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股权投资的步骤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8 17:32:32

股权投资的步骤

股权投资的步骤篇(1)

通常认为,权益法是指投资企业以成本记录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后,投资的账面价值需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种核算方法。其中,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包括被投资单位净损益以及净损益以外的其他权益的变化。权益法的这一定义表明,最初运用权益法的目标是通过调整投资账户来反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并最终使投资账户的账面价值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相等,从而使投资者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所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

在权益法下,通常将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作为一个整体对待,这同将母公司和子公司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主体)对待从本质上讲是一样的。因此,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18号意见书《普通股投资核算方法中的权益法》(APB第18号意见书)指出,如果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采用权益法,那么,通过权益法和完全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获得的应归属于投资企业的净损益和股东权益通常应当是相同的(除非出现超额亏损等情况)。两种方法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财务报表的具体项目上。比如,在权益法下,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通常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单一账户(如“长期股权投资”)列示,同样,来自投资的损益,通常在利润表上也是以单一账户(如“投资收益”)列示,因此权益法也称单行合并法。而在完全合并法下,则需要将类似长期股权投资或投资收益的单一项目具体化,将其还原为具体的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项目(也称逐行合并法)。

因此,从权益法的演变来看,其目标可概括如下:(1)使投资的账面价值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而变化,并最终使投资账户的账面价值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相等(目标一);(2)作为一种合并方法,使得通过该方法所获得的应归属于投资企业的净损益和股东权益同完全合并法一致(目标二)。

对权益法目标的定位不同,其核算的步骤和程序会存在差别。

二、权益法的运用

(一)何时应当运用权益法

通常只有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更大影响时,才能够运用权益法。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或更大影响时,采用成本法通常是不合适的。这是因为:

(1)将收到的股利确认为收益可能不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所赚取收益的充分计量,因为收到的股利可能和被投资单位当期的业绩没有任何关系。通过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金额随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可以使投资企业及时确认基于投资而导致经济资源的增加和减少,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2)投资企业可以通过股利发放的时点来操纵收益。因此,APB第18号意见书规定,发行股票的公司,对下述企业(未合并的子公司、合营企业、持有被投资单位50%或以下的股份,但能对其经营和财务活动施加重大影响的公司)的投资应当在合并报表和母公司报表中采用权益法核算。并且母公司也应当在母公司报表中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权益法。

(二)如何运用权益法

权益法的运用取决于权益法的目标。不同目标下权益法的运用步骤如表1所示。如果将权益法视同一种合并方法,其核算的步骤和程序应当比较完全合并法的步骤和程序进行。

在运用上述步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表1权益法的运用

1.权益法作为一种单行合并方法,投资企业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通常都只以单一项目来反映对被投资单位的成本,以及被投资单位净损益和其他权益的变化。

2.初始确认时,长期股权投资通常以成本入账,但我国准则中将企业合并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因此,我国长期股权投资准则也相应地区分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需进一步区分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两种情况分别处理。

3.对投资成本与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差额(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如果形成母子关系,编制合并报表时则称合并价差)的组成可以通过投资成本、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和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来进行分解。

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合并价差)=投资成本-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投资成本-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投资日占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商誉+投资日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化额

从会计的角度看,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不单独确认,确认投资收益时也不考虑;(2)单独确认,但不摊销;(3)单独确认,在一定年限内综合摊销;(4)不单独确认,但确认投资收益时需考虑;(5)下推到被投资单位确认。

在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中权益法运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处理上。1995年以前基本是采用第(1)种方法,1995-1997年主要采用第(2)种方法,1998-2006年采用第(3)和(5)种方法,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则采用第(4)和(5)种方法。显然,只有在第(3)、(4)和(5)种方法下,即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进行摊销和减值,或者在确认投资收益时进行考虑,或者下推到被投资单位确认,才可能实现目标一。

在目标二下,对这一差异需要比较完全合并法进行处理:

(1)初始计量中,对初始投资的利得(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需单独确认。作为一种单行合并方法,对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部分不单独确认为商誉,而是反映在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中。

(2)因为购买日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基于购买日子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算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所以权益法下,后续计量时应当基于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计算的净利润份额确认投资收益。

4.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内部交易的处理。

权益法两种目标下运用步骤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内部交易的处理。在目标一下,无需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的内部交易进行处理,特别是在“顺流”交易中,未实现的内部损益并不影响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因此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金额缺乏依据。相反,如果根据内部交易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进行调整,就不可能实现目标一。然而,在目标二下,则需要比较完全合并法的做法对内部交易进行相应的处理。

总体来看,我国新会计准则主要是按照目标二来设定权益法的运用步骤,但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单位之间内部交易的处理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顺销交易,只要求按比例抵消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而不是完全抵消。

(2)如果投资企业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那么投资企业首先要在其账面上进行如下会计处理(假定为顺流销售的未实现销售利润而不是销售亏损):

借:投资收益

贷:长期股权投资

而且还需要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做进一步的调整处理(下面的调整只是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上进行,并不需要在投资企业的账面上反映)。即:如果是逆流商品销售,因该内部交易的未实现损益的影响体现在投资企业持有的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当中,故应在合并财务报表工作底稿中编制以下调整分录(假定为逆流销售的未实现销售利润而不是销售亏损):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存货、固定资产等

如果是顺流商品销售,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该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在个别报表已确认投资收益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调整:

借:营业收入

贷:营业成本

投资收益

股权投资的步骤篇(2)

1.1财务管理概述。学生通过会计学原理的学习,对财务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财务管理是站在企业管理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资金的运作。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对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并对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和财务管理的目标有清楚的认识。知识目标培养方面,财务管理的五个工作环节: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学生应该熟练掌握。

1.2理解资金时间价值的含义。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对于一般人来讲,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在教学能力目标培养方面,学生能够对资金时间价值进行各种运算。知识目标培养方面,能够进行单利的计算、复利的计算、年金的计算和贴现率的计算。教学训练步骤是:①演示:单利的现值和终值计算;②演示:复利的现值和终值计算;③演示:各种年金的计算:普通年金、预付年金、递延年金、永续年金,重点是普通年金的计算;④演示:贴现率的计算。可展示的结果是居民买房的计算。

二、筹资管理实践教学

2.1财务预算。在能力目标培养方面,学生能够认识财务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同时学生要能够掌握财务预算的基本理论知识。在知识目标培养方面,学生能够掌握固定预算和弹性预算、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的编制方法,熟练掌握现金预算和预算财务报表的基本编制程序。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分析:各种财务预算的方法;②分析:现金预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

2.2企业筹资方式分析。在学生能力目标方面,能对企业筹资的相关理论和各种筹资的方式有详细理解,并且对企业的筹资渠道有深刻认识。在知识目标培养方面,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各种权益资金的筹集和负债资金的筹集。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分析:各种权益资金的筹集;②分析:各种负债资金的筹集;③比较:各种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筹集的优缺点。可展示的结果是大企业筹资与学生自己创业筹资的不同。

2.3资本成本及资本结构。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阐述资本成本的概念,熟悉资本结构的含义以及如何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计算个别资本成本、加权资本成本,了解经营杠杠、财务杠杠和总杠杠的含义和计算与分析。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分析:个别资本成本、加权资本成本的计算;②讨论:经营杠杠、财务杠杠和总杠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③讨论:资本结构对企业筹资成本的影响。可展示的结果是大企业的资本结构与学生自己创业的资本结构的不同。

三、投资管理实践教学

3.1项目投资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了解投资的概念和种类,熟悉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基本内容,掌握投资回收期、平均报酬率的计算和运用。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重点掌握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的计算和运用,了解投资决策指标的基本运用。教学训练步骤是:①认识:投资的含义和种类;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③计算: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可展示的结果是学生创业的投资可行性分析。

3.2营运资金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了解营运资金的含义,认识流动资产的类型以及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懂得各种营营运资金的基本内容。在知识目标方面,掌握各种营运资金的作用、成本与风险,重点掌握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教学训练步骤是:①现金管理;②应收账款管理;③存货管理。选取一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可展示的结果是能对某一上市公司进行经营决策的基本分析。

