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德育的政治功能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6 10:52:06

德育的政治功能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1)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60-02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 education”[1](P.68)。在我国,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认为:“德育既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德育只是一种由外而内向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1](P.69)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就曾经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2](P.1985);胡守敝鞅嗟摹兜掠原理》(1989)也持相同的观点“德育即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3](P.20)类似于这些“转化说”观点对德育过程中的德育对象考虑不足,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者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同样在德育过程中也是主导,德育对象具有能动性,因此,本文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德育对象特点组织适当行为,从而提高他们自我道德水平,并能指导个人生活实践的教育活动。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澄明

(一)课堂教学,促进道德认知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基本的道德常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育形式,促进道德认知。教学主要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价值观教育。同时,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本人做人做事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充分发挥教师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做到:理解道德的深刻涵义,能够辨别道德行为;理解党的十凝练的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P.93);提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檠竦哪芰Γ簧钊肷缁幔体验生活,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育社会责任感,树立法制观念,加强自身公民意识。

(二)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培养道德认知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更生动、真实地理解什么是道德,更易外化于行动,促进道德认知与体验。例如关于爱国教育,我们可以采取集体观看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和集体讨论现实社会中的爱国事迹相结合,特别是有学生等未成年人形象的,更加可以让学生们明白爱国离他们并不遥远,他们也可以做到爱国;例如关于影响价格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采访,调查,进入商城、超市等途径进行观察,从而根据实地考察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必然会更生动和直观,学生会更加印象深刻,学校在课堂教育外应该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师生对话,促进道德共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要改变原来中心辐射的状态,本质上转变成网络式沟通。”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形式,改变灌输式的教育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共同进步”的道路。师生之间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师生互动,使教师细致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开导,遇到问题与困惑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对内容充分理解,促进道德共鸣。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遮蔽

学校德育不是万能的,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人们对德育寄予更高的厚望,要求学校德育无所不能。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功能、范围都是有边界的。美好的期待与现实的问题同在,使得当今对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有不符合现状的高期待高要求。学校一旦出现个别的学生问题,就将全部原因归结于思想政治课没有教好,社会出现的个别学生问题,将原因也归咎于思想政治课的问题,这种想法将思想政治课的功能扩大化,学生品德存在问题,社会道德规范出现紊乱,并非学校所能解决,它关乎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德育的唯一渠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科素养、法制教育、历史文化认同教育都对学生德育产生重要影响,当这课程已经超越了它该负载的功能,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

(一)课堂内容缺失,使中学思想政治课缺少活水源头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涵盖了道德、哲学、历史、政治、法律法规等范畴。学生的知识汲取、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实现的,对于如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师讲义是否生动有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汲取效果、自觉践行程度,进而关系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

中学思想政治课在个别年级成为专门的准备考试课,划书、找书、背书、做题等课堂内容安排已经丧失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成为专门为中、高考提高成绩,提高升学率的课程,把学生禁锢在课堂上。应试教育所说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学生取得高分数、考上名牌大学为目标。尤其是高中教材,部分政治教材已成为选修课程,有些政治课堂更让位于语、数、外等主科课程,导致政治课被严重忽视。只灌输了学生的知识,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却又没有提高,没有能够学习到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屈服于升学率的影响,德育功能黯然消退,逐渐被忽视。

(二)教师的教学,缺少对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有些政治教师可能是其他科目老师代替教学,或者一些政治老师并不是专业出身,对专业的教育教学,课程论和思想政治学科并不是十分了解使得政治思想政治课教师德育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只关注课堂内容是否传授,对于道德品质问题放任不管,认为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品质素质等问题应该由班主任和学校德育部门负责。

(三)内容空洞、缺乏时代气息,教育意义不突出

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知识点超越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知识的承受力,有些内容过分注重理论体系,内容空泛,枯燥乏味,对某些重大的教育主题表述不够具体与通俗,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严重影响教育效果;有些教材内容陈旧,不能突出反映现实国情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明显缺乏r代气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政课的教育意义,即品德修养、理论培养和现实指导。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合理回归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文化注入

