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区治理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0 14:57:32

社区治理知识

社区治理知识篇(1)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网路直报工作,制定慢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慢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写出简报。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区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40%;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高血压患者100名;

2、对至少20名以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60%;

3、发现并至少登记高危人群20名;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50%;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3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60%;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糖尿病患者30名;

2、至少对其中15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60%;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10名,每年至少测1次血糖的比例达40%;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

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今年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成都市慢病报告网络所报告的属于本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微机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社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在社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六、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七、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八、督导和考核

1、由区卫生局组织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2、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九、考核指标

1、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社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社区治理知识篇(2)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区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档案管理系统。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高血压患者×××名;

2、对至少×××名以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

3、发现并至少登记高危人群×××名;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次血压得比例达×××;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3年至少测×××次血压得比例达×××;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糖尿病患者×××名;

2、至少对其中×××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名,每年至少测×××次血糖的比例达×××;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今年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成都市慢病报告网络所报告的属于本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微机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社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在社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六、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高血压防治指南》、《**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七、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八、督导和考核

(一)、由区卫生局组织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

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三)、考核指标

1、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社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社区治理知识篇(3)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网路直报工作,制定慢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慢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写出简报。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__区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40%;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高血压患者100名;

2、对至少20名以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60%;

3、发现并至少登记高危人群20名;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50%;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3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60%;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糖尿病患者30名;

2、至少对其中15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60%;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10名,每年至少测1次血糖的比例达40%;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

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今年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成都市慢病报告网络所报告的属于本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微机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社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在社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六、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七、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八、督导和考核

(一)、由区卫生局组织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三)、考核指标

1、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社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社区治理知识篇(4)

一、问题背景

十之后全国各地以社区为突破口,纷纷进行创新社区治理的社区改革,要破解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优化社区治理能力,就必须更深入准确的把握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我国社会学者潘小娟将“社区”定义为:“由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群组成的、具有相关利益和内在互动关系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1]。社区作为社会治理最基层的单元,很多资源、问题、矛盾都积聚在此。在社区治理改革的背景之下,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深度究竟如何,这必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实地调研才能深化认识,从而更好地以改革促动成效。

二、秦淮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概况问卷调查

(一)秦淮区概况

秦淮区地处南京主城东南,是南京市四个主城区之一,区域面积49.11平方公里,区域户籍人口71.62万人,常住人口103.2万人,辖五老村、洪武路、大光路等12个街道,106个社区、6个行政村,1个省级开发区――白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2年3月,南京市秦淮区被民政部批准确定为首批“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2]。秦淮区打造的“中心制―耦合型”社区治理模式,以主体重塑、多元互动、共建分享为目标积极推动了街道社区综合体制机制改革,逐渐形成了社区治理的“秦淮模式”。秦淮区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视角下大刀阔斧锐意改革,构建了新的社区治理模式,很多做法值得借鉴和提倡,但是社区治理的改革究竟对社区中公民参与产生了多少影响,仍未可知,因此本文通过问卷和访谈对秦淮区社区公民参与现状进行深入调研。

(二)秦淮区的调查问卷及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共计200份,回收率100%。对回收问卷进行初步筛选并去除废卷9份,有效问卷191份,有效回收率为95.5%。经过问卷数据的初步统计和分析,可以从三个维度了解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191),从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数据统计得知,被调查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44岁之间,占总人数的50%,18-24岁的被调查者占10%,44-55岁的被调查者占16.7%,55岁以上的占23.3%。在选取被调查对象时,倾向于男女数量相近,女性占总数的53.3%,男性公民占46.7%。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和中专或高中占被调查对象的多数,46.7%的被调查对象受过本科教育,这也是与被调查对象趋向高知化、年轻化的现象相符的。本调查对象中66.7%是本地人口,另外居住在本地超过5年的比例是53.3%,这与本小区地理位置、周边企业、学校环境有关,不少住户是租住于此,或因拆迁在此过渡住家。社区居民对社区治理体制了解情况(N=191),在针对社区居民对我国现在社区治理体制相关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认为社区居委会不是自治组织的被调查对象比例竟然高达56.7%,另外有30%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并且被调查对象中的70%居民表示自己没有参加过选举,这与我国历来社区选举出现的高投票现象相违背,其中有过投票经历的受访者中有仍有55.5%的人表示是在社区居民的要求下或社区邻居和他人的带领下参与的投票。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态度测量(N=191),在对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态度测量中,26.7%的受访者表示在社区联名反映和自身利益无直接相关的问题时会参加,60%的受访者表示会视情况而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当自身不是直接利益主体。在社区举办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上,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83.3的居民只有在宣传动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参与社区活动,常常积极主动参加的只占6.7%,甚至有10%的受访者表示即使动员自己也不会参加。关于您希望在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吗?这一问题,有66.7%的受访者持肯定态度,说明居民希望在社区事务中自己的意见能够被大家知晓,甚至得以采纳,但仍有33.3%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

