如果以经营商品种类为划分贸易行业的标准,那么,贸易产业可划分为建材贸易行业、汽车贸易行业、纺织与服装贸易行业、家用电器贸易行业、家俱贸易行业、化工用品贸易行业、食品饮料贸易行业、农产品贸易行业和文化用品贸易行业等。如果从营销学角度划分,可以把上述行业划分为细分市场,即建材市场、汽车市场、纺织与服装市场、家用电器市场、家俱市场、化工市场、食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和文化用品市场等。因此,贸易产业可以从不同标准进行划分。由此可见,不同贸易行业或不同类型市场的合理布局,必须从宏观与中观两个层次上进行制度安排。从宏观上看,在全国贸易产业布局上,应与相关生产行业进行配置;在中观层次,在各个地区贸易产业布局上,应与城乡市场进行合理配置。因此,政府应在贸易行业之间进行合理布局,使不同行业得到协调发展,使贸易行业结构更加合理化、规模化和均衡化。

三、贸易网点的合理布局

贸易网点,亦称商业网点,是指在同一区域内星罗棋布的贸易企业的分布状况。贸易企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贸易企业,主要指传统意义的零售商业企业,包括大中型商场和各种小型的专业商店。在同一区域内各种类型的大、中、小型贸易企业,应有一个合理布局的问题,即在同一城区内大中型商场和各种小型专业商店在布局上应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

从广义贸易企业布局来看,更符合现代市场区位布局。这种布局有三个模式:一是“一元中心服务贸易圈”,即以综合经营为核心的大型商场为中心,向周边众多中小型服务贸易企业幅射,形成圈层结构或服务贸易圈;二是二元中心服务贸易圈,即以二个不同类型的综合经营大型商场为中心,周边中小型服务贸易企业向综合经营商场集结,形成商业中心区;三是多元中心服务贸易圈,即以三个不同类型综合经营商场为核心,形成三角型服务贸易圈,成为商品集散中心和物流中心。它既是在市场营销辐射效应作用下形成的,也是新型城市由政府总体规划布局中形成的,是产业布局的一种延伸。

一元中心服务贸易圈与多元中心服务贸易圈,是现代城市市场与乡村市场中服务贸易产业集群的一种集结方式。其中,一元中心服务贸易圈是新型乡村市场产业集群的特征,多元中心服务贸易圈是现代城市市场发展中服务贸易产业集群的标志,二元中心服务贸易圈则是新兴城市以及港口开发区服务贸易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这三种发展模式将是中国国内市场未来贸易产业可持续发展动态结构的集约方式,政府应在制度安排中密切关注这一动态。(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异质性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模式选择研究”(2012Q096)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9)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制约着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带动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性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10)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性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制约着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带动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性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服务贸易的类型篇(11)

一、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

(一)服务贸易的概念

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广义的服务贸易既包括有形的活劳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本文所指的服务贸易是指广义的服务贸易。1994年4月15日,《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s on Trade in Services,简称GATS)正式确立下来。

(二)服务贸易的分类和特征

服务贸易可分为四类:资源密集型服务、劳动密集型服务、资本密集型服务、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二者之间属性与形式都不一样,都有各自的特征。服务贸易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服务贸易的标的物是无形的,具有不可触摸性、不可储存性和不易运输性。

2.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服务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服务进口和消费的过程。

3.服务贸易更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无论服务贸易的形式如何,它都与资本、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移动密切相关。

4.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和货物贸易一样,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得到体现。不同的是,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无法像货物贸易那样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上显示。

5.对服务贸易的监控往往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实现,因此它所涉及的法规形式和强度都远远超过货物贸易。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服务贸易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服务行业发展稳定并带动了服务行业的迅速成长。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我国2010年服务进出总额达3624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占世界比重为5%,其中出口额为1702亿美元,同比增长32.4%,占世界比重为4.6%;进口额为1922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占世界比重为5.5%。而反观我国2000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状况,进出口总额仅为660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为2.2%,出口额为301亿美元,进口额为359亿美元。在我国,主要的服务贸易领域有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等11大服务领域。尽管2000~2010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了5倍多,但是其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因为表面上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是增长了不少,但实质上没有改变我国一直以来服务贸易总体的逆差形势,尤其是资本密集型、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太小,这与我国货物贸易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三、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不科学,竞争力不强