3.3证券投资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认识股票、债券、基金的概念和种类,了解证劵投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掌握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及基金投资的价格确定和收益计算,教学训练步骤是:①认识:股票、债券、基金;②计算:股票、债券、基金投资的收益计算;③分析:股票、债券、基金投资收益评价。可展示的结果是不同的证券产品适合不同企业的投资。

四、收入与利润分配管理实践教学

4.1收入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认识主营业务收入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能够掌握销售预测分析和销售定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全班同学分组进行讨论:主营业务收入的重要性;②各小组讨论各种销售预测方法;③各小组讨论销售定价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定价方法和策略。可展示的结果是学生今后自己创业应注意的问题。

4.2利润分配管理。在能力目标方面,学生能够掌握几种比较常见的利润分配政策以及利润分配原则,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的基本内容。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应了解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的一般步骤以及影响利润分配的一些因素,了解股利分配支付的程序。教学训练步骤是:①利润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内容②利润分配的股利理论和股利政策;③股利形式和股利分配程序。可展示的结果是各种股利分配的优缺点。

五、财务分析与评价实践教学

股权投资的步骤篇(3)

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集团公司为提高集团内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经常会以资产重组方式将集团内其他子公司的不动产、股权等资产无偿划转至该子公司。需要注意的是,资产无偿划转并不是完全“免费”的,企业必须考量税收成本,做好无偿划转行为的筹划才能达到节税目的。本文中笔者将对国有企业无偿划转资产增资方式及相关涉税问题进行分析。

一、国有企业无偿划转政策背景

2005年8月,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行为,保障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产权[2005]239号)。2009年2月16日,为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行为,国资委又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国资发产权[2009]25号)。根据上述文件,目前国有资产无偿划转主要限于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二、无偿划转资产增资可行性

假设集团公司将全资子公司A的不动产无偿划转给全资子公司B,并希望B公司能够以划入的不动产增加注册资本,有以下两种操作方式:

(一)按照股东投入方式增资

根据《公司法》及《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按股东投入方式,不动产原在A公司名下,要完成母公司对B公司增资,要经过两个步骤:

步骤一:先办理A公司以不动产对B公司增资的手续,不动产产权变更为B公司所有。此时,B公司的股东变为两个,集团母公司和A公司。

步骤二:将A公司所持B公司股权无偿划转给集团母公司,将B公司变更为集团母公司的一人有限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公司法》第二十七条,“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此时要关注集团母公司对B公司原货币出资金额,若小于增资后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还需搭配货币出资;若不想搭配货币出资,可以考虑同时将B公司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以满足货币出资额比例的要求。

(二)按照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方式增资

根据《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可以用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转增注册资本。按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方式,要完成母公司对B公司增资,要经过两个步骤:

步骤一:母公司将不动产直接由A公司无偿划转给B公司,A公司作为资本公积减少,B公司作为资本公积增加。

步骤二:B公司将无偿划转资产形成的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完成集团母公司对B公司注册资本的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第十九条,“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应当说明转增数额、公司实施转增的基准日期、财务报表的调整情况、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此时要关注B公司资本公积留存的下限,不能全部转增资本;同时,若货币资金出资比例不满足要求,也需要搭配货币出资或将B公司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

三、两种增资方式下涉税情况

以上两种增资方式虽结果相同,但经济行为和实现路径各异,适用的税收法规也不尽相同。假设无偿划转的不动产账面价值5000万元,公允价值2亿元,两种增资方式下涉及的各项税赋分析如下:

(一)按照股东投入方式增资

步骤一:A公司以不动产向B公司增资,涉及的税种有:

1.营业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规定,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因此,A公司向B公司投资无需缴纳营业税。

2.企业所得税: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的规定,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因此,A公司不动产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的部分应根据以上规定缴纳所得税=(2亿元-0.5亿元)*25%=3750万元,由A公司缴纳。

股权投资的步骤篇(4)

2 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的整体思路

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的整体思路是指在采取成本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基础上直接编制合并报表。主要需要找出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与母公司之间的关系,直接对交易项目进行抵消,例如内部往来等项目,同时还需要对股权权益进行确认。

3 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通常采用成本法对子公司的投资进行核算,再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调整为权益法。但是企业会计准则中也规定了母公司可以直接采取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但是成本法所编制的合并报表必须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国际财务准则中规定了合并报表应当包括子公司和母公司中所有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等相同项目合并和抵消后所占有的份额。但是国际财务准则并未规定编制合并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必须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

4 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的相关假设

(1)商誉。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子公司中所占有份额的差额,应当在商誉项目中列示。

(2)公允价值。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获得的子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企业集团需要对子公司自身的报表进行调整和转换。根据企业进行合并时所形成的投资关系在企业实际操作中使用相对较少,可以考虑使用公允价值来调整子公司报表。

(3)内部往来。企业集团使用权益法编制合并报表时,内部往来是作为独立部分进行说明的。

5 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的具体步骤

母公司采用成本法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这就意味着母公司自身的财务报表中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所反映的是母公司对子公司所投入的资本,在商誉并不存在的前提下,投入资本的金额能够直接反映母公司所占有的子公司的份额。企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时,可以将抵消分录直接在合并工作底稿中进行编制,因而存在以下3个问题。

(1)首先确定母子公司自身的报表中可以抵消的项目。成本法下,母子公司的个别报表中的抵消关系主要存在以下3种:母公司个别报表中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报表中的股本、资本公积等项目可以相互抵消;母公司个别报表中的投资收益项目可与子公司报表中的未分配分配这一项目相抵消;母公司个别报表中的应收股利项目可与子公司的应付股利项目互相抵消。

(2)母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无对应关系但仍然需要抵消的项目。在成本法下,虽然子公司对自身净利润的分配所形成的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与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是编制合并利润表时,却能够将母子公司的营业收入、成本及期间费用等对应项目进行合并,将子公司的净利润在利润表的相应项目中进行还原,能够在母公司净利润分配中进行体现。由此可知,子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利润分配所形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对于合并报表的某些项目而言是重复的,所以可以相互抵消。此时这一抵消实际上就是为了多次计提盈余公积,避免重复计提的问题。

(3)长期股权投资抵消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则是确定少数股东权益。当合并报表中的子公司为非全资子公司时,少数股东享有的少数股东权益的份额主要来自于两个部分:一个是投资初期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占有的份额;另一个则是当前净利润中属于少数股东的份额与子公司对所有者的分配中应当分配给少数股东的差额。可以说,母公司在合并工作底稿中不仅能够反映期初子公司中少数股东所享有的净资产份额,还能够进一步反映当期净利润和股利分配对少数股东的影响。综上所述,少数股东权益就是指少数股东以持股比例享有子公司期末所有者权益的部分,也可以说成本法也是少数股东对子公司投资的核算基础。

根据上述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的具体步骤,以成本法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过程大致相同,都是在汇总报表的基础上对可能存在抵消的项目进行抵消,从而得到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莉.成本法直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探讨[J].财会通讯,2012(12):42-43.

