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济统计学研究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1 17:12:56

经济统计学研究方向

经济统计学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

经济学;研究;统计学思想

在对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统计学思想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其中包含着估计思想、拟合思想、均值思想等,有利于提高经济学研究效率,凸显出经济学的研究价值,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经济学中统计思想分类

1.1统计思想之估计思想

统计思想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学科,其涉及的内容较广,研究重点有所不同,使得主要的思想部分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统计思想中估计思想是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因为估计思想是一种认识方式,能够将利用样本对统计的总体进行预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提高预测准确度。与此同时,样本是统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显示总体属性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样本的研究结果预测总体概况,但是,统计样本很容易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导致统计数据与总体数据出现偏差。

1.2统计思想之拟合思想

拟合思想就是在统计期间,能够对不同类型的事物的表象关系进行分析,保证能够拟合出事物的前后顺序,使得错综复杂、难以分辨的信息规律凸显出来,进而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

1.3统计思想之均值思想

对于统计思想而言,均值思想就是根据统计学的基本特征凸显出事物的一般性规律,使得经济学研究人员可以全面了解事物发展规律,避免出现各类干扰因素影响其统计准确性,进而提高经济学研究质量。

1.4统计思想之联系思想

经济学研究中各类事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应用统计联系思想,才能保证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可以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变量考察效率[1]。

1.5统计思想之差异思想

统计学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概括性,与差异思想存在密切的联系,主要因为差异思想可以引导经济学研究人员能够根据事物之间的差异,对事物进行统计与概括,进而形成良好的数据研究体系。

2经济学研究中统计思想的应用路径

2.1经济学研究风险决策时应用统计思想

在经济研究决策期间,经常会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使得经济活动承担一定风险。由此可见,在经济研究决策之前,必须要利用科学的方式制定工作制度,保证能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首先,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企业要利用正确的决策规避盈利亏损。其次,企业要正确估量经营中可能出现的经济损失,保证能够制定完善的措施规避企业的损失。最后,企业可以利用统计学的概率论原理,形成竖形图像实施分析工作,进而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益[2]。

2.2经济学研究市场调查中应用统计思想

经济学研究人员在市场调查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统计学的应用特点,保证能够有目的性的对市场调查内容进行分类,并且提高数据记录效率,使其达到系统性目的。同时,经济学研究人员还要正确分析所搜集的市场信息,及时发现企业的缺点,并采取有效措施弥补,为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提供正确方向。另外,经济学研究人员还要利用统计学思想全面判断市场需求,提出更多的可行性战略条目,例如:取样调查、抽样调查等,使得统计思想能够更好的应用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为其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

2.3经济学研究经济预测时应用统计思想

在统计学理论中,经济预测与风险预测是有所不同的,经济预测就是对未来各类不确定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保证能够利用科学的手段实施经济预测工作,避免对经济进行臆想与胡乱猜测[4]。同时,在经济预测期间,不可以出现利用直觉与经验预测的问题,必须要根据经济预测要求,科学、精确的实施计算工作,在搜索各类相关资料的同时,不断分析与判断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企业决策者可以利用统计思想中经济预测手段加深对企业未来经济的了解,以便于做出更加完善的决策。经济预测指标包括以下三种:一是经济预测范围。二是经济预测时效。三是经济预测性质。每个标准都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可以促进经济学研究效率的提高。

3结束语

在经济学研究期间,相关研究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统计思想,确保能够将其有效应用在研究工作中,在提高研究质量的基础上,凸显经济学研究价值,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许欢 单位:唐山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陈小琴,潘东明.基于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鲜切花产业统计数据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8(32):128-137.

