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46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篇(1)

教育教学随笔写作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呢?首先,教育反思的文章是教育教学随笔的主体。写好教育反思的文章,一要努力掌握相关的教育理论,使阅读成为教师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二要密切联系教育教学实际,“教有所思”,让思想沉浸在“研究”的状态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写出有价值的文章来。

其次,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随笔的重要内容。比如课堂教学某环节的点滴感悟和体会等,这种文章的写法,一般先叙述教育教学的典型事件,然后发表议论,理论联系实际,寻找和挖掘事件背后的价值和意义。要夹叙夹议,注意修辞和文采,能够吸引读者。与严格的研究论文相比,不一定采用教育科学研究规范的方法,心得体会、经验总结均可。

再次,各科教学解题研究文章是教育教学随笔的一种类型。各学科教学中的试题赏析、一题多解、题型归类、解题技巧等,教学中的知识点归纳、学法指导、重难点解析、专题研究、应试指导、心理辅导,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文章在理科教学中较多,内容上要有新意,写作中要条理清晰。解题研究文章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实际,不过分追求写作技巧,容易入手,便于掌握,要写得朴实无华。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篇(2)

语文教学要在夯实常规教研的基础上,科学规划“语文活动”,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很好地解决校本教研“研什么”的问题,定会取得良好成效。

1.晨读活动

做到读有方向,读有指导,读有收获。

2.课前活动

建议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或五分钟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前活动。可以搞演讲,搞成语推荐,搞美文赏评。师生一同分享丰富多彩的“课前奶酪”。如我校任彩云老师安排的课前古诗文背诵活动;杨俊梅老师安排的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背古诗词、成语接龙、讲笑话、再辅之以评价);曹彦志老师安排的课前背《弟子规》、讲故事活动;田旭光的课前打节拍背三字经、散文诗活动;武希玲老师的课前古诗词背诵、讲故事、歇后语、佳句谚语展示活动;孟凡军老师的课前打快板背三字经、中华少年诗朗诵、讲故事活动;陆春荣老师的自编快板、读论语等。都是开展课前活动的好方式。

3.课中活动

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师生互动,讲练结合。语文教师在打造“魅力课堂、高效课堂”的活动中,应该以学生为本,有效开展导学活动,追求有效学习。教师要改变“独霸讲台”、剥夺学生话语权的行为,讲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我校杨俊梅、任彩云、田旭光老师的课就体现得十分突出。教师有意设计导学题,引导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深入谈自己的体会、收获。学生获得的东西是自己主动得来的,方法是自己习得的。会终身受益。

4.课后活动

课外阅读,与经典对话。教师们认真规划学生的课后活动,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为学生推荐书目,大开书单,并布置适量的课后阅读作业。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终身受益。

5.上好语文活动课

教师们要上好每一节语文活动课。用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我校陆春荣老师的“祖国在我心中”语文活动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全班四个学习小组以演讲、资料展示、辉煌成就展示、诗朗诵等形式,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学习语文的兴趣。

6.开展记读书笔记、练笔活动

精心筹划,务求实效。许多学校的学生都在写读书笔记,许多教师为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练笔花掉了很多时间和心血,但学生的练笔质量堪忧,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少精心筹划,多随意分派任务。所以,读书笔记、练笔成了学生的“随意之笔”。老师们对读书笔记、练笔要做精心安排,要求一开始就高起点、严要求。利用课前活动推荐一些与话题有关的素材,最后让学生利用一些时间精妙构思、认真写作。对上交的读书笔记、小练笔要求也应明确:一是规范书写(尤其是标点符号的规范书写);二是文从字顺,少病句错字;三是材料出彩;四是思想深刻(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化思考)。教师对读书笔记、小练笔的批阅是:沙中淘金,亮点说够;指出不足,暴露问题;及时讲评,让学生受益。

7.竞赛活动

大力开展语文竞赛活动,让学生展现才华,奉献智慧。教师们的教学工作虽然繁重,管理压力也十分大,但也应该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竞赛活动,旨在让更多的学生在活动中多锻炼,多展现才艺。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8.语文教师要积极参与小专题研究活动

展示能力,提升素养。做好研究记录,积极参与讲课、听、评课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听语文课后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教师要改变教学行为,让先进的教育理念“着陆”

长期以来,课程、教材、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智力、个性不一的学生只能同吃“大锅饭”。而事实上,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的根本应该是让课程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有多少堂语文课我们在照本宣科,喋喋不休地当“讲师”,肆意地剥夺学生的话语权,形成“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可悲局面。包括我听的这八节课,有的课堂还存在着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主动权、没有话语权,课堂是一问到底,将满堂灌,改成了满堂问。读写听说能力得不到发展和训练。

语文教师要深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要做到理念先行,及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让学生真正受益。

反思二,教师要真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学生并不笨,他们缺乏的是教师高明的引导和大量实践操练的机会。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倍受人们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播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知活动主要还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很多仍然限定在“传播——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教学严重脱离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我们应该尽快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