股权投资的步骤篇(5)

一、研究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面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企业整体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没有核心技术手段,一直处于“中国制造”的被动地位。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建立“中国创造”的主动地位,企业必须重视研发经费的投入,以及研发投入所产生的效果。研究与开发(Research & Development,简称R&D)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式,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研发支出的数据指标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期优势的基本的保证。本文拟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我国中小板上市企业作为分析样本,运用描述性统计、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企业的股权结构、研发投入与企业业绩之间的相关性、中介效应等。通过三者关系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小企业股权结构在影响企业绩效的同时,是否会通过对其他因素的作用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且揭示出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将有助于增强企业经营者加大研发投入的信心,科学地进行研发项目的选择与管理,有利于提升研发投入的有效性。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增强企业经营者对研发投入的重视,并对研发投入项目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进而对提高企业绩效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假设的提出、变量的选取

(一)假设 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 2: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 3: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 4: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研发投入为正相关关系

假设 5:股权制衡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 6:股权集中度与研发投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 7:研发投入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

(二)样本的选择

本文以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研发投入相关信息的公司为研究样本 ,样本时间范围是2008 年至2010 年。通过整理中小板上市的中小企业的相关数据,剔除数据不完全和被ST的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三个年度,共1025个研究样本,本文将运用己收集和整理的1025个面板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一一验证。数据处理主要运用SPSS16.0,EVIEWS3.1,EXCEL统计软件来完成。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

(三)变量选取

1、企业绩效的衡量。本文选择主营业务利润率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

2、股权结构的衡量。在描述性分析中,对样本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状况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做了分析,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CR5)度量股权集中度,用公司第2至第5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表示股权制衡度(CB),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用TOP1表示 。

3、研发投入强度衡量指标的选择。本文中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为主营业务收益率。

4、控制变量的选择。

(1)资产负债率(L)

资产负债率(L)=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

(2)企业规模(LN)

本文将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作为企业规模的衡量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规模(LN)=LN(年末资产总额)

(3)现金实力(CASH)

现金流量的编制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不易受人为主观操作,更加具有客观性,能够较为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公司财务情况和经营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实力(CASH)=净现金流量/年末资产总额

(4)年度变量(YEAR)

本文采用了三个年度虚拟变量,YEAR1-YEAR3依次代表了从2008年到2010年。例如,若年度为2007年,则YEAR1-YEAR3均取值为0;若年度为2010年,则YEAR3取值为1,其余年度变量取值为0;依次类推。

三、模型构建

1、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检验模型

根据设计的相关变量,对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模型构建如下:

模型1:

QM=a0+a1*TOP1+a2*CB+a3*LN+a4*CASH+a5*L+a6*YEAR1+a7*YEAR2+a8*YEAR3

模型2:

QM=a0+a1*CR5+a2*LN+a3*CASH+a4*L+a5*YEAR1+a6*YEAR2+a7*YEAR3

其中,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QM是主营业务利润率;R&D代表研发投入强度;TOP1是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5表示股权集中度即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CB是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该三个指标总体用来衡量股权结构;公司规模LN、现金实力CASH、资产负债率L、年份YEAR为控制变量,用来消除这些因素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以免对研究结果产生偏差;a0代表残差。模型1验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了验证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构建了模型2。

2、股权结构与研发投入关系的检验模型

为了验证股权结构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构建的模型为:

模型3:

R&D=b0+b1*TOP1+b2*CB+b3*LN+b4*CASH+b5*L+b6*YEAR1+b7*YEAR2+b8*YEAR3

模型4:

R&D=b0 +b1*CR5+b2*LN+b3*CASH+b4*L+b5*YEAR1+b6*YEAR2+b7*YEAR3

其中,R&D代表研发投入强度;TOP1是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5表示股权集中度即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CB是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该三个指标总体用来衡量股权结构;公司规模LN、现金实力CASH、资产负债率L、年份YEAR为控制变量,用来消除这些因素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以免对研究结果产生偏差;b0代表残差。模型3用来验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为了检验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构建了模型4。

3、研发投入、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检验模型

根据文章中的研究假设,在模型3和模型4的基础上,引入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验证三者之间的关系

模型5:

QM=c0+c1*TOP1+c2*CB+c3*LN+c4*CASH+c5*L+c6*YEAR1+c7*YEAR2+c8*R&D+c9*YEAR3

模型6:

QM=c0+c1*CR5+c2*LN+c3*CASH+c4*L+c5*YEAR1+c6*YEAR2+c7*R&D+c8*YEAR3

其中,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QM是主营业务利润率;R&D代表研发投入强度;TOP1 是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5表示股权集中度即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CB是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该三个指标总体用来衡量股权结构;公司规模LN、现金实力CASH、资产负债率L、年份YEAR为控制变量,用来消除这些因素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以免对研究结果产生偏差;c0代表残差。

模型5是用来检验研发投入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对企业绩效关系的中介效应的;而模型6是用来检验研发投入对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中介效应的。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上面文章中所假设模型中的变量,对所有样本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率、研发投入强度、股权结构等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统计分析软件 SPSS16.0 对模型进行验证:

1、主营业务利润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2008年至2010年期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最小值分别为-0.13、-0.19、-0.49,表明部分企业在运营中出现亏损;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最大值分别为 0.64、0.67、0.63,08年的主营业务率较低,说明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09年主营业务利润率较08年有所提高,说明企业的经营状况较08年相比有所缓解;到2010年,企业绩效再度下降。三年中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均值分别为 0.0994、0.1120、0.1139,总的均值为 0.1085,均与最大值之间差距较大。

2、研发投入强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三年研发投入的平均值可以看出,2009年企业研发投入的均值高于2008年研发投入的均值,2010年研发投入的均值较2009年研发投入的均值仍在提高,这说明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

3、股权结构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为 0.22,最小值为 0.0802,最大值为 0.74,说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上市公司基本相同,仍然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高现象存在;从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最大值为 0.82,均值为 0.35。

4、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资产负债率的最大值为 0.9,表明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非常高;其平均值为 0.4033,维持在 40%左右,说明我国中小上市企业的总体负债水平适中;最小值为 0.03,表明有些企业的负债非常少,主要依靠的是企业本身的资金进行经营。企业规模变量的最小值是9.26,最大值是23.49.其平均值为18.484,规模不是很大。从表中企业现金实力可以看出,有些企业现金充足,但有些却出现资金周转严重困难,均值为 0.0079>0,说明中小上市企业现金实力总体上来说勉强可以正常周转。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运用SPSS对所有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具体结果为:中小上市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现金实力、企业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权集中度越强、股权制衡度越大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越有利;研发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成负相关。

(三)回归检验与结果分析

1、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回归检验

在研究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时,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模型进行回归,另外将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即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模型进行回归,以股权结构的衡量指标为自变量,以企业绩效作为因变量。

(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检验

根据上面各变量间相关性及多重共线性检验,股权结构的描述指标之间没有存在相关性,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权制衡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同时放入到方程中进行分析。回归方程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F=17.408,P=0.009,该模型拟合度还可以。

①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074,假设2得到验证。

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是正相关,其回归系数为0.015>0,假设1得到支持,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绩效越大。

(2)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回归检验

通过运用SPSS软件对方程进行回归,F=22.969,p=0.007,,R2=0.35,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即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另外,企业规模与现金实力都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则与企业绩效负相关,所以假设3得到验证。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也显著正相关,所以假设1与假设2都得到了验证。

2、股权结构对研发投入的回归检验

(1)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对研发投入的回归检验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研发投入的回归结果:F=11.209, P=0.008,且回归方程通过了 5%的显著性检验,模型 3通过检验。回归方程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回归系数为0.033,其与研发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假设 4 得到验证。股权制衡对企业的研发投入通过了10%的检验,回归方程中,股权制衡的回归系数为0.04,股权制衡与研发投入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说明中小股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利用手中持有的股权比例影响企业大股东的投资决策,牵制大股东的投资行为,进而提高企业绩效,实现股东的自身利益。由以上检验结果可以验证假设5,并且模型4通过检验。

(2)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的回归检验

两者关系的实证检验结果:方程P=0.006,F=3.467,并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回归模型中,股权集中度的回归系数为0.036,说明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与研发投入强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所以前面模型 4 通过检验,假设 6 得到验证。

3、 研发投入对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关系的中介效应检验

从上面的回归检验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上升、提高股权制衡度都有利于企业进行研发投入;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性影响,对研发投入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利用统计软件SPSS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回归检验,得到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下表 所示。

步骤 1 检验了中小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步骤 2 检验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对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步骤 3 将研发投入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验证了研发投入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与企业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第三步中的拟合度R2=0.371,较步骤 1 中的R2=0. 28的拟合度有所提高。以上三个步骤可以看出,各变量之间是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的回归系数不等于零,说明研发投入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存在中介作用,而且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

