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7 17:42:23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篇(1)

关键词:农村住宅燃池 空间类型化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村的能源消耗也越来越大,如农村用电量每年正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可是目前我国农村能源利用率又非常低。因此迫切需要在农村提倡住宅节能。其次农村住宅依然呈现传统的建造方式,多数处于无标准规范、无技术指导的状态,居住质量和安全无法保证,节能工作亟需进行。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一章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利用生物质能进行冬季采暖能大大降低北方农宅的常规能源消耗,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农宅,能有效降低农宅的生产和建造的能耗,并提高农宅的质量,且便于农宅拆除后的可循环利用,是最终大规模实现农村住宅的节能的重要手段。研究作为农村装配式生态住宅的一部分,探讨燃池对于北方农宅设计的影响,对于实现我国北方地区农村住宅节能和装配式具有重要意义。

2.燃池新能源住宅实践背景

2.1燃池供热原理

燃池,是一种十多年前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兴起的冬季采暖设施,由当地传统民居中的“炕”演化而来,所以燃池也叫“地炕”。但燃池又不同于传统的地炕,其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生物质燃料的阴燃发热供暖,而传统的地炕是利用灶炕烧火的烟气余热供暖。燃池需要在冬季来临时由进出料口向燃池内部送入燃料,然后将其挤压密实并充满池体空间,燃料越密实,池体空间盛料越多,燃烧时间就越长,而且燃料间隙里的空气越少,阴燃的速度也越容易得到控制。所以说,燃池是一种主于采暖地面下的一个燃烧空间,利用植物残碎的根、茎、叶及锯末等做为燃料并使燃料处于厌氧阴燃状态,产生的热量经散热面通过传导、辐射和对流的方式提高室内温度的一种取暖方法。燃池一般是按屋内面积与室内燃池面积之比6:1来确定燃池面积,燃池的形状可以设计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等,但其净高至少应保持在1.2m-1.4m之间。我国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当地工匠刘兴山利用燃池采暖技术建造了一定数量的农宅,并获得当地农民的喜爱,其有关案例提供了本研究设计实践的基础资料(图1、图2)

2.2燃池农宅案例调研

研究团队在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多次对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当地的利用燃池采暖的农宅调研,通过拍照、访谈、实测等方式对工匠刘兴山帮助建成的6栋燃池供暖的农宅进行调研,并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平房和楼房进行分析(表1)。从分析可知在平炕楼房中燃池空间占主房面积的1/3,近70平方米,用于对其他2/3的空间供暖,从体积上看,当地的燃池层高约2.2m,略低于普通房间,因此燃池占主房的体积比低于面积比为1/4,对比地炕平房,其面积和体积比分别为1/2和1/3。从上述数据分析可知燃池占用空间大,利用效率低,其中平房的燃池对空间的浪费更甚。除此之外燃池阴燃的过程中会产生CO,因此其维护结构需要做严格的密封处理,而当地农宅皆未对燃池进行相关处理,因此存在CO渗漏的隐患。

表1:燃池农宅案例调研分析

3. 阜新燃池新能源农村住宅设计研究概述

3.1 项目背景

辽宁省阜新新能电力设备厂将建设2栋示范性实验住宅,其中一栋为100㎡左右的平房,一栋为180㎡左右两层楼房,希望根据寒冷地区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的资源特点采用燃池采暖技术,利用农村废弃的生物质燃料及太阳能实现零常规能源消耗的室内环境调节,并研究开发适合于工厂化生产的建筑构件系统及轻钢结构系统,旨在通过示范住宅的建设为装配式生态节能住宅的市场开发提供技术指导。

3.2设计过程概述

研究小组,在已有调研的基础上(见2),通过文献调研北方地区农村住宅的院落布局、主房的空间布局以及生活习惯方式,并针对新能厂对两栋实验农宅所提的要求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案例研究和设计要求拟定。通过了解阜新当地农民建房的宅基地政策,将宅基地拟定为400平方米,院落的长宽比考虑到农村宅基地的多样性,设定为16M*25M或20M*20M(面宽*进深)两种可能,设计主房时应兼顾两种大小院落的布局。通过广泛收集北方农村住宅的户型,研究团队发现,大量北方农村住宅的建成案例和设计方案都将主要的功能房间如卧室、堂屋、餐厅置于一层的南侧,而将厨房、卫生间、储藏间、楼梯等辅助功能置于一层北侧,二层基本上是起居室和卧室。平面多为3开间,少量案例有两开间、4开间和5开间。

第二阶段研究小组通过多方案的设计比较,对平房和楼房的空间布局基本形成共识(图3),将主要的起居空间置于南侧,厨卫空间置于北侧,但燃池的位置各方案处理不同,原因在于各方案在权衡燃池利用效率和空间布局时给出了不同回答。因此将燃池位置对农宅设计的影响以试设计的形式进行单项研究,并形成类型化设计总结,本文正是在设计过程中以燃池为中心探讨其对农宅设计的影响而总结的农宅类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将对农宅方案进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建造技术设计,它也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外部承重结构体技术系统,包括轻钢结构框架体系。第二阶段:非承重气候适应型围护结构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墙体部件、移动式保温门窗、户用燃池、保温层、屋面等。第三阶段:内间体技术系统及设备,包括蓄热楼板和地面、新型节能灶炕、隔墙、内壁、天棚等。

4.以燃池为中心的农宅类型化设计总结

4.1燃池热能利用对农宅剖面设计的影响

在进行农宅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剖面上燃池位于农宅的哪个位置。因为从燃池的供热原理上看,最热的面为顶面,其次为4个侧面和底面。如何利用燃池的6个面为使用空间供暖,成为设计者最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若将燃池置于农宅的地下一层,燃池顶面的热量直接为使用空间供暖,其他4个侧面的热量将散发到基地中。若将燃池以半地下的形式凸出在一层地面,除了燃池顶面的热量被利用,部分侧面的热量也将为使用空间供暖,但将在室内地坪造成一定的高差;若将燃池置于农宅的一层,顶面的热量为二层服务,其4个侧面的热量将有可能完全被利用;若将燃池置于农宅的一层且架空半米,或者凸出到二层半米,燃池的六个面的热量将有可能完全为使用空间服务(图3)。

4.2燃池热能利用对农宅平面设计的影响

从燃池在农宅平面中的位置看燃池的热能的利用,若燃池空间和使用空间是一种相邻关系,则仅能利用燃池的1个侧面的热量,如果是使用空间半包含燃池空间,则燃池将有2-3个侧面的热量被利用,如果是使用空间环绕燃池,则燃池的四个侧面的热量将服务于使用空间。由此可见,使用空间越大程度上的包裹燃池,将更大限度的利用燃池的热量(图4)。

4.3基于燃池空间的农宅类型化设计评价及指南

基于上述燃池热能利用对农宅空间设计影响的分析,对农宅的剖面进行试设计,试设计以300为基本模数,将层高定位2700,平面大小定位9000*6300(面宽*进深),目的下一步进行工业化建造设计时,能方便的对方案进行模块化设计。将剖面试设计的全部结果列出,根据燃池在剖面位置上的共性定义试设计的农宅类型,并以平面的空间布局、燃池热能利用、烟气排放位置、宅基择地4个要素对试设计进行分析,形成分析的评价表格(表2、表3)。

根据阜新设计的要求,以平房和楼房的农宅设计为研究对象,将平房的可能的试设计分为地炕式、凸出式、均匀式,楼房除了上述3种还有一种屋内式。下面以平房的地炕式为例介绍各个要素的分析和表格的使用。之所以称为“地炕式”,是因为该类型的剖面试设计都只利用燃池顶面的热量,将地炕式编为A,根据地炕式中燃池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同,又有5种不同的变形,将这5中变形在A后面加编数字,这么做的目的第一方便表格的阅读,第二方便研究成果的调整。在空间布局这项要素中主要分析“地炕式”的5个变形的平面布局可能性,其中黑色部分表示燃池顶面直接供暖的空间,这部分空间可能会布置卧室、堂屋等主要居寝空间,而白色部分可能布置厨卫空间;在利用效率这一栏中,对“地炕式”5种剖面变形的燃池利用效率进行定性的图示评价;在烟气排放这一栏中,对5种变形的烟囱位置做了预判,以提醒设计者此类剖面可能的烟囱摆放位置,这将对农宅的立面造型产生影响,其中5类剖面中,烟囱的位置有两种,靠近屋脊和靠近外墙;最后一项是地形适应,乡村的的宅基地的可能性很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坡地也有平地,坡地也会有南坡和北坡、东坡和西坡之分,因此根据剖面类型的特点对试设计的地形适用进行预判,以提醒设计者此类剖面可能适合于怎样的宅基地。

表格其他类型的分析思基本按照上述“地炕式”的模式进行。定义设计类型时,基本以燃池的剖面位置和供暖特点命名,比如凸出式,即指燃池凸出一层地坪给房间供暖,而均匀式,是从概念上对燃池的剖面形状进行改良、在燃池体积不变的情况下、使热量均匀的布置于楼板底面,从而能为整个燃池顶面的使用空间供暖。屋内式,是将燃池作为一层的一个房间,这样燃池就仿佛一个置于屋内的不用加柴火的封闭的火炉,而屋内均匀式,是结合屋内式和均匀式的一个设想。制作此表格目的是如何在空间布局上提高燃池的供热效率的一个探索性的总结,并预判提高燃池供热效率之后对农宅设计的影响,因此加入了空间布局、烟囱位置、地形适用等指标的评价。

