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3 16:19:25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贯彻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暨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委关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精神,学习借鉴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工作经验,安排部署发展市域经济及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全体领导;市委工作部门、市政府工作部门、市委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属副科级以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市人大办、市政协办、市法院、市检察院及群团组织主要负责人;部门管理机构、常设办事机构、归口管理事业单位、挂靠单位、对外挂牌单位以及经济合作组织主要负责人及其所属副科级以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系统垂直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镇、街道办事处开发区党委书记、镇长主任;规模以上企业厂长或经理;《三峡日报》、《三峡晚报》驻沱江记者站负责人。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是市委书记王松华同志传达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二是市委副书记陈敏仁同志传达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三是市长黄金龙同志介绍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作法和经验,并就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市域经济讲重要意见。

下面,请市委书记王松华同志传达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欢迎!

………………………………………………………

刚才,王书记传达了俞正声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俞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中部崛起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加速推进工业化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所在;提出推进工业化必须做到五个结合;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改进干部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俞书记的讲话对于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保持和扩大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紧密结合市情实际,学习贯彻好俞书记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俞书记的讲话精神上来。

下面,请市委副书记陈敏仁同志传达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家欢迎!

………………………………………………………

刚才,陈书记传达了邓道坤同志在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邓道坤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奋战“三个二位数”,明确目标快发展;指出要抓住培育市场主体这个根本求发展;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打牢基础保发展。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狠抓贯彻落实。

下面,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金龙同志介绍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作法和经验,并就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快发展市域经济讲重要意见。大家欢迎!

………………………………………………………

刚才,金龙同志结合他自己在浙江省新昌县挂职锻炼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介绍了新昌县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先进经验,并就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及中央和省委关于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座谈会精神,学习借鉴新昌经验加快发展市域经济、大力加强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了动员和部署。新昌县的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与沱江差不多,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大大高于沱江,财政收入相当于我们的倍,其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工业块状经济快速成长和发展,主要经验在于他们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开放搞活、加快体制创新、加速科技进步、营造亲商环境,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强化中心意识、作为意识,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黄市长的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力抓经济、谋发展上来,把满腔的热情落实到行动中去,鼓足干劲,真抓实干,干出业绩。同时,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三峡市委关于加强县市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指示精神,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加快市域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下面,我就这次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落实问题,再强调两点:

一是要迅速行动,抓紧组织对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和落实。认真学习贯彻全市贯彻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暨市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动员会议精神,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贯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各级党组织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把握重点,认真学习,特别是要全面深刻地领会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省委、省政府有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透彻,结合实际,快速反应,抓紧落实到位。要真正把中央、省委重大部署和市委各项决策落到实处,加快我市改革和发展步伐,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要求和市委部署,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这次会议精神来指导具体实践、推动各项工作。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2)

一、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严肃认真地贯彻落实好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争创十佳县四连冠

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先后召开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对今后县域经济发展要抓什么,怎么抓,进行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刚才,县长传达了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这两个会议是“十一五”开始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会议精神非常重要,对于指导全区、全市的县域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交流经验,与会同志受到很大的启发,精神振奋,增强了信心,激发了斗志。

如何贯彻落实好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我想我们已经连续三年荣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的殊荣,实现了“三连冠”,贯彻落实好全区、全市会议精神,归结起来就是要再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力争实现十佳县“四连冠”、“五连冠”,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更是我们贯彻落实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参加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时,市委梁书记提出要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五连冠的要求。回来的第二天,我和县长把临桂会议精神和市委梁书记提出要创十佳县五连冠的要求向县委、政府班子作了传达,随后5月23日到26日,我们又组织县四家班子领导、县直部门和乡镇的主要领导到临桂、灵川等县参观学习,同志们看了以后,感觉我们的工作、思想观念和人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环境的改善方面差距更大。要创十佳县五连冠,我们的责任重大,压力很大,任务艰巨。同志们想一想,2003年和2004年的十佳县,我们都排在第一位,2005年我们排到了第七位,这说明我们的发展步伐比人家慢了,今年我们如果不加倍努力就有可能排不上号,进不了十佳县。这些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的实际情况,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落实新的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展的速度位于全区的前列。可以说,我们找准了平果发展的路子,思路对头,这几年全县上下齐心抓发展,所付出的努力有了收获,有了成果,为下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我们的园区功能还比较薄弱,园区经济规模不大,我们去看了灵川,看了临桂,就看出了差距,灵川全县已建起了8个工业园区,在园区内投产运营的企业就有140多家;临桂有两个县级工业园和四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形成了县办企业、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我们来看,目前工业发展不平衡,工业化程度和水平还不高,因为乡镇工业这一块我们还是短腿,还很薄弱,大家想想,现在我们的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有哪些亮点?有哪几个可拿到台面上的?说实在话,从规模也好,效益也好,我们没有几个拿得出手。又比如我们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发展的后劲不足;我们县域经济实力和财力还是很有限;我们的投资环境和人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县域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需要我们各级领导班子、我们的部门和乡镇在今后的工作中实实在在地、认认真真地加以解决。我们要看到,当前在县域经济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激烈竞争中,我们前面有标兵,后边有追兵。不进则退,进得慢也是退。我们必须咬紧牙关,扎实工作,奋力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落伍,就会被淘汰。我们各级领导班子,我们各个乡镇、各个部门,务必要振作精神,正视困难和问题,增强慢进则退的危机感、抢抓机遇的紧迫感、争先发展的责任感,少说空话大话,真正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严肃认真地把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落实到我们争创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的各项工作中去,按照市委领导的要求努力实现十佳县五连冠的目标。