4、研发投入对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对模型的回归检验可以得出,中小企业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性,股权结构与研发投入之间也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用SPS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对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从表中可知:步骤一的股权集中度系数为0.0069,R2=0.35;步骤三中的股权集中度系数为0.0068,R2=0.38较步骤一种显著性系数略有降低,拟合度R2略有提高。并且回归过程中,三个模型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可以得知,研发投入对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具有中介效应。

中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存在中介作用,并且是部分中介效应。也就是说,研发投入部分传导了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股权结构会通过对研发投入强度的控制,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所以,研发投入是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验证了前面的假设7,同时模型6也通过显著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对股权结构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三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具体来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其利益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就越紧密。拥有控制权的大股东就越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企业战略选择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所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也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说明除了大股东之外的其他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虽然没有控制权,但会依靠自身控制的股权对第一大股东的行为进行牵制,起到了监督、制衡作用。

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第一大股东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更加重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进而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力度。股权制衡、股权集中度都与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大部分股东面对当前经济紧缩的情况下,不是选择减少研发投入的开支,反而对于企业进行研发投入表示支持。

3、研发投入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发投入部分传导了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包括对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股权制衡对企业绩效的关系。也就是说,企业股东们会通过对研发投入的控制,来影响企业绩效的提高或降低。并且研发投入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中介效应是显著存在的。

参考文献:

[19] 王宏昌:《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分析》,[J].《特区经济》,2007年第9期,第107-108页。

股权投资的步骤篇(6)

一、引言

创业板市场是为了适应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市场。我国创业板市场自2009年10月30日正式上市以来、截止2013年2月已完成了356支股票的上市。促进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不少分析师认为创业板因高成长性,创业板较主板有显著的估值溢价现象。

长期投资与价值投资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经常被倍加推崇,那么我国创业板市场是否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呢?换句话说,长期投资策略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收益率水平怎样呢?本文将通过实证检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研究思路

(一)研究基本思路

本文假设某一个二级市场投资者,他在某一种创业板股票上市首日以收盘价买进,然后不顾及股票的价格波动、只做长期持有,一直持有到截至日以收盘价出售。本文将截止日确定为2012年12月31日。这样买进价格即为初始投资,而到截止日的复权价格则代表持有这只股票到截止日的价值。这是因为复权价格考虑了这种股票自发行以来的增发、配股、转赠和分红。

通过计算这个创业板投资者在长期投资情况下的年复合收益率(以下简称长期收益率)就可以直接考量创业板市场的长期投资收益率,由于很难衡量创业板市场投资者在短期操作情况的收益率本文将把计算得到的创业板市场长期收益率与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提供的A股市场日收益率做一个直观的比较。

(二)数据的获取和样本的选择

本文将要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权威金融数据数据库: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

对于长期的具体时间的确定,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由于我国创业板市场开启的时间并不长。本文定义持有某种股票一年以上即认定为长期投资。

在这种条件下纳入本文研究的股票需要是在2011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的股票。通过进一步筛选共计278支股票被纳入样本。

(三)实证步骤

按照研究思路,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检验。

第一步:根据初始投资和到截至日实际获得的价值即复权价计算样本中每只股票长期收益率ri。

第二步:按照每只股票在截止日的权重计算样本总体的长期平均收益率

Rl和长期加权平均收益率RW。

第三步:通过进行比较判断创业板市场的长期投资策略的收益是否相对较高。

三、复权方法与计算长期收益率方法的确定

(一)复权方法

一只股票上市期间,上市公司的分红和送配事件会造成股票的除权和除息,要还原投资者投资这只股票的真实价值必须计算这支股票的复权价格。复权价格的计算证券业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算法:经典复权算法、递归前复权算法、递归后复权算法、涨跌幅复权算法等。

本文采用的是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提供的递归后复权价,这是因为向后复权所得的结果本文数据目的相适用。该复权价主要通过以下计算方式计算。

其中:Pt为t日收盘价,Gt为以0日为基准的t日的复权价,mt 分别为送股比例,nt为转赠比例,Dt为派现金额,st为配股比例,C为配股价格,taxD为现金税率,taxm为红股税率。

(二)长期收益率的计算

第i支股票长期年平均收益率计算的基本公式为:

其中:ri为某只股票的长期收益率,Gt为以0日为基准的t日的复权价,

P0为t日收盘价,ni为期间天数,Datet为截止日日期,本文为2012年12月31日,Date0为该只股票的上市日期。

(三)长期投资简均收益率加权平均收益率

样本总体的长期投资简均收益率为Rl各只股票的长期收益率的简均数,样本总体的长期投资加权收益率Rw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wi为截止日各只股票上市流通股市值占样本总体市值的权重。

r为计第三步算出的各支股票长期投资平均收益率,ri为某只股票的长期收益率。

四、实证分析与结果

根据上述的步骤和计算方法可以计算样本总体的收益率水平,其中总体的长期简均收益率为-17.04%,总体的长期流通市值加权平均收益率为-9.09%。在278支样本股中,其中收益率在-50%以下的有2支,占比0.7%;收益率在-50%到-40%区间的有16支(不包括-50%,以下相同),占比5.8%;收益率在-40%到-30%区间的有50支,占比18%;收益率在-30%到-20%区间的有73支,占比26%;收益率在-20%到-10%区间的有61支,占比22%;收益率在-10%到0%区间的有33支,占比12%;收益率在0%到10%区间的有20支,占比7%;收5益率在10%到20%区间的有9支,占比3%;收益率在20%到30%区间的有7支,收益率在30%以上的有7支,两者占比5%。

创业板中不同行业的收益率差别也比较大,见下表。

从上述数据可以直观的看出,在我国创业板市场进行长期投资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的显著。

股权投资的步骤篇(7)

二、相关研究评述

众多针对投资者情绪与股票市场的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对股市收益及波动有着重要的影响。Charoenrook(2003)以密歇根大学消费者情绪指数年度变化测度投资者情绪,以考察情绪与股票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检验情绪的变化是否预测了股票市场收益,结果发现消费者情绪的变化在月度和年度上均预测了市场超额收益,且情绪的预测力与经济状况无关。Brown和Cliff(2004)对投资者情绪与短期股票收益率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情绪和近期市场收益相关,股票市场近期历史收益率和投资者情绪水平本身是情绪的重要解释变量。DenysGlushkov(2007)测量情绪敏感性股票是否会赚取更高的收益,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较高的股票表现劣于投资者情绪较低的股票。王美今和孙建军(2004)构造理论模型并证明了投资者接受价格信号时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影响均衡价格的系统性因子。实证发现投资者情绪的变化不仅显著地影响沪深两市收益,另外,还有观点认为投资者情绪是影响资产定价的系统性风险(DeLongetal.,1990)。

三、投资者情绪指标的构建方法及其与股票收益关系研究

本研究分析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因此构造科学合理的股票情绪指标将情绪进行合理量化是一个重点。衡量投资者情绪的指标可以分为市场情绪指标和个股情绪指标两种,还可分为情绪的直接指标和情绪的间接指标两类。国外现有研究投资者情绪及其对市场作用时所运用的情绪指标大多是直接调查指标,这或许与国外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及研究机构数据调查、保存的历史等条件有关。然而,基于投资者认知的情绪直接指标有可能在研究的出发阶段就产生了偏误。与此相比,金融市场交易变量已经包含了投资者的决策前与决策中的行为与心理偏差,运用这些变量表征情绪或许更为准确。本研究选取个股的股东户数和户均持股来构造投资者的市场情绪指标,属于情绪的间接指标。由于这两者都存在逐年递增的趋势,首先需要进行去趋势化处理。

(一)数据来源和处理

选取resset数据库中沪深300较早上市且数据完整的180只股票,样本选取这180只股票2002年6月至2010年3月的股票收益率、股东户数和户均持股数据,三者均为季度数据。其中,股东户数和户均持股数据需要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步骤1去趋势化。具体做法是对每只股票的时间序列做回归,根据样本回归方程计算每只股票的季度估计值,用实际值减去估计值得到其差额;

