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3 16:19:05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23―01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搞好亲子关系,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对幼儿早期性格的形成、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按照我国多数的家庭情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即看护人与幼儿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和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

二、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能增进亲子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1. 自身的提高。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人父人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的关系,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更倾向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子女,理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少粗暴地对待幼儿。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转变态度。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务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说话做事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幼儿是两个个体,两者有不同的思维,父母一般是强势思维,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

3.亲子沟通。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建议每周沟通两到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两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五分钟和幼儿说说当天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事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沟通时,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游戏

为了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有效地增进亲子沟通,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0岁到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的,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的情绪。亲子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人和幼儿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1.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赖。玩完了要自己收拾玩具,物归原处;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玩得忘了吃饭和睡觉。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2)

分类号B844.2

近年来,随着家庭系统理论和亲子关系互动理论的提出,研究者对亲子关系的研究逐渐深入,开始探讨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其中亲子沟通正是亲子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历程中的特殊阶段,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1,2]。因此,本文主要对国外近20年来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进行综述。

1亲子沟通研究的理论

1.1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

亲子沟通的作用机制理论主要有家庭沟通图式理论和资源交换理论,这两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亲子沟通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各自做出解释。

1.1.1家庭沟通图式理论

Fitzpatrick的家庭沟通图式(Family Communication Schemata)理论[3,4]认为家庭成员有一个关于家庭关系和成员之间沟通的内在工作模型,即家庭沟通图式。该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指导个体对其他家庭成员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在一个家庭中,除了家庭成员共有的家庭图式外,还会因成员之间关系性质的不同,形成不同关系的沟通图式,例如夫妻沟通图式和亲子沟通图式。图式不同,其内容也不同。Fitzpatrick认为亲子沟通模式有两个维度,即关系定向和观念定向。关系定向的沟通强调家庭和谐以及成员间的依赖,高关系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不应该与成人争论、不该表达不一致的见解;观念定向的沟通强调要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一个不受拘束的交往环境,高观念定向的父母认为儿童应该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每个家庭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的高低,可以把家庭划分为4种类型:一致型(两个维度得分都高)、多元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高,关系定向维度得分低)、保护型(观念定向维度得分低,关系定向维度得分高)和放任型(两个维度得分都低)。Fitzpatrick关于亲子沟通模式的论述影响较大,引发了许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

1.1.2资源交换理论

该理论假设沟通类似于资源的交换,家庭沟通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交换资源(比如思想、情感等)。它应用到亲子沟通中,能够为父母的亲子沟通方式不同其子女的发展也不同提供一个解释。例如,专制型父母的子女为什么更易出现攻击行为和行为呢?该理论认为,专制型父母主要通过滥用惩罚、不良监控、负强化等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此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也倾向于以消极方式对父母做出反应,形成了亲子间的消极互动,久而久之,就导致了儿童的攻击行为和行为。此理论启示我们,如果亲子之间早期能形成良好的沟通,则会为后继的沟通奠定下良好基础,可能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则易形成沟通不良的恶性循环[4]。

1.2亲子沟通的功能理论

从家庭系统观出发,研究者认为家庭是一个动态系统,有其结构法则和运作方式,沟通是维持良好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能够描述家庭运作状况的家庭功能模型,著名的模型有Olson的曲线理论模型和McMaster的家庭功能理论模型。

1.2.1Olson的曲线理论模型

Olson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有效性的反映[5]。它包括3个维度:亲密度、适应性和沟通。其中,沟通是对亲密度和适应性起促进作用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来表达亲密,也通过沟通来处理与适应有关的问题(问题解决、家庭争论等)。Olson从两个维度考察了沟通对家庭功能的影响。一是开放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可以自由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没什么约束;二是问题性沟通,它指亲子之间在沟通时受拘束,表达看法时很谨慎,对沟通话题也有着很强的选择性。良好的沟通是开放性较强、问题性较少的沟通。他还指出,亲密性和适应性与家庭功能均呈曲线相关,亲密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根据亲密性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把家庭划分为平衡型、极端型和中间型。沟通良好的家庭属于平衡型。

1.2.2McMaster的家庭功能理论模型

McMaster认为家庭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6]。它包括6个维度:问题解决、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是家庭功能中的重要维度,家庭成员通过沟通,实现问题解决、角色分工、情感介入和行为控制。沟通尤其是家庭成员间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儿童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突然增强,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尊重理解,如果父母仍然把他们当作小孩子,那么,此时期的亲子关系可能紧张、冲突增加,或者子女疏远父母,对父母缺乏袒露。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旨在解决问题的沟通尤为重要,这种沟通对于维护亲子关系和家庭功能都很重要。

2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

归纳起来,影响亲子沟通的因素主要有: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亲子关系、家庭特征以及文化因素。

2.1父母和子女的个体特征

2.1.1人格特点

父母和子女的人格特点不但影响其自身的沟通行为,也影响着对对方沟通行为的感知。研究表明[7],外向者在沟通中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和支持性,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合作性较强,更倾向于与对方维持和谐关系;外向者和宜人性个体对他人行为善于进行积极的感知和归因,特别是高宜人性个体在沟通中较少感知到冲突,对冲突的评价也更为积极;神经质者较冷漠,倾向于把对方行为归因为不诚实,因此表现出较多的沟通担忧和敌意,难以与对方维持沟通。此外,沟通是一个互动过程,双方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对沟通有影响。有研究者从人格交互作用的观点出发,验证了父母和子女间的性格匹配与较少的亲子冲突正相关[8]。

2.1.2性别

亲子双方的性别都影响着亲子沟通。目前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认为,母亲与青少年的沟通较积极,沟通的开放性较强。研究发现,儿童在谈论私人性的话题时,与母亲沟通的感觉更轻松[9]。这主要是由于母亲和父亲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不同,而且母亲比父亲对孩子的理解性和接受性更强,反应更敏感,而父亲更具决断性,拥有更多的权威,因此青少年不愿将一些情绪性的和个人的事情告诉父亲。研究者也发现男生和女生与父母沟通的内容不尽相同。在一些敏感性话题和交友、兴趣等方面的个人性话题上,男生避免与父母沟通的频率高于女生;在与性有关的话题上,他们都倾向于与同性别的父母谈论[10]。研究也证实女生善于情绪表达,无论什么样的话题都比男生更善于向父母袒露[11]。

2.1.3年龄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因此,他们与父母沟通时也有不同表现。Sandy等人对青春早期(13岁)和中期(14~16岁)的青少年进行了研究[2],结果表明,早期的青少年在开放性维度上得分高于中期的青少年,但是在问题性沟通维度上没有发现年龄差异。Vangelisti发现与处于青春早期、中期(平均年龄14.81岁)的青少年相比,晚期的青少年(19.78岁)与父母沟通中的问题出现频率较低[12]。总体来看,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似乎呈现出一个倒“U”形趋势,这是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的。青春中期的青少年自主性明显增强,而父母还是把他们看作小孩子,他们冲动、偏激、反抗的特点,使得亲子关系紧张,表现出与父母沟通的困难性;而晚期青少年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并趋于稳定,他们在与父母的沟通中学会了协商,因此问题性沟通较少。

父母的年龄对沟通也有影响。处于更年期的父母与青少年的沟通较为消极[13],这一时期的父母,伴随着更年期的到来,表现出较多烦躁、易怒,情绪低落,这些特点影响了亲子间的沟通。

2.2与亲子关系相关的因素

2.2.1亲子关系满意度

亲子沟通是在亲子之间先前交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往形成的亲子关系影响着后继的沟通行为。Vangelisti对亲子关系满意度不同的青少年所报告的沟通问题进行了研究[12],结果发现亲子关系满意度低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多的沟通问题,其中主要是缺乏袒露,而亲子关系满意度高的青少年报告了较少的沟通困难。

2.2.2亲子之间的知觉差异

亲子沟通也建立在亲子双方对对方行为相互感知的基础上,父母和子女通过感知和解释彼此的沟通行为,进而影响着其后继的沟通,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反映了亲子之间的理解程度,也反映了其家庭特征。Barnes认为感知上的一致性水映了他们存在一个共同的参照标准(例如,家庭特征),较高水平的一致性与家庭成员的亲密性相关,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问题[5]。他发现,青少年知觉到的沟通比父母知觉到的更为消极,与父母报告的沟通相比,青少年报告的沟通开放性较低,问题性较多,这种知觉越消极,与父母的沟通越困难,此种知觉差异是亲子之间误解的标志之一。

2.3家庭特征

2.3.1家庭结构

Vuchinich等人对收养家庭、离异家庭和完整家庭做了对比研究并发现[14]: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相比,离异和收养家庭儿童与其父母沟通比与其同伴的沟通更困难。雷雳研究发现[15],家庭结构影响儿童与父亲的沟通,而很少影响儿童与母亲的沟通;如果是婚姻完整的家庭,父子沟通较好,但如果是离异家庭,它不影响母子沟通,却影响父子沟通。Sandy等人研究了家庭结构的大小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结果发现核心家庭比单亲家庭的亲子沟通较好,冲突较少[2]。

