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2 16:25:27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1)

课程名称

0—3岁婴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课时

4

教学目标

1、运用理论知识和案例剖析结合的方式阐述个性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来指导家长如何有效地培养0—3岁婴幼儿的良好个性;

2、提供有效的方式方法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稳固的行为习惯;

3、指导家长怎样应对婴幼儿入园的分离焦虑,帮助婴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教学重点

引导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和稳固的行为习惯。

教学思路

针对我国幼儿的教育现状,特别是0—3岁婴幼儿的早期家庭教育所出现的只注重智力发展而不重视个性培养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教学,引导抚养人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养育幼儿的过程中,提倡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并重,达到早期教育的目的。

教学环节

一、个性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1、以世界上不存在两棵完全一样的树引出课程的主题,阐明个性的差异性;

2、说明个性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个性对婴幼儿成长的影响,以“人格生态圈”阐释遗传、环境、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从兴趣、动机、情绪、情感、意志、性格几方面个性品质阐明对婴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二、如何培养婴幼儿的个性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婴幼儿乐观稳定的情绪

①、关系重于教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以《妈妈的裙带》的故事引出主题,结合现在的亲子教育模式,阐明关系重于教育的原因;

②、运用名人故事阐释亲子教育应以爱为前提,以爱为基本,并且使孩子与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培养融洽的亲子关系;

2、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社会交往能力

①、观念引导:家长培养婴幼儿积极主动的社会交往能力需从零岁开始;

②、同伴交往和游戏体验是培养幼儿积极主动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3、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

①、运用生活中的案例向家长说明孩子的独立意识需要被尊重,并且相信孩子、鼓励孩子;

②、提倡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避免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心理;

三:养成良好稳固的行为习惯

1、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促进婴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说明从小培养婴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2、结合理论知识和生活案例指导家长如何从品德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四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四: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1、从环境、幼儿的个性、幼儿以往的经验等因素来剖析为何幼儿会产生分离焦虑;

2、正确认识分离焦虑,2—5岁是婴幼儿的分离期;

3、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指导家长采取有效的方式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教学资源

教师、0—3岁婴幼儿抚养人、投影仪、电脑、PPT、视频、多媒体教室、课件

教学资料

[1]早教月月通:0—3岁/王木木主编.—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3

[2]让孩子赢在起跑点/李苏仁,陶红亮主编.—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

[3]早教学校/崔绍珍,吕庆瑛主编.—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11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2)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讨论转向呢?我们不如从有别于法律视角之外的家庭治疗角度来分析此案中的母亲梦鸽。

我们大多都生活在家庭中,几乎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必须经过家庭的栽培和养育,有美满健康家庭的人也更容易拥有幸福满意的人生,每个人都关心如何建立并且维护健康的家庭,家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生养子女,培养下一代,不论人类的本质上发生怎样的变迁,孩子始终需要依赖家庭的环境及条件长大。

我们可以还原一下媒体所描述的李双江和梦鸽的“幸福家庭”――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独生子女家庭,家境优越,父母倾注了大量的金钱培养孩子,但李某某的现实表现并未如梦鸽夫妻所描述的那般优秀。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梦鸽的家庭满足了提供养育李某某生活的功能,但从社会立场管制家庭成员的行为表现和辅导传递文化方面来观察,梦鸽的家庭却有着重大的缺失。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3)

父母的自我成长最重要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心理系教授钟思嘉热心于亲职教育工作,从1990年开始,他亲自带领“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工作坊”,以“在做中学习”的方式,让年轻父母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新方法。他不仅在台湾地区训练了300位以上的团体领导者,并且也培育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上百位亲职教育工作者,在亲职教育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此,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他。

钟教授认为:父母自我成长是最重要的,为人父母需要学习与成长,学习是为了改变,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成为一个更称职的父母。

他介绍说:父母的自我成长要从“自我了解”开始,在台湾,我们有一些父母先参加“父母成长工作坊”,然后再参加“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工作坊”。另外还有“婚姻EQ工作坊”,帮助父母自我成长,更善于处理家庭关系与问题,学习并掌握有关的亲子沟通技巧与情绪管理技能,对家庭的和睦十分有帮助。

父母的自我状态如何,直接影响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的品质,在台湾,也有的父母虐待自己的孩子,这一类的父母往往是因为自己的事情没有处理好,把不良情绪发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样的父母往往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

想成为有效能的父母,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花时间。首先年轻父母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及对人性的基本看法,然后再学习不加评判地倾听孩子说话、真诚地沟通,这种民主的教养态度能使父母与孩子在亲子教育中双方都成为赢家。

比如,孩子不听话,父母就会生气,这是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都会遭遇的情景。原因是什么呢?如何避免亲子冲突而产生比较好的结果呢?

钟教授说,主要原因是一些“自动化思考”在干扰着父母。就像我们上楼梯时你不会想一想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你可能不知道“自动化思考”的存在,但它确实发生了。

孩子不听话,父母会有哪些自动化的思考呢?

第一种叫做“严重不幸”,父母把孩子不听话的行为看成很严重的事情,进而担心孩子将来会如何如何。

第二种叫做“应该、必须”,认为身为父母者应该或必须纠正孩子的行为,否则孩子不会学好。

第三种叫做“无法、不能”,觉得自己不能放纵孩子,无法忍受孩子犯错。

第四种叫做“自责、内疚”,觉得孩子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错,是自己无能,没面子。

就是这些“自动化思维”像点火器一样,让有些年轻父母失去情绪控制,一不留神就会伤害孩子,对亲子关系有害无益。

与孩子一起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钟教授认为,年轻父母首先要从培养自己的EQ开始,学习并掌握有关与人相处的艺术。我们小时候,往往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有很多的兄弟姐妹,在一起玩的时候,自然会有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冲突与摩擦,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孩子还很孤独,他们很少有机会在生活中学习,只能从书本上学习。父母要创设一定的环境,来提升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父母要从头开始“修炼”。

有责任感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在将来的社会中,合作精神比竞争能力更重要。

多年以前,台湾曾有人做过一个小研究,在调查100多位父母亲有关家庭价值观的问卷中,有一个题目问及他们对于自己子女教育的期望,统计的结果以“有责任感”在众多选项中占第一位,其次是“有信心和勇气”,再其次是“有宽恕和包容心”。由此结果显现,当今的父母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但不少父母根本没有学习过如何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学习如何为人父母的学问,遇到具体问题时往往搬出自己父母的哪一套来教养孩子,既不灵验,有时还有负作用。

钟教授提醒年轻父母:在将来的社会,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才有能力处理好各种关系,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地位,责任感不是教出来的,要靠合理的引导与有效的影响,有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如反复提醒、威胁、警告、贿赂等,都无法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

要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父母首先要自问:我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我了解他行为背后的目的吗?我如何与他沟通才有效?我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吗?我掌握如何鼓励孩子的艺术吗?