经济统计学研究方向篇(2)

一、我国经济统计学发展的基本阶段

我国的经济统计学有六十年的发展史,特别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是经济统计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学术以及实际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一样飞速前进,数理统计学与经济统计学两个分支分别或得了良好的发展,并且出现了两者对立发展的局面。我国经济统计学发展的基本阶段一般概括为四部分: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的经济统计学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滞缓,涉及领域范围较小,集中在国民收入和国民所得的统计与计算分析。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是我国现代经济统计学发展的起步阶段。该阶段的研究核心问题是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经济统计分析两大部分。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统计学的高速发展期,掀起了学术界和实际部门对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热潮,经济统计的核心内容有了明确的界定,为推动我国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四个阶段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球一体化发展阶段,这是我国经济统计学的完善阶段,也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系统以及经济统计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经济统计学的热点分析及应用

1.统计学的生命力就在于应用,应用为统计学的发展赋予活力

“十五”期间异方差性时间序列问题研究、离散多元统计分析研究、数据挖掘理论研究、异常数据诊断的研究、非参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抽样与非抽样误差理论的研究等将是统计理论研究的热点。知识经济、新经济对统计理论与方法提出更高要求,如何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统计数据的收集,空间遥感技术的运用等都为统计理论提出新挑战,统计工作者必须创新出适合各种复杂类型数据的统计方法才能适应实践的需求。

2.国家经济安全与金融、保险领域

国家的经济安全及其金融危机的防范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的研究是与统计学方法紧密联系的研究热点,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也将依赖统计学者去研究解决。保险产品的精算理论与实践在“九五”期间得到一定的进展,为这一领域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何将发达国家保险精算的理论与中国保险业实际相结合值得深入研究,尤其是保险精算方法向社会保障领域延伸的研究是中国国情赋予给这个领域的迫切任务。

3.统计学在社会、人口、教育、环境等领域

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控制、教育结构的调整与发展、环境的保护等领域存在着大量急待研究的问题,统计学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有力工具。统计学方法在这些领域将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经济统计学的重大事件分析

1.对经济统计学学科性质的讨论

对经济统计学界定的讨论交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将经济统计学当作是数理统计学应用于经济生活领域的产物,另一个则是将经济统计学当作是社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两种解释分别将经济统计学的性质定义为数理统计学和社会学科,两者在应用领域、存在形式以及发展前沿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就是说将经济统计学划归到两个领域,都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

2.对经济统计学学科改革的讨论

统计改革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统计学学科建设预计统计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经济学学科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新的界定,统一了研究方向。在统计改革的推动下,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统计学体系基本建立,建立了现代化的统计调查体制与研究方法。而对学科改革的讨论主要是对学科发展前景的讨论,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统计学的发展需要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中国统计体制的改革需要的不仅仅是统计理论的支持,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创新研究,这也为进一步扩展我国的经济统计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3.对经济统计学学科建设机制的讨论

国家统计局主导建立的学科建设机制将对以后的学科建设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国家的相关鼓励支持政策将会为学术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下,专家学者对于统计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研究热情会进一步提升。对经济统计学学科建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学科交叉问题上,因为经济统计学涉及到的领域相对较广,而且各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统计学、概率、高等数学以及经济学常识,这些都是经济统计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说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科交叉的现象。

经济统计学自产生出现到快速的发展再到成熟完善,靠的不是单方面的努力,需要社会各界、政府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与配合。相关研究人员更加应该积极探索、开拓思路,深化经济统计改革,完善理论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经济统计学研究方向篇(3)

一、我国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就在当今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学在其中的应用情况开说,我国现在的经济统计应用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阶段,如果想进一步让经济统计学服务经济建设,就需要研究人员和教育人员一起努力。要想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就必须要抓住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通过不懈的突破与应用经济统计学去解决和改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统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却只停留在便面,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这个没有硝烟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是研究我们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基础薄弱,但在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已经有所好转。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和经济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方法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发现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二、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是有关数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开始于国民收入统计,早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从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为了避免这一缺点,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首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提出了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反应此问题。1759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魁奈编制的《经济表》理论,反应了从在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生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学术思想。

经济统计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国民账户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指导下,形成了当今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订。

就我国的统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1992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用方案。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也在逐渐的完善。

