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3 16:36:27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篇(1)

常言说:磨刀不费砍柴工。学习要讲究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化学是高中理科学生必学的专业课程之一,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可见良好的方法,先进的理念指导尤其重要。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高中化学学习的学法指导如下:

一、预习的习惯的养成指导

由于初中教材的改革,使得初高中教材间存在着很大的脱节。高中教材第一章安排的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里面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重要基础理论。这部分内容概念抽象,知识点烦杂,再加上知识点之间的脱节,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我们知道,上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学习新知识时要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储备在头脑中的知识。每上一节新课我们都会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的科学体系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循序渐进。上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老师要面对全班学生讲课,因此,只能按照一个速度去讲。学生在听课时出现知识障碍,查看过去的教科书,问老师和同学,就要中断老师讲课和干扰同学听讲,也不行。可见,上课时再来“搬”知识障碍是不可能的,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们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会讲到初中学过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它们的分类依据,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预习把这些知识点整理清楚,那么对学好氧化还原反应会大有帮助,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能独立总结得到。再如,在学习氧化还原本质之前搞好预习,那么在上新课之前就可以发现要用到初中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如果知识有遗忘,可以翻开初中教材有针对性的复习一下。这样课堂听讲就会很顺利。学生经过预习再去听讲,上课时的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比没有预习时要强。具体来说,在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初步领会的部分时,就可以进一步关注老师讲课的思路,并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么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的思路高明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当然,也可以考察一下自己预习的效果,对知识的领会是不是正确的。经过这么一番比较,就可以取长补短,不仅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还可以大大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上课也会更加专心致志。

二、整理笔记的习惯指导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然而学生所做的笔记只是对课上板书的复制,课后很少同学会去整理。事实上笔记本除了要用来做好上课的记录外,还应当在平时不断加工,把笔记本变成复习时真正有用的宝贵资料。怎样整理笔记呢?

打开笔记本,把笔记分成两部分:

1.正页部分:笔记本右边的一页,主要用来记课堂笔记

在正页的右侧,可用铅笔画一竖线,竖道右侧部分专门用来记上课的随笔,例如,听讲时自己的体会,疑问,老师强调的重点问题,容易出错的问题等。

整理笔记时,先把上课没有记下来的部分补上,再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以保证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然后把笔记上记录的疑点弄明白,如果需要,再把有关内容补进笔记本内。

2.副页部分:笔记本左边一页

笔记本左边一页所记的内容应当与正页的内容相关。在预习时,把涉及新课的一些旧概念,旧知识,从有关的书上摘下来,写进副页,作为上课用的预备知识。例如,预习“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时,可以把涉及这部分内容的旧概念,旧知识,如电解质,离子,电离,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等,从初三教科书上摘录下来写在副页部分,至于摘录的详细程度,要有自己的学习水平决定。总之,副页可以用来记以下的内容:

a.预习时发现自己掌握得不太好或已经忘记的旧概念,定理和公式等;

b.预习时发现的问题和体会;

c.听讲和看书时自己悟出来的重要体会;

d.容易出现的错误或容易混淆的概念;

e.从参考书上摘录下来的针对性强的精彩内容;

f.补充书上或老师讲课中的不足等。

如果平时下功夫把笔记整理好,一旦到了阶段复习时,一看笔记本心中就有数了。这样在复习时就节省了查书,找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和重新记忆的时间。有的学生天天记笔记,可是在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时却从不顾及,甚至看到自己的笔记本心中就烦(因为乱或不完整),认为不如看书。那么,每天上课记的笔记实际上是无效劳动,这种笔记自然不会有什么作用。不少学生体会到,有了要整理出一份好笔记的愿望,学习时必然会更加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长久支持下去,会有很大的收获。

三、发展思维能力的指导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学生学习时经常与有关事物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打交道。我们的学习目的,是要了解这些基本事实,并在这个基础上领会,理解,最后掌握这些基础理论。了解基本事实并不困难,通过感觉,知觉就可以完成。例如,钠和水反应放出气体,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出热量,氯气和氢气混合在光照条件下会爆炸等等,这些事实通过观察都能得到,但要掌握基本理论就没那么容易,学生要思考,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否则就无法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念和原理也就无法建立起来。那么学生怎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思维能力呢?

1.多问“为什么”

问题是使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的有效催化剂。当有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才会活动起来,思维能力才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 了。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看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思维能力肯定会得到发展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透彻。

2.坚持独立思考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篇(2)

高中阶段历史学习内容多,课堂知识容量大,巩固时间少。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化,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做好、用对课堂笔记。历史笔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的知识体系、历史规律、心得启示、方法反思等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思路、抓住听课重点,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名长期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教师,我将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经验与对学生笔记的指导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希望能对广大高中学生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做好准备工作

必须使用单独的笔记本,纸张质量稍好一些,以便保管和翻阅;每页用虚线分成左右两区,左区面积大,用来记录专题概述和知识体系等课堂主要内容,右区面积小,用来对重、难点进行阐释和补充;选择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记录,区分不同的内容和重点。

二、明确记录内容

历史课堂笔记主要是四记。一是记知识体系,明确专题章节的主线框架,主要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以便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二是记重点难点,考试的重要考点是什么,应如何复习,自己学习的难点在哪,应怎样解决;三是记心得启示,本节课总结出的主要历史规律和学习方法;四是记典型例题,针对重难点的相关经典例题和高考真题解析。

三、注意记录方法

思考为主,记录为辅。很多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记,复习背,考试模仿”的学习,讲课堂变成了教学实录。这些同学过分依赖笔记而忽视思考,以为老师讲的没有听懂不要紧,只要课后认真看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忽视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增加学习负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

四、提高书写速度

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讲课进度,影响笔记质量。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地方法。不必过于讲究字体字迹,可以潦草快速地书写,亦可简化某些字和词,甚至使用一些数学符号来代替不太重要的连词,比如用“”代表“因为”,用“”代表“所以”。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而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

五、采用提纲笔记

做笔记时以教师的课堂板书为基础,首先记下主讲章节的大小标题,用大括号和序号按授课内容的顺序分出层次,在每一层次中记下要点和细节。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同时,可利用一些简单图形和箭头连线,把主要内容绘成关系图或列表并加以说明。