十多年来,我国课程教材建设一直非常重视文化内容的渗透和融入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当前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材当中,结合学科特点,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整体育人功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初、高中不同学段的教材中由浅入深地渗透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既有隐性的融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又有显性的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介绍,结合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材中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

(二)提高教师道德教育的文化自觉、文化奉献

社会对教师的赞誉也很多,同时也赋予了教师更大的社会责任。教师的使命在于帮助学生不断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那么教师自身的德行品质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目前社会逐渐功利化,人们行为都围绕名利,金钱,社会上的诱惑越来越多,教师的个人品格和职业操守也经历更严峻的考验,这难免不会对青少年学生甚或于整个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师德自觉,抵制更多的诱惑,真正成为园丁、蜡烛,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三)强化学生道德体验,注重学生实践

学生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知识指导实践,指导我们的行为,对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社会实践是学生道德体验的重要途径。实践环境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条件,可以加深青少年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社会的认知,从而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愿意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促进同学的合作,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通过实践活动更能增进同学友爱,班级团结,形成一个良好班风的集体,为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校环境。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更加了解社会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中,锻炼明辨是非、真假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与人交往中更能锻炼自己的组织、沟通、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青.中学道德教育困境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 考杂志社,2012,(21).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2)

思想政治课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和不断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关系到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德育首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大计。因而,如何正确认识和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德育意识

(1)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德育在现实中被削弱的危险性,从而把升学教育转移到公民素质上来,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束缚,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结束“口头上重视,思想上轻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

(2)要正确地认识传授知识与德育辩证统一的关系。传授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德育的基础,而德育则是传授基础知识的目的和归宿。如若离开知识教育的传授去讲德育,或若离开德育进行知识教育,都只能把政治课引向歧途。

(3)应充分认识到政治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性。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西方敌对势力竭力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妄图实现其“不战而胜”的图谋,攻心为上,潜移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同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激烈的。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紧迫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进行。

二、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从自己的教育对象出发,努力做到从备课、讲课、作业和考核等各环节都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避免无的放矢。

(1)备课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必须了然在胸,讲起来才有针对性。

(2)讲课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这是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提高其思想觉悟的中心环节,是真理与谬论直接交锋的战场。教师应在讲清概念、原理的同时,针对学生的模糊认识,进行有的放矢的思想教育。

(3)作业和考试要结合学生思想。思想政治课的作业不能停留在填概念、背原理的水平,而应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考试要进行改革,使其发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教学作用,逐步实现从知识、能力、觉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发展,深化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三、要增强教学信度

教学实践表明:教育者所施加的一切影响,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思考认可,方能付诸行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做到入耳入心,而信度的增强,也就成为强化德育功能的关键了。如何增强信度呢?

(1)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增强信度的前提。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坚持疏导原则,这是增强信度的有效途径。疏导就是如同大禹治水采用疏通河道一样,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坚持疏导:一要摆事实,即要善于公开地肯定那些现有的事实,而不是肯定那些感觉到的似是而非的“事实”。二是要抓住“热点”,引入教学,这是增强时效性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做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有心人,以有效的途径去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

四、要变革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促使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实现和强化德育功能的主要手段。

(1)要讲究“灌输艺术”唤起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入口处”。这就要求教师熔现实生活、教材内容、学生思想状况于一炉,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生动活泼地教学。

(2)实现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确立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要把教学与沸腾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形式上,可力求把课外阅读、影视广播、社会实践、撰写小论文、时政讲座、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采取各种方式,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深入实际。同时,要使德育寓于所有学科之中形成合力,协同作战,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3)要加强思想政治课教育科研、努力探索教学最优化,以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教育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把每个教师引入研究的幸福之路。”教育科研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教育质量提高的“母机”,是实现德育功能的动力。为此,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对确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论证、提高、推广。要在本职岗位潜心研究,不断实践总结,努力探索出一条使所有学生都喜欢、主动学习的新路子,实现教学最优化。

(4)思想政治课要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社会、家庭对学生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将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德育意识,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法,配合社会、家庭进行教育,不断增强教学信度,使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宏勋,马燕.必须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J].中学政治,

