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9 17:23:45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篇(1)

市场环境是指影响企业产品和销售环节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与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分析的需求情况,从而组织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活动,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销路。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从市场环境中获得各种生产原料供应,促进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市场环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客观条件。市场环境的各种变化会引起不同的效应,既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也可以威胁到企业的经营,阻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展开。因此,企业开展活动之前,必须对当时的市场环境进行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市场环境主要分为以下六种:1.政治环境。其主要是指企业面临的政治形势、制度和状况。包括国内,国际政治环境。2.法律环境。指企业在展开经营活动时,应该遵守的各项条例、法规、法令和法律。3.经济环境,指企业面临的各种社会经济情况。主要包括经济条件、运行状况、交通运输、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自然资源。4.市场社会文化环境。主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信仰、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等等。5.市场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气候、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地理因素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6.市场竞争环境。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来自社会经济的竞争,其中经济环境是制约企业的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art)也称为环境设计(Environmentaldesign),是我国仍在发展阶段的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由于环境艺术的崛起较晚、发展缓慢,因此还没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著名的环境艺术家RichardDober说过:“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环境艺术是一门绿色的艺术学科,也是创造和谐和持久的艺术。其主要包括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壁画和城雕等。这一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在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的标准下产生的一门艺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逐渐上升,对居住水平和各种环境艺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要求推动了我国当代环境艺术的崛起和进步,使得环境艺术成为了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重大成就之一。环境艺术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功能,对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装饰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环境艺术对市场环境的推动作用的逐渐深入,其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了促进这一艺术的更好地发展、培养市场上急需的环境艺术专业人才,这一艺术被编入我国大学的专业课程。1985年,中国建筑学会于北京召开了青年建筑师的座谈会。座谈会上,为人们讲解了环境艺术的性质,让人们能更深入地了解环境艺术。座谈会后“,环境艺术”这一概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87年,《中国美术报》也特意开展了以环境艺术为主题的座谈会。从此,建立了环境艺术学会。1988年,《环境艺术》问世。1989年,由中国环境艺术学会筹办的“中国优秀环境艺术作品评选活动”在全球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1992年,成立了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其创建目的是提高人们居住环境的质量和舒适度,创建我国当代的环境艺术,保证社会和谐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的脚步逐渐加快,我国的环境艺术尚未成熟,仍需要得到更大地进步。

三、市场环境和环境艺术之间的关系

1.环境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市场环境的稳定环境艺术是一门以城市建筑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学科,受到了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一项热门的专业。这一艺术的崛起和发展,是我国当代建筑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进步都需要和谐和稳定的市场环境。稳定的市场环境需要市场上的供需关系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扩大企业的市场,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当企业能够正常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市场环境也会随之趋向稳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逐渐上升。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一消费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环境艺术,培养大量的环境艺术设计类的专业人才。作为一门艺术,环境艺术主要结合城市建筑的设计、城市的规划、造型艺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各类人才,为人们的居住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提高人们居住环境的质量和舒适度,也发展了我国现代的环境艺术,保证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门学科,环境艺术也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由于我国环境艺术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因此我国的环境艺术没有得到较好地发展。但却是一项非常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艺术,其发展空间较大,社会上对这一类人才的需求较大,所以拥有较好的就业前景。优秀的环境艺术,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建筑外观的要求,也能让人们感受到居住环境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满足了该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能很好地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同时,环境艺术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市场环境的稳定。一旦拥有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能正常有序地进行,消费者的需求和市场的供应能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2.市场环境的和谐也促进了环境艺术的发展环境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现实价值的艺术学科,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较大地推动作用。市场环境的和谐与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相当有利的,为企业展开生产经营活动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氛围。环境艺术的发展能有效地满足人们对当代建筑、城市的高要求。一方面,利于提高居住环境和建筑物的质量,促进我国当代环境艺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的发展,需要和谐的市场环境。要想发展环境艺术,必须先稳定我国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主要包含四个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竞争因素。因此,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从这四个因素展开分析。首先,分析消费者的状况。掌握属于自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消费者,通过对消费者的状况和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扩大消费者市场;其次,分析当时的经济状况。国家的经济形势对市场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当经济增长时,市场相应扩大,反之,市场缩小。技术因素也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元素。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才能制造出功能齐全、高质量的产品。此外,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最后,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手段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如今的社会经济状况下,社会竞争力愈来愈激烈。为了能站稳脚跟、不被社会潮流所淘汰,企业可以通过好的产品质量、合理的价格、良好的售后服务等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篇(2)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 知识结构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亟待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必须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深入分析和研究,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既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的工程师。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为人类创造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一方面,设计师既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即人与物的关系,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市场价值观念,这是当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品以个性化、标准化的形式出现,但又必须体现出产品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大要素的综合。因此教学中知识结构也必须是双重的、多元的。 