六、及时查漏补缺

整理笔记的过程是个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理论化,而且便于巩固记忆和培养提高自学能力。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十分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自学能力。

总之,学生要做好高中历史课堂笔记,不仅要靠老师的耐心指导,也要靠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做到耳听、眼看、脑想、手动。在听懂的前提下,对获取的知识信息通过大脑的思维,经过“选择―加工一归纳一浓缩一反馈”的过程,将要点记录下来,并转化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记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学习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笔记成为促进我们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刘小亮,曹永红.浅谈高校学生记好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J].青年文学家,2009(18).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篇(3)

【课题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课题(GH14347)。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01-01

基因工程是指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以改变生物遗传特性,利用生物生产预期特殊产品的一种高新技术。它与酶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共同组成了生物工程。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基因工程迅速发展,代表性事件为转基因动植物和克隆技术,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技术等新技术也成为科学发展的主流,基因工程在农林牧副渔及医药卫生各个领域不断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1]。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生物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但是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特别是生物制药规模与美国差距很大,如何提高基因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是培养生物技术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校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是指多种媒体的综合,一般包括声音、图像和文本等。多媒体教学指利用计算机处理并控制声音、图像、文本、动画等,从而使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2]。多媒体教学虽应用广泛,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切实提高基因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发扬基因工程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传统板书教学,黑板面积有限,讲解方式枯燥,难以诠释抽象内容。引入多媒体教学,可添加更多的文字、图片、动画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习兴趣,且多媒体课件可拷贝作为复习资料,也有部分学生把课件打印出来,上课时加旁注,简化了记笔记过程;同时,对于抽象理论,板书很难透彻讲解,如PCR原理,板书很难体现“循环”的含义。这里我们通过给学生播放动画,清晰的解释了细胞中一个DNA如何短时间内扩增为十亿个,学生可轻松地理解PCR反应物、反应条件、引物作用及设计要求、非特异性扩增、产物的增加规律及PCR的用途等,每次回忆这个动画内容也是对PCR反应过程的最佳复习方式。

二、分析多媒体教学的缺点

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班进行调查统计后发现,学生对基因工程多媒体教学的优点给予了肯定,但也反映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一,课堂信息量太大。受学时限制,课堂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较多,部分教师把书上重点内容都敲在课件上,但大部分学生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消化课件上所有重点内容很困难;第二,课件中引入过多的图片或是动画视频,反而分散学生注意力,学生感觉走马观花、抓不住重点;第三,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课后找老师要课件复习用,学生摒弃了记笔记的习惯,甚至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师每每提及课程重点,学生不是动笔记,而是纷纷举起手机照相;最后,教师把教材内容全部放在课件上,学生的注意力都在课件上,有的学生上课甚至不带书,只把课件打印出来充当教材,这样不能系统整体的理解教材内容,这些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三、基因工程多媒体教学的优化

为了使多媒体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基因工程教学,扬长避短,优化教学效果,总结多媒体教学的经验,我们做出了如下的改革尝试:首先,提高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由于计算机水平的局限性,尤其是一些老教师,多媒体课件多为以电脑屏幕代替黑板的初级阶段,教师制作课件的技术和质量的有待提高。因此教研室定期进行课件制作培训及技能比赛,教师间也经常相互交流,提高了课件制作水平;其次,规范课件制作。部分青年教师计算机水平高,认为课件制作越复杂越好,课件中图片、声音、动画过多,反而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忽视真正的教学重点。对此教研室成立专家组,定期听课、试讲,对于青年教师课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批评指导,规范课件制作,例如课件制作要条理清晰,各级题目标号要注意主次顺序;课件中要标记重点,便于学生复习;课件中文字不要过多,不能照搬教材;课件中图片、动画等要引入恰当;课件中要有小结,对所讲内容有所升华;最后,保留板书,课堂教学加强与学生互动。多媒体课件导致学生懒得动笔,不记笔记,上课容易溜号,也减少了师生互动。我们提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留板书,板书主要反映授课标题、重点,且可增加课堂互动及灵活性。另外,要求学生记笔记,提高学生注意力。

四、结论

多媒体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基因工程教学中,结合传统教学,发扬多媒体优点并克服多媒体弊端,优化多媒体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基因工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穆灵敏,武俊芳.基因工程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12):971-972.

[2]柳梅挺.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09,52(17):120-121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篇(4)

1 掌握化学的记忆方法

作为高一化学,特别是高一的第一、三、五章,属于理论基础知识,这需要我们花很多的时间去记忆。但是记忆不是单纯地去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那么,什么叫理解记忆?这里我跟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高一化学离子反应这个概念,“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叫离子反应”,那么我们就要具体的来理解这个概念中的每个字词句的具体含义。首先是离子,中学化学中的离子指的是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进而联想到什么情况下才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呢?通过前面对电解质电离知识的学习知道,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离子化合物(包括盐和碱)在熔融状态下,一种是在水溶液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两种状态下才有可能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对下面这个反应:2NH4Cl+Ca(OH)2=2NH3+CaCl2(s)+2H2O,虽然反应物中均含有离子,但是不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在生成物中也是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中学阶段对这样的反应不研究,也写不出它的离子反应方程式来,只能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其次是“有离子参加或者离子生成”,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很明显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而没有要求生成物中一定要有离子生成,同样,生成物中有离子生成时也不一定非要反应物中有离子参加,比如,以下两个反应:①Ca(OH)2+Ca(HCO3)2=2CaCO3+2H2O,②2Na+2H2O=2NaOH+H2;第二,在离子反应的概念中,其中一个“有”字,说明并非一定要所有的反应物都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来参加反应,至少有一种即可,当然也就并非生成物中也一定要有自由移动的离子生成。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不难用这样一句好理解的话来总结离子反应的概念,即“只要化学反应中包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该反应就是离子反应”,而这句话是要大家在分析和理解后才得出的结论,这样记忆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我相信,只要大家经常持之以恒的做,大家的思维一定可以提高,思考和处理化学问题的能力一定大大加强。这个时候我们来谈记忆,我想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吧!

