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3:22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推广开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而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内涵主要包括公平性、和谐性、综合性以及系统性等。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1 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研究

所谓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就是指以非盈利组织、政府以及公共企业为主体的公共机构,从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进行管理的一种行为,其内容包括制定决策、规章制度、指示、监督、命令以及处罚等。依据行为主体的差异性,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分为地方性的经济管理法律行为与中央性的经济管理法律行为。

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一是根据所存在领域和法律依据的差异性,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划分成金融管理法律行为、财税管理法律行为、产业管理的法律行为、竞争管理的法律行为以及行业管理的法律行为;二是根据行为主体的差异性,可以将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划分成地方经济的管理法律行为与中央经济的管理法律行为等。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行为标尺、行为指南,是国家有效管理经济行为的法律手段,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约束作用与促进作用。

2 针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理念的研究

2.1 针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理念内涵的研究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理念的内涵包括以下思想内容:一是公平性,即代内与代际公平的统一,要充分了解并掌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和谐性,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界的独立性价值与意义,适当地吸收自然生态中心主义的科学合理因素;三是系统与综合性,即运用系统化、综合性以及全面的观念看待问题,政府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持续性,即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能超越环境与资源所具有的承载力。

2.2 针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功能作用的研究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有效纠正经济个体理性的狭隘性与短视性难题,从而有效避免经济集体的无理性,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政府通过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方式介入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这有助于有效纠正市场配置资源失灵的现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三是有助于吸纳生态中心主义中的合理内核,超越人类自身的中心主义理念,从而争取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3 针对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理念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施研究

3.1 措施之一―采取措施充分运用财税的管理手段

要充分运用财税的管理手段,首先要在国家税收层面上,建立并完善环境、资源能源税的体系,根据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的自然属性、损害成本等因素的差异性,施行有差别的税率;其次是在国家财政支出的层面上,在财政预算当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采取奖励、补助或者财政贴息的方法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3.2 措施之二―采取措施发展通信与信息技术民族产业

要发展通信与信息技术民族产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行政手段与财政手段加大对通信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绿色经济的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要坚持“引进来”的原则,将国外的标准当做标尺,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任何一样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最高限度进行具有差异性的规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采取这两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国家采取反垄断对策有效避免民族企业在产业链低端被无形压榨,而且有助于避免一家企业完全垄断技术标准。

3.3 措施之三―采取措施发展绿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要发展绿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采取措施明确绿色新兴产业与产业绿色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以及空间布局等,从而有效引导新兴产业选择科学的技术运行路线,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协同效益;二是要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来选择重点发展的领域与产业,同时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划相联系,从而有效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出现。

3.4 措施之四―采取措施充分运用金融管理的手段

要充分运用金融管理的手段,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绿色抵押等新型的环境金融产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环境因素吸收到投资、贷款以及风险评估流程中;二是要采取措施强化我国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村乃至中小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其中可以发展的银行有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商业银行等;三是要采取措施建立并完善金融循环经济制度,将环境信息作为考察排污企业金融信誉与信贷的主要参考标准,对于违法的企业办理银行贷款业务时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经济管理法律行为的内容包括家庭、企事业单位、个人对经济事务的管理以及国家对经济事务与财产的公共管理等,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与发展,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伟舜.关于经济管理法律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若干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3).

[2] 史际春.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2)

引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树立科学发展观,客观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获得最高的环境、经济效益,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一、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1、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资源的可利用量与需求缺口将急剧增大,如水资源至2030年缺口达300~400亿M3,人均资源贫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淡水资源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想,我国工农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建立节约型社会,大力节约宝贵的资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以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落脚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自力更生,以能源进口为补充,主要出发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做为一种未来战略资源,未来经济的竟争从某利意义上讲就是资源的意争,如果国民经济发展太依赖于资源进口,不仅消耗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而且从国外进口资源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性,还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资源的供需矛盾,因而我国应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不减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4、建立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运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统筹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使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而不能成为制约因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

二、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协调的关系

1、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的承载力,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三、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建立节约型社会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监督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低耗能型农业,节约宝贵的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低产出、污染重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使用效益,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资源情况,对于超过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好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制定更加严格的节水、节能、节地法规,建立健全项目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资源、人口、经济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石油、煤、开然气,电力资源却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这种资源与经济的不合理组合状况严重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应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协调好资源经济的组合状况,国家应对资源采用工程措施实行跨地区调配,保证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持续增长,目前国家兴建的大型工程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都是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4、技术措施

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为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大力节约能源,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节约资源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5、经济措施

建立节约资源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机制和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运用经济措施节约资源是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企业节约资源,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价格体系,资源价格应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即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又不能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运用经济措施对资源进微观调控。

6、监督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应强化监督,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各种监督保障机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监督体系,对于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浪费严重的环节,一经发现严格整改到位,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行为,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把好监督关。

四、紧抓重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应付出极大的努力,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紧抓重点,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大力节约资源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应节约资源,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节约资源主要是节约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大力节约资源,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2、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当前中国每年沿海发生赤潮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倍以上,酸雨影响面积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5万KM2,流经城市的90%河段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随着未来经济总量扩大,污染负荷将会成倍增加,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必须减少单位产出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推进资源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排放,通过科技创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3、能源发展结构调整

我国的能源结构应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结构,国家在制定能源发展中长期计划时,应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大力优先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国家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认识,紧紧围绕建立节约型社会这个中心、这个重心,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在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