1、实用性要素的分析 

设计首先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它是第一性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上一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感官的需求,它是第二性的。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解决设计适用性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制图知识,主要掌握设计施工语言;材料知识,掌握材料的性能、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知识,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加工工艺的程序和特点;人机工程学知识,研究人的生理特征,诸如人体尺度、动作分析、感觉分析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帮助分析、研究设计。除了要熟知上述的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数理化基础。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人们的注意力向形式感方面倾斜。人们更习惯用个人在行为、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经验去衡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而加重了艺术设计的含量。这在客观上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学科常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并能把握一定的民族特点、经济、地域文化和社会意识,去更好的统一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从中获取创作灵感。 

2、文化性要素的分析 

任何设计在满足了物质功能基础上,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才具有生命力。单纯追求物质功能的产品,只能是工作原理的物化而谈不上美。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制约,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宗教文化信仰不同,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常识,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才能设计出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优秀作品。 

因此教学中相关的美学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绘画基础知识,提高素描、速写、默写能力;色彩知识,色彩的构成和色彩的运用能力;构成设计基础,二维和三维空间构成的能力等。 

3、经济性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最终以产品的形式出现,它通过市场和经济规律体现其价值。因而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设计前期针对诸如现状、需求、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的市场调研,并研究产品价值和成本的关系,选择最合适的材料、结构和施工形式等。因此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具备市场营销学、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 知识结构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亟待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必须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深入分析和研究,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既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的工程师。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为人类创造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一方面,设计师既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即人与物的关系,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市场价值观念,这是当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品以个性化、标准化的形式出现,但又必须体现出产品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大要素的综合。因此教学中知识结构也必须是双重的、多元的。 

1、实用性要素的分析 

设计首先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它是第一性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上一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感官的需求,它是第二性的。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解决设计适用性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制图知识,主要掌握设计施工语言;材料知识,掌握材料的性能、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知识,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加工工艺的程序和特点;人机工程学知识,研究人的生理特征,诸如人体尺度、动作分析、感觉分析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帮助分析、研究设计。除了要熟知上述的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数理化基础。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人们的注意力向形式感方面倾斜。人们更习惯用个人在行为、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经验去衡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而加重了艺术设计的含量。这在客观上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学科常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并能把握一定的民族特点、经济、地域文化和社会意识,去更好的统一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从中获取创作灵感。 

2、文化性要素的分析 

任何设计在满足了物质功能基础上,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才具有生命力。单纯追求物质功能的产品,只能是工作原理的物化而谈不上美。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制约,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宗教文化信仰不同,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常识,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才能设计出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优秀作品。 

因此教学中相关的美学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绘画基础知识,提高素描、速写、默写能力;色彩知识,色彩的构成和色彩的运用能力;构成设计基础,二维和三维空间构成的能力等。 

3、经济性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最终以产品的形式出现,它通过市场和经济规律体现其价值。因而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设计前期针对诸如现状、需求、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的市场调研,并研究产品价值和成本的关系,选择最合适的材料、结构和施工形式等。因此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具备市场营销学、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篇(4)

一、壁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壁画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原始社会人们在墙壁上描绘出的一些符号,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是人类最早对绘画艺术的认知。从对壁画的历史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壁画体系中,我国壁画文化传播最为广泛的途径为佛教建筑壁画,如北方的石窟造像以及南方的寺庙壁画等,以丰富的图案和慑人的气魄营造出气象万千的景象,给社会大众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对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中国、日本和印度是三个壁画较为盛行的国家,从现有资料看,中国的壁画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对距今2300多年历史的中国陕西咸阳宫壁画残片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在汉唐时期我国壁画较为繁荣,敦煌壁画更是典型代表,壁画艺术一度发展到高峰。[1]艺术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作为基础,以社会的主流艺术取向为依托,在宋代后,受到文化见解差异的影响,壁

画艺术逐渐趋于衰落,并且这种衰落趋势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大众思想的解放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追求,壁画艺术重新进入到社会大众的视野中,并且在公共环境艺术领域得到了相对广泛的应用,对公共环境艺术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我国公共环境艺术呈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彰显出浓郁的民族风情,成为独具特色的公共环境艺术形式。

二、壁画在公共环境艺术中的价值表现

壁画和公共环境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将壁画合理应用于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能够实现壁画与环境的相互映衬,进而促使公共环境表现出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切实增强公共环境的艺术性,促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获得受众群体的广泛认同。[2]

(一)壁画在视觉感官方面的价值

在公共环境设计中合理地应用壁画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视觉感官价值,体现出公共环境设计的艺术性,具体来说,壁画应用于公共环境艺术中的视觉感官价值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美化和装饰环境。设计人员在对公共环境空间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借助丰富多彩、内容各异的壁画来装饰公共空间,实质上都是借助壁画的空间装饰作用对空间加以美化,为人们营造高质量的公共空间。这一作用属于壁画的最基本属性,是壁画在公共环境艺术中应用价值的直观体现。[3]具体而言,设计师结合环境的需求在设计