二、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千方百计完成和超额完成市委、政府下达的经济指标任务,做到超常规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既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要求,也是我们各级领导班子,我们各个部门、各个乡镇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同志们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齐心协力推进我县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要实现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五连冠,今年是最关键的一年。今年我们创十佳县,必须千方百计完成和超额完成市委、政府下达给我们的经济指标任务。最近,市委、政府对今年经济发展的几项重要指标作了一些调整,根据上半年的情况,对进度快潜力大的县(区)加了码,以此来弥补其他一些有困难的县。从年初我们县和市委、政府签订的责任状来看,市委、政府给我们县加了些码,几项主要指标的总量和增幅都有所调高,生产总值增幅由18%调到20%,总量达到76.4亿元;财政收入增幅由20.3%调到25%,总量由132200元调到1373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由15.3%调到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由10.5%调到20%。这几项经济指标中,我们压力比较大的是财政收入,到5月底止,我们的财政总收入5.3403亿元,同比增长-1.13%,完成市里调整任务数的38.88%。上半年要完成6.9个亿,今年时间还有二十多天就过半了,要达到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双过半”的要求,6月份必须完成入库近1.6个亿,任务相当重,需要我们加倍努力。但是不管有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从目前全县经济运行的情况看,我们有决心、有把握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

为了贯彻落实好区党委、政府的部署,市委、政府明确今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展速度不能慢于去年;重点县(区)要做到超常规发展;确保“保三争四稳五”(确保3个县、力争4个县进入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稳住5个县获全区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奖)。为此提出抓园区产业、房地产业、二轻产业、物流产业、民营经济、旅游产业、劳务产业、特色农业等“产业”;下功夫培植和打造特色经济、非公经济、城镇经济、外资经济、劳务经济、园区经济、品牌经济、通道经济等“经济”的要求。我们要确保进入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创十佳县四连冠,必须全面贯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各项要求,必须全面推进县域经济的各项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要着眼于壮大经济实力,着眼于增加财政收入,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乘势而上,采取更有力的办法措施,推动我县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总的来说,发展的速度不能慢于去年,要做到超常规发展。

三、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紧紧围绕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部署抓落实,务求抓出成效

今年创全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关键在抓落实。可以说,创十佳县,成在抓落实,败也在抓落实。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各个部门、各个乡镇一定要坚定信心,下大力气抓落实。要紧紧围绕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部署认认真真地、实实在在地抓好落实,务必抓出成效来。

1、抓落实,必须在重点和关键工作上有新突破。从抓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加快发展的希望和潜力都在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这次全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都对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出了进一步的部署。今年创十佳县,我们要围绕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推进“四化”的工作力度。

一是工业化。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服务中铝广西分公司,加快氧化铝三期工程建设进度,尽快建成投产,这是大头。地方这一块我们要抓紧抓好这么几个大项目:抓紧年产8万吨的铜板项目,确保6月底建成投产;抓好年产3.5万吨铝材扩建项目达产达标;抓紧已开工的年产5万吨铝板项目的施工进度。下半年,抓好年产15万吨铝箔项目的动工及轻工业园一些项目的动工,此外抓好酒精厂、氧化盐厂的配套项目,使其尽快投产达标。

二是城镇化。城镇化首先要抓城市化,县城这一块,主要是进下加大房地产开发的力度,今年要重点抓好兴平小区等六个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建设。同时,要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抓实一些,抓紧高速公路7公里的进城线、4公里多的铝城大道,还有跨右江大桥、百色港旺江作业区等一批市政项目的建设。乡镇这一块要重点抓等镇的小城镇建设以及乡镇所在地的新农村建设。

三是农业产业化。主要把南华糖业有限公司、酒精厂、食品厂三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是市场化。今年我们要加大盘活资产的力度,首先要进一步盘活土地,为加快发展奠定基础;其次要把县府招待所、财政大厦、土地大厦推向市场;再次要退办公用地用房为商业用地用房。4月18日,我们把地块推向市场,公开拍卖,不到120亩地,卖了8400多万元,为我们下一步盘活资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2、抓落实,必须落实到项目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最终都要落实在项目上,体现在项目上。发展的突破,首先是项目的突破;创十佳县,项目是关键。今年我们的项目盘子比较大,年初我们已经把今年要抓的项目列出时间表和责任人,分解落实到县四家班子领导和有关部门、乡镇领导身上。任务分清楚了,责任明确了,现在就看我们怎么抓落实,看成效,看进度。请各位领导、各个有关的部门、乡镇务必要负起责任,对照时间表,一个一个去抓,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确保今年项目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3、抓落实,必须落实到招商引资上。今天县委、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会与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两个会合在一起开,说明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也说明县委、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抓好招商引资,就赢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抓好招商引资已成为这几年创十佳县的一条成功经验。今年我们的招商引资怎么抓,县长已经作了很到位的部署和安排。我想抓招商引资工作,归根到底是多跑,今年我们要加大跑资金、跑项目的工作力度,这个月县委、政府打算组织向支队伍外出寻找合作伙伴。请同志们按照今天会议的部署去抓落实,力争今年招商引资工作有新的突破。在县长讲的基础上,在这里我再讲一讲环境的问题,讲一讲观念的问题。好的投资环境决定好的招商引资成效,而好的思想观念决定好的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环境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最根本的是观念。表面上看,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是引进项目、利用外资以及区位优势等方面的差距,但从根本上是思想观念的差距,在于想不想干、敢不敢干、会不会干,在于气魄、胆量和办法。可以说,要做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首先思想观念必须做到跨越式转变。市政府刘市长提出这样一个理念:“我拿什么献给你,我的老板?”就是说我们在与投资商接触时,要进行换位思考,首先要考虑如何帮他们赚钱,而不只是怎么赚他们的钱,只有他们赚了钱,我们才赚得了他们的钱。要有这种理念和气魄。我想,我们今年的招商引资要有新成效和新突破,必须在思想观念转变上有新的突破。我们去看了临桂,临桂县利用桂林市区不宜搞大工业的情况主动承接工业项目,县、乡、村都办工业园,利用1.5万亩旧机场,把它置换成科技产业园区,并引进外商垫资6亿元搞整体规划开发,整地后再还,形成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势头。这就是思想观念转变。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各个部门、各个乡镇,务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共同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更宽松的环境来促进招商引资工作。要加大投资环境整治的力度,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铺平道路。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3)

