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0 17:02:24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1)

济责任审计是预防和惩治腐败、促进廉政建设、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的重要机制,也是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离不开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编制与管理。在审计全覆盖理念下,如何优化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审计效率,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拟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审计全覆盖的全新理念,寻求优化经济责任计划管理模式的优化对策。

一、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内涵

审计计划是审计人员为了完成既定审计任务,达成预期审计目标,在切实开展审计工作之前编制的可以作为审计项目实施运行过程中主要依据的审计工作规划。成功的审计项目离不开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计划管理是审计组织制定审计计划,组织计划实施运行,并对审计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考核评价、反馈调整等一系列活动,它不仅可以明确审计目标,确立审计路径,还可以提供审计思路和方法,是审计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础,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当中。

参照ISO模型,管理模式(MS)可以表述为:

MS=f(I)+f(o)+f(s) (1)

其中:i表示理念/观念,o表示业务/组织,s表示策略/战略。

参照公式(1),我们可以把审计计划管理模式表述为:

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审计理念+审计策略+审计业务/组织 (2)

从中可以看出,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审计理念、审计策略、审计计划和审计计划管理的运行机制等要素。

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审计理念不先进

理念指的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成果(《辞海》,1989),审计理念就是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过程中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为审计工作发展提供内在动力的源泉。通过对我国审计工作现状的研究,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具备中国特色的现代审计监督制度,其执行机关和人员对于审计理念的认知还存在一些错误和局限性。其一,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单纯地监督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只要发现领导干部失责问题,并揭露这些问题就行了,仅仅是针对微观层面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揭露和整改,很少在宏观层面上提出意见和建议,缺乏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其二,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形式化,把经济责任审计部门自我定位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选择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了走过场,经济责任审计的效力、效果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其三,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无权的,即认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缺少与之相匹配的执法手段和处罚权利,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难有大的作为和成就。殊不知当前我国国家审计的工作重心主要在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一味地注重于处理、处分和处罚已经不符合新时期形势的要求。

(二)计策略失当

制定一份审计目标导向清晰、审计范围主次分明的经济责任审计策略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出发点,但是往往大多数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于国家宏观环境趋势的变化、相关政策方针的颁布、社会经济走向的发展并不能十分精准的把握,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组织形式、内部制度、领导干部调离升迁变化等也没有花费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进行充分的前期调查和深刻解读。因此,审计机关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策略时对于审计范围的确定还不能拿捏的十分精准、恰当。部分审计机关选择一揽子政策,不论审计对象是重点还是非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繁重的审计任务和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过高期望使得人力、物力资源都相对薄弱的审计单位最后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但没把握好重点审计对象,对于那些非重点审计对象所做的工作最终也都是不尽如人意。任务重和力量弱的矛盾不断激化,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所需的审计时间和最终审计质量都难以保证,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成本。还有一部分审计机关仅仅注重那些重大项目和重大事件的领导干部负责人,却忽视了那些不属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单位领导干部,认为他们所管辖的领域涉及资金少,影响规模小,无足轻重,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长远性、科学性、整体性认识不足,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设定不明确、不清晰、不具体,直接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缺乏针对性,容易产生脱节现象,无法真正落实经济责任审计措施,无法有力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的领衔作用。

(三)审计具体计划制定缺乏独立性和灵活性

尽管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拥有独立的审计监督权,但是,在行政模式的管理体制下,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在业务上既要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在行政上又要接受本级政府的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审计机关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时,可能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很难保持独立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计划的制定和任务安排,其决定权不完全属于审计机关,而在于组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及其经济责任审计联席办公室(宋夏云等,2016)。在这种计划管理模式下,审计机关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这种现状如不改变,审计机关很难有重点、分步骤有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有效达成审计全覆盖目标。

(四)审计计划管理的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非常繁重,但是调配在审计计划管理方面的人员却非常少,加之部分审计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不愿将综合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审计人才安排到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的工作岗位上,如此一来,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作用和效能的充分发挥,不利于培养专业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队伍、建立完整的审计计划管理中心数据库,也不利于形成一个系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体系。再加上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挖掘、分析、处理能力不高,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的技术方法和执行手段也相对比较落后,一些先进的计划技术方法, 如方案评价技术、环境预测技术、网络计划方法等基本上没有应用,也没有实行先进的计划管理软件系统,不能实时录入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运行情况,不能运用网络自动化流程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

三、审计全覆盖的内涵分析

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的《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审计全覆盖,主要包括审计领域的全覆盖、审计内容的全覆盖和审计周期的全覆盖(王子龙、池国华,2016),其具体涵义如下:

(一)拓展审计覆盖范围,实施全面立体审计

审计机关要依法对所有隶属于审计监督范围内的管理、使用和分配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与单位,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全面、立体化的审计。以资金运动为X轴,以权力运行为Y轴,同时跟进、交叉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从而实现有广度、有深度的审计全覆盖。

(二)关注重点审计领域,跟进重点审计项目

重点审计对象的全覆盖是审计全覆盖的核心,审计机关要统筹制定审计目标、科学安排审计计划、抓住重点审计对象、把握重大政策措施,对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项目,深入剖析,严肃对待。在审计任务重、审计资源力量难以全面跟进时,审计机关要确定好各重点审计对象的审计频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对重大投资项目、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突发事件以及那些问题多、反映大的领导干部提高审计频率,从而实现有重点、有步骤的审计全覆盖。

(三)增强审计成果运用,深化审计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要在切实做好审计全覆盖的道路上,加强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对于实施审计全覆盖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加强重视,注重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对于在经济运行中发现的风险隐患要引起注意,尽早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并及时总结审计全覆盖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的审计工作做好充足准备,从而实现有效率、有效果的审计全覆盖。

四、基于审计全覆盖理念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优化思路

(一)锐意进取,大胆更新审计理念

审计全覆盖的推进必以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进步为基石,而经济责任审计事业的进步必以经济责任审计理念的更新为先导。锐意进取,大胆地更新审计理念,在新的思想水平高度上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正确识别监督与服务的地位与内涵,查处和揭露领导干部失责问题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目标,通过纠错查弊以监督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制度改革体制才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所以审计人员必须立足于经济责任审计,面向全局,提升服务意识,树立监督即服务的经济责任审计理念。其次,审计人员要明白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治理。经济责任审计实质就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权力的行为,是国家运用审计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的方式。因此审计人员必须切实担负起经济责任审计职责,严格履行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增强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监督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维护人民、政府和社会的权益,树立起国家治理的经济责任审计理念。再次,审计人员要树立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审计理念。从微观层面入手,宏观层面着眼,依法审计,对人民负责,对政府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促进国家科学稳定发展。只有不断更新经济责任审计理念,才可以与时俱进地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工作,只有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可持续地推动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事业,树立良好的经济责任审计形象,更好地服务发展,保障发展,促进发展。

(二)科学制定审计策略

充分的审前准备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的精确制定至关重要。审计机关应该设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小组,时刻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动向、有关政策的发表颁布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在经济责任审计策略制定之前,深入实地走访了解当地新动态,把握国家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要求,搞清楚社会经济走向的趋势和重点,分清哪些是重点审计对象,哪些不是,并安排一定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调查,走访有关机构、部门和相关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等有关基本情况,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的制定具有针对性,在实际执行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对那些涉及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部门以及问题多、反应大的领导干部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审计频率,及时跟进审计进度,同时有区别地兼顾那些所谓“非重点”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适当地降低审计频率。根据审计机关所拥有的经费和人员,积极整合各类审计资源并与其他监督部门协调合作,合理地安排各个审计项目时间和审计频率,保障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质量,做到既全面审计,又重点突出,科学地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策略,从而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清晰,范围明了,时间安排妥当。

(三)确保审计具体计划制定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国家应当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审计机关是独立的第三方,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出台详细可依据的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的重视,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规范约束和实践指导。各经济责任审计机关要增强其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政策水平。在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内部,要培养良好的、独立的经济责任审计氛围,审计机关内部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提醒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时刻谨遵职业道德,保持独立性,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表扬那些在工作上尽职尽责、不为私人利益而动摇、爱岗敬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而对那些仗着职业便利私相授受、忘乎所以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一经查证,严惩严办、^不姑息,同时在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行业内进行通报、公告,以此警醒各审计人员时刻保持理性,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审计计划制定过程中的独立性。

经济责任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于每年年初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时,除了要注重编制本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也要重视其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的编制,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执行时有计可依、有则可依,各环节的审计工作上下衔接,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环境的不断改变和领导干部的人事变动以及不同重要性标准的审计对象有不同的审计频率,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在编制时要从静态编制转为滚动编制,使短、中、长期计划能够在时间顺序链上紧密地结合、连贯起来。定期总结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和梳理总结,及时有效地制定新措施进行修改调整,确保短、中、长期计划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四)不断优化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的运行机制

一是要在各级政府增设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机构,壮大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人员队伍。二是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人员的准入门槛,在聘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人员时,要引进深谙法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化技术、环境保护等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大力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经济责任审计人才;注重吸收那些既有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又有领导管理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经常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培训教育、优秀审计人才交流会、外出调研查访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实时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见识。四要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中的应用,引入先进的计划技术方法,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中心数据库,搭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网络平台,改进当前落后的审计计划管理技术,加快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五、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发现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在编制、执行和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队伍和技术也都跟不上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脚步,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审计全覆盖的推进和反腐体系的建设,对此应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理念、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编制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注重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队伍力量和信息化建设,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策略和计划。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是加大经济责任审计执行力度、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形势下完善国家审计、促进审计全覆盖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与时俱进地优化创新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模式是国家审计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也是未来国家审计推进国家治理的新的指导方向。

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

[2]季庆,王琪朕.经济责任审计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作用研究[J].领导科学,2017,(5).