主题中融入相应的壁画,壁画思想能够与环境风格进行良好的结合,单一的公共环境就能够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特征,在装饰公共环境空间的基础上也有效满足了公共空间中社会大众的视觉审美需求,促使处于空间中的人能够身心放松,切实提升社会大众的精神品质。其二,借助壁画的合理应用改变视觉空间效果。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公共环境空间建设的不断发展,结合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设计人员在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借助壁画的合理应用对视觉空间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进而呈现出新的视觉空间效果。如针对具有一定凹凸效果浮雕式瓷砖的应用,设计人员可以尝试将灯具隐藏到墙壁内,借助灯具的光影效果促使空间的层次性和立体感得到明显的增强,在拓展视觉空间的基础上,保证社会大众在欣赏过程中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二)壁画的人文艺术价值

壁画应用于公共环境空间中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具体而言,借助自成体系的壁画能够向受众群体展示出特殊的历史故事,让受众群体在欣赏壁画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进而有效陶冶受众的情操,促使受众的思想认识得到良好的培养。如对于壁画在教育启迪民众方面的作用来说,《井冈山》、《祖国山河》以及《发展缔造未来》等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就向社会大众传递了一种革命精神、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歌颂,对青少年群体具有一定的启迪性。[4]又如对于壁画传递美学思想方面的人文艺术价值而言,壁画本身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在公共环境空间布局中合理应用壁画能够促使壁画中的美学内涵得到充分的激发,展现出特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趣,在传播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受众群体实施文化熏陶,促使受众群体的人文素养得到相应的培养。如我国现代社会陶瓷壁画艺术取得的成果相对广泛,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陶瓷壁画艺术创作中的创作思想逐渐趋于成熟,为陶瓷壁画艺术的现代化传播和推广提供一定的支持。如日本著名的拓词壁画艺术家天雄亮在进行壁画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融入部分不常见的材料,将公共环境空间中个性化的美学思想准确地传达出来。其在对《水阶》壁画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水元素,通过将流动水元素与朴实的陶丕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古今相宜的美学效果。

三、壁画在公共环境艺术中的合理应用

壁画在公共环境艺术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借助壁画的合理应用能够促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进而为社会大众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逐步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品位,保证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

将壁画应用于公共环境艺术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环境的要求以及艺术表达方式进行分析,进而借助对壁画的合理应用,促使壁画能够与公共环境空间构建出协调共生的关系。同时壁画的应用应体现公共环境艺术的文化整体性,借助和公共环境中多种因素的交融,来真正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文空间。

设计人员将壁画合理地应用到公共环境中,必然会促使壁画与公共环境艺术之间发生相互关系,壁画依附于公共环境中建筑物的主体,并且对建筑物进行装点,进而与建筑物之间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共生关系,促使壁画和建筑物共同构成一个建筑艺术的合体。[5]同时,由于壁画在公共环境中处于客体地位,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注意将其母体作为参照依据,以母体的基本形式对壁画的功能、样式、色彩和选题等加以限定,保证壁画的设计和制作能够与公共环境完美契合,充分发挥出壁画的艺术装饰功能,促使公共环境的艺术性得到显著的提升。简言之,要想保证壁画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合理应用,就应该对其与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借助壁画与公共环境艺术的交融,促使公共环境的艺术性得到良好的凸显。

(一)壁画在公共建筑室内环境艺术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共环境不仅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公共环境服务的功能,也逐渐转变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而随着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以及壁画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壁画艺术逐渐融入到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成为凸显公共环境艺术生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对当前我国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室内公共环境是人们接触最为频繁的地方,因此室内公共环境的质量会对社会大众的生活品质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应该将室内公共环境的美化作为重要的工作。基于室内公共环境的使用功能以及建筑空间结构特点,在应用壁画的过程中对壁画的色彩和材质等方面的选择应该尽量服从环境的基本要求,以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作为基本创作目标。通常情况下,室内壁画较之于室外壁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更加重视构图的自由和色彩的丰富性,所能够使用的材质也更加广泛,设计师在实际构图过程中可以借助建筑的限制,促使壁画与建筑构建成为有机的整体。一般来说,设计师在应用壁画进行室内公共环境空间布置的过程中往往会借助室内景观构造将壁画自然地融入到室内空间中,促使室内空间的设计更加富有艺术效果和生活情趣。[6]例如,在都市白领人群常在的公共环境空间中,结合白领群体的审美需求,在对公共环境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使用壁画,应注意借助壁画彰显白领群体的身份和地位,重视形式美感;而在农村等与自然更为接近的地方进行公共环境空间设计,所使用的壁画应该尽量采用自然、通俗易懂的艺术设计形式,保证公共环境空间的设计能够满足农村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在幼儿园等教育场所应用壁画进行公共场所布置的过程中,基于儿童天真、好奇、喜欢幻想的性格,可以尽量选?窕嬷埔恍ㄍㄐ蜗螅?保证壁画的趣味性,为儿童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空间。