另外,除了理解记忆之外,还有其他的记忆方法,这里主要提及一下“特殊情况特别记忆”。比如,有些常用的,平常的,符合大家思维习惯的东西,大家就容易记住,而有些受前者的干扰常被大家混为一谈,这些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我们应时时对之进行关注,以免关键时刻出现“粗心”情况。例如,我们通常对氧化还原反应有这样简单的记忆“凡是有单质参加或者生成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殊不知,如,“石墨金刚石”,“O2O3”,这些单质之间的转化由于没有化合价的升降,因而该类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由这个事实说明,我们要抓住判断一个事物的本质依据。

2 听课的一些注意事项

2.1 课前预习不可少。所谓预习,就是了解教材的大体内容和难易程度。预习时注意把握教材的总体思想:这节书主要讲些什么物质?各物质之间有何联系(如,物理性质,化学反应)?重点物质是什么?这些都是预习之有要有一定印象的。预习时遇到疑难点,而自己又一时解决不了,应把它们集中起来用笔记本记录下来,以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另外,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参考学习书,解决这些问题,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同时为预习了解更多的知识。

2.2 巧妙听课,主动思考。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为主,基本循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同时要动脑子主动思考,力争得到“接受——思考——理解”的最佳综合效益。抓住基本概念,领会主要精神。老师讲课有不同的“松紧度”,学生听讲也应有不同的“响应度”。在预习中已懂的东西就不必多花力气。而对疑难点则要仔细听,听课中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适度的停留。“联想”主要是课堂内容的相关知识,可以由“树木”联想到“森林”。譬如,在听到AgI可用于人工降雨时,自然联想到初中是学过的干冰(CO2)也可以用于人工降雨。这虽然举的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只要广泛联想,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大有裨益的。但却不能脱离课堂而无目的想入非非。所谓“停留”,是指听到课堂重要之处,可以稍微停下来思考,细味这个问题。也可以为听课带来一定兴趣。不过不要忘了还要留一点精神听老师后面的课,争取把课听活。

还有,课堂笔记也很重要。有人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我们也应做到“不动笔墨不听课”。记笔记,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一些概念,思路,疑难点等。那种课上抄笔记,课下读笔记,考前背笔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3 巩固课堂成果。每次下课时,并不要几急于使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松开,而要用几分钟时间静静思考一下本堂课的基本内容,中心要旨。这虽是几分钟工夫,效果却是不可低估的。因为遗忘的过程总是先快后慢,记忆后的最初遗忘得最快。这样,课后一定要及时安排复习,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化归自己所有,从而大大提高智力素质水平。

总之,只要你掌握了听课,也就拥有了学习的大部分。剩下的工作,就要靠大家自己去开拓,去完善。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篇(5)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特别强调的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状况和必须解决的具体问题。《纲要》明确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作为有生命个体的主动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核心内容是落实学生的自主阅读,而阅读本身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心理过程,“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1.进行批注性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布置学生自读文本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既是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又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恰当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自读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学生惰性和从众心理的存在,学生或者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或者思考缺位人云亦云,结果是时间耗费精力投入却收效甚微。此情此景如果我们及时引入批注性阅读,对学生的自读行为进行一定的限定,提出较为明晰的指向性要求,学生的自主阅读就能够相对具有目标性,操作起来有章可循,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批注性阅读强调学生的独立阅读,要求学生对文本言语进行主动感知,对文本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断、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或评价。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自主评注,即学生拥有最大的阅读主动权,从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点出发,在感悟、困惑和文本留白等处做出评注,在自我体验和品鉴中有效地训练提高自己的自主阅读能力。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有“不期而遇”的精彩,如阅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有学生在最后一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下评注:“这一句和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异曲同工,可见其实梅、菊品性一也。”这样的阅读批注就很有韵致亦有深度。这是中国传统而有效的阅读方法,最早可以追溯至孔子对“六经”的整理,以后中国文人阅读基本都是在评注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直到后世的李、叶、金三家读《水浒》,脂砚斋读《石头记》,读《史记》等,大多采用这种阅读方法。

2.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从阅读的持续性角度可以说是批注性阅读的延伸,是把批注性的阅读所得加以规模化系统化的集中表述。我们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钱钟书有言:“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就是把“留指爪”的批注性阅读延伸到“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这一做好读书笔记的阅读方法上。古人又讲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有多种形式。根据使用纸张的形式分,有笔记本式、卡片式、剪报式和活页式等,不同的形式可以满足不同的自主学习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阅读储备及阅读水平特别是阅读关注点恰当选择。根据阅读之后的加工程度,读书笔记又可分为摘录式笔记和评注式笔记。摘录式笔记一般加工比较少,内容基本来源于文本本身,在初始阶段可以鼓励学生从这一形式出发,积累自己兴趣和关注所指向的内容,摘录优美语句和哲理语段;评注式笔记进行了较多的自主加工,它是学生个性化自主阅读得以呈现的主要形式,可以记录学生的个人体验、感悟和见解等,比较独立和自由,是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另外,一般来说,对客观性的知识资料,主要是摘录;对需要深入研究的文本,则应指导学生进行较多的思考性评注。需要注意的是:要重视对笔记资料的分类,把相同的资料归在一起,并且要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有利于以后核对和查询,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有效的积累方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特别是终身发展。

3.强化“阅读反思”

批注性阅读和读书笔记都是基础性的,在有了切实的阅读储备和实践之后,对阅读所得进行必要的把控和反思,是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最重要的步骤。“阅读反思”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的提高具有方向性意义。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以看出“慎思”居于整个阅读过程的中心位置,是对阅读内容和阅读经验的梳理总结,对学生后续的阅读行为具有铺垫、蓄势和导向的作用。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从“阅读所得”出发,进行“阅读反思”,让学生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阅读偏差或者错误,不断改进学习行为,从而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至关重要。读朱自清名作《背影》,有的学生在父亲艰难翻越铁道的情节旁边评注:“父亲的行为违反了交通规则,有事故隐患。”对这一段细腻动情充满温馨和感动的情节进行了肤浅而调侃的解读,面对这种或故意或无意的误读,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反思,从情感角度深入理解作者的表达,体会作者笔下所流动的深情,从而完成对阅读行为阅读所得的匡正。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完成,可以由学生个体独立完成,也可以鼓励同学间交流与合作,借助他者发现自己的不足,在自我完善和丰富中提升自己。这种反思是内源性的,积极而主动,切实而有效。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哪一种,教师的方向性和定性性点拨引导都是必不可少的。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篇(6)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264-01

