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景观规划策略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4 16:50:51

景观规划策略

景观规划策略篇(1)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及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把高校校园建设推向新的高潮。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巨大发展,将全面影响校园规划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建筑师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有必要科学地调整校园规划设计的模式与方法,深入地研究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理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最基本的挑战是,如何使高校适应更加开放的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依托,校园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也与校园环境的规划有着直接关系。因此,研究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与开放的社会和高等教育模式发展的内在关系,探讨适合当前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前提下的校园景观规划策略,可为当前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1 我国高校建设开放式大学校园的必然趋势

1. 1 中外高校校园建设简史

纵观中外高校的发展史,便可发现校园规划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校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理念发展的过程。西方历史上的大学校园都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四合院修道院封闭式校舍到现代开放式校园的发展过程;发展的模式为欧洲中世纪以牛津、剑桥为代表的“封闭型”校园、18 世纪~19 世纪北美以美国伯克莱大学为代表的“开敞分散型”和现代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开放型”[1] 。

我国古代的大学主要以国子监、书院等形式存在,校园布局采用封闭式的中国传统院落式空间结构,如岳麓书院、江宁儒学府等;这与封建社会要求及儒家、道家的思想要求是一致的。我国建国以来的校园建设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20 世纪50 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采用规整式格局;第二次是20 世纪80 年代的教育复兴,校园规划的重点是对经过10年动乱遭到严重破坏的老校园的改造与整治[ 2];第三次就是现在的教育大发展而引起的开放式校园的建设。

1. 2 我国高校建设开放式校园的原因

1. 2. 1 开放式校园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

当今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需要建立起多层次的共享空间和活动场所来支持与满足社会人员的需要。高校的产业和科研、文化、旅游等,不仅要服务于校园内的受教育者,更要向社会开放,实现校园内的资源与社会共享,为学校和社会同时使用,使得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体现对平民的关注。

1. 2. 2 现代教育理念的改变所引起的高校向社会的开放

景观规划策略篇(2)

Abstract: In Shaanxi Province, across the board remediation Weihe River and the opportunity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Xi'an ", maintaining the healthy life of the Weihe River, improve the Weihe River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key to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Guanzhong area. The water ecological governance of this article based on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the Weihe River across the board to maintain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Weihe River flood control, sediment reduction, pollution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nd proper settlement of the Weihe governance problems. Create a natural river to build ecological waterfront landscape green corridor.

Keywords: ecological governance; landscape ecology; Green Corrid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lood sediment red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本文以景观规划中的水生态综合治理为基础,力图利用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从生态系统入手,尝试从理论和技术体系角度,改善西部干旱少雨地区河道流域水体含沙量大、河道淤积、水体污染和洪峰过境等水生态治理规划方法,探讨渭河流域生态治理规划方案。

1、研究背景

1.1 项目背景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的鸟鼠山北侧,流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全长818km,流域面积13.48万km2,其中陕西省占49.8%。渭河近年来季节性洪水泛滥,河道泥沙淤积严重,使渭河成为地上悬河,防洪形势严峻。洪水中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河道,不仅会淤积下游河道,也会冲刷下游河道。

目前渭河流域城市段防洪堤按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设计,其他按二十年一遇标准设计。高而垂直的堤岸造成了自然的溪流被硬化;现状景观匮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渭河“上游水源枯竭、中游水体污染、下游淤积堵塞”的局面。

1.2 相关理论技术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流域是由“斑块―廊道―基质”组成的空间单元。在流域基质上,不同的土地利用表征着功能各异的斑块类型,从而有不同的污染物输出和迁移特点。河流水系是流域景观中的天然廊道,是污染物运移的基本路径。根据污染物在子流域中的传输规律和途径,设计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工程,主要是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立体的和多层次的“源途径末端汇”全过程的4级污染物削减体系,即从源头(水土流失防治、点源治理、农村和农业面源治理)、途径和末端(河道生态修复与污染控制)以及汇(内源清除)等多方面入手来设计污染防治工程。结合目前国内外在流域水污染防治实践中采用的工程和管理技术,提出备选技术方案,并对工程方案进行优先性分析,最终确定优选方案,主要手段包括:

图2:渭河流域污染递阶削减技术集成 图片来源:项目自绘

1.改变单一河道防洪堤的形式,主防洪道与干渠、支渠、坑塘、湿地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蓄洪空间体系。

2.建立斑块、廊道、跳板结合的生态体系,构建动植物迁徙廊道。

3.河道两岸构建连续的自行车游憩道路,沿河增加休闲度假功能节点。

4. 通过重建生态环境、重构河道高程、重塑河堤岸线,打造以生态为核心、功能综合的高品质沿河公共景观滨水空间。降低出于河流防洪工程的建设需要,而加固出的河岸两侧高而垂直的堤岸。

2、规划思路

渭河流域生态治理思路是从流域角度出发,构建生态系统管理框架。

首先进行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包括自然环境特征、生态环境现状、水污染现状、水土流失现状及水资源利用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以此调查结果为基础数据;其次针对调查的现状进行问题诊断及分析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反映流域状态变化,对水生生态环境问题和陆生生态环境问题进行问题诊断,为制定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对策提供依据。最后通过对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目标与功能定位,包括:维系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主要包括结构的完整性和过程的多样性;维系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性,通过对生态系统功能的维系来满足人类对其服务、物品和生态质量的需求,提高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流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保障流域内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在变化面前的应对能力和恢复力,维护流域内人群的健康,并使重点区域的保护在生态系统管理的过程中得到充分考虑。最终确定生态系统修复与调控的具体措施。

3、生态综合治理的具体实施策略及手段

以生态理念为核心,通过完善渭河流域水系、绿地、湿地等的规划和建设,营造生物生境,实现物种多样性。通过研究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等不同尺度空间,打造一个可以真正融入到城市中的渭河生态滨水空间。

景观规划策略篇(3)

水利风景区是属于旅游景区近年新增的一种类型。很多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区的规划模式,表现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合理规划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地理环境及气候类型丰富而齐全,这决定了各地的水利风景区景观都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区的规划建设中来,从而形成种种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区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选址、朝向、建筑风格、植物的选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区景观营造都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有着万千变化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呈现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景象: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望无垠的沙漠、宽广无际的草原、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观等。因此,我们在规划建设水利风景区时,要以景区的体验者和创造者双重身份来感受水利风景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这些自然环境因子不仅可作为我们规划设计中借用、强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气候条件也是景区规划设计的限制因素或规划设计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融入与景区的规划建设之中,结合地形地貌开发出相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的滑草运动,赛马运动,沙漠的越野运动。

2.充分利用乡土植物树种资源

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投资少、抗性好、绿化效果好、适生于当地环境等优势倍受重视。在水利风景区植物景观规划建设中,充分使用乡土植物不仅能够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长,又能表现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济南的市树是柳树,市花是荷花,长沙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杜鹃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明显,因为此类水利风景区与城市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一个城市的形象,最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遗留物质文化的保留和保护

地域文化作为特定地域的历史积淀,常常以各种形式显现于水利风景区景观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它伴随了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见证了整个城市兴衰演变的历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含有的古堤坝、古亭、古桥梁、古寺庙等等都代表着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所以在进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时,应尽力将这些历史构筑保留下来,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4.历史文化场景的挖掘和展现

在水利风景区中,有些景点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且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或记载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随笔散文中,或仅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是体现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规划设计水利风景区时,应充分挖掘场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坏的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景,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评估,以展现水利风景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与景区旅游的融合