5.结语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篇(2)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农村住宅特点

新农村住宅是以农村家庭为单位,聚居住生活和生产活动于一体,并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住宅。农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以外, 还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 它需要在住宅空间以外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对于新农村住宅的设计, 绝不能照搬城市的别墅和多层住宅, 而是应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 体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 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实际需求。

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 必须考虑庭院和生产用房。庭院是农村住宅的典型空间, 可以说是农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核心场所, 其功能包括种植蔬菜瓜果、饲养家禽家畜、手工生产、农机具存放、晾晒农产品等, 同时,庭院还担当着联系各房间的交通功能。生产用房用于家庭生产、农具存放或粮食存放等, 是家庭生产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新农村住宅设计原则

1、经济性

在农村,住宅并不只是农民生活的场所,同时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所以如何能以更加实惠的价格提供住房给农民和如何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和仓储空间让他们用以生产和生活。成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首要原则。对农村住宅,我们更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体现节约材料,节约用地,节约能源的“三节”原则。

2、适用性

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功能要求更多。如有些家庭人口众多需要更多房间;与他们的日常劳动息息相关的农具与其他器具的存放;收获的农产品存放;甚至有些家庭有个小作坊等。这些对新农村住宅设计是个很大但必须面对的考验。所以应以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农家生活和生产需要为依据,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美观性

我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在平面布局、结构构造,还是造型艺术方面,都凝聚着我国历代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光辉业绩,形成了各种风格特异的文化特征。但千百年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使我国农村居民的居住形态极其复杂。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夹杂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脏,乱,差成了现如今农村的形容词。所以如何改变农村现有面貌和对风格各异的文化特征的保护,美观又不失个性是个不能忽视原则。

三、新农村住宅设计要点

1、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

对于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制定好规划,农民自建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是构建和谐的、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科学规划既能使农民住宅美观便捷和生活环境美化,又能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减轻农民对附属设施的投资彻底改变农村布局混乱、建房不建村、建村不建路的恶劣环境。同时,对环境的改造也应加大力度鼓励农民积极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利用荒废的土地,种植绿化林,改善环境。还要树立以节约为先的理念,科学设计新型农宅,确保农民住房建设选址与设计安全。严格执行选址意见书制度,加强对农民住房建设选址的安全把关,防止农民在地震断裂带及滑坡、泥石流易发地段建房。以抗震规范与节能标准为基准,合理解决好农宅抗震设防、隔热保温等比较现实的问题,落实节能节地节材的要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防止重复浪费。

2、住宅功能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在新农村住宅的单体设计中, 要根据农村住宅的特点和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 合理进行功能设计。农村住宅设计要在保护耕地、节约耕地的前提下做到以实用为主, 采取多种单元类型, 系列化拼接, 将住宅设计成大面宽、小进深的体型。由于冬天太阳有效辐射以南墙面最大, 所以合理延长建筑物的南立面; 而夏天太阳有效辐射东西向墙面远远大于南墙, 为使建筑物尽量少吸收太阳能, 要缩短东西向进深, 也有利于自然通风的组织和采光。

新农村住宅功能布局一定要做到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分区。生活用房主要包括堂屋、卧室、厕所、厨房等。堂屋不仅是客厅, 也是起居、生活的地方, 甚至是办红白喜事摆流水席的一个待客场所。堂屋多为一进深,考虑夏季引入穿堂风, 南面开大门大窗, 而北面开窗较小。卧室设计尽量向阳。

厨房和卫生间能够自然排风。农宅中厨房面积一般比较大, 由于燃料的多样性, 导致其灶具通常是柴灶、煤炉和液化气灶并存。卫生间做得较好的是在屋顶设一个水箱, 用水泵注水, 洁具用节水型, 基本可以做到水冲式厕所, 贮粪坑移至室外靠院墙处通过管道连接。

考虑生产功能还应有菜园、晒粮、农业加工、圈舍、粮仓、杂物间和车棚等附属用房。

建筑布局在满足实用功能、降低造价的基础上, 还应充分考虑抗震因素,上下墙体生根, 保证平面和空间都紧凑。

2. 3节能、家庭种植业、养殖业三位一体的生态住宅是新农村建设的特色

农村住宅占我国建筑总量60%, 而且多数属于能耗较高的建筑。适逢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 新建建筑增加抗震、节能、环保等先进技术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特色,它将对提高资源利用率, 改善生态环境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 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围护结构必须平衡通风和日光的播求,并提供适合于建筑地点的气候条件的热湿保护,围护结构的设计对于建筑在运行中的耗能是一个主要因素。新型墙体材料具有质量轻、力学性能好、保温隔热性能优的特点,同时用于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原材料大部分是工业废料或其他非粘土资源,在建筑使用中的功效也基本接近粘土实心砖。新型墙体材料的保温热性能基本上都能满足目前节能标准要求。而坡屋顶的采用,使屋顶部分的保温隔热性能优于平屋顶。

2) 利用太阳能。在建筑设计中增加对太阳能的利用,其目的是为了使能源得到有效地利用并且增加人们的舒适感。太阳能集热器系统可提供日常生活热水及冬季采暖, 且所有的用水房间与太阳能集热板在竖向上对应, 减少热能损耗。在院落集水坑收集地面以及屋顶落下的雨水, 通过过滤净化, 用于冲洗车辆、卫生间的冲厕、草木灌溉等, 节约水资源等等。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篇(3)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农村住宅的功能具有生活和生产的双重性。农村住宅是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的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农村住宅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的农村住宅设计应该适应新时代农民的需要,一方面,在住宅户型设计上,应该根据农民的职业和家庭结构特点,实现房型设计多样化;另一方面,农村住宅设计应体现农村的住宅特色,方便农民的日常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把现代的科学观、生态观等先进理念与农村住宅设计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出人性的新农村住宅。

一、新农村住宅的概念

新农村住宅是农村中以家庭为单位,集居住生活和部分生产活动于一体,并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住宅。

二、新农村住宅建设的背景

随着多元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呈现出多元化,出现了养殖业、种植业、服务业等多种经济形式,人们对住宅样式的要求也相应多元化。目前,农村居住户家庭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传统农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村里居住,农业种植、养殖业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兼营工商业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村里居住,仍种植承包田,但家庭兼营加工、运输、餐饮等;三是在外务工经商户,家庭主要成员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只有妇女、老幼在家居住并种植承包田;四是城乡两栖户,家庭主要成员在外有正式职业,在城市有住房,但其在农村的住所一直保留着,有的退休后回农村居住。这四种类型的家庭离县城或中心镇越近,其传统农户越少,其他类型户越多。所以在住宅设计中要充分调查当地用户的住宅需求,设计方案要因户而异。如经商户的住宅一般要求住房下层为商铺,上层为住宅;运输户更注重车辆出入的方便性,养殖户要考虑部分饲料的存放问题等。总之,新时代的农村住宅设计要强调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由于农村职业的不固定性,住宅也应该体现出使用的多面性,一幢房子可以使用20~60年,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职业却会不断变化。因此,农村民居的设计也应该体现出房型多样性的一面。

三、 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新农村住宅由于使用功能较为复杂,所处的环境贴近自然和具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因此具有五个特点:

1)使用功能的双重性

我国有九亿人口居住在农村(此处数据有待核证,2011年末统计局网站结果,中国大陆人口比例中城市人口已超农村人口,达到51.27%),广大的农民群众承担着全部的农业生产以及各种副业、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这其中不少都是利用住宅作为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农村住宅不仅要有确保农民生活居住的功能空间,还必须考虑功能空间应兼具生活和生产的双重要素,同时还应该配置供农机具、谷物等的储藏空间以及室外的晾晒场地和活动场所。

2)持续发展的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对居住形态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建设应具有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改性,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避免建设周期太短,反复建设劳民伤财。

3)服务对象的多变性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村庄、族性有着不同的风俗民情。对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活习俗、邻里交往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认识和要求。这就要求在农村住宅的设计中必须针对服务对象,逐一认真加以解决,以适应各自不同的要求。

4)设计工作的复杂性

农村住宅不仅功能复杂,而且建房资金紧张,同时还受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节约土地;精打细算,使每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都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废旧的建筑材料;采用较为简便和行之有效的施工工艺等。在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和结构安全的基础上,还要求所有的功能空间都有直接的采光和通风。力求节省材料、节约能源、降低造价,创造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农村住宅,这就使得面积小、层数低,看似简单的农村住宅更凸显设计工作的复杂性。

5)乡土文化的独特性

农村住宅不仅受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因使用对象对生产、生活的要求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即使在同一个村落,有时也会有所不同,对农村住宅的各主要功能空间及其布局也有着很多特殊的要求。

四、新农村住宅的设计理念

新农村住宅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应对传统农村住宅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改善;也不能照搬城市居住建筑的形式,毕竟城、村居民生活习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建设新农村住宅并不是简单的将农村住宅城市化,新农村住宅设计提倡创新的同时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要在有限物力之所能及的前提下,探索多种能尊重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建筑形式。在新农村住宅的建设过程中,要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发掘当地的建筑文化,传统农村住宅长时间积累的丰富营造经验与技艺,是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基础。同时利用政策、经济、科技等途径,推动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4.1科学合理规划

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单元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在设计中可以采用组团式的布局方式,形成具有层次的空间构成模式,既符合传统农民的生产关系,又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产业的集中。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零散、粗放的建筑施工。