比如当孩子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父母总会及时鼓励或赞美孩子,但如不懂得鼓励、赞美孩子的艺术的话,我们常犯的错误是画蛇添足,还有就是表达得笼统,不够具体,效果适得其反。

当孩子画了一幅不错的作品时,有的父母会及时称赞:“画得很棒!”

也有的父母则会说:“你画画画得不错,要是你读书也这么棒就好了。”

第一种父母的称赞太笼统,不具体,如果次数多了,对孩子并不会产生激励的效果。

第二种父母在语言表达上“画蛇添足”,有时会引起孩子反感,也没有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

正确的做法是:表扬要具体、直接,如“你画的恐龙的尾巴很生动,色彩也很好看!”

“你画的这幅画很不错,看来你在这方面很有潜力。”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4)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Foster Children's Empathic Abilities

YANG Ningn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Abstract Empath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ldren's soci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empathy as an important social emotion,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natur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good empathic ability to promote pro-social behavior of child care, and reduce aggressive behavior. Thus, to explore way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mpathy in children, it is very necessary.

Key words children; emotion; experience; empathy training

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主要包含认知和情绪两个成分。本文所探讨的移情主要是情绪情感的移情,从幼儿家庭、幼儿园活动两个角度来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1 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1.1 在婴儿期,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

心理学家研究了处于隔离状态的孤儿院儿童,里面的婴儿很少有机会与人交往,而保育员也只是每天履行公事式地与孩子接触,没有目光的交流,没有亲吻、逗乐、游戏。这些孩子的社会性刺激极端缺乏,最主要的是缺乏应答性的环境。这样就使婴儿早期涌现出来的需求、种种情感表示都因得不到及时反馈而减弱。这些儿童在以后的成长中,若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加以矫正,他们将对他人的情感也同样缺乏“应答性”,即对他人的情感表达采取冷漠的态度。因此,建立一种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幼儿移情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所以,在婴儿期,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息应及时回应,经常与孩子发生肢体的接触、目光的交流,经常对孩子微笑,亲吻或拥抱。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2 家长要创设具体的情境以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霍夫曼曾指出,“由于大多数移情唤醒的过程取决于直接的情境和个人线索,人们很容易受到直接情境中受害者所偏爱的移情倾向的影响”,因此,直接情境中的个人忧伤可能比不在眼前的个人忧伤更能唤起移情。因此,在培养幼儿移情能力时,家长要善于创设和利用具体情境。家长要借助具体媒介的力量,在具体的、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引导幼儿尝试体会他人的情感。电视节目中有相关的故事情境、动画片中有相关的剧情时,孩子身边有需要关爱的人,家长应当抓住时机,应时应景的与孩子交流,帮助幼儿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绪情感的表达。

1.3 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增进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该与幼儿进行积极、民主、平等、友好的互动和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幼儿获得对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认知,包括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正确理解,准确分析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进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观点采择能力。研究表明,婴幼儿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情绪情感体验的,最典型的是看到别人哭笑时,他也同样跟着哭笑。婴幼儿通过观察父母的情感表达,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和认知。因此,在日常的亲子互动和交流中,家长要敢于在幼儿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这对于幼儿获得情绪情感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家长在表达情感是要保持适度的原则。“过度”的情感表达,不仅不利于幼儿对情绪情感的认知和体验,还会对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造成幼儿的心理创伤。因此家长在幼儿面前需要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的认知和体验,以利于幼儿的移情的产生。

亲子间情感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如绘本阅读、亲子游戏等。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父母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提问关于故事主人公的情绪情感的相关问题,如 “他怎么了?”“他为什么哭(笑)?”等问题。这样不仅会让幼儿理解他人的感受,获得对他人情绪情感的体验和认知,促使移情的产生。在亲子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和家长互换角色,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扮演幼儿,从而让幼儿体验父母的情绪情感,理解父母的感受。

2 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2.1 教师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移情能力

这种方式与家长利用和创设具体情境是相类似的。由于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时间比较长,这要求教师善于抓住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情境,增强幼儿的移情体验。在吃饭和午睡时,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幼儿的互助、分享、谦让等行为,并对幼儿的这些行为予以表扬,发挥榜样的作用,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移情。另外教师要利用幼儿的“泛灵”心理,即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让幼儿学会关心其他的事物,比如幼儿园里的动植物,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增强幼儿的移情能力。

2.2 在角色游戏中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进行的游戏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充当成人的角色,按成人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从而使幼儿理解他人的感受。就是通过换位思考或替代想象,站在别人的处境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情感。通过角色扮演,幼儿能切身体验他人行事的方式和态度,进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提高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游戏,让幼儿通过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扮演,使其理解他人的处境和状态,从而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以提高其移情能力。

2.3 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马卡连柯曾指出,集体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孩子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会真切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情感变化。这里所说的人际交往,主要是指幼儿同伴交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活动、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同伴关系是否良好对幼儿的移情具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即能够积极参与活动、愿意与他人合作、易被同伴接受的幼儿具有更高的移情水平。

因此,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幼儿活泼、外向的性格,让幼儿可以更好的融入集体生活,更好地为同伴所接受,更好地促进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幼儿的集体生活多半是在幼儿园中发生的,因此,幼儿教师关注幼儿同伴交往的状况。对于那些孤僻内向的幼儿,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幼儿能很好地融入集体,养成关爱、分享、谦让、互助、尊重、同情心等品质。因此,集体生活或者群体性的活动对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移情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现今社会,从长远来看,移情能力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它不但能激发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还能有效减少和避免幼儿的攻击。因此,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移情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心理百科全书(上中下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 马丁.L.霍夫曼著.移情与道德发展――关爱和公正的内涵[M].杨韶刚,万明,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5)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23―01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搞好亲子关系,做好有效的亲子沟通,对幼儿早期性格的形成、各种能力习惯的培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能帮助幼儿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一、亲子教育的概念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护基础的教育。按照我国多数的家庭情况,这种关系被扩展为所有与幼儿密切接触的人――即看护人与幼儿之间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亲子教育”是以爱护幼儿身心健康和开发潜能,培养幼儿早期性格、各种能力习惯为目标,以提高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家庭教育模式,亲子教育强调父母和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互动,使父母和孩子能够更好地沟通。

二、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能增进亲子沟通,促使子女心理健康。那么,如何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呢?