步骤2对于去趋势化后的数据,用当期差额与上一期差额之间的差额作为个股情绪的变量;

步骤3每季度计算180支股票收益和情绪指标的均值(按市值加权);

步骤4情绪指标的均值进行无量纲化(x-minmax-min*2-1)处理,处理后数值区间为[-1,+1]。

(二)实证研究

本研究以2002年6月至2010年3月中国证券市场交易数据为研究对象,构造投资者的市场情绪指标,通过讨论中国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揭示中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情绪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1.统计结果

时间序列回归的前提是时间序列平稳,因此首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ADF方法检验发现处理过后的股东户数和户均持股的情绪指标都平稳。根据股东户数得出的情绪指标系数为-0.150346,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而根据户均持股得出的情绪指标(即sent)的系数显著,选用ar(1)模型。回归方程为:returnt=0.064873+0.245380sentt+utut=0.469612ut-1+vt或returnt=0.034408+0.245380sentt+0.115233returnt-1+vt可见,当期的市场收益与当期市场情绪以及上一期的市场收益相关。(无量纲化的)市场情绪每变动一个单位,当期市场收益变动0.25个单位,即变动25%。而上一期的市场收益每变动一个单位,当期市场收益变动0.12个单位,即上一期的市场收益变动1%,当期市场收益变动0.12%。基于稳健性考虑,以等权重方式重新构造180支股票收益和情绪指标的均值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与市场加权方式类似。

2.实际意义

股权投资的步骤篇(8)

九十年代头两年香港股市上的红筹股主角毫无疑问是中信泰富,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全资控股的“中信香港”对“泰富发展”进行股权收购作为起点,通过一系列的配股、收购和置换等方式将“中信香港”原有资产注入了“泰富发展”,同时获得资本市场资金回流,最终实现了“中信香港”的买壳上市。现在“中信泰富”按市价总值计算1996年已经是香港股市前十位的上市公司之一,股价从1991年的1.3元/股增加到1996年底的44.9元/股。中信泰富的买壳上市是中国资本市场上比较精彩的经典力作。这一并购重组案例也是华资在香港股市最富影响力的 “买壳上市”案,为中国内地大型集团利用香港证券市场资本运营提供了借鉴的成功范例。

一、中信泰富借壳上市案例背景介绍

自从1988年国务院下达命令对在港华资公司进行重组整顿,“中信香港”的董事长荣智健就开始积级寻找机会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市融资,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在香港无法取得造壳上市的资格,因此荣智健选择了买壳上市这条进入香港资本市场的捷径。在有效证券市场上完整的买壳上市流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买壳-净壳-装壳(注资)。所谓买壳,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一定方式购买上市公司的股权,收购控制上市公司;所谓净壳,是指将壳公司的原有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和分拆,成为相对“干净”的壳准备新资产的注入;所谓装壳,是指利用上市公司的上市条件,将原公司的其他资产通过配股、收购或置换等方式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去。“中信香港”对于“泰富发展”的买壳上市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操作的。

首先是买壳步骤的操作。“中信香港”于1989年8月设立全资子公司“Monbury”,专门负责“泰富发展”的股权收购工作,考虑到“泰富发展”原有的股权结构,中信香港决定主动出击大股东。在李嘉诚和郭鹤年的支持下,荣智健于1990年1月通过和绝对控股的曹光彪集团定向洽谈,双方达成了1.2元/股的定价,这样“中信香港”斥资3.97亿港币购得曹氏所拥有的占“泰富发展”50.7%的3.311亿股,顺利入主成为“泰富发展”的第一股东,取得了“泰富发展”的控制权,在技术上完成了对于“泰富发展”的收购操作,即买壳步骤的操作。完成收购后的中信香港对泰富发展的控股比例达到50.07%,达到了绝对控股。

其次是净壳步骤的操作。评价壳资源的好坏就在于净壳过程的复杂程度,愈是优良的壳资源,其净壳步骤就越简单。“泰富发展”本身是一个上市不久的公司(1986年上市),成立时间短(1985年成立),还不存在不良资产,是一个近乎干净的“壳”。因此“中信香港”仅仅是按照原先和曹氏的约定将持有的“永新股份”8%的股权以1.5元/股的价格转让给了曹氏,泰富回收资金7337.85万港币。

最后是装壳步骤的操作,这也是买壳上市的目的所在,难点所在。作为上市公司“中信泰富”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筹资,本身也会进行多元化收购,比如参股江苏、郑州等电站项目,再比如后来筹集56亿巨资收购恒昌企业等,但是最为重要的股权收购还是针对“中信香港”名下的下属公司股权和其他资产。装壳的重要操作如下:

1990年2月,作为控股股东的“中信香港”通过与“泰富发展”进行换股进一步扩大控股权。由于“中信香港”已经取得了“泰富发展”的控股权,进一步的扩大持股比例就简单的多了,“中信香港”将其持有的“港龙航空”38.3%的股权作价约3.739亿港币与“泰富发展”的新股进行交换,折合新股3.116亿股(此次新股发行量为3.8亿股,发行价为1.2元/股),这次股权置换是通过一级市场进行的,避免了市场股价的波动。其直接结果是将“港龙航空”的38.3%股份转移到了“泰富发展”的名下,由于已获得“泰富发展”的控制权,“中信香港”并未失去其资产,只是将资产进行了母子公司间的转移,同时“中信香港”持有扩股后的“泰富发展”59.51%的股权(至此,“泰富发展”总股本为10.8亿股)。

1990年2月,“中信香港”将名下的“裕林工业中心”、“大角咀中心”以5.5亿港币的价格转卖给了“泰富发展”。其直接结果是两处资产过渡到了“泰富发展”的名下,同时“中信香港”作为母公司获得了5.5亿港币的现金流入。这样从“泰富发展”的立场来看,这一系列的资本操作中,现金净流出为3.95亿港币(7337.85万+1.2*3.8亿-5.5亿-3.739亿),其中现金流入包括出售“永新股份”8%股权收入(7337.85万港币)和增资扩股收入(4.56亿港币),现金流出包括购买两处房产的支出(5.5亿港币)和换股支出(3.739亿港币);从“中信香港”的立场看,这一系列的资本操作下,现金净流入为1.53亿港币(5.5亿-3.97亿)现金流出是指购买50.7%股权时向曹氏集团支付的金额(3.97亿港币)。

1991年8月,为了补足“泰富发展”在购买“中信香港”资产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逆差,“泰富发展”一方面发行了5亿港币的债券,另一方面继续借助股市配股融资,配股价为1.35元/股,配售数为14.9亿股新股(至此,股本总额为25.7亿股10.8+14.9),融资总额为20.115亿港币。其中:曹光彪家族、李嘉诚和郭鹤年分别认购了5%、5%和20%比例的股本;融资后“泰富发展”分别以28.6亿港币和5亿港币收购“中信香港”所拥有的“国泰航空”12.5%股权和“澳门电讯”20%股权。“中信香港”以“国泰航空”12.5%股权换回的资金中一部分再回购近24%比例的股本,共计6.166亿股。这样,“中信香港”将原有的“国泰航空”和“澳门电讯”股份转入“泰富发展”名下,同时还保留了在“泰富发展”49%的持股比例,维护了“中信香港”的控股地位,“泰富发展”也正式更名为“中信泰富。

1994年5月,“中信泰富”以23元/股发行新股1.6627亿股,募集资金38.24亿港币,用来从“中信香港”购入西港隧道公司的25%股份加上“中信泰富”原先已持有的10%股份,“中信泰富”对西港隧道公司的持股比例达到了35%。

