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集体经济强村的定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1 16:52:11

集体经济强村的定义

集体经济强村的定义篇(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目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辽阔,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经济制度,当下,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但城乡经济的差异较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长期战略任务。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公平,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集体经济的概述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特点乡村振兴提出至今已有近四个年头,自2017年习主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起,我国农村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是在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目前城乡差异明显,与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持有一定差距的基础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特点是要推动农村发展,是全面性、系统性的战略任务。其不仅要发展农村的经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也试图从生态文明、文化教育等方面发展农村。

(二)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与特征农村集体经济也称做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这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一种独有的经济体制,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归农村集体所有,劳动成果和收入也归集体共有。农村集体经济在当前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取得了极大的成效,工业化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样目前农村集体经济也面临许多挑战和阻碍。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一)促成共同富裕的实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但是实现共产主义和社会公平是国家追逐的最终目标。所以,农村集体经济在所有制经济中必须处于重要地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既能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发展,也能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同时促进了城乡公平,防止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

(二)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主要的经济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土地改革的方向,是变成农村经济私有制,这显然是与社会主义国家道路相违背的。目前仍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是因为当时以及当下社会发展条件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流传下来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化机械化生产,以国外发达国家为例,都是采用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目前在农业现代化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这主要就是因为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无法使用高端智能化农业机械。所以,要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中国农村早日全面实现机械化,必须要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改革。

(三)优化农村基层政权改革我国农村政治制度,最重要的特色是实行农村基层民主自制,村委会作为农村群众自治组织,虽然不是政府机关,却是最关乎人们切身利益与农村发展的组织机构。由于我国农民教育水平低下,对民主的概念也不是特别清晰,所以目前基层政权与基层自治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基层干部自身政治素养不够,没有很好地保障群众权益。因此,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推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改革,推进集体经济发展,更需要集体去行使权利,表达意愿,促进农村民主政权进程。

三、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不足之处

(一)农村人才和劳动力流失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收入、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就业机会都比农村要高得多,农民纷纷进入城市,这个现象在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萧条,劳动力大量流失。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才也不愿意进入农村,尤其是部分偏远地区的乡村。然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劳动力,这一问题不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步伐将会停滞不前。

(二)集体经济发展的认知低下由于中国农村自古以来是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济,即便建国已经70周年,但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上农民大多文化素养低下,他们难以理解集体经济的意义,甚至也无法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目标。在农民看来,吃喝不愁、劳有所获的生活就是他们所向往的。所以,农村整体而言对集体经济发展的认知低下,一时半会难以领会集体经济的伟大意义。

(三)基层政治组织亟待改革由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是我国人民的先锋。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更需要有先锋和精英带队。但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而言,许多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年纪大多偏大,同时大多文化学历偏低,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由于科学的迅速进步,这些年纪大、学历低的基层干部很难再真正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带头人,也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另外,基层政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人民群众真正参与民主的实质性偏低,人民群众难以真正参与到民主大事的决策上来,一是由于民众民主观念低下,对于农民而言,甚至许多农民都不知道民主意味着什么。二是民众对基层政权的监管不足,难以真正实行监管的权利。导致部分基层干部存在贪污腐败或者行事不力等问题。

(四)社会对集体经济有一定误解和偏见我国在建国初期,曾实行过一段时期的集体经济,由于当时改革的步伐过于超前和激进,因此造成了一些挫折。但是,当下发展集体经济与当时的集体经济截然不同,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落后,生产力无法支撑过于激进的制度。但华西村等农村改革案例,让人看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希望。现在社会整体对集体经济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步伐,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四、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引进农业人才,提升人才素养要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要让农村经济建设拥有人才。因此,国家要制定一系列政策,让人才愿意去农村工作和服务。首先,可以提升农村的工资待遇,以及公共设施、交通等硬件物质条件,提升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度,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其次,可以以大学生为主,制定和普及政策,如农村定向师范生、大学生村官等政策,给农村学生在高考上给予一定的福利,让其毕业后可以在乡村服务一定的年限。再次,对农村原有的劳动力要予以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技术水平等,还可以在农村建立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后,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财政、政策支持,让许多企业愿意去农村投资、办厂等。

(二)加强农村整体对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要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要对集体经济的发展有正确认识。首先,要政府带头,可以定期下放一些专家、学者,去农村基层跟村民面对面讲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义以及未来的构想,让群众了解集体经济,并信任集体经济政策。其次,可以让部分集体经济发展成功案例的农村地区,向全国各地镇村讲解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也可以让各地农村派出村民去这些地区考察、学习,真正实现先富带后富。最后,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更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不能因为发展集体经济而盲目进行改革。

(三)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优化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优化和改革。一是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建设,及时吸收年轻有为、高素养、高学历、懂经济发展的党员干部,同时这部分年轻干部要真正为人民服务,真正愿意为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二是要建立健全人民监督制度,确保基层干部能真正为人民服务,真正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三是要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的落实,而不是占着政策的福利,却没有真正落实政策。四是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对部分地区暂时不适合大规模发展集体经济的农村地区,可以先缓慢实行,不能急于求成,而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集体经济强村的定义篇(2)

1、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上,再一次明确指出发展农村经济要“增强集体经济实力”,这充分说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我们党在农村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

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使得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作用的基层政权不能够有效发挥出来,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削弱。只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才能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物质基础,巩固基层组织的核心地位,增强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

3、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加快农村实现小康,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善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在当前国家财力有限,农牧民收入偏低的情况下,只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才能有效地对农村修路、农田改造、村镇建设、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农村自身加快发展的造血能力,不断改善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村组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对老**镇村组集体经济情况的调查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是较薄弱的。这个镇在1983年实行包产到户时,就把集体的牲畜、农具等作价分给了农民,集体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的。在这期间,各行政村虽然办过企业或经济合作社从事工、商业活动,但因种种原因,现均已停产倒闭。5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目前都没有企业,集体的收入主要就是靠机动地发包收入,再无其它的收入来源。从被调查的5个行政村、51个组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年底,各村委会的集体总资产为226.3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12.39万元,流动资产113.78万元,而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仅有4.92万元,其余为债权109.26万元。另外,债务达126.44万元。具体地看,5个行政村有30%的村资产总额不足50万元,60%的村集体流动资产不足20万元,80%的村集体积累资金不足10万元,60%的村债务大于债权,60%的村集体年总收入不足5万元。