1. 自身的提高。幼儿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为人父人母,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的修养。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会影响亲子的关系,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更倾向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子女,理性地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很少粗暴地对待幼儿。所以,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2.转变态度。不良的亲子关系一般是由于父母对幼儿错误的认识造成的,错误的认识务必导致父母对幼儿的态度异常,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良性亲子关系的形成。家长说话做事要站在幼儿的立场去想,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获得幼儿的尊重和信任。父母和幼儿是两个个体,两者有不同的思维,父母一般是强势思维,所以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成年人的思维强加给幼儿。

3.亲子沟通。要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使用定时沟通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周确定固定的沟通时间,建议每周沟通两到三次,每次沟通一至两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十五分钟和幼儿说说当天的事情,说说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心事是十分必要的。沟通的内容可以事先设计,也可以随机。沟通时,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鼓励幼儿毫无顾虑地表达,这样才能达到充分沟通的目的,从而形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亲子游戏

为了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膜,有效地增进亲子沟通,还可以尝试做一些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亲子教育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根据0岁到5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而成的,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身体成长,而且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的情绪。亲子游戏是教育幼儿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人和幼儿的一种交往方式,有助于亲子沟通,密切亲子关系。

1.家长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游戏习惯,遵守游戏规则,不要耍赖。玩完了要自己收拾玩具,物归原处;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不能没完没了地玩,更不能玩得忘了吃饭和睡觉。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其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①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②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致使部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偏低,造成一些幼儿有自私、任性、缺少同情心等问题。那么如何来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呢?

二、 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亲社会行为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家成斯伯乐于1972年提出,“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相对立的行为”。据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中定义: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指标。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群体的行为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援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一个未经社会化过程的个体,是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生理满足,属快乐主义倾向”。但幼儿如何将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具有利他倾向?幼儿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向他人学习,在游戏中互相学习,学习成人的各种亲社会行为,然后经过思想、行为共同起作用,融入自我。

三、 幼儿亲社会的内容与培养方法

幼儿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合作援助等。当今的独生子女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的担负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的对待人生,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的积累和受教育的状况。幼儿阶段的教育比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幼儿阶段更应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品德、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幼儿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种表现”,指在有他人存在的场合能将物品公正地共同使用。有关研究表明4―6岁的幼儿在分享反应中,做出“均分”的最多,“慷慨”的其次,“自我”的最少。5―6岁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增多。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主要方面,能使幼儿更容易地学到更广阔的知识。鉴于此,如何发展幼儿的分享意识?

1.成人为幼儿营造亲密、信赖、和谐氛围

要形成分享意识,应信任对方、关爱对方。必须在孩子之间、成人之间建立信赖和亲密的感情,这是基础。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老师,应该从孩子一入园开始,便注意培养这种氛围,无微不至地关爱孩子们的生活,孩子们的活动。在各种游戏中贴近孩子,从最简单的游戏《猜猜我是谁》到歌曲表演《好朋友》,让孩子们也会从互相陌生到互相合作,亲密无间,从只关心自己的利益逐步认识到理解他人的困难,为别人做些事情。

2.成人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

成人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直接产生影响。如两位老师制作教具、共享一把剪刀、共同使用一份教材时的表现等等。教师之间的亲密、信任、会在无形中为孩子提供积极的行为榜样。反之,教师间的某些独立、独享行为也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孩子树立积极的行为影响。成人应对有分享行为的孩子积极的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出其他孩子向他们学习的动机。成人也可有意识地让那些分享意识强和分享意识弱的幼儿一起游戏,让他们互相观察、学习,这也是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3.成人有意识地创造分享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很多,成人可随时抓住孩子生活的教育机会,培养孩子生活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如当发现有部分孩子将自己喜爱的玩具悄悄带到幼儿园来时,教师则应抓住这一机会,与孩子共同商量。每周确定一个时间,请大家带玩具到学校来交换玩,给小朋友介绍玩法,同时要教育孩子在玩他人的玩具时要珍惜。这样,会使孩子之间更加亲密,促使孩子分享行为的发展。

4.让幼儿体验分享的乐趣

孩子们之间的分享经常会是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情绪愉快,彼此都得到了满足,同时增进了友谊,对巩固、强化分享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分享行为都是很重要的。如幼儿园可定期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让小朋友互换玩具,把自己喜欢的图书、故事等讲给小朋友听。通过比较成功的分享与独占、独享行为,更使孩子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与必要。当然,教师要及时的肯定与鼓励,赞许的目光、对孩子亲切的抚摸、微笑,也能使孩子受到极大的鼓舞,进一步强化其分享动机。

5.通过移情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

父母应该充分了解孩子希望获得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通过移情训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父母和孩子看动画片《他为什么哭了》的时候可趁机问孩子:“为什么她会哭?是不是因为小朋友没把好吃的东西分给小红,所以小红才会哭的?”让幼儿进行回忆、想象、以唤起自己在没有分享到别的小朋友好吃的东西时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理解小红不愉快的感受。接着问幼儿:“如果是你,你会把好吃的东西分享给小红吗?”是有而产生与别人共同分享好吃的食物的亲社会行为。

(二) 幼儿援助行为的培养

援助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幼儿在从别人的角度考虑(移情)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反应(同情),进而产生援助的行为。时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早期经验对人的终身发展的影响,并且强调在幼儿期使孩子学会援助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幼儿援助行为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关键在于成人的正确引导与树立良好的榜样,那么成人应该如何培养幼儿援助他人的行为?