三、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为收集经济研究上所需的数据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经济学上取得显著地成就。想要开展定性研究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库,这就需要统计的帮助。二,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分析数据,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三,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础。任何新得出来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有经过验证后才会成为绝对真理。因此,这些理论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和核实它的准确性。

总之,经济学是离不开数据的,然而,统计是收集数据的,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经济统计学今后主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由此可见,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机遇。究竟,今后我们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我国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充实的完善,对非市场产出、金融证券服务、环境经济综合的核算。大的方面还有统计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政府统计工作的研究等。

面对这些经济统计学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寻找捷径的同时,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在利用统计学服务于经济学的同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利用统计学中的数字的出的结论需要用语言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坚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统计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经济上,在其他领域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都没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经济的研究没走一部都需要数据的支持,由此可见经济统计学意义的重大。如果没有统计学的支持,经济的研究寸步难行。统计学的分析及研究离不开数据,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主要工具,所以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重要。经济统计的应用提高一小步定会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步。

六、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体制,需要对经济的研究有许多的空白,想进一步研究经济的发展形势就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数据的主要来源大多数都是通过统计学来完成的,所以,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在经济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我国在经济条件的应用方面还不够深入,但相关人员已经提高了这方面的认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经济统计的应用一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福梅.关于经济统计应用问题的思考[F].科技与企业,2011,(15)

经济统计学研究方向篇(4)

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是什么?笔者个人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上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经济发展日趋走向全球化。这样广阔的社会大环境,促进了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良性发展。

一、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社会现状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优越性在于既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又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将二者有机地统一。统计工作,是对经济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为经济的管理提供信息参考,这不仅仅直接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了服务,还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因此,统计理论的研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统计理论的研究方向是科学合理的,依据有以下这样三点:

(一)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僵局已经被打破。现在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为我国的统计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以往的那些教条主义、门户之见等等都已经不存在,统计理论的研究环境是好的。

(二)统计理论的研究范畴越来越广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让资源、信息、文化等实现了有效地共享,对统计理论研究是十分有利的。比如,当前国际社会对统计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为统计研究提供了许多借鉴。

(三)我国统计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我国统计调查模式、统计核算体系、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统计参与决策能力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处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但其研究工作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理论的不完善、实践的不充分等等。

二、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呢?主要是表现为统计理论的不完善、统计信息的失真、统计研究体制的不健全等等,这些具体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与一个因素相关联,就是统计理论脱离统计实践。

首先,必须明确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两者的关系。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也当如是。

其次,理解当前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的关系。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各个方面都处在发展的初期,统计理论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实践工作的限制,理论的发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都存在局限。

还有,统计理论研究对统计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统计信息能被利用以及利用的程度,统计人员是否被重视以及重视的程度,关键是受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而不是统计理论如何高明,而我们经常看到的统计信息失真现象,这根本不是通过统计理论研究能解决的问题,它属于一个社会问题,只能通过严肃的执法来解决。

三、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注意要点

(一)继承和发展我国现有的统计理论。过去对统计理论的轻视导致理论的实践性并不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统计理论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比如这些统计理论:

1.数理统计学的研究和应用,包含自然技术领域里的应用和社会经济领域里的应用。

2.核算统计研究,运用了一些概率统计方法,还运用了大量的非概率核算方法。这些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地运用,比如一些有关普查、全面调查活动,平衡表和经济账户的处理等等。