4.2房型结构、布局要合理化

房型好的住宅应体现在功能性、合理性、私密性及美观性等方面。在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上应进行有效分割。在农村住宅的室内布局上应注重实用性、合理性,堂屋的面积不易过大;卧室、贮藏室等面积应进行有效配置,追求生活起居的标准与质量的提高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独立性和私密性。人口多的用户可向立体分割方向发展,利用空间设计的不同高差分隔出不同的功能区域,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合理设计开间、进深尺寸是提高空间效益和使用率的关键因素。如图1所示为农村住宅的庭院。

图1农村住宅的庭院

4.3局部空间的设计应尊重农村使用习惯

农村的自然环境和对外相对封闭的经济形式使得农村广大农民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倍加爱护,十分珍惜自然所赐予的一切,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因此,除了田间劳动,在家中也使每一时刻都用在财富的创造之中,这种刻苦耐劳的精神使得农村住宅的居住形态与城市住宅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应尊重农村的使用习惯。如图2所示为农村住宅厅堂主墙壁的布置图。

图2农村住宅厅堂主墙壁的布置

4.4推广低技术措施,实现生态节能设计

房屋的体型设计需紧凑,力争最小的建筑体型系数,以减少室内外的热传递。在一些条件合适的农村地区可使用乡土保温材料来达到保温隔热的效果,如农作物纤维块、草泥粘土等建筑材料,具有施工简单、价格低廉、坚实耐用等优点。另外,设计上可采用墙体绿化及种植屋面,或者结合构造采用屋顶架空层,来改善房屋的热工性能。这些措施均能达到间接减排的作用。

自然通风技术可有效改善建筑热环境、节约空调能耗。通过合理的场地设计和建筑设计,调整建筑物的朝向、平面布局及空间组织,利用地形、植物等并结合传统的自然通风手段,使通风形式多样化,如天井、冷巷、廊道等,以取得良好的通风效果。还可利用烟囱效应于建筑高处和低处开孔形成竖向通风,或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用通风屋顶、首层架空等设计方法,来加强通风效果,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农村建筑面积小且分散,利用自然采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合理布置建筑朝向。房屋坐北朝南排布;合理设计房屋尺度,减少建筑体型系数:南窗采用节能型外窗材料设计成利于采光的大窗等方法,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然采光,节约电能和其他常规能源。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太阳能以及沼气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太阳能技术发展迅速,已有不少应用成果。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或太阳能电池板,为住宅提供能源,可降低常规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CO2的排放量。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有利于保护环境、提供能源、保持农田。 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必须了解农村居民这一特定人群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发展,把科学发展观、生态观等先进理念与农村住宅设计结合起来,设计出人性的、生态的新农村住宅。另外我们必须认真深入地发掘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乡土文化,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以弘扬,使其焕发更为璀璨的光芒,创造更具独特地方风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孟磊,杨茂川.现代住区的弊端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篇(4)

(一)农村住宅产业化的概念

所谓住宅产业化,是指将住宅的生产和经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范畴,用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住宅,使住宅产品的开发系列化、生产工业化、技术集约化、销售配套化,从而使住宅建造成本降低,提高住宅生产效率[1]。而农村住宅产业化则是将住宅产业化的概念应用到农村住宅中,以提高农村住宅的建造质量和生产效率。农村住宅产业化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村庄布局规范化,控制和改变布局的凌乱。(2)农宅设计标准化、体系化,从而为农村住宅产业化生产奠定基础。(3)农宅部品及构配件的生产和施工产业化,即事先将住宅的部品和构配件在工厂进行批量生产,然后在施工现场用机械化的方法进行组装,这是农村住宅产业化的核心内容。(4)农宅的生产、供应和销售一体化,即将农宅建设从投资、设计到部品生产、施工及销售形成一体,组成能够产业化生产农村住宅的企业[2]。

(二)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1.各具特色的村落特征

鄂东南农村住宅的建设一直处于一种自发随意的状态,各地区建筑形式之间没有统一的风格,体现出建造的无序性。但是在同一个地方区域,因为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趋同并且都是相同的建造体系,农民大多按照左邻右舍的户型进行设计,因此建造出来的房子趋于相似。这种户型功能和建造体系上的相似,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有利于大规模复制生产。

2.设计条件趋于相似

农村住宅产业结构的调整,鄂东南地区同一区域内的农村住宅功能模式基本趋同。比如有的区域的农村大都以运输为生,农宅建设上需要配备车库;有的区域的农村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农宅功能应更加灵活,有利于改造。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相似性提供了住宅产业化设计条件。

3.农村地区有着模数化的传统

鄂东南地区在农宅建设中仍然广泛使用预制板这种建材,农民习惯于在购入预制板后,能把暂时多的预制板储存下来,在以后其价格高时将它卖出,比如卖给正要进行住宅建设的邻居。可见农民构件的接受程度还是很高,这有利于住宅产业化在农村的推行。

4.丰富的自然资源

鄂东南地区电力资源充沛,钢材、水泥、石膏、沙、石等材料资源丰富,这为住宅产业化结构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5.技术准入门槛低

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大多以低层为主,基本是二到三层的农宅。这样,某些住宅产业化技术稍加改良就能应用于农村住宅的建设。低层为主的农村住宅形式大为降低了技术的准入门槛,不用像多层或者高层住宅那么复杂,农民自身经过培训也就能够进行建设[3]。

二、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

产业化设计策略研究

“光?宅”是作者参加2015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的参赛作品(图1)。该方案是湖北“黄石住宅公园”内一个产业化节能示范农宅,为考虑今后农村住宅产业化的示范、推广及应用的目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当地钢材资源丰富、农村经济水平较发达的特点,选取了轻钢结构作为建筑基本结构体系,为增强农宅的适应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结合当地农村发展模式和农民生活现状,并从构件标准化、空间部品化、户型多样化和功能灵活化等方面提出了鄂东南地区农村住宅产业化的设计策略。

(一)构件标准化设计策略

由于黄石地区钢材资源丰富,轻钢住宅本身具有节能环保、便捷易用、利于产业化推广等特点以及中国已有一些轻钢结构住宅的实践经验,本设计作品选取轻钢结构作为建筑基本结构体系,对其进行了构件标准化设计。首先,为了同时满足轻钢结构体系模数尺寸和鄂东南地区农宅常用模数尺寸的要求,对设计作品进行了基本模数的配适设计。作品以600mm 的网格模数作为轻钢农宅标准化构件,并以300mm为模数的少许构件对调房屋的面宽和进深进行微调,从而形成适合不同需求的建筑尺寸。其次,对设计作品进行了构建拆分,依次形成了柱、梁、板、连接件等构件要素,并对每一部分都进行了满足模数要求的构件标准化设计,形成了整个农宅的标准化构件库(图2)。

(二)空间部品化设计策略

由于设计作品在系列化设计中采用相同或相似大小的卫生间、楼梯间、天井和阳光房,所以对卫生间、楼梯间、天井和阳光房等功能空间进行了单元空间的成品化设计,在工厂加工装配成一个房间整体后再在现场进行组装。天井和阳光房是对太阳能技术的部品化设计。其中天井部品是集采光、通风、太阳能光热技术为一体的产品设计,可按照居民意愿选用,而阳光房部品集合了夏季遮阳、冬季采暖等功能,结合了太阳能光电技术的产品设计(图3)。

(三)户型多样化设计策略

为了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的住宅示范,为我国夏热冬冷地区的城镇集合住宅、低层住宅和农村住房提供文化传承与新技术应用的集成示范。基于构件标准化、空间部品化设计的基础上,以60?O、90?O、120?O为宅基地面积,设计了三种不同尺寸的双层农宅户型,以实现户型的多样化。宅基地60?O的户型建筑面积为123.68?O,设置了1个兼餐厅功能的堂屋、1个起居室、2个卧室、1个厨房、储藏室、卫生间、阁楼功能空间等,主要适用于一代人的居住要求,居住主体可以为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或年轻人等等。宅基地90?O的户型建筑面积为173.96?O,设置了1个堂屋、1个起居室、2个卧室、1个餐厨合用厨房、储藏室、卫生间、阁楼功能空间等,主要适用于两代人的居住要求,居住模式可以为老人和一个儿子合住或者年轻夫妇外出打工老人和旅游者合住等等。宅基地120?O的户型建筑面积为218.45?O,设置了1个堂屋、1个起居室、3个卧室、1个厨房、1个餐厅、储藏室、卫生间、阁楼功能空间等,主要适用于三代同堂的居住要求(图4)。

(四)功能灵活化设计策略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篇(5)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住宅设计图样。要本着节约原则,充分立足现在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加重农民负担。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需有建筑节能助力,反之,建筑节能开展同样不能抛开广大农村。

一、农村建筑节能势在必行

据统计,我国现有住房总面积400亿平方米,其中农村住房总面积24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我国住房总面积将增加300亿平方米,其中农村住房总面积将新增170亿平方米。这就说全国高耗能建筑的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而农村住房面积占到近60%。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而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在能源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10%,已上升到近年的27.45%。随着目前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全社会节约能源的问题已经摆在每一个行业面前,而能耗占到社会总能耗30%的建筑行业更是成为节能重点对象。

河北省建设厅在2005年8月印发的《全省建筑节能2005-2007年工作计划安排》中提出,要全面禁止使用粘土和实心砖;2005年7月1日起,全省所有市、县城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房屋建筑工程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2006年“禁实”工作向部分重点城镇和农村延伸,此举是农村建筑节能的重要开端。