1.适当的引入一些时事新闻来充实教育内容

幼儿具有天生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敏感的特点。平时,可以看到幼儿对社会变化、成人行为发议论、做模仿,当幼儿提出一些如“希望工程是什么?”“儿童村”在什么地方这类问题时,我们不能随便应付孩子,要根据情况认真给孩子讲解,激发孩子的感情。可以这样告诉他们:“有的小朋友因为家庭困难,上不了学很伤心,许多叔叔阿姨就主动帮他们,使他们又能回到学校学习、游戏了,看到小朋友们又能念书了,你高不高兴?”幼儿听了当然非常高兴,从而潜意识里也会产生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想法。

2.经常组织幼儿观察社会活动

陈鹤琴先生说过:“观察的教学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人生态度也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例如,教师可带幼儿观察部队内营区内大扫除的劳动场景,战士不怕累,不怕脏用汗水换来院内干净美丽的现实情况,使小朋友爱劳动的思想油然而生。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日教师可组织孩子开展学雷锋活动,从观看雷锋事迹图片到观察成人开展学雷锋的各种活动,让孩子自觉产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思想意识,教师还经常带孩子们观察、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意识。

3.身正为范,用言行影响孩子

成人每天和孩子接触的时间较多,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孩子。所以,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应尊重他们,主动与他们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这样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很亲切,也增进了孩子回答问题的自信心。又如成人忘了某一样东西,让孩子去其他地方拿来了之后应对孩子说“谢谢”。我们和孩子一同乘车的时候应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做出榜样,孩子看到成人都主动让座,就会主动给身边的人让座。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成人就应该处处给孩子好的榜样,用言行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 发展亲社会行为注意的问题

(一) 教师要把握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进行培养

1.年龄特点

幼儿都有各自特点,大中小班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认知水平。所以我们教师要遵循从简单到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对小班儿童的培养主要侧重行为习惯的教育和培养;对中大班儿童要侧重在观念上打基础,引导他们逐渐地把行为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和意识。

2.个性特点

人的个性是存在千差万别的。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时,就要全面了解和把握不同的幼儿的个性特点,认真选择有利的教育时机和方法。有的幼儿性格内向,自我封闭,不愿与小朋友交往,更谈不上与别的小朋友分享别的东西,体验合作的乐趣,树立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思想。对这种性格的孩子,硬性的要求和约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到集体中来,为他们创造分享、合作、帮助他人的条件和环境。作为教师本身,还要不断细心的观察,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调节自己的教育手段,力求取得好的效果。

(二) 结合各类教学活动进行培养

在进行各类教学活动与游戏中,要有意识地将培养幼儿的分享、合作、援助他人意识融入其中,使幼儿在学、玩乐中强化分享、合作、援助他人意识。当然,培养幼儿的分享、合作、援助他人的意识,可以有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只要我们在教育中不放过每一个时机,细心培养,持之以恒,就会有效。

(三) 结合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培养

如幼儿来园时,把好玩的玩具带来时,可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开展游戏时,彼此鼓励,相互合作;午睡时,互相帮忙整理床铺,脱穿衣物等。进而培养他们的分享、合作、援助等行为的意识,这样做也更容易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 结语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将使他们成为感情高尚、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代新人,对提高人口素质同样有着极其重大意义。幼儿亲社会行为是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中的必须品质;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在。孩子迟早要长大,迟早要从家庭走向社会,面对大千世界,孩子应如何慢慢适应外界的风风雨雨,健康快乐地成长与发展,这是家长和老师都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只要家庭、教师、社会共同齐心协力,对幼儿加以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付出爱心、耐心与细心,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会上升为更高一层次。亲爱的幼儿教师与家长们!让我们共同为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来共同努力与奋斗吧!

注释

① MarjorieLKostdnik.幼儿社会性发展指南: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09.

②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372.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会刊[J].现代幼教,2003-4-5.

[2] 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会刊[J].现代幼教,2003-6-25.

[3] 王风野.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8.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7)

亲情特指亲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相濡以沫的情谊,无论贫富都不离不弃。亲情既是与生俱来的,又是需要培植与呵护的;它是平等的,又是双向的。现代独生子女从呱呱坠地开始,就享受了太多的亲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等百般宠爱,真是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口里怕化了。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产生自私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孩子们进行有效亲情教育,一直是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而我同时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开学第一章就要学习人的生殖。一生中经历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出生。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种族的繁衍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出于本能,每个学生都会很想知道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生殖系统这节课却总死气沉沉。学习这课时学生总会感到尴尬。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低着头,红着脸。尤其在看图时,有的学生发出不自然的笑声,有的还会捂住自己的眼睛。青春期的少年特别严重的羞涩心态战胜了求知的欲望。使得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往往令人失望。为了打破僵局,我决定绕道而行。找点不是那么敏感的话题来谈谈。于是就决定让大家来讲讲,每个人的妈妈是如何解释各自的出生过程的。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就亮了,有的说,自己是从大海里潮上来的;有的说,自己是一个闪电劈出来的;还有的说,妈妈说是象拉肚子一样把他拉出来的。说到自己独特的出生经历,每个学生都兴奋起来,急着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这节课终于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二、家庭伦理教育

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具体到家庭中就是除了有亲情之外,还有应尽的责任,维护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道德准则。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必要保证。

如在教学“遗传病与优生”时,在教学过程利用生命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利用各种活动,丰富生命伦理教育,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时,适时开展生命教育。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实验中都涉及生命观问题。在进行“种 群密度调查”时,要尽量注意不要随意采摘花草树木,要呵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在进行动物解剖实验中,要尽量减少解剖动物的数量,不恶意处置、虐待实验动物,培养学生善待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在生物考察活动中,开展善待生命的活动。生物教学经常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考察活动,那么,在进行活动中就 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组织学生野外植被调查时,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和谐统一,每个生物都有其生存的必要,都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即使是对人类有害的生物,我们也不能采取灭绝的办法,应该采取减少数量的办法,教育学生爱护身边的每个生命。

三、家庭处世教育

大千世界复杂多变,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现代社会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通力合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资料表明,如果一个家庭是民主的合作型的,孩子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方面的能力就更强。在生物教学中很好 的将生物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利用生殖发育的知识,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的生物繁殖知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 知识让学生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例如,人的生殖,从精、卵细胞的结合到受精卵,从受精卵到子宫内发育10个月,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优秀的个体。生命是多么来之不易的,它是多么珍贵!利用遗传变异的知识,培B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不尊重他人生命、漠视他人生命的现象,因此,生物教学时,可利用遗传和变异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每个生物的唯一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那么面对家庭成员、家庭与社会之间出现的这样那样情况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呢?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母亲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史铁生正当青春年华却不幸残疾,几乎丧失了生存的勇气,天天到荒芜而又充满活力的地坛去疗伤。当然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处理问题是见仁见智的。但目的是要教育学生明事理,善应变,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地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养成与人沟通,合作的好习惯。

四、家国关系教育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8)

(仅供参考)

姓 名:XXX

填报单位: *****党支部

(党支部名称以成立支部时党章全称为主,不可写简称)