[3]栗伟.浅谈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J].现代经济信息,2015,(8).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2)

审计的本质目标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和范围是不断发展的,作为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审计在形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内部审计领域,审计功能也从最初的“差错防弊”保护企业财产拓展到“经营审计”以及风险评估,其功能开始向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拓展。尤其是今后,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功能将在企业内部管理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需要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内部审计也从事后转到事前,从后台走向前台。

一、内部审计功能拓展的历程回顾

内部审计的发展不是自发的产生的,而是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以及审计学者们为了适应现代化的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不断追求和积极倡导的结果。内部审计的功能也随着现代内部审计的发展不断演变。其演变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报表监督,账簿及报表的查错防弊功能向制度监督主导转变,内控功能逐渐发挥,但仍以财务审计为主导。此阶段的内部审计模式一般是账簿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基本上都是围绕财务审计开展,审计的范围还主要是财务方面,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监督、签证功能。

第二阶段:绩效审计以及经营审计。随着企业之间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以及业务种类增多,企业管理层次逐步分解的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中的舞弊行为逐渐增多,一般的财务审计难以适应防范和揭示这些舞弊的要求,内部审计需要更多的开展非财务审计方面的审计工作,即以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益性要求为核心的经营活动的绩效审计和深入到具体经营活动中的经营审计。

第三阶段:管理审计及各种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审计。管理审计可以视做内部审计功能在经营审计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经营审计只对决策后的执行过程加以监控,而拓展到管理审计后,对决策本身的合理性或管理中权利的运用是否合适进行独立的、客观的检查和评价,即实现一定的咨询。不仅如此,事前或更高层次的审计参与拓展到了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以及公司治理过程中,其与计划、策略和风险的评估结合起来拓展出各种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审计。

第四阶段:内部审计功能逐步回归,重新强调其认证的履行。随着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内部审计越来越过多地参与到企业的各个决策管理层面,过多的强调其多元化增值服务和咨询的发挥,反而忽略了审计传统的认证的监控作用的发挥,结果在内部控制不十分完善的情况下,内审人员把过多的精力分配在了其他业务拓展上,导致基本功能履行缺失,这样也就促使内部审计功能逐步走向回归,重新强调其认证的履行。

二、内部审计功能的拓展方向

内部审计的功能包括认证和咨询,两方面的功能都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当然,两方面功能虽互相不可替代,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兼容性。认证是内部审计传统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其拓展方向主要是其自身的拓展方向。而咨询实际就是单一认证向咨询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其拓展方向也就是从认证到咨询的拓展方向。

1.传统内部审计认证自身的拓展方向:原有的传统内部审计认证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管理分权产生的管理层级间的受托经济责任,即从总经理以下各级管理人员间分权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随着企业治理日益得到重视,企业内部的委托关系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除经理及以下层级外,出现了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管人员――各级管理者等类似受托经济责任链,此时内部审计的认证就需要适应这种经济责任链进行拓展,认证性审计也应当包括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董事会成员对股东大会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的认证性审计,即董事会业绩考核与审核。中间层次是保证高管人员对董事会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最后一级才是自总经理一下的各级管理层级授权所产生的受托经济责任认证性审计,这一层级也应细分为很多具体职责。这样最终转化为内部审计功能在认证性上的拓展内容。

2.从认证到咨询的拓展方向:内部审计的咨询其实是将内部审计在认证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制度、管理和经营控制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供咨询性建议。其功能拓展的方向应当是通过对以往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总结,对将来审计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判,并提前堵住这些漏洞,将监督提前,起到事前约束、事中自我衡量和事后对照的系统化的经济控制功能。

三、内部审计功能拓展的具体体现

1.传统财务审计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大规模集成系统的发展,财务信息认证已较少面对直接逐笔核对初始业务,因此当前内部审计对传统财务审计方面已经全面转向以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为主,同时注重对控制系统的认证,以及对特殊、异常事项或紧急事项的审核认证。

2.经营业务与绩效审计方面。在企业的多层次委托关系链中,经营业务和绩效的要求被不断地细化和分解,内部审计中的绩效审计和经营业务审计也就越来越承担了更加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要求,此方面的功能也被进一步强化。

3.战略审计方面。战略审计的初衷是企业的运作或执行的程序、操作等是否满足企业组织的战略发展规划,但如果制定的战略一开始就偏离了企业所有者的要求,那么执行过程即使最完美,整个企业组织的受托经济责任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完成。这就促使内部审计开始从源头进行监控,对制定战略决策层次的人员和战略决策本身进行审核。这样,战略审计的对象开始直指企业的高管和董事会,相应的授权机制也随之开始建立。

4.风险管理审计方面。建立在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监控基础上的风险管理审计对内部审计衡量和监控企业风险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按照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风险管理包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这样,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审计的实施逐步都体现到了这八个环节当中,其监控也越来越走向全面。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3)

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强调要加强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坚持从严管党、从严治党。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在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经济安全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各层对审计监督的要求与期望也越来越高,要真正发挥好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关键在于不断深化审计内容、强化审计职能,并引入以风险为导向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相比传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导向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着眼于对引起企业经营风险的关注,更利于客观地确定审计范围,揭示被审计单位更深层次的问题,避免传统模式下以历史经验作判断的随意性,从而更好的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果。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宽而广泛,如何在风险导向下实施审计并达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呢?笔者认为,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重点:

一、审计企业战略、重大决策及重大事项

战略与决策,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及未来走向,是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职责履行中最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那些重大的战略、重要的经济决策、事项,对企业的作用和影响往往更大,甚至危及企业的存亡。因这些重大决策事项容易在企业经营运作中出现舞弊或失误造成企业困境、危机,所以必须把企业战略和重大决策、事项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风险导向下,企业战略、重大决策事项的审计主要审查战略、决策事项的可行性、民主性、科学性及效益情况,并关注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制定和调整、资本运作、重大科研及研发项目、工程建设项目、重要物资采购以及大额资金运作等。审计企业战略,应结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外部环境和所处的行业环境,着重审查战略的全局性、长期性、可行性,分析和评价企业战略层面与宏观层面的风险,如是否因战略过激,导致过度扩张而出现断崖隐患;审查为实现构建的战略目标着力开展、经营的项目和事项,分析评价其效益性及对经营形成的影响等。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审计,着重落实决策、事项的内容是否合法,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决策执行是否规范、民主;是否存在急功近利,对国家政策指令估计不足导致项目、产品重大损失,甚至经营失败;是否存在利用资本运作、重要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等项目事项,进行暗箱操作,等。

二、审计任期内履职绩效

履职绩效是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因此应把履职绩效作为重点进行审计。通过对企业领导人履职的经济目标实现及效益情况的审计,问责与问效相结合,可以从量化上对企业领导人任期内的工作情况、经营业绩和经营管理能力等作评价,也有利于促进管理、规范秩序。这种量化评价,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指标等来体现,主要内容有:经济目标实现情况。包括:经营收入、利润、经济增加值,成本费用利润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经营方面的目标;产品任务量,设备管理的设备完好率、设备利用率,质量管理的产品交检合格率、单项超差率等管理目标。通过对指标的测量计算,核实其真实性、合法性,测试其完成情况,进而恰当的评价企业领导人履职的经济目标效果状况;任职期间实现的效益。着重关注企业是否持续获得良好的经营收益,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是否存在虚报收入或重大潜亏隐患,以及企业在经营中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的效果等。主要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审核并分析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信息,与行业比较、与历史记录比较,进行综合评价。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环境、行业环境都向好的情况下,而企业的效益却驻足不前,成本费用居高不下、持续维持在微盈利甚至亏损状态,此时应考虑是否存在过度职务消费、隐性开支或转移利润等的可能。这种情况隐秘性强,不易察觉,风险尤其大,如利用各种名目公款吃喝、以低值易耗品等名义购买物品或大量购物卡发放。

