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0 10:17:09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篇(1)

一、传统意义上记者的职业身份

1、记者的职业身份定位发展历程

记者的职业身份定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最初的记者收入较低,也没有社会地位。到了20世纪初期,新闻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各类专业新闻机构不断地开建,高等学府开设专业课程,新闻行业才开始建立专业的职业准则,记者也开始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职能。此后记者的职业定位在一系列活动影响之下,愈发清晰完善。一方面新闻行业培养出了不少“明星记者”,他们的成功给所有普通记者树立了榜样,也让其他记者在他们身上学到了更专业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新闻行业也提倡开展公共新闻运动,不断扩大新闻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赋予了记者更多的职业职能。[1]

2、记者的职业职能定位

权利职能,新闻机构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因此记者拥有话语权和一定的公权力。新闻记者的话语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自由发言权,新闻记者与其他人一样,拥有自由发言的权利。[2]另一层体现在记者的话语权有特定的意义,记者需要真实地反映上层社会发生的事件与言论,同时也需要关注下层的人民群众,帮助下层人民群众发表意见,相当于连接与维系上下层社会的媒介。记者作为社会职业的一种,也有自己的具体工作,记者最主要的工作是生产和传播新闻信息,具体流程为有计划地搜集新闻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编辑整理,通过多种渠道信息并促进消息的传播。

二、互联网时代记者职业定位的困惑

1、互联网时代新闻环境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传播新闻的载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视媒体和纸媒,微博、微信、各类网络论坛都成为了新闻信息传播的载体,从而降低了信息的门槛。[3]同时,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新闻内容的生产者,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产生新闻,一条新闻产生之后的短时间之内,会相继产生大量与新闻信息有关的信息,身处现场的人民群众甚至可以通过网络直播新闻信息,新闻的及时性极大提高。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留存性也得到了增强,很多过时的信息也能够被再次传播,重新引起人民群众的关注。

2、记者职业定位的困惑

(1)对记者的社会地位下降产生困惑。传统媒体时代,记者一方面能够协助政府宣传政策、传播文化价值、开启民智,另一方面也能够代表广大的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权力的使用,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具备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记者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属于比较受人尊敬的职业。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记者对于新闻信息缺乏控制能力,记者不再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的来源,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极大地削弱了记者的社会地位。[4]社会地位的变化,使记者对自己的职业身份产生了困惑。

(2)对记者的工作任务改变产生困惑。在工作任务方面,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的工作目的明确,采集信息、编辑处理信息、传播信息三者都是工作重点。而到了互联网时代,由于人人都能参与新闻信息的生产,记者收集信息的能力被相对弱化,而事件的编辑处理成为了记者最重要的工作,记者需要针对事件做出更加专业深入的分析,从而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新闻信息。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的互动性极大增强,记者的工作流程中有多了一个环节,即运营所属媒体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工作范围较之以前变得更广。工作内容的变化使记者对自己的职业身份产生了困惑。

(3)对记者个人与新闻组织之间的矛盾产生困惑。传统媒体时代,记者的工作往往依附于所在的新闻机构,因此要受到所在的新闻机构管理规则的限制。[5]而到了互联网时代,记者个人的专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断增长的专业能力与新闻机构的管理规则之间逐渐有了矛盾,从而令不少记者选择独立。美国的一位记者准备了很长时间的新闻策划稿,因为涉及一些其他问题而被新闻机构取消,他对此心怀不甘,于是将新闻在了自己的博客中,谁知这篇独立的新闻稿居然获得了巨大的访问量,超过之前该记者在新闻机构下所发的任何新闻访问量,由此该记者便开始了自由记者之路。如今像该记者一样的自媒体工作者层出不穷,人价值的实现与新闻机构的矛盾也让记者产生了职业身份困惑。

(4)对记者的中立态度变化产生困惑。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占据主导权,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读者的新闻喜好。而互联网时代,记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反转。读者的喜好由读者自己决定,可以去自由选择接受什么样的信息,而记者则需要故意去迎合读者的喜好[6]。在此过程中,新闻信息的权威性正在日益下降,有些记者在生产信息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阅读量,甚至故意制造虚假不良信息,没有良好的监督意识,传播无意义的新闻信息,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也随之下降。

三、对于重新找回记者职业身份定位的一点建议

记者之所以出现对职业身份感到困惑,原因在于互联网使新闻传播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大多数记者选择迎合新环境,导致被环境变化所主导,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了重新找回记者的职业定位,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传统媒体时代记者身份的各项职能,明白记者身份具备的权力,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认真传递民声,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其次,记者应该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自信,新闻信息始终是内容输出的形式,记者都受过专业的训练,要对自己有信心,利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创作更加优质的内容。同时记者也不能忘记学习新媒体运营的专业知识,紧跟时代潮流,让自己的工作与时俱进。

四、小结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职业体系。但是互联网的诞生对新闻传播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发生了多项改变,传统的记者职业职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导致记者产生了职业身份定位的困惑。但是记者不能就此迷失,一方面坚守传统媒体时代的职业职能并不断改善,另一方面也需要努力学习新时代的先进技术,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媒环境,从而对记者职业形成全新的、更加全面的定位。

【参考文献】

[1] 石朕.“互联网+”时代记者如何找准定位[J].青年记者,2016(14)52.