景观规划策略篇(4)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化进度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区的建设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当人们对于住房居住基本功能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人们开始提高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居住区室外的景观设计有了新的发现和关注。本文从建筑景观规划与现实脱节,设计中缺少人文理念、缺乏对人的换位思考等方面分析了建筑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策略。高品质的居住区景观环境,对人们的生活追求和购房行为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也是房地产行业所关注的对象。目前,城市景观建设规划已被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列为重点的议题之一。因此,解决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理念的更新,人们追求一种安静、舒适的生活方式,因此现代小区环境空间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现如今居住小区在设计中都遵行了一个设计流程,规划、建筑、景观。这种把景观设计和小区整体规划与建筑脱节的设计流程使小区的景观设计和主体建筑脱节,缺少统一感,出现很多问题。如有的小区水景做得很漂亮很壮观,但是水声比较大,居民白天在家睡觉会受到干扰,夏天在外面散步蚊虫也比较多,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多考虑细节问题。另外现在的社区很少有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活动设施和物业服务,小区普遍缺乏无障碍设计;社区应创造一系列空间来满足人们不同的活动,包括散步、练操、公众聚会等,这样才能形成适宜的、富有人情味的环境空间,让居民在公共环境空间内体味无微不至的关怀。

1、缺少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性化的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的设计哲学,人性化的设计包括行为活动的物理空间需要和思维活动的心理层次需求。设计师在研究居住环境的设计风格、技巧、样式等问题方面刻意追求景观的形式美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忽略了景观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例如,在居住区环境设例计中推行“大硬化”、“大草坪”“欧式风格“的模式,没有合理安排公共空间的开放和隐蔽的功能,结果使得景观设计效果显得过于单调,缺乏亲和力的小空间。此外,设计师们忽略了居住区人们的年龄、趣和文化层次的差异,设计师没有对这些差异加以考虑,特别是忽视了老年人、儿童对居住区空间的特定需求,缺少一定的活动设施。

2、环境设计方面缺乏特色

居住区的人文自然设计环境是每个城市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需要其独特的设计和具有人文化的风格。作为居住区景观设计构成了城市景观风格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城市的个性与特色。许多在住宅小区景观设计中,城市特色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继承和发展,使居住环境缺少应有的个性和特色。

3、景观设计中的细节缺陷

许多居住区出于一味追求气派和宣传的效果,在路面铺上了坚硬的面板,虽然说整个环境看来很宏伟,但是并不能给人以亲切感,很难确保居住区空地所应带来的生态效益,而且给人紧张、僵硬、呆板的感觉。尤其在炎热的夏天,路面反特射的热量让人更是难熬。有的小区拥有比较大规模的旱地和音乐喷泉,只有领导检查或社会团体参观的情况下才允许使用其他时间基本处于关闭状态,居民几乎无法享受其环境优美。

二、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问题解决策略

1、在以人为设计之本的理念下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人是居住区环境主人也是环境的第一主体,缺少人的参与,环境也就将失去艺术与设计的意义。“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理念设计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包括心理和身体方面的需求,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兼顾美与设施功能的重点,设计还应该注意考虑到特殊群体的需要,使之成为无障碍设计。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中国已进入老龄化应社会的时期,景观设计方面应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景观设计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应首先强调设计作品的风格和城市的特点。每座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背景、地形、气候,城镇居民也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因此,在城市居住区设计的整体形象,应该充分体现这个城市的风格与特点。居住区室外环境作为城市整体形象的一部分,也应该反映这个城市的个性。同时每个居住区室外环境也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才能使城市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3、居住区环境要有创新设计

居住区环境空间总是有限的,是恰当的使用大、中、小型空间的合理组合。运用一定园林设计手法,让空间充分利用起来,这样不仅节省空间资源,而且在设计方面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在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可以把小区的道路设计成弯曲的道路这样可以显示出不同的情趣,避免设计平直的道路给人以平淡的效果。将小区的水池设计为弧形的布局,另外可以在水面上建立拱形的小桥供人们行走。

4、绿化设计是小区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绿色的植物不仅可以缓解人们视野和身心的疲劳,还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小区中绿化面积应该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并尽量可以设计绿化到居民的家中。绿地和种植一方面可以使得居民对户外生活产生兴趣以满足游憩活动,包括儿童游戏、健身房、休息室、体育文化娱乐等多种需求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创造自然的环境,使用诸如树木花草、人工水池、建筑、道路和其他手段的环境的各种设施,创造美好的户外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绿色的休息环境。

综上所述,居住区是每个居民工作劳累后需要休息的场所,也是老人和孩子们经常玩耍散步的地方。可以说居住环境承担了人们的许多日常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和交流的重要场地。小区住宅环境功能的改善配置,绿化和环境优美,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和保障。进行景观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各种设计技术灵活运用的概念,并努力营造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居住舒适的环境。

参考文献:

景观规划策略篇(5)

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环境艺术、生态学、园林规划,旅游规划、市政工程设计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以建筑环境规划为出发点可分为: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会展展览设计和节日氛围设计等。

一、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概念

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是对建筑环境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的整体设计。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整合思想,就是要对局部各要素进行交叉综合设计,而不只是简单的功能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一种高屋建领的使物质要素及其环境达到尽善尽美的建筑环境设计。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研究的是以建筑与环境为主体的物质空间设计,也就是说,它可以合理安排并组织空间诸要素关系。作为建筑环境范围内的建筑问题,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是空间和形象,它合理的补充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建筑环境规划行为。通过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理论,人们能够从生活的、运动的、综合的、整体的、直观的等等多个方面来对建筑环境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景观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一方面涵盖了视觉美学意义,另一方面,也涵盖了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等地学意义,并涵盖了承载了人类文化、精神的文化意义。与此同时,景观承载了生态系统能源和物质循环,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意义。在实践方面,景观规划设计是通过安排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实现景观的各种功能的协调和完善,从而保证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的正常和舒适的生活。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建筑环境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一)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建筑环境自然特征是建筑环境形体的结构层,不同的自然特征决定了不同的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特点。

建筑环境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特征,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形态特征。在建筑环境景观和个性塑造方面,上帝最珍贵的赐予是自然环境,这是形成建筑环境景观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中,必须对各种因素的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将它们充分展现在建筑环境中。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Norberg-shulz,1979,P8)。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哲学家们把场所上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用以探讨世界观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学家、建筑及景观理论学者又将其带到了理解景观现象的更深层次。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建筑环境的自然特征主要涵盖了气候、地形地貌、水系和其他自然资源等等。

第一,气候对于建筑环境的建筑格局、空间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都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建筑环境环境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受到气候的广泛影响,例如,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门窗的大小、屋顶坡度的大小和建筑风格,并且,气候也是和建筑间距和群体组织息息相关的。

第二,地形地貌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互相重合的,那么,地形地貌特征就能够作为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例如,草原建筑环境呼和浩特市、丘陵城市大连、山城重庆、高原建筑环境的拉萨市等等。相反,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相对独立的,那么,地形地貌就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关键景观。例如,兰州市被山脉所环抱、洛阳市是靠山而建的等。