三、审计资产安全完整情况

资产是企业生产、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企业构成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把资产审计放在重要位置。资产审计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及无形资产等。通过对资产的审计,核实资产的真实性、安全性、完整性及增减变化,可以恰当的评价任职期间企业资产的管理状况及现有资产状态,促进资产管理和践行履职责任。审计资产,应着重对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通过盘点、查阅、核对及询证等核实其数量、品质和价值;对无形资产查核其权属与价值;以及对投资审核其投资产权、计价,分析评价投资效益、投资管理情况等,重点落实资产有无浪费现象或流失情况,有无潜亏风险因素或隐瞒资产情况,以及资产是否受侵犯、损害。在对资产审计同时,还需要对负债、权益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以使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公证的评价。对于资产损失,应当全面、历史地看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及根源,分清前任与现任的责任界限,进而确定领导人应承担的责任。

四、审计职工薪酬及发放

职工薪酬对企业和个人而言都显敏感,因其涉及到企业各层的切身利益,也容易从中滋生腐败或者影响企业稳定,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领域,因而应作为审计的重点。审计职工薪酬,目的在于维护财经纪律、促进管理、防范舞弊。在风险导向下,应从薪酬政策入手,分析当前环境下薪酬政策对财务报告、对企业的影响,并通过验证、分析计算等程序对薪酬进行审计。结合合规性、合法性,职工薪酬审计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着重审查包括工资、奖金在内的工资总额是否超过董事会或上级管理部门审批下达的控制数、工资总额增长是否与企业效益相匹配;其次,计提的社会保险费(五险一金)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比例、计提基数是否恰当,是否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再次,职工福利费是否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或切实用于职工生活设施的改善等。对职工薪酬的审计,尤其要注意的是隐利或额外发放。如在监管不完善的体制下,不经职工薪酬项目以各种名目发放的嘉奖、津贴等,或者小集体、小班子获利,这种情况往往是小班子成员绕开董事会、上级及职工的监督进行联签,频繁发放各种嘉奖,侵害企业的整体利益并形成企业不稳定因素。大型企业还应注意是否存在转移到下属单位额外发放的情况。

五、审计内部控制健全有效情况

在风险导向下,尽管审计由原来的以控制测试为中心转变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但是并不意味着弱化或不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建立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这个企业会否因缺乏控制而导致舞弊或责任问题的关键。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主要审计内部制度建设的完善、运行的顺畅以及执行的效率效果状况,应从企业层和业务层两层面着重对关键控制进行测试、评价;企业层面,一是重点审查企业治理结构的设置与实施,审查其是否科学、民主,决策、执行、监督是否相互分离并形成制衡,是否存在权责分配不合理而发生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情况或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直接违规操作;二是审查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以及举措,涉及安全、质量、环境等方面是否建立了相应防范事故措施,责任是否得到落实,对紧急、重大的安全、环境污染等事件,是否具有应急预警机制;三是审查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及执行效果,评价道德规范是否符合实际;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主要依据业务类别进行审计,包括销售业务、采购业务、投融资业务、资金管理及合同管理等。根据业务特点,测试各业务活动中内部控制缺陷,评价风险状况。如采购业务,着重于根据采购与付款循环对整个采购过程控制进行测试评价;资金管理,则着重测试不相容职务是否分离,收入和支出是否经授权审批,是否存在账外账、私设“小金库”等情况及进行风险评价,具体如,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未得到控制的长时间银行已付企业未(记录)付的大额未达账款,则存在资金被挪用的风险。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动风险导向审计,风险主导下的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因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体系尚不完善,加之风险导向下实施审计对审计各方面的高要求,监督作用还未充分体现出来。在当前情况下,还应注意加强以下方面:加强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改变之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审计人员不仅仅需要财会知识,还应该加强管理学、金融学方面的行业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掌握SWOT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技术、平衡计分卡技术等管理领域、营销领域、其它领域的审计技术,以适应经济责任综合性分析审计的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风险数据库。促进审计数字化工作资源配置,避免以往以手工、半手工收集、计算审计手段,以使审计人员可科学、有效的获取、处理审计信息,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数理分析需要。风险数据库主要用于储存各个行业具有典型的风险案例及风险信息,建立并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更新丰富这一风险资源库,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对风险的识别以及风险导向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4)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151-02

军队审计是为我军全面履行使命任务提供的一种保障力量,是与军事、政治相联系的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国家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投入大量的经济资源,要求军队为国家建设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和重要力量支撑,军队必须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把国家投入的经济资源用好。加强军队审计制度的建设,发挥其监控经济的重要职能,不仅可以提高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益——通过审计,揭露损失浪费问题,优化资源配置、服务经济决策,还可以进行权力的监督制约,实现反腐倡廉。同时,充分发挥军队审计的职能,对于战斗力的生成和军事斗争准备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但是,为军队审计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机制一直是困扰军队审计机关的一个难题。所谓军队审计问责制,是指在审计方没有进行有效的审计核查,未发现被审计方存在的舞弊现象,由此给国家、军队带来损失的,审计部门要承担责任。上级领导组织——主要是单位首长、各级党委和中央党委——依据被审计部门舞弊未被查处带来的损失大小来追究审计部门的责任。从审计方问责制的角度出发来建立一套有效的军队审计机制,有别于以往学者单方面强调加军队审计处理处罚的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军队审计方和军队被审计方之间的博弈关系,从加强军队审计问责制的角度分析军队审计的机制设计问题。

军队审计中审计方与被审计方之间的博弈实现均衡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何种均衡才是最理想的均衡状态?达到理想均衡状态的机制设计该如何?本文将从以下博弈模型出发,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1 军队审计博弈的模型描述

1.1 博弈情景描述

在军队审计中,审计方与被审计方为本文模型的参与者。军队审计方的策略空间为{审计,不审计}。若被审计方不舞弊,审计方的最优选择为不审计;若被审计方舞弊,则审计方的最优选择取决于被审计方舞弊且审计方不审计情况下得益大小与被审计方舞弊且审计方审计情况下得益大小的比较,因此是不确定的。被审计方的策略空间为{舞弊,不舞弊},若被审计方观察到审计方采用不审计策略,则被审计方的最优选择为舞弊;若被审计方观察到审计方采用审计策略,则其最优选择受被查处时受到的处理处罚以及舞弊得益的大小的影响,因此也是不确定的。

1.2 模型的基本假设

(1)审计方与被审计方均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双方都是自利的,审计关系中均会采取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策略。

(2)军队审计方和被审计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被审计方掌握的信息要大于审计方掌握的信息。

(3)假定审计方审计后的得益为B,支付审计成本C(这里,B>C),审计方得益Ug,则不论被审计方是否舞弊,审计方采取审计策略的得益均为Ug=B-C。若审计方不审计,其得益为B,成本为0,当被审计方不舞弊时,审计方的得益为Ug=B;当被审计方舞弊时,审计方得益暂且定为Ug=X。

(4)假定被审计方舞弊可以获得R的违规收益,舞弊被发现后的处罚成本为F,被审计方得益为Us。则被审计方舞弊被审计发现后的得益

Us=R-F。如果被审计方舞弊,但是审计方未审计,那么被审计方的得益Us=R。若被审计方采取不舞弊策略,那么不管审计方是否审计,被审计方的得益均为0。

1.3 博弈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博弈模型的矩阵表示如图1:

其中,p为审计方实施审计的概率,q为被审计方选择舞弊策略的概率。要分析该博弈过程的均衡解,需要从R-F与0,B-C与X的大小比较中考虑。下面进行博弈均衡解的分析。

2 军队审计博弈的分析结论

从四种情况中分别考虑上述博弈过程的均衡解问题:

(1)当R-F>0,B-C>X时,用箭头法求解博弈的均衡解为{舞弊,审计}。

当舞弊被审计处理处罚后的得益大于0时,对被审计方而言,舞弊是最优的策略选择。然而,由于审计方在不审计情况下面临着由被审计方舞弊带来的相较于审计少的收益,理性的审计方会选择审计策略。因此,由于舞弊受到的惩罚力度不够,被审计方存在舞弊的动机。

(2)当R-F>0,B-C

同样,当被审计方选择舞弊策略,不管审计方审计还是不审计都有利可图时,理性的被审计方必然进行舞弊。但是,当B-C

(3)R-F

与R-F>0,B-C

(4)R-FX时,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解。

审计方与被审计方的策略选择均取决于对方的策略选择。当被审计方选择舞弊时,审计方会选择审计策略,此时理性的被审计方就会选择不舞弊,由于被审计方不舞弊,理性的审计方就会选择不审计,此时又激励了被审计方采取舞弊行为……依此循环往复,该博弈不存在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解。因此,用图解法进一步分析,求该博弈过程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①被审计方的混合策略选择。

图6中,纵轴表示审计方在选择不审计策略下的期望得益,横轴表示被审计方舞弊的概率。当审计方采取不审计策略,而被审计方舞弊时的审计方得益X>0时,审计方采用不审计策略的期望得益总是大于零的,理性的审计方就不会选择审计策略,此时,舞弊成为被审计方的必然选择。当X