从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发展全局的战略部署看,增强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意识和观念。全国县域人口占总人口的80%,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会落空。

从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的重视程度看,增强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使命感。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一项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一是会议从筹备到召开历时近1年,其间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主持调研、论证。二是会议直接开到了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近20年来是第一次。三是会议研究出台的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涉及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财政、税收、金融、建设用地管理等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可操作性之强,含金量之高,涉及面之广,也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四是省里原定25个扩权县(市),会后又根据大家会上讨论的情况,扩大为35个,几乎占全省县(市)总量的40%。这说明,省委、省政府已经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摆上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4)

二、锦州市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

1.观念先行、思路明确是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核心所在。思想决定行动,要充分发挥省财政激励政策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实现新突破,必须清除思想障碍,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转变观念中更新观念,在勇于探索中创新思路。一是要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实干意识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二是必须牢固树立“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处处难”的发展理念,坚定发展信念;三是必须厘清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谋划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千方百计增强自我发展的基础和能力。2.机制创新、灵活运用是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关键环节。锦州市制定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激励政策以及与其相配套的考核、约束、监督、激励和惩罚机制,调动了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抓发展的积极性。各县区也结合实际制定了各种考核奖励制度。实践证明,这些机制制度的创新,措施的完善配套,调动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积极性,并把各种积极因素整合成强大合力,为经济的稳定、快速、持续发展和财税快速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3.真抓实干、工作到位是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重要保证。锦州市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把上级部门的决策转化为发展经济、做好财税工作的自觉性,转化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行动。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工业,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坚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增长活力;坚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2-145-02

1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结合云南县域经济的特点与现有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云南县域经济增长动因的指标体系。

下面对指标体系做简要的说明:

自然资源,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由于农业和旅游业是云南县域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两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自然条件的依托,所以这里的3个指标主要考察这两个方面的自然资源;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当前云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薄弱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软肋。这里选用4个指标来衡量基础设施水平。

资本存量,资本是基本的生产要素。这里主要从资本存量的角度来考查,加快资本存量积累可以提高城镇化率,促进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盘活国有、集体存量资产,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本,劳动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里选用4个指标对劳动力进行衡量。

技术与科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技术和创新能力决定着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持久性。这里主要从专业技术人员数、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个数、科学支出三个方面来衡量技术与科技水平。

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映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反映出县域经济的规模和价值,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实力的好坏。比值越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越强,反之,越弱。随着社会产业结构将从农业为主的投入,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城镇化进程也会加快和提高。这里分别用两个指标来衡量。

2数据的处理及结果

本文以《云南省统计年鉴》、《中国县市社会统计年鉴》、《县(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表》为数据源。

2.1数据处理过程

(1)对数据进行标准化。为了使数据能够克服单位的限制,具备可比性,我们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

(2)用spss软件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指标体系中的20个指标为自变量,以各个县的GDP为因变量,求得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对应的双边显著性概率。如果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小于0.1或双边显著性概率大于0.05,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我们对这样的变量予以剔除,应当剔除的变量有,X3、X7、 X8、X10、X14。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各个县的GDP为因变量,以剩下的16个变量为自变量,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如下:

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791,但考虑到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县一级的统计数据相对缺乏,这个解释度还是可以接受的。通过回归系数可以看出,X5境内公路里程和X9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值的系数较大,明显高于其他变量,表明基础设施水平和资本存量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下面我们就这两个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3基础设施和资本存量对县域经济的作用

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没有争议的。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贸易发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结构效益,推动经济增长。

现实中来说,云南县域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云南94%以上是山区、半山区。铁路和水运也不发达,以公路运输为主,然而云南公路坡陡弯急,通过能力小,抗灾能力弱,难以适应汽车运输向大吨位、高速度发展的需要。云南地区通讯基础设施也不容乐观,通讯基础设施不仅总体落后,而且内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对于资本存量,这里的资本存量主要侧重于物质资本。所谓的物质资本是指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在内的,由有形的“物质投资”所形成的物质生产要素。

资本存量对云南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云南县域经济按资源的丰富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一种是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县。对于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县,要想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县域工业是必有之路,县域工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物质资本急剧膨胀,物质资本对工业化进程,进而对于县域经济的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县也需要一定的资本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这说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替代形成了巨大的资本需求。