统计理论的发展和备受重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数理统计学术组织的权威性。当前统计理论在方法上日益丰富,对宏观调控、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也日趋突出,但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统计学会,却是一个数理统计学术组织,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数理学派观点在统计学界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提醒我们,国际统计学会是一个倾向性极强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它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也就是说,中国统计理论研究和核算统计工作的方法是先进的,有许多经验具有在国际上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二)重视借鉴他国理论与创新本国理论。我国经济发展走过了艰难的摸索时期,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也包括借鉴他国文明成果。统计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论研究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如地域政治、文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深刻影响。另外,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还要大胆地引进与借鉴外国经验。我国统计理论现有的成果,是离不开对他国优秀理论的吸收。以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对他国的借鉴。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独立性、平等性的特征是共通的。这就决定了对他国优秀成果的利用是可行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懈动力,也是统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动力。在统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里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在本国原有理论基础上创新;二,借鉴他国理论进行创新;三,将本国理论与他国理论相结合进行创新。总之,一切有利于统计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都是可以尝试着运用的。创新,这是理论研究要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统计理论研究离不开理论基础,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在对我国统计理论进行研究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对统计理论进行创新性研究。

参考文献:

经济统计学研究方向篇(5)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统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却只停留在便面,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这个没有硝烟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是研究我们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基础薄弱,但在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已经有所好转。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和经济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方法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发现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二、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是有关数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开始于国民收入统计,早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从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为了避免这一缺点,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首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提出了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反应此问题。1759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魁奈编制的《经济表》理论,反应了从在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生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学术思想。

    经济统计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国民账户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指导下,形成了当今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订。

    就我国的统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1992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用方案。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也在逐渐的完善。

    三、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为收集经济研究上所需的数据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经济学上取得显着地成就。想要开展定性研究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库,这就需要统计的帮助。二,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分析数据,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三,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础。任何新得出来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有经过验证后才会成为绝对真理。因此,这些理论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和核实它的准确性。

    总之,经济学是离不开数据的,然而,统计是收集数据的,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经济统计学今后主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由此可见,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机遇。究竟,今后我们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我国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充实的完善,对非市场产出、金融证券服务、环境经济综合的核算。大的方面还有统计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政府统计工作的研究等。

    面对这些经济统计学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寻找捷径的同时,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在利用统计学服务于经济学的同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利用统计学中的数字的出的结论需要用语言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坚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经济统计学研究方向篇(6)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统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却只停留在便面,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这个没有硝烟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是研究我们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基础薄弱,但在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已经有所好转。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和经济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方法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发现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二、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是有关数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开始于国民收入统计,早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从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为了避免这一缺点,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首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提出了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反应此问题。1759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魁奈编制的《经济表》理论,反应了从在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生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学术思想。

经济统计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国民账户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指导下,形成了当今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订。

就我国的统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1992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用方案。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也在逐渐的完善。

三、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为收集经济研究上所需的数据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经济学上取得显着地成就。想要开展定性研究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库,这就需要统计的帮助。二,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分析数据,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三,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础。任何新得出来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有经过验证后才会成为绝对真理。因此,这些理论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和核实它的准确性。

总之,经济学是离不开数据的,然而,统计是收集数据的,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经济统计学今后主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由此可见,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机遇。究竟,今后我们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我国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充实的完善,对非市场产出、金融证券服务、环境经济综合的核算。大的方面还有统计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政府统计工作的研究等。

面对这些经济统计学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寻找捷径的同时,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在利用统计学服务于经济学的同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利用统计学中的数字的出的结论需要用语言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坚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经济统计学研究方向篇(7)

我们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所作的民营经济运行分析,一般是运用统计资料和调查获得的经济信息,与历史同期纵向或与全国和其他盛市、县横向对照、比较和研究,就其经济内容、运行过程、显著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判断。通过经济运行分析,真实反映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和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也正是我们开展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目的。

二、抓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意义

搞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是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编委明确规定:中小企业局是指导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府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责之一,是拟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监测、分析中小企业运行态势;承担中小企业分类、信息收集和工作;拟定并落实中小企业发展调控目标和措施。要履行好上述职责,必须首先作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职能转变后,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加强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方面。具体讲,就是通过研究制定方针、政策,引导和调控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局作为指导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府工作部门,必须把握民营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针对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这样才能保证各级政府适时调整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当前民营经济在发展中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适时搞好调查研究,分析运行动态,及时发现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向政府提出应对措施和政策调整建议,为企业发展提供导向性意见,这样才能达到为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发挥部门应有的职能作用。