[2] 金军,陈峻俊.互联网时代记者的角色功能[J].新闻前哨,2013(06)66+72.

[3] 杨敏.浅析互联网时代对新闻编辑记者的影响[J].山西青年,2016(18)246.

[4] 杨雄信.网络环境下新闻记者角色定位研究[D].广西大学,2013.

[5] 唐金龙.新媒体时代,记者要拥抱互联网[J].青年记者,2015(33)48.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篇(2)

地理新教材贯穿了一个“新”字,即用新理念、新信息、新资料、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手段研讨地理新问题,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一个“合”字,即教材内容与实践活动相配合、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融合、文字与图像相结合;注重了一个“学”字,既特别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强调了教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会学;突出了一个“动”,每节教材中都安排有“活动”内容,让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启发性和很强的操作性,为学生的思考、讨论、师生交流创造了条件,突出了学生地理分析、综合等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强调了一个“用”字,提供给学生的是与其生活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习的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并尝试着学以致用。

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少老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存在一些困惑。

困惑之一:初高中知识如何衔接。

初中地理重在讲“地”,高中地理重在梳“理”;初中教材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上比较薄弱,而高中教材(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讲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原理的严谨性和推理的逻辑性。这样使得初高中教材在衔接上有些突兀、不自然。比如说初中就已学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而在高中地理中却指出地球自转一周为23小时56分4秒。

困惑之二:对新教材“三维目标”的要求不易把握。

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与难度,但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仍有被冲淡的可能性。为了留给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机会,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用时需增加。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也要增加更多的教学用时,以引导学生活动。这样,课堂就不容易达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事实上,三维目标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如何设计适当的学生活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困惑之三:“探究式”与“接受式”。

目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其实,作为学习方式之一的“接受式”学习,有机械接受、被动接受、有意义的接受等几种形式。现代教育应该在实践中“执其两端而用之”,那么两端的度该如何把握呢?

困惑之四:对答题思路的多样化和基本思路的疑虑。

地理教学讲究艺术,在授课中不要讲全、讲完、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来填补空白。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的答题思路往往是多样的。在教学中,老师们都知道一些问题的基本答题思路,三五分钟一道题就能轻松完成。例如:水稻种植需要的自然条件有哪些?这是农业的区位因素中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4个方面分析回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老师教学生用基本的答题思路去解决问题,那么教学内容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而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开放性地思索回答,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题思路。如果每一节课都要启发学生探究答题思路,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只能探究两三个问题,教学环节往往不完整,讲到哪里是哪里。

困惑之五:认知交流中的“多媒体霸权”。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地理课堂,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粉笔、黑板、嘴巴”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也让老师成了放映员,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整堂课师生共同被计算机牵着鼻子走。像这样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其“度”的问题如何把握?再说在一些乡村学校,比如说我校,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不能在每一间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全校只有两三间的多媒体教室,如果每个教师都要上多媒体课的话,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教师为了引入课题,费尽苦心,或拍来录像,或用Authorware制作动画,毕竟不是专业的,搞得非常辛苦。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篇(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76

Abstract The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ten lead to va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ue to economic pressures, resulting in a sense of inferiority, self closing, anxiety and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and behavior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ethod is often not timely and efficient to solve the ideological problems of poor students,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makes ideological education helping poor students with good interactivity, timeliness, education practice of poor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chool of environment,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can effectively make up traditional means of education, more timely and efficiently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oor students.

Keywords poor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new media application

高校贫困生承受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目前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行为出现偏差的大学生人数有上升的态势并出现群体性的倾向,加强和关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发展工作,及时预防和纠正其问题行为,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领域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当下传统的贫困生思想工作基本停留在困难帮扶、个别心理疏导、社团活动排解等教育方式,存在教育帮扶面相对较小,隐蔽心理问题难发现、思想疏导不及时、交流互动性不频繁等劣势。当前兴起的以校园网和手机信息平台为主体的校园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载体,成为信息时代背景下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不断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因此把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新媒体的大环境中开展,利用新媒体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能够更为及时、高效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

