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0 16:32:32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篇(1)

一、普通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厌学心理。主要表现在不重视基础学科,学习意识淡薄,学习自觉性差。厌学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1)社会环境因素。第一,改革开放后,部分未读多少书的人富了起来。第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升学后不一定能有个好工作;另外,就业难的呼声日高,使莘莘学子过早地感到了就业困难。第三,源于日益淡化的吃苦精神。(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有:第一,源于教育体制本身。虽然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高考制度依然存在,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应试依然是教学的导向,产生了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第二,源于普通班教学目标设置的不合理。第三,源于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的不和谐。(3)家庭环境因素。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不错。对学生而言,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认为就算考不上大学,没找到好工作,有父母在,也不用愁吃愁穿,即没有忧患意识;对家长而言,因子女好玩、善动、基础不好而对其期望不高,并不期望子女打好坚实的基础进而考上大学。

2.早恋问题。从现实情况看,中学生早恋现象具有普遍性。早恋既会影响正常的学业又危害心理健康。学生早恋的原因有:(1)生活越来越富裕,食物及保健品促使学生身体早熟,尤其是女学生在生理上比以前成熟早。(2)学生的心理发育跟不上身体发育的速度,他们缺乏自控能力。(3)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娱乐场所的增多,在客观上方便了中学生单独交往。(4)应试教育让老师们的精力主要放在追求升学率、分数上,忽视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5)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遭遇粗涉和无端猜疑,致使他们产生对抗心理,甚至会弄假成真,走上早恋之路。(6)相互吸引。(7)从众心理影响。(8)社会大环境的影响。(9)社会道德舆论对于异性间交往越来越开放。

3.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几乎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障碍。形成原因有:(1)身体的缺陷,如身材、长相、身体残疾。(2)误视自己能力不强,只看到别人的优点,没看到别人努力的过程,没认识到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锻炼提升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3)家庭条件差,或父母的地位、文化、存在的生理缺陷,常受人嘲笑。(4)家庭不完整,从小没体验到足够的父爱、母爱,缺少成功体验,做事成功率不高,受挫折过多。(5)自我认识不足,过低地估计自己,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或者过高地评价自己,当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优势丢失时便产生一种失落感。

二、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

1.厌学心理的处理方法。首先,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目标。强调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归因倾向。归因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分析推理寻找其产生的原因。因为努力因素是受意志控制的,所以我们应当尽量使学生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上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班级学习氛围,真诚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对于那些考试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合作而力争进步的气氛,对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好处的。

2.早恋的处理办法。首先,教育者应当对中学生早恋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自然地交往,让学生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处理自己的感情,学会认识和把握自己。青少年的这种体验是必然的也是自然的,是不可限制的,不能“谈恋色变”。学校、家庭对学生恋爱问题限制得越严,其情感交流的需求就不能通过合乎规范的渠道得到满足,他们对异性的好奇感最终就会变成神秘感。其次,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明确性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使中学生“抵制”性的欲念,更不是盲目崇拜西方的性自由,而是教会他们正确认识自身性生理和心理发展。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篇(2)

作者简介:徐长江(1974-),男,江海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及思想政治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职生就业实习中的思政教育研究”(编号:2010SJB880062;主持人:徐长江)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75-02

高职院实施专业对口的实习环节,既能促使高职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能促使高职院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得以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促进校企的有效合作,从而实现校企生三赢的良好局面。

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实习中高职生的就业心理现状是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有的高职生仍然存有“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切合实际成分在内等想法。在企业实习中,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频发,表现出对前途充满忧虑,消极应对一切,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等现象。因此,高职生实习中的心理问题的有效缓解和消除,是当前高职院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职生实习中心理问题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形势严峻。高职生由于学历层次的限制,社会偏见和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在实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难免会导致高职生一系列实习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失望心理

部分高职生对自己即将进入实习的企业感到颇多兴奋,充满了憧憬。但在实习中,逐渐了解自己以后从事工作的环境、吃住条件、发展空间、单位效益、企业前景、工作时间长短和劳动强度等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就会对前途感到迷茫,容易造成部分高职生实习中期望满满与自我无法正视现实的心理冲突。由于事先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遭受一次次的打击,有的高职生就会感到身心疲惫,精神一直处于焦虑、自卑、绝望的状态。这种失望心理对个人身心发展和就业实习开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也是危害最大的就业心理问题之一。

(二)安逸心理

很多高职生在实习中,片面地只追求繁华的大都市、高大的写字楼、舒适的工作环境,喜欢安定稳妥、福利保障好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单位,不愿意到艰苦偏远的地方、不愿意奔波劳累,怕吃苦。这种只求舒适的安逸心理,缺乏创新创先创业精神,许多高职生错失了良好的实习机会。

(三)盲从心理

在实习中,部分高职生由于对所将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缺乏对就业政策的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准确定位,忽视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不顾自身现状,盲目攀比,盲从他人离开本实习岗位,提前结束实习。这种盲从心理致使一些高职生错过了很多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意识到盲从的坏处想返回实习单位,企业往往不愿接收,后悔莫及。

