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4 17:00:10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1)

(一)从宏观的汽车保险业务市场监管角度看

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下县域车辆保险市场监管不到位。目前,县域保险市场主要依靠省保监局和依托市级保险业协会进行监管和自律,保险监管部门对县域保险的监管在某些方面处于鞭长莫及的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不良竞争关系

在实地调研的结果中显示,保险公司之间开始出现为了争夺客源保险份额而诋毁同行业形象的行为。不同的保险公司间也开始出现不同保险公司对同一车辆同一规格险种给出差异较大的保额的现象。这种不良竞争关系的出现还体现在县域的车辆保险发展市场中出现个别几个较大规模的保险公司之间保险份额占比较高的情况,使得中小规模的保险公司很难获取利润。而在已有报道中,出现在城镇化进程下县域车辆保险业务中有关不良竞争关系的问题还有:有的保险主体为抢占市场,不按市场规则办事,破坏了保险市场秩序,影响县域保险业的良性发展,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埋下了隐患。

2、道德风险下的问题

县域车辆保险业务中因监管不力而涉及到道德风险问题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投保居民的骗保行为在已有的实地调研结果中显示,该县的居民骗保行为虽时有发生,但是发生的频率其实并不是很高。而在已有的发生实例中,多以“掩盖事实”、“先出险后投保”“冒名顶替”这几种方式进行。(2)保险公司的不诚信行为而在保险公司的不诚信行为方面,反映为保险公司业务员会为了拉到保险业务,在推销和办理业务过程中对客户隐瞒真实情况甚至有意欺骗,出现夸大保险责任、过多许诺利益、夸大产品功能、没有履行全面告知的义务等情况。

3、关于理赔纠纷的发生

在调研结果的统计中反映出,县域车辆保险业务中的理赔纠纷问题虽然较少,但时有发生。我们通过分析了解到纠纷发生的原因,一是因为理赔程序的复杂性;二是因为保险公司的拖延赔款行为;三是条款中出现了较多让人难以接受的“无责免赔”规定。这些问题的出现也给公安机关增加了许多工作量。

4、投保险种随意性大

按照规定,车辆保险中五个险种即“交强险”、“第三者商业责任险”、“车辆损失险”、“车上人员责任险”、“不计免赔率险”都必须保全。但据实地调研结果显示,中小城市城镇化进程下县域内某些财险公司对车辆保险的要求是除了“交强险”外没有限制。余下的险种一旦出事,则进行内部调整,尽量使未投保的险种得到理赔。

(二)从现行交通环境角度看

现行交通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县域车辆保险业务的保赔率。

1、道路基础设施

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下的县域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县域城区的建设等一些问题都影响到了道路设施的完好。通过实地调研的结果可看出,中小城市下县域现行道路基础设施正在逐步改善中但并不健全,导致车辆保险的保赔率增大。

2、人们交通法制观念

县域环境下不论是驾驶员还是行人,对交通法制观念都不强,安全意识也不高。经常会有驾驶员违规驾驶,行人违规通行的情况发生,这无疑影响着车辆保险业务的保赔率高低。

3、对二轮机动车、非机动车及客货车的问题

县域车辆保险市场中对二轮非机动车即摩托车的管制比较松懈,主要体现在摩托车的购买保险率上。目前我国摩托车只需购买“交强险”,但是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问卷调查中还是在法院的案例查询中,未购买车辆保险的几乎都是摩托车,并且摩托车的肇事率相对而言也是极高的。对于非机动车,我们也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非机动车的肇事率也是不容忽视的,关于“非机动车保险”的问题争议也较大,在受访的94位居民中,有27人提出了应增加“非机动车保险”的建议。虽然在“非机动车保险”这一板块,有很多人质疑,非机动车其本身价值就不高,为其保险很不值得。我们仍不能忽视非机动车辆驾驶者驾驶车辆的风险性。但是目前的交通监管体系中,一旦发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交通事故,无论主要责任在谁,都是机动车的受罚程度较大。而在所有不同类型的车辆中,客货车的肇事率几乎为百分之百。

(三)从保险公司角度

1、员工素质

目前,县域保险机构招聘员工时对员工的上岗资格规定不严格。绝大部分员工为临时招聘,正式职工很少,营销人员流动性较大,造成投保人保险失效、保费损失、保险售后服务无法保障。另外,县域车辆保险公司员工的服务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体现在服务态度差、经常来电骚扰业主、事发后不能及时到场勘察上。

2、专业技术能力不达标

县域车辆保险业务中最大的一个问题便是其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甚至有保险公司员工混淆不同险种的事例发生,专业型人才缺失。据实地调研可知县域车辆保险理赔纠纷的发生多是因为在保额核定、损失厘定等技术问题上不达标而造成的。在城镇化的推动下,车辆保险行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越来越大,但是在专业技能上的落后,造成了现今车县域辆保险业务面临着两难的局面。

3、新型营销方式发展困难

由于信息不透明和不对称,导致保险人员受信度不高。再加上县域居民的思想并没有那么开放,接受新型事物的能力较差,使得新型营销方式如电话营销、网络营销方式得不到接受。

(四)从投保人角度

对于投保人的角度上,主要问题体现在对车辆保险的业务内容及相关知识上认识不清,尤其对于个别险种并不重视,容易混淆不同险种。以至于在出现车辆保险理赔事故时不知道在第一时间内该怎么处理,也不知如何应对保险公司复杂的理赔程序。

二、总结与建议

目前县域内车辆保险业在县域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埋下了一定的风险隐患。面对这样许许多多风险问题的存在,本文试图从调查结果的分析及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做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县域车辆保险业务更加适应并促进中小城市城镇化的发展。

(一)加大部门监管力度

1、健全完善车辆保险监管体系,增强保险监管功能。应当在所属市内建立车辆保险监管机构,赋予在县级交警队监管职能,以此为分属设立网点对全县的车辆保险市场进行监管汇报。

2、加强对保险公司间竞争的监管,避免不良竞争的发生,规范保险市场。适当提高进入县域保险市场的门槛,合理控制县域保险机构数量。定期核查保险公司的营业绩效,对于有不良竞争行为发生的公司处以严厉惩罚;对于违法业内规则诋毁其他公司形象的员工处以严厉批评。

3、建立保险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制定信用评级标准。对于保险公司的不诚信行为和误导现象的,按程度大小扣除其报酬所得;将有侵犯消费者权益不良记录如理赔过程中索要贿赂、弄虚作假等的从业人员列入“黑名单”,并公布于众,解除合同,并告知其他保险公司在规定期限内不再录用。

4、提高骗保信用风险警惕,建立保险公司共享体系。在核定投保人的保险损失、保险原因时,保险公司应当配合交警人员施以全面的调查,各保险公司也应当既安全自身保赔体系,从根本上杜绝骗保漏洞的存在。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大查处力度,对于骗保人施以严厉惩戒,同样建立共享体系,通告此人在规定期限内若投保则提高保险费率。

5、治理车险理赔难问题。应将治理车险“理赔难”作为产险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车险理赔查勘服务标准,简化理赔单证标准,并规范查勘定损人员管理标准,及时勘察,杜绝拖延赔款现象。另外,应当将此类工作视为日常考察项目,在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建立并完善一套有效的体系,合理创新,避免争议发生的源头存在。对于不合理条款的争议,县级保险公司应当及时向上反映,采取权威人士意见,共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车辆保险制度。

(二)交通环境现状的改善

1、规范车辆投保及驾驶制度。监管部门不应当纵容保险公司为了自身利益而承诺投保人不保全应保险种的行为。对摩托车驾驶员以及非机动车驾驶员的行驶路线做详细规定,限制此类车辆在某些路段的灵活性。对于客货车辆,应当注重考核驾驶人员技术,减小此类车辆的肇事率。

2、加强居民安全法制意识和保险认知。涉及到城镇化发展下政府对居民素质和保险知识普及方面的教育传播。公安交警机关应当加强对驾车人员的驾驶监测和对交通环境下行人的行为作出规范。对有意违反交通法规的居民作出严厉的惩罚。加强保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培育正确的保险消费观念。

(三)提高保险公司人员专业工作技能

1、应当加强行业内的互相监督机制。对于上级管理层的资格要进行严格的审批,上级管理层应当定期不定时检查业内员工的营销行为及其素质表现。

2、注意考核其应聘人员从业资格。不能因为人才缺乏而一味迁就,应以合理的方法吸引专业技术型人才。

3、加强专业能力学习学习。对于在岗人员,应组织相关培训并定期检查考试,对于不过关者处以相关惩戒,对于表现良好者实施奖励。

(四)营销方案的提升

1、形成独特文化,完善后续服务工作。各车险公司要根据中小城市县域车辆保险市场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汽车保险服务文化,注重在各环节上的后续服务工作,建立从销售、维修、保养到索赔等一整套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一体化服务。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2)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增加;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种自然灾害的袭扰。因此,包括农业、医疗、养老等在内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以下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