1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征

1.1 自卑敏感

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①调查显示60%的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感到羞愧;22.5%的贫困生感到自卑。②与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相比,一般情况下贫困生的个人才艺、特长相对处于劣势,甚至在学业方面也未必突出,这就导致贫困生感觉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自卑心理就更加严重,经常表现为自惭形秽、不愿发表自己见解、缺乏勇气和信心。自卑心理激发了贫困生的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主要表现为贫困生往往异常敏感,同学间不经意的玩笑可能引发部分贫困生激烈的情感波动,把同学间的玩笑当成嘲笑与侮辱,把同学们与老师的帮助当成施舍,久而久之严重影响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同学间的隔阂也逐步加深,逐渐被孤立,导致个人越来越孤僻、自卑敏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1.2 自我封闭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拮据、难以满足合理的消费支出,加之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通常情况下不愿意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尤其是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的活动。常常独来独往,在交往方式上自我封闭,与同学间缺乏正常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另一方面自卑心理导致贫困生更加渴望别人对自己的肯定与尊重,不会轻易向别人表达自己生活中的困难,贫困生往往承受经济压力和心理压抑双重折磨。调查表明40%左右的贫困生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③较为封闭的生活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贫困生的人际交流与情感倾诉,苦闷、压抑的心理状况难以得到排解与改善;部分贫困生甚至设法掩盖自己的贫困状况、离群索居,进一步加剧了自我封闭心理。

1.3 焦虑抱怨

贫困大学生经济压力常常使他们感到紧张、焦虑,为学费、生活费发愁,消费精打细算;高年级学生对还贷、就业感到恐惧和迷茫。长时间的焦虑心理导致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贫困生的学习;学习的落伍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紧张焦虑心理,常常令他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和不安。这种不良的心态持续发展一方面容易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逃避困难,萎靡不振;另一方面会引发不平衡心理,个别学生自我怨恨、怨恨父母和家庭,抱怨命运和社会不公平,继而由怨而生恨,个人日常行为逐渐偏激、思想逐渐极端,由嫉妒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转变为极端仇富、怨恨社会的病态心理。

2 新媒体时代贫困生思想教育对策

目前,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基本上采用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两种常规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状况、控制和摆脱不良情绪,直至消除心理问题。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发展过程: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心理疾患。心理问题多数学生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心理困惑指心理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徘徊、犹豫、迷惑的状态需要及时干预;心理疾患指已经对患者个体自我发展和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需要专业咨询和帮助。④心理问题恰恰出现在早期阶段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心理讲座对所有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具有良好的针对性,一旦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困惑和心理疾患需要复杂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所以对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早期帮助能够高效解决该类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有效避免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患。近年来,以互联网、手机为主体的新媒体,因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分众性、信息的海量性、融合性等特点,⑤覆盖范围日益广泛、受众群体日益扩张,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生活方式和交流互动的空间平台。

2.1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

微博、微信等手机应用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的单向传播方式,者和受众之间打破了文化的、心理的无形障碍,人们可以自由的,无时间、地域限制的互动交流。心理问题疏导和帮扶恰恰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广泛、深入的无障碍交流互动,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参与度和辐射力,提高发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团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良好互动性,借助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创设环工5S学生在线、QQ空间,团聚环境微信平台开展大量心理倾诉主题活动,引导贫困生(也包括非贫困生)把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对社会、学校的热点问题的想法表达出来。交流过程中辅导员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积极营造良好、温馨的沟通空间,为减少来自其他个体的干扰,保护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交流方式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进行,大幅削弱面对面交流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紧张、焦虑甚至畏惧等心理。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激发、满足了具有自卑、敏感心理的贫困生倾诉、表达需求。辅导员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可以发现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然后采用集体讨论或者个别疏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尤其是QQ、微信个别疏导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贫困生的自卑和敏感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勇气、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同时,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个别关注,时常通过网络关心学生的日常心理状况,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逐步消除敏感心理。

2.2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及时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传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时空的距离大幅缩小,新媒体比传统媒体具有明显的及时性。高校辅导员一般负责200名以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工作,与贫困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频率和沟通时间常常难以保障,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及时、准确捕捉大学生特殊的心理行为与思想情感动态,新媒体的及时性、便捷性大大提高了师生沟通交流的效率,新媒体手段的大量应用使得辅导员对学生的及时、有效管理成为可能。徐州工程学院通过学生关注度高的QQ群、微博、人人网、QQ空间、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引导信息、开展话题讨论;同时辅导员老师也借助这些新媒体手段及时接受学生的信息反馈,实现师生之间及时跨越时空的沟通,有效克服了传统沟通模式时空分隔的缺点。通过及时沟通,发现贫困生学生中存在的自卑敏感、自闭焦虑情绪,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疏导和安抚和帮助措施,尽快地解决他们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化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危机,防止思想问题进一步严重。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大量应用改变了“辅导员老师―学生干部―学生个人”传统的信息传达模式,减少了中间层级(环节),防止信息过滤后的失真和信息损耗,大幅提高师生间的沟通效率和沟通效果。