1、政府部门做表率

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应做表率,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做到不讲排场,节约资源,公务用车坚决反对用大功率、高豪华、高耗能的车量,在公务接待用餐中杜绝大排场、高标准,在政府部门采购中实行“阳光”采购。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发展速度轻能源消耗,只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标,在经济发展时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肓目的超前开发、超速发展,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政府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诣相处。

2、增强全民建立节约型社会意识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民的枳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提倡节约型社会观,通过加强宣传,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枳极自觉参予到建立节约型社会中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树立节约资源的典型,进一步树立全民的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

3、全面协调,密切配合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综合性工程,涉及水利、电力、能源、环保、国土等很多部门,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职责,明确分工,紧紧围绕节约型社会建设这个中心,依靠各部门,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3)

引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央明确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树立科学发展观,客观协调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污染获得最高的环境、经济效益,建立节约型社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一、

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

1、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口在不断增加,资源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资源的可利用量与需求缺口将急剧增大,如水资源至2030年缺口达300~400亿M3,人均资源贫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淡水资源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为了缓和我国资源供需矛盾,大力提升单位资源的经济效益,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2、建立节约型社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脱离了这个基础,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想,我国工农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为了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因而应建立节约型社会,大力节约宝贵的资源,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国民经济安全发展的客观举措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由来以久,缓和这种矛盾的基本点、落脚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自力更生,以能源进口为补充,主要出发点是依靠我国自已的力量,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能源做为一种未来战略资源,未来经济的竟争从某利意义上讲就是资源的意争,如果国民经济发展太依赖于资源进口,不仅消耗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而且从国外进口资源存在相当大的风险性,还涉及经济、政治、外交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安全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资源的供需矛盾,因而我国应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不减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健康发展。

4、建立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科学发展观,保障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运用科学发展观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统筹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使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而不能成为制约因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

二、 建立节约型社会应协调的关系

1、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总量也在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资源的的承载力,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三、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具体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建立节约型社会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监督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低耗能型农业,节约宝贵的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能、低产出、污染重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使用效益,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资源情况,对于超过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好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制定更加严格的节水、节能、节地法规,建立健全项目资源环境评价体系,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工程措施

我国资源、人口、经济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的经济增长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石油、煤、开然气,电力资源却大部分都集中在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这种资源与经济的不合理组合状况严重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应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协调好资源经济的组合状况,国家应对资源采用工程措施实行跨地区调配,保证国家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持续增长,目前国家兴建的大型工程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都是为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4、技术措施

从国家到地方都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为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充分挖掘节能潜力,大力节约能源,以最小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资源节约型工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节约资源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5、经济措施

建立节约资源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机制和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运用经济措施节约资源是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促进企业节约资源,逐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价格体系,资源价格应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即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又不能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运用经济措施对资源进微观调控。

6、监督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应强化监督,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建立各种监督保障机制,对资源的使用进行严格管理、科学利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监督体系,对于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浪费严重的环节,一经发现严格整改到位,坚决制止各种浪费行为,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把好监督关。

四、紧抓重点,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应付出极大的努力,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紧抓重点,加快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1、大力节约资源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长期任务,目前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资源浪费相当严重,应节约资源,提高单位资源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节约资源主要是节约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大力节约资源,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

2、 加强污染防治力度

当前中国每年沿海发生赤潮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3倍以上,酸雨影响面积占到全国国土面积的1/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5万KM2,流经城市的90%河段都受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随着未来经济总量扩大,污染负荷将会成倍增加,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必须减少单位产出能源消耗,最大限度的推进资源的循环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排放,通过科技创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手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3、 能源发展结构调整

我国的能源结构应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发展结构,国家在制定能源发展中长期计划时,应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大力优先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

五、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几点建议

国家的各个地方、各个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认识,紧紧围绕建立节约型社会这个中心、这个重心,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在工作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服务。

1、政府部门做表率

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政府应做表率,转变观念,应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代言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从事公务活动中做到不讲排场,节约资源,公务用车坚决反对用大功率、高豪华、高耗能的车量,在公务接待用餐中杜绝大排场、高标准,在政府部门采购中实行“阳光”采购。同时政府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转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发展速度轻能源消耗,只以GDP增长作为政府的唯一追求目标,在经济发展时不考虑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肓目的超前开发、超速发展,造成当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保障,政府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诣相处。

2、增强全民建立节约型社会意识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民的共同责任,需要动员全民的枳极参与,要在全社会树立一种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提倡节约型社会观,通过加强宣传,了解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必要性,增强全社会的节约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枳极自觉参予到建立节约型社会中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树立节约资源的典型,进一步树立全民的节约观念,倡导节约文明,建立节约文化。

3、全面协调,密切配合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一项系统而又宠大的综合性工程,涉及水利、电力、能源、环保、国土等很多部门,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职责,明确分工,紧紧围绕节约型社会建设这个中心,依靠各部门,各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4)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水资源贫乏,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低于严重缺水线,有七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60 M3,全国农村有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于水资源综合利用应充分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运用综合保障措施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诣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诣相处。

一、 我国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1、 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加剧制约经济发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2200M3,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水资源8800 M3,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据专家预言, 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2030年我国人口达16亿,水资源缺口400~500亿M3,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大,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显现,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据统计:8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236座,缺水量1200万M3/d,9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300座,缺水量1600万M3/d,2000年代全国缺水城市450座,缺水量2000万M3/d。加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业人口约占70%,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普遍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型干旱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桎梏。