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现状

(一)营销观念滞后

调查表明,不少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现代营销思想去做的,而是按照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的营销思想去开发市场,即根据企业计划的保费和利润目标,扩张大经营网点,招聘保险员工,从保险公司便利出发选择业务种类与产品供给,建立营销渠道,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二)市场定位不准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目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三)产品开发不够

目前保险公司销往县级市场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广大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在:保险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使县域居民望而生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四)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湖北省的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依靠保险公司机构和人员的扩展,没有重视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健全及维护。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和保险人,电视、电话、银行、邮政、网络及保险经纪人等销售渠道较少。

(五)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临时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训练;二是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缺少专门针对县域居民的销售策略与技巧;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只顾赚钱,而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坑蒙拐骗,说假话,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四是保险人员流失率较高,给企业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无法提升、严重影响组织绩效、企业口碑不佳等。

二、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一)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首先解决农民参保的思想观念问题,农村普遍存在怕老无所养、怕病无所医、怕天灾人祸、怕因学致贫。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转移风险隐患,达到稳定生活,逐步富裕的目的。

(三)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是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开办农村保险业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使业务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现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原则上要先开发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的险种。重点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保大病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解决一人得大病,全家致贫、返贫的问题。险种设计要坚持从农民的购买能力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来考虑,做到手续简便,交费灵活。在展业模式上,积极寻找切入点,应按照医疗、教育、养老的顺序宣传,走以短险为突破口,以短带长、以长促短,大力发展农村个人业务,实现以直销带营销,以营销促直销的发展之路。

(四)加强农村业务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加快电脑网络化进程,形势的发展要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必须科学规范,鉴于农村营销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强化员工教育,提高管理意识的前提下,还需要科学管理的手段加以配合完善,只有管得住,管得严,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消除隐患,使农村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五)依靠政府职能为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经济上,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对购买保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提高农民的投保能力,培养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对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上收取的保费,适当降低营业税率,个别险种可以采取免收营业税。对农村保险业的有关规定也应适当放宽,以增加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业务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才能够不断扩大农村保险服务的覆盖面。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3)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增加;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种自然灾害的袭扰。因此,包括农业、医疗、养老等在内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以下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

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现状

(一)营销观念滞后 

调查表明,不少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现代营销思想去做的,而是按照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的营销思想去开发市场,即根据企业计划的保费和利润目标,扩张大经营网点,招聘保险员工,从保险公司便利出发选择业务种类与产品供给,建立营销渠道,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二)市场定位不准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目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三)产品开发不够

目前保险公司销往县级市场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广大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在:保险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使县域居民望而生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四)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湖北省的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依靠保险公司机构和人员的扩展,没有重视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健全及维护。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和保险人,电视、电话、银行、邮政、网络及保险经纪人等销售渠道较少。

(五)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临时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训练;二是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缺少专门针对县域居民的销售策略与技巧;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只顾赚钱,而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坑蒙拐骗,说假话,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四是保险人员流失率较高,给企业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无法提升、严重影响组织绩效、企业口碑不佳等。

二、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一)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首先解决农民参保的思想观念问题,农村普遍存在怕老无所养、怕病无所医、怕天灾人祸、怕因学致贫。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转移风险隐患,达到稳定生活,逐步富裕的目的。

(三)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是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开办农村保险业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使业务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现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原则上要先开发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的险种。重点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保大病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解决一人得大病,全家致贫、返贫的问题。险种设计要坚持从农民的购买能力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来考虑,做到手续简便,交费灵活。在展业模式上,积极寻找切入点,应按照医疗、教育、养老的顺序宣传,走以短险为突破口,以短带长、以长促短,大力发展农村个人业务,实现以直销带营销,以营销促直销的发展之路。

(四)加强农村业务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加快电脑网络化进程,形势的发展要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必须科学规范,鉴于农村营销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强化员工教育,提高管理意识的前提下,还需要科学管理的手段加以配合完善,只有管得住,管得严,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消除隐患,使农村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五)依靠政府职能为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经济上,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对购买保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提高农民的投保能力,培养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对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上收取的保费,适当降低营业税率,个别险种可以采取免收营业税。对农村保险业的有关规定也应适当放宽,以增加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业务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才能够不断扩大农村保险服务的覆盖面。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4)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保障需求增加;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都要遭受不同程度的多种自然灾害的袭扰。因此,包括农业、医疗、养老等在内的我国农村保险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在开发农村保险市场的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市场的营销策略,应开展以下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创新。

一、我国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现状

(一)营销观念滞后

调查表明,不少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并不是按照现代营销思想去做的,而是按照传统的供给导向型的营销思想去开发市场,即根据企业计划的保费和利润目标,扩张大经营网点,招聘保险员工,从保险公司便利出发选择业务种类与产品供给,建立营销渠道,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营销观念的滞后,使得保险公司在开拓县域保险市场的过程中进展缓慢,效率低下。

(二)市场定位不准

一些保险公司单纯地把市场营销当作市场竞争的一般手段,为了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对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所有的市场机会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参与竞争。WWw.lw881.com忽视了竞争者的定位状况和目标客户对保险产品的评价;没有通过市场细分来发现市场机会,确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并没有将保险公司经营重心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终必然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无的放矢。

(三)产品开发不够

目前保险公司销往县级市场的保险产品基本上都是从城市到农村的简单转移,没有针对县域居民的专门险种,导致在广大县域销售的保险产品缺乏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具体表现在:保险险种结构单一,为“三农”量身打造的险种少;产品同质性高,针对性不强,卖点不突出;内容陈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保险条款冗长晦涩,使县域居民望而生畏,严重影响到产品的销售。

(四)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湖北省的保险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依靠保险公司机构和人员的扩展,没有重视多元化销售渠道的建立、健全及维护。目前我省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主要是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和保险人,电视、电话、银行、邮政、网络及保险经纪人等销售渠道较少。

(五)人员素质不高

一是结构不合理。保险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是保险公司聘请的临时人员,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程度不高,素质偏低,特别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保险训练;二是保险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高,缺少专门针对县域居民的销售策略与技巧;三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在从事保险营销活动中只顾赚钱,而不注重客户的实际需求,坑蒙拐骗,说假话,不履行承诺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到公司的形象;四是保险人员流失率较高,给企业及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如成本过高、服务质量无法提升、严重影响组织绩效、企业口碑不佳等。

二、农村保险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一)发展完善农村营销网络体系

首先,设立一个稳固的营销网络体系,着力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开拓能力强,并且具有农村特色的营销铁军。每个县设立一个农村营销部,根据地理位置每三个乡设一个营销分部,每一个乡设一个营销处,逐步达到每个村至少有一名营销员,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扩大覆盖面,更有利于绝对占有农村市场。其次,通过设立规范化的营销服务网络,使保险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真正把保险进农村,保险进农户落到实处。其三,苦练内功,提高员工素质,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教育员工熟知保险内容,笃守职业道德,坚持客户第一,忠于保险事业。

(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宣传工作首先解决农民参保的思想观念问题,农村普遍存在怕老无所养、怕病无所医、怕天灾人祸、怕因学致贫。因此要教育引导农民通过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资理财保险等,解除后顾之忧,转移风险隐患,达到稳定生活,逐步富裕的目的。

(三)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

设计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是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内容。开办农村保险业务,既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使业务富有弹性和灵活性,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又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现状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原则上要先开发低保费、低保障、责任宽,农民易于接受的险种。重点开发设计一些收费低、保额低、责任宽、保大病的适销对路的新险种,满足农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解决一人得大病,全家致贫、返贫的问题。险种设计要坚持从农民的购买能力和心理需求等方面来考虑,做到手续简便,交费灵活。在展业模式上,积极寻找切入点,应按照医疗、教育、养老的顺序宣传,走以短险为突破口,以短带长、以长促短,大力发展农村个人业务,实现以直销带营销,以营销促直销的发展之路。

(四)加强农村业务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加快电脑网络化进程,形势的发展要求保险公司管理工作必须科学规范,鉴于农村营销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更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强化员工教育,提高管理意识的前提下,还需要科学管理的手段加以配合完善,只有管得住,管得严,才能有效防范风险,消除隐患,使农村业务得到迅速发展。

(五)依靠政府职能为实现农村业务跨越式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在经济上,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对购买保险的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提高农民的投保能力,培养参与保险的积极性。在政策上,对保险公司在农村市场上收取的保费,适当降低营业税率,个别险种可以采取免收营业税。对农村保险业的有关规定也应适当放宽,以增加保险公司开办农村业务的积极性。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导向机制,才能够不断扩大农村保险服务的覆盖面。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5)

自2008年以来,我行立足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户金融服务工作。几年来,小额农户贷款投放速度成倍递增:2008年累计投放0.9亿元;2009年累计投放5.4亿元;2010年累计投放12.7亿元,2014年前6个月,已累计投放11.3亿元。截至2014年6月末,全市累计发放金穗惠农卡402,830张,覆盖全市农户50%以上;累计授信农户达88555户,累计发放农户小额贷款667,190万元,贷款余额135,447万元,占全自治区农行农户小额农贷余额的29.36%。此外,农行赤峰分行还累计发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496户,贷款金额32,732万元。各项贷款数据均列自治区14家二级分行首位。目前,金穗惠农卡已覆盖赤峰市所辖9个农村县域80%乡镇、60%自然村、50%农户。农行赤峰分行涉农信贷资金在促进全市农牧民人均收入增加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全市农牧民人均收入3,846元,2009年农牧民人均收入4,085元,到2013年全市农牧民人均收入已达8,022元。

