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心理调查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0 10:16:47

心理调查研究

心理调查研究篇(1)

一、引言

自研究生扩招以来,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至2016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达到191.14万,招生64.51万人,毕业生55.15万人,与1999年刚实施扩招时的30.12万相比,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已增加了161.02万,增长了6倍之多。

另外,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有更加繁重的学术研究任务,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对其的要求更高,且研究生的年龄处于成家立业的关键阶段,承受着来自家庭责任和经济独立等方面的压力,其心理健康教育亟需被重视。然而,与本科生相比,高校除了对研究生进行基本的心理测评外,很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相关讲座,导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业发展。尽管许多研究者也开始认识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建议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重视研究生党团组织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但在干预方式上忽略了研究生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研究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真实的需求,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1.基本描述

采取自编的《硕士研究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调查》问卷对北京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进行试测以及信效度分析后借助问卷星平台进行大规模地发放,共回收问卷62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83份,回收率为93.58%。在有效样本中,被调查者年龄范围为20―31岁,其中男生344人,女生239人;学硕363人,专硕220人;来自城市的有333人,农村的有250人。

自编问卷由学生基本情况、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量表以及关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态度和认识等开放性问题三部分组成。其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分为六个维度,分别是学习维度、人际维度、恋爱维度、自我认知维度、情绪维度和未来规划维度。每个维度都设置了2―3个问题,通过信度分析,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7以上,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2.数据分析

问卷主要考察的人口学变量有性别、政治身份、学位类别、学科门类以及就读年级。

通过对人口学变量进行分析:

(1)从性别来看,女性在学习维度、情绪维度和未来规划维度上的表现稍弱于男性,因此需求更加强烈。这主要是因为现行的研究生教育体制、科研实践和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女同学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与同等资质的男同学获得一样的资源和机会,对于女性来说,未来的未知性更多。在情绪上,女性通常更为感性,在遇到压力和挫折时更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2)从政治身份来看,非党员群体相较于党员在学习维度和未来规划维度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学生党员在思想和行为上一般更加积极先进,在学习科研和社会工作上更加活跃主动,因此面对学业科研压力和未来规划上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自信。

(3)从学位类别上来看,学术硕士总体的心理状态以及在恋爱维度和情绪维度上面临的问题要高于专业硕士。学术型硕士相较于专业型硕士科研和实验任务更重,难度更大,且长期在实验室待着,缺少情绪宣泄的方式。

(4)从学科门类上看,人文类研究生在各方面的心理需求上都高于理工类和艺术类的研究生。作为工科特色的学校,人文学科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另外在实际的就业现场中,理工科更容易就业且工资待遇普遍更高,这给文科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5)从就读年级来看,非毕业年级与毕业年级在总心理需求、学习维度、情绪维度和未来规划维度表现出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认识不同,非毕业年级的需求比毕业年级学生更大。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发放问卷的时候,毕业年级的研究生已经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且大部分已经找好工作,因此,相较于其他在读研究生而言,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在对人口学变量进行分析后,笔者又整理出了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中各维度的需求。为了统一各变量的数据,使用各维度所含所有题项的均值作为该维度的均值,结果如表2所示。学习维度和未来规划维度均值大于总需求的均值,处于需求较高的水平,说明这两方面可能是研究生心理需求重要的来源。

对心理需求总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结果见表3)后可以看出,得分在三分以上的占比为10.3%,这说明研究生群体对于心理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依照北京某高校有一万名研究生推算,大致有1000名硕士研究生对心理需求有着确切的需求,这个人群是不容忽视的,需要自我增能或外部支持系统对其进行状况的改善。

(二)访谈法

访谈提纲设计了6个问题,主要涉及读研的体会、压力事件和解决途径以及对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了解等方面。选取了8名硕士研究生进行访谈,其中研一3名,研二2名,研三3名。通过访谈,深入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需求。

通过访谈我们可以看出,研一的学生主要面临着以下压力:对研究生身份的适应;不知道如何与导师沟通;另外对于只有两年学制的专硕而言,一入校就要准备毕业的紧迫感,也让他们充满压力。研二的学生处在过渡期,也开始感到毕业和就业的压力,有的学生甚至出现失眠的问题。同时,也有同学提到找对导师很重要。针对毕业年级的研究生,本研究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三位学生,两位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遭遇盲审没通过,另一位则是延期毕业。盲审没通过的两位研究生在当时的情境下都曾出现强烈的心理波动,但最终在导师和朋友的帮助下,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顺利毕业。而延期毕业的这位研究生,在学习、人际、恋爱、自我认知、情绪和未来规划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来自农村,延期毕业首先给家里的经济造成了负担。由于自己对研究方向的坚持,没有听取导师的建议而导致延期,让他无颜见导师,也对自己的决定和未来方向产生了怀疑,在情绪上也比较低落,且班上同学都毕业了,也不太好意思跟同学们交流了,怕互相都尴尬。此外,该学生并不善于向朋友倾诉,担心给别人带去麻烦,使得他呈现出一个缺少支持系统的状态,急需心理健康服务的介入。

心理调查研究篇(2)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的职能不断扩展,以及人们追求新的生命质量观,要求护士提供给病人的护理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护理,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护理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1]。为了解护士心理健康状况,2009年10月用SCL-90症状量表[2]对广西护士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执业护士;(2)护龄≥1年;(3)从事护理工作。对广西区内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士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收回1521份,有效问卷1490份,有效率为93.1%。

1.2 研究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2]采用SCL-90作为本次研究工具,对广西区内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该表包括9个症状因子,分90个条目,每一条目症状严重程度以1(从无)~5(严重)分为5级,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1.2.2 个人一般资料包括所在地区、医院等级、科室、职称、学历、性别、年龄、护龄等内容。正式测量前,选择100名研究对象测试其信度,其信度系数总量表信度为0.93。

1.3 实施研究员均经统一培训。评定前由研究员对被调查者详细讲解评定目的,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统一指导语,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填写,填写完毕后由研究员亲自收回问卷,对有漏项的问卷要求进行补填,不合格问卷作废。问卷收回后统一编号,运用SPSS 13.0对测试结果进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调查资料来源见图调查样本来自全区各地,遍及各个护理岗位,能代表广西护士心理健康状况。

2.2 广西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见表1。

3 讨 论

3.1 用SCL-90自评量表的结果评定分析,总分和阳性项目数能反映心理健康水平高低[3]。本组调查表明, 广西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表 1显示,临床护士的SCL―9O总因子评分高于国内女性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2 本调查发现,护士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与中国常模相比,有较大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除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因子外,其余各因子与中国常模相比,P

3.3 本调查共涉及医院各个护理单元,从结果来看,各科室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中国常模相比有明显差异。特别是躯体化、饮食睡眠等症状因子,几乎所有科室得分都高于中国常模,且有3个科室P

3.4 本调查检出有心理问题及心理障碍人数为302人,严重心理障碍25人,总检出率为21.9%。当心理健康总分≥204时,被视为有心理问题;当≥220分被视为心理障碍;当≥234分被视为严重心理障碍,对这一部分人应进行积极干预。调查中还发现接近204分的人数不算太少,本调查为系列研究,待以后作进一步统计分析。

4 小 结

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本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培养提高护士的EQ。通过调查发现,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随着社会对护理需求的增加,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护士在具备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护理管理者应将培养护士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才能满足21世纪人们对护理的需求,从而达到护理服务质量“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参考文献】

[1] 马章淳,温贤秀,向国平,等.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848-850.

[2]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35,120-122.