3、做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既是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体现政府服务宗旨的重要内容。作为指导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府工作部门,不了解民营经济的运行发展情况,或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就无法履行好协调、指导和服务的工作职能,长此下去,必将有损部门和政府形象。

三、搞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应具备的条件

(一)掌握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经济运行分析是一项综合运用经济理论、方针政策、统计科学等多种知识及与具体分析对象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分析对象进行的一种研究活动。所以,做好经济运行分析需要具备如下一些知识。

1、经济理论知识

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我们目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象、经济运行过程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法思想、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反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专著以及我国当代经济学家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都对我们进行经济运行分析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善于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经济过程,并从中发现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

2、方针政策知识

为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级政府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如国务院制定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保定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等,都是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政策依据。我们必须把这些方针政策学深、弄懂、吃透,才能用以指导我们的民营经济分析工作。因此,随时关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其变化,加强对方针政策的学习领会,对于分析研究民营经济运行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3、统计科学知识

统计科学在经济分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我们进行经济分析所依据的基础资料主要是通过统计调查所获取的统计信息;第二,对统计资料、统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如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指数法等等,都是统计科学所提供的;第三,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所使用的预测方法,也主要源于统计科学提供的统计预测方法。因此,统计科学知识是民营经济分析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知识。不掌握统计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

(二)调查研究是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做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需要以包括统计调查在内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在调查研究获得准确、翔实的信息资料之后,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健全和完善现有的统计网络体系,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经济统计学研究方向篇(8)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1.面对的机遇

(1)进一步明确和强化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地位。社会经济统计学体系的构建,从根本上确立了一级学科的地位,并且在日后不断深化完善过程中多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作为一门一级学科,社会经济统计学是有着广泛的数据和现实依据,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内容中早已经存在,只是由于其相关的知识涵盖范围被社会经济学所包含,导致没有成为一门一级学科,具体的研究内容也仅限于表面肤浅的研究,对实际的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如今成为了一级学科后,社会统学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对经济活动中的数据统计的结果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与日俱增,为其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2)彰显社会统计学的学科特色。由于社会经济统计学成为了一门一级学科,其相关的研究目标得到了具体的确定,相应的学科特色也得到了彰显。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应数据和指标,通过统计学的处理来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保证经济发展处在一个健康有序的轨道中,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遇到的挑战

(1)学科类别有待确定。社会经济统计学所属于的学科范畴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其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那么理应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是反方面的观点是统计学基础主要是运用统计原理进行分析,应该划归理学。相关的争议导致学科内容和相关联系还没有明确确定,成为了学科发展所遇到的挑战之一。

(2)课程机构问题。由于还未明确划分所属范围,导致学科内容容易出现重理轻经济的现象,理科课程占据了主体,而对经济的研究停留在浅显的层次,课程结构出现偏差,导致学生对发展方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迷茫。

三、社会经济统计学遵循的原则分析

1.遵循历史发展轨迹

统计学最开始的发展是以统计人口、财产、土地等数据发展而

来的一门专业学科,其相应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统计学发展的主线,也是学科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指向,社会经济统计学在成为了一级学科之后,虽然研究的内容和运用的知识及方法较最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却不妨碍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发展所需要遵循的历史轨迹,其出现的差异只是时展的体现,并不能成为偏离发展轨迹的依据。

2.拓展学科的认知

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数据以及信息。数据的体现是有着现实依据,因此对社会经济统计学的认知就不能脱离实际的研究对象而成为抽象的数据研究,其所需要遵照的实际就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实际的学科发展过程中需要拓展学科的认知,与理学进行严格地区分以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3.规律研究与方法研究并重发展

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的实际经济数据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导实际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但是也不能忽视方法的研究,对于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相应的研究方法也会不断被深化挖掘,实际的学科发展需要将双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来推动学科发展,防止出现单腿走路的现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准确科学的支持。

4.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国情进行学科发展

经济统计学研究方向篇(9)