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我国降雨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 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水资源分布南北不均衡,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造成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降雨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因水量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集中期偏离农业用水集中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局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左岸不顾右岸,拦河修坝截流,在上游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在上下游,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流域之间,水资源丰富的流域,用水浪费严重,水利用率低,而在水资源贫乏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用水都无法保障,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T,其中绝大部分未作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国700多条河流中,有近50河段水域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形成水质性缺水,生活水资源总量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5、 各种用水需求不合理,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用水相当紧张,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沙化面积已扩展到174.3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8.2%,而且年扩展速度呈增加的趋势,由20世纪70年代的1560 KM2增加到90年代末的3436 KM2。

目前我国有些缺水区,为了保证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对地下水开采过度,全国超采地下水约74亿M3,形成了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地面下沉,地下水盐碱化严重。

二、 科学合理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

我国水资源贫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总量也在不断加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曾加剧趋势,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只有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即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又不能开发过度,即要服从于经济又不能破坏生态环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限度内促进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对水资源的开发应立足长远,不仅要为当前经济发展服务,还应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能对水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应充份考虑子孙后代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我们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物资产品才会不断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才会不断增强,因而我们应大力加快国家的经济发展,当然经济发展并非速度越快越好,应控制好这个度,经济发展速度不能超过水资源的的承载力,水资源开发过度必将导致生态系统造受破坏,经济发展会出大问题,经济发展会倒退,会出现回过头来搞治理,因而经济发展速度一定要合理,以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3、协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应积极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育目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经济发展一定不能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内促进经济发展,相反如果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必然会制约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大力促进经济发展,而不能制约经济发展,科学协调好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诣发展。

三、 综合保障措施

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科学规划、合理应用,采取综合措施充分缓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关系,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有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

1、行政措施

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来合理引导,调整国家工农业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健全适合我国水资源现状的产业结构模式,我国目前单位产值工业耗水少于农业耗水,国家可以适当提高工业比重,在经济总量不减少的情况下,降低水资源需求总量,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对于工业、农业结构内部进行产业转化,鼓励农民向节水型农业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渔业、林业、牧业等低耗水型农业,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工业企业中高耗水低产出,强制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工业项目进行政审批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应考虑环境生态效益,科学分析当地的水资源情况,对于超过水资源承载力的项目不充许上马,国家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水资源供需的总体平衡。

2、法律措施

在全国范围内加强《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参予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依靠法制节水,节约宝贵的水资源,但目前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法律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依法治水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应加快这方面的立法建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3、工程措施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如:南水北调工程),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4、技术措施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5)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剧烈。与此同时,森林的生态环境调节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林业不但是一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同时也是生态公益功能生产部门。但是,在分类经营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对林业生态公益功能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宣传上,还未能做到针对森林的公益功能采取有效的经营措施,也未能理顺受益与经营之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此也直接影响到生态公益林经营和商品林经营两者之间的正常经营关系,使两者的主体功能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一、森林经营的概念

森林经营从狭义上讲是森林培育措施的总括,即从宜林地上形成的森林起到采伐更新时止的整个生产活动,包括森林造林、抚育、主伐再更新等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讲,森林经营是围绕森林的一切经营活动。森林经营的理论自1713年德国卡洛维茨提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以来,先后又提出了木材培育论、森林多功能论、船迹理论、协同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二、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和普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森林可持续经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各个尺度上保持和促进森林可持续性的经营管理。它既是可持续林业的基础,又是可持续林业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林业和区域可持续的发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政府间森林论坛秘书长梅尼认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应当“在没有不可接受的损害的情况下,长期保持森林的生产力、可再生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

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就是通过在各个尺度上对现实和潜在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保护、经营、恢复、建设、管理和利用,能够在保持、提高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整体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满足地方、区域和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持续发展对森林多种产品、服务和文化价值的要求,这是森林经营管理的总目标。

三、森林经营管理的指导原则

3.1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制订经营目标和经营措施.保证生态系统在区域、景观和林分水平上具有可持续性。这不仅包括作为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还包括生态系统整体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可持续性。

3.2 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

公益性和社会参与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充分认识森林经营的公益性特点,考虑社会要求,使森林经营规划目标和经营措施符合当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鼓励社会参与管理和决策,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社区的支持。其中包括:一是森林经营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协调;二是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教育。

3.3 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坚持森林产品收获利用与该产品的再生速率保持适当的均衡。为实现可持续利用,应当对影响产品形成或再生速率的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制订可持续的经营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产品再生速率,在此基础上,提高森林产品利用量。

3.4 经济合理性原则

经济合理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中,任何森林经营活动项目都需要进行经济可行性论证,避免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分析给经营者带来经济损失。经济可行性论证应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在可靠的经济预测基础上,充分考虑在有意义的时间尺度上的近期利益和长期影响。要充分认识到,对森林经营管理单位来说,由错误的经营决策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往往会转化为对现有资源的巨大压力,由于经济状况恶化,企业将被迫放弃原来规划的目标和经营措施,进而危害整体的可持续性。

3.5 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在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对森林经营决策采取谨慎的态度,即在不能明确肯定该如何处置时先行搁置。森林可持续经营要求森林经营建立在充分的生态学合理性、社会满意性和经济可行性基础之上,对森林经营活动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但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由于信息不全面、不充分,或相关知识不足等原因,无法对森林经营效果作出明确评价,而森林经营活动的影响极其深远,现在的经营措施会影响到今后数十年甚至几代人,有时会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缺乏充分决策依据的情况下,要采取谨慎的态度,选择保守的经营措施,为今后进一步采取措施留下充分的余地。