[3] 徐俊冕.医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84.

[4] 胡敏予,周昌菊,肖水源.长沙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4):192-195.

[5] Rout U R.Stress among district nurse: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J Clinic Nurse,2000,9(2):303-309.

[6] 方琼,曾凡林.护理工作应激与应对[J].护理研究,2004,18(8):1340-1342.

心理调查研究篇(3)

关键词 婚恋 调查与分析 医学研究生

Abstracts Object: To find out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influence of love and marriage of the graduate and doctoral students studied in our hospital. Methods: We established the questionnaire which contained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general conditions and the love and marriage situations of the 180 students in our hospital. The EPQ, SAS and SDS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tell th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anonymous ways. Results:1、98% of the stud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healthy in mental. Doctoral and female students seemed to have mor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than the graduate and male students. 2、single female students got higher scores on SAS and SDS questionnaires, they felt more pressure on the marriage than those who were already married or in stable love. Conclusion:The students studied in our hospital generally have good mental health. Stable relationship of love and marriage is helpful to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love and marriag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medical students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经济和学业等各方面的多重压力,他们对婚恋的态度和婚恋对他们造成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和其他同龄人不同。本文通过对我院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压力情况的调查,了解我院研究生心理健康程度和压力大小及来源,尤其是婚恋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旨在帮助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的困惑所在,指导研究生正确处理婚恋与学业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在读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七年制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共180名[1]。笔者参考相关文献,设计了“研究生一般情况及婚恋状况调查表”,并结合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1]对研究生进行匿名形式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士组男生19人(已婚12人)、女生18人(已婚10人),硕士组(包括三年制硕士和七年制研究生)男生62人(已婚8人)、女生81人(已婚7人)。

二、 结果

(一) 医学研究生婚恋情况和心理状况调查

1、我院研究生婚恋状况和读研前后的经济变化情况见表1。

表1 我院研究生婚恋状况情况表

男生

女生

已婚

20

(25%)

17

(18%)

稳定恋爱

23

(28%)

41

(41%)

单身

38

(47%)

41

(41%)

我们将婚恋情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已婚阶段、未婚但恋爱已进入稳定阶段和单身阶段,其中单身阶段包括从未有过恋爱体验、曾经恋爱目前单身和正处在异性接触阶段尚未形成稳定恋爱关系等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男女生婚恋情况稳定者(包括已婚和稳定恋爱)分别占53%和59%,单身者分别占47%和41%,其中女生中稳定婚恋和不稳定婚恋的比例差别显著性较男生大,原因可能在于研究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30岁之间,传统意义上,对于女生来说,是谈婚论嫁的主要阶段,而这个阶段的男性研究生由于还未完成学业,出于对学业和事业的追求以及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不会像女生那样将婚恋看成生活的主要部分。

转贴于 2、我院研究生心理状况评估情况见表2和表3。

表2 我院研究生个性特征分型比例情况

多血质

胆汁质

抑郁质

黏液质

已婚男

10(50%)

4(20%)

2(10%)

4(20%)

已婚女

9(47%)

2(11%)

3(16%)

5(26%)

未婚男

31(51%)

9(15%)

6(10%)

15(24%)

未婚女

38(46%)

19(23%)

10(12%)

15(19%)

表3 焦虑和抑郁自评平均得分

SAS平均得分

SDS平均得分

博士

硕士

博士

硕士

已婚男

35

28

36

27

已婚女

36

26

40

28

未婚男

33

26

33

25

未婚女

38

29

42

30

通过艾森克人格量表的测定,可以判断调查者属于何种个性特征(气质)。对于同时要求精细技术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医生行业来说,气质为外向稳定性的多血质和内向稳定性的黏液质的人群是比较适合的[2]。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我院研究生的个性特征以多血质为主,平均占到49%,这与婚恋状况、性别都没有关系。其次为黏液质和胆汁质,分别约占20%和19%,抑郁质最少,约占12%。

SAS和SDS自评量表的焦虑/抑郁评定的分界值均为50分,50分以上可以诊断有焦虑/抑郁倾向。由表3可知,我院研究生平均焦虑程度属于正常,硕士多数在25-30分之间,博士多数在30-36分之间。其中SAS和SDS平均得分最高的是未婚的女博士,她们的平均年龄大于女硕士,而焦虑和抑郁的程度高于同届的未婚男博士,也高于同届的未婚女硕士。此外,在被调查的男生中,已婚男生的SAS和SDS评分要高于未婚男生。

我院研究生选择舒缓心理压力的方式主要有:找恋人倾诉、户外运动、旅游、健身、心理咨询等。其中,最主要的舒缓方式是找恋人倾诉,占了44%。有很多学生提出,通过倾诉可以很好的舒缓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在学习和工作上遇到的困惑能够通过商量和沟通得到解决,即使解决不了,倾诉之后也会有很好的放松感,从而鼓起勇气继续努力。而相反,很多单身研究生则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倾听者是造成他们不安或不愉快情绪积压的原因之一,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不能再像儿时那样向父母求援,同时周围的同学或朋友各自都有自己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发现国外比较热门的心理咨询在我院研究生中开展得不多,很多学生还是不愿意向咨询师咨询自己的心理困惑。

三、讨论

(一)不同婚恋状况、性别和学位类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程度不同。调查发现,我院研究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大多数学生焦虑和抑郁程度都在正常范围内。但在180名调查者中,我们发现有5名学生存在抑郁倾向,其中的3名学生同时存在焦虑倾向。这5名都为未婚女生,3名硕士,2名博士。调查还发现,女生平均焦虑和抑郁程度高于男生,博士生平均焦虑和抑郁程度高于硕士生。

从性别角度来说,女生一般较男生来说更为敏感、脆弱、容易焦虑和抑郁。但结合婚恋状况分析发现,已婚男研究生和未婚女研究生的焦虑/抑郁程度略高于未婚男研究生和已婚女研究生。

结合调查表中经济情况和家庭情况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男性在家庭婚姻关系中承担了更多的经济方面的责任和压力,而对于多数已婚的男性研究生来说,经济收入低于配偶的事实加上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导致其平均的焦虑/抑郁程度高于未婚的男研究生。

而婚姻对于女研究生来说一方面在经济上有了抗风险的保障,另一方面有了一个很好的倾诉对象来缓解压力,这些都使得她们和未婚女研究生相比焦虑/抑郁程度要小很多。

(二)婚恋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我们知道,高校研究生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于是否能顺利毕业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除了上述两点外,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重点调查了婚恋情况对于研究生所造成的正负面影响。结果发现,单身的女研究生焦虑/抑郁的程度最高,尤其是女博士。未婚女硕士生的平均年龄为26岁,未婚女博士生的平均年龄为29岁。在这个年龄对于多数女性来说是恋爱结婚成立家庭的时间段。可是对于恋爱关系尚未确定的医学女研究生而言,婚恋确确实实地成为了自己和家人共同担忧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累积、学历的提高,女研究生对择偶的要求大多具有双重性,既有实质性的物质要求,又向往精神上的互相契合和理解[3]。多数女研究生的择偶标准都同时包括了学历、外貌、职业、收入、健康情况、父母家庭状况等。但是由于男女生理条件的不同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这个年龄段的女生已经错过了择偶的最佳年龄,加上多年来在相对枯燥和忙碌的医疗氛围中学习和生活,相对封闭和沉闷,接触异性的机会较少,对外界新生事物的感受力和热情度已远不如其他职业的年轻女孩。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她们恋爱的困难。加上家庭和社会舆论无形中产生的各种压力,使得这一群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而同样的困惑也存在于男生身上,只是由于同龄男生在这个阶段还处在择偶的优势期,因此,相对于女生而言,矛盾没有凸显出来。但调查显示,很多单身男研究生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对婚恋的缺乏信心。由于交际范围狭窄,心理定位较高,使得找到自己的理想对象成为了一大难题。即使找到了这样的人选,由于经济方面的制约,使得很多人对爱情望而却步。因此,他们不得不拼命学习,寄望今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再考虑自己的个人问题。

