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7 15:03:07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篇(1)

综观当 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初中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善;初中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初中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初中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初中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初中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初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初中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初中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初中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初中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初中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初中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初中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

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初中数学的激情。

(2)初中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初中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初中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篇(2)

关键词:小学 数学 美育

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美的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数学中存在美,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赏识。英国人罗素曾讲道:“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只要我们稍加深入地挖掘,就不难发现数学美的重要特征:简洁与灵活,对称与和谐,想象的丰富,逻辑的严谨等无一不蕴于小学数学之中。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美育的根本

1.语言表达力求逻辑、形象、富有启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信色。数学语言的严谨逻辑、声色并茂,不仅可以创造愉悦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机性,而且能使学生皮到美的熏陶。如教学“直线概念”,教师在黑板上画线可告诉学生:这条线没有端点表示向两端无限延长,它穿过教室,穿过云天,还在元休止地延伸着。形象化的语言,会使学生对直线特点有深刻的了解。逻辑性的语言,可以引导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例如教学“方程”概念,要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方程,再考虑这个式子是否符合方程的条件,然后判断这个式子是不是方程。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譬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前面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用了割补法,求三角形面积用了拼凑法,才弟形面积求法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呢?这样引导,可使学生的思维很快活跃起来,此时再动手操作试验,学生容易理解.产

2.板书设计讲究规范、合理,体现整体性。板书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直观形式,多以纲要信号的形式反映出教学过程,还有利于陶冶学生追求美、欣赏美的情操。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板书,教学中注意板书清晰正规,条理清楚,布局合理,重点内容要用彩色粉笔匀画。

二、教学活动愉悦化

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兴趣的保持的持久程度。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形成与保持,仅靠简单的数学学习目的教育是难以奏效的,教师必须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通过提示数学知识蕴含的各种美和教师科学施教的艺术美,去感染学生,去唤起他们内心对数学知识的爱,才能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变为对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多样化、形象化的教学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是实施愉快教学的有效方式。有经验的教师常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数的认识和有趣的图形巧妙地结合起来;在中年级数学教学中,把千、万、亿等大数的学习与祖国的山川河流、海域疆办、人口数量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他们深知;联系实物(实际)比单一的读数,数数更有趣。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引领学生领悟美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没有缤纷的色彩,没有美妙的旋律,只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法则或公式等,这就需要教者巧用各种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从而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帮助学生领悟其内在的美。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当普遍的今天,可以把情景图等教学内容制作成动画课件,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画面动作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创设学习情景渲染气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鲜艳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图像生动逼真地显示了图自然而然地展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美的情景。使学生们展开了联想和讨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已然写在脸上。

四、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最终目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它是反映学生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美的追求的一个重要动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均已表明: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有不怕失败的心理,有自由发挥、充分交流的机会,有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思维才会进入最佳时期,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进而创造美。

总之,数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数学的课堂时时闪烁着灵动的美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立足于新课改探索,以美育为己任,充分利用教材、资料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并在平时教学中深入挖掘和提炼数学中美的因素,充分地展示数学美,诱发学生审美情趣,不仅可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更加生动、愉快,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并在美的气氛中体验美的乐趣,享受美的快乐,在美的陶冶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篇(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52-01

初中数学教学的美学教育,是把数学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教育活动,为了保证这个活动顺利进行,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不断更新教学语言,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数学美学教育的彰显形式,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教学效果。同时,数学教师平时要多读一些美学书籍和文学书籍,用美学的概念和表现形式去探索数学中的美,用文学书籍中呈现出来的美好艺术享受去触摸数学中的美,寻找数学中的美。美无处不在,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去探索和发现,让“美”贯穿数学教学始终,终结数学课堂枯燥的时代。

一、美学教育可以助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最佳时机。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培养技能的方法很多,譬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创设思维境界,使学生对数学所彰显出来美让学生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感受最深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也就进入了最佳时期,他们会感受到数学中彰显出来的美,从而体验到喜悦和成功后乐趣。数学美的诱发力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陶醉在了数学美的愉悦之中,思维能力得到井盆式爆发。