②审计方的混合策略选择。

图7中,纵轴表示被审计方选择舞弊策略的期望得益,横轴表示审计方选择审计策略的概率。被审计方的期望得益为(B-C)p+X(1-p),当pα时,被审计方舞弊策略下得益为正值;当p=α时,达到均衡状态。而且,随着X绝对值的增大,p越来越大,即审计方有越来越强的动机进行审计。

综上,对审计方不审计时的处理处罚力度越大,越能保证审计方与被审计方二者尽职工作——审计方进行审计,被审计方选择不舞弊。要使军队审计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即博弈结果趋向于被审计方不舞弊,审计方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审计,不仅要要从加强对被审计方处理处罚力度角度出发,更应该针对审计方建立严格合理的问责制度——当审计方不尽职工作,给国家和军队造成损失时,依据情结的轻重,对审计部门追究责任,进行严厉的监督惩罚。

3 加强军队审计问责制的建议

3.1 设立军队审计的垂直管理体系,上级部门直接监督

对军队审计部门的管理设立一套垂直的监督体系,军队审计部门的工作直接向单位首长、各级党委和中央党委汇报,并且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负责。党委应在军队审计方面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管审、议审制度,要真正重视审计、运用审计、关心审计,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把审计工作纳入工作全局统筹安排。党委严格落实审计问责制度,一旦发生因审计疏漏导致的重大舞弊现象,根据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实施严厉处罚。严格落实审计执法责任制考核,对于审计人员因工作倦怠、造成后果的,根据情节轻重,按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整岗位、取消评比先进资格、处分等处理,以此激励审计人员的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增强审计人员的工作动力和责任心。

3.2 加强对审计部门的绩效调查,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针对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设立专门的评审小组进行监督管理。审计部门作为整个军队全面履行使命的保障力量,不仅审计其他部门工作质量的好坏、提出改善的建议对策,其自身的工作也要受到考察评价,这样才能保证军队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审计部门作为审计全军经济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部门,必须设立相关的机构进行监督核查才能保证权利的合理规范实施,防止审计部门权利独大,缺乏监督管理而出现违规行为。

3.3 保持军队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军队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对做好军队审计工作非常重要,增强军队审计独立性是军队审计高效进行的根本保证。要实现军队审计的独立性,就要保证组织独立、经费独立与人员独立,其中人员独立又是审计独立性的最重要因素。组织独立就是要求审计部门在组织上独立于其他部门,特别是被审计部门不能与审计部门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经费独立要求军队审计部门的经费专项提供,不受其他相关利益集团的钳制。人员独立要求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不存在任何的利益关系,时刻能够公正公允的对被审计部门的经济资源运用情况做出客观评价。

3.4 制定严格的审计制度,并保证有效执行

制定完善而细致的审计制度,就为军队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准绳。党委督促所属单位和部门重视审计建设,建立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提供经费物资保障,注重审计人员的选拔、培养、使用和保留。严谨准确的审计制度可以规范军队审计工作的开展,使审计工作透明化、合理化,不仅可以减轻审计部门在开展工作时面临的相机抉择情况带来的困扰,也可以对被审计部门提出一个警告,规制其严格依照有关规定使用经济资源,避免军费资产流失,保障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贾喜云.基于总体战略层面的军队审计成本规划管理[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

[2]邹晶,傅明,周晟.加强军队审计处理处罚的思考——基于博弈模型的分析[J].军事经济研究,2011,(9).

[3]程庆,陈鉴斌.军队审计本质:基于经济责任的保障力量[J].军事经济研究,2011,(7).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5)

(一)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县(区)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投资管理方面的作用。

及时修订调减投资核准项目目录,大幅度提高市级核准项目的规模(限额)标准,缩小投资审核范围,下放投资审核权限。

国家、省、市级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除少数需报国家、省、市政府审批、核准或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核准外,区分不同情况由县(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审批、核准,或由企业自主决策。

2、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专项产业政策,除按规定需报国家、省、市政府审批的外,由县(区)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国家、省、市级规划和政策的指导下分别制定。

3、取消已由省、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

重点是拟订和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维护经济安全;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投资宏观管理,调控全社会投资总规模;加强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增强扩大开放条件下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统筹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专项经济体制改革。

(三)划入的职责

将原市工业交通办公室承担的“协调解决全市工业口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调节工业经济正常运行”、“负责煤、电、油等经济运行保障要素及铁路运输力的综合协调和重要储备物资的应急调节”以及“石化、电力、煤炭等能源行业管理”职能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划出的职责

将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划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具体包括:全市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技术改造投资管理;按市政府规定权限,审批、核准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贯彻国家、省高技术产业中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工业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稀土行业发展的职责。

二、主要职责

(一)拟订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分析市内外经济形势,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价格总水平调控和优化重大经济结构的目标、政策,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提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二)负责监测全市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承担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责任,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平衡、全市经济安全和总体产业安全等重要问题并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负责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调节经济运行,负责组织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交通运输协调。

(三)负责汇总分析全市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情况,参与制定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综合分析全市财政、金融、土地政策的执行效果。

(四)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搞好重要专项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衔接,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改革试验区工作。

(五)拟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政策及措施,衔接平衡需要安排政府投资和涉及重大建设项目的专项规划。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性项目建设资金,安排市级财政性项目建设资金,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备案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外资项目、境外资源开发类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指导和监督国外贷款建设资金的使用,引导民间投资的方向,研究提出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战略、规划、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和政策。组织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指导工程咨询业发展。

(六)推进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负责协调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并衔接平衡相关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服务业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负责石化、电力、煤炭等能源行业管理,拟订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

(七)组织拟订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研究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负责地区经济协作的统筹协调。承担西部大开发工作。综合协调全市开发区的规划和发展工作。

(八)编制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并监督执行,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对进出口总量计划进行调整,拟订战略物资储备规划,负责组织战略物资的收储、动用、轮换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市级粮食、棉花和食糖等储备。

(九)负责全市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衔接,组织拟订社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拟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等发展政策,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及政策,维护社会稳定。

(十)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负责全市节能降耗的综合协调工作,组织拟订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全社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并协调实施,参与编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大问题,综合协调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促进有关工作;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政策措施。

(十一)拟订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规范性文件。负责全市招标投标综合管理工作。

(十二)组织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动员规划、计划,研究国民经济动员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关系,协调相关重大问题,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有关工作;承担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有关具体工作。

(十三)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职责

根据上述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12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机关政务工作,督促检查机关工作制度的落实;负责机关会议的组织和决定事项的督办;负责文电、机要、档案、、保密、接待、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综合治理、后勤服务、机关财务和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机关和所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劳动工资、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工作;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负责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

(二)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科

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总量平衡及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组织拟订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全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提出全市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措施;统筹协调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协调国土整治、开发、利用和保护政策,参与制定土地政策,参与编制水资源平衡与节约规划、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指导地区经济协作;协调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提出重大项目布局建议并协调实施;负责使用国内资金项目进口设备减免税的确认初审工作。

(三)国民经济综合科

监测分析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和国内外经济发展变化,进行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测预警;研究总量平衡,提出宏观调控的目标以及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的建议;开展宏观调控经济评估;组织拟订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起草综合计划报告;组织编制应急预案,提出年度重要商品平衡的总量目标和相关政策建议;提出国家重要物资储备政策建议,拟订并协调全市国家重要物资储备计划;指导县区经济发展计划工作;研究分析全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并提出建议;提出直接融资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研究审核企业债券的发行和资金投向,牵头推进全市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的发展及制度建设;承担新闻和信息引导等工作;承担市苏陕协作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四)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与政策法规科

研究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提出年度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参与研究和衔接有关方面拟订的专项改革方案;指导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和改革试验区工作;负责统筹城乡工作;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五)固定资产投资科(市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

监测分析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研究拟订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政策、措施,编制下达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投资计划、市本级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年度投资计划;负责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保设施、廉租住房、公检法司等设施项目审批和投资安排;负责全市经济适用住房和房地产项目备案,编制下达全市经济适用房建设指导性计划;负责全市招标投标综合管理工作;指导工程咨询业发展;承担市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

(六)农村经济科

综合分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体制改革及有关政策建议,协调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衔接平衡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提出重大项目布局建议并协调实施;承担市以工代赈办公室日常工作。

(七)产业协调科(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

综合分析全市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统筹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协调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负责利用外资、淘汰落后产能、外资项目减免税确认等有关工作;承担市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日常工作。

(八)高技术产业科

综合分析全市高技术产业及产业技术发展态势,组织拟订高技术产业发展及产业技术进步战略、规划及扶持措施;组织管理高技术产业化示范相关工作;统筹衔接平衡全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参与组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协助管理新材料基地建设;推动全市国民经济新产业形成。

(九)社会发展科

综合提出全市社会发展战略,组织编制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和广播电视、教育、卫生、体育、文物旅游、民政等发展政策;组织编制有关专项计划,协调全市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问题;综合分析提出全市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建议;推进相关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安排全市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

(十)经济贸易科

监测分析全市流通和物流业运行状况,组织拟订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和原材料进出口总量计划和重要商品总量平衡计划,并根据经济运行变化提出计划调整建议;会同有关方面管理市级粮油、化肥等储备计划;组织拟订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协调流通和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十一)能源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