4对策及建议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从数据与理论两个角度分析了,基础设施和资本存量对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的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4.1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1)要多种方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可以考虑运用国际融资、民间融资、金融融资,发行债券,建立基金等多种方法,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县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省政府要出台相应规定,明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县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责。(3)要加强省内公路建设。尽快建设等级公路主骨架,并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其它县乡道路的建设和改善,以充分发挥公路网的整体功能。(4)省政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通过设立建设资金,实行资金补贴等方式重点提高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4.2多种方式提升资本存量,解决资金问题

(1)应有省政府出面加强和改善国有银行对县域经济服务的意识。国有银行要客观评价信贷风险,积极发掘信贷增长点,合理配置贷款权限,给予县级金融机构一定的信贷自,扩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2)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要尽快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体系,给予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这些企业尽快发展起来,增强实力。(3)县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域外资本,建立多元化的投人机制,拓宽县域经济融资渠道,加快县域资本存量的提升。

(基金资助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编号: 08co151,2009年度云南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

参考文献: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6)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也是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财政实力迅速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因素仍然存在,并阻碍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加速

进入新世纪以来,荥阳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郑州的辐射和带动,通过城镇化打造工业发展平台,通过工业化夯实城镇化基础,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反哺农业,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8.8亿元,年均增长11.9%。全市12个乡镇有10个跨入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成为全省百强乡镇最多的县(市)。综合实力跃居河南省第2位,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

(二)工业发力

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全市在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存量的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工业名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少林汽车、博大挂面先后荣获中国名牌,高山阀门、三一面粉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另外还有5个省级名牌、6个省级免检、8个省级优质产品,拥有名牌名优的总数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

(三)收入增长

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92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5547元,年均分别增长12.6%、13.4%和14.5%。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0%和29.4%,居民生活水平已从过去的温饱型上升到现在的小康型,并逐渐向富裕型转变。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瓶颈”制约仍然突出

资金、土地仍是当前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两道难题、两大“瓶颈”。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深受“失血”之痛、征地之苦、发展之难,致使一批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一批项目不能及时上马或按时投产,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扩张效应。

(二)部门权利交叉、政策不协调,导致县级政府执行难

国家各部门、各行业出台的所有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最终都要由县里来具体落实。但一方面,现实中各部门、各行业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出台的法规或政策时有矛盾或冲突,没有很好地协调起来,到县里具体执行时则无法操作。例如,《土地法》与《森林法》之间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工商、食品卫生监督与技术监督的职能都有很多界定不清的地方等。另一方面,当各部门给县里布置的任务发生冲突时,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协调,从而影响工作开展。

(三)对县域投入不足,县、乡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很少直接投资,主要靠县、乡政府多方拼凑和农民集资来解决,乡村道路、用电、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欠帐太多,农民享受不到起码的国民待遇。农村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村提留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断了来源,加上县乡财力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越发突出。一些原来建好的乡、村道路和农村小学的维修也难以为继

三、建议

(一)建议以新的视野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看待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城镇是中心,农村是基础。县域经济大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也离不开“三农”的发展和农业基础的稳固。从荥阳的实践看,这几年我们以新农村建设、农村创建等工作为抓手,努力构建“城乡互动、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但具体以工促农怎么促,以城带乡怎么带,我们还在摸索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比县城仍然比较薄弱。因此,希望上级党委、政府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二)建议以新的导向发展县域经济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之首,体现了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县级。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与内涵的经济形式之一,已成为专家与学者们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提倡与引导。早在2002年11月,同志就在党的十六大中第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新思路;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议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4年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进一步倡导落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的作法。随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经济规模的扩大,社会对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新思维已基本达成共识。“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更多地阐明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拉动农民收入增加有望被纳入规划范畴。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二、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对实现农民增收的现实意义

县域经济是实证性非常强的经济。一般地说,县域经济是具有各自地域和资源特点的区域经济,各个县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产业结构以及科技、文化教育、人口与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各自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县域经济的实质是特色经济,主要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特点鲜明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或产业链,有时,也反映在经济组织形式的特色上。特色是县域经济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形成比较优势。农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极强的相关性,在部署上应该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在农村,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优势。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因地制宜、科学安排。要充分利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带来的良好机遇,适时调整县域经济结构,促进县域经济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三、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以实现农民增收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 借鉴与发展

县域特色经济的名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国外研究组织与学者和国际经济机构鲜有文献。但县域经济毕竟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在相应理论上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只是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差异性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何况是不同国家的具体发展轨迹的巨大差异性。目前,在全国很多发达地区都已完成对于壮大县域经济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课题或调研工作,但县域特色经济的经验是因地而异,需因势利导。何况我省还不能以发达地区自居,对其他省市的研究成果不能完全照搬套用。县域特色经济的生命力本身就在于其特色,所以只有严格针对当地情况的特点才能使研究成果具有市场应用价值。

(二)调查与总结

在研究方法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多种方法相结合,取长补短。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案例推广法、试点检验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研究工作。其中可以先确定以湘潭县、浏阳县、宁乡县、望城县、邵东县等为较发达地区的县域特色经济调查对象,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再结合比较湘西等落后地区的某些县为实地考察对象,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对成功经验进行及时总结与归纳,在比较的基础上开展试点检验,再做典型案例推广。整个研究过程均以实证分析为主,最后提出带有价值判断的规范分析法的结论。