二、美学教育可以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长期以来,困扰老师们的教学难题是学生对数学课没有兴趣,课堂上打瞌睡或人在教室心在外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数学课堂上严重捣乱,破坏课堂纪律,与老师唱反调。要彻底改变此种打瞌睡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数学的美学教育上下功夫。为了达到美学教育的效果,可以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用处。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奥妙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献身数学的光荣。还可以把数学教学作高度生活化的处理,让数学书上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都能找到影子,学生会觉得他没有白学数学一场,如此,学生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三、美学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的美学教育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美学特征可以将数学枯燥的符号和公式形象化,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利用了美学教育的数学课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会从直观形象上升为理性形象,使学生易于接受。另外,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图形,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创设思维情境,把数学美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另外,多媒体教育也是一个能将数学教学美学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多媒体的美化,能使许多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用多媒体,许多需要老师费劲口舌才能表达清楚的概念等,学生会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得到深刻感悟。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篇(4)

1.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段叙述:“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适当反应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这一阐述,在肯定数学是一种文化的同时,也肯定了数学美是数学课程的一部分,明确回答了数学教育实施美育的问题。可是不少数学教师,或迫于升学的压力,或对美育及教育价值缺乏认识,往往在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实施美育这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

2.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价值

(1)用数学的美引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在数学思维的各种优秀品质中,创造性是最可贵的,也是最难培养的,用数学的美来引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数学的严谨在某种情况下受到了破坏,失去平衡,形成了矛盾,这正是创新的良机。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是多少?历史上有过激烈的争论,当时研究数的范围只是整数和分数,那么就不可能用当时的任何数来表示这个长度,一位年青的数学爱好者出于对数学的不懈追求,别出心裁地创造出无理数,打破了僵局,使数的概念里程碑式的发展。

(2)用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迫于压力的学习缺乏的是恒久的动力,没有热情的学习取得的是迅速的疲惫,在这种状态下别说创造灵感,就是正常的学习也难以坚持,而数学美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热情的催化剂。著名数学大师陈省一再强调“数学好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说过:“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千姿百态,壮丽多彩,引人入胜的。”数学为什么“好玩”?数学凭什么“引人入胜”?因为数学美啊!数学就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当你真正走了进去,就会领略到其中的奥妙,奇异,魅力和威力,就会流连忘返,乐此不疲,数学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愉快的享受,高尚的娱乐,这应该成为所有数学教师终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3.数学教育中美育的具体实施

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美育离不开具体的内容,只有结合鲜活生动的实例,巧妙展示数学美的特征,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引导学生体验教材中的数学美。数学美其实是一种很含蓄的美,它不可能象看工艺品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是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美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尤其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增加了许多插图和阅读材料,其目的之一就是尽可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加深学生对数学美的理解。

例如:华师大版八下教材在《勾股定理》之后安排的阅读材料——美丽的勾股树,使得学生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同时又发现了它的美学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勾股的研究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如:八年级(上册)教材第85页介绍了杨辉三角,从表面上看,是一些枯燥数字的堆积,但从理性上去认识它,却在严整的排列中,有优美匀称的规律,犹如一座数的山峰,融合了数学和谐之美,这些枯燥乏味的数字组合,就产生了神奇的力量,令人赏心悦目!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数学教学如果仅就内容进行教学是相当乏味的,只有把所要教的数学内容融入生活,让学生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数学的美才能显现其动人的色彩。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使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美。

例如:教学“黄金分割”时,可介绍其美学价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人体躯干的宽与长之比等于0.618时,就显得匀称:支持人主持节目时,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位置,不显得呆板,声音传播效果最好等,如此讲解,既展示了数学广泛的应用,又体现了数学美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美。又如:学习过二次函数的图像后,带领学生观看广场上的喷水池,那随着声音声此起彼伏的水线,一会儿高矗云霄,一会儿盘旋而下,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3)引导学生感受教学过程中的数学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把数学美反映出来,向学生展示各种数学美,学生才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美,在美的意境中不断受到感染,熏陶。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美观,整洁。规范的板书来陶冶学生爱美,欣赏美的情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实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还可以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数学美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的结论充实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再如,在分别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y=a x2+k,y=a(x-h)2+k的图像和性质以后,引导学生挖掘他们的内在联系,发现前两种函数分别为第三种函数令h=0,k=0和h=0的特殊形式,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容易记忆,便于掌握知识的本质,并从中感受了数学的统一美。