2.3.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有明显影响。Martha等人在一项追踪研究中[16],把家庭环境分为温暖、支持型和敌意、强制型两个维度,考察了家庭环境与亲子沟通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温暖、支持型家庭环境中,亲子沟通更为开放,他们能够耐心讨论彼此间的分歧,沟通中的问题较少;而在敌意、强制型家庭环境中,他们缺乏耐心、彼此抱怨较多,对冲突经常采取回避态度。他们还发现,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亲子沟通的影响具有持续效应:在敌意、强制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困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在温暖和支持型家庭中,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会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向良性循环发展。

2.4文化因素

Lefkowitz的跨文化研究表明[17],不同种族的文化影响着亲子沟通。与欧洲裔母亲相比,拉丁美洲裔母亲与子女的交谈中,支配性较强,反映性较低。在控制了社会经济地位这一因素之后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研究也证实了在拉丁美洲裔文化中,较多支配性的谈话结构,并不是一种消极类型的谈话结构。这表明,拉丁美洲裔母亲的这种交谈方式与他们的文化中强调儿童应该遵从父母的价值观有关。

3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发展

在有关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发展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积极适应的关系,也探讨了亲子沟通与青少年消极适应的关系,近年来,还重视了亲子之间的知觉差异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1,2],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自尊、同一性发展以及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等都密切相关。Grotevant认为沟通有利于青少年协商其在家庭中的地位,敏感觉察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思想和情感[1]。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信息更易为子女所重视,这些信息会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看问题角度,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Sandy研究发现,积极的家庭沟通与较高的家庭关系满意度和较少的家庭冲突呈正相关,也与青少年较高的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积极的应对策略显著正相关[2]。另外,还有研究发现不良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有很大影响。Brage研究发现,青少年与母亲的积极沟通与其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影响着自尊,进而影响其抑郁水平[18];更多研究表明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吸烟、饮酒、犯罪、攻击和显著相关[19,20];有研究发现在开放性沟通中,大多数青少年在对待性和药物滥用等方面的态度与父母的态度更为相似,他们不容易受外界影响去参加不良活动[20]。

青少年和父母对亲子沟通的知觉差异与青少年发展关系的研究结论目前还存在分歧,主要有两种:一些研究发现这种知觉差异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反映了青少年试图从家庭中寻求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只要这种知觉差异不在一个极端范围,则有利于青少年的良好适应,比如发展自主性、增加亲子依恋等[21];另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和父母对沟通的知觉差异反映了家庭的问题,会导致青少年的适应不良,例如可能导致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学习能力不足等[22]。Ohannessian发现,无论青少年和父母对家庭功能的知觉差异方向如何(即青少年知觉的家庭功能优于父母或父母知觉到的优于青少年),它都与青少年较高水平的焦虑和抑郁、较低水平的社会能力显著相关[22]。由此看来,亲子之间的知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差异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程度关键就在于差异的大小。

4亲子沟通的测量

目前,亲子沟通的测量主要着眼于两个角度:(1)型式学角度。从这一角度测评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上强调了亲子沟通较为稳定的模式或规范。使用较多的量表有:Ritchie的家庭沟通型式量表(Revised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 Inventory,RFCP)和Olson的亲子沟通量表(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PAC);(2)着眼于以亲子沟通过程中的变量为指标进行测评,指标主要有:沟通话题、沟通频率、沟通方式、沟通兴趣和沟通问题等。其中把沟通话题和沟通频率作为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多,把沟通问题和沟通兴趣等作为指标的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前者比较客观,容易测查,而后者受到研究条件和技术的很大限制。但有研究指出,相比沟通的数量型指标(例如沟通频率等)而言,沟通的质量显得更为重要[23]。但如何评定沟通的质量又是研究者面临的一大困境。Rathunde认为能够反映最优沟通的指标是沟通兴趣,即家庭成员对沟通是否感兴趣或是否积极参与了沟通,如果家庭成员在谈话中可以激发好奇和喜爱,并相互倾听、表达不同观点,则可以达到沟通最优化[24]。Vangelisti认为衡量沟通质量就是考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他的一项研究发现,青少年亲子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分歧、误解、盘问、行为约束、否认、批评、缺乏袒露和欺骗7个方面[12]。

就测量方法而言,问卷法是亲子沟通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此外,观察法、沟通日志法和访谈法也有运用。问卷法按报告人划分为:青少年报告、父母报告和亲子双方报告。以往许多研究都采用青少年报告。有人认为,从家庭系统角度考察多个家庭成员对亲子沟通的知觉,如采用亲子双向报告,能够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双向互动模式和深层次问题,利于发现双方对沟通感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5]。与各种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缺点一样,孤立使用某种方法都有一定弊端,研究者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相对合理的方法。目前亲子沟通测量的发展趋势是,研究者更多综合采用几种测量方法。

5研究展望

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由于亲子沟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技术和条件的限制,今后研究还有待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进和完善。首先,进一步明确界定亲子沟通概念。至今为止,几乎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对亲子沟通做过明确界定,对亲子沟通的研究也没有统一的、清晰的、可靠的操作指标,更缺少完善的测量工具,概念上的模糊使得研究者从各自的着眼点出发,采用了不同的测量指标,由此造成了众多结论性分歧;其次,研究方法有待多样化,需要将动静态研究结合起来。沟通是一个沟通者双方的互动,仅采用一方报告的问卷法不能反映这种双向互动性。此外,有必要细致而深入研究沟通中的问题解决、沟通方式、沟通态度、沟通技能等,这就要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沟通日志等方法来探讨;第三,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深入研究。家庭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亲子沟通相当于微环境因素,家庭结构、家庭功能、亲子关系构成了内环境变量,父母受教育水平、职业和社会经济地位是外环境变量,可以探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内在联系;还可以探讨家庭内外各个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比如探讨夫妻之间的沟通模式是否与亲子之间的沟通模式相似?青少年与同伴的沟通是否与父母的沟通模式相关?

总之,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目前探讨最热的是父母与子女就某话题的沟通与青少年在该方面行为发展的关系。国内的亲子沟通研究刚刚起步,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很缺乏。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西方的研究结论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亲子沟通研究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 Grotevant H D, Cooper C R. Individuation in family relationships: A perspective 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dentity and role-taking skills in adolescence. Human Development, 1986, 29: 82~100

2 Sandy J, Leeuwe J B, Oostra H B.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relative to specific aspects of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98, 21: 305~322

3 Fitzpatrick M A, Ritchie D L. Communications schemata within the family.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Within the Family, 1994, 20(30): 275~302

4 Fitzpatrick M A, Ritchie D L.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the Family. In: Boss P G, Doherty W J, LaRossa R, Schumm W R, Steinmetz S K (Eds.). 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 A contextual approach. NY: Plenum Press. 1993: 565~585

5 Barness H L, Olson D H.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circumplex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1985, 56: 438~447

6 Morrison G M, Zetlin A.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in families of adolesc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handicap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988,16(6): 675~685

7 William G G, Lauri A J, Elizabeth C H. Perceiving interpersonal coflict and reacting to it: The case for agreeabl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0(4): 820~835

8 黄丽娜. 中学生亲子性格匹配及其与亲子冲突关系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2002

9 Youniss J, Smollar J. 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with mothers, fathers, and friend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54~68

10 Guerrero L K, Walid A A. What parents don′t know: Topic avoidance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1995. In: Thomas J S, Glen H S. Parent, children, and communication: Frontiers of theory and research (monograp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1995. 219~246

11 Noller P, Callan V J.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0, 19(4): 349~362

12 Vangelisti A L. Older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with their par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992, 7(3): 382~402

13 Sharon B H.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in Sandwich generation famili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994, 9(4): 458~482

14 Sam Vuchinich, Rachel A O, Clara C P. Problem-solving communication in foster families and birthfamilies. 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 2002: 571~594

15 雷雳, 王争艳, 刘红云, 张雷. 初中生的亲子沟通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生活适应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 8(1): 14~20

16 Martha R, Rand C D. Antecedents of parent-adolescent disagreem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5,57: 435~455

17 Lefkowitz E S, Laura F R, Rosalie C, et al. How Latino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adolescent discuss conflict, sexuality and AIDS with their moth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0, 36(3): 315~325

18 Brage D, Meredith W, Woodward J. Correlates of loneliness among Midwestern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1993, 29(111): 687~693

19 Richard D C, Glenn S.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delinquency. Adolescence, 1997,32(125): 81~92

