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济发展思想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1 16:51:56

经济发展思想

经济发展思想篇(1)

 

引言:所谓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社会经济得以形成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社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延伸或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化。 

 

一、 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决定了以可持续研究对象的发展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从经济方面来讲,传统经济也就是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人类自身关系及其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反映。 

如在传统经济中,受人与自然对抗认识的支配,那些非市场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不被作为经济资源和财富看待的,并日认为它们的供给是无限的,不考虑经济活动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不断增长的经济财富作为经济学追求的目标,由于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产生了严重的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不良恶果,如它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产生了产品分配中严重的两极分化,并由此引起了国际间和国内各种政治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不仅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且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姚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必然要对传统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以寻求能满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持续生存(这是人类社会的最大福利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因此也就产生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比如:中国加入wto以后,这使得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2005年中国得到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投资,而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吸引的外资大约是2500亿美元。如果中国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给外商投资带来新的机遇,中国政府已把吸引外商投资作为实施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有对中国内部经济调整作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各种大型工程的实施。  

 

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价值来表现,并以价值的变化来反映其规模变化的,但仅考虑价值的变化而不考虑其他的变化,那么经济发展很可能是没有保障的,所以分析经济发展,在注重价值分析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其他方方面面,将它们与价值分析结合起来。 

人们知道,在传统再生产分析中只考虑价值的生产与平衡,只要价值的生产是以扩大的方式进行、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比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该生产、经济就能正常进行,但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则不仅要求价值生产的扩大和各部分之间比例的正常,而且要求价值的生产与其他各种流量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且这种比例的要求更严格,如果达不到这种要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进行下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是因为其他各种因素,其中尤其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变化不能满足其要求的产物,所以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其他环境相适应。 

保持经济系统稳定和发展,如果能量和自然资源输入经济系统的量,超过了自然系统再生产这些能量和自然资源的速度,就会出现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就是因为传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能量消耗的速度,超过自然界再生产它们速度,使经济发展难以长久持续的结果。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一项共同事业,实现这项事业对我国来讲更显重要和迫切。因为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更恶劣,资源短缺状况更严重,所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研究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条件、因难、思路和途径等、以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经济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其发展模式是什么,却是值得认真思考的。因为如果仅仅围绕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参与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或共同范式而没有特定的战略模式,是难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些基本要求只能在特定的模式和在具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而特定的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国情中是不同的,如对公平与公正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对它们的理解也就不同,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方式与程度也不同,所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还必须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定模式。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最主要的就是生态环境和资源满足不了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与世界各国或平均水平相比,我国生态环境的严酷程度和资源的短缺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资源需要,成为我国最紧迫的任务。

经济发展思想篇(2)

全面贯彻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为主题,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民创业为重点,以实现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科技工作创一流、加快“两个率先”为目标,再掀解放思想新热潮,开创全市科技工作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一)强化理论武装,更新思想观念。坚持用科学发展

观武装头脑,引导全局党员干部群众在学习理解上求深入,在贯彻落实上求实效,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向纵深推进、向广度拓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切实克服一些同志等靠要、唯资源论等思想,树立“无中生有”谋发展的新观念;克服一些人为企业跑项目难滋生的埋怨情绪和保守思想,树立“跑步进厅”向上级挣资金的新观念;克服一些部门固守权力、重本位不看大局等思想,树立全局是整体,外树我局形象的“服务至上、创业至上”的新观念;克服一些干部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等思想,树立创新干部考评机制、实行“正负激励”增活力的新观念;克服一些干部畏首畏尾、唯书唯文等思想,树立只要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就要敢闯敢试、非禁即可、非禁即入的新观念。

(二)修订规章制度,增强发展活力。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坚决革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结合这次活动的开展,重新修订我局内部的有关规章制度,达到既要用制度管理机关事务,又要及时清除不适应当前形势,阻碍全局思想解放的陈旧规章。切实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务环境。

(三)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民创业。着力营造优化发展环境的浓厚氛围,在全社会树立“人人都是漯河形象、事事关乎发展环境”的思想,形成“人人关心发展环境、人人为优化环境作贡献”的良好局面。引导全局干部职工破除等靠要等消极思想,增强实干兴业、创新发展的意识,大力倡树崇尚创业、勇于创新的观念,形成群众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全民大创业的新局面。采取综合性措施,进一步激活创业主体、拓展创业路子、创新创业举措、搭建创业平台、完善创业激励机制,掀起全局创业高潮。

三、指导原则

(一)坚持围绕主线,突出主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活动,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活动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使全局人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更深刻、理解更全面、行动更自觉。要突出“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这个主题,围绕主题找差距、想办法、谋对策、求突破,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大讨论中,落实到深化推动思想大解放、实现经济大发展的行动上。要抓住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民创业这个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问题,致力创造更优更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全局人员创业热情,掀起全民创业高潮,努力实现经济大发展、各项工作创一流、加快“两个率先”的目标。

(二)坚持联系实际,注重实效。要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和发展实际开展活动,防止不切实际、敷衍应付,杜绝图形式、走过场。要办急事、谋大事、抓实事,下力气解决当前遇到的发展难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把开展活动的过程成为谋划对策、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过程,努力在理论武装上见成效,在思想认识上见成效,在解决问题上见成效,在决策部署上见成效,在发展实践上见成效。

(三)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工作。要把组织开展活动同推进当前的各项工作一并谋划、统筹考虑,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把开展活动同完成我局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同全市各项中心任务结合起来,同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四)坚持领导带头,做好表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是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也是继续解放思想的重点。要做到领导机关带头,领导干部带头,主要领导带头。要带头加强学习,带头查找不足,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带头转变思想工作作风,带头干事创业、争先创优,带头谋划和推动发展,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思想大解放活动。

(五)坚持总结经验,增强信心。要把活动作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内容,以活动为契机,全面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用发展进步的事实、具体生动的实例教育干部群众,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四、方法步骤

活动安排2个多月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学习动员阶段(8月1日一8月13日)

主要任务是搞好宣传发动,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以集中学习、座谈讨论、举行专题培训为主要形式,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

1.要集中一段时间认真学习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重点学习徐光春同志在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和靳克文同志在市委五届六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学习好全市“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规定学习书目的同时,要结合我局实际,认真学习有关业务知识。

2.按照市委统一部署,8月1日局班子学习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研究制定活动方案,8月5日召开全局动员会,局长朱荣卿同志作动员报告。

3.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学习讨论、座谈交流,集中学习讨论不少于20个学时,请有关领导干部、专家教授、先进典型作辅导报告。科级以上党员干部要对规定的学习内容通读一遍。

4.总结本单位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作为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5.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召开学习交流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交流学习体会,畅谈学习收获,互相促进提高。树立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创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深入查摆阶段(8月14日一9月14日)

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查摆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精神状态、自身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在前期推动思想大解放、实现经济大发展活动查摆问题的基础上,对照“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的新要求,深入排查影响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等的突出问题,特别要查深找准影响优化发展环境、影响全民创业、影响创新争一流的突出问题,并通过适当形式进行公示。