说 明

一、凡向党组织正式提出入党申请并列为积极分子的填写此表。

二、表中栏目一律由积极分子所在党支部和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负责如实、及时填写。

三、此表均应用钢笔或毛笔填写,字迹要清楚。

四、凡未填写此表或发展之前临时填表者,概不审批。

五、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在未批准入党前,此表一律由党支部妥为保存,入党后将此表连同入党志愿书一并存入本人档案(农民存入农民党员档案)。

姓名

张一

性别

半年内

2寸正面免冠照片

民族

**族

出生年月

*年*月

入 团 时间

*年*月*日

文化程度

本科、专科、中专等(获得的最高学历)

参加工作时间

**年**月

(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的时间,或填无)

单位职务

XXX公司XX经理(职员)、XX区XX社区(村)工作人员(务农)(和材料上单位职务保持一致,有工作单位的发展人员却从村、社区发展的,要提供单位无党支部证明)

申请入党时间

*年*月*日(第一次递交申请书的时间)

身 份 证

号码

******

培养人

姓名

职务

李四******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党员)

王五*****主任(副主任)、经理(副经理)、支委(委员)

*年*月至*年*月 就读**省**市**区**小学,任**,证明人**

*年*月至*年*月 就读**省**市**区**中学,任**,证明人**

*年*月至*年*月 就读**大学**学院**班,任**,证明人**

*年*月至*年*月 就职于**单位,任**,证明人**

说明:1.从上小学时填起;

2.起止年月前后要互相衔接;

3.“何地、何部门”应写全称;

4.“证明人”应填写最熟悉本人情况的人或在一起学习、工作的人,但不应填写本人的亲属。学校经历填所在班级班主任姓名,大学期间填辅导员姓名。

5、长时间没有工作是也要写进去,可写待业在家,对于未毕业时的实习时间不写。

6、参加工作时间按正式毕业后的入职时间算,注意:参军人员的工作时间从参军第一天开始算起。

家庭主要成员情况

关系

姓名

出生年月

政治面貌

单位、职务或职业

父亲

**

**年**月

中共党员

单位和职务要写清楚

母亲

**

**年**月

群众

务农或无业需要写明具体居住地如**省**市**区**街**村务农

兄弟(姐妹)

**

**年**月

群众

**大学**学院学生

支委会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决定

按照发展党员工作有关规定,根据党员推荐和群团组织推优(没有推优表的要删掉此处)情况,****年**月**日(此栏落款时间),经支部委员会(或党员大会)研究,确定**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

党支部盖章:此处盖章支部书记签名亲笔签字

****年 **月**日

(支委会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时间)

基层党委对入党积极分子情况的备案

经**年**月**日党(工)委会议,同意确定**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予以备案。

基层党委盖章党委书记签名党(工)委书记签字

****年 **月**日

(见文本资料积极分子备案报告上的落款时间)

党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公示情况记载

公示

时间

*年*月*日至 *年*月*日(支委会或党员大会当天,或后几天)

(公示时长 7天)

公示

地点

**公示栏

群众

反映

主要

意见

公示期间未收到投诉电话和其他情况反映。

或:有群众反映,该同志***************。

调查

核实

情况

公示期间,未收到不良反映;

或:经调查核实,**同志入党动机端正,政治立场及现实表现无任何问题。

调查核实人:*******年 **月**日

(支部委员或负责党建工作的人员)(落款时间为公示结果后第一天)

党支

部意

公示期间,未收到不良反映;同意**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

或:公示期间,有群众反映该同志***问题,结合调查核实情况,经支委会研究,认为**同志具备入党积极分子条件,报**党委备案;或认为**同志不具备入党积极分子条件,取消确定其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决定。

党支部盖章:支部书记签名亲笔签字

(此处盖章)**年 **月**日(落款时间同上一栏)

培 养 考 察 记 载

考察人:**(考察人1)、**(考察人2)年 月 日

(2名培养人亲笔签字)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后,半年内)

考察内容:主要考察培养对象的思想、工作、学习、完成任务以及存在主要问题等情况,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考察。

填写考察意见注意事项

(1)要根据本人的实际表现,客观描述培养对象在培养阶段的思想、工作、学习、完成任务等情况,内容要具体,分析要深刻,避免脱离实际,应付了事,或说些空话、套话。

(2)考察意见要抓住重点,有所侧重,体现培养对象本人的特点,写谁象谁。

(3)要坚持一分为二,写出其优点和缺点。

(4)考察意见应由培养联系人填写,严禁培养对象本人填写考察意见。

(5)考察可通过谈话、分配任务、党课培训、参加党内有关活动等形式进行。

(6)考察意见是对积极分子某一阶段进行考察的综合意见,避免将考察意见写成某一次谈话的内容。

考察人:**(考察人1)(亲笔签字填写) (上次考察半年内)年月日

**同志XXX同志在这半年里,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学习情况,能广泛团结同事,热心帮助他人,同时能抓紧时间学习。

能够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我,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用心向党组织靠拢,坚持个人利益服从群众利益。在日常生活中团结同事,职责心强,工作认真负责,并且乐于助人,起到了模范作用。今后要以党员标准更加严格要求自我,用心向组织靠拢。(政治品质、思想觉悟、入党动机和工作、学习、作风等方面有何成绩或进步,缺点改进如何)

不足之处:在工作任务繁重时,有时存在急躁情绪,今后要制定好工作计划,把握好工作节奏。(供参考,切勿照搬照抄)

考察人:**(考察人2) 年月 日

(亲笔签字填写) (日期应于考察人1的日期相同,或晚几天)

XXX同志在这半年里,积极主动学习党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党章》,关心党和国家大事,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不断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学习体会。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身边同事的批评。

不足之处:xxxxxxx

(写清经过下个半年的培养和考察,培养对象的政治品质、思想觉悟、入党动机和工作、学习、作风等方面有何成绩或进步,缺点改进如何。注意,考察人2和考察人1应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评价)

征求党员和群众对列为发展对象的意见记载

时间:**年**月**日(时间为发展对象备案地点:****会议室

报告上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时间)

主持人:(支部书记)记录人:李四

党员代表签名:

(参与意见征求的党员同志逐一在此手写签名且务必需要书记签名)(3-5人即可)

群众代表签名:

(参与意见征求的群众逐一在此手写签名)(3-5人即可)

发言记录:(供参考,切勿照搬照抄)

