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7 17:42:33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1)

糖尿病;血糖;并发症;护理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且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范围内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上升,成为当前人类必须严肃应对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难题之一。我院近年在糖尿病的临床护理上以控制血糖和积极预防并发症为重点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50例,入选患者均严格排除严重急慢性疾病、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根据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75例,组别间在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资料见表1。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控制血糖、纠正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常规组进行常规护理配合,如用药护理、日常生活护理等。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以系统的以控制血压和预防并发症为目的护理举措,如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预防低血糖等。

1.3 护理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1 d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6~15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并于最后一次随访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1]评估患者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上差异不大,但干预组餐后2 h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异常、诱发并发症的主要因素有降血糖药物使用不当、胰岛素剂量不足、饮食失调、感染等[2],因此在临床护理中要针对这些危险要素进行以预防为原则的系统护理,我院在这方面的主要护理方法有如下五个方面。

3.1 心理干预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病程较长且要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合理饮食、预防感染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临床护理时护士应当注意加强对患者不良情绪的对症疏导工作,多和患者沟通交流,并鼓励患者间相互交流,以使患者保持健康心境,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治疗。

3.2 健康宣教 血糖水平失调是诱发糖尿病及各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因此科学、有效地控制血糖是关键。有研究表明,血糖的有效控制与否与患者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3],因此必须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本文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了系统的糖尿病健康宣教,主要内容为糖尿病的诱因、治疗方法、胰岛素的作用及正确注射方法、低血糖时的应对技巧、自我心理调节法及相关服药、饮食、运动注意事项等。在宣教形式上,以糖尿病知识讲座为主,并配合以患者交流会、展板、相关书籍阅读等方法。此外,本组干预组患者出院前1 d时由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问卷测试及实际操作测试,以检查患者对宣教内容的掌握程度。患者出院后每月均进行1次电话回访,以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及服药情况。本文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证明了健康宣教的重要性。

3.3 饮食控制 告知患者饮食上要以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搭配合理、清淡营养为原则,尤其要限制盐的摄入量在6 g/d内,忌酒、多饮水,尽量避免在餐馆就餐。

3.4 低血糖的预防 患者出现低血糖时非常容易导致昏迷甚至死亡,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效预防低血糖是重中之重,出现低血糖时可口含糖15 g,食用饼干、牛奶、香蕉、芒果等含糖食物,或者喝1杯牛奶、白糖水、果汁等直至血糖恢复正常。

3.5 运动指导 鼓励患者根据自身病况及体制进行适当运动,如爬楼梯、跑步、打太极、慢走等,以通过科学运动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运动时间应选在餐后1 h左右,不宜空腹运动,每日运动量保持在30~60 min,每周3次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合并低血糖、关节疾病、酮症患者或者血糖水平不稳定患者不宜进行运动。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科学的护理干预及患者自觉的科学饮食、运动,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8例接受常规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

(1)符合WHO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

(2)经血糖水平检测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确诊断;

(3)清楚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实质性脏器损伤、精神疾病者;②老年痴呆、意识障碍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1.5±3.7)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7.1±2.4)年;对照组中男27例,女17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1.3±3.5)岁,病程1~15年,平均(7.3±2.3)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护理,督促患者按时按量用药,简单告知患者饮食注意事项,鼓励患者适量有氧运动,定期进行血糖检测。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低血糖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

(1)健康教育 给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糖尿病病因、治疗方案、低血糖相关知识,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的方式更直观、深刻的了解疾病知识,对低血糖症状提高警惕,更好的配合医务人员开展工作。同时,引导患者掌握自我血糖检测、血糖控制方法,合理用药。老年患者善忘,护理人员应按时、按量为患者准备好降糖药物,每天监测血糖、电解质变化情况,平稳控制血糖,预防出现低血糖。

(2)饮食指导 饮食与糖尿病发病过程密切相关,对糖尿病患者给予饮食指导可以提高人们对合理饮食知识的了解,有效的降低血糖水平,防止发生心血管不良时间,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饮食护理重点是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碳水化合物进行严格定量分配,减少机体糖分、脂肪、盐分的摄入,均衡营养。结合患者的年龄、病情、工作性质、血糖水平、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由营养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食谱,餐次应该控制在每天3~5次,少食多餐,主食与副食搭配,在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同时满足营养需求。

(3)心理护理 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病情逐渐加重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经济压力。护士要针对患者的表现结合心理学知识进行针对性引导,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为患者介绍主治医师的临床经验、成功案例,给患者传递正能量,让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同时,引导患者家属、朋友多陪伴、鼓励患者,提高患者的安全感,缓解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4)运动指导 每天坚持有氧运动,以患者实际耐受度为度。每天坚持运动,不能长时间剧烈运动,尤其是用药后或进餐前应控制运动量,避免引起低血糖。

(5)低血糖护理 恶心呕吐、乏力、心悸、昏迷等症状提示有低血糖,应立即静脉输注高渗葡萄糖。休克患者给予氢化可的松迅速纠正低血糖状态,对患者进行床边血糖水平检测,密切关注血糖变化情况。

1.3 观察指标

(1)低血糖发生率;

(2)血糖相关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产后2h血糖、空腹血糖。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 低血糖发生情况

观察组中有1例出现低血糖,发生率为2.27%,对照组中有12例出现低血糖,发生率为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6.611,P

2.2 血糖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餐后2h血糖和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需要终身治疗,糖尿病与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长期坚持合理饮食、规规范用药、运动可以有效的降低血糖水平[2]。患者对血糖控制方法不了解、未合理用药导致血糖水平控制不佳是引起低血糖的主要原因。低血糖预防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注重血糖的控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低血糖知识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及其家属高度重视度,提高护理配合[3]。按时按量用药,主动学习控制血糖的方法,定期进行自我血糖检测,动态观察血糖控制情况,对低血糖提高防范意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转归与饮食控制不佳有明显关系,患者低饮食控制不重视、难以坚持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对糖尿病患者给予饮食护理是改善患者预后的简单的、有效的举措,长期坚持饮食控制可以有效的降低血糖水平,防止出现并发症。同时,密切关注患者心理变化情况,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拉近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鼓励患者适量有氧运动可以活化血管,愉悦心情,提高生活质量[4]。对低血糖先兆症状提高警惕,一旦发生后立即输注高渗葡萄糖,进行对症处理,及时升高血糖水平,避免病情恶化。

本文中观察组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低血糖发生率明显更低,护理效果显著,提示对糖尿病患者给予低血糖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平稳降低血糖,对病情的控制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爱学.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5):157-158.