1 引 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

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

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 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 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经济统计学研究方向篇(10)

一、计量经济学的含义

1.计量经济学的早期含义

在17世纪时期,计量经济学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现,但当时,计量经济学这个专业术语并未出现,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经济学家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概念。计量经济学表示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在研究中发现在统计学和数学以及经济学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发现这个发现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对理论政治以及纯经济学的主观抽象法则进行试验和数据检验并由此来将纯经济学最大化的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1933年,计量经济学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义为:通过经济学与数学以及统计学的有机统一,以实现经济问题理论定量与经验定量相统一的目标。这个定义表现了计量经济学是由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共同组成的,缺一不可。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数学在经济理论领域的应用,也不能笼统得以为是经济理论问题的简单统计,只有将三者构建在一起才能发挥出特定的效力。

2.计量经济学的现代含义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学化经济理论研究,因此在随后的经济理论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完善中,计量经济学的含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其定义变的更加具体也更加具有内涵。第一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是利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学理论数据,将经济学的经验理论包含在内一起分析,通过分析来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第二种定义认为:“计量经济学的目标是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学中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模型来确定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对其他变量会造成多大影响。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工具来解决发生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变量变化问题,并引导人们对此类问题分析和了解并解决。小结:发展至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但其基础和目标并未有多大改变。还是将经济学和数学以及统计学三者合一共同解决和推断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研究。不管是哪一门学科都可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计量经济学也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自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至今。作者认为这不一定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其可归结于应用计量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计量经济学的滥用和理解的不透彻所以才无法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计量经济学的特性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独特一面。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标志在于其严谨的数学方法逻辑性和正确指向性的统计推断。当然,对于计量经济学科学性的质疑也从未间断过。凯恩斯认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的炼金术”,“蹩脚的魔术”。他认为计量经济学到目前为止还算不上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此作者统计出了科学标准并表现了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1.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

首先,科学哲学标准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标准: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证实性。包括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和柏林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亨善尔”逻辑主义。证伪主义科学标准。这种证伪主义的基本出发点是证实和证伪之间的逻辑不对称。凡是可以被证伪的那就不是科学的。其次,我们可以在计量经济学中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特性:重视证实,观测,反对因果关系的存在,反对理论实体。从计量经济学中我们更能找到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影子,计量经济学的作用就在于对原有的经济理论或问题进行模式分析,不断假设推断,通过证实和证伪发掘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在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

2.计量经济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计量经济学具有不精确性。其实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从基础来源上来看,庞大的经济数据本身就具有不精确性,通过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我们能得到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未来是否真是如此还有待商榷。统计学也是计量经济学的构建者之一,这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结果是一个随机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还需要共同的努力,这与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并未冲突。其次,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之外还有其局限性。从研究方法上而言,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这既是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不精确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从经济学的语言层面而言,以统计学和数学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的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有着其自带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科学标准的存在的气息太重,这种以不平衡的逻辑为出发点的方法论决定了计量经济学的局限性。

三、结论与展望

时代在进步,人民富有了,消费提高了,伴随的经济危机也爆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重对计量经济学的质疑。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的到来,在解决经济危机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们疑惑中。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够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够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向,但是计量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成分决定了其理想结果之外还存在其他结果。我们应当做的事理解透彻计量经济学并不滥用。计量经济学的科学性证明其是科学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理解经济领域中变量的变化以及影响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有制定对策,那么应该会有效的应用计量经济学。

参考文献:

[1]洪永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经济研究,2007(5):139-156.