二、责任担当、消除贫困,全力以赴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农行内蒙古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农总行关于进一步做好服务“三农”、提升县域支行竞争力的工作部署和“要在强农、惠农、富农金融服务上实现新突破”的要求,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自治区党委政府“8337”发展思路等有关工作要求,作为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首家金融合作机构,提出以“商业化扶贫”模式支持扶贫富民工作。自2013年12月,“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在全市全面开展以来,我行将其做为“一号”工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落实和推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政银合作不断深化。农行赤峰分行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坚决克服主观上“只做大生意,不愿做小买卖”的经营偏好,积极主动与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市行与市扶贫办先后召开6次培训会、联席会和推进会,双方领导多次联合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督导,同时各支行与旗县政府部门相互合作,共计召开了联席会议85次,定期沟通191次,及时协商解决合作中有关问题。赤峰市各级党政对我行金融扶贫富民工作高度重视,扶贫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工程”启动以来,多位市、旗县党政主要领导赴我行进行实地调研、座谈和指导,看望一线工作人员。通过“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带动和切入,政银合作逐步向多领域、全方位、高层次发展。

二是贷款投放进度不断加快。为了保证“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顺利开展,赤峰农行全行上下倾斜人力物力财力,在坚持“三农”客户经理入村入户现场办公的基础上,还大力优化流程,精简手续,使贷款档案资料从一开始的20份,压缩到了现在的11份,办贷效率提高近60%。广大员工采取“白+黑”、“5+2”的工作方式,白天深入农牧户调查,晚上加班加点录入资料,周六、周日不休息,保证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截至6月末,全市农行已投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80,076万元,较年初新增80,076万元。其中,投放“金穗富农贷”75,076万元,较年初新增75,076万元;投放“金穗强农贷”5000万元,较年初新增5000万元。贷款覆盖了全市10个贫困旗县、91个乡镇、376个行政村,支持农牧民126897户、扶贫龙头企业4户。

三是服务渠道稳步拓展。目前,农行已在县域以下地区免费布放各类电子机具3,062台,设立“惠农通”工程服务点2203个,电子机具乡镇覆盖率达100%,行政村覆盖率达72%。累计发生金融交易80405万笔、交易金额12.43亿元,其中助农取款交易1664笔、金额765,881万元。通过不断拓展电子服务渠道,为广大农牧民普及金融知识,提供现代金融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牧区结算难、取现难的问题。

三、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凸显县域区位优势和行业特色

农行赤峰分行立足县域区位优势、行业优势投入,瞄准特色产业、品牌项目进行有效支持。例如,喀旗支行锁定烤烟、药材、花卉和葡萄种植等特色传统优势产业,支持其做强做大,不但从发卡上对这些村组全面覆盖,而且从贷款投放上全力满足。先后支持烤烟种植380亩、药材种植6,000亩、花卉裁培200亩、葡萄栽培300亩,发放特色种植贷款2,720万元;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开展以来,又先后涌现出王爷府镇下瓦房村、小牛群镇八里庄村、西桥镇姜家店村等一批利用金融扶贫资金发展种养业的典型。目前喀旗投放富民贷9000多万元,新发展蔬菜种植户1150户,新增设施农业蔬菜冷棚2400亩,培育养殖户650户,新增棚圈面积3万平方米。宁城支行依托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塞飞亚集团这一资源优势,双向出手,支持企业和农民做强做大鸭产业。一方面对该企业授信1.8亿元,支持企业生产流转。另一方面,累计发放贷款4.6亿元,支持当地农户为企业育肥养鸭,并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敖汉旗毗临辽宁省,受其影响当地的舍饲养殖久有传统。敖汉支行关注这一主线,重点推进以惠农卡为载体的养殖业农户贷款,派出客户经理组实行近距离、一对一的惠农营销。累计支持了105个行政村的规模化养殖产业,投放禽畜养殖类贷款38,752户,金额 4.5亿元。据统计,敖汉旗农民收入60%以上是靠养殖业收入取得的。通过农行赤峰分行的信贷扶持,这些特色项目有的成为当地农民的支柱产业,有的成为农民致富路上的拳头产品,有的成为享誉一方的特色品牌,示范作用凸显,成为拉动一方经济的“火车头”。

四、大胆尝试,改革创新,解决农户借款担保难问题

为解决农户借款担保难的问题,农行赤峰分行在担保方式上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一是喀旗支行“整村推进+政府风险补偿+农牧户联保”模式。喀旗支行贷款投放始终坚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原则、坚持与旗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当地资源和产业发展思路,按照“一镇一策、一乡一策、一村一策”的思路,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计划”,找准目标客户,采取“整村推进+政府风险补偿+农牧户联保”有效模式,按先种植业后养殖业再扶贫龙头企业的顺序,积极支持地方产业的发展。如喀旗先后涌现出王爷府镇下瓦房村、小牛群镇八里庄村、西桥镇姜家店村等一批利用金融扶贫资金发展种养业的典型。目前喀旗投放富民贷9000多万元,新发展蔬菜种植户1150户,新增设施农业蔬菜冷棚2400亩,培育养殖户650户,新增棚圈面积3万平方米。

二是宁城支行“公司+农户”模式。宁城支行把支持优质企业发展特别是支持部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作为本行业务营销的重要内容,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依托,以“公司+农户”为贷款运作模式,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农户的发展,推动当地及周边地区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龙头企业效益的快速增长和农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使一大批农户脱贫致富。截止6月末,该行支持的部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塞飞亚集团、东方万旗肉牛产业公司、草原万旗畜牧饲料公司贷款余额2.3亿元,累计为支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85万元,存款余额达3,914万元。其中在农户贷款投放上,以部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塞飞亚集团有限公司对“三农”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依托,运用“公司+农户”方式向基地农牧养殖户发放贷款4.6亿元,带动养殖户农民就业6500人,当地农民年收入增加12500万元,助力农民粮食种植、养殖业创造经济效益54,0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阿旗的“政府风险补偿金+农户联保+乡镇政府经费担保”模式。为防范贷款风险,经阿旗支行与阿旗扶贫办协商,决定采取“政府风险补偿金+农户联保+乡镇政府经费担保”模式发放“富农贷”,具体做法是:阿旗扶贫办与乡、镇、苏木签订《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风险补偿协议》,协议规定乡、镇必须选派一名扶贫专管员专抓此项工作,协同金融部门做好贷款对象的把关、贷后管理、贷款偿还、贷款贴息工作,乡、镇、苏木推荐的项目户贷款如果出现不良,农行从风险补偿金扣收后,旗财政局从相应的乡、镇、苏木财政经费中扣回等数额资金缴入担保补偿金账户。同时各乡、镇、苏木同项目村签订“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风险补偿协议”,协议规定项目村推荐的客户如贷款出现不良而扣收风险金的,乡、镇、苏木同额扣减村上的经费。由于层层签订了风险补偿协议,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推荐的客户质量较高。通过我行调查,各村推荐的客户80%都符合贷款准入条件,为贷款的快速安全投放打下了基础。截至6月末,阿旗支行累计投放“富农贷”2111户、金额8702万元,占全市累计投放量的12%,居第二位。

同时,各行积极勾联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社、各种互助协会、村组居委会等社会组织为农牧民借贷附加担保,采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农牧户+风险补偿金”、“信用村(嘎查)+农牧户+风险补偿金”、“公司+农牧户+风险补偿金”、“公司+合作社+农牧户+风险补偿金”、“互助协会+农牧户+风险补偿金”、“‘N+2’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公务员担保+农户”等多种担保方式投放贷款。这些担保方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农牧民的热烈欢迎,有效解决了农户借贷担保难的问题。截至2014年6月末,农行赤峰分行“三农”贷款余额144,532万元 ,其中:多户联保模式贷款余额103,734万元;“公司+农户”模式贷款余额3,057万元;“各类行业协会+农户”模式贷款余额8,949万元;“担保公司+农户”模式贷款余额3,036万元;其他模式如 “公务员担保+农户”、“人身意外保险+农户联保+农户”等模式贷款余额达25,756万元。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6)

(一) 引进新理念,推进金融创新。一是引进先进理念。2011年底,__县政府与武汉大学经管学院签订县域金融工程试点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武大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永刚教授率领他的团队,多次到__,通过举办讲座、召开座谈会、上门辅导等形式,传播现代金融理念和知识,讲解资本市场操作方法,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企业经管人员转变观念。二是开展顶层设计。武汉大学与__县政府合作,制定了《__县域金融工程研究、设计与实施方案》。计划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整合县域金融资源和产业资源,完善金融机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升产业实力;第二阶段,建设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活跃、金融功能完备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第三阶段,联合县域外金融资源共同推进经济发展,形成立足__、服务咸宁、联系全省、面向全国的集资源型和生态型为一体的金融工程示范基地。三是细化操作措施。根据《__县域金融工程研究、设计与实施方案》,又制定了三个子方案:《__县县域金融规划与实施方案》、《__县主导产业金融工程方案研究、设计与实施》、《__县城区建设投融资方案研究、设计与实施》,将近期、远期要开展的金融创新项目进行细化、量化,可操作性很强。__县的县域金融工程规划了金融改革创新的路线图,从而打开了一个贫困山区县的金融破局之路。