二、从建设节能型省地住宅入手

有关专家指出,农村建筑当前主要集中在住宅方面,新民居建设对于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展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农民第一个愿望就是盖房子或者翻新住宅的频率会越来越高。在农村,现有的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村民盖房大部分使用粘土砖,建房中大量使用粘土砖将导致烧砖毁田的现象日益严重;农村建房很少使用科学的保温技术和先进的保温材料,冬季采暖效率很低;农村建筑多缺乏水处理系统,很多采用旱厕,加之垃圾到处乱堆乱放,对环境污染很大。另外,农村建筑占地都比较大,多数是平房,没有有效利用空间。总体来看,农村建房存在建造方式传统、建筑材料陈旧、结构设计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在农村建设中应用节能型的绿色建筑,无论对于资源、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还有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节能省地住宅定位

2006年由河北省建设厅组织召开的“农村节能省地住宅产业化示范工作座谈会”指出,应该在全省农村开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根据原建设部部署,我国的“节能省地型”住宅应该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节能,一是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合理的功能分区以及住区布置;二是通过建筑朝向、体形系数等规划设计手段;三是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以及设备和管线的节能,来减少能源消耗。节地,一是合理规划住宅建设用地,少占耕地,尽可能利用荒地、劣地、坡地等;二是合理规划居住区,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条件下,确定居住区的人口规模和住宅层数,提高单位住宅用地的住宅面积密度;三是通过设计的优化,改进建筑结构形式,增加可使用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延长住宅寿命,减少重复建设;合理控制住宅体形,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四是合理配置居住区的环境绿化用地,增加单位绿量;减少停车占地并向立体空间发展,以留出更多居住空间。节水,一是在城乡规划、居住区选址中,充分考虑水资源开采利用与补给的平衡关系,以及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对节水的有效性;二是在住宅小区中,通过雨水收集利用、生活废水收集与处理回用等住宅节水措施和设备,解决非优质用水的来源;三是在住宅小区中,通过分质供水、推广应用节水器具等住宅节水措施与设备,节约用水。节材,一是推广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建筑体系(如钢结构、木结构);二是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耗材的建筑材料(如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等);三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进选用当地的、可再生的材料及产品;四是推行一次性装修到位,减少耗材、耗能和环境污染;五是鼓励废弃的建筑垃圾回收与再利用。

四、推行新结构体系参与农村住宅建设

此次农村节能省地住宅产业化示范工程座谈会上还提出,CL建筑体系将开始进入农村市场,应用于农村节能型住宅建设,逐渐推进农村节能省地住宅产业化。CL建筑体系是取代砖混结构的一种全新的复合砼剪力墙住宅建筑体系,2002年12月通过原建设部鉴定。由于该建筑体系不用黏土制品,节能耕地、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同时自重轻,比砖混结构减轻40%-50%,大大降低了对地基的要求。抗震性能好,试验表明,同级设防的CL建筑体系比砖混结构提高了2-3个地震烈度,优于框架结构。保温隔热性能达到了国家规定的65%的节能要求,可扩大住房使用面积8-10%。并可实现工厂化、产业化,80%的构件生产在工厂由计算机控制完成,提高施工进度1/3。并且工程造价低,CL建筑体系比其他结构每平米低100元以上,按使用面积算,比砖混结构低5%左右。由于其强度高,比砖混结构提高使用寿命30年以上,结社会减少建筑垃圾50%。

由此可见,搞好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推广和使用新型建筑体系和材料非常重要。

社会主义农村建设首先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实现观念的更新,正确引导他们提高农村建筑节能意识,让他们的观念从解决住房短缺的需要向满足住房需求和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优化生态并重转变;从低品质、频拆迁的住宅向高品质、长寿命的住宅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不能抛开广大农村,在农村开展节能、节水、节地工作至关重要。从住宅入手,在农村推广建筑节能,改变传统建筑理念,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篇(6)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新农村住宅所具备的特点

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对农村住宅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住宅最基本的居住功能之外,还要在住宅空间之外保留有一定的生产和工作的空间。所以,在进行新农村住宅的设计过程中,应以农村住宅的实际情况作为设计出发点,能够使设计既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又不影响农民正常的家庭生产的需求。综合上述对农村住宅的分析,我们挖掘到农村住宅的几个特点。

1、宽敞的庭院:农村住宅的典型空间是庭院,这是农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中包括:摆放农具、家庭种植、材料堆放等,同时也是各个房间进行联系的通道。

2、建筑面积小、使用面积高:一般的农村住宅建筑面积都不大,但是与城市住宅有效的使用面积相比却远远超过城市住宅。

二、新农村住宅设计的几个要点

1、新农村住宅应进行统一规划,使其布局合理,功能齐全

优秀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对改善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意建设、模仿严重的状况有着重大的作用,它是改变村容村貌、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的重要因素。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短缺性资源,特别是在农村住宅的建设过程当中,更要以节约土地作为建设的宗旨,为农民的长久生存和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因此在新农村住宅设计时,要以合理规划作为设计源头,要清楚地告知农民建房的位置、修路的位置、工厂修建的位置等等,以此提高农村住宅的合理性、低耗环保型。

2 、传统、美观大方作为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同结合是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特点,简单的说就是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持,又要不限于传统文化的束缚,要进行创新。在传统的农村住宅中,每个区域有每个区域不同的地方特色,整齐的村庄、清新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田园风光似的住宅形式。那么结合广东地区的炎热、潮湿的气候特点,住宅的设计中应将通风、日照、景观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积极采用多种的遮阳形式,并将空间的心理及视觉需求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就形成了具有实用功能要求与美观的优秀的住宅。在进行体型和细部设计中,将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元素融入到建筑当中,这样就使建筑既能够保持住传统文明,又能吸收到现代文明的因素,达到新农村住宅特有的美观、传统的特点。

3、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的节能和减排

在传统的住宅设计中,大多数的农民朋友对建筑的节能和减排不太理解,更不懂得如何节能,因此,在新农村住宅的设计中必须将这种设计理念融入进去,使住宅既具备基本的居住功能,又能够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新型墙体材料的使用

在传统的农村住宅中,普遍使用粘土砖作为墙体材料,采用这种材料不仅要占用耕地,还要消耗大量能源,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在新型的农村住宅设计中,可以以粉煤灰、石粉、炉渣等废料作为新型墙体的主要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就地取材,不浪费资源同时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采用中空玻璃

在农村住宅中,普遍使用单层玻璃或者层玻璃,这种玻璃安装简单,材料来源也比较容易获得。但是与中空玻璃比较,有有很多性能都比较不足。如:中空玻璃可以减少辐射传热和传导传热、具有隔热和隔音的优点、可以抵御严寒同时也可防止内部热量流失等。因此,在新型的住宅设计中,应大力推广和使用此种玻璃。

(3)沼气池的使用

沼气池是一种新型的节能设施,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证明,它给农民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它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将农村人、畜以及农作物的秸秆作为原材料经过加工生产出来可以燃烧的绿色能源就是沼气。沼气有很多用途,它解决了农民的用燃问题 ,改善了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等。

4、注重住宅的抗震设计

最近几年,我国发生了多次破坏性的地震,给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农村的破坏更为严重。那么,产生这种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房屋的建筑结构形式、特点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据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农村住宅主要的几种结构形式为:农村土木和生土墙承重房屋、砖混结构类的房屋、砖木混合结构、砖土混合结构、木架的承重结构、石头结构等。这些住宅的共同特点就是材料的强度较低,结构整体性较差,房屋构件之间的连接也比较薄弱。同时镇、村政府对农村的住房建设缺少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抗震意识较薄弱。此外,房屋的建设完全是在没有设计、不做地质勘察、自己施工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使得农村的住宅建筑几乎没有抗震的能力。

新农村住宅的建设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一定要解决农村住宅抗震薄弱的问题,现有以下几种措施:

(1)政府主管部门提高抗震意识,加大对抗震防灾方面的资金投入,在建设农民自用房屋时,政府给予适当的抗震方面的补贴,以达到房屋抗震的要求。

(2)房屋建设在选址中,应选择抗震的有力地段,避免不利、危险地段建设房屋,同一个房屋要避免在不同土质下进行建设。

(3)可以通过建设农村房屋抗震防灾示范区,建设具有代表性的抗震样板房,以此作为农民建设自用抗震住宅的依据。

(4)砖混结构是目前农村住宅的主要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在整体性和抗震性能上与框架结构相差很多,那么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和抗震性。

①严格按规范在多层砖混结构房屋设置圈梁和构造柱。

②为了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楼屋盖宜优先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③梁、板承重构件在支座必须有可靠的连接,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应尽量不超过3.6 m。房屋中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限值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施工。以下图片是具有抗震、节能的新型农村住宅形式。

5、 新农村的住宅应宜简单易行、经济实用为原则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篇(7)

几乎所有后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都曾经是二元格局社会,也就是城市先进而农村却远远落后,它们要发展,就必须在实际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拉近城乡差别,使得农村和农业摆脱困局。对于我国新农村规划工作中的农村住宅设计,很有必要在结合国情和地方特点的前提下,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取长补短,统筹兼顾。其中,日本农宅建设的经验就值得借鉴。