[2] 刘羽,鲍书欣.剖宫产新生儿低血糖早期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33):4281-4283.

[3] 吕艳萍.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相关护理措施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6):213-214.

[4] 尤云彩.糖尿病强化治疗患者低血糖反应原因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1):55-55.

[5]胰岛素治疗期间餐后2h血糖水平与低血糖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 施羽,蔡胜男,季敏捷,施亚男,倪玲玲,沈云,黄爱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23)

[6]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J]. 于芝瑞.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19)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3)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我所2005年2月~2011年9月,6年收治的20例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20~24岁,病程1~6年。应用胰岛素16例,应用口服降糖药4例。住院前其中有呼吸道、泌尿道及皮肤感染5例,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周围神经病变1例,心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眼底病变2例, 糖尿病肾病1例。本组患者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感染得到控制并治愈,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得到有效缓解。

1.2诊断标准20例病例确诊符合1999年WHO关于糖尿病诊断的标准。2. 早期干预措施2.1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的对象是一般人群,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又称为初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 糖尿病的人群预防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教育对象不仅是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还着眼于以预防为目的的公共教育,使整个社会提高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2)预防和控制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肯定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尤其是高血压肥胖者,减轻体重就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肥胖者应严格限制吃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的过分摄取。(3)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 经常性的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4)提倡膳食平衡 提倡膳食平衡首先要调节饮食,避免能量的过多摄入。可用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取代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有益于控制血糖,改善脂蛋白构成,因此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应该首选。其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人。血清胆固醇是饱和脂肪酸高水平摄人的标志。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且血清胆固醇高的人尤应注意避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过多。提倡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限制脂肪摄入到总热量的30%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4]。(5)戒烟、限酒。

2.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就是针对高危人群(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者)的预防。通过定期筛查(每1-2年进行一次检测)尽量做到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预防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二级预防强调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监测和定期筛查,以尽早发现,早诊断,尽早给予治疗。主要措施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者。糖尿病的筛检不仅要查出隐性糖尿病人、未引起注意的显性糖尿病人,而且要查出IGT(糖耐量低减)者。IGT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因此,在此阶段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3]。2.3三级预防:是针对病人的预防措施,强调糖尿病的规范的治疗和疾病管理。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糖尿病是慢性病,治疗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不同时期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对于稳定血糖,防治并发症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1)早期治疗:即治疗的越早越及时越好,这首先要争取早发现糖尿病。(2)长期治疗:因为糖尿病不但是一种慢性病,对很多人来说由于发现晚、治疗不当,可以说是硬把该病给治成了终身病。其实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病,但要有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即使血糖、尿糖、血脂、血压等都达到了正常值,也不要轻易停药,可以减少剂量维持,注意经常复查,以便随时调整用药。(3)系统治疗:因为糖尿病是慢性病,不是一次诊疗行为就可以完成的。在糖尿病专家的指导下系统治疗至少三个月再来评价治疗效果。(4)个体化治疗:因为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因、病理、病程、病势、病情、病位都是有差异的,特别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病理生理状况,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情况等都不一样,一定不要照搬别人的治疗方案,而要在糖尿病专科医生指导下,制订一个个体化的治疗计划。(5)综合治疗:就是要通过糖尿病科普教育,在掌握一定糖尿病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饮食调整、运动、药物、自我监测等治疗控制自己的糖尿病。

3. 护理措施

3. 1 心理护理

青少年1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的慢性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长期服药,病情迁延反复及需长期饮食控制,且易并发各种并发症,因此,糖尿病病人心理负担较重,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变化,甚至悲观失望,这对于控制病情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再者,孩子生长在"一孩化"的特殊环境中,家长多采取顺从默认的态度给予补偿,使孩子养成娇惯任性的性格,易对父母的教育产生抵触心理,根据这一特点,做为病人的家属或亲友,要充分配合,建立起尊重信任的护患关系,在生活上应给予照顾和帮助,从心理上给予耐心指导,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情绪,鼓励病人,循序渐进地向他们灌输正确的健康知识和人生理念,介绍一些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如糖尿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症状,诊断标准,分型,各种并发症的表现及护理,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3.2饮食护理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4)

高血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已刻不容缓,我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慢病管理模式,今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对胡寨镇朱阁村实施社区干预工作,在去年慢病基线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人群健康档案,做好人群分类,针对不同的人群实施相应的动态管理,采用全人群策略、高危人群策略和高血压、糖尿病病人防治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慢病干预。通过追踪观察进行干预效果分析。

1 社区干预对象与方法

以朱阁村(正式户口1877人)为目标研究现场,以朱阁村所有居民为干预对象,开展全人群的居民健康状况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100%。其中儿童149人、妇女686人、老年人284人、残疾30人、其他一般人群784人。随机抽取300人开展kap问卷调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进行专题调查,以其中接受调查的127例高血压患者、27例糖尿病患者为重点研究对象,调查知、信、行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其中男性高血压66人,女61人;男性糖尿病13人、女性14人。