力度空前、理念新颖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想迅速成长,需合理、有效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经过实践,笔者得到以下几点教学感悟:

一、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

至于淡化课堂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笔者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当老师让他们思考下一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前面一道题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怎能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

二、新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怎样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放下权威,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也改变一贯的用词:“使学生……”,体现三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心中应时时、处处装着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选择例题,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坚持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为什么?这还可以从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谈起。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如何?我们的老师现在都会这样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等等。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真的读懂了这个“导”字?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反思教学势在必行

教学中能否取得以上满意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从我的亲身感受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痛苦,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本人有极大的责任心、耐心与勇气,跟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挑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更重要的是加强反思性教学,即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经验理论化的过程;促进教学观念(特别是自身存在的内隐理论)改变的强有力的途径。

四、学生也要反思

如果说老师去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教,那么学生去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学,并且还是我们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那么,高中学生到底怎样进行反思?教学中我始终带着这个问题,思索自己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如何养成?怎样进行反思?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从前人、专家那里吸取精华,特别是有关教学反思与教师反思给了许多零星的想法,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验,不断的否定与修改,逐步形成了高中生如何进行反思的一套做法。

1.反思什么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到底要反思什么?笔者认为大体上可分为:首先应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其中包括得失与效率;其次要求学生对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及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再次要求学生对活动中有联系的问题、题意的理解过程、解题思路、推理运算过程以及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最后还要求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结果进行反思。特别做完题后要及时反思,即把自己的解题过程作为自己研究思考的对象,并从中得出某个结论。

2.怎样反思

有些学生,一上完课,就忙于做数学作业,对于上课内容没有整体把握或没真正理解透,做起题来只会模仿,照搬照抄,不是漏洞百出,就是解题思路受阻,方法欠优等。极易挫伤学生的解题信心及学习效率。因而,学生应作解题前的反思。还可对学习态度、情绪、意志的反思,如自己的身体、精神状态怎样?失败了能坚持吗?碰到难、繁题能静下心吗?自己有能力、信心解决它吗?以前见过它吗?或者是否有类似问题?哪些知识、技能还需回顾、请教等;其次要不断地自我监控。最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主要包括检验解题结果,回顾解题过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还需对涉及的思想方法、有联系的问题进行反思等。

3.反思习惯的养成

要提高学生的反思效果,除了以上这些,还必须讲究科学的方式,提高反思能力。要求学生写反思性日记就是一种不错的形式:

首先,每节课后要求学生写反思性学习日记,使学生超越认知层面,对本节数学知识的再认知,促使学生形成反思习惯,检查自我认知结构,补救薄弱环节。由于时间问题,不可能把上课的精华全都及时记下或理解,通过笔记可以弥补,做好善后工作。做好错题分析、订正工作,完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

其次,写反思日记是一回事,怎样达到更好的效果又是一回事。老师当初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认识到写反思日记的重要性,注重随时翻阅,最好每天抽5―10分钟浏览一下。一个阶段后,老师应做好督查工作,当作一份作业,了解学生存在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反思工作起到监督的作用,直到养成自觉的习惯。

总之,作为一线教师只有积极投入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探索、尝试新理念的内涵,才能更好的挑战新教材的实施。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篇(7)

每学科都有固定的笔记本。记笔记对提高学习效果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笔记是永恒的备忘录,可以给以后的复习带来方便。再一方面,记好笔记可以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到了大学仍然是同样的道理。一般的同学都只能回忆大概,对数学方面的知识尤其容易遗忘,作好笔记就非常必要。第三,记好笔记,可以充分协同各个感官的工作,使得各感官的功能得以和谐发挥。对数学学科,由于动脑的多,详细记录不太现实,就需要有科学的记录方法,记该记的,该听的;针对性听讲,重点、非重点区别对待。那么怎样记好数学笔记呢?下面谈谈具体做法。

二、方法尤重要

1.预习笔记

预习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学新课之前,应该先把新内容看一遍;应该准备个小本什么的,将不会的、模糊的内容记下来;每学科都有固定的笔记本,预习笔记算是整个笔记的一部分吧。

2.课堂笔记

(1)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有的同学反映,课堂上记数学笔记,常感到听了来不及记,记了来不及听的现象。其实,没必要记下所有的东西,应详略得当,提纲挈领。记好提纲,使得一部分内容学下来后,觉得脉络清楚,然后可根据提纲进行回忆和补充,这同写文章之前要定提纲的道理一样,要学会由点到线,再及面。

记提纲也有个度的问题,如果一部内容先前进行了预习,在记录时可以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如果是新学内容或较难理解的内容就应适当详细些,特别是一些经典的解释。另外我们在整理笔记时,还可以进行补充和完善,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按图索骥,研究思路

“按图索骥”这个成语的意思相当于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用在这,虽然有些偏颇,但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数学学习有内在规律可循。数学学习中,一些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解题的训练。一般来说,解一道题,从题意分析,方法探讨,策略构建,过程表达,数学检验等,是个复杂的过程。如果过于详细地作好记录,时间上不允许,也容易造成记了来不及思考的顾此失彼的局面。所以,记思路是切实有效的,有了思路,就像航海时有了航标灯,自然就有了前进的路线和方向。

(3)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首先要关注开头和结尾。这与写文章一样,开头和结尾是对正文的点缀和烘托,引入得当则学起来事半而功倍。善于前后照应,则可相得益彰。老师讲课的开头,有的虽寥寥数语,却是言简意赅,全盘托出重点,有的循循善诱,引经据典,润物无声的引出重点。所以在开头时就能明确提纲、把握重点,记录时就有的放矢。结尾虽话语不多,却是这节内容的精彩提炼和复习巩固的提示。总之开头与结尾有前呼后应、互相启迪的作用,密切关注,必有收益。

(4)疑点难点,反复求证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是很正常的。遇到疑难表明新学的知识或方法有所超越,如果我们发现困难,并克服了困难,无疑是一次进步。