(二) 研究与创新

选择我省的典型县市进行调查,分析在我省相对发达的地区和比较落后的地区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与原因,并论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对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意义,从而得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现实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我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基本原则,并从战略高度提出在我省发展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的县域特色经济的创新性对策。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安排为:1、在对典型县发展特色经济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评价我省部分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现状。2、论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问题的现实选择。3、阐述发展我省县域特色经济的基本原则。4、总结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前提下,分析我省不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主要障碍。5、以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我省县域特色经济的战略性对策创新研究。

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以实现农民增收课题的主要研究观点

各县之间多少存在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或发展基础的各项差异,应根据各自的历史,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分别划分为以工业型为主的特色经济,主要是建立乡镇企业工业园区:以旅游开发型为主的特色经济,主要是凭借其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及一系列的相关服务产业,以农业产业化型为主的特色经济,主要是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农村产业链;以市场带动型为主的特色经济,主要是建立特色资源产品的商品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等。这样,既避免了各县之间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又能优势互补,达到共同繁荣。我们应当把握机会,与时俱进,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以特色为灵魂,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为出发点和评价标准,同时强化以增收的农民为主力壮大县域经济的意识,使二者达到双赢的效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统筹县域经济发展,切实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一主三化”的路子,培育特色经济,壮大园区经济,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五、研究此课题的预期价值

结合以上不同角度的探讨,如果深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应该力求达到以下几方面的预期价值: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8)

一、欠发达县工业发展的"瓶颈"

(一)融资难依然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首要难题。多数企业业主自有资金不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进行了融资,有的甚至不惜成本进行民间融资,导致财务成本过高,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在二次担保融资时,因无法提供足够的抵押物而造成无法融资,使得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后,银行贷款审批比往年更为严格,金瞬化工、森源电子等企业因担保贷款被拖延使企业的正常生产受到影响。

(二)土地利用率和容积率低。2011年以来修水县工业用地十分紧张,但大部分投产企业土地利用率都在50%以下,容积率在0.5以下,每亩投资强度不到50万元,亩均税收在1万元以下,如合协织带和湘赣有色金属项目分别有近10亩和50余亩闲置土地。

(三)协议产能和实际产能差距较大。一些企业由于资金状况和经营策略等多种原因,实际产能往往远远小于协议产能量,如合协织带年产3300吨织带项目,一期仅上72台织带机,1至9月产能不足300吨,一期产能仅占协议产能的三分之一;创新标准件年产8000吨标准件项目,实际产能仅700吨;养蚕人茧丝绸项目签约建设8组自动缫丝生产线、50台箭杆织机,仅上6组自动缫丝生产线、19台箭杆织机。

二、欠发达县工业发展的突破口

县域经济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欠发达县工业发展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只有县域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才会使我国整体的经济面貌得到改善。因此,如何快速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要运用多种措施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创业担保公司要新增注册资本,达到国有商业银行准入门槛,扩大融资担保额度。成立注册亿元规模以上的小额贷款公司,缓解返乡创业人员的资金难题。创新工作举措,对返乡创业存在资金困难的人士,对其所在乡镇集体土地的合法房产发放县级房产证,将财产变成资产,为其创业融资提供有效质押。深入推进新型银企关系,积极利用承兑汇票、贴现、保函等金融新产品。同时,盘活国有闲置资产,用于为企业进行融资担保。

(二)要多方谋划破解工业用地难题。国土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低丘缓坡政策,利用好国家允许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开办企业政策。组织村组选派代表与企业直接进行商议,双方自行约定土地入股事项,并经村组法定程序通过和县政府同意,上报市政府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合法改变土地用途。鼓励园区企业兴建高层标准厂房,对企业新建三层以上标准厂房按照用地面积给予补贴。

(三)要对投产项目做好专访和评估。要组建投产项目评估组,对所有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进行专访和评估。对有扩能改造可行性的企业,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指导企业进行扩能改造。对未按期达产达标的企业,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推进的时间节点。对未达到招商引资协议内

投资总额、产能要求规定的企业,跟踪服务单位和企业主必须在三个月内启动扩建计划,对无扩建计划的将采取调整招商引资政策、收回闲置用地、回购厂房、征收工业地产税等措施进行逼进逼退,提高土地利用率,促其快速达产达标。

三、结语

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可行的措施推动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建设、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修水县乃至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在工业化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有限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开源节流,统筹规划,既注重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科学技术的创新机制,实行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修水县的工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梅.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农民就近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2010.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9)

一、“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发展现状

首先,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3-2012年,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由208.5亿元增加到815.9亿元,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4%、25.9%、21.6%。

其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升。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减少了0.6、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了2.6个百分点。总投资160多亿元的广胜寺、云丘山等8个重点旅游项目正在进行。

最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先后建成阳侯、临吉、京昆与青兰临汾段及联络线、霍永等5条高速公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尧都区、侯马、霍州、洪洞、襄汾等县市不断开拓城市气源,发展城市用气,2010年尧都区用气覆盖率达到87.0%。目前经济带各县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并运行。“临汾公厕”荣获“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是中国在城市公厕领域获得的最高国际荣誉,成为经济带上一大亮点。

二、构建“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的重要意义与困境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打造转型跨越发展新支撑。煤铁资源是临汾地区的主要资源,是临汾地区的支柱产业,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对煤铁资源的依赖。为此,临汾市委指出在改造提升煤焦铁等传统产业现代化水平基础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彻底改造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减少对煤铁资源的依赖。