(二)壁画在室外公共环境艺术中的应用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 知识结构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亟待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必须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深入分析和研究,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既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的工程师。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为人类创造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一方面,设计师既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即人与物的关系,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市场价值观念,这是当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品以个性化、标准化的形式出现,但又必须体现出产品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大要素的综合。因此教学中知识结构也必须是双重的、多元的。 

1、实用性要素的分析 

设计首先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它是第一性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上一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感官的需求,它是第二性的。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解决设计适用性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制图知识,主要掌握设计施工语言;材料知识,掌握材料的性能、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知识,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加工工艺的程序和特点;人机工程学知识,研究人的生理特征,诸如人体尺度、动作分析、感觉分析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帮助分析、研究设计。除了要熟知上述的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数理化基础。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人们的注意力向形式感方面倾斜。人们更习惯用个人在行为、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经验去衡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而加重了艺术设计的含量。这在客观上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学科常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并能把握一定的民族特点、经济、地域文化和社会意识,去更好的统一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从中获取创作灵感。 

2、文化性要素的分析 

任何设计在满足了物质功能基础上,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才具有生命力。单纯追求物质功能的产品,只能是工作原理的物化而谈不上美。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制约,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宗教文化信仰不同,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常识,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才能设计出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优秀作品。 

因此教学中相关的美学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绘画基础知识,提高素描、速写、默写能力;色彩知识,色彩的构成和色彩的运用能力;构成设计基础,二维和三维空间构成的能力等。 

3、经济性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最终以产品的形式出现,它通过市场和经济规律体现其价值。因而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设计前期针对诸如现状、需求、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的市场调研,并研究产品价值和成本的关系,选择最合适的材料、结构和施工形式等。因此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具备市场营销学、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另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社会也要求设计与国际接轨,因此依法制定合同、依法设计和施工等是保障主雇双方合法利益的关键因素,这也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合同、建设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展望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高等学校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

[1] [2] 

历史使命面前,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看,知识结构体系的发展方向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设计表现能力 

设计表现的内容包括构思草图、效果图、模型等,它们都是表达设计思维的辅助手段。设计者掌握的表现方法越多、技术越精,就越能有效展现设计思想。另外文字表述条理清晰和语言表达逻辑性强的能力也很重要,它可以深入、详细地说明设计构思和细节等方面,帮助设计构思转化为产品。 

(二)思维创新能力 

有人说:“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创造性是设计的生命”。设计师的创造性劳动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和踏实的实践积累的基础之上。创新能力被认为是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综合。它是人类所独有,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发展的。 

(三)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现代社会更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专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专业知识的应用,而是更加注重设计师具备满足环境需求的、综合各种相关知识的能力。同时,理想与价值是个体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品格,这对于一个未来的设计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专业教学环节,对理想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始终贯穿于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看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亟待加强的是世界观、新个性的塑造,除了应加强意志品格的特殊锻炼外,更多的是如何解除学生的束缚,恢复学生应有的创新个性的问题;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在加强学校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同时,家长、社会各界应该有意识地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己动手做事的机会。 

上世纪年代以来,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与大众文化方面的联系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世界多元化的文化和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中国现有的设计传统及设计教育受到了强烈的影响。作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师的摇篮——高等院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迅速调整教学机制与方法,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以适应这种发展潮流,在专业教育中真正地将艺术、科学、技术三者进行横向融入,以适应世纪市场经济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提出的要求。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篇(6)

环境艺术设计是以自然环境为立足点,调用多种艺术和技术手段,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设计,它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是大众艺术,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与社会作用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无论从社会背景还是学科自身发展趋势来讲,对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对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

1.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定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创新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有着不同层面的要求,它要求设计师具有洞察社会和生活的能力、设计表达与实施能力以及综合的创新能力。而高校作为设计人才培养的前沿,其教学环节是重中之重。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设计来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都只能使项目设计停留在方案阶段,不能客观地指导设计工作。缺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性思考和理性策划的能力。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以环境艺术创新设计教学为切入点,在理念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措施上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培养出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2.主要教学模式分析

2.1偏重于室内的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范围包括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多数侧重于室内,只安排少量的室外设计教学勾容。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学校在室内陈设和装饰用来教学,形成了一种教学特点。但是也有不足之处,该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容易导致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概念整体上的把握能力不够,其思维往往容易局限于细部的设计之中,而忽视对整体环境的宏观协调。

2.2 偏重于建筑方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常被建筑类院校采用,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偏重于建筑学专业内同,适当设置一些与室内环境以及室外环境相关的课程,形成了重视建筑轻视室内外设计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能够让学生得到较多的建筑学相关训练,能较好的处理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问的衔接。但是也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该教学模式不可能让学生有较多的对诸如家具、室内陈设等室内环境设计因子的设计训练,也难以安排足够的学时让学生对外部微观环境诸如雕塑、园林小品、环境设施等有足够的设计训练。