第三,水系在地形地貌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形态,它也对建筑环境空间起到巨大的影响。在建筑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水。通过水这一因素,建筑环境空间能够变化多端,建筑环境的生命力会更加旺盛,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的重要风景线是水。例如,临湖的杭州、遍布水网的苏州、夹江的武汉、海岛上的香港、滨海的青岛等等,都体现了水对于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对建筑环境景观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滨水区的环境,以及相应的建筑、街区等,同时,这些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边缘,从而使建筑环境的整个风貌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四,包括风力、植物、水力、矿物等在内的其他自然特征也都对建筑环境空间和景观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二)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建筑环境能够承载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于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中的建筑环境,能够使多种多样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分别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成长的不同的建筑环境也能够体现出各自的价值指向。对于传统的建筑环境来说,不管它是在什么样子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自身特色及其文化上的魅力都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来。受到相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建筑环境形象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同时,也会由于不同的地区的文化底蕴的区别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以及建筑环境的差异是建筑环境存在着个性和特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建筑环境可以特殊和集中的表现出文化这种方式,建筑环境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建筑环境赖以存在的背景就是建筑环境的文化,文化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建筑环境的文化主要涵盖了两种形态,它们分别是: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可以将显性形态描述为人、地、物三部分。所谓人,就是人的活动,也就是说,建筑环境中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人的交谈、约会、交往、聚会、旅游、游戏等等,传统习俗已经将这些活动组织在一起,形成建筑环境的一个关键的显性形态。所谓地,就是人活动的领域,也就是人的活动的位置或者场所,这些位置或者场所就像是一个“粘合剂”,能够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活动聚集在一起,地是建筑环境中最具特色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件事物。所谓物,就是构成空间的要素,例如,一幢建筑、一个铁塔、一个雕像、一个足球场等等都是物。所谓隐性形态,就是那些对建筑环境的形式与发展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和深刻的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习惯、人们的心理特征等等,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场所对人的活动的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它是与地方的特色和个性相对应的,认同即与特定的环境成为朋友,或者说是使自己归属于某一场所,和这一个地方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于一个场所,是一个适应于这个地方的所有自然过程与格局以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是个体人的秩序与其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天,以及周围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谐同,当对方告诉你是来自哀劳山的麻栗寨时,他实际上带给你的是哀劳山半山腰上的那个村寨,寨子上头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雾,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丛树,那一堆巨石;他实际上还带给你那 又长又粗的竹筒烟枪,男子头顶的红头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纹绣花,还有竹筒米饭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长街宴、神树上的祭台。这里,人成为场所的一部分,场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青岛湛山寺)

三、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探讨了自然特征和环境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在保证功能需要的同时应遵循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建筑环境开发者和景观设计者必须把地域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建筑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有力保障。另外,将建筑物融入到当前的景观设计范畴之内,充分融合建筑空间的美学特点和人们的视觉特性,可以使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发挥出极好的效果,从而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景观规划策略篇(6)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and humanity design, discusses the humanized design and planning the city landscape ecology related concepts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explains the humanized city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principles.

Keywords: city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城市要想发展一定是可持续发展;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一定是整体的设计;所有设计和规划都应遵循“以人为本”,体会人们的最佳需要,城市形象应是“天人合一”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环境及条件揣摩的设计,是对人类活动区域和各区域空间联系的协调。城市规划能迅速地解决和协调各种类型建筑间的关系、建筑群体的整体形象,用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规划城市的未来。

1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准则和要求

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再循环的规律和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主要特点是维持和保护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来强化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重点在于将保护生态的理念当成一种设计方法,在做生态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应该遵守以下几个方面原则和要求:

①为大面积提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积级推动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②积极推动并使用先进的生态技术除去生活排泄物和垃圾等等。③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从根源上避免因为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在建筑材料的运用上要坚定不移地保护环境。综合各种因素并考虑到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长远发展的需求,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同时,要力求做到分布合理。④使用生态理念去探讨、理解和解决矛盾,遵守大自然生态规则、再循环和自我调节规律。⑤在一切都可能的情形之下,应可能地保持原来的地理环境,把自然融入到城市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来保持原来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的情景,并进行延伸。⑥环境质量的好坏是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进行评价的,而且环境的好坏会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人性化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2.1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从根本属性来看,它是属于文化艺术的范畴,它结合多种文化艺术于一体。其规划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各园林要素之间的联系。缺少文化内涵和美感的生态景观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生态园林应该也一定是美丽的。为此在保证绿量的同时,其它园林要素同等重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格、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该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使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园林艺术中,园林植物往往具有丰富的寓意和象征,如“石头城、鬼脸城景区的建设”,通过合理种植设计,可以在局部地区把园林植物的寓意和规律加以表达,推动植物形与神相结合的表达,服务人民。

2.2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构建是寻求各种绿地长期以来自然演化生态规律的过程。它使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技术,在创造融合大自然的生态休息娱乐空间和稳定绿地面积的基础之上,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建立健全的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崇尚生态城市的需求,是追崇城市特色的需求,更是以人为本、崇尚城市绿地复合能力的需求。

2.2.1生态绿地系统构建的内容

①目标——根据城市绿地的总体状况进行规划,统筹城市现代化建设,创立生态城市等标准,总结城市生态绿地规划的状况以及绿地利用的潜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可实施的生态绿地情形。②结构——城市生态绿地结构的关键是依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生态、景观和城市绿地自身的使用能力需求,城市生态绿地结构要和城市生态结构、景观结构严谨的结合在一起,建全城市生态绿地体系的大体结构。③布局——城市生态绿地布局的关键是依据城市的大体状况规划,要考虑到绿地性质的可变性和复合功能,强调各种绿地场景的安排和设置之时,对城市各种绿地实行场地布置,搞好绿地的规划和开放。

2.2.2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构建的原则

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2、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3、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水循环的利用,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以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树种,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5、整体和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系来设计和管理。总而言之,生态学原则已成为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绿地容纳率指标系统作为对城市生态绿地的科学评价体系,二者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控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获取最大效益的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拥有高质量、高标准的自然环境,维护人类身心健康。

3、总结

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对城市环境的综合质量的评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探究城市生态绿地的生态效果和它的规划的同时,可以透彻地分析城市生态绿地的生态环境的具体涵义,在规划城市生态绿地环境时要讲原则,严格按照人性化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方法进行设计,这样就会令城市生态绿地规划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张梦琪.生态城市规划准则与设计问题[J].中华建设,2011,(O8).

[2]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03).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7,(O6).

[4]杨金凤.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J].中国建设教育,2007,(021).

[5]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

2007,(02).

[6]汪天雄.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探讨[J].中国建材资讯,2006,(O5).

景观规划策略篇(7)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一、控规中的中观城市设计原则

1、景观形象的多样性,丰富空间层次

针对影响城市景观形象的主要因素,确定相应设计理念,从空间结构、建筑形态、环境设施和道路绿化等要素中提出城市设计导引准则,达到对控规用地范围内总体形象的把握。形成整体、连续、由多种空间组成有序的景观系统,突出景观形象的多样性,丰富空间层次,从而将绿化开敞空间、广场开放空间、住区聚落空间和行政办公区等多种空间形态进行有机组合。

2、城市景观突出空间序列和地段特点

针对控规设计题目,在景观设计中突出街道的空间序列性,以线性空间组织点状景观元素,形成个性元素的有序结构,为城市意象创造完美意蕴。在设计中强调地段将成为城市未来新区行政与生活中心的特点,添加城市新鲜、活跃因素,突出城市新区的活力。

3、培育文化内涵,建构地方特色

在对城区整体概念把握的基础上,以街区景观为主题、结合区域特点、挖掘历史文化背景,设计中体现城市文脉。完善公共空间内的街道设施,合理组织雕塑、铺地、围栏、标牌、绿化、广告等各种造景素材,提升公共空间的人文品质;设置街区绿地、建构城市文化,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街区新景观。