我们特别要关注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有时老师框出、划出,或者用彩色笔写出的东西,正是课程的重点或难点。明确了重点,克服了难点,我们的记录就能详略得当,有价值之体现,前不久清华大学学生的笔记就卖了高价,就是这种价值的体现。

(5)适当补充,强化信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补充一个经典的例题或恰当的比喻来引入概念、突破难点、强化重点、说明方法或优化思维。有的会让我们恍然大悟,有的会让我们回味无穷。记下补充的内容,使得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这些补充内容的功能,把知识理解深刻,把方法掌握牢固。

总结要有系列。每节课有归纳,每章节内容要通过复习给出总结,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也应给出阶段性知识和方法的梳理。在总结时,不仅能给出各个单元的总结,还应梳理出有关单元的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触类旁通,顾此失彼。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篇(8)

一、口译笔记的定义

口译笔记是译员在口译现场通过一定的职业化手段即席、迅速地整理原语思维线路来标定原语内容、关键词汇的提示性笔记,“是记忆内容的载体,但不是信息的文字化”[3],是即席口译理解和记忆的继续,而非纯粹记录性质旨在长期保留记录的笔记。

口译笔记的作用在于“在记录时帮助译员集中精力,在使用笔记时为其做提示”[3],它不能完全代替译员的记忆职能,而是对译员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的提示性补充。

二、口译笔记的必要性

笔记是口译得以圆满完成的重要辅助工具。通常情况下,译员需在现场处理一二分钟至十五分钟不等的发言,口译达到“准、顺、快”的标准,且译员不做任意的概括、缩减或简单的意译。因此口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员在口译表达前能否记录感知信息。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对原语信息的贮存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即全凭大脑记忆与大脑记忆加笔记。而实际口译工作中,大脑记忆加笔记的方式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原因在于:

首先,人脑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记忆功能会受到影响。记忆是人的综合性心理活动,是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输入、储存和重现三个过程。从结构上看,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口译记忆不可能只是简单地使用大脑进行记忆,而需记录一定的笔记来辅助大脑记忆的缺陷。

其次,译员大脑所自动选择记忆的容量,取决于记忆内容的意义性。有意义的句子,人的短时记忆可容纳多个单词,但复杂、合成的冗长复句常会超出人脑的短时记忆量,使人脑语言中枢很难综合处理所听辨词汇信息,因此,人的记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最后,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尽量准确地客观地将原语者的信息传达给译入语者,而不应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取向左右自己大脑对信息的选择记忆,导致最终的翻译偏失。这时,适当的笔记可以帮助译员减轻记忆负荷,在聆听时帮助其集中精力,在表达时起提示作用,这对提高翻译的准确率起着很大帮助。

三、口译笔记的特点

口译笔记有间隔大、空白宽、临时、简要、个性化、提示性强、现场性等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为个性化、提示性强和现场性。

1.个性化指同一人发言,译员不同,口译笔记也不同。译员使用的笔记符号具有私用性、先决性、随机性及简约性的特点,即口译笔记符号并非约定俗成的;译员预先已有一套自己较为熟悉的符号体系;口译符号的“固定”是相对的,其所指必会因交际环境、语境的不同而不同;口译符号尽量少而简,以便记录。[3]

2.提示性强指口译笔记能在译员表达时提供提示信息。口译笔记能帮助译者迅速记下原话的信息要点和关键词,防止口译时信息流失。至于语言文字和符号的选择,因人而异,但译员需要一目十行解读自己的笔记。

3.现场性指口译具有一次性现场应用的特点。一旦口译过后,译员的笔记就失去价值。即使同一口译员做同一段讲话进行翻译,每次对讲话的理解、对主要信息的判断都不尽相同,因此,每次的笔记也不同。

四、口译笔记与速记的区别

口译笔记与速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口译笔记是用文字和符号做记录,而速记是一种符号和文字的转换,即将听到的话先变成速记符号记在纸上,然后将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最后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这种做法在口译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2.口译笔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且便于快速阅读。人们讲话时,句子间有时缺乏逻辑联系,译员要善于分析讲话人的思维逻辑,理顺语句,做好笔记。必要时,根据口译记录做出分析,概括发言内容,摘要译出。

3.在讲话过程中,如果演讲人改变前面讲过的话,速记下来的内容就很难立即跟着改变,而译员在口译笔记过程中可随时调整和修改相互矛盾的地方,保持和讲话人内容的一致性。

4.口译笔记采用个性化的方式记录讲话人的内容,为译员提供简单、明了的提示,便于翻译的顺利进行。速记则是按单词发音规则来记录,速记员在解读速记符号时,只能读出原来语言的发音,不能读不出另一种语言。

五、口译笔记的记录技巧

1.先理解,后下笔。

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而非语言行为,口译的任务是传送意思,目的是保证交际。为达到该目的,听懂语言、理解说话人的意思是口译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记笔记时,应做到“先理解,后下笔,记内容,弃字面”,且以听懂语言、理解意义为前提。口译员在做笔记时,应以中心思想为主要线索,在听的同时,大脑紧随说话人的思维积极活动,先记住段落大意和具体反映段落大意的意思单位,快速识别并捕捉核心语句,同时,动手做笔记。译员所做笔记中的主要内容应是核心语句中的关键词汇,即意义单一、准确,不产生联想,在句中承载主要信息的词汇,如表达数量、质量、定值、时间、地点等词汇。

2.恰当使用符号和缩写。

在口译过程中,几乎没有译员能做到聚精会神听的同时毫不遗漏地记下讲话者的每字每句。因此,为了尽可能完整恰当地以译入语重复讲话者的意思,符号和缩写的应用至关重要。口译员在进行正式工作前应有一套自己熟悉的符号和缩写体系,此外,不同场合下,口译员可运用一些临时发现的符号帮助其提高口译笔记的效用。用以表达讲话者发言意思的符号或缩写不必约定俗成,而应是译员自己能理解的,简洁的,可熟练使用符号和缩写。符号和缩写的选择,不必拘泥于纯原语或纯译入语的形式,而应因人而异,灵活应变。

3.巧妙运用图式。

介绍性内容是口译中的常见内容,如:介绍某一人物、地区、事件等内容的口译。针对该类材料的口译,译员可在口译笔记中恰当地运用图式,这将极大增强口译笔记的信息量,提高口译工作的效率,对缓解口译员的精神紧张亦有一定好处。