51个村民小组集体资产总计1532.1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达1283.92万元,但这其中农民集资打井的资金就占1247.11万元,真正属于51个村民小组的固定资产仅有30余万元,而流动资金中的货币资金仅45.07万元,70%的村民小组帐面无一分现金,作为集体积累资金的公益金,公积金帐面上虽有86.35万元,实际并无现金可支配。各村民小组的收入仅仅靠的是机动地的转发包收入。具体到每个组来看,集体流动资金不足万元的组占68%,集体年纯收入不足万元的和收不抵债的组占63%。从全县情况看,也是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村组集体经济收入只能维持正常业务开支和少量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有的集体经济严重亏空,村财收不抵支,个别地方“空壳村”现象仍然存在,这些情况严重地制约着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和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村组集体经济薄弱的原因

据调查,制约村组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70%的村组干部存有“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开拓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总体来讲,村组干部报酬低、待遇较差,大部分村组干部都是辛苦一年,报酬还拿不到手,只有挂在帐上,这对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是有影响的;另外,村组干部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依然比较严重,5个行政村中,书记、主任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村有3个,年龄在50岁以上的书记有3个,占60%。村组干部中初中、小学文化水平的比重偏高,达89%,不少人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等懂得不多,对于发展村组集体经济只讲客观条件差,主观上努力不够,导致集体经济逐年薄弱。

2、干部主要精力还没有集中到发展集体经济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村组干部的精力平均分配情况为:10%的精力用于抓集体经济,70%的精力用于落实上级下达的任务和自己的主管工作,15%的精力用于家庭劳动,5%的精力用于应酬及其它事项。绝大部分村干部反映当前农村工作难开展,就**县而言,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村组兴办企业困难,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太少。

3、农民对集体经济不关心。村组干部普遍反映,目前农民对集体经济的主人翁意识淡薄,对发展集体经济不关心、不支持。他们认为村、组集体经济与他们的个人利益关系不直接,经营没有决策权,管理没有监督权,借口减轻农民负担,就什么都不愿交。因此,当前教育农民,给农民讲政策、讲法规,对农民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任务迫在眉睫,在下乡驻村工作中要加大对农民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

4、村级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一是集体资产管理混乱,体制下放期间,由于没有处理好“统”和“分”的关系,把应由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分散到农户去经营,又没有很好加以管理,造成集体果园、山地等资产分光、流失。山区乡镇尤为突出,大部分山地无偿被村民占用,又没有收取任何山地开发使用费、管理费,没有签订任何承包合同,使村集体失去产业基地,村财几乎是空白。二是缺乏使农村集体资产在运营中保值增值的有效管理机制。原有的一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已逐步被取消,仅有的个别优惠政策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而失去吸引力,原来的一些村、组所办企业也都早巳倒闭。对现有的集体资产也存在管理不严,造成集体资产缺乏与浪费,更谈不上集体资产在运营中保值增值。总觉无条件,也无能力兴办什么合适的企业,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只有提留的收取和机动地的发包(留有机动的的村、组),集体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5、村组经济发展的路子不多。部分村组领导班子素质差,没有一个好的支部带头人,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或只规划没有具体实施案。但主要的原因在于村组干部集体经济观念不强,公仆意见识淡薄,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缺乏发展经济的思路和管理经济的能力,不能找准一条发展路子。目前,发展集体经济难、完成上级计划难、农村五好建设难、处理民事纠纷难成了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四难干”。

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几点对策建议

1、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有人办事,有能人办事”的人才保证机制,在强班子、优化环境上出新招。一要改革选人用人办法。不断调整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尤其是选配好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切实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热心为群众办好事,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选进基层领导班子。在村组干部的选拔上要开阔视野,拓宽渠道,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新机制,实行“三推一审一选”(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组织推荐,党委审查,党员大会选举)和“两票制”(群众投信任票,党员投选举票)的办法,选拔有能力、有威信、德才兼备的党员任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应尝试打破“限定村内选人,因定本村任职”的框子,通过竞聘、招考、下派等多种形式推进村党支部书记的异地任职,并且逐步实行职业化管理。二要加大后备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力度,实行跟踪培养,培养成熟就要及时大胆启用。要建立“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能人中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要把能人吸收到党内来”。积极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把那些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管理的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村企负责人和致富能手纳入视野,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高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二是“把党员培养成能人”。充分利用党校、党员电化教育、“科技之冬”等多种培训形式,积极组织党员学政策、学理论、学法律、学科技、学市场,提高他们的致富本领,使一部分党员成为村务管理的行家里手,成为党员中的能人;三是“把党员中的能人培养成村干部。要把党员中的能人确定为后备干部,并建立健全后备干部队伍档案,通过“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和“双带”工程活动,为后备干部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尽快成熟,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三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在解决干部工资、福利、养老等生活保障上下功夫,对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党支部书记,解决相应的政治待遇。改革村干部的工资制度,要探索税费改革后如何结合工龄、村人口规模、学历、农民增收以及双目标责任状落实情况发放村干部工资。配强领导班子。解决好“无人管事”的问题是解决“无钱办事”问题的前提,要求村组今后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下功夫,重点抓住两点:一是从思想观念上教育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强化发展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对那些集体经济“空壳村”,要增强支部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二是要把扶贫和整顿经济薄弱的村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层层明确职责。

2、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杜绝集体资产的流失,保证现有集体资产能够发挥作用。首先通过清查村、组集体经济的各种资产,摸清集体资产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营效益情况,做到帐实、帐款相符。其次,通过依法对村组集体组织的各种资产界定所有权,理顺产权关系,维护集体的合法权益。第三,通过对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种资产进行重新核定,确定集体资产的价值总额。第四,通过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监督,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民主监督,科学管理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对集体资产清理完成以后,应加强对欠款的回收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权利、义务观及集体主义教育。第五,建立健全财会工作和管理制度,村财务开支实行三审制度(即社长审签,民主理财小组审查,村委会审核,村主任核签);财务管理实行“村有乡服务”制度,即:村会计业务由乡农经站提供服务,村上不设会计,村出纳由村委会推荐,乡农经站考核聘任。积极研究探索化解村组债务的途径和办法,减轻债务负担,实现节支增收。

3、加大清欠力度:盘活现有集体资产,使有限的资金更好地得到使用。可以利用收回的欠款作为资本,进行投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搞养殖业。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投资,同时向个人吸收股金,兴办股份制养殖场,搞牛羊育肥及繁殖;聘请有能力、懂技术的人进行管理,杜绝过去政企不分,多头管理的现象,年终按股分红;二是在集体机动地上做文章,招标发包是一种形式,另外也可集体统一管理,想办法吸引外资搞综合开发,但必须由专人负责,签订责任状,制定奖励办法,并交纳一定的风险抵押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集体留足机动地,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的—种有效途径。然而现实情况是,部分村、组在二轮土地承包时却没有留下机动地,既使留下机动地的村、组由于给新增人口分地,机动地也在逐年减少,这样下去,再过几年集体就连一分机动地都没有了。因此,我们建议能否按中央精神“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对新增人口不再分地,所留机动地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上升,加之国家狠抓粮食安全工作,土地升温,应继续规范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积极解决遗留问题,对承包的机动地应公开招标,切实管好用好。