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的运输和旅游等传统型服务贸易的出口为主,比重约占80%,其依托就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那些对资本、知识技术和其他资源依赖较大的新兴服务行业,如计算机和信息、金融、保险等行业,都拥有较有高的附加值,但其服务贸易出口所占比重却很少。近些年来,虽然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但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

相比之下,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而且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更多地是取决于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我国的服务贸易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在高科技产业方面与知识含量高的国际服务贸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使我国服务业难以与国外服务业竞争。

(二)人才分布不均,专业人才不足

虽然中国人口众多,总体上劳动力资源很丰富,但是受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限制,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体并不高,所以就业人口大多局限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表现为大量中低级技能劳动者跻身于旅游、运输、建筑等行业中,而高级技能者、高级管理人才等依然很缺乏,专业人才在新兴服务行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中的比例更少。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广告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但客观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立法体系。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该案成为中欧双方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桩贸易纠纷(涉案金额超过220亿欧元)。直至2013年7月27日,经过数周紧张谈判,中欧双方就光伏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协议。至此,这场历时长达一年之久的摩擦才“和平落幕”。

(四)开放程度不高

服务业的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体来说我们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和开放程度都大大落后于我国的制造业。很多服务行业的对外开放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试点的。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所做出的承诺涵盖《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承诺的开放程度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在我国银行、保险、电信等投资领域一直都保持着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其他的一些行业对外国投资也只开放到一定程度,大部分重要的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低,开放也比较晚。

尽管我国服务业在对外开放上存在着诸多限制,但是我国服务业的开放仍然吸引了诸多外资,汲取了许多国外先进的经验,为我国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力度

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在服务价值的构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服务贸易能形成比较优势并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前提。因而,我们必须利用好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这一优势,不断使其转化为充裕的人力资本,逐渐发展新兴服务行业和较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目前,在我国这类高素质服务贸易人才的供给远远无法满足我国迅速发展的服务贸易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可以鼓励高校和研究院所在服务贸易的专业课程上加大投资力度,开办有关国际服务贸易方面的课程,加强服务贸易行业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育力度。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加强对内部在职人员的专业培训。

(二)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类型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基于运输、旅游等服务行业的传统优势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专注于金融、通讯等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由政府牵头制定鼓励措施,把新兴服务贸易与传统的服务贸易出口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企业的政策优惠与帮扶力度,其中主要包括完善信贷、财政等优惠措施,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企业自身应加快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大服务业研究力度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深度,以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三)加强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建设

为了推进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健康、科学地发展,我们应立足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具体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服务贸易竞争规则,建立和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政府应该对于我国已经施行的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审核和修改,将过时的更新换代、没有的及时填补、模糊的具体化、具体的规范化,从而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以此来保护我国服务贸易的有序发展。同时,为使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好服务贸易中还未开放的行业市场和科学合理的布局来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贸易自由化。

五、结语

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当前,全球服务贸易迅猛发展,各国经济竞争的重心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因此,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我国服务贸易的基本现状和发展中的不足。只有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扬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的产业分工合作,中国的服务贸易才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明亮.浅谈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管理学家,2011(02).

[2]曾春晖.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江南大学,2009.

[3]余跃.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4]吕萍.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江苏大学,2010.

[5]郑泰仁.韩中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与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6]温怀德.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5).

[7]孟庆珍.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22).

[8]李娜.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D].大连海事大学,2013.

[9]王迎春.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探析[J].中国外资,2013(06).

[10]董娜.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才智,2012(28).

[11]田薇.辽宁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问题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