三、秦淮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分析

从问卷调查及社区访谈的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的缩影:(一)社区治理理念的宣传不够,动员不足[3]。从维度一、维度二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受访对象有60%受过高等教育,但这60%的受访对象并未体现出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并且他们对社区治理的体制及现状并不了解,其中高达81%的人不知道社区居委会是自治组织。可见社区治理中居民对社区性质认识不清。即使在整个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宣传在学界、政界都有大篇幅的宣传,但在社区居民中对此的感受度并不强。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应该加强理念和基本概念的深化,从意识上和实践上同步提升。(二)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不强,信心不足。从维度一、维度三的调查结果可知,60%受过高等教育的受访者在谈及不参加社区活动的原因时有31%的人表示没有时间,15%的人认为自己的参与与否对社区治理影响不大,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并且参与信心不足,造成参与广度不够。在社区治理存在两种消极的现象:一是部分民众在前期有积极的参与意识,但在参与行为受阻或维权失败后变趋向于消极被动参与;另一种是本身就没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在被动的参与氛围中越来越消极。目前在社区治理中应充分调动维护这两部分群体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三)公民参与机制的联动性不足。民生工作站机制的创建已三年,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效,但是民众的知晓率不高,只有5%的受访群众表示非常熟悉。同时在社区治理中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各个社区、街道在进行创新组织设置的探索中,并不断有新的创新项目上马,便会形成新的组织资源的倾斜。在社区治理中因工作人员有限、工作精力有限、政府绩效考核标准等诸多原因,多项参与机制的联动存在困难,也就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多渠道化带来困境。

四、结语

新时期我国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困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公民自身和参与环境的因素都不容忽视。一方面大的治理改革背景需要公民参与的提高,同时公民参与意识的不断觉醒和现有参与水平的限制也触动了公民参与模式的改革,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大背景下,要从多个方面来提升社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为国家整体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就必须深化了解社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从而对症下药,才能破解参与困境。

参考文献

[1]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一社区治理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2]夏晓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博士毕业论文.山东大学政治学理论,2011

社区治理知识篇(5)

社区档案是指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群团组织在居民自治等各项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电子文件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社区档案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社区档案工作,对于加强城镇基层组织建设,规范社区管理,促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各镇、管理区、街道办事处必须充分认识社区档案工作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对社区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列入工作考核范围,明确分管领导,逐级落实责任,切实解决社区档案工作的人员、经费、库房设施等实际问题,做到“四有”。

二、依法治档,规范社区档案工作

依法治档是社区档案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各社区要根据档案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档案收集归档、安全保管、借阅利用和鉴定销毁等规章制度,把社区档案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社区档案人员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本社区全部档案,并积极提供利用。要结合开展文明社区的创建活动,做好社区档案工作,到年底,各镇社区的档案管理要力争达到常熟市级标准,有条件的要争取达到苏州市级标准。

三、集中统一,搞好社区档案资源建设

社区档案是社区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档案形成的领域也将逐步扩大,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为此,各社区应把各方面的材料收集齐全,对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文书档案在次年六月底以前完成归档工作,设备档案在设备开箱后及时整理归档。照片等特殊载体档案随时做好归档,各种门类档案要按规范进行整理。同时,要做好有关社会名人、民俗风情、社会面貌变迁等珍贵档案史料及本社区特色档案的征集与收集工作,鼓励社区居民向档案室(馆)捐赠档案,使记载和反映社区发展历史轨迹的档案得以集中保存、安全保管。

四、服务大众,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作用

开展社区档案工作,目的在于为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和广大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档案服务。各社区要围绕社区建设的重点工作、热点问题和居民需求,主动发掘档案信息资源,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和实用的汇编资料,开展有关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为社区各项工作服务的作用。

五、要讲政治,与新时期主旋律相合拍

档案工作者应该是政治头脑非常清醒的群体。其一举一动都应该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的指引下进行。否则,就会坠入“盲人骑瞎马”的危险境地,使档案工作误入歧途。怎样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呢?笔者认为必须与新时期主旋律相合拍。

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水平

1、扎实的档案专业知识

档案工作者必须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档案学知识,具有较全面扎实的实践技能。档案学理论来源于档案工作实践,档案工作实践又迫切需要档案学理论的指导。档案工作者要了解和掌握档案专业知识,一方面,档案是一种知识载体,档案工作者要发挥档案的社会效益,就要熟悉档案的内容,掌握档案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编研、提供利用中始终贯穿着分析、研究、综合、判断等各种科学的研究活动。档案工作者只有熟悉和掌握档案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文史知识。语言文字与档案管理和服务是不可分割的,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搞好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通晓历史,才能了解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用,更好地熟悉、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书写水平也很重要,因为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如编目、着录、标引等与书写水平是分不开的,若所写的文字难以辨认会直接影响档案作用的发挥。 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现代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档案工作者应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如现代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还应具有一定的经贸、法律知识。 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随着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建设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复印、缩微、音像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知识,才能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七、加强修养,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1、热心服务,不为名利,甘为人梯