反思三,教师要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语文课堂,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要巧借优秀资源,多在教室凭借电脑、电视等多媒体上课,要时时鼓励学生自觉上图书室或网络上查找资料,要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甜头。如我校任彩云老师每节语文课设计拓展延伸内容;杨俊梅、田旭光、武希玲、孟凡军老师利用白板展示资料的方式很值得提倡。

有了宽松的学习空间,就必然会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封闭状态,让他们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这种开放性的改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定会获益匪浅,受益终身。

反思四,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要加强训练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1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开端,也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对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起着基石的作用。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工具,所以对小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好奇心旺盛,学习能力强的时候,那么如何才能是学生有效的学习语文,提升自我修养和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关注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小学语文教育的关注重点。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育虽然手段多样化但是主流教学手段仍是老师以课本为中心,将课本中出现的知识点通过强行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是学生通过记忆背诵来掌握知识点,这样的方法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这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而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小学生的语文抄写作业过多。老师认为只有通过抄写才能是学生达到反复记忆的目的,所以会布置很多抄写作业,使学生晚上七八点还在抄课文或者古诗之类,这种行为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深刻理解的境界反而越抄越厌烦,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与老师的教学初衷也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乏味沉闷,课堂不活跃,死气沉沉,学生又由于对抄写的反感使得对语文的认识变的枯燥乏味,学生体会不到语文的乐趣,老师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率就会变差,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

所以应该从根本出发,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从根源入手,找到关注重点,对症下药,才能使小学语文恢复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关注重点分析

小学是学生培养语文能力和自身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的目的不是学到知识而是培养习惯和提升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学语文的关注重点就不言而喻了。

1.x书是语文的根本

想要学好语文就离不开读书,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这些话充分印证了阅读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理解能力和知识面的广阔度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如何读书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文章进行精读,反复的读。现在的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的已经很少了,只等着老师上课讲,这是无法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课本上所选用的文章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认真挑选的文章,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精神的熏陶有重要影响的。所以老师需要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下复习,反复的对课文进行精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提升自我。

第二方面,让学生拓展课外书籍阅读量,课本的内容虽然精但是少,这种局限性会导致学生阅读量不够,所以需要学生课下广泛涉猎,读一些有内容的文章,感受与作者思想的交流,提升阅读量和阅读品味,慢慢的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样就会提升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达到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

如果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能够体现一个人文学素养的主要方式,那么阅读就是提升这两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够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2.重视语文日常积累和习惯养成

一个人的谈吐和修养能反映出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这种高低是和文学积累的丰富与否有关系的。听,说,读,写都能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记录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后期复习巩固。学生在动手记笔记的同时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理解,对文学积累的提升是有帮助的。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新学到的汉字,词汇,或是一些优美的诗句等等,在提升词汇量和阅读量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也是有帮助的。并且,积累的意义在于日积月累,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精髓所在。真正将语文这门学科学好的人,并不是在最后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人,而是能够通过每天的坚持,日积月累,将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富的人,这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而在积累的同时督促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吸速度,学生在运用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做到不将知识还给书本。

3.实践才能出真知

何谓语文的实践?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即运用的实践。这个道理就像背英语单词一样,假如学生记住了一个单词,但总不去用,也没有在阅读中见过,那么时间久了还是会忘掉。语文也是这样,学到的词语和新字不去用是无法深刻的记忆的,而具体运用要从说和写这两个方面着手。

说就是表达能力,如今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约束,高分低能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学生可能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与其交流就会发现他们表达能力不强,组织语言的能力非常差,这就是在平时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表现。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应该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鼓励学生表达自我,创造一些互相讨论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思想交流,使其在表达的同时提升自我的逻辑性,这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写就是写作水平,这并不是指给学生布置作文作业去写,而是让在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并在运用的同时能够创新。叶圣陶说过: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学生一味吸收不去倾吐是很难巩固积累的。写作是能够最大程度体现学生真实水平的,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老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记录在积累本上,通过定期的反馈来检测学生能力水平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通过写作的训练无形之中拓展了阅读量,也积淀了自身的文化底蕴,使自身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综合性的提高,这是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初衷的。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教学目的的根本上着手,找到小学语文教育的关注重点才能有效解决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的诸多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篇(4)

汉语拼音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基础,学好汉语拼音,不但有助于小学语文的学习,而且会为更高阶段的学习,甚至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是“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并且指出汉语拼音的教学应在42~46个学时内完成[1]。对刚入学的儿童而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汉语拼音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初期,其思维过程尚不能完全脱离具体形象的事物[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应当“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1]。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进行直观、趣味的教学。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在汉语拼音教学方面的一些心得作反思和总结。

1.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个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2]。是否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由于刚入学的儿童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课时往往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汉语拼音本身是一组比较抽象的语音符号和规则,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汉语拼音的学习,并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学会了汉语拼音,就可以自己看懂更多的故事,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作业及测验中,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小问题或小游戏,使学生不感到枯燥,始终在开心、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应当注意,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长久过程,应贯穿于汉语拼音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