2.3 建筑、室内外三者并重的教学模式。少数院校为了能让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较为整体的把握,把室内环境、建筑以及室外环境相关内容统统教给学生,这样的学生在专业上可塑性较大,就业口径也相对较宽。但是,从课程教学的深度上来讲,这种教学模式不及前两者,使学生失去重点。

3.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现代艺术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我国现在的艺术教育体系来源于“欧洲的古典体系”或“苏联体系”,其知识结构大都还停留在传统手工艺时代的概念模式,而这种艺术形态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滞后于西方的现代艺术,也一直影响着我国的设计教育。

3.2缺少“综合性”教材。目前市面上的教材主要分为偏理论类、偏表现技巧类、偏材料类、偏施工、构造类等,而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应该以“设计思维”为主导,通过概念拓展、原理分析来图解思考,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进行调研和综合评估、审定来完成设计的“图面作业程序”再通过正确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构造运用和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来完成“项目实践程序”,所以,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材必需有完善的专业体系结构。

3.3盲目因市场需求而设置课程。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课程因市场需要而设置,这一点是好的,但市场不需要的,有些高校便不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从理论上讲,学界作为一个主要从事教育、科研的机构,它必须是引导和指导市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地调研与实践,最终来指导生产与营销的。

3.4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备艺术、园林、理工综合的知识结构,既熟悉现代艺术和林学又精通现代工程建造技术,还有良好的环境意识,而目前大多数教师都很难做到这点。

4.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探索

4.1完善环境艺术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国内外环境艺术概念设计教学实践的比较分析,概念设计围绕设计创意、设计逻辑展开,更注重概念与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这种专题性的环境艺术教学课题和学习方法恰恰与创新设计人才要求的综合素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谋而合。

4.2多专业背景构筑多元化思维。大学教育的趋势是厚基础宽口径,拓宽专业面,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设计学、景观建筑学、室内设计学、人类工程学、行为科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经济学等等。因此,我们提倡各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注重人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尽可能进行广泛的涉猎。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多样性的选修课学习,引导学生重视潜在课程,这对于学生的人生态度和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4.3教师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教师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执行者。高校应组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教研团队,针对同一课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取长补短,全面系统地满足专业教学。要鼓励教师走出课堂参与设计实践,不断拓展视野、更新知识、积累经验,为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打下基础。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82-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内涵

环境艺术又被称为环境设计,关于它的学科对象研究和设计的理论范畴以及工作范围,包括定义的界定都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和说法。按照生活层次的组织关系,环境设计逐渐分化,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建筑、园林、城市……这种现代学科研究的分类是人们的认识由混沌走向明晰的演变结果,也是环境设计不断深化过程的表现。在国家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属于艺术设计下的专业,其专业内容包含室内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即以研究和设定室内空间、光色、家俱、陈设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室内设计,和以研究和设定建筑、绿化、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和设施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环境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以来的十多年中,环境景观设计借助于室内设计专业的母体迅速成长壮大,加之风景、园林、景观、建筑等专业学术内涵的渗透与融合,“室内”与“室外”由“环境艺术设计”逐渐走向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也将从单一专业成长为以“环境艺术设计”为名称、由众多相关而又不同的专业组成的专业群。但从历史,世界上最早出现有意识进行绿地经营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当时经营绿地的意识非常浅显。

十六世纪以后,人类逐渐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发展,文学艺术思维不断进步,环境艺术环境的艺术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来实现。为打破传统上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需要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有如置身其中的艺术环境。可以说随着审美主体欣赏角度和视点的变化,在静态和动态的发展关系中,环境艺术就会表现出多样变化的形式和形象,但总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既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的工程师。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为人类创造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一方面,设计师既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即人与物的关系,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市场价值观念,这是当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品以个性化、标准化的形式出现,但又必须体现出产品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大要素的综合。因此教学中知识结构也必须是双重的、多元的。

(一)实用性要素的分析

设计首先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它是第一性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上一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感官的需求,它是第二性的。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解决设计适用性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制图知识,主要掌握设计施工语言;材料知识,掌握材料的性能、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知识,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加工工艺的程序和特点;人机工程学知识,研究人的生理特征,诸如人体尺度、动作分析、感觉分析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帮助分析、研究设计。除了要熟知上述的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数理化基础。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28-01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为人类创造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一方面,设计师既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即人与物的关系,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市场价值观念,这是当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

(一)实用性要素的分析

设计首先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它是第一性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上一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感官的需求,它是第二性的。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解决设计适用性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制图知识,主要掌握设计施工语言;材料知识,掌握材料的性能、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知识,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加工工艺的程序和特点;人机工程学知识,研究人的生理特征,诸如人体尺度、动作分析、感觉分析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帮助分析、研究设计。除了要熟知上述的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数理化基础。当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人们的注意力向形式感方面倾斜。人们更习惯用个人在行为、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经验去衡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而加重了艺术设计的含量。