档案工作的任务、工作对象和工作手段决定了它本身是一项服务性、条件性很强的工作。而档案工作与其他服务性工作的不同在于它不能通过服务对象直接产生效益,而是通过服务对象利用档案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体现。不为名利、勤奋工作、积极主动、热情周到地为利用者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2、尊重档案,尊重历史

档案职业道德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维护档案和历史事实的原貌,既不能任意篡改和歪曲档案的内容和特征,也不允许主观臆断随心所欲地鉴别档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实事求是,坚持据实立档,据实用档,尊重历史,忠于职守,维护党和国家档案的历史真实面貌,同一切篡改档案、歪曲历史的行为作斗争。

社区治理知识篇(6)

1980年上海市10万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1.01%,1998年上海市糖尿病抽样调查结果为4.16%,2006年上海市糖尿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8.6%(标化率6.2%)[1]。上海市糖尿病正处于快速增长期,且糖尿病是冠心病、脑卒中和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危险因素[2],因此防治工作刻不容缓。近年来,社区已开展了广泛的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为掌握本社区在管理糖尿患者群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和对治疗依从性状况,为进一步开展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依据。2009年10月,我们对本社区在管理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相关知信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本社区6个居委已明确诊断且在进行糖尿病慢性病管理的糖尿病患者158人,发放调查表158份,收回有效调查表151份,有效率为95.6%。

1.2 方法 使用统一设计的糖尿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表,由接受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面对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疾病的知晓程度、疾病相关态度行为3方面24项问题。

1.3 统计学方法 建立数据库将调查数据录入,应用SPSS 11.0版本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例,%)

内容类别例数构成比

性别男5637.1

女9562.9

年龄35~59岁4831.8

60岁以上10368.2

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3422.5

初中及高中9764.0

大专及以上206.5

病程0~4年126.6

5~9年2717.9

10年以上11475.5

伴随其他慢性病者有14797.4

无42.6

家族史有6241.1

无8958.9

2.2 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见表2),调查对象对于糖尿病的相关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尤其是对五驾马车和血糖控制标准、重要性更缺乏了解。

表2

调查对象的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例,%)

内容人数构成比

关注糖尿病防治知识11374.8

糖尿病的易患因素(2个以上)6744.4

五驾马车106.6

血糖的重要性5536.4

血糖控制的标准4630.5

饮食控制(控油、盐、糖)6140.4

糖尿病并发症(2个以上)8153.6

2.3 糖尿病相关健康行为(见表3),调查对象对于药物和运动的治疗比较重视的,而定期体检和自我调整降糖药只占26.5%和29.8%。

表3

调查对象的相关健康行为情况(例,%)

内容人数构成比

运动情况(平均每天持续半小时以上)10972.2

喜食偏油、偏盐的食品8053.0

患病后乐观8254.3

定期体检4026.5

按时应用降糖药11878.1

能自行调整降糖药4529.8

能参加半数以上糖尿病培训8757.6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74.8%的调查对象对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的关注,53.6%的人对糖尿病并发症也有着一定的认识,72.2%的人能够坚持每天半小时以上的运动,说明糖尿病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在健教和督促患者治疗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且对身体健康的需求还有比较强烈愿望;相反只有36.4%的人群认为监测血糖很重要,30.5%知道血糖控制的标准,26.5%能够动态监测糖尿病相关指标,能自行根据血糖值来调整降糖药的用量者占29.8%,尤其是五驾马车的知晓率只占6.6%,可见,目前该调查人群对糖尿病的重视程度、规范治疗的知晓率、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仍有较大的差距。

造成的原因可能有: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是技术服务,要求社区医护人员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社区糖尿病患者提供足够的科学的防治知识及服务,这方面不到位将直接影响管理效果和医院关系[3]。目前基层单位缺乏一支真正能承担社区糖尿病防治任务的队伍,部分临床医生对糖尿病的综合防治认识不够,一味地强调药物治疗,忽略了糖尿病知识的宣教、运动疗法、饮食调整及相关指标的动态监测;而参与糖尿病管理的公卫医生虽接受了多次糖尿病操作《指南》的培训,但接受系统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较少,并且缺乏实践经验,很难给与患者有效的指导,因此,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上,应该体现医生、公卫人员分工合作管理的“团队式”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糖尿病防治知识、技能培训,并将此列入业务考核。