2.丰富完善查摆问题的方式方法,采取座谈讨论、谈心交流、走访调研、问卷调查、设置征求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征求意见。

3.围绕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按照边查边改的要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吃透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让广大干部群众及时看到活动实效。

4.领导班子开好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查摆思想观念、发展理念、知识能力、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剖析根源,提出改进措施。

(三)整改提高阶段(9月15日一9月30日)

主要任务是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和差距,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工作,促进经济大发展、工作创一流的具体措施。

1.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明确比学赶超、争先晋位的目标任务。

2.加大工作力度,集中解决一批我局的发展难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特别要着力破解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瓶颈问题。

3.对能够立即整改的问题,要迅速整改到位。一时难以整改到位的,提出整改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暂时不具备解决条件的,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解决。

(四)巩固成果阶段(10月份)

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推动科学发展的规章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对大讨论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对继续解放思想作出长远规划。

1.立足于改革创新,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制定完善一批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2.对全局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对于好的典型要大力弘扬,并不断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对达不到要求的要责成重新补课。

3.对我局活动进行总结,向上级党委作出书面报告。对继续解放思想提出对策和要求,推动解放思想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五、组织领导

局党组把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深化推动思想大解放、实现经济大发展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局党组要切实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局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亲自抓;其他领导同志要分工负责,具体抓;二级机构党组织负责人要履行职责,组织好本单位的活动,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科技局成立开展“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深化推动思想大解放、实现经济大发展活动领导小组,统筹抓好全局活动的开展。

(二)严格标准,锐意创新。按照市委统一部署,高标准落实“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大讨论活动的各项任务,确保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扎实推进、落实到位。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开展活动的有效方法,把着眼点放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上,放在素质、本领、能力、水平提高上,在活动中切实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努力形成全局上下共图发展、共促和谐的强大合力。

经济发展思想篇(3)

低碳经济,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其基本内涵和外延可以表述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气侯变暖。使用化石燃料这种高碳能源是产生这种生态环境灾难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CO2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为反复无常,气象灾害范围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侯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当今中国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2/3。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我国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由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

从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中,我们看到了以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等为基本内容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展现出向节能低碳的更为绿色的经济转变的良好势头。我国应当抓住这个时机,把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早开展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行动,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尽早步入低碳化轨道,促进中国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是构建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限度的新能源经济发展模式。这场能源经济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现代经济发展由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二是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结构的根本转变。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一方面是着力推进化石能源低碳化,另一方面是构建新能源经济体系,发展低碳与无碳新能源,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低碳与无碳化。这是未来能源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

发展低碳经济,开展能源经济革命,必须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新能源和优先发展可持续能源,包括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燃料电池和核能等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提高我国非化石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无碳富氢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思想篇(4)

普京在出任代总统前夕,就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阐明了他对俄经济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发展的基本构想。此后,他以该文的思想为基础,不断对俄经济发展做出更加深刻而全面的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经济思想。概括来看,普京的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赶超”特色,具体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国际经济发展状况为参照,强调速度的至关重要性。普京充分认识到,俄经济已“落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愈拉愈大的趋势;为缩小差距,跟上世界步伐,跨入“文明”和“发达”国家行列,俄必须以高速甚至超高速发展经济;因此在俄改革和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的是速度问题。按他的估计,俄经济在6-7%的增长速度下,还需要5年才能使生产规模恢复到1990年的水平,而要达到今日英国、法国的水平,未来15年要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要赶上今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未来同期也必需保持8%的增速。(注: Путин В.В.“Россия на пороге нового тысячилетия”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30/12/1999.c.1.)因此,他把增速问题上升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甚至是“思想”、“精神”和“道德问题”,是检验俄政府经济工作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注: Там же.)在2002年《国情咨文》中,他就对政府预测今后几年俄经济增长仅为3.5%至4.6%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这是政府“不指望更高增长速度”的表现,“低估了俄罗斯的能力”,并进而指出,为了使俄罗斯人过上“富裕生活”,使俄保持国际社会“举足轻重和名副其实的成员资格”,以及作为“强有力的竞争者”,俄“经济应当更快速地发展”,否则“永远都赢不了”,“在世界经济中的能力将大大缩水”。(注:Путин В.В.“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нтега”.Известня. 19,04,2002.c.1.)

其次,充分发挥能源和军工两大优势,壮大新型产业。能源和军工是俄国民经济两大支柱,也是政府预算和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2001年,能源和军工分别创汇500亿和44亿美元。近年来俄一些人主张减少资源出口,避免成为发达国家“资源附属国”;减少武器出口,以避免得罪西方和将来对俄自身安全构成威胁。但普京力主继续“发挥两大优势”,找到符合俄“资源、当前市场分布和联系形式的方式”,使“俄巨大潜力为己所用”。(注:Там же.)普京的策略是用能源拉住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用军售保住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以增强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保障财政预算,换回发展知识和信息等新型产业所需的投资,力争使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目前不到世界市场的1%,提高到2015年左右的5%以上。

再次,建立健全国家调控体系。针对上世纪90年代俄经济自由派忽视甚至回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普京强调,俄不仅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权力体系,而且还要建立对经济“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但这“并不是说要重新实行命令式的计划和管理体系”,也不是仅限于“制定游戏规则并监督规则执行”,而是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调控“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要让国家政权体系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员”,使它们的利益保持平衡。当然,普京也并非轻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他看来,没有发育成熟的各类市场,俄经济就永远不可能迈入先进国家行列。(注:Путин В.В.“Послание презинтета”.Известия.19,04,2002.c.1.)

最后,加快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步伐,以促进俄经济改革和结构改造,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普京认为,俄是否融入世界经济空间的问题“已经没有选择余地”,俄已经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俄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国际经济形势带来的好处”。在他看来,过去十年改革使俄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明显加深,但由于经济体制长期与国际未接轨,以及过去俄政治经济的混乱局面,俄经济对外资缺乏吸引力;又因俄没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名份,从而饱受西方贸易歧视却难以有效反击。(注:Там же.)为彻底改变被动局面,普京一方面利用“9·11”后的新形势加大对西方外交力度,致使欧美在2002年5月和6月先后宣布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并承诺尽快取消对俄的一切不合理限制;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加速加入WTO的谈判,尽管目前80%以上的俄企业不太赞成加入WTO,但普京在加强与企业沟通的同时,要求政府争取在2003年底前领到“入门券”,以其推动俄经济尽快按国际规范运作,在竞争中提高素质。