2.3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分众性与包容性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分布式的,每一个信息接受终端,也是信息的发原源。师生每一个人都可以以微信、微博、QQ空间为平台个人观点,表达个人思想、传播自己所关注的信息。同时,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更具有包容性、更丰富,既有文字、图片信息,又有声音和图像多媒体信息。新媒体的这一特征,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创设了更多的时空可能性,扩大了沟通的内容和覆盖面。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分众性和包容性特征,利用微信群、QQ群空间、团委博客空间、微博空间等网络平台优化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渠道。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优秀学生风采、将主题班会、贫困生个人奋斗事迹、走出心理阴影同学的个人经历摄制作成微电影、记录片等形式,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多种方式,激励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惑,实现身心健康

3 结语

新媒体的交互性、及时性、分众性和包容性等特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广泛性,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学院实践经验表明,新媒体在贫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大量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对贫困学生教育帮扶的效率、效果,有效的弥补了传统教育手段的不足。但是,新媒体的应用不能完全代替常规的面对面谈心和宿舍走访等传统教育形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将新媒体在学生工作中的优势与传统教育手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广大贫困生思想和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注释

① 邹娟,吴根甫.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1(8上).

② 黄阳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J].赤峰学院报(自然科学版),2014.2.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篇(4)

政策法规困惑:审批监管越收越紧

医药保健品的功效报批和实际宣传往往是脱节的,随着法规监管力度的加大,一些产品的功效宣传被严格限制,使得产品宣传有所收敛,其结果是市场促销的力度大大减弱了。

营销推广困惑:渠道终端成本上升

传统营销模式都是通过经销商将产品分销给零售商。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应对渠道之间的竞争,零售商主要通过价格手段进行竞争,所获利润很难通过商品差价取得补偿。怎么办?只能向厂家或大包经销商收取各种费用。这样就必然使得经销商压缩自己的渠道,只向有限的、可控制的渠道铺货,最终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便利性。

媒体推广困惑:费用直线飙升,广告效果不明

近年来,媒介广告价格在不断上升;运作媒体的手段和技术越来越复杂,无效广告比比皆是。广告成本上升,产品又多,时段(版面)又紧,大家都在挤独木桥,所以产品信息更难突出和有效传递。

高空电视广告因成本高、启动市场周期长,开始被一些产品放弃。很多厂家青睐报纸,可以让读者详细了解广告,但随着竞争的加剧,报纸广告不打整版还难以见效。

诚信困惑:信任危机蔓延,明星效应减弱

信任危机是医药保健品近年来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产品过分承诺,消费者屡屡上当,最终导致整个行业信誉受损。加上一些产品频频爆出质量问题,经媒体的转传,使得信任危机迅速蔓延。

请明星做广告的年代正在走向没落,消费者对明星广告早已司空见惯,一个明星代言多个产品,使其本色的公信力也在降低。现在有些药品、保健品开始起用明星阵容,一个产品同时请三五个代言,尽管如此,明星效益还是加速减弱。

竞争品牌困惑:模仿跟风低价竞争

一个产品启动顺利,就会冒出多个同类产品竞相效仿,黄金搭档火了,“黄金记忆”、“第一搭档”出来了,紧接着,“黄金搭配”也以类似的包装粉墨登场了。连劣质奶粉也胆敢叫“黄金搭档”!

价格竞争是一个很好的杀手锏,你在拼命投广告强吆喝,产品却搞降价竞争,褪黑素、蛋白质粉、蜂胶的竞争,莫不如是。

对供货企业的困惑:身陷招商陷阱

企业为了招商,往往夸大宣传,过分炒作企业团队的执行力,经销商信以为真,认为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想到是一个陷阱。

有些企业招商动机不纯,想进军新市场苦于没有相应的资源匹配,因此想找商,期望借商之力。有的企业成了招商专业户,不停地开发产品,不停地报批文号,不停地招商,把招商当成利润的主要来源。尽管招一个市场就死一个,仍不罢休,至于产品能否成功,市场能否持久,完全不去管它,听之任之,使得经销商叫苦不迭。

自身困惑:喜好短平快,品牌无积累

经销商喜欢短平快手法,有些人急功近利只要做短线产品,过早催熟一个产品,缩短其生命周期。本来可以卖五年的,结果只卖了一年。第二年又得去找产品,经销商品牌没有积累,消费者永远无法对经销商产生认可,这样每推广一个产品,一切都要从新开始,不仅投入大,风险也大。

商也需要扎根,不能这个产品华东,那个产品华南,经常围绕产品转。每到一个新市场,他们都要重新打理关系,得不偿失。营销资源是需要积累的,除了产品、价格、广告、促销等手法外,对城市环境、公共媒体、职能部门的关系积累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频繁换市场,资源就会年年浪费。