社区干预采用全人群、高危人群与患病人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由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每月1次发放宣传资料、更换黑板报、橱窗宣传栏、播放DvD,有针对性的举办每月1次、每次2小时健康教育讲座和个体化面对面宣传指导等。在一年的干预工作中共制作相关宣传画板4幅,发放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宣传手册1200余套,基本做到社区人手一册,举办社区慢病防治知识讲座8期。工作主要内容为:①对社区全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群体对慢性病卫生知识的知晓率。②在卫生知识知晓率提高的基础上,对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与危险因素进行强化干预。③对确诊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按徐州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系统管理工作技术规范进行规范管理(包括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行科学的用药指导及行为和心理指导),今年借助卫生部科研专项-高血压规范化管理项目契机,集中开展调查与健康体检,随访工作采取集中与入户相结合的方法,对长期卧床不起、行动不方便的居民采取入户服务,力争做到逐门逐户全覆盖。期间共为患者测量血压1016人次,血糖监测200余人次。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mmHg;正常血压:SBP<140mmHg和DBP<90mmHg。糖尿病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OGTT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

主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 被调查者中了解主要慢性病防治知识的人数/社区人群抽样调查总人数×100%;

高血压知晓率=被调查者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人数/社区中被调查出的高血压患者总数×100%;

高血压管理率=全年随访次数达4次以上者/高血压应管人数

高血压规范治疗率=社区内按医嘱规律服药的高血压患者数/社区已知的高血压患者数×100%;

高血压控制率=社区内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高血压患者数/社区内已知高血压患者数×100%;

控制优良: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

控制尚可:全年有二分之一以上时间血压记录在140/90mmHg以下

糖尿病知晓率 = 社区中已知自己患糖尿病的人数/社区中通过调查被检出的患者数×100%;

血糖控制率 = 血糖控制理想和良好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社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总数×100%。

控制理想: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空腹血糖4.4-6.1mmol/L,随机血糖4.4-8.0mmol/L

控制良好:全年有四分之三以上时间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0.0mmol/L

服药情况 规律治疗:1年服药时间≥9个月;未治疗:1年中从不服药;不规律治疗:介于规律治疗与未治疗之间。

运动锻炼情况 每周锻炼4次以上,每次坚持30分以上。

2 干预结果

全村总人口1877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84人,占总人口的15.13%,2010年死亡14人,共建立健康档案1877份,建档率100%,通过居民调查表相关信息统计,人群分类:高危人群904人,占总人口的48.16%,高血压患者214人,患病率为11.40%;糖尿病患者34人,患病率1.81%;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者18人;冠心病患者38人,患病率3.20%;脑卒中患者30人,患病率2.53%。其中建立专项管理卡,纳入系统并规范管理的高血压患者127例,糖尿病27例,分别占总患病人数的59.34%,79.41%。

表1 在健康教育前后知、信、行的变化(一般人群)

表2 在健康教育前后知、信、行的变化(患病人群)

表3 朱阁村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控制情况统计

3 讨论与分析

社区干预是防制慢性病的根本性措施,朱阁社区卫生服务站本着“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实施防、治、保、康、教一体化”的原则,开展了慢性病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社区人群综合性管理与控制。通过近期的调查资料与去年调查结果对照分析, 1年来,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前后知、信、行的变化(表一),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管理率、血压控制率的变化(表二、表三)均可以看到,群众的慢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危险因素改变率也有一定的提升,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治疗率也明显高于全国总体水平,证明这种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核心的持之以恒的慢性病防治是符合中国国情,亦是迫切需要普及和规范管理的。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将要放在如何提高居民及慢病患者危险因素改变率,及慢病患者随访依从性,从根本上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服务于人民。

参 考 文 献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5)

低血糖是指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3.9mmol/L。低血糖事件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特别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后果不仅可以造成反应性高血糖,加重糖尿病病情,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严重者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导致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造成死亡[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10年1月选取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我科住院2型糖尿病且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60例。入组条件为: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能进行语言沟通、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生活能自理、居住在二区医院附近能电话随访,愿意合作、在知情同意下自愿参与研究。将入组后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到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

1.2 方法

1.2.1教育方法 患者住院后第二天分别给予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对照组住院期间给予常规治疗和责任制护理,并由其管床责任护士给予常规的糖尿病教育,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等日常护理知识,并给与常规血糖监测,即每日3餐前、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干预组除了与对照组一样的治疗和教育外,还由受过培训的糖尿病专科护士给予一对一的教育,具体讲解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危害性以及预防措施,并指导患者进行严格血糖监测,包括3餐前、餐后2小时以及睡前血糖监测。两组患者教育前后发放低血糖相关知识问卷,评估患者对预防低血糖的知识掌握情况。患者出院后电话随访6个月,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以及低血糖发生情况。

1.2.2 研究工具 参考杨薇等[2]编制的住院DM患者低血糖防治知识调查表进行自行设计,问卷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控制状况。第二部分为低血糖相关知识调查,包括3个方面,即低血糖常见的发生原因,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以及低血糖的预防。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知道或不知道。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知识知晓率的情况。

1.2.3 检测方法 抽取手指末梢静脉全血用雅培微量血糖仪分别测定空腹及餐后2h血糖。

1.2.4 低血糖判断标准 比较两组1年内低血糖发生率。由患者记录,家属、陪护人员进行监督,根据2005年ADA发表的低血糖诊断标准:血糖≤3.9 mmol/L,伴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定为低血糖事件;血糖≤2.8 mmol/L,伴有典型的低血糖症状,定为严重低血糖事件。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在年龄、病程、及血糖控制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2.3 6个月内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 对照组6个月内低血糖发生8起(26.7%),其中2起为严重低血糖事件,口服糖水后缓解。干预组6个月内发生2起(6%)轻微低血糖事件。两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38)