二、俄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系统的经济思想形成之后,如何落实无疑成为一大关键。鉴于20世纪90年代俄经济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为期15-20年或更长期限的远景发展战略”(注:Путин В.В.“Россия на пороге нового тысячелегия”.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c.1.30,12,1999.)这一判断,在普京的积极倡议和大力推动下,俄罗斯于1999年底成立了由现政府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部长格列夫主持的战略研究中心,聘请国内各派著名经济学家和议会及政府有关部门专家,负责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2000年4月该中心制订出《俄联邦2010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草案,后经政府反复讨论修改,于6月最后形成作为政府施政纲领的《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以下简称《基本方针》)和《2000-2001年政府优先任务》。前者是对俄未来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后者则是对最近一两年具体执行措施的安排。《基本方针》从宏观经济指标、经济结构改革和社会政策等三方面,对俄政府希望在未来十年应达到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进行了总体 设计,并定出了阶段性目标,成为政府各部门制定政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基本方针》提出,今后十年内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至少为5%,加上卢布在十年内可能会升值50%,因而到2010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增长1.5倍,即由2000年的约2050亿美元增至4570亿美元。年通胀率将由2000年的约20%降至2004年及以后的不超过10%。年外贸出口额由2000年预计的846亿美元,达到2004年的887亿美元和2010年的1042亿美元;同期的进口额则要分别达到459亿美元、707亿美元和953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由2000年底的约191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391亿美元,2010年达524亿美元。十年内居民个人消费将增长1.5倍。到2005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将减少1/3,占人口40%的贫困阶层的收入将比2000年提高一倍,各占10%的最穷和最富居民收入差距不高于14倍。(注:“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针”,《俄罗斯报》2000年8月5日,第2、3版。)

《基本方针》对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总体构想是:第一阶段(2001-2003年)将把经济调整、保障所有权和平等竞争作为改革重点,第二阶段(2004-2010年)将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结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在经济领域,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经营环境,保证高水平的经济自由,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中关键因素是保障所有权和公平的竞争条件;在经营、劳动力和资本流动中清除行政障碍,关闭亏损银行,降低税收,实施负责任的预算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社会领域,改革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有效保护低收入家庭,向其提供社会帮助;确保每个公民都能享受主要社会福利,提高各种福利和服务的质量;努力使公民能获得更好的社会消费水平,包括舒适的住宅、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以及在中老年时期享有应有的生活水平。在行政领域,确实贯彻明确划分国家各级权力机关的职能与责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实行地方自治,逐步将国家部分职能转交给地方自治机关;提高立法质量,加强立法机关对所通过的决策应负的责任;改革司法体系及国家其它护法机关;恢复俄联邦执行权力机关体系的可控性和运转效率。

为保证中长期计划落实,以该文件为指导,由政府经济发展与贸易部协调各有关部门,在短时间内制订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部门或行业的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如:“俄罗斯森林工业发展纲要”(2000年5月提出)、“俄罗斯2020年前燃料开采指标”(2000年5月)、“2030年前和2050年前核动力发展战略”(2000年5月)、“2001年至2006年俄联邦电子商务发展目标规划”(2000年6月)、“俄罗斯七年铁路改革计划”(2000年10月)、“俄罗斯能源长期发展战略草案”(2000年11月),“俄罗斯与外国到2010年前的军事技术合作领域国家构想”(2001年6月),“俄罗斯国防综合体2010年前和长远发展规划”(2001年11月),“俄罗斯联邦至2015年人口政策构想”(2001年12月),等等。政府的中长期计划正是通过这些部门或行业规划,被落实到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基本方针》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文件中所规定的指标绝大部分都按期得到落实或超额完成。如根据俄国家统计委员会资料,2001年俄GDP达到9.04万亿卢布,按当年官方平均汇率1美元兑30.14卢布计算,约为2700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650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570亿美元,其中出口达1032亿美元,不仅超过了文件规定2004年887亿美元的目标,而且距该文件所定2010年1047亿美元的指标已相差不远。(注:“Основные сошиалъ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покаэатели по ро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за 1997-2002гг”.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c.49-55.)外汇储备达到380亿美元,与计划中2004年的水平接近。这说明俄政府的中长期计划不仅是务实和稳健的,而且从某些方面看,还有些“保守”。

三、俄罗斯经济前景评估

俄经济正处在1998年危机后的持续增长期,虽然期间有较大起伏,但1999-2001年平均增幅仍达6.6%,累积增长达20%。2001年9月以来,受国际石油和原料价格下降影响,俄经济增速放慢,2002年上半年平均增长3.8%。没有迹象表明俄经济会在今明两年内再度陷入一场危机中,或再次跌入负增长。目前的增长率显然不能达到俄总统的要求,且受多种因素制约,俄未来几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可能难以达到7%以上,但保持政府中长期计划中提出的2010年前平均增长5%以上的速度仍有希望。具体似可作出如下判断:

(1)2002年将是增幅“下降年”。从俄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以能源和原料为主的出口增加,收入增长,以及由此转换形成的居民收入增加,购买力趋旺是近三年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卢布贬值和进口减少、国内生产形势趋好等也是重要因素。但2002年上述增长因素的潜力正在耗尽,加之随着改革加深,能源和原料等自然垄断部门开始自主定价,原来按国家计划,低价向国内生产企业提供所需能源和原料的体制已被打破,生产企业只能按市场价格购买所需能源和原料,企业生产成本因此提高,严重影响到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今年以来俄国内能源价格平均上涨15%,按有关专家测算,要使能源价格真正实现市场化,未来还应再涨15-20%。欧佩克等国际能源组织和能源生产国对俄能源压价出口大为不满,多次以反倾销调查等手段,要求俄必须将能源的国内价格和出口价格基本统一,使之最终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这将对俄能源和其它生产企业造成更大压力。此外,俄企业还普遍面临设备老化,人才紧缺、产品创新能力下降、投资不足等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问题,这些因素合力“发作”,构成2002年经济增速低迷的态势。今年上半年俄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3.8%,略高于政府计划的3.4-3.6%。工业仅 增3.2%,农业增4%,固定资产仅增1.8%,外贸还下降了1.7%,尤其出口下降6.6%。(注:Макрое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ситуация в России.www.strana.ru.23,09,2002.)经普京批评后,俄政府对今年的增长计划调整为3.9%,这虽与普京的要求和中长期规划确定的目标相差甚远,但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认为,这已是经济发展的“最大能力”。