集体经济强村的定义篇(3)

  

 

关于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目标,邓小平同志认为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坚持长期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应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主体同市场经济的充分衔接和融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规划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集体经济的全称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它包括城乡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或者合作社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则是指农业以致农村中的各种合作社经济。新型集体经济在改革中脱颖而出,是劳动者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坚持合作制,真正民有民营的经济形式。与传统集体经济相比,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关系明晰,劳动者真正成为集体经济的主人,实现资本与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具有较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机制市场化,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能够有效提高集体经济的效益和发展后劲。  

  

一、集体经济的作用  

  

集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集体经济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实力的强与弱,关系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福利的提高,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拓展了集体经济的内涵和实现形式,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的有机统一,其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求,符合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也符合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能够有效地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户提供服务等职能,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就会就丧失了有效的载体。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扩大农业公共积累,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效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工业布局和城镇布局,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  

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在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方,农民分散经营的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经营信息不灵通,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农村能够真正带领农民集体致富的,还是要靠集体经济组织,典型如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南街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农村就建设得好。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都是一种强大的支撑,并且在农村转型与发展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快集体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新形势下,要把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作为繁荣农村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努力探索更有效支持方式、寻求更有效发展途径。从当前农村的实际状况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应当努力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性质 

家庭联产承包制,不是单干,不是个体经济,而是把家庭承包经营引入集体经济,从而成为集体经济的一种责任制形式,一种双层经营的体制形式。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目前农业经济再生产在某些地区处于停顿状态,集体服务和支持流于形式,农业生产和收益受到影响,这是引发农村地区各种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必须重视集体经济的建设,努力完善各种制度,切实保护和使用好各种集体资源,加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其活力,才能树立和巩固其参与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进一步赢得农民的认可和信任,完成其重大的历史使命。 

(二)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依法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建立规范的村级财务运行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探索和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各级政府及其政策要积极引导集体经济发展,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集体经济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支持,在银行贷款、技术支持、产业项目、人员培训等方面鼓励和扶持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使集体经济有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 

(三)发展集体经济要重视制度建设 

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经济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加强农村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在财力和物力上增强集体经济自我积累的功能。建立科学规范的组织制度和合理的管理约束机制。统一经营不只限于村庄,还应逐步扩展到各种层次的合作经济组织。另外,为了维护集体所有者的合法权益,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还应从法律上对集体经济给予保护。 

(四)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 

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集体经济发展快的地方,集体经济的力量就雄厚,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就较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的体现。而在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方,儿童失学辍学问题严重,社会治安状况恶化,甚至有的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和之风盛行。 

(五)壮大集体经济力量,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改善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状况 

集体经济强村的定义篇(4)

一、农村集体经济是贫困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

(一)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贫困仍然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直面的难题。2016年底,我国仍然有14个连片特困区,592个部级贫困县,贫困人口超过7000万。近年来,通过党中央的各项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村委的支持带动,很多贫困地区的村庄开始根据农村市场的需求打破界限,组建股份制集体经济实体,解决农产品的供销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然而,这种实体经济组织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缺乏固定的销售渠道,导致运转十分困难,集体经济经营还是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要尽快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贫困地区必须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之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二)是贫困地区践行“三农”政策的关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全?h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法律,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资格。”同时指出“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有效途径,鼓励地方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党和国家的政策为贫困地区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指明了方向,贫困地区一定要将这些政策宣传好、落实好、发挥好,提高政策的实效性,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贫困地区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

我国作为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大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集体经营自我积累与调节能力比较脆弱,严重影响了农村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基于农业现代化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内在要求,贫困地区战略转型的重点在于改变目前散、小、弱的现状,推进产业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更是贫困地区实现战略转型的关键。在党和国家政策的范围内,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土地用途以及保证村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引导农村集体土地有序流转,做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调动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的质量与水平,将农村集体经济打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重要经济基础。

二、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

(一)农民集体经济观念淡化

在贫困地区,大部分干部、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集体主义意识淡化,认为搞集体经济赚了是自己的,亏了是大家的,只顾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狭隘的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要发展个体经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根本没有必要;还有一部分人受到传统人民公社的集体生产方式影响,对这种集体经济形式缺乏信心。这一系列的问题,极大的挫伤了农民对于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从思想上阻碍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民集体经济观念薄弱非常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地方偏僻,经济落后,农民思想落后,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离开土地外出务工,具有相关知识的专业人士也不愿意来到这些贫困落后的农村,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难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由于管理队伍水平不高,对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目光,对于可以用来集体经营使用的荒山、荒滩、荒地等没有直接进行投资而是直接发包租赁,无法取得高收益,将征用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等集体资产全部分给村民,使得村庄集体积累资金使用殆尽,导致村集体“空壳化”现象严重。

(三)管理监督机制混乱

目前我国广大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管理混乱,农村基层经营管理机构问题繁多广大贫困地区由于没有专业的财会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财务制度不严格、管理不规范、资金支出缺乏监督、财务漏洞繁多,导致各项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并且吞、转移、挪用集体资产现象时有发生。虽然目前贫困地区的农村也在大力推行基层组织建设,但是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村庄拥有较为完整的基层组织结构,大部分的农村管理监督机制都是不规范的,这严重的影响了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四)土地资源利用低效

农村最基本的资源是土地,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急剧减少。由于我国农村土地都是根据农村人口数量进行划分的,并且法律规定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因此现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权直接对这些土地进行支配和配置,特别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或者乡村建设公共设施时,这种土地集体所有制必须通过法律批准才能生效,极大的限制了开办乡镇企业和建设政府基础设施。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土地绝大多部分都是承包到户、分散经营,土地资源利用低效、浪费严重,不能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作用。

(五)对政策依赖性强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群众一直存在“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很多贫困村庄依靠上级财政补助和国家的“救济粮”来生存,缺乏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相关的科学技术,艰苦奋斗、主动进取的劳作精神不断淡化,甚至不少村庄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支持而故意谎报本村实际收支情况。这些贫困村庄群众的主要家庭收入来源基本都是劳动力外出打工,其次是对现有的土地耕种的农业收入,而农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微乎其微。这些都表明了现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干部群众缺乏探索创新的理念,缺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自力更生的决心。