4、现实的可操作性

对控规范围内的各个地块,从总体形态、空间结构、建筑形态、主要界面、环境设计等五个方面提出详细的控制导则,旨在将城市设计意图落实到每一地块;确保在规划管理操作中有充分的参考依据和标准,增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

5、完善近期形象,顾及长远利益

设计原则需要强调的重要一点是在设计中要远近结合,保证近期设计不阻碍、损害和限制城市长远利益的发展,形成有效的发展可持续性。

二、城市规划中道路设计中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探讨

1、不同类型的道路设计问题。按照城市道路功能对其分类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或商业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1)交通性道路主要是满通要求,道路上车流量较高,一般为双向四车道,需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并与车站结合开辟行人过街横道,同时人车之间应有较宽隔离,减少干扰。(2)对于城市生活性道路,目的性、相关性的出行和到达的交通量占主体,道路上行人较多,更多考虑人的需要,需要较宽裕的人行道及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考虑交通安全需要人车分离,干道级的道路可同时考虑机非分离,可采用一幅路或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3)景观性道路通常绿化率应当不小于40%,总宽度较宽车行道应与行人之间有较宽隔离,可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限制。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布置形式。

2、城市道路线性设计问题。道路线形设计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质量,交通运输状态及其使用的便捷性。平、纵面线形组合,应综合考虑汽车行驶的安全、舒适、工程造价营运费用的经济性等与道路周围的环境与景观的协调。线形设计要使驾驶员保持视觉的连续性,并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使视觉与心理反应达到平衡。从景观和安全的角度来看,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

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问题。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最常见的一种节点形式,包括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有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环行平面交叉口和高架路下的平面交叉口等几种类型,它们对道路网的交通状况影响很大。

4、城市道路横断面的问题。在城市道路设计中,横断面设计为线形设计的关键环节。就横断面设计而言,其主要任务是根据道路的等级、性质和红线宽度以及有关的交通资料,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并确定合理布局。使行人、机动化与非机动车辆尽量分离,加强三者的安全性,提高行车的速度,减少三者之间的互相干扰,保证沿路管线的布设,避免管线、各种构筑物及人防工程的相互干扰。

5、城市道路交通功能性设施和配套绿化问题。城市交通功能性设施要以为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路灯、护栏、候车廊及人行天桥等设施的设计要简洁明快,突出使用功能。交通标志、标线的选位应有一定的提前量,以便驾驶员在快速行驶中能够提前了解前面的面条件及管理要求。

三、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的方法

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就城市详规阶段而言,城市详规建设忽略了土地资源其本身的特点,忽略了场地等自然条件,难以形成良好稳定的生态局面。在城市控规生态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全面考虑所规划区域中自然因素及生态服务等,比如水系、景观、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因素,对于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一些地区可以采取空间规划的方式,始终保持绿化系统与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另外,在规划区周边还可建立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使整个生态环境呈现一种稳定的格局。

空间规划策略是由四个规划策略组合而成,分别为保护策略、防卫策略、创建策略及机会。保护策略是指保护生态环境原有的、未损坏的核心区及廊道,此策略部分城市在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已经被采用;防卫策略就是在生态景观设定缓冲区,从而达到维护生态景观核心区的目的;创建策略是对于不稳定的生态系统来说的,在生态景观周边设置直通核心区的廊道,在其设置缓冲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急需重建及修复的生态系统来说的,在景观周边设置缓冲区及廊道的同时,在每个廊道间设置具有支持性的景观基质。

2.综合资源规划方法

综合资源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生态资源利用率较低这一问题提出来的,综合资源规划是根据开源节流的方法,从而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及维护生态多样性的,它在生态规划中更加注重生态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避免了生态资源的短缺现象。综合资源规划在传统生态能源规划的基础上加入需求管理的概念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资源有效利用的有效方法。基于综合资源规划方法的诸多优点,应将其广泛应用到城市区域生态规划建设中,在区域生态规划中应用此方法时,需要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规划建设,选择适合的生态设计手段,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分配。

3.生态补偿方法

目前我国城市总规中的生态规划,对生态环境建设并没有太大的导向性作用,而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不仅能够节约资源,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生态规划一定的指导性。在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建设中对于一些生态破坏问题要及时进行生态补偿,并且贯彻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理念,从社会角度出发,生态补偿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资源之间的利益对生态环境中存在问题进行调整,使整个生态系统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景观规划策略篇(8)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67-02

在实践中接触到大量被归纳为小中型园区、占地面积在13.33 hm2以下的农业休闲园区。为了保证在有限空间范围内能容纳更多游客,提供足够休闲娱乐活动,游赏项目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本文结合规划案例对此作一些探索讨论。

1 小中型农业休闲园区特点与相应游赏规划难点

在进行园区规划时必须针对小中型休闲园区的共性特点和问题考虑园区的游赏项目规划。园区特点与相应游赏项目规划策略对应关系见表1。

2 规划实例

2.1 园区基本情况

福州闽侯龙泉山庄、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现状共性为都是面积不大的山地农业休闲园区,占地面积(龙泉山庄计核心区面积,不计飞地果园面积)在6.67~13.33 hm2间;距离福州主城区行车时间均为1 h左右,道路交通较为方便;园区地形地貌均为沟谷相间的南方丘陵山地;周边山地自然环境景观美感度尚可,但不出众。园区之间又各有区别。

2.1.1 福州闽侯龙泉山庄。福州闽侯龙泉山庄的最大特点是拥有自有温泉井一口。大樟溪支流横贯园区,将园区分为2个部分,溪流以南为平地,以北为山地。已建成投入的设施与项目较多,已建成温泉泳池、独栋温泉度假木屋、小型2层度假宾馆及其他温泉池及配套设施、停车场、农家乐餐厅。已投资近1 000万元,经济效益稳定,客户群不断发展,具有一定知名度,后续投资意向强烈[1-2]。

2.1.2 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园地地形主要为一片顺山势而下的沟谷山地及谷边田地,一条无名小溪顺山谷纵贯整个园区,自然山地景观较好。园区入口至度假屋之间人工景观营造较为精致;园地种植中草药、果树,还有一些半野生状态茶叶;已建成设施有陈列活动室2栋及2层度假小屋1座。已投资数百万元,略有客户及经济效益,有后续投资计划,但方向不够清晰,资金压力较大。

2.1.3 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地形为紧靠水库的平缓山谷梯田,水库库面水域面积约3.33 hm2。田地原种植水稻和蔬菜,水库有多年投放的草鱼、鲢鱼等淡水鱼类,大小不一。休闲设施建设几近空白。进行部分前期投入,资源利用方向不明确,资金压力大[3-4]。

