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9 17:23:54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1)

近期,为加强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与黑龙江、吉林、河南、新疆、河北、湖北、湖南、重庆等8个省(市)农业部门分别就粳稻、大豆、玉米、小麦、棉花、油菜籽、生猪等7个品种签订《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部省联动合作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部省两级将共同建立分品种分析师队伍,协同开展市场调研,联合研判市场形势,提出市场调控建议,市场预警信息,不断提升服务政府决策、引导农户生产和稳定市场预期的能力。今后,各省将围绕重点品种,在做好日常市场监测的基础上,就重点农产品产销形势、成本收益、市场变化趋势等开展分析研判。

农业部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2002年初,农业部主动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要求,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牵头,组织部内有关单位,率先启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定期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和生产成本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实施先兆预警。目前,农业部已经建立了涵盖粮棉油糖猪等18个品种的分析师队伍,打造形成了数据、分析、会商和四大平台,服务宏观决策和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功能不断增强。2011年底,为进一步强化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机制,提升市场预警水平,农业部正式成立了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重点跟踪、研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和突发性问题,标志着农业部在履行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职责,加大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影响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因素在增加,农产品市场波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关注,搞好农产品运行分析政策调控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在各地农业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运行分析工作稳步推进,预警水平不断提高,决策支持、公共服务和应急监测能力显著增强。下一步农业部有关部门将要紧紧围绕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信息统计工作的要求,尽快在经济数据监测统计、农产品市场运行分析、经济运行调控和农产品市场分析服务等四个方面建立保障制度,使其切实为决策提供支持,为生产指导发挥作用。同时,总结并提出当前农业经济运行中的十个热点问题,希望各级信息统计工作方面的专家与工作人员能够共同研究,引起重视。由于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涉及面广、环节多,理顺关系、相互协作、加强统筹至关重要。农业部将以此次签订部省联动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备忘录为契机,要抓紧建立四项制度,加快完善部省联动预警工作机制,加强分析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开展重点品种市场分析研判,共同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预警水平。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2)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于农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对农业信息分析的需求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分析的认识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市场经济体制越健全,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实践表明,无论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还是弥补市场失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都必须依赖于客观、及时、准确的信息分析研判,否则市场运行就会出现偏差,市场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言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程度和整个产业对外开放深度所内在决定了的。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党的十七大指出,政府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当然要从多方面入手,但要对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和驾驭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占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不站在全局高度、以广阔视野开展农业信息分析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从近年农产品市场波动看,能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能否高效捕捉和灵敏跟踪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否有预见性地对产业发展大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已经成为衡量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分析水平是国际农业竞争软实力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有关资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粮食作物为了和平”的旗帜下,通过援助、指导等方式介入日本农业,从而培养出了乐于吃美国面包而不愿吃日本大米的一代日本人,逐渐占领了日本农产品市场。当然,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日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那只被捉弄的老鼠。这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当时日本能够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信息分析,今天的日美农产品贸易格局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从我国来说,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我们常讲具有大国效应,但现在关键是如果发挥正向、为我所用的大国效应,而不是一旦我国有进口需求,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便闻风而涨,使我国利益受损。我们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不去争当“猫”的角色,但也决不能因为对信息分析不透,对走势把握不准,而处于被动境地。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批从事农产品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能够走上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的讲堂,有一批专业期刊开始诞生,决策层更加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关于形势的研判和所提的政策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确实才刚刚起步,急需一个大的飞跃。总体看,目前存在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支撑乏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多元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农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必须努力实现新的提升,否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产业基本数据不准容易引发农产品市场波动,最后为此付出代价的则是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分析选题分散。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和制约,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与农业科研的其他许多工作一样,科研跟着项目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啥项目能拿到经费就分析啥。这种频繁变化研究和关注领域的情况难以培养出“大家”。当然,这种环境给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者带来不少苦衷。但这导致一批重大农业信息分析选题出现真空现象,而另一批选题则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不前。

三是独唱多合唱少———行政、事业、科研及其他社会力量缺乏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客观地讲,现在从事信息分析的专业和兼业机构和人员也不少,但是哪些是偏重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哪些是偏重分品种信息跟踪分析的,哪些是专攻长期性、战略性制度安排的,哪些是为政府部门提供适时决策咨询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一方面,政府部门在产业管理决策中缺乏信息分析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研究中“自得其乐”,偏离产业管理主旋律。一方面,农业信息分析专业力量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四是合作研究变成

了协助研究———缺乏农业产业安全意识。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尤为突出。这几年,我们突然发现,为什么对于中国农业的有些情况,国外比我们自己掌握得还具体,研究得还更清楚!这里当然有发达国家的所谓先进遥感技术、有所谓的数学模型预测,但也有人指出这是前些年我们有些合作研究工作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应该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却逐步变成了协助研究,但协助研究的总是中国的农业情况!这里面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少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日后可能涉及农业产业安全!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发展方向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分析格局,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使之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始终是

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句我们常说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第二句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分析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使我国农业信息分析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在五个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靠观念创新聚拢人力。在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工作者肩上是光荣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认识农业信息分析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把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力量及各方有识之士吸引到这一工作中来,培养一支素质高、视野宽、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正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正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任务。

二是靠基础创新强化支撑。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基本政策是开展分析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大家是感同身受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改进调查方法,力争获取更为详实、及时、客观的农业数据。农业科研情报系统要发挥独特优势,在农业信息采集与整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和一支重要力量。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3)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于农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在每一个阶段,对农业信息分析的需求不断强化,对农业信息分析的认识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过程。市场经济体制越健全,市场化的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以来,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信息对于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步凸显。实践表明,无论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还是弥补市场失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都必须占有充分的信息资源,都必须依赖于客观、及时、准确的信息分析研判,否则市场运行就会出现偏差,市场调控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言之,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育程度和整个产业对外开放深度所内在决定了的。

