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教育多样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8 16:51:32

高中教育多样化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高中许多科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与其他课程相比,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相对较慢些,其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阻碍了高中体育教学的迅速发展。从我国高中的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其具体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高中体育教学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1.1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传统单一

高中体育教育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正确引导,在高中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高考”所带来的学习任务压力,中学体育教学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学校还在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没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比如,体育课堂上教师认真的讲述一个体育项目的技术要点,学生只是围站在一旁三三两两的凑在一起,有说有笑谈论别的话题,完全没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这样必然导致课堂效率低,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兴趣,不能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由此可见,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积极性,没能让学生得到一个充分的锻炼调节身心的疲惫,不利于学习其他教学工作的开展。

1.2体育课程教学安排上不合理

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在锻炼自身体魄的同时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当前很多高中学习的教学安排上教学理念和实际教学目标存在偏离,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上体育课。比如,教师让学生们自由训练就能让学生快乐的上号体育课,片面地认为体育教学的成功便是体育考试合格。在某种意义上讲,当前不合理的教学安排已经偏离了新课改后体育教学的目标,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导致高中体育不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达标。

1.3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直以来,高中学校都只注重非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知识的培养,对高中体育的的要求是满足教学大纲,能过关就行。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学校对体育教学科研项目的重视不足,高中体育教师在其教学科研的过程当中,经费投入的不足阻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制约了部分学校场地器材的完善,特别是农村及偏远些的高中学习体育设备不完善与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尤为明显。总之,学校和相关部门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得不到的保障,有的甚至不能保障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1.4缺少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方法

长久以来,体育课程都是高中学校教学中所占学分最少科目,也是考核最为复杂的课程之一,一般只是采用测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对学生评定方法,并且只是针对学生的一些体能项目镜框考核,并没对学生的一些体育项目的技能情况进行评定,这样考核制度和方法忽视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也致使学生只在乎体能项目的锻炼。

2.何谓多样化教学法

从以上我国的高中体育教学的问题来看,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表现出教学模式传统且单一化的情况,并且体育老师按照"教育内容安排系统性、学生练习要求纪律性、教育形式体现规范性、考试标准统一性"的"四性化"主导着体育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切实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摆脱传统且单一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已是今后高中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多样化教学法指以高中体育新课改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为作为教学出发点,并结合高中学生体育学习的个性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开展体育课程的教学。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融入高中体育教学之中,既满足了不同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不同需求,也更好地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中有一个足够的运动量,不仅激发了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也有效的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3.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发展的必要性

3.1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一直以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学生在课堂的组织性、纪律性等内容,同时这些内容也是教师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评定的一个标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体育课之前开展一些慢跑、体操等准备运动,从而以这样的方式将学生组织到计划的体育学习中来,但这样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由,没有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符合当代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特点。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和兴趣,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育教师应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且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不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多方位的培养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育项目的爱好,从而最终满足了高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3.2符合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提倡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教师协助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并对学生进行指导,是未来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而多样化的教学,要求我们注重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激发学生的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多样化体育教学方法,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也符合了当代教育以学生作文教学中的要求。

3.3有助于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高中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阻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结合学生个性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对学生因材施教,即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帮助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目的,不仅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得到了身心的锻炼,也在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下,不断进行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出更为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未来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3.4更好的为高中学生缓解学习压力

高中学生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尤其是到了高三,学生们的压力不能得到更好的释放,很容易影响其他科目的正常学习。很多文化科目的教师,鼓励学生出去运动,舒缓一下压力,但是如果都学生都不知道出教师运动啥,又怎么缓解压力呢?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身心的锻炼,缓解学习的压力,学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为学生学习好其他课程的知识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障。

4.多样化教学法在实际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4.1多媒体教学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法作为新兴教学方法之一,其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身,可以让体育教学更为形象化、立体化,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放松舒适的体育课堂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于体育课堂中,不仅能让学生能提高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注意力,还能增强学生对于抽象要领的理解能力,有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比如,体育教师在课前放一段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课程中以一些图片讲解错误的运动动作等。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来迎合了当代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二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化,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运动要领。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于体育体育运动的兴趣,切实的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

4.2游戏竞技法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高中学生都比较喜欢相互之间竞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爱比拼的特性,使用游戏竞技法让学生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比赛项目,可以按照寝室、男女或者小组等方式进行分组,让小组间进行比赛,并设立一些小奖品,提高学生对比赛的积极性。比如,在开展羽毛球教学的时候,开展寝室之间的羽毛球小组比赛,设立不同名次的奖品。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满足的高中学生的好胜的心理,也在让学生在游戏竞技中学会了相互协作,得了了身体的锻炼。如此看来,游戏竞技法能够游戏切实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得到充分的身心的锻炼。

4.3个好教学法迎合学生的不同兴趣

就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而已,其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然而在新课改后,人们才意识到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个性教学法正是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荣誉到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在进行体育课之前对班上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进行调查和统计,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后,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课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二来迎合了学生的还兴趣,极大的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比如,在在进行铅球教学前,体育教师班上学生有关球类运动的兴趣情况进行一个调查和统计,发现很多学生更喜欢乒乓球,羽毛球这类球类运动,对铅球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对铅球进行教师的时候,可以将铅球与乒乓球和羽毛球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意识到铅球运动与其他球类运动所存在的优势,将学生的兴趣迁移到铅球运动上来。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兴趣,更有效的利用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

4.4分组团队教学法

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分组团队教学一直是体育教学中的常用的教学方法,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分组进行团队学习确实有着较好的教会效果。因为,按照不同分组方式,让学生进行团队体育运动,让学生在最为适合自己的小组团队中得到切实的体育锻炼。比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高矮情况进行分组,让个子相差不大的学生为一组,这样能避免了身高差距让学生觉得不公平,降低了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积极性。由此看来,分组团队教学放,在锻炼学生相互协作的同时,更好的落实了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5.结语

当前,体育已是高中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之一,我们应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体育教学利用多样性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于运动的积极性,不仅利用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内容,还能落实让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得到真正的锻炼。未来,体育将在高中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找寻出最符合当代高中学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健.高中体育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分析[J].读与写•上旬刊.2016(03).

[2]蔡浪.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将多样性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体育[J].俪人•教师版.2015(11).

[3]张海军,黄全刚.多样化教学模式进行高中体育教学之我见[J].速读•下旬.2015(04).

[4]米卫杰.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析[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4(12).

[5]张彦涛,李传东.体育课的创新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J].继续教育研究.2013(01).

[6]张德洪.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06(20).

[7]张勇.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成功(教育).2010(11).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2)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2-0058-06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精神,普通高中要适应学生个性潜质发展的需求,在学校类型、培养模式(包括评价)和办学主体等方面实现多样化发展。这里就需要辨析这几者关系,以便于实施改革。办学主体多样化主要是鼓励方方面面的出资办学者,除了公办民办之外,应该鼓励“中间类型”和集体化、集团化办学。我国在这方面有一些教训,例如,对高中“改制学校”简单的清理政策就是不利于办学主体多样化的一个案例。这方面的研究将在另外文章讨论。在此,我们主要针对我国高中教育实际,借鉴国际经验,讨论高中学段学校类型和培养模式多样化问题。

一、高中阶段教育机构类型偏少

概括和归纳国际上林林种种的高中阶段教育机构,主要体现为学科专业侧重(欧洲的文科高中、俄罗斯的利才学校、我国的科技高中),产业和职业预备侧重(欧洲的实科中学、各国的农业高中、各国的综合高中、英国的城市技术学校),特殊人群关注(各国的艺术高中、日本的进学高中),出资办学主体多元(民办高中、特许学校),时空安排和媒介利用多样(日本的定时制高中、函授高中、夜间高中、美国的在线高中),等等几个维度,这些维度交叉组合,形成了高中阶段教育机构多样化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元化。”从那时起,国家对普通高中提出了多样化发展的思路,要求高中多样化发展,在体制、模式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多元化。后来,到了1995年,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继续抓紧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单一以升学为目标的发展模式,要把升学作为其中一部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这部分高中可以主要考虑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基础,为高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而其余的大部分高中要朝向综合化发展,学生在学校可以选择适宜的课程,通过课程选择的机制实现分流,这样的综合高中兼具升学与就业两种功能。另外,还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中,以及有特色的高中,特色高中的发展方向是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求,例如,可以是外语、体育、艺术以及加强某一学科有所侧重的高中学校(班级)。从1995年的改革看,国家已经明确了高中教育机构多样化类型,而且,大部分高中应该发展成为综合高中。

遗憾的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没有得到进一步强化。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学校开始扩大招生是令人高兴的社会进步。但是,综合高中发展目标被放弃了,职业高中被进一步冷落了,这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实际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刚刚进入大众视野时,引起了家长和学生选择升学型高中,忽略其他类型高中,这本身就缺乏理性判断,而国家的教育政策宣传也不及时不深入。当国家意识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职业教育,需要人才多样化时,才提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出普职比重“大体相当”等口号。实际上要达到“使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人数超过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人数”{1}很难实现。现实的情况是升学为第一追求的高中快速膨胀,表面繁荣,综合高中没有发展的任何支持,职业学校不断萎缩,甚至某些职业高中出现了通过举办“普高班”等形式,宣称达到了国家下达的规模计划。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这方面的实地调查案例很多。

普职分殊的基本假设是把人分成“劳心者”和“劳力者”两大类,这是长期封建等级社会残余的表现。在追求社会公平的时代背景下,高中阶段教育维持着好学生上普通高中读书,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去职业高中读书的“旧式”分流模式。“非普即职”,“非职即普”,怎么能体现高中教育的价值和使命?打破普职壁垒的前提是要把高中教育作为整体对待,各种各样的高中教育机构从专业、学科、产业、职业、出资办学者、时空安排和媒介利用等维度寻找各自发展的方向。学校之间基础课程打通,老师流动,学生自如选择,这样才能打破简单模仿和复制的“千校一面”困局。

在高中教育机构多样化的进程中,综合高中加快发展有其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将部分职业高中转变为综合高中容易得到职业高中的响应;另一方面,综合高中的基础课程与普通高中课程相同也会得到社会及高等学校的认同。从发展综合高中切入,有利于高中阶段教育机构比例结构优化,有利于高中教育“宽基础”、“按照个性潜质”分化课程,从而促进高中阶段学校类型进一步精细分化。

二、发展动力、机构多样与目标多元

自从《规划纲要》提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方向之后,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全国遴选出九个部级“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验区,力图通过某些试验区先行先试,撬动高中“千校一面”的顽石。这项实验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支持响应。这说明多样化符合高中教育规律,也符合国际上高中学段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实践中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辨析和澄清:一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动力与需求;二是高中学校机构多样化;三是学校培养目标多元。在此,笔者谈谈看法。