就这样,“中信香港”利用“中信泰富”上市公司身份不断得从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然后反过来购买“中信香港”的下属公司和其他资产,一点一点的将整个集团公司的资产注入“中信泰富”这个“壳”中,实现了“中信香港”的间接上市。荣智健的“注资-套现-投资”模式正像有些专家所言,从资产流而言,是从“中信香港”流向了“中信泰富”,但从现金流而言,是社 会资金从证券市场通过“中信泰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中信香港”。

二、案例特点分析

当年荣智健选择“泰富发展”,实现“中信香港”的间接上市,这是一个上市公司融资并购的经典案例,资本运作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信香港”选择买壳上市,规避了初始上市的一系列法律程序,避免了复杂甚至是艰难的企业“包装”过程,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所谓买壳上市就是将已经上市的公司收购过来作为“壳”,再由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的控股公司的实体资产,把企业资产及相应业务装入“壳”中,以间接取得上市地位。“中信香港”通过成功收购“泰富发展”一举进入了香港资本市场,迅速提升了中信集团在香港的知名度,第一时间取得了上市公司的资格,为中信香港更大规模的投资扩张提供了融资保障。

第二,荣智健通过买壳上市得到了“中信泰富”这个平台,开始展开了他“注资-套现-投资”发展模式下的战略,凭借“中信泰富”的上市公司资格,通过配股融资购买“中信香港”名下的资产,实现原有资产的套现和增值,搭建起科学合理的企业系。不仅实现了“中信香港”的整体上市还获得了庞大的现金流入,一举两得。比如,“中信香港”用其拥有的“港龙航空”38.3%的股权作价约3.739亿港币与“泰富发展”增发的股份进行交换,折合“泰富发展”约3..116亿股;再比如通过配股买下“中信香港”的两处地产作价5.5亿港币现金流入“中信香港”。

第三,通过这次买壳上市,中信香港摇身一变成为香港当地上市公司,成为红筹股的领头羊,“中信香港”内部的股权结构也走向了多元化。在买壳上市的资本操作过程中,中信香港成为由港人和中信共同持股的香港本地上市公司。据报道,至1991年8月“泰富发展”更名为“中信泰富”时,其股权结构为:中信49%、郭鹤年20%、李嘉诚和曹光彪均为5%,其余为公众股东。作为控股股东的“中信香港”以相对控股地位控制着原有的资产,充分发挥了股权控制的杠杆效用。

三、案例综合评价

第一,中信泰富在买壳上市的股权重组过程中实现了体制创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信香港通过大胆尝试国有企业与香港股市的有机结合,挖掘了股份制与国企制相融合的潜力。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与上市公司相比体制上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但是深入了解分析“泰富发展”的股权结构和经营管理状况后,“中信香港”发现上市公司如果股权结构不合理、经营决策失误、管理层不力,同样会出现经营低效甚至危机;而国有企业在几十年的运行中也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优良传统,比如领导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国企的人事约束机制,员工的凝聚力等。

“中信香港”在买壳上市的操作中一方面融合了香港上市公司的体制优越性,比如规范的财务管理和控制、透明的重大决策和信息披露要求、对股东和市场的责任要求等,另一方面也结合了国有企业按劳分配和奖惩明确等管理原则。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这两种体制如果能相互吸之精华、去之糟粕,就是一种公司体制的创新。

第二,借助买壳上市的资本操作,“中信香港”的资产通过证券市场得到了套现和增值。“中信香港”对“泰富发展”完成收购后,即通过配股、收购或置换等方式将自身资产以当时的市场价值注入了“壳”中。在“装壳”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账面上确认了资产转让收益,实现了有形资产的增值;另一方面通过原有资产转让,“中信香港”借助“中信泰富”这个证券市场上的融资平台,实现了资金的套现,形成了母公司丰富的现金积累,为中信系集团业务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第三,买壳上市成功后,中信系重新确立了发展定位。“中信香港”入主“泰富发展”,最积极的意义在于中信系集团得以借助证券市场迅速完成战略布局、资本扩张以及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了外部式增长。国际经验告诉我们,一流跨国公司集团的形成单单依靠内部积累增长是不可能的。中信系通过香港资金活跃的证券市场进行资本经营实现外部式增长组建拓展企业集团是实现规模快速成长型扩张的最有效途径。

此外,这个案例本身在客观上也为国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的国内买壳上市风潮就是以中信泰富案例作为样板操作的。

参考文献

1. 王益民主编:《投资银行实务:资产重组与并购》,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版

股权投资的步骤篇(9)

1风险投资的主要特点

依据各国风险投资的经验和对我国现有的风险投资情况,我们可以分析出风险投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1投资对象是新兴产业的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由于风险投资是对一个公司进行股权注入,如果选择常规行业中较为成熟、业绩进入正轨的企业作为投资对象,则投资结果较为明朗,投资环境有限,很难获得较大的收益,因此需要选择新兴行业的新建企业或者有步入正轨趋势的企业。投资者通过对与这些行业、企业相关的国家政策和市场动向的分析和把握来进行风险投资决策,对信息了解越充分,投资时间越恰当,其获得投资成功的可能和收益就会越大。因此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多以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为主。1.2风险投资者对投资企业的投资股权比重有限在进行风险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往往不会取得投资目标企业的控股权,通常只会占有投资目标企业股份的20%左右,但不会取得控股权,只取得对企业的行政管理权限而非决策权。因为投资是需要以新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来得到收益的,为了一定上保证企业的利益空间,以保证其运营积极性,而使原有的遇期收益大打折扣。1.3投资期限多为长期投资对于风险投资,大多数是在10年以上的长期投资,由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投资期应该包含所投企业的业绩上升期,固多为长期投资,待企业的潜力得到发的挥,股权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值后,才会考虑对企业股权的转让和撤资,最终实现其投资利益。1.4进行风险投资前一般需要对投资目标进行严格的考查一般情况下,要对风险投资目标进行专业化的可行性考查。在这个程序中首先需要有风险投资业务计划书,对公司的现行情况、企业规划和发展前景进行介绍,以此来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关注,取得被投资机会。其次,投资者需与目标企业协商合作方式,以促使投资行为的达成。

2风险投资的运作和注意事项

风险投资的运作通常是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需要经历团队建设及资本筹措、投资目标评价、协商合作和投资监督这几个步骤。下面我们就对这几个步骤及各步骤的注意事项作以简要叙述。2.1风险投资的团队建设及资本筹措阶段及其注意事项2.1.1风险投资的团队建设及资本筹措阶段在启动风险投资时,首要的是组建一个投资团队来开启投资前期工作,并作用于整个投资流程。资本筹措也是投资开始前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企业发展的后援保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投资者的最终收益。2.1.2团队建设及资本筹措阶段的注意事项由于风险投资的目标企业多为创新型企业,在资金注入后会有较快的增长速度,造成企业规模发展过快,易与企业内部组织制度的发展程度不适应,从而带来较大的内部矛盾,严重的可以阻碍企业的发展。企业在投资开始后,在撤资前需要连续的对企业进行资金注入,如果资本筹措的较为缓慢或者资本不足,可能会使企业错过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失去投入先机,造成投资收益的难以实现,需引起重视。2.2风险投资的投资目标评价阶段及其注意事项2.2.1风险投资的投资目标评价阶段对投资目标的评价是为了明确投资项目的选择,通过分析投资目标企业的优势与不足,来提高投资决策准确性,以减少投资风险的一系列活动。2.2.2投资目标评价阶段的注意事项在投资目标评价阶段,首先应该注意风险投资目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一般情况下,新兴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要远高于常规企业。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人们往往采用模拟风险的办法,来进行全面企业行业环境分析、企业财务评估、企业组织结构分析和企业业绩数据统计分析等,以尽量反映风险投资的潜在不利因素及投资价值,提高投资可靠性。2.3风险投资的协商合作及沟通监督阶段及其注意事项2.3.1风险投资的协商合作及沟通监督阶段投资风险是贯穿于整个风险投资周期的,投资者必须随着项目运作的整个过程来进行企业内部资源和项目参数的调整,因此合作双方应加强协商合作来优化企业投资过程中的信息沟通。2.3.2协商合作及沟通监督阶段的注意事项合作双方为了加强协商和监督,常会选择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办法。通过采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流通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使双方更好的调控现有资源、调配资金注入提高企业的盈利机会和能力,同时,信息的及时沟通,也利于信息的公开化,便于双方的监督,加固合作阵营。通过本文对风险投资特点和风险投资运作及运作时的注意事项这两方面的简要叙述,希望可以为风险投资的初学者提供参考方向,利于其日后的继续学习。