三、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集体主义思想作为集体经济的灵魂和精神核心是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集体经济整体实力得到提升的保障。因此要想发展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首先要改变农民残留的传统思想,改变他们小农经济的观念;其次要不断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宣传,大力培育农民集体主义精神,让集体主义精神根植于农民的心里,把集体主义作为指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思想武器,让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和认识到集体主义的重要性;最后通过集体主义精神来影响农民的行为,让农民群众的团结一致,实现农民价值观、理念等方面的高度统一,达到在实践之中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和沟通,从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力军,能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积极宣传集体经济的本质内涵,让农民意识到发展集体经济的优势,强化引导意识,促使优秀的人才积极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靠拢。其次,大力选拔,培养人才。从农民中选拨出一批懂技术、有先进创新理念、懂管理、有大局观、能宏观调控把握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合理安排组织内部事务等能力的精英代表,对他们进行培训,不断丰富其专业知识、提升其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最后,强化素质教育。通过经济交流、组织培训、技术研讨、策划有奖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素质再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和意识,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

管理是保证组织机构内部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才能促进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首先,完善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把控非生产性开支,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审批手续,健全财务委托制度。其次,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重大决策要经村代表大会通过,实行投票表决制,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第三,规范村级财务公开,提高村务透明度,保证公开村务的真实性,杜绝假公开或半公开的现象,防止集体资产收到侵蚀、农民利益收到损害,让村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发展集体经济。最后,加快完善资产清查手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清理集体资产的操作流程,化解村级不良债务,增加集体经济积累,壮大集体经济。

(四)盘活集体资产和土地资源

集体经济强村的定义篇(5)

村级经济作为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村级经济的壮大,举步维艰。因此如何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的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名,就必须梳理清楚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思想的变迁。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建国后,的集体经济思想及实践,是在一个复杂的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其核心在于:走社会主义道路要发展集体经济,不能动摇。但是他追求“一大二公”,搞升级过渡,刮“共产风”,使得社会主义事业发生挫折,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遭到一定破坏。

1949年9月政协通过了《共同纲领》。在《共同纲领》中规定:“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为整个人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政协的《共同纲领》,建国以后,新中国将继续搞一段新民主主义,等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在迅速恢复的基础上得以发展。这个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为“一化三改”。“一化”即“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的主要任务是“变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个体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实践证明,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对个体农业,我们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之后,1955年7月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指出:“我们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采取了逐步前进的办法。在《一个从初级形式过渡到高级形式的合作社》一文按语中指出:对于条件已经成熟了的合作社,就应当考虑使它们从初级形式转到高级形式上去,以便使生产力和生产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建国初期,广泛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变革,是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但在一个有几亿人口的农村,把合作化当政治运动来搞,难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也就导致了集体经济思想的一个误区:建立“一大二公”的。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一)小平同志的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邓小平经历了中国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各个阶段: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以及农村改革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经济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总方向,这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早在1980年中国农村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的论断。此后的十多年中,他一直强调在中国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的必要性。1984年3月14日,在与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再次强调集体经济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总方向。1985年11月24日,同薄一波谈话时,薄一波谈到农村党员干部在发展经济中的三种情况时,邓小平指出:“……将来还是要引导到集体经济,最终要引导到集体经济。”1992年,在审阅中共十四大报告稿时的谈话中,邓小平指出认为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这包括:

1、农业集体经济必然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集体所有制。1992年7月,他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

2、农业集体经济活动的主体是集体,而非单个的农民。也就是说,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决定了,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等经济活动主要由集体组织。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

3、农业集体经济内部,成员共同劳动,实行民主管理。这是由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决定的。

4、集体经济有多种组织形式。1962年,中国拆散所有制,个别地方愿意保留,农村出现了、生产大队为核算单位和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并存的情况。可见,在邓小平的思想中,农业集体经济并不是单一的模式。

小平同志认为: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现代化,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思想。他概括了集体化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是:机械化水平提高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多种经营发展了,集体收人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而且他认为这种转变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形式,而是生产发展本身必然提出的要求。

(二)新时期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思想

在新时期,认为当前农村工作在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搞好扶贫开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切实解决“有钱办事”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中(2007),同志再次强调,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对邓小平理论认识的深化。这是对邓小平所同志的所说的“两个飞跃”的进一步概括和总结。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经过家庭责任制,充分释放农户分散经营的能量后,中国农村经济正处于集体经济“二次飞跃”的转轨时期。

三、总结

从中国农村集体经济思想的变迁可以看出,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在中国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它会不断创新,尤其是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即主要通过个体、私营、合伙、合作制和吸引外部资金的股份制等形式,来促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向城镇化的转化,使资源配置适应市场的要求打破地理空间而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恒杰.论集体经济[DB/OL].集体经济创新网,2010-03-15.

2、赵智奎,彭海红.邓小平的农业集体经济思想[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5).

集体经济强村的定义篇(6)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03-02

1 义乌村组织经济职能变迁的阶段划分

义乌村组织的经济职能的变迁和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密不可分。义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因不是工业化,而是市场化。村组织的经济职能在国家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在地方政府积极引导下,在村民自发和自觉的集体行动中发生了需求诱致型变迁和供给拉动型变迁。根据村组织经济职能发挥的不同特点分为三个阶段:

(1)1983年之前义乌农村村组织经济职能的需求诱致型变迁。

义乌人多地少、耕地贫瘠的状况由来已久,在改革开放之初,村组织的经济职能比较消极,体现在村组织对鸡毛换糖活动的默许,对外出小商品经营活动的默许行为上。作为小商品交易发源地的后乐村在村民遭受严重饥荒威胁时为鸡毛换糖类的活动变通地开具了“为生产队积肥”之类的介绍信,使得后期及改革开放初期的鸡毛换糖活动由间隙性的外出变成经常性的外出,并衍变为小商品经营活动。这个阶段,村组织没有明确的经济职能目标,经济职能在需求的引致下发生缓慢的、被动的变迁。其结果是迅速兴起了农民经商风气,个体商贩猛增到1982年初的4000余户,其中经营小百货的就有近3000户,从业人员达6000人。