1.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动力与需求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由普通高中教育使命决定的,也是高中教育不同类型教育结构调整的需求。但是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潜质发展的需求。

早在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人的智能多样性之前,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认识和经验。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迎合了效率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需求,但是却违背了人的个性发展需要。各国的教育改革很多都是在努力弥补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其中,我国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探讨也是尽可能减少班级授课制对学生个体发展造成的伤害。

学生个体发展的外在表现就是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如何呢?肯定的回答是很差!从各地大量高考落榜者再一次选择复读备考就说明,除了考试没有任何步入社会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宏彬教授与合作者一道,测量了不同教育程度的教育回报率。他们的结论是,与普通高中相比,大学教育的回报率是40%,中专和大专的教育回报率也都超过20%。然而,对于没有上大学,仅完成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来说,普通高中教育没有任何回报,即普通高中毕业生收入和初中生毕业生一样多。普通高中三年的发奋苦读的回报率是零!普通高中之所以不能带来回报,是因为中国的普通高中教育已蜕变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高中定位单一,几乎成为升学预备教育,使得高中教育本身并没有涉及个体发展,也没有顾及社会价值和经济回报。

2. 普通高中学校机构多样化

高中学校类型问题实质是高中学段使命和目标问题。高中学校类型被简单划分的“升学”和“就业”两大使命束缚着,这本身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况且在我国普通高中规模、比重都占据绝对优势,从普通高中开始切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机构多样化很必要。普通高中内部要分化出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地位平等的综合高中、科技高中、数理高中、人文高中、外国语高中、艺术高中、音乐高中、体育运动高中、学术性高中、国际高中等多种多样类别,才符合人才发展的需求,才便于适应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潜质发展的需要。

在各类高中里,考虑到学生分化的渐进性和反悔性,综合高中应该是规模较大的一类。因为多数高中生入学时不一定马上明确哪类高中适合自己的发展,此时他们可以先选择进入综合高中学习,通过综合高中内部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逐渐实现学生的分流。

3. 高中学校培养目标多元化

学校教育机构提出自己有鲜明特色的培养目标十分必要。从全国范围看,仅仅根据升学率高低对高中进行分类是高中发展的误区。过去,各地方授予高中学校的“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星级高中”等,实质是对普通高中单一培养目标的鼓励。过去的这种分类方式下,不符合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规律,已经陆续被各地政府叫停。高中学校仅仅以升学率和“状元”落到谁家论英雄,将永远也摆脱不掉“千校一面”的困局。上海市的示范性高中冠以实验性示范高中值得肯定。示范性要表达在哪些改革方向上起到示范作用,而不是仅仅因为升学率高就是示范高中。同时,示范性高中也要有退出机制,不能长期固化,要鼓励所有学校都不断进步,激励后进学校赶超先进学校。防止高中校际差距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在探讨高中学校培养目标多元的时候,要明确教育目的、高中学段使命和学校类型是前提。各个高中学校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从生源的具体情况出发,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出发,寻找各自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课程是为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的。那么,我们的高中真正能表达出自己培养目标确实很少。这种状况根源在于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学习评价标准单一,没有给学校政策空间,缺乏鼓励特色学校的机制。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统一制定“三风一训”,统一实行一个教学模式,结果从形式到内容给学校的发展加上了层层紧箍咒。这些越位管理不仅触犯了学校的办学自,而且与国家对普通高色办学、多样化发展的战略思想也自相矛盾。

高中学校提出自己的培养目标需要处理好政府的指导和学校办学自的关系。政府给出几套指导性的各具特色的课程方案,供学校选择是改革方向。国家课程的比重应该大大降低,学校课程比重要得到大幅度强化。在这方面我们也要放眼世界,学习外国的有关经验。

三、实现普通高色建设的策略

高中多样化发展是建立在各个学校特色建设基础之上的。而各个高中学校有了自己学校培养目标就需要在如下几方面实现高中的特色建设目标。作为一所高中学校,学校为了实现其培养目标而实施的培养模式多样设计和落实至关重要。

1. 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相对稳定又能与时俱进的实践过程。从一个学校内部分析看,培养模式至少应该包括学校文化、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学生评价、学校规章制度、学校管理、人际关系、学生指导、校园环境、社团组织、功能性场馆建设、主题活动、校外合作等方方面面。在这些方面,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学生评价应该是核心内容。这些核心领域如果不触动,其培养模式也不完整,学校的培养目标就很难实现。

一个学校体现出来的培养模式,可以传播、被学习、被复制和借鉴,但是不可以盲目照抄照搬。在改革实践中,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过程、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学生评价等方面探索了很多新模式、新经验,也有些教师的教育经验被宣传和推广。但这些均属于单项改革,只有将以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学生评价等核心要素融合起来,形成对学生全方位的熏陶,培养模式才能形成。任何培养模式中都要体现一定的教育理念,不能有反教育因素,不能有违背教育规律的,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歧视和贬低的,对某些特殊家庭背景的学生偏袒和关照等行为。

总之,即使同类学校之间,甚至在同一学校之内也可以出现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这就是学校类型和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基本含义。培养模式要不断推陈出新。培养模式的价值在于能有效促进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2. 管办评分离

在《规划纲要》提出管办评分离的新的治理理念以来,中央政府反复强调要约束权力,要逐一梳理现行政府的管理权限是不是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高中多样化发展也是如此,对学校大一统的要求应该减少,给各校发展自由创意的可能。在课程设置方面,如果有50%的权利给学校,局面就改善。学校教研组老师要有参与招聘新教师的权利。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要坚持民主、公开、公正的原则。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应该有职有权有责,宣传学校办学理念,与社区、家长共商学校发展大计。

我们对学校发展业绩的评价,应该与对政府工作成效的评价一样,委托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开展。

3. 保护学生自我学习的权利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学校提供学习资源时要谨慎,以免负担过重,另外,应该允许学生自己有选择性,允许学生自己安排学习节律,不能随意干扰学生的学习。有的国家实行无考试学年很有新意。这种方式就是要有一段时间不考试,把传统的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学业水平测试、校际联考、各高校联盟联合招生考试、模拟考试等等全部停止,让学生安排学习活动。

现实中,我们国家推行的学分制管理和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测试都声称是高中生获得毕业的基本条件。但是,它们二者是什么关系呢?这些繁杂的规定对学生发展有没有促进意义?这是我们要重新审视的。适应学生潜质发展就要从尊重学生学习权利入手。

在提倡让学生进行选择学习时,其重要的前提是提供丰富的备选资源。某些地方规定的“限选”和“必选”课程,一方面暴露了资源不足,另一方面是观念保守陈旧。因此,解放思想,给学生学习活动的自,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普通高中实现多样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外国高中教育多样化经验

自20世纪末期以来,国际上高中改革进入活跃期。

2002年7月,俄罗斯颁布了《普通高中实施侧重专业式教学的构想(草案)》,为了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满足实施个别化、专业化教学的需要,以及在计划中形成高中与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系统,该文件决定在普通教育高中阶段实行侧重专业式教学,并建立相应的侧重专业式教学培养体系。专业类别包括,自然-数学专业类,人文专业类,社会―经济学专业类,信息技术学专业类四种。四种类型专业课程分别包含不同的科目,自然―数学和信息技术学专业类包括的科目有物理、化学、生态学;人文专业类包括科目有文学、俄语和外语;社会-经济学专业类包括科目有法律、经济。这类课程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在20%左右。文件仍然突出普通教育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占比约50%,科目有数学、俄语和文学、外语、历史、体育,以及不同专业方向必选的课程。这些课程属于联邦性质的课程。在普通教育基础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之外,还有30%左右的课程是相关的科目补充、扩展的课程,上述三大课程板块构成了俄罗斯国家高中课程结构,满足个人兴趣选择和个性发展需求。

2004年3月10日,《莫斯科市普通教育法》总结了莫斯科的学校类型包括普通中学(寄宿高中学校),加深学习某些课程普通中学,集美纳佳中学,利才中学,军校(军事寄宿学校),疗养寄宿中学,林业疗养学校,专门矫正普通学校,专业普通教育学校,民族普通中学,普通中等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普通教育高中“健康学校”,教育中心,教育中心“健康学校”,普通教育夜校(晚班制),开放式普通教育学校(轮班制)等,共计16种。在中学学校类型中,多数含有高中阶段教育。

俄罗斯的高中教育历来重视与大学的衔接。大学也有与高中联合培养人才的传统。莫斯科大学的创始人罗蒙诺索夫曾这样说道:“没有利才{1}的大学就像没有种子的耕地。”

莫斯科1502中学与莫斯科大学动力学院联合办学。理工科是学校的优势方向,学生可上莫大动力学院学习有关课程。学校也不忽视文科课程。这所学校学生的体育也很好,成就显著,具有复合型特色。

莫斯科1535中学也是一所很有特色的高中。该校与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心理学系合作开设大学专业课程班,建立了大学的新的教育心理学大纲和工艺的实验基地,开设心理学专业课程班,获得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举行的奥赛成绩将有机会进入心理学系学习。该校还与第一莫斯科国立谢东诺夫医科大学合作,开设了医学专业课程班,学校在10年级开设“护士・病人护理”,11年级进行资格考试,毕业时获得初级医护师资格证。学校已经有众多医学班的毕业生和1 000多名应届毕业生成为了医科大学的学生。1535中学还有与国家综合大学高等经济学院、莫斯科大学法律系联合培养利才学生的项目。

在日本,除了全日制年级制高中外,还有打破学年制的全日制学分制高中、定时高中、夜间高中、函授制高中等类型。

2002年文部省启动了“超级科学高中(SSH)”项目,到2012年已经建立了178所超级科学高中。2002年,文部省还开始建立“超级英语高中”,鼓励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英语教育。

东京都针对公办高中质量下降,竞争力不如私立学校的状况,开始强化升学预备教育。东京“都立高中改革推进计划”将充实升学应对作为建设有特色学校的措施之一,为此,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定一批都立高中,在都教育委员会指导下大力强化升学率,使这些学校成为升学重点学校。2001年9月,东京《升学指导重点学校实施纲要》出台。升学指导重点高中主要通过改善课业内容和指导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升学指导工作,以实现学生的升学志愿。

从2001年到2012年底,东京教育委员会备案的升学重点高中分批陆续落实。第一批2001年开始,4所高中(日比谷、户山、西、八王子东)被评定为升学指导重点高中,考评周期初定为2004年3月31日,后来延长至2013年3月31日;第二批2003年开始,3所高中(青山、立川、国立)被评定为升学指导重点高中;第三批2007年开始,5所高中(小山台、驹场、新宿、町田、国分寺)被评定为促进建设的升学指导高中;第四批2010年开始,14所高中(三田、国际、丰多摩、竹早、北国、墨田川、城东、小松川、武藏野北、小金井北、江北、江户川、调布北、日野台)被评定为促进升学指导高中。