(二) 对接新平台,连通资本市场。__县经过权衡,把资本交易市场作为金融创新的突破口,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武汉资本市场,以资源换资本,以股权换资金。一是对接股权托管交易融资平台。__县与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作,请来武汉国鼎公司进行设计,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股改、立足四板、着眼股市”的思路,帮助县内规模以上实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改造,共有15家企业登板市场,将企业股权在该中心挂牌交易,形成了令人瞩目的“__板块”。目前,__企业挂牌总股本2.1亿股,总市值达25亿元,实现直接融资1.2亿元。二是对接武汉农畜产品交易平台。__县与武汉农畜产品交易所合作,建立__农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通过提供中介、信息、交易、结算、交收等服务,实现订单农业和信用农业交易,为农畜企业和合作社提供了新的网上销售渠道。目前,__县共有28家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登陆平台,多家企业通过平台与武汉超市实现订单定向销售,仅2013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430万元。三是对接碳排放权交易平台。__县是林业大县,森林面积270多万亩,森林履盖率达67.8%,有华中“氧吧”之称。为将宝贵的碳汇资源转化为经济实力,__县将碳排放交易作为县域金融工程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积极与湖北交易中心开展合作,成为全省首个碳汇交易试点县。目前,__县已开发出清洁能源、森林碳排放两个碳排放交易产品,预计每年产生的“碳减排量”可达200万吨,实现年收入过亿元。四是整改城司。实行项目运作制,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进行对接,规划城建可行性操作项目,创新融资手段与管理方式,灵活运用担保机制,扩大政府融资总量。

(三) 开发新产品,拓展金融服务。企业贷款难、项目融资难,往往是因为抵押担保条件不够,或信用条件不够而难以达成一致,加之缺乏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从而使资金从银行到企业、到项目的“最后一公里”渠道不畅。针对银行贷款仍是企业、项目融资的主渠道

这一实际,__县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缓解融资难题。一是创新信贷产品。该县按照“政府风险补偿、银行杠杆撬动、贷款单笔控制”的方式,整合政府、金融、企业三方相关资源,开发出“助农贷”、“助保贷”、“助商贷”、“助贫贷”、“助旅贷”等一系列“助字头”信贷产品,在财政不富裕的情况下,仍挤出部分资金,作为风险补偿基金,产生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也为市场主体打开一扇扇融资新门,银行信贷规模连年实现历史性突破。2014年9月全县存款余额83亿元,贷款余额就有52亿元,存贷比达到62.6%,连续几年的新增存款都基本用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二是做大做强担保公司。__县政府成立了一家国有独资担保公司,整合财政资源,将九宫山发展基金、县域企业发展基金、工业调度资金等财政资金进行集并,拿出1亿元充实其注册资本金。在办好国有担保公司的同时,还鼓励民办担保公司的发展。在全省率先成立金石担保公司,专门为石材行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开创了湖北省担保贷款先河。目前,该县共有3家担保公司,担保融资总额已达15.5亿元。三是创新权益质押方式。立足县内企业融资需求和资产状况,按照“有形不足无形补、担保不足股权补”的思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转变传统信贷模式,创新权益质押贷款方式,借助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核权划股,以股权替代房产、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推动企业产权股权化、证券化,用于质押贷款,有效解决了企业质押不足的困难。目前,__县已有8家企业与多个银行机构达成股权质押贷款业务,贷款总额6000万元。该县还探索进一步扩大企业和农户抵押担保物的种类和范围,尝试开办应收账款和所有权、承包权质押的贷款模式,支持项目融资。 (四) 开展新服务,优化金融环境。__始终把要素保障和服务优化作为县域金融工程创新的着力点,打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一是优化金融组织体系。积极与上级和外地金融机构联系,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公司和中介机构在__成立分支机构,目前,__县共有各类金融机构45家。二是优化金融服务方式。按照“政府搭台、金融唱戏、服务企业”的思路,将企业、银行、担保、典当集合其间,开办了全省首个“金融集市”,实行银政企面对面敞开式无缝对接。开市当日有100多家企业与省市县26家金融机构现场对接。为使金融集市常态化、规范化运作,该县组建了金融服务中心,实行专人服务、固定地点全日制办公。同时,正在积极筹建金融服务大厦,集约全县各金融机构开办服务窗口,努力促使金融服务超市化。三是优化金融信用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变行政指导下的“过度参与”为市场主导下的有效支持,维护县域金融机构经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化金融执法,县政府专门成立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专班,协助银行清收不良贷款。规范县域信用秩序,推进“企业信用工程”、“农村信用工程”和“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建立了覆盖所有农户和县域企业的征信体系,进一步优化了信用环境。四是优化金融信息服务。建立__县域金融工程网,作为金融要闻、宣传金融知识、展示企业风采、提供投融资服务、对接武汉三所(股权托管交易所、农畜产品交易所、碳排放权交易所)的窗口,重点掌握企业和相关项目的投融资需求、增资扩股的意愿和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的农畜产品市场需求等。建立__县企业信息库,全面收集县内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及招商项目的信息,为银企对接服务。

县域金融工程改革创新使__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支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企业实力得到大幅提升,经济开始脱离“低速增长、低位徘徊”的困境,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咸宁市的平均水平,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名持续进位。

“大人大决心、高人高指点、能人能带动、强人强推进、众人众支持”,__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远林一句话道出了__金融服务创新取得成功的经验。__经验正被省市推广。近日,市政府决定将我县作为荆州市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县,对我县金融服务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求加强对民间融资、地下融资行为的监管,探索创新民间融资监管模式;二是学习__经验,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担保公司,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探索建立机构和功能相对集中的县域金融中心。结合市政府对我县的工作要求,提出如下建议:

(一) 引智顶层设计,解放各方思想。县域金融创新是一项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事关金融安全和经济稳定,只有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加强总体规划,才能把理论构想有效转化为具体方案,使金融改革创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而顶层设计的复杂性、综合性、科学性需要高端的智力支持,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党政干部和企业家开放思维,具备金融和资本经营的意识。建议县委、政府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实行引智改革、借力发展。一是规划设计。邀请武汉大学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叶永刚教授及其团队,为我县量身打造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规划;二是组织培训。邀请武大教授、武汉光谷交易所和长江证券等机构专家为企业家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资本市场知识培训。三是组织规模以上企业到武汉光谷交易所实地学习考察资本市场操作实务,让我县企业家开窍明目、转变思路,增强走进资本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二) 出台奖励办法,鼓励直接融资。一是县政府成立引导企业上市领导小组,发改、人行、银监、税务、财政、工商、环保、国土、科技、人社、经信、金融办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指定发改局或金融办为牵头单位,具体负责企业股改、上市的规划、统筹、组织、推动、协调。二是引入中介机构。鼓励各上市辅导机构在__设立办事处或工作机构,定期组织中介机构与企业对接活动。指定一家中介机构,与其签订协议,以数量换取价格的优势,将县内规上企业股份制改造、上市辅导工作打包,形成批量上市效应。三是出台奖励办法。县财政设立企业上市专项奖励基金,全额覆盖企业上市成本或按比例给予企业资金扶持。

(三) 整合财政资金,发挥放大效应。县域各路财政支持资金在管理上条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7)

安徽全辖66个县域公司累计完成人身险总保费25亿元,较2002年增长78.57%。其中,新单保费14.9亿元,同比增长115%。保费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县支公司达到9家。形成全省业务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全年县支公司累计完成人身险总保费占全省同期人身险总保费收入 82.7亿元的比重为30.22%,新单保险占全省同期寿险新单的比重为30.45%,已经形成行业新的增长点。

农村寿险业务基本情况。一是保费快速增长。农村人身险总保费收入6.3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2.7%。其中寿险4.9亿元,产品主要有鸿瑞、千禧理财、夕阳红递增等。健康险0.37亿元,产品主要有康宁终身、康宁定期、大额疾病医疗、重疾终身等。意外险1.07亿元,产品主要有人身意外伤害综合险等。二是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全省农村参保人数约在61.8万人,投保人群主要是农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农村中小学教师等,其中寿险1.8万人,健康险20万人,意外险40万人。提供的风险保障金额达到1560.59亿元,其中寿险16.78亿元,健康险1379.73亿元,意外险164.08亿元。农村地区总计支付赔款8017.35万元,其中健康险1305.15万元,意外险6712.20万元。三是农村网点建设渐成规模。在农村中心乡镇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大力发展农村营销服务部,以带动周边地区业务的发展。服务部数量由上一年度的322家,发展到563家,增幅达74.8%。平均每个服务部收取保费达11 2.61万元。全省共有农村营销员 10057名,人均保费6.3万元。以我省舒城县为例,2003年,14家农村营销服务部实现保费收入1700万元,占全县总保费收入的三分之一。