(2)2003年是“问题年”。目前俄国内经常提及有关“2003年问题”,主要是指2002年俄经济的多数负面影响不会立即克服,其惯性还会持续,并将继续制约俄经济增长,因而使2003年可能成为“困难年”。具体原因包括:首先,劳动生产率依然不高,难以保障其与劳动工资和消费增长相适应,因而影响经济稳定增长。正如俄总理在国家杜马作国家社会经济形势报告时所承认,俄经济现在的问题是“劳动生产率依然很低,进口商品越来越多,工资增长了,但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注:Касьянов М.М.“Доклал о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м положении”.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эета.15,06,2002,c.2.)。1999-2001年,名义上整个工业领域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增长率,而实际上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如2001年二者之比实际为8%比5%。为实现社会稳定,俄总统和政府决定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规定从2003年起,包括军人津贴、退休人员和学生的生活补贴以及给贫困家庭的补助都要逐渐指数化,这无疑会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未必有直接帮助,但肯定会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通胀压力加大。其次,经济部门之间的投资不平衡问题难以解决。出口部门特别是能源领域吸纳投资占俄全部投资的2/3,而其它生产部门的投资不增反降。以近两年为例,在工业总投资中,对石油开采就占33%,冶金、天然气和电力分别占13%、11%和10%,而机器制造和轻工业仅占7%和0.5%。这种投资结构的弊病是,一方面能源出口在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吸纳投资多,一旦出口因国际市场变化受阻,经济增长率就会迅速滑坡;另一方面,国家欲扶持的领域很难吸引到投资,因而发展缓慢。其三,技术创新滞后影响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由于整个90年代技术创新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虽然近年来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有所上升,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总量和占GDP的比例远低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且技术创新投资的近一半主要用于购买设备,用于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资金不到20%。新技术产品在整个工业产品中的比重2001年仅占3.1%,出口产品中新技术产品比例不到1/5,这说明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俄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仍将处于弱势。其四,正值还债高峰期。债务偿还一直是俄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也严重影响着俄经济发展。据俄财政部长库德林透露,截止到2002年4月1日,俄外债总额为1283亿美元,占俄GDP的48%,政府的目标是在还清今年的约140亿美元后,到年底将这一比例降低到41%的国际认可“安全线”内。据俄政府资料,2003年俄预算总额为770亿美元,而已被列入预算的外债偿还额高达173亿美元,约占1/5。(注:Улъянов Η.“Бюджет-2003”,www.strana.ru2002/08/15)其五,受世界经济继续低迷影响。去年以来,受美国经济下降拖累,西方经济普遍出现不景气,整个世界经济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导致国际市场此类产品价格下降。俄经济中出口占GDP近1/3、出口产品中石油又占1/3,其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和敏感度显而易见。据俄有关专家测算,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每下降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就相应下降0.4-0.6个百分点,年出口收入减少20-21亿美元,财政税收减少8-9亿美元。(注:Белонсов А.Р.“Уроки посткризисного роста”.вопросы статистики,6/2002г.с.16.)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从2000年的平均每桶26-28美元跌落到2001年的24美元,以及2002年的上半年的平均21美元,俄经济增长率也相应由2000年的8.6%跌至2002年上半年的3.2%,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也相应减少。有迹象表明世界经济的这种低增长可能还要维持1-2年,中国有关专家预测可能要到2005年方能结束,(注:中国社科院《重论动态》课题组:“关于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七种观点”,《新华经济》2002年8月27日,第3页。)这就意味着俄经济也将不可避免地受此影响,预计2003年也只能维持3-4%的增长率。俄副总理兼财长库德林日前表示,2003年对俄经济又是一个转折点,渡过这一年,人们就将增加对俄的信心和投资。(注:Кудрин А.“Доклад о приоритетах социально-зкономической политики и параметров федеральныхтерриториалъных бюджетов”,www.strana.ru26/08/2002)

(3)2004-2005年可能成为“好转年”。俄政府认为,在渡过2003年的“转折”后,俄经济增长应逐步加速,向着良性、规范、持续增长的目标挺进。近年来为整治俄经济环境,当局参照国际经济体制和发展趋势,已经和正在加快出台一系列法律、条例和规定,经济交流和投资环境将更加宽松。政府近日还向国家杜马提交了《200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纲要》,其中对下一阶段经济改革、通胀控制等提出了相应政策和目标。纲要提出,国家将通过落实一系列高效机制和补贴部分贷款利息,优先对社会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国防工业等方面进行投资,将对高技术和生态技术的发展给予支持,将努力确保在资源出口领域内的“重要国际地位”(注:Сергеев М.“Бюджет-2003”.www.strana.ru20/08/2002)。政府还计划在2004年实现“无盈余”预算,以加大对社会和经济的财政投入,同时,要求将通胀率由2002年预期的12-14%降低到2005年的8-10%。计划实施50项促进俄各地区发展的联邦计划,其中包括《远东和后贝加尔2010年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实现通过加速地区发展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

如果俄争取2003年底前加入WTO的努力成功,这对俄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将起到促进作用。欧美承认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后,也会相应取消部分过去针对俄的歧视政策。世界经济也许能在此期间走出增长“低迷”期,对能源和原料的需求增长,这对能源出口占重要地位的俄经济将是好消息。俄期望2004-2005年间每桶俄石油的国际市场价能保持23美元以上,如此按俄经济发展与贸易部长格列夫的预测,2004年经济增速就能达到5.4%,2005年则可达到5.6%。(注:“Нужен ли рост без развития”.Экономика и Жизнь.16/2002.С.2-3.)

(4)中长期前景基本看好。俄罗斯拥有未来成为经济强国的基本条件,如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能源和较大的出口生产规模,强大的军工和机器制造业基础,良好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日渐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等。普京推行全面改革,将 引入“当代世界最科学的管理机制、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俄经济予以尽可能彻底的改造,使它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和释放,从而实现跻身世界经济前列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对俄中长期经济发展前景,俄政府持谨慎乐观态度,所订规划也充分考虑到俄经济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机遇,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稳定性等。俄经济界对中长期发展前景的评估各不相同,但大多接近或赞同政府谨慎乐观的态度。对普京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俄智囊机构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的专题报告认为,“俄拥有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切可能条件”,只要实施“全面深入的经济结构改革”,“广泛制定和采用稳定、公开、透明和符合国际规范的‘游戏规则’”,未来10-20年内,经济“可以”并且“应当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发展”。(注:“Стратегия для Роосии:повестки дня президента-2000”.СВОП.Изд-во“Вагриус”,2000.c.51.)俄科学院经济所的专家们对2001-2015年的俄经济也做了较乐观的分析,他们把这15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8年,GDP增长率应为6-8%,投资增长8-12%,居民实际收入增长5-7%。他们甚至预测,由于投资不足、设备老化等原因,2003-2005年经济有可能出现低速增长。第二阶段为2009-2015年,GDP增长率为3-5%,这一阶段虽然长幅有所下降,但经济质量效益提高,最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到2015年俄将完成经济结构转换,信息工业以及其它节能性和科技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将在俄整个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注:“Россия-2015:оптимистичесхий сденарий”.Отвег.ред.Абалкин.Л.И.М.1999.c.51-52.)