3 讨论

英国UKPDS研究和美国DCCT研究均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明显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严格控制血糖的重要方法,一般指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或胰岛素泵注射的治疗模式。但是胰岛素强化治疗低血糖的发生率比常规治疗明显增高。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主要是:胰岛素泵治疗,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控制夜间血糖和清晨空腹血糖。本文中,采用的人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三餐前注射,重组甘精胰岛素睡前注射。这种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能够更好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发生低血糖时,不同患者有不同临床表现,对同一患者来说,每次的低血糖表现也不完全相同。通常低血糖的早期征兆包括心慌、出汗、手抖、饥饿、无力、面色苍白、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可能出现动作协调性差,肢体麻木和头晕等症状,如果未及时治疗,血糖水平继续下降会出现意识混乱,定向障碍、行为异常等症状,如果低血糖较严重且持续较长时间而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意识丧失,甚至死亡。因此,护士应向患者做好教育指导,避免低血糖对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应教育糖尿病患者在调整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剂量后一段时间内要定期监测血糖。日常生活中做到科学合理饮食,避免延迟进餐或漏餐。进行大量运动时应该减少药量,随身携带糖块、饼干等,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服用,如果出现不适,如心慌、出汗,应该及时监测血糖。杨薇[2]一项调查显示,63%的患者发生低血糖时不监测血糖变化,已发生的低血糖患者中,只有37%的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监测并观察血糖的变化。85%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外出时要随身携带食物和急救卡片,以便及时救治低血糖。本研究显示,干预组经过一对一强化健康教育后,对低血糖发生原因,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以及低血糖的预防知识比对照组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强化教育比常规教育更能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6个月的电话随访发现干预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比对照组更能有效预防低血糖发生。

4 结论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指导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血糖稳定。本研究证实强化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患者预防低血糖的知识水平,对预防低血糖有明显效果。但本研究随访时间尚短,还需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以便继续观察教育的后期效果。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3-137-02

糖尿病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性疾病,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糖尿病患者患病率呈快速上升的发展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三大严重损害人们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疾病。它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累及心脑血管、肾、神经多个器官,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社区医生通过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及防治可以降低这些并发症及患者死亡率,已成为世界各国医务工作者研究的中心问题。但是对糖尿病的防治效果一直不理想,人群对糖尿病的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并发症高的特点一直没有得到改善。为此我们对本小区30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档案系统管理、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现对干预结果进行汇总、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年7月~2010年7月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乌东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的瑞祥小区糖尿病患者304例,其中男166例,女138例,年龄40~82岁,40岁以下22例,41~50岁72例,51~60岁104例,61~70岁84例,70岁以上22例;无并发症144例,男80例,女64例;视网膜并发症118例,男62例,女56例;肾病42例,男24例,女18例。患者均自愿参加档案管理,并积极配合医生工作。

1.2 方法

1.2.1 自定义健康档案 格式一般项目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住址、电话等,详细的发病史及家族史,确定治疗方案时综合考虑患者有无心脑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的存在,制定相应的饮食治疗和药物降糖方法。对所有的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是治疗的基础,包括膳食、体重的控制、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戒除烟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好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对体重正常者应用胰岛素促分泌类药物和α-糖苷酶抑制剂,对体重肥胖者应用双胍类、格列酮类及α-糖苷酶抑制剂,对单一药物不能控制者应合并用药,两种药物不能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加用胰岛素治疗,仍然不能控制的患者需要转诊治疗。随访时间:血糖控制良好者每2个月随访1次,血糖控制不好及有并发症者需要每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4项:近期血糖是否达标;药物治疗是否合理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督促患者及时进行各项检查及时记录检查结果。

1.2.2 问卷调查 2008年3月开始对入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生活方式的干预对糖尿病的影响、最近的饮食治疗、体育锻炼及药物治疗,2年后再次问卷调查,内容相同,比较两次调查结果,进行评估。

1.2.3 健康教育 不定期进行健康大讲堂,内容包括糖尿病现状、如何控制好血糖、饮食治疗、体育锻炼、药物治疗及血糖的测量方法。

1.3 血糖控制判定标准[1]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OGTT试验中,2hPG水平≥11.1mmol/L(200mg/dL)。空腹血糖≤7.2mmol/L或下降30%以上为优良;空腹血糖≤8.3mmol/L或下降10%~29%为尚可;血糖无变化或下降<10%为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Ridit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血糖控制效果

304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优良92例(30.3%),尚可124例(40.8%),不良88例(28.9%),304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为71.1%。

2.2 相关知晓率

健康档案管理前后304例患者对糖尿病的诊断、并发症、合理运动、自测血糖、规律用药等的知晓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在我国已成为困扰居民、尤其是城市老年人群的主要疾病。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结果显示,我国大城市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6.97%。糖尿病患者门诊及住院费用逐年升高。卫生部《中国慢性病报告》[3]显示,2004年糖尿病患者住院医疗费用为4.40亿元,给国家、家庭和个人都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糖尿病还是一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但是通过积极预防血糖可以控制其并发症,延缓疾病的发展,降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危险,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策略已成为全球共识。国内多项研究社区健康教育项目显示出对慢性病的防治效果。糖尿病要早期治疗,一旦确诊即应积极治疗,治疗越早,血糖控制越好越易达标,达标越早,预后就越好。早期治疗是保护靶器官的关键。健康教育是一种干预措施,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改掉不健康的行为和饮食习惯,消除和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干预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进展。我们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特殊需求,开展了长达2年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管理该人群,营养知识、对待疾病的态度、饮食行为及生活方式都有明显的改善,增加了运动锻炼,强调膳食结构个性化管理[4]。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是居民获取营养相关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十分必要,但应注意连续性和系统性。居民对饮食行为干预和对控制疾病的信任度明显提高,愿意通过改善饮食方式来控制糖尿病,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5]。

[参考文献]

[1] 钱荣立. 糖尿病临床指南[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3-14.

[2] 王陇德.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病报告[R]. 2006:11-13.

