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电力体制机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0 16:24:24

电力体制机制

电力体制机制篇(1)

机电一体化就是电力设备与电力系统的一体化,这种结合提高了机械的使用性能,还可以使机电的使用更加便捷,提高企业的机械化程度,电力企业的电力设备在使用上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对工作的益处是十分大的,因此,将电力系统不断完善,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实现机电一体化,让电力设备对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机电一体化的阐述

现在很多的机械在生活中得到具体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与电力系统相结合,这样电力系统就逐渐向着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就是将电力设备和机械结合,其中涉及到的技术是非常复杂的,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将电力系统与其他的技术结合,优化电力系统,对电力设备的要求也是十分高的,这样就是技术与产品的融合,就是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理解,这些产品也可以指家电用品,就是指一切的涉及到电力的产品都可以实行机电一体化。伴随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功能逐渐增加,机电也向着智能的方向发展,,这样对电力系统与智能控制都是十分有益的。

2 机电一体化在电力系统与控制方向上的分析

2.1 电力设备是机电一体化的产物

电力设备包括的方向是非常广的,只要涉及到电力设备的工具都是机电一体化的产物,其中最基础的产物就是发电机,电能的输送是离不开发电机的,发电机是电能的来源,除了发电机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变压器,变压器与发电机是基础的电力设备,电力设备的使用是离不开这两样设备的。发电机产生电能,再通过变压器对电压进行改变,变成适合工作与生活的电压,变压器的承载能力必须要足够的强大,是整个输电线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发电机与变压器结合,在具体的电力设备上与电动机和无功补偿装置构成了机电设备,因此说,电力设备是机电一体化的产物,也是核心的设备,只有电力设备发展的更好,才能够使电力设备在具体使用上事半功倍。

2.2 机电一体化的在电力系统与控制方向上占据主导地位

电力系统是一个科学化的系统,电力系统比较复杂的系统,在使用的时候难度是很大的,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将机械与电能结合在一起,将计算机技术与自动检测技术融合在一起,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提高。

2.2.1 实现信息的自动化传输

机电一体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电力系统的核心要素是非常多的,例如发电厂、变电器,这些因素使电力系统的信息传输更加便捷,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更加安全,这样用电管理的水平也能够提高。机电一体化将电力系统的的控制因素考虑在里面,可以实时对机电设备进行电能控制,防止电能设备在应用的过程中发生不易察觉的故障,如果利用控制系统,在进行电能传输的过程中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让信息可以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将控制系统变得智能化,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就可以得到提高。

2.2.2 对事故装置有自动反应的能力

事故装置就是指反事故自动装置,这种装置就是一种报警的设备。反事故自动装置可以在电力系统出现危急情况或者电气运行中出现故障问题时发出预警,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将事故问题进行解决和处理,从而有效避免运行中的安全隐患。反事故装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主要作用于事故发生后;另一种可以防止事故发生。前者主要借助继电器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及时找到故障点,采取维修或者更换等方式清理故障,进而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行。后者主要是借助运行系统安全保护装置维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一旦电力系统中出现故障,运行系统可以自动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防止电压出现震荡、崩溃等情况的发生。

2.2.3 供电系统自动化

供电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分配电力,电能从发电厂输出后,电力系统工作人就应该实时监控每个区域供应的电能,实现供电系统的智能化。供电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不仅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还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实时监控电力系统的供电情况,代替以人工值班方式监控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和供电系统供电情况,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 机电一体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3.1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设备是电力系统的中心框架,是电力系统的核心,在电力系统中起到稳定系统运行和提高运行效率的作用。比如变压器、互感器和其他自动装置等都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为电力系统快速稳定运转提供源动力,保证电力系统稳定、安全、快速运行和工作;二是机电设备可以代替电力系统中变压器,可以自动调节电压输出功率,避免电路发生严重损耗和短路等现象。例如,在计算机系统中预先设置好变压器额定功率、额定电流、额定电压等指标系数,引入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方式,达到控制高压供电情况的目的,在应用上是十分广泛的。

3.2 技术的应用

将机电设备引入电气系统中,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水平。其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3.2.1 控制应用

为进一步促使电力系统经济效率最大化,并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电力系统相关负责人就需要根据电力系统当前运行情况展开控制活动。

3.2.2 保护应用

机电一体化可以大大减少电力系统中的安全故障,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指数。但是电路保护装置的安装工作需要建立在继电器稳定基础之上。继电器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是避免电路运输系统在电压出现短路时发生异常情况,进一步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4 结论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机电一体化渗透在生活和生产等各个方面。在电力系统中,无论是在电力系统运输管理方面,还是在信息传递方面,机电一体化的应用均较为广泛。换句话说,机电一体化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不仅加强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充分证明了两者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未来电力系统中,电力系统对机电一体化的依赖性将会增强。无论是在输电运输线路的管理方面,还是在用户用电管理方面,都会对机电一体化的需求大大增加,从而促使电力系统走向自动化。

参考文献

电力体制机制篇(2)

(四十五)多年的小水电代燃料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中,经过近20年的实践,对农村、乡镇,山区、平坝,富裕、贫穷,南方、北方等不同条件下的小水电代燃料,在用电器具、时段、电耗、电价、计量、使用、管理、效果以及农村低压电网布局、整改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新世纪全面开展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七五”至“九五”15年全国建成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770多万户、2000多万人口不同程度地使用电炊、电取暖,每年减少森林砍伐2000余万亩,电气化县森林覆盖率15年平均提高了1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高出5.4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群众欢迎、政府支持,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建设的社会环境非常良好。

(四十六)小水电代燃料符合时展的主流。能源与环境是新世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主题。电能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在家庭生活中电能替代其他能源,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趋势。贫困山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广大农村居民在生活用能上普遍使用电能,不再沿袭千百年来用烧柴烧牛马粪来做饭、烧水、取暖,让农牧民“一步跨千年”享受现代文明,完全是顺应时展主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开拓创新之举。我国开发农村水电,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电气化,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扬。 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在中国杭州设立,是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第一个联合国法律框架下的组织,这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符合世界发展主流的重要成果,也是适应时代要求、国际要求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体现。

(四十七)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及相关问题。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必须以低廉的电价供应代燃料用电,使重点代燃料区的居民户特别是贫困户能够承受;二是使小水电企业能够生存巩固发展。围绕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而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主要有:

1.国家要在投入和税收上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一是较大幅度地增加代燃料小水电及配套电网建设的国有资本金比重,以大量减少固定成本(即容量成本)中的财务费用;二是农村水电增值税率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代燃料电量争取不收增值税,所得税减半征收,以减轻税赋,为以低廉的电价供应代燃料用电提供足够空间。

2.要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强化管理、提高信息化化水平。努力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运营效率,以减少折旧、工资、管理等容量成本费用和水费、材料、检修等电量成本(即变动成本)费用。

3.要有可以依托的电网,以利电力电量平衡。通过调整负荷、电网补给以及必要时采用秸杆、沼气、薪炭林等“多能互补”措施,以保证可靠满足全年主要是枯水期间和高峰时段的代燃料用能。通过余电上网,促进小水电企业发展和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4.要以重点代燃料区居民户特别是贫困户能够承受的低廉电价,供应代燃料等生活用电;以盈利电价供应配套负荷用电;余电全额上网,执行合理上网电价,不足电网补给,执行发电价加少量过网费。以保障小水电企业取得合理利润,得到巩固发展,同时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益,保护和激发国家、集体、个人和各类经济主体举办经营农村水电的积极性。

5.要按照十六大精神,积极探索确立省、市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地位,实行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离。企业行使完整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使用权的一部分量化给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代燃料户,参与权益分配;组建由政府领导、水行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代料燃户代表、小水电企业或供电单位负责人组成的代燃料用电协会,对代燃料工程建设、经营实行监督、协调、仲裁。有效实现政府+企业+代燃料户(股东)“三位一体”的开发运营体制和激励制衡机制,以保障实施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载体和主体--小水电企业,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四十八)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几种供电方式和体制形式。

1.代燃料电站孤立供电。一般指解决几户、十几户、几十户生活用能,且具有畜水条件的微型水电,自动化程度高,平时仃发蓄水,做饭、烧水、取暖、照明、加工时发电。每户所需发电装机容量较大,要求国家补助较多。解决两三千户一个项目区及以上的生活用能,若实行代燃料电站孤立供电方式和体制,一般则不可行。一是只有在较大范围(如县电网)综合考虑“户同时系数”、“县需用系数”、“调整负荷因数”,方可做到1户生活用能约需发电装机0.85千瓦。单靠代燃料电站孤立供电,每户所需发电装机较大,且不能利用农村水电企业已有网络,从而加大国家投入;二是一定时间内难以发展配套负荷,余电无法消化;三是由于以上原因造成成本高,不可能以重点代燃料区居民户特别是贫困户能够承受的低廉电价,供应代燃料等生活用电;四是缺电无处补给,供电可靠性差,不能保证可靠满足全年代燃料用能。