经济发展思想篇(5)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13-03

人的经济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受其思想观念支配,受其思想心理驱使。人类生产劳动或经营实践总是在一定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决定着劳动者其他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发挥程度;劳动者总是具有一定思想的劳动者,一个没有任何思想的劳动者形成不了现实的生产力,也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思想不健康的劳动者也形成不了现实的生产力。人的思想观念素质是一种既非物质亦非文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思想、心理、精神、意识形态、价值观、宗教、伦理道德等相互渗透的方面。发展经济学家揭示了思想观念支配人的经济行为,人的经济行为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总路径。

一、人的思想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机制或路径――基于发展经济学家的论述

(一)与新教伦理内在契合的资本主义精神经营者素质提升理性化经济行为经济发展。韦伯指出,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非一定是物质和经济的反映,它同样可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变迁的动力因素。在每一项成功的事业背后,往往存在着一种精神气质,它引导人们努力争取经济果实的行为,鼓励人们孜孜不倦地去开拓、经营,获取利润,积累财富。与资本主义理性经济行为相配合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即韦伯的“资本主义精神”。理性地有计划地持续地追求预期利润的思想或态度,就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本质。为什么现代资本主义恰恰产生在西欧,而不是世界其他任何地方?在资本主义精神与西欧新教伦理之间,是不是存在某种内在联系?韦伯通过历史考察,发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之间的生成关系,即新教伦理包含的合理成分本身具有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长性因素。例如,新教禁欲主义和在生活消费上的节俭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增长,也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勤勉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从事某种固定职业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的心态,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和资本主义生产;讲究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赢利是现代企业的目的;反对特权和垄断,有利于市场的自由交易等。因此,“强烈的资本主义商业意识与狂热的宗教虔诚天衣无缝地结合在同一批人身上”。新教伦理包含的合理成分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提升了经营者的个人素质,引导了经营者的理性经济行为,进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韦伯认定,与新教伦理内在契合的资本主义精神正是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始发机制”,是“养育现代经济人的摇篮的护卫者”。韦伯一再强调:“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动力首先并不是用于资本主义活动的资本额的来源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问题。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资本主义精神出现并表现出来,它就会创造出自己的资本和货币供给来作为达到自身目的的手段,相反的情况则是违背事实的。”

厉以宁也指出,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在荷兰、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得到证实。在新教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十六七世纪的荷兰和英国的新教徒们工作勤奋,生活节俭,积累财富,创造事业,以尽‘天职’,这就是行为目标的理性化。在新教伦理及其以外的其他宗教伦理观念的影响下,甚至在非宗教伦理观念的某种信念、某种思想、某种理想的推动下,世界上除荷兰、英国这样新教国家以外的其他地方,同样存在着人们要为一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创造事业的精神动力。一旦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动力产生了,行为目标理性化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就会被创造出来。

(二)思想意识形态个人机会主义行为受到约束交易费用节省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诺思等认为,包括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在内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调节机制,其本质是每个人的行为受意识形态的调节和约束,它影响个人行为和交易费用,从而影响经济增长。诺思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家缺乏远见,看不到不受约束的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于是提出了意识形态理论,用以约束这种行为,并把它作为一个变量引入交易费用分析中,用来解释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在诺思看来,一套完整的正规化制度固然对经济发展有利,但若没有作为非正规化制度的意识形态的补充,经济发展效果是否理想就颇成问题了。因为,任何正规化制度都不是绝对完善的,尤其在一个博弈的社会里,尽管有整套不变的规则、检查程序和惩罚措施,但在限制个人行为上仍存在相当的可变性,经济主体把成本外化于他人和社会的机会主义行为就是在制度不断完善的今天依旧广泛存在。诺思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一种欲获得某种好处而又不付费的“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若社会成员都想成为或都等待成为“搭便车者”,那么,这个社会就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创新活动的激励。因此,一个社会需要通过先进思想意识形态的力量来有效克服“搭便车”行为。因为,意识形态使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的环境,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引导,而使其行为决策简单明了,减少了社会的交易费用。

诺思还认为,对制度公正与否的评价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一种制度能否在低成本状态下运行,与人们对该制度合理性、公正性的理解高度相关。如果一种意识形态对现行制度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就有利于现行制度更有效地运行,就会减少现行制度运行的成本。如果制度变迁参与者对制度变迁发动者权威的合法性和现行制度安排的公平性有较强的确信并能从中获得预期收益,那么,制度变迁参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制度变迁参与者对旧制度的惰性依赖、制度变迁的阻力和经济资源在制度变迁中的投入减少,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降低。正如诺思说:“在社会成员相信这个制度是公平的时候,由于个人不违反规则和不侵犯产权――甚至当私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不会使这样的行为合算时――这一简单的事实,规则和产权的执行费用就会大量减少。”否则,制度的执行费用将上升,制度力将在各抒己见的经济主体的行为冲突中耗散殆尽。因此,意识形态是个人与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机制。

意识形态正是通过影响机会主义行为及交易费用、制度执行费用及制度力等途径来影响资源配置及经济增长的。“社会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是使经济体制可行的社会稳定要素。如果没有一种明确的意识形态理论,那么,我们在说明无论是资源的现代配置,还是历史变迁的动力上就存在着无数的困境”。

(三)人的冒险、创新等新思想人的冒险、创新等行为经济机会获得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源于经济机会。刘易斯反复强调经济机会对于经济增长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一旦人们抓住经济机会是可能的,经济增长就会发生”;或者“新经济机会引起了新的富裕”;“对于经济增长来说,基本问题就是抓住机会。因此,增长的加速可能是由于新机会的出现,也可能是由于制度的变化允许抓住业已存在的机会,或者也可能是由于两者兼有”。

经济机会又源于人的冒险、创新等新思想及其指导的人的冒险、创新等行为。刘易斯认为,“思想能影响社会经济的变化,并且是社会经济变化的首要力量”;“新思想”即先进思想,就是人们对创新、冒险、新技术、新物种等新事物的认可、接受的态度,具有某种“新思想”的人即为“新人”。“新人”善于抓住经济机会,在影响经济增长变化方面起最主要作用。他指出:“经济增长要求人们有冒险思想,要求有适量的创新者。”冒险、创新等新思想一旦转变为人的行动,是人们抓住经济机会的根本前提,“因为经济机会和新思想的这种积累性作用是相互的”。企业家具有风险、创新等新思想对于企业经济和社会经济增长十分重要;同样,经济增长的滑坡、“繁荣的毁灭可能仅仅由于人们接受了与经济扩张不一致的旧习惯或旧思想”。企业家承担风险等新思想的情况决定了其收入差别,“在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显然不愿意承担开发新生产线的风险。货币很容易流向土地、贸易、放债和城市住房,而且,本国的资本家除非看到有获得特殊利润的可能,否则他们就不愿意投资于矿业、公用事业、商业性农业,或者制造业。因此,这些领域的赢利机会留给了外国人,外国人带来了生产和组织的新技术,而外国人之所以被吸引只是因为他们敢冒风险的新思想,相信能比把货币投资于国内得到更多利润的新思想。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利润与国民收入同比例增长,从而就有了储蓄。随着本国企业家风险思想的增长,外国企业家被广泛模仿,直至本国企业家最后如此之多,以致本国经济不再依靠外国企业经营。而且,本国企业家成长壮大到经济上独立,甚至在一定的时候开始输出资本与企业家本身。除非能充分提供追求新思想并愿意承担引进新思想风险的企业家,否则在以家庭规模为基础的农业范围之外,经济增长必然是缓慢的。因此,如果没有足够的实业家,或者如果实业家不愿意承担风险――无论造成这种情况的是由于他们无法增加资本,由于他们受本性胆怯所限,或者是由于承担风险的报酬差别不够大――私营企业经济都将受到限制”。格林菲尔德在论及低地国家荷兰经济崛起时,也指出,虽然初始条件不利,但具有新思想的少数商人往往能抓住新机会而致富,“精明的商人敏于察觉新的机会,善于利用旧的体制,他们不怕风险,其视线不会被约束性的集体想象力的虚幻所遮蔽,他们靠腌制鲱鱼,将货物从一个大陆运送到另一个大陆,开辟金融通道而致富”。