一、日本农宅建设概况

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不断推进农村居住和生态环境整治。注意营造农村景观,建设出富有特色的日本农居成为这个国家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一大亮点。在此期间,也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日本民居建筑文化。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节约性和节能性。日本的民居建筑单个房间占地小,楼房层较小,节约用地和材料。日本是一个节能模范国家,节能在日本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日本在提出“建筑节能与环境共存设计”理念的同时对住宅设计提出了“环境共生住宅”的设计理念。在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的同时提出对各种能源的循环回收和利用。在材料方面,墙体利用保温材料,利用中空玻璃窗,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板等。(2)统一性。日本农居高度趋于一致,较少有特立独行的建筑形态。建筑材料轻且比较整体,砖瓦材料运用较少。虽然新的建筑融入了一些时代的元素,但住宅风貌依旧保持原有的形态,很富有日本民族特色。(3)以人为本的环境理念。日本在家居环境方面的思考和改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式的小桥流水,配以野生的植物,给人以心旷神怡的和谐家居环境。(4)以功能划分住区建筑形态。普通的农居住家往往辟有单独的工具用房、仓库用以堆放杂物。家居住房则分开建造,与其他住房有明显的距离空间。因此,很少有私搭乱建的现象。(5)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日本常见的宏伟的庙宇、传统的民居、受保护的农村古建筑形态等,并未因为半个多世纪的“西化”发展而消失。(6)日本住宅具有分散性。由于日本是土地私有国,住宅往往建在拥有土地的中央。因此,日本住宅多呈星罗棋布状。

以上特点是当今日本农村住宅建设发展的主要潮流,形成日本最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可以说它有许多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建设来说,更重要的是创造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传承自己的文化思想和脉络。

二、我国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一些建制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等各功能分区混杂分布,严重干扰居民生活;有的小城镇住区系自发建设,布局杂乱无章,整体环境布局差;有的住区虽然有科学规划,但没有严格执行,由于经济利益、行政干预等原因随意变更。

2.资源、能源浪费严重。首先,由于缺乏合理使用土地和节约耕地的意识,许多小城镇住宅建设出现了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宅基地在133~200平方米/户以上的情况较为普遍。其次,一些新建住宅层高过高,开窗过大,普遍采用粘土砖、普通钢木窗等传统建筑材料。另外,由于盲目攀比,设计不适应居住需要的变化,建材质量低劣等种种原因,部分小城镇住宅使用寿命短,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极大浪费。

3.特色危机。目前,以小城镇为主要聚居点的新一轮建房热潮席卷大江南北,而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施工技术的趋同化,使得从南到北都是枯燥单调的方盒子楼房和粗陋的装饰。地域建筑文化特色丧失,地方材料和有科学价值的传统技术方法被弃用,全国各地小城镇住宅已经没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4.环境质量差。一些小城镇对住宅建造非常重视,投入较大,但却忽视与住区配套的绿化,户外环境的改善。污水处理及垃圾收集等基础设计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居民小康生活的需要,出现了“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局面,对居住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5.科技含量低。由于小城镇建设技术含量薄弱,缺乏高水平的设计,又缺少适宜的建设材料和部件产品。因而在住宅建筑体系开发、智能化管理、住宅成套技术等层面上完全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是无可选择的地位,往往成为了城市转移落后材料和技术的“殖民地”。

三、日本农宅建设的启示

1.创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住宅建设,统领农村住宅建设的全寿命周期,建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省能节地型”农村住宅,使农村住宅建设由传统的资源浪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化。

2.加强立法和执法。依据科学发展观,建立和健全农村住宅建设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引导农民依法建房,政府部门严格执法,将农村住宅建设的管理向法治管理转变。

3.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建立促进“节能省地型”农村住宅的激励机制,运用财税、保险、信贷等经济杠杆,激励农民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在省、市、县财政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借鉴赣州市的经验,采用“财政拨一点,涉农资金调剂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农民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运用市场机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事农村住宅产业化施工、建材生产、农村建筑用小型建筑机械生产和租赁等行业,支持农村住宅建设。

4.加强规划和设计工作。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的科学程序指导农村住宅的兴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引导农村适当集中建房,实现集约用地,搞好“道路、供电、通讯、供排水、公共活动场所,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置,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沼气、秸秆造气)等可再生能源。注意体现地方特色和农村风貌。

5.加强技术服务。按科学发展观,建设新农村住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新课题,我国在这方面的科研工作十分薄弱,建议将农村住宅产业化、农村节能省地型住宅、农村建筑用小型多功能机械开发、农村用利废节能墙体材料等项目列入国家科研计划,组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进行开发和研究,并将研发成果推广应用,做好对农村住宅建设的技术服务工作。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贡献率为70%~80%,我国仅为30%(对农村住宅建设的贡献率更低)。我国必须加大科技进步对农村住宅建设的支持力度,这是确保农村节能型住宅建设实施的重要方面。

6.逐步推进农村住宅产业化进程。住宅产业化是世界住宅建设科技进步的潮流,也是我国建设业“十一五”规划中的发展方向,由于农村住宅的特点,城市住宅产业化不能盲目照搬到农村实施,农村住宅产业化是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生产各种农用住宅的构配件、成品、半成品,在现场采用机械化、半机械化或人力装配,或“预制+现浇”,从而达到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节约能源、材料,减少建筑垃圾和环境污染的目的。

7.重视旧房改造。如前所述,我国农村现存大量既有住宅,其中不少是近十几年新建的砖混结构建筑,实践证明,通过加固和改善性改造,可以修旧如新,延长使用寿命,节约农民资金和减少资源浪费。据分析,旧房改造只需新建住宅费用的20%~30%,但可延长使用寿命50%以上,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对旧的砖混结构住宅进行改建,美观实用。所以,把旧房改造作为建设新农村住宅的一个部分,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做法。

8.加强国际合作。韩、美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建设新农村住宅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开发了不少新技术,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也是促进我国农村住宅建设科技进步和加速发展的有力措施。如辽宁本溪市黄柏峪村在2005年5月21日开建了“可持续发展示范村”工程,这是中美合作的建设项目,以草砖作墙体材料,保温性能好,比砖混结构保温效率高72%,而且将农作物废料(桔梗等)化废为宝,是环保型住宅。

参考文献:

[1]C.B.史密斯,殷元章,等.节能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篇(8)

(一)苏南地区新农村住宅建筑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苏南的村庄环境和基础建设得到了大幅提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一路高歌,乡镇格局也在迅速地改头换面,农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房子从青砖房转变为钢筋混凝土的欧式小洋楼,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农村的公共设施也日趋完善,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却出现了很多新问题。苏南地区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都在进行乡镇合并、新农村建设、村庄合并,新建成的乡村民居建筑都经过统一规划,户与户之间的外观相似,毫无差别。当前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尤其在苏南地区,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对农村住宅建设的经济性需求认识不足;二是没有很好地针对农民传统生活习惯,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很多地方直接将城市住宅搬到农村,甚至“送城市别墅到农村”,表面上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实际上破坏了农村特有的生活模式,忽视了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习惯。在传统农村向新农村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我国每年消失八十到一百个自然村,以苏南地区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农家建筑的设计出现了让人十分担忧的情况。首先,在乡镇别墅大繁荣的同时,新农村的“新内涵、新风貌”被错误理解,具体表现在农村城市化,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向城市看齐,传统农宅也被整齐划一、样式单一的仿欧式新农村别墅群代替,使得当地村落传统文化无法继续传承的问题十分严重,当地农民对传统院落式建筑只能怀念,却无法厮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应该让自然村的原有建筑形态和空间肌理消失。其次,所谓保留本土特色绝不是仿古建筑。建筑的本质是一门创造空间的艺术,绝不在于屋檐瓦片等技术与材料。说到底,仿古建筑在本质上就是赝品。在新农村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元素的保留和有选择的使用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传统住宅建筑形式分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苏南地区的农宅样式经历了从“瓦房变楼房”到当今“楼房变洋房”的发展阶段。现有苏南地区村庄的建筑组群形式有行列式和散点式两种形式。住宅多以院落形式组合,以合院为基本形制,客堂、天井和院落内外结合,传统农宅门前有晒场。房屋多为砖混结构。为了立面美观,很多农宅外墙进行抹灰处理。现存典型农宅形式主要有三种。典型农宅一: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建筑材料多为青砖青瓦,屋顶为双坡顶,檐口装饰简洁,窗户小而深,室内采光差。该时期建筑都有相对私密的院落。典型农宅二:建于上世纪90年代,村民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建筑大多为2-3层楼房,砖墙结构,后因美观需要,有在砖墙外进行水泥粉刷,有的施以白色涂料或贴瓷砖。典型农宅三:建于2000年后,苏南地区乡村出现大量各式各样不论不类的自建仿欧式别墅,因农村居民对建筑美学的局限,大多民居都建成为兵营式连体二层楼房样式,在整体观赏上有缺陷,传统的村落形象和乡村色彩不复存在。

二、苏南地区新农家建筑与庭院景观优化设计原则与策略

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新农宅的设计旨在为农民提供一个既有益身心健康又尊重地域习惯的居住环境,并能延续乡村原有空间肌理和文化传统。乡村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地方,乡村住宅就应该保持农宅的特征,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统一的农民公寓和欧式别墅等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或者其他完全脱离农村实际的所谓的现代化风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要求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提倡“三生”和谐的发展模式,即实现生产、生态和生活三者的共同和谐,首先就应该体现在新农村农家住宅建设中。设计合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家庭院建筑是实现农民生产生活和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也是实现“三生”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对住宅的要求非常实际,因此在设计中不应照搬城市住宅设计的框架和原则,作为建筑师,应该将农村住宅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全新的课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开创农村住宅建设设计的新领域,为农民设计出建得起、买得起、住得起的新住宅。

(一)时代性原则

新住宅建筑应该保留自己的时代特征,寻找传统文化同现代生活的结合点。首先要明确新农村住宅中的当代中式住宅不能是对传统乡村民居的简单模仿,而是在新住宅的设计过程中,探索一种折衷的方式来保留本土元素。反映当下是建筑与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建筑随着时代需求而改变,是因为它要承载生活。