张一:**同志思想积极进步,努力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政治立场坚定。不仅能很好的参加各项活动,并且乐于助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党组织能够接受其入党。    

张二:**同志为人热情,工作努力肯干,业务知识丰富,具有集体精神,我认为其具有了一个党员的基本素质。   

张三:**同志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能发挥到模范作用。一直以来就有成为中共党员的理想抱负,并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往这个方向努力靠拢,我同意其加入党组织。    

张四:**同志政治素质比较高,工作任劳任怨,踏踏实实,严格要求自己,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为人随和,有很好的人际关系。 

  

张五:**同志能够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工

作上认真负责,为人热心,团结同志,我同意其加入党组织。

张六:**同志无论是政治学习还是业务知识学习,学习态度端正。工作上勤勤恳恳,吃苦在前,尽心尽责做好各项工作,深受大家的一致好评。我同意其入党。

(参会的每个人都要发言)

(书记)总结:刚才大家就发展**同志入党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意见,综合上述几位同志的意见,均对**同志入党表示同意,本支部将采纳各位提出的意见,谢谢大家。

支委会确定发展对象的决定

按照发展党员工作有关规定,根据党支部培养教育和考察情况,在听取培养联系人、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 ****年**月**日,经支部委员会(或党员大会)研究,确定张一同志为发展对象人选。

党支部盖章:此处盖章 支部书记签名亲笔签字

(支委会确定发展对象的时间)****年 **月**日

基层党委对发展对象情况的备案

经党(工)委会**年**月**日,同意确定**同志为发展对象,并予以备案。

基层党委盖章(此处党(工)委盖章)党委书记签名党(工)委书记签字

(见文本资料发展对象批复上的落款时间)****年 **月**日

党支部对发展对象的公示情况记载

公示

时间

*年*月*日至 *年*月*日(见文本资料发展党员公示结果记录)

(公示时长7天)

公示

地点

**公示栏

群众

反映

主要

意见

公示期间未收到投诉电话和其他情况反映。

或:有群众反映,该同志***************。

调查

核实

情况

公示期间,未收到不良反映;

或:经调查,************。

调查核实人:**(负责党建工****年 **月**日

作的人员即可)(落款时间为公示结果后第一天)

党支

部意

公示期间,未收到不良反映,同意**同志为发展对象。

或:公示期间,有群众反映该同志****问题,结合调查核实情况,经支委会研究,认为**同志具备发展对象条件,报**党委备案;或认为**同志不具备发展对象条件,取消确定其为发展对象的决定。

党支部盖章:支部书记签名亲笔签字

(此处盖章)**年 **月**日(落款时间同上一栏)

发展对象集中培训情况记载

何级党组织组织培训

培训时长

培训内容

学习情况

年 月 日

至 月 日

合格

附:结业证书

政 治 审 查 情 况 报 告

党支部同郭曼迪同志进行了谈话,查阅了郭曼迪同志有关档案材料,与郭曼迪同志所在单位有关人员了解了其基本情况,并对其直系亲属和关系密切的社会关系进行了函调。

经审查,郭曼迪同志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政治表现较好。政治历史清楚,在重大政治斗争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上比较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纪守法,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政治审查中,郭曼迪同志的直系亲属及主要社会关系拥护党的领导,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政治历史清楚。

该同志于2019年8月1日提出入党申请,2020年6月2日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2021年6月10日被党工委确定为发展对象。培养教育期间,该同志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工作认真主动思想上行动上同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经过政治审查,没有发现郭曼迪同志在政治上存在问题,也没有发现郭曼迪同志直系亲属和现有社会关系存在影响其加入党组织的问题,同意其加入党组织,拟提交支部大会讨论表决。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9)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最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教育的起始阶段,尤其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对未来儿童人格塑造、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能够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基于对父母权威的崇拜,他们逐渐从与自己相同性别的父母身上获得性别的认同,而模仿是幼儿性别认同的主要方式。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有利于培养男孩子坚强刚毅、进取和拼搏之心,女孩子则可以从父亲身上了解到异性的特征,获得与异性交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亲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父亲粗犷的爱,是孩子认识力量的源泉,父亲的男人气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父亲的广阔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父亲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含蓄地传递着对子女的关爱和影响。”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显示,由男性带大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会更高,在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父亲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项研究显示,父亲跟子女接触的时间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五个月大的婴儿跟父亲接触和互动较多,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比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而这些都有利于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缺失”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指由于离婚分居或者死亡而导致的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而后者主要是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或是个人意识的欠缺而未尽到父亲在家庭中应当尽到的职责。无论是哪种情况,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会较少或者无法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会表现出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照料。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家庭中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母亲的参与程度,其中有22.2%的家庭,是父亲作为家庭中教育幼儿的主体,而47.5%的家庭是母亲担任教育幼儿的重任,而在生活照料上,父母之间的参与程度悬殊更大,有46.5%的家庭是主要有母亲来照顾,只有6.6%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父亲照顾。可见无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还是在生活照料方面,父亲所承担的比重都比母亲要低很多。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亲的家庭教育职能和养育职能存在“缺失”,对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这种“缺失”就更为明显。近些年,全世界的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欧美国家的离婚率长期居高不下,如今亚洲的离婚率也有接近欧美国家的趋势,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另一个数据显示,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只有10%交由父亲抚养,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幼儿面临着父亲“缺位”的现实。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对家庭角色的分工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其一,很多男性家长始终认为教育和抚养子女是母亲应当做的事情,而父亲更应当扮演“养家糊口”“在外挣钱”的角色,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尤为突出,因此不少留守儿童只能常年在母亲或者隔代长辈的陪伴下成长。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男女分工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当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入职场,也就同时意味着家庭内部的职责包括抚养子女和料理家务应当成为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其二,大多数的男性家长对于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缺乏认识,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更多的应当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而不是教育和陪伴。2004年,天津的一项关于父亲角色认知的调查显示,仅有28.3%的父亲知道“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加聪明”,25%的父亲完全不知道自身对于儿童教育的作用,只有23%父亲能够说出自己的言行是儿童的榜样。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颠覆,父亲角色的定位存在着功能实现上的“缺位”,认识观念上的“误区”,以及行为方式上的“极端”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呢?笔者试图从社会因素方面,家庭因素方面以及个人因素方面寻找原因。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市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市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费孝通教授曾经说过亲子关系与夫妇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1]”,另有相关研究发现,母亲对父亲的支持,会影响到父亲家庭教育的实现,那些受到妻子鼓励的父亲会觉得自己更能够当一名好父亲,因此,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直接会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夫妻关系的质量会影响父亲与孩子直接互动。[2]有研究显示,从儿童出生6个月到18个月,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母亲的婚姻满意度也从怀孕到产后两年存在下滑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夫妻间的关系在幼儿刚出生到幼儿出生没多久这段时间处在比较紧张的时期,这与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亲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照料孩子的压力、新的家庭责任以及父母亲双方所面临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相关。中国目前的幼儿家庭,在角色分工方面,很多母亲喜欢大包大揽,主动承担起家庭教养的责任,对父亲参与幼儿照料和教育子女缺乏信心,,对父亲的育儿行为不能够有耐心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鼓励,这种默认的角色分工让父亲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另有一部分的家庭,母亲除了担任照顾家庭的责任以外,还忙于职场,奔波于职场和家庭的妇女对父亲在家庭中照料和教育子女方面便有了更高的期待,她们希望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家养育子女都应当是两人所共同承担的事情,如果父亲在家庭职责上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亲母亲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亲职教育的培训,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父职教育已经较为成熟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从1985年就逐渐发展起“父方支持方案”,通过“父职课程”的有效实施,来提升父职教育的目标。台湾地区的“爸爸学校”也旨在通过课程的传授教导父亲如何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使命。我国父亲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相应的父职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针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政府首先应当在社区街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聚居地建立父职教育培训机构,由专业的亲职教育专家和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何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社区街道和农村村委会还可以联合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定期开展父亲或者母亲交流大会,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面临的经济和情感上的困境,政府要给予帮助。在法律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职责维护父亲的权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亲职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整个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观念,呼吁全社会参与到亲职教育中。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所有角色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3]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这也就意味着父亲这一角色也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从不胜任到胜任,从不成熟到成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父亲角色是自我成长“为人父”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对于父亲而言,他们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在观念上首先要解构原有的守旧思想,对自我的角色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赚钱养家,还要意识到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父亲的教育职能,父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形式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父亲要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温和的教养方式,“自由”而不“放纵”,“威严”而不“专制”,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满足幼儿对父爱的渴望,给予儿童发表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意愿并科学的加以引导。即使工作繁忙或是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父亲也要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积极投入到亲子活动和亲子互动中,无论是否在子女身边都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充足的关爱。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费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60.