(四)依赖心理

一些高职生自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取得成功,虽知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但是实习还是指望学院推荐单位,或依赖家长拉关系为自己找工作,自己丝毫没有自强自立的思想准备,把自己前途全部托付给别人,在实习中,往往敷衍了事,甚至有的高职生找个企业,在实习报告上盖个章交给学校了事,根本没有实习。这种依赖心理主要是由于个人自立能力不够,往往消极、逃避实习机会,这样往往会贻误未来择业时机。

(五)自卑心理

在实习中,有的高职生由于个人和家庭等各种因素,长期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平时谨小慎微,特别是当实习中出现失误或者与人发生交际不和谐遭到批评后,更是悲观地认为自不如人,往往容易形成了自卑的心理,不敢正面对待实习中的各种困难。这种自卑心理是高职生在实习中表现为对自己缺乏客观的分析,同时对实习行业缺乏深入的探寻和分析,使自己在实习中往往处于劣势。

(六)挫折心理

由于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在实习区域的选择、实习单位的大小和实习岗位的意向等方面达不到理想的状况下,高职生在实习时受到一定的挫折在所难免,有的高职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脆弱,便容易促使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这种挫折心理,容易导致高职生在以后的就业中产生顾虑重重,悲观消沉,怀才不遇等不良心理,使就业行为发生认识偏差。

二、高职生实习中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离开校园熟悉的环境,初到企业实习,面对各种陌生的人和事物,高职生心理往往五味杂陈。在实习过程中第一次真正与现实产生冲突,主观上更多会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个人因素

由于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高职生在个人性格方面存在着自卑、固执、怀疑、自控不足等缺陷,特别是在实习中,自己独立面对一切,需要善于调节和控制个人情绪与行为,来适应新的环境,但是由于性格缺陷的存在,自己短期无法调节,容易出现多种实习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出了明显的失望、求稳、盲从、依赖、自卑和挫折等,主要是由于没有从深层次上去客观认识自己,在就业实习中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社会因素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篇(3)

高中作为人生自立的重要阶段,将面临上大学和步入社会的重要转型,学习、高考、择校、择业、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加,一系列问题需要自己面对和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应引起家长和学校的重视。

一、高中生常见心理

1.自主性

学生在高中阶段正处于逐步脱离父母的过渡期,在这一期间,学生们的内心发展正处在一个“岔路口”的阶段,自己的内心思想逐步的完善,独立性逐渐增强。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学生们自信心和自尊心树立的关键时期,要逐步的摆脱家长们的束缚,这样才可以正确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高中阶段学生在处理事情和问题上有了自己的见解,在解决问题上也有了自己的主张,学生们对老师和家长的讲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对老师家长的看法也不会完全的认同,有些时候对其看法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因此,常常会因为坚持自己的看法而和家长及老师发生争吵,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和老师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更要注意方法和手段。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高中生是自卑感多发期,这种心理使他们常常不敢交际、害怕失败、多愁善感、瞻前顾后。其实,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只要拿出勇气正确地面对,积极地尝试,很多事实证明了,多一次失败,就多一次转机。消除自卑的方法是建立自信,设立适度的奋斗目标做自己能达到的事情,不断给自己肯定,学会正确地对自己作出评价。

3.抑郁

一些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颓丧、自我评价消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对学习缺乏信心,对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这类学生往往不引人注目,他们不影响课内外秩序,不妨碍教学和各项活动,但随着其不良情绪的发展,其内心紧张程度的加重,他们会日益消沉下去,严重的可能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疾患,有的会做出自伤行为,甚至出现轻生行为。

二、如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1.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

能够进入高中继续学习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在家里和学校都是经常能够听到表扬和赞赏的学生,这样学生们之间就很少存在竞争心理,给学生内心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在这里我还要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让学生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一定的发展,在进行竞争意识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下手,让学生知道自己内心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在克服心理障碍时就有了针对性。

2.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在高中生的心理障碍克服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一定要注意保持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意见统一,绝对不能家校意见不一致,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案,如此可能会对学生生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此过程中,学校与家长之间应该保持沟通,家长应该到学校走访,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心理情况,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找到共同点和可行性方案进行实施,这样学生心理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

3.教师要改进教育方法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程下,教师只是一味地责和训斥,让学生怎样做学生就应该达到某种效果,殊不知这样只会与学生产生很大的矛盾,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膜会越来越大,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品德,让他们在走入社会时减少阻碍,这才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有时候,教师对学生教导的手段和方法不对,也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给学生今后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最根本的手段和方法就是要了解学生们的内心,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

总之,教师需要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引导和研究,使他们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适应将来,敢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一切的人,更要让他们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参考文献: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篇(4)