2010年7月,东京出台了升学指导重点高中评价标准,为日后更多升学学校评价确立了标准。进入政府支持建设的高中,关注升学率,基于学生的升学志愿,力图改善指导内容和指导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了升学指导工作,以实现学生的升学理想。与此同时,这些高中展开实践性研究开发,确实提高学生课业成绩。具体而言,它们利用PDCA循环检讨的方法{2},收集学校经营成果、本校能力考试、外部模拟考试等结果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在校内研讨会和教学部会议上对数据展开讨论,将成果与授课改善相结合。同时,还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方法,如周六、长假期间有计划的补课等。

为了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具备足够的学习能力,各个高中学校不止在应试指导方面做出努力,还让学生尽可能选修范围更广泛的学科课程,用广阔的视野看社会,使学生自主思考自己的将来和人生方向。学校还开展综合性活动,用学生的学习时间,通过邀请在各个领域顶端活跃的前辈们作演讲等方式,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东京都教育委员会招募升学指导的优秀教师,通过直接面试任命各指定学校校长。利用这些措施,他们将升学指导重点学校集合起来,充实升学指导研究协会以加强研究,在加强发展方向的分析和应对方面提供帮助。

日本的这项改革取得了预期成果,这些高中与被确定为升学指导重点学校之前相比,升入难考的国立大学人数大幅增加了。第一批确定的日比谷高校、户山高校、西高校以及八王子东高校等4所学校考入重点国立大学人数从2001年的49人提高到2010年的87人,增长近1.7倍。青山高中、立川高中与国立高中等3所高中考入重点国立大学的人数也从2003年的24人增加到2010年的32人,增长了约30%。

美国高中阶段也是多样化发展的。美国的公办高中有以学科为主的学区综合高中,技术与职业高中,非传统性的高中,特许高中,特殊高中,国际高中,创新划区(iZone)学校,小型学习社区(SLC)学校,虚拟在线高中(Virtual High School)等等。

美国一直宣称教育最公平,但是纽约市的特殊高中也不是面向普通儿童的。特殊高中有九所,专门招收特殊才能的学生。按照学校成立时间先后,这九所是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1904),布鲁克林科技高中(Brooklyn Technical High School,1922),拉瓜地亚音乐艺术与演艺高中(Fiorello H. LaGuardia High School of Music & Art and Performing Arts,1936),布朗斯科学高中(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1938),史丹顿岛科技高中(Staten Island Technical High School,1988),利文学院美国研究高中(High School of American Studies at Lehman College,2002),城市学院数理及工程高中(High School for Mathematics,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City College,2002),约克学院皇后区科学高中(Queens High School for Sciences at York College,2002),布鲁克林拉丁学校(Brooklyn Latin School,2006)。其中,布朗斯科学高中的毕业生已经有8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史岱文森高中也有4人获得诺贝尔奖。在新成立的几所高中中显示了与大学联合办学的明显特征,其中利文学院美国研究高中则是一所令中国人汗颜的高中,我们悠久文明的国度至今还没有一所中国研究的高中呢!甚至也没有将历史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对待,美国历史很短却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如此关注,值得我们反思。

在西欧,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城市技术学校(CTC)异军突起之后,近15年,高中已经陆续分解为技术类、语言类、体育类、艺术类、商科类、工程类、数学和计算机类、科学类、综合类、音乐类和社会科学类10多种指导类别。法国近年来也对高中学校课程按照自然科学、语文学和社会经济学进行了分类,以体现没有目标的多样性。2009年,法国教育部提出了“新高中”改革方案,目的是构建使每个高中生都能成功的成功高中。该方案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同时还赋予学生一种“错选权”,允许高中二年级学生重新定向,使高中的定向成为渐进的、可回复的过程。这次改革修正了以前的偏差,加大了个别辅导的范围,强调建立有利于外语学习的高中。德国在保留传统的文科高中、实科高中、综合高中的同时,近年来也指导高中向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数学―精密科学―工艺学等方向发展。

总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强调培养目标以及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在体制、政策环境方面改革,避免简单包装,改头换面,用华丽的文章和少数学生参加的小动作,替代使全体学生受益的真正的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大趋势。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3)

1.1缺少自己的特色

学校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但现观我国高中教育,可以发现大多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师办公、教学模式中大多形式基本相同,甚至不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方法也基本雷同。不同的不过不是同一学校、同一教师而已。这样的办学形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对此,在新时期的高中教育中,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首先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并在教育中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以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1.2教学模式太呆板

高中阶段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成绩尤为重要。因此,在以往的高中教育中,大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保证学生的升学率,过于注重高中生的成绩。通常,会采用“灌输式的”、“教条式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大多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佳,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效率与能力的提升。另外,在实际的教育中,大多学校“重知识,轻实践”,导致高中生逐渐成为学习机器,动手能力不强。这就可能影响我国将来科研事业的发展,且不利于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养成。

1.3办学的活力不足

分析当前我国高中教育办学现状,可以发现国家公立学校一般都由政府管辖,且教育中的一切事宜都由政府操办(如:教学设备、资金筹集等),学校只需提提建议、配合政府工作即可。这样安逸的环境中,导致大多高中学校逐渐丧失了自主办学的权利与活力。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大多情况下都是听从政府的安排,接受上级的命令。导致创新能力、教学动力逐渐丧失。这一不但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为学生成长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建议

2.1增加学校特色

为改善以上情况,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首先,我国高中学校应积极增添自己的特色。例如,学校可以:(1)根据学校的办学时间、地点,历史发展出发,制定出不同其他高中的?k学体系。如:以优良的校风(严谨、创新)与光荣的传统(仁、义、礼、智、信)作为学校特色。(2)抓住自身优势,选择具有特色的教育项目,以扬长避短。如:学校建筑、环境独具特色;学生课程独具特色(增加一些实践类的特长课,如:游泳、农庄劳动、茶艺、跆拳道等);(3)教育与服务独具特色。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本校教师参与特色培训,在培训中帮助教师树立先进且科学的教学观念,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与技能,尽量使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与成长奠定良好保障。

2.2教学应多元化

在以往的高中教育中,大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传统且单一,阻碍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可能无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为改善这一问题,在新时期的高中教育中,学校甚至教师自身应重视教学的多元化,为传统单一、呆板的高中课堂注入新的生机,进而以促进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实现教学的多元化,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课堂,可以借助游戏、教学情境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网络知识等)辅助教学,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知识的可视性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知识与实践相统一”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另外,课后练习与家庭作业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题海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多组织学生以探究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索问题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3制度应多样化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4)

现如今,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整个体育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所以,身为农村高中的体育教师,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的体育教学,并且大力探索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这几年不断摸索总结的经验,对农村高中体育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融入趣味性游戏,进行游戏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欲望

农村地区,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很多学生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我们的体育教学任务也不能按计划进行,面对这种情况,游戏教学便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而且,高中阶段学生即将高考,学习压力大,玩游戏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暂时的放松,能享受到由于体育游戏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欲望,同时也能为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做好准备。

比如,短跑是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运动项目,同时也是让学生十分恐惧的一个项目,在进行这一项目的教学与练习时,我们就可以采用融入趣味性游戏的方式来进行,如组织学生玩“折返跑接力”的游戏,游戏方法为: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这三组第一个参加比赛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我们发出号令后,短跑开始,每个组学生以击掌的方式进行接力交换,哪一组学生最后冲过终点线,哪一组为输掉的小组,这一小组的学生要接受“五个俯卧撑”的惩罚。这样,我通过在体育课堂中融入这一趣味性游戏,实现了游戏式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欲望,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短跑训练的目的,一举多得。

二、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式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教师采取的都是“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然而,学生在学习能力、身体素质、运动水平等方面是具有一定差距的,这种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每位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吃不着、吃太饱等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所以,作为农村高中的体育教师,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时,要注重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具体差异,实施分层式教学,从而促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体育基础上获得发展。

比如,在篮球课上进行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和行进间运球的内容教学时,根据班里不同学生的水平,我为他们制定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如水平较差的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懂得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与行进间运球的动作要领即可,而剩余学生,除了达到水平较差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还要巩固这些技术动作,提高对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这样,通过进行分层式教学,能使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适合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练习中,进而促进他们的体育水平上获得提高。

三、有效引进多媒体技术,进行直观式教学,提高体育的教学效果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在物质基础上明显落后于城市地区,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又使学生产生了厌倦感,同时教学效果也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状态,所以,我们应该向学校建议,争取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然后为学生增添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技术,它集视频、图片、音频等于一身,可以将体育教学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体育的教学效果。

比如,一些较难的技术动作,有时单纯的示范和口头讲解难以让学生正确掌握,这时我们就可以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其呈现出来,如背越式跳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做背越式跳高的视频画面,并将它的要领、重难点等在屏幕上显示,这样,通过不断的直观式画面的播放和讲解,学生就能在大脑中形成这一技术动作的清晰印象,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对这一技术动作有了正确、深入的理解,增强了体育教学效果。

总之,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身为农村高中的体育教师,我们应当极力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5)

一、高中美术课程资源的选择

现在的高中生都是“95后”,他们比较讲究自我,也追求个性,所以他们对艺术的欣赏普遍追求个性、另类,大多数已经忽略了传统的、民族的艺术,尽管如此,我认为我们选择美术课程资源的原则应该是:立足本民族,面向全世界,同时关注流行元素。

(一)立足本土民间艺术,为接纳和尊重多元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民间艺术是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校美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艺术与中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中学生与民间艺术对话,仅仅从画册上摘录我国精选的民间艺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提倡从中学生生活的本土文化做起,让中学生了解民居建筑、曲艺文化、年画、剪纸等本土艺术,这些艺术或许称不上是精品,但它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对这些本土艺术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传统文化环境的耳濡目染和不断的尝试理解、掌握的。这种艺术学习不必涉及抽象的艺术概念,更多的是依赖学习者与学习环境、材料的一种互动体验,而这恰恰是一种生态学的艺术教育方式,是一种更符合人性、更符合艺术教育本质、更符合中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所以高中美术教育课程资源的首选民间艺术,学生在与民间艺术对话的过程中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了解民间艺术的寓意,为今后步入更宽广的世界,接纳和尊重多元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汲取世界经典艺术的养分,了解人类多元文化的相似性及独特性。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各种经典艺术,了解不同国家、不同艺术流派的风格、特点,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对美的知觉和选择的敏感性,还将有助于培养超越文化的界线,自如熟练地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的能力,端正学习多元文化的积极态度,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世界经典艺术主要选择名人名作或是为世界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外国的作品;可以是生动形象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可以是非具体、无定型的抽象主义作品。让学生接触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帮助他们了解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及各自的独特性,学会分享共同的文化,容纳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三)关注流行的视觉文化,感受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气息。