作者:张蕊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医院

股权投资的步骤篇(10)

文化企业投入绩效评价是从出资人角度,从资本增值这一目的出发,对企业资本投入产出状况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投资者对企业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促使经营者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效果,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良性稳步发展。对文化企业投入绩效评价研究,要综合考虑文化企业特征、影响绩效评价效果的因素等,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使评价结果尽可能客观准确。

一、文化企业投入特点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以生产精神产品为主的产业,包含众多的子行业,所以投入机制也有很大差别。对于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特征的文化产业,如出版、印刷、传媒等,我国注重国家引导扶持,鼓励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如上海东方明珠、无锡中视影视基地、湖南电广传媒、北京歌华有线等已经分别在境内股票市场挂牌,在较短的时间里融得了大量的资金。广东、上海等地运用市场机制,拓宽筹资渠道,通过土地批租、银行贷款、社会投入等方式筹措资金,文化企业的国家扶持、资本经营特征明显。对于具有娱乐休闲性质的行业,一般以民营资本为主体,但民营文化企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多数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范围窄等问题,而且由于资金不足、缺少抵押等原因,造成民营文化企业融资难。以天津市为例,86.5%的民营文化企业表示困扰企业发展的第一难题是融资困难,无法取得银行贷款。总体来看,无论哪种类型的文化企业,资本构成中权益资本都占有一定比重,债务资本比重较其它行业低。

二、文化企业投入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一)传统投入绩效评价方法

传统的投入绩效衡量以会计利润为核心,主要评价指标有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经营现金流量等,其主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业绩。但某些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如每股收益(EPS)、投资收益率等在衡量企业市场价值方面具有主要缺陷,这些指标只确认和计量债权资本成本,过多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忽略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这种不计权益成本的现象会使企业管理者产生“资本免费”的错觉,从而不计成本随心所欲地使用权益资本,很少考虑投资的收益率是否会超过资本成本,从而使投入产出能力降低。

而在现实世界中,投资者的权益资本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从理论上来说等于投资者投资于其它风险程度类似的企业所获取的利益,即机会成本。如果忽略了权益资本的成本,会严重影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企业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二)经济增加值投入绩效评价方法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下

同)绩效评价方法是由美国的斯恩斯特(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在剩余收益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以股东价值为中心的企业绩效评价的新方法,其绩效评价以企业市场价值的增值为衡量标准,而非投资收益率等传统业绩评价指标。EVA的核心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风险。EVA测算和关注资本占用成本,同时通过一系列项目调整消除了会计制度中的某些缺陷,从而消除了传统绩效评价体系中不计投资成本的诸多弊端,成为企业真正的经济业绩的计量方法和创造股东财富的战略,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成为传统业绩衡量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

相对于传统绩效评价体系,文化企业投入绩效评价采用 EVA评价体系,与基于利润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相比,能更准确地反映文化企业的投入实际,更准确地评价文化企业的绩效。据此,本文对文化企业进行绩效评价选择EVA方法。

三、文化企业投入绩效EVA评价方法的应用

(一)EVA计算方法的基本框架

EVA在经济上表述为经济利润,在数值上等于企业调整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全部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其公式为: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资本总额

EVA计算还要注意两方面因素:一是在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和投入资本总额时需要对会计报表的某些数据进行调整,以合理消除根据会计制度编制的财务报表对企业真实情况的扭曲;二是资本成本的确定需要参考资本市场的历史数据。

1.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营业利润等于税后净利润

加上利息支出部分,计算公式如下:

税后净营业利润=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调整项目

2.资本总额。资本总额指所有投资者投入公司经营的全部资金的账面价值,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计算公式为:

资本总额=普通股权益(实收资本+留存收益)+少数股东权益+短期借款+长期借款+1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调整部分

3.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根据债务

和权益资本在资本结构中各自所占的权重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税前债务资本成本×债务额占总资本比重×(1-所得税税率)+权益资本成本×权益资本占总资本比重

加权资本成本的计算取决于债务资本单位成本和权益资本单位成本两个方面。

(1)债务资本单位成本

债务资本单位成本=利息费用×(1-所得税税率) /负债总额

在实践中,企业在资本市场上所举借的债务一般都具有明确的利率和明确的还本付息期限。为了简化起见,可以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3―5年期中长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作为税前单位债务资本成本,边际所得税率设定为33%。

(2)权益资本单位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不像债务成本那样明确需要用现金偿付利息,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成本。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包括普通股成本(实收资本)、优先股成本以及留存收益成本,若为非上市公司,则权益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和留存收益成本。目前关于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模型有很多,主要包括:风险溢价法、股利增长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时间较短,股价的高低受很多不正常因素的影响,并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很多条件不符合股利增长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假设,如用该模型计算出来的权益成本与企业实际的权益成本会有很大误差,再加上许多文化企业是非上市公司,缺少计算参数,因此计算权益成本可采用风险溢价法。

(二)EVA方法的会计调整项目

应用EVA方法需要对部分会计报表科目的处理方法进行调整,以纠正会计报表信息对真实业绩的扭曲。Stern Stewart共列出了164个调整项目,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需要进行3―10项重要的调整就可以达到相当的准确程度。根据我国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以下项目进行调整:

1.研发费用项目。文化产业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

附加值产业,生产极具创造性和个性。因此对于文化企业来说,研发费用是日常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以“创意”为魂的文化创意产业,研发费用更是其主营业务成本的重要构成部分。从企业角度来说,研发费用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它支撑着文化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的全过程,是创造价值的重要资源,因此和其他有形资产投资一样应该列入企业的资产项目。但根据现行会计处理准则,研发费用要区分研究阶段费用和开发阶段费用,只有在符合资本化条件时,才能将开发阶段费用记入无形资产,研究阶段的费用必须在发生当年作为期间费用一次予以核销。如果将研发费用按照当前会计准则处理,会减少企业当期的利润,管理人员为提高短期利润,可能会减少或取消对其投资,从长远来看会削弱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因此,研发费用可作为一个调整项目,将研发费用资本化,以此激励文化企业的研发投资充足、有效。

对研发费用资本化的调整,在EVA计算中可作如下处理:如果已将研发费用冲销,可将已冲销的研发费用加回到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化的研发成本则在摊销期内逐年摊销,摊销期等于研发的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带来收益的年限。没有摊销的研发费用记作一项长期投资加入到资产中。

2.递延税款项目。递延税款是由企业的应税所得和企业报表中的税前利润之间的时间性差异引起的,递延税款的最大来源是折旧。而近年来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条融合重构,使文化产业的科技化、信息化趋势愈加显现,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技术更新换代也使某些文化企业生命周期缩短,迫使许多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来避免资产减值,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时仍采用直线折旧法,从而产生时间性差异,使得应纳税所得大于会计报表中的所得,形成递延税款。如果不调整递延税款就会低估公司实际占用的资本总额,高估资本的盈利能力。因为递延税款没有实际支出现金,在计算EVA时应将其进行调整。具体方法是将当期递延税款的贷方余额的增加值加到税后净营业利润中,如果是借方余额增加则应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同时,如果递延税款是贷方余额,则资本投入应增加相应数额,如果是借方余额则应从资本总额中扣除。