———政府职能转变越到位,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党的十七大指出,政府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当然要从多方面入手,但要对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牢把握和驾驭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占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不站在全局高度、以广阔视野开展农业信息分析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从近年农产品市场波动看,能否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产业发展的基础数据,能否高效捕捉和灵敏跟踪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否有预见性地对产业发展大趋势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已经成为衡量政府部门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国际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加强农业信息分析。农业信息分析水平是国际农业竞争软实力角逐的一个重要战场。有关资料表明,二战结束后,美国在“粮食作物为了和平”的旗帜下,通过援助、指导等方式介入日本农业,从而培养出了乐于吃美国面包而不愿吃日本大米的一代日本人,逐渐占领了日本农产品市场。当然,在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日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那只被捉弄的老鼠。这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当时日本能够从战略高度进行前瞻性信息分析,今天的日美农产品贸易格局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从我国来说,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我们常讲具有大国效应,但现在关键是如果发挥正向、为我所用的大国效应,而不是一旦我国有进口需求,世界农产品市场价格便闻风而涨,使我国利益受损。我们在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不去争当“猫”的角色,但也决不能因为对信息分析不透,对走势把握不准,而处于被动境地。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批从事农产品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能够走上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的讲堂,有一批专业期刊开始诞生,决策层更加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关于形势的研判和所提的政策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确实才刚刚起步,急需一个大的飞跃。总体看,目前存在五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支撑乏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益多元化,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对农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必须努力实现新的提升,否则直接影响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质量和水平。产业基本数据不准容易引发农产品市场波动,最后为此付出代价的则是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

二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分析选题分散。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一些值得长期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和制约,农业信息分析工作与农业科研的其他许多工作一样,科研跟着项目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啥项目能拿到经费就分析啥。这种频繁变化研究和关注领域的情况难以培养出“大家”。当然,这种环境给农业信息分析工作者带来不少苦衷。但这导致一批重大农业信息分析选题出现真空现象,而另一批选题则在同一层面上徘徊不前。

三是独唱多合唱少———行政、事业、科研及其他社会力量缺乏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客观地讲,现在从事信息分析的专业和兼业机构和人员也不少,但是哪些是偏重农业经济理论研究的,哪些是偏重分品种信息跟踪分析的,哪些是专攻长期性、战略性制度安排的,哪些是为政府部门提供适时决策咨询的,定位还不够明确。一方面,政府部门在产业管理决策中缺乏信息分析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部门及社会团体在研究中“自得其乐”,偏离产业管理主旋律。一方面,农业信息分析专业力量和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四是合作研究变成

了协助研究———缺乏农业产业安全意识。这个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尤为突出。这几年,我们突然发现,为什么对于中国农业的有些情况,国外比我们自己掌握得还具体,研究得还更清楚!这里当然有发达国家的所谓先进遥感技术、有所谓的数学模型预测,但也有人指出这是前些年我们有些合作研究工作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应该是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研究却逐步变成了协助研究,但协助研究的总是中国的农业情况!这里面是有目的的,我们不少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日后可能涉及农业产业安全!

我国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发展方向

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分析格局,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使之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局,始终是

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这里有两句我们常说的话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第二句是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又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信息分析之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使我国农业信息分析能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必须在五个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靠观念创新聚拢人力。在我国农业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外农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农业信息工作者肩上是光荣而沉甸甸的一份责任。认识农业信息分析在新形势下的重要地位,把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力量及各方有识之士吸引到这一工作中来,培养一支素质高、视野宽、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正是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正是我们进一步提升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任务。

二是靠基础创新强化支撑。基础数据、基本情况、基本政策是开展分析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大家是感同身受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改进调查方法,力争获取更为详实、及时、客观的农业数据。农业科研情报系统要发挥独特优势,在农业信息采集与整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农业信息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台和一支重要力量。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4)

2011年底,《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原经济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资金大量投入的过程,资本短缺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而证券市场在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证券市场引导资源流向农业,使社会资源向农业和农村优先配置。充分发挥证券市场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增强证券市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之一。①因此,研究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献回顾与综述

国内外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一课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戴宪生提出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途径,即通过农业企业化—农业企业股份化—农业股份公司证券化的途径利用股票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项目债券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方式利用债券市场;通过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利用基金市场。罗宜成、郭丽华指出证券市场可以从资本、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和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将社会稀缺性经济资源优先向农业和农村进行配置。

目前,有关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推进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定量分析方面还比较欠缺。本文拟用定量分析方法测定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并结合证券市场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持现状,就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推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样本选取。本文选取近几年各区域中农业总产值较大的黑龙江、山东、河南、安徽等8个省份作为样本,研究这些地区农业发展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关系。文中“农业上市公司”指中国证监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界定的农林牧副渔板块和食品加工及饮料板块的A股上市公司。

指标选取。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土地、环境、人力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直接体现为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其主要源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以农业总产值最具代表性。笔者选取农业总产值这一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以2005~2009年作为分析期),选取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指首发融资额)作为证券市场资金投入的代表,并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通过这两个指标分析说明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

分析方法与结论。为测定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需要证明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额与平均农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方法是:首先画出如下散点图做初步分析,然后计算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最后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并判定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进一步测算,得出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r=0.798766≈0.8,在小样本情况下,采用t检验方法对样本相关系进行显著性检验并通过。这说明融资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是显著的,因此,证券市场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农业较为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对证券市场的利用程度较高,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和支持较大。这与当前学术界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界定是一致的。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证券市场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些龙头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经营把各种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市场化、工业化活动框架,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科技研发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也较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证券市场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持现状