六、结语

口译是一种即席性很强的语言符号转码活动。口译笔记是口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能突出讲话者的话语中心,提示难点,给口译者的短时记忆提供帮助的笔记即为有效的笔记。在口译活动中,口译员应在理解讲话者话语内容的前提下动手记笔记。在记笔记过程中,可使用一定的符号和缩写,必要时,还可运用图式辅助记笔记。通过反复实践,逐渐掌握一套自己的笔记体系,而非某种约定俗成的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念[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篇(9)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个行业对外沟通交流变得越来越为广泛。外事活动的增加,对口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口译绝不是仅仅学好了外语即可胜任的,这一点已基本上成为人们的共识。高端翻译人才――优秀的会议口译员将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交替传译是指讲话人说完一句话、一段话,甚至一整篇话后,由译员在现场立即传译给听话人的口译方式,也称即席翻译或连续翻译,常见于正式会见、政治会谈、外交或商务谈判、记者招待会等正规场合。(黄建凤:2005)它要求译员拥有良好的记忆、准确的表达,并能灵敏快速地做出反应并完成交际的接力。另外,译员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笔记技巧,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学员经过专业训练以后要求能够出色并熟练地运用各种口译技巧。最近几年,口译教学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实际的教学和培训过程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员,都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针对交替传译中技能培训以及教学材料的选择进行分析,以供口译培训借鉴和参考。

1.技能培训

口译技能是指运用所有知识进行口译交际的能力。这其中包括瞬时记忆、口译笔记、概述、释译、应对策略(如不会以怎么办,听不懂怎么办),等等。(陈菁:2002)口译受时间限制,译员必须快速、准确地传译出说话人的信息,即“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提取主要大意。在记忆能力、口译笔记、数字口译、专题口译等训练步骤当中,口译笔记的技巧对于译员信息的加工和理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线索。笔记技巧运用得当,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缓解译员的记忆压力,减少信息处理分配时的困难,快速准确地传出译文。然而,在实际的口译过程中,译员所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尽力处理好注意力的分配。塞莱斯科维奇所主张的“传讯不传词”早已成为口译公认的原则,在口译的过程中,无论涉及听或说,都还是以“具有信息意义”为判断的基准。(杨承淑:2005)因此,译员应该尽力把重心放在听解上面,适当地进行预测,而决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特别是当说话人语速较快,数字较多,说话者带有某种口音的时候,口译员对信息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简洁清晰的笔记应该只是作为辅助译员记忆的一个引子,一种手段,帮助译员在抓住了说话者的逻辑的前提下完成信息点的联结和信息的准确输出。

然而,要做到使笔记注意力的分配只占译员整个口译过程注意力分配的5%这一理想目标,并实现顺、准、快的目标,如若没有大量的实践积累,这一目标或者说这一技巧将是很难达到的。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口译过程当中,如果不适当地强调记忆的训练,译员有可能会更多地依赖笔记,而忽略了记忆的训练,因而造成口译笔记过于详细,这样的结果使译员无法正确理会说话者的逻辑或者是无法读取自己的笔记,迷失在某些细节当中,笔记反而成了译员的一种包袱,一种束缚。因此,培养和加强译员积极运用短时记忆的意识,再辅之以笔记的训练将有助于译者正确处理好注意力的分配,从说话者的逻辑及语言结构入手,使听解和笔记共同为表达输出服务。

2.材料选择

国内外口译研究者对口译模式进行的研究均认为口译训练应以口译技能(技巧)为主。(仲伟合,2001:31)因此,在实际的训练当中,教师应该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广泛选材,遵循实践性的指导原则。真实的选材非常适合口译的教学,因为它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语境。真实的材料有利于在课堂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和现场的压力感。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学员能够真切地感受口译的本质理解口译的操作过程、职业特征、处理策略等等。通过适当点评以及与学员之间的互动讨论,教师可以得到最为及时的反馈,并把反馈的信息及时反作用于教师的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在实际的教学选材方面,虽然各学校侧重点可能略有不同,但是内容及范围不外乎政治、经济、教育方面,这也反映出了市场对译员的需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材料是否顺应市场的需求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实现。提高和改善口译教学的效率,使培养的学生能最快地适应职业的要求,对培训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条件允许,且每学期的课时能够得到充分保证,我们在积极开发真实的录音材料的同时,尽可能地收集整理一些真实的口译视频材料并为教学服务,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此类材料提供的一些附加的信息,比如公司产品的演示,说话者的表情或者手势等,一方面有助于学员准确有效地传译,另一方面,材料中传达的信息将有助于学员更为直观地了解口译的实际操作过程、职业译员的风范以及职业译员所应该遵守的操守规范,使培养出来的译员更具职业精神。

然而,要收集到质量较好且可用于教学的视频材料,将给教师增加额外的教学负担,而且一些资料或是出于商业机密或是出于其它原因,单凭个人力量去查找收集,实属不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资源共享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操作也更加得简便。因此,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广开渠道,为教学融入新的资源成为了可能。教师有选择性地向学员推荐一些网站,鼓励学员积极动手实现资源的互动分享,相信必将对教学有所帮助。笔者发现,一些网站(如i-bbw)提供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材料,并且集中了许多口译从业人员及口译的爱好者。学员通过网络可以网罗更多的信息,用以提高自己的口译水平。

此外,在专题口译阶段,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材料,查找专业名词,以减少学员因材料的陌生而增加的处理困难,让译员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口译技巧的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学员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结语

在交替传译当中,译者要不断地练习和总结经验,不断地积累相关的学科知识和灵活的语言表达形式。经过学习和锻炼,在口译教师的帮助下,学员对口译工作将会有更多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对于“听”、“写”、“译”之间的注意力的分配与协调,职业译员的风范、礼仪、演说技巧等方面也将有更深的认识。这些知识对于学员在以后做好口译,胜任各种场合的口译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要做好口译工作,没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是断然不行的。因此,唯有对口译工作保持真挚的热情,不断刻苦地训练,才会不断地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5.