视觉文化是近年来文化界、美术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由视觉艺术扩展而来的,目前对视觉文化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此处仅指各种多媒体视觉影像,如动漫、广告、电视节目、网络文化等。视觉文化是和商品社会、大众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虽不是经典艺术,却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比如广告:从平面到立体,从报刊到电视,从静止到流动,几乎无孔不入。除此之外,动漫、公共场所标志、雕塑等随处可见,中学生从小就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视觉文化环境中,如何对待视觉文化与经典艺术的关系,怎样将视觉文化纳入美术课程,丰富课程内容,都是我们关心的话题。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视觉文化,如果我们能用一个家喻户晓的广告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与学生讨论审美,讨论艺术语言的适用,是否有助于整合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感呢?只要教师选择得当,引导有法,视觉文化就完全可以获得与经典艺术同样的效果,把视觉文化和经典艺术完全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中美术课程实施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中美术课程实施,仅仅从艺术领域考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美术教育与学校环境创建结合起来,把美术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把美术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此加强美术与人类、历史、生活、情感等方面的联系,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与学校环境创建结合起来的多元美术教育。

环境是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场所,要让学生接受多元美术教育的熏陶,就要发挥学校环境创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环境布置和装饰中,应力求体现多元文化的特点,同时,遵循“立足本民族,面向全世界”的基本原则。校园里主题墙和橱窗是展示多元文化的很好方式。例如,我们可以布置一个“中国风”的主题墙,上面悬挂京剧脸谱、中国结、剪纸、年画等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及地方文化的图片和手工艺品,还可以设置一个“国际文化展示窗”的橱窗,展示各国的民族服装、工艺品及其他物品或图片,使其成为学生领略世界各国文化的窗口。此外,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或者教学楼走廊墙上布置一幅很大的世界地图,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贴上国旗和当地地理风貌和生活特色的图片……同时,尽可能让学生美术作品也成为环境创建的一部分,使环境创建的过程成为学生接触多元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增强多元文化环境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二)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多元美术教育。

1.融入真实的民俗文化环境,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对于民间艺术的学习,要强调其真实的学习环境。那些与节日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例如年画、剪纸、花灯等,在学生生活的社区随处可见,家长应引导学生参加本地相关的民俗活动,让学生接触本地的民间艺术,与民间艺人交流,在真实的民俗文化环境中,接受民间艺术的熏陶。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真实的民间艺术活动中,在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中,感受民间艺术的质朴率直、不拘一格,感受民间大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民间艺术表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

2.关注身边的时尚,引导学生判别视觉文化的优劣。有时大众视觉文化因其生活化的特性更令学生信服。对此,教师、家长、视觉文化工作者要意识到这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从看似平常的视觉文化中,认识到它不平常的意蕴。对于流行的视觉文化的学习,教师应从学生的身边做起,从学生关注的兴趣点入手,找寻有意义的题材,生成相应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比如,学生大多喜欢广告,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广告”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广告的收集、分享、交流、欣赏、设计、展示,学生不仅欣赏了多种多样的广告式样,学习到多种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包括美术、音乐、语言等),而且意识到了广告有优劣,逐渐提高了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以健康的审美观看待视觉文化,以新的眼光看待经典艺术和大众文化的关系。

多元文化提供的教学资源是数不胜数的,我们要善于取材,立足选择课程资源的原则,利用家庭、社会和环境因素辅助教育,我相信多元背景下高中的多元美术教育一定能开展、实施得很精彩。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6)

我国高中升学考试的种类很多,它们在实现选拔功能的同时,也以不同形式引导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简称“高考”。不同的高中升学考试,其引导对象、引导作用是有所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这一考试的对象是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由于我国高考实行分省命题制,高考方案由各省制订,因此考试内容也有所不同。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实行“3+文综、理综”模式。“3”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综”为政治、历史、地理综合卷,“理综”为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卷,考试科目基本涵盖普通高中主干课程。

综合分析我国各种高考模式,在对基础教育引导作用上,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都把引导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二是考试科目以不同方式涵盖普通高中主干课程:三是考试试卷分值力求与普通高中新课标规定的学分相匹配;四是试卷命题注重能力立意,强化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五是对体育、艺术类考生单独进行专业考试,引导中学生特长发展;六是允许和鼓励扩大高校招生自,引导中学生在合格的基础上发挥特长;七是招生考试政策试图引导高中既开足、开齐、开好规定的课程,又尽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应当肯定,这些设计、规定、措施的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也毋庸讳言,社会公众对现行高考制度的质疑也是屡见不鲜,其中不乏认为现行高考制度导致了基础教育的“择校热”和“负担重”。

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简称“对口单招”,是指普通高等学校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中间选拔新生的招生考试。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电视中专、技工学校及成人中专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的部分。考试内容一般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

这种考试也是高中升学考试的一种形式,招生计划纳入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之中,毕业生待遇与其他高校毕业生没有什么区别。这种考试存在的意义在于:在制度设计上,给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辟了一条可以继续深造的通道,使高中升学考试制度更加完善,有利于构建“升学立交桥”和“人才培养立交桥”,也有利于引导初中教育后的分流。在考试形式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文化和专业理论教学、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这一考试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人数不多以及文化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因素,因此社会关注程度不高,赞扬和质疑者都寥寥无几。

示范性高职院提前单独招生考试。这种考试实质是统一高考之外的另一种高考,考试招生对象主要为普通高中毕业生,考试内容为文化课,笔试后招生院校再进行面试,并综合评定成绩择优录取。

这种考试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种尝试,也是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多元化选拔录取机制,提升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种举措。由于考试招生在统一高考前结束,因而能够使一部分升入本科院校无望或者选择进入高职院的学生从统一高考中解放出来;也由于考试试卷的难度系数大大降低,因而有利于减轻这部分学生的负担。这种考试对普通高中尤其是非重点普通高中具有很现实的导向作用。这类高中面对选择进入高职院的学生。无需为提高升学率而加班加点,让学生重复做题,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进行因材施教,认真实施素质教育。

引导难,“难”在哪里?

应当认为,高中升学考试是多样性、多渠道的考试,为高中毕业生进入高校学习开辟了多条通道。如果把高考理解为高校招生考试,那么,高中升学考试的具体形式都应理解为是高考的一部分,其中国家统一高考只是高考的主体而已。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引导作用不令人满意,有高考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有非高考的因素。引导难,究竟难在哪里?

破除传统观念难度大。中国传统观念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鄙视技术”等。在这些传统观念影响下。普通百姓在人才观念上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科学家比工程师强,干部比工人强,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强等观念,因此,上大学的最初出发点是未来做科学家、当干部,至少也要做一个脑力劳动者。老百姓的普遍期望与社会分工的客观需求形成巨大矛盾,即使不可能进入“象牙塔”的人也不愿意轻易放弃对进入“象牙塔”的努力,而高考事实上是进入“象牙塔”的“敲门砖”。于是,普通高中就成为高考竞争的前沿阵地。普通百姓在教育观念上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学校教育比社会教育强,职前教育比职后教育强,文化知识教育比德育体育强等观念。因此,上中小学的目标是参加高考,最终上个好大学。在这种传统观念指导下,仅仅依靠高考改革很难改变基础教育的竞争状态,而要改变这种观念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破除错误的政绩观念难度大。中国人很重视政绩,特别是地方领导的政绩往往与老百姓的“口碑”以及干部的升迁紧密相连。所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般地方领导的座右铭。这种政绩观落实到教育领域,很重要的指标就是高考升学率。为了这种政绩。一些地方每年把高考升学指标压到中学,学校又压到班级。形成一级压一级的状况,最终使学生的压力增大。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把升入北大、清华,升入“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升入本科高校作为指标压到中学,定到学生人头。在这种政绩观的引导下,即使到普及高等教育阶段,也很难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或者说仅仅依靠高考改革很难改变这种局面。因为,无论如何进行高考改革,都不能改变高考的选拔功能,而选拔到高端高校的毕竟是少数人。假如地方领导把高考进入高端学校的人数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并且明目张胆下指标、大张旗鼓做宣传,那么,最终受害者必将是学生。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错误的政绩观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相当普遍。要破除这种错误的政绩观非一日之功能见效,也非教育部门一家努力能奏效,这需要大家都共同努力。

破除应试教育模式难度大。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完善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心理,传授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体魄和审美情趣等。学校和教师应当按照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采用科学的方法完成上述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合格。这也是国家一直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而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中学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狭隘为提高高考升学率而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内容狭隘为高考内容而非规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狭隘为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而非开启学生智慧。一些教师也习惯于应试教育下的教学,一些家长误认为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社会公众关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不太关注“不能让孩子伤在起跑线上”。所有这些都说明,破除应试教育模式涉及面广,涉及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下大功夫或许才能见效。

需引导,“导”向何方?

基础教育“择校热”、“负担重”、应试教育等问题的解决,需要高中升学考试特别是高考的正确引导,关键是如何引导?导向何方?《教育规划纲要》已经指出了方向,关键是如何组织实施。

以“分类考试”进行分类引导。“分类考试”是指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采用不同的高中升学考试方式,面向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高中升学考试方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再用同一张试卷进行考试、同一把尺子进行衡量已经不合时宜。目前的统一高考、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示范性高职院提前单独招生考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类考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类引导的作用。但是,由于统一高考“指挥棒”作用强大、其他考试招生比例过小等原因。“分类考试”所起到的分类引导作用十分有限。今后应当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变集中单一的招生考试模式为若干个供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的招考模式,实行“高端自主、中端稳定、低端放开、分类引导”。“高端自主”就是进一步扩大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和权限,允许其把高考成绩和学校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加权后进行录取,或者直接依据学校考核成绩或联合考试成绩进行录取。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单一依靠高考引导基础教育的弊端,但必须保证考试的科学性、公平性。“中端稳定”就是一般本科院校可以继续沿用现行的高考模式,同时对一些特殊专业可以适当增加面试等环节。这种方式可以保持统一高考总体稳定,合理地发挥统一高考对基础教育主要是基础文化教育的导向作用。“低端放开”就是高职院校招生考试不再依据统一高考,而是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或实行提前单独招生考试,或实行“注册入学”。这种方式可以使一部分考生从统一高考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和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形成对基础教育的另一种导向。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7)

(一)人才的概念

人才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小雅》:“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在古代汉语中人才一词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人们更多使用“君子”、“鸿儒”、“贤士”等词语,其实这些也就是人才的意思。

不同时期的人才有不同的标准。20世纪以来我国人才研究者对人才的定义仍然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的几种解释:

“我们所理解的‘人才’,是指那些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效果,对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对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对人类社会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