(4)引导学生品味解题过程中的数学美。学生解题时,一旦发现题目提供的知识信息与自己的审美情感相吻合,就能正确,快速的确定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数学解题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情感支配下对数学美的追求。

例如:两个不相等的实数a,b满足a2+2a=1,b2+2b=1,求a+b的值。

解题思路:由已知容易发现a,b为一元二次方程x2+2x=1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再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数关系得:a+b=-2.

将这种方法与直接方法解出a,b,再分类讨论作比较,就发现要简洁得多,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简洁美。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篇(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85-01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倾力于学科知识的灌输、解题方法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强化,对学生情感的促进和思维的发展只是流于形式、停于表面,更别提引导学生畅游数学世界,感受数学的美丽与神奇。其实,数学是一门魅力无穷的学科,并不是想象中那般抽象、乏味,要真正地学好用好数学,教师必须关注数学课堂中的美育元素,努力引导学生去感受数学世界之美和数学学习之乐。

一、在教材内容中挖掘数学美

数学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其内容包罗万象、美妙神奇,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为开展数学学科教育的重要载体――数学教材,其科学地处理了数学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教师教与学生学、智力因素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把数学学科的图形美、数字美、符号美、逻辑美等元素有机整合并融于数学教材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美的存在,感受到学数学是快乐的,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保障。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调动孩子们学习和认识圆的兴趣,带着对圆形的喜爱走进课堂,笔者出示了一些圆形的手工作品,如贺卡、书签、钟面、五环、车轮等,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必然兴趣倍增;认识并了解了圆的特点后,笔者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画一幅基于圆形的生活日用品,并全班交流展示,再次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是无处不在的。

二、在教学情境中创造数学美

学科教学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情境而存在的。研究表明,教学情境的创设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极为有利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教学而言。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动态化、趣味化和系统化,能够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带上一定的目标任务走进课堂,走进学习,使学生感到学数学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是一个挑战自我、战胜困难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知识,不断寻找知识与技能的转折点,寻找目标与现状的平衡点,寻找课堂与自我的融合点,从而不断地创造美丽的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创设了“小商品交易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进行小商品的自由买卖,每种商品都标有不同的价格,每位学生都配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玩具样币)。活动中,孩子们的买卖声不断,交易气息十足,教室成了真正的商店,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是情境激活了数学课堂,释放出数学课堂的美丽与和谐。

三、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美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如果只是凭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那么所获得的美感只是停留在表面和浅层,自然是不深刻的;如果要使这份美感进入深层和本质,必须在感知美的基础上依靠学生的亲身经历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才是唤发学生对美感认识的强大动力。数学教师可以充分根据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科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有趣的操作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画画、摸摸、量量、拼拼、折折等,让学生的头脑和双手动起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在活动任务的驱使下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不断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物体》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巧手辨物体”的游戏活动,将若干不同形态的物体置于一个布袋子中,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球体等,请学生上来伸手到布袋子中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物体的名称;或者让学生根据物体名称从布袋子中摸出相对应的物体,比一比谁说对或摸对的次数多,给予表扬。这样,学生在经历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数学学习之动态美。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也应实现现代化,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融入尤为重要,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育,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情感教育应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能够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有效。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通过有效策略而融入情感教育。