糖尿病调查人群老年人偏多,文化程度较低,病程长,多数同时合并有其他慢性病,可能导致①生理、心理上的负担,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满不在乎、过分强化,妨碍遵医行为,影响糖尿病治疗;②经济负担,这里有97.4%的调查对象伴随其他慢性病,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的支出,也会影响其糖尿病治疗的依从性;③记忆和认知能力下降,导致对知识更新的接受能力差;④其他如行动不便,家庭因素等。根据患者的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深入人心的糖尿病相关知识宣教,是必要的,同时针对有实际困难的患者提供上门抽血结合定时提醒,鼓励家庭支持,我社区2008年始试点慢性病关爱家园,进行糖尿病专家诊疗以及心理咨询专家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且通过糖尿病的群组活动增加糖尿病患者的相互沟通等方式,运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措施,提高社区糖尿病知识普及率和知晓率,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可防、可治性,认识到糖尿病防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糖尿病控制率。

专家指出,糖尿病教育不仅能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生活开支,同时能改善代谢控制[4]。研究数据显示,定期进行血糖监测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降低了1/3,而死亡率则降低了50%。国外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可使糖尿病并发症危险性下降21%[5]。严格规范的糖尿病治疗才是硬道理。

总之,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非传染性终身疾病,在今后的实践中,将以此为基线调查,进一步加强纵向研究,逐渐改变以往的“重治轻防”观念,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糖尿病防治专业队伍,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探索更行为有效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李锐,施亮,黎衍云.糖尿病社区防治及管理模式的设想与实施.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5):1253-1255.

[2] 向红丁.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分型及防治原则. 继续医学教育,2005,19(1):28-29.

社区治理知识篇(7)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14-02

社区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的,开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而积极地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对于慢性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促使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本文将对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并分析,并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本社区随机抽取的140例慢性病患者,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4±2.25)岁;其中男85例,女55例;140例患者中高血压患者42例,糖尿病患者26例,慢性气管炎患者33例,脑卒中患者25例,冠心病患者14例。

1.2社区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1.2.1开展慢性病健康普查活动

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普查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社区卫生人员对社区居民的运动方式、饮食、吸烟、饮酒等进行问诊,并对既往所患疾病、就诊及用药情况作简单了解;其次,对社区居民的脉博、呼吸、体温、血压、体重、身高、皮肤、浅表淋巴结、肺部、心脏、腹部等做常规的体格检查,并对其听力、口腔和运动功能等进行大概的判断[1];再次,对诊断有慢性病的患者做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三项(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脂、空腹血糖、心电图、腹部B超等项目的辅助检查;最后,告知普查患者的健康检查结果并对慢性病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如对慢性病患者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进行合理的引导,并针对患者患有的慢性病类型辅以相关的治疗处方。

1.2.2举办慢性病健康教育讲座

在本社区举办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讲堂,并将检查出有慢性病的患者随机抽取140例做为主要教育的对象,邀请专业的慢性病健康讲师对社区居民重点讲解慢性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两方面的内容。通过讲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的发生原因,针对居民生活中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及运动方式进行规范的说明和指导,并给予居民一些有效预防慢性病的措施。

1.2.3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手册

对社区居民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主要针对最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发放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并在社区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帖宣传标语等方式,能够使居民对慢性病有一定的认知[2]。

1.2.4社区卫生人员对慢性病患者实行动态管理

通过对社区居民的大力宣传和普查后,随机抽取出患有慢性病的140名患者,将其做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社区卫生人员对这140名患者进行资料建档,并说服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相关治疗慢性病的药物。通过心理辅导、慢性病健康知识宣传等一系列的工作,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和对慢性病治疗的积极性。

社区卫生人员对慢性病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加以干预,并叮嘱患者限烟限酒,降低食用盐的摄入量。指导患者做有有益健康的运动,让患者能合理地控制体重、平衡膳食。社区卫生人员主要将140例慢性病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一年的健康指导干预,再与一年前未干预时患者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及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比对分析。

2 结果

2.1健康教育前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比较

针对14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发现,在举办慢性病健康知识讲座,进行慢性病健康普查,并给患者发放慢性病相关防治资料后,患者对于慢性病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未进行健康教育前,见表1。

2.3健康教育前后慢性病控制情况

本社区的140例慢性病研究对象,在经过社区卫生人员严格的健康知识教育与饮食、运动、服药情况等方面的干预后,其所患的慢性病与未进行健康教育前做比较,在一年的健康干预中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和控制。