2.注重联系实际,科学实施教学过程

汉语拼音教学应当结合一年级儿童的生活实际,只有源于生活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接受。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学生在校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2]。所谓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将新的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从而重组和改善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教学不应只是教师将新知识强塞进学生的头脑,还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知识,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3]。这些理论都强调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多利用低年级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引出新知识的教学,利用他们平时喜欢的讲小故事、做小游戏等形完成知识的传授和巩固,切忌空谈知识道理,脱离生活实际。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初学汉语拼音只能以识记为主,谈不上理解和运用。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和学习策略,是提高汉语拼音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视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眼睛看、耳朵听、嘴巴念、手上写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印象。此外,教师应当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记忆术”,例如“视觉想象”和“编口诀”等。“视觉想象”可通过在头脑中想象一个特殊场景或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符号的记忆。“编口诀”则有助于学生同时记住一组存在特定联系的知识。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生活经历也不同,他们对同样的教学内容的掌握是不尽相同的。在编口诀时,笔者认为不应过于强制要求学生记忆规定的口诀,而是要鼓励学生自己编写记忆口诀,自己编自己记,这样才能尽可能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率。

3.仔细分析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反馈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教师应当应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收集多样化的教学反馈信息[4]。在汉语拼音教学中,笔者认为除了即时进行背诵、默写等常规形式的检测外,还可以结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开展游戏、比赛等活动,获得更多的教学反馈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信息至少有两方面意义,首先,它可以使教师即时了解学生当前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师可根据反馈合理强化。例如适当的表扬或批评等,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分析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难点和教学策略。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不完全一致,且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学习难点。例如有的学生字母发音欠标准,有的学生声母和韵母的搭配掌握不好,有的学生可能在拼读音节时比较吃力,等等。教师仔细分析教学反馈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个别的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4.注意方言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影响

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应当注意方言的影响。汉语拼音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对汉字进行“正音”,要求学生能够规范发音,说标准的普通话。这对于方言区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以笔者所在的苏州地区为例,由于苏州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不分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因此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和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时对这两点往往不太容易掌握,学习效果相对较差。方言对汉语拼音及汉字认读的影响往往不是直接表现在汉语拼音教学本身,而是在后期认读汉字的过程中。随着学生认字数量的增加,不分平翘舌和前后鼻的情况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要在初学汉语拼音时就打好扎实的基础,更要在之后的认字过程中,不断对已学汉字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可通过编口诀等方式将同一类别的汉字(如前鼻音或后鼻音等)串联起来记忆,加深印象。只有在整个小学语文的“认字”教学中,经常性地注意这个问题,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才能将方言对汉语拼音“正音”目标的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篇(5)

一、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育虽然手段多样化但是主流教学手段仍是老师以课本为中心,将课本中出现的知识点通过强行灌输的方式教给学生,是学生通过记忆背诵来掌握知识点,这样的方法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这会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小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而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小学生的语文抄写作业过多。老师认为只有通过抄写才能是学生达到反复记忆的目的,所以会布置很多抄写作业,使学生晚上七八点还在抄课文或者古诗之类,这种行为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担。学生在抄写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深刻理解的境界反而越抄越厌烦,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与老师的教学初衷也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乏味沉闷,课堂不活跃,死气沉沉,学生又由于对抄写的反感使得对语文的认识变的枯燥乏味,学生体会不到语文的乐趣,老师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率就会变差,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

所以应该从根本出发,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从根源入手,找到关注重点,对症下药,才能使小学语文恢复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关注重点分析

小学是学生培养语文能力和自身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的目的不是学到知识而是培养习惯和提升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学语文的关注重点就不言而喻了。

1.?x书是语文的根本

想要学好语文就离不开读书,读书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这些话充分印证了阅读的重要性。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理解能力和知识面的广阔度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如何读书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文章进行精读,反复的读。现在的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的已经很少了,只等着老师上课讲,这是无法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课本上所选用的文章都是经过教材编写人员认真挑选的文章,对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精神的熏陶有重要影响的。所以老师需要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下复习,反复的对课文进行精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提升自我。

第二方面,让学生拓展课外书籍阅读量,课本的内容虽然精但是少,这种局限性会导致学生阅读量不够,所以需要学生课下广泛涉猎,读一些有内容的文章,感受与作者思想的交流,提升阅读量和阅读品味,慢慢的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这样就会提升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达到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

如果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能够体现一个人文学素养的主要方式,那么阅读就是提升这两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够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2.重视语文日常积累和习惯养成

一个人的谈吐和修养能反映出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这种高低是和文学积累的丰富与否有关系的。听,说,读,写都能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记录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后期复习巩固。学生在动手记笔记的同时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理解,对文学积累的提升是有帮助的。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新学到的汉字,词汇,或是一些优美的诗句等等,在提升词汇量和阅读量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也是有帮助的。并且,积累的意义在于日积月累,这也是语文学习的精髓所在。真正将语文这门学科学好的人,并不是在最后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人,而是能够通过每天的坚持,日积月累,将自身的文化底蕴不断丰富的人,这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而在积累的同时督促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吸??速度,学生在运用的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做到不将知识还给书本。