(二)民俗性、人文化原则

农村住宅的设计要植根于当地原有的乡村肌理和乡土文化,从当地传统居住空间形式出发,以传统的地域文化视角解读当地的传统地域文化,从而表达出设计过程中建筑空间的地方性原则。一个合理的乡村住宅必须要体现乡村特色和空间的延续感。天井与庭院是中国传统住宅空间体系的核心,也是传统建筑组织群体空间构成的最基本单元,是当地传统民居的灵魂。江南农宅传统院落一般规模较小,最早出现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住宅空间内,适合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院中植花草树木,空间聚合感和私密感十分明显。小院作为家庭生活在户外的延伸,与住宅建筑的严谨秩序相比,院落空间更显得灵活随意。在庭院空间的围合上要满足当地村民生活的生产生活习惯和当下农民的实际需要,尽力将村民在传统村落中的记忆沉淀延续到新的居住环境当中。因人制宜,尊重首创,咨询设计。在进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做到民主协商、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和引导扶持等。确定方案前一定要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将农民的意见融入到方案设计中;设计方案确定并实施时要向群众大力宣传,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激发起他们的建设热情,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三)因地制宜原则

当前江苏各地新农村建筑设计中都在逐渐重视对乡土建筑的研究,所谓乡土建筑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建筑,一般是由居民根据当地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来建造的,它们会随着时代和居民需求的变化不断发展。传统农居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不是由先前的经验确定的,而是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建筑材料、建造方式及房屋形式等相对稳定的选择观念。这种长期形成的最佳选择观念使得建造的民居必然能与当地的气候、生活习俗、经济和技术等多方面条件相适应。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苏南地区乡村分布于平原和丘陵地带,从而就要求在规划中要根据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建筑基地,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在新农村农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将城市建筑的设计方法应用到农宅建筑的设计上,由于各地所处的环境和居民构成的不同,为了让村民住上符合生产生活需求的农宅,必须结合当地建筑院落布局特点,对传统农宅建筑空间进行解构与重组,充分解读建筑的本质———空间。根据这个设计思路,可以将新农村民居建筑设计的技术路线设定为:建造满足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传承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的充满活力的和谐新农宅。

(四)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现了生态建筑(Aroclgoy)的概念[4]179-181。生态建筑强调人、生物以及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当前苏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而言,只有立足于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创造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存、互补,以及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苏南地区的新农村建筑在节能产品及技术的推广方面在国内一直较为领先,但大多都仅限于对太阳能和沼气等能源技术的利用。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进行生态农宅建筑设计时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合理进行空间构建等多个方面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共同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节能产品及技术的使用。过去当地传统农宅既能满足生活需求,又可满足生产需求。现有的大量开放式仿欧式农村建筑空间只有单一生活功能,传统生活空间无法合理配置。生态农宅应该从现代农民生活的需求出发进行空间设计,力求实现住宅的多功能化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家建筑的生态理念还体现在循环建造上。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选用当地最常见、最传统的建筑材料,包括一些拆迁后可再利用的旧材料。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存、互补,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

(五)住宅形式的多样性原则

苏南地区由于乡村工业化发展迅速,很多乡村人口正在不断减少。而现有的各式自建农宅或仿欧式别墅一般建得过高,具有占地面积大、流线长、布局不紧凑的缺点,充斥着发展中国家常见的炫耀财富和权利的现象。当今的农宅设计必须根据人口构成和居民的不同需求进行住宅设计,提高有效面积使用率,功能紧凑,充分发挥有效的住宅使用面积,在住宅的生活设施以及功能方面满足当代农民的需求。

(六)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设计中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对地域特色和传统文脉的保护:一是在建筑类型学的指导下进行空间形态的提取,在各个功能区的划分中注重保留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二是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当地最传统最便宜且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形式与色彩尽可能与周边环境保持和谐;三是庭院植物的配置中使用当地农民最习惯栽种的乡土植物。

三、建筑类型学的创作方法

对苏南地区农宅建筑设计的启示新住宅建筑的艺术特征,就是现代西方建筑美学设计理念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组合和张扬,其空间特征是自然与人文的组合,能充分体现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当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继承和延续传统建筑文化,是尊重种族记忆和保护当地历史文脉的迫切需要。在做新建筑的同时,怎样从民族文化的内在原型中寻找与现代建筑的结合点,可以尝试从欧洲新理性主义之类型学理论中寻求一些折衷的方式来保留本土风格。以阿尔多•罗西为代表的新理性主义建筑师们提出,现代建筑必须关注与历史的关系,将传统建筑原型作为一种具象的空间记忆保留下来。所有的新建筑,包括新农村建筑都应从“空间层次化”、“形体多样化”、“立面线型化”和“环境整体化”这几个方面去寻求发展。

(一)农宅建筑形态分析

1.提炼空间原型。从环境肌理着手,提炼出最简洁却最符合环境的空间形式。以类型学的形态分析方法为指导,首先对传统农宅建筑空间进行分析与重组,保留传统农宅组群的空间格局,在平面上将传统的较为封闭式院落拆合为相对独立的半开放式庭院,使原有的建筑空间变得更丰富实用。当代设计强调形态与功能并存,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为了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设计的第一步便是“围合”。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较注重住宅空间中私密性空间的保留,以便更容易达到精神自由、放松的状态。围合正能满足人们的这种要求,让人产生一种安全感。因此,围合是传统居住空间中最基本的空间要素。

2.合理组织空间。根据建筑本身的形态空间分析,将形态剖析、重组,使建筑各个层面的空间更加丰富。错落的房屋结构符合当地传统民居中讲求的“出入躲闪”、“高低错落”,同时也满足现代家庭结构以及人居心理。封闭的围合以及限定的入口产生很好的防卫性,让人在进入的时候能感觉到强烈的安全感,同时对外界的喧嚣产生屏蔽作用;内部形成的开敞院落,不但能有机连接各个功能区,更能唤起当地农民对传统院落的空间记忆。在空间形式上,采用单体半围合或者镂空墙和绿植来形成多个单体的相对围合,加上自身的错层所带来的半围合空间与院墙相组合,形成同当地农宅形式相同的规整的“L”型平面。

3.在统一中寻求变化。住宅建筑空间上下交错形成Z形,开放空间是两个L型空间的重合相交,从而营造出多层次的使用空间。该建筑与庭院占地面积120平方米,通过对空间的合理组织,建筑实用空间约110平方米,庭院和屋顶平台等开放空间约为80平米,符合苏南农村小家庭的需求。合理的农家建筑通过规划延续农村人际交往的家园性特征,创造和谐的新农宅。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今天的新农宅不应该是无私密性,也不应该是封闭性。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形成极富开合变化的私密性开放空间。重视农家庭院居住区与景观区的规划布局。在建筑界面和空间形态设计上运用多元化和理性的设计手法,使建筑空间不再受到结构的束缚,而是全力表达空间所要呈现的精神形式。

(二)农家建筑与庭院景观的有机结合

每户拥有独立的院落,前院和后院由一个完整的“L”型空间构成,其独立性和私密性都得到了保障。在建筑空间和景观的互动和整合方面,连续性是建筑与景观整合的基本目标之一。连续性意味着人们能够在空间体验层面将建筑与景观紧密结合在一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体。这种空间体验的连续性主要体现在建筑与景观在空间上的内外视觉贯通性,这可以称之为一种相对“静态”的空间连续性。这种空间连续性通过视觉就能体验到。在景观节点设计中,景观规划把廊架的元素贯穿于立面之上,通过植物的衬托,使得用户在立面上体验到绿色的通透空间。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篇(9)

Abstract: The energy-efficient design of new green buildings in rural areas can not copy the model of the urban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s, we must respec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and gradually promote modern living civilization through patient work.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housing and its design, and discusses the measures of new green building design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new rural areas; energy-sav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在我国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对村民的居住建筑有着强烈的影响。新农村建筑设计,应该是在了解村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古迹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规划,但如何保留村庄的特色,并且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是首要问题。

中国大部分村庄都是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有些传统生活方式是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更多的则为历史条件限制或风俗所致,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节能设计不能照搬城镇的模式,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传统生活方式,通过耐心的工作,逐步倡导现代居住文明。

就平面布局而言,农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以外,还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它需要在住宅空间以外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这也是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之间最大的区别。对于新农村住宅的设计,我们认为绝不能照搬城市的住宅,而是应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需求,考虑农民对新农村住宅的购买能力和使用时所能承受的生活支出水平等。

2 我国当前农村住宅及设计现状

在我国,从经济意义上看,农民住房是生产劳动的直接或间接场所。农民的住房形式决定于农民家庭的经济基础,当前农村地区住宅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设计落后,布局不合理,住房盖得越大越好,是当前农村建房较普遍的倾向;同时,农村一些地方习俗也突出反映在境内自然村落的环境方面。比如南方一些地区的自然村,一般都是四面或三面绕河,河旁绿树葱笼,浓荫蔽日,村民房屋掩映于绿树怀抱之中,外界只见树木,不见房屋。农住宅为前场后园,场边种植果树花木。座北朝南,少数座西朝东,均一字排开,有的长达数里,村民住宅也是屋前为场,场前有河;屋后为园,园后有溪。