3.各种准备项目。根据稳健性原则,企业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预先计提准备金,包括坏账准备、存款跌价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准备金,以使企业的不良资产得以适时披露,避免投资者过高估计企业利润而进行不当投资。文化企业的意识形态特征决定了文化企业中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与科技、信息联姻的特性使部分无形资产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数额应该高于一般企业。但实务中若提取大量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金和其他资产减值准备,会低估文化企业实际投入经营的资本总额,低估文化企业的现金利润,不利于反映一个处在高速成长期、发展期的行业真实的现金盈利能力;同时,各项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是由主观判断确定的,企业管理人员也可借此操纵账面利润,掩盖实际经营业绩。为了避免提取无形资产准备金的负面效应,准备金可适当维持在一个稳定的额度,当期主要考虑实际发生的坏账。具体的调整方法是,如果当期减值准备金的余额增加,则应将其增加数额加入到税后净营业利润,如果减少,则应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同时,将减值准备金账户的余额计入资本总额中。

对上述调整项目调整原理及其对税后净营业利润和资本总额的影响,可用表1归纳。

(三)EVA的计算步骤

综上所述,EVA的计算应遵循以下步骤。

步骤1:计算资本总额,见表2。

步骤2:计算税后净营业利润,见表3。

步骤3: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步骤4:计算EVA。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步骤5:计算单位资本EVA。

由于EVA的大小与所用资本规模有关,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企业创造的EVA多,但不能说明前者比后者的经营业绩好,所以为了消除所用资本量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影响,还需计算单位资本经济增加值:

单位资本EVA=EVA/所用资本总额。

(四)EVA评价方法应用实例

由于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短,缺少相应的全行业统计资料,因此本文选取天津市两个不同行业的文化企业,结合所建立的EVA投入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实例研究。

选择天津市A与B两个文化企业,分别为出版印刷企业和影音传播企业,分属文化产业不同行业,采用EVA方法对两个企业的投入绩效进行综合评价。A公司为天津市某报刊发行企业,主营业务范围为主报及增项出版、相关印刷、发行、广告、新闻研究、新闻培训、新闻交流等相关业务,同时兼营部分图书出版业务。B公司为天津市某影视传播有限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影视节目的制作、发行和销售,设计制作并国内外各类广告,国内外各类广告业务及广告策划、广告产品销售、信息传播服务、音像制品出版发行等服务。

选择各企业1998―2006年财务报表数据,按我国目前情况,债务成本采用发行债券公司的平均债务成本计算出平均债务成本为4.66%(根据银行贷款利率和公司债券收益率平均值计算得出),风险溢价设定为4%(我国市场特点的估算假设值),则权益资本成本为4.66%+4%=8.66%,同时为了使各年度具有可比性,假设每年权益资本成本与债务资本成本不变。据此分别计算出了各年的资本总额与税后净营业利润、经济增加值和单位资本增加值,两个公司九年的EVA平均值均为0.16 (限于篇幅,计算过程略)。

将两企业EVA增加值与其他行业企业平均数据比较,根据新浪财经网思腾斯特远卓管理顾问公司提供的数据,我国各行业企业平均单位EVA增加值数据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平均单位EVA值最高的是电力行业,其次是钢铁行业,分别为0.29和0.18,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是汽车零部件行业、交通基础设施行业,分别为0.11和0.08,而本文所选的文化企业九年EVA平均值均为0.16,低于电力行业和钢铁行业,高于其他行业,具有较好的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A企业为报纸出版业企业,在我国,报刊出版属于国家垄断行业,资本构成中国有资本占较大比重,不存在资本投入不足或社会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B公司在国家宏观政策放宽的情况下,大力吸收社会资本,拓宽了融资渠道,促进了企业良好发展。分析表明,样本企业EVA平均值较高具有客观基础。

依据EVA方法计算,考虑了文化企业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共存的投入特性,依据产业特征对调整项目作了相应调整,结合实例进行了测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样本文化企业具有的投资效益,也证明了EVA方法用于投入绩效评价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赵力平.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基本特征[J],今日浙江,2002,(9).

[2] 天津市民营文化企业调查报告[R].天津:天津市文化局,2006.

[3] 孙凤芹,安雪梅,蔡文柳.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7).

[4] 胡玉明.经济附加值概念的真谛[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10).

股权投资的步骤篇(11)

这里需要首先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假集体”企业都可以或都必须改造为股份制企业。财产所有权全部为私人个人或合伙所有的,只需恢复其本来面目,登记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财产所有权中,公有份额很少的,可以改造为股份制企业,也可以由业主支付相应代价,取得这部分财产的所有权。企业财产中公有份额较多的,一般可改造为股份制企业;这样可以使问题获得较快解决,同时又保护了生产力。田纪云同志在1992年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对“假集体”企业“要正确引导,逐步过渡到股份制,这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假集体”企业股份制改造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1.清产核资,明确产权。对企业的财产进行评估,并按所有权归属进行核查,搞清哪些归国家所有,哪些归集体所有,哪些归私人所有。对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要进一步明确其产权到底归哪个具体的部门或单位所拥有。2.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确定国家、集体和私人各产权主体以及各自拥有的股份数额,划定股份。3.以股份为基础,股权所有单位派代表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组成董事会。这样,一个公有股和私有股并存的股份制企业就成立了。私有股份方面,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私有股为一人,二是私有股为多人所有。在国家股、集体股方面,也可能股权由不同的部门或单位享有,例如,国家股里,因减免税种不同就形成了中同国家股地方国家股。但从股权性质讲,这类股份制企业的股份可分为公有股和私有股两大类。股权分属不同的主体,这将从股份制企业董事会的组成上反映出来。

二、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个人联合购买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组建一个股份制企业

一些小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经营状况不好,造成长期亏损,不仅不能向国家提供财政收入或向集体缴提留,而且吃国家的“大锅饭”。对这部分公有制小企业,则可以用股份制明确相互间的财产权利以及由此决定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形成股份制企业,其步骤比较简单。首先,确定被拍卖企业的价格,这实际上是购买方必须认缴的股本总额;其次,由各方认缴约定的各自股份,并在基础上成立董事会。这里,全是私有股,没有公有股。

三、个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联合承包或租赁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组成股份制企业

对于联合承包或联合租赁的,可以用股份制的形式明确其共同承包人、租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企业的终极所有权仍是国家的或集体的,这里只是借股份制这一形式规范投资主体(即产权终极所有者)和对资产进行评估的基础上,由承包方或租赁方与与投资主体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或租赁经营合同,投资主体享有合同所约定的各项权利,承包租赁方则取得经营管理权。2.承包方或承租方把该企业资产折算成股份,由内部各成员(个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分别认缴。每个成员认缴的股份,是他享有权利的依据,也是他承担责任的依据。若是抵押承包或抵押租赁,各方的抵押出资,就是他认缴的股份。3.参与承包或租赁的各方按认缴股份的多少,派代表参加董事会。这样,就组建了一个股份制企业。在承包期或租赁期满后,可以续约,如果不续约,是股份制企业终止。

四、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之间联合,组建股分制企业

因经营流动的扩展,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之间各种形式的联合就成为必要,有时需要建立一种关系紧密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可以通过股份制建成。大体又有下列两种情况:1.原经营单位存在,各自出资组建一个新企业,这个过程很简单,各方按约定认缴一定股份,可以以资金、工业产权、专用技术、实物等入股,形成企业股本。入股各方按各自股本多少派人参加董事会。2.新企业取代几家企业由一家企业改为一家或几家企业。其基本步骤是:首先,对各企业的现有资产进行评估,确定其资产数量;然后联合起来,各家持有与其原资产数量一致的股份,并按此组成董事会。

五、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之间联营,组成股份制企业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之间联营,其必要性可由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来说明,也可以由公有制经济对私有制经济的领导和控制来说明。这种联营不论对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还是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都是有好处的,它能实现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如果在联合体中,公有制经济占主要部分,起控制作用,那么这个企业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反之,就是以私有制为主。显然,股份制是这种联营的重要形式,这种股份制企业的建立,有四种情况:

①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出资认股,组建一个新的股份制企业。这只须各方按合同的约定的比例和出资形式出资入股,确定各方的股份,即可。各方依据各自占有股份的多少派代表参加组成董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