(三)建议。本调查显示,我院研究生普遍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其焦虑/抑郁程度基本在正常范围之内,总体个性特征适合从事医疗行业。但不同性别、学位类别以及婚恋状况下的研究生们仍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关心研究生们的婚恋问题,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学业和婚恋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医学事业人才。

参考文献

心理调查研究篇(4)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94-02

引言

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全面发展直接关乎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状况。但是,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的日趋激烈,师范生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沉重的心理压力已经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如果继续任其发展,稍有不慎,甚至会祸及未来的人才培养。本文就师范生目前的压力状况做了深入调查,简单分析一下不同性别、年级以及不同学科性质的师范生所面临的压力的差别程度,找出造成这些压力以及压力差别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周口师范学院的在校学生中发放问卷,一共发放200份,共回收问卷189份,其中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为84%。其中男生54人,女生114人;大一51人,大二38人,大三39人,大四40人;文科106,理科62人。

(二)研究工具

该研究使用了香港大学的李虹和梅锦荣编制的《大学生压力量表》。其中,该量表由30个题目组成,可以分为三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此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理论分数的范围是0~9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压力值越大。该量表采用理论中数45分作为压力高低的分界线,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6个月后的重测信度0.78,结构效度可靠[1]。

(三)试测过程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周口师院全日制本科在校师范生中抽取被试,以年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测试时,由同一主试,使用统一指导语,采用不记名的形式,让被试在15分钟内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相互之间不允许讨论。

(四)统计分析

将数据输入电脑中,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7.0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师范生的总体压力状况

从表1中数据看出,师范生的总体压力值的平均数是23.7,这个数字很明显是低于45分的,因此师范生压力值是偏低的。从调查结果看,只有6个同学的压力值是大于45分的,这个数字只占调查总数的3.57%,即只有极少一部分同学的压力较大。

(二)不同性别的师范生压力的调查结果

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师范生压力值的状况如表2所示。其中:F=0.106,P=0.745,表明方差具有齐性。男女两组压力均值的t检验,双侧检验结果显示P=0.003〈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男生的压力总值是27.2,而女生的压力总值是20.4,所以,男生的压力值显著大于女生。另外,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个人烦恼方面,男生的压力值显著大于女生的压力值,而在学习烦恼和消极生活实践方面,男生和女生差异不显著。

(三)不同年级师范生压力值的统计结果

大一学生的压力值是26.4,大二是20.7,大三25.4,大四20.3。大一学生压力最高,大二的压力迅速降低,大三压力值又迅速上升,到大四,压力状况又大幅度降低。通过对大一到大四学生压力值的方差分析结果,P=0.167,这个值远远大于0.05,因此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即四个年级师范生的压力值没有显著差异。

(四)文理科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F=0.106,P=0.745,表明方差齐性,t检验中显示P=0.856〉0.05,差异不显著,其中文科的压力值是23.5250,理科的压力值是23.9459,即文科和理科的师范生压力基本不具有差别。

三、讨论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男生的压力值大于女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愿意表达出来,而是越积越深;而女生则多是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式宣泄,表达自己内心的压力,因而压力值较男生低。

(二)不同年级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西方研究(Pancer,2000)显示,大一压力最大,因为他们在开学之初就对大学的美好生活满怀憧憬,但是这些憧憬很少能实现,所以压力最大。国内的一些研究(樊富珉,吴淑荣等,2000;李虹,2004)却显示二年级的学生压力最大;但是,近年来很多非师范的大学毕业生也把就业的目光投向了学校,造成师范生压力普遍变大。我调查的结果显示,大一和大三的压力大,初步分析原因:大一初入学,学习生活方式都同高中有很大差异;大二时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大三的同学面临考研、择业等前途问题,压力值偏大;对于大四,可能因为我发放问卷的时间是4、5月份,这段时间,无论是工作还是考研,大方向已经确定,压力反而小。

(三)文理科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有学者(徐长江,2002)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及总体压力感显著地高于文科生。这可能是调查对象的不同造成的,本次调查对象都是师范生,在教育模式和就业方向上都与普通大学生有很大差异。

四、师范生压力来源及对策建议

(一)师范生心理压力来源

国内的许多研究将主要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归结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更在班级管理、教学成果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给师范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师范生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

1.培养健康心理,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

研究者指出,中国人的心理调节渠道依次为:自我调节、知心朋友、家人、同事、社会咨询机构。这个结果说明中国人主要的心理调节方式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压力是难免的,我们要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常见的应对压力的方法有放松法、宣泄法、转变认知等。

2.师范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压力

班级和院系要起到辅助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等增强人际交流作用的活动,舒缓学生压力。学校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虹,梅锦荣.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心理科学,2002,25(4).

[2]黄欣,范丰慧,张庆林,谢琴红.师范大学生压力来源及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2).

[3]王雪莲,王绪朗.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概观[J].青年心理,2004,(2).

[4]王富荣,龚惠香.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比较与对策研究[J].高等农林教育,2001,(10).

心理调查研究篇(5)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要性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心理教育重要性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知较高,其中有45%的学生认为心理教育非常重要,有37.9%的学生认为重要,有7.7%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有9.4%学生认为非常不重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随着高校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大学生对心理教育还是比较认可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

(二)大学生对高校心理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

从表2大学生对高校心理教育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心理教育的满意度不高,其中有19.5%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非常满意,有21.8%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满意,有34.6%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不满意,有24.1%的学生非常不满意。虽然全国高校一直在提倡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是这一工作在全国高校开展的情况并不均衡,一些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没能将这一工作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来开展,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内容、规律、重要性缺少研究,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的并不顺利,学生对高校心理教育的满意程度较低。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开展的影响

因素调查分析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教育开展影响因素的调查,从表3的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因素还是比较多的。其中有25.8%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心理教育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1.8%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完整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4.5%的学生认为师资力量差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22.8%的学生认为心理教育方式落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心理调查研究篇(6)

本论文首先通过文献阅读法对国内外虚荣心理的研究现象进行查阅回顾;其次,在明确其研究目的、意义的基础上,对“虚荣心理”进行全面的分析解读,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然后,对军校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军校学员的日常行为表现,分析总结军校学员虚荣心理的现状和特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军校实际和学员的具体情况,对虚荣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归因。最终综合上述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将虚荣心理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持并发扬虚荣心理的积极影响,使虚荣心理成为促进人们成长成才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军校学员;虚荣心理;双重性;应对策略

1. 研究背景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的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爱情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强势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已经逐步实现了“温”“饱”等生理需要,转而开始追求高层次的满足和享受。

虚荣心理的本质就是个体为满足自我需要,从而采取一系列行为措施获得某反应的行为倾向,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需求满足的心理现象。个体渴望拥有但是实际上却尚未拥有或者没有能力去拥有的某种荣誉,在言行举止上努力地表现出自己拥有该荣誉的表象是虚荣心理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它的产生、存在以及发展是个人自尊心的过分体现,是对尊重以及成就的需要和渴望,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了虚荣心理在每个个体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影响甚至左右个体的生活。