(2)从1983年到20世纪末,村组织经济职能随小商品城的快速发展发生需求诱致型变迁和供给拉动型变迁,但以需求诱致型变迁为主。

这一阶段,由于集贸市场的迅速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迁,村组织的经济职能在没有得到政府足够重视的情况下也在发生较大变迁。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引导,变迁多出于自发,和自觉结合得少。有些村能够把握住先机,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也有些村没有能够保持发展的优势而丧失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根据和小商品城的密切程度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变迁模式,一是由市场化带动的工业化变迁,许多村落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二是融入专业市场化的变迁,许多距离小商品城较近村街主动迎合小商品城拓展的间隙,兴起各类专业市场,形成依存一街一市的房东经济。这一阶段,村组织经济职能的发挥对集体经济的作用较弱,但组织家庭分散经营方面比较成功。变迁交织着需求引致和供给拉动,但主要是需求引致型的。

(3)进入21世纪后,村组织主动迎合国际型商贸城市建设的步伐,引领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供给拉动经济职能变迁,农村面貌短时期内焕然一新。

在义乌政府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导引下,村组织积极投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主动迎合国际型商贸城市建设的步伐,能动地供给村落公共产品,培育集体经济,打造村民共同富裕平台,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村组织经济职能的变迁是能动的,自觉的,供给拉动型的。很多村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村民穷、村集体更穷向村民富、村集体也富的转变。

虽然义乌市构筑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地方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但村庄整治改造毕竟量大面广,政府安排投入“三农”的专项资金毕竟杯水车薪,组织资金和使用资金成为突出问题。江东青口村村组织能动地经营村土地等稀缺资源,市场化运作解决资金约束和土地约束瓶颈。宅基地选位招标拍卖,山林、水塘、田地承包招标,建设工程招标,既解决了建设资金的问题,又解决了资金使用问题,还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另外,村组织还创新金融手段,实行联户担保优惠贷款,解决村民建房资金问题。佛堂楼村在旧村改造前已经连续8年没有审批过宅基地建设指标,2005年为解决村里经济发展和村民建房用地之间的矛盾,村组织改变传统的“有天有地才算有家”的建房习惯,率先进行高层农舍楼建设,向空间要土地,反而多出了宅基地资源,有效地解决了土地约束矛盾。

围绕市场建村又是村组织经济职能发挥的一大特色。稠城兴中村、楼西塘村、竹佳里村等重新规划村落布局,着重培育服务软环境,绝大多数村民都进行房屋出租,每年的范围租金从旧村改造前的几千、几万上升到改造后的数十万,共同分享市场发展带来的幸福蛋糕。

2 义乌村组织经济职能变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1)要充分调动村组织供给拉动型经济职能变迁的积极性,提高效率。

农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集体行动的障碍,21世纪以来义乌农村的巨变无疑和村组织积极能动的供给拉动型经济职能变迁相关,如果仍然延续前二十多年需求引致型变迁模式,我们根本不可能看到今天这种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气象。村组织积极供给的经济职能发挥了综合经营村庄、经营土地、经营资源规模优势,极大地降低了村民单独行动的成本。义乌的新农村建设没有增加新的债务,没有占用新的耕地,没有减少集体积累,却实行了村民富起来了,村集体富起来了,外来建设者乐起来了的多赢效果,这是充分尊重人民的创新能力的结果。

(2)义乌村组织经济职能走过了一条由偏重经济发展、偏重个体农民富裕到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发展、全面进步的变迁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型。

义乌农村的变化与小商品城的发展和繁荣密切相关。21世纪前,始于模仿的创业活动随着小商品城的发展而不断铺开,许多村在需求诱致下形成了诸如织袜、毛芋种植、针织市场等产业村、专业村,富了一方百姓。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引导,这样的专业村、产业村也逐渐暴露出诸如环保、治安、生态等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的村组织经济职能变迁表现为强有力的供给拉动,集中涌现出一个个特色农业种植和养殖村、特色农业旅游村、特色工业村、专业市场村(房东经济)、特色文化旅游村,走的是一条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之路。从个体富裕到共同富裕,从片面发展到全面进步,从经营资产到经营村庄、经营资源,义乌村组织经济职能变迁模式也反映出一般的、普遍的变迁规律。

(3)义乌村组织经济职能变迁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性。

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低效的状态,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杭畴村、白塘村产业基地的形成都有其偶然性。在迈出了第一步之后,递增报酬效应加强了产业集聚,如果不加适时引导,容易产生锁定效应,锁定在低、小、散的规模上,虽然量大,但却没有形成既大又强的产业集群,这也是浙江省的普遍现象。另外,许多特别是紧靠市场的村庄在村组织的强有力经济职能的变迁过程中逐步演变成为房东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农民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使他们躺在房租上不思进取。

3 村组织经济职能变迁的方向展望

如前文所述,依赖市场发展起来的新农村也潜伏着一些危机,诸如村官腐败问题,“城中村”的顽症、“村改居”的艰难,房东经济的负面效应,同类相聚产业集群内的恶性竞争等等,这些指明了村组织经济职能变迁的方向。

(1)完善“富人治村”模式。随着村组织经济职能的壮大,村官在主管土地征用、租赁、转让、掌管财物、建设市场以及基建发包等职权的便利容易滋生腐败。仅2003年义乌警方就受理村官犯罪达30起,其后村官犯罪势头还有上升趋势。需要完善对村组织行使经济职能的监督机制。同时,需要把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职能和村组织的行政职能分离开来,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逐步过渡到公司制管理模式,通过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来从制度上割断村组织成员对经济利益侵害的纽带。

(2)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在义乌这样经济富裕的县域,阻碍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力量在于农村集体经济:农民往往既能获得农村政策的好处,又能得到城市发展的边际效应,进城积极性不高。初始资产的社区成员共有;以户籍的迁出或迁入作为退出或进入某一农村社区的依据等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的特征。义乌很多农村集体资产非常宽裕,只要保持农村居民身份,每年的村集体分红收益就十分可观,而一旦丧失这种身份,便意味着丧失了这种丰厚的稳定收益。在这种产权制度安排下,对于那些集体资产实力雄厚、土地增值潜力大的社区,尤其是城乡接合部,退出社区即意味着丧失一大块资产,社区成员往往不愿轻易作出选择,从而产生“城中村”的顽症、“村改居”的艰难。对这些问题,义乌一些村组织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可以通过股份化的方式“拆股到人”,逐步使个人对份额内的资产拥有完全产权,股份持有不再与社区成员户籍挂钩,“股”随“人”走。这样做就降低了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机会成本,同时有利于集体经济转为股份公司,融入城市经济。实现行政事务的居委会管理和经济事务的公司制管理分离,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民居民化,农民股民化。村组织从能动的直接的经营管理职能中脱离开来,回复到履行经济管理的监督(监事会)职能上来。