刘易斯还指出,具有新思想的总是少数人,因而,只有少数人能抓住经济机会而致富。统治阶级很少能成为抓住新经济机会的人,他们由于传统思想偏见,一般都满足于现状,不必去寻找经济机会;传统思想以各种方式限制经济机会,现在有害于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就是传统的偏见思想。也不是下层人士,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可能受到奴隶制、农奴制或等级制度的折磨,不能去抓住新经济机会;或者,他们非常贫穷,没有受过教育,缺乏勇气和创新传统,“任何一个受传统小农思想偏见束缚的处于贫穷社会类型的小农,绝不会去寻求市场上的有利性信息”。因此,“新人”来自于各中间社会阶级,城市人就处于中间地位。“在经济增长的加速中总是城市人起了决定性作用,认为城市人对经济增长的变化所作出的贡献比住在农村的人多的看法可能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城市人在生物上优异,而是由于环境或机会。由于环境不同,城市的气氛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态度与思想观念的形成,城市人比农村人思想更开放,更少猜疑心,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从而能更好地从事引起技术改进的科学研究。城市人奋进的态度与先进的思想观念使得其比农村人更富有创造性,更能抓住经济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

(四)企业家创新精神企业家创新行为经济机遇到来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佩雷菲特认为经济奇迹的产生,除了资本和劳动两个要素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第三要素,即人的各种精神气质因素,“这是一种质量型的看不见的标志,它将激发或者抑制、孕育或者扼杀前两种要素,即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看得见的数量型的物质因素)。能够改变一切的,或各种派别的经济学家们长期忽略的――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马克思或凯恩斯,正是这个非物质的第三要素,因为这个因素看不见,抓不着。以往论述经济增长问题的各种模型都是建立在仅仅把资本与劳动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基础上,显示出其弱点,精神是创造经济奇迹的关键”。刘易斯的“新思想”在熊彼特看来就是“创新精神”,熊彼特用企业家创新精神很好地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他指出,企业家创新精神就是一种非物质的精神力量,它总会给企业家带来一种“战斗的冲动”,激发企业家为社会不断地创造财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企业家创新精神指导的企业家创新实践是企业家精神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机制。熊彼特认为,“经济机遇”(即刘易斯的“经济机会”)永远只属于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可能性是现实性的前提,企业家之所以崇尚创新,就是因为他看到了创新可能为自己带来潜在的赢利机会,进而将潜在的赢利机会变成为现实的利润;“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实质就是对外部经济机遇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企业家“为了他的成功(即获取利润),更主要地与其说是敏锐和精力充沛,不如说是某种精细,他能抓住眼前的机会,再没有别的”。因此,创新是企业家职能的实现,是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企业家创新精神。熊彼特进而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实现生产方法的新组合,从而充分利用生产要素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尤其是创新先发生于个别企业,可以产生垄断利润或超额利润。因此,创新就是赢利经济机会的获得,就是经济发展。创新行为包括以下情况:采用了一种新的产品及其生产方法,开辟了一个从未进入过的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了新的生产原料和半成品的供应来源,实现了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形式。熊彼特认为,“每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一旦他建立了企业,同常人一样地经营,他就会失去企业家的资格。因此,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很少能总是一个企业家。因为,在静态经济社会里,业主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企业的运营总是局限于陈旧观念的轨道之内,不会遇到崭新的方法,不能孕育出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因此,企业家要将创新推向成功,仅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坚强的精神意志,有先见之明,能在社会传统思想习惯普遍持怀疑、反对态度的情况下,顶住传统思想习惯等方面的压力,并反过来说服大众,解放大众思想,使其支持创新。

二、结论与启示

一切导致家庭贫困和社会经济不发展的劳动力素质低下的原因都可以在劳动力思想观念素质低下那里找到终极原因,在现代人的诸多素质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就是区别于传统人的思想观念素质。我们可以找出太多的贫困原因,但人落后的思想观念素质是贫困之总根源。“减少或消除贫困的方法很多,且各种方法的成本、效果也不一样”。但思想扶贫或思想反贫困是成本最低、成效最显著的一种扶贫方法。“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志、愚”即人的思想或精神。因此,新时期的反贫困实践,应注重各种反贫困手段的综合运用。不仅要注重物资、资金、技术、教育、文化等反贫困,更要通过农民自身思想观念素质的现代化,重视思想反贫困或思想扶贫,这也是建设“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 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经济发展思想篇(6)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这里的“仁”有两层涵义:(1)对人要有爱心,即“爱人”,由“爱人”演绎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因而对老百姓要“富之”、“教之”、“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对己要做一个完美的人。儒家理论强调重视个人的自觉,重自我约束,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且“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见利思义。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基石的,追求一个和谐完美的社会。它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在国家和个人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从而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富足。

1.“见利思义、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在经济社会中,个体和整体经常发生利益冲突,在传统文化中表现为义利之辨。对于此,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某道不某食”、“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这是儒家最基本的义利观点。

儒家并不反对人们追求物质利益,也没有为贫穷辩护。儒家认为追求富贵是人的正常要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孔子也承认一个人如果安于贫困而没有怨言是非常难以做到的,“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但是,儒家强调一个人的利益和财富的获取要通过正当的途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要合乎于“义”,“义然后取”,这也意味着通过其他非正当渠道取得的利益是不“义”的。儒家思想告诫人们要“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还强调以国家、百姓之利为义,“博施于民,而能济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甚至当生与义发生冲突不能两全时,宁愿“舍生而取义者也”,充分反映了儒家经济思想中关注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原则。

看今日之中国,可以发现,在享受改革所带来的收益时,许多“忘义”之人私欲膨胀,他们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通过非法的手段来获取自己的利益。目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一些政府官员和国有垄断企业,以经济市场化为借口,将部门的权力和利益相结合,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之一。