四、林业生态系统 确保森林可持续经营

要积极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方面。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体现在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林业工作的全过程。科学编制林业发展区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依法加强森林经营监督管理。同时,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批滥占林地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各项防火措施,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认真抓好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实施,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的防控能力,为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能力建设。随着林业改革发展的深入和现代林业建设的全面推进,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不适应,必须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能力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监督能力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监测能力建设。重点是通过组织、技术、资金的有机整合,加速推进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建立起标准统一、信息共享、功能完善、实时高效的综合监测体系。

要做大做优做强后续产业,加大后续产业发展力度。坚持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分层次、多领域、上规模、出效益”的总要求,坚持用新视野拓展林业产业发展新空问,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着力打造以森林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后续产业,确保项目建一项成一项,真正把后续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为生态建设提供后劲,为提高职工收入创造条件。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弘扬生态文明观念。抓好“生态效益第一”思想的宣传。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引导林业职工树立“给自然之美以真爱”的生态观念,倡导社会群体普遍树立“走进森林、亲近自然”的生态理念。切实加强生态文化基地建设,为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林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6)

在营林生产过程中,林业生产单位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意识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要努力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因此,林业生产单位首先要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容和重要性,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在保障林业生态的基础上,促进营林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的发展理念,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持续发展包括3个方面,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而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和调控。

2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加快调整林木生产结构

林木生产结构主要是针对森林种植品种的结构,为了实现林木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要对当前的林木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营林单位对于林木的品种要进一步优化选择,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一些经济价值高,适宜当地自然环境的林木种类。同时,尽量丰富林木的种类,避免出现地区林木品种单一化。过度单一的林木品种,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病虫害传染。通过品种的更新达到提高营林部门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其次,延长林木加工的产业链,实现林木深加工,提高林木产品的附加值。避免直接进行原木加工,没有任何的林木产品。通过延长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收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当地就业率。最后,营林部门在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保护林木的生长,也可以积极发展相关产业。

2.2加快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实现林业生产质量提高和林业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保证,林业生产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林业科技的引进和应用,切实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在林业生产和保护过程中,注重对林业方面的科技投入:一方面加大对林业专家的引进和咨询,通过林业专家的专业指导提高营林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林业科技设备的采购,提高林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依靠科技人员和科技设备,林业生产部门可以快速查找出自身在营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而不是靠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验盲目处理各种营林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最终实现营林的持续生产和生态保护双重目的。最后,营林部门不仅要加强引进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也可以对营林的方式和措施进行改进,引进先进的营林方式和措施。例如,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森林培育监控系统、森林生态监控系统等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可以结合当地的需要加以运用。通过对森林环境的整体监控,提前发现森林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林木生长质量,提升林木生产水平,实现营林生产的增产增效。

2.3完善林业生产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林业生产制度对于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受我国社会发展的限制,仍然没有全国性的相关规律法规,对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建设设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只有各个省级部门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因此,地方林业部门在生产和保护过程中,要积极参照省市各级政府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结合自身林业生产特点和发展现状,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林业生产和保护制度,制定出适合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具体可以从人员设置及职责配备方面,外来人员的管理和营林生产过程及林业生态保护过程中的技术操作方法及原则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完善,保证营林生产和森林保护的各项要求及措施能够得到真正有效地贯彻和实施。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相关单位在营林生产工作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应综合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营林生产工作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营林生产在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守成.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刍议[J].才智,2011(34)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7)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05-0046-05

目前,全球自然资源消耗量持续攀升,不可再生资源和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可再生资源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自“里约+20”峰会以来,人们愈发认识到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对扭转资源过度消耗、实现绿色发展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可持续消费,已逐渐被视为绿色发展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领域。总体而言,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生产密不可分,通过调整经济体系运行方式等现实手段,在地球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大量促进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措施与实践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良好经验。本文对现有可持续消费国际政策措施进行了回顾与比较,特别关注了传统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可持续消费模式与经验,并尝试提出了可持续消费国际实践带给中国的政策启示。

1 可持续消费国际政策措施概览

近20年来,人们对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的理解和关注日益增加,在全球、地区、国家、地方等多个层面上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在全球层面,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为地区和国家推动可持续消费与生产奠定了国际基础。2012年“里约+20”峰会又通过了一项有关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十年期计划框架-马拉喀什进程,建立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的多方对话与合作平台。此外,各国政府还通过开展多边环境协议(MEA)谈判,来推动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等国际协定的实施已经促使多国政府在产品生产、消费和处理阶段减少或限制使用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减少生产与消费的环境影响。

很多地区和国家也积极制定和实施可持续消费战略与行动计划。在地区层面,欧洲制定了《欧盟可持续消费、生产和产业行动计划》[1],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成立了“可持续消费与生产领域政府专家区域委员会”。在国家层面,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巴西、哥伦比亚、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墨西哥、秘鲁和乌拉圭等国已起草了可持续消费行动计划;捷克共和国、芬兰、波兰和英国都制定出了可持续消费和生产领域的全国性专门行动方案;而在东南欧地区、东欧、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北美地区和西亚地区,国家层面的可持续消费和生产规划是现有国家战略或其他中短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国家层面的政策工具还包括监管类、经济类、信息化类、自愿协议类措施等。监管类工具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规范、标准、产品性能标准、生产者延伸责任、化学品安全标准、禁止使用某种物质或产品的规定、建筑准则等。经济类措施主要包括:工业污染付费、家庭垃圾收费计划、排放交易体系、自然资源定价等。信息化措施包括:宣传教育活动、产品可持续性标识、计算生态足迹的工具、可持续采购建议等。自愿协议措施通常为各种类型的协议,例如公私伙伴关系、认证计划、生产者延伸责任等机制。