3.实践才能出真知

何谓语文的实践?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即运用的实践。这个道理就像背英语单词一样,假如学生记住了一个单词,但总不去用,也没有在阅读中见过,那么时间久了还是会忘掉。语文也是这样,学到的词语和新字不去用是无法深刻的记忆的,而具体运用要从说和写这两个方面着手。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篇(6)

一、案例背景

文言文教学一向是高中教学的重难点,而文言文教学中的枯燥无趣却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顽疾。如何改变此种现状,让文言文教学也能充满趣味?笔者认为教师应处理好文和言的主次关系,把字词句的识记交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品味语言、把握内容、感悟情感、探索内涵交给课堂,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言的基础上,设计出有价值、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理解文本内容,探究作者寓意,挖掘文章魅力。基于这样的背景和思考,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教学中,笔者把言的内容交给学生,利用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课前十分钟解决字词难点;课堂上,着重分析文本内容和内涵的探究,设计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课堂教学之后,笔者对课堂教学状况及时反思,寻找症结,寻求解决对策,着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变化让此文的教学荣获市级优质课评比高中组一等奖。

二、案例叙述

《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教学设计遵循《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的总体教学思路:以言为辅,以文为主。笔者认为,文言文的言重在认知,讲究的是积累,主要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梳理整合,加以识记。课堂的重点应该在文,引领学生充分欣赏作品的文字美、内涵美、寓意美。在教学中,对于言的内容,笔者主要从字音、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翻译等几个方面设计导学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完成这项任务,课堂上利用少许时间进行答案核对和重点强调。课堂主要通过问题品鉴文字之美,探究文本内涵。

《钴鉧潭西小丘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写的山水名篇。作者被贬永州,内心的忧惧、环境的恶劣,使其心情压抑苦楚,郁积于胸而无法发泄。于是,他在永州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在幽美的景色之外流露淡淡忧愁,在隽秀的文字中渗透着被贬荒州、怀才不遇的孤愤情怀。因此,在初次教学时,笔者这样设计本文的问题:1、“小丘”如何小?找出文中语句回答。2、小丘为何值得作者记载?它有何特殊之处?3、如此小丘,价值几何?4、小丘的命运,作者为何认为值得“贺”?5、结合作者经历,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从教学实际来看,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反应不积极,师生无法互动,课堂推进艰涩。痛定思痛,回顾课堂流程,思考问题设计。笔者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在设计的问题上。如第二个问题“小丘为何值得作者记载?它有何特殊之处?”过于宽泛,指向不明。课堂上,学生的沉寂也是从此时开始的。细细揣摩,笔者发现这是两个相互干扰、似有联系又不完全有联系的问题,不应该一起提问。“小丘为何值得作者记载?”指向的是小丘的“遭”值得贺,指向的是作者发现小丘的奇特,了解到小丘被弃的命运,花钱购得加以整饬重现小丘的壮美的遭际。而“它有何特殊之处?”主要指向作者发现小丘山石奇特的内容:“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借此引领学生赏析山水之美。但教学时,问题明显交叉,问懵了学生。如果将第二问改为“小丘虽小,但其景物有何奇特之处?”应该就明晰些了。再如第三个问题“如此小丘,价值几何?”究竟引导学生解决什么问题,十分含糊。文本中“问其价,曰:‘止四百。’”是其价值;“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是其价值;“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也是其价值。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维混乱,让课堂进程滞涩。如果将该问题改为“作者认为小丘‘是其果有遭乎’,请问这是怎样的遭遇?”指向就更明确了。而第四个问题“小丘的命运,作者为何认为值得‘贺’?”明显与第二问重合,内容指向一致。干扰教学,扰乱学生思维,应做调整。因此,改变课堂沉寂、师生疲惫的方法是改进问题设计。

基于此,在另一个班级教学时,笔者将问题作了如下调整:1、小丘如何小?找出文中语句回答。2、小丘虽小,但其景物有何奇特之处?3、作者认为小丘‘是其果有遭乎!’请问这是怎样的遭遇?4、作者只是简单地为了记录下小丘不被人认识的遭遇吗?5、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借小丘喻自己的?希望能够改变之前教学中出现的尴尬局面,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热情。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反应、课堂的效果确实改观不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没有了盲目感,教学的过程也流畅许多。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细化的问题,削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了问题的质量,消褪了文本的艺术价值。同时,通过课堂的问题探讨和对课文的再阅读,笔者发现,按照这样的设计,师生关注的教学重点只是文本结构和内容的梳理,而语文的魅力、文本的味道未被重视。再次教学,笔者还发现作者创作的煞费苦心,构思的独具匠心,内涵的凄神寒骨以及文字隐藏的人生苦楚,无不令人动容、令人喟叹。《钴鉧潭西小丘记》不仅展现了山水的生动活泼、清新自然、动静相得之美,语言的清丽流畅、简约凝练之美,更展现了难以言说的悲苦无奈、凄楚冷落之孤寂情怀。