1 情感教育与初中数学的联系性

初中数学教学和情感教育之间联系密切,主要表现在:首先,将情感教育融入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加强素质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相互依存和促进,只有实现二者的统一,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动力。其次,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和人格的健全时期,通过融入情感教育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学生情商水平,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最后,通过情感教育,师生在课堂中能够加强情感交流,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因此,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2 情感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由于数学学科与人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从教材中获取诸多情感因素,为情感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在“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学校为背景,向学生提问,如“初一年级共有多少名学生”等问题;也可以建筑工程为例,问学生“材料保管员应如何记录每日材料的进出情况”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调动,并对课堂教学新内容有着强烈的渴望。受好奇心的驱使,初中学生求知欲望逐渐强烈,与此同时,教师引入新课,能够将学生饱满的情感释放,是情感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成功举措。

(二)教师对学生情感意识给予肯定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意识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积极情感不断积累,为未来学习提供充足动力。在某种程度讲,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决定着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并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在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基础上,使学生积累情感。例如,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学习中,教师首先创设思维情境,鼓励学生对相关统计问题进行思考;其次,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小组成员通过合作探究而进一步研析问题。基于此,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而且是教师对学生情感意识的最大肯定[2]。

(三)揭示教材中的内在美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内在美因素,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融入情感教育,可进一步揭示教材中的内在美。首先,初中数学教材中具有语言美。概念是数学知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浓缩,其语言具有精炼、精确、集约等特点,彰显其无可比拟的语言美。其次,初中数学教材中具有数字美,如圆周率π=3.1415926...是无限不循环的数字,彰显数字美。再次,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数与形的结合美,如函数、几何图形等。最后,数学具有对称美,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学生可深刻体会数学的内在美。对此,通过揭示教材中的内在美,可增强情感教育效果。

(四)情感教育的延伸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好应用情感教育,有必要做好课堂延伸活动。例如,在“图形认识初步”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而实施活动课,该课程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在情感教育延伸中,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引导初中学生开创思维和实现个性化发展,根据实际需求而设计长方体包装。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升华,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陶冶情操,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高效实施有利[3]。

3 结论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融入情感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而且可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情感教学的有效应用,教育工作者能够走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推动初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对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情感意识给予肯定、揭示数学教材中的内在美、实现情感教育的延伸,有利于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明的繁荣与成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近些年来,已有不少学校尝试在各学科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结果大多是成绩与问题并存。

一、素质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每个学科都具有自身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些特点,那初中数学学科来说,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相比,它具有更鲜明的特点,如抽象的内容、严谨的推理证明以及固定的答案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学科的特点,将素质教育理念与学科特点完美地结合起来。一般来讲,素质教育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思想品质,是提高我国民族凝聚力、维持政治稳定的基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这样两种方式实现: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我国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从而自然而然地萌生爱国主义情感;其次,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既能训练数学思维又能体现爱国思想的题目,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感情。

2.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指在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与相关理论,以便使学生从小养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初中数学知识本身便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发展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因素,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这些理念来阐释所教内容,既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所学内容,又可以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产生感性的体会和认知。

3.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实践表明,初中数学教育的功能除了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习惯的重任,真正地实现促进学生终生发展的目标,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受用终身。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主张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综合素质,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智力与潜能,旨在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符合人类的发展规律及社会的客观需要,对教育的进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相比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更加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和成长空间。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从这个层面来讲,素质教育应该也必须成为初中数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的策略和方式

1.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不合时宜的、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是开展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当然,教师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真正发挥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除了向他们传授数学知识,还要注重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渗透素质教育,认真设计教学方案,营造生动逼真的课堂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参与,开动脑筋,认真探索,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2.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为学生的学习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情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媒介,可以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促进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构建良好的双方关系,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这样一来,便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毫无负担地轻松地进行学生活动,得到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3.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

素质教育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数学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中所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逐渐使学生学会发现数学美、体会数学美、欣赏数学美的能力。数学美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圆、三角形、正多边形等数学图形中蕴含的美,数学公式中体现的美,数学定理和性质中的美等。教师在讲课时若能有效利用这些内容,将会使创造出充满数学美的课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握好教育方法,有效渗透数学美,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总之,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责任,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篇(8)