为更好地帮助决策者制定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战略与行动计划,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分别提出了一套评价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的指标体系,即“消费和生产方式变化核心指标体系” [2](见表1)和“可持续消费指标框架”(见表2)。

2 区域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实践

2008年,欧盟制定并颁布了“可持续消费、生产和产业行动计划”,重点关注改善产品的环境绩效以及增加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该行动计划主要包括8个关键方面:对更多产品提出生态化设计要求;强化能源和环境标签体系;对高能效产品进行奖励和政府采购;实施绿色公共采购;产品数据和方法的一致性;与零售商和消费者合作;提高能源效率、促进生态创新和提高产业环境能力;在国际范围内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

由于现有市场驱动力和工具(能源标签、生态标签和消费者信息)无法激励生产商开发创新高效设计方案,欧盟于2005年引进了生态设计指令。生态设计指令建立了产品生态设计强制性标准框架,以产品生命周期理念为基础,要求各行业对产品进行生态设计;该指令也是极少数既能提高能源效率又能减少CO2排放的政策工具。

除了欧盟层面的政策和措施,一些欧盟国家还采取了国家层面战略。根据2007年对欧洲国家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战略的调查显示,所有战略都采用了相似的措施和行动,包括生态标签、政府绿色采购、向消费者进行资源退化、污染和废物等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欧洲采用的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政策措施一般包括监管措施、经济措施和信息化措施,每一种措施又分为强制性的和自愿性两类,具体情况见表3。

欧洲很少在可持续消费领域采用监管类措施(如禁令)。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对有损人类健康与环境的产品进行限制,其中一个成功案例是在欧洲范围内禁止使用危害环境的白炽灯泡;欧洲还有一些禁止某些消费行为的规定,比如要求进行家庭垃圾分类、禁止将不同垃圾混合(如食物残渣、电池和塑料)。

经济类措施主要是政府通过税费或公共支出来调控经济。此类措施往往通过定价或者改变购买行为来消除环境外部性。例如,汽油税是一个可以直接影响驾驶行为的经济工具;伦敦和斯德哥尔摩实施的交通拥堵费,对家庭提高能源效率进行补贴等实践也属于此类措施。此外一个重要的经济工具是奖惩制度,即对购买绿色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补贴或免税,而对购买不环保产品的消费者收取额外费用。

信息化措施也极少强制披露产品的环境信息。但是欧盟和国家广告法是一个例外,该法要求规范使用环境声明和营销术语(比如“有机”等字样),属于强制性信息工具。欧洲使用较多的是自愿性信息工具,包括产品生态标签(ISO一类)、环境产品声明(EPDs,ISO三类)、有机食品标签、对消费者的建议和教育等。然而,单独使用信息类工具不足以消除消费者理念与真实行为之间的巨大差距。

2.2 北美洲可持续消费政策实践

自2002年以来,美国和加拿大为支持马拉喀什进程实施已经召开了2次会议(2008年在华盛顿,2011年在渥太华)。但美国可持续消费的成效甚微,鲜有地区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计划与战略。决策者仍然只从效率标准、信息传播和公共教育角度来解决现有资源使用造成的不利影响。目前,美国已经采取了一些与可持续消费相关的政策措施,例如鼓励“理性增长”,实施各种类型的土地利用规划以促进城市和郊区的集约发展,鼓励人们选择非机动车出行,实施社区农业种植计划等。

美国可持续消费的核心领域是粮食种植和分配网络,超越传统型农产品供应链,开展创新型安排。类似的实践还包括服装、儿童玩具、工具及其他家居用品的再利用和共享网络。

为了在美国制定可持续消费蓝图,北美地区有效利用了企业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关系,例如通过多方参与进程促成了建筑物“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LEED)认证的诞生。美国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政府机构必须采购节能、节水的环保产品,也向市场传递了“可持续消费”的有力信息。

2.3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可持续消费政策实践

2003年,拉丁美洲地区最先举办了关于“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马拉喀什进程”区域协商会议,建立了一个实施《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的平台。会议还制定了区域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战略,确定了优先事项、具体行动和具体试点项目。区域战略强调了强化政府机构能力的重要性,尤其强调了在生产和金融行业实施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政策与行动的重要性。

2003年,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成立了“可持续消费与生产领域政府专家区域委员会”,专门为该地区实施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战略提供支持。委员会与“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环境部长论坛”紧密结合,共同支持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区域战略的实施。

2009年,管理技术和信息产业中心(CEGESTI)对拉美20个国家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价调查。调查显示,其中14个国家建立了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相关措施和机制。其中,政策类占35%,计划类占20%,项目类占10%,活动类占5%,超过40%的国家把可持续政策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尽管各国在可持续消费机制理念与实施形式方面有所进展,但具体行动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超过80%的国家表示,可持续消费措施没有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原因是机制实施时间不长,并没有真正融入国家治理程序。在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工具使用方面,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最常用的是培训、技术援助和激励工具。最典型的激励措施是为环境投资提供融资、收税激励和自愿协议,法律、法规和惩罚手段则较少应用。目前,该地区已经确立了四项首要任务推动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包括:

(1)国家政策和战略:在发展政策、规划和战略中融入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标准;量化区域性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措施的成本效益;加强公民知识交流和培训;在大众消费品生产行业强调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重要性;尽力改善不良环境和社会影响。

(2)可持续生活方式:调整和采用措施帮助所有公民能负担得起可持续产品和服务;根据种族差异制定不同交流措施;鼓励在教育规划中纳入可持续消费教育;吸引采用更严格环境规范和标准的跨国企业。

(3)中小企业:优先发展次区域层面的环境或生态系统服务;协调并建立相关机制和经济手段,以促进行业向可持续方向转变,包括制定具体的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指标。

(4)可持续公共采购:提高决策者意识,推动国家层面实施可持续公共采购,并在政府采购过程中逐渐纳入环境和社会标准。

3 国际可持续消费实践的政策启示

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正在逐步成为国际社会聚焦的重点。纵观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可持续消费与推动经济发展、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减少贫困、提高人类福祉密切相关,对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对中国推动可持续消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有国际可持续消费政策措施的实施经验恰好为中国推动可持续消费提供了如下几点启示:

3.1 明确中国可持续消费战略定位,制定中国可持续消费战略与行动计划

目前,国际社会采用最多的政策措施就是战略与行动计划。中国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提出: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已将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上升为战略目标。然而,中国的可持续消费实践刚刚起步,可持续消费理念尚未纳入各级决策层视野,也尚无针对中国具体国情的可持续消费战略与政策设计。亟需采取行动,充分明确可持续消费在中国的战略定位。在确定可持续消费的战略地位后,需要开展顶层设计,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消费战略与行动计划,明确中国实现可持续消费的长短期目标、重点领域、优先行动、实施方案、监督机制、保障措施等。战略与行动计划要遵循几个原则:了解产品生命周期、充分吸纳各利益相关方参与(政府、生产者和消费者)、提出一系列有效措施、提供综合政策框架等。

3.2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可持续消费和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在明确可持续消费战略定位与相关战略目标后,还需要配合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衡量实施进展。尽管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可持续消费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中国与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经济水平不尽相同,不能完全套用现有可持续消费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消费和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随时评估中国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现状、进程、趋势,衡量政策效果,评价实施有效性,指导中国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的具体实践,推动向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的转变。此外,可持续消费与生产评价指标还应与GDP以外的用于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体系密切联系起来,这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鼓励企业投资,加强公众参与

世界各主要地区的可持续消费实践显示,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参与对于推动可持续消费有着重大作用。目前的各类国际政策措施重点强调了政府的作用,还应充分调动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作为一个新兴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持续推动实现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转变,政府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监管类措施、经济类措施、信息类措施等),鼓励企业对可持续消费和生产的投资。欧盟、北美以及拉丁美洲的经验表明,倡导可持续消费和绿色发展,需要与众多利益相关者建立同盟关系,需要开放渠道以便多方利益相关者进行参与。因此,在努力实现可持续消费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应开辟并建立开放的空间和渠道,以便于促进可持续消费与生产、鼓励公众参与的民间团体组织、企业、以及学术界进行对话和协商,共同推动实现可持续消费。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8)

在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人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还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在过去几年里,大多数人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只是在片面上强调了农业用水的利用与开发,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日益加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农业经济长远的情况下,对其水资源的充分的利用,改善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

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粮食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若想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人们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国际市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这就导致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限制。

自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以后,我国在农业发展战略上,提出了科教兴农的口号,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而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对耕地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粮食的生产量。但是在由于我国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且农业经济发展也没有处于一个决定稳定的地位。而且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水,无论农田管理在怎么可科学,光照在怎么充足,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当前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开展节水工程。

2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当前科学化管理主要表现。不过,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着学科的管理思想以外,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将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提出相关的新要求,还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当前的发展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挑战,从而有效的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2.1 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2 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2.4 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

2.5 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9)

以下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环境因素、人口因素、资源因素及制度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难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1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1劳动力素质不高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加之,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多向城镇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劳动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因此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项任务究势在必行。?

 

1.2农业信息化程度低

 

当代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就是生产力。然而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具体体现在:政府的引导及资金的投入,还有人才的培养、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方面。

 

1.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农业结构,从整体来看存在着不合理和趋同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过多,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市场决定农民们种植什么。由于农民对市场经济需求变化把握不准确,突显出跟风问题,致使农业产业结构不均衡。农业经济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优势,?生产特色、优质的新产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

 

2.1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视农业人才的储备

 

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善于发现农村实用人才,并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积极培育农业技术骨干,引进生产型、经营型人才,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2提高和完善信息化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也只是应用推广阶段。政府要提升统筹规划意识与执行计划能力,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信息人才服务队伍的培养,拥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农业科技信息得到有效利用;以往我们不仅以“知识就是生产力”,而且我们现在还要以“信息也是生产力”。在传播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生理需求以及防病治虫预警服务,信息技术将无疑会在日后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

 

农民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才可有效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2.4 发挥地区特色,依据市场需求指导农民选择农作物

 

对农民的作物选择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政府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对农民的作物选择可以做出一定的引导,鼓励人们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来选择农作物。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特色,种植当地的特色产品,销向其他省份,乃至世界各地,以此方法体现出每个地区的特色。