研究提出全市能源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年度指导性计划和产业政策;拟订能源对外开放战略、规划及政策;承担全市石油、天然气行业管理工作;指导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承担科技进步和能源装备相关工作;组织拟订能源行业标准;组织拟订新能源、水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组织拟订并实施全市煤炭工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拟订煤炭加工转化为清洁能源产品、火电、核电和电网有关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煤层气利用工作;协调全市电力行业管理;综合分析全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组织拟订全市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并协调实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指导节能执法单位开展节能执法工作;组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工作;承担市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十二)交通发展科

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综合分析交通运输运行状况,协调有关重大问题,提出有关政策建议;负责拟订全市交通运输中长期发展规划;监测和分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编制市公路、城市轻轨、铁路、机场建设项目规划;负责交通运输项目的前期工作,配合做好交通运输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和初步设计评估及审查;负责与部、省有关部门的工作联系,落实交通建设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承担市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机关党的机构按规定设置。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53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4名(1名兼任市物价局局长),总工程师1名,市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1名(副处级),科级领导职数20名(含监察室主任职数1名)。

五、其他事项

(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挂市物价局牌子,主管全市价格工作。

(二)管理市粮食局。

(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编制重要工业品、原材料和重要农产品的进出口总量计划,市商务局负责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的总量计划内组织实施。粮食、棉花、煤炭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市商务局在进出口总量计划内进行分配并协调相关政策。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6)

总理提出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正值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的非常时期。受其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长期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够规范和完善,这些都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正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今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为应对困难和挑战,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宏观政策措施。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今后一个时期,中央还将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我们要深刻认清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紧紧围绕中央加强宏观调控这一系列重大举措,调整好工作思路,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各项要求上来,进一步更新观念,用科学的审计理念指导审计工作。在审计中,要坚持做到“五个坚定不移,七个区分和八个慎重对待”。

“五个坚定不移”: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查处与民争利、有损民生的问题,更加重视民生审计,保障民生项目和资金的落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揭露和查处虚报转移、截留挪用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更加重视财政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和效果;三是要坚定不移地查处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重大质量隐患、损失浪费问题,维护国家建设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为了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国家相继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之大,动作之快,前所未有,各级审计机关必须从讲政治高度关注这些资金使用绩效;四是要坚定不移地查处经济违法案件线索,要充分发挥审计优势,坚决查处经济领域中的各种违纪违规问题,对经济案件线索,要抓住不放,一查到底,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五是要坚定不移地推动机制制度的完善,切实承担起审计的历史责任。要通过审计不断揭示现行体制上的障碍、机制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

“七个正确区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整个经济处于动态,快速的变化之中,经济运行中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对此,审计在执行中必须做到七个正确区分,即准确把握合法与合理、失误与失职、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前因与后果、试验创新探索与钻空子谋私利的原则与界限。要善于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论去看待这七个方面的原则,不断提高甄别是非、辨别思维的能力和水平。

“八个慎重对待”:如何防止和避免审计执法与实际之间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撞车”,使审计执法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在八个方面慎重对待,即,要慎重对待专项资金整合;要慎重对待特定建设项目的调整;要慎重对待事关社会稳定的财政资金使用;要慎重对待外因变化导致项目预期不达的情况;要慎重对待企业改制中的资产问题;要慎重对待对民营企业的扶持;要慎重对待历史遗留问题;要慎重对待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这八个方面,与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审计中必须把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揭示问题、分析原因和作出处理的重要标准,慎重对待。

二、紧紧“跟进”必须进一步突出审计监督重点

审计“跟进”在客观上对扩大审计监督范畴、拓展审计监督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现有审计力量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只有进一步贯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才能把审计“跟进”落到实处、做出实效。对基层审计机关而言,就是要紧密结合各地改革发展实际,在服务省情、市(县)情上做文章。从当前情况看,审计工作要重点做到“八个高度关注”:一是高度关注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情况,切实加强对宏观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及时揭示和反映宏观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深入分析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要坚决查处和揭露违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问题,制止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保障政策措施落实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二是高度关注扩大内需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切实加强对扩大内需投资项目和资金的审计,促进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对内需的拉动作用。三是高度关注湖北省“一带两圈、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近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制定了“一带两圈、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这既是湖北实施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平台。我们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战略,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促进相关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的落实和完善。四是高度关注各项财税管理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化预算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开展审计工作,促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五是高度关注民生民本问题。今年将重点推进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业等方面的改革,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这方面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严肃查处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促进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六是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湖北是农业大省,湖北审计必须紧紧围绕“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来展开,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稳定。七是高度关注金融风险和外资利用情况。通过审计,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八是高度关注权力运行情况。要根据“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的要求,紧密围绕促进依法行政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依法行政、规范领导行为、促进加强管理、服务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三、审计“跟进”必须以非常之策、非常之举应对各项审计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7)

2011年审计工作总体思路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区委三届十次全会所确定的各项重大任务,坚持和提升“依法审计、服务发展、关注民生、促进和谐”的工作思路,加快审计转型步伐,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全力推进绩效审计,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积极推进体制制度创新和民主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㈡主要目标任务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区委、区府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我区2011年审计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1、财政审计。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目标,构建目标统一、内容衔接、层次清晰的财政审计大格局。——财政管理审计。注重从源头上推动整合政府各项收支,推进建立起完整、统一的政府财政,实现“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注重从源头上把握财政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的总体情况,监督检查积极财政政策的贯彻情况和效果;注重从源头上把握财力保障限度与建设需求程度,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部门预算执行结果审计。重点关注部门管理的政府用于拉动经济增长投资的分配、拨付、管理及使用情况及其效果;关注部门预算管理的规范性、执行的有效性,推动深化预算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民生资金和民生工程审计。重点关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三农”、扶贫、救灾、救济等方面投资和管理状况,着力揭示落实国家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重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重点关注建设资金使用、建设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等问题,促进提高投资效益,实现政策效果。

2、经济责任审计。以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应履行的职责和应负的经济责任为主线,重点关注政策执行、权力运行、经济决策、责任落实、管理措施等环节,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重大经济决策及执行效果、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个人遵守廉政纪律等情况,促进依法行政和规范权力运行。

3、资源环境审计。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政策措施落实为目标,重点检查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资金管理使用、政策措施落实、环保目标实现等情况,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资源、造成国有资源流失和危害资源环境安全的问题,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落实。

㈢保障措施办法

为实现我区2011年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要求和目标任务,必须抓好以下几项关键性的工作:

1、认真学习领会,统一思想认识。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区委的战略决策部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学习,深刻领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和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内涵实质,明确“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市委、区委战略决策部署上来。准确把握海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审计监督的内在联系,加快审计转型步伐,适应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推进“五个转变”:一是由偏重于微观层面向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转变,更加注重从完善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层面思考审计发现的问题;二是由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向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转变,促进建立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三是由合规审计向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转变,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由手工账册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转变,积极探索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审计;五是由处理处罚为主向审计处理处罚与监督服务并重转变,牢固树立“审计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的理念,既要坚持依法审计,也要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支持先行先试,支持和保护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积极性,支持用好、用足、用活先行先试政策。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8)

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手段。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主体,伴随审计过程存在和产生。分析审计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主要流程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出风险控制要点,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

(一)主要流程与风险点分析

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所处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包括单位组织架构、业务性质(学院或部门涉及的专业领域)、内部控制情况;所处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经济、文化、市场、政策、法律、监管)、学校内部环境(学术风气、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水平)、行业环境(专业领域内行业特征、惯例、竞争态势)等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单独编制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的风险点标示图,便于细化分析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准备阶段运用风险预警策略,主要是针对项目前期准备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初步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包括主要风险点在哪儿、什么风险、什么原因造成的、会有什么后果等情况。绘制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点标示图后,需进一步设计和编制审计风险清单,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走势和影响范围,揭示风险可能的转化结果,发出风险警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接受组织部门委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谁、什么时候审,主要由党委组织部门决定。当被审计对象确定后,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开始为实施审计做准备,这一阶段称为审计准备阶段。根据准备阶段审计业务的主要流程,审计人员应细化工作内容,分析主要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因素,编制审计业务流程的风险分析图表,记录风险预警分析的过程。图(1)是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分析。审前调查的主要工作是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所处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包括单位组织架构、业务性质、内部控制情况;所处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经济、文化、市场、政策、法律、监管)、学校内部环境(学术风气、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水平)、行业环境(专业领域内行业特征、惯例、竞争态势)等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单独编制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的风险点标示图,便于细化分析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准备阶段运用风险预警策略,主要是针对项目前期准备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初步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绘制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点标示图后,需进一步设计和编制审计风险清单,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走势和影响范围,揭示风险可能的转化结果,发出风险警示信号,为进一步防范控制风险提供基础条件。