一、高中生恋爱问题分析

本文对某高中男女各占一半的三个年级共300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了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有70.2%的学生想要谈恋爱;有23.6%的学生因为恋爱相关事情烦恼,希望他人能够给他一些建议和引导;有3.1%因为恋爱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其中,由于男生相比女生来说好奇心更强,更想谈恋爱,而且男生更加主动,所以男生谈过恋爱的比率高于女生;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由于父母需要将爱分担给其他的兄弟姐妹,相比于独生子女,他们所受到的关心较少,所以他们更希望有人能够关心、照顾自己,多以非独生子女谈恋爱的比率高于独生子女;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断发展,相比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各加成熟,对于异性的好奇心也更强,所以高年级谈恋爱的比率高于低年级。

二、高中生谈恋爱的原因

(一)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和生理变得更加成熟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青春期,也是学生身心发育的转型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第二性征愈发成熟,从而内心的成人意识不断发展壮大,想要独立的想法也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条件下使得高中生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和幻想,对于性的意识也更加明显,同时对于异性的好奇心也很强烈,随着成人意识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学习、生活、家庭和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恋爱成为了高中生发泄压力的出口之一,最终给父母和老师造成了困扰。所以高中生想谈恋爱的想法越来越浓烈,从而不断将想象变成事实。

(二)获取信息途径增多,造成思想误导

而在当今发展信息化的社会,网络的发达以及电视的普及使得高中生有更多的渠道去获得与爱情有关的信息,而随着信息的发达,基本上每一个高中生都有手机,手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样一来,高中生随着获取资源途径的增加,所看到的、听到的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他们,那些不好的信息就会对高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误导他们做出错误的举动,所以老师和家长需要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所学知识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去除恋爱造成学生对学业不重视等不利影响。

三、高中生恋爱类型分类及心理辅导策略

(一)高中生恋爱类型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的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一昧的强制学生不准恋爱只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而且一昧的认为所有的恋爱都是无用的,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是不正确的,父母和老师要试着去理解学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一些学生出于自身想法,把自己的恋爱想象成成人式的恋爱模式,属于真恋爱,而一些学生由于自己与异性的交往方式不同被别人认为在谈恋爱,属于假恋爱,还有一些学生则是由于家庭或是社会的某些原因使得他们用谈恋爱的方式去抒发。由于高中生恋爱是青春期的特殊产物,所以在恋爱形式和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老师和家长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恋爱进行明确的区分,从而有针对性的去解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问题。

1.面子型

面子型的学生在恋爱学生中的占比最少。部分学生认为有男朋友或是女朋友是很有面子的事情,能够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这类学生往往男生多于女生,且自尊心较强。很有可能这类学生在高中之前一直很优秀,受到其他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很多关注,而上了高中之后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还很多,自尊心受到打击,老师的关注也逐渐减少,从而使得他们以谈恋爱或是打架等方式来获得老师更多的关注度。而针对这类的学生,老师需要尽量去了解学生之前所经历的事情,尽量的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老师可以将班上的某个职务交给他承担,从而使他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自我价值。

2.玩乐型

玩乐型学生相比面子型学生在恋爱学生中占比较多。有些学生认为谈恋爱是很好玩的事情,而且看着别人谈恋爱,就越激发自身的好奇心,所以就很想尝试,这类学生往往也是男生多于女生。而针对这类学生,老师和家长需要教给他们正确的爱情观,通过自身的经历和知识让他们了解更多正确的与爱情有关的事情,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误导他们。同时,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明白他们现在的重任是学习,通过告诉他们学习的意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缺失型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原因,极度缺失父母的爱和关心,使得他们在面对一个能够照顾自己、关心自己的人时更加容易产生爱意,而这类的学生往往是女生多于男生。而针对这类的学生,如果老师或家长强硬的制止学生谈恋爱只会使得他们的逆反心理更强烈,再加上大部分缺乏关爱的学生是出于家庭的原因,所以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应该对与这类学生交流,与他们成为朋友,多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聆听他们的心事,从而在爱情和学习上更好的引导他们。

4.挽救型

这类学生一般是女生学习成绩很好,而男生学习成绩很差,由于女生看到了男生身上的某一个特点,所以在一起。而在恋爱关系中,女生充当着帮助男生的角色,而男生也很听女生的话,使得男生能够努力学习,所以这样的恋爱类型是积极的,但事实上,很多老师和家长都不能理解这个女生,女生家长觉得男生拖累了女生,会影响她的前途,从而强制的禁止双方的恋爱关系,这样一来只会让学生由于不能理解老师和家长的做法从而变得越来越叛逆。而这对这类的学生,老师和家长采取的方法不应该是强硬的制止,而是试着去理解他们,充分发挥他们恋爱关系中积极的一面,从而使得双方不仅在学习上,在恋爱上都能有更好的发展。

5.理智型

理智型的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控学习和恋爱的关系,从而将两者置于平衡位置,他们不会因为恋爱而影响了学习,而是相关鼓励、帮助,使得双方的成绩都能更上一层楼,他们的恋爱关系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而针对这类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应该采取讲道理的方式,以未来的发展和梦想引领他们树立更加正确的人生观,从而更好的把控学习和爱情的关系。