教育目的,或曰教学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问题,是这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教育目的一旦确定,必将制约、影响着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实施操作。本文论述的 是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在论述该目的之前,让我们对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受众进行一番了 解。

美术教育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如以年龄分段,有学前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美术教 育,大学美术教育,直至老年美术教育等等;如以教育场所的不同来区别,则可分为学校美 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等等。应该承认,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场所的美术 教育目的的定是各不相同。本文涉及的美术教育的受众是: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 中的全体学生,年龄在十二岁至十五岁之间,学习形式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

初中美术教育要达到怎么样的目的?九二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 用》是如此表述的:"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 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教育学》又作了如此诠释:美术教育的目的分为一般目 的和具体目的,一般目的中包括智育目的,德育目的,美育目的;具体目的则包括:提高学 生 美术"双基"水平,提高学生美术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教育部体育 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美术教学学》,P49~52,高等教育出版社。

看了以上这些文字,一个基本感觉就是:上述教育目的内容繁杂,目标繁多,多头平行,条 理不清。可以想象,有关专家学者在制定初中美术教育目的时,太想面面俱到,恨不能穷尽 有 史以来出现过的所有的关于美术的教育目的。于是乎,这个教育目的的字里行间,处处与历 史 上曾有过的如技能教育、审美教育、情操教育、能力教育、个性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目的 论一一暗合,真不愧为集美术教育目的之大成。遗憾的是,这教育目的只是出自一些人的想 当然耳,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初中阶段美术学科的特点,与学校的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尚有不 少差距。

教育目的应该体现学科特点,联系实际,准确明了,切实可行。本文认为,初中美术教育应 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具体说来,就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 别美等能力为主要目的。

原因如下:

应该看到,初中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这从近年来国 家对有关美术教育的师资培训、设施添置的投入不断加大可得到印证,这也令从事美术教育 的教师感到些许的欣慰。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 育作为首选,语、数、外等应试学科可谓是重中之重,是学生竭尽全力学习的内容。可以断 定,此种状况在相当的时间里不会改变。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 少人视作"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在这些人眼内,所谓美术教育的价值、功用,仅 仅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甚至连这样的程度都尚未达到。当然,也有极少数初中学校的极少 数班把美术学科作为"特色",但其办学目的直指升学,其教学目的与正常意义上的初中美 术教育目的不可同日而语,此应另当别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就在学校美术教育遭遇冷落的同时,整个社会对美的追求却是日甚一日 ,这种追求已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冷热相对,形成强烈反差,而初中美术教育就在 这样的无奈和夹缝中自得其乐地生存。

面对尴尬境况,要实施、完成《大纲》中提出的如此众多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教师的教,还 是学生的学,都很难与实际情况合拍。与其泛泛而谈地广提目的,不如实实在在地明确主要 方向,增强教与学的可操作性。

现行的教育模式,在西方已延续了数百年,在我国亦有百年以上历史,其间,各门学科的设 立,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都能体现三学科独特的存在价值。那么, 美术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它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又在哪里?这是决定教育目的的 一个重要问题。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认为,美术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并可锻炼、培养种种 非智力因素。这些人通常会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为例,说他既是艺术大师 ,又在物理、医学方面有所建树;并还会把爱因斯坦擅拉小提琴作为佐证。殊不知,此说已 步入误区,其错误就在于忽略了美术学科的特点,用各门学科的共性来取代美术学科的个性 。试问,现代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哪一门学科不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智力?有哪一门学科不 需要具备非智力因素?