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存在周期长、自然灾害风险较大等天然弱质性,其发展一直存在资金瓶颈,进而制约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财政投入有限、信贷扶持不足、农户自身投入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必须摆脱单纯依靠现有资金来源的局面,拓宽融资渠道,广泛调动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而农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基础主要是企业化经营,可以说,农业企业化是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农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企业充分利用证券市场。据统计,2011年,河南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13000多个,龙头企业600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近500家。但是,在A股市场,河南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只有2家,即雏鹰农牧和华英农业,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有4家,即双汇发展、好想你、莲花味精、三全食品。在利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方面,除了上述几家农业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外,在其他直接融资方面几乎都是空白。这表明中原经济区农业企业利用证券市场水平较低,要实现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证券市场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增强证券市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对策与建议

鼓励农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优质农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培育和规范证券公司、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积极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区域特色、有优势、有前景、有基础的农业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达不到主板上市要求的中小农业高新科技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这类企业如果能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将会推进农业高新科技革命,加快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能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较好的平台。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根据区域农业特点,借助证券市场,扶持、发展和壮大一批像双汇、三全、思念这样的以资本为纽带、市场为导向、科研为龙头、产业为依托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契约、资产参与、投资入股等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实现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借助债券市场,建立资产支撑证券化融资方式。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要重视和加强债券市场的作用,运用债券工具融资。当前地方债债务率较高,企业债、可转换公司债券应用率较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综合这些因素,农业现代化在债券市场上可采用新型融资方式,可借鉴国际新型融资方式—资产支撑证券化。该种融资方式适用于规模大、期限长的项目建设,是将较稳定的项目收入权利转让给SPC(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以此将项目风险与原始收益人自身风险隔断。SPC通过专业化的信用担保进行信用升级,直接在证券市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或者同其他机构组织债券发行,并将募集来的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大型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采用这种融资方式。

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基金。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体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基金可以采用地方政府控股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由相关金融机构和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按市场规则共同发起设立,委托或成立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管理。面向社会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进入产业投资市场。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进行股权投资的目标主要是大型农机具生产、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工程科技研发推广等领域的优质农业企业,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金的具体存续期和募集规模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

农业经济;网络化;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分析方法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四)运用网络技术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使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有效推广。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快对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普及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思维模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由果及因,即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倒推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出具体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但农业经济分析更重视数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也需要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转变传统分析思维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分析的科学合理,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2.转变分析立场。在传统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中,往往是凭借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分析、总结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性建议。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结论受分析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和水平影响较大。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注重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真实客观的信息是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发展被某一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且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产生任何1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法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2.动态分析法。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和梳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其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加快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革,使市场信息更为畅通,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志国.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6).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6)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四)运用网络技术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使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有效推广。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快对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普及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由果及因,即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倒推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出具体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但农业经济分析更重视数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也需要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转变传统分析思维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分析的科学合理,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2.转变分析立场。

在传统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中,往往是凭借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分析、总结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性建议。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结论受分析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和水平影响较大。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注重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真实客观的信息是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

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发展被某一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且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产生任何1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法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动态分析法。

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和梳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其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加快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革,使市场信息更为畅通,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志国.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6).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7)

贵阳市农业经济分析预测预警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农业经济学原理人工智能化。通过智能分析预测、得出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趋势以及农产品预警等信息,可为政府、农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进人市场等提供决策依据。

2 系统简介

信息化是当前各行各业走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可避免要和信息化道路相结合。而信息化道路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利用互联网络,高效、快捷地获取或提供各种信息,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

《贵阳市农业经济分析预测预警系统》就是一个结合互联网络的资源共享平台。该系统通过广泛收集农作物信息、农产品种类、价格、市场等各种有关农业经济、市场的信息,依托现有的数据库、经济模型,加工、分析、预测、预警处理,并将各种分析结果以及处理后的信息及时地通过互联网络向各级政府部门、涉农企业和个人,从而达到以市场为依据,为政府、企业合个人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完善农村市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3 系统结构与功能介绍

系统由,Ne酷合sQL开发完成。数据库系统和软件功能系统是整个系统的两大核心组成部分,系统的功能主要划分为市场信息管理、市场信息分析、市场信息预测、气象因子管理、预测预警管理、GIS接口,系统管理几个部分。在整体上,资料采集存储、分析预测和监测预警是整体功能中的3个主要组成部分。

3.1 系统数据库

系统数据库主要包含: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库、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宏观农业信息数据库、农产品质量标准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动态监测数据库、涉农企业信息数据库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这7大数据库为系统的分析预测预警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

3.2 分析系统

本系统是在市场研究专家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神经元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集成方法,分别对农产品市场、供求进行均衡分析;对农产品价格、成本、收益,土地资源利用率、收益率。资金利用率、收益率,劳动力的利用率、收益率等进行边际分析;对土地资源的竞争利用状况、资金资源的竞争利用状况、劳动力资源的竞争利用状况、可替代农产品的市场替代状况、本土农产品和外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情况进行博弈分析。通过系统分析得出本区域内农业经济运行的一些预测监测指标。

3.3 预测系统

在预测系统中。本系统的技术支持手段包括模型系统和专家系统,以及知识库和专用数据库等。同时,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预测体系为主、贝叶斯动态预测体系为辅的双重预测体系,分别结合运用季节模型、回归模型、噪声模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人工神经元网络自动预测农产品经济指标,发出见顶或见底的信号,并给出相应的涨跌幅度,持续时间的预测结果以及其可信度概率。

3.4 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的相关指标的均衡分析,对比标准化的系统指标体系。对农业经济的整体运行状态和变化趋势作出判断和预警。使宏观管理部门和微观市场主体准确把握农业经济运行的脉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产品市场变动的特点和各种先行特征信息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运行的未来趋势做出超前判断,以便适时适度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调整。