2.代燃料电站自发自供(包括“借网过路”),余电上网,不足电网补给。要有一个可以依托的电网,一般应是地方电网。只有是地方电网,才有利于在地方政府的统筹安排下,按照政府的要求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具有的基础性、生态性、公益性的属性及特点,与代燃料电站签订并网或“借网过路”协议,实行余电全额上网,执行合理上网电价,不足电网补给,执行发电价加少量过网费。对代管、上划县来讲,正应通过贯彻落实中发[2003]3号文件和国发[2002]5号文件,取消代管、上划,把县电网划转回来。

3.代燃料电站只发不供,上网电价按平均含税成本加适当利润确定,代燃料供电和余电营销由供电企业负责。这个供电企业一般应是地方独立配电公司(即农村水电的发供一体企业或供电企业)。只有是这样,才有利于在地方政府的统筹安排下,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与政府签订责任书、与代燃料户签订供用电协议,承担代燃料供电的责任,确保完成保护退耕还林(草)和森林植被面积的任务,并对代燃料电站实行统一调度、统一供电、统一营销,获取应有的盈利。

4.地方独立配电公司统一负责代燃料电站建设、经营。对代燃料电站实行统一调度、管理、供电和营销,承担代燃料供电的责任,确保完成保护退耕还林(草)和森林植被面积的任务。实行统一核算,按股权分配收益;或实行分别核算,保持代燃料电站独立法人地位。

5.代燃料电站装机容量及相应的电站体制。要合理开发利用中小水能资源。代燃料电站项目按常规装机容量修建,大于项目所需生态装机容量的部分,不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新建电站应实行股份制或一站两制,合理分配权益。项目属于原有电站改造、扩建,为项目所需的增容部分,作为生态装机容量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原有电站应实行股份制或一站两制,合理分配权益。

6.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的业主。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项目业主可以是乡镇小水电企业,县级水电公司,省、市级水电公司,也可以是为项目而新设立的法人单位(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但是需要积极探索和明确的是:①通过政府出资人授权委托,确立省、市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地位;②由出资人代表授权省、市级水电公司经营国家投入形成的小水电代燃料国有资产,并将其中的一部分使用权(30-50年不变)量化给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代燃料户参与权益分配;③省、市级水电公司和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与代燃料户,以投入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实施企业的资本额为限(县与户为使用权),对实施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按股权行使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依法有效行使资产监管与运营,按章合理分配产权权益,保障资产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形成良性滚动发展机制,促进小水电代燃抖生态保护工程持续快速健康实施。转贴于 (四十九)小水电代燃料电价要考虑年人均收入800余元及以下的贫困农民的承受能力。温家宝同志在十届人大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中国13亿人口有9亿农民,目前没有摆脱贫困的是3000万左右,人均收入625元。如果标准再增加200元,中国的贫困人口就是9000万。”这9000万贫困农民中应有相当一部分,分布在我们中西部地区的重点代燃料区。按照水利部的综合调查统计分析,他们能够承受的代燃料电价应在0.18元/千瓦时以下或0.15元/千瓦时左右,丰、平水期还应低于0.10元/千瓦时。要按此要求进行电价测算与分析。

(五十)适应年人均收入800余元及以下的贫困农民要求的电价测算原则及相关参数取值。

1.电价测算原则。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依法计纳税金的原则,测算代燃料电价;并按照取得必要盈利的原则,测算盈利电价与综合销售电价。

2.相关参数取值。按代燃料电站实行自发自供(包括“借网过路”)、余电上网、不足电网补给,这种具有普遍代表性的供电方式和发供一体的体制,考虑相关参数取值并据此测算电价。具体取值和要求如下:

①汲取民营机制,利用农网改造成果,努力降低造价,尽力做到单位千瓦平均投资不超过5000元。②按常规,发电设备年均利用小时应不低于3500小时,其中代燃料用电不超过1500小时。③中央财政投资和地方配套投资比例应不低于80%(区分不同情况,可以减免西部地区一些省区的地方配套投资,减免部分由中央补足);银行贷款比例应不超过20%,银行贷款利率6.21%,还贷期限20年,尽量做到用80%以下的折旧费即可逐年按期偿还本息,不再在成本中支付财务费用。④综合折旧率取为5%,按国家规定可将80%以下的折旧费用于还贷。⑤根据调查统计分析,管理费用按24元/千瓦计。⑥人员工资劳保福利,要在提高信息化水平,保持人员精干,保障人员收入,执行国家规定的劳保福利政策的基础上确定。取发、供电人员定额为0.005人/千瓦,年均工资为10000元/人,职工“四保” 基金按国家规定以工资总额的32%计(其中:失保2%,养保20%,伤保9%,育保1%),福利基金及教育附加按国家规定以工资总额的15%计。⑦水费(含水资源费)按一些地方的规定以每千瓦时发电量0.005元计;材料、检修费根据调查统计分析以固定资产原值的1.5%计。⑧增值税(含附加)综合税率6.48%;所得税率减半按16.5%计。⑨厂用电率0.5%,综合网损率12%。⑩取资产回报率为5%,用以测算盈利电价与综合销售电价。

(五十一)电价测算依据、方法、结果与分析。

1.电价测算依据。以国务院国发[2002]5号文件关于容量电价、电量电价的规定为测算主要依据。

2.成本、电价测算方法。采用区分容量成本和电量成本的量本利分析方法测算成本与电价。不论发供电与否均要支付的成本为容量成本,包括折旧、工资、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即贷款还本付息费用);发供电时才支付的成本为电量成本,包括水费、材料、检修费用,以及购入电力费用(未用于测算,仅用于分析)。

3. 成本、电价测算公式与数据、结果。按量本利分析方法和相关参数取值,其成本、电价测算的公式与测算出的数据、结果如下:

单位千瓦容量成本(折旧、工资、管理、财务费用)=(单位千瓦投资×折旧率)+(单位千瓦人员数×人均年工资劳保福利费)+单位千瓦管理费+扣除用于还贷的折旧费后的单位千瓦贷款还本付息费用=250+73.5+24+0=347.50(元)

每千瓦时容量成本=单位千瓦容量成本/[发电设备年均利用小时×(1-厂用电率)×(1-综合网损率)]=347.50/3066=0.113(元/千瓦时)

每千瓦时电量成本(水费、材料、检修费用)=0.005/[(1-厂用电率)×(1-综合网损率)]+ (5000×1.5%)/[发电设备年均利用小时×(1-厂用电率)×(1-综合网损率)]=0.005/0.876+75/3066=0.03(元/千瓦时)

每千瓦时发供电综合成本(即售电成本)=每千瓦时容量成本+每千瓦时电量成本=0.113+0.03=0.143(元/千瓦时)

每千瓦时盈利电价(含税)=(每千瓦时售电成本+每千瓦时售电利润)/(1-增值税综合税率)=[0.143+(5000×5%/3066)] /(1-增值税综合税率) =(0.143+0.082)/(1-6.48%)=0.24(元/千瓦时)

每千瓦时代燃料电价(含税)=保本电价(含税)=0.143/(1-6.48%)=0.15(元/千瓦时)

每千瓦时平均销售电价(含税)=盈利电价×[(发电设备年均利用小时-代燃料用电利用小时)/发电设备年均利用小时]+代燃料电价×(代燃料用电利用小时/发电设备年均利用小时)=0.24×[(3500-1500)/3500]+0.15×(1500/3500)=0.20(元/千瓦时)

4.按盈亏平衡点评价分析所测算电价。

当盈亏平衡时,保本点发电利用小时(即保本点单位千瓦发电量)=单位千瓦容量成本/ 【[平均销售电价×(1-增值税综合税率)-每千瓦时电量成本]×(1-厂用电率)×(1-综合网损率)】=347.50/【[0.20×(1-6.48%)-0.03]×0.876】=2150(小时)。

按发电设备年均利用3500小时计,超过保本点的发电利用小时为1350小时,其经营安全率=1350/3500=38.6%,符合一般经营安全率不低于35%的要求。

当盈亏平衡,容量成本已予摊销,丰、平水期不需外购电力时,保本点以外的发供电量可以用自供电边际成本测算代燃料电价,其电价(含税)=(每千瓦时电量成本+适当利润)/(1-增值税综合税率)=(0.03+0.02至0.06)/(1-6.48%)=0.053至0.096(元/千瓦时)。

根据前面测算的数据与结果,代燃料电价可以做到0.15元/千瓦时左右,丰、平水期可以做到0.10元/千瓦时以下,甚至可以低到0.053/千瓦时,从而能够适应年人均收入800余元及以下的贫困农民的要求。