相信每一位从事初中美术教育实践的教师都有如此经验;绝大多数主课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 ,其美术学习成绩也不错;反之,一些美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却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学 生。我们大家还都知道,各级各类美术院校及美术专业每年在招收学生时,其文化考试分数 线之低,总能令人瞠目结舌。这种局面的形成已非一年半载,以至于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某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报考理想学校无望,便在临考之前求助于美术教师,看能否帮忙突 击辅导一下,且到美术门类的学校试试,觉得那里是可以投机一把地方。

以上种种现象从不同的侧面说明:美术学科对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并没有 什么超乎寻常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美术学科的主要价值所在。

据说,在美术专业入学文化考试的分数线问题上曾有过争论,结果大概不了了之。不管怎么 说,为了开发大脑的左半球,却导致大脑右半球的萎缩,总是令人遗憾的事。

自有美术教育以来,中外学者在研究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儿 童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涂鸦期到写实期的转变。研究表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 少年儿童,由于心理发育的原因,绝大多数人会进入一个被称之为"高原期"的阶段,在这 个阶段,儿童对自己的绘画自惭形秽,不断产生抑制情绪,进而丧失了动手作画的兴趣。这 时候,学生对美术作业取的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很少有积极的参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甚至 不能完成作业,更有极个别学生出现抵触、厌恶的情绪。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 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这等情况,不少教师经过努力,想改变或者改善这样的局面,但总是收效 甚 微,究其原因,就是违背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规律。规律之所以叫规律,就是不以人的主观 意志为转移。违背规律,一定要初中学生完成相当数量的美术作业,特别是绘画作业,非但 不能达到目的,相反,只会增加教师和学生彼此的痛苦,得不偿失。顺应规律,才是明智的选择。

根据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个初中阶段从六年级至九年级,四年共有一百四十 四节课时可用于美术科目的学习。对应《大纲》规定的各种目的,极其有限的课时愈显微不 足道。面对众多教育目的,其他姑且不论,仅"双基"教学而言,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何为基础知识?何为基本技能?"双基"要达到何种程度?《大纲》没有明确界定。从我们所 能看到的教材中,都包括有绘画、工艺设计与雕塑三大板块,具体区分,各板块又都包含了 大量内容。就以基本技能而言,视觉艺术的不同种类何止数十种。倘若有位精通各种技法的 教师,光是将这些技能讲解,演示一遍,一百多课时不知够用否?更惶论让学生"较熟练地 "掌握某一种技能了。美术课上,比比皆是的状况往往是学生将教材工具铺陈开来,还没动 手涂抹几下,下课铃声已响,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操作的连贯性或多或少地打了折扣。 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这是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曾几何 时,家长热衷于送孩子参加各类美术学习班,潜意识中或许还希望孩子能出息成美术专门人 才。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不可能、也不需要这么多的专职画家。在物质 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要求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能培养出具有审美意识和能 力的社会成员。哪怕他们画不好一根线条,涂不好一块颜色。

在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审美的要素,可 以这样讲,感受美,鉴赏美,审视美的能力,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育应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为主要目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目标指向审美能力,并不排斥诸如"双基"、"观察"、想象、创 造"等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理顺其中的主从关系。在众多关系中,审美能力是纲!其他能力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审美能力是皮,其他能力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论是 绘画、工艺或雕塑的教学,只不过是提高审美能力的载体,诸等能力的培养应当视为达到审 美目的的手段和媒介。其实,仔细想想,即使在专业性极强的美术院校,学生在具备了一定 的美术能力后,他们制作出来的各类美术作品,还不是为了表达其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 美价值么?

教育目的的调整当会增强美术教学的可操作性。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应向欣赏部分 倾斜,要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美的规律的基础知识、在八、九年级,可以完 整地学习史外美术史,结合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必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篇(9)

一、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学造诣极高。如南北朝时期杰出数学家祖冲之经过艰苦探索,得出了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元代数学家朱世杰,著有《算学启蒙》《四元玉鉴》等代表作,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日本、朝鲜数学的发展……这种对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在数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所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可在数学课上适时、合理地引进这些典型、真实的数学史实,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比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因为涉及的是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所以,我们就可向学生介绍记载了几何图形体积面积计算的著作《九章算术》以及他的作者――三国后期魏国人刘徽,刘徽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沽名钓誉,而是学而不厌,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数学财富。这样,我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与其相关的数学史料,使学生明白了为人类作贡献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事,从而对他们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数学教学中蕴含的数学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审美能力、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对于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美很难有清晰、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规律,对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数学美进行深入挖掘,从而使自身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让学生通过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的了解,体会简单美;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通过观看幻灯片“日出”,让学生欣赏奇异美……这样,学生在我们的精心点拨和指导下,慢慢就会体会到数学是一个如此多彩缤纷的世界,审美情趣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逐渐提高。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篇(10)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把德育渗透到每一个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从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一、要善于创设情境,抓住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不能够在教学中随意地安排品德教育,而应该善于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抓住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德育教育的真正目的。除此之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教师首先要对每一章节中的德育素材进行分析,找准最佳的方法,并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以此来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的激发,从而达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的理想效果。