“人才是指在才能和贡献两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人。”

“人才就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进行了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上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人才,是在品德、智能、创造性三者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其实际水平和实际成果都杰出的人。”[1]

在上面人才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和我们所处的历史环境,我们把现时代的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才能和创新能力,已经或者将要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所需要的是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具有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一定的才能和创新能力便是这种人才观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已经和将要对社会作贡献,这一规定就把现在的人才和即将成才的人才包含在内,扩大的了人才的外延。

(二)多样化的人才观

人才观念,是指人们对人才的识别、选拔、管理、培养、保护等方面的根本看法。人才观念,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人才意识,它影响和支配着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人才观念。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说这种人才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今天则必须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何谓科学人才观?就是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眼光和科学的内涵,去看待和衡量人才。科学人才观认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积极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人才与学历、经历、资历、职称、身份等因素有一定联系,却并非因果关系。在人才构成要素中,第一位是能力,其次是经验,最后才是知识。人才观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社会其他构成因素的变革不完全同步。

科学的人才观与传统人才观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按照这种观念,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这将极大地激发千千万万人释放潜在才能,鼓励人人做贡献,人人争成才,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的精英教育的质量观和人才观再也不能适应我们这个时展的要求了。当今社会的发展更加依靠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二战后日本的迅速崛起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必须把人口众多的劣势转化成人力资源的优势。这就需要国民素质的的普遍提高,就要求国民成才。这里所谓的“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衡量标准,在当今由于教育的多样性和个人的需求,现今人才的形成便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二、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高校数量的快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新生,当年,全国高校就扩招了45万新生,2000年招生220万人,2001年共招生260万人。此后,每年至少以10%的速度递增。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2826万人,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最大的国家。而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4.2%,继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轨道上前行。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变化,便是学生规模的扩大,规模的扩大不完全的等同于大众化,他还有赖于其他各项制度的变化,在现实当中制度的变化是比较缓慢的。这一点1973年马丁·特罗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阶段过渡的著名论文,有精确的阐述:

“虽然变化的是类型,但学生数的增加的发生,几乎毫无例外地先于其他制度上的变化。”“数量规模扩张发生之后,在构成制度的诸要素中,首先是大学生的地位所具有的意义和选拔的原理发生急剧的变化。”“其他的构成要素与此相比,变化的速度慢,有时还会对变化有抵触。”特罗在这里所言的“其他的构成要素”,就包括人们对人才质量的评价因素。在我国的突出表现便是用传统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来衡量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这样做必然会对我国大众化的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2]

不容否认,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之内,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质量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但是,任何一种质量观的产生都依赖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并且为这一历史阶段服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的今天,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由这种趋势的影响将会发生改变。因为接受高等教育已不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已经成为人们必要的生活准备,甚至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它开始像任何产品和服务一样,其质量所表明的更多的是消费者对它的满意程度。从这种意义上讲,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最大变化是,质量不再是一种标准,而变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进一步说,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更多的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质量,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标准,不管哪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必须达到某一最低要求,它们之间的差别是这一标准之上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别。但大众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则不同。高等教育系统内不再有最低的质量标准,而只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进一步说,质量标准开始多样化,它们依不同目的和不同需求而定[3]。

高等教育大众化作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我国的顺利推行有赖于人们教育质量观的转变。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高教界和全社会经常关注的问题。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处于发展相当缓慢的精英教育阶段,很多人并未认识到高等教育质量观应随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因而仍在不自觉地用单一的精英教育质量观来评价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潘懋元先生在1999年我国高校刚扩招时即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人“正是由于将传统精英教育固定不变的准则来面对数量增长而感到困惑,处于两难境地”。正是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阶段,这种单一的质量观与多样化的人才观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传统的、单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已经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前几年出现的大学“升级”热现象,等等。如果不及时纠正这种单一的质量观,必然导致千校一面的现象,不利于高等教育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正如上文指出的,高等教育这一轴心机构职能的实现主要依靠人才培养的质量。衡量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主要是以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现实发展的需求,能否能很好地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我国的人才观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唯学历取才的做法正在遭受挑战,市场在面对高学历人才时也显得更加沉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质量过硬的技术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却备受青睐。一些高校的质量观没有很好的和社会的人才观进行融合,两者之间的鸿沟已经造成并将继续造成众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大学生就业难等等。二者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整合,就当前我国的具体国情和世界大背景而言,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须向多样化的人才观靠拢,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多元化。

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单一的、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将束缚人们的思维,形成了僵化的教育质量观,成为一种固定模式、思维定势。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必须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少数精英人才,只能满足少数部门的需求,这就忽视了社会的需要。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

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马丁·特罗指出:“大众型的高等教育系统是多样的,因此,它的社会功能、标准等也是多样性的。”潘懋元教授也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4]。由此可见,多样化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已经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有来自高等教育内部的,也有来自高等教育外部的。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刻不容缓。

三、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以上对于多样化人才观和现今高等教育系统中仍然存在的单一的质量观的分析,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种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与多样化的人才观相联系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必须以社会需要的多样化的人才观为指导。人才观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的依据。为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三大职能之一,这一职能的实现有赖于高校培养的大批多样化的人才,而不单单是传统的精英型人才。多样化的人才观已经为社会众多机构所接受,由于上述的原因,这种多样化的人才观在高等教育机构内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表现之一便是上述提到的高等教育机构仍在实行的单一的精英的学术型的教育质量观。但是大众化做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最终多样化的质量观、人才观必将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社会对人才观念多样化的呼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已经日益深入人心,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环境应该如何克服阻力谋求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努力转变教育观念

在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中,要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转变观念是先导。没有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就很难健康持续发展,质量的多元化就是一句空话。这是大家的共识。教育观念的转变包含很多内容,高等教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的转变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要强调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培养和综合提高。这就要求进行一系列的变革,比如,改革高等教育的教学观,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做好新时期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的宣传工作。

(二)建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以多样化为前提,这在高等教育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教育质量标准。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8)

大学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便是大学理念的演变史。“大学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追求理想、践行理念的过程。”“当人们审视现代高等教育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危机时,发现其主要根源之一在于理念的危机。”[1]人们在探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时,也逐渐将其他许多相关的概念、范畴(如“大学的理想”、“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等等)转换成、归结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中进行讨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再在高等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2]由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对高等教育发展实践的影响日益显著且呈多样化趋势,给高等教育理论发展及其实践带来了某些困惑。卢晓中认为:“解‘困’的途径就是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整合。” [3]高等教育的多元发展理念及其整合,事关高等教育理论发展及其实践的成败,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研究焦点。

一、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多样化的内涵与特征

理念(idea),是一个古老但又非常时髦的学术范畴。在日益广泛的使用过程中,“理念”逐渐获得了以下三大规定性。首先,理念是主体的思想观念。它是主体运用思想手段对客观对象进行理性认识和观念把握的成果,是主体在思维领域对客观对象的再现。其次,理念反映主体的理想期待。特别是反映主体正向、积极的价值期待,它为客观事物的未来发展确定了方向,为主体改造世界的实践指明了重点,能对主体的实践发挥价值导向作用。第三,理念所表达的内容应该可供实践操作。理念并非空穴来风,亦非主观臆造,科学的理念应该以对客观对象的本质性认识为前提,理念所表达的价值诉求应与认识本质、把握规律、确定战略甚至形成操作策略的活动紧密相关。科学的理念不仅在思想观念中具有思维操作性、在现实实践中具有实践操作性,而且还能从总体上指导实践操作。台湾中原大学校长张光正先生指出:“所谓‘理念’乃是共同分享的价值观,有理念即有方向感,即有目标性;有理念方有准绳、方有标杆。”“一个无理念之组织,犹如无舵之舟,无弦之弓,何之治?有理念之组织方能长治久安,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塑造优质之组织文化,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凝聚组织之共识,有理念之组织方能分享共同价值观。”[4]总之,理念就是以主体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前提,表达主体改造客体的目标期待和价值诉求,进而影响、规定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操作之思想观念,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

作为理念的下位概念,教育理念就是关于教育基本问题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的观念。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性指导思想,对教育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高等教育理念指的则是主体对高等教育现象、活动、过程的本质、原则以及运作规律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实践指向性的观念系统和思想体系。在高等教育理念中,有一种专门指向高等教育变革、调整和发展的理念,即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作为高等教育理念的子集,这类理念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或实践工作者以高等教育的历史实践和现实存在条件为基础,通过不断深入、日益全面的思想认识和观念把握所形成的,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适应性变迁的思想观念。由于高等教育的理念不仅会影响和决定高等教育的现实存在样态,而且还总是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甚至左右高等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理念在很多情况下就是现实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中,有三个因素值得重视。一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大学组织都会或多或少地创造一些新的理念。比如,中世纪晚期大学在初创时期就产生了“教学育人”理念;德国古典时代形成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理念;19世纪后半叶在美国形成并迅速推广“直接服务社会”的理念。二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逐渐出现的多种理念,往往通过“积淀”而非“替代”的方式被遗传下来。三是随着现代高等教育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多元利益主体竞相对高等教育提出自己的价值期待,并将这些价值期待以不同理念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三大因素,使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日益繁多。

对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理念,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予以归纳。如果从传统与现代的两分维度看,传统经典的高等教育理念有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等,现代新兴的高等教育理念则有育才兴国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面向社会理念、国际化理念等等;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热点的理念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私营化、国际化、民主化、终身化,等等。也有人认为,如果从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维度考察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则应该至少包含关于“大学是什么”的大学理念、教育目的理念、教师理念、治校理念。

对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可以从类型和层次两个维度进行归纳。从类型上看,可将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关于发展模式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如可持续发展理念;二是关于发展方向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如高等教育终身化、大众化、民主化理念;三是关于发展方式和途径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如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私营化、多样化理念,等等。

从层次上看,可将具有不同理论抽象程度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划分为两类。一种是基于理论和表达价值的理念(简称为价值性理念),这类理念主要从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的演绎出发,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倾向和理想追求。它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终身教育理念、教育民主化理念、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国际化理念,等等。另一种是指向实践和重在操作的理念(简称为操作性理念),这类理念在理论抽象层次和实践涉及范围方面要小于前者,并且它与高等教育的实践,甚至与高等院校的办学实践联系紧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高等教育的适切性理念、质量理念,以及在实践操作范围内予以讨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就是这类理念的典型代表。

二、现代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整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更是一个客观事实。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必然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就其正面影响而言,首先,它有利于全面发挥高等教育系统多样化的功能、全面承担高等学校多样化的职能。在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批判、文化选择等多种多样的功能。[5]要想有效发挥高等教育这些根基于结构变革而形成的多样化功能,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将它们具体化为特定的发展理念,唯此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进而赢得社会认同并转化为特定社会行动的具体目标。这恰好就是高等教育系统发挥自身多样化功能,履行和承担教学、科研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多样化职能的过程。