2.2 对应资源因素的游赏项目规划

在对园区基础条件分析之后,针对各个园区自身实际情况,发现重点、特色资源,量身定做为其规划游赏项目与设施,既开展普遍性的共性项目,又发展其优势游赏项目。

2.2.1 福州闽侯龙泉山庄。①交通因素:外部交通方便,有大量过境公共交通,园区结构紧凑,有一定空余土地。交通规划策略:修建园区停车场,争取设立过境公共交通站点,开通园区公交专线等。②潜在客源市场因素:周边休闲气氛浓郁,夏季客源充足,但园区夏季吸引力稍差。自身温泉特色带来大量冬季客源。住宿设施规划策略:温泉休闲服务结合住宿服务,目前中低档为主,住宿配套设施需要达到一定体量、数量,未来发展以中高档温泉休闲山庄形式为主。③农业资源因素:核心区种植面积小,飞地果园距离偏远。农业资源开发策略:核心区作为园区景观地和生态保护地保留,少量产品作为赠品和农家乐餐厅材料使用。不单独开发农业休闲项目。④自然资源因素:自然景观一般,但拥有温泉资源,是园区休闲开发的重点。自然资源开发策略:围绕温泉资源开展层级开发,从普通温泉洗浴,到温泉保健再进一步发展为总体的温泉休闲度假;扩展周边休闲项目,如休闲屋配套的温泉加温小温室,进行反季节花卉、蔬菜种植栽培等,既可成为独特景观,又提供旅游商品。⑤园区总体游赏产业链开发思路:围绕温泉资源开发,配套餐饮、住宿、运动健身、保健和旅游商品销售项目与服务,深度开发会议、聚会旅游等,创造较好经济效益。

2.2.2 福州市晋安山盛健康休闲农业园。①交通因素:外部交通方便到达村庄,园区内多为山地,缺乏空余土地,园区形状狭长,交通线路长。交通规划策略:利用村庄停车场为园区服务,园区内部通过步行或电瓶车转运游客。②潜在客源市场因素:拥有传统夏季避暑客源市场,但受总体资源条件限制。住宿设施规划策略:利用现有休闲住宿设施,完善各类服务。后期立足开发野外露营服务。限制总建设体量。③农业资源因素:种植品种较多,有一定种植面积但农业景观不突出,中草药种植有一定特色。农业资源开发策略:开展认养种植为主的休闲农业,适度少量开展采摘、垂钓、摸泥鳅等休闲活动,结合北峰本地特色农产品开展绿色无公害旅游农产品销售。④自然资源因素:纵贯园区的溪流和周边自然山林景色优美,是园区休闲开发的重点之一。自然资源开发策略:以徒步运动休闲为开发重点,结合开展山林氧吧漫步、自然植物认知、野外露营、自助烧烤野餐等休闲项目。⑤园区总体游赏项目产业链开发思路:以徒步溯溪为源头的野外自助旅游休闲为主线,中草药认养种植等农业休闲为副线,结合开展运动保健、健康养生项目的深度开发。

2.2.3 福州北峰竹韵生态农业休闲园。①交通因素:园区与村庄较为接近,但公路和园区间被溪流和水库阻隔且标高差异大,水域面积大,形状狭长。交通规划策略:溪边驳岸修建少量停车位,利用村庄停车场为园区服务,公路和园区间修建浮桥通行,设立游船站点连接各水面休闲项目。②潜在客源市场因素:拥有传统夏季避暑客源市场,总体资源条件有限。住宿设施规划策略:利用水库资源,少量开发邻水和水面住宿小屋。③农业资源因素:种植水稻、蔬菜为主,有一定种植面积但农业景观不突出。农业资源开发策略:蔬菜以认养种植为主;水稻田结合开展稻鱼、稻鸭等生态种植模式开展观景、科学认知等活动,适度开展玩泥、摸泥鳅等和休闲活动;库区开展垂钓等休闲活动,结合开展旅游农产品销售。④自然资源因素:水库及周边山林景色优美,是园区休闲重点开发区。自然资源开发策略:以利用水库开展各类休闲为开发重点,如垂钓、划船、皮划艇等,融入文化元素深度开发如龙舟体验等项目,延伸开发森林漫步、自然植物认知、自助烧烤等休闲项目。⑤园区总体游赏项目产业链开发思路:利用农、水资源,营造乡村和自然风味,以水域休闲开发为重点,带动餐饮、运动休闲、家庭户外活动、农产品销售等项目,充分满足一日游游客需求。

3 结语

从3个实例可以看出,小中型休闲园区的游赏项目规划应立足园区资源条件,发现和挖掘特色资源或重点资源,并据此展开游赏项目规划,串联为园区总体游赏产业链。避免过度开发建设,节约资金,体现特色,提高效益。

4 参考文献

[1] 李继侠.郑州市周边休闲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策略[J].现代园艺,2015(11):82-83.

景观规划策略篇(9)

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很多问题的辅手段,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这门学问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仿真技术、计算机建模技术等数字策略。这些策略一方面能够优化规划方案,使分析和设计更加科学、客观,提高工作效率,丰富表达形式,另一方面还能突破原有的限制,辅助相关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设计理念[1]。本文将主要结合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工程,讨论数字策略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意义,并介绍具体的应用方案。

1风景园林设计采用数字策略的意义

首先,数字策略可以使得规划设计过程变得更加便捷与高效[2]。采用数字策略的最大优势就是省时省力,大部分设计工作都可以在计算机中完成,免去了原先一些不必要的手绘、书写等耗时操作,减少了书籍与纸笔的使用,降低了工作量,使风景园林的规划与设计方便且快捷了许多,而且与传统的方案相比,计算机中的设计可以快速地完成修改过程,只需要花费较少的时间且不会破坏原始文件。此外,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涉及了大量学科领域,综合性极强,因此,设计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学习各科知识,信息的查询与搜集对于设计过程非常关键,数字策略保证了可以随时随地找到相关的参考资料。其次,数字策略使得规划设计更加精准且便于优化。数字策略可以实现定量分析,通过建模和量化数据,精准地分析各类影响因素以及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些是设计的主要依据。数字策略与传统设计方案相比,使得规划更加严谨、准确、合理,且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同时,数字策略也可以用于校验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实际,从而进行修改和调整,校验的过程可以在设计初期进行,及时发现问题能够避免方向性的错误,避免浪费时间。再次,数字策略使得规划设计数据便于保存和查阅。在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项目中,合理使用了存储以及数据库技术,比如绿化项目中保存的数字信息涵括了地理信息数据、园林绿化设计、城市绿化现况等内容,从而便于管理者随时查看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便于管理。除文字信息外,各种CAD技术和3DMax软件的发展使得各类设计图纸也脱离了纸张,可以使用新的方法进行存储[3]。此外,保存的设计数据也可以实时共享,不同工作人员即使不在同一地区,也可以共同协作,完成设计任务。

2数字策略在风景园林中的具体应用

2.1设计过程中的数字策略

参数化的设计方案是一种园林规划经常使用的数字策略,使用先进的软件和新型算法可以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起到逻辑设计的功能,建模和综合分析整体形势和主要功能,通过结合各个不同的参数配置,建立相应的内在联系模型和约束关系,并使用编程手段得出整体最优化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方案在各类实际规划问题中都适用,也是一种趋势,取代原有的经验主义,更加客观和精确。在珠海横琴新区的市政道路项目中,根据各处不同的状况设计的道路系统不一样。道路系统整个城市的传送带,合理的设计有利于城市的交通和美感。为了同时满足道路的通达性、美观和稳定性,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各种实际情况,包括地形、植被、文化等,这就需要借助数字手段来设计并完成优化,数字策略既使得交通系统网络设计和线形设计都符合实际,且能够提高效率。举例来看,道路系统中的绿化工程是重要的一项环节,使用数字策略可以通过综合分析环境因素、自然条件得出合理化设计,包括绿化带的选线设计、植被选择、景观格局等,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和数字策略能够有效地辅助设计者规划和设计整个绿化工程,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及质量,合理的绿化设计方案不仅因地制宜,甚至可以成为一种标志,体现当地的文化。