3 讨论

社区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主要是以社区居民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以慢性病防治为导向,融合健康知识普及、医疗、预防、保健、等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在慢性病健康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对慢性病的认知,提高对慢性病的知晓率、控制率、治疗率以及加强对慢性病的管理[3]。社区的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的卫生人员通过对社区居民制定规范的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并采取相关的措施等对慢性病患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可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利用社区资源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的活动与过程,从社区卫生人员普及慢性病的专业知识到建立居民的健康行为意识,使社区居民通过对慢性病的了解能积极的对自身身体健康负责。社区健康教育慢性病的防治主要是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进行的,其健康教育对象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4]。社区卫生人员以健康促进为目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社区居民体重、饮食、运动、睡眠、烟酒等方面干预控制,树立起居民正确的健康观与人生观。

本社区在2011年9月-2012年9月一年的时间内将社区内140例慢性病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慢性病健康知识的讲解、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疾病治疗干预、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在一年的时间内,140例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卫生人员的指导下严格要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加强运动,按时吃药后,其慢性病病情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或控制。由此表明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的防治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其认真地接受慢性病健康教育是维护和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社区卫生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将慢性病健康教育普及到社区每个居民,才能使社区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的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武长惠.社区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201.

社区治理知识篇(8)

农村环境社区治理的效能

1.有效解决市场条件下环境资源私人产权界定的高交易成本,和国家统一管制的低效率难题。农村社区因为地缘和血缘关系,具有天然的同一性,当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强化环境相关利益的同一性时,由农户组成的社区就像一个家庭的延伸,使环境资源在社区层面上私有化,以一个同一的拥有者的身份使环境资源产权明晰,而不需要产权农户层面私有化时的高交易成本。比如,将山林、草地等产权划分到农户层次很难,但划分到社区,就比较容易了,而且这与我国法律规定部分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属集体所有相契合。同时,社区共有通过农户间的合作达成高度一体化,从而使资源使用和保护的激励强度如同农户私有一样。2.社区在农户和政府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能体现人性化又能整合农户力量,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最有效的平台。社区是家庭的延伸,地缘、血缘所建构的守望互助的人际交往关系,以及共同的文化价值使得农村社区更具备人性化,因此,通过社区社会控制力可以约束某些不好的环境行为,激励、宣传好的环境行为,如社区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加强社区农户对公共利益的认同和社区的归属感;利用熟人网络的互相关注,监督破坏环境的行为从而起到约束的作用;社区组织能更直接、方便反映群众诉求。社区可以整合农户力量,代表社区农户同企业和政府对话、沟通,增强了农户个体的话语权;对于污染源的治理,社区集中治理比单元治理节省成本,还可以实现内部资源对于环境保护的共同投入;对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的社区整合,能起到优化配置的作用。3.实现当地传统生态环境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有机结合,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农村的环境管理固然离不开普遍性的科技知识,如各类标准的制定,各类治污技术的运用,但是很多技术的运用只是从末端去解决环境问题,这被实践证明不适用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农村社区的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适应和保护当地环境的独特知识体系,任何环境管理模式都需要本土知识的参与。农村社区中共同的文化价值、社会纽带、社会声望体系以及与地缘相关的共同生态环境利益追求,使社区在农区生态建设中拥有独特的优越性。农村社区管理可以实现当地传统生态环境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有机结合,将普适性的科技知识与特殊的地方生态知识结合起来,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4.实现环境资源产权下放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耦合,最能契合国家法律规定的部分自然资源的集体所有制,实现公共产权对公共资源的供给和维护。农村社区也一般以行政村为载体,以村为村民自治单位,农村环境社区治理契合了国家法律部分自然资源的集体所有制的规定。国家亦可以将农村环境相关的环境资源产权下放至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作为新时期的农村自治组织载体,对社区内的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管理是其自治内容之一,根据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第7条和第8条第2款规定,农村环境的社区治理能实现环境资源产权下放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耦合,避免“集体行动困境”带来的“公有地悲剧”,实现对公共资源的供给和维护。5.实现环境管理硬约束和软约束的融合效应。农村环境的社区治理一方面可以依靠国家的环境政策管制企业或农户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激励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的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一套适应和保护当地环境的独特知识体系,农村社区可以有效利用这些传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并结合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性,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确立在农村环境社区治理中居民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以约束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6.农村环境的社区治理既是村民强烈的环境诉求,也是政府改善农村环境的职能需求。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公民社会的日益壮大,村民环境意识逐渐增强,面对着工业、城市的污染转移,农村资源的不断掠夺和外输,农村畜禽养殖的扩张,农业生产资本依赖性的增强所带来的农业污染,农村生活城市化所带来的生活污染,农村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和污染,已严重损害村民的身体健康,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村民对优质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利益诉求,极大地推动和促进村民参与农村环境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助于农村环境社区治理的有效开展和施行。