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受地域、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国民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没能接受父母以及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且他们本身社会经验不足、自制力欠佳,无论是个人心智还是心理承受能力均有待提高,所以使得虚荣心理对年青一代造成的影响极具代表性。但是,长期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物质攀比、恶性竞争以及等级观念等消极影响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变为了虚荣心理的代表,人们对于虚荣心理是否存在积极影响以及存在哪些积极影响都不曾深思,而是对虚荣心理持排斥的态度,导致虚荣心理一直无法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和认识。

军校作为部队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基地,聚集了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优秀人才,使得军校学员的日常工作、生活、学习、训练时接触的都是同龄人,竞争压力巨大,并且军校学员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以一线带兵人的身份深入基层部队工作,身份特殊、影响较大。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对军校学员进行引导,对虚荣心理视若无睹、不以为然,那么,虚荣心理的消极影响必将侵蚀军校学员的思想,使得军校学员难免陷入物质攀比、弄虚作假、恶性竞争的泥潭,甚至可能将这些消极影带进基层部队,危害部队内部和谐,为部队的安全稳定埋下隐患。因此,制定正确有效的应对策略迫在眉睫。

2. 虚荣心理的相关概念

“虚荣”一词,《辞海》解释为: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耀。虚荣心理就是个体为满足自我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为措施获得某反应的行为倾向,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需求满足的执念。

高立宽认为,虚荣心理是指因期望拥有但实际上并未拥有某种荣耀而在行动上竭力表现出似乎拥有的个性特点,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社会情感,其产生实质是由于心理过程中认知过程发展不平稳、不稳定所致[2]。他将虚荣心理同自尊心、荣誉感和成就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的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他将虚荣心理视为一切恶行的源头,因为虚荣的存在,所以导致了种种恶行的横行。但是这种看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是片面的,并不能科学地说明虚荣心理的利与弊。

任中平认为,“虚荣心是用一种虚假的荣誉来保护自尊,或者说用以维护自尊的‘荣誉’是一纸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所以虚荣心就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6]。每个人都有一种对于自尊的渴望和需求,这也恰好论述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们因为对于自尊的渴望和需求而产生虚荣,又以虚荣心理为工具去维护自尊。

本研究认为,虚荣心理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无法避免的心理活动,是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需求满足的执念,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由于以往关于虚荣心理的研究和关注相对较少,因此虚荣心理始终被人们放置于负能量的范畴。可是虚荣心理并非仅仅是一种恶行,它还是人们追求优越的动力来源,也许它属于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但是只需对人们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教育,虚荣心理完全可以转变为个人成长成才的劲助力。

3. 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选取了XX学院400名学员为调查对象,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2份,其中有效问卷371份。有效回收率为92.7%。在抽样时已经考虑过年级、生源、职务等问题,样本数据具体如表2.1

3.1.研究工具

由于以往关于虚荣心理的调查研究少之又少,军校学员为调查研究的主体更是没有前例,因此本次调查问卷是在军校学员关于虚荣心理的表现、认知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并参考郑霞论文中的调查问卷,结合军校实际进行了部分修改而成。

本问卷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员的基本情况调查,主要是统计被调查者的自然情况,共6道题;第二部分为本问卷的正文部分,主要是了解军校学员关于虚荣心理的具体表现并发现其中问题,共有问题17道;第三部分主要是调查军校学员关于虚荣心理的认知和态度,共有问题7道。在编制本问卷时,根据军校学员的实际情况并参考相应的文献,注重问卷针对性以及分配合理性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填写问卷者可以明确调查问卷的主题,从而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填写,确保了问卷的有效性。

问卷采用封闭式问卷,即由调查者事先针对研究内容和对象设计好问题,并确定问题的答案,使被调查者只能选择已确定答案中的一个或多个现成的答案,极大地提高了问卷结果地统一性,便于分析,为研究调查提供数据支撑。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随机选取大一至大四各个年级、部队生与青年生、骨干与学员,使每个类型的学员都有所涉及,避免出现调查空白,确保本问卷的信效度。

4.1 个人因素

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都有着一定的需求,即使我们已经过上了富足和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我们仍然想过得更好,仍然想获得更多的幸福,而且这种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这N欲求不满的心理是非常正常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首先是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求,即“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是最低的。之后,是确保自身安全和安定的“安全需求”。如果这种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接下来就会产生融入同伴和集团并被他们接受的情感和归属需求,即“社交需求”。在“社会需求”之上的,就是被承认、被尊敬的“尊重需求”,渴望在平时的生活中以及日常的工作中得到上级的肯定、同级的认同以及大家的尊敬,因此,尊重需求为虚荣心理的发展、壮大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即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这是非常高端的要求。当开始考虑满足这种需求并付诸行动时,人就会进入更高的阶段[10]。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表现,渴望自己的成绩得到肯定,渴望自己更加完美等等,这些渴望都是“自我实现需求”的本质体现,也是激发人们上进心的重要因素。同时,在自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些迫切的渴望就会激发人们的虚荣心理,希望以虚荣心理为手段来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人往往不会安于低层次的需求,当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往高处发展,这是人类的特性。完整的人生是有缺憾,有了缺憾才会有需求和欲望,世间万物,难免有一些暂时无法得到或者没能力得到但恰恰是自己所需求的,这便为虚荣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4.2 部队因素

本次研究的主体是军校学员,所有的调查数据均取自于军校学员,通过将本次所得到的调查数据与地方大学的类似数据相比较,发现军校学员的虚荣表现与地方大学相比,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多特别的地方。

军校作为部队里一个极为重要和特殊的群体,全面的保持并发扬的了部队的奖惩机制,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训练中,讲评工作的落实常态化,奖励和表扬会更加频繁。军校学员的这种鼓励先进的大环境之下,工作热情以及日常表现会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但这一切都是在可以得到上级领导以及同学战友的认可的基础上才得以保持的,只有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学员才能始终坚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并为此努力奋斗,以期获得更多的认可。

在所有人都需求得到社会认可的条件下,他们对于社会认可的渴望会变得更加迫切,这些迫切的渴望变向来讲就是虚荣心理所致,军校学员在虚荣心理的推动下,对于上级的表扬和认可、同学战友们的钦佩和支持会表现出极度的渴望,在这种渴望的驱使下,军校学员为了得到认可,会表现出各种优良的品质,比如工作中积极上进、生活中一丝不苟、学习上认真刻苦、训练上精武拼搏,一名优秀的军校学员的标准不就是这样吗?若是如此,这样的虚荣心理有何不可。

参考文献:

[1]刘新爱.浅谈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理与名誉心[J]现代语文,2006(9):120.

[2]高立宽.艺术学院学报[J].(季刊),2008(4):93.

[3]任中平.当代大学生的虚荣心理及其矫正探讨[J]博士硕士论坛,2008.10:054

[4]成明译。(美)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

[5]汪秀丽.虚荣:扭曲了的自尊心[J]中国青年研究,2003(6):30.