 

此外,人口与农业资源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对农业贡献量的加大,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不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保障了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协调关系,农业活动是以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要有一定的限度,在采取新的措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保证新的措施不会存在太大的风险,小范围测试后,才可在大范围进行推广。

 

2.5实行多种优惠措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对农村要采取更多的优惠措施,并积极采取措施,以缩小城乡差距,鼓励农民种地,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

 

加大治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的力度。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多借鉴先进国家的治理方法与措施,依靠科技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加大了土地的生产效率,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生态、循环的发展过程。组织农民去国外学习,并积极引进可适合在我国开展的农业措施。

 

同时,在农村建设农产品的深加工级副产品回收再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浪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从本质上提高农民的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3结语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10)

1.前言

在装饰领域,传统的装饰施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建筑垃圾、废弃物,同时,装饰材料从生产、加工、运输,甚至到使用的各个阶段都会消耗大量能源。无论是废弃物、垃圾的产生、处理与排放,还是过程中能源的消耗,都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负而影响。由于装饰活动规模和时间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而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针对装饰过程中形成的环境问题,人们提出了绿色施工这个概念。在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管理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尽可能地降低施工对环境的破坏以及能源消耗,以实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这就是绿色施工的内容。它是人类而临资源紧张和生存环境恶化,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利一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更是新时期而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施工以高效、节能、环保、低碳为特点,以最终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各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不断改进施工措施。对于传统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材料浪费等各类问题,绿色施工都采取了专项措施予以改进。绿色施工不是简单一两个措施,而是以环保理念为核心的一整套环保施工方式的综合利用,通过专有技术将施工对生态环境的负而作用降到最低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施工方式[1-3]。

2.绿色施工在装饰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2.1推动建筑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施工是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企业。首先,绿色施工是在向技术、管理和节约要效益。绿色施工在规划管理阶段要编制绿色施工方案,方案包括环境保护、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措施,这些措施都将直接为工程建设节约成本。其次,环境效益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势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派生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2.2有利于保障城市的硬环境?

???? 要想实现整体提升城市面貌与形象,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除了提升必要的软环境,必须通过有效措施提升城市的硬环境。这其中就要求在施工程有效落实绿色施工,保障好城市的硬环境秩序良好。?

? ???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硬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扬尘、施工噪音以及施工期对施工段局部生态环境暂时的影响。施工过程开挖路面,压占土地、植被和道路,局部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水土流失加重,施工过程的施工噪声、地面扬尘和固体废弃物对局部生态环境也有一定影响。

2.3有利于保障带动城市的良性发展?

??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以正确处理。总书记强调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科学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繁荣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两大目标,也是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辩证对待、不可偏废。

??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反作用的。一方面我们靠基本建设带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环境建设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反作用,如果我们的环境建设保护工作得到落实贯彻,那将会反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建设工程施工是否有效落实绿色施工对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4营造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进人们对环保的观念也越来越强。目前建筑装饰市场上还有许多超标材料的存在,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一旦长期处于我们的居住环境之中,会造成恶心、头晕、腿脚无力、过敏等状况的发生,情况严重还会诱发一些其他疾病。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能够从根本上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对于保证人体健康,构建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有重要的意义。

3.绿色施工应遵循的施工原则

3.1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这是现阶段生态建筑设计精髓和关键所在。是装饰工程必须要达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生态建筑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可持续性原则,是在装饰过程中,可以根据建筑物自身的神态环境和生态循环,做出准确的制定和规划,从而确保建筑项目工程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3.2舒适性原则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与居住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说,装饰工程要符合舒适性的原则。这一原则,指的是在建筑项目工程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建筑环境的合理优化,使得建筑物内部的环境可以充分的满足住户的需要,创造舒适的内部环境和内部空间。舒适性,是人们可以接受生态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建筑物可持续运行的方向保障。

3.3节约性原则

节约性原则指的是,在满足建筑物自身的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能源节约,从而减少建筑项目对于外界资源的可依赖性,以自身的能源生产来促进和维持建筑物的正常运行和使用。节约型原则,从另一方而来讲是可持续性原则的进一步有益补充,从而更加突出什么是绿色装饰以及绿色装饰的意义所在。

3.4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体现出来的经济性,是在强调关于生态建筑的运行和使用过程中的经济原则,不是在建筑过程中的技术和原材料的经济约束。在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过程中,肯定会用到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技术,再配合先进的建筑施工原材料,从而保障生态建筑的合理有效运行,低消耗运行和节能化运行,人人降低了生态建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破坏、对于外界能源物质的消耗,从而达到“经济性”的优势运行。从另一个方而来说,绿色装饰工程就是一种健康性的、持续性能的经济建筑工程,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装饰工程中实行绿色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作为该理念的实施者,装饰施工单位应强力推进绿色施工,严格制定绿色施工的强有力的激励措施[4],并积极引导业主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共同推进绿色施工的管理、技术和政策规范的系统研究,从而推进绿色施工技术更上一个技术层面。更好保障城市环境的安全、舒适性。

参考文献:

[1] 张希黔,林琳,王军.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现状及展望[J]. 施工技术,2011,(08):241-244.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篇(11)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5.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6.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7.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8.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2.调整工业布局,合理规划,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提高区域开放程度;

4.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6.控制工业污染的排放,实行清洁生产。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合理开采,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环境