其次,它有助于广泛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高等教育价值期待。现代社会已经分化出了多种多样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高等教育提出其价值期待。在社会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多元利益主体针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多样化价值期待,往往会以各种理念的形式反映出来。高等教育利益主体及其价值期待的多样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能适应社会民主化的需要,有助于全面反映和综合满足多元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价值期待,从而推进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公平和社会公正。

第三,它有助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院校寻找其特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往往反映着不同层次和类型高等院校所对应的特定市场空间。高等院校顺应、承诺、应和与满足某种或某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定位特定高等教育市场、服务于特定高等教育需求的过程。 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有助于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不同院校实现准确定位、形成有序竞争,从而真正防止院校的恶性趋同、资源浪费。

不能忽视的是,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状态还有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它可能造成对有限高等教育资源的恶性争夺。不同利益主体为了满足自身价值期待、保证其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实践落实,必然会不遗余力地争夺高等教育资源。这种争夺将越来越突显并且不断加剧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当争夺陷入恶性循环时,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将逐渐被淡忘,对它的无穷占有却异化为目的本身,由此而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和浪费将不可避免。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条块分割”体制下的行业办学就明显地存在着这种不足。二是它可能会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选择。在发展理念多样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变革并走向何方,已经不能由某种单一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所决定。“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6]发展理念的多样化,甚至无序化和彼此冲突,意味着多元利益主体正在竞相影响和决定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这就可能导致高等教育陷入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对现代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进行整合是迫切的和必要的。

首先,它是推动教育主体之间协同发展的一种方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了“内涵式发展”阶段。一方面,高校成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中坚力量,时代环境要求高校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在质量、特色和结构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已经不能脱离整体单独进行,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成为各行业驱动发展的新思路。由此,高等教育只有整合多样化发展理念,在不同主体、多种需求与高等教育资源有限性之间寻求平衡点,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完美个性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主体之间在市场竞争中的协同创新与发展。

其次,它可以更深层次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试图构建一个满足各群体文化需求并存的模式,全面提升不同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促进社会公平。然而,忽略“准则”的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放任的高等教育多样化不但不会消除反而还会加剧高等教育的分化与不平等。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接受不同的教育。这有可能让学生在文化面前失去判断能力,为了适应文化差异而扭曲了学业标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中如果丧失了对人类共同优秀文化的引导,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在创造“个性”的同时,将形成局部分化,阻碍对共同文化、共同教育目标的掌握,使教育主体无法自由、跨领域选择接近主流文化,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文化上的孤立”,是一种“装饰性的变迁”。只有将多样化发展理念和共同认可准则公布在阳光之下,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更加契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角下的国家认同。多元文化发展是否必然成为国家、社会分裂的代名词,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标准,文化竞争与文化认同孰轻孰重,这种理想的沟通和包容情境如何成为现实,这是多元社会中自我认同与集体认同问题。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的问题在于――在多样化理念的沟通包容情境中,能否构建共同认可的发展理念。我国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符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民族工作的开展和民族政策的制订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教育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多元一体”应当成为未来国家与民族建构的指向。社会发展如此,推而言之,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的整合也更加契合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视角下的发展需要。

第四,有利于推进和提升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治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理念与价值追求,强调的是多元利益主体、多元理念的民主参与、协商决策,核心内涵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治理是开放、多元、包容的,由社会、公众、政府多维参与构成,具有对不同价值取向的争取、接纳与吸收的能力,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是理念、方式、制度与结构上的革故鼎新;二是治理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民主化语境下的新型管理范式,强调的是“唯则定国”、规则治理、依法治事,关注的是正义公正、合乎价值,追求行为的合目的性。在国家强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通过多元发展理念的整合,全面深化改革,实行治理上的变革,可以逐步形成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指引、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高校自主办学”的格局,可以加速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成,从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多元理念的整合是符合目前强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政策要求和时代需求的。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日益强调其内部关系(即高等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外部关系(即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整体和谐与良性互动。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多样化状态,既有其发挥正向功能的潜力,也有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为了高效、有序地发挥多元发展理念的正面影响,防止、克服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多样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对多元高等教育发展理念进行整合。正如德国著名学者赫尔曼・勒尔斯所说的:“大学独立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及支持它们的通才教育,这一切都是经典的大学观念发展的组成部分。为了有可能用理念论的哲学观点制定内部纪律和培养学术界的精英,必须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结合为一体。”[7]

三、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整合的类型和方式

“整合”(integration)原本是一个生物学范畴,指“机体或细胞中,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组织严密、功能上协同动作,组成完整的系统”[8]。在被社会科学广泛借用的过程中,整合获得了新的内涵:即依据特定的意义定位和价值预设,按照经过了价值判断和择优选择的规则和秩序,协调统一某些互相联系或彼此冲突的社会组织、社会活动或观念体系。

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之所以能够得到整合,原因有二。一是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彼此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这是整合的根本前提。“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9]在这幅画面中,就包含有由多样化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所构成的普遍性联系。二是主体的人能够认识多元发展理念,“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10]。这是整合的现实基础。

有机整合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理念,必须首先选择恰当的整合途径。研究发现,可以从传统与现代相统一、过程与目标相统一、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相统一、认识逻辑与客观过程相统一等多种途径进行整合。[11]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千姿百态,它们或是彼此冲突,或者存在着发展和递进的联系,或者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彼此交叉。因此从多种途径整合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必须对症下药,针对多元发展理念之间不同的关系模式,采取不同的整合方式,进行分类整合。

1.冲突型整合

有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彼此冲突、互相制衡。综观其冲突关系,总体上形成了三种模式。

一是趋避冲突模式。不同发展理念,或者是同一发展理念不同方面的内涵,由于既有其合理的成份,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因此可能存在正负价值上的冲突。面对这种冲突,整合的重点就是厘清优劣、辨别正误,更准确地说,是要厘清不同理念或同一理念不同方面的内涵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的正误和优劣。比如,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理念与单一化、趋同化发展理念之间,就存在着这种趋避冲突关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多样化发展理念值得肯定,而单一化、趋同化理念就必须谨慎对待;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则对单一化、趋同化倾向给予了否定。单就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理念而言,它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中组织机构、办学层次和类型,乃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逐渐得到了认同,但入学门槛的多样化,特别是歧视性的多样化,比如,依据家庭出身、种族、血统等外在因素设定不同的入学门槛,必然会遭到激烈的反对。

二是双趋冲突模式。有些发展理念都代表着和预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趋势,但由于高等教育可利用资源的有限性,这些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实践中可能会产生资源争夺。对于这些理念,不能简单地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应多元兼顾。比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初期,有些人认为大众高等教育理念与精英高等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趋避型冲突关系,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就意味着放弃精英教育。其实这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误解。原因在于,大众高等教育和精英高等教育,不但应该而且可以同时坚持。

三是双避冲突模式。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些发展理念可能不太合理、科学,但由于传统势力的坚持,也可能由于尚未形成新的替代性理念,这些发展理念还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在两种或多种可能产生问题、带来危害甚至导致恶果的发展理念之间,就必须按照“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整合。比如,由于“高等学校这一过去一直是选择少数学术精英的机构,现在还起着分配职业阶梯上的等级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作用”[12],所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念根据个体接受高等教育之后的个人收益大于社会公共收益的理由,坚持认为不能完全按照“学术金本位”的原则分配教育机会,学生应在分担必要的高等教育成本之后才能享受高等教育。由于学生家庭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能力不同,必然会引发大学新生失学的现象,高等教育的不公平也就会因此而产生。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念和公平理念,是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一个具体表现,它们一方面都是解决特定国情问题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它们不但会分别产生新的问题,而且还会成为导致对方陷入困境的原因。这就构成了双避冲突关系。

对彼此冲突的多元发展理念进行整合,实质就是借助公共选择和集体决策,形成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合力”。恩格斯认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13]“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也可以看成恩格斯所讲的“意志”,多元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彼此整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动力的过程,类似于多种社会发展“意志”互相冲突形成“历史合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不断新增,也随着旧的发展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获得新的内涵,更由于已有的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程度不同的重要性,那么整合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的努力决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会一蹴而就。整合,是由无数个前后继替的逻辑单元串联而成的无限动态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权重各不相同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通过互动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将决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选择,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则是对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及其权重对比状况、彼此冲突情况的制度化。当然,对多元发展理念进行整合,并不会使矛盾和冲突彻底消失,它只是对多元发展理念之间相互冲突的阶段性结果的客观表述和自然反映。

2.发展型整合

并不是所有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都存在冲突关系,有些发展理念借助特定发展逻辑链条,保持着如下两种发展型关系。

一是因果型关系。在两种或多种已有的发展理念之间,存在着因果型关系,其中一个或多个理念的出现和存在将引发其他理念的产生。以高等教育的自治、竞争和特色化三种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为例:高等教育自治的获得与扩大,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高等教育自治权力的扩大又必然带来或伴随着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高等院校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进行特色化改革和发展。再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必然依赖于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变革;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则需要各种各样的现代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尤其重要。[14]再看“学术自由―创新―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学术自由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15];没有学术自由,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很难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生成型关系。有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具有原生性质,其他的发展理念则由它产生;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以1998年世界首次高等教育大会为例。此次会议提出的系列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就存在着这种生成型关系,其中所包含的发展逻辑是:“生成理念―目标理念―展望理念―行动理念”。生成理念的主题是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系统的指导理念,它决定着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取向;目标理念的主题则决定着行动理念的主题;行动理念的主题以目标理念的主题为依据。具体例证之一是,会议提出:“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成理念)――加强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即以高等院校的作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来衡量(目标理念)――加强与职业界的合作和对社会预期需求的分析与预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应从长远的观点和广义的角度看待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关系(展望理念)――使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新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行动理念)。”例二是:“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体现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并应进一步加强,以确保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其效率和保持其质量及针对性。”在这个表述中,“资金来源”、“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态度”、“效率”、“质量”和“针对性”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成型关系理念链条。[16]

整合高等教育多元理念之间的发展型关系,关键在于梳理出并保持好不同理念之间在特定逻辑链条上的发展型关系。忽视发展型关系,或者发展型关系出现断裂,都会导致发展型整合的失败。

3.包含型整合

有些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之间并不存在冲突型关系,也不存在发展型关系,而是在内涵和外延方面存在着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某个或某些发展理念等同或类似于其他理念,或者作为其他理念的某些方面包含于其中。