20 Melanie B B, Robert 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on the college-aged child:Openness, attitudes and actions about sex and alcohol.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98. 1~14

21 Holmbeck G N, O′Donnell K. Discrepancies between perceptions of decision making and behavioral autonomy.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1991, 51:51~69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3)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被众多的研究所证实。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即亲子关系的研究也一直是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近些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亲子关系的研究重心从静态审视转移到动态考察,人们越来越关注亲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而亲子互动的内在运行机制,则被认为就是亲子沟通。

由于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危机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亟需社会关爱和师长的指导。而亲子沟通则是家庭环境中给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有效方式,因此亲子沟通的研究,尤其是针对青少年阶段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系的研究,是近年国外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国内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还较少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面临急剧的社会时代变化,产生心理困惑和矛盾的机率不断升高,通过社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势在必行,其中家庭尤其是父母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以亲子关系为纽带,以亲子沟通为途径实现的。因此,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就自然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

(一)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逐步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和自主,人际交往的范围逐步扩大,角色意识逐步增强,开始探索并构建自我同一性。但面临繁重的发展任务,仅凭青少年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必须得到外界的支持。其中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来自父母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父母支持的重要途径就是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

以往对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有密切相关。Jackson等人的研究表明,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相联系。Collins等人认为,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与子女交流的一些信息受到重视,这些信息会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良好的交往技能;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帮助青少年认清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并能够敏感地体察家庭中其它成员的思想和情感。Grotevant和Cooper研究了沟通在青少年脱离家庭,获得独立的过程中的作用。他们认为亲子沟通会影响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支持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同一性。

在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自尊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而与青少年的孤独、抑郁呈负相关。

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相联系。Hartos和Power对14―15岁的青少年与他们的母亲之间的沟通进行了研究,发现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有显著负相关。Clark和Shields的研究则发现,青少年与父亲沟通的开放性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有显著负相关,而与父亲的不良沟通有显著正相关。

可见,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与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而不良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二)研究青少年亲子沟通是改善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现状的要求

青少年期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但青少年期却是亲子沟通问题比较多的时期。由于青少年期的个体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对父母的脱离感增强,越来越不满意父母的管束,而这时父母如果没有意识到子女心理上的变化,没有及时调整与子女的沟通方式,则不可避免会导致亲子沟通障碍和亲子冲突的发生。

对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研究发现,初中生与父母的冲突和不一致呈增加趋势,而与父母的亲密感和凝聚感呈下降趋势。有些研究认为,青少年的亲子冲突是个体发展中的一个正常过程,它反映了青少年寻求独立自主、向有别于父母的方向发展的倾向;然而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有关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低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国内有研究者通过自编的初中生亲子沟通状况的自我报告对初中生的亲子沟通进行了调查,发现青少年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说”和“得不到理解”分别占48.5%和41.6%。

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状况的不尽如人意和亲子冲突的普发性提示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期亲子沟通的研究,探寻有效亲子沟通的实现途径。

二、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国外的心理学者对亲子沟通领域已经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亲子沟通领域的心理学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界对亲子沟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子沟通的特点、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对亲子沟通特点的现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沟通的内容、沟通的频率、沟通的主动性、沟通的满意度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有关亲子沟通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沟通对象、青少年的性别和年龄、家庭环境等因素对亲子沟通的影响。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领域,具体表现为社会适应、问题行为以及其它方面的研究。

就以上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亲子沟通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两大问题。

(一)亲子沟通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以往研究常常把亲子沟通作为亲子关系的一部分,以研究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或者根本不对亲子沟通和亲子关系加以区分。可以说,亲子沟通研究目前仍处于初始阶段。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

1.分散研究多,整体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对亲子沟通某一方面的分散研究,缺乏对亲子沟通的整体、系统研究。亲子沟通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目前的研究多是选取亲子沟通过程的某一方面进行单独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于研究的范围、概念的界定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造成了许多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也无法把握亲子沟通的整体情况。

2.工具性研究多,实体性研究少。

现有研究多是从亲子沟通作为影响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出发,把亲子沟通作为一种手段,或研究中的一个变量,强调亲子沟通的工具性。对亲子沟通进行实体性的研究较少见。这说明亲子沟通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

(二)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

通过对现有亲子沟通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研究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真正从心理机制的角度研究亲子沟通。现有的研究在探讨亲子沟通的特点时,几乎都是根据亲子沟通的外在行为指标(比如亲子沟通的频率、时间、内容、主动性等)来衡量,鲜有从亲子沟通内部心理过程探讨亲子沟通特点的研究。有研究者就认为,沟通研究之所以五花八门,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沟通过程心理机制的研究。沟通过程研究基本上是从传播学的角度介绍沟通过程,从信息发出者解码信息并发出信息,经过信道将信息传至信息接收者,接收者接受信息并译码,这是较简单的沟通过程模型。

因此,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深入探讨亲子沟通的内部心理过程是亲子沟通研究课题的应有之意。否则亲子沟通的研究就无法深入,也无法准确理解亲子沟通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更无法准确预测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当然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找到提高亲子沟通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65―72.

[2]Jackson S,Ostra L,Bosma H.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relative to specific aspects of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8,21.

[3]Collins W E,Newman B M, McKenry E C.Intrapsychic and interpersonal factors related to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in stepmother and stepfather famili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5,9.

[4]Grotevant H D,Cooper C R.The role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adolescent identity and role taking.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J].Detroit,1983.

[5]Hartos J L,Power T G.Relations Among Single Mothers’ Awareness of Their Adolescents’ Stressors,Maternal Monitoring,Mother-Adolescent Communication,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7,15(5).

[6]Clark R D,Shields G.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delinquency[J].Adolescence,1997,32(125).

[7]Collins W A,Russell G.Mother-child and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A developmental analysis[J].Developmental Review,1991,11.

[8]Fuligni A J.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mong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American children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olescence.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J].New Orleans,LA,USA,1993.

[9]Gehring T M,Wentzel K P,Feldman S R,Wiersn M.Conflict in families of adolescents:The impact of cohesion and power structur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0,3.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4)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78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家庭关系从简单的维系生存变得越来越复杂,处在家庭关系中的人们逐渐地认识到家庭沟通在维系家庭中的作用。亲子沟通主要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1]。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许多成功的妈妈也证明了这一点[2]。因此教育孩子要从良好的沟通做起。父母对子女的沟通不重视,或者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不合适,很有可能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一道隔膜,如果不及时找到合理的沟通方式去穿破这层隔膜,那么这种隔膜会慢慢的增厚,而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大量的精力和金钱花在孩子的学习上,却单单忽略了对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视,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拉越远[1]。论文以海南省文昌市不同家庭为调研对象,从子女和父母的角度就现今亲子沟通状况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分析统计后的数据并且进行讨论,为我们了解现今农村普通家庭亲子沟通的现状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也为相关专业人员对于亲子沟通的提升提供了一些可借鉴意见。

1 调查对象

以海南省文昌市173个家庭作为调查对象。

2 调查方法

以发放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分别设计父母和子女不同两份调查问卷。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进行χ2检验。

4 调查结果及分析

4.1 调查家庭亲子沟通现状

4.1.1 大多数父母与子女普遍相处的不错,沟通感受不错,少数父母与子女之间了解甚少

调查中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父母(59%)和子女(53.20%)相互的了解程度比较好,子女超过一半的数目知晓父母的生日,而且父母也清楚子女知道他们的生日。父母与子女聊天后感受温馨的同样占有大多数,所以父母与子女普遍相处的不错,沟通感受很温馨。

4.1.2 大部分父母没有自行决断子女选择的权利,极少部分父母仍然保留传统的父母掌大权的传统观念

大多数父母在子女抉择的时候具有发言权,但部分父母掌握着子女的抉择权。调查显示92.31%的父母会与子女共同商议,并尽量听取子女的意见,而仍有7.69%的父母恰恰相反,把子女的抉择当成自己的抉择,子女的意见只是听听而已,最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4.1.3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次数与他们相处的时间相关,相处时间越多沟通次数越多

调查中发现走读的子女与父母的相处时间是最多的,且根据百分数的对比,相处时间长的家庭,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时间也是比较多的,相比住校的子女或者在外打工的父母而言,走读的子女家庭亲子沟通条件更加优越。

4.1.4 父母绝大多数都认为很有必要与孩子沟通,而相比较而言,子女认为很有必要与父母沟通的比例较少

92.31%的父母认为很有必要和孩子沟通,而子女仅仅只有69.40%,其他的都觉得一般般,说明父母非常想和子女进行沟通,但是部分家庭中子女却不太喜欢和父母沟通。而父母和子女两方都会在聚在一起的时候相互交流,这一点比较好。