在建筑立面上,则是单纯的色调,定型的建筑形式烘托了一连串的由建筑所围合的庭院和街巷,二者共同构成了街区室外空间的基本形式。

在组团平面布局上,讲究“庭院”式,即每一家有一方自成一体的空间,在此可以与自然发生十分自我的交流;而“街巷”式则是由界面所限定的线形空间。

这种布局呆板,造型古慨装饰似龙非龙.色彩杂乱无蠢面积大而不当乃至在建筑高度及前后位置上基于封建迷信的苛求等现象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群体文化意识的普遍偏低乃是根本原因之所在。这些现象的产生都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所以要提高农村住宅的整体水平,除了加强技术服务,树立样板,增强文化渗透外,重要的是必须把提高整个民族的群体文化意识作为“治本“的途径。

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部分城镇说请城市里的建筑设计师“下乡”,为现在仍处于旧农村设计新农村建设的房屋、村庄的图纸,试图以此把他们心目中的“旧农村”改造为“新农村”。一些地方政府规划部门的官员也花尽心思,试图在新农村建设中“不甘落后”,用他们习惯了设计画笔,把他们心目中的“旧农村”涂抹掉,然后勾画出他们想象的“新农村”,但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 新农村绿色建筑设计

3.1 概念的提出

绿色建筑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住宅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能源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住宅模式。随着住宅消费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无论是小区的规划,住宅楼的外观设计还是内部格局,都呈现出新的趋势,设计上更加注重空间的形式色彩的搭配、细部的处理、外部环境影响等。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外环境的保护,是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 是我国建筑业由传统高消耗发展模式向高效生态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世界建筑的总体发展趋势。

3.2 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实施

3.2.1 平面布局

农村住宅同城市住宅不一样,要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两方面的需要,除居住功能外,还有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功能。新农村绿色建筑的设计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用房设计:多数农户家中会有可独立对外的生产用房,用于家庭生产,或农具存放,或粮食存放等。

(2)低建筑面积、高使用面积:农宅建筑面积一般不大,但有效使用面积往往远大于城市同等面积的住宅,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农宅一般厕所独立设于院中,其他房间均对堂屋开门,或直接经过院子进入,基本没有内部的交通面积,大大降低建房的经济投资。

3.2.2 节能措施

一、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建筑的耗热量。我国以实心粘土砖为墙体材料,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标准,而在当前农村普遍使用都是这种墙休材料,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逐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在农村的应用。

二、门窗节能

(1)控制窗墙比。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我国相关规范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做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分别不应超过20%、30%、35%”。

(2)提高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而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如毛毡)、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灰口等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篇(10)

1前言

农民问题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居住环境的改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2004年起,党中央、国务院连续三年不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扎实有序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06年,再一次系统的将村庄环境改善和农村住宅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广泛宣传;2013年,湖北省展开了全省21个“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建设。当然,在这个新时代改善居住环境是新农村住宅的共性特征,但不可避免由于地理区域、民族风情、生活方式的不同,住宅的功能需求不同,新农村住宅也应当体现出其个性特征,从室内空间的设计传达出地域文化差异。

2江汉平原地区自然景观及生活景观

2.1自然环境

江汉平原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是长江及其支流汉江冲积而形成的湖积平原,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丰富,光照充足,地势低平,水网交织,有大小湖泊约300多个,水质优良,适合淡水养殖业。江汉平原地区物产丰盛,城镇密集,交通便利,是我国少有的稻,麦,粟,棉,麻,油,糖,鱼,菜都能大量出产的地区,商品经济也比较发达,为我国南方四大富饶平原之一。旱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2%,主要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为主;水田约占48%,集中分布于河间凹地和平原边缘,粮食商品率较高,为中国重要产粮基地之一。江汉平原的湖区是中国的著名淡水养殖区,不仅盛产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还盛产虾、蟹、贝类、莲、藕、芦苇和水禽等。

2.2人文生活

江汉平原地区历史悠久,自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已经有原始人类活动,后来因为战争灾难,大量外地人移居至江汉平原,因当地气候条件良好,土地肥沃,又有大量可垦的荒地,他们获得意外的生存之道,便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在对江汉平原社会生活景观(表1)做调研之后,不难发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就居住环境来说,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住宅遮风挡雨便满足,后来逐渐开始追求室内空间的整洁性,到现代对室内装饰审美有了新的认识。

3农村住宅的特性

农村住宅不同于城镇住宅,因社会生活方式而产生差异,研究差异的构成要素,对于空间形式的处理有一定帮助。

3.1农村住宅居住人群特性

与城镇居住人群不同的是,农村居住人群已大大改变。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镇收入的高水平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最终导致村中留下较多弱势群体,大量农村出现“空巢”现象,有的住宅常年无人居住;由于缺乏年轻劳动力,年迈人群无法修缮住宅,许多建筑年久失修,古老破旧,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3.2农村住宅功能需求特性

城镇居民住宅储物空间普遍较小,农村住宅储物需求大,对储物空间有特定的要求。江汉平原地区农耕产业和淡水养殖产业发达,需要特定空间放置犁、锄头、镰刀、簸箕、竹耙等传统农耕工具,如今随着高科技越来越发达,部分传统农耕工具已被新型农耕器械替代,播种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各类大小机械设备遍及各家各户;另外,每到农作物收获季节,大量农产品需要空间进行晾晒、储存;农民除了卖掉一部分农作物,还会留下不少自家消费或者留下种子来年播种,意味着农村住宅需要更多、更方便的特定储存空间。

3.3农村住宅环境特性

邻里和睦是中华文明传统美德,古有陶渊明《移居其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邻居来串门,便一起饮酒游乐,平日里各自忙于农务,闲暇时才一起欢聚,这也是田园生活的乐趣所在。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湖泊众多,部分农村聚落常常遭受到洪水威胁,1949年后,修建荆江、杜家台等分洪工程,加固江堤,缓解洪水灾害,1998年再遭巨大洪水,损失惨重。

4对新农村住宅室内空间设计的思考

4.1空间布局

4.1.1起居空间

农村住宅以二到三层居多,起居室一般也称为堂屋,通常位于一层,作为交通中心连接至其他空间,私密性较差。农村居民家庭成员普遍比城市居民多,而且时常有邻里相互串门,客厅兼备聚餐,操办婚丧嫁娶之用,所以空间面积要比城市住宅的起居室面积大。部分农村有祭拜的风俗,在堂屋正对大门位置设置祭祖台,起居空间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保留和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1]。

4.1.2储存空间

住宅储存空间占的比例较大。农村居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家家户户都有了私家汽车,自然车库是必不可少的,而车库同时兼具储物功能,但又不同于城镇住宅车库,面积和进深要大得多,便于大型农耕机械的存放。

4.1.3卧室

卧室位于二层以上最适宜。一方面二层相对较干燥,如遇强降雨或洪水能相对减弱损失;另一方面为了安全和隐私。一层空间用于简单的起居生活,好友邻里欢聚,储存功能或家畜的养殖。如果家里有年迈老人,则可在一层合适位置设置卧室。

4.1.4厨房

旧式农村住宅厨房以柴火土灶居多,相对较脏,位置也设在一层相对较差的位置,并且与住宅后门相通,现代土灶慢慢减少了,大多农村居民开始使用燃气灶,则应当注意通风与安全,厨房设在一层方便年迈老人妇女的活动。

4.2室内空间装饰

好的设计一定会注重室内空间与室外良好的互动性。江汉平原地区许多农宅临田、临湖而建,有优越的生态农业景观供观赏。在做室内装饰设计时,除了关注住宅内部装饰以外,也可以选择对观赏性极佳的角度做相应处理。经济条件允许的农村居民,选择在起居室或卧室采用落地大玻璃窗的设计会有很好的效果。

4.3节能省材

尽量选择安全环保的材料。传统农村住宅中,粘土砖是墙体的主要构成材料,但是粘土砖密度大,导热系数高,要想达到保温低能耗的要求,墙体就要加厚[1],并且粘土砖对环境破坏大,这样不经济也不环保。可试着采用水泥砖或钢筋混领土等新型建筑材料。传统农村住宅装饰材料就地取材,砍伐树木简单加工后便能使用,随着木资源的不断减少,便出现许多人造板材,实惠又方便,但是同时人造板材释放大量甲醛,对身体有一定危害,所以尽量减少人造板材的使用。

5结语

新农村住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因此,在新农村住宅室内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结合特定地理环境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取长补短,构建合理的、可持续的、人性化的、与时俱进的新农村住宅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曹赫,郭丽萍.新农村住宅空间规划设计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2]朱艳娟.乡村土地占用对乡村人居环境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新型农村住宅设计篇(11)

村镇住宅建设是一个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9亿农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村镇住宅建设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村镇的住宅建设量大面广,切实关系着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它作为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抓好村镇住宅建设,指导农民建设与全面小康生活相适应的住宅,提升广大农村的人居环境,是今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979年以来,我国农村住宅建设量巨大,平均每年新建住宅6-7亿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8.10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27.24平方米,村镇住宅建设质量和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村镇住宅建设的带动作用强大。据专家估计,我国村镇住宅建设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增加值约为每年4716.24亿元-8322.78亿元。由于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农民居住水平提高以及居住质量改善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村镇住宅建设每年将有2000亿元的投资额和3400亿元-6000亿元的社会需求,农村住宅消费市场十分广阔。但是,在如此巨大的投资前景下,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仍十分缓慢。

一、我国村镇住宅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村镇住宅产业化的认识不够。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缺乏对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统筹规划和专门的政策扶持,没有把村镇住宅产业化纳入到村镇发展战略中。村镇住宅的规划、设计、开发、施工、销售、管理服务,以及材料、部品的研发和生产在村镇住宅建设中没有形成有机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体系,没有形成住宅的生产、供给、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住宅产业。