其中,寿险1 320万元,健康险100万元,意外险280万元。寿险期交新单保费收入为400多万,占全县寿险期交新单保费收入总数的二分之一。期交业务以1 0年期为主,5年期和20年期占30%左右,件均保费为800元。有1.7万人次通过农村营销服务部参加保险,风险保额为41.85亿元。

自身做大做强与发挥社会管理功能

目前农村人寿保险市场正处于有待开发的初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保险业做大做强的大好契机,保险公司抓住机遇,根据农村急需的保险保障需求,自觉将发展方向调整到国家的大政方针上来,瞄准农村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大力推进县域和农村寿险业务发展为突破口,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自身也能得到较快发展。

发展农村寿险业务是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农民生活安定的迫切需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点,在我省显得尤为重要。安徽省是农村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农民手中可支配的财富不多,经济基础薄弱,实力不强,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如果家庭成员患上大病或主要劳动力残疾、死亡,将给农村家庭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商业保险大规模进入农村市场,使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保障,有利于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发展农村寿险业务能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丰富社会保障层面。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城镇职工、个体工商户、农民和机关事业单位等没有参与社会基本保险制度的劳动者提供保险保障,有利于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同时商业保险具有产品灵活多样、选择范围广等特点,可以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保障服务,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减轻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发展农村寿险业务有利于农民医疗、养老和意外风险保障。长期以来,看不起病是农民群众的一大困难,据一项关于农民“最担心的事”调查结果显示,有36.6%的农户将“担心生大病”放在之首,很多家庭往往因病致贫或刚脱贫又因病返贫,商业健康和医疗保险进入农村,可以解决农民的病患之忧,医疗费用有了保障,适度分散了风险。

绝大多数农民目前仍是“养儿防老”。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子女与老人比例严重倒置,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农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可以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靠的问题,这对于稳定老年农民的生活,推进计划生育国策的顺利实施,都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

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乡镇企业安全防范措施不够健全,农民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高,意外事故发生频率较高,农民意外风险较之以前加大。一旦发生意外伤害风险,则直接导致一户家庭的生活困难,给社会带来负担,而由于保险的保障,可以转嫁风险承担,保障农民遭受意外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和使生活稳定。

由此可见,商业寿险进入农村市场,大力发展寿险业务,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养老、医疗和意外保险产品,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丰富了社会保障层面。

发展农村寿险业务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就业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随着农村的改革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因行政制度改革,乡镇精简工作人员,很多被精简或改选下来的乡镇和行政村干部,形成数量庞大的农村无业群体。而寿险个人营销模式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在农村可以吸收大量闲散劳动力从事保险营销工作,促进再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截至 200 3年底,安徽各县支公司共吸纳了10000余名农村富余人员进入保险行业,其中3000余名为乡镇分流干部,他们年均收入可达8000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障农村行政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维护了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县支公司在农村开展业务,不仅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了业务规模,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较大贡献,上缴税收和各项费用,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2003年全省县支公司理赔和给付5.55亿元,提高了农村保障水平,安定了农民生活,化解了纠纷和社会矛盾。

安徽省寿险业务为什么增长迅速?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全省6300万人口中,农村人口达到4700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76%,2003年我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70亿元,农民纯收入稳步增长,达到2140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广大农民保险需求日益增长,为发展农村寿险业务奠定了基础。2003年,农村寿险业务取得突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保险业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为发展农村寿险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是积极帮助解决农村营销服务部职场设置问题,加快营销服务部建设。二是协调工商、税务部门,解决营销员税负过重问题,减轻了营销员负担,增强了其投身保险营销的积极性。

保险监管部门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宏观引导作用。安徽保监局充分认识到保险业只有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保监局引导保险公司增强开拓农村保险市场意识,大力发展农村寿险业务。积极组织力量,深入农村,调查了解广大农民的保险需求,掌握保险公司在农村机构设置及开展业务的现状和要求,为保险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和发展战略,发展农村寿险业务提供决策指导。创新监管审批行为,打破常规,改革传统营销服务部审批程序,提高审批工作时效,做好全省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审批和更名换证工作,积极支持寿险公司铺设农村业务网点,加强农村营销服务部正规化建设。同时,狠抓各级高管人员管理,严把准入关,建立高管人员档案,实行任期内跟踪管理,加强培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

保险公司认真谋划,积极组织推动农村寿险业务发展。农村人寿保险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寿险公司抓住机遇,制定了县域业务发展战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合理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逐步发展壮大,农村营销服务部业务发展势头迅猛,为县域业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安徽各县域保险机构均将强化营销队伍建设作为促进自身业务发展的重点,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营销增员的力度,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营销员素质和留存率。截至2003年年底,各县支公司共有营销员25000多名,较2002年同期增长了五成以上,其中农村营销员达1万余名,乡镇分流干部达3千余人。营销队伍的发展壮大,为县域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根据我省农村实际情况,针对我省农村人均年收入不高,绝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能力一次性购买高额寿险产品的现状,实施业务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农村营销服务部业务发展方向,制定适合农村地区销售的险种策略,以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为主,支持发展寿险小额期交业务,使投保农民手中保留充足的生产生活资金,确保农村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引导农村营销服务部走规范化经营道路。针对农村营销服务部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建立健全单证管理、承保登记、理赔登记、报账、值班接待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营销服务部业务、财务、人员等方面的管理控制,引导农村寿险业务规范发展。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品不适应农村市场需求。一是分红险业务,尤其是趸交业务占比过高,不利于保险资源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并且有可能引发误导问题。二是当前在农村销售的多是延用针对城市居民开发的产品,价格较高,不能完全适合农村市场的需求。

客户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目前县域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管理”的现象,还没有将客户服务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其中尤以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问题比较突出。客户回访工作不能充分落实,不利于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和客户资源的长期稳定,甚至可能带来误导的风险。同时,各公司续期收费管理不甚规范,大部分县域公司续期保费还是由业务员自身收取,一旦业务员脱落,没有一整套符合农村业务发展的续期收费管理办法,这将成为县域公司发展农村业务的隐患。

营销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县城保险业务的发展,使县域公司特别是农村营销服务部的个人营销员队伍迅速壮大,但是教育培训工作却没有跟上,营销员总体素质较低,在保险业务、法律法规、诚信道德等方面仍亟待提高,营销员持证率普遍较低,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仍是一个制约农村寿险业务大规模提升的瓶颈问题,阻碍县域公司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

下一步促进快速发展的思路

统一思想,大力促进农村寿险业务快速均衡发展。针对目前县域业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筹安排,总体规划,鼓励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保险市场的开拓力度,充分重视县域业务的发展,探索促进农村寿险全面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壮大农村寿险业务规模,提高农村保险保障程度。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8)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1-0041-03

一、邢台市县域保险发展状况调查

(一)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情况

邢台辖内现有保险机构27家,其中经营财险的保险机构有13家。经营寿险的保险机构有14家。保险公司根据县域业务需求和自身发展状况,有92%的机构在县里设立了支公司或营业部。从业人员数量为4050人。持证营销人员占比达到98%以上。

(二)机构经营指标情况

截至2011年末,邢台市辖内保险机构保费收入达到10.2亿元,比去年增加1.73亿元,保费收入增幅达到20.43%。县城保费收入为7.82亿元,占全部保费比重的61.2%。兼业机构保费收入为4.29亿元,占全部保费比重的33.6%,其中,银行保费收入为3.95亿元,占兼业保费收入的比重达92.1%。

(三)产品销售渠道

一是个人营销作为保险销售的主要渠道,在邢台市保险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当前,邢台个人人创造的保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近60%。占寿险保费收入的85%。二是包括银邮、团险依托专业行业代办以及其他兼业机构等中介渠道已经成为保险业务发展的有效增长点。目前,邢台县域内合作的专业中介机构数量有17家,合作的兼业中介机构数量为248家。

(四)保险密度和深度

截至2011年末,邢台县域保险密度为182.9元/人,仍远低于河北省620.14元/人的平均水平,但发展速度较快。同比增长11.32%,高于河北省平均增幅7个百分点。保险深度为1.07%,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1.02个百分点,同比回落0.06个百分点。邢台市县域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低于同期河北省平均水平且差距较大,但发展速度较快,县域保险业发展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影响县域保险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县域保险业市场体系不完善,保险服务网络不健全

一是县域市场发展不均衡。由于部分公司将目标市场主要瞄准经济较发达的市县,对于经济较不发达的县域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使得县域市场主体发展不均衡。二是服务网点及体系不完整。目前县域保险机构一般都位于县城。少部分位于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对于地域广阔、人口分散的农村地区,服务网点数量远远不够。县域保险业主体少。市场竞争不充分。服务体系不健全,已经成为制约县域保险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县域保险业监管缺失。管控约束力不强