预警指标标准化建设包括:总体状态描述指标;景气波动指标;政策效应指标;外部经济环境指标。

4 系统的主要数据模型

依托强大的数据库,丰富的资料,系统的数据模型,将所需数据结合参数系数。采用最小平方算法计算得出预警结果。

如:粮食的产量增长率计算模型:分别采用的数据有,估计参数,滞后一期人均收入增长率和滞后一期人均收入增长率3种数据,计算公式为:Y=C+A*X1+B*X2(Y:粮食产量增长率,C:估计参数,A:滞后一期人均收入增长率。B:滞后一期人均收入增长率,X1与X2为综合计算系数)蔬菜产量增长率计算模型:采用的数据有:估计参数、滞后两期的播种面积,滞后一期的化肥,滞后一期的化肥和滞后两起的农业机械总功率5种数据,计算公式为:Y=E-I-A*X1+B*X2+C?X3+D*X4(Y:蔬菜产量增长率,E:估计参数,A:滞后两期的播种面积,B:滞后一期的化肥。C:滞后一期的化肥,D:滞后两起的农业机械总功率。X1-X4位综合计算系数)

通过以上计算模型。可得到相应的产品的预警区间表。系统中将有对应的预警信号提示,如下表:

5 系统运行成果

《贵阳市农业经济预测预警系统》自2006年6月1日正式开始试运行,至目前为止,运行情况较为良好。预测正确率较高。能够基本反应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两年以来,该系统共计分析预测了4周市场价格信息。每期信息含有各个郊区(含小河区),三县一市的主要农产品市场及两城区内的万东、新路口、红边门、民生路4个市区内的大集贸市场,共计12个市场,加上全市市场平均及两城区市场平均分析共14个预测数据点。品种包括粮食类、油类、肉类、禽类、蛋类、水产类、蔬菜类等34种农产品。共分析预测了43316个市场价格信息情况。其中完全正确(预测值与实际值完全一致)的有16460个,占全部预测个数的38.00%;正确(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在10%内)的有17586个,占全部预测个数的40.60%;基本正确(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在10%至20%之间)的有5798个,占全部预测个数的13.39%;误差率较大(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在20%以上)的有3472个,占全部预测个数的8.02%。

全市平均价格是能更方便、客观地分析全市农产品价格走势情况。对于全市平均价格的分析预测(共计3264个预测值)情况表明,完全正确及正确(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在10%内)的有2920个,占预测总数的89.46%;误差率较大的仅有48个,占预测总数的1.47%。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174-03

一、农村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参考(秦润新,2000)的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基础上,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统计数据的特殊性以及可获得性,按照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构建农村城镇化原始指标体系。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绿化、植林面积等环境指标不应该作为农村城镇化的评价指标,所以,给出的城镇化指标仅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指标。

具体内容如下:(1)人均GDP(X1);(2)第一产业增加值(X2);(3)第二产业增加值(X3);(4)第三产业增加值(X4);(5)农业总产值(X5);(6)用电量(X6);(7)私营企业就业人数(X7);(8)农村个体就业人数(X8);(9)乡村从业人员(X9);(1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X10);(11)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例(X11);(12)人口自然增长率(X12);(13)人均实际收入(X13);(14)农村电话用户(X14);(15)居民消费水平(X15);(16)卫生机构数(X16);(17)人均居住面积(X17);(18)邮政局数(X18);(19)卫生机构人数(X19)。具体数据见表1。

二、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一)因子分析评价方法介绍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或样品)的相关系数矩阵(对样品是相似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或样品)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少数几个随机变量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或相似性的大小把变量或样品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即在尽可能不损失信息或者少损失信息的情况下,将多个变量减少为少数几个潜在的因子,这几个因子可以高度地概括大量数据中的信息,这样,既减少了变量个数,又同样地能再现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为消除量纲的影响,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记为xij,表示第i地区第j指标的指标值。

第二步: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R=(rij)p×p。

第三步:求R的特征根及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分别记

根据累计贡献率的要求

取前m个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写出因子载荷矩阵:

第四步:对A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第五步:计算因子得分。

第六步:计算综合评价总得分值,总分值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

(二)农村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实际统计数据,利用SPSS13.0软件对我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市自治区进行因子分析如下:

将数据无量纲化,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取定因子的个数。分析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有2个特征根:14.25、2.354,分别解释变量标准方差的75%、12.391%,一起解释变量标准方差的87.391%,相应提取的主因子有:F1、D2。经分析,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提取的2个主因子当中,大部分指标都在F1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反映西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F2因子反映的是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知道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2所示。根据表2可得到按照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因子得分值排序如表3。

(三)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3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知道:西部各地区农村城镇化水平由高到低排名如下:四川、陕西、广西、云南、重庆、内蒙古、贵州、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由以上排名我们可以知道:农村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四川省,最低的是。四川、陕西分别位居西南和西北地区前列是比较符合现状的。2005年,两地区人口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33.17%,GDP占西部地区的33.02%,粮食占西部的34.66%,等等。西部地区的机械、电子、航空、核工业、冶金、电力、煤炭、天然气、化工、汽车、摩托车等工业,大都集中在这两个省市,并且还是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信息中心。广西在2005年三次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在西部地区总排名中居于第三名;云南在2005年第一产业总产值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三,第二、三产业总产值均排名第五,人均GDP相对于2004年增长16.37%,超过国民经济发展总水平7个百分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重庆虽然人均GDP比较高,但是从它的第一、二、三产业等发展水平来看并不占优势,所以,排名落后;内蒙古自治区虽然人均GDP水平最高,但是社会生活方面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卫生机构数相对较少,因此,综合排名落后;贵州、新疆、甘肃三地综合排名分别位于第七、八、九位,经济和社会生活水平位于中间位置,新疆地区人均收入较甘肃、贵州具有优势;青海、宁夏、三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方面还是综合排名均位于后三位,比较稳定,说明三地的城镇化问题是绝对存在的,相比西部其他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社会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农村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稍显落后于发达省份,相信在西部各地区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下,整体城镇化水平会大大提高的。