2.2项目管理中的数字策略

以珠海横琴新区绿化项目为例,随着现有的计算机办公技术的发展,各类软件越来越智能便捷,这样园林绿化的管理就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把控和监管整个项目,现有的很多管理软件不仅功能完善,使用便捷,且界面友好,运行流畅。这类管理系统用户体验佳,能够有效地辅助施工高效顺利的实施,减少了冗杂的工作量,优化整个施工和监管流程,进一步合理化人、物的投入,发挥最佳的用处,提高相关部门宏观掌控的能力。同时,管理者能够使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打破空间限制,在一个地点对各个区域开展指导和管理工作,且可以实时监测各类静态、动态数据,对整个项目的推进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现有的各类绘图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高保真、高精度地复现风景园林的设计,方便了管理者调取具体模型信息,提高了时效性。另一方面,不同的责任单位间的沟通方式也更加多样化:首先,设计文档或实施成果可以通过办公软件演示,更加直观生动,便于理解并提出反馈意见,节省了很多报告者不断描述和解释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其次,各个责任方间的会议形式也并不局限于线下,而是可以在网络线上完成,便于邀请更多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进来,大有裨益。

2.3数据与信息的数字策略

风景园林的数字策略之一是汇编、整理和保存所有规划设计的数据和结果。这些内容包含城市的园林建设、绿化工程、各类标志性建筑、雕塑等,也包含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前期调研、需求分析、设计主题等。将各种原有、新设计的图纸和成果统一进行数字化并统一存储,建立数据库,这样就可以长久保存各种设计模型、参数配置、平面图、俯视图、效果图等,便于调用和查阅。在横琴新区环岛北片主、次干路(C#、E#、G#)景观工程中,负责人把项目中相应文字形式的基本信息都进行了数字化,包括该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设计方案、实施情况、责任机制等。同时,项目方整理了电子版的绿化种植工程主要工程量表,分门别类地汇总各类需要种植的植物类型及数量,全部数据内容条目上百种,不仅直观清晰,而查阅便捷、便于保存。随着旅游业的壮大和发展,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也越来越重要。风景园林或城市的规划也要把城市文化作为主要内容,比如用数字手段记录并在现场展示当地的历史事件、名人故居、纪念意义等,各类文字、数据、图像、影像是历史名人、悠久建筑、民俗风情、文化特色、名胜古迹的载体,一方面可以有助提高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发掘旅游价值,另一方面也具有教育意义,在人们观赏的同时宣传普及中华文化。风景园林相关的旅游信息与资源记载着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具有当地特色,具有积极作用,应当引起重视,也值得大家尊重。

3结语

本文讨论了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采取数字策略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数字化的方案使得设计工作更加便捷。日后,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设计者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自己的设计,那时数字技术在园林设计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长杰 单位:珠海琴建园林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景观规划策略篇(10)

时代大道区块位于老县城中心区的边缘地带,随着城市逐步向北发展,该区块将处于衔接城市老中心区与未来规划城市新中心区的中间区域,是衔接老城和新城的过渡空间。时代大道区块内前身是县城关镇城北工业区,工业产业包括五金器材、模具加工、家具等,该工业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已呈现衰退迹象和“退二进三”的态势。首先工业区规模较小,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求,由于先前产业设置门槛低,工厂以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企业规模不大,不少经营欠佳或闲置停产。其次区块使用功能上已经呈现典型的自主“退二进三”的局面,工业区逐步向城区过渡,目前不少企业、厂房沿城市干道地块已改变使用功能,多作为商业零售、餐饮、小旅馆、家具市场、娱乐设施等商业服务设施及作为汽车维修、洗车等服务业用途。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混合,整体环境品质较差。基地内现状建筑除少量公建及企业办公用房外,其他多以砖混结构的企业厂房二类质量建筑为主,并分布有较多的村民住宅、厂房和临时用房等三类建筑。现状建筑密度较大,绿化水平不高,城市空间品质较差,改造要求迫切,且该区块对于城市风貌影响较大。

1.2项目特点

该项目是典型的产业功能区改造项目,这类地区改造的核心在于目标模式的选择和运作模式的确定,涉及区块功能产业再定位、土地利用布局、城市空间格局、建筑更新(改造)方式、道路市政规划、资金筹措、配套政策法规等内容。本项目首先面临的是区块的改造模式选择,即旧有产业功能区是否推倒重来,旧有工业建筑如何利用的问题。通过现状调研与分析,基地内总体建设水平档次较低,环境品质不高,缺乏总体规划与控制。基地内虽然存在一些近年新建建筑或仍在良好使用的建筑,但整体建筑质量一般,也不存在具有较大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建筑。此外,该地区已经处于老城区边缘,随着近年城市向北拓展,该片区已经处于市中心的范围,而该产业区的整体风貌与市中心的风貌显得极不协调,原有产业建筑难以安排现代城市的新功能。最终,通过多次与地方政府、区块内企业的协调讨论,项目组确定了整体规划——渐进式更新的改造模式,即一次制定改造方案,分地块逐步更新改造的模式。规划中应考虑近期保留质量较好和正常运转使用的产业建筑,远期可根据总体规划逐步更新。在确定基本改造思路的前提下,方案开始对地块的未来产业功能转型的方向、城市空间发展策略、旧产业建筑的近期利用和政策实施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思考,选择适宜的改造与发展的策略。

2基于区域总体研究的规划发展策略

宁海时代大道区块城市设计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区块改造后与城市区域的功能空间的互相融合,优化区域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完善城市的开放空间与景观体系。由于上位规划即总规和控规层面对该片区的规划比较笼统,且缺乏总体城市设计方面的控制引导,该地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显得极为模糊。因此,规划在城市总体区域层面的分析研究是尤为必要的,规划策略的制定需从城市总体出发,在研究区域总体的功能空间布局基础上制定具体的针对街区和地块改造的规划策略。

2.1功能转型与提升策略

旧有产业地区实行“退二进三”后何去何从,如何实现功能的转型与提升是本规划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区块亟待功能的整合与提升,并通过城市设计塑造现代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实现城市区域整体竞争合力的提升。工业区区域改造的过程实际也是城市细胞再生的过程,当城市从制造业经济为主体向服务业经济为主体转换与提升时,城市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教育培训、智力服务、商业消费、休闲旅游、工程及科技研发、文化、贸易、金融、信息化、会议展示及其他新行业领域,都可能是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宁海现代服务业规划研究指出应大力发展生产和创意研发产业的要求,区块可发展为宁海特色五具工业发展的生产业、贸易咨询及创意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基于宁海服务业规划提出的建设宁海现代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的目标,以及区块现实良好的发展基础,发展现代商贸商务也是区块产业升级的一个主要途径。同时,商业再造模式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区域再发展模式,往往项目的开发与周边社区的商业氛围形成紧密联系。基地周边良好的商业氛围,毗邻跃龙商圈和未来新世纪商务圈,以及周边多条传统商业特色街(气象路等)贯通本区块有助于基地内商业氛围的再造。此外,居住是城市的基础功能,结合旧城改造打造高端城市社区,配套完善居住设施是城市主城区基本职能完善的基本需求。