(二)全方面的早恋学生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心理教育对他爱情观的树立有很大的作用。通过调查,明确学生的恋爱心理状态,通过学校、老师、父母、家庭共同的力量对不同恋爱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心理教育,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在青春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

1.理解学生,用心交流

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在与学生交流恋爱问题时都要摆正态度,不要一开始就想着要去惩罚、制止他们的行为,首先要做的是去理解他们,从而以更加合理的语气和口吻用心与学生交流,使得学生能够明白你不是在针对他,避免他们形成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2.深入调查,在进行教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当老师或家长发现学生正在恋爱时,不要一昧的去制止。首先老师和家长要对他们的恋爱关系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他们为什么要谈恋爱,现在的关系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在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再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得学生能够理解老师和家长所做的行为,所说的话,从而试着去接纳他人的建议。

3.分析与评估,明确恋爱类型

老师和家长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不要只是对学生做教育工作,而更需要注重对他们所说的话进行分析和评估,明确其恋爱类型,从而能够针对其恋爱类型想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需要定期的开设心理教育的讲座和活动,并开设相关心理教育课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明确的体会到不同状况下的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其无论是在受到任何伤害的情况下都能够坚强。

5.进行合理的情感教育和性教育

学校需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一定的情感教育和性教育,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情感和性方面的知识,而不是让其他不良信息误导他们做出错误的举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等,使其能够正确的发泄压力,而不是选择恋爱的方式。

6.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在高中生的心理教育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三分应该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对于学校来说,通过老师充当正确表率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时刻保证自己行为的得体性。对于家庭来说,父母需要理解和尊重孩子,不要一昧的制止他们的任何行为,而是要正确的疏导他们情感上的问题,使得孩子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社会来说, 由于社会既可能对学生造成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社会教育是很重要的。

7.构建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由于老师和家长的特定属性,很多学生不能够轻易的向其说出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所以学校应该创建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帮助学生将不敢向老师或服务倾诉的问题说出来,帮助学生正确抒发心里的压力,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结语]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恋爱方面的问题并不是让老师和家长一昧的去制止学生的恋爱。作为老师和父母,首先要理解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发展恋爱关系的原因,明确学生恋爱类型,从而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同时,学校需要开始心理课程,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活动,不断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使其能够更好的衡量学习和爱情的关系,老师和家长需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做出更正确的选择,更好的处理情感问题。

[参考文献]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篇(5)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现在的高中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这难免会对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表现一:尽管很努力,就是学不好。在地理学习中有这样的学生,上课听讲十分认真,笔记做得十分仔细,教师讲的每一句话都不落下,满脑子装得都是别人对教材的理解,没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空间。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更不能积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思维呆滞。

表现二:态度不端正,学习很不认真。严重者上课不带书本,不认真听课,有时做其它作业,有时养神休息,上课注意听讲的时间不定,有兴趣则长,无兴趣则短。教师提的问题根本不去思考,作业靠抄袭别人,考试前几天抱佛脚,混个及格就心满意足。这样对待地理的学习,结果就失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地理素养的机会。

表现三:学习凭兴趣,停留于表面,不肯深入。遇到教师讲的知识和他所看过的新闻或体育比赛内容有关联的,与他头脑中储备的信息产生共鸣的,就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思考问题;遇到教师讲有关地理图表、规律、成因等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他就没兴趣,不听也不记;课堂讨论中,他熟悉的事情,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答不到点子上……结果就产生这样的状况:最初对地理学科充满希望,但考试的结果常使他失望,而后地理学习的兴趣逐渐减退。

表现四:地理学习重结果而轻过程。平时很少阅读地理教材和图表,上课也不认真听讲,预习、复习更谈不上,因此基础知识很不牢固,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因此对地理学科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高中地理学习中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表现一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其地理学习的能力低,也可以说是其地理学习的智力弱所造成的。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与学生智力有关,还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留心程度有关,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呵护,生活中孩子细心观察的少了,直接动手的少了,这不利于学生从中获取相应的经验,理解能力也会下降。

表现二可归因为地理学习动机不明确。此类学生,在问卷调查中他们普遍认为:(1)学地理没多少用处,上高中就得学地理,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证;(2)为了在班里拿到好名次,各科都得学好,地理也不例外;(3)为了丰富头脑中的知识,在同学面前谈话时不“露怯”等等。

表现三,形成地理学习的阻碍的原因,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是其学习策略欠缺,这是地理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难度较大、深层次的问题时,若与自己头脑中的信息关联,就会脱口而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追其究竟,他却很难再谈出更多、更深层次的见解。正是由于其缺少学习策略,特别是认识过程缺少自我规划,影响了地理系统知识的构建,地理知识的系统性不完整,直接阻碍地理学科学习能力的形成。