(二)协调区域间的发展。临汾市领导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的资源开采状况,以及考虑未来的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积极推进经济带内侯马经济区开发。因此,发展临汾的经济,应当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处理中部与东、西部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部地带优先发展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人才、土地、资金、项目生产要素的培育,为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经济建设的土地用地,充分开发利用闲置土地;扩大和组建金融运营平台,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为招商引资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大量引进人才,探索招聘高技术,顶尖人才,增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但就目前经济带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1.条块分割、责权利不清,严重影响了经济带各区域的工作。首先,县市各政府直接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常常在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方面缺乏统一性,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履行和效率的发挥。其次,区域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条块之间责权不清,争权争利,互相推卸责任现象时有发生。

2.经济带上各县市内部关系混乱、问题重重,主要表现在为横、纵关系缺乏协调,不够顺畅,对经济带工作形成阻碍。首先,从县市机构设置来看,县党委、政府、同等职级,各司其职,相互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既有县政府超越党委,也有党委行使政府职权,造成职权使用混乱,责任不清。其次,内部纵向关系不够顺畅,经济带上各项工作不受重视。垂直领导不能有效发挥职权,人员松散,办事效率低下。

3.各县市直接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各县市为了维护本地区的基本利益,往往各自为政,只注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部,缺乏全局观念与协调行动的机制。

三、“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治理模式的模型构建

根据区域的发展模式、人员结构、政策制定,方便各区域之间协调运行,优势资源的互补利用,并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了初步的合作体系和制度框架。决策层包括:各区域政府合作的行为主体共同制定领导峰会制度。

协调层包括:各区域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协调委员会、人力资源协调委员会、政策规划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执行层包括: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专题组:能源组、交通组、信息组、旅游组、物流组、金融组、环境保护组。

1、决策层是在原来“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基础上形成,由各县市的党委书记、市长构成,其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区域发展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和决策,是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地方政府贯彻中央政策、审议区域合作政策、统筹重大项目布局的最高层次的联合协调机制。

决策层每年召开一次峰会,由各县市最高领导轮值主持。各县市轮流举办。

2、协调层由人力资源协调委员会、各区域协调联席委员会、政策规划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构成。其中,专家委员会的主要功能是不仅为联席会议、专题组就区域发展重大问题提供决策咨询而且还为峰会提供重要的意见建议。

协调层的议事原则是:平等协商、协调推进。

协调层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由各县市主管副市长主持。各县轮流举办。

3、执行层是在峰会和联席会议领导和指导下,建立合作专题协调推进制度,负责合作专题的协调推进落实。由各个专题组构成。

专题组根据治理事项落实的需要设立,目前设能源组、交通组、信息组、旅游组、物流组、金融组、环境保护组7个专题组。其主要功能是表达经济带上各方利益诉求,落实峰会和各协调委员会精神,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区域合作,指导和协助不同区域企业与社会中介组织跨区域的活动,以形成以专题带动合作,以合作促进发展的良性模式。

执行层的议事原则:灵活机动,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执行层的议事范围:贯彻落实决策层、协调层的决议,将各项既定政策在专题组工作推进中,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专家咨询、行业协会参与制度。建立重大项目招投标机制和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制度,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引导企业参与区域合作。

执行层每年召开四次,每季度一次,保证各组灵活有序的进行各项活动。

但对于以上构建的模型与合作机制而言,可能存在两方面问题:

①模型的构建与法律规范的出台可能步调不一致,造成模型的运行,存在内容合法性方面的问题。

②区域政府间关系复杂与行政成本增加问题。跨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得区域内政府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0)

一、县域金融供给与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不断扩张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依旧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继续坚持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路径。尽管近些年来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于金融资金的依赖程度很高。伴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以及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不断扩张,催生了金融需求,主要包括中小企I融资需求、农户融资需求以及政府需求三块。

中小企业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金融服务对象,各类特色开发区和农村产业园区的发展,催生了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随着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越来越旺盛,金融机构的借款占到整个县域金融需求的大部分,涉及包括保险、贷款、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

农户金融需求主要包括存款需求和贷款需求两类,随着农户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存款需求也随之有显著提升。农户贷款需求主要是来自于消费、投资以及子女教育和健康医疗等方面的需求,一般来说,农户生产性消费因为需要的资金数量较多,主要的借贷渠道是金融机构或者民间金融组织,生活性消费主要来自于亲友的借款,民间金融借贷活跃度相对较低。

县域政府融资需求主要是以县级政府部门为主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因为流动性资金需求向金融机构提出的融资需求,也包括一些部分财政负担供给的项目所提出的融资需求。县域政府融资平台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大,而且期限比较长,近些年规模急剧增加,但是由于很多项目操作不规范,所以其中也潜藏很大的金融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金融供给不足

整体来看,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资金需求比较旺盛,但是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存在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县域金融体系运行状况一般,从而导致县域资金的外流比较严重。县域中小企业主要以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为主,价值普遍不高,但是资本的趋利性使得中小金融机构还是将重点业务放在工业和城市建设上,使得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将资金转移到别的地方,转移到附加值较高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当中去。另一方面,我国一些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农户没有形成较为良性的生产再扩大行为,一直都是处于贫困的状态当中,对于贷款没有特别强烈的需求。正是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直接以存贷差的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将本地存款资金转入到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建设当中。