经济统计学研究方向篇(11)

高校专业课教师在努力实现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授业解惑的同时,有着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义务和责任。专业课程唯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形成合力,才能避免其成为思政教育的“孤岛”。课程思政,旨在立足于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教学,从育人维度充分展现专业课程的德育和意识形态教育价值,实现思政教学融入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寓于思政教育,通过充分发掘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致力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发挥各类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作为当代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的“计量经济学”,以经济理论和统计数据资料为基础,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借助计算机统计分析程序软件,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聚焦于运用成熟的计量模型工具实证探索经济规律。该课程来源于实践数据,服务社会实践,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价值密不可分,因而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具有极为重要的育人价值。在现有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基础知识脱胎于统计理论,其较为严密的数理逻辑容易导致教师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指导,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课程思政元素。这种教学模式枯燥乏味且晦涩难懂,既会使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缺味”,更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位”。另一方面,由于忽视了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的课程内在属性,“计量经济学”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也往往存在项目设置单一、期末闭卷笔试在课程考核中占比过高等缺陷。课程考核内容和形式的“重理论、轻实践”导向与育人理念相悖,极易催生学生应付考试的消极心态,从而对大学生的思维锻炼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打破思政教育与“计量经济学”专业课程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拓展发掘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比较优势?本文在展示“计量经济学”课程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探析了借助实证量化研究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学策略,并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建议,意在将该专业课程转化为思政教育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载体,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架构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以微、宏观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以统计数据为依据,以解决涉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等经济学分支的现实经济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管理专业高年级核心课程。它旨在全面提升学生收集、处理、描述、分析数据、构建实证量化分析模型和解释实证研究结果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课程内容方面,学生应系统掌握线性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模型、离散选择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广义最小二乘法,以及时间序列模型等高阶计量经济学估计与检验方法(如图1所示)。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需要掌握概率论、统计推断等基础知识、了解计量实证模型的推导方法以及构建思路,探寻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的最优实证研究模型,并恰当地对模型进行估计与稳健性检验,使结果能够有效地揭示数据背后的经济学规律与趋势,在此基础上给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作为这样一门数理逻辑严谨并强调理论知识与现实数据紧密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如何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融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叠加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下文将阐释基于实证研究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意在倡导通过寓学于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经济学实证研究方法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兴趣,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培育爱国情怀与创新精神。

2实证研究模式下“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2.1实证研究模式的内涵

“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证研究模式教学是基于埃莉诺·达克沃斯(EleanorR.Duckworth)提出的“研学型课堂”教学理念。达克沃斯认为“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学习者的智力发展水平依赖于其持续诞生精彩观念的机会的多少。”为此她主张“教学即研究”的教育观点,即倡导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学的研究”和教师进行“教的研究”以促进“精彩观念”的持续创新。其中,“学的研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与教师的合作探究中勇于联想和尝试,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这种研究性学习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跃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激发教师加强知识储备和进行更深层次的科研思考。“教的研究”旨在促进教师在理解国家意志、把握学科结构和尊重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在内的基本教学要素,以有效保障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学的研究”构成了“教的研究”的感性认识基础,“教的研究”构成了“学的研究”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升华。在“研学型课堂”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我们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强、实践价值高的特点,主张进行实证研究模式教学,即在“学的研究”中积极鼓励师生合作进行系统深入的实证量化研究,以此来夯实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的研究”中倡导教师基于实证研究,一方面进行教法革新,进一步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上寻求突破,实现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底层创新。通过该实证研究模式,教师可以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同频共振和协调发展,学生可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实证研究模式不但有助于实现教研相长,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爱国情怀、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和熏陶。我们将分别从选题和数据收集、文献阅读与梳理、实证模型推导与构建、统计软件学习与实践等实证研究模式的核心环节来阐释思政教学策略。