[4] 付萍,杨正雄,薛安娜,等. 糖尿病人膳食结构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4):151-153.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7)

【关键词】糖尿病 健康教育 体会

1 临床资料

我院近一年来共收治糖尿病病人132例,男性72例、女性60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在35~84岁之间,病程为1~20年。

2 教育方法

在治疗、护理、巡视病房中有针对性指导;个别病例逐项指导;定期举行小讲课,并让治疗效果好、操作技能强的患者做经验交流示范;通过黑板报、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等图文并茂的质料指导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对于刚出院的病人医护人员定期电话咨询。

3 健康教育的内容

3.1 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告知患者什么是糖尿病,遗传和危险因素有哪些,糖尿病的分类,糖尿病的症状,血糖控制标准,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预后等。

3.2 心理指导:糖尿病患者患病后普遍存在精神抑郁、心情不畅,这种心态不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指导十分重要。[1]强化病人及家属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重视,缓解负性情绪的影响,掌握自我护理的基本技能,提高治疗、康复与护理的依从性。在基本知识教育中,客观地向病人介绍疾病有关发展过程及预后知识,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目前尚不能根治的慢性疾病,但又是可以防治的疾病,提高患者坚持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手段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让患者理解合适的饮食有利于减轻体重,控制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根据饮食治疗的法则,以个人饮食习惯为基础,结合病情、年龄、身高、体重、活动强度、生长发育等情况制定总热量。总热量的标准以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为标准。按碳水化合物占60%,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量杂粮;蛋白质占15%每天每公斤理想体重0.8-1.2克,伴有糖尿病肾病而肾功能正常者应限制至0.8克,血尿素氮升高应限制在0.6克,蛋白质应至少三分之一来自动物蛋白;脂肪占25%的比例提供合理饮食。合理安排各餐次热量分配,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病情和配合药物的需要进行安排。如不用药的患者可采取早餐1/5,中餐2/5,晚餐2/5分配模式;病情稳定者可采取早中晚餐各1/3分配模式;对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且病情有波动的患者, 每天进餐5-6次,从3次正餐中匀出25-50克主食作为加餐用。发放各种食品热量等量交换表、饮食食谱举例表,以便患者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嗜好选择与交换食物。督促患者进行饮食治疗,按时、按点、按量规律饮食。

3.4 运动治疗:告知患者运动的益处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轻中度高血压、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情况、改善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代谢等作用。所有病人在制定运动计划前要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并与医生共同制定。告知运动时间的选择、步骤及注意事项。

3.5 药物治疗:使患者明白与了解所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作用,副作用,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不可擅自换药或停药。同时防止患者乱用土方、秘方以免影响治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告知胰岛素的种类,正确使用胰岛素笔,进餐时间,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及保存方法等。有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糖尿病病人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密切相关[2]。因此,在进行教育时需争取病人家属的支持,使其督促、提醒病人服药,以提高病人对长期依从治疗的能力信心。

3.6 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来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血糖的检查是最理想的。监测频率取决于治疗方法、治疗的目标、病情和个人的经济条件。监测时间:每餐前后2小时;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空腹高血糖,应检测夜间的血糖 。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病人应每周监测一天或两天。具有良好并稳定血糖控制者监测的次数可更少;不稳定的病人或患其他急性病者应每天监测直到血糖得到良好控制。通过血糖监测来调整患者的药物的用量,用事实来教育患者,使其自觉地配合治疗。

3.7 预防并发症的指导

3.7.1 低血糖基本知识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低血糖的症状,低血糖的危害,低血糖是如何发生的及其诱因,如何预防低血糖的发生,现有低血糖反应的时候急救措施,并发放低血糖急救卡片。

3.7.2 预防感染 :糖尿病病人由于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多种感染,如口腔、皮肤、肺部、足部及尿路感染,且不易愈合,因此预防感染发生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保持口腔及皮肤的清洁预防口腔炎或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外伤;特别要注意足部的保护,每天检查双足1次,每日用温水泡脚,促进末梢血液循环,防止糖尿病足发生;卧床的病人应预防压疮发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按时更换内衣、内裤,衣服要宽松舒适,避免不良刺激;保持二便通畅,以免诱发视网膜剥离和心脑血管意外;强调坚持有效降压、调脂、抗凝、扩血管、戒烟等治疗对延缓各种慢性并发症的重要性。

4 糖尿病患者的复查项目与复查周期

告知患者糖尿病的检查项目及意义。以便尽早防治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5 预防意外发生

教导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识别卡,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处理。

6 结果

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获得了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基本知识,了解了糖尿病的治疗除药物外更需要严格控制饮食,适量的运动以及长期的血糖监测。90%的病人熟练掌握,8%的病人基本掌握,2%的病人略差。和实施健康教育前比较效果十分明显。

7 体会

通过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缩短了护士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患者传授了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让患者参与自己的护理计划,落实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树立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深入了解糖尿病知识,保持乐观情绪,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提高了自我保健力;减少与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通过糖尿病健康教育促使护理人员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与技术水平,更好地为糖尿病患者服务。总之,糖尿病健康教育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孙兆丽,赵婷婷,郎素琴.糖尿病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心理疏导对策[J].全科护理,2009,7(1A):5051.

[2] 陈亚梅,黄金.社会支持与糖尿病病人依从性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1C):205206.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8)

糖尿病的分型与诊断标准目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由于社区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所以我们着重介绍2型糖尿病的社区防治与公共卫生工作。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伴有任何时间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②如果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至少2次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①遗传易感性;②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③肥胖(总体脂增多或腹内体脂相对或者绝对增多);④胎儿及新生儿期营养不良;⑤中老年;⑥吸烟、药物及应激反应。

糖尿病的社区预防

一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包括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如宣传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应及早实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二级预防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就是对已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慢性并发症。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尽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压、纠正血脂紊乱和肥胖、戒烟等导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疾病的筛查,了解患者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有关的疾病或代谢紊乱,如高血压、血脂紊乱或心脑血管疾病等,以加强相关的治疗措施,全面达到治疗的目标。

三级预防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就是减少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DCCT试验和UKPDS试验均已证实,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和残废率。通过有效治疗,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在早期是可以控制或逆转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些共同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包括尽可能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控制好血压、血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随访。

糖尿病的监测与治疗 对于社区的糖尿病病人需要定期进行监测,监测项目除了血糖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体重指数、血脂等项目。治疗应包括健康教育、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5个方面。