1992(6).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3)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指出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

二、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德育教育的关系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论性教育(思想政治课),日常思想教育(政教处、班主任、教学行政人员),学生自主活动(团队、学生会)。在学校思想政治课中,我们既在发挥德育各渠道的整体作用,又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作用。思想政治课是道德教育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的主渠道,作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环节,但思想政治课毕竟只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个局部,主要是通过理论性教学为学校德育功能的完成提供知识基础和理论支撑,给学生以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对于学校整个德育而言,这一作用又有局部性质。思想政治课与时事政治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其他各门学科,既要明确分工,又要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完成。

三、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面性特点。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论问题,在传授这些基本观点和有关常识的同时,也就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充分体现了德育功能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养成性。

2.教育性特点。基于思想政治课在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与其他各科相比更具有教育性。国家教育部将中学政治课定为思想政治课,有助于我们对思想教育课的教育性有更清醒的认识。

3.时代性特点。时代性,主要是与国内、国际基本形势和任务相适应,基本形势和任务对思想政治课具有制约作用,同时又给思想政治课以生机和活力。可以说,思想政治课之所以常青,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战斗性,这就是思想政治课不同于一般知识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思想政治课这一特征越鲜明,它的教学实效性越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思想实际,求新、求活、求近、求实,要“小课堂”联系“大社会”,精心设计,精心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想觉悟。

4.直接性特点。思想政治课相对于数理化等学科德育功能的潜在性而言,学生可以从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通过基本事实(材料、数据、资料、图表),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方法及其适用的学习,从与教师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中直接地具体、生动、形象地感知什么是真、善、美,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把理论知识通过认识转化为信念。

5.按照新课标准,中学思想政治课每周3课时,其中1课时用于时事教育。有时间保证,有教师保障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课在中学各学科中居主科地位和在德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

要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使德育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取得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我们政治课教师应做到:

第一,强化德育意识,弄清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功能,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根据已定的德育目标,坚持正面疏导,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开辟第二课堂。例如建立“法学兴趣小组”、“时事兴趣小组”等,力求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统一。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4)

一、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课起着重要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关系的重要课程,它的开设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但是,现代思想政治课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主要强调知识目标的达成,而对如何评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没有明确的要求。特别是有一些内容是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的,在这样的内容上过于纠缠,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要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新的教学实际,适当删减部分与学生实际关系不大或难度很大、学生不易掌握的内容。同时,应该让思想政治课变得更加生活化,在教材的编写上要更加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多插入一些有启发性的案例或生动的图片,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课变得有趣、发人深思,真正启迪和教育好学生。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教师也要有创新精神。首先,教学内容要更新。思想政治教材当中有些内容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联系实际,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出,通过活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政治课教学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颇深:“不要因为政治课本的内容,让学生讨厌政治课。”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在对课本内容有深刻把握的同时,注重将教学内容与时政、生活相结合,深入挖掘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点,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增强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形式要创新。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单纯讲理论,学生不易产生兴趣。因此,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在这当中可以采用学生之间讨论、探究,师生互动等形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总结,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引领。实践教学不应局限于具体的形式,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度地引入。比如说,可以利用地方优势资源,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参观学习;组织学生搜集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发起关于模范人物的讨论;组织学生到实验基地、厂矿企业等学习实践,到风景旅游区调查环境保护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等等。总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将内容的更新与形式的创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5)

作为德育核心和主渠道之一的初中政治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在新课程改革指导下,初中政治教材着力其特有的德育,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言传身教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重在丰富的时政热点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下面笔者将针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谈谈自己的几点策略。

一、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领,才能胜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他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创设课堂情境,开展教学活动

在政治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借助教学设施,运用各种方法诱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

如在讲授初中政治课中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河山壮丽、历史文化悠久等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产生情感共鸣。

其次,把鲜活的案例、图片、动漫、影像、音乐等都可以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良好的体验氛围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备手段。本人在教学当中常采用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鲁豫有约》、《今日说法》、《共同关注》等栏目作为案例,当事人在诉说人生故事时,倾听者在整个过程中,唤醒和分享着生命体验。