为保障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安全性和减少风险性,在确保以低廉电价供应重点代燃料区居民户特别是贫困户代燃料等生活用电的同时,应以盈利电价供应配套负荷用电,盈利电价应不低于测算出的盈利电价0.24元/千瓦时,亦可执行当前一般综合销售电价0.35元/千瓦时及以上价格;余电全额上网,上网电价应不低于测算出的平均销售电价0.20元/千瓦时;不足电网补给,下网电价执行发电价加少量过网费,按照反推,应不超过0.165元/千瓦时【=o.20-[0.03/(1-6.48%)]】。这也可考虑作为只发不供的代燃料电站的上网电价。

(五十二) 只要全面认真贯彻中发[2003]3号、国[2002]5号文件精神,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搞好运营,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除可取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外,可取得直接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益。

根据前面有关公式和相关参数取值,并考虑一部分电量的盈利电价会执行0.35元/千瓦时及以上价格,一部分电量代燃料电价在丰、平水期可能执行0.10元/千瓦时及以下甚至低到0.053元/千瓦时价格,以及实际运营中会出现上网、下网不合理的价差问题等,故仍以测算出的平均销售电价0.20元/千瓦时左右进行框算,得出:单位千瓦年可创税80元(其中增值税、所得税约各占一半),年可创利208元。

电力体制机制篇(3)

近年来,我国的极端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趋势。1998年的洪涝灾害、2008年的南方暴雪、汶川大地震、4.14青海玉树地震等天灾给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电力行业在历次的灾害中也遭受重创。而为了保障电力供应,减少国民财产和经济损失,政府和有关电力部门积极参与应急抢险和电力恢复,电力应急组织和管理成为应急抢险任务能否完成的保障。从组织机构、应急组织体系、危险源监控到信息报告程序、应急处理响应等级、危机处置措施等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最终抢险的效果。电力物流作为电力应急组织和管理的重要环节,需要多部门协同联动一体化运作,其应急组织的效率关乎全局。

一、完善电力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建设

电力物流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建设是电力应急管理的基础能力和根本保障。从基础设施中心的内容来看,包括应急物质储备库房、应急运输工具、电力设备、电力物资的装卸操作等专业化作业机械必须一应俱全且能保障正常状态及应急状态下的物质储备和作业要求。地震、暴雪、飓风、洪涝、雷电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害对电力设施的破坏能力、种类以及程度不同,电力应急物质的需求及数量也呈现出差异性,所以应急物资基础设施中心要充分考虑物质存放条件的差异,建设能满足各类应急预案物质存放的要求。对于可能的电力设备损坏如各种型号的变压器、低压开关、高压开关柜、交流三相隔离开关等中大型电力设备要有充足的存放空间和符合要求的存放条件,还要充分考虑电力抢修人员在各种恶劣气候下的诸如防风、防雨、防冻装备以及各种条件下的抢险工具、物资装卸工具的存放空间和存放条件。同时,物资仓储还要考虑区域分布以及数量,要根据电力设施的分布构建合理的物资仓储中心,要保证仓储中心的物资能满足区域应急抢险管理的时间和速度要求。

二、加强电力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

电力应急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决定了在各种应急突况下是否有合适的、且数量足够的相应物质满足应急抢险的要求。要根据各类灾害发生的季节不同制定不同的抢险物资供应保障方案。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季,就要加强雪灾对电力设施破坏所需要的抢险物资的供应保障;夏季到来前则要加强雷电、洪涝灾害等应急抢险物资的储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遭受的自然灾害也均有不同,所以应急抢险物资的供应保障还要因地而宜。而对于物资储备的数量则更要做到科学合理。因为物资的储备是需要成本支出的,不科学的储备必然造成大量浪费,而储备不足又可能造成抢险延误引发更大的损失。科学合理的储备必须建立在详细的调研、汇总和分析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加强电力物流应急管理相关组织对历年各类自然灾害数据及应急抢险方案的深入分析。另外,要充分协调各参与供应的生产厂家、合作伙伴,除常备的物资外,还可就可能需要的物资签订“物资动态储备协议”做好应急情况下的物资临时和紧急供应能力。

三、拓展电力应急物资交通运输网络渠道

物流的首要条件就是交通顺畅,必要的交通工具可以到达物流目的地。而电力物流具备一定的特殊性,除传统物流必须的交通条件外,还有可能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大中型电力设备,其对运输的条件和要求甚至更高。由于很多电力设施远在田野、山地、岛屿,而这些地方交通条件往往又比较差,通常的交通工具无法到达,很多时候甚至依靠人力而为,在一些突发的灾害下,甚至人力也无能为力,需要更加特殊的交通工具,如直升飞机等。电力应急物资的交通运输关系到应急管理的有效性、应急抢险的及时性、应急恢复的完全性,事关重大。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是应急物资供应保障的先决条件,所以必须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通道和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各地抢险、各类抢险都要充分依据所在地的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以及要充分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对运输条件造成破坏后的替代方案,要积极协调各类交通运输部门,积极拓展各类交通运输渠道,同时建立应急管理时的协调合作机制。

四、提升电力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水平

电力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是实现电力应急管理协同的有效载体。由于电力应急物流往往具备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等复合型应急协作特点,使得整个应急管理系统表现出地理分散、人员分散、物资分散、信息分散,而只有完善的应急管理综合信息技术平台能够有效地整合这些分散的资源,构建一体化的协调体制。应急管理一体化、综合化的信息平台是依据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参与的各方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分配的权利,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人员的综合应急协同作战平台。该平台上,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情况,应急物质存放地点、存放数量清晰明了且实时变动情况一览无余,交通调度有条不紊、车辆运输轨迹实时掌握,而各类突况也可通过该平台及时汇报到组织决策部门,决策形成后通过该平台再下发到各作业部门。一体化综合信息平台是实现应急协同的有效工具和可靠保障,也是应急管理协同体制的技术和工具主架构。

五、开展电力应急管理调查研究汇总分析

电力行业的发展已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电力行业发展过程中,电力灾难不管大小,基本上年年都有,电力物流在历次灾难时的应急管理机制或有效或不足,不管已经历的应急管理是何结果,都是我们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的前车之鉴,成功的经验我们要保持,失败的教训我们要吸取。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和组织部门都应注重每次的经历,通过对历年应急管理的调查研究汇总分析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应急管理体系。各种灾难的有效应急策略、各种损害程度的有效应急策略,应急物资的统筹调配是否有更为合理的对策、历年的不足如何弥补,甚至我们可以通过量化的数学模型,通过各种参数的输入输出、各种变量的增减,从而构建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模型,通过科学的数学模型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更为科学和理性的决策工具。

六、实施电力物流应急协同机制实战演练

根据各类突况制定的各类应急物流保障预案要通过实战演练,验证其有效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通过验证的预案才具备实战的意义和价值。电力物流的应急管理和组织部门要通过实战演练不断完善预案和应急管理协同体制。目前一些电力部门已经构建了较为有效的应急管理演练机制。2012年6月份,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曲阜尼山水库举行了实战应急演练。本次演战模拟了220千伏曲阜变电站遭雨袭击,雨水倒灌,2号主变跳闸,110千伏曲防线因狂风造成杆塔倒塌。险情发生后,国家电网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立即启动防汛预案,组织济宁供电公司开展电力抢险,调控、配电、输电、工程、抢修、医疗小组迅速集结待命,接到统一指挥命令后,按照防汛预案紧张有序地进行电网故障处理。本次演习内容丰富,模拟了济宁电网多处事故同时并发期间的应急处置,内容涉及到电网大面积停电、重要用户电力保障、电力物资物流保障、防汛抢修多个方面,充分利用了各种现代化手段,通过移动通信设施,实时传输现场图像,满足了应急指挥的要求。

七、健全电力物流应急管理协同组织建设

电力体制机制篇(4)

前言

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经营和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学的不断发展对当前企业运行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探索,并逐渐建立起一整套的现代化企业运行方式和企业管理理念。从当前企业制度体系的组成内容来看,激励机制因其自身强大的辐射力和对员工积极性的明显提高作用而被广为接受和采纳,对于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蜕变的电力系统企业来讲,激励机制对于其体系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其意义与价值不可忽视。

一、激励机制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一)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界定

激励文化在本质上并不是源自企业本身或者员工自身的自发而生的文化内容。相反,企业激励文化的产生必须要借助必要的激励员工积极性和进取心的方式、理念、体系和制度等具体存在的内容才能逐渐形成,而激励文化的产生就意味着企业在激励机制的建设方面的工作已经被企业上下所整体地接受,并愿意积极实践。因此,所谓的激励机制实际上是指企业借助相关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方式帮助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相关制度、规范建设工作。