人民银行对保险业的监管侧重于系统性风险方面,县级人民银行仅能监测当地保险业务发展情况,实际上不具有管理权限:保监会是针对保险业务的专门监管机构,其分支机构只设立到省级。未普遍在县一级设立机构:保险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不行使监管职能:县域保险分支机构主要听从省级保监局的监管和本单位上级部门的内部管理,不受当地人民银行管理和约束。据调查了解。个别保险机构为扩展业务在县域私设营业网点,以非正当名目吸收保费,待业务量达到一定规模后,才申请设立分支机构,若业务量未达到一定规模,便悄然撤离;个别营销服务部财务管理不规范,随意变动经营地址,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险公司声誉会产生不利影响。由此可见,现有监管体系在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和规范业务发展方面的管控力与县域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县域保险存在着监管缺失、约束力不足的问题。

(三)保险机构抢夺市场资源,恶性竞争扰乱正常秩序

一是承诺以高薪、高位争夺保险高管人员和拥有一定客户资源的业务经理,造成保险从业人员跳槽现象时有发生,对保险队伍的稳定性和续保业务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一些保险机构以过高佣金刺激营销,个别保险机构借助权力部门进行垄断经营和权力“寻租”:三是保险人利用诱惑宣传、诋毁竞争对手和变相降费等手段争抢业务,不利于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平竞争。恶性竞争扰乱了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对守法合规经营机构失于公平。导致保险机构经营成本增加。偿付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影响了县域保险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四)道德风险加剧,骗保现象难以从根本遏制

现阶段,投保人道德风险问题较为严重,随着保险业竞争的加剧。保险中介尤其是个人人与保险机构的道德风险呈上升趋势。投保人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用欺诈手段或人为制造保险事故的发生来骗取保险赔款,例如,带病投保、故意违反如实告知义务、虚构保险标的、故意编造未发生的保险事故等。保险人的道德风险表现为:一些保险人为招揽客户隐瞒保险条款中的限制性内容和免责声明来误导和欺骗投保人:个别保险人利用投保人的信任、疏忽、无知甚至以其他名义招揽客户,严重危害投保人的自身利益。保险机构道德风险表现为:一些保险公司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甚至设计陷阱条款。县域保险市场存在着投保和理赔“两张纸”现象,保险公司利用自身信息优势拖赔、惜赔甚至是不合理拒赔,达到减少保险赔款支出的目的。

(五)县城保险业产品单一,缺乏针对农村市场的适销产品

目前,保险业针对县域地区消费水平、风险特点设计的保险产品较少。无论是在产品数量上还是在产品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广大县域消费者的保障需求。比如,在县域财产保险市场上,财产险中的机动车辆险业务占绝大比重,而针对农村的农房保险、农业保险等业务的供给明显不足;同时,供给县域保险市场的产品与供给城市市场的产品并无多大差异,广大县域居民尤其是农民迫切需要的低保障、低保费、易办理的医疗、养老等保险保障产品较为有限。

(六)农业保险缺乏政策支持,业务经营困难

尽管邢台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一直呈增长态势,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高成本、低收益,使得各保险机构对于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力度不足。2011年末,邢台辖内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0.63亿元。占当年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18.4%。同比仅增长了0.3%,远低于整个财产保险14.4%的增长速度。缺乏县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农业保险业发展难、发展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保险涉农宣传不到位。农民保险意识淡薄

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制约。一些保险公司不愿下农村。不愿开办农村业务。保险宣传的广度、深度因此受到极大影响,宣传效果不佳,农民对保险的认识程度低,接纳程度低,保险意识淡薄。

三、促进县域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保险监管体系,维护保险市场公平和效率

建议协调各方监管力量,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发现和排除风险隐患,共同维护县域金融稳定和保险市场秩序。建议在县域建立针对保险业务的专门监管机构或委托其他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严格保险机构准入审核:加大对县域保险机构内控管理检查,打击不当竞争行为,提高监管透明度,使公众能够通过正规信息披露渠道,及时、完整地获取保险市场、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产品的信息,维护市场公平和效率;对保险机构实行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

(二)加强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制定符合县域市场特点、行之有效的客户服务制度,促进县域保险业务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一是完善售后服务承诺制度。开展理赔无忧活动。开辟理赔绿色通道,使农民在保险购买时放心,理赔时安心。二是提高服务效率。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和事故突发时保险人员要迅速到位、认真勘查、及时理赔,从而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三是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县域保险网点分散,风险点多,通过加强科技设备的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后援服务质量。

(三)加强保险人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邢台县域保险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建设尚不完善,因此,不能彻底否定保险人营销制度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地位和作用,而应该对其不断加以改进和提高。加强对保险人的资格审核;通过培训,提升保险人的专业素质,增强职业操守;加强对保险人的长期保障,进一步完善对其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保险人向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分红、风险等核心内容要突出提示,践行对消费者的承诺;针对存在销售误导、欺诈等不良行为的保险人,建立行业黑名单,实施行业准入限制。

(四)开发适合农业发展、农民需要的保险产品,拉动县域保险需求

保险行业应加大对县域保险业市场发展规模的探索。认真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针对性的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保险产品。在产品开发上,要把县域居民急需的养老、医疗保险以及农房、种养殖保险产品作为开发的重点:要根据县域风险特点和保险需求。根据县域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及缴费习惯有针对性地设计产品,既考虑保额与保费的适度性、投保的简易性以及条款的通俗性,又要考虑县域经济的差异性,推出满足不同层次保障需求的保险产品。

(五)加强公司内控制度建设。防范各类风险隐患

一是进一步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尤其是核保核赔制度、财务会计制度,推动保险公司合规稳健发展。二是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承保、理赔等环节的风险防范和管控能力。提高公司的偿付能力。三是完善公司内部稽核制度建设,定期开展稽核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风险隐患。

(六)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加大保险宣传力度

保险业应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县域保险的长效宣传机制,努力提高县域居民的保险意识;要结合农村的特点,选择贴近生活、简单明了的内容和农民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动员收入较稳定、更容易接受保险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富裕人群率先投保。通过示范带头、典型引路的办法,带动广大农民参加保险。

(七)加快县城保险人才培养,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挖掘县域保险人才,抓住培养、吸引、用好、留住人才四个环节,逐步使县域保险人才队伍建设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努力打造一支与县域保险发展相适应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黄良景,《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发展县城农村保险》[J],《保险研究》,2005(6):14―17。

[2]苗复春,《县城保险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周建涛,《我国县城保险与县域经济关系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9):17―19。

[4]《浅谈县域保险的创新和发展》[J],《金融实务》,2009(5):54―56。

[5]杨济时,《发展县城保险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保险》,2005(6):32―35。

[6]唐红祥、李星华,《县域保险发展中面临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5(6):26―28。

课题组组长:付先军

课题组成员:杜玉申

田计军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9)

云南省镇雄县是一个部级贫困县,对这里的居民保险意识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对于当地的保险现状及发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意义,还将会为以后的一些类似研究带来一定参考价值。此外,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不应该仅局限于一、二线发达城市,针对类似于镇雄县这样的小县城,分析当地居民保险意识现状对于找出经济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及合理的建议,传播保险知识,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完善的偏远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这对于减小地区差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云南省镇雄县居民保险意识的调查分析

镇雄县农业人口占比80%以上,人均耕地仅有0.79亩,超负荷的人口与突出的人地矛盾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同时,粗放的发展方式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越加导致镇雄县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若要实现镇雄县的经济发展,保险业的发展当仁不让。笔者发现,国内外对保险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学者们有许多关于居民保险意识研究意义的文章,概括来说,保险意识的提高对保险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而意识即为人的感知与反映,所以笔者选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镇雄县户籍居民依据自身感受做出解答,再进行分析得出相结论。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本次对镇雄县居民保险意识的调查对象为户籍在镇雄县的民众,采用的调查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论文写作期间查阅整理相关文献作为理论依据为文献研究法;期间有一定访谈所得资料加以佐证,通过理论基础和问卷调查的结果相互联系使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设计

(1)调查问卷的设计。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问卷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居民基本身份信息,包括户口、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均为单选题作答形式;第二部分为居民对保险的相关认识,包括对现行社保的印象、选择的保险品种、对保险的看法等问题,由问卷填写者依据自身情况作答;第三部分为 “保险在生活”,主要是调查居民接触保险的机会、购买保险的渠道、对保险行业的看法等。

(2)问卷发放方式的说明。由于地域限制等诸多不便因素,问卷通过网络调查形式进行发放,渠道为镇雄人群聚集的各QQ群、微信群,笔者在本人所在地发送一定数量问卷进行回收,为方便问卷星网站调查而将回收问卷输入一同归纳分析。理论上所收集的数据是完整有效的。调查问卷最终共回收226份有效问卷,其中城镇户口居民74人,农村户口居民152人。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1)分析方法。利用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进行回收分析,其提供结果统计图能够形象可靠地展现调查结果。统计之前作者已经对问卷进行过审核,对其中两份不合格样本做了删除处理。