三、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政治课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 “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用举例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政治课的信度。如学习十六大报告、国内国际的最新建设成就和时事等,材料要“精”,尽可能做到完整、典型、精确。内容充实,并非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材料要充分有力,要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材料要“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实际的东西,要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经验、实际感受的内容来举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内容的起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总之,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将教材的德育点、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6)

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是“先成人,后成才”。一个人只有明确自身的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后,他身上的才华才能够用在正确的地方。对一个人来说,品德的优劣就是一串数字的首字符,附加的才华是首字符后的数列,道德为零,不管才华有多少都只是零,没有任何价值。

一、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衍生出的以培养受教育者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活动。良好的思想品德会让人拥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操。在古代的教育中,代表德育的“礼”是“六艺”之首。中国自古是注重道德修养和礼仪廉耻的国家。中国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始终排在第一位。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思想道德的修养对教育来说是重中之重。

当今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网络的普及使青少年过多的接触到了国内国际混杂的思想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埋下了隐患。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使得新一代的青年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在家中说一不二,物质世界的富足加重了精神世界的空虚。长此以往会养成他们骄纵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优化德育功能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有些高中政治老师在课堂中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有的老师虽知晓德育教育对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了追求高得分率和学生的阶段性成绩,对德育教育知识只是敷衍地一带而过,并没有认真将德育教育融合进政治教学中。还有些老师因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太长,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很困难。

(二)空洞抽象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中政治课堂中,老师对德育教育的传导只是停留在不断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上,导致学生仅仅对道德停留在基本的认识层面。高中生正处于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思想上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常常会出现多元的价值观,因此,老师要在教学中授予学生判断是非黑白的能力,将部分学生扭曲的价值观纠正过来。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性格会很叛逆,老师的空洞的教学不仅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三)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我国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但归根到底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现行的教育体制依旧是应试教育为主,老师和学生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为来年的招生打好基础,只有牺牲素质教育成全应试教育,以追求高升学率。学生素质的好坏不能决定是否能够升学,分数才是硬道理。如此一来,学生只有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如何高效得分上,不得不忽略自设的道德建设。

三、优化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方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

政治老师要充分全面地了解教材内容,进一步挖掘内容中的思想,将政治思想融入德育教学中,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现在高中的政治教材中融入了许多具有趣味性和故事性的内容,为老师开展德育教育做好了铺垫。教师在日常备课过程中,可以对教材的主体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着重挖掘教材知识与德育教育的共通点,拓展教学思路,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德育教育的中心思想,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和认识。

(二)拓展教材的主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中政治课程同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联系,结合时展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老师在政治教学中要随时关注社会的发展状况,将课堂和实际相结合,在主干知识上扩展时事新闻,丰富课堂的内容,调节沉闷的学习氛围。

有教学条件的老师要将现代化技术融进教学中。例如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短视频,老师可以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设立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氛围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在讨论中越来越高涨,这就为老师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优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多元化

德育教育最终是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列举出可能的后续发展情况和解决方案,将方案在全班交流之后让学生讨论后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并阐明理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价值观的正误,提升价值的判断能力。

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智育仅仅是教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德育教育却注重将知识转化为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纠正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建立开放的德育模式

封闭型的道德教育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新时代要求学校建立开放的道德教育模式。学生在学校中接触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品德教育。老师要常与家长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隔绝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造成的恶劣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想品德的优劣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导向,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要承担起建设和发展国家的重任,在思想道德上不能有任何偏差。德育教育广泛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政治课本的每一个章节中都能发现它的身影。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老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时展的特征,与时俱进,将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渠道,引导学生树立的正确价值导向,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准的人才。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7)

【中图分类号】G633.2

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教育和培养,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些必要的社会科学常识。其在学生的日常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然后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品德。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政治教育工作总结了增强德育功能渗透的一些建议,帮助提高初中政治教育效果。