2.“均无贫”的利益分配观。儒家主张社会财富的分配要合理调均。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表明了儒家在国家分配制度方面的观点:强调财富分配的均衡;分配制度的公平合理,社会的贫困现象就会减少,则天下太平,国家无倾覆之忧。对此西汉董仲舒补充:“不患贫而患不均”,“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春秋繁露·度制》),强调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长期以来,对儒家的“均无贫”观点一直都有异议,认为儒家的分配观点就是吃大锅饭,就是平均主义。这是对儒家学说的误解,人人收入都相当、没有差异,是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忽视效率。宋代朱熹对孔子的“均无贫”思想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朱熹:《论语集注》),虽然他的观点有明显的封建意识,这是其历史局限性所决定的。但抛开其局限性,用现展的眼光来看这个观点,可以看到朱熹对儒家经济思想的“均”的进一步解释,即每个人得到他自己所应该得到的那一部分,得到他真正的劳动回报,如果是这样的,那么社会将是“上下相安”的。这里,他明显地强调了效率,而不是人们所说的“平均主义”。针对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国家的宏观分配体系,还是微观分配体系,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忽视了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经济思想中的“均无贫”观点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3.“轻敛薄赋,休养生息”的发展观。儒家经济思想以“仁爱”为基础,认为统治者首先要爱民,爱民就是以富民作为统治者的首要任务。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政理》),孔子希望统治者要“养民”、“富民”、“惠民”,要遂民之愿,足民之求,兴民之利,使百姓能够“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养生送死无憾”。孔子认为,民富与君富是统一的,他强调“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对于富民,孔子在提倡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还要求统治者减轻赋税,实行轻敛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

联想中国的改革历程,通过放权让利,降低赋税,释放出被长时间压抑的生产力潜能,国家、企业、家庭的财富存量都有了显著的增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富民政策,这是与儒家的“养民”、“富民”、“惠民”观点不谋而合的。但自80年代末期开始,政府机构的膨胀,促使地方政府利用几乎不受约束的权力通过乱收费,弥补机构的扩张所需要的经费,同时还满足了某些部门的部门利益。

4.“富而教”的教育观。儒家经济思想中对国家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说苑·政本》)。说明儒家思想已经意识到在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之后,首先应该是注重全民教育的发展,同时主张“有教无类”,要打破教育的界限,“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治长》)等教育思想,有助于对全民实施普及性教育,提高民族的素质,建立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儒家的“先富后教”的教育观对现代中国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放眼世界,可以看到教育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事例。比如,二战后的日本得以在一片废墟上迅速地崛起,成为世界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家实施全民教育战略的成功,国民素质的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国家富裕后应该如何发展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尤其对现代中国有着现实意义。我们认为,应该着重研究教育和教育发展的特性,关注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性,教育的真正内涵等,防止和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损失,提高教育的效率。

二、儒家经济思想与中国经济发展方略的融合

1.以“富民”和“均无贫”的思想作为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社会结构特征是“二元”结构,即“官”与“民”的利益之争,可以说民富则国安,民穷则国乱。而富民政策的实质就是合理地分配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因此说如何协调两者的利益冲突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课题。

儒家经济思想中关于利益分配与国家稳定与否有“抑兼并”和“不抑兼并”之说。“兼并”的含义是“两极分化”、“大鱼吃小鱼”之类。主张国家严厉制止这种事态的为“抑兼并”,而主张国家放任自由的为“不抑兼并”。“抑兼并”与“不抑兼并”其实是体现国家的宏观分配与再分配制度,采取什么样的制度显示了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和国家的经济环境。

可见,制定正确的国家分配制度,建立相应的再分配体系,保障人们得到应有的物质利益、自由和个人尊严,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非常之重要的。结合中国目前现实情况,我们认为中国首先是采取“富民”政策,然后建立完善的分配制度、再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使民富的同时,做到“均无贫”,利用财政转移支付来赈济和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调和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以达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2.以“见利思义”来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观念。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所有人的行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维护公共利益和经济秩序,合法地获得收入。而中国现实的市场状况是:(1)目前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欺诈、偷税漏税,更有甚者为一己之利,不惜违法乱纪,损害他人的利益的现象,除了在道义上进行谴责外,还需要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制裁;(2)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实施地方保护主义,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

因此,除了在社会上树立儒家的“见利思义,重义轻利”、“义然后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竞争理念,反对“见利忘义”,使之成为中国建立市场经济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进一步用市场的方法替代行政权力,并且健全法律法规,用法律来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

经济发展思想篇(7)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突现,越来越重要。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一)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物质与精神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神,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性作用,但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历史的发展并决定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形式。

马克思理论还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而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经济价值,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经济与文化、道德可以相互作用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马克思・韦伯曾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因而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需要法制更需要道德。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是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如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

另有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指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

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三)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由人的数量来表示,而且也由人的素质来表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地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提供基本价值导向

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处于不同时期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尽可能地增强社会的基本价值认同和核心凝聚力,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道德环境、认知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广泛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大力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荣辱观的深刻教育,筑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自身独特而巨大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整合、协调、优化环境,扫除精神障碍,破除落后的思想道德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增强人们之间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沟通,行为的配合,保证经济工作的正常运行。从整个社会来讲,这有利于统一思想,排除各种错误干扰,化解冲突,沟通人际情感,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可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敢于创新、公平竞争、讲求信誉、崇尚奉献的良好氛围。

经济发展思想篇(8)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建设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劳动主体。企业良好人文环境的形成,通过企业思想政治导向和凝聚功能,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目的性,反映企业员工及管理者的整体需求,形成企业的团队精神。而这种凝聚力和相信力,就是引导企业全体职工进行生产的巨大动力,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了人文精神。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有效载体。企业从新的视野和载体以及手段开展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企业的形成团结协作与拼搏奋进的精神。在企业经营管理和个性化的建设中,为企业职工提供当家做主的环境。在实践中,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硕果累累[3]。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可以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和生机。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是经济实践的结果,对经济建设具有反作用。因此,在进行经济建设时,能形成企业经济活动和组织中的文化含量以及文化内聚力。四是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企业的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工作从本质上看,是以人为出发点。在多边的环境中,要充分考虑建设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根本上来讲,与经济建设的工作条件相同。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凝聚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凝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在建设中的优越性。政治性是企业建设的首要特性,在企业的经济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管理与组织作用,在有效政治活动的创建中,为企业发展凝聚力量。企业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员工个体的作用,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因子”的作用,形成强大的经济推动力。其次,有利于工作方式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方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建立在资源行为上的行为规范,更加适合企业职工的接受。在工作机制上,企业通过具有特色的管理,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机制,将个人的命运发展和对企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相结合。在生产经营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协调定额、薪酬以及福利方面的矛盾[4]。最后,有利于工作途径和形式的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内生动力、外聚资源”。在制定思想政治发展的目标的同时,应当和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目标相结合,探索建立合适的路径,继承优秀政治因子,整合传统的价值理念,将企业的精神以及价值理念贯彻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实现企业效益的最优化。就创新企业发展的形式而言,通过汲取精华文化,不断将形式主义的东西抛弃,能集中优化企业的管理目标。例如,使用标示、标语以及新型的传播媒介,通过具有循环形态政治环境的建立,为企业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的战略思维,是形成企业凝聚力的黏合剂。企业与员工是企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只有将两者结合好,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加强企业的建设规范,制定人性化和理性化的管理方案。让员工和企业同一个脉搏,共同发展。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任何事物在赋予了思想政治的内涵之后,便会形成企业的内在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强势的竞争力[5]。第二,有利于企业和谐发展。有效的企业思想政治建设是在企业中打造出一支优秀和谐团队的关键。因为和谐企业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在工作中,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重点是统一企业和发展团队的发展愿景,将关心人、教育人、成就人统一起来。另外,通过企业员工成长空间的优化,缩小员工现实条件和成才愿望之间的差异,能有效地解决员工群体的实际问题,为企业的发展凝聚力量,塑造员工的新形象和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过塑造员工良好的整体精神风貌,用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合理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第三,有利于实现企业科学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必须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注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桥梁作用。企业的理念、精神、宗旨和使命是企业思想政治文化的核心,要为企业的第一要义“发展”服务。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的发展,这就决定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从根本上更接近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引导,让企业员工认同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实现企业发展的价值,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发展思想篇(9)