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发展生态农业

5.控制工业污染,实行清洁生产

6.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7.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措施走进21世纪,人类与自然、环境和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避免“沽泽而渔”式的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从政府到地方须面对的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未来十年可持续发展战略蓝图,做为未来发展的指南。

可持续发展是“里约环发大会”确立的新的发展观,其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环生态环境为代价。

北京地铁五号线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是为20xx年北京奥运会服务的一条“奥运”地铁线。她的建成,从设计、施工到运营,都会因“新北京、新奥运”的提出而倍受世人瞩目。所以,做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中重点领域的人口数量控制、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水安全保障、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城市与小城镇建设等方面,是本投标人在地铁施工中重点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必须保证的问题。

为适应新形势,响应ISO9002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体系及GB/T28001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体系的要求,本投标人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以地铁文明施工管理为依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抓好安全生产和职工健康,以具体的实际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一、深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施工企业是国家开发、建设的主要力量,是具体的实施者。从开工到竣工都与环境、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可持续发展与施工企业密切相关。施工中针对施工企业的特点,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侧重面,从环境保护、人口控制、资源保护等方面入手,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贯彻“绿色环保”的主题。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尽自己的一份义务。

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使之深植职工心中,形成惯性,约束、引导职工的行为。

二、应用回灌等新技术,保护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尤其对于地处内陆少雨的北京市而言,更是“水贵如油”。而地铁施工,由于五号线所在位置为永定河冲积扇上,地层松散、富水,施工降水是地铁安全施工,保证质量的前提和条件。施工中,本投标人将采用回灌技术,将降水井抽出的地下水送回地层,保护水资源;同时,可以抬高施工范围以外的地下水位,减少地表沉降,保护四周的构筑物和地下管线。

施工之前,本投标人将编制详细的降水实施方案,报市地矿局和环保局审批后实施。

三、加强内部职工管理,落实国家的人口政策

施工单位流动性比较大,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比较困难。在北京地铁的施工中,本投标人将对所有职工进行登记,报当地派出所和居委会备案,掌握人员的动态。对于来队的家属和工人,除检查计划生育证明以外,做好计划生育的相关服务工作。

四、应用天津清华德人公司膜生物反应器进行污水处理,实现生产用水的微循环

中标以后,本投标人在三个竖井施工场地内,各安装一套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膜生物反应器。利用该公司膜生物反应器(MBR)对污水进行高技术处理,达到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做好施工用水再循环。

生活污水处理器为MBR-100CS16型,处理污水100m3/d;功率2.2kw;生产污水处理器为MBR-200CS32型,处理污水200m3/d,功率4kw。

使用该污水处理器处理污水以后,可以减轻北京市的污水处理量,同时可减少本投标人的自来水使用量,节约水资源。

五、对地铁施工技术进行攻关,保证施工安全、质量和环境

本标段地处北京崇文区的闹市街区,交通繁忙,地下管线多。地铁暗挖施工虽然对地面交通影响不大,但施工的难度却大大增加。本投标人将采取“中洞法”施工,配相应的超前支护、加固措施,确保既有地铁环线、盖板河及其它电力、通信、燃气、给水、排水、热力等地下管网的安全,防止因施工造成地面沉降、管裂漏水、水泥浆阻塞等事故发生。保持社会和当地居民生活正常,少受影响。

六、突出“绿色”主题,抓好文明施工

本投标人在施工中针对不同的工程,不同的环节,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保护环境,协调环境:

针对粉尘污染,本投标人规定:土方运输车全部为加盖的密封环保车,砂石料运输同土方运输车相同;且砂石粉进场后做浸水处理并封盖;场地围蔽范围大门口设洗车池,所有出场车辆做无泥上路,防止因施工加剧北京的风沙天气。

针对大气污染,本投标人对所有机械设备进行检测,不符合废气排放标准的机械设备,决不进场。

针对噪声污染,本投标人采用环保型空压机,通风机,机械设备完好率均大于85%,对于敏感受体比较多的群体,安装消音器和隔屏。

针对水污染,采用新技术,进行污水处理,实行微循环。同时,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如膨润土纳米防水材料),消除施工对地下水的污染。

七、明确施工受影响人群的优先性,发展当地的经济

本投标人中标以后,在材料选购方面,同等条件优先选用北京市的产品;现场临时雇工时,可与当地民政等部门保持联系,优先雇用由于受征地、拆迁和施工干扰而受影响的居民。以补偿和扶持的方式,实现当地居民的可持续发展。

八、统筹安排,减轻施工干扰

依据现场的实际,本投标人的土方运弃和材料运输安排在夜间进行,不与市里人群、车辆争路,减小干扰。同时,北京做为首都又是一个旅游城市,节假日和“五.一”、“十.一”长假是北京经济最旺盛活跃的时间,施工安排时,提前安排好材料、人员、机械。不因施工而对北京市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九、抓好安全生产,保护职工健康

施工中突出“以人为本”:

⑴ 现场平面布置时,施工区和生活区分离开,使职工有一个安静的办公生活环境; ⑵ 井内喷射砼采用湿喷工艺,减少洞内粉尘和回弹;

⑶ 采用强力通用机,保持洞内空气新鲜;

⑷ 职工进入施工区,配齐劳保用品;

⑸ 工地设医疗室,按期安排身体检查;

⑹ 工人施工采用三班倒,保证工人正常的休息时间。

十、施工完成后,竣工验收时按设计要求恢复原地貌,或对施工场地绿化、美化,达到干系人满意。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一、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