1 营造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对于道德教育来说,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对其进行了陈述和说明,像著名的苏霍姆期基曾经说过情感是道德教育的重点,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情感才能将道德变为真实。另外,我国的很多名言名句中也对情感在道德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这些案例都很好的表明情感在道德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初中政治教育时,教师应该将情感教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通过教师的情感带动作用来改善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另外,初中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而教师在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时的动力往往都是对教师的信任。因此,在进行初中政治教育时,教师应该用真心去对待和教授学生,通过自身的品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另外,还需要对学生采取合理的尊重和关心,为学生的德育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2 把对学生的爱转换成实际行动

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其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学习成绩优的学生,但由于教师采取的处理措施不对,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最终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教育时需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实际的调查和了解,只有对每一位学生遇到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然后通过谈心等方式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帮助学生对其进行解决,另外,还需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了解,出现问题后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然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自信心培养,首先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充分的信任,这是学生提高的基础,由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一些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一些语言上的侮辱,导致学生的自信心降低,最终走向违法乱纪的方向,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严重的结果。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生活,初中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寻找。最后则是信念的坚定,学生的德育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对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充足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

3 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德育渗透

对于初中政治教育来说,其需要将课堂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身品德的培养。课堂教育方面,主要是将一些简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是实践教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高思想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实际生活中了解到的各种事例,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便于理解,并将实际案例和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另外,实际案例还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清晰明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像在讲述法律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违法案例讲述给学生,使学生明白违法乱纪的后果,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作用。另外,在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相关的社会道德,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引导学生对一些实际的生活案例进行分析,然后由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和评论,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的观点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品德。最后,教师还可以选取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同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将教材中的内容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这样能够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渗透

对于当今社会,那些只会死读书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在进行学生培养时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来说,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接触到课堂上没有的一些真实性的东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到当前社会中真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而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和国家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影响存在着差别,但在课堂上是了解不到这些内容的。通过这些实际学习中的了解和感悟,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自身的责任,并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像在清明节的扫墓活动,其是一种和共产党员等优秀人员进行交流的活动,通过了解这些人物的丰功伟绩,使学生能够形成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自觉模仿,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完成之后,还需要让学生写一份感悟,通过这种模式为学生的今后生活学习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5 总结

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保证我国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需要不断加强初中政治教育中的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8)

G633.2

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作用,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政治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显性学科不同,属于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教育,也是感化学生的熔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

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对学生实施教育,用正确的思想开导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面转化。如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今社会道德的重要标尺,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所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卡片或海报的形式直观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并结合丰富多彩案例、见义勇为、乐于奉献、敬业爱岗等真实小故事,在课堂上或课下阅读。如:在众多城市街头,尤其是修建地铁及市政工程的围栏上,都张贴着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例;多年来把31人从滔滔黄河水里成功救起,被乡亲们敬称为“救人专业户”的王西广,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又被推荐为中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孝敬母亲,而感动中国的陈斌强等一系列感人故事。收集这样的事例,在课堂上分享讲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认识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

二、拓展现实生活资源,

思想政治课的老师首先要真切的感悟生活,在感悟下创建出真正有德育价值的生命课堂,关爱着生活中的学生,这种真切体悟过生活的“爱意”一旦渗入课堂,便能感染课堂,熏陶出的情感才是“真情”,而学生走出课堂后才能“真爱”于生活,在生活中去体悟课堂中的那种“真情”,这才是真正的情感教学,而非戏子搭台唱戏般的虚情假意。课堂是老师的前线,而学生的前线是生活,只有当“真情”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并最终真切实践于生活,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政治课的使命。

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局限在校园里,更应该拓展到生活、到社会,将学生引向社会。如要遵守交通规则、了解法律常识等,或针对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吃穿、贪图享乐、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等不良生活习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发现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在讨论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如讲授《商品》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所购买的商品来理解商品的含义。而“商品――货币”这一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白白的付出了劳动,就没办法把钱赚到手”。而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参的要求,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获利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要想卖出去,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即市场经济也包含着利他的因素,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

三、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9)