(2)样本描述、统计及分析。

①居民基本信息。

第一,受调查者年龄情况:集中分布于18-29岁,占了总人数的72.12%;其次29-39岁的受调查者与39-49岁的被访人数相当,皆为11.95%;49岁以上的受调查者仅占3.98%。

第二,受调查者文化程度:受调查者学历集中于本科程度,占比65.04%;此外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最少,只有6人;而初、高中学历程度的人数占比达三成。

第三,受调查者年总收入情况:表现为低收入人群比较集中,年收入2万以下的居民占比34.07%,2-4万收入居民达到27.43%,二者即占了总参与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收入反映出的居民经济情况不容乐观。

② 居民保险意识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收入角度分析。大体上,农村与城镇居民各方面情况相差不大,主要的差异表现在家庭年总收入方面有差距。农村户口居民收入低于2万元的比例为41.45%,2-4万元的比例为29.61%,两者相加已达71.06%,农村居民低收入人群多,经济情况较城镇户口居民更为严峻。但不管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大部分的人都只愿意用不超过收入的10%来购买保险,甚至于只愿意用低于10%收入购买保险的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多一些。总体上看,任何一个收入阶段的受调查者都是没有主动了解保险的人的比例大于主动了解的人,调查结果显示出主动了解保险比例最多的人为收入范围在4-7万元之间,与购买保险比例最多的人相符;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得到,并不是收入越高的人就会更容易购买保险,而保险意识的强弱也是不与收入多少构成正方向性关系的。

第二,年龄角度分析。不管什么年龄层的受调查者都比较倾向于社保养老,侧面反映了社会保障制度已经逐渐进入居民生活并渐渐为居民接受;受镇雄县地区经济发展制约,基础设施养老院、养老中心是近些年来才慢慢进入居民视野的,因此居民选择度普遍不太高;选择“养儿防老”的养老方式的比例基本随着年龄的减小而变小。

第三, 学历角度分析。保险性质:学历越高的人理解的保险意义越接近保险性质,其中,选择其他选项、对保险有自己理解的人群为高中学历以下,查看问卷填写答案为“为了自己心安”,说明这类居民实际上对保险的理解还不够明晰;而直接选择“类似性质的经营”及将保险看作“一种投资工具”的人对保险的理解明显有误。

保险形势预测观点:随着学历程度的降低,认为保险未来“没有可能”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的比例越高,因此笔者认为学历越低的人对保险的认识越是存在偏差,但是此类人占的比例较少;而通过对几位身边选择“已是生活必需品”和“就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受调查者访谈得知,他们皆是觉得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或者基本建立完善且差不多能够满足自身需求,因此选择此选项;但是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绝大部分人虽然认为保险有可能成为生活必需品,却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因此保险的推广宣传任重而道远。

理财想法: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受调查者正在理财的比例超过三成为最高,说明学历越高的人对财产的理解及支配处理更为理性;而四成的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受调查者没有理财的想法并认为“钱够用就成”,这种及时行乐的态度不能说是不好,但若是突生变故也许就难以支撑生活了。

理财方式:结果显示,抛开比例居高的银行储蓄、购买不动产等增值这类传统、比较安全的理财方式不谈,学历越高的人对保险理财接纳度越高。

由以上综合得出结论,收入、年龄都不是影响居民保险意识的主要因素。概括来说,学历越高的人,接触保险的机会越多,了解的保险越接近保险本质,并且越能理解保险的知识及其存在价值,越能接受保险。

云南省镇雄县居民保险意识不足的原因分析

劣势区位决定居民收入不高

镇雄县位处云贵高原北部斜坡地带,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县无坝区,只有半山区、山区和高寒山区。[2]辖区基础设施条件差,公路路面窄、质量差,交通状况常常发生晴通雨阻的现象,不便的交通吸引不了外面的投资,当地仍旧是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结构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收益低,居民收入自然不高。

居民受教育情况

镇雄县经济发展极度落后,即使现今国家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出于家庭经济差和根深蒂固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来不及上完初中课程,就或自愿或无奈地出门打工了;另外还有许多家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认为“养女儿都是为别人家养的”,如果要上学,从高中开始每年都是一大笔开支,因此很多女生得不到应有的受教育权。普遍来讲,镇雄县的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是不高的。前面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愈高则愈能接受保险知识,加上相对闭塞的环境造成镇雄县居民获取外界新信息有一定时滞效应,外界百姓尚未完全接受保险知识,更何况镇雄县这个普遍教育程度不高的小地方居民,更没有强烈的保险意识。

经济体系发育不完善

作为比较出名的部级贫困县,镇雄县目前贫困人口为28万,不发达的交通使镇雄县与许多优质投资无缘,即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产业发展单一、粗犷,人力资源虽丰富但质量不高,镇雄县处于想要发展却难以发展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镇雄县农村面积广、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却只有信用社独大,且信用社也在逐渐向县城、集镇收缩集中,正常情况下镇雄县的金融机构成本高、风险大却收益低;风险与收益的严重不匹配以及信用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导致资金偏向流往城市,不能有效改善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这种经济环境下居住的居民保险意识自然不会很高。

保险知识宣传不到位

我国保险业本就起步晚、发展慢,行业规则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培养的保险营销人才大多不算合格,尤其像是镇雄县这样的小城市,能够接触保险知识的机会本就极少,好不容易有保险营销人员推销保险产品获取知识,但是由于各保险营销人员或许自身保险知识都不过硬,向民众宣传时候难免出差错,加上业绩压力,或者浮夸或者以虚假宣传造成公众对保险的一度不信任。公众本就对保险知识了解有限,加之不成章法的宣传手段造成一定的逆反心理及反感情绪,公众保险意识便普遍薄弱。

提高云南省镇雄县居民保险意识的对策建议

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近些年来,镇雄县已经不断深化改革开发力度,努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各大企业如华电、东源等进行投资,基本形成了氛围浓厚的大开发开放环境。此外,政府还应该关注其他中小企业发展,使之保持活力,促进经济健康蓬勃发展;在中央高度重视、逐年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政策机遇下,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及地区产业转换步伐,充分开发优势资源,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添一份力,推动镇雄县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加大面向镇雄县居民关于保险的宣传力度

小城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更低一点,因此除了保险公司之外,政府及相关机构以自身相对保险公司强烈的公信力,可以协同帮助保险知识的宣传工作,比如通过各级乡镇村委会协助扩大宣传。此外,可以利用当地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反馈到如今保险宣传工作中恚使保险逐渐渗入居民生产生活之中,让居民对保险的感受更加亲切,有朝一日能够视之为生活必需品。

保险公司应制定因地制宜的保险产品及营销策略

在提高居民保险意识的社会责任上,由于保险公司经营上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便决定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伴随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民众对保险公司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期待也日益高涨。所以保险公司也应该主动发展自己,结合区域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保险产品。同时,在类似镇雄县这样的小地方,营销策略也应该符合本地需要,具有适应此地的地方特色。这就需要保险公司更加注重自身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加快加强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及层次。

健全保险业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监管

造成公众不信任保险这种情况的各种保险宣传乱象即反映出保险业监管的缺失、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等问题。对比国外保险制度,要建立起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及当代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吸取前面发展应有的经验,循序渐进,在考虑到区域差异的情况下,进一步做好经验推广,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化进程,逐渐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险法律体系,加强保险行业监管,让之前的失误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滔,完颜瑞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保险业发展的现状探析――以民族和宗教因素为视角[J].保险研究,2009(12):32-39.

[2]T学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镇雄县统筹城乡发展思考[J].党的生活,2012(6):48-49.

[3]郝臣,王旭,王励翔.我国保险公司社会责任状况研究――基于保险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J].保险研究,2015(5):92-100.

[4]李光.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支持政策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2):61-64.

[5]刘坤坤,万金,黄毅.居民人身保险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粤东四市人身保险消费行为调查[J].保险研究,2012(8):54-59.

[6]覃双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以云南省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3(11):72-75.

[7]唐新民,王庆玲. 云南省构建特困民族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视角[J].云南社会科学,2006(4):97-101.

[8]王志鹏,周卉,陈青鹤.浅析德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15(3):48-52.

[9]谢冰,黄瑞芹. 民族地区新农保参保者缴费水平问题研究――基于湖南、贵州部分民族地区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6):106-110.

[10]谢和均,王定俭.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来自云南省的实证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5):136-139.

[11]杨泽云,苏艳芝,邢秀芹.北京市市民保险意识调查报告与分析[J].海南金融,2010(3):54-57.

[12]赵燕妮,郭金龙.我国寿险产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保险市场,2014(3):63-65.

[13]朱弘,李硕,崔瑛,余佳祥.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探析――基于对普洱市农村养老保险调查[J].中国市场,2012(22):54-55.

[14]祝仲坤,聂文广,陶建平. 中国农业保险区域差异的变动及成因解释――基于Shapley值分解方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3):241-150.