(3)提升专业村产业集群品位,增强综合竞争力。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先进要素资源,走产业集群整合重组之路,在低成本优势基础上逐步建立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创新能力、区域品牌等多方面国际优势,以“价值链”取代“产业链”,变价格竞争为综合实力竞争,变产品竞争为创新能力竞争,做大做强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培育核心竞争力。

集体经济强村的定义篇(7)

1、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方面是现在有些地方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原因是这些地方过去的集体经济基础好。在多年的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批能人,这些能人抓住集体企业改制和农村经济转轨的机遇,大胆地发展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这些地方虽然集体企业被改制成了私营个体企业,但是,因为多年来集体经济积累的实力比较雄厚,在农村经济转轨之后,有钱办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很强,扶植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办法比较多,出现了集体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是有些地方集体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都不行,根本的原因还是集体没有财力,始终没有能力改变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对内没有凝聚力,对外没有吸引力。因此,发展先进生产力,决不可忽视集体经济的基础作用。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保障。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无论是在一个地区还是具体到一个村,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有先有后,富裕的标志水平有高有低,尤其在一个村内农户之间,因为存在知识、技能等差别,富裕与不富裕的差异就会更加明显。我们要在承认差别的情况下,采取有效办法促进共同富裕。现在,个别农民通过劳动可以积聚上百万上千万元财产,兴办许多企业,盖若干豪华楼房,但让他们把部分财产拿出来给全村农民享用,发展公益和福利事业,实现共同富裕,是难以做到的,也不能这么要求。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村级组织统一支配的财力雄厚,就会完全有能力为全村人办大事、办好事,就可以让家家户户过上好日子,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根本保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个大道理,在村一级的体现最直接,也最明显。村集体有钱,经济实力雄厚,什么事情都好办,党支部有凝聚力、有号召力,村干部说话就有人听。村集体没有钱,经济实力薄弱,什么事情都难办,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在群众中就缺少威信。因此,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关键要做到两条:一条是有人办事,一条是有钱办事。“有钱办事”对于一个村来说,就是要有一定的财力。村级组织不是一级政府,办事需要的钱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因而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那么办事的钱从哪里来?实践证明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就会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党的形象和威信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二、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愿搞。“这一届干满,下一届还不知道能不能选上”的心理包袱在大多数村干部心中普遍存在,再加上当前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困难,很多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放开手脚工作,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无力搞。各村村干部平均职数为5-7名,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上级层层安排的事务性工作上,对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三是没法搞。部分村干部眼界不够开阔,对于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思路,没有点子,没有办法,不知何从入手。

2、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村集体公益事业无力兴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村级组织承担起大量村级集体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调研发现,一些村级组织没有经费来源,根本无钱进行村集体公益事业,如村内道路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村级集体资源的开发等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象较为突出,村民怨声载道,村两委干部威信难以树立;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公共资金缺乏,村两委也难以有效地组织带领村民发展经济,以致村级基层组织凝聚力下降,群众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

3、村干部考评奖惩机制需要完善。在村干部的考评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还没有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给大部分村干部造成“发不发展集体经济都无所谓”、“集体经济发展的好不好与我没关系”的误导。此外,村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偏低,大部分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没有解决,使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村干部在生活上没盼头,政治上没奔头,造成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

4、村干部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还理解的不够透彻,对市场经济知识、现代农业知识还学习的不够深入,对本村的优势还把握的不够全面,无法根据本村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发展集体经济对策;二是视野不开阔。 “等、靠、要、熬”思想严重,没有真正立足本村实际从内部挖潜,带动群众闯市场的意识不强,在把农业产品转化为商品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用心不够,用力不多;三是私心较重。少数村干部考虑自身利益的多,考虑集体利益的少,四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个别村干部目光短浅,为了自身政绩,为了享一时之乐,将集体资产一包几年,形成了“前人花钱、后人还帐”的恶性循环。

三、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1、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村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眼界不够宽阔、观念陈旧造成的。因此,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村干部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要努力使村干部牢固树立四种思想观念:一是树立村富民富、村民共富的思想观念;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观念;三是走出去、引进来的市场经济观念;四是集体主义观念。要加大对村干部的宣传力度,通过会议、电视等各种渠道,提高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

2、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强烈意识、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注意从大学生、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将那些年轻、能力强、素质高、有活力的人充实到村“两委”队伍中。村党支部书记要把三分之二的精力放在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多想点子,多想办法,多出思路,确保有足够的精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学习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重点解决村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上的“畏难”“依赖”“恐慌”等片面思想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掀起农村新一轮发展热潮。

3、要分析优势,选准突破口。由于各个村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要引导各村对现有资产和环境进行认真分析,找到自身可以利用和挖掘的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有利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优势,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同时,政府部门要研究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帮扶措施,市直部门与村级组织结对帮扶,村委会要积极主动联系,积极争取他们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弥补村级发展集体经济无项目、无资金、无技术、无销路等不足,还要主动出击,与大企业、大公司协调联系合作,借助外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4、要加强村级资金管理,着力完善资产保障制度。要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经济收、管、用的制度和办法,探索有效管理、有效监督的运行管理模式,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规范管理。重点要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委托、现金管理、开支审批、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收益分配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二是民主决策。在选择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确定经营方

集体经济强村的定义篇(8)

2.农村土地所有权应当由国家统一收回为国家所有,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土地全部为国家所有更利于耕地的保护,因为可以由国家强制力直接保护较为直接和有强制力,并且国家所有可以统一标准,严格土地管理制度。

3.还有学者基于我国国情和法律规定认为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应当坚持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只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以更利于其发挥保护耕地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最直接最方便行使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与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等同样是与自然人对立的一种权利义务享有者或承担者,集体经济或者集体所有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法律意义上的词语,而是经济或政治领域的词语在法律上的使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虽然与法人、公司企业、合伙企业等有许多不同点,但对应于自然人个人它同是自然人的集合体,是农村特定农户的集合体,一定范围的农村承包经营户的集合体,我国民事通则将民事主体分为自然人、法人,同时非法人组织的民事法律主体地位也被广大学者认同。

我国法律并未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个别地方法规对其类型予以不同试探性规定,例如浙江省规定为企业法人,湖南、湖北省则为未明确类型的法人。各地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律地位的探索是积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确立同时也意味着其权利义务是可明确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是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地所有权主体应当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制定相关法律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地位,明确其权利义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农地所有权主体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依法成立,符合相关实质要件和程序要件。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和权利义务,确保其在法定范围内活动,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地位受法律保障和对外明确。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独立的财产。其独立财产应当是农村土地等生产资料。其财产应依法归组织自己所有或依法归它自己独立经营管理的财产并且财产是独立于国家、其他法人和法人内部成员的财产。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有独立的资产负债表,有独立的银行账户。