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表现在思想文化上,是不同的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这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观念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这对思想政治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思想政治课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念,也就是使学生树立以马列主义、思想、三个代表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努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学生坚定信念,教师必须自己要坚定信念,唯有这样才能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发自内心地、理直气壮地进行讲解,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要注意把握分寸,坚持原则,把学生引导到信仰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正确轨道上来。

二、 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

政治教师要意识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先向学生旗帜鲜明地灌输科学理论知识,论点要明确,论据要确凿,论证要有力,在讲解、分析中应注重诱导,启迪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坚持某一观点,怎样才能坚持它,努力使之转化为他们的信念。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身边出发,要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以免是学生产生疑虑。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

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及学习、生活实际。要同学生进行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更好地发挥政治教育功能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社会实际,并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具体地说,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意识。思想政治课要注重从爱校、爱班、爱老师、爱同学的情感培养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成为爱国家、讲文明、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材。现有的教材经改革以后,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情感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他突现出来。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时要摸清学生的思想。这是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前提。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教法,还要备学生的思想,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确定思想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并根据实际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具体地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分清真、善、美,假、恶、丑。

加强时政教育,这是另一种途径。以往的政治教学往往忽视了政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政治课成了纯粹的说教,而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充分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可以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生活实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政治的魅力。

四、学好思想政治课还要寓教育与情境之中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景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做过多的抽象的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政治教师,上课时必须包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结合课本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调整和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例如,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的探究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东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在参与中得到乐趣,得到答案,最终受到深刻的启发,从而达到发挥德育功能的作用。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10)

在思想政治课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信念,也就是使学生树立以马列主义,毛泽乐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人信念。要学生坚定信念,教师必须自己要坚定信念,唯有这样才能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发自内心地、理直气壮地进行讲解,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常识,为深信人类的美好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基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贞不渝地实行正面教育,尤其是针对性地鞭挞时弊,而不能大肆渲染泛泛而论,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混乱。要注意把握分寸,坚持原则,把学生引导到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乐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

二、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

政治教师要意识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宗旨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学生头脑简单,不会自发地产生真知,教师应先向他们旗帜鲜明地灌输科学理论知识,论点要明确,论据要确凿,论证要有力,在讲解、分析中应注重诱导,启迪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坚持某一观点,怎样了能坚持它,努力使之转化为他们的信念。如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问题的认识,应先从中国近代历史中分析得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结论;再从党领导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出,只有党的领导,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的结论。教育学生树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英明的、正确的观念,进而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努力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将来致力于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

三、对教材要透彻理解。

首先,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渗透到每一个知识点中去,这样,才能保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其次,教师要不断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将将它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编写教字提纲,进行思想教育。再次,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融汇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学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为此,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内涵,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对不足或不合理之处加以补充、修正。同时,在讲解过程中,尽可能把知识点串连起来。如初三思政课第三课中的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和皇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人会制度,从本质上说,都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这样,教师在层层分析的基础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牢固地把握已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辅以适当练习,帮助他们理解教材并消化吸收。

德育的政治功能篇(11)

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

爱因斯坦说:“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视、录像、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加强对三好生、优秀生的管理教育,是学校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中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从学生的本身看:

首先,思想不成熟,经不起挫折。由于青少年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各方面都没有完全定型,特别是在这大变革的年代,社会上五花八门的东西像冲击波,一阵阵波及并非世外桃源的校园,他们觉得什么都新奇,什么都想接触、学习。喜欢在头脑中编织顺利到达理想彼岸的梦幻,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挫折,缺乏全面的分析,考虑得太少。

其次,理论根基浅,拒腐能力差。他们虽然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和政治常识,以及学校各个方面道德教育,但是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比较贫乏,缺乏丰富的人生阅历,因而看问题易看现象忽视本质。

第三,进步的动机不纯,目的不明确。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是父母的普遍的心理,但有的家庭、亲友不恰当地施加压力,使学生上进心掺杂上“私利”的成份,背上了“只有学习成绩好才好向父母交代”的包袱。除以上三个主要的自身原因外,教师、学校领导,特别是班主任方法不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思想上偏信偏爱,管理上忽视、放松等等。因此,对三好生、优秀生的管理教育,必须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