以高等教育的私营化、社会化、民营化、产业化理念为例。高等教育的私营化(privatization),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美国、日本、泰国等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传统上排斥私营化的欧洲也出现了类似趋势。在中国,与“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宏观指导、省级地方政府全面统筹、高等院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宏观体制改革相一致,“面向社会”的改革趋势推动着高等院校首先在后勤管理方面实行社会化改革。而在传统单一型公立高等教育模式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变革需要的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又引发了民营化的潮流。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能否”、“如何”产业化的问题一再受到关注。这些发展理念在本质内涵及其外延方面存在着交叉。为了澄清思想、辨别正误,非常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整合。

整合存在着包含型关系的多样化发展理念,关键在于清晰厘清、准确界定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具体而言,私营化指的是高等教育的非国有、非公立倾向,它是对自18世纪以来世界教育领域出现的国家主义思潮的一次否定。但在不同的国家,对于高等教育能否私营尚有较大的分歧。对于社会化,需要思考的是,“社会”所指何物,社会与市场的关系如何界定?社会化作为运动过程和运动目标,分别具有何种规定性?随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需要思考的是,虽然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及其运行在很多方面参照了民营经济的成长方式,但“高等教育的民营化”概念能否运用,它与高等教育的私营化概念一样,能否应用于中国?产业化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广受关注,并且争论较多。有观点认为,教育是一个同样必须关注“成本―效益”的产业,但不能产业化;有人进而追问,“教育产业化要‘化’掉什么?”不管人们对这些理念作出何种界定,超越各种争论、厘清各自的内涵和外延,特别是挖掘不同理念在特定国情下的真正所指,是有效整合包含型发展理念之间复杂关系的关键所在。

文中对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之间的复杂关系及整合方式的探讨,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由于现实实践变幻无穷,不可能完全穷尽所有关系状态,因此也不能穷尽多元理念之间的整合方式。但必须认同的一点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整合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16]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46.

[2] [3] [11][14] 卢晓中.试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4(1):16-23.

[4] 黄俊杰. 大学理念与校长遴选[M].台北:台北通识教育学会,1997.121-122.

[5] 陈伟. 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哲学反思和历史溯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13-19.

[6][12][15] [美]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2,66,47.

[7] 赫尔曼・勒尔斯.经典的大学观念:洪堡构想的大学观念的起源及其意义[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0(4).

[8] 朱智贤.心理学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39.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9)

一、 本科教育概述

“本科教育”本意是“尚未获得毕业资格的大学生教育”或“尚未取得学位的大学教育”,其原因在于自中世纪大学创办以来,高等教育最早只有一个层次 。但近 代高等教 育移植到 中国时 ,高等教 育已发生分化(先后出现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我国学者把Undergraduate Education意译 为本科 教育 ,大 约 是想说明这 ~级 教育是“原本就有 的”或 “基本 ”的。 本科教育从 属于高等 教育 ,属高 等教 育中 间层次 的教 育。按照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解释 ,本科教育属于“第三级第二阶段(或总第六级教育)教育,与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构成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为高等教育的主干部分”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中第十七条规定 ,我国本科教育学 习年限为 四至五年 ;第十六条第二款规 定 ,本科学生 的基 本规格和 质量标 准为“掌握 本学科 、专业 必需的基础理 论 、基 本知识 ,掌握本专 业必要 的基本技能 、方法 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 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 二款 )与本科教育相应的学位是学士。学生完成其学业 ,并经考核合格后,一般发给“学士”学位证书。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与骨干,是一个大学的基石。它往往是社会 关注的焦点 ,也是 国内外 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从国际范围看,世界各国的本科教育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有的甚至是根本性变革,传统的本科教育受到新的挑战。许多国家如英国、德国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 革。世界高等教 育最发达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也发表了《重建本科教育 :美国研究 型大学发展 蓝图》的研究报 告 ,从 美国研究型大学 的特点和面 临的挑战 出发讨论了本科教 育 问题 ,并提出了改革本科教育的十大对策。目前在我国,本科教育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目标雷同、特色迷失 、盲 目追 求 “大而全 ”,纷 纷 向北大、清 华 一流大学看齐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阻碍本科教育的可持续 发展 。如 果我 国本科教 育继续陷入这 种趋 阃的漩涡 ,随波逐流 ,多数高校会在竞争中丧失优势,加重高等教 育的不公平现象 ,最 终导致整个 高等教 育迷失方 向。因此 ,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应当且必须走多样化发 展之路 。

事实上 ,教育多样化早就出现在现代教育中,但至今我们之所 以讨论 这个话题 ,是因为 目前教 育的多样 化不能得 以充分 发展 。社会政 治 、经 济 、科技发展都对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因此 ,教育要求向多样化发展 也越来越迫切 ,本科教育更是如此 。

二 、多样化 :我国本科教育的现实选择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需要 本科教育多样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提高适龄青年接受高 等教 育比例的 同时 ,也使教育的对象 、教 育 的目标 、教育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正如马丁 ·特罗教授所认为:“由于高等教 育规模 在量上的增加,高等教育 的全 部活动都要发生变化 。大众化是揭示变化的一种理论,是揭示变化的一个信号 ,它具有一种预警功能 。”他进一步说明 :“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 l5%这 个 区间的时候 ,高等学校的活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我注意到 ,当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 20世纪 30年代末期达到这个区间的时候,高等 学校 的活动开始发生变化,但是 ,在相 当长的时间里,并不是所 有的人都认识到了已经和即将发生的变化。我要提醒他们,高等教育要发生重大变化,对即将发生的变化 ,我们要有所准备。”马丁 ·特罗教授指出在从精 英教 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人数的增长也意味着学生的家庭出身 、特性、动机 、志向、兴趣和经历的多样等教育同样的多样陛来反映教育中学生的多样性”。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 ,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具 有不同 的类型和特 点 ,需要高 等教育也具 有不同 的类型和层次,因此产 生了学 校设置的 不同类型和不同定位。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本科教育理应随之发 生一系列变 革 ,形成 不同类型的本科教 育共 同发展 ,来适 应人们 的多样化教育需要 ,呈现 多样化 发展趋势 。

与此同时,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我国目前高等学校本科生数量与 1998年相比翻了几倍。其中重点大学 、研究型大学的扩招,使一般的地方性教 学型本科院校 的生源质量 明显下降 。在扩招前,许多教学型高校实际上承担了部分研 究型大学 的“精 英教育”的任务,而 扩招后教 学型高校就 不再有“精英学生 ”,“精英教育 ”的任 务落在 了重点大学的肩上,地方 高校、教学型高校 则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 。也就是说,大众化阶段高校的分工将更加明确 ,本科教育结构 类型调整成 为必然。

然而,现实中一些举办本科教育的院校职能不清,分工混乱,相互串岗 ,盲目攀比 ,追求办学 “大而全 、高而尖”,拼 规模 、争升 格 ,纷纷提 出 了大 同小异的发展目标 ,使我国高校本来已经存在的 “干校一面 ”、特色不明显和人 才培 养模式单 一的问题更加 严重,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就像我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所指出的,高等学校“要各看各的情况,不要互相攀比,一哄而上。不要工农兵学商,什么都想办。不管怎么说,万事皆备于我’是不行的。不要把多样化社会化看 成是小而全 、大而全 ” 。因此,本科教育只有去除趋同化、走多样化发展之路 ,才能帮助高校走出角色错位,浪费资源的误区。

(二)社会需求多元化需要本科教育多样化

一方面 ,高校发展目标严重趋同,纷纷追求 “全省一 流”、“全国一流 ”乃至“世界一流 ”,干校相争于一域 ,盲目攀高 、求大 、尚名 、逐利 、趋同的不良倾向十分普遍 ,致使众多高校在追求着一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一培养 高层 次、高 质量 的高级专 门人 才和 精英,很少有独到的人才培养规格表述和相应的培养模 式设计 。结果 ,不 同高校培养 出的毕业生难免干人一面 ,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标准件”和“通用件”。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很多企业难以聘到一线急需的大量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干人一面 ,使得原来的“就业难”更是“难上加难”。由于人才市场不健全 ,社会上仍存在着高层次人才与低层次人才之间简单替代的现象,因此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进而更加模糊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 的设计 。因此面对经济与社会的转型需求高等教育面临着结构改革与调整的严峻任务。

众所 周知,“社会各行 各业所需要 的人才是多类型多层次的,而这些人才需要在不同的学校里进行培养,必须以相应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依托”。在研究生教 育和 专科层 次 的职 业教育快速 发展 的情 况下本科教育类型如果不多样化,还是一味地沿着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单一方向发展 ,势必会激化本科毕业生就业 的结构性 矛盾 ,违背社会对本 科教育的实 际需求。是关注升层次、新增学位点,还是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是重“学”轻 “术 ”,还是培养适 应社会需要的应用 型人 才?这些 问题 已尖锐 地摆在高等 学校面前。如果再不正视这些问题,而是一味地关注升层 次 、增学位 点 ,那 么 ,我国高等 教育 与社会 经济发展 建设 需求之 间 的不适应性 和矛盾 将进 一步 加剧大学生 的就业 问题将更加严峻 。

因此 ,新一轮高等教育类型结 构调 整势在必行我国本科教育必须以多样化来回应大众化时代社会对 人才要求 的多样性和 多层性 。高校必须面 向国家和地方需要 ,合 理分工 ,做到各种类型和层次 的本科教育之间 明确 分工 、密切 配合 ,共 同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实现 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提供强 有力的人才支持 和知识贡献 。

三、我国本科教育多样化的思路

(一 )树立本科教育多样化发展 的观念

教育作 为一个相伴人类社 会而生的 系统 ,自当有五彩缤 纷的生存 与发 展状态 ,能够调和 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只有充分把握其“同一性”,又特别注意其 “差异性 ”,才 能不断地促进教育事业发 展 ,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对教育的期待。

正确定位,树立科学发展观,厘清办学层次和类型 的边界 ,以不 同的层次 、类别 、形式 、特 色的教育来满足社会 和人们 的不同需要 ,是提高教 育资源配置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的关键 ,也是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中亟待解 决和研究 的课题 。一所大学能做什么 ,能培 养什么样 的人才 ,对人类作 出什么样 的贡献 ,以及 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取决于该所 大学拥 有的资源特点 。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尤其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办学历史、学生素质、师资力量、科研环境 、学术氛 围等方面存在很 大的差别 ,都需要科学、理智地看待 自己所处的地位 ,把握好自己的发展方向,分工、分类发展本科教育事业。如教学型本科院校应当集中精力发展实用型本科教育,研究型大学应当集中资源办“精英教育”。当然,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是学校规模的扩大,还包括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包括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进以及社会适应性的增强等 。