糖尿病社区防治的基本流程

准备工作,建立组织机构和社区动员: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加强多部门的合作,建立社区糖尿病防治网络和管理队伍。在此基础上,在社区进行宣传和动员,取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创造良好的社区支持性环境。

制定社区防治工作计划,落实实施计划。

通过社区诊断,确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患病人群等。

开展以高危人群干预为中心的综合预防。

通过机会筛查、重点人群筛查如>35岁居民免费测血糖、现场调查等找出社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非药物治疗,即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控制体重、减少食盐摄入量、注意补充钾和钙、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量饮酒,同时要适量运动、不吸烟等。对筛查中发现的糖尿病病人则纳入规范化病人管理。

开展以规范管理糖尿病患者为中心的系统管理。管理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

以上内容可总结为以下的流程图。见图1。

社区常见慢性病的筛查

筛查是应用快速测试、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主动从外表健康的人群中早期发现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高危个体的一项预防措施。

筛查的分类与方法社区筛查的疾病应是当地人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可及时发现某病的高危人群,以减缓发病。按筛查对象的范围分为整体筛查和选择性筛查。目前社区常用后者,选择性筛查是将重点集中在高危人群组(如筛查慢性疾病选择>40岁的人群),最大限度地发现那些无临床症状的病例。

确定筛查的疾病和高危因素首先根据社区诊断的资料确定需要进行筛查的疾病,在根据筛查的疾病种类确定相应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比如具有以下≥1项的危险因素者,即可视为高血压高危人群:①收缩压介于120~139 mm Hg之间或舒张压介于80~89 mm Hg之间;②超重或肥胖(BMI≥24);③高血压家族史;④长期过量饮酒;⑤长期膳食高盐。

筛查的记录和分析 对所有筛查人员的资料进行记录,做好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指导社区干预工作的开展。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9)

糖尿病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而子宫内膜癌和糖尿病都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使身体的耐受性下降,抵抗力降低,增加手术治疗的危险性,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探讨此类患者手术前后的最佳护理方法,从而提高治愈率和好转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000年2月~2007年2月,我科对收治的子宫内膜癌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0例,年龄35~80岁,平均53岁。按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40例均合并2型糖尿病,除3例原有糖尿病史外,37例入院检查才发现有糖尿病,全组患者入院空腹血糖为9.0~20.5 mmol/L,平均空腹血糖为9.6 mmol/L,尿糖为(+++)~(++++)。

1.2 方法 术前用优降糖加饮食治疗控制血糖5例,用胰岛素加饮食治疗控制血糖35例。所有患者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7.25~8.34 mmol/L,尿糖控制在(+~++)才能行手术治疗,如术前血糖过低,在术中易发生低血糖[1]。

1.3 结果 术前空腹血糖控制8.5 mmol/L以下,尿糖(+~++),本组患者术前发生低血糖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手术切口裂开l例,无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干预

2.1.1 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 原有糖尿病患者已基本掌握糖尿病的有关知识,但对于入院后才发现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必须让患者掌握有关糖尿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其认识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规范的降血糖及饮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认真传授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提高患者对糖尿病饮食治疗重要性的认识,了解降糖药物使用的必要性,说明胰岛素的治疗不是糖尿病的最终治疗,不会形成依赖性,同时让患者了解低血糖的表现和防治、血糖监测等有关知识。

2.1.2 术前饮食 饮食治疗是一项治疗糖尿病极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护理人员应与医生和营养师密切协作,给予患者适合各种手术前营养要求的糖尿病饮食,三大物质热量比为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脂肪占30%,严格根据营养师的饮食处方中食物品种和量进行配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由于患者进食后仍可有饥饿感,此时可增加低盐、低糖、高纤维饮食,如绿叶蔬菜。为避免营养不良造成术后切口难以愈合,可经静脉途径补充营养,做到既严格控制饮食,又保证患者足够的营养供给。

2.1.3 合理应用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 有效控制血糖是进行手术治疗的先决条件,将空腹血糖维持在7.25~8.34 mmo1/L,24h尿糖低于5~10 g及无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即可手术。患者入院后要详细了解病情、进食及血糖情况,既往用药史;做好饮食宣教,正确使用药物,指导患者少食多餐,进食富有营养、易消化、含糖低的食物,避免因发生低血糖症而延期手术治疗;鼓励患者餐后30 min~1 h进行散步及上下楼梯等运动,促进糖的利用。用德国罗氏判断公司微量血糖仪每天4次监测血糖,以了解血糖波动的情况,每日三餐前和睡前测量。根据血糖测量值,空腹血糖为10~12 mmol/L,可用优降糖加饮食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改用普通胰岛素3次/d,餐前30 min皮下注射:空腹血糖超过15 mmol/L直接用普通胰岛素皮下注射加饮食治疗。本组6例患者用优降糖加饮食治疗15天,空腹血糖<8.5 mmo1/L,30例患者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其中2例患者因皮下注射胰岛素后未按时进食出现心悸、出汗、饥饿、软弱无力等低血糖反应,立即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脉注射后好转,故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按时进餐,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在监测血糖的同时每天要测尿糖。

2.2 术后干预

2.2.1 病情观察 术后进行监护,用多功能监护仪测生命体征,并做好详细记录,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和低血糖的发生。保持引流管的引流通畅,注意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和颜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2.2 血糖监控与营养支持 手术当天2 h测量血糖1次,术后测量血糖4次/d。禁食期间,警惕低血糖的发生。根据血糖测量值调整胰岛素用量,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用输液泵控制滴速,避免滴速过快发生低血糖反应。血糖监控用胰岛素加饮食治疗,本组1例患者饮食控制较差而使血糖控制不佳,导致切口愈合不良,拆线第2天切口裂开,送手术室行二期缝合,经严格按要求控制饮食,调整胰岛素用量,严格控制血糖,加强营养支持后切口愈合。