(二)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机制

电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对象、管理规模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周期等方面有着明显特殊性,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注重整体层面的激励作用,对个体差异性的重视,对电力系统工作技术与素养的提高等内容,因此激励机制对于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既能够借助机制建设的外在普泛性约束力,对电力企业员工形成较为普遍的激励作用,同时也能够借助激励机制在具体实践方式上的多元化来保证其激励机制作用发挥中的针对性和对个体差异性的考量。

二、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原则

(一)人本主义原则

人本主义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尊重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种人本主义原则体现在激励机制的设置上,即设置统一的标准和衡量指标,为所有达标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报酬。这种激励机制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原则之上,虽表现的不是对物质的崇尚,但反映了一种人文情怀的表现。

(二)公平公正原则

既然激励文化的形成需要人文情怀的坚持,那么公平公正原则的设立就是人本主义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公平公正原则是激励机制发生作用和效应的基本保障。所谓的公平公正是指对激励机制的评价标准公平公正和激励机制面向的对象公平工作。激励机制的面向对象是电力企业全体工作人员,无论职务高低都必须严格参照既定的衡量指标体系进行统一的考察,且衡量指标的完成难度应该尽量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统一。

三、如何强化激励机制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充分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和价值

借助物质奖励的方式进行员工激励是当前最为流行和普遍的员工激励方式。电力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年终奖金、季度奖金以及绩效考核奖金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对员工的物质奖励。这种物质奖励是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实际生活情形的理解与关心,当然也是公司实力的一种展现,能够帮助员工树立对自己所服务的公司的信心。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应该保证物质奖励的层次分明和尽量降低门槛,在保证大部分工作人员能够得到奖励的同时激发起更高的积极性。此外,这种物质奖励方式与工作人员的工资底薪之间应该保持相互呼应的方式,一般呈现一种负相关的态势,底薪高的则物质奖励水平可以适当放低。

(二)职业规划也是关键的激励机制内容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内心一般都具有很强烈的成功欲,这一点在大部分行业的年轻员工身上都有体现。因此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对自身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帮助其描绘未来的发展图景,帮助其树立对未来的信心。尤其对于发达城市和地区的企业来说,员工在这个城市和在这个公司中工作的压力较大,很多人无法找到成功的道路和前景,此时这种职业规划的培训活动能够帮助其扫除内心的疑惑,在工作中变得更加坚定和积极。现代心理学发现,当人们在看到一线希望的时候往往能够爆发出高出平常水平的激情和能量。职业规划就是这种让员工看到未来发展的希望而帮助其树立信心,提高积极性的一种现代化有效激励方式。

总结

激励策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电力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加强对激励策略的制定和落实,从而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军.中小企业激励机制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企业,2011 (7):45-46.

电力体制机制篇(5)

以消耗资源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使得世界能源变得日益紧缺,又由于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正在逐渐制约世界经济的发展,所以各国竞相开始了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与应用。风能就是一种能够很好利用的可再生资源。我国风能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能源局与发改委从2003年开始组织风力发电工作,并在这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风能,有着其他能源无法相比的优点,并正在成为新能源开发的重点建设内容。

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1 选用材料

水泥:要根据施工现场所属地区的气候环境与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泥。水泥进场时必须有相应的出场证明、质量检测报告以及复试实验报告等相关文件,并对其品种、型号、等级、出场日期、包装等相关内容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场。为避免水化而导致裂缝的出现,通常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

骨料:应根据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求选择骨料,骨料也要根据工程所在地区的不同而进行骨料的喜欢选择,通常要求骨料中砂的含泥量应小于3%,碎石含泥量应小于1%。在骨料进场前同样要进行质量检测。

掺合料与外加剂:掺合料与外加剂应选择绿色环保产品,且无氨类、无毒害、无污染,并附有相关权威监测机构的检测报告,保障产品的质量与效果。此外,还应严格控制碱含量,其碱含量应小于3kg/m3。

1.2 优化配比

在保证选择质量条件的基础上,应以风电机组建设的质量要求为标准,以施工设计方案为依据,进行科学的设计,并进行反复的试验与调整,保障配比方案符合工程的质量要求。

2 混凝土浇筑施工

2.1 浇筑前的施工检查

在浇筑混凝土施工前,应对基础环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平整度、预埋管位置等内容进行检查,看是否符合工程质量的要求。为避免基础环上镀锌层别水泥泥浆污染,必须在施工前对基础环进行防护,通常使用两层塑料膜加一层编织布对基础环上部40cm高的范围内进行包裹防护。

2.2 混凝土的生产

混凝土生产应采用集中搅拌。在生产时,应严格按照配比方案进行配比,各原料使用量应使用电子称进行控制,保证施工量的精准,在集中搅拌时还应时刻注意砂石骨料含水量的变化情况。一般的混凝土坍塌度应控制在14-16cm,所以在混凝土搅拌均匀出厂后应由专职人员进行混凝土坍塌度检测,符合质量标标准后才可进行浇筑施工。

2.3 控制施工顺序

浇筑应从基础的中心开始然后向四周扩展,采用斜边分层浇筑,每一坡度都应循序渐进,通常分层厚度控制在30cm。为保证上下两层混凝土衔接时间在初凝时间范围内,在进行浇筑施工时应有专门的质检人员对混凝土凝结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做到在初凝完成前的及时覆盖。在接近基础环底部进行浇筑时,应在自基础环底部20cm处开始浇筑,浇筑厚度应大于50cm。在对底部模板进行浇筑时,应该先将该部分混凝土进行密实振捣,然后再在模板外进行混凝土铺高施工,防止振捣时出现混凝图漏浆情况的出现,保证混凝土的密实程度。在进行浇筑的过程中,必须暗盘专职人员对模板、基础环、预埋管线、钢筋等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汇报,及时处理,以免影响后续施工与工程质量。

2.4 浇筑要点

对于混凝土表面的浮浆,应派专人用桶进行清除,然后再用木抹子进行两遍提奖,数遍抹压,在混凝土终凝前在用铁抹子压实打磨,避免出现裂缝。当前混凝土主要采用泵送的方式,坍塌度较大,在进行振捣时交容易出现泌水现象,为避免泌水情况对工程质量造成的影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2.5 混凝土振捣

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应将振动板插至下层混凝土下50cm左右处,是上下混凝土有效融合,形成一体。振动棒插入时应与混凝土泥浆表面形成45°至50°夹角或垂直。等到混凝土不再出现气泡与无明显下沉,并将模板边角填满充实后,才可进行下一个点的振捣施工。振捣点的选择应均匀分布,并按顺序依次进行振捣,避免发生遗漏,通常振捣点的间距为30-40cm。还应严格控制振捣强度与时间,严禁出现过度振捣的情况。此外,在进行振捣时还应避免振动棒接触模板、基础环、预埋管线、钢筋等部件,以免对这些部件造成伤害。

2.6 现场取样

在混凝土进场前,应随机对混凝土进行坍塌度检测,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严禁进入施工现场。在浇筑现场也应加强混凝土坍塌度的检测,严禁往往混凝土中加水。在施工现场还应该每100m3混凝土内取样并制作三组试块,其中两组标养试块,一组同条件养护试块。

3 质量控制

(1)混泥土浇筑施工前,应组织工程各部门施工人员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与技术工艺,并进行施工班组的技术交底。同时应加强对项目施工人员与质检人员的管理控制,落实对混凝土施工工艺与质量检测。(2)在进行每次浇筑施工时,都应有专人对混凝土进行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配料单、配合比、质保单等,只有符合要求的混泥土才可用于施工。(3)应对混凝土坍塌度进行随机抽样价差,每班不少于三次。(4)及时检测与记录混凝土出厂温度以及运输到场时间与温度。(5)为保证混凝土的光洁度与平整度,应选用优质的模板并进行合理的施工。模板刚度是保证混泥土表面平整的关键要素,所以在重复使用模板时应对校准器平整度,不得使用变形的模板。(6)应加强对混凝土浇筑与振捣过程的控制,时刻注意模板是否变形,螺栓与扣件连接完好,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振捣时应以工程质量为标准,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振捣。(7)在完成浇筑施工后,还应按照规定对混凝土进行适时合理的养护。

4 结语

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设计与施工人员在施工方案的设计、生产、运输、浇筑、养护等各环节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朝勇,段雪霞.风电场工程风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J].内蒙古水利,2010,12(04):159-160.