2.2城市空间结构创建策略

该区块如何融入城市总体功能,创建清晰的城市结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区块处于宁海市老城商圈、跃龙商业圈与竹口城市中心区的衔接区域,规划应思考如何加强与跃龙商圈、新世纪商务区的联系,并与核心跃龙商圈、新世纪商务区适度错位发展,整合提升城市空间,增强区域竞争合力。从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看,沿气象路、桃源路是连接老城中心区和城市未来竹口中心区的南北向两条城市发展主轴,气象路在通过本区域时空间与功能的延续出现了中断。而在东西向上,基地南侧的外环路东起杜鹃山,西至乌石山,东部与新世纪商务区相连,其未来将发展为宁海的核心商务区之一。为此规划提出了以气象北路为城市的南北向商业发展中轴,串联城市未来中心区和老城核心区,以及建立外环路为城市东西向的商务文化休闲轴,连接新世纪商务区、东部杜鹃山、西边乌石山与本区块(图5)。这个策略是建立在区域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充分研究和衔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3城市景观系统优化策略

创造有特色、引人入胜的城市空间景观体系是重振该地区的重要手段。基地现状环境品质较差,城市开放空间较少,不成体系,时代大道虽然道路较宽但街道界面不连续,两侧地块开发建设各自为阵,缺乏整体考虑。未来区块空间景观的构筑应不仅仅考虑在区块内自成体系,而应放在城市大空间景观格局中考虑,将本区块的城市开放空间和景观体系融入区域整体景观格局的构筑。根据现状道路性质及总规框架,规划制定了以下一些具体策略:①建设时代大道为东西向林荫景观大道,兴宁北路为南北向的交通景观大道;②建设以都市公园、社区中心公园、开放式城市商业步行街、商业广场等组成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③打通外环路西侧通往乌石山的通道,构筑城市东西向视线通道,打造山水生态城市景观,结合乌石山可发展社区文化与创意文化街区;④建设社区慢性系统,包括一条东西向水轴和一条南北向绿洲贯穿城市社区,连通周边自然山体、河流。

3关于功能与空间重构的规划要点

3.1复合型城市功能定位

结合时代大道地区旧有工业地区的改造,规划全面推进地区的“退二进三”土地开发策略,选择合适的产业和功能发展,优化并完善城市结构,塑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使该项目成为旧城改造的引擎。未来将该地区改造成为形象鲜明、活力多元、具创新特色,适合居住休闲、商贸商务、文化创意服务的城市公共中心区。通过对区块所在区域功能结构的扩散构架、空间景观的呼吸激活、肌理形态的分裂缝合的逐层解析,形成“一心、一点、四轴”的总体空间结构:“一心”是以都市公园为核心的城市核心公共空间;“一点”是气象路与外环路交叉口时代购物广场为重要的城市空间景观节点;“四轴”即沿气象路和外环路两条主要公共设施发展轴和沿银河路和跃龙一路的两条社区休闲景观轴。调整后土地利用以居住和商办混合、金融保险业、文化娱乐、科研设计等用地为主,在用地布局上,公共设施用地沿气象北路、外环路、时代大道沿线设置,沿气象路主要布置商业金融办公用地,建设开放式商业步行街区和商业综合体。在时代大道、气象路交叉口周边地块围绕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大厦打造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高品质高档次的商务花园,与外环南路新世纪商务区组合形成区域金融中心。于外环路、兴宁中路交叉口东北角地块安排一处科研设计用地,依托宁海深厚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形成具有鲜明宁海文化特色的创意研发街区。内部地块建设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时尚居住社区;社区中心布置服务设施、休闲商业、幼儿园等公共配套服务。

3.2整体融合的城市新空间架构

从区域的整体城市空间来研究本区块的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从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看,规划高层建筑和大体量公建集中布置在气象路两侧,形成了从跃龙商圈人民路至本区块的优美的城市天际轮廓线,与新世纪商圈、宁波银行等整合在一起,突出了老城的中心区的形象。而在东西向上,外环路、新世纪商务圈将形成另一条横向的城市发展轴,大型公建布置在沿外环路,也是考虑了区域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强化了沿外环路的商务文化轴。兴宁中路和时代大道主要是从景观上考虑,形成交通性的景观道路。整体形成沿气象路、外环路两条主要的空间景观轴线,都市公园、商业广场、文化广场、社区中心4个主要的城市景观节点,各景观节点通过绿廊、沿街步行绿带相连,社区和商业街区形成内部的开放空间轴线,并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相连。社区内部以居住小区——居住街坊模式布置,注重街区内部公共设施配套与宜人居住环境的营造。

3.3多层次的开放空间体系

开放空间构架由4个层次的空间类型组成,包括城市公园林荫道、社区开放空间、城市广场和内街庭院,以不同尺度及特色打造具多元活力的整体开放空间系统,而多元化的开放空间组织模式,在为基地创造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适应不同功能地块的现实需求,并成为多元化社会生活的空间载体。规划在社区层次方面形成了东西向一条水轴和南北向绿轴的社区开放空间体系,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相连,构筑了城市慢行系统,也是本规划的一大特色。

3.4系统优化的道路交通网

延续老城道路框架体系,顺应原有城市肌理,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道路,细化道路等级。道路网划分的街坊大小与改造前基本一致,但由于开发强度的加大将对城市交通产生较大影响。项目根据规划开发强度进行了交通影响分析,对道路红线及断面、道路交叉口展宽渠化、地块出入口、交通组织、配建机动车泊位、公共交通设施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与建议。一些道路如气象南路、银河路适当拓宽,以解决土地使用性质改变后带来的吸引交通量造成交通拥堵。基地规划了5种类型的步行系统,以串联主要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并与社区步行系统、街坊内部步行道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城市步行系统。在社区内构筑了慢性步行系统,与周边山体和城市公共空间相连。

3.5近期产业建筑利用的实施策略

根据项目基地一次性拆迁改造难度较大,拆迁费用较高的问题,规划采取分期建设实施策略。分期建设考虑的因素包括现状建筑质量、地块开发的难易程度、先期的资金来源,以及城市景观形象的塑造等。分期开发的原则是有序进行,由主要街道向内部逐步实施。具有一定保留价值21处建筑规划在近期建设中予以保留,其中部分厂房鼓励近期改造为宾馆、休闲娱乐、教育培训等功能,远期逐步拆除。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了工业地块拆迁搬迁补偿工作、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地块改造开发建设等内容。由于项目拆迁量大、涉及企业单位数量较多,且区块开发整体投资较大,因此项目开发模式、资金筹措、运营机制等对于项目顺利实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规划建议开发采用以市场主导的土地收购储备模式为主,由政府和市场结合共同完成整体改造建设,可通过引进大型的项目为引擎带动区块的改造。由于本片区改造涉及企业切身利益,应采取各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搬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进行投资,同时对于规划远期搬迁的企业,近期应采取一些政策限制其发展,鼓励其短期租赁等以提高近期土地使用。

景观规划策略篇(11)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无序蔓延和城市病的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生态自然的生存环境,以缓解都市生活的身心双重压力。因此,在工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诸多城市对现有河道进行拦水筑坝、蓄水成湖,从而形成城市型人工湖。其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景观品质、重塑城市整体形象等方面确实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如何协调与整合水体及周边资源,进而促进城、湖、景的深度融合,本文结合衢州信安湖综合开发概念规划(下文简称本案),对城市型人工湖的综合开发策略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信安湖时代的历史契机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自古以来傍水而建,众多的河流水系的汇聚彰显了城市灵性。随着塔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由衢江、乌溪江北段、石梁溪局部、常山溪局部组成了水量充沛而稳定、风景优美而独特的城市型人工湖——信安湖。其从东、西、北三面环绕衢州城,长17.5公里,水域面积5.5平方公里。