4.1.5 父母对子女沟通的主动性明显高于子女对父母沟通的主动性

49.65%的父母经常会主动找孩子谈心,仅仅只有15.4%的子女主动找父母谈心,17.9%的子女只有在父母叫时才和父母谈心。这就说明子女是处在一种被动的沟通环境,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子女会产生一种反感,不利于亲子沟通的良性发展和长久性。

4.1.6 子女和父母沟通在讲述困难方面存在不同

少数的家长会将所有遇到的困难向子女倾诉,父母不想让子女担心和给子女压力;37%子女每次遇到困难都会向父母讲述,大部分子女选择埋在心里或者与他人交流。但是子女在遭遇较大困难的时候多数会选择向父母倾诉。

4.1.7 大多数父母选择“学习”话题与子女交流,子女多数会选择 “学习”和“兴趣爱好”话题与父母交流

74.42%的家长与孩子交流的话题最多是学习,孩子主动与父母聊学习的只有42.20%,找父母聊的更多的是兴趣爱好的有31.80%。只有非常少数的父母和孩子会聊经济政治或将来。

4.1.8 父母对子女有很大期望

大多数的家长最希望孩子能好好学习,希望他们学习能有所提高,其次是希望孩子能听话,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希望孩子品德提高,强调做人重要的只有极少数。从家长最想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家长最希望的是孩子能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学校,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希望。尤其是在初三这个阶段,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任务。而且学习成绩关系到高中阶段的学校,关系到大学,工作等等。所以家长最多希望的是孩子能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其次是希望孩子能与家长多沟通,可能是受了这张问卷的启发,多沟通才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问题得以解决,能使家庭更和谐。还有一些父母希望子女能理解他们,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希望孩子能体会,正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也有很多父母相信孩子是最棒的,给孩子加油打气,希望他们再接再厉。也有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听家长和老师的话,不要让家长和老师操心。

4.1.9 男性和女性子女与父母沟通中无明显差异

调查的子女共173人,其中男性79人,女性94人;年龄12~17岁,平均年龄(14.790.88)岁。我们通过χ2检验对性别进行统计分析如下: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假如父母没有要求你,你会主动帮助他们吗(比如:做家务等等)?”的调查中,P=0.001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说明在主动帮助父母方面男性和女性子女存在差异。其余的调查P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其他的调查问题中男性和女性子女无明显差异。

表1 不同性别主动性劳动分析表

[[性别\&A.会,并且经常主动\&B.会,但不经常\&C.会,但只是偶尔\&D.从不\&男\&18(22.8)\&54(68.4)\&4(5.1)\&3(3.8)\&女\&19(20.2)\&45(47.9)\&29(30.9)\&1(1.1)\&合计\&37(21.4)\&99(57.2)\&33(19.1)\&4(2.3)\&]]

χ2=19.632, P=0.001

4.2 调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国内的相关研究表明:初中生的亲子沟通没有年纪差异;初中生在与父亲的沟通内容上、与母亲的沟通时间和态度上存在差异[3]。而家庭沟通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3]。所以,父母与子女沟通的方式直接影响子女的发展。海南正处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好时期,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父母安心建设,同时让子女用心读书,进一步储备人才。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海南文昌的家庭在亲子沟通中有乐观的方面,也有不乐观的方面。

4.2.1 亲子沟通中表现乐观的方面

第一,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认为相处的不错,沟通感受温馨。

第二,父母希望与子女经常沟通,父母经常主动与子女沟通,子女也常与父母沟通。

第三,父母会为自己子女的抉择提供自己的看法。

第四,子女遇到困难时,会主动找父母聊天解决。

第五,父母希望子女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

4.2.2 亲子沟通中表现不乐观的方面及其对策分析

第一,父母认为和子女相处得不错,但仍有许多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是很好。

这就需要父母和子女之间沟通的协调性要做到位,互相理解,互相谦让。

第二,父母很希望与子女沟通,主动性明显高于子女,而子女却没有那么主动地去与父母沟通,认为与父母沟通无所谓。

这一点可以说是具有共性的,父母很乐意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这样可以了解孩子最近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来说呢,一想到和父母聊天,父母就会提到学习成绩,如果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会受到父母的批评。从这一点来说,子女对父母就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心理,子女自然就不会太主动的去和父母沟通了。

要怎么解决呢,父母和子女聊天的时候呢,不要一开始就问子女的考试成绩怎么样、排多少名,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进行沟通[2]。而且多让子女找话题聊天,如果子女提到自己在哪方面有进步,或者做了一件好事,要对子女提出表扬,鼓励他继续努力。这样一方面不会让子女担惊受怕,不会让子女觉得每次谈话都和审问似的,另一方面自然地延长了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时间,一举多得。

第三,有些父母仍然掌握着决定权,剥夺了子女自身的选择权利,那么子女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子女是听从父母的决定呢还是会有别的想法?

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平等问题,这种父母掌握决定权的现象是绝对不可取的,每个人的选择权利都是赋予给其个人的,别人无从干涉,即使是父母也只能以一种关心的态度去建议或者推荐,而不能进行绝对的干涉。这些父母的传统观念比较严重。他们可能会这样想,孩子是我们生的,就要听我们的。显然,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第四,父母希望子女好好学习,却忽视了某些品德方面的提高,关注子女只关注子女学习这一方面,那么是不是有利于子女的全面发展呢?

这可能是父母的一个通病,把太多的精力用在了子女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其他种种问题,而对于子女来说,既然父母只看重自己的学习,那么我把学习搞好了就行了,其他的他们又不管。这样的话,子女本身也会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从而做出不正确的选择。

希望父母能够关心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学习仅仅是其中之一,不要老是要求孩子做尖子生,这样孩子也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如果孩子只有学习好,品德,交际,心理都不好的话,那孩子的将来父母可想而知。

第五,对于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换位思考。子女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父母也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想想他们现在的想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对方应该怎么做,要理解对方。而且亲子间沟通要相互信任[2]。良好的信任可以说是任何事情的前提,只有信任,才会真心的去对待,亲子之间必须要有绝对的信任。那么如果做到这两点,那么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5 讨论

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更加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处于中学阶段的孩子,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思想处在一个过渡时期,自我感觉成熟了,所以很多事情不需要父母干涉,也不想让父母干涉,总是认为父母的呵护阻碍了他们的成长,因此,许多子女出现了典型的叛逆心理。但是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永远都是个需要细心呵护的孩子,两方面的相互矛盾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提出了一个难题,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们的调查家庭中,有的父母在家里务农,有的在镇上工作,有的却要外出打工,他们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家务农的父母辛苦劳作了一天了,看到孩子回家的身影,感到无比的欣慰,而外出打工的父母一星期甚至一个月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孩子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都有共同的期望,那就是孩子好好学习。我们在问卷最后的问题是“父母最想对子女说的一句话”及“子女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多数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出人头地。有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女儿是这样说的:“女儿,现在的社会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是一只井中之蛙,要想遨游天空,一定要努力学习,你是个聪明听话的孩子,可你学习不太用功,妈妈希望你在学习方面多用功”。有的父母这样说:“要学会倾听,多听听父母的话,但是不一定父母说的都是对的,对于对的话要听,错的话就要摒弃”。从父母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用心良苦。

相比之下,子女最想对父母说的话中,我们也了解到多数的子女都知道父母的辛苦,都希望父母能够健康平安,而这背后却是子女对于父母过多的干涉而产生反感。许多子女的话敲醒了我们的警钟“我希望父母有些事情让我自己做决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能有多一点的自由空间”,“ 爸妈,我长大了,不要把我当成小孩子那样管,我会厌烦的”、“希望你尊重我的选择,我知道你们说我都是为了我好”和“爸爸妈妈,你们根本不了解我,我的内心感受、爱好兴趣、理想、困难等,你们都太不在乎。只是按照自己觉得好的,但并不适合我的主意去解决我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我根本没有自由,有时我会自己寻找一些自由,但你们却认为我的做法是错误的,就又说我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等。这样的话语说明亲子沟通正处在一个不合理的状态,父母处于对子女学习的过分关心,导致了子女对于学习的厌恶,甚至对父母的话的反感。长期下去,子女就会感觉到与父母无法去沟通了。不过其他话语中我们发现很多子女还是可以理解父母的。

6 结语

良好的亲子沟通非常重要,而要使沟通变得轻松而和谐,家长们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 [2]。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让家庭和睦,让孩子开心,让父母放心;可以有效提高子女的学习动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可以让父母安心工作,保持良好的心情,增强其为家庭付出和奉献的决心和毅力。

参考文献:

[1]孙五俊,魏俊彪.河南省大学生家庭沟通模式与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34-136.

[2]刘惠音.加强交流与沟通是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J].学理论,2009,(24):126-127.

[3]雷雳,王争艳.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2,8(1):14-20.