三、加快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城镇化是推进小康建设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西部地区城镇化对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加速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电力、供排水系统、邮电通信、医疗卫生、商业服务设施和科学教育等具体内容。首先,加快农村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由此可以改变城乡之间的时空格局,打破农村的封闭落后状态,改善城乡经济交流的频率和速度,加强农村和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加快农村科教设施建设,重视发展农村的教育和科

技事业。由此可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播先进思想、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再次,加快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由此改善农村人民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医疗费用支出,有利于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加快农村水、电、气等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要统一城乡水价、电价和气价,减少基础设施在城乡之间的人为差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城乡一视同仁,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步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面貌,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村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创造条件。

2.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关键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和未来变化趋势,鼓励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扶持和促进有市场的弱小产业,调减缺乏市场前景的落后产业,巩固加强农村基础产业。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必须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研究市场,做到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引导市场,做好市场预测,进而主导和主动开拓创造市场。首先,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比重过大的基本状况。在依托农业和当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根据预测和市场需求状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由此,可以给市场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加农村经济收入,完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其次,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创造就业门路,增加就业机会,彻底改变农村服务行业和服务设施落后的状况。由此,农村的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才会有实质性提高,城乡之间的差别才能被消灭,农村的城市化才能真正实现。

3.加快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和营销业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商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农村商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在职能上是农业、农村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延续,它起着活跃市场、沟通城乡农产品供求市场的重要作用,是农村城市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商业、服务业,要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重视商业在农村城市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农村商业的投资力度,发展和壮大农村商业资本,充分发挥商业资本在推动农村城市化中的积极作用;其次,大力发展农村营销业。农产品营销是扩大农产品销量和销售渠道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产品营销企业,鼓励商业集团进入农产品营销领域,充分发挥产品营销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导向,分散农民经营风险,稳定市场供应和市场价格等方面的作用。农产品营销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9)

2010年山东省成立了以棉花、花生、蔬菜、苹果和食用菌等5种优势特色农产品为监测重点的30多人的分析师队伍,由农业专家和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超市有关人员组成,分品种建立了首席专家负责制和定期会商制度,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

加强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山东省28个基点县的基层调查员负责本辖区的信息采集、上报和对采集点的管理工作。同时,在10个蔬菜价格速采县和2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品种确定信息采集点,实行每天上报价格信息和及时上报市场变化情况制度,形成了上下贯通、反应敏捷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

开展市场监测预警工作

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山东省农产品市场预警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任务、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农产品市场异动等情况,及时组织省农技站、棉技站、果茶站、信息中心的分析师及市县联络员定期进行会商,每年针对5大系列(棉花、花生、苹果、食用菌、蔬菜)10个品种的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撰写分析报告。

定期预警信息

建立价格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定期向社会公众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情况。

山东省是全国大白菜主产区,近几年来,受市场供求形势的影响,大白菜价格呈现“过山车”式的波动。对此,山东省农业厅、青岛市农委和胶州市政府高度重视,确定把大白菜市场监测预警工作,作为提升农户综合营销能力的重要举措。

完善监测预警队伍

在现有5名蔬菜市场分析师的基础上,选择和吸纳胶州、肥城、苍山、齐河等部分大白菜主产县的大白菜合作社社长、大白菜专业市场负责人和蔬菜专家为市场分析师,不断加强分析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并将大白菜预警信息及时上报农业部。

充实信息采集点。以胶州为重点,在平度、岱岳、宁阳、莒县、莒南等5个县目前已建立大白菜信息采集点的基础上,再选择大白菜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的肥城、胶南、苍山、禹城等4个县的种植大户和专业批发市场建立信息采集点。

强化监测预警工作

按照大白菜生产特点和季节要求,适时组织分析师、专业市场调查员定期会商,研判全省大白菜生产和市场形势,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上报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并通过胶州大白菜网、山东农业信息网、12316“三农”热线、12316手机短信等形式,大白菜生产信息和价格信息,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种植、销售计划,不断提高农户综合营销能力,促进大白菜产业的良性发展。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10)

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众多的农业人口,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市场不断成熟,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从购买力的角度来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也是推动我国农村连锁超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05年商务部关于万村下乡市场试点工作实施以来,大量的流通企业开始涌入农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农村零售网店为基础,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为带动,农村流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农村市场。在不断激烈的农村市场竞争环境下,农村连锁超市如何做好超市营销,是提高连锁超市竞争力,满足农村需求的重要问题。

1 农村连锁超市内涵和重要性分析

(1)农村连锁超市内涵

农村连锁超市主要指的是基于农村市场,提供各种商品或者服务,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

在农村地区建立区域化连锁商业企业。其发展的模式类似城市中低级连锁超市的运营模式,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受到农村市场环境分散性的影响,连锁超市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通过建立各区域营销点,并通过资本运营将分散的经营店有机联系在一起,实行统一进货,配送和营销,大大减少了超市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能力。

(2)农村连锁超市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连锁超市提高了农村市场的产品供给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购买需求,解决了农民"买东西难"的问题,并且在农村连锁超市带动下,拓宽了农村市场,增加了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解决了农民"卖东西难"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其次,农村连锁超市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解决农民买卖难问题的同时,带来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农产品从自产自销,到订单农业,集约农业发展,优化农村市场的经济形态,促进了农业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最后,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能够缩小城市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长增收的带动下,农村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各种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这大大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成。

2 农村连锁超市营销环境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① 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并在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稳步发展。05年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明确指出在未来三年内,在试点区域建立和培养具有较强规模的农家店25万家,商务部并在08年和中国邮政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邮政向"万村千乡"提供100亿的优惠贷款,这刺激了我国农村商店的快速发展,党的十七大和十都将"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作为首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为农村经济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②巨大的农村市场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巨大的农村市场给经济发展提供了平台,特别是我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购买能力和购买需求都在不断提高,原有的商业网店和产品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市场需要,这就为新型的连锁超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连锁超市可以利用自身统一配货、统一营销的资本运营,改变现有的农村商业格局,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市场需求。