因此,在教学之后,再读文章,再思教学过程,如果再次教学,问题如何设计?重点放在哪里?最终确定了三个主问题:1、文中哪句话交代了作者为“小丘”作记的目的?2、“小丘”有着怎样的“遭”?为何值得“贺”?3、“小丘”的“遭”与作者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关联?问题设计主要抓住两个字:“遭”和“贺”。“遭”突出命运的变化,有“同时天涯沦落人”的共同命运;也有“人生所贵在知己”的不同命运;“贺”突出情感的变化,小丘遭弃荒芜直至缘遇作者重现胜景、再现胜境,这是值得庆贺的命运之喜,而自己同样被弃,才华埋没,何时能像小丘一样遇见明君,遇到伯乐,重见天日,施展才华?自己的“贺”遥遥无期,满含悲怆。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让学生立足文本,找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句,以此过渡到小丘有着怎样的“遭”的探讨,从而品味作者描写的山水之美,语言之美;并理解小丘命运的遭际,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然后,水到渠成,探究作者贺小丘遇己之遭的真正目的是表达自己对不幸遭际的不满、悲愤和能够早日改变处境的期待。这样,文章的内涵显露山水,看似写作者发现并购得小丘的窃喜,其实是借写小丘的遭遇变化来表达自己的不幸命运,抒发自己弃之荒野、不被重用的愤慨情怀。小丘的不幸遭遇如同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小丘的幸运遭逢又何时会降落在自己的身上呢?作者在对小丘的“贺”中包含了对自己命运无奈的自嘲和期待被发现的凄苦愿望。

在这样反思基础上,本文的教学最终获得了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三、案例评析

(一)反思思出对策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教学行为(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的回顾、重新审视、自我剖析与评价、总结得失的活动。认真有效的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能力,完善教学艺术;更能逐步丰富自我素养,完善自我价值。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足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大部分的教学反思只是停留在思的层面,只关注寻找问题、总结得失的表面反思,而对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改进,缺少相应的对策和明确的解决之道。《钴鉧潭西小丘记》的教学成功,关键是对反思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明确而有效地改进办法,在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从而获得教学的成功。所以,只有思出对策的教学反思才是具有真正意义、能提高教学素养的教学反思。

(二)问题问出价值

叶圣陶说:“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升,纯熟之功弥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精心设计问题,凸显问题价值。首先必须深入研读文本,反复咀嚼,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文字背后蕴藏的深意,从而问出有思考价值、探究价值的问题。其次,问题设计要目标明确,指向分明。“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提问不是随心所欲的产物,要服从课文分析和课堂活动的需要,清晰明确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的思路,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钴鉧潭西小丘记》的问题设计经历了由不明确到明确,由指向不明到指向分明的过程。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师应反复揣摩,反复比对,设计最适合教学、最有效的问题。再次,问题的设置要留白。教学问题,不是越细越好,越多越好,过于简单直白的问题,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问题的设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寻幽探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的第三个问题“‘小丘’的‘遭’与作者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关联?”很好地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探究文字背后的真实内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教师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问题,问出问题价值,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文本的厚度。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M].南京:凤凰教育出版传媒,2009.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篇(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12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中学语文教学就应该是那水天一色、风光无限的池水一潭,它虽无江河湖海的壮阔气势,却独有半亩方塘的清景半片。语文教学作为第一语言教育,是由言语教育与文学教育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言语教育即通常所说的语文教育,是文学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它引导着中学生流连陶醉在芳香馥郁的文学花丛,它承载着中学生驶向浩瀚的文学海洋。

然而,经过六年的小学语文教育升入中学的学生,在语文方面是否已经具备了驶向浩瀚的文学海洋的能力呢?笔者认为,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此,如何在中学阶段尽快弥补学生的这一不足,关键问题是要搞清楚不足在哪里,从而明确目标,进一步对症施治。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逐一展开论述:

一、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究竟怎么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学生的语文基础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一是没有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思考,只记“结果”,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对内容进行理解、揣摩;完成作业不主动。二是语文基础知识十分薄弱。相当比例的学生尚不能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甚至区分不了声母和韵母,不会标声调;书面表达能力弱,作文很难做到文从字顺;解题过程思维僵硬,不能融会贯通,更妄谈举一反三;三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阶段没有养成基本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二、学生基础薄弱的“病根”在哪里

我们一直强调语文基础,小学阶段也一直在“夯实”,可是六年过后如此现状,不得不让我们再去反思这个问题。在小学阶段很多强调语文基础成功教学的法宝,其本质都是“记忆”二字。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语文能力是差在“语文之外”,不是记得不牢,而是缺乏对语言的审美、对生活的感悟、对问题的理解、对形象的感知。究其原因,可归结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对。

不能否认,语文基础其实包括了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以及诗文背诵等方面,这些确实需要靠平时日积月累的记忆。这些知识实际上并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过分突出,但在小学阶段却被许多教师当作“核心内容”反复训练,实际上大大损害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还有一部分语文基础题,比如标点的运用、病句修改、诗文赏析,一般会综合在阅读部分来考核。其实已经是一种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要靠用正确的方法来学习,死记硬背是无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但却被很多教师一带而过。

陆游曾讲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认为诗外才是真正学诗的基础。语文是一门综合课程,作文更是一门综合艺术,学习语文不仅要“记”,更重要的是要去表现、感悟、升华、启迪、引领,语文应该由语言、思维、审美三方面构成,“记”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又有多少学生愿意在“记”之外而有所投入呢!