作者简介:杨晓君,女,硕士,讲师,海南医学院热带医学与检验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兼就业指导办公室副主任,海南海口 571199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5)

做学籍录入时,我发现全班50名同学中有6名出自单亲家庭,比例高达12%。此后一学年,我对这6名同学进行了跟踪观察和适时电访、家访,就此从经历、学习情况及习惯、性格、与人沟通情况、家长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五个方面,为他们建立一份档案记录。

对家长进行电访和家访时,我发现有些家长的一些做法比较好,例如:梁同学的妈妈会定时和老师电话沟通,互相交流孩子近段时间的情况,及针对近段时间存在的问题征询老师的意见、寻求老师的帮助。黄同学的妈妈会每天抽出时间和他聊天,及时了解他成长中的心理动态。谢同学的妈妈会鼓励她参加班级各项活动,以此提升她的自信心。梁同学和谢同学的家长周末会带领他们一起爬山、打球等。

通过对班级中单亲孩子的跟踪观察和分析,我觉得单亲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可能会面临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孩子性别意识的树立、习惯和性格的培养、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以及亲子沟通技巧的学习等;而一些家长比较好的想法和做法对其他家长可能具有一定的分享和交流价值。针对这一现象,如果能够专门为单亲家长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平台,和一些必要的专业培训和指导,对他们的教育行为可能会有指引作用。

在学校,“互助式学习”已蔚然成风,取得一定成效,并有良好的发展势头,我认为可以将其迁移运用到家庭与家庭的合作学习之中。现在实施就近入学原则,学生家庭相对集中于学校周边社区,因而学校和社区可以动员单亲家庭,并协助其成立单亲家长互助小组,借此策划、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在活动中都能够有所受益,从而形成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

二、方案设想

1. 以自愿参与为原则。学校、社区可利用家访、电访、约见等形式对单亲家庭进行调查,向其明确活动的宗旨在于“创设沟通平台,实现互助成长”,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秉承“自愿参与”的原则下,为单亲家庭提供沟通交流的方式和途径。在此基础上,社区及学校进一步推动社区内单亲家庭互助小组的成立和运作,并协助其制定相应的章程和活动方案。

2. 以各项活动为核心。活动应该是单亲家庭互助小组运行的核心。活动可以消除内心的防御和戒备,创设一个民主、平等、温馨的沟通交流氛围。通过活动,也可以拉近家庭与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从而真正的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具体可以将活动归为四类。

(1)家庭教育沙龙。沙龙指规模小、议题简要、非正式化的讨论会议,一般备有茶水零食,较为轻松。活动场地既可以由各个家庭轮流提供,也可由社区活动中心提供。需要注意的是,沟通交流的目的在于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互相鼓励以获得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不是互相发牢骚和传递负面情绪。

(2)专题讲座。可以为单亲家长举办专业的心理讲座,进行心理疏导;可以就亲子沟通、性格塑造举行讲座,为单亲家长提供方法指导,还可以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举行讲座,为其打气加油,帮其树立信心。

(3)亲子拓展活动。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组织开展拓展活动,如爬山郊游、环行绿道、参加社区义工、团队拓展训练游戏等。这既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交流中提升心智、开拓视野,从而拥有健康阳光的价值观,也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社区可以为其提供活动场地和必要的物质支持,动员社区义工参与到单亲家庭互助小组的活动中来,为其注入新鲜的能量。

(4)社区学习辅导。单亲家庭孩子在学习中普遍面临困难,如学习成就感不高,学习习惯有待培养,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等。由于部分单亲家长文化层次不高,很难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大部分单亲家长还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辅导孩子学习也心有余力不足。如果在校外的这部分时间得不到良好的引导,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就会沉迷于电脑游戏,或受到社会不良青年的诱导,进一步影响学业。单亲家庭互助小组可以推选出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组成一个学习辅导团队,对孩子实行轮班辅导。社区也可以发挥起作用,动员社区中的教师义工、大学生义工参与到帮扶活动中来。

3. 以促进成长为目的。单亲家庭互助小组的运行目的在于通过系列活动提供沟通机会和途径,促进单亲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和成长。他们能够拥有健康阳光的生活态度,积极融入到社会活动,快乐地成长和生活,这应是整个社会的共同期待。

三、注意事项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6)

一、几种不良的亲子沟通类型

尽管家庭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但在现实中,大多数父母仅用自己的成长经验教育孩子。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说话,如何鼓励孩子,如何赢得孩子的尊敬,如何教孩子学会“爱”……在家教中这一系列看似平常的问题,因为沟通不畅,却成了许多父母的大难题。

对孩子期望高,要求严格,爱讲道理,用权威的方式跟孩子互动,经常拒绝子女的要求,只有单向的沟通,是当前不良亲子沟通的主要表现。且看以下几个片断:

一,

“把电视关掉,立刻回房间做功课!”

“下次再考这种成绩,休想再跟我提要求!”

“狡辩什么,你准是上课又不注意听!”

“怎么搞的!写字潦草,连这都不懂,读什么书!”

这种以命令者、威胁者、说教者、万事通的角色与孩子交流的方式,用在如今独立意识渐涨的孩子身上,就成了亲子沟通中最大的障碍。不良的亲子沟通大抵有如下几种类型:

“畜生、废物、人渣、没用。”――责骂、羞辱、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台阶下。

“再说就打断你的腿。你死在外面,不要再回来。”――威胁孩子,说狠话。

“你不用说了,我还不清楚你头脑里想的是什么!”――单向沟通。一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听孩子说出自身感受及困难。

“又在骗我了,又在找借口了。”――对孩子怀有成见或敌意。

“别废话了,我什么也不跟你说了!”――欠缺同理心或拙于、懒于向孩子表达感受。

“你别管,看你管个什么出来啊!”――父母管教不一致,家庭关系不好。

应该说,拒绝(“你的事我不管”),疏离(不关心),打骂(相信外加力量,不信孩子自主的能力),专制(“我说了就算”),矛盾(给孩子买电动玩具,孩子玩却骂他)是当前亲子沟通中的最大障碍。

二、亲子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

良好的沟通才能实现优质的家庭教育。不理解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不了解沟通的内容,不懂得沟通的技巧,自然会导致沟通障碍。

1.对沟通的误解

教育家指出,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健康的家庭需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亲子之间需要有密切的情绪接触,相互支持与鼓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正常发展。

“沟通”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意思交换”,这是彼此相互了解的最快方式,其作用在于增进亲子之间的了解和感情。亲子沟通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分享经验,缩小彼此想法与做法的分歧,以促进愉快相处的方式。

但有些父母却把它理解为命令、干预、支配、指使,将其用于搜集孩子的生活情报。大多数家庭的亲子沟通仅限于信息交流,常常只将自己所看到,所听到的事实,作为沟通的主要内容。比如“吃饭了没?”“功课做完了没?”亲子沟通只是传达讯息..的工具而已。长期如此,孩子会感到孤单与隔离,无法感受到他和家庭是一体的。

因为父母的权威角色定位,亲子沟通以父母的指责挑剔为主要形式,因而极容易导致争吵。然而大部分人容易用这种方式来沟通,明明是出于关心,担心孩子的安危,但看到小孩晚归时,却劈头就说:“这么晚到哪里去了?下次再这么晚回来,我就把门锁起来!”其实父母真正的意思是:看到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你遇到危险。话到嘴边却成了指责、讽刺甚至攻击,导致亲子关系的对立。

2.亲子沟通的障碍

与孩子沟通要善于表达感受。但大多数父母,通常不习惯于向子女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会导致父母与子女经常不能站在同一个立场或角度来看事情,不能理解子女的想法、感受,与子女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

台湾有一位专家指出,当前亲子沟通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责备。(“自己的桌子不会整理啊!像个垃圾虫”)

・辱骂嘲讽。(“上次三科不及格,这次四科不及格,下次也可想而知了”)

・命令威胁。(“你再考不及格,我就不让你出去玩”)

・过量的询问。(“你出去干嘛?和谁在一起?在一起做什么?干嘛不待在家里?”)

・不信任。(“你真的做得到吗?”)

・比较。(“你能和你堂弟比吗?”)

・报复。(“你不听我的,也别想让我帮你”)

・不理会。(“别烦我,我只有一条命”)

・太在意让孩子学到教训。(“活

该,早告诉过你”)

、不给孩子信心。(“没有一样事你

能做得好的,没用的东西”)

这种不良的沟通导致孩子不肯开.口说话,习惯在家扮演一个“有耳无嘴”的角色。因为对孩子而言,与父母或其他家人沟通失败的经历太多,让他有挫败感,以致于他不相信沟通会有结果,就干脆不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一旦孩子不愿意开口说话,沟通就很难开展。

教育程度高的父母比较喜欢分析。由于太注重逻辑的与是非,和子女沟通时,老喜欢引经据典,分析事情的因果关系,导致忽略了子女的感受。尽管生活中很多情况,需要理智地思考、沟通,但如果只用这一种沟通方式来和子女相处,亲子间就会缺少亲密的情感交流,彼此就会有隔阂。

三、有效的亲子沟通策略探究

沟通可以化解误会、促进理解、解决困难……尽管沟通方式因人而异,但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良好的沟通重视讲清楚、听明白、做得来。明确把自己要表达的宗旨讲清楚,同时别忘了征询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心理学家提出“人际沟通三部曲”:“我知道(I see),我理解(I understand),我愿意(I agree)”,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尊重、倾听、赏识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亲子沟通必须注意什么呢?