(二)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审前调查阶段,审前调查的风险主要来自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人员实施调查分析过程产生的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目的是识别和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该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是否准确,以及实施审计调查是否充分。为了控制该阶段的审计风险,在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做了以下工作。1.选择恰当的审前调查途径和方式:通过学校和被审计学院的网站、其他宣传资料等传播媒体了解学院信息;走访学校组织部门、纪检监察和教务、科研、财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听取各部门对被审计学院教学管理质量、科研绩效、财务状况等情况的介绍;联系和走访被审计学院行政办公室,获取学院基本信息资料;查阅相关资料,询问有关人员。2.确定必要的审前调查内容:了解学院规模、机构设置、教职员工基本情况;了解学院内部管理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内部控制风险状况;了解学院负责人职责范围、分管工作内容及管理业绩情况;了解学院外部环境如主要学科所处地位、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国家政策导向等情况。表(1)为编制的该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工作日志表,目的是控制审前调查不充分的风险。3.收集相关的基础性资料:收集与被审计学院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资料;以前年度学院被审计或检查的结果报告;各类考核、评估结果报告,学院年度预算和财务决算报告;学院工作计划、总结、年鉴、各项制度汇编等资料。4.实施关键的调查分析步骤:在了解被审计学院情况和环境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使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初步评估被审计学院重大错报风险;制定项目总体审计策略和工作方案。表(2)是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学院相关情况后,对学院重大错报风险初步评估的内容和结果。

(三)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主要程序是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座谈、访谈、询问、检查、观察以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主要风险是实施审计程序或使用审计方法不恰当和收集的审计证据缺乏可靠性、充分性、完整性的风险。为了控制该阶段审计风险,我们在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重点进行了如下工作:1.重视口头证据收集:通过座谈、访谈、询问等言语交流,识别和判断审计风险信号并实施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即向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人员询问同一方面问题从而获取真实可靠信息。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根据风险预警策略,对审计实施阶段风险信息的收集主要围绕实施审计程序可能产生的风险事项进行。准备阶段预警重点需要收集和识别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的风险信息。实施阶段主要关注审计人员的行为是否偏离准则和规范的要求,是否未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执行。图(2)列示的是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实施阶段主要业务流程的核心工作以及对应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

(四)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主要程序是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座谈、访谈、询问、检查、观察以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主要风险是实施审计程序或使用审计方法不恰当和收集的审计证据缺乏可靠性、充分性、完整性的风险。为了控制该阶段审计风险,在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重点做了如下工作。1.重视口头证据收集:通过座谈、访谈、询问等言语交流,识别和判断审计风险信号,并实施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即向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人员询问同一方面问题从而获取真实可靠信息。2.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使用检查、重做等测试方法,对被审计学院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评价其控制风险。审计过程中选择该学院风险较大的业务事项进行控制测试。表(3)是内控测试时选择学院培训项目进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控制了解的情况。根据对学院培训业务内部控制了解的情况,得出其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得到执行,但该业务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还需要实施进一步的测试,重点关注控制在各个不同时点是否按既定设计得到一贯执行。表(4)列示的是测试培训业务控制运行有效性时,梳理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测试的内容和结果。测试结论:总体上学院非学历教育培训内部控制有效,但存在以下问题:(1)对收费标准的报备不够重视,有随意定价的倾向;(2)部分培训项目教学计划欠规范,招生简章中未公布学时数,易让外界对培训质量或收费标准产生疑问;(3)授课酬金发放标准提高未经授权批准,授权管理存在缺位现象;(4)重要文书资料查阅未设置或未执行权限管理,易引起信息外泄或资料毁损;(5)学院各短期培训成本资金账户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基本全部支出,与校内其他学院类似资金账户使用结果有明显差异,需在实质性测试中进一步核实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相关性情况。3.规范实质性测试:即对被审计学院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经济业务合规性、合法性,会计记录真实性、完整性,资产存在性和所有权等经济活动结果实施细节测试和分析性程序。采用抽样方式,根据对学院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测试结果确定了抽样范围和规模,对学院日常经费(教学、行政、人员经费)、专项经费(985、211、教改经费)、各类办班经费等进行实质性测试。4.收集充分和适当的审计证据: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取证方式收集证据,结合询问、辨认、鉴定、延伸调查、分析对比等方法,验证获取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为保证收集证据的充分性,不仅设置取得证据数量要求,还考虑取得证据类型,以符合多角度印证目标的需要;对审计证据适当性控制,主要把握证据与审计目标的相关性和证据与事实的相符性原则。5.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按内容真实、形式规范和措辞恰当的要求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对存在问题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编写审计查证底稿,体现已收集的审计证据与最终形成审计结论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阶段

(一)主要流程与风险点分析

根据风险预警策略,对审计报告阶段风险信息的收集主要围绕导致审计结论性意见或结果严重背离客观事实的可能性展开。该阶段风险可能是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风险的延续,也会有新风险的产生,因此对各项风险信息的汇总和综合分析尤为重要。图(3)列示的是在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报告阶段主要业务流程的核心工作以及对应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9)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必需的专业胜任能力,应该是能胜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1、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财税、金融等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财经法规

2、宏观经济管理知识,包括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民生政策、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国家及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投资与行政管理、经济决策战略管理、公共管理、项目管理、人事和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调等知识

3、经济商务、合同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物资管理、土地管理、工程技术及工程造价、招投标等方面的经济管理知识及相关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法规。

4、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5、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计划、公司治理、企业经营活动及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6、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定量方法和统计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业绩计量与报告知识等专门知识。

7、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知识。

(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审计查账能力。审计的基本特征是经济监督,查账能力至关重要。经济责任审计人员

应能熟练运用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技术方法、审计职业判断、适用的经济法律法规,获取审计证据,识别和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对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查深查透。

2、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的审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重要经济政策的执行、重大项目投资、重大资金使用等经济活动的决策过程及执行结果进行审计,并对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作出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

3、绩效审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运用绩效审计的专门方法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政府或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经营发展战略及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政府举借债务、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科技创新、重大资金的使用等经济事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和生态效益进行绩效审计,作出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

4、宏观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具备战略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具有敏感性和预见性。综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从宏观、全局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突出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

5、电子信息化审计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掌握现代最新科技手段,运用信息化审计技术,实行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数字化审计方式,做好审计数据资源的开发运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6、良好的表达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沟通并听取其意见,争取其理解、支持和配合。还要认真听取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意见,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三)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工作经验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不仅应当有从事会计、审计的工作经验,还应该懂经济,了解熟悉经济运行、经济管理的方式和规律。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在审计组内,还应有在一定级别的党委、政府领导岗位上的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有在企业高级管理层岗位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或有在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土地管理、资源环境等专门经济领域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或专家,合理配备审计组成员,使审计组团队具备与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相适应的整体胜任能力。

(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恪守审计职业道德。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

2、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廉洁自律,无私无畏,保持审计的独立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往往关系网错综复杂,审计人员受到诱惑的机会和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也较大,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为金钱和利益所动。

3、文明审计,严谨细致,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谨慎,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沉着冷静心态,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

4、学习与创新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创新思维能力。

二、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和途径

(一)改进审计人员准入制度,构建多元化结构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队伍必须包括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选调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时,要引进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化技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的专业人才;注重吸收既有审计专业能力,又有经济工作领导、经济管理等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懂经济、懂管理的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扩大有实际经济工作经验的人员的比例,建立一支以复合创新型人才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二)加大经济责任审计队伍的交流锻炼力度,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能力一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与经济管理部门人员交流任职的方式,将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技术骨干分期分批的到地方党委政府、财政、金融、发展计划、经济贸易、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经济部门挂职锻炼或交流任职,在经济工作中学习经济,增长才干。二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多岗位锻炼和轮岗交流制度,加大上下级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内外干部的交流力度,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宏观思维和大局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相关经济领域专家库,聘请专家参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评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统计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经济领域、建立专家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具有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和专业鉴定,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缓解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确保审计组从整体上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四)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优化组合审计资源。

在计划安排、审计重点和审计力量调配等方面,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将财政财务手术审计、绩效审计、内控制度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工程投资项目审计等专业审计相互结合和衔接,探索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成果共用、分别报告等组织方式项目同步安排、协同实施、共享成果。加大对各专业业务领域审计项目的整合力度,优化组合审计资源。

(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务培训和审计技能经验交流

实践出真知。一是以审带训,在实施重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由上下级审计部门、或同级不同专业部门联合审计,以优秀的审计专业人员为审计组骨干,在审计项目的实施中有重点的带领和培训经验不足的审计人员。二是审计实务案例培训。在审计实务培训中对各类型的优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典型案例进行交流和点评,对多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审计经验和方法技巧,分门别类进行示范、总结和提炼,积极推广应用。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培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程序、审计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体系及技术方法。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六)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轮训、培训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10)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拥有重要公共权力――重大经济社会事项决策权。中国的政党权力监督是一种新型的制度。提出了人民监督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权力监督理论,强调权力监督要走法制化的道路。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强调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丰富了我国审计监督制度,有利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因此,本文认为,权力制约理论是同步审计的政治学基础。