③ 运营和营销成本较低

农村市场相比城市市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其他经营成本(水费、电费、房租)低的绝对优势,尤其是从世界连锁超市巨头沃尔玛的成功经验,沃尔玛就是从农村市场开始的。农村连锁超市现在的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市场还未饱和,营销竞争压力较小,并且具有良好的带动性和示范性,营销成本也相对较低。

(2)劣势分析

①农村连锁超市资金问题

农村连锁超市虽然在运用成本和营销成本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受到启动资金和初期创业规模的限制,农村连锁超市还不得不面临着资金问题,并且农村连锁超市在融资环节的困难,都制约着农村连锁超市的长远发展,这对于农村连锁超市的营销环境是不利的,资金的严重制约导致营销就无法进行,从而影响我国农村连锁超市的发展。

②顾客群分散,营销方式选择问题

农村市场的特点之一就是顾客群相对分散,潜在客户群分散在农村的各个地方,集中程度较低,农村连锁超市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营销方式,达到营销目的,满足经营发展需求,是 农村连锁超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点问题,农村的消费群和城市消费群的营销手段也不同,而大多数的农村连锁超市都是从城市扩张到农村,所以营销手段依旧保留了原有的营销方式,在营销经验上有很大的欠缺。

(3)机会分析

①购买需求的增加,提高营销效果

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和购买需求,这从根本上推动了农村商业的发展,对于琳琅满目商品的需求程度加深,以及原有的旧农村商业市场的滞后,给新型农村连锁超市带来了巨大机会,农村连锁超市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利用合理的营销手段,抓住农民的心和购买力,从而打好农村市场基础,占领农村市场。

②农村村村通建设,流通网络带动

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加强,这对于农村连锁超市的营销是巨大的机会,农村广播电视的改善,能够提高农民了解和得到农村连锁超市发展和优势,增加对农村连锁超市的信任程度,从而形成购买力,农村村村通道路的改善,能够大大缩减农村连锁超市和农户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辐射半径,从而获得更好的营销效果,并且能够减少营销成本的投入。

(4)威胁分析

①快速扩张引发的威胁

一些有战略眼观和嗅觉的连锁超市,早早进入农村市场,在农村开设农村超市,并在政策的依托和商业贷款的支持下,实现了"无本开店,快速扩张"的"繁荣",这种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农村连锁超市的基础薄弱,营销不到位,导致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脆弱,盲目的建设和恶性竞争,导致市场混乱,缺乏良好的市场秩序。这些威胁的背后,其隐藏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农村连锁超市的营销没有做到位,没能将购买需求转化为购买力。

②农民消费观念的冲突

农民消费习惯和购买需求和城市消费观念有本质的不同,这对于从城市连锁超市拓展到农村的连锁超市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例如,农村消费群体对于营销的态度以及营销吸引力,主要是商品价格和商品的品种吸引力,商家可以通过打折促销的形式,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收集商品的需求度,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农民购买需求。

3 提高农村连锁超市营销能力--基于长尾理论分析

(1)长尾理论内涵解读

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在商业营销领域可以解释为在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影响下,商品的流通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急剧下降,之前看似需求极地的产品都能变得需求大增,只要有得卖,就有人买,形成和主流产品相当的市场份额,从而形成长尾市场。长尾市场又称为"利基市场",在菲利普《营销管理》一书中解释"利基":有获利的基础,通过市场细分,专门经营某项市场,或者重点经营某项产品或者服务时,创造出来的价值和服务优势,往往比综合性产品的效果好。受到农村连锁超市的独特性,在农村连锁超市营销中,长尾理论发挥良好的效果。

(2)提高农村连锁超市营销能力措施

①产品及定位尾化

首先,产品长尾化主要指的是销售产品专业化,农村连锁超市应该将农业物资和设备作为销售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的为农民进行选择和挑选,并通过农民生活需求,对农村服务进行加盟和扩充,例如,美容美发点,汽配维修等等,实现商品种类的丰富,提高产品的多样性。针对当地农民的民俗习惯,以及农产品生产,销售一些名族服饰,农村土特产之类的,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还能增加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其次,地位长尾化是针对消费群心理需求,满足顾客的实际购买需求,进行营销设计,在消费群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②价格长尾化

农民对于价格的关注度甚至比对产品质量的关注度还高,所以在进行价格定位时,农村连锁超市应该首先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产品的价格,从而形成价格优势。农民都对于日常消费品都喜欢实惠的东西,所以精美的包装就没有必要,然而对于一些礼品,超市就应该做到物美价廉。超市应该利用促销政策,如利用换季打折、心理定价的促销方式,鼓励农民购买,提高购买欲望。价格长尾化,还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管理,减少成本支出,从而让利给顾客。

③人员长尾化

农业连锁超市还应该加强人员长尾化,这里主要指的是配备专业的一些列管理人才,从经营管理人才到电脑操作、营销人员,甚至专业的售货员,都需要强有力的专业人才支撑。农村连锁超市应该采取企业下派和储备干部培养等方式,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并通过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沟通能力。

④消费群长尾化

消费群长尾化,是农业连锁超市利用现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前提,扩大连锁超市的辐射范围,增加对潜在客户的开发,从而达到增加消费群,带动消费的目的。首先,加大营销和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和认可度,提高消费者对农村连锁超市的认识,了解连锁超市的优势和产品,从而形成购买能力,达到营销目的。

4 总结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巨大商机和市场,为农村连锁超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企业应该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通过SWOT分析,增强对自身以及客户的认识和了解,加强企业营销能力,从而提高农村连锁超市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化市场分析篇(11)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25-03