县域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和城市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相比,金融体系尚不健全的县域中小金融机构服务手段、服务内容都比较简单,而且对于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建设也存在问题,金融机构常常是宁缺毋滥的想法,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目前我国县域证券类机构较少,所以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融资,而且传统农业生产附加值不高,回报率较低,所以保险机构、信托机构都不太愿意涉足农业领域,使得县域信贷业务面临压力较大。正因如此,使得县域金融发展面临供给不足的困境,影响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也使得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难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服务对象。

二、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县域经济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在县域方面,全国县域银行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占到全国网点总数70%以上,其中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等多种形式的法人机构。在县域资金需求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很多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也开始尝试进行产品创新。比如说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模式进行新探索,引入风险投资公司或者上下游企业作为第四方进行担保,这一模式使得银行和担保公司单独难以承受的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分散。还有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尝试构建以金融规划为核心的金融服务模式,即成长金计划。该模式根据中小企业行业归属、发展情况、财务状况、信用状况、资产规模等多方面的分析,为中小企业选择适合的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完整的系统性信贷问题解决方案。还有一些中小金融机构会尝试小企业销售收入回笼比例和担保方式制定不同梯度的贷款利率,销售收入回笼越多越快,那么贷款的利率就会越低。

(二)影响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发挥的问题

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自身依旧存在深层次的矛盾,没有充分发挥其支持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职能,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金融资源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新兴工业区,农村金融资源偏少,有一些乡镇金融资源基本是枯竭的状态。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好,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比较迅速,但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比较差,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阻碍更多,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难以发挥。

第二,县域中小金融自身定位不明确。很多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受到利益的驱动,盲目追求获利,对于自身的经营特点以及市场定位没有明确,所在具体业务操作种盲目追求大企业的大项目,对于三农业务不屑一顾,甚至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偏远地区开展业务,这就与服务三农发展的目标相背离。

第三,产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县域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问题就非常突出。社员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职责不明确,内部控制行为比较严重,地方政府的利益体现非常明显,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

第四,存在金融风险隐患。一方面由于县域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资产比较高,导致资本充足率很低;另一方面就是追求信贷大企业大项目,跨区经营抢占异地客户资源现象比较多,这样就会导致中小金融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出现系统性风险可能性比较高。县域金融机构的坏账比较多,不良贷款率较高的现象十分严重,整体资产质量不高,而且由于地位特殊,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替代性不高。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为三农的重要金融支撑,这些金融风险都会影响到县域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态势,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强化县域中小金融机构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充足性的建议

第一,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县域地方政府应该要充分认识到股份制改革是提升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成功的必要条件。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股份制改革为主的产权制度改革。

第二,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实力。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民间资本出现较大规模的增长,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准入限制比较严格,很多民间资本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到正规金融机构,很多民间资本转战地下,就带来更高的金融风险。所以需要政府部门主导,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县域信用社,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农村信用社的综合实力。

第三,增强县域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一方面需要加强成本管控的能力,需要制定一套激励制度鼓励信贷员积极从事关系型贷款,减少不必要的费用,从而有效控制成本费用。另一方面需要给予税收优惠,推进不良资产的处置,建立全国性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资产证券化改革。

(二)提高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发挥程度的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县域中小金融机构激励机制。由于地处县域的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竞争程度较弱,根据平静生活理论如果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那么银行基层经理有可能为追求个人生活质量,选择低风险的优质客户,对于那些可以给银行带来潜在高收益但是并不能提供完整财务信息的企业不予受理,从而导致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不够。

第二,加快h域中小金融机构信贷创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县域金融机构需要立足于“三农服务”这一基本目标,以市场化为根本导向,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信贷创新,推出多元化的产品从而满足中小企业、农户、政府多主体的多样化需求。但是在信贷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需要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二是需要在风险控制方面引入保险以及政府部门的配套支持。

(三)打造有利于中小金融机构发挥的法制环境

第一,健全完善信贷征信法律法规。信用制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想构建全面覆盖的征信体系,需要有完善的法制保障。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相关信贷征信法律法规,尽快制定与县域金融服务相关的法规条例。基层央行还需要主动发挥地方金融运行的协调作用,建议以地方政府制定当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并且以地方性法规来促进当地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第二,加快制度体系建设。一是要完善与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发挥作用相关的民商事法律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降低机构准入壁垒和业务准入壁垒,在风险可控和成本可算的前提下,积极创新符合县域发展需求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在市场退出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中小金融机构的终止、拍卖、破产等方法,为依法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其二是要完善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相关的经济法律制度。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法制环境,提高竞争力,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促进县域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通过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可以有效改善其外部竞争环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篇(11)

十六大以来的三年(2002年11月至2005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三年。这三年的重要特点是中国对25年改革开放实践进行重新审视和对未来发展进行创新部署,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明确探索”,表现在:一是党的文献首次突破性地提出“县域”和“县域经济”概念,并对其内涵不断深化探索;二是地方政府顺势而动,在实践中开始着眼“体制突破”进行发展县域经济的探索。三年“明确探索期”的完成意味着县域经济将进入大发展新阶段。

中央对县域经济内涵进行“明确探索”。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这是“县域”和“县域经济”概念第一次被写进党的文献。自此,“县域经济”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

2003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4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壮大县域经济”;3月,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系统地表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

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六届五中全会,党的文献对县域经济内涵的表述不断深化,表明中央对县域经济内涵的“明确探索”完成。十一五规划建议关于县域经济的系统表述,表明新世纪新阶段的县域经济是新型县域经济,即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