电力体制机制篇(6)

[摘要] [目的] 探讨电鳐乙酰胆碱受体诱导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机制. [方法] 将电鳐电器官分离并纯化的乙酰胆碱受体作为免疫原,免疫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以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小鼠血清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小鼠骨骼肌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结合性. [结果] 小鼠血清中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为155~539pmol,小鼠肌肉中具有人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结论] 电鳐乙酰胆碱受体刺激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产生的人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可与肌肉组织中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肌肉收缩无力,可诱导重症肌无力.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受体,胆碱能;小鼠,转基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athogenesis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 gravis(EAMG),induced with Torpedo acetylcholine receptor(AChR),in mice transgenic for human immunoglobulin(Ig)loci.METHODS Mice transgenic for human Ig loci were immunized with Torpedo AChR,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electronic organs of Torpedo.The titers of anti-mouse AChR antibody in the sera of mice were determined by radioimmunoassay.The binding of human anti-AChR antibodies to the AChR in the muscle of mice was measur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RESULTS The titers of anti-mouse AChR antibodies in the sera ranged from155to539pmol.The human anti-AChR antibodies were found to bind to the muscle section.CONCLUSION The human anti-AChR antibodies,secreted from the mice transgenic for human Ig loci,induced with Torpedo AChR,are able to bind to AChR in the mouse muscles,which leads to the damages of AChR,resulting in the animal EAMG.

Key words:myasthenia gravis;receptors,cholinergic;mice,transgenic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可激活补体而使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遭到破坏,导致肌肉收缩无力,出现重症肌无力症状.引起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若给动物免疫乙酰胆碱受体或注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可引发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 [1,2] .在以乙酰胆碱受体作为免疫原建立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中,常用由电鳐电器官制备的乙酰胆碱受体,是因为电鳐的乙酰胆碱受体含量及与哺乳类动物骨骼肌乙酰胆碱受体的同源性均较高 [3] .电鳐乙酰胆碱受体刺激动物产生的抗电鳐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可与动物本身骨骼肌的乙酰胆碱受体进行交叉反应.本实验室曾报道了以电鳐乙酰胆碱受体免疫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建立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 [4] ,其中发现实验动物出现重症肌无力的关键症状,即肌肉收缩无力,血清中亦检测到了抗电鳐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本文探讨了电鳐乙酰胆碱受体诱导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的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含人免疫球蛋白μ,γ1,κ胚系基因的转基因小鼠由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神经免疫学实验室根据文献[5,6]介绍的方法建立.电鳐乙酰胆碱受体由本实验室从电鳐电器官(Pacific Biomarine,California,USA)中分离,并经眼镜蛇毒素亲和层析纯化获得 [7] ; 125 I-α-银环蛇毒素为英国Amersham Pharmacia Biotech公司产品;小鼠乙酰胆碱受体粗提液由本实验室从小鼠骨骼肌中提取;羊抗人免疫球蛋白血清为本实验室自制;羊抗人免疫球蛋白G购自美国Cappel,ICN Pharma-ceuticals公司,用时以1∶100稀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兔抗羊免疫球蛋白抗体购自德国Cappel,ICN Biochemicals公司,用时以1∶50稀释.

1.2 动物的免疫 15μg纯化的电鳐乙酰胆碱受体中加入完全弗氏佐剂,注射于9只小鼠尾根部皮下,3,5周后分别以15μg纯化的电鳐乙酰胆碱受体加入不完全弗氏佐剂行加强免疫;对照组3只小鼠只注射完全弗氏佐剂或不完全弗氏佐剂.

1.3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测定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小鼠血清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滴度. 将2nmol25 I-α-银环蛇毒素混合入200μL小鼠乙 酰胆碱受体粗提液内,在4℃条件下标记4h,加入5μL动物血清,4℃过夜,以过量的羊抗人免疫球蛋白血清沉淀小鼠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复合物,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在γ计数仪上测定放射比活性.抗体滴度用每升α-银环蛇毒素结合摩尔数表示.

转贴于

1.4 骨骼肌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结合性测定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小鼠骨骼肌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结合性.将小鼠骨骼肌冰冻切片并以丙酮固定后,用20g/L牛血清白蛋白封闭15min,加入羊抗人免疫球蛋白G,作用45min,洗涤,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兔抗羊免疫球蛋白抗体,继续作用45min,观察结果.

2 结果

2.1 小鼠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 在行第2次加强免疫注射电鳐乙酰胆碱受体3d后,心脏穿刺采血,检查血清中抗体滴度.9只实验小鼠的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为155~539pmol(Fig1).

2.2 骨骼肌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结合 免疫荧光观察结果表明,小鼠肌肉冰冻切片中可见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Fig2略).

3 讨论

自从1973年Patrick和Lindstrom [8] 应用电鳗乙酰胆碱受体免疫家兔建立第一个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以来,已经在小鼠、大鼠、豚鼠、猴及猪等多种动物中成功地建立了重症肌无力模型,为研究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和免疫治疗提供了有效途径.制作出与人重症肌无力更为接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已成为紧迫的研究课题.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应含有人免疫球蛋白、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和乙酰胆碱受体基因.1994年Lonberg等 [5]

建立了表达人免疫球蛋白的转基因小鼠,这使制作 这种新的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成为可能.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无论接受何种乙酰胆碱受体的免疫刺激,均将产生人免疫球蛋白,得到的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在免疫学方面更接近人重症肌无力.本研究结果表明,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在接受电鳐乙酰胆碱受体刺激后,小鼠血清中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在155~539pmol范围内,仅为抗电鳐乙酰胆碱受体(免疫原)抗体滴度(6~296nmol) [4] 的0.2%,与Berman等 [9] 研究结果相一致.免疫荧光观察证实,小鼠肌肉中存在人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上述结果表明,电鳐乙酰胆碱受体作为免疫原,可刺激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产生人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它可与肌肉组织中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受体功能失调,最终诱导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人免疫球蛋白转基因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的阐明,为研究制作理想的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奠定基础,亦为获得人源性抗乙酰胆碱受体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 考 文 献]

[1] Meng F,Stassen M,Schillberg S,et al..Construction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single chain antibody fragment derived from thymus of a patient with myasthenia gravis [J].Autoimmunity,2002,35:125.

[2] De Baets M,Stassen M.The role of antibodies in myas- thenia gravis[J].J Neurol Sci,2002,202:5.

[3] Lennon VA,Lindstrom JM,Seybold ME.Experimental autoimmune myasthenia:a model of myasthenia gravis in rats and guinea pigs[J].J Exp Med,1975,141:1365.

[4] 李红花,金桂花,孟繁平,等.重症肌无力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06,29(2):79.

[5] Lonberg N,Taylor LD,Harding FA,et al..Antigen- specific human antibodies from mice compressing four distinct genetic modifications[J].Nature,1994,368:856.

[6] Fishwild DM,O'Donnell SL,Bengoechea T,et al.. High-avidity IgGκmonoclonal antibodies from a novel strain of minilocus transgenic mice[J].Nat Biotechnol, 1996,14:845.

电力体制机制篇(7)

(十六)农村水电是水利事业的组成部分,关系水利、农业、能源、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水电,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是治水办电、中小河流开发治理和水利工程综合利用的产物,是水利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和极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农村水电资源、农村水电工程、农村水电资产是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利资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农村水电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实施“四个结合”(农村水电建设同经济建设、江河治理、生态保护、扶贫开发相结合),做好“四项工作”(进一步搞好治水办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为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扶贫开发、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农村水电建设关系水利、农业、能源、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水电工程既是水利工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和开发性扶贫工程,又是农村能源工程,也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十七)发展农村水电、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发展农村水电、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要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每隔5年上一个新台阶,持续不断地建设下去;要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农村城镇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建立与发挥统筹发电、供电和用电,协调农业、水利、能源和生态建设,有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扶贫、发展问题的机制与作用,充分调动中央、地方、群众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它是一项关系自然、社会、技术、经济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既要合理组织生产力,又要适时调整生产关系,还要不断完善上层建筑。发展农村水电、建设水电农村电气化,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代表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十八)农村水电具有地方性、自主性、政策性、准市场竞争性的基本特征。农村水电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很多条,但从基本角度和战略角度看,主要有4条,即地方性、自主性、政策性和准市场竞争性。

1.地方性。主要表现为农村水电的开发,包括中央投资、社会投资和引进外资在内,实施主体主要是地方;经营目标主要是三面向、三服务、三促进,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为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服务、为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服务、为农民减负增收与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及质量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促进有中国特色的水电农村电气化事业深入发展;发展农村水电是农村经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主性。开发经营农村水电要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所有权、行业管理关系、财税解交关系、经营管理权、使用权五不变。

3.政策性。农村水电源于农村,源于消除贫困,源于西部地区、中东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是贫困地区农民的创造;是改革的产物,是开放的先锋,是在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电力生产力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强烈的政策性。要求坚持电源与电网同步建设、电力建设与负荷建设协调发展,实行办电与管电管网的结合,“要有自己的供电区”,否则,失去电网和供电区,就失去供电手段和市场,失去办电方向、目标、服务对象和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就谈不上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谈不上开展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要求实行“自建、自管、自用”方针,也即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 防止、反对平调,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调动各级各方面发展农村水电的积极性;坚持直接面向电力市场和服务对象,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要求实行“以电养电”政策,也即实行股份制办电,按股分红,中央、地方国有股份分得的红利作为以电养电资金,继续用于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这些都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措施,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率先跨入了培育和完善多市场主体、有序竞争的区域电力市场,建立投入产出良性循环、滚动发展机制的范畴。