由此可见,很多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并不在“记忆”得不够,更多的原因是在教和学的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和失误。因此,在找到了“病根”之后如何“医治”就成了关键所在。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夯实语文基础。

三、如何“补救”学生的语文基础

一是从培养习惯入手,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既然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六年的“定式”,唯记忆而轻能力,现在就要颠覆他原有的方式,变成重记忆唯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暗示、调整和强化。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强调理解和感悟,而这方面学生开始时不太重视,甚至不感兴趣,认为“与考试无关”。笔者就通过课堂提问“逼迫”学生重视,再反复举考题中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还教学生解题的方法。经过近一学期的努力,情况方有所改观。再者,从小处着手,严格要求,使学生形成习惯。要从具体问题着手,比如做选择题,笔者就要求学生将错项在原题上改正,不能只填序号,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做题应付的态度。其次,要坚持长期严要求,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持之以恒,不给他偷懒的空子。这就需要教师多费心思,多检查、严要求、勤落实。

二是从提高兴趣入手,让学生慢慢“喜欢上语文”。之所以很多学生害怕语文,就是小学那种“记忆”式的枯燥训练,泯灭了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笔者通过开展一些有趣的语文活动力争把课讲得深入浅出,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入手,慢慢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好多学生容易写错别字,就可以让学生每天给自己或别人找一个错别字;很多学生容易混淆“衣”字和“示”字偏旁,就指导他们找规律,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是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学好词句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教学中,笔者在讲、读课文时,花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重点词句反复训练,讲细、讲透切,使学生领会到位。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使学生认识词语在一个完整句子中的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才能更快让学生进入课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是让读贯穿全课。俗语说得好,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无独有偶,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曾讲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张先生把学生是否熟读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成败的标准。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字“读”,必须紧紧抓住这个“读”字做文章。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课文的内容自然也就理解了,甚至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就是赋予作品生命。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朗读要正确,不能读错字、掉字,不能出现破句;(下转第14页)(上接第12页)第二遍朗读要读流利,学生在流利朗读课文的同时了解课文大意,分清文章脉络;第三遍要读出感情(精读),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做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最后是品读,做到赏析与反思、完善与修正相结合,将读写训练相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能力。

五是在语文基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如果只是把它作为死的知识记忆下来,那么语文基础知识就失去了它的最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具有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基础知识越学越活,越用越熟。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学以致用。比如刚学过一个单元的字词,就让学生用这个单元的字词写一段话;学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就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各写一段文字;学了文章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就指导学生运用多种修辞写一段有文采的话;或者利用活动课开展改病句、改错别字、查工具书、演讲、辩论等比赛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活动中。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让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语文学习形成良性互动。

总之,语文基础知识的夯实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需要全体语文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希望自己的这点思考能给各位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篇(8)

一、指导思想

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学视野,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促使自己专业化发展。

二、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研究意识

2、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3、深入理解中学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掌握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4、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开展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课堂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三、研修措施

1、努力学习课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学习专家们的先进理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

3、通过专家的引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努力探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4、积极参与各种研讨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博采众长,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向专业化教师的标准靠近。

四、研修内容

1、认真听取专 家教授的讲座,踏踏实实地学习理论知识。

2、到影子学校听课、评课、研讨、上课认真观摩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吸取精华,提高自身素养。

3、积极参与班级研讨活动,在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探讨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4、每天听课后做到及时反思,记录感悟的点点滴滴,认真完成作业。

5、钻研教学专著,努力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做好读书笔记,写下读后反思。

6、填写好研修日志,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研修学习,我相信自己在自身素质、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上会有许许多多的收获,会为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期达到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培训学员的要求;

2、珍惜机会,最大限度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3、夯实教育理论基础,扎根农村教育沃土,服务学生,成就自我。

二、主要措施

1、严格遵守培训作息时间,按时上课,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或课外活动。

2、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多联系实际,流诸笔端;

3、制定详细可行的个人研修计划并认真落实到位;

4、尽可能地利用学校的资源,要勤读书,多思考,常动笔;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三、具体安排

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

1、6点左右起床,进行晨练半小时;晚锻炼(1小时左右)。

2、课外上图书馆读书;

3、晚上7点至9点半上网研修约2个半小时;

每周必须做的事

1、写1-2篇投稿;

2、阅读1至2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

阅读书目初步安排

第一周

1、《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

2、《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第二周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潘纪平等

2、《做教师真难,真好》钱群里

第三周

1、《语文要教出语文味》程少堂

2、《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好故事》

第四周

1、《课例品评一百例》余映潮

2、《民间语文》(《天涯》杂志)

第五周

1、《伊豆舞女》《堂吉诃德》

2、《十日谈》

第六周

1、《教师的2项修炼》郭元祥

2、《如何做最好的老师》魏书生

第七周

1、《93年》雨果

2、胡兰成的书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篇(9)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英语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以与时俱进的先进教育思想理念展示教育教学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搭建了大展教育教学宏图的多姿多彩的舞台。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实际,从五个方面就英语教学反思的内涵、反思的特征、反思的内容、反思的实践形式、教学反思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在此予以论证,以期辛勤耕耘、拼搏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广大英语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做合格的英语教师。