集体经济强村的定义篇(9)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领导班设

村级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农民群众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村级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村“两委”班子还存在不够协调的问题等。为了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各村按照乡党委的部署,采取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等办法,大力选拔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各类人才进入村级领导班子,尤其注意选好配强党支部书记,提高了村党支部团结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本领。坚持“精简上层、充实基层”,这些干部在抓班子、带队伍,创机制、建制度,拓思路、谋发展,促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好评。突出抓好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坚持一手抓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一手抓整顿软弱涣散村党支部。对不胜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及时进行调整。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推行村“两委”主要领导职务“一肩挑”措施。使每个行政村享受固定报酬的村干部一般为3至5人;使村级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农民群众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使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明显加强。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农村党员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是农民群众的带头人。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党员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为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农村党员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一些党员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部分村级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乡党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开展学习、遵守、贯彻、维护的活动,广泛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等思想教育,使广大农村党员自觉地站在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第一线,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认真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大力实施“三培双带”工程,把基本素质好的农村生产经营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能人,把党员中的生产经营能人培养成村干部。为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加大了在年纪轻、有文化的优秀村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和优秀妇女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及时吸收符合条件的非党员村委会主任加入党组织,并注重在优秀农民工和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有效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三是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开展了“进万家门、解万家难、暖万家心”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了“树立新形象,建设新农村”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创新农村党员活动的载体,开展了“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户”、“党员科技示范户”、“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管长远的治本之策,也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乡党委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深入实施村干部素质工程,切实解决村干部有能力办事的问题。一是抓住省级重点村及县乡村干部的培训,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二是建立和落实分级培训制度,着力提高村干部“四个能力”。乡党委还将分别培训村委会主任和村“两委”副职,力争每两年对所有村干部进行一次轮训。注重加强农村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农业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等,提高村干部适应市场、领导发展的能力;抵制渗透、维护稳定的能力;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的能力。三是围绕发展主导产业,推进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加强农民培训。以技术培训推广单位为依托,建立农民培训基地,对广大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将有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型人才推向县市拔尖人才选拔范畴,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实力是村级组织建设的物质基础。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基层组织 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去年,乡党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各村采取实施村集体“五个一工程”(一块地、一片林、一群畜、一套农机具,有条件的村办一个产业示范片)、加强财务管理等措施,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一是设立了扶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资金。乡党委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每年从财政扶贫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采取项目补助方式,用于困难村发展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种植养殖、兴办村办企业等,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三是加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指导。乡党委正着手制定20__-20__年扶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实施方案。组织专门力量,对集体经济“空壳村”、年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逐个进行调研论证,总结经验,帮助理清思路,制定发展规划,采取“一村一策”的办法,确定壮大集体经济的具体项目。四是建立并推行了村财乡管村用乡监督的村级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在21个村(场)推行了村财乡管村用乡监督制度,占村总数的100。由乡镇农村财务管理中心对村级财务集中统一核算,实行开支限额审批制,既加强了村集体财务的管理,又有效精简了人员。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村级组织阵地>文秘站:

搞好村级组织办公用房和群众活动场所建设,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近两年来,乡党委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把村级阵地建设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稳步推进以“设施完善、制度健全、发挥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阵地规范化建设。一是加强对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工作的领导。各地均成立了领导机构,把村级组织的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一并规划、研究、部署、实施和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加大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投入力度。采取县财政拨一点,乡镇拿一点,村集体经济出一点,包村部门筹一点等办法,多渠道、多途径筹措村级阵地建设资金。目前,全乡共投入资金10万元,用于新建、维修改造10个村级组织的办公用房和群众活动场所,今年乡党委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多种途径采取上边给一点,乡镇拿一点,村集体出一点,计划3年内对全乡11个村的改扩建全面完成。在阵地建设中,坚持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增加乡村集体债务,不脱离实际求大求洋,不搞豪华装修,做到统一结构、统一式样、统一色调,使村级组织办公用房和群众活动场所成为当地农村的标志性建筑。三是坚持建、管、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好阵地作用。结合实际制定了村级组织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的具体标准,对村党支部、村委会、党员活动室、群众科技文体活动场所建设等,实行一室多用,综合建设。同时,加强对办公用房和活动场所的管理,保证村级组织办公和活动场所正常开展活动。今年以来,在全乡所有村党支部办公地开展了“国旗飘起来”活动,统一要求所有行政村配1面国旗,以强化各村干部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使村级组织阵地真正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

集体经济强村的定义篇(10)

二、农村改革和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现代农民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随着城市病的发展,大量劳动力人才再次回乡创业,也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发展速度。同时,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也造就了一批立足农村、发展农村,具有开阔视野和市场经济头脑,拥有新技术和新理念的现代农民。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了原有的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意识,在市场经济中锻炼和提升了商品经济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当前已有近70%的农民具备中等教育文化程度。现代农民的形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储备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三、更好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几点建议

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集体经济长期被边沿化,法律法规也给集体经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阻力,虽然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已经普遍成熟,要发展集体经济仍然需要克服众多困难,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一)加强农村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农村管理体系现行农村管理机制基本是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作模式。现行村级管理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重大决策不民主、政务不公开、监督机制不完善、财务管理混乱、管理人才匮乏。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村集体自身管理问题,同时也涉及政府层面的管理问题和相关法律法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假以时日,逐步完善、逐步解决,可以先从自身做起,按照管理四要素,即标准、决策、执行、监督的要求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第一,重大决策公开民主决策,充分考虑大家意见,兼顾共同利益;第二,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建设力度,尊重和保障公民知情权,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第三,不仅要尊重公民的选举权,更要尊重村民的监督权,不仅是行政方面,更要表现在经济方面;第四,集体组织的核心还是集体经济建设和发展,所以对集体经济组织进行严格财务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是集体组织和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有效预防基层干部犯错误,滑向经济犯罪深渊的重要保证;第五,利用集体资源优势和政策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村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扩大对外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引进,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二)克服法律制度约束农村集体组织成员众多,但经济组织注册成员限制不一样。新《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应当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而对股东人数没有上限。股份制企业实际上就是指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企业是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建立的法人企业。为了有效解决集体经济组织企业的登记注册,可以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选举村民代表代为履行村民集体企业股东责任。