表现四的学生在于地理学习成败的归因出现偏差,这是阻碍其地理学习的一个原因。地理学习形成障碍的同学往往归因于外部,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却用怪罪教师或同学来释放自己心中的负荷,但结果却在心中结成疙瘩,反而影响其地理学习。

三、高中生地理学习心理问题的疏导及对策

针对地理学习障碍表现及影响地理学习心理因素的状况,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地理学习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首先,对地理学习能力缺损的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智力方面不足的学生抓住地理学习障碍,与其它学科学习障碍的区别及特殊因素,将地理学习能力低弱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学生智力水平较高,数理化成绩优良,但却学不好地理;另一类其它各科学习能力一般,地理学习能力也低。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措施:首先从地理知识知觉和记忆能力培养入手,教给这些学生观察、记忆地理现象、地理图表、地理规律等要点的方法;告知他们地理学科的特点,要掌握时空概念等等。经过一段时间辅导,偏科学生进步较快,学习一般的学生有进步,但程度不同。但总体来说地理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其次,缺少良好的地理学习策略的学生,往往地理学习效率也不高,地理学习过程中障碍重重、举步维艰。我告诉这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我国著名学者黎世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潜心研究,总结出“八阶段”论很适合地理学习策略缺损的学生。即: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我认为黎世法的八阶段论贯穿于地理学习心理的整个过程、平时学习、阶段复习、巩固旧知识、联系新内容,期末总复习都与之紧密相连。经过一学期的辅导,缺乏地理学习策略的学生,养成地理学习的习惯,找到地理学习策略,其突出的一点,基本上会编制章节知识结构图,地理课前知道先阅读没有讲的课文,复习已讲的知识点,有的学生主动阅读自己喜欢的地理课外书,自动撰写地理小论文。

再次,非智力因素对地理学习心理过程干扰十分严重。针对地理学习中种种非智力因素症候我在教学中采取如下策略: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开学之初有针对性地上好导言课,让这些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平时授课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使这些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作用是同等的,是所有学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授课时抓住有疑点的问题,设置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给这些同学提供发言机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地理学习的兴趣。

最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是消除地理学习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分别采取疏导、引导和教导等不同方法,改变其地理学习方式、方法,掌握较适合个性特征的地理学习策略。例如对于好动、放纵自己的学生,采取疏导措施,从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入手,从规定地理学习行程为线,常抓不懈,不断规范其地理学习的行程,培养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对于由于胆怯、不善交际,而影响地理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中与其他学生、教师交流受阻,不利于地理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有效信息,和开拓自身眼界、思维的学生。我采取引导的方法,在讨论发言时多给提供发言机会;对于那些对现实抱有消极态度的同学进行教导,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积极地对待人生、社会,努力学习地理,通过了解地理,探寻地理规律,把地理学习与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篇(6)

2、学习努力,但学不好。这部分学生上课听讲十分认真,笔记做得十分仔细,教师讲的每一句话都不落下,满脑子装得都是别人对教材的理解,没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空间。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更不能积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思维呆滞。

3、停留于表面,不肯深入。遇到教师讲的知识和他所看过的新闻或体育比赛内容有关联的,与他头脑中储备的信息产生共鸣的,就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思考问题;遇到有关地理图表、规律、成因等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他就没兴趣,不听也不记。结果就产生这样的状况:最初对地理学科充满希望,但考试的结果常使他失望,而后地理学习的兴趣逐渐减退。

二、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地理学习动机不明确。此类学生,在问卷调查中他们普遍认为:(1)学地理没多少用处,上高中就得学地理,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证;(2)为了在班里拿到好名次,各科都得学好,地理也不例外;(3)为了丰富头脑中的知识,在同学面前谈话时不“露怯”等等。

2、学生主要是因为其地理学习的能力低,也可以说是其地理学习的智力弱所造成的。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与学生智力有关,还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留心程度有关,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呵护,生活中孩子细心观察的少了,直接动手的少了,这不利于学生从中获取相应的经验。

3、学习策略欠缺。这是地理学习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难度较大、深层次的问题时,若与自己头脑中的信息关联,就会脱口而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追其究竟,他却很难再谈出更多、更深层次的见解。正是由于其缺少学习策略,特别是认识过程缺少自我规划,影响了地理系统知识的构建,地理知识的系统性不完整,直接阻碍地理学科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心理问题的疏导对策

针对地理学习障碍表现及影响地理学习心理因素的状况,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地理学习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

首先,对地理学习能力缺损的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智力方面不足的学生抓住地理学习障碍,与其它学科学习障碍的区别及特殊因素,将地理学习能力低弱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学生智力水平较高,数理化成绩优良,但却学不好地理;另一类其它各科学习能力一般,地理学习能力也低。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措施:首先从地理知识知觉和记忆能力培养入手,教给这些学生观察、记忆地理现象、地理图表、地理规律等要点的方法;告知他们地理学科的特点,要掌握时空概念等等。经过一段时间辅导,偏科学生进步较快,学习一般的学生有进步,但程度不同。但总体来说地理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篇(7)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知”与“学做”总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完新知识以后,往往必须通过“学做”去验证。可是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许多的问题,而我们经常听到是:学生反映在“学知”时看似已经掌握的知识,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考完试或者讲解完一道题后,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想不到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或是其知识面上的缺失,而是在解题中缺乏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的缺失,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分析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笔者就影响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及对策谈几点刍见。