一、 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指执教者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育教学准备活动、行为实施过程基于实施活动行为、调查研究、信息反馈、结果数据统计分析等在相关行为构建理论指导下,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以执教者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为目标的、对教育教学效绩评估所进行的一系列否定纠正反思肯定吸纳认同等辩证思维与行为活动有机结合的、以人的发展理念为本的有效劳动。其目的是在此基础上,使执教者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更成熟,使执教者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更完美,在反思与感悟教学缺陷、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经验中,引领执教者成长、进步,从而到达教学的更高境界。

二、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

1.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反思并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合理。

2.教学反思具有探索性。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中的困惑。反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探索中前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

3.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反思令课堂再现出生机,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再如对教学方法的反思:探究性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如何为课堂教学服务?既要有常规课的反思,也要有专题活动课的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一般内容

笔者综合多年课堂教学实践反思的经验,将教学反思的内容界定为两种:反思教学理念与反思教学方法。

1.反思教学理念。如果我们的教学理念落后了,那么必将使得我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找出差距和不足,时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2.反思教学方法。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对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来进行反思。如选择了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何时做到"治而不乱,秩序井然"?这就成为我们教师值得反思的一系列问题。

四、教学反思的实践

1.教学反思应与教育科研相结合。教学实践是教学案例、教学理论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学反思来自于教学实践,又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把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课题研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育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好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做好教学后记与反思随笔。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应及时回顾和总结每一节课的心得体会,写好教学后记,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后记包括:

(1).记录学生困惑,建立教学备忘录。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应仔细分析其原因,究竟是教师启发不当,还是教师未讲清楚?是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还是学生非智力因素所致?教学反思最重要的是寻找问题的症结,然后采取措施,调整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在一次次的反思中不断总结,教育教学艺术和境界将不断得以提高。

(2).记录课堂教学动态,撰写反思小结。反思随笔可以撰写执教者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记录教师对教学灵感的思考,还可以写出自己课堂上遇到的棘手问题的处理办法。写反思随笔有助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实效性,也是经常困扰我们的一大问题。

五、教学反思应注意的几个"是否"

1.是否真正"沟通"和"合作"。教师不再是所谓"特权式"人物,而是在教育教学客观环境下具有与学生平等属性的一个开放元素;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的双边互动、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应形成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学习共同体"。

2.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仅仅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特点出现而存在。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此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或模糊或尚不成熟。因此,有待于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检验、发展和完善。

结束语

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新问题从而解决困惑之所在。"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教海寻舟。教育教学反思是每一个执教者每天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一日常工作将促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从扬弃、集优、储存开始,最终不断走向创新、辉煌和成功。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吧,做合格的英语教师。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篇(10)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认识上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素质的提升,可以有效帮助中学语文教师自觉地接收并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知识,使教师清楚地认识反思性教学,体验反思性教学实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魅力。那如何提升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呢?

一、丰富反思的内容

除了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以心得体悟为内容的反思外,还应该在以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为内容的方面进行反思。(1)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标准,在实施教学之前,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能清晰准确的把握,可以保证在教学具体实施之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否则,教学目标错误,导致教学活动方向的转向,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不到完整的提高。(2)反思教学过程。合理的教学组织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顺利有效的进行,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反思教学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会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和心理产生影响。比如在表扬与批评教育中,要更偏向于表扬教育,使用批评教育时一定要斟酌合适。语文教学中评价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利用学生与教师对话进行口头评价,在书面交流中如作文批改可以进行文字评价,还可以具体结合学生朗诵能力、阅读能力等语文能力培养中进行评价。

二、选择多样化的方法

1.教育随笔。这种方法主要记录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由于其只需要纸和笔或者其他进行文字记录与保存的媒介,没有严格的格式、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方便易行,是目前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中最常采用的方法,这里就不加赘述。

2.教育后记。教育后记是指在教育事件或行为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及自身感悟的方法。具体操作上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中学语文教学课后反思记录档案,具体内容包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评价,具体的教学活动与设计情况,学生的反映情况,师生关系的表现以及其他一些预期之外的事件总结与处理情况等。

3.专题报告。专题报告,顾名思义,就是总结专题性质的教学事件及行为进行反思的一种方法。语文教学中按照文章教学来分,可以分为诗歌教学、小说教学、散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等;按照能力培养来分,可以分为口语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语文学科教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可以划分许多教学分类,针对某一分类专门进行反思实践,可以使中学语文教师更具体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专题报告可以是一次就结束的,也可以是进行连续多次后结束的。

案例:初中作文教学的三次改进

第一次尝试:让学生掌握作文讲评四步骤。布置作文,写作前的指导虽然很重要,但我觉得作文的评改更重要。既然作文本上的评语作用不大,那么干脆就“权力下放”,把作文批改放进课堂,设法引起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我设计了作文讲评课的四个步骤:(1)复习写作基础知识,回忆作文训练目标和作文指导要点;(2)习作展示;(3)学生讨论,指导优点,并提出修改意见;(4)作文修改。