(二 )坚持精荚型本科教育和大众型本科教育共同发展

近几年 ,高等教育经历了高速度、大扩招等大规模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较之以前的精英教育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某些方面会有所变化 ,甚至是质的变化。本科教育首先就遇到了在高等教育中定位的问题。根据《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实际上在高层 已意识到并完成了这种理念的转换 ,将本科教育定位于“高等基础性教育”。同时所 有高校都承 担着大 众化教 育任务 ,似 乎给人 造成一种错 觉:高 等教育 已经大众化 了 ,不再需要 也不要提精英教 育了。

然而 ,事实恰恰相反。大众化的高等教 育必然导致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则意味着不 同层次 、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高等学校的共同存在和共同发展 ,而且各种学校相互依存,缺一不可。马丁 ·特罗教授指出 :“从精英向大众化、普及转变 ,并不意味着前 一个阶段的形式 和模式 必然消失或得到转变。相反,事实证明,当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逐渐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容纳更多的学生,发挥更加多样化的功能时 ,前一个阶段的模式仍存在一些高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中。”同时,“当代高等教育正向两端延伸:上一端(即学术性大学)循着学术性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趋向现代化、整体化、国际化;下一端(即非学术性大学)则根据实用原则,朝着‘庶民高等教育’方向发展,趋于大众化、普及化、多样化 ”。理论上 ,精英教育机构培养的是理论型 、学术型人才,理 论基础 比较宽厚,并在宽的基础上有所专,成为创新拔尖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培养的是实用型 、职业 型技术人才,只求理论够用,着重于学好职业知识技能,成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有一定技术的专门人才。从 国外的经验来看,精英型的大学,一般 不承担大众化教 育任务,虽然 有的也办大众化教育,但大多是另设附属机构,另搞一套模式。大众型人才的培养,是由社区学院、多科性技术学院、短期大学、开放大学等来承担 的 。因此 ,在我国,本科教育一方面要 适应高等 教 育大众化的要求 ,另一方面还要 保持对人才培养 的精英意识,也就是要坚持大众化阶段的精英型本科教育与大众型本科教育两条腿走路的格局。

(三 )引入高等教育竞争机制

冯向东教授认为:“对高等学校合理定位的规范化和分类指导的原则 ,有助于减少竞争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让更多的学校把办学实践纳入一种理性决策和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过程,但首要的和根本的,是决定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竞争机制。”通过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竞争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裁判员”角色和高等学校的“运动员”角色 ,才能促进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 ,使其真正地成为高等教育市场的主体。值得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引入竞争机制之前,政府首先要废除对非学术型高等学校的歧视性政策,创造有利于各种类型和层次高校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应当对学术型与非学术型高校、研究型高校与教学型高校一视同仁,即只要高等学校在其所属类型和层次上办出了特 色和水平 ,就 应该提供 大体平等 的资源配 置和奖励政 策等 。

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但绝不是要求所有大学都变成世界一流大学。只有不同类型、不同层 次的大学协调发展,并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才能形成多样化 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因此本科教育抓住机遇、整合资源,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各自的战略发展重点和特色,跳出“高、大、全”的误区,服务和贡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这应是我国本科教育新 一轮发展的重要思路 。

正如香港科技大学吴家玮校长所指出:“一所好的大学在 一个 区域 ,等于 一条鱼在水 缸里 ,拿 出来就会干死 。一所 大学必须清楚 自己在 国家 、地 区和 不同阶段中的发展情况,比如属于哪种类型,与别的学校有何区别等 ,这些都考虑在内 ,才会定位清楚。不能都是研究型大 学 ,要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1O2.

[2]教育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词典(第三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4.

3]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内涵与价值——与马丁·特罗教授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03,(6).

[4][7][美]马丁·特罗;王香丽译.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

[5]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180.

[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 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 [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7.

[8]金世柏.对 9O年代高教研究的思考[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1,(1).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10)

【关键词】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重要意义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施,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缓解学生身心压力,而且对于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推动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施,有利于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更新。下面主要从初中体育教学多样化的重要性,多样化的方式,以及多样话的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多样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根据初中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学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单一的知识性教育发展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初中体育多样化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也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是在结合学生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单一的说教模式,通过新型的教学设施,教学器材,以及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学进行多样化的改革,这就有效的提高了初中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

2.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多样化的体育教学,通过不同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层次教学,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体育优势,在轻松快乐的教学中得到锻炼。

3.有利于完成体育教学目标

多样化体育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对学生具有很大吸引力。另外在体育运动中加入体育游戏,则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能够帮助老师有效的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二、体育教学多样化方式分析

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整个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娱教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性教学。

1.情景教学模式

情景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可以创造出良好的体育氛围,让学生产生共鸣。主要可以采用实物结合,生活相加,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情景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篮球训练时,可以通过姚明、科比等人物的成长故事来进行渲染,然后通过巧妙的语言描述或者简短的视频播放来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体育游戏模式

游戏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多运用游戏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氛围,而且有利于学生投入到运动中。例如,在体育锻炼初期进,可以进行“喊数抱团”的游戏方式进行热身运动,具体可以根据本班学生数进行分组,然后围成两个大圈进行慢跑,老师站在中间,然后喊一个数字,比如3,然后学生根据听到的数迅速的和相邻的学生自由结合,组成3个人的小组,输的进行惩罚,可以让输的学生做一些体育运动,或者给大家表演节目。

3.体育运动多样化模式

单一的体育运动常常会让学生感到厌倦,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活动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让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而且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性练习。例如,在体育运动中,老师可以根据男女生运动特征,以及学生爱好,多提供一些运动器材,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足球等。

4.趣味运动模式

在体育运动中,重复的进行一种动作的练习会给学生造成疲惫,从而会导致学生消极对待此项运动,因此在一项运动中,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运动模式,增加运动的趣味性。比如,在跑步过程中,传统形式上都是“一字长龙型“的跑步模式,时间长了就比较乏味,这是就可以改变跑步模式,在以前的跑步基础上,进行“首尾互移”的模式,让最后的学生替代领头的学生,这样依次进行;也可以在跑步过程中,增加趣味性的运动,比如在环形跑中,让学生边跑边进行篮球的传递,这样能够有效提高锻炼的趣味性。

5.竞赛模式

竞赛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中,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在运动中学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灵敏度,和团队配合性,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体育运动模式。比如,在初中体育运动过程中,体育老师可以联合其它班级上课的体育老师,然后,两个班级组织一次体育竞赛,比如篮球赛,比赛可以分为两场,男子篮球赛和女子篮球赛,各班分别选出自己选手,组成自己班级的男生队和女生队,剩余的同学做拉拉队。由于时间关系,可以进行20分钟男生赛和15分钟女生赛,可以将各班的分数进行合并,然后算出总分,这样可以有效的调动男女生之间的积极性,增强班级荣誉感。

三.初中体育运动心理教学方式探究

体育运动不仅要提高教学模式,也要提高心理教学方式,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作用,这样才能整体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真正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心理教学方面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提高锻炼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比如,在跳高练习中,学生常常由于害怕而不能完成练习,那么老师可以进行讲解,示范,通过降低高度来增强学生自信心,然后一步步的提高难度,当学生第一次成功后,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而且还会感受到跳高的乐趣。

2.培养健康心态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老师可以充分利于体育竞赛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健康心态,在比赛中学生会通过相互鼓舞,相互合作,进而培养学生感情,克服自身的一些自私、任性等不良品质。另外老师也可以通过拔河比赛、接力赛等运动来提高班级凝聚力,锻炼学生意志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应对挫折困难的能力,进而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四、结束语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加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进而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在快乐轻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当然,多样化体育教学模式,还需要结合各个学校的教学特点进行应用,不可一味的仿照,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多样化体育教学的作用。

高中教育多样化篇(11)

引言

少年强则国强,一直以来,广大青少年都是祖国的希望。初中学生作为我国的青年,担负着建设国家美好未来的重任,理应成为有知识有文化,健康阳光的一代。但是,据调查,我国大部分初中学生身体素质、运动素质近年来呈不断下降的状态,并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我国中学生的长期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进行了中学体育教育改革,体育多样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增强初中生群体的身体素质。本文分析了在初中进行多样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并给出了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初中体育教学多样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授体育课,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重视其主体性。哲学上来讲,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能够促进或阻碍事物的发展。在初中,学生们已经是具备独立思想的个体,有其自身的思考判断能力。初中体育教学多样化有利于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体育技能、锻炼体育能力。老师在授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有效教学的实现,也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即不仅仅只是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将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仅仅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已经行不通,而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其培养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在初中开展多样化体育教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基本体育知识,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体育教学的内容变得更丰富,让学生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来选择学习的项目,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有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我国各初中都重视学生们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视初中教师们的教学情况,但是缺少对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情况的了解。有效教学告诉我们,只重视教师的授课情况而不重视学生的进步情况,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与教育的宗旨是相背离的。因此,我国各大初中应该立足于有效教学,基于有效教学来进行学校的教学管理。多样化的初中体育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理念。该理念是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采用新型的体育教学器材、体育教学设施、体育教学方式等,改革与创新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推动初中体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则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四)有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初中老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变以往体育课内容一成不变、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局面。除了最基本的体育知识的教授外,初中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教授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学习策略,同时培养其终身运动的意识。体育作为一门技能,学习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在日常生活中去使用它。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有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初中老师注重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初中体育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对一件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时,才会想去了解它、学习它、研究它。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老师既是组织者、参与者也是领导者,老师应该主动学习,想办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新提出的情境教学法,创设出适合学生参与的的情境,营造、创设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营造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排解学生的枯燥感,使其对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更透彻,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爱上体育运动。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以及良好的运动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体育多样化教育的开展。

(二)各大初中建立适应开展体育多样化的新课程体系

现目前我国初中体育课堂设置不合理,每周体育课太少;初中学生与体育老师之间缺少课下的互动;初中体育活动类型单一且数量很少;学校硬件设施的缺乏导致体育老师授课局限性高,教授体育运动的种类也很少。各大初中要建立起了适应体育多样化教育的新课程体系,教育学生树立起体育运动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在学校内开展体育多样化教学。学校的体育多样化教学理念也要要采用人性化教学,将学生放在主置进行教学。以学生为根本,组织设计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同时,学校的体育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地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科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计策,教授他们去掌握基本技能,体会其中的乐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三)初中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

初中体育老师们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体育课程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利于在初中开展体育多样化教学。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想要得到实现,首先初中体育老师们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现目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太过单一与陈旧。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趣味探究性教学模式被众多专家学者所倡导。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体育老师们在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时可以借鉴现在很火的趣味探究性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简单有趣内容,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活力,有助于初中体育多样化的落实。

(四)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体育教学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农业化、工业化进程后,现在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随时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现代信息技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点,也越来越广泛地被人类所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不仅仅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初中体育教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出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现代信息技术体系。初中体育老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相关设备,通过信息技术的生动性,来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运动兴趣,引导其将课堂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将来的生活中去,优化体育教学的过程,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进体育多样化的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