二、补充数学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作为初中教师应该在提高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教材的内容,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补充数学史,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初中数学所涉及的公式较多,并且每一个公式都有其相关的发明者和故事,所以教师可以在讲解公式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资料,告诉学生我们现在所学习到的知识,都是由这些伟大的发明者所创造出来的,要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光辉事迹,使他们产生民族的自豪感,以此来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为数学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用数学中的美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

美育和德育是息息相关的,美育一样都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鼓舞人们的士气,使人们具备崇高的精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美育素材来开展教育工作。例如,利用黄金分割线来处理各种设计问题,利用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图形来进行美术造型。其实在初中数学中有很多美育素材,只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并且利用好教材,就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在美育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全面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并且学会了谦让、尊重他人,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下,一些学习较为懒散的学生也会在身边同学的帮助下燃起学习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对于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同学间互相探讨,得出答案,这样不但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还树立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获益。

五、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进行德育的有效渗透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和学生有思想的共鸣,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开展中,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相应的鼓励,不要偏向学习好的学生,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学生,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畏惧感,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初中数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要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和学生成为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在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具备完善的人格品质。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实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教师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应该善于创设情境,抓住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要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光辉事迹,使他们产生民族的自豪感。并且要用数学中的美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美育,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除此之外,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德育的有效渗透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初中数学学科内容与品德教育和谐统一的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黄斌斌.将育人进行到底:谈初中数学课堂的德育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2]王瑞玉.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J].考试周刊,2009(43).

初中数学中的美育篇(11)

如今随着国际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劣,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沙尘漫天、雾霾肆虐等现象的流行,我们显然已经难以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倡导了,必须联合起来才能让地球疲敝的“身体”再次焕发青春活力。因此,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第一时间笔者联想到的就是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启迪。初中生恰恰正在处于思想和意识形成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加强在此阶段的环保意识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具体来讲,比如我们可以从数学应用题中的数据和图表分析题目入手。其一,让学生通过观察近几年来内蒙古草原地区植被覆盖量逐年递减的数据,感悟出草原绿色正在消退的无奈,进而激发他们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身边的一花一草,多利用节假日植树种草,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其二,还可以从小区居民每月的生活用水折线统计图中感悟出淡水资源的宝贵,进而激发他们节水、护水的观念。更利用自己的所学、所能,号召更多的人节约用水,保护环境,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二、把握数学教材中的“美”,陶冶学生情操

陶冶学生情操,让青少年感悟生活中的美、数学中的美,也是我们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理论和实践支撑点。数学知识是对生活的总结,而生活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和场所,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存在,而缺少的是发现和挖掘美的眼睛。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对于德育的渗透,对于美的发现,我们也需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比如,数学教材中的“轴对称”知识,就是很好的美学体现。因为,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大大部分事物都是具有对称美的。如人的脸、书本、电脑、建筑物等等,具有对称美的事物可以在视觉上留给人一个美好的印象,而如果是不规则的图形或者是图案,则很容易引起人的反感。比如散乱的线条、密密麻麻的蚂蚁、更或者是泼洒一地颜料等等。另外,同样具有美学的还有数学符号、黄金分割点、数学解题的多元性等等,这些都可以留给人完美的体验和感受,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养成健康向上的工作和学习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别林斯基曾经对德育和美育的关系是如此界定的:“美育和德育是密切相关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如今,在笔者看来确实如此。

三、结合数学故事,对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