(三)克服社会对集体经济的普遍偏见长期以来,从领导到学者普遍存在着一股否定集体经济甚至是整个公有制经济的歪风邪气,以“产权不清”的名义从理论上和制度上压制、削弱、束缚我国公有经济的发展壮大。还有部分领导、专家学者、媒体歪曲事实,打击一直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刘庄、华西村等优秀典型,认为这些案例具有个别性、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无视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意愿,无视公有制集体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有的学者否定中国农业合作化过程的合理性,直接为村镇集体土地私有化鸣锣开道,高唱赞歌。很多人认为,公有经济低效、落后,还是腐败分子的“温床”。他们不明白集体经济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建国初期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剪刀差政策为国家做出的巨大奉献,无视它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四)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打破对农村集体经济认识偏差,客观地分析和看待农村集体经济,党和政府必须认识到集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在实际操作上克服集体经济管理上的弊病,加大对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给集体经济发展以宽松的政策环境,在集体经济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大国家方针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加强党的方针政策落实监督,预防“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形式主义和作风,预防基层组织的道德风险。

(五)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作风和能力过硬的带头人和强有力的基层组织。目前,农村普遍存在党员年龄偏高、文化水平较低、技术力量落后,组织队伍不稳定,组织缺乏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问题。尤其是在大量人才流失的背景下,农村组织建设尤其是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限制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人才培养和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成为农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重点。

(六)加强集体主义观念培养教育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集体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农业大国,深受小农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民普遍保留着传统农业发展的思想和习惯,尤其是受到分田到户承包责任制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刚刚形成的集体主义精神被再次削弱。

(七)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政策引导在信息自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必将面临人才问题。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既要面临现代经济管理的人才缺失,又面临科技人才缺乏。一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着决策不科学、创业观念淡化、挥霍集体积累、无视集体财产流失、忽视市场经济规律、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等现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必须加强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八)完善集体经济管理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经曲折,未来的路也不会是平坦的。中央党校张敢明教授提出的《公平竞赛办法》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公平竞赛办法》简而言之就是一套管理标准,一项审核程序,两个基本概念,三大职能分设,五项基本原则,简称“11235”办法。公平竞赛办法的突出贡献和价值在于解决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的管理问题,解决了公有经济与市场的接轨问题,解决了公有经济计划管理的呆板教条,解决了公有经济人才的选拔问题,值得学习和借鉴。

集体经济强村的定义篇(11)

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农村各项社会公共事业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增强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对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和农村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

由于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过程中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几乎全被“分光”,从而导致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出现“空壳”,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村子寥寥无几,即使是在拥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村子,其集体经济也是规模不大、效益不佳,在整个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基层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农村基层组织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组织。目前,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空缺”,农村基层组织很难拥有“富裕”的资金来为村民办些诸如修建村道、整治河道、修建文化书屋、修建体育设施等实事,也无力发展诸如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和各种救济等多项公益和福利事业,也无力从根本上消除由贫富差距拉大而潜伏着的不稳定因素,不能确保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农村基层组织不仅使其自身的威信、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降低,而且往往造成干群关系紧张,长此下去甚至还将会动摇我们党的执政基础。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目前,农村集体发展滞后面临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生产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严重匮乏,农村集体经济做不强、做不大;二是基层各级政府重视不够,在政策和金融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持续性;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竞争力不强,人才匮乏,管理、设备、技术严重落后。

二、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体制障碍

1、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缺乏有效性和持续性。在传统集体经济制度下,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农村集体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全统一到集体经济组织中,农民既丧失了私人财产权,也丧失了独立经营权,在这种政策下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初期,农村集体经济实行承包、租赁、合资等经营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得以扩大,农村集体经济有了质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虽然农村集体经济中集体土地所有的产权制度没有发生变化,但农民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鼓励个体经营和私营经营政策下,相当多的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漠不关心,更多的集体经济组织被拍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有效性和持续性的缺失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很难以独立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经济活动,最终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越来越少,农村集体经济规模越来越小。

2、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及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落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因而农村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也使农村基层组织处于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有事无钱办”的尴尬境地,集体经济组织失去了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二)现实原因

1、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认识不够。各乡镇往往只强调村干部的带头致富作用而忽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没有认识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要素匮乏。贫困地区农村几乎所有的村都把土地及生产资料分给了农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仅缺少土地这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且农民也不愿把其他生产要素投入到集体经济组织中来,生产要素的匮乏极大地限制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3、村干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主动寻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能力不强。

4、缺乏对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的探索。在一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存在着决策不科学、创业观念淡化、忽视市场经济规律、产品科技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等现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是束手无策。

三、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措施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新任务,要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就必须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科学规划,探索出一条适合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一)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主要经济成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农村集体经济对推动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大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和农村现代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才能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才能真正兑现为民办事的承诺,基层党组织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农村基层政权才能得到巩固;才能带动大部分农民致富,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担负起组织、引导、支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核心作用。

(二)以联产承包经营为核心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坚定不移地长期坚持。同时,为适应新形势要对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改革,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明确如何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效益,如何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职能和作用,用改革的手段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营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很重要的原因是现行政策环境有待完善,这就要求我们优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环境。一是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当地整体经济发展规划,常抓不懈,一抓到底;二是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责任制,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和奖惩措施,把乡镇领导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情况纳入工作实绩考核内容;三是制定扶持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相关部门要在财政资金、土地使用、银行贷款、税收优惠、结对帮扶等方面,按照各自职责,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

(四)以市场为导向选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创新优化经营机制,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结合各村实际,寻求适宜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贫困地区农村区位条件差异大,在选择发展路子上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集体和农户以资源、土地、资金等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经济;改善投资环境,盘活集体土地,兴建加工厂或引进外资兴办企业,发展厂房、商铺、专业批发市场等租赁型物业经济,发展有偿服务业,将现有集体资产进行承包、租赁,或者以现有资产入股,参与民营企业发展,实行集体资产和资本运营的市场化管理;根据当地资源与市场需求,进行资源开发型发展,通过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强村集体的服务意识,引导农民围绕本村优势发展经济,组建行业协会,引导农民闯市场。

(五)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关键是要选准、培养出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一班人,尤其要选配好“班长”。实践证明,一个好的“班子”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要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要把那些致富能力强、奉献意识强和公道正派的群众发展为党员,培养成干部,把勇于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要让政治素质好、年轻有文化的,懂经营、会管理、驾驭市场经济本领强的人进入村班子,要把那些既拥护党的领导又有经济头脑的经济能人培养成为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

(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扶持,各级政府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是采取有效举措化解村级债务,减轻村级债务负担;二是增加对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税收、用地、用电、综合项目开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三是建立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财政补助制度;四是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监督检查力度;五是坚决制止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行为。

(七)规范农村集体经济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