商也希望自己的内部资源得到整合,做多品种就可相对减少风险。但选择不同的产品就会面临不同的厂家,其经营模式会有差异,经销商就得被动地接受,精力分散,经销商不可能有更多的人员去支持每一个产品。因此一个厂家的多个品种,特别是系列品种,能有效降低营销成本。 九条大道,经销商开颜

路径1:跟随成功品牌,大树底下好乘凉。成功模范:脑白金、万基、康富来等的经销商。

路径2:从流通批发转入渠道经营。成功模范:上海铭天、杭州宓氏。

路径3:积累自身资源,稳定一个市场。成功模范:素问堂。

路径4:从商嬗变成品牌商。成功模范:夕阳美。

路径5:从区域到产品全国坐庄。成功模范:坚强集团。

路径6:选择一个单品迅速突破,打造自己的品牌。成功模范:易美生物。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篇(5)

《新课标》在课程实施建设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点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有时候,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创设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情境,但有些教学内容就很难创设适当、满意的情境。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呢?该遵循什么原则?

2 合作学习的困惑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合作学习进入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也给老师带来了困惑。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大多数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的发言多,代表小组回报的现象多。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篇(6)

随着现代传媒业的迅猛发展,“新闻线人”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个新的职业群体。“新闻线人”是一个既简单又辛苦,既高尚又有趣的职业,在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以后,往往使当事人“一夜成名”,或使小事成为轰动事件。媒体对新闻线人的奖励一般也不会吝啬,一条新闻的奖励费少则一两百元,多则上千元,而爆炸性的独家“大料”,奖金可达上万元。

“新闻线人”需吃得了苦。不少职业的新闻线人,为了挖到第一手的“新闻大料”,经常蹲守医院、交通事故多发点,一待就是大半天。因为有时突发性新闻稍纵即逝,他们需要随时在现场,以“准记者”的身份,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拍摄与采访,等候报社记者赶至现场,并配合记者完成采访。

详见17页《让人一夜成名的“新闻线人”》。

匠士服

给毕业生加冕、穿匠士服,这是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中的首创。去年毕业季,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的90名毕业生骄傲地戴上了“巧匠冠”,穿上了匠士服,院方希望他们以鲁班和墨子为榜样,成为中国富有创新能力的能工巧匠。

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的匠士服尽显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其设计意指“能工巧匠”。匠士服的“巧匠冠”仿汉代巧匠冠,袍服选取了汉服元素,同时融入现代文明和专业特点。匠士服用颜色区分级别,颜色越淡级别越高。高级工的匠士服为深蓝色,预备技师为浅蓝色,高级技师为藕荷色。该校还将匠士的学位与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相对应。

详细内容请看第4页《“匠士”加冕的背后》。

安全感工资

所谓安全感工资,就是能够给自己带来生活安全感的工资数额。安全感工资与生活成本息息相关。如果所得工资在下次发薪前能满足个人的开销,甚至有富余,即有安全感;如果是“月光族”,个人的安全感就会较低甚至没有。

《职业》编辑认为,安全感工资需要职场人靠努力获得,要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发扬敬业精神,干好本职岗位工作,得到老板和同事认可,进而提高工资收入;工资较低的人,还要懂得量入为出,节俭生活。不能盲目攀比高收入人群,出手过于大方。其实,许多高收入者生活也都很节俭。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是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节俭和幸福生活不仅不矛盾,而且能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目标困惑

目标困惑,是指职场人往往急着去做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却恰恰忘记了自己做事初衷的现象。在有一些职场人中这种状况比较严重,心理学上称之为“目标困惑症”。患有“目标困惑症”的人,在一些稍复杂的问题上,比普通人更容易出错,也更容易做出事与愿违的事情。例如一个家长,本意是希望孩子快乐,于是便每天通过督促甚至强迫的方法来刺激孩子,结果却适得其反,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

在职场中,“目标困惑症”同样存在,人们增加交谈是想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却在交谈中较起真来,结果弄得不欢而散。

详细内容请看72页《告别职场“目标困惑症”》。

众症时代

众症时代,指的是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常常会出现某种病态特征,如选择障碍、亲密关系恐惧、社交恐惧等等,这些现象大多“病因暧昧”,并且常常令人无计可施。这些“病症”的出现,与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竞争压力与忙碌,以及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特征息息相关。

《职业》编辑建议,面对众症时代,人们一是要主动调整自己心态,对人对己宽容豁达;二是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不沉迷网络,增加户外活动和实际交往;三是多读好书,或者培养艺术情趣,陶冶性情。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篇(7)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在这几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一 数学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惑

1.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2.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例如在教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此时,立即要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3.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应用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它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以往应用题的内容比较枯燥,有的甚至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数学的生活化,因此,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会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应用题给应用题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了体现新思想,新观念,有时候会摆脱传统的应用题的教法,线段图、数量关系、解题思路等等的训练减少了。到底应用题教学该不该重视以上提到的有关训练,我比较困惑。