1.尊重――亲子沟通的前提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有效的沟通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父母如何真正尊重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作一个与自已人格平等的人来对待,他们拥有不能剥夺的权利、不能侵犯的尊严,正如你自已一样。

所以,亲子沟通要注意三点:

(1)让孩子听得进去:要问自己,时机合适吗?场所合适吗?气氛合适吗?

(2)让孩子听得乐意:怎么说孩子才喜欢听?哪一部分较易接受?如何使孩子情绪放松?

(3)让孩子听得合理:先说孩子的优点,再提出一些要求。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必须是就孩子“行为”本身的感受,而非对孩子“个人”的感受。即应强调行为本身,而不是人本身。特别是表示不愉快时应该针对某一特定的行为而言,例如:“你今天的作业确实是马虎”。“你 的房间是不是应该整理一下”等,这些话都针对某个特定行为,而不是对孩子的责备,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有效的沟通绝对禁止“责骂”,而经常传达出责骂意味的字眼即是“你”这个字。当父母表达对不满意或不愉快事件的感受时,也应该是针对本身的感受来加以表达,例如:“我很失望”“我非常关心”,或是“我很担心”等。父母应该了解,实际上不是行为本身使自己不快,而是行为的“后果”使自己觉得不舒服。例如,孩子迷上了上网,事实上,不是上网的行为本身令父母不快,而是无节制上网的后果令父母担心。父母可以这样说:“上网本身没错,问题是要有个度,你要自己把握……”

在尊重的前提下沟通,用“当……我觉得……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就不会产生亲子对立,加深孩子的逆反心理,会使沟通更有效。

2倾听――沟通的重要方式

孩子渴望父母倾听。一次成功对话的前提是相互倾听。怎样倾听孩子说话呢?一是尊重,二是信任,三是耐心。

在倾听中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自信心,在倾听中教育。倾听,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在倾听中,你会听到孩子的心灵诉求。当孩子兴奋地诉说时,家长要认真地欣赏,并用眼神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讲了一件幼稚的事,也应耐心地听完,哪怕他已经讲过好几遍了,同时鼓励孩子更出色地讲述,让他感受到自己语言的魅力;当孩子受了委屈向你倾诉,更要有耐心,要让他说完,让他宣泄,让他感到父母重视他。

倾听之后转换教育决策的时间和方式应是多样的。一般而言,耐心地倾听之后,要厘清矛盾所在,表达同理心,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倾听过程。首先,给孩子一段不被打断的时间诉说自己的问题,也许他正陷于混乱的思绪中,需要借由倾诉来整理头绪,理性客观的孩子,说不定在叙述一遍之后就已有定见,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协助了。

然后就是感同身受,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一起看当下的情境,一起感受喜怒哀乐。只要父母确实传达出:“我知道你的问题在这里,我能感觉到你的情绪”这一想法,沟通己成功大半。

3.赏识――让沟通效益最大化

“面上无嗔是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一民俗道出了赏识在沟通中的妙处。

肯定和认同有一种无穷的力量。认同催人奋进,认同开拓进步的空间,认同激励昂扬的斗志,它往往在给人信心的同时催生人才,创造奇迹。当孩子经常被父母肯定与接纳,珍爱与珍赏,而非经常被要求与催逼,责怪与定罪时,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积极、爱人的能力,也能学会欣赏、接纳别人,关爱、帮助别人,对父母自然会产生情感的呼应与信赖。即使在外遭遇挫折与失败,也总是心理安稳,知道可以回到亲爱的父母身边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就像回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休息之后可以重新得力再出发。

赏识,能使沟通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美国人与孩子沟通时十分注重赏识。如“别将孩子跟他们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横向比较’。”“与其对孩子常作否定,还不如找一些表示肯定的话说说。”“不忘表扬――告诉他们你为他们感到自豪。”“有时可以对他们说,你认为他们很有两下子。”

有智慧的父母尊重孩子,赏识孩子,在倾听中,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帮助孩子在一起检讨中自己找出症结。孩子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自然有信心面对每一个挑战。

4.向孩子袁达爱

许多时候,父母明确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能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是真心爱他们的。在沟通时,父母应清楚表达自己的爱,让子女和父母之间能互相包容,有所共识,这样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有爱的“沟通”,可以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可以让子女的人格更加完善。“爱”必须用心来经营,亲子之间的爱更需要用心培养。

清楚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在父母善尽职责、教导孩子的过程中,在父母不断付出的过程中,建立亲子间的情感与信赖。孩子也会逐渐感受到父母的爱而自然地对父母发出爱的呼应,他们会感恩,也能了解父母间的互信、互爱,亲密、和谐而稳定的关系,由此创造双赢的亲子关系。子女和父母皆能肯定自己的角色,且愉悦、健康地共享成长的喜悦,达到亲子沟通的最佳效果。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7)

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对个人将来的自主、自立、性格发展和问题行为等都有长远的影响。引导青少年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展有正面的意义。良好的亲子关系始于有效的亲子沟通,然而,当“青春期”遇上“更年期”,问题就变得棘手多了。处于青春后期的高中生,独立意识与叛逆心理较为明显,即便孩子们内心懂得父母的含辛茹苦,知道“我们爱你,一切都是为你好”是父母的肺腑之言,但仍然抵挡不住两代人之间由于价值观念的冲突所引发的“唇枪舌剑”。“我是如此地爱你,你也是如此地爱我,但我们却在彼此伤害”,显然,“爱你在心伤你在口”,良好的亲子关系应当先从良好的亲子沟通开始。俗语说,没有天生的沟通大师,每个孩子与父母都需要学习亲子沟通的艺术。

二、案例研究的过程

无论是心理健康课还是德育班会课,探讨亲子相处之道的内容尤为常见,而且大多是沿袭一个套路,即教师设计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讨论或进行角色扮演,最后提炼出若干条亲子相处原则或技巧。比如,笔者的一节亲子辅导课,在第一次教学实践中,也按照老套路设计了以下情景。

情景一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噢,我刚跨进家门,你也不管我浑身湿透了,也不给我解释的机会,有你这样做母亲的吗?”

母:“你竟然这样跟我说话?你从来只知道关心自己,从不关心别人的感受。我为了什么?还不都是为了你?而你,却自私得要命!”

子:“你才自私呢,不分青红皂白开口就骂,你才是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从不为我着想!”

母:“好了,好了,你不要再说了。我规定你以后晚上不准和同学出去,任何时候都不行!”

情景二

母:“你野到哪里去了?都过了10点半了,你说好9点之前一定回来,你这个人根本就无法让人信任!”

子:“能让我有个解释的机会吗?”

母:“你会有什么理由,说来听听。”

子:“今天真是很糟糕,汽车抛锚,我们必须走到下一站等车。可是这条路线的车特别少。我想打电话回来,附近的公用电话又坏了。我急得不得了,可一点办法也没有。我真抱歉让你这样担心。对不起,妈妈。”

母:“好了,好了,快去擦洗干净,吃点东西吧。”

第一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一,并讨论以下问题:(1)妈妈等了这么久,她的感受如何?(2)没听到妈妈责备之前,你有什么感受?你打算如何与妈妈沟通?听到妈妈的责备后,你有什么感受?用了什么方法沟通?(3)情景一中的主人公与妈妈的沟通方式你认同吗?你是否有更好的沟通方法?

第二小组,请角色扮演情景二,并讨论以下问题:(1)比较情景一和情景二的对话,说说哪一次的沟通比较有效?(2)在情景一失败的沟通中败笔在哪里?在情景二良好的沟通中亮点在哪里?(3)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进行双赢的沟通。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亲子沟通障碍的对策,两个小组题目相似中又有细微差别,正是这种细微差别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会受到启发,从中发现有效沟通、解决亲子冲突的好方法。但是,这种设计也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在第一次教学实践的研讨课后,听课教师这样评价:情景一和情景二的设计不能太具体,具体会导致学生一些真实想法不能得到体现,生成性的东西少,应该放开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自己建构适合自己家庭的沟通模式。非常感谢这位听课教师真诚而中肯的建议!