(二)文化性要素的分析

任何设计在满足了物质功能基础上,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才具有生命力。单纯追求物质功能的产品,只能是工作原理的物化而谈不上美。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制约,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宗教文化信仰不同,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常识,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才能设计出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优秀作品。

(三)经济性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最终以产品的形式出现,它通过市场和经济规律体现其价值。因而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设计前期针对诸如现状、需求、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的市场调研,并研究产品价值和成本的关系,选择最合适的材料、结构和施工形式等。因此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具备市场营销学、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另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社会也要求设计与国际接轨,因此依法制定合同、依法设计和施工等是保障主雇双方合法利益的关键因素,这也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合同、建设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展望

(一)设计表现能力

设计表现的内容包括构思草图、效果图、模型等,它们都是表达设计思维的辅助手段。设计者掌握的表现方法越多、技术越精,就越能有效展现设计思想。另外文字表述条理清晰和语言表达逻辑性强的能力也很重要,它可以深入、详细地说明设计构思和细节等方面,帮助设计构思转化为产品。

(二)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诚然,现代社会更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专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专业知识的应用,而是更加注重设计师具备满足环境需求的、综合各种相关知识的能力。理想与价值是个体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品格,这对于一个未来的设计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专业教学环节,对理想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始终贯穿于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看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亟待加强的是世界观、新个性的塑造,除了应加强意志品格的特殊锻炼外,更多的是如何解除学生的束缚,恢复学生应有的创新个性的问题;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在加强学校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同时,家长、社会各界应该有意识地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己动手做事的机会。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与大众文化方面的联系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世界多元化的文化和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中国现有的设计传统及设计教育受到了强烈的影响。

参考文献: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篇(9)

环境美学是指:通过研究不同生活环境的社会群体对的审美的要求,分析环境艺术美感给人们身体和心理上造成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环境艺术美感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困扰的一门艺术性学科。传统艺术审美,是通过观察艺术载体,分析外物与艺术载体之间的发展规律。传统艺术审美的基本原理,就是挖掘艺术载体存在的真、善、美。传统艺术审美中,审美载体一般为较成熟的物品、或者是建筑等,不包含自然美。自中共中央国务院2014年将发展目标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之后,提升了我国制造业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审美。传统艺术审美中,单一的静观审美已经无法受众审美的需求。因此,文章以“分析环境美学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有力突破”为话题,深度展开研究[1]。

1环境美学的艺术特征

1.1纯粹的审美形式

环境美学的审美过程中,其审美形式是纯碎的,不包含审美载体功利、概念。仅仅只是通过艺术载体自然的形态,进行联想。例如:当我们身处于树林这样一种自然环境下,人们在分析树林这种类型的环境模式,就会给人们心理和身体造成怎样影响的过程中,不会考虑这片树林中的树木有多少年的历史,栽种树木的人物是谁?树木的品种是否名贵。人们只会根据树木呈现的最自然的状态,分析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或者工作,给人们带来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而传统艺术审美中,更多的是通过研究艺术载体所蕴涵的历史故事、年代,分析研究载体的艺术价值。

1.2动态审美特质

环境美学所涉及的艺术载体具体动态特质。它会根据时间、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例如:上文讲到的树林,每一个季节的树林的颜色都不一样,那么给人们的视觉冲击程度也会不一样。同时树木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其自然形态。因此,环境美学具备动态的审美特质。而在传统艺术审美过程中,艺术载体一般为博物馆或者是展览馆陈列的艺术品,由于特定的保护机制,它们的形态不会因为时间的变换而发生改变,而这种单一艺术特质,容易给人们形成视觉疲劳的状态[2]。

2环境美学对传统艺术审美的有力突破

2.1艺术审美单一场域的突破

传统艺术审美模式中,静态审美模式是由18世纪以康德为代表的艺术学家们共同提出。后来黑格尔提出以通过社会哲学的角度进行艺术审美,由此审美模式转变为艺术与哲学的相结合。人们开始通过分析艺术载体的功利性,来研究它的艺术价值。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接受事物逐渐呈现多样化状态,这种单一的审美模式开始遭到质疑,现代艺术家认为,审美过程不应该局限于博物馆、展览馆等单一的场所,而是人们所看到的自然环境中,通过正确的环境范畴,正确认识自然物体的表现形态。以蓝鲸这一生物为例,如果把它放在博物馆,人们只会把它当成是一项艺术品,人们根据它的形态研究蓝鲸的曲线美,但是它正真要呈现给受众的不是它的曲线,而是它的力量美。因此,只有把它放在海洋这个大环境中,才能真正表达它的艺术形态[3]。