中图分类号:F097 文献标识码:A

陈云经济思想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理论体系中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发展思想。从陈云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的实践角度出发,最能发现其思想理论在经济理论体系中的位置坐标,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导向

陈云经济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的生产生活,坚持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思想,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根本导向。在1956年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完成之后,国家的工作重心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首先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对此,陈云指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必须平衡,必须兼顾。”既要重视社会主义建设,又要保证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实际上是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1958年,运动当时过分强调积累,从而造成了人们生活的困难。陈云在总结教训时,“我们现在面临着如何把发展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安排好六亿的生产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改革开放之后,1981年,陈云在主持中央经济工作时强调,“从全局看,第一是吃饭,第二是建设。吃完用完,国家没有希望;吃了之后,要保证有余力搞建设搞发展,国家才有希望,这是经济工作的大方针。”因此,陈云以人为本的经济思想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国民。

二、明确了关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导向

陈云明确了新中国发展商品经济的方向并奠定了建构经济模式的基础,成为后来内涵丰富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思想。1948年8月,在革命形势发展迫切需要对新中国经济模型进行构建的形势下,陈云第一次系统提出了新中国经济的主体框架“一切国营、公营企业计划化、生产经营企业化和管理民主化的三位一体模式。”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提出了计划和市场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实施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但需要有一定数量个体经营,作为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有益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是补充。这就是“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模式并没有实施,使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想流产了。

三、坚持综合平衡的的长期指向

使国民经济按比例、综合平衡发展,是陈云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的原则。1954年,陈云指出,“一个国家、应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规定各生产部门之间应有的具体比例,……唯一的办法就是看是否平衡,合比例了就是平衡了。”即经济发展要做到综合平衡,也就是保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的比例平衡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然而,1956年,我国经济建设有违反经济规律、急躁冒进的倾向,陈云同志针对这一倾向,提出物资供应平衡、财政收支平衡和信贷收支平衡这一“三大平衡”的经济发展原则,得到党的的采用。

具体来说,陈云经济思想中的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综合平衡的经济理论包括:(1)在产业结构上,重视农业生产,保证农、轻、重协调发展,实现综合平衡的经济发展指向。(2)经济建设和发展规模必须与国家实力相适应,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3)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实现国家经济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的发展导向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陈云经济思想中就包含了人口、环境、资源协调一致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建国初期,陈云多次提到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口过快增长,会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而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陈云是坚决反对以掠夺使用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资源的过分使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从而使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泡影。陈云的认识和预见,为我国新时期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借鉴。

(作者: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委党校,教师,大学本科)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

[3]陈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

经济发展思想篇(10)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行为按价值规侓和市场规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活动方式,以小型、多样、细腻、实效为主。但多棱面的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群体结构,仅用一种或几种方式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把思想教育的内容,载于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化深奥为浅显,由被动转为主动,更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因而更能有效地达到教育职工的目的。根据华侨农场各阶段的工作任务,选好切入点,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寓教于乐之中,把关心职工生产、生活,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点,以激发职工奉献精神。比如,华侨农场以种植为主,我们可以组织职工开展各种作物种植知识竟赛活动;还可以开展各种作物成果比赛活动,这些活动要评出若干名次,有奖励。这些活动起到以点带面,共同进步的作用。

2.以典型为导向,找准“结合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以典型示范为导向,必须注意先进效应和榜样作用,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先进网络。坚持正面典型宣传引导,同分层次教育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利用典型的号召力鼓励职工奋发向上。通过先进典型引导,带动中间,帮助后进,并善于结合生产活动,寻找最隹结合点,促进职工队伍素质提高。(1)找准共鸣点:从职工喜欢接受的引导式、中恳交心式、鼓励信任式、吸引参与式等形式找准共鸣点;从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帮助人方面挖掘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2)抓住兴趣点:趣味性越浓,职工参与的自觉性越高,这是职工求美、求乐需要决定的。因此,给职工参与生动活泼、趣味性高的社会文化生活,作为投其所兴趣,寓教于乐、喜闻乐见,以此活跃职工文化生活,起到陶冶思想情操的目的。(3)发现闪光点:对不同个性的职工采取相应方法去疏导,理顺性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在感情投入,以情感人。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和培养人的长处、优点、成绩,并提供条件和机会去发挥人的积极因素,使其扬其长、存其优,促其成,引导他们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让闪光点不断发扬光大。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错综复杂的情况和职工各自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方法。

3.以解难帮困为着力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

职工的许多思想问题是一些实际困难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这种因实际困难而产生的思想问题应多角度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应从关心职工生活,雪中送炭,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职工实际困难和需求,突出服务职能,针对难点和热点问题,不断更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实实在在地办好有利于职工群众的事情,尽可能解决好物质利益方面的事情,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比如,对职工致富无方增收难的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号脉”、“透视”、“扫描”等多项检查,找出原因,然后开“处方”,“对症下药”,拨除“病根”。恢复“造血”功能,提高职工致富能力。

4.服务生产经营,抓住华侨农场重大改革的环节,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和效率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并贯穿和融合于经济工作全过程,服务于经济,推动华侨农场各项改革,调动积极性,只有围绕经济工作的重点,渗入经济工作内部开展工作,特别是抓住重大改革的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显出优势和威力,才会出效果。比如,我国整个华侨农场系统实行“三融合”改革,(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是一次深层次的改革,力度较大,触及到方方面面的责任和利益,那么,华侨农场领导班子应主动配合地方政府进行改革,场党委和政工干部必须认真领会国务院侨务政策和“三融合”改革精神,开展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三融合”改革顺利进行。在“三融合”改革中,笔者有这样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活力和效率发挥得好,职工理解、支持、配合,改革就容易成功。否则,反之。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结合,是根椐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提出来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保证经济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方向,同时又要服务经济工作全过程。总之,经济工作需要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质服务。职工在生产和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其暴露和解决的过程就是经济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因此,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关键性和倾向性问题,既要发现个性特点,又要遵循社会规律,及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保证生产经营经济工作顺利开展。

经济发展思想篇(11)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了三十余年,国内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证明了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正确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导致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遇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等问题,使得一些人对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产生了质疑。为此,通过分析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本质内容,认清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本质,坚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对于解决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邓小平经济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