第二次尝试:让学生书面记录评改意见。尝试结果,学生反应热烈。他们在讨论中发现了不少优缺点,并能针对作文的不足提出许多较有价值的修改意见。被展示的习作通过修改,作文出色了许多。但经过几次讲评讨论课后,我发现: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但对自己的作文,除了订正错别字之外,基本上不作改动。其中主要原因是,除了被展示的习作之外,大多数学生没有书面记录,课后就忘了修改要求,难以下笔修改。为此,我调整了作文讲评课的操作要求,让学生把对展示习作的意见记录下来,并对照自己的作文,及时记录课堂上提出的修改参考意见。被展示作文的习作者可以作自我辩护或说明,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确写作要领。

第三次尝试:让学生编好写作提纲。指导策略的调整,在一些学生身上奏效,但还有不少学生只稍作改动,改观不大。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照写作要求,觉得相距甚远,修改等于重写,太麻烦。确实,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写一次已是不容易,重写更是头痛。为此,我开始强调写作前要精思,编好写作提纲。我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作文前没有计划,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写到哪里算哪里。凭感觉写出来的作文,能勉强凑足篇幅,但很难写出好文章。

起初,学生虽然编写了写作提纲,但作文的随意性还是很强。原因是多数学生的写作提纲是为了应付老师。为此,我把提纲的讲评与修改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堂内修改作文提纲,检查提纲与题目是否吻合,并把提纲写具体。教师巡视。挑出较好的提纲作示范。经过几次训练。学生作文偏题情况大大减少,作文讲评讨论后的“修改工程量”大为减轻。学生变得乐于动手修改作文了。

上述案例就是围绕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这一特点环节而进行的反思,前后进行三次,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使得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当然,中学语文教师进行合作反思实践,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研究语文教学问题,集体听课评课,撰写语文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等方法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笔记篇(11)

笔者日前读《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最深切的感受是,这个题目太大了,似乎什么都谈到了,可仔细一想,什么都没有真正谈清楚。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我们谈论的是语文课,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语文课堂教学。现在我们设立语文学科到底要干什么,旨在何为,清楚了这,然后才能探讨我们该怎样,不该怎样,不能怎样。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区分清“教育”与“教学”的有关内涵。笔者不揣浅陋 ,欲对此聊作“管窥”,以就教于方家同仁。

作为一个概念,“教育”其实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其本质是广义的“育人”,当然兼容以灵魂塑造为旨归的狭义的“教育”与能力培养为旨归的“教学”行为;狭义的“教育”则是学校教育,是与“教学”相对而言的。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当然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讨论学科教育教学问题时,笔者认为,必须取其狭义。因为,一方面,设立学科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科能力,所谓的“学科教育”对应的当然应当是“教学”,狭义的“教育”属于所有学科,但对具体的学科而言,显然都应当是附加的而不是根本的任务,否则就没有分科的必要,不加分辨地奢谈广义的“教育”,不能不说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片面现象;另一方面,只有取其狭义,“教育”与“教学”才能放在同一个层面,我们才容易比较,通过比较更好地探讨二者的本质特点及其内在要求。这方面,作者却坚持:“我是为语文教育寻根求本,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立足的显然是广义的“教育”。至于“美读吟诵”、“重文写白”、“文字素养”、“化意为字”云云,实际上谈的也只是是语文学习的习惯问题,亦未能深入“教学”,对“语文教学”甚至“语文教育”而言,打的都是球。

无论“教育”(狭义的,非特别强调,下文均取其狭义)还是“教学”,其本质都是一种“提醒”,提醒主体的理性自觉。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提醒受教育者认识并遵守社会伦理道德规则,为了达到较好效果,以 “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不漏行迹地实现,同时避免由于强制而造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甚至导致言不由衷的虚伪圆滑;后者则属于一种技能的传授,这种技能是受教育者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应当尽可能地显性化――越显性化,“教学”的收效就会越大,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越高。笔者非常赞同作者揭露的我国中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编造谎言”现象。我们有必要或者说有责任“提醒”我们的孩子们说“人的话”,而不能去说“神的话”或者“鬼的话”,这是我们教师应该甚至可以说必须严格遵循的教育原则。可是,笔者想“提醒”的是,探讨“语文教育”,眼中不能没有“学科”,心中不能没有“教学”,“教育”的“提醒”是我们的责任,“教学”的“提醒”更是我们的“责任”。 “积累”与学习者自身的“感悟”,虽然也是语文能力提高的途径,但这不是“教学”的体现。语文方面自学成才的不能说没有,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与“教学”培养出来的显然都不能相提并论,这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的话”也好、“鬼的话”也罢,将自己的思想准确深刻地表达出来是需要能力的,表达过程是需要遵循一些原则规律与采用一些方法技巧的,这些原则规律与方法技巧是需要我们通过“教学”去“提醒”(教学)的,放弃“提醒”,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作为一个教师应尽的“教学”责任。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不妨借助一个具体的“例子”,举一反三,关照关照我们严肃的教学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