2.2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命题的突破

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这一结论的由来是受历史时期人们的经济和生产力较低这两项因素导致。人们身处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不含任何科学加工技术的产品。因此,形成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审美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科学加工产品逐渐增多,人们对艺术美出现了审美疲劳。同时,也造成了人们对美的概念的解释越来越模糊。而环境艺术审美中,纯粹的审美形式打破了这一僵局,使人们对美又有了新的概念。其次,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耗了我国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保存一个优美的环境是多么的重要。环境美学受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艺术审美模式[4]。

3环境美学在传统艺术审美中的价值

环境中的审美趣味有助于达到道德目的。毫无疑问,日益增加的环境美学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我们有证据表明,丰富的积极的环境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而且可以减少身心疾病、社会疾病,如犯罪和破坏公物。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领域。此外,因为环境美学本身是好的,即使它并不总是一个独特的和孤立的好东西,它也是值得支持的。它被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成为一种道德目的。尤其是环境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审美趣味的重要焦点。理解环境的内在环境美学并不要求它与非审美用途和意图相分离。事实上,在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情况下,环境的使用离不开环境的优美,如风景道路,或农田景观的使用。保护农业景观,购买许多项目,保护景区规划,表达道德义务和政治意愿,将服务于审美目的。保护和提高环境美学是道德目标。艺术审美与环境美学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例如,我们可以问:环境美学是整个艺术审美结构的一部分吗?这是我们寻找和防守的因素之一吗?如果如此,审美关怀将在艺术审美中占据重要地位。学术界探讨了传统美学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关系,为艺术环境美学的内在价值提供了依据。如果是这样,那么艺术环境美学就可以看作是环境美学的源泉。因此,环境美学对艺术审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艺术审美理论也将被应用到其他环境应用中。显然,艺术审美与环境美学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艺术与环境的许多方面。例如,雕塑经常出现在室外,周围的环境可以是草坪、花园、起伏的山峦和“借景”。环境雕塑使用各种自然物体、材料和背景。音乐是音乐厅的音乐家或演讲者、声音、背景和环境特点的户外使用。希腊和罗马有一个露天剧场在历史上的戏剧,今天他们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表演在街上。舞蹈还借用了各种自然背景,包括海滩。然而,在艺术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中,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复杂的问题。自然、荒野、乡村、农业、沙漠、海洋、城市和建筑环境都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美学范畴,如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环境类型有什么区别?如果存在差异,那么这些不同的环境领域在环境美学、审美鉴赏和审美判断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环境美学的核心问题是艺术欣赏与环境欣赏的异同。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例如,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城市景观的欣赏有什么不同吗?如果存在差异,应该用什么样的审美标准来批判性地判断这种不同的环境?这些不同的环境欣赏方式与艺术欣赏有何关系?此外,我们仍然回答传统意义上的欣赏问题,例如,仍然认为欣赏是非功利的和沉思的吗?这些环境领域是美学理论的新主题,还是只是不同的价值观?这都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诉,环境美学这一审美模式的诞生打破了人们审美疲劳的状态,其纯粹的审美形式、动态审美特质使环境美学在艺术审美领域地位逐渐提高。它在拓宽传统艺术审美单一场域、提高自然美在美学史中的地位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提升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让人们清楚认识到,环境将给人们身体和心理造成直接性影响。从而改善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破坏性的发展行为。

参考文献

[1]郝娉婷.构建中国式环境美学体系的可贵尝试——阿诺德•伯林特与陈望衡环境美学思想比较研究[J].鄱阳湖学刊,2015,(06):46-54.

[2]刘克.出土汉画所见汉代环境美学的思想构成及其使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03):83-89.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篇(10)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改进教学方法。过去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狭窄,不能适应各项建设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要,对于毕业后就业和转移工作领域,也往往造成困难,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变”。于1985年开始组织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并在1987年实施了新的《普通学校社会科学本科目录》,其中工艺美术领域下设置了9个专业,分别是: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漆艺、装潢设计、装饰设计和工艺美术历史及理论。从而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始之初是脱胎于工艺美术教育,以美术教育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目前,在本学科的教育方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分成了文科教育与理科教育两种体系。文科教育是以文字概念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具有明显的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艺术特征。这种教育所具有优点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我国目前大多数设计院校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另外,理科教育是以科学理工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明显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较强的更改析能力。这是目前国内大多数理工类建筑院校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这两种院校都各自的缺点,艺术类院以美术教育为主,把环境艺术设计仅仅归于表面的视觉设计教育,而以理工为主的建筑类院校又明缺少艺术体系的支撑。这两种教学体系都偏离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本质。面对各自的缺点,这两类院校都应该根自身的教学理念的不足做出相应改变。