(二)理论――同步审计的宪法学基础所谓,就是以宪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是依据宪法进行政治的原理,是建立在社会契约基础之上的现代政体。具体而言,就是权力分立、权力制衡、人民决定等制度的综合。对政府加以限制,是思想区别于其他统治思想的核心(刘颖斐等,2007)。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它以宪法为依据,通过对权力规范的良性构建,促进民主、法治和秩序,实现国家良好治理。在国家权力机构的设置中,如何实现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大多数国家都通过宪法确立国家审计监督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体现的核心价值(谢志华,2008)。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政治工具,它在复杂的政治权力结构中,监督政府的财政行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矫正“政府失灵”行为(冯均科,2003)。正如德国政治学家汉斯所说,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显然在制衡与牵制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硕,1990)。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一种对政府财政权力进行制衡的有效手段,它能限制并监督政府实施财政权力的范围。

我国1982年宪法确立了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宪法地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监督制度的具体形式之一,因此也得到了宪法的支撑,其宪法理论基础得到了很好体现。2006年修订的审计法对经济责任审计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直接的法理依据,增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是国家审计监督制度宪法权威的具体化。因此,本文认为,对政府公共权力限制监督的思想是同步审计的宪法学基础。

(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同步审计的经济学基础受托责任理论也叫委托理论,最早由罗斯提出。委托理论作为信息经济学的核心,为理解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分析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彭韶兵等,2009)。根据受托责任理论,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机构或人员,由于其资源或资金主要由国家或地方提供,由此便产生了与这些提供资源或资金有关方面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就产生了现代国家审计。因此,有学者认为,受托经济责任乃现代会计、审计之魂(蔡春,2000),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乃审计产生、发展的首要前提(蔡春,1999)。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确保受托经济责任全面有效履行的特殊的经济控制,审计功能存在的首要目标在于促进和保证被审计对象受托经济责任得以全面有效履行的需要。

可见,政府审计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是紧密相联的。现代政府审计不仅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而产生,而且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蔡春等,2007)。在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当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到指向受托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求其对任职期内本地区、本部门或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承担经济责任时,便自然产生了经济责任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就是基于特定受托经济责任关系,针对特定受托经济责任具体内容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审计类型或形式(蔡春,2007)。受托经济责任内涵的不断拓展,进一步拓宽了审计的领域,使审计的内容被进一步充实。近年来有些地方审计机关开展的同步审计,便是很好的例证。由此,本文认为,公共受托责任不仅是政府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也是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理论基础,更是同步审计的理论基础。

二、同步审计的重点内容

(一)地方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依据新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省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地方党委书记经济责任审计的侧重点是任期内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情况和本区域经济监督管理情况,应主要关注决策、执行、绩效、廉政四个环节。(1)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执行情况。主要包括:第一、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制度建立情况。主要关注任职期间是否建立健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第二、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程序执行情况。重大事项决策是否遵循了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并分析对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2)重大经济事项推进督察和执行财经法规情况。主要包括:第一,重大经济事项的推进督察情况,是否制定重大经济事项推进及考核办法、是否明确重大经济事项推进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是否落实领导分工责任、党委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重大经济事项推进通报协调会,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点问题、是否积极落实督办机制、是否对推进不力的单位和责任人认真追究责任。第二,重大经济事项执行财经法规及有关政策情况。主要关注是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制定的地方有关经济政策、招商引资政策、土地征用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有无与国家政策相抵触或者相矛盾的情况。(3)重大经济事项执行绩效情况。重点关注事项包括:第一,重大经济事项执行绩效情况。一是对照项目可行性报告,项目执行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项目运行是否正常,与社会环境是否和谐,投入产出是否符合预期;三是项目的再融资运作,能否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百姓的利益;四是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变更、调整是否有法可依,是否影响了地方政府和老百姓既得利益。第二,重大经济事项执行对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的影响。如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财政总支出、实际利用外资、社会保险覆盖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新增就业岗位等工作目标。(4)任期内遵守廉政规定的情况。重点关注重大经济事项集体决策制、领导干部分工负责制、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公示制等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任期内个人是否有违反规定领取兼职报酬的问题、有无用公款、公物为本人、亲友谋利及在单位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有无利用职权干预、主导工程项目建设招投标、土地招拍挂,逃避监督或未经集体研究擅自决策,为他人或亲属牟利提供便利,甚至搞钱权交易等问题。

(二)地方政府行政首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内容 地方政府行政首长是地方财政预算执行的第一责任人,对其经济责任审计,应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围绕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沿着财政性资金的走向,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1)重大经济决策及重大投资项目情况。主要审查地方的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2)执行国家财政经济政策情况。主要以政府性资金,特别是财政性资金活动有关内控制度的健全、合法、有效及实施来确定审计重点。(3)地方财政收支及管理情况。以财政决算为基础,以财政性资金收支管理情况为主线开展审计,审查地方财政预算编制、批复、执行和决算的程序性、合法性、真实性;审查各项收入入库的及时性、足额性;审查有无自行出台政策,擅自设立政府性基金或收费项目;审查国有资产转让、处置是否符合规定,有无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审查各项财政资金支出的合理、合规和有效性,重点审计有无预算的支出或退库、虚列支出、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及挤占挪用、搞“形象工程”等问题。(4)政府性债权债务管理情况。通过对政府性债权债务的管理情况调查,分析债务规模、结构、负担率及偿债能力。重点摸清各种政府性投资效益情况、债务资金的结构和使用效果情况、还债资金的筹集情况,分析负债资金的投向是否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是否有明显超越当地经济发展需要。(5)经济社会发展绩效情况。选择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可持续发展潜力、财政性资金收支结构等指标开展审计,重点审核本级财政收入总量、构成、增长情况,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及任期内年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和人均可用财力,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审核对农业、水利、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社会事业投入情况,分析财政投入的增加数、增长率,反映对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的重视程度;审查有无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现象。

三、同步审计的责任界定与评价

(一)经济责任的界定经济责任应包含法律的、管理的、绩效的等方面责任,它是一种复合责任(彭韶兵等,2009)。依据《规定》,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承担的经济责任,包括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在同步审计实践中,应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法依规对其所应承担的责任,作出科学合理的界定。(1)合理区分地方党委书记、地方政府行政首长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地方党委书记和地方政府行政首长的经济责任,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共性是两者作为党政“一把手”,承担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共同的,上级考核的指标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两者的职责是有分工的,党委书记侧重于宏观决策、兼顾管理执行,政府行政首长侧重于组织执行实施、兼顾决策。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两者在决策、管理、执行中所起的作用和个人遵守财经纪律情况,采用“谁决策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权责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界定、区分各自责任。对党委书记的审计评价侧重于宏观经济战略与决策责任,如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战略、地区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建设、地区节能减排部署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等;对政府行政首长的审计评价则侧重于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执行与管理责任,如党委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任期内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地方财政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情况等方面。此外,查出的问题若属于两者共同决策的,则党委书记、政府行政首长共同负直接责任;属于党委书记应履行的职责而未认真履行的,则党委书记负直接责任;属于党委书记监督管理不力的,则党委书记负主管责任;属于政府行政首长执行不力的,则政府行政首长负直接责任。(2)准确划分不同责任的界限,合理界定不同经济责任的性质和归属。在审计实践中,应结合《规定》并把握有关原则,划分现任责任与历史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关系。第一,界定现任责任与历史责任。必须在时间范围上划分清楚任期界限,从而保证准确划分领导干部任期内和非任期内经济责任,亦即现任责任与历史责任。第二,界定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对于重大经济事项,地方党委、政府都要求实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在认定决策责任时,必须分清集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责任,而不能仅仅看其表面现象。对于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如果是党委会决策的,虽然是经过集体决策的,但仍应由党委书记负直接责任,如果是政府行政首长办公会议决策的,虽然经过集体决策,仍应由政府行政首长负直接责任。对于违反决策程序,独断专行造成决策失误的,则应由个人负责。第三,界定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依据《规定》,正确划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直接责任,是指对于其直接经手和分工负责的那部分工作,其应承担的责任。主管责任是指基于内部管理的分工而由自己直接管理的有关部门,进而对其负有的相关经济责任。领导责任是指基于内部分工,自己虽然没有直接管理有关部门,但由于该部门在财政财务收支及其它经济活动方面存在问题,进而应负有的相关经济责任。第四,划分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如国家政策的调整、体制变动、经费指标削减、拨款不到位等被审计人左右不了的客观因素造成的问题,评价时要做出相应的剔除;如果由于被审计人主观原因造成的,则应由被审计人个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审计评价,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而且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的个人声誉,如何科学、规范地做好审计评价甚为重要。按照《规定》,审计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1)依法依规原则。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责任制考核目标、行业标准以及其他有效的依据等进行审计评价。(2)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依照审计查证或认定的事实,既肯定主要工作业绩,也要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3)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照规定应该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审计到什么程度就评价到什么程度。特别强调的是,不能对没有审计的或者没有审计清楚的事情作出评价。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