心理调查研究篇(7)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但大量有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研究显示,教师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普遍偏低,显著低于普通人群。当前随着我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教师职务、职称的终身制被打破,教师高学历的要求和优劳优酬分配体制的建立都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些都对教师群体的心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开展高等学校教职工的心理健康普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8所高校的48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三个民族,分为3个年龄段:22-35岁为低年龄段,36-44岁为中年龄段,45-60岁为高年龄段。每个年龄段调查160人,其中汉族男、女教师和民族男、女教师四类人群各40人(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教师统称为民族教师,其中94%为维吾尔族,6%为哈萨克族)。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参阅国际通用心理测评量表,结合高校教师实际情况,编写调查问卷。问卷的信度与效度都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调查内容涉及躯体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等方面。每项细则都定有三级选项,每级选项按程度以1分、3分、5分标定,得分越高显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2)数理统计法:调查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对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的教师的选项评分。

2 结果与分析

2.1心理健康状态调查

(1)情绪调控能力:汉族男、女教师随年龄增长情绪调控能力增强。民族教师情绪调控能力以高年龄段者最强,而中年龄段者较差。汉族男教师情绪调控能力强于女教师,民族教师则相反(表1,2)。

(2)抑郁倾向:汉族教师年龄越小出现抑郁症状的现象越严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刚进入社会存在多重角色适应危机,使其心理负荷过重而产生抑郁。民族教师中以中年龄段者抑郁症状最严重。部分中年民族教师因为家庭中子女多、负担重而工作中又身兼数职,压力过大引发抑郁。调查中,女教师抑郁现象明显较男教师普遍(表1,2)。

(3)烦躁症状:随年龄增长,汉族教师和民族男教师烦躁症状减轻,民族女教师加剧。女教师烦躁症状较男教师严重。35岁以上民族女教师比汉族女教师更多出现烦躁症状。可能是由于中年民族女教师家中子女较多,婚后工作和家务负担相对较重而导致的(表1,2)。

(4)抗挫折干扰能力:汉族教师随年龄增长,女性抗挫折干扰的能力不断增强,而男性受到挫折干扰的现象却增加。民族教师随年龄增长受挫折干扰的现象有所增加。汉族教师受挫折影响的现象较民族教师严重,民族教师比汉族教师乐观,心态更积极(表1,2)。

(5)焦虑症症状:汉族教师随年龄增长焦虑症状减轻。提示现阶段青年教师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较大。45岁以下汉族女教师焦虑症状比男教师严重,而45岁以后情况相反。中年民族教师工作、生活压力相对较大,经常出现焦虑症状的比例最高。民族教师焦虑症状较汉族教师严重(表1,2)。

(6)应变能力:高年龄段教师处事应变能力最强。汉族女教师随年龄增长此能力提高最明显。汉族教师应变能力强于民族教师(表1,2)。

2.2生活技能调查

教师随年龄增长生活压力减小。女教师生活压力大于男教师,民族教师大于汉族教师。青年时汉族女教师生活适应力不及男教师以后逐渐强于男性(表3)。民族女教师的生活适应能力强于男教师,高年龄组生活适应能力较差(表4)。

青年教师面临成家、立业,经济压力大,生活相对波动而造成生活压力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女教师在生活中担当贤妻、良母、女儿、儿媳等多重社会角色,又经历生育等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导致生活压力较男教师偏大。而民族教师由于家庭子女众多、亲友应酬来往频繁等原因也使其生活压力大于汉族教师。

2.3工作压力及状态调查

新疆高校中、青教师工作压力较大;民族教师工作压力较汉族教师大;汉族女教师工作压力比男教师大;36岁以下民族女教师工作压力明显较男教师大,而随年龄增长男性压力逐渐大于女性(表5、6)。此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科研和深造压力大使其工作压力不低;中年教师是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骨干,同样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当前高校体制改革对民族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部分曾安于现状的民族教师深感形势紧迫,工作压力增大。女教师不仅承担着大量家务劳动,还要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需要多学习多出成果,晋升职称,因此女教师更容易出现工作和家庭之间矛盾的现象。由于风俗等原因婚后民族男教师在家庭中的一家之长的角色被强化,使其承担更多的责任,导致工作压力较高。

3结论

随年龄增长,汉族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而民族教师心理健康呈现“V”型趋势,中年龄段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年龄段者。汉族男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教师。民族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教师。36岁以下民、汉高校教师生活压力大;女教师生活压力大于男教师;民族教师生活压力大于汉族教师。36岁以下教师工作压力大,而中年龄段者不仅工作压力较大,且工作紧张程度最高。民族教师工作压力比汉族教师大。女教师工作自信度不及男教师。且汉族男教师自信度最高。

参考文献

[1]刘艳.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2005,(2):99-101.

[2]李刚,刘志成.高校教师心理状况的分析及其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1):76-77.

心理调查研究篇(8)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的本专科院校,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技校、中专等合并而成,其在管理模式和体制上不同于普通高校,成立时间较晚;生源主要为最后批次的普高生、三类生(中职、技校、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等。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所面临的职业压力将更大,更易出现职业心理适应不良的现象,如:工作中产生焦虑、低成就感、挫败感等不良情绪。而作为一线的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对高职院校辅导员不良职业心理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调查及结果分析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为调查范围。对象选择了在浙江省内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的辅导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1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有效回收率为93%。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实证部分主要采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在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设计了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的调查问卷,同时结合对身边辅导员访谈的结果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多次修订,对语意表述不清或具有歧义的题目进行了修改,从而使得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更加适合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一群体。修订后的调查问卷包括四个部份:第一部份为被试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工龄、职称、学历等,用以说明被试者的背景情况;第二部份是对辅导员角色冲突的调查;第三部分是对辅导员工作环境满意度的调查;第四部分是对辅导员工作倦怠情况的调查。

1.3 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心理整体水平良好,但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引发高职院校辅导员不良职业心理的问题。

(1)职业前途迷茫导致焦虑情绪。在调查中。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使我感到在个人事业上前途渺茫”的问题上,20.8%的人选择“很少如此”,50%的人选择“有时如此”,29.2%的人选择“经常如此”。在“与同龄人中的专业教师相比,我认为存在着已有地位和未来发展潜力上的差距。”的问题上,12.5%的人选择“很少如此”,20.8%的人选择“有时如此”,37.5%的人选择“经常如此”。29.2%的人选择“总是如此”。在“我觉得工作再努力也不会有什么结果”的问题上,37.4%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29.2%的人选择“有点符合”,16.7%的人选择“比较符合”,4.2%的人选择“符合”,12.5%人选择“完全符合”。从调查数据可知,辅导员对职业前途感到迷茫,对未来缺少信心,对辅导员工作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容易产生焦虑及悲观情绪。

(2)工作性质繁杂琐碎导致低成就感。在调查中,在“由于事务性工作繁重,我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解决深层次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问题上。4.2%的人选择“从未如此”,4.2%的人选择“很少如此”,33.3%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5.8%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2.5%“总是如此”。在“从工作中获得的成效感”的问题上,45.8%的人选择“满意”,37.6%的人选择“不确定”,8.3%的人选择“不满意”,8.3%的人选择“很不满意”。在“到了下班的时候,我感觉已经精疲力尽了,不想再作任何事情”的问题上,4.2%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33.3%的人选择“有点符合”,33.3%的人选择“比较符合”,20.9%的人选择“符合”,8.3%人选择“完全符合”。在“在工作中,我有挫败感”的问题上,20.7%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41.7%的人选择“有点符合”,16.7%的人选择“比较符合”,16.7%的人选择“符合”,4.2%的人选择“完全符合”。从调查结果可知,由于高职院校前身、生源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使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倾向于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工作内容繁杂琐碎缺少研究性,工作成效不明显,导致辅导员体会不到强烈的工作成就感。

(3)工作职责不清导致多种角色冲突:在调查结果中,在“我感到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过多,工作压力大”的问题上,37.5%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5.8%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6.7%的人选择“总是如此”。在“辅导员既要成为学生集体管理者,又要和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使我难以把握”的问题上,8.3%的人选择“从未如此”,12.5%的人选择“很少如此”,45.8%的人选择“有时如此”,16.7%的人选择“经常如此”,16.7%的人选择“总是如此”。调查数据显示,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能集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研究者、引导者等诸多角色于一体,多角色期望很容易导致角色冲突。