2.目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设计教育体系不建全、人才质量不高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既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基础,科学技术作为实践的手段,又要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而就目前我国所开办的两类设计院校:艺术和理工两类而言,这使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处一个很尴尬的地位。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严格尊重自然、科学的规律来完成的,而艺术则体现在处理问题的灵活、创造性和对人性的充分关注上。而在现在的设计领域中,在理工类建筑设计领域中,建筑设计学科在建筑历史和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主要强调工程性,注重技术的培养。这就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在室内设计还是在室外环境景观设计上均缺少持续的、广泛的、系统的理论性研究,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且不完善。

如果环境艺术专业不重视现代设计思想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的课程建设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是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的。早在包豪斯设计学院就开始要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后来美英等国家更注重设计教育与经济、商业和管理等学科相结合。其目的就是协调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消除偏差。

2.2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社会实践课程缺少

据设计公司反映,刚毕业的学生,一般无法进行独立的设计和实践工作,必须要经过两至三年的锻炼后才能胜任。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经验的积累和精密的思维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而这些也可以在教学中通过把单纯的课堂学习转变为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学习相结合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

实践课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结合不但可以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独立的学习者,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弥补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的不足。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有些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和毕业设计放任自流,疏于管理,而且有的实习单位为了符合市场的运行的需求,往往在实习的内容、要求等方面不能和教学内容相一致。这就加大了学校与社会生产实践的距离,产生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造成学生对实际的工程的整个流程全然不知的现象,这不得不使得学生走向社会后还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摸索学习才能适应。

3.建立环境艺术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为了迎合时代的进步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其它学科而独立存在了。环境艺术设计尤其如此,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将体现以智能化、情感化、多样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特征,这种要求无疑表达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思想内容的适时性,多元性、前瞻性。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内容除了注重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之外,也应注重与它学科的融合。如:建筑学、人文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律规范、符号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内容的交融,教学内容横向联系,学科间纵向延伸,建立多学科为专业服务的教学体系,体现跨学科互融的教学特点,强调学生实验能力与创间接精神的培养,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

培养全面高素质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关键是明确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思想观念,在此思想指导下,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与理论构架,组织以多样的学科背景为依托,合理设置室内设计课程体系。以多种学科为背景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传统的美术扩展到艺术文化的范畴,符合现代科学、文化和艺术相融的设计观念。

4.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应在艺术与理工这两门学科相结合的平台上形成资源共享,并根据自身学科的资源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使学生在学好必要的设计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与其它学科的互相结合并能过亲身参加社会实践的学习,全面的去了解把握这门课程。随着设计行业的发展,从事设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急剧增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成为更严峻理为紧迫的问题,相信在全国的共同关注与努力下,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一定能呈现辉煌。

参考文献

[1] 鲍诗度. 中国环境艺术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自版社,2007.

艺术的社会环境分析篇(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人们在接受教育之后,其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对周边的环境具有更高的要求。如此一来,环境设计的工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及机遇。为使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谋求稳定、快速发展,就需要结合新时期社会的需求,不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但是在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高校有必要对现阶段的环境艺术教学现状进行反思,从而推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鉴于此,本文对“新时期环艺设计教学改革途径”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阐述

我国环境艺术行业相对国外而言起步较晚,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还不够成熟,因此有必要加快发展的步伐。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在1980年才正式纳入高校教学体系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相对其它学科较为复杂,主要是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服务的。对于环境技术设计专业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艺术以及设计[1]。值得注意的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其它专业教学具有本质的区别,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实用性以及艺术性诸多特点。如此一来,高校教师在进行环境艺术教学时,不仅仅需要重视对学生理论基础功的训练,还需要对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

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现状

在现阶段环境技术设计教学中,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师还是采取以往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此外,高校教师在实际的环境艺术教学中,对理论知识讲解十分重视,常常忽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2]。与此同时,现阶段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得不到有效的激发,不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已经认识到环境艺术教学的不足,并且对教学改革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3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有必要进行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措施探究,具体内容如下:

3.1转变教学理念

对于环境艺术教学的改革,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才能有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往的教学只是在课堂中进行,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因此,现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有必要与社会以及企业相结合;第二,教学手段的变化,以往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需要向实践教学转变;第三,转变对学生的培养观念,即由过去的重理论知识教学转变成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如此一来,环境艺术教学才能进行有效创新改革。

3.2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要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执教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具有重大影响。为此,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拥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拥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一定的设计以及开发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以及较强鉴赏力。如此一来,高校选拔教师需要进行各方面考查,同时定期组织教师进修或者培训。

3.3高校环境设计应提高软件操作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有较多的科学技术设备应用在教学中,对于环境技术设计教学而言,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加强科学技术以及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结合,才能使得教学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高校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将抽象的艺术通过现代技术直观形象展示出来[3]。为此,高校需要对网络设备以及高质量的设计软件的应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提高软件操作能力,为学生技能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因此高校有必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开始,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同时提高软件操作能力,有效推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设计人才。

作者:陈德胜 单位:沈阳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