2.住宅规划设计水平低。村镇住宅建设缺少统一的住宅规划,没有住宅建设的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在大部分村庄,住宅基本上以户为单位建造,在小城镇,也缺少统一的住宅区规划,住宅结构松散,布局零乱。建房地点随意,滥占耕地,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既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不便于组织生产生活和节约耕地,还使农村地域空间难以形成现代村镇体系。

3.住宅开发建设模式落后,技术含量低。长期以来,村镇住宅建设主要采用居民自建自住、分散建设的模式,住宅商品化率极低,住宅和住宅区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与环境质量差。住宅施工技术落后,沿袭传统工艺与方法,秦砖汉瓦,手工砌筑,砖混结构,预制构件少,模数化与装配化成份低,劳动生产效率低,新工艺应用水平低。

4.住宅部品生产营运体系落后。目前,我国村镇住宅部品部件的开发生产处于自发阶段,缺乏有导向作用的认定体制和激励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是标准化体系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工业化住宅建筑和住宅部品体系,技术配套、集成度低,住宅部品的生产缺乏规格化、系列化和配套化。住宅部品与住宅、部品与部品之间缺乏相应的联接与配合。二是住宅部品开发和生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住宅部品的认证制度或部品准入制度。住宅部品缺乏可靠性能和质量保证。部品市场不规范,优良部品得不到有效保护,新产品开发和营销普遍受阻。三是不重视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开发企业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缺乏对新产品开发的主动引导,住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5.传统建材仍是村镇住宅建设的主要材料。我国村镇建筑材料中,70%以上是墙体材料,墙体材料中70%以上是小块实心粘土砖。尽管自1999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布多项法规文件和采取多种措施限制、禁止实心粘土砖的生产与使用,但是现在我国新型墙材生产量占墙材生产总量的比重也只有30%左右,而且大量新墙材积压,质量高、性能优良的新墙材得不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生产实心粘土砖的砖瓦企业仍大量存在,全国约有砖瓦生产企业11万个,占地500多万亩,实心粘土砖厂的年产量为5000亿块左右,每年烧砖挖土12亿立方米,毁地120万亩。实心粘土砖作为农村住房建设的主要材料,不仅毁掉了大量良田,而且使农村在住房数量、品种、质量和建筑节能等方面受到严重的制约,阻碍了村镇住宅产业的发展。

农村实心粘土砖生产、使用量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农村传统建房模式根深蒂固,农村生产粘土砖的小砖窑可随意使用土地资源;第二,各种新型墙体材料价格高于实心粘土砖,且施工工艺复杂;第三,限制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和关停小窑砖的政策法规在广大农村尚未严格确立;第四,国家对新型建材的科研、设计与应用技术研究投入偏少,新型材料的应用技术不完善;第五,农村建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十分薄弱。

6.住宅建筑能耗高。我国建筑能耗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筑物本身是采用水泥等高耗能建筑材料建造的产品;二是建筑物保温本身需要耗能;三是由于供热系统达不到理想状态而引起的效率耗能。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保温性能差与供热系统状况不良方面。我国建筑物的墙体、屋顶和门窗单位面积的传热量,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2-5倍左右;单位建筑面积的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供热系统的综合效率仅为35%-55%,远远低于先进国家80%左右的水平,建筑用能浪费极其严重。村镇住宅的高能耗主要表现在住宅建设的规划布局没有节能理念,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差,供热系统的综合效率低,以及天然能源的利用效率不足等方面。

二、推进我国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推进村镇住宅产业化的根本任务与目标,一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推动村镇住宅产业,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浪费,保护生态,促进村镇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以村镇规划为指导,以提高住宅的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为核心,提升村镇居民的居住质量,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此形成产业链,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三是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和技术政策,迅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保证村镇住宅建设的整体技术进步,形成村镇住宅产业现代化。村镇住宅产业化工作应紧紧围绕上述目标逐步深入地展开。

1.加强政府管理与扶持。政府和管理部门要从战略上认识发展村镇住宅产业的重要性,加强宏观调控,对村镇住宅建设实施监管和扶持。国家要有相应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政策,并给予政策性的鼓励。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体制,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和管理功能,为村镇住宅产业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提高村镇住宅规划设计水平。以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设计村镇住宅,遵循“节约用地、美观实用、讲求功能”的原则。住宅规划有全局观念,突出农村特色,与农民的生活习惯相适应,以人为核心,以安全性、耐久性、合理性、经济性为标准。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当前村镇的居住实态和居民的居住心态进行广泛深入调查,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和资源,注重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结合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各种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住户的要求,将“以人为本”、“民主参与”等现代规划理念融入村镇住宅规划中,形成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方案。重视住宅内部功能设计,避免盲目追求住宅外表形式。

3.转变村镇住宅建设模式,实施房地产综合开发。按照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综合管理的开发模式,改变目前农民单家独户建设住宅的小生产状况。房地产综合开发是用经济的办法、大生产的方式将城镇土地和房屋开发一体化贯穿的全过程,它的优点在于将土地、房屋作为商品推向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土地、资金及各种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房地产综合开发可以先在小城镇和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试点,待条件成熟时逐步推广到广大农村,促使村镇住宅建设逐步走上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的轨道。

4.构建完善的村镇住宅产业现代化体系。加强村镇住宅产业化的基础技术、关键技术研究,积极完善村镇住宅建设配套技术,这是推进村镇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基础。

加快推进村镇住宅建筑体系形成。住宅建筑体系必须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村镇住宅建筑体系包括模数应用、预制构件、结构构造、工艺改造等内容。只有统一建筑模数参数,采用标准建筑构配件制品,扩大预制构件的应用程度,改革施工工艺,完善配套施工机械,使传统的建筑形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使村镇住宅建筑逐步走上合理化、标准化、多样化、工业化的道路。

加快村镇住宅部品体系的集成工作。建立并完善住宅产品的淘汰制度,缩短更新周期。及时淘汰那些生产规模小、消耗资源多、质量低劣、危害居民健康的产品。推广各种符合环保和计量要求的新技术、新设备,严禁使用无生产许可证的假冒伪劣产品。

建立村镇住宅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推行住宅的规划设计审批制度,改变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的状况,做好村镇住宅施工质量的监督与检查,保证住宅在施工过程中按施工规程要求进行施工。

建立并完善村镇住宅性能评价体系,促进村镇住宅功能质量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从住宅的适用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环境性能和经济性能五个方面,对村镇住宅的规划设计、建造质量、室内设施的配置与性能、基础设施、住宅区环境质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

制定科学合理的村镇绿色生态住宅评估体系。借鉴国外生态建筑评估体系的经验,参考《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结合我国村镇特点和村镇住宅建设的特殊性,本文认为村镇绿色生态住宅的评估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合理选址与规划;优化和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提高室内环境质量;采用绿色建材,尽量就地取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合理回收利用废物,减少废物排放。

5.因地制宜,开发推广绿色墙材。绿色墙材是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农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保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村镇住宅绿色墙材的发展思路是:以提高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墙材产品质量、水平和档次为核心,以开发节地、无毒、阻燃等性能的墙材为重点,因地制宜,依靠自身的资源和经济情况,多渠道开发、推广、应用体现本地特色的新型民用绿色建材。

具体措施有:第一,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优先位置,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第二,严格执行政策,加大力度限制实心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第三,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能耗的建筑材料(如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等);鼓励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的、可再生的材料及产品(如草砖、草地板、竹胶板等);鼓励废弃的建筑垃圾回收与再利用,如拆卸下来的钢筋、木材等。

6.优化建筑节能,发展绿色能源。住宅建筑节能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住宅产业化工作的重点。住宅建筑首先必须是节能建筑,村镇住宅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是“五革一改”,即墙体、门窗、屋面、冷暖供应、能源利用的技术革新和旧有住宅的节能改造。应该从区域规划开始就引入绿色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建材选择、运行管理等环节考虑能源问题。重点抓好以下节能环节:第一,引入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必须从规划和建筑设计入手。比如,合理选择建筑物的朝向,控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注意住宅间距与节能的关系,重视屋檐、挑檐、遮阳板、窗帘的构造对于调节日照、节省能源的影响。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外墙、门窗和屋顶是建筑围护结构的组成部分,在住宅建筑节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合理控制外窗面积,选用传热系数小的框材与节能玻璃,尽量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第三,优化室内采暖系统的节能。既要改善农村住宅采暖系统落后的现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又要加大对采暖系统的规划,加大宣传节能的力度,让老百姓了解节能的作用。对成片开发的村镇住宅应采取集中采暖、分户计量的方式,按多用热多交费的办法,增强人们的节能意识。给排水和电气系统均应采用节能型设备,如节能灯、节水型卫生器具等。第四,充分利用绿色能源。绿色能源是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能源,也是一种“当地能源”。我国农村能源开发应执行“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根据各地的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好开发绿色能源的规划,并不失时机地开发利用。绿色能源利用技术在我国已作为生活能源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如太阳能热水技术、沼气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如果科学规划,将这些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生物能技术从简单地与个别建筑物结合,应用于广泛的农村住宅或住宅小区,甚至区域城镇生态化建设上来,将为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村镇住宅产业化是实现农村住宅高质量、零缺陷、低消耗、少污染的重要手段,是农村最佳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尹建中.湖南省村镇住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俞锐.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住宅的建筑节能[J]. 杭州科技,2005,(1).

[3]章迎庆.构筑乡镇住宅建筑体系[J].小城镇建设,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