一、引言

都市农业兴起于19世纪末期欧洲流行的“田园城市”思想,真正意义的“都市农业”概念,则是上世纪50~60年代由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1}。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6)报告指出,都市农业是指都市和都市边缘农业,即大都市内或都市圈周围,利用城市间的间隙,包括耕地、山地、水面,从事种养业等经济活动,是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生态、旅游、休闲产品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包括都市经济、生态及社会影响所辐射范围内所有的农业活动{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都市农业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目前,都市农业已发展成为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并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融为一体的城乡经济综合产业。

众所周知,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新型产业模式,在保护环境、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3}。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城市,都市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但是与其他大城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结合太原市具体的市情,分析太原都市农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指出发展的问题所在,从而给太原发展都市农业一个准确的定位。

二、SWOT分析模型

SWOT分析法模型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韦里克提出,通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该方法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用来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其目的旨在对产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本文运用该方法分析太原发展都市农业所面临的有利因素、不利条件以及机会和存在的威胁,以期为太原都市农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在适应性分析过程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在确定内外部各种变量的基础上,采用杠杆效应、抑制性、脆弱性和问题性四个基本概念进行这一模式的分析。

杠杆性(优势+机会)。杠杆性产生于内部优势与外部机会相互一致和适应时。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可以用自身内部优势撬起外部机会,使机会与优势充分结合发挥出来。然而,机会往往是稍瞬即逝的,因此企业必须敏锐地捕捉机会,把握时机,以寻求更大的发展。

抑制性(机会+劣势)。抑制性则意味着妨碍、阻止、影响与控制。当环境提供的机会与企业内部资源优势不相适合,或不能相互重叠时,企业的优势再大也得不到发挥。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就需提供和追加某种资源,以促进内部资源劣势向优势方面转化,从而迎合或适应外部机会。

脆弱性(优势+威胁)。脆弱性意味着优势的程度或者强度的降低、减少。当环境状况对公司优势构成威胁时,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优势不优的脆弱局面。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必须克服威胁,以发挥优势。

问题性(劣势+威胁)。当企业内部劣势与企业外部威胁相遇时,企业就面临着严峻挑战,假如处理不当,可能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三、太原都市农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下辖一市三县六区,是一个以煤焦、冶金、机械、化工等为主要支柱产业的重工业城市。农业生产集中在清徐、阳曲两县区,是典型的粮食主销区,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仅为127.8万亩。太原市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历史悠久,至今已建城2500多年。就山西而言,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集聚了人口、资源、文化、经济、政治等自然和社会优势。在我国经济格局中具有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我国北方联系西部地区和沿河发达地区商流、物流、人流、资讯的枢纽城市,也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重要城市,是重要的经济中心、消费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自然条件优势。太原地处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濒临汾河,三面环山,坐落在两山间海拔800米的河谷平原上。虽然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具有区别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多雨,日照充分,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较长。太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矿藏繁多,在众多的矿产中,尤其以煤、铁、石膏储量为最,素称“煤铁之乡”。农作物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粮食、蔬菜、林果、花卉、畜牧业的发展。

3.农业发展的前景良好。多年来,太原市积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农业政策,认真开辟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为省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9年初,太原市就提出启动以道路桥梁改造为中心的城乡基础设施项目群、以构造绿色产业体系为目标的绿色产业项目群、以构建五条社会保障线为中心的社会发展项目群、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的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项目群。提出了“把建设功能区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推进绿色标准,构建和谐社会总抓手”的新思路。功能区计划投放100个重大项目,其中20个是农业项目。这20项农业重点工程具体是:太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汾河流域高效农业示范园区、45个规模化养殖小区、30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项目、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检测中心、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环城林带及开山采石立面恢复、5万亩苗木花卉育苗、农村饮水解困、农村病险水库修复及城区六河的治理、汾河清水复流、城市分质供水、汾河水源地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农机现代化建设、发展壮大100家乡镇企业、农资交易市场、农村新能源、气象防灾减灾及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此外,2011年省政府确定的481家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企业中,太原市就达58家,其中省级梯次企业7家、市级17家、县级34家{4}。

(二)劣势分析

1.水资源缺乏。太原市是我国水资源极为匮乏的省会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为243立方米/年,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52%,占全国的10.6%,是世界平均量的1/3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人均水资源量500立方米的标准。太原市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68.4毫米,夏季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冬末春初降水稀少,仅占年降水量的31%左右。常年地表水3.04亿立方米,地下水5.66亿立方米,扣除二者之间相互转化的重复计算量2.15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仅为6.6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9千公顷,占太原市国土面积的3%。地下水也因煤矿的过度开采,电力、冶金等行业对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水位大幅下降,供民用、工业等用水严重短缺,太原市周边山体、丘陵区,因坡度较大、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也很严重。

2.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当前太原市都市农业水平较低,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高,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够,有些刚刚起步,名特优新产品中所占比例不大,高附加值产品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低、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十分突出。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9.65年,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外埠化趋势明显,其素质提高缓慢。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太原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9%,小学文盲占到2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5}。另外,专业人才结构严重失衡,粮、棉、油等专业技术人员较多,而都市现代农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则严重不足。从现有的农业专业人才分布来看,“强在市区,弱在乡镇,断在基层”。

3.率先发展没有突破。太原市的改革开放不足,创新环境没有真正形成。政府转型相对滞后,经营城市的理念不新,仍跳不出“大县城式”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虽居全省第一,但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对其他城市的传统优势也在逐步缩小,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太原市作为华北经济重镇的传统地位逐渐弱化,项目短缺,投资不足,发展后劲堪忧。“十一五”投资增长速度比“十五”低近20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2.6个百分点,比中部省会城市低1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末,太原市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在中部和周边9个省会城市中均居于末位。2010年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已经退到第60位,太原市城市圈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也在中部六个城市圈中居于末位。