完善农村环境社区治理的保障体系

农村环境问题的错综复杂,既可能出现“政府失灵”,还可能出现“市场失灵”,所以必须将政府管制和市场调节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多种手段的共同作用,才能取得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展。纵观环境政策工具的演化过程,以“庇古税”和“科斯定理”为理论依据的市场机制,在约束排污行为和激励环境友好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应尝试引进和发展更加有效的环境经济激励手段以及自愿性手段,如通过农户环境经营付费手段激励农户进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使农户自主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产方式。这些经济激励手段都有助于农村环境的社区治理。社区保障体系。社区是政府与农户关系的一个主要连接点,因此,要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环境权益,需要建立社区的保障体系。首先,社区需要将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传递给村民,协助政府完成各项环境任务。其次,社区需组织村民达成环境集体行动。不论是环境保护,还是环境污染和破坏,都涉及到外部性问题和“集体行动困境”,这些都需要社区组织村民达成集体行动才能解决,从而保护社区环境。三是搭建政府环境管理与农民环境诉求之间沟通的平台。作为政府和农户之间的连接点,社区一方面需要向农户传递国家环境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要向政府表达农户的环境诉求。要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农村党员及其他农村社会积极分子的作用。四是发挥农村其它经济组织的效能,农村社会存在的经济组织是农村社区环境治理的重要辅助主体,这些经济组织能通过市场激励机制更好地调动农户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农民参与保障体系。农村环境的社区治理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发挥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管理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和社区的积极引导。首先政府或社区需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其次要做好信息收集和公开制度,让农民能及时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环境情况,信息公开是农民参与环境管理的前提条件。此外还要通过市场手段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农民是我国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最大群体,农民的行为可能有益于环境也可能造成环境的退化,制定旨在增加其环境友好行为的市场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作者:乐小芳 张颖 单位:深圳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社区治理知识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5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79-01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多,特别是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日趋严重,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无声杀手”。由于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除了重症高血压病及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外,更多的患者需要社区护理。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高血压的防治水平,应积极开展社区的护理干预。现将我镇葩桥村开展的社区高血压护理干预的体会总结如下。

1 资 料

笔者所在丹阳市导墅镇葩桥社区居民共1749户、居民共5476人,高血压患者为774人,男366例,女408例,年龄为30-91岁,平均58.5岁,患病率为14.1%。

2 社区护理干预的方法

2.1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规范管理 导墅镇卫生院在开展居民健康状况调查中,对发现已确诊的高血压病人,为其建立了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状况、既往史、家族史、遗传病史、生活行为习惯、体格检查等,特别是血压情况、用药情况、治疗干预指导、有无并发症及血压的动态随访记录等。同时将每年的体检结果、患者的饮食、运动、用药、病情的变化等资料录入电脑实行计算机动态管理,为动态观察病情提供资料。

2.2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治疗高血压的首要步骤,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对高血压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1]。在葩桥社区,我们利用宣传栏每月进行高血压病的病因、症状、治疗、饮食、不良生活方式等健康知识宣传画的张贴,定期在葩桥社区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知识讲座,每季度发放健康宣传的入户资料等。使患者了解高血压及其危害,从而提高其治疗过程和康复过程中的依从性和积极性。

2.3 行为干预 指导患者坚持低盐(每天每人盐的摄入量

2.4 药物干预 告知患者治疗高血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患者的具体用药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其告知患者不能随意改药停药,将坚持长期治疗、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告诉患者,并动员家属积极参与,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使患者坚持按医嘱服药,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2.5 心理干预 高血压病因病程漫长,变化复杂,久治不愈,担心后遗症等,而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等心理[2]。因此护理人员要帮助病人消除不良情绪,用关怀启发、鼓励、说服等方式多与患者交流与沟通,指导患者进行放松疗法,如放松静坐、听音乐等,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康复的目的。

2.6 监护指导 高血压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监测终生治疗的疾病,监测血压可以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价降压的效果提供重要依据[3]。因此社区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坚持长期为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并指导患者家庭成员学习测量血压的正确方法。

3 讨 论

3.1 通过社区对高血压的定期随访,在随访过程中取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与参与作用,利用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医学知识,对病人实施药物、心理、行为等一系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提高了病人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了认知态度及不良行为习惯,增强了对服药治疗的依从性,改变了社区居民的“无症状不吃药、有病才服药”的错误观点,从而使血压平稳下降,减少并发症。同时,通过护理干预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改善护患关系,拓宽护士知识面,提高护士的独立工作能力。同时我们医务人员走进社区,走进病人家中,甚至是一对一式个体指导,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得到及时解决。

综上所述,高血压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终身疾病,光靠住院治疗已不能满足社会要求,而社区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是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同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致残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社区治理知识篇(10)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4-0071-02