笔者认为,真正深入人心的心理健康课,其生成远比预设重要。心理健康课面对的是充满动感的学生个体和交互影响的班级群体,学生在课堂中的心态也是千变万化的,在没有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心理教师应尽可能地贴着学生的思路走,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真实地流露,而不是设定好某种套路让学生循规蹈矩地往里面走。当情景设计得过于具体,学生本人的生活中并不存在类似的情景,那么所有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将流于形式,没有真情实感,仅仅为了表演而表演,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与启发的余地。

基于以上的教学反思,笔者在第二次教学实践时对教学设计做了几乎是脱胎换骨般的改动,不仅用“实战演练”取代具体情景,还加入了“我信息”新元素,该教学设计《为爱搭一座“我信息”沟通心桥》已于2014年发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总第260期。在实战演练活动中,每个小组写一个发生在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的冲突事件,以情景剧的形式把冲突情景呈现出来,原汁原味地呈现学生真实生活中的亲子沟通,在真实的基础上再构建和演绎解决问题的方式,所有冲突情景都没有预设,生成性的东西比较多,从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的状态,热烈讨论甚至是辩论的场景可见,在这个环节孩子们被深深地触动了,他们在共鸣的声音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实战演练的优势在于“真实”,只有来源于真实生活,最终才能回归到真实生活。不过,教师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必须先做好充足的铺垫――指导学生掌握具体有效的沟通策略,不然学生的实战演练将变成上演现场版的“亲子口水战”,没法把有效的沟通策略运用到解决冲突事件的演练中。另外,沟通策略指导要具体可操作,易模仿,不能泛泛而谈一些笼统的、模糊的沟通原则等。笔者的第二次教学实践引入了新颖实用的“我信息”沟通表达技术,学生在进行实战演练之前,首先学习何谓“我信息”,通过观看“亲子AB剧”视频反观自己在生活中与爸爸妈妈沟通的语言模式,并小组合作探究关于“我信息”表达方式的问题:

(1)亲子A剧中,儿子用了比较多的“你信息”表达方式,思考儿子的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亲子B剧中,儿子是怎样表达了他的内心需求?(2)回想一下,平时发生冲突时你比较习惯用“你信息”还是“我信息”?(3)发生冲突时,如果对方用“你信息”的沟通表达方式,你有什么感受?(4)发生冲突时,如果你用“我信息”的沟通表达方式,你觉得对方会有什么反应?完成了以上4个问题的探究之后,接着进一步学习了“我信息”表达三步曲。第一步:说出引发你情绪的具体事情或言行。第二步:说出你的感受。第三步:说出具体事情或言行所造成的影响,或者是你希望对方的做法。当学生充分了解了“我信息”相关知识和掌握了“我信息”沟通表达技术后,他们的情绪变得更加平和,少了愤怒的攻击,少了盲目的责备,少了“嗯啊哦”式的敷衍,少了委屈求全式的息事宁人,多了对彼此的尊重,多了真诚的表达,多了内心感受和需要的分享,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小组实战演练效果比较理想。

三、案例研究的启示

(一)情感体验不可缺

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情感成分的介入,离开情感体验的认知活动或行为方式不可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人格特质或价值体系。因此,任何情景的设计必须切合学生内心的需求,才能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有感而发,把积压在心里的许多困惑、压力或其他负面情绪一吐为快,引发他们对改变现状的深入讨论。第一次教学实践中的情景一、情景二过于具体,只有少部分体验过类似情景的学生才能被情景激活而产生情感共鸣,其他学生在这个环节则可能并没有太多的感受与收获。

(二)策略指导要具体

可以说,在亲密关系中的人们都渴望拥有高质量的交流方式,然而,事实上越是亲密的人处于冲突情境时说起话来越“口不择言”,亲子沟通不畅的主要根源在于父母与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策略。笔者的第一次教学实践由师生合力总结出了主动道歉、换位思考、认真倾听等沟通策略,这些策略看起来不错,但是略显笼统,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不容易掌握,不易于迁移到现实生活的各种沟通情境中。第二次的教学实践,学生在易操作、易模仿的“我信息”语言范式指引下,各个小组的实战演练显得特别真实且有效,能直指冲突事件的核心,能表露内心真实的感受、想法和需求。

(三)认知重构助改变

所谓“认知重构”,就是指改变团体成员原有的阻碍他们更有效行为的信念系统。中学生成长中的情绪和行为问题都与他们的认知模式有关,心理健康课若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就必须注重运用团体动力来促进团体成员打破原来令人困扰的情境,促使其以一种全新的知觉来发展和改变自己。例如,在“我信息”表达方式的实战演练中,每个小组由一位成员提供一个自己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真实冲突事件,然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充分互动,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视角,协助该成员吸纳合理的想法,重新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采用的是具体的情景一、情景二,将会局限学生的思路,不能原汁原味地呈现生活中的真实冲突与困惑,进而不能有效地探索新的语言及行为模式。

(四)同伴互助与模仿

在实战演练环节的探究讨论和角色扮演过程中,表面上是团体协力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每位成员在给别的同学反馈意见和提出建议时,借着帮助别人的机会,自己也学习到如何帮助自己,他们在彼此身上吸收对自己有用的养分。在团队中总会出现一些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的正向的榜样形象,团队成员对榜样的语言及行为方式的接纳及模仿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力量。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378-01

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这里,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许多心理学家把教育称为心理沟通,那么,家庭教育无疑可以理解为亲子沟通。

少年期的年龄为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正值初中学习阶段,此时的孩子渴望摆脱父母的管束而独立,但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依赖父母。所以,这个阶段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困难的时期。而在亲子关系全过程中,少年期也是最难处理的一个阶段。

下面,我谈谈与少年期的孩子沟通的几个方法。对于完善家庭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来说,希望这些方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尊重孩子的人格,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要。

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永远是权威,他们要求孩子对其百依百顺,这样的家长更谈不上民主平等地与孩子相处了。其实,最好的家长应该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如果,家长真真正正把孩子当作有思想、有个性的独立的人来看待,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实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多倾听孩子的意见与感受,与孩子多些心灵上的默契,使他们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相信,这样的亲子沟通于孩子、于家长都是有利无弊的。

二、 与时俱进,了解、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

当今的时代与国际接轨,可是一些家长不知道国内外的千变万化,甚至不懂得孩子眼中的五彩斑斓……在孩子面前,他们永远是落伍的,就更谈不上与孩子同步了,这往往也会被孩子瞧不起。不在同一个世界里,谈何成功地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有些家长不知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更不清楚应当教育孩子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扬长避短,

而是常常把自己年少时未实现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恨不

得让孩子十全十美。更有家长认为,只有这样,自己在众人面前才体面。于是,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悲剧上演了:

不喜欢弹钢琴却被父母逼迫练琴而用菜刀剁去自己的手指、课程上偏科却要长期忍受母亲对其学习上的苛刻要求而将母亲杀害、被父母强行送到特长班学习而离家出走……

这些悲惨事件的背后,影射出的是家长不了解、不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不与孩子沟通的悲哀!

所以,作为父母,要想成功地教育孩子,既要了解所处的时代,又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这样,才会与孩子同呼吸、共命运。

三. 结合非语言沟通,避免唠叨。

有些父母,对孩子从小到大是寸步不离,随之而来的还有唠叨不停,他们自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而少年期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有了自己独特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与角度,人际交往的蔓延更让他们接触到了众多的新鲜事物,于是,对于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也有了他们的评价和界定。而此时,如果父母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于孩子,并不厌其烦地唠叨、强硬说教,则或多或少出现了逆反心理的少年期的孩子,势必要与父母“势不两立”。没有了亲子沟通,孩子自然要去寻找能够替代父母这个最亲近的倾诉对象的人。于是,此时尚未成熟的孩子如果误入歧途,那将直接导致生命的叹息和家庭的崩溃!所以,跟孩子言语上的沟通要点到为止。家长说出来的话,既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又不能长篇大论。同时,成功的家长往往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当孩子面临失败的时候,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当孩子取得胜利的时候,给孩子一个灿烂的微笑;当孩子徘徊迷茫的时候,给孩子一个点头示意的肯定……这些非语言沟通,能让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去驰骋、翱翔,发挥最大限度的创造力。因为,这样的理解、信任与尊重,是与孩子最好的沟通!

所以,如果孩子愿意跟家长交流,那说明他把父母当做自己最可以信赖的人,而这样的亲子沟通是最为健康的!