[15]Fischer S.A Life Cycle of Life Insurance Purchases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3,14:132-152.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10)

ECFA实施后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构建模式浅探

区域性银行智力资本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原因与启示

需求因素对CPI变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仲裁思维与商业银行发展战略

论建立福建“商业保险指标体系”

论银保新规下的银保合作转型与发展

农发行深化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合作的建议

县域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以三明市沙县为例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水平现状分析及优化路径——以三明市为例

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以福建省长汀县为例

金融机构洗钱风险评估考量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大额贷款管理问题探析

县域发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刍议——以福建省德化县为例

“瓶颈”与突破:宁德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调查

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之探讨

福建省社会保障卡应用现状分析及建议

八闽金融要讯(2011年9~10月)

有扶有控有疏有堵

仰望人类文明发展的理性之光——对2010年1~8月国内外极端自然灾害的深层反思

福建省金融统计资料(2010年9月)

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度量与比较研究

健全福建企业导向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研究

论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以漳州市为例

推进两岸金融一体化合作的政策建议

后危机时代福建外贸发展的战略选择

基于半参数Copula的信用风险实证分析

后危机时期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研究

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若干思考

构建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新经济环境下纺织服装外贸发展战略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创新县域信贷支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

永春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金融对接调查

对当前县域担保行业发展状况的调研分析——以福建省武平县为例

福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金融支持调查——以安溪县龙门镇为例

民间投资新特点及政策建议——以福建省三明市为例

从农联社到农商行的华丽转身——对泉州农村商业银行试点改制的思考

图片报道

撬动发展经济和革新技术的杠杆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拓展金融支持海西新路

论金融机构支农的切入点、支撑点和着力点

新形势下海西腹地对台合作的新机遇——闽北与台湾地区经贸往来调查报告

海峡两岸金融服务贸易比较研究

图片报道

宏观调控下房地产税收状况及对策研究:以泉州市为例

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房地产市场发展与信贷风险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中美贸易失衡的成因与对策

解读修订后的《保险法》

由司法部门对银行卡存款被盗案审判引发的思考

东山县水产加工业发展现状与金融支持探讨

连江县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论完善授权审计机制

基层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思考

浅谈商业银行贷款资金的监管问题

保险公司县域发展思路篇(11)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改变机制,构建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县公司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责从综合办公室整体划出,与生产技术部合并,组成安全运检部。市公司营销(农电)、调控、运检、基建等部门作为安全保障体系成员,将安全管理范围延伸至县公司,实现了对县公司安全垂直管理,充分利用市公司的管理优势,不断提高县公司的专业管理水平。县公司亦对应成立安全运检部、发展部、调控中心等专业管理部门,原供电所分离为供电所、配电检修中心,并作了具体的职责分工,组织机构上满足了安全生产专业化管理的需要。

(二)深入调研、分析县公司安全管理现状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市供电公司制定《“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等3个方案,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管理缺失风险、安全管理弱化风险、员工注意力分散风险、常规安全生产风险及其他不可预知的安全风险逐一分析评估,确定了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以安全责任为主体,县公司对涉及机构调整、人员调配等可能影响电网安全和队伍稳定的问题,加强宣传和风险防控工作,按照“不立不破”原则,超前分析试运行阶段人员思想动态变化,逐步开展业务交接,杜绝管理真空;按照“现任负责制”、“工作随职能走”及“责任追究”三原则,全面梳理各专业部门需移交的职能及业务,出具书面交接清单,明确交接的权限、职责和工作内容。

(三)完善制度框架,统一制度标准,打造一体化制度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县公司安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县公司缺少清晰有效的规程制度体系框架,二是市县公司之间、各县公司之间规程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公司组织市、县公司开展安全规程制度的梳理工作,及时公布有效的规程制度清单。针对市县公司和各县公司规程制度差异性较大问题,启动了县公司安全规程制度标准化建设工作,先后组织制定并了《县级各类人员主要安全生产岗位职责》、《县级供电公司安全工器具管理细则》、《县级供电公司安全稽查管理规定》、《县公司调控中心标准化工作细则》等规程制度,明确了一批可直接适用于县公司的规程制度。在制度规范化中,突出安全管理的同质化,市、县公司在管理的流程、执行标准、档案资料等方面均按统一模式执行,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执行的差异性。

(四)强化监督、提升对县公司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市供电公司将县公司的安全管理与市公司基层部门同等对待,在安全监督管理中全面覆盖县公司。市公司每月组织开展对县公司的安全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和考核,对严重违章现象组织召开现场会,而且邀请其他县公司相关人员共同分析讨论。在各类安全专项隐患排查、监督检查活动中,如外包工程、防误闭锁装置、安全工器具管理督查等方面,市公司对县公司按同步督查、同步通报和同步考核的原则进行监督管理。

市公司运检部每周组织县公司参加的生产协调会,统一审查县公司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和作业风险点及预控措施,并协调相关问题;市公司安监部每月组织县公司参加的隐患排查例会,各县公司按模板汇报隐患排查工作开展情况及隐患的管控、治理措施,推进隐患排查工作在县公司的常态开展。

以完善预案体系为渠道,县公司对四大类的32个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进行编制,建立起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的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体系。在“三集五大”导入磨合期间,为及时、准确、有效地让一线员工了解“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情况,确保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县公司利用网络,实施飞信群发信息的方式,发送以“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期间员工思想动态、“事故案例分析”、“施工现场危险点、危险源辨识”“争创文明员工事迹”等为内容的信息,将班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并使此法常态化、经常化,以每日一温馨提示,极大带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有效避免了各类事故的发生。同时公司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共开展应急演练12次,参演人员300余人,查找出“安全生产”、“交接工作”、“人员失误”等9大部分12个风险点并同步制定了应急措施,为降低电网安全风险打下坚实基础。

(五)开展培训工作,提升县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针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后,县公司安全组织机构和监督管理人员变动较大的情况,市公司积极开展县公司专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县公司安全管理水平。以培训为先导,致力夯实安全“内驱”。县公司累计参加安全教育培训536人・次,开展全员安规考试,合格率100%。进入新模式导入阶段后,县公司编制了《“三集五大”体系全员岗位适应性及转岗培训考试实施方案》,开展适应性及转岗培训考试,培训计划完成率100%,培训覆盖率100%,考试参与率100%,实现了三个百分百目标,有力保障了“五大”体系导入新模式后相关生产工作流程的安全实施。

市公司制定调度监控人员的持证上岗管理办法,规范市县公司监控人员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市公司调控部门组织开展了县公司调控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持证上岗考试工作,选调县公司方式人员到市公司进行轮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县公司安全管理专业化的思考和建议

(一)县公司安全监督和保证体系划分不够清晰

“三集五大”后,县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将安全与运检部合并为安全运检部,造成实际工作有交叉情况,不利于安全监督人员独立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原因是县公司都有内部考核机制,如监督人员发现了保证体系的问题,自己所在部门被考核,自己亦受牵连。往往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际工作中,安全监督的外因作用倒逼安全保证体系的内因作用,甚至有的人既从事生产管理工作亦从事安全监督工作。(安全运检部副主任兼安监员)

建议:县公司设置独立的安全监督部门。

(二)专业化管理尚需更加细化的清晰的管理界面(职责分工)

从大的层面看,县域110千伏变电站、110KV线路资产上缴,资产界面清晰,县公司营销、生产管理界面亦明确,但真正实现安全的专业化管理,很多细节的管理界面还需明确。如:目前县公司10千伏及以下电网设备运维管理采用营配分离模式进行,即配电检修中心负责10千伏线路和配变运维管理,供电所负责低压线路和客户运维管理,但对于高低压同杆架设线路电杆的运行、检修管理,配电变压器与JP柜的运维,实际工作中存在交叉或真空管理。又如:110千伏变电站上缴后,县公司运维的10千伏\35千伏线路的运行、检修、故障处理,负荷转移,专线用户供电方案的制定等问题与市公司的流程衔接都存在问题。

措施:进一步讨论、分析,科学制定流程,再培训实施。

(三)农网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点多,管控难

这些年,县公司所承担的农网工程任务十分繁重,安全风险凸显。一方面,工程进度要求加快,另一方面,物资供应不及时(原因是一个项目物资往往来自不同供应商,供货时间相差很大,材料不齐又无法施工)、民事协调越来越难。施工队伍为了减少成本,造成工程集中赶工期、短期抢进度,甚至不按照县公司统一计划施工,便失去了监控。因而出现无票工作、监护不到位,许可手续、停送电联系缺失等严重违章现象。

建议:参照基建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办法,形成一环套一环的科学管控机制,立项、可研(设计)、招标、施工等环节要能衔接,特别是解决好材料供应难题。

(四)现场作业标准化差距较大

近些年,省公司花很在力气推进现场作业标准化,对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控制作业风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通过对县公司作业现场的检查来看,离标准化差距还很大,如标牌、围栏设置不正确,安全交底不开展或留于形式,工作监护人参加工作失去监护,三措一案编制留于形式,倒闸操作中单人操作、唱票复颂不进行、解锁随意等。这些违章现象在安全规程、制度中都有明令禁止的规定,但就是不能完全执行,究其根源,还是专业化管理开展不深入,需要在实施专业化管理时推进标准化作业,达到规范化目的,从而杜绝违章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