1.影响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

1.1 思维定势。即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的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往往要求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但是,由于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在知识抽象性、密度性、独立性方面的巨大差异,很多学生仍然沿袭着初中的思维方式,从而对高中数学问题的解决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在高一数学课上曾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一张长方形的纸片,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当时很多学生马上回答剩下五个角,也有部分学生说剩下三个角。其实这个问题在高中数学中,也就是一个简单的分类讨论问题,只要学生拿一张纸比划一下,不难得出答案是多样的。从这个问题来看,思维上的定势,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2 学习动机。人的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活动也同样如此。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动机太强使人的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太难,太抽象,从而失去了学习动机,严重影响了数学的学习。

1.3 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为衡量标准。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也常常是害怕困难,缺乏必要的意志努力所致。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些学生怕学数学,例如有些同学害怕立体几何,于是一看到立体几何的题目就头痛;有些同学害怕应用题,于是考试一遇到应用题就放弃,以致成绩波动很大。其结果往往是简单的题目也放弃,令人懊悔不已。

1.4 情绪。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学生考试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黑马”,但也常常会有成绩好的学生发挥失常,这往往就是考试时的情绪所影响。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有时甚至一些平时做过的题目也会忘记。如果学生能以轻松的情绪迎接考试,将有利于思考,打开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2.针对影响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的策略。

2.1 关注学习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的高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要真正的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自己把需要学习的东西找出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自己得出抽象的数学结论,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能帮助学生改变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培养积极的认识欲望和求知欲望。如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立较高的学习目标,对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适度降低要求,而在他们有了点滴的进步时就给予肯定,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又体验到失败感。具体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布置作业,甚至对考试的题目也可以进行分层设置。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篇(8)

高职院实施专业对口的实习环节,既能促使高职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能促使高职院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得以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促进校企的有效合作,从而实现校企生三赢的良好局面。

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实习中高职生的就业心理现状是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有的高职生仍然存有“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切合实际成分在内等想法。在企业实习中,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频发,表现出对前途充满忧虑,消极应对一切,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等现象。因此,高职生实习中的心理问题的有效缓解和消除,是当前高职院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职生实习中心理问题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形势严峻。高职生由于学历层次的限制,社会偏见和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在实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难免会导致高职生一系列实习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失望心理

部分高职生对自己即将进入实习的企业感到颇多兴奋,充满了憧憬。但在实习中,逐渐了解自己以后从事工作的环境、吃住条件、发展空间、单位效益、企业前景、工作时间长短和劳动强度等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就会对前途感到迷茫,容易造成部分高职生实习中期望满满与自我无法正视现实的心理冲突。由于事先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遭受一次次的打击,有的高职生就会感到身心疲惫,精神一直处于焦虑、自卑、绝望的状态。这种失望心理对个人身心发展和就业实习开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也是危害最大的就业心理问题之一。

(二)安逸心理

很多高职生在实习中,片面地只追求繁华的大都市、高大的写字楼、舒适的工作环境,喜欢安定稳妥、福利保障好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单位,不愿意到艰苦偏远的地方、不愿意奔波劳累,怕吃苦。这种只求舒适的安逸心理,缺乏创新创先创业精神,许多高职生错失了良好的实习机会。

(三)盲从心理

在实习中,部分高职生由于对所将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缺乏对就业政策的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准确定位,忽视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不顾自身现状,盲目攀比,盲从他人离开本实习岗位,提前结束实习。这种盲从心理致使一些高职生错过了很多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意识到盲从的坏处想返回实习单位,企业往往不愿接收,后悔莫及。

(四)依赖心理

一些高职生自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取得成功,虽知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但是实习还是指望学院推荐单位,或依赖家长拉关系为自己找工作,自己丝毫没有自强自立的思想准备,把自己前途全部托付给别人,在实习中,往往敷衍了事,甚至有的高职生找个企业,在实习报告上盖个章交给学校了事,根本没有实习。这种依赖心理主要是由于个人自立能力不够,往往消极、逃避实习机会,这样往往会贻误未来择业时机。

(五)自卑心理

在实习中,有的高职生由于个人和家庭等各种因素,长期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平时谨小慎微,特别是当实习中出现失误或者与人发生交际不和谐遭到批评后,更是悲观地认为自不如人,往往容易形成了自卑的心理,不敢正面对待实习中的各种困难。这种自卑心理是高职生在实习中表现为对自己缺乏客观的分析,同时对实习行业缺乏深入的探寻和分析,使自己在实习中往往处于劣势。