从城市形态来看,衢州的空间扩展轨迹可概况为老城时代(1985年前,单核)、南湖时代(1985到1994年,双核)、衢江时代(1995年至今,多组团),而信安湖的开发也给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案对信安湖沿岸进行系统性综合开发,促使城市逐步迈入下一个战略阶段——信安湖时代。本案规划面积为23.3平方公里。

二、优缺点显著的区域特征

1.完整的古城形态与缺憾的古城风貌

老城内的现状古城轮廓清晰、形态完整,并保留了县西街“井”字形骨架的街巷格局。然而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型,大部分用地功能被置换,历史肌理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许多建筑遗产面临被蚕食的危险,古城真实的历史风貌正逐步消失。

2.丰富的公共生活与缺失的公共空间

信安湖沿岸作为衢州重要的公共空间带,本应承担居民丰富公共生活的诉求,然而现状滨水空间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和基础配套设施。居民的公共生活依然集聚于设施相对完善但空间已显局促的老城区内。

3.良好的自然资源与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

信安湖沿岸保留着不少原生态用地,主要为严家淤绿洲的湖心岛、机场东北部生态湿地、信安湖北岸的丘陵等,但缺乏有效的资源利用与整合。

三、蓝色水客厅的未来展望

本案通过构建“微笑信安湖”及“蓝色水客厅”的规划理念,提出三个目标:

(1)建设生态自然度较高,环境优美的衢州城市生态公园;

(2)建设以生态居住、商务办公、会议会展、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健身运动为一体的衢州城市公共生活核心区;

(3)形成以文化观光体验、生态休闲娱乐、工业展示教育、康体疗养度假和农家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部级城市内湖型生态旅游区。

四、全方位构架的开发策略

1.土地利用策略

(1)有机混合策略

新区有机混合策略——在核心区域规划商务酒店、会议办公、居住、文化、休闲娱乐、商业购物等多种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有机混合局部,以形成充满活力的24小时人气社区;在双衢大桥北部、馒头山周边、庙溪北等区域开发多样化住宅以最大程度适应市场需求;

老城有机混合策略——在保护的基础上在老城区内注入传统曲艺、宗教文化、现代商业休闲、特色商业购物、健身运动等多样化的业态,形成一个混合的、充满活力的老城商业中心区。

(2)布局结构策略

规划形成“一轴两极六区”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轴——“微笑曲线”功能主轴。依托湖体,形成一条环绕衢州城的集功能、景观、交通等为一体的复合功能轴。

两极——城市旅游功能极和城市公共生活极。规划在老城与花园岗交汇处打造一个集商务会议、休闲旅游、文化娱乐、行政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生活极;结合衢州湿地旅游区的开发以及衢江北岸的农家乐等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在衢江与乌溪江两江交汇处构建一个以休闲旅游为主导功能的城市休闲旅游极。

五区——湖西区为生态居住及旅游休闲区,湖中区为文教及居住区,湖南区为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湖北区为生态休闲区,湖东区为生态居住区。

2.综合交通策略

(1)慢行交通

构建方便快捷的可达性强的交通网络、多样化的生态交通方式、完整的环湖交通体系以及完整的环湖旅游公交专线。

结合湖岸改造设计,在信安湖沿岸布置特色步行交通、休闲自行车道以实现人性化的慢行交通。

(2)缝合交通

通过区内的道路交通组织,强化信安湖两岸的交通联系,缝合湖体对城市造成的交通隔离。

(3)水上交通

在信安湖设置不同的蓝色航道,如快艇、摩托艇、游船、水上行走以及渔船等各种蓝色水上交通,同时沿岸设置多个码头。

3.城市景观策略

(1)“蓝色项链”景观策略

沿信安湖湖岸规划众多景点,形成一条独特的包含十六主景的环形“蓝色项链”。

(2)“城市门户”景观策略

为了完善城市景观体系,自信安湖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规划四个城市门户景观节点,每个门户分别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

(3)标志性景观策略

规划在信安湖各区域都设置相应的标志性景观以完善信安湖沿岸的景观体系。

(4)沿岸建筑风格策略

信安湖沿岸建筑以现代中式建筑和现代建筑两种风格为主,在湖北区的农家乐和乌溪村生态农庄可以有田园风格建筑形态。

4.保护利用策略

(1)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水系保护策略:恢复旧城护城河水网,完善城市水网;拆除湖东面的路;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完善排污体系,健全水质监测体系;建立12——60m的绿带走廊;减少硬质驳岸,加强水体自净能力。

绿化保护策略:建立沿河绿化廊道,保护和完善现有集中绿地,建立生态湿地公园,保留局部区域的桔林,建立健全绿化体系。

(2)“人工环境”保护策略

城市肌理保护策略:将现有的特色的城市肌理运用到新区的规划中,将现有的人性化的街道尺度延续到规划区内的街道设计。

传统建筑保护策略:修缮规划区内的现有传统建筑;采用腾笼换鸟的策略为传统建筑注入新的功能,唤醒传统建筑的生命力;重建和复建消失了的历史建筑,延续城市的历史和记忆。

公共空间保护策略: 完善现有公共开放空间的设施,新建更多的公共开发空间,网络化新建和现有的公共开放空间。

(3)“人文传统”保护策略

特色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保护策略:维持、延续现有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完善各种功能设施和场所的营造,以诱发非必要性活动,加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保护和延续衢州的公共生活状态。

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保护策略:运用情景雕塑展现几代人的经典生活片段以延续历史记忆并教育后人;对现有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延伸,并运用到旅游和教育等产业中去,对外进行展示,对内教育;运用传统曲艺并构建演绎场所。

5.旅游开发策略

(1)湿地旅游开发策略

湿地科普游:开发建立湿地科研中心、湿地生态试验基地、湿地自然与人文历史博物馆、水生植物园、湿地观光农园、生存岛、高科技苗圃等,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创造生态农业示范地,使游客能够观赏到自然纯朴、欣欣向荣的现代农业景观。

湿地休闲游:通过建立观鸟林、烧烤区、林间野营区、湖心采莲、儿童游乐区,产权式度假客栈,营造一个自然、亲水、轻松、祥和的环境和氛围,并提供“吃、住、游、娱、购”全方位的休闲娱乐项目。

(2)农业旅游开发策略

建立主题休闲山庄和农庄、稻田耕作园、休闲渔业园、果实采摘园、农耕俱乐部、蔬菜耕作园、水公园等项目,使游客能亲身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感受农家、渔家的乡土风情。

(3)人文旅游开发策略

在现有基础上扩建孝文化公园,刻碑或者壁画描述历史故事展示二十四孝文化人物故事,供游人参观游览学习;宣扬三头一掌(鸭头、兔头、鱼头和鸭掌)的饮食文化,打造特色小吃一条街。

(4)亲水旅游开发策略

利用信安湖的独特性,打造丰富、独特、现代、梦幻的水主题旅游。设置大型表演广场、水上看台,通过主题演出开展夜游活动;在湿地生态区建立大型水上主题公园、水上拓展区、水

下拓展基地,使游客能够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游乐和健身方式。

五、结语

衢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特质和历史特色,对城市功能的重新解读与梳理,是城市文化的再次积淀与升华过程。本案对信安湖周边区域的现有资源进行了发掘与整合,提出多重保护与开发策略,不仅强调自然生态的物质环境保护和改善,而且保护延续了衢州现有的人文生态,营造和谐的生态城市,彰显城市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