4.准市场竞争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农村水电工程,是经营性、公益性、生态性相结合的工程。农村水电对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的社会公益、生态服务性,决定它不完全受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市场规则的约束,也不允许自己和其它企业以盈利目标取代社会公益、生态目标,因此要努力争取国家实行优政策给予扶持,建立和完善以相对稳定的供电营业区为基础、科学合理的电价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空间,使农村水电在共有的市场空间中能够生存巩固发展;但它同时也具有经营性,因此要重视市场竞争,努力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总的讲来,“准市场竞争性”是指“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非市场竞争性”,而不是“无市场竞争性”,因此,不应把农村水电工程当做政府的“福利工程”来经管,而应努力争取国家实行优惠政策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使农村水电在共有的市场空间中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来经营。对于主要承担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小水电,要突出它的准市场竞争性,争取实行绿色能源配额制度,保障多发多供;同时也要定位为企业,按照企业要求经营,通过实行优惠政策,首先以低廉价格供应扶贫开发、“送电到乡”和“代燃料”工程用电;其次以盈利价格供应其它配套负荷用电;再次实行余电全额上网,执行合理上网电价,缺电下网补给,执行借网过路管理费加合理发电价。

(十九)农村水电还具有超前性与外延性,以及实施联网的必然性。

1.超前性与外延性。电量是电能的集结,电力是电能的集结密度。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实施电力电量平衡,起主导作用的是电力平衡,电量的不平衡是电力的不平衡派生的。解决供需矛盾、增加供电能力的关键是发展电力,要主要依靠搞好外延扩大再生产;而效益的发挥,则是在电力平衡的基础上,充分有效地使用电量。这一特征决定了发展农村水电的超前性和外延性。要求我们不能滚铁球,死守老摊子;更不能滚泥球,越滚越小;而必须滚雪球,创新、开拓,进取、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对农村水电显得尤为重要。

2.实施联网的必然性。水能资源和电力负荷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同时就一个行政单元来讲,电源的增长呈阶梯形,而负荷的增长一般呈斜线,叠加在座标图上则反映为缺电---平衡---余电---平衡,再缺电---再平衡---再余电---再平衡,这是推动电力工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这一规律突出反映了实施联网的必然性,要求农村水电走联网之路,实施县内联网、跨县联网、与更大的区域电网联网、与国家大电网联网,以及打破省际之间的市场壁垒,实施边境地方小电网跨省联网,交换交易电能,优化资源配置。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实行余缺调剂、适应和满足负荷需求、发挥效益,才能建立比较深厚的技术经济基础,保障和促进农村水电巩固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地实行公司制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

(二十)农村水电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我国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农村水电资源1.55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现仅开发3120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20%,继续开发农村水电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村水电资源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珠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这些地区地域大、人口少、负荷分散,不适宜大电网长距离输送供电,而农村水电具有分散开发、就地成网、就近供电与投资省、成本低、工期短、见效快的特点,特别是农村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多属退耕还林还草区、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因而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农业、水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农村水电有着突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

(二十一)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关怀、重视农村水电,农村水电在农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和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13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重视下,我国农村水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站发电到联网运行,从建设县电网到建设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从小、散、弱到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和建设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的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由建国初期星星点点的农村“夜明珠”,发展到现在农村水电装机3120万千瓦,年发电量954亿千瓦时,水电资产现值3000多亿元,担负着全国1/2地域、1/3县、1/4人口供电任务的水利系统农村水电行业。我国发展农村水电、建设农村水电电气化,突破了单纯依靠常规电源长距离送电建设电气化不经济、不可能的旧模式,不仅在边远山区、少数民众地区和革命老区比较好地解决了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能源、环境和消除贫困的问题,而且还在增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繁荣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农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被老百姓誉为光明工程、致富工程、德政工程,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二十二)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我国农村水电力及电气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扶贫作用、生态作用、多功能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基本经验:转贴于

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倡导,国务院政策扶持,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市、县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二是坚持大小电网并举共存、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稳定和完善农村水电管理体制,有一个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的行业管电机构和一支稳定并不断提高水平的技术与管理队伍。

三是结合江河开发治理兴水办电,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优势和功能,发电、防洪、灌溉、水保、供水相结合,以水发电,以电养电补水,以电促农兴工,以电代柴代燃料和治理水土,统筹协调资源、环境、生态、扶贫和水电电气化建设。

四是分散布点、就地开发、就近成网、成片供电,建立地方独立配电公司,符合中小水电资源分布状况,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电力工业体制改革方向。

五是坚持执行“自建、自管、自用”、“ 谁建、谁有、谁管、谁受益” 和“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以电养电”等方针政策,调动了各级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

(二十三)农村水电机构职能建设。1998年下半年以来在电力垄断体制的严重影响下,我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受到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挫折,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根本消除。一些地方仍在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撤销水电管理机构、划出水电管理职能;仍在继续实施对地方小电网的代管、上划;仍在按照电力垄断体制的要求布置农电体制改革的验收。我们仍在不断为排除人为造成的困难而消耗精力和时间,艰难地进行工作,特别是行业基层迄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工作、队伍混乱,影响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顺利发展和社会稳定。农村水电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属于基础性、公益性、生态性工程,要求对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履行政府职责。我们应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遵循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内在规律,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切实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农村水电机构职能建设,恢复行政建制,肩负起对农村水电资源、农村水电工程、农村水电资产实施行业管理的责任。

农村水电职能建设和行业管理职责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组织编制农村水电资源规划;监督管理农村水电资源开发、利用和使用权转让。

⑵研究拟定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组织指导农村水电建设;组织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和送电到乡工程建设。

⑶组织实施水利系统农电体制改革、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和城乡同网同价。

⑷监督管理水利行业水电国有资产,组织指导水利行业水电管理,组织指导农村水电产权制度与体制机制改革,组织指导水利行业电站、电网和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组织指导农村水电企业改革发展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与全员培训。

⑸组织指导地方中小水电基地建设和农村水电资产重组、股份制集团化改革,实行集约开发、规模经营。

⑹组织指导农村水电及电气化政策研究和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制订农村水电及电气化条例、标准、规程、规范和办法,并组织实施。

⑺负责农村水电设计市场、建设市场、设备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规范、监督和管理。

⑻负责农村水电站水工建筑物安全监督;指导农村水电发供电生产安全,协调处理重大安全事故。

⑼组织开展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电力体制机制篇(8)

一、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概览

1.英国电力改革

英国电力改革始于撒切尔政府时期。“改革前英国电力工业是按1957年的电力法,由国有化的中央电力局统管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发、输和配电。其特点是集中、统一、垄断和国有。”1983年《能源法》的颁布拉开了英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序幕,它允许非公企业加入电力行业, 国家电网可供多种所有制的电厂使用。地方电力公司可以进行电力分销,允许它从私人电力公司购进电力。此后,英国再次修订《电力法》,建立起电力产业管理体制新框架,电力产业进行了重新组合,将国家发电资产重组成三大电企:原子能电力公司、电力生产公司、国家电力公司;将电力生产与电力传输独立,把国家输电资产归属于国家电网公司,从宏观上保障全国电网正常运行,并且调配全国电力。1988年,电力产业实行私有化。

2.美国电力体制改革

美国通过法律的形式相继实行发电市场自由化,允许非公企业介入发电与电力市场,赋予电力企业同等进入输电网的权利。为了更好地将电力行业引向市场化,美国在电力行业引入竞争机制, 建立市场化运营模式。发电领域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策,许多独立发电商得到迅猛发展;电网面向全员开放,电价实行竞价上网;管理模式上打破垄断经营,废除垂直管理,实行发电与输电业务独立,输、配电独立管理,独立结算;强化政府监管,“联邦政府电力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制定电力工业法规并实行监督”。电力体制改革使美国电力行业得到健康发展,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3.欧盟电力体制改革

欧盟在1996 年要求成员国进行电力体制改革,“欧盟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建立竞争性和高效率的电力市场,确保欧洲的能源供应安全,提高欧盟电力和经济总体的竞争力,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并形成欧洲统一电力市场。”德法等国相继进行了电力机制改革。德国从1998年实行自由化改革,第一步卸下高价购买国产煤的经济负担,然后重组与出售电力相关产业,筹集资金用于电力体制改革,通过电力自由化改革有效缓解了德国居高不下的电价;法国在2000年进行电力体制改革,为了推动电力自由化改革,法国颁布了《电力市场自由化法》,打破法国电力垄断体制。