4.关于“应用多媒体”的困惑。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

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如何体现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处在实验研究的初始阶段,没有标准可依,没有模式可仿,又谈何容易?我们只能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成长。

二 对于上面几个困惑我给出了如下几个解决策略

1.提升数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

任何问题都有内因和外因之分,我们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虽说学生是学习个主体,可是教师是引导者是课堂的导演,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才能使教学形式艺术话,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个高水平的数学教师,必定有高水平的课堂语言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性一般体现于以下五个方面:准确、简洁、生动、幽默、节奏感强。也就是说,如果数学教师能简练、准确、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和神采奕奕地表达教材内容(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案),那么就会像那些注重语言表达艺术的说书家那样成功地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在一种近似艺术享受的学习环境中顺利地掌握教材内容,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这样就使教学的形式艺术与语言表达艺术达到和谐统一。

2.探索和创新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小组合作模式。

小组合作虽然是当下一种比较流行也比较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但是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这种模式,要根据自己学生实际在课堂中灵活运用这种模式。如前所述,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

3.抓住本质,实现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

从学生方面说,学生最怕从应用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除了在新课程导入过程中尽可能的通过实际问题来让学生抽象才数学问题,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虽说有些应用题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没有遇到的,也要让学生明白例题的含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句我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就不做题,因为实际教学中,有很多问题不是学生实际能遇到的。但一般应把这些应用题的难度降低分成若干小问题或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逐步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

4.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恰当使用,可起到创设教学情景,突破重点、难点,起到传统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数学体系和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参与意识,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可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的应用多媒体

参考文献

[1] 曲培富.数学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认识与实践;中学数学杂志;1993年第1期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篇(8)

一位最高教育主管机构的新闻发言人,面向公众说出如此这般惊人之语,不视其为代表机构的公共发言,莫非视作民众闲谈的无意口误?因此,作为媒体,我们不认同该发言人对于媒体“无知”和“漠视”的指证。政府与媒体同行于此一社会时代,媒体应该担当守望者的角色,不应该漠视国家与社会之问题存在。关注贫弱,凝聚爱心,从来不必也不应影响到主管部门的治下之功。教育部官员的这番论述,只能当作面子观念过敏的又一解读。

我们的媒体是否只关心无力上学的贫困学生,而对政府部门的出色政绩兴趣不浓?这样的提问方式,本身不啻是对今日媒体的一种褒扬,而对教育部发言人而言,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这样的困惑混含着主管部门政绩不彰的焦虑,对媒体怒其不驯的懊恼,还有改善民意的压力,当然还有问题丛生的现实所现出的窘迫。这些,构成了今日教育部发言人怒斥媒体“无知”“漠视”的可能情绪背景。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篇(9)

困惑在于,如果我们想像一下沃尔玛不但要做最大零售商,而且它还实际控制了VISA卡之类的交易平台,现在它又要把最有价值的个人媒体平台纳入经营版图(阿里巴巴正在做的)—这会是一件好事吗?

无可否认的一点是,新浪从门户时代到博客到现在的微博,整个发展轨迹都被打上了媒体服务商的烙印。它的媒体属性让新浪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媒体公司之一,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中,它作为媒体的独特价值几乎不可替代。但一个可以确认的事实是,媒体业或者更确切地说新闻业在这个互联网的新世界中并没有找到最好的生存方式。传统媒体是这样,新媒体也是如此。新浪微博这一次出售股份,只是寻找出路的又一次尝试。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篇(10)

公益报道重在公益,它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有相通之处,但在市场经济与互联网冲击下的新闻媒体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这使新闻媒体的公益报道在报道理念、方式等方面受到了经济利益的侵扰,使公益报道出现了种种问题与现实困惑。其困惑与问题主要有:

1.公益报道的理念存有误区。公益报道本是要为现代公益事业有序发展做好舆论护航。但当下的公益报道理念似乎仍受传统的“富人行善”的旧观念制约,尚未完全树立现代公益理念。其表现主要有:

(1)过于重视捐赠人捐献的钱物的报道,忽视了现代公益精神的宣扬与普及;

(2)过于注重富人、名人、歌星等社会知名群体的“义捐”行为,而轻视普通人的慈善之举,乃至形成对社会知名群体的“媒体逼捐”现象。所谓“媒体逼捐”是媒体列出捐款排行榜,利用网民或直接揪出其中的“铁公鸡”,进行暴风骤雨般的谴责和辱骂,乃至电话骚扰、抗议示威逼迫企业、富人非志愿的多捐现象。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的公益报道中,搜狐做了一个关于“明星捐款惹争议:到底捐多少才是多”的深度专题,客观上让明星、富人受到了不少的捐款压力。