2.2.3 密切观察引流管是否维持负压状态及引流液的颜色和数量 注意伤口有无渗血,避免皮下积液、积血而影响伤口愈合,避免导致皮瓣坏死。

2.3 并发症的防治及处理 (1)感染的预防及控制。病房要保持空气新鲜,每天给以紫外线消毒,地面用消毒液擦拭1次/d;加强皮肤护理,应保持床清洁、平整,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裤,预防皮肤破损。(2)子宫内膜癌术后创面大,糖尿病伴有癌症在治疗过程中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常规进行预防感染治疗,及时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进行静脉滴注,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保持伤口干燥,预防切口感染。本组1例患者合并切口感染,行感染灶细菌培养,结果为大肠杆菌感染,经积极引流和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及加强营养支持后好转。(3)预防低血糖反应。因患者手术创伤大,术后未能及时补充足够的营养或胰岛素使用不当、胰岛素滴注过快等,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出现心悸、面色苍白、出汗、饥饿、软弱无力等,应立即测血糖,停用胰岛素,同时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等处理。(4)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意识障碍、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深快、呼气有无烂苹果味、尿少等,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急救措施进行处理。

3 讨论

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当糖尿病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进行手术时,由于麻醉和手术创伤,使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对血流动力学、内分泌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糖皮质激素、促生长素及胰高血糖素等分泌增加,促使糖原分解和异生、使血糖升高,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在围术期应随时动态监测血糖,及时调控,使血糖稳定在8.5 mmol/L以下。

糖尿病患者存在蛋白质代谢紊乱,尤其合并肿瘤患者自身消耗增加,同时由于手术创伤的修复过程中机体呈负氮平衡等因素,机体免疫蛋白减少,抵抗力下降,易合并感染[2]。因此各顼护理操作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10)

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活作用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除糖类外,还有蛋白质、脂肪、电解质等代谢异常,临床上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临床表现,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造成相应器官的功能缺陷和衰竭,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足部感染引起的足及下肢坏疽。一旦发生糖尿病足,往往久治不愈,严重者需行截肢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2008年1月至8月符合WHO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198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116例,年龄30至82岁,病程3至5年,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自愿参与研究,其中实验者99例,对照组99例。

1.2 护理干预

1.2.1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大部分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不足,不了解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症状以及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没有意识到糖尿病引起的神经和血管病变,是导致足溃疡的重要原因,通过一对一的强化教育,讲解糖尿病足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以及不同神经功能损害出现的相应症状以及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阐明其危害性和可预防性,故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2.2 树立正确的观念。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病程较长,一些患者对自己疾病的重视程度逐渐产生消极心理,畏惧糖尿病。因此健康教育指导,使患者克服紧张心理保持情绪稳定,督促患者遵守治疗和护理计划,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的自觉性,护理人员第一目标应该使糖尿病患者增加对糖尿病足发病和预防及其危害程度地了解,可采用讲座、谈话、发放小册子、看图片、利用典型实例教育患者,增强患者的重视。

1.2.3 掌握诱发因素。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或因缺血而失去活动能力,合并感染所致的足部疾患[1]。因此注意局部卫生、选择合适的鞋袜,如不当而致伤、修剪趾甲不当而致伤,注意自发性溃疡、足癣等。

1.2.4 加强足部护理

1.2.4.1 建立良好的日常足部护理行为。糖尿病人应每日坚持用温水浸泡双脚,水温38℃左右为宜,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15至20分钟左右为宜。洗完脚后,用软毛巾擦干趾缝[2]。尤其冬天,防止皮肤干燥开裂,洗后涂润肤膏,并轻柔充分按摩足部,以促进血液循环。不能用电热毯、热水袋及加热器烘脚,防止烫伤。

1.2.4.2 每日检查足部。糖尿病人应经常检查足底、趾甲以及趾尖等,趾甲过长易裂而伤及周围组织,剪趾甲时光线要好,趾甲不能剪的太短,也不要剪的太靠近皮肤,一般剪到与趾尖同一水平即可。注意有无水泡和皮肤擦损等。糖尿病所有足部损伤均有潜在危险,出现足部损伤应及时护理,大部分问题都可避免[3]。

1.2.4.3 选择合适的鞋袜。鞋袜应柔软、舒适,不宜宽大,并且保证每日换洗,不穿过紧的鞋子,不宜穿高跟鞋,尖头鞋、硬皮鞋及塑料鞋,穿凉鞋不要穿脚趾露在外面的式样,不要赤足行走。袜子选择应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流,应选择吸湿性好对皮肤无刺激的光滑柔软的棉质袜。

1.2.5 有效控制血糖

1.2.5.1 严格控制血糖,要从根本上预防糖尿病足,必须严格控制血糖。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周围神经营养障碍而变性,有研究表明血糖控制不良是糖尿病足溃疡形成的最主要诱因,血糖控制不良者比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截肢率高出2倍[4]。

1.2.5.2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是一个细致的过程,为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首先注意对病人的健康教育,让病人充分了解控制血糖的重要意义,通过药物、饮食、运动、自我检测等,以达到患者自我管理的目的。坚持遵医用药、有效用药,配合饮食控制是有效措施,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让患者参与到糖尿病的治疗中来,让其了解一些营养学的知识,指导患者根据个人的饮食习惯和膳食要求制定相应的方案,严格控制糖尿病人饮食的总热量,饮食要做到定时定量,补足充分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多进含钙较高的食物Levin报道糖尿病患者中有50%合并有骨质疏松[5]。

1.2.6 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我们要加强对家属的教育,并定期电话随访,了解病人的自我管理情况,对于自制力差的要求家属督促和配合,通过自我管理巩固的治疗效果使患者的血糖得到稳定而理想的控制。

1.3 随访 建立教育随访档案,采用集中授课,入户调查和打电话等随访方式,随访时间为1年,观察患者足溃疡发生危险性的动态变化,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和血糖控制情。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后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见表1)

2.2 干预后两组糖尿病足的发生比较(见表2)

2.3 干预后血糖结果比较(见表3)