The Effect Evalu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Hypertension Patients/WANG Yan-jua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4):71-72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hypertension patients.Method:1420 hypertension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one community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and were given a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for a period of 1 year,980 hypertensiv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rom another adjacent community as control group,and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methods of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patients in this community,the knowledge rate,treatment rate, compliance rate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management were compared,and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statistics.Result:After manag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the awareness rate,treatment rate and the compliance rate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n before the managemen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High blood pressure; Community; Integrated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orth Hospital of Changsha City,Changsha 410006,China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2008年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2亿。然而,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1]。本研究旨在探索大型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观察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与长沙市岳麓区天顶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对该社区高血压人群进行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及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治疗。并对效果进行评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干预组选择长沙市岳麓区天顶乡社区高血压患者1420例,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诊断标准[2]。同时选择另一相邻社区980例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入选条件:年龄≥35岁;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并可配合完成健康教育及相关调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采用长沙市疾控中心统一制作的社区高血压问卷调查表,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各调查1次。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状况(高血压诊断标准、症状、危险因素、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方法、血压控制标准)、饮食运动习惯等。

1.3 社区管理方法

1.3.1 干预组 (1)建立健康档案 由社区服务中心通过体检和采集病史获得患者健康信息,采用国家为社区统一安装的软件系统建立健康档案。(2)由三级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和社区医师一起,为患者进行疾病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方案。(3)由三级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1名、主管护师1名,社区医师2名,组成健康教育小组,每月对患者进行一次高血压相关知识健康教育讲座。(4)定期对社区医师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5)建立高血压俱乐部,由社区医师每月一次带领成员进行快走、慢跑、爬山、健身操等运动,并下到成员家里检查成员的饮食、运动执行情况及服药情况。(6)在课题经费中,给经济困难患者免费发放基本降压药物。(7)在三级医院建立高血压门诊,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及时转诊。

1.3.2 对照组 (1)建立健康档案 由社区服务中心通过体检和采集病史获得患者健康信息,采用国家为社区统一安装的软件系统建立健康档案。(2)由社区医师为患者进行疾病风险评估、制定健康教育、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方案并实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两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比较

管理前后两组高血压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管理前后两组治疗率、达标率比较

管理后两组治疗率、达标率较管理前明显提高(P

表2 管理前后两组治疗率、达标率比较 例(%)

组别 时间 治疗率 达标率

干预组(n=1420) 管理前 645(45.42) 181(12.75)

管理后 871(61.34) 499(35.14)

对照组(n=980) 管理前 456(46.53) 138(14.08)

管理后 548(55.92) 216(22.04)

2.3 管理前后两组血压比较

管理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较管理前明显降低(P

表3 管理前后两组血压比较 mm Hg

组别 时间 收缩压 舒张压

干预组(n=1420) 管理前 160±11 98±9

管理后 126±11 75±7

对照组(n=980) 管理前 161±10 97±11

管理后 138±10 82±10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该课题体现的是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内涵,齐抓共管,提高疗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3]。2010年上半年根据我国中部6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服药率、控制率、知晓率分别为69.5%、26.3%和16.2%[2],处于较低水平。有效的降压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及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4]。在高血压的管理和防治中,防治高血压最有效的途径是社区防治,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知识传播、高血压患者检出和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戴引等[6]将153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综合管理,结果显示,管理后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达标率较管理前明显提高(P

社区医师是接触患者最早、最多、最广泛的医师群体,对慢病管理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经验,也有较多的时间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督导检查患者遵医情况,但社区医师对专科疾病的防治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干预组采用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整合了社区的人员、地利优势和三级医院的技术、设备优势,共同做好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反复多次的健康教育,以及成立高血压俱乐部,带领高血压患者一起运动,并由社区医师定期上门检查督促患者遵医情况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对于病情较重或复杂的患者,及时转诊至三级医院,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通过三级医院医师对社区医师的培训,以及在共同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中,社区医师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所以,三级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共同合作对社区高血压人群进行管理,可以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有效控制血压,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中国卫生出版社,2005:7.

[2]洪春荣,王艳,张霞,等.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的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1,33(6):925.

[3]钟光珍,那开宪.顽固性高血压治疗新指南解读[J].中国临床医师,2009,37(2):67.

[4]井渝,雷艳丽,白茹杰.康复治疗对卧床患者压疮疗效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6):116.

[5]苏宁,王亚东,陈琦,等.北京市城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7):900-901.