(三)机会分析

1.城市空间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太原由传统农业向城郊农业再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都市农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表现为一种相互促进、相互牵制的依存关系和互动影响关系。一方面,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太原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市农业的发展将依托于城市的发展,其产业选择、布局都应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来统一规划。这样就可以使太原市郊区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纳入一个体系中来统筹考虑,使城乡一体化进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城市化对太原都市农业的发展具有诱导作用,从而使农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消费结构,太原市利用历史文化、现代城市、休闲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开发农业的观光旅游功能,积极发展生态农庄,如清徐的葡峰山庄、康庄生态园、唐都生态园、古唐文化生态园、滨河绿洲等;生态旅游,如九龙山生态旅游风景区、北线文物旅游、娄烦云顶山旅游、清徐贾兆古村旅游区等,为城市居民提供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6}。

2.居民需求多样化。太原市为山西省省会城市,人口众多,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456mm,年平均气温9.5摄氏度,温差较大,冬季较长。冬春淡季瓜果蔬菜供应量少,但是居民需求量却比较大,冬季靠物流从南方运来的瓜果蔬菜很多不是十分新鲜,少数新鲜的价格又十分昂贵,如何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让居民在冬季也能吃到新鲜的瓜果蔬菜,这个摆在市政府面前的难题其实不难,利用都市农业就能很好的解决;冬季太原市绿化工作任务较重,倘若都市农业开发多一些观光型农业园区,市民冬季旅游也多了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发展都市农业既满足了老百姓的日常需求,又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3.经济环境逐步改善。太原市政府积极支持都市农业的发展,制定了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和公平有序的规则,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对都市农业进行投资;运用投资、信贷、税收、利率等经济杠杆优先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等;市场拉动是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引导消费,拉动生产,引导农民走农业标准化之路。企业带动是通过太原市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扶持和引导,使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度,从而促进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2009年12月30日,太原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以扶持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广、市场竞争力强、外向度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来带动太原市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太原市已形成以食醋、肉制品、果蔬、乳制品和优质粮油为主的五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建成五条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使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政策环境良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稳步实施,太原城市圈建设进入国家支持层面,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太原市又好又快发展。山西省实施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为太原市充分发挥省会综合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在山西省先行先试的优势,将给太原市改革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山西省大力推进“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建设,即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州、晋中三个城镇组群。有利于太原市发挥龙头作用、拓展发展空间。山西省委省政府支持太原市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为我市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有利于发挥好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真正成为推进全省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龙头,成为全省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引领者,成为新兴产业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最强、最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大都市。

(四)威胁分析

1.务农理念转变的威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据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7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798.49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948.19亿元,增长10.5%。2010年三次产业比重依次为1.8%、44.9%、53.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1、5.0和5.9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7}。在这种态势下,务农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弃农思潮抬升,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增加了发展都市农业的成本。

2.农村土地制度的威胁。家庭承包经营仍是我国农村的一项根本制度,当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但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家庭承包经营形成的农业生产分散化、小型化、小农化已经不再适应都市农业生产经营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要求,在根本上影响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允许农业土地流转,可在土地流转制度中缺乏对转让或放弃土地承包使用者进行相关的经济补偿,制约了经济资本的流入,不利于农村土地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使农业内部分工协作程度较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缓慢{8}。

四、太原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建议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高农业内部竞争力。从太原市农业的发展现状看,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进程。二是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产品产地市场等抓手,加快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进程。三是要重点发展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机化、信息化等技术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标准化、智能化进程{9}。

2.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展都市农业发展的外部空间。以县域工业化为龙头,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强化工业立县的意识,以县区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优化环境为保障,以产业集群为方向,加快农村工业发展。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城市配套工业、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引进一大批优势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在省内外、国内外知名的产品品牌,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块状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健全完善县域市场体系,重点发展生产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面向农村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服务,积极培育资本、劳动力、信息、土地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大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

3.提高农业物质技术的装备水平,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建设,注重城市道路、公交、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当前特别要加强以水利、道路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整治、节水改造、蓄水打井等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设施栽培,加快推行中低产田改造,大幅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机械化。加快城乡互联网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完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开发农业综合数据库,基本实现农业决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数字农业”。城乡市场统一培育,构建城乡统一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市场网络体系。

4.积极推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决杜绝和克服重城区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思想,真正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市直各部门都应主动履行支农责任,明确支农任务,强化对农服务。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加大政府对农业支持和补贴力度,构建城乡统筹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强银地、银企合作,鼓励工业企业通过适当方式支持农业发展,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投入农业,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促进农业发展和村镇建设的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和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给农民和其他土地拥有者享受同等权益。发挥城乡两个优势,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

5.制定法规政策,加强科学管理。实行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政策。政府调控主要体现在对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政策扶持和社会倾斜上。制定都市农业保护法,首先是要制定保护农田的基本条例,不允许非法占用耕地,农业用地不允许应用于建筑业等一系列相关保护措施。建立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和生产风险基金、市场风险基金。要明确主管机构,专门研究、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

6.抓住中部崛起的关键时期。认真贯彻落实中部崛起的“两个政策引领”和“五个政策共享”。做好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和生态环境补偿两个政策引领;做好五项政策共享,分别是枢纽政策、东部老工业基地比照政策、西部大开发比照政策、粮食基地政策和社会事业发展政策。

[基金项目:太原科技大学UIT(XJ2010050);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1251)]

注释:

{1}何秀荣.都市农业的发展―特征和成效[J].蔬菜,2008(6):1-3.

{2}桥本卓尔.都市农业的理论与政策:农业年鉴序言[M].日本:京都法律文化社,1995:80-89.

{3}谢扬.农业的多功能和现代都市农业[J].党政论坛,2009(1):41-43

{4}李永平,武荣联,赵晋兵.农发行支持太原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0(6):2-3.

{5}张新伟,陈建成,肖永红.太原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地方经济,2008(15):2-3

{6}关海玲.都市农业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以太原市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10

{7}太原市统计局.太原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

{8}王文玲.天津沿海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农业经济,2009(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