(4)自身素质不够导致挫败感。在调查结果中,在“我感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有待提高,在解决深层次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时候显得力不从心”的问题上,4.1%的人选择“很少如此”,54.2%的人选择“有时如此”,41.7%的人选择“经常如此”。在“我能够有效地处理学生的问题”的问题上,16.7%的人选择“有点符合”,50.0%的人选择“比较符合”,16.7%的人选择“符合”,16.6%的人选择“完全符合”。在“我觉得自己像被淘空了一样,只是在机械地工作”的问题上,20.8%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33.3%的人选择“有点符合”,25.0%的人选择“比较符合”,20.9%的人选择“符合”。在“我担心学生对于我处理他们问题的方式不满意”的问题上,25.0%的人选择“完全不符合”。25.0%的人选择“有点符合”,16.7%的人选择“比较符合”,25.0%的人选择“符合”,8.3%的人选择“完全符合”。

数据显示。由于社会、学校、学生及辅导员本人的高期望值和辅导员自身素质偏低存在着矛盾,而一般高职院校起步比较晚,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上还不够完善。辅导员自身也缺少一定的钻研精神,缺少一定的耐力,因此自身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高职院校辅导员不良职业心理调适

2.1 进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提升辅导员职业素质

作为新世纪的思政辅导员,要想最大程度的发挥岗位职能。必须要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和职业素质,这首先就要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作为辅导员个人,要有忧患意识,日子不能在不断的抱怨悲观中度过,要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步骤,尽个人最大的努力提升职业素质。而作为校方,应尽量给辅导员职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和平台,如:由学院统筹安排,按专业发展方向形成团队,并且系部根据辅导员专业发展方向作好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分工,使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研究、专业发展”三位一体。至少保证辅导员1/3的精力投放在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上,2/3的精力做其他事务性工作。校方积极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如:一个月至少安排2次以上院内专业团队研讨会;拓宽相关专业培训渠道,在政策上鼓励辅导员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创造辅导员校外交流和考察的机会,尤其是实践的机会;实行课题研究传帮带等。

2.2 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及角色职责

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清,使得辅导员集多种角色于一体,如:团学指导老师、日常管理老师、心理指导老师、党课老师、就业指导老师等,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的角色要求,如日常管理老师要求严厉,而心理指导老师要求和善有亲和力,这两种角色若由同一个辅导员扮演的话,就容易产生角色冲突,从而使辅导员和学生都容易有无所适从感。因此,要减少角色冲突所带来的不适感,首先就要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作好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合理分配,如;在辅导员分工上根据角色要求相同或相近的原则进行工作分配,使辅导员能扮演好同一类型的角色,减少由于角色转换所带来的焦虑情绪。

心理调查研究篇(9)

1 前言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耐久跑项目是小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参加耐久跑锻炼,对小学生的身体各项机能和心血管呼吸系统有促进作用,能培养小学生吃苦耐劳,坚强意志和优良品质,克服自身惰性。能促进学习和生活效率,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由于该项目距离长,运动负荷大,枯燥无味,大多数小学生不感兴趣,并抱有消极的态度。再加上从小的娇生惯养,导致他们意志薄弱,在练习中怕苦怕累,缺乏勇气,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所以一提到耐久跑,小学生们往往都会表现出一种畏惧心理。 1.1 研究目的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体育不断的受到重视,在耐久跑教学中如何克服小学生的畏惧心理,变消极为积极,提高小学生的耐力素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教学中如果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讲解,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改变教学教法,提高练习兴趣。他们就会把体育锻炼作为自身需要,积极参与耐久跑锻炼,克服主观畏惧心理。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练习习惯。 1.2 研究意义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小学生对耐久跑畏惧的原因,探寻如何减轻小学生对耐久跑畏惧的教学方法,为体育教师寻找小学生对耐久跑畏惧心理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找到一些有效措施能够激发小学生热爱耐久跑的兴趣,减轻或消除小学生畏惧心理,调动小学生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城北中心三街小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小学生耐久跑的畏惧心理进行研究。随机抽取六年级3个班共 10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8%。

2.2 研究方法

2.2.1参考文献法

通过收集和阅读大量有关小小学生对耐久跑畏惧心理的资料、报导、学术论文等内容。了解小小学生对耐久跑畏惧心理的研究状况。

2.2.2 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98%。

2.2.3 访谈法

针对有关研究问题,利用课下时间对城北中心三街小学老师和小学生进行访谈,了解老师和小学生对耐久跑训练的意见和想法。

2.2.4 统计分析法

研究过程中,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城北中心小学小学生对耐久跑畏惧心理的现状

3.1.1样本基本信息

从城北中心三街小学六年级随机抽取10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其中收回的98份有效问卷中,男生40人,占40.8%;女生58人,占59.2%。

3.1.2 对小学生是否喜欢耐久跑运动的人数和百分比调查

通过对小小学生是否喜欢耐久跑运动,以及喜欢哪些跑步项目的调查,间接了解小学生对耐久跑是否有畏惧心理。

在98名小学生中,喜欢耐久跑运动的有28人,占28.6%。不喜欢耐久跑运动的有70人,占71.4%。如图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喜欢(60米、100米、200米)的小学生约占28%,不喜欢(400米、800或1000米)的小学生约占85%,(1500米、3000米)的小学生约占98%。可得知小学生们还是喜欢相对较短项目,大部分小学生都不喜欢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以上的项目几乎没有人喜欢。

3.1.3 小学生对耐久跑反应情况的调查

(1)在耐久跑跑前有部分小学生的心理是处于害怕和稍紧张的状态。其中害怕心理的有2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3.5%。稍紧张心理的有4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0%,既有73.5%的小学生处于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状态。

(2)在平时田径耐久跑锻炼情况调查中,经常进行耐久跑锻炼的只有14人,占总人数的14.3%;平时偶尔锻炼的15人,占总人数的15.3%;而从不参加耐久跑锻炼的却有69人,占总人数的70.4%。

(3)在跑后的身体反应调查中,小学生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的有27人,占总人数的27.6%。反应较重的有11人,占总人数11.2%。而身体反应正常,无不良反应的共60人,占总人数的61.2%。见表2。

3.2小学生对耐久跑畏惧心理的原因及分析

3.2.1小学生对耐久跑畏惧心理原因的调查分析。因身体吃不消全身乏力,恶心难受的有27人,占总人数的27.6%。因意志力薄弱,坚持不下去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30.6%。因对耐久跑不感兴趣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30.6%。因上耐久跑课感到枯燥无味的有26人,占总人数的26.5%。除以上原因外,有25.5%的小学生选择了其他原因。其他原因包括:场地、天气(太热或太冷)。见表3。

3.2.2原因分析:

(1) 身体素质及生理方面。

身体素质是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体格,生理机能,体能,适应能力等。

由于大多数小小学生平时缺乏锻炼,练习不认真,不刻苦,身体素质较差,所以练习耐久跑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气短,体乏无力,恶心难受等现象,即运动生理学的“极点”现象。这些生理现象会给小学生造成很大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当他们对这种感觉难以承受而又不得不承受时,就容易产生厌烦,畏惧的不良心理。