地方政府着眼“体制突破”进行发展县域经济的探索。三年来,浙江、河南、福建、安徽、湖北、辽宁等省进行了“强县扩权”等不同形式的“放权”改革,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县。“强县扩权”之举,直指上世纪80年代兴起继而约定俗成的“市管县”体制。在由《中国经济周刊》评出的2004中国十大经济关键词中,县域经济和执政能力建设、市场经济地位、中部崛起、民工荒等一起并列其中。

三大创新部署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中央对中国未来发展已经作出了一系列创新部署,其中有三大创新部署与发展新型县域经济直接相关。十一五期间,这些创新部署将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将力推县域经济大发展。

一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在2004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在继续保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必将加大。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新方向。

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实力和活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三是减少行政层级。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减少行政层级。

和国际上通行的三级政府不同,中国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为:中央加上地方政府的4个层级“省-地级市-县、区-乡镇”共5个层级组成。其中,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县层级矛盾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县级政府管理权限过小,相当一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省辖市和省里,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

减少行政层级是中央在重大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这意味着两个信号:一是从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层面构建省直管县体制将是未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旋律;二是将赋予县级政府更多的权责。两个信号对县域经济大发展都是利好信号。

县域经济大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第三阶段重要特征

从中国经济的阶段性视角看,新世纪新阶段县域经济大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遵循“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普遍性趋向”发展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一“遵循”客观上也强化了中国经济的二元制结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割裂式并存”状态。中国经济必须转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1980年代初期是中国的农村经济时代。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重点在乡村。农村经济获得了短暂的较快发展。但严格说,这是不完全的农村经济时代。因为农村改革重点在土地,将土地承包给农民。

到了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入城市经济时代。1984年,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拉开序幕;1992年中国进行土地要素和资金要素的体制改革,真正开启了城市化进程;1997年,国家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大规模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启动内需,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00年,中国设市城市从1980年223个增加到663个,出现了东南沿海经济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环渤海城市群。这期间,城市发展政策很多,但针对农村的政策却很少,也不到位,对县域经济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农村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在1980年代后逐渐放缓,近十多年发展速度更是大大下降。

21世纪初,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割裂式发展掩饰的问题充分地暴露出来,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出口外需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的弊端显现,内需的经济发展拉动力不足的难题凸显,而拉动内需的重点在农村。城乡协调发展和复苏农村需求都要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中国进入县域经济大发展时代。县域经济大发展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性特征。

县域经济大发展所处的三大新背景环境

当前,发展县域经济所处的时代特征已出现新的变化。发展县域经济将受这些新的时代特征约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剧。进入新世纪,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参与多边贸易机制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不同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区域主义的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秩序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十一五”期间将首次把区域规划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在经历了27年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之后,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将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开始从行政区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新的区域经济关系是在区域相互开放、市场一体、产业相联、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开放系统,而不再是“画地为牢”、相互封闭、各自为战的行政区经济。

二是政府“服务型功能”强化。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这是对政府转型作出的重大决策和具体部署。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职能模式。服务两字折射了中国政府改革的基本走向: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这意味着改革开放初期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政府替代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结束。

三是经济“生态型特征”凸显。从实践看,人类经济长期处于“旧式现代性”阶段,即社会与自然不协调,经济与社会不和谐,自然和社会付出双重代价的阶段。上世纪与本世纪之交,全球经济社会生活景观呈现出重大转折的种种迹象:人类对自然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绿色惩罚”,表明“旧式现代性”已经进入明显的危机时期。

进入新世纪,探索经济的“新型现代性”成世界潮流。“新型现代性”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经济、自然、社会三者的协调和谐。经济发展必须注重“生态和谐性”。

走出三大误区把握三种规律性

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应走出三大误区,把握三种规律性。

一要走出“县级政府经济圈”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区域化”,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

许多地方发展县域经济囿于一个县域行政边界之内的设计、运作,形成“县级政府经济圈”现象。突出表现在:县域工业结构雷同,发展路子互相照搬,在政策优惠上互相拼杀,在资源整合上互相掣肘,在产业区域分工上不协调等。

县域经济是一个区域性、开放性兼备的经济体系。发展县域经济要跳出“县域行政边界”,将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融汇,从区域发展空间入手来谋划自身的发展战略。一是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后发优势、产业基础等,找准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在全国的定位;二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主动参与区域内的产业分工、产业协作,在区域范围内获取、组织和配置资源。

二要走出“干部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民主性”,县域经济是“民主经济”。

县域经济在许多地方呈现出政府超强干预模式、干部经济模式、政绩经济模式、指标经济模式,发展思路受领导干部个人影响大,往往是新官新思路,新年新口号。县域经济要大发展,需要领导干部进行“自我革命”,自觉放弃权力,管市场不管企业、管服务不管事务、管规划不管计划。

把握县域经济的“民主性”,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让所有人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形成“老百姓经济”:千家万户的自我积累、千家万户的自觉投入、千家万户的走向市场、千家万户的研究管理、千家万户的创造财富、千家万户的承担风险。老百姓经济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政府发挥的应是“经济促进性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制定“秩序规则”,维持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其次,制定“过程规则”,在市场失灵或竞争失灵时采取与市场一致的过程政策,目的在于最低限度地介入经济过程,在于为市场竞争打通道路,并以此为限。

三要走出“全能经济”的误区。县域经济的规律性是“特色性”,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