(六)挫折心理

由于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在实习区域的选择、实习单位的大小和实习岗位的意向等方面达不到理想的状况下,高职生在实习时受到一定的挫折在所难免,有的高职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脆弱,便容易促使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这种挫折心理,容易导致高职生在以后的就业中产生顾虑重重,悲观消沉,怀才不遇等不良心理,使就业行为发生认识偏差。

二、高职生实习中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离开校园熟悉的环境,初到企业实习,面对各种陌生的人和事物,高职生心理往往五味杂陈。在实习过程中第一次真正与现实产生冲突,主观上更多会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个人因素

由于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高职生在个人性格方面存在着自卑、固执、怀疑、自控不足等缺陷,特别是在实习中,自己独立面对一切,需要善于调节和控制个人情绪与行为,来适应新的环境,但是由于性格缺陷的存在,自己短期无法调节,容易出现多种实习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出了明显的失望、求稳、盲从、依赖、自卑和挫折等,主要是由于没有从深层次上去客观认识自己,在就业实习中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社会因素

社会人才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矛盾突出,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人总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社会偏见、就业歧视是困扰高职生实习中的最大问题之一,在实习中,难免会和一些比本校知名的高职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在一起实习,使他们普遍感到学历低和社会地位低,容易使他们不安于现状又难以摆脱现状,产生各种实习心理问题。

(三)学校因素

在高职院,首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高职生能较系统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但这种纯理论的讲授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大多数高职生对这样的纯理论教学兴趣不大,往往效果不够理想。其次,在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开课率较低,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较差,发展不平衡,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再次,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由于人员配备不足,高职生不愿意交流,往往成了摆设。最后,在校企合作中,实习期间双方往往只注重高职生品德和技能的考核,对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块空白。

(四)企业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造成国内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现状,为企业招聘人才和接纳实习生提供了充足的条件。长期以来,大多数颇具规模,管理规范,用工制度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比较注重职工和实习生的身体健康,但是,往往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此方面经费的投入很少,对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尤其甚少。有的企业存在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和随意加班等用工问题,导致部分高职生不愿意参加实习,对高职生的实习心理很是不利。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因为个别原因,终止与高职院的合作,导致高职生实习岗位数不足,直接影响实习工作无法开展,使部分高职生对未来产生恐惧心理。

(五)家庭因素

有的家庭因为经济困难,希望找一个待遇好的单位;有的家庭存在传统观念,认为孩子读了大学,以后工作不能出卖苦力,看人脸色,应该找个管理岗位;有的家庭担心孩子吃不了苦,不愿意孩子实习等等原因,诸如此类,容易造成高职生在实习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痛苦,引发多种实习心理问题。有的高职生因来自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或因观念差别、城乡差别,或因自身内、外部条件等因素等,给部分高职生心理上造成较大影响,认为社会和生活对自己不公平,随意猜测,甚至出现反社会的极端心态。这些心理状态下的高职生很容易采取极端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高职生实习中心理问题现状的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势必对企业员工和实习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企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职生实习环节由高职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为保证高职生实习的有序进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和实习生心理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学职业观的教育

高职院要自始至终对高职生开展科学的职业观教育,高职生实习阶段也不能放松。

1.加强职业理想、政策和成才意识教育。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就能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在实习中,根据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同时,随时调整知识结构,锻炼提高自身职业要求的能力。

2.加强奉献精神教育。高职生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充分运用专业的优势,为社会多作贡献。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重新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在实习时要看得长远一些,明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

4.合理的就业定位。一个人的就业定位应既符合个人的特点,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匹配”原理,多为社会作贡献,这既符合高职院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自身特长。

(二)个人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心理调适的作用就是及时采取措施和方法让高职生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心理矛盾和冲突,自我调节,改善心境,以健康的心态去积极主动地面对一切。

在实习中,高职生应根据自身实际,利用参加培训、听讲座、看展览、倾诉和参加座谈会等各种途径来增强个人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自我分析、树立自信;自我激励、合理规划;自我培养、善于竞争;正视挫折、适应发展,选择各种心理调适方法来进行自我调节。高职生应积极向企业指导老师请教,态度端正,谦虚大方,举止优雅,话语亲切,自尊、自爱、自强,在积极和谐的环境中努力工作,保持良好职业形象,就会实现满意的实习效果。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本人要做到有效沟通,合理宣泄消极情绪,有效减低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避免矛盾冲突,缩短角色转变的适应期。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要把高职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教育队伍,在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高职生实习方案时,同步考虑高职生实习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实习前,针对往届高职毕业生实习中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利用板报、报纸、广播网络等形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提高高职生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在心理准备上能够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认清实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以从容、积极的心态面对实习。因为高职实习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每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和因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全部靠高职院的心理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团干部是很难解决的。因此,从企业选配有一定工作条件的师傅作为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发挥其一般性心理问题咨询的作用,及时快速地反馈有严重心理问题实习生的情况,协助高职院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对高职实习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在实习中,高职院要持续关心学生,不能撒手不管。企业也要按照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实习生,通过企业文化教育实习生学会做职业人的同时也要学会热爱生活,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高职院要选择用工制度规范、社会信誉度高和企业文化浓厚的企业,让学生在实习中锻炼能力。企业也要注重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对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分析原因,利用海报、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实习生心理健康宣传和培训,每当实习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双方能够科学、及时地进行缓解和疏导。