2.2选题和数据收集环节的思政教学策略

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选题内容既要符合计量经济学课程大纲规定的培养目标,又要充分体现正面价值导向的要求。教师在设置研究选题时不妨紧扣自身的科学研究方向,一方面,选题方向往往与社会经济热点主题密切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促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回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感悟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认识。例如居民消费支出变动的研究、地方教育支出与地区经济发展、地区人口数量、人均教育消费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我国各行业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等选题均能反映我国国情。这些实证研究选题将用真实的数据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既能看到成绩,也能显示问题,对学生的教育和启示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其自身从事的科研项目关键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通过问题导向型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将研究问题的选题依据(目的和价值)、解决方案(假设条件设定和模型构建)的思考过程等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科研选题和分析的基本流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科研项目中尚待解决的开放型问题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讨论素材,这不仅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为具体的研究切入点,而且学生的讨论反馈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改进提炼新的研究方向与路径,促使教师思考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真正实现教研相长。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教师应教导学生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要基于事实,精益求精、严谨求真。计量分析需要有正确的数据,数据收集中的小差异或错误可能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要求学生求真务实,要注意其数据来源。在做数据处理时,要实事求是,切不可随意或为了某些目的而篡改数据。严谨求真的务实精神是从事经济研究工作的基本道德素养。由此引申到学习、工作、生活中,不要弄虚作假,要实事求是。

2.3文献阅读与梳理环节的思政教学策略

在文献阅读与梳理环节,教师应首先详细分析文献·791·的各种来源,不同渠道所获得数据的特点,CSSCI、SSCI、SCI、EI、ISTP等文献的区别,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知网、万方等渠道查阅文献,如何判别文献的质量,如何规范地引用数据,如何标注参考文献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其次,教师应教导学生戒骄戒躁,沉下心来深入且广泛的阅读文献,培养甘坐冷板凳的科研精神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2.4实证模型推导和构建环节的思政教学策略

在实证模型推导和构建环节,一方面,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全员、全程、全方位参与、理解实证模型的构建,以规避学生搭便车、盲目低层次模仿,从而导致创新能力低下的缺陷。另一方面,教师应告诫学生,科学理论认识均源自于实践,源自于前人学者的不懈探索,并可以借助计量经济学家的经典著名故事向学生展现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巨大魅力,培养学生树立求是求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扎实的做事态度。

2.5统计软件学习与实践环节的思政教学策略

在软件操作实践环节,教师应以立足于现实经济数据,结合Stata、R、Python、Matlab、GAUSS、EVIEWS等统计编程软件的操作,向学生演示数据将凌乱混沌的数字转化为直观的图表的过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掌握数据分析的技术。

3“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类专业课程,据此教师应该紧密结合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收集整理我国和国际相关经济指标数据,运用所学的计量模型,从事实证量化研究,用论文和报告等科研成果探索经济发展的规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今后更好推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在以上创新模式推广基础上,从以下方面进一步进行完善。首先,应该基于本课程特点合理调整考核项目,适当加大体现学习过程的实证科研训练分数占比,例如,PPT课堂presentation、书面分析报告和编程代码运行展示等。这些环节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互动的直接渠道,也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指导,付诸实践和学习效果的充分展现。其中,为了激励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积极性,可以适当加入思政教育考核权重,以促进学生提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自主协助教师丰富思政案例,更好的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作用。其次,应该加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督导。应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审查,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反馈,同时进一步激励和完善专业教师互相听课制度,特别是加强专业与思政两类课程的教师充分沟通与探讨,相互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实现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交互进行,构筑所有课程协同投身思政教育的同心圆。

4结论

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升专业知识传授和意识形态正能量传播的有效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研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隐性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最终全方位提升思政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汤银芬.统计学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15-217.

[2]马艳艳,任曙明.“经济学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8):1-3.

[3]纪红丽.财经本科院校微、宏观经济学分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116-119.

[4]张华.教学即倾听———达克沃斯教学思想管窥[J].当代教育科学,2007,(20):4-5+10.

[5]陆军.教学即研究:让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J].化学教学,2019,(6):3-8+21.

[6]张伟.高中生物学“研学型课堂”教学主张的践行[J].教学与管理,2019,(31):53-56.

[7]张翼,张禹.课程思政对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内涵要求与实现路径分析———以《计量经济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7):67-68.

[8]赵明.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案例选择[J].现代商贸工业,2021,(13):150-151.

[9]王德青,王新宇,李凯风.《高级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与学的实施策略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26):133-137.

[10]邱小燕.课程思政融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6):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