[2]陈菁.从Bachman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模式看口译测试中的重要因素[J].中国翻译,2002,(1).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篇(10)

一、教学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到高中同学们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笔者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教学的规律与方法供大家学习参考。大致是这样:

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笔者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15分钟的阅读,笔者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 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笔者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为今后考上大学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老师经常提醒同学们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做实验,大家才会理解化学知识。

3.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强调观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笔者还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笔者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拨。通过这些课堂实验,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也很规范,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的化学教学让学生的学习的印象深刻。

化学反应工程笔记篇(11)

在多媒体课堂上,教师可从繁重的书写中获得“解放”,但教师必须进行细致的课前准备,对大量资料筛选,精心准备课件。随着课堂信息量的增多,教师还要掌握好课堂节奏,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讲授的同时突出重点。

(二)课后归纳要求高

多媒体课堂上,学生面对较大的信息量,必须快速找出重点,做好笔记,以便日后复习。由于多媒体资源形式的多样性,课件中的大量图片和视频内容无法记录,加上课件的播放速度较快,学生对很多内容来不及记录,必须在课后及时对课堂内容进行回忆、归纳,对笔记进行整理补充。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下记笔记的必要性

相对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大大减轻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压力,使课堂上的“教”和“学”变得轻松,但对教师和学生的课下投入度却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精力进行课前准备,学生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进行课后的笔记整理。记笔记是一个对知识主动接收、理解、记忆、归纳和再输出的过程,从感官方面来讲,它是一个经耳朵听、眼睛看、大脑理解、记忆、加工后由手再输出的过程。记笔记是学生学习最有效的辅助工具,但是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这种“必要性”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记笔记的特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板书的形式向学生讲授知识,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记笔记,课后借助笔记进行复习,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教学模式。板书授课具有即时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理解课堂讲授知识,但课后容易遗忘,必须通过记笔记来“刻录”课堂内容,以便日后复习,这是笔记的第一个基本功能,即外部贮存功能。根据我们的调查,传统课堂上只听不记的学生只能记忆教师讲述内容的50%—70%,尤其是对知识的细节记忆不清,而且由于没有笔记辅助,课后复习感觉无从下手,而记笔记的学生几乎可以完整地记录课堂讲授内容。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笔记的外部贮存功能尤为突出,可以认为记笔记是一种“刚性要求”,若不记笔记就无法学到全部知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下记笔记的特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笔记的作用被默认为外部贮存功能,实际上笔记还有着编码功能和增强课堂专注度的功能,只是由于外部贮存功能太过重要,笔记的后两个功能被忽视了,而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这两个功能则突显。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复杂性和高要求等特点,因此多媒体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均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直观性和复杂性有着一体两面的关系,直观性会造成课堂信息量的增大,从而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复杂性,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反映在记笔记的方式上,又呈现出了两面性。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复杂性特点,决定了笔记的外部贮存功能难以发挥,因为多媒体课件演示的信息量超过了学生的记录能力,学生的书写速度远不及课件的演示速度,而且图片、声音、视频等演示资料也无法记录。但是从笔记外部贮存功能考虑,课件和笔记同样具有可保存性,学生通过拷贝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借助课件进行课后复习,同样可实现课堂知识的再现。因此,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通过拷贝教师的课件来取记的外部贮存功能。随着笔记外部贮存功能的弱化,笔记的编码功能突显。编码功能是将记笔记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进行分析。

这一理论认为:记笔记行为本身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提高注意力,促使发展精细思维,组织记忆和形成迁移,从而较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编码功能与外部贮存功能是同步实现的,只是外部贮存功能太过重要,学生往往意识不到编码功能的存在。而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从繁重的课堂记录中“解放”出来,但课后要花更多时间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构建整体性的知识网络,然后以笔记的形式将知识归纳后再输出,从而使笔记的编码功能得以发挥。一方面,对知识重新组织和理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将课堂内容理解、消化;另一方面,多媒体课堂中较多的信息量也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后进行梳理,否则难以将繁杂的知识全部理解记忆。由此看来,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笔记的功能由外部贮存向编码转移,角色由记录工具向再输出工具转变,但是“记笔记”仍然是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其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下记笔记的要求与问题

随着笔记的功能和角色的转变,学生在记笔记时应有意识地突出笔记的编码功能。书写是将意识中凌乱的知识有序表达出来的过程,亦是将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因此在记笔记时如果能有一定的策略,会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梳理。通过有策略的记录,可以勾画出知识的整体结构,使学生脱离“管中窥豹”的尴尬局面。线性策略和矩阵策略是两种常用的记笔记策略,但根据笔者平时对学生的观察,时下大学生对记笔记策略的认知并不熟稔,甚至可以用“生涩”来形容,在记笔记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笔记仍停留在简单记录水平,对笔记的利用不能与课件有机结合。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记笔记问题的调查分析

为了详细了解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的记笔记现状和对记笔记策略的认知程度,笔者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问卷以传统教学模式为对比,了解了时下大学生记笔记的现状,分析了多媒体教学对大学生记笔记行为的影响,总结了大学生记笔记的策略以及存在问题,问卷还调查了大学生对笔记和课件的利用率等问题,并对性别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考量。本次调查,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理学、农学和水建四个学院发放问卷280份,收回270份,选取234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参与调查的学生以一至三年级居多;各学院被调查人数被控制在总人数的1/4;男女比例基本上为1:1。

(一)大学生记笔记和课件拷贝情况

表1列出了大学生在板书和多媒体课堂上记笔记情况的调查结果。在板书课堂上,记笔记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79%;在多媒体课堂上,记笔记的学生约占总人数的60%。总体上,无论采用何种授课方式,记笔记的学生均占多数,只是在采用多媒体授课时,有19%的学生放弃了记笔记。表1的调查结果还显示了男、女生记笔记情况的差异,不论采用何种授课方式,不记笔记的男生均多于女生。这一方面与女生天性细心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从学科特点和对学习不同要求方面考虑,男生较多分布的理工科需要更多的逻辑思维,而女生分布较多的文科则需要更多的记忆,因此表1的分布情况也符合常理。大多数学生对笔记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仅少数学生认为课件可完全替记。随着多媒体课件地位的日渐突显,所有学生都会在课后拷贝教师的课件,少数学生是向教师直接拷贝,多数学生是向同学间接拷贝。这组数据表明,时下大学生对多媒体课件有相当的依赖性,学生会把课件作为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料。远小于表1统计的多媒体课堂上不记笔记的94人,这表明即便不记笔记的学生也认为笔记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有158人认为课件可部分替记,这部分学生认为虽然课件中包含了笔记的内容,但笔记能帮助加深对课件内容的理解,这部分学生对课件的作用有着辩证的认知。另外,男、女生在拷贝课件方面无太大差异,但由于女生记笔记的比例高、笔记质量好等因素,使得一些男生“被迫”认为课件可以完全替记。