3 讨论

随着糖尿病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足群体出现逐渐夸大,甚至达糖尿病患者的49.5%[6]。其发病机理是糖尿病引起外周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缺血、感觉、运动神经病变致足部感觉丧失,患足不能感知外来伤痛并对其作出正常的保护性反应而容易受伤。再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体内组织含糖量高,容易导致细菌繁殖生长,再加上患者体内白细胞吞噬能力下降,从而使感染机会增加,一旦发生感染,患者的伤口会经久不愈。

对此类患者应早期给与护理干预,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糖尿足的发生、发展和带来的严重后果与否,与血糖控制好坏及正确的良好的异常足部护理有关,通过认知及相关知识的丰富,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显示,经过为期一年的护理干预,患者在对糖尿病足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糖尿病足的发生方面有明显改善。循序渐进的护理干预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以及糖尿病足的危害性,使患者的生活逐渐规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比较重视。通过早期护理干预,糖尿病足的发生率仅为1%,说明护理干预能明显减少或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是防止发生糖尿病足的有效措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史铁蘩主编: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1372—1375

[2]田丽、刘颖琪等,预防糖尿病足的感觉检测及护理 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3):257

[3]黄庆娟 糖尿病足预防护理与健康教育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 29(5)

高血糖的预防及控制方法篇(11)

【中图分类号】R4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092-02

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根治的、典型的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坚持长期的治疗与护理,因此,患者对其疾病的态度及治疗经过的认识对糖尿病的控制有很大的影响。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是患者实现有效病情控制的基础。冗长的病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加上生活缺乏信心,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帮助其进行充分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1〕。我院于2007年3月份至2009年3月份在社区进行尝试,效果显著。

1 对象

在社区对居民进行调查,调查出120例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61例,年龄19~71岁,平均51.5岁,病程5~21年。对他们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2 方法

2.1 健康教育:教育采取医学讲座、定期出宣传板报、赠送宣传画册、组织看录像等形式。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定义、病因、类型、发病机制及主要临床症状;血糖正常值及波动范围;监测血糖和尿糖的意义,针对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的种类及注意事项,并发症的监测及防治;请高资质的医生和护士进行专题讲座,每周一次,每次30人左右,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内容少而精,多提问,多解答疑难问题,有利于患者加深印象。如胰岛素注射法、血糖仪的正确使用、尿糖试纸测试法等。患者家属也乐于参加此类活动,方便老年患者的心里支持和家庭护理。

2.2 指导糖尿病患者保持心理平衡: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里状况和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疾病健康教育。给每位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鼓励患者树立信心,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如文化层次、社会地位、认知能力的不同,分别进行恰当的教育方法,以解决患者的情感障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被动治疗变为主动治疗。对于长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一方面与其共同分析病情以及药物、饮食、运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向其介绍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等信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同时,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有益的娱乐活动,如室外散步、下棋、绘画、音乐欣赏等。

2.3 饮食指导:控制饮食可以减少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减轻胰岛负担,使胰岛组织得到恢复。向患者详细讲解饮食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定制每天主食量,具体到详细列举各种蔬菜及豆类,以及低脂肪、富含蛋白质食物的名称;忌食含糖多的糕点、饼干、水果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煎炸香燥的食物;为何要忌烟酒等。反复强调要定时进食,尤其是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更要引起重视,谨防因饮食摄入不当而引起低血糖的发生。

2.4 生活起居的指导:糖尿病患者要慎起居,注意保暖,避免感受风寒外邪的侵袭。适当的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以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的负担,同时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向患者强调运动锻炼时的注意事项,运动时应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卡上注明患者的个人资料及病情情况,以备急需。可携带一些糖果,含糖食品,若出现饥饿、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服用,如症状不缓解应请求救护。患有严重心肾合并症、高血压、活动性结核、酮症酸中毒、微血管病变等,避免应用运动疗法。运动时要保护好足部。

2.5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有效控制血糖和防止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糖尿病人的药物治疗应采取个体化、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加量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分型、体重、病程、年龄、并发症的不同,选择药物也不同,可单一用药,也可联合用药,但同类型糖尿病药物不宜联合用用。

2.6 监测: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引导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及记录,尤其是餐后2小时血糖。定期观察患者血压、尿常规、血脂、眼底、肝功能等,以了解疾病控制状况及并发症的情况,及早发现病变,及早治疗。

3 结果

3.1 通过我们对糖尿病患者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预防、用药均有很大程度的掌握。结果显示血糖干预前(11.5±4.9) mmoL/L, 干预后(5.9±1.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干预前(17.8±3.5)mmoL/L,干预后(9.3±3.4)mmoL/L,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均P<0.01)。

3.2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比较患者在饮食控制、按时遵医嘱用药、运动疗法、自我监测血糖及记录、低血糖的预防及处理、足部护理6个方面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的达标率。

通过以上资料显示,说明通过健康教育进行主动的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培养患者自护意识的形成,可以在饮食、运动、药物三大方面极大增强患者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报道,在同等治疗条件下,经过教育可使糖尿病患者更有效地控制代谢异常,并有利于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2〕。针对每例患者的心里,社会行为方式,健康观念因人施教,则事半功倍〔3〕。

4 小结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有很多患者一味地认为只要按时服药就可以控制好血糖,对其他的如运动、饮食等抱着不理解和不配合的态度。通过社区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改变这种认识,转而积极地配合治疗,使疾病控制情况有了很好的改善,懂得了糖尿病的治疗必须是长期、综合、全面的。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保健,自我监护,平衡饮食,合理摄取营养,并积极地参加适合的运动,达到了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在干预过程中,既改善了医患关系,又增强了社区服务的凝聚力,同时还培养了许多健康教育宣传者,提高了社区人民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降低了医疗费用,节省了社会医疗资源。随着社区医疗工作逐渐开展,糖尿病防治的重点由专科医院转向社区〔4〕,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金,凌奇荷.糖尿病患者的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4):14

[2] 陈宇伟..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