(3)在报道富人、名人、歌星或网络红人的慈善行为时,报道重心不是其慈善行为本身,而是捐款者的非公益行为,使公益报道成为他们借“公益”谋私的道具。

(4)某些公益报道忽视了受捐者的尊严或隐私,贬低了受捐者的人格,有些则渲染捐款者的“个人豪爽”行为,不利于正确的社会财富观的养成。

2.公益报道面临“私利”渗透的危险日趋严重。这是我国当前公益报道所面临的最大的现实困惑。即个人、团体或企事业单位以“公益”做幌子,诱惑媒体为其做免费宣传,以达到其政治或经济目的。其主要表现是企业家、富人、明星、名人或网络红人等用“义捐”或“义助”活动做噱头,使媒体予以报道。面对采访对象的“公益诱惑”,不少媒体的报道或“头脑发热”或与之“共谋”,主观或客观地使公益报道渗透了“私利”。如帮助明星、名人逃税;帮助企业实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使企业家或富人的“不义之财”拥有逃避法律惩罚的社会光环;帮助那些不择手段、渴望成名的网络红人进军娱乐圈,等。

此外,一些新闻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利用公益报道做噱头,以抢夺受众“眼球”。这在商业性新闻网站、都市类媒体中表现较为明显。其主要表现是选择离奇性、有卖点的悲惨故事做策划,发动社会募捐运动,对于那些亟须救助、不具备这一要素的则不予理睬。如央视曾播出的一档栏目,讲述了一个女孩呼吁社会各界救助她患白血病的男友。女孩寄希望于媒体,打了很多电话给报纸、电台,而且专门针对那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在她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各种电话和反馈的声音,如“有意思”,“患病者有没有特殊的经历”,“有没有新闻点”,“有没有特殊性”等。①

3.公益监督报道有失平衡,有“妖魔化”公益事业的倾向。公益监督报道是指媒体运用其舆论监督力量抨击公益事业运行过程中“失序脱轨”行为,这表现为媒体批评、监督各类民办或公办的慈善机构、基金的非法筹资行为,公益人员的暗箱操作,借助公益非法牟利的违法乱纪行为,及企业家、富人、名人借助慈善的“投机”行为。媒体监督伪劣公益现象,有助于我国慈善公益事业的完善与成熟,然而一些媒体在报道时,予以煽情化、故事化处理,“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严重侵蚀了慈善公益事业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公民自愿捐款的社会诚信文化。

4.公益报道方式单一。不少都市报、商业网站的公益报道多以消息的形式出现,且报道主题相对单一。如“卖身救母”、“为救亲人卖器官”等屡见报端、各大网站。这些报道的重心多是宣扬受难者的种种不幸,突出受难者个人的悲惨遭遇,而不是关注造成这一悲剧的社会意义及公益事业在机制、制度等方面的漏洞,从而使公益报道仅具有个案意义。这类报道的泛滥,已引起受众审美疲劳,出现了公众自愿捐款的乏力。近年来,诸如“救助某某白血球儿童”等媒体个人英雄主义的募捐报道,日渐失去市场,其原因亦在此。

解决之道

公益报道的重心始终是“公”而非“私”,只有杜绝公益报道中的来自个人、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包括媒体自身)的种种私念,才能让公益报道真正回归本位。

1.媒体要勇于担当公益责任。只有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新闻媒体,才能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社会公信力。因此,要纠正公益报道是媒体“赔本”买卖的旧观念,及借公益报道“搭便车”的观念,让公益报道真正回归公益,成为提高媒体社会公信力的一个标杆。拥有这个标杆,媒体经营的“双重出售”理论将会保证媒体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媒体也只有真正肩负起其公益重任,才能严格把好公益报道的“关口”,为公益事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倡导合理、积极向上的现代公益理念。行善之心,是国人的优良传统,但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社会诚信体系,社会的公益观念基本处于非自觉的“恻隐之心”的状态,许多公民对官方主办的公益事业存有戒心等因素客观存在,急需媒体向公众传播合理、积极向上的现代公益理念。具体而言:(1)媒体要培育现代公益文化,传播“做公益量力而行,不分价值大小”,人人参与的现代公益理念。(2)传播以人为本的现代公益理念,最大限度地向受众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公益精神。

3.监督公益事业中的“非公益”行为和观念。

(1)媒体监督公益事业是为了促进公益事业有序发展,而不是“妖魔化”公益事业,故媒体的监督报道要特别注意调查取证,给当事各方同等的发言机会,切忌在事态尚未明朗之前乱下断言,误导公众,引起骚动。例如近期媒体对郭美美事件的报道,就对公益事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纠正公众错误的公益观念。目前我国公众自主参与公益的意识还不高,普遍认为做公益是自己对他人的“施舍”或是“怜悯”,乐意为之则为之,不乐意为之就不为;公益仅是富人、名人、明星的“垄断行为”,及舆论可向富人“逼捐”等错误观念。传媒要通过宣扬现代公益观念纠正这一错误认识。