(二)大学生记笔记的内容和策略

大学课堂讲授的知识体系复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知识的脉络变得清晰,但增加了课堂知识量。而课堂上学生能够接收的知识量是有限的,必须配合课件和笔记的外部贮存功能,才能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因此笔记的记录效率要高,记录内容要讲究,记录方式很重要。表3列出了大学生记笔记内容和方式的调查结果。在采用板书授课时,记笔记的186人当中,有86%的学生记录全部或重点内容,仅有14%的学生只记录不懂的内容。而在采用多媒体授课时,由于课件中包含了课堂讲授的全部内容,课堂上即便不记笔记也可拷贝教师的课件来弥补,故在记笔记的140人当中,仅有43%的学生记录全部或重点内容,其余57%的学生只记录不懂的内容,此时的笔记只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其外部贮存功能基本上被课件取代。另外,由于男、女生在思维方式和性格方面的差异,不论采用何种授课方式,女生的笔记都较男生更加详细,表3的数据有所体现。除了外部贮存功能,编码是笔记的另一个重要功能,记笔记过程可促进学生对课堂信息进行编码,而不同的记笔记策略会产生不同的外部贮存和编码功能,因此记笔记的策略是记笔记时不容忽视的问题。表4列出了大学生记笔记策略的调查结果。线性技术和矩阵技术是我们常用的两种记笔记策略,从表4的数据来看,在记笔记的186人当中,只有20%的学生在记笔记时会注意策略,其余80%的学生在记笔记时根本没有策略可言。由此看出,时下大学生虽然对记笔记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但对于“如何记,用何种策略记”没有认知,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记笔记还有策略可言。过与学生交谈发现,造成表4结果的原因有两方面。主观原因是学生缺少主动思考的精神,懒于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和再加工,这是时下大学生记笔记的一个通病。客观原因是多数学生对“记笔记策略”的概念浑然不知,认为记笔记就是照搬教师的板书或课件,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从来不知道记笔记还有策略可言。这一点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误,平时只注意向学生讲授知识,却忽略了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

(三)大学生课后利用笔记情况

大学课堂讲授的知识量较多,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细化思考,对知识的学习主要放在课后进行,因此笔记的课后整理是大学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环节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复习,更是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对知识梳理、细化和再编码的过程。表5列出了大学生课后对笔记利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在采用板书授课时,在记笔记的186人当中,只有8人课后对笔记进行复习和整理,有32人只复习但不整理,这两项占总人数的21%,其余77%的学生只在考前复习时才用到笔记,另外有4名男生虽然记了笔记但从来不用,占总人数的2%。在采用多媒体授课时,在记笔记的140人当中,同样只有8人在课后复习并整理笔记,有38人只复习但不整理,这两项占总人数的33%,其余67%的学生只在考前复习时才用到笔记。根据表5的数据,不论采用何种授课方式,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笔记的重要性,但这种“认识”更多偏重于方便考前复习,笔记在记录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被翻阅,笔记的辅助梳理知识点和联系前后知识等编码功能化为虚无,更别说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发现问题了。另外,女生课后主动复习、整理笔记的人数明显高于男生,但只在考前才复习笔记的男、女生人数持平。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由于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记笔记的总人数有所降低,而对笔记的利用率有所提高,不过多数学生仍是将笔记当成应付考试的工具。表5的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下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不少学生认为大学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一点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四、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总体上能够反映出多媒体教学对时下大学生课堂笔记的影响。

第一,大学生对笔记重要性的认知是足够的,认为记笔记是有必要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学生对多媒体课件有很高的依赖性,认为课件是一种方便贮存知识的工具,通过拷贝课件可大大减少记笔记的工作量,代替笔记的外部贮存功能,因此在采用多媒体授课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放弃了记笔记。

第二,大学生能根据授课方式和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记笔记方式,在采用多媒体授课时,学生记笔记的方式有较大变化,更多学生倾向于记录重点和不懂的内容,但对记笔记的策略仍缺乏认知,多是随意记录。

第三,大学生对笔记的课后整理和利用率很低,仅有少数学生会在课后对笔记进行复习和整理,多数学生只是将笔记作为考前的复习资料,因此笔记的编码功能基本不存在,尤其是在拷贝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后更是这样。

第四,女生在笔记的课后复习、整理方面更加主动,其他方面男、女生之间差异不大,但仍显示出女生记笔记比男生更全面、细致的特点。

第五,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有不少学生认为大学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一点要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五、建议

时下高校教学模式正由传统教学向多媒体教学转变,而“教”和“学”的转变脚步滞后,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模式不符,在记笔记的重要性得到共识的基础上,建议以抓好学生记笔记为突破口,加强学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第一,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进行“记笔记重要性”方面的宣传,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就对记笔记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认识。每学期以学院为单位定期开展优秀笔记评选活动,将学生记笔记情况列入平时成绩考核内容,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记笔记的重要性。第二,学校开设关于“记笔记方法和策略”方面的选修课,让学生学习不同的记笔记方法,充分了解各种记笔记的策略,让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找到合适的记笔记策略,鼓励学生采用更科学的矩阵记录法。

第三,采用多媒体上课的教师在讲到重点、难点时,提醒学生记笔记,并给出适当的记录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记笔记的意识。鼓励学生作两本笔记,一本是随堂笔记,用于即时记录教师课堂讲授内容,另一本是课后笔记,是学生在课后复习时结合随堂笔记和教师的课件归纳、整理的。

第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尽量少用静态的文字内容,不要把讲稿直接打到屏幕上,更不能照着讲稿读。对重点、难点,讲义上讲述不清、学生容易误解的,或者教师有更好讲述方法的内容,在课件上进行标注,予以详述,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理解和记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