(2)意志品质方面。

体育运动和小学生意志品质培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力,另一方面体育运动需要小学生的意志力的支撑。耐久跑是一门需要耐力与毅力的剧烈运动项目,其自身就是意志力的训练。由于现在小小学生几乎为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小学生变得娇气,意志薄弱,吃苦耐劳和克服困难的品质较差,在体育课堂教学小小学生怕苦、怕累、怕难的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像对耐久跑这样“较累”的课,更容易产生厌恶、反感的消极情绪。所以对耐久跑产生畏惧心理。

(3)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

体育学习动机是一种广泛而多样的社会动机,是小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同时也是激励小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主观原因。研究证明,体育学习动机具有增强和促进小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充分激发和挖掘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能促使小学生认真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目标。在体育教学中,部分小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只有学好文化课,体育成绩无所谓,从而造成对体育学习的冷漠,影响了对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加之运动能力较差,难以掌握联系的乐趣和体验成功的喜悦,所以产生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畏惧。

(4)教学方法落后,练习内容枯燥。

兴趣是引导人学习的最大动力,能够使人积极自觉地学习。耐久跑是一项相对比较枯燥的运动项目,难点是距离长、动作形式单一和趣味性不强,加上大多数教师都采用跑圈的练习方法来进行教学,使小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讲解语言单调、贫乏、没有吸引力,运动负荷又大,难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小学生产生厌倦、消极、畏惧的心理。

3.3解决小学生对耐久跑畏惧心理的方法及对策。

3.3.1积极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耐久跑的锻炼价值和意义。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的身体人人可以得到,秘诀在于坚持运动;坚强的意志人人可以得到,秘诀在于坚持运动。耐久跑运动是最为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为了能使小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在小学阶段大力开展和推广耐久跑运动显得非常有必要,且意义重大而深远。

(1)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体质:小小学生学习任务较大,经常低头弯腰,很容易引起脑部供血和供氧不足,日积月累,心脑机能会逐渐下降,大大增加了患上心脑疾病的机会。而进行耐久跑锻炼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经常练习可以终身受益。

(2)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耐久跑运动时,由于内脏器官工作条件改变,氧化的供应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所以跑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胸部发闷、呼吸节奏破坏呼吸困难、跑速降低而难于继续坚持跑下去的感觉即通常所说的“极点”,这是长跑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有的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缺乏顽强的意志,怕苦怕累,不愿坚持下去,半途而废。我们在耐久跑运动中,要教育小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小学生顽强勇敢、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使小学生在身体上和心理上都能承担一定的负荷。

3.3.2帮助小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为了提高小学生对耐久跑这项运动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学中要真正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有直接的近景性动机逐步转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必须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好奇”心理特征。

(1)正确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形成直接学习动机

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常有强烈的好胜心理,他们一听说要比赛,就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教师在耐久跑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小学生这一好胜心理,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比赛,设计一些趣味较浓,竞争较强的教学对策,以促进小学生耐久跑兴趣的发展,使其消除畏惧心理形成直接的学习动机。

(2)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习需要

小学生对新异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的最为明显。在体育课堂上,小学生往往会被新奇的现象和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并对它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这一心理,在耐久跑课堂前布置好场地器材,把小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上来。在课堂上应做到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灵活多变。使小学生对耐久跑学习不断产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消除小学生的畏惧心理,引起他们对体育课产生的强烈需要。

3.3.3建立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能够保持心理平衡,学习情绪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营造耐久跑课堂和谐的氛围,可以发挥小学生内在动力,提高课堂效率。

(1)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教学互动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因此,教学设计要以小学生为本,突出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也要发展小学生的智力,启发和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

(2)提高小学生的发展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小学生一定想象的空间,使小学生能在现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敢于想象敢于行动的好习惯。对动作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时允许小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抒发不同的感受,认可并承认小学生能力上的理解,提高小学生的发展空间,促进学习的热情的提高。

3.3.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小学生对耐久跑的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竞赛法、游戏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竞赛法能够迅速调动小学生积极性,练习速度及耐力的最好方法。游戏法是以娱乐性,趣味性的活动方式进行锻炼。同学们在高度持续兴奋的状态下保持几十分钟,心率保持120-140次/秒,很好的达到了耐久跑锻炼效果。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 在对城北中心三街小学100名学生是否喜欢耐久跑运动,以及喜欢哪些跑步项目的调查中,有71.4%的小学生不喜欢耐久跑运动。有近85%的小学生不喜欢400米、800米或1000米。由此可知,大部分小学生对耐久跑有畏惧感。

4.1.2 大部分小学生在长跑前都有不同程有度畏惧心理。在对100名小学生的调查中有72人跑前有害怕或稍紧张的现象,占73.5%。

4.1.3 大部分小学生没有平时进行耐久跑锻炼的习惯。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从不参加耐久跑锻炼的小学生有69人,占总人数的70.4%。

4.1.4小学生畏惧耐久跑的原因有(1) 身体吃不消 全身乏力 恶心难受,(2)意志力薄弱坚持不下去,(3)对耐久跑课不感兴趣,(4)上耐久跑课枯燥无味,除此以外还有场地、天气等其他原因。

4.2 建议

4.2.1 针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小学生,有针对性的去鼓励和帮助他们,给他们建立运动素质锻炼目标,增加自信心。使之更好的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消除对耐久跑的畏惧心理。

4.2.2在耐久跑练习前,对小学生加强耐久跑理论知识教学。使小学生认识到健康的身体与健美的体型都是来源于自身良好的体育锻炼,讲授耐久跑锻炼的意义。

4.2.3应该全面化、兴趣化的让小学生去参加耐久跑锻炼,这样才能使小学生身体各个方面都可以达到锻炼的效果。

5 参考文献

1 鞠伟.初中生耐久跑畏惧心理及针对训练方法的研究 [J].体育世界.2012(7):67-68

2 贾世跃.高中生耐久跑畏惧心理及练习方法的研究 [J].运动人体科学.2012.(29) 3 孙立平.培养小学生耐久跑兴趣和习惯的五点做法 [J].学校体育.1992

4 肖建忠.小学生心理问题与体质健康及体育活动关系 [J].广州体育学院.2004

5 郭小娟.克服小小学生对耐久跑畏惧心理探微 [J].运动:2012

6 林先胜.克服耐力跑畏惧心理的策略探索 [J].运动人体科学.2013

7 付木生.青少年小学生耐久跑畏惧心理分析与对策 [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

8 邹青枝.初中生耐久跑心理障碍的现状调研 [J].运动人体科学.2013

9 张成宝.小学生对耐久跑畏惧的原因与对策 [J].理论研究.2011

10甘福权.如何培养小学生耐力跑练习的兴趣 [J].体育师友.1999(2)

附件

调 查 问 卷

同学们:

你们好!本卷为了更好的了解同学们对耐久跑情况的调查。该问卷填写不记名,结果只做论文数据分析统计。(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问题,在自己所选的选项上画“√”,希望您能认真填写,非常感谢你的支持与帮助!)

1、你的性别是? A、男 B、女

2、你喜欢耐久跑运动吗? A、喜欢 B、不喜欢

3、下面的跑步项目中,你喜欢哪个项目?(可多选)

A、 60米 B、100米 C、200米 D、 400米

E、 800米或1000米 F、1500米 G、3000米及以上 H、以上项目都不喜欢

4、你在上田径耐久跑课课前的心理状态是? A、害怕 B、稍紧张 C、无特殊反应

5、你在上田径耐久跑课课后的身体反应状况是?

A、 正常 B、轻微不良反应 C、反应较重

6、你平时耐久跑锻炼的情况是?