社区治理知识篇(11)

我院大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06年11月开始对辖区内的糖尿病患者逐步实施了规范化社区护理。现将开展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报告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1.1 社区护理人员的专科知识不足 组成我们社区的护理人员是从医院的各临床科室抽调过来的,虽都已是主管护师,已有多年的临床经验,上岗前经过了1~3个月的转型上岗培训,但对专科的知识掌握片面,6名社区护士有5名均未在内分泌科病房工作过,未参加过系统的内科护理营养理论和技能培训,理论知识上有着很大的不足,知识构成远远不能满足社区患者的需求,所以难以实施高效的糖尿病营养教育。

1.2 社会对护理工作缺乏信任 一直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都是医生医病,护士打针、送药,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性操作上,认为护士的职责是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未被提到促进人的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对护士在社会中独立从事疾病的健康保健工作缺乏信任。笔者一次去一位老人家里家访,刚一进门,就有一位家属在旁边低语:“怎么会是一个护士来家访?”当老人对我说他最近经常出现头晕、肢体麻木、进食增多等现象,我建议他检测血糖时,他说:“明天你给我找个医生来看后再定。”1.3 糖尿病患者的不遵医行为相当普遍 我们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未能对本病予以应有的重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遵医行为,“自我感觉良好”与慢性高血糖并存,错过了治疗的好时机,其主要表现为:(1)避开现代医学,不切实际地想要寻求偏方或者特效疗法。(2)自制力差:他们通常已有多年的病史,也知道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但自制力差,随意进食,甚至有暴饮暴食行为。(3)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虽已知道饮食保健的重要性,却无力实施。

1.4 社区护理工作与医院工作脱节 社区护理范围是相对固定的,而社区居民就诊医院是不固定的,他们有病住院时,可选择各家医院,当病情稳定回家时,社区护士对他们在医院的情况不了解,工作缺乏针对性;社区居民需要入院就诊时,社区护士除所在医院外与其他各家医院都没有联系,使病人就诊存在盲目性。

2 对策

2.1 加强社区护士专科知识的培训 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是社区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针对社区工作中存在的知识缺乏情况,为了更好地向伴有不同疾病的社区糖尿病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社区护理及糖尿病知识教育,我们除了自学、请内分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外,还利用休息时间请相关学科的专家们对我们进行了临床心理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及有关仪器使用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使社区护士在社会人群中的信任度不断提高。

2.2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 (1)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况,用关心、启发、鼓励、说服、暗示等方式行心理护理。尤其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要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解答患者迫切想知道的问题,让患者知道情绪对血糖及病情变化的影响,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对药物依赖者,要讲解糖代谢受药物、饮食、运动量、情绪多方面的影响,不能一味依赖药物,并暗示合理的饮食调配和有规律的生活会使疾病得以控制,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另外,积极帮助糖尿病患者加强家属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善于利用家属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其监督、促进作用,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自我监测能力。培养患者乐观向上的精神,增强集体免疫力,使之由配合治疗转为主动参与治疗,以提高依从性。(2)健康教育:糖尿病知识教育是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1]。我们采取多渠道开展糖尿病的卫生保健知识宣教,利用家访、定期讲座、散发知识手册、板报等形式宣传糖尿病卫生保健知识,或请保健意识强的老人“现身说法”讲预防保健的益处,利用力量借助法和团队合作法来提高公众的保健意识。(3)使患者了解饮食治疗的实际意义及具体实施方案。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糖尿病患者不但要通过饮食治疗来有效地控制血糖,还要维持适当的体重,并进行日常工作和生活[2]。社区护士要向患者说明糖尿病饮食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出每日需要的总热量,三大营养摄入分别为: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一般不超过总热量的15%,脂肪约占总热量的30%,将热量换算为食物重量后制订食谱,并根据各人的生活习惯、病情和药物治疗安排,每日三餐可分配为:1/5、2/5、2/5或1/3、1/3、1/3,每日饮食中纤维素含量不少于40 g,如绿叶蔬菜、豆类、块茎类、粗谷物、含糖份低的水果等,避免进食糕点、蜜饯,每日摄入食盐应限制在10 g以下。对文化程度低,年龄大或初次诊断的患者,除了耐心、反复地讲解外,护理人员必须帮助其制定出经济、简单的饮食计划和调配方法,并随时提供我们设计的示范菜单供其参考。对经济条件差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制定出患者能够完成的方案。对于部分自制力差的患者,还应要求家属予以监督和配合。要嘱咐患者餐前用药,严格依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制定饮食的量,要告诉患者如果用餐中吃进了1只鸡蛋、1两精肉、1块豆腐、1两花生米等都要相应地减去1两粮食。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更不能放松警惕,要告诉家属和患者本人不能因为全家团聚或佳肴丰盛而多食,用餐要有规律。

2.3 建立社区与医院的护理服务网络 社区尽量与各医院的社保科保持联系,有本社区病人出院时,社保科可通知我社区中心的社区护士在病人出院前到病室探望病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便了解病人的实际情况。医院和社区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彼此衔接,使病人转诊顺利[3]。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在病人的出院病历上详细记录病情、治疗和护理经过及出院后依然需要的医疗和护理事项,社区护理人员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解决,这样做不但使病人真正得到了整体护理,而且也使医院和社区护理工作都能做到“优质、高效、低耗”。

参 考 文 献

[1]范丽凤,张小群,陶旭,等.糖尿病教育对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