[2]李燕.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8—20.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10)

自古有“天父地母”的说法,父亲相对阳刚,在家庭中,父亲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具有雄壮、威武、勇敢、进取、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以及刚毅果断、强健有力、注重理性等特点;母亲相对阴柔,具有慈祥温柔、细致体贴、注重感性等特点。父亲是山,他支撑孩子的信念,教会孩子坚强,使他们学会刚强。由于性别特征,活动方式不同,父亲教育的影响自然有别于母亲。研究发现: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很少会问:你饿不饿?冷不冷?渴不渴等生理性问题,而是注意力“向外”,“向前”。

父亲与子女的交往常体现在游戏和探索活动,会影响孩子智力发展、体格塑造、品质培养等方面。正如东子在《父亲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中所说,母亲的教育像给孩子喂糖水,而父亲的教育像给孩子补钙。

一、父亲是孩子体格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母亲和孩子沟通通常是语言沟通,而父亲多通过肢体语言和孩子交流。他们鼓励孩子走、跑、跳、支持他翻、转、踢……在孩子肌肉、骨骼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活动能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发育,能使孩子体验充满兴奋、新奇、快乐的历程。相对于把更多时间花费在照料孩子生活上的母亲,父亲更多的是与孩子一起游戏,和儿子一起玩组装玩具、研究各种汽车模型,和女儿去野外踏青,给她讲孙悟空的故事,捉迷藏、被爸爸举得高高的…。父亲用触觉、激烈的身体游戏使孩子快活地“哈哈”大笑。 孩子由父亲带着嬉戏,对其身体肌肉骨骼发育大有益处。

此外,孩子与父亲在一起时的游戏、探索活动,能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继而激发孩子的动脑和创造意识,而这些又能促进其智力发育。在和爸爸的游戏中,他们往往有更多的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孩子在游戏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一般来说,父亲是积极地、鼓励地让孩子去尝试,带着他去闯。这样的父子游戏,在使孩子产生的同时,培养了他独立、自主、坚强、自信、果断等积极的个性品质。这对于今后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的合作、进取、性别确认,社会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国耶鲁大学的一样研究成果表明,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研究人员选择了从刚刚出生到十几岁的各个年龄层的孩子为对象,进行了严谨的为期12年的跟踪调查。在排除了处在不同阶段这一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力高于平均水平。19世纪德国的著名天才卡尔·威特刚出生时是一个有些痴呆的婴儿,就连他的母亲都说:“这样的孩子,好好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而在父亲老威特心里,小威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小威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和小威特一起面对,陪伴小威特玩耍,学习。每当小威特痛苦失落时,父亲总是在他的身边鼓励他安慰他,之后,卡尔威特取得了一系列让人叹为观止的成绩,相信这些都是和父亲老威特有很大关系。

二、父亲是孩子形成积极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

在当今社会,优秀的女性常被赋予以下特点:会关心人,体贴,有良好的同情心,善良等。而良好的男性特征,即独立、自主、坚强、果断、自信、与人合作、有进取心等。

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相互作用中,一方面接受影响并且不知不觉地学习、模仿;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特征。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席的孩子会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具有较多的依赖性,缺乏自信,进取心,同时在冲动的控制和道德品质发展等方面也受到削弱。

父亲教育儿子,除了培养他具有男人的阳刚气质外,还能培养他具有男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从小熟悉男人的游戏规则,树立男性的自豪感、权威感和责任感。父亲对于女儿来说,意义更是不同一般,父亲是女儿的精神支柱,她可以从父亲那里学习自信、坚强和理智的品格。此外,父亲是女儿所接触的第一个男子,女儿要通过这个男子去认识异性,认识异性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会跟异性怎样相处,女儿只有对异性有所认识,有所了解,才能学会鉴别,将来才会有自己幸福的爱情和婚姻。