在同步审计实践中,对地方党委书记和地方政府行政首长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除了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评价外,更应注重评价其经济社会发展绩效情况。对经济社会发展绩效情况的评价,可以客观反映被审计人的管理水平、工作能力和业绩。审计实践中应主要评价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情况。在具体评价时,通过对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指标的分析,评价其任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基础设施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并评估其对今后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总体审计策略篇(11)

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常态化的“体检”方式,两者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制度,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推进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促进提升组织治理效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何做好两者的有机结合与统筹应用,不断增强审计效果,优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促进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一个挑战。本文结合基层内部审计工作经验,在讨论两者结合应用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探索实现两者融合的实施方略和具体路径。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的可行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定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机关依法依规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对其管辖范围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管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防控重大经济风险等有关经济活动履职情况所开展的审计。其目的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权力规范运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财务收支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关制度和有关会计理论与原则,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目、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与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所开展的审计。其目的是促进单位遵纪守法,纠错防弊,加强内控,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比较

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都是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开展的审计业务,两者存在相同点。第一,遵循的监督原则相同,都要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托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进行审计评价。第二,执行的审计程序相同,都要经过编制审计计划、组织审计实施、制作审计底稿和出具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程序。第三,运用的审计方法相同,都会在审计过程中涉及和使用观察、检查、询问、分析程序、重新执行、重新计算、函证等审计方法。第四,涵盖的基础工作相同,都是以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基础进行核查,都是以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事项为主线进行监督。作为不同类型的审计工作,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之间也存在不同点。第一,审计目标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维护秩序、监督干部、规范权力、促进廉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是查错纠弊、防范风险、加强内控、提升治理。第二,审计对象不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财务收支审计的对象是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情况。第三,评标标准不同,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的评价标准既包括国家法律法规,也包括部门规章、相关规定,财务收支审计依据的评价标准是《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第四,审计重点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履职情况,财务收支审计重点审查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现行规定和实际工作,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内容很大程度上涵盖了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内容,财务收支审计得出的审计结论可以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和证据支撑。财务收支审计的工作范围很大程度上可以延伸拓展至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范畴,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国家政策落实情况、战略目标完成情况等可以作为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延展。在实际审计过程中,两者可以互相利用审计成果,互相验证审计结果,互相作为审计证据,这种具体业务之间的兼容性和穿插性以及审计结果的渗透性和互补性,使得两者的结合具有了可能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正确把握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区别和联系,采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恰当的工作方式,科学高效地将两者有机结合与统筹应用,实现审计工作的提质增效,促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的必要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是

“两统筹”背景下的必然选择2019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对做好审计项目和组织方式“两统筹”做出部署,要求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探索融合模式,努力做到一审多项,成果共享,全面覆盖,合力监督。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统筹融合与有效衔接,可以有效促进审计工作“一审多项”“一审多果”“一果多用”的实现。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关注的审计重点、收集的审计证据、形成的工作底稿和得出的审计结论不仅可以被财务收支审计所用,而且可以促进财务收支审计在注重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的同时,关注单位政策的执行和内控的建立等,扩大审计范围,提升审计质量。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经营风险、内控缺失和廉政风险点等不仅可以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出具的佐证和支撑,还可以作为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立项的线索和依据,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效果。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是解决审计力量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内部审计存在机构不健全、资源不充裕、人员不充足、素质不够高、自主审计少、业务外包多、监督不周到等问题,审计全覆盖的目标要求和审计力量匮乏单薄的矛盾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应用可以有效缓解此种紧张局面,两者融合式、嵌入式的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审计力量薄弱的问题,促进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助推审计监督全面覆盖。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是

在大力提倡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今天,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过程中的审计数据共享、审计成果互促是审计成本效益原则的良好体现。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收支审计在工作内容上有多层次的重合,两者互相引用审计工作底稿,互相利用审计成果,交互验证审计结果,互相检查整改效果,均可以促进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的大幅提升、审计成本和审计时间的大量节约。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是促进审计成果转化的创新尝试

202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要求,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的跟踪督促检查,推动建立健全相关长效机制。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交互嵌入整改督查模块,建立协同监督机制是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审计成果转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创新尝试。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将财务收支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列入审计范围或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的评价标准,可以有效激发审计整改的原动力,促进审计整改的完成。在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增加核查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账务处理、内控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问题整改情况的工作环节,可以有效加大整改督察力度,加快审计整改的进程。在两者持续的相互协调、相互督促中,审计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随之建立。

三、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的路径方略

(一)统筹考虑,同步计划,做到审计工作一盘棋

按照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在制订年度审计计划、筹划重点任务安排时,要做到通盘考虑。汇集年度审计项目,根据情况特点,权衡审计力量,同步计划,总体部署,合理调配审计资源,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有机结合。做好审计组之间的沟通联络和工作对接,通过顶层设计在扩大审计覆盖面的同时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做到全面覆盖、重点突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依据合力规划和高效安排有效解决当前内部审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促进审计工作提质增效。

(二)整合资源,同步实施,促进具体工作一体化

在确保审计效果的前提下,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方案时可充分考虑工作内容的重合度。在审计资源和审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步组织,同时实施,形成重合工作一起做、特色工作重点抓、总结工作分开写、整改工作相互促的良好局面。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的审计工作,两者可共同开展,包括审计证据的取得和审计底稿的制作;干部监督管理,聚焦经济责任等方面的特色审计工作,两者可自主界定分别开展;审计报告形成方面的工作,两者可在借鉴相互审计结果的基础上分别撰写;审计整改方面的工作,两者可在审计范围内,交互检查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从整体上提升审计监督作用,促进工作高效开展。

(三)依托实际,合理布局,恰当扩大审计范围

为了更好地实现审计全覆盖,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可恰当适度地扩大审计范围。在确定财务收支审计范围时,可将审计范围从审查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效益性扩大到经济责任审计所涵盖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国家政策是否贯彻落实、发展战略是否制定执行、经营成果是否达标等内容,并写入审计方案落实于实际工作,将实际工作形成审计成果并归档积累,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依据,达到一审多用的理想状态,促进总体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四)提高标准,纵向延伸,适度加大审计力度

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内涵,根据具体的工作实际,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依据等方面,较财务收支审计是一种提升、拓展和深化。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可适度提高审计标准,将审计向纵深发展,加大审计力度,为经济责任审计打下基础。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可恰当在财务收支、经营绩效方面加大审计深度,为财务收支审计做好铺垫。

(五)信息共用,成果共享,推动审计信息化建设

加强审计成果和信息共享,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应用的有效手段。第一,数据的共享可以减少重复性工作,节省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第二,数据库的搭建,使得数字化审计模式得以实现,两者可以互相利用审计数据、证据、底稿,加深加强数据分析,切实提升工作质量。第三,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审计数据的精准分析,加快审计工作进度。第四,数字档案的建立和重要项目的备案机制可以为审计工作及时提供充分的基础数据和可靠的审计证据,同时形成审计预警,协助发现审计问题。第五,审计问题数据库的建立和审计问题电子对账销号机制的建立,可以更好地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六)交互验证,互促整改,推进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内部审计过程中,互相验证审计结果,互相促进审计整改是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结合的重要内容。第一,两者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互相嵌入审计模块,对重合或者具有钩稽关系、逻辑联系的审计内容交互验证。第二,在两者确定审计范围与核查内容时,增设互相检查整改结果、促进审计成果转化的工作环节,既能查验整改工作是否到位,也能对整改工作起到督促作用,增强审计整改和成果转化的刚性约束,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七)建立制度,制定流程,加强审计规范化建设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据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内涵,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内部审计部门可制定两者结合应用的制度规定、工作流程、操作规范,促进具体工作规范化建设。对结合应用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用审计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方法加以固定,让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实际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操作,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促进两者结合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加强培训,注重人才,建设高素质审计队伍

为了更好地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应用工作,更是为了满足党和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要求的不断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这是根本所在、关键之举。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提升人员专业素质,提高履职胜任能力,锻造出熟悉各种方针政策、掌握全面审计知识、了解各项业务流程、明晰各种审计类型、懂得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核型人才,可以保证两者融合工作的更好完成。

(九)注重融合,明晰差别,合理界定应用模式

审计人员在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结合应用时,要注意加强区分,不可将两者混淆。在具体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注重两者的结合应用,侧重提质增效,还要注意区分概念,明晰差别,严格把握两种不同形式审计的实质和特点,区分目标、统筹安排、明确重点、突出要点,不能用一种形式的审计替代另一种形式的审计。综上,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的有机结合与统筹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加强两者的结合应用是国家政策时代形势的要求,是解决内部审计力量薄弱问题的路径,是审计成本效益原则的体现,是促进审计成果转化的途径。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两者结合的实施方略和具体路径,以期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增强审计效果,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实现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组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高尚国.内部审计“1+N”审计模式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2019(10):66-69.

[2]王兵.中国内部审计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