4.日本电力体制改革

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电力改革步伐进行得比较慢,于2003 年修订《电力事业法》,提出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供电商,奠定了日本电力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从2004年开始相继赋予用电大户、小户、居民用户等自由选择的权利。

二、国际电力体制改革经验共性分析

1.从本国国情出发推行电力体制改革

国际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引入市场竞争模式,打破旧的垄断模式。首先,各国尊重电力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尊重电力行业发展规律的改革才是富有实效的;其次,电力行业究竟该怎么改革,这决定于各国的电力行业发展现状与具备的条件。上述各国国情不尽相同,所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盲目的实行“拿来主义”,而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国电力改革的道路。总之,任何一国电力体制改革都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在借鉴别国经验时要充分考虑两国间的差异性,汲取适合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

2.依法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综合上述分析的几个国家及国际上电力体制改革实践,我们发现国际上电力体制改革首先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保障下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做到依法改革。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电力体制改革推进有了大方向,这有效消除改革随意性带来的资源浪费与负面影响,提升电力体制改革的成功率。所以电力体制改革必须法律先行,依法改革。

3.发挥政府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引领与组织职能

国家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有效的引领与组织,政府是一个国家一切行为实施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纵观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没有一个国家的电力体制改革不是在政府的引领与组织下进行的。政府要在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进行宏观谋划,制定具体可行的改革方案,落实改革具体环节。此外,大多数国家的电力行业涉及国家利益,由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垄断经营,改革将触及多方利益,它关乎着国家的发展与民生,所以只有在政府的引领与组织下,才能公平、有效地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让全社会受益。

4.改革电力管制方式

电力管制是指政府部门对电力行业的控制,改革电力管制方式就是努力转变政府对电力行业活动的管理方式。传统的电力管制主要是由相关部委与各级政府机构构建的垂直垄断模式,它对电力行业活动的管理具有范围广、低效、不公开等特点,这种管制方式只适用于国有电力垄断经营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越来越注意发挥市场经济规律杠杆作用,要求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注重将政府部门的垄断经营转向宏观调控,对于行业发展的管制主要依靠经济手段,政府的职能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和宏观调控,相对传统的管制方式,它体现出时代特点,具有高效、公开等特点,能够充分调动电力企业的经营热情,发挥电力企业的主观能动性。

5.改革电力资源定价方式

电力行业要打破传统垄断局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革电价是关键。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统一分配电力资源、输送电力产品与筹集经费,电力资源价格主要决定于电力产品与电力服务所产生的直接成本,而电力基础建设成本未能很好地得到体现,从而造成某些国家电力运营成本高于出售电力资源价格,电力行业负利润运行,成为政府的包袱与负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需要打破电力资源定价方式,各竞争电力企业根据市场经济活动规律与用户需求来确定电力资源价格,采用灵活的电价确定机制。

6.有序稳步推进改革

我们不难看出国际上每个国家电力体制改革都要经历有序、稳步推进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改革行为是低效的。因为任何一种改革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涉及电力行业领域,它还触及相关的体制与政策,受人们惯性思维与生活方式、理念的制约与影响;另外电力体制改革是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总的经济运行质态与社会政治稳定局面;电力行业改革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发电、售电、传输与使用等诸多环节,需要做好电力行业相关配套改革。任何一个电力体制改革成功的国家都经历了有序、稳步、渐进的过程。

三、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成功经验对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启发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由于起步相对较晚,“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尚未真正引入竞争机制,电力供求等方面的矛盾不断积累,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剖析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成功国家的共性经验对于加速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1.确立改革理论指导体系

成功的实践活动离不开鲜明的理论指导。国际电力体制改革实践告诉我们电力体制改革需要我们建立电力体制改革理论指导体系。当前形势下,电力体制改革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与诸多问题,例如市场信息不对称,企业合谋,政府监管失当等,这损害了电力行业形象。我们要加强对国际电力体制改革成功案例的研究,汲取共性经验为我所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体制改革理论体系,并且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2.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运营模式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实行了厂网独立运营,但这种独立不够深入,只是简单的分离,与电力市场公正、透明的要求相差较远。虽然我国对电网与发电企业进行了改革,初步形成竞争局面,但还存在很多有待改革的问题。例如:电网内部竞争机制缺乏, 输配分离尚未成熟, 企业化运行格局尙不完善,垄断格局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发电市场自由化程度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所以当前我们要客观认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现状与市场化运营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在我国电力市场的调节作用,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运营模式。

3.确立改革原则、明确改革目标

无论哪国电力体制改革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电力体制改革首先要明确改革的原则,坚持“宏观设计, 先主后次,由难到易,有序推进,配套跟进”的总原则。改革目标的确立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够完善, 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大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影响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另外,电力行业自身还存在着较多问题:电力相关技术不够先进,发、输、配能力有待提升等。这些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所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既要有宏观的总目标,还要有具体、明晰、可控的阶段目标,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才能实现改革预期,力减盲目改革带来的不定风险,有效节约改革成本与社会资源。

4.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电价机制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以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各不相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稳步增长期,电力资源需求大,所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要将促发展、利民生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电价确定要考虑市场因素,也要综合各方因素,坚持“有利”原则。要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要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有利于调动一切力量,要有利于贯彻国家能源布局调整与协调战略等。

5.确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电力行业的垄断性决定了政府对其监管的必要性、重要性。”垄断形成的不良影响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加以消除。政府必须要担负起应有的职能,确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现代电力监管体系。我们要努力改变先前的行政管制体制,确立基于电力市场规则的监管机制,努力打造“公正、透明、专业、诚信、独立、有效”的电力监管机制。

国际电力体制改革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要加强个性研究与共性分析,为处于关键期的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切实推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使电力行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农电局,电力体制改革英国[J].农电管理,2000(05).

[2] 水利部农电局,美国电力体制改革[J].农电管理,2000(04).

[3]仲福森, 刘云涛.欧盟电力改革最新进展:聚焦产权拆分[J].电力技术经济,2008(06).

电力体制机制篇(9)

关键词:

机电控制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一体化设计

0前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借助自动化生产控制技术,能够实现生产规模的合理扩大,技术先进性突出。生产力的提升对机电制造业提出了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需要满足多层次机电标准,借助自动化控制系统,切实提升生产效率。因此,机电一体化发展迅速,在整个行业发展中意义重大。

1对机电控制系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涵义的阐述

1.1对机电控制系统涵义的分析

对于机电控制系统,主要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生产程序的设置,实现对装备的远程控制,达到对生产过程的掌握,其主要特征是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立足机电控制系统自身的性质,自动化是其突出的特点,与通信领域的能力进行结合,达到对整个过程的全面监控,同时,强化对细节的检测,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立足机电工作人员,其智能化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工作压力,减少人工失误,一旦遇到机械生产环境威胁,能够借助智能机电控制系统对人的操作的替代,有力维护工作人员的安全。立足机电行业自身,在机电控制系统的应用下,整个行业更具整体性,能够高效地提升生产效率,综合控制能力得以增强。

1.2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阐述

自动化控制技术依赖的是控制装置和控制器,先行进行生产程序的设定,在无需人力协助的情况下,遵守生产规程,与人力控制相比,其优势十分明显,如借助硬盘驱动,能够实现伺服系统的精准定位,即使运行环境比较复杂,也能实现较为稳定的工作状态。

2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控制系统中应用途径的分析

2.1对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控制装备中应用的介绍

对于自动控制而言,其核心和关键性的内容就是装备和控制器,简言之,就是如果需要进行装备运转速度的记录,借助控制器测试就能够实现。很多机电企业都关注新型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例如,PLC技术。将控制器置于机电控制装备中,能够实现整个生产系统的有效合成,在生产监控中,能够有效、快速地发现问题所在,防止出现较大程度的损失,实现了对产品的全面优化。在整个自动化进程中,控制器的作用是实现了对人工的替代,借助精密仪器,避免误操作的产生。

2.2对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微型计算机领域的应用的介绍

这一应用主要是借助控制装备实现模型的构建,通过微信计算机,实现对生产程序的有效控制,其优势十分突出,首先,实现了对自动控制和机电规模管理的调整和协调,使得单元性的技术得到有效结合,生产价值巨大,产品科技含量提升,生产时间被显著缩短,对产品使用寿命也产生了正面影响,给企业减少了相对一部分投入。立足这些优势,需要研发人员不断进行新机电模型的研发,切实满足生产需要。其次,立足安全,将自动化融入微型计算机,对危险的感知和反应能力增强,能够及时发现生产漏洞,有效控制机器的运行状态,降低损失。再次,立足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奠定了技术基础,主要体现在传感检测领域。