四、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及地点。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9)

首先是家庭原因存在沟通障碍。 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懂手语,不懂如何跟聋童交流,还有一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跟孩子交流。孩子心里有什么疙瘩,不能及时排除,久而久之形成了急躁倔强的脾气,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进入学校以后,家长对孩子除了生活上照顾外,对孩子精神上情感上疏远,有些聋童发展到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父母,这种亲情的淡化潜藏着极大地隐患。很容易使他(她)们结交犯罪,走上犯罪道路。其次,家教方法不对。 最典型的有骄纵型、棍棒型,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再者,学校对聋生家庭中亲情关系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在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还不到位。

二、增进亲情的策略

面对社会现实和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把目光首先放到对聋人家庭亲情的关注上。聋生也是有丰富情感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聋生越来越冷漠,原因是我们没有用真情打动他们。学校要重视亲情教育,把握情感教育的特殊性,通过各种渠道,抓住教育契机,使学生去体验亲情,从而激发他们对父母的体谅之情,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用心灵去回味,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子女的无尽爱意和殷切希望。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0)

由于父母与子女沟通出现问题,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更可悲的是,触目惊心的弑亲案也时有出现,可见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现状令人深思。

沟通问题的根源与代沟的填补

沟通问题的出现大约有以下根源:

一是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可能有“理想化”的倾向。父母望子成龙,在孩子尚未出生时,就早早设计了各种“走向天才”的训练方法。但是,当孩子出生后,将所有的方案诉诸实际,往往失败多于成功。

二是父母以为自己一切教育措施都是为子女好,但并不了解子女真正需要什么,也不知道在他们付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子女不需要的。父母有了这种自以为是、独断专行的作风,便无法对自己的态度和观念做出冷静地分析和判断。另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子女有更好的物质享受,拥有自己的私人房间,只要子女喜欢的事,父母都会尽量满足,致使现代子女具有很高的自我中心倾向。

三是传媒的影响。子女花在网络和电视的时间愈来愈多,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孩子的头脑,使亲子彼此间接触的时间减少了。

一个中学男生说:“我妈是个女强人,又当爹又当妈,真不容易。但她总想知道我的秘密,又是访老师,又是访同学,活像个老侦探,我真恨不得揍她一顿I”代沟也出现了。

代沟,父母必须正确面对,承认代沟的存在并正确认识代沟,不能回避。可及时采取以下对策:(1)意见融合。双方可以寻求一种途径,将各自的意见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意见,融合后的意见往往能兼顾双方的感受。(2)理解子女的要求。做父母的要学会“心理互换”,站在子女的位置,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满足子女的需要。(3)尊重子女的独立意向与创造精神。对子女的朝气采取欣赏的态度。(4)向子女学习。进入信息时代,子女的信息量比父母大很多。子女比父母学得快、记得快、阅读速度快。当父母虚心向子女学习时,子女会以极大的热情与耐力教你。此时,彼此间就像老朋友一样,这样代沟就消除了。

树立平等民主的科学子女观

父母对子女的伤害是无意的,甚至往往是出于“爱心”造成的。为此,父母应树立科学的子女观:

子女是人,有人的智能、情感、意志,有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子女是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人:子女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当子女能与自己的父母建立平等的亲密关系之后,他的行为言谈自然会渐渐变得高雅,他的性格也会开朗、乐观、豁达,在今后面临人生种种挑战时,也会表现得更为勇敢、自信。

1.好父母敢认错

父母犯的错误应当告诉子女,这也是对子女的教育。可以让他们知道父母不隐瞒错误,不说谎;也可以让子女从中吸取教训,少犯错误。

2.改改说话的口气

有些父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我是父母,你是孩子,孩子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动辄就居高临下地对子女说话。殊不知,这是亲子之间良好沟通之大忌。做父母的应该更新观念、放下架子,与子女沟通时多些平等、民主。比如,可以问子女:“这件事这样办你觉得怎么样?”等等。一旦子女觉得父母尊重他,把他当朋友看,他就会与父母拉近距离,也把父母当朋友。如此,进行沟通也就水到渠成了。

现代子女观的核心是尊重子女,视子女为与成人平等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要想成为成功的父母,就要尊重和维护子女的尊严,尊重子女应有的权利,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兴趣需要。

创设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家庭氛围对沟通的影响十分明显。家庭氛围粗略可分为民主型、正统型、放任型、冲突型、包办型等家庭,每种类型对子女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子女有充分的交流机会,容易养成开朗、自信、积极的心态。

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子女成长的阶梯。在这样的环境中,子女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父母和他们的沟通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最能促进子女专心学习。

对子女不信任,是“侦探式”父母的通病。怕子女不识好歹,怕社会上布有“陷阱”,怕“坏孩子”的诱惑,父母整日忧心忡忡,时时心系孩童。但子女并不领情,为了挣脱这份强加的爱,挖空心思逃避父母。亲子关系发展到这份上,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变成了负值,而做父母的却浑然不觉。

家庭沟通环境贵在营造宽松的家庭心理氛围,在自由、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去沟通、交流,才会有好的效果。

另外,家庭中所有成员在和子女沟通时应保持一致(包括态度、要求、方法),彼此之间必须多进行交流,和子女也要多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保证子女的健康成长。

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对子女大有益处。父母和老师都必须认识到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肩负着共同的责任。

增强子女的沟通素质

亲子沟通的必要性篇(11)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02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16

亲子活动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调整,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符合当今时代下儿童的性格特点,更能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契合,从以往的教育子女,向父母的自我教育转变。因此,亲子活动更是一种民主的家庭教育。

一、亲子活动的内涵及外延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决定了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亲子活动的意义,便是将这种影响通过科学、健康、愉悦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幼儿园为活动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与父母乐在其中,最终实现“感性教育”,即用亲情的力量去感化孩子。

亲子活动不仅能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交流合作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会让幼儿在游戏中,深刻感受到亲情的珍贵,让幼儿的心中充满爱,懂得尊重教师,孝敬父母。

亲子活动是通过组织各种游戏,设计比赛项目,最终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实际上它是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以往以教师和家长为主的单方面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参与其中,与教师、父母互动交流,实现了幼儿教育的民主化、人性化。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可以更加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情感需求,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家长则可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更促进了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借鉴育儿经验,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探析亲子活动的有效性

(一)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能力不等于教育能力。很多教师有一个误区,认为亲子活动和平常讲课一样,只要有专业的教学能力就可以了。然而,亲子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它必然要求组织者掌握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亲子活动中,家长会经常向教师请教教育孩子的相关问题,比如,孩子很内向,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如果此时教师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无法给出专业的解答,那么家长必然会对教师的信任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家长对幼儿园师资力量的质疑。反之,若能表现出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能力,家长会因此觉得踏实,会支持亲子活动的开展,对亲子活动的意义和作用给予认可及肯定,参与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沟通能力反应出来,如果没有掌握沟通技巧,不懂得讲话的艺术,不能把心中所想很好地表达出来,那么教师“言传身教”的职责就无法落实。

在亲子活动中,若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隔阂,教师便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此时沟通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师的疏导安慰中,双方矛盾迎刃而解,感情更深,意外插曲反而会让亲子活动显得格外动情。

(三)父母在亲子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一方面,亲子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的参与,支持与配合。另一方面,在亲子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在纠正孩子的违规行为时,同样需要家长的理解与合作。如果活动中设计的项目、规则等得不到家长的重视和支持,必然会影响亲子活动的质量。因此,家长要认识到自身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带动起孩子的热情,与孩子肩并肩共进退,困难一起克服,成功一起分享。

有的家长会认为,要求越高对孩子越好,还有的家长会觉得如果活动项目设定太难,孩子会失败。这两种极端的想法都不可取,无论成功失败,无论输与赢,都不是亲子活动的最终目的。家长首先要摆正心态,以平常心去面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孩子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个活动环节,才能互帮互助,勇敢面对困难挫折。

若想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家长必须信任孩子,很多事情要敢于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唯有如此,亲子活动才会变得有意义,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四)幼儿园是亲子活动的“领路者”

如今,我们提倡的是生态化教育,是指人的一生中顺应自然的、人性化的教育,教育应该成为全社会自觉自发形成的一种人生态度,它是一种终身教育观。教育不应该是功利性的,当我们面对社会中出现的道德伦理的溃败,生态教育将唤醒全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善意与爱心。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正式迈进校园之前的最关键的教育环节,亲子活动的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教育资源因此得以充分利用。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关注家长,关注他们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关心他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并且尽全力地去帮助他们。同时,引导和鼓励家长参与到育儿工作的讨论中,让家长身临其境地认识教育,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将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家长身上,这也是亲子活动所发挥出的最大价值。

三、结语

如果把“幼儿园,教师,家长,孩子”当成教育工作中一个个独立的“点”,那么亲子活动便是将这些“点”串联在一起的纽带。就像我们都熟悉的“集体跳绳”运动,只有教师与家长在两端协同合作,将亲子活动这根“绳”高高摇起,幼儿才会跳得开心欢乐。当今的幼儿教育,愈发强调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亲子活动正是实现家园合作的教育方式,只有为人师长者首先做好表率,相互理解,支持和信任,我们才能说,孩子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韩建丹.探析亲子活动的有效性[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