(3)警惕被采访对象“搭便车”。借公益之名“搭便车”现象在当下公益报道中比较普遍,故媒体在报道这类现象时,要有“热心肠”,更要有冷静的头脑,警惕被采访对象所忽悠。此外,对此类“搭便车”现象,媒体要勇于曝光。

4.创新公益报道的形式,体现公益报道的人文关怀。如将视角从富人、明星、企业的“义捐”转入到普通人的默默无闻的公益活动;介绍欧美国家比较成熟的公益事业、公益文化;号召公众捐赠的形式要多元化,将公益报道与微博等“自媒体”结合,形成网上网下的联动,等。此外,公益报道要警惕滑向煽情化、低俗化的另一个极端,不要过于宣扬受捐者的感恩之情,讥讽受捐者的人格尊严,渲染受捐者的个人英雄主义等。

自媒体时代的困惑篇(11)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72-02

1 引 言

20世纪末,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发展到如今的数字电视、虚拟社区、网上论坛、博客、播客、网上聊天等,新媒体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文化消费活动中。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使用者和受众群体,新媒体及其承载的思想和文化在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接收文化、娱乐休闲、发表言论、交流沟通。一方面,高科技、即时、互动的文化传播载体,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引起了大学生的极大兴趣,给大学生文化消费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新的技术手段、新的特征和要求以及多元思想文化的聚集,也给大学生文化消费带来了困惑,造成了大学生现实文化生活中的困境。

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趋势与特点

21 文化消费呈现高科技、网络化倾向

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消费主要集中在学习书本知识、逛图书馆、电影院、旅游、看报纸杂志、听广播、看电视,大多只需动动耳、睁睁眼,不需要太多的科技含量,就可以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直接消费。而新媒体时代情况大不一样,要想了解最新的娱乐资讯、新闻动态,最新的电影、电视,要与远在异国他乡的亲友即时通信,无疑与网络、电脑、手机、电子设备等新媒体、新技术分不开,大学生文化消费呈现出高科技趋势。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图书馆品读报纸杂志著作、在课外参加各种文体艺术活动、欣赏各类文艺节目、在电影院观看电影、外出旅游、KTV娱乐等传统文化活动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流行,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网上,上图书馆看书的少了,上网阅读的多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少了,网上看电影的多了;到娱乐厅玩游戏的少了,玩网络游戏的多了;参加唱歌、跳舞、下棋、书法、摄影、绘画等文艺活动的少了,网上娱乐的多了等,大学生文化消费呈现出网络化趋势。

22 文化消费走向平民化、大众化

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手段接收新闻、信息,文化消费途径有限,接触到的信息也有限,同时,如参观博物馆、到大剧院观看演出、参加明星演唱会等,要支付较高的费用,对于普通大学生消费有一定困难。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同时各种文化产品还在通过网络不断复制、传播,当前随处可见的文化产品、唾手可得的便利快捷服务,彻底改变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消费观念,网上大众化的产品和大众化的服务层出不穷,大学生不要支付或仅仅只需支付极少的费用就能在网上享受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正从精英走向大众。

23 文化消费呈现出较大的盲目性

新媒体时代,一方面,极其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极具诱惑的网上文化服务,使大学生眼花缭乱。另一方面,网络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无论是文化资源的传播还是消费都显得肆无忌惮。大学生可以在虚拟世界里毫无顾忌地去追求、去满足心里最深层的欲望,并在虚拟世界中渐渐迷失了自我。消费源于需要,需要是可以创造的,消费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是资产阶级以最大限度摄取财富为目的,主动为大众制造社会需要。消费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的推波助澜,大学生常常在媒体、广告的鬼使神差诱惑下,消费着一些原本不需要的东西。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呈现出较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24 文化消费主动意愿较强

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开展文化消费活动的途径主要是课堂听讲、听讲座、看节目演出、听广播等,大多情况下,大学生都是作为观众、听众或受众,在外力的驱动下被动进行消费。相比传统媒体消费,新媒体以其快捷、便利、即时、互动优势,同时大量丰富免费的文化资源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新媒体世界赋予了弱势及少数群体话语权,让他们能表够达真正的想法,对于权威不再噤若寒蝉。大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不同的文化项目进行消费,可以自主发表意见、参与评论,想不想、愿不愿意消费都在大学生的主动支配下进行。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自主性更强,积极性和主动意愿也更强。

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影响因素探讨

31 知识和技能水平制约其消费水平

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文化资源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新技术在给大学生带来快捷便利精彩享受的同时,也制约着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活动。不懂网络、不懂电脑,就不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媒体资讯和最新最全的文化资源,也就不能享受到网上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所以,大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水平直接制约大学生的文化消费活动。

32 文化资源质量直接影响其消费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