A、 经常 B、偶尔 C、没练过

7、你认为自己对耐久跑有畏惧心理的原因是?(可多选)

五、 身体吃不消,全身乏力,恶心难受

六、 意志力薄弱,坚持不下去

七、 对耐久跑不感兴趣

八、 上耐久跑课枯燥无味

九、 其他

8、您对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有什么建议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调查研究篇(10)

2结果

2.1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状况:所抽样的26所中小学中,100%都建立了组织领导,58%建立了功能场室机构,42%有专业和开展教学工作,50%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服务,81%开展宣传及普及工作,58%组织开展教研工作,31%总体工作开展较好。2.2侨乡中小学师生对心理咨询辅导的行为与态度:中小学生抽样中,84.6%认为进行心理咨询是有意义和必要的;26.9%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43.5%认为有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28.8%不敢去心理咨询;23.1%怕别人嘲笑;8.3%担心患有神经病。教师抽样中,90.4%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意义有必要;43.6%兼职心理咨询辅导;46.2%认为自己不会咨询辅导;75.0%认为忙,没有功夫;12.8%认为不是自己分内的事;5.1%认为自己都需要咨询辅导。2.3侨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差异比较:在抽样的26所学校中,城区82%建立了功能场室,9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91%定期开放功能室,100%有咨询记录,82%安排教师值班,82%建立了心理档案,91%开展了课题研究和相关论文撰写,有73%有专业教师。而乡村地区以上指标分别是40%、33%、20%、53%、33%、47%、53%和20%,两区域χ2值分别是4.547、13.095、13.595、8.474、9.758、6.205、5.488和7.867(P<0.05),城区学校功能室、社团活动、咨询工作、研究工作和专业教师5个方面显著高于乡村学校。其他指标,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学段学校在功能室建设、计划与总结、开展讲座、定期开放功能室、咨询记录、教师值班、心理测试与档案、课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专业教师配备等方面的百分比,小学分别是28.5%、42.9%、28.6%、14.3%、42.9%、14.3%、14.3%、14.3%、42.9%和0,初中分别是55.6%、66.7%、44.4%、44.4%、44.4%、55.6%、44.4%、55.6%、66.7%和44.4%,高中分别是80.0%、90.0%、100.0%、80.0%、100.0%、80.0%、90.0%、90.0%、90.0%和70.0%。以上指标χ2值分别是4.487、5.338、10.575、7.283、8.607、7.171、9.988、9.697、6.872和11.250(P<0.05)。功能室建设、计划与总结、开展讲座、定期开放功能室、咨询记录、教师值班、心理测试与档案、课题研究、教育论文和专业教师等方面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抽样学生中认为心理咨询辅导有意义有必要、去心理咨询怕自己真的有神经病态度上城区87.9%和4.8%,乡村82.2%和12.1%,χ2值分别为0.935和2.149,城乡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敢去咨询、怕别人笑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这3点行为和态度上,城区15.2%、10.7%和27.2%,乡村39.2%、32.2%和53.3%,χ2值分别是10.453、10.023、8.213(P<0.05),乡村显著高于城区。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的城区48.5%,乡村11.1%,χ2值为27.033,P<0.05,城区高于乡村。在不同学段上,认为心理咨询有意义有必要、接受过心理咨询辅导和需要时找不到心理老师的行为态度上,高中高于初中,初中高于小学;不敢去咨询,初中高于小学,小学高于高中;怕自己有神经病,小学、初中和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怕别人嘲笑的态度,初中高于高中,高中高于小学。

心理调查研究篇(11)

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全面发展直接关乎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状况。但是,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的日趋激烈,师范生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目前,沉重的心理压力已经严重影响了师范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如果继续任其发展,稍有不慎,甚至会祸及未来的人才培养。本文就师范生目前的压力状况做了深入调查,简单分析一下不同性别、年级以及不同学科性质的师范生所面临的压力的差别程度,找出造成这些压力以及压力差别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周口师范学院的在校学生中发放问卷,一共发放200份,共回收问卷189份,其中有效问卷168份,有效率为84%。其中男生54人,女生114人;大一51人,大二38人,大三39人,大四40人;文科106,理科62人。

(二)研究工具

该研究使用了香港大学的李虹和梅锦荣编制的《大学生压力量表》。其中,该量表由30个题目组成,可以分为三个分量表,分别是: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此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理论分数的范围是0~90分,分数越高则表明压力值越大。该量表采用理论中数45分作为压力高低的分界线,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6个月后的重测信度0.78,结构效度可靠[1]。

(三)试测过程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周口师院全日制本科在校师范生中抽取被试,以年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测试时,由同一主试,使用统一指导语,采用不记名的形式,让被试在15分钟内完成问卷,并当场收回,相互之间不允许讨论。

(四)统计分析

将数据输入电脑中,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7.0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师范生的总体压力状况

从表1中数据看出,师范生的总体压力值的平均数是23.7,这个数字很明显是低于45分的,因此师范生压力值是偏低的。从调查结果看,只有6个同学的压力值是大于45分的,这个数字只占调查总数的3.57%,即只有极少一部分同学的压力较大。

(二)不同性别的师范生压力的调查结果

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师范生压力值的状况如表2所示。其中:F=0.106,P=0.745,表明方差具有齐性。男女两组压力均值的t检验,双侧检验结果显示P=0.003〈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男生的压力总值是27.2,而女生的压力总值是20.4,所以,男生的压力值显著大于女生。另外,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个人烦恼方面,男生的压力值显著大于女生的压力值,而在学习烦恼和消极生活实践方面,男生和女生差异不显著。

(三)不同年级师范生压力值的统计结果

大一学生的压力值是26.4,大二是20.7,大三25.4,大四20.3。大一学生压力最高,大二的压力迅速降低,大三压力值又迅速上升,到大四,压力状况又大幅度降低。通过对大一到大四学生压力值的方差分析结果,P=0.167,这个值远远大于0.05,因此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即四个年级师范生的压力值没有显著差异。

(四)文理科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F=0.106,P=0.745,表明方差齐性,t检验中显示P=0.856〉0.05,差异不显著,其中文科的压力值是23.5250,理科的压力值是23.9459,即文科和理科的师范生压力基本不具有差别。

三、讨论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男生的压力值大于女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男生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不愿意表达出来,而是越积越深;而女生则多是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式宣泄,表达自己内心的压力,因而压力值较男生低。

(二)不同年级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西方研究(Pancer,2000)显示,大一压力最大,因为他们在开学之初就对大学的美好生活满怀憧憬,但是这些憧憬很少能实现,所以压力最大。国内的一些研究(樊富珉,吴淑荣等,2000;李虹,2004)却显示二年级的学生压力最大;但是,近年来很多非师范的大学毕业生也把就业的目光投向了学校,造成师范生压力普遍变大。我调查的结果显示,大一和大三的压力大,初步分析原因:大一初入学,学习生活方式都同高中有很大差异;大二时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大三的同学面临考研、择业等前途问题,压力值偏大;对于大四,可能因为我发放问卷的时间是4、5月份,这段时间,无论是工作还是考研,大方向已经确定,压力反而小。

(三)文理科师范生压力状况的比较分析

有学者(徐长江,2002)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及总体压力感显著地高于文科生。这可能是调查对象的不同造成的,本次调查对象都是师范生,在教育模式和就业方向上都与普通大学生有很大差异。

四、师范生压力来源及对策建议

(一)师范生心理压力来源

国内的许多研究将主要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归结为: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教育体制的改革,不仅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更在班级管理、教学成果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给师范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师范生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

1.培养健康心理,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