3对机电控制系统一体化设计的全面阐述

机电一体化设计具有较为广泛的覆盖领域,主要体现在机械、电子等领域,只有不断强化机电一体化加工技术,才能实现对整个机电控制系统的完善,加快机电智能化发展进程。机电一体化的集点是网络化、模块化、智能化和微型化,尤其是模块特征更加明显。鉴于制造业的庞大规模,类型复杂,在进行机电一体化产生研发的时候,要注重模块化,形成产品标准,注重新型机电产品的研发。微型化的特征主要立足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受时刻限制,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机电一体化的影响力。

3.1对机电线路中一体化设计的分析

这一领域的设计主要体现在电子线路方面。传统的机电控制中,实现了线路与装备的隔离,设备运行中,很难实现对产品的全面、及时的了解,设备使用率不高。在应用机电一体化之后,微型计算机和控制器作用于系统,工作效率提升。在一体化设计中,产品质量被优化,工程流程被简化,因此,机电企业需要重视引进,对传统机电设备进行淘汰,发挥科技的力量,加快模块经济的发展。

3.2对机械装置中一体化设计的介绍

对于机电控制而言,系统性突出,能够实现对机械、控制、生产装备的有效统筹,加快一体化设计,因此机电工程师需要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融入一体化设计理念。要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深入进行探讨,引进机电人才,重视实践活动,营造协作氛围,借用科技改变一体化模式,提升综合实力。

3.3一体化设计在机电功能模块中的发展

这一应用主要是指对整个机电控制系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统筹,将各个部分进行联结,借助控制器实现对各个部分的控制。模块一体化设计要立足整体,突破单一部分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体化的优势。要立足企业实际,选择最佳机电组合,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

4结束语

综上,对于机电一体化而言,其是在机电控制系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有效实现对企业投资和收益的关系的调整,切实提升生产效率,推动智能化发展速度。因此,对于机电企业,需要重视研发机电一体化产品,加大信息使用,发挥自动化的优势,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变,节约投资,提升人员素质,强化人才建设,形成机电一体化的整体营销战略,树立企业品牌。

参考文献:

[1]王亚.机电控制系统的自动控制技术与一体化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3):178.

电力体制机制篇(10)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69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借助自动化生产控制技术,能够实现生产规模的合理扩大,技术先进性突出。生产力的提升对机电制造业提出了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需要满足多层次机电标准,借助自动化控制系统,切实提升生产效率。因此,机电一体化发展迅速,在整个行业发展中意义重大。

一、对机电控制系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涵义的阐述

(一)对机电控制系统涵义的分析

对于机电控制系统,主要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生产程序的设置,实现对装备的远程控制,达到对生产过程的掌握,其主要特征是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立足机电控制系统自身的性质,自动化是其突出的特点,与通信领域的能力进行结合,达到对整个过程的全面监控,同时,强化对细节的检测,及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立足机电工作人员,其智能化的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工作压力,减少人工失误,一旦遇到机械生产环境威胁,能够借助智能机电控制系统对人的操作的替代,有力维护工作人员的安全。立足机电行业自身,在机电控制系统的应用下,整个行业更具整体性,能够高效地提升生产效率,综合控制能力得以增强。

(二)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阐述

自动化控制技术依赖的是控制装置和控制器,先行进行生产程序的设定,在无需人力协助的情况下,遵守生产规程,与人力控制相比,其优势十分明显,如借助硬盘驱动,能够实现伺服系统的精准定位,即使运行环境比较复杂,也能实现较为稳定的工作状态。

二、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控制系统中应用途径的分析

(一)对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控制装备中应用的介绍

对于自动控制而言,其核心和关键性的内容就是装备和控制器,简言之,就是如果需要进行装备运转速度的记录,借助控制器测试就能够实现。很多机电企业都关注新型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例如,PLC技术。将控制器置于机电控制装备中,能够实现整个生产系统的有效合成,在生产监控中,能够有效、快速地发现问题所在,防止出现较大程度的损失,实现了对产品的全面优化。在整个自动化进程中,控制器的作用是实现了对人工的替代,借助精密仪器,避免误操作的产生。

(二)对自动控制技术在机电微型计算机领域的应用的介绍

这一应用主要是借助控制装备实现模型的构建,通过微信计算机,实现对生产程序的有效控制,其优势十分突出,首先,实现了对自动控制和机电规模管理的调整和协调,使得单元性的技术得到有效结合,生产价值巨大,产品科技含量提升,生产时间被显著缩短,对产品使用寿命也产生了正面影响,给企业减少了相对一部分投入。立足这些优势,需要研发人员不断进行新机电模型的研发,切实满足生产需要。其次,立足安全,将自动化融入微型计算机,对危险的感知和反应能力增强,能够及时发现生产漏洞,有效控制机器的运行状态,降低损失。再次,立足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奠定了技术基础,主要体现在传感检测领域。

三、对机电控制系统一体化设计的全面阐述

机电一体化设计具有较为广泛的覆盖领域,主要体现在机械、电子等领域,只有不断强化机电一体化加工技术,才能实现对整个机电控制系统的完善,加快机电智能化发展进程。机电一体化的集点是网络化、模块化、智能化和微型化,尤其是模块特征更加明显。鉴于制造业的庞大规模,类型复杂,在进行机电一体化产生研发的时候,要注重模块化,形成产品标准,注重新型机电产品的研发。微型化的特征主要立足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受时刻限制,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机电一体化的影响力。

(一)对机电线路中一体化设计的分析

这一领域的设计主要体现在电子线路方面。传统的机电控制中,实现了线路与装备的隔离,设备运行中,很难实现对产品的全面、及时的了解,设备使用率不高。在应用机电一体化之后,微型计算机和控制器作用于系统,工作效率提升。在一体化设计中,产品质量被优化,工程流程被简化,因此,机电企业需要重引进,对传统机电设备进行淘汰,发挥科技的力量,加快模块经济的发展。

(二)对机械装置中一体化设计的介绍

对于机电控制而言,系统性突出,能够实现对机械、控制、生产装备的有效统筹,加快一体化设计,因此机电工程师需要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融入一体化设计理念。要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深入进行探讨,引进机电人才,重视实践活动,营造协作氛围,借用科技改变一体化模式,提升综合实力。

(三)一体化设计在机电功能模块中的发展

电力体制机制篇(11)

机电一体化已成为具有自身体系飞速发展的新型学科,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容也不断更新。其基本特征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电力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接口技术等群体技术,优化配置各功能单元,在保证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上实现其特定功能和价值,使整个系统成为最优化的系统技术工程,从此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新阶段。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概念和内容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英语称为Mechatronics,它是机械学Mechanics的前半部分和电子学Electronics的后半部分组合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含义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紧密集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一门先进技术。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由:①结构组成、②动力组成、③运动组成、④感知组成、⑤职能组成等五大要素有机结合组成。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五大组成要素的内部及相互之间必须遵循结构耦合、运动传递、信息控制与能量转换四大原则。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容主要有:①机械技术。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③系统技术。④接口技术。⑤自动控制技术。⑥传感检测技术。⑦伺服传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机械理论与工艺都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智能化发展。自动化就是设计时已按需要输入特定功能的程序,使用时只需要人们起动后就能定时或行程中自动感应信号就能自动完成整个加工或生产程序。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智能化发展。智能化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

2.3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人性化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要有完善的功能,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也要协调,让人们在使用中感到更简单、更方便、更自然、更接近人们的生活习惯。所以类产品人性化是必然发展方向。

2.4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数字化发展。微控制器和接口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产品数字化奠定了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也为数字化设计、控制技术和制造技术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环保性、高可靠性、通用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对话界面。

2.5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网络化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必须朝网络化方向发展。网络技术的兴起普及和飞速发展,促使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兴起实现。

2.6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系统化发展。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有RS232、RS485、DCS人格化。

2.7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绿色化发展。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乱开乱伐资源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带来了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后果。

2.8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自源化发展。自源化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许多场合没有电源就无法使用电能,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2.9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微型化发展。微机电系统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器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和系统。它们具有耗能少、体积小、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信息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2.10 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模块化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具有远大前途的工作。研制有集减速单元、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有视觉、有图像处理、有识别能一体化控制单元、有测距功能的机电一体控制单元等。

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手机、电脑、家用电器、数控车床、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无处不在,其最典型的主要有:

3.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家用电器自动控制、高智能机器人、机械手等,这些都将按人们的意愿完成人们想要做的事和人们不能到达要完成的工作。

3.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饮料行业中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食品、饮料包装机械的开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使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使整条包装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自动化控制水平有很大提高,竞争能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机械控制的同类设备。

3.3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先进的机械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人才为条件,以信息技术为主导,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高新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管理模式的全新机械制造业,其基本特征是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全球化、环保协调化的绿色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