记得在儿童乐园里看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个父亲带着儿子到这里来玩,这时几个孩子在一种大型攀爬器械上爬得正高兴,这个儿子看到别人玩得开心,自己也要上去,可是上去以后又害怕了,不敢往前爬,胆怯地说:“爸爸,快抱我下去。”爸爸却回答:“下来干什么?没事,勇敢点!往前爬!”设想,如果当时母亲在场一定会心疼地马上把孩子抱下来。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交往方式和活动内容,他们有时把自己变成“大男孩”、“大朋友”,和孩子一起跑跑跳跳,做各种游戏,有时和孩子一起修理各种玩坏的玩具,有时他们会极有耐心地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为什么”。当然,对孩子的要求有时在母亲眼里是近乎“苛刻”的,但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培养了孩子们活泼、勇敢、自信、智慧等多种心理品质。

三、父亲是孩子良好社交沟通能力的领路人

常与父亲在一起的孩子通常更容易与他人友好相处、真诚对待,容易适应新环境,在人际关系中更有安全感、自尊心,因而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

和母亲的温柔体贴,低声细语不同,父亲通常会以另外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待孩子。例如,和孩子像朋友般游戏,一起尽情的玩耍,成为孩子最为欢迎的游戏伙伴,而孩子在与父亲的嬉戏中也学会了如何自我解决问题和面对问题,以及如何和别人沟通,并且获得了激烈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研究结果显示,孩子们更多时间和父亲在一起,对孩子的情商和性格发展特别有利。与父亲独处的时间越长,越能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与父亲共同参与的公众活动越多,越能使孩子获得良好的社交能力。

父亲,请走进子女教育中来,我们应该意识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独特的地位是母亲所不能取代的,也应该明白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抵不上孩子教育的失败。广大的父亲在关注自身事业的同时,请不要忘了把一部分精力转向孩子和家庭,不要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都明明.父亲和孩子一起成长 [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

[2] 刘明.父与子的智慧[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3] 李清霞.独生时代的平衡教育[M].浙江,科学出版社,2011

亲子关系如何培养篇(11)

因为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与孩子之间能否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家长与孩子之间能否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又在于家长与孩子能否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我们课题组侧重对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进行培训,主要形式是开展“父母效能训练营”系列培训,目前已经举办三期30次培训,参训家长普遍反映获益匪浅,与孩子的沟通效果及亲子关系得到很大改善。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植入新观念,营建新关系

父母与孩子沟通乏力甚至无效,孩子对父母不尊敬、不孝顺的现象多数是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比较陈腐和落后,如“打是亲,骂是爱,孩子不打不成器”,“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有权威”,“孩子的成绩是父母的脸面”,“好父母就是把子女照顾得无微不至……” 殊不知这些观念往往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会削弱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严重伤害亲子关系。

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给家长植入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新观念,如“提升父母亲子沟通能力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用沟通滋养心灵,让真爱完善人格”;“孩子生来就具备无限的潜能”;“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别拿想象当标准要求孩子”;“温暖来自父母的尊重与关心”……这些新观念让家长改变自己的同时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如一位参加过“父母效能训练营”的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以前我奉行的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孩子居高临下,觉得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去做,不然的话就是一顿训斥。但这样往往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自从参加了‘父母效能训练营’后,我学习到如何用孩子的心去看整个世界,如何了解孩子并鼓励他。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换位思考,处处为孩子着想。孩子也开始体谅、尊重我们,现在我们父母与孩子都能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彼此。”

二、培训知行合一,注重实践体验

目前很多家长也能意识到教育理念与方法的重要性,也在通过学习一些有关书籍或听讲座等途径来改善自己的教育方式,但不少家长感觉零散而混杂的理念与方法常令自己困惑,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感觉所学的理念与方法很难执行到位而半途而废。因此“父母效能训练营”采用系统主题讲座与体验式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学习—练习—反思—分享的过程来提高父母亲子沟通能力与家庭教育水平,父母感觉这一培训模式很有实效。

如一位参训母亲在培训感想中说:“培训中,老师通过以阅读、讲课、讨论、自由参与角色扮演等方式对我们进行教学,让我们试着用学到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和孩子交流。通过边学习边运用,我发现孩子的话渐渐多了,自信心增强了,学校里发生的大事、小事都乐于说给我听了,还有他的感受和评价。让我知道他平时在想些什么,对各种事物的看法等,使我及时掌握了他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对他进行引导和提醒。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不仅需要老师的教诲,孩子自身的努力,更加需要我们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正确引导。通过学习让我学会一种全新的、高效的沟通方式,在获得健康的亲子关系、让孩子进步的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成长。”

三、重视孩子的主体作用,促进亲子双向互动

父母是成熟的个体,是教育者、监护人,是社会价值观、信仰与社会行为的直接传播者和体现者,在亲子关系中负有重要责任,起主导作用。调适、建设良好亲子关系,关键在于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然而,孩子的主体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亲子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亲子双方的各种态度和行为有着相互的影响。

我校除了对父母开办“父母效能训练营”系列培训课程,还对学生举办“搭建心的桥梁”等活动课与讲座,让学生懂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反省自己在处理父母关系时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帮助学生改善与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增进对亲情的感受和体验,促进亲子关系。学生在讲座反馈中写道:

“我明白了应该与父母架起沟通的桥梁,当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承担自己的一半责任,这样才是积极、正确的态度。” “我们要经常与父母沟通,有时要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思考、理解父母,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要培养自觉性,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我们在与父母交流时,应注重自己的态度,使自己的语气较为平缓,不要过激,要和父母将心比心,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父母意见交换。”

为了进一步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我们还邀请参训父母偕同孩子一起参加以“心心相映,携手共进”为主题的亲子活动。通过“蒙眼认亲”、“ 心有灵犀一点通”、“假如时光倒流”、“暴风骤雨我抵挡”等一系列需由家长与孩子协作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家长与孩子互相支持、努力配合,达到最高的默契,从而理解对方所思所为,增进双方深层了解。家长与孩子普遍反映亲子沟通方式得以改善,心的距离得以拉近,亲子关系进一步密切。

四、指导家庭教育个案,推动家教良性发展

我们除了对家长和孩子通过培训、讲座、团体活动等方式进行亲子沟通指导,还对个别有需求的父母和孩子进行个案指导。我们在指导过程中发现,不少带着孩子来咨询的父母最初认为孩子出现问题只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想请老师劝导孩子或给父母支招改变孩子。有时候主动前来求助的孩子也以为问题只是自己的,但我们在咨询中发现孩子的问题往往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念与方式,源于亲子沟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在指导孩子的同时与家长联系,分析孩子问题的由来,或请家长前来参与咨询,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从根源上改善孩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