高职院要创新校企合作体制,积极与企业工会协调,由工会牵头,把实习生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各级工会的工作职责范围,开展企业心理健康宣传等系列活动,及时掌握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篇(9)

高职院实施专业对口的实习环节,既能促使高职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能促使高职院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得以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促进校企的有效合作,从而实现校企生三赢的良好局面。

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实习中高职生的就业心理现状是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有的高职生仍然存有“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切合实际成分在内等想法。在企业实习中,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频发,表现出对前途充满忧虑,消极应对一切,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等现象。因此,高职生实习中的心理问题的有效缓解和消除,是当前高职院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职生实习中心理问题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形势严峻。高职生由于学历层次的限制,社会偏见和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在实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难免会导致高职生一系列实习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失望心理

部分高职生对自己即将进入实习的企业感到颇多兴奋,充满了憧憬。但在实习中,逐渐了解自己以后从事工作的环境、吃住条件、发展空间、单位效益、企业前景、工作时间长短和劳动强度等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就会对前途感到迷茫,容易造成部分高职生实习中期望满满与自我无法正视现实的心理冲突。由于事先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遭受一次次的打击,有的高职生就会感到身心疲惫,精神一直处于焦虑、自卑、绝望的状态。这种失望心理对个人身心发展和就业实习开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也是危害最大的就业心理问题之一。

(二)安逸心理

很多高职生在实习中,片面地只追求繁华的大都市、高大的写字楼、舒适的工作环境,喜欢安定稳妥、福利保障好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单位,不愿意到艰苦偏远的地方、不愿意奔波劳累,怕吃苦。这种只求舒适的安逸心理,缺乏创新创先创业精神,许多高职生错失了良好的实习机会。

(三)盲从心理

在实习中,部分高职生由于对所将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缺乏对就业政策的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准确定位,忽视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不顾自身现状,盲目攀比,盲从他人离开本实习岗位,提前结束实习。这种盲从心理致使一些高职生错过了很多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意识到盲从的坏处想返回实习单位,企业往往不愿接收,后悔莫及。

(四)依赖心理

一些高职生自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取得成功,虽知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但是实习还是指望学院推荐单位,或依赖家长拉关系为自己找工作,自己丝毫没有自强自立的思想准备,把自己前途全部托付给别人,在实习中,往往敷衍了事,甚至有的高职生找个企业,在实习报告上盖个章交给学校了事,根本没有实习。这种依赖心理主要是由于个人自立能力不够,往往消极、逃避实习机会,这样往往会贻误未来择业时机。

(五)自卑心理

在实习中,有的高职生由于个人和家庭等各种因素,长期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平时谨小慎微,特别是当实习中出现失误或者与人发生交际不和谐遭到批评后,更是悲观地认为自不如人,往往容易形成了自卑的心理,不敢正面对待实习中的各种困难。这种自卑心理是高职生在实习中表现为对自己缺乏客观的分析,同时对实习行业缺乏深入的探寻和分析,使自己在实习中往往处于劣势。

(六)挫折心理

由于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在实习区域的选择、实习单位的大小和实习岗位的意向等方面达不到理想的状况下,高职生在实习时受到一定的挫折在所难免,有的高职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脆弱,便容易促使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这种挫折心理,容易导致高职生在以后的就业中产生顾虑重重,悲观消沉,怀才不遇等不良心理,使就业行为发生认识偏差。

二、高职生实习中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离开校园熟悉的环境,初到企业实习,面对各种陌生的人和事物,高职生心理往往五味杂陈。在实习过程中第一次真正与现实产生冲突,主观上更多会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个人因素

由于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高职生在个人性格方面存在着自卑、固执、怀疑、自控不足等缺陷,特别是在实习中,自己独立面对一切,需要善于调节和控制个人情绪与行为,来适应新的环境,但是由于性格缺陷的存在,自己短期无法调节,容易出现多种实习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出了明显的失望、求稳、盲从、依赖、自卑和挫折等,主要是由于没有从深层次上去客观认识自己,在就业实习中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社会因素

社会人才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矛盾突出,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人总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社会偏见、就业歧视是困扰高职生实习中的最大问题之一,在实习中,难免会和一些比本校知名的高职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在一起实习,使他们普遍感到学历低和社会地位低,容易使他们不安于现状又难以摆脱现状,产生各种实习心理问题。

(三)学校因素

在高职院,首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高职生能较系统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但这种纯理论的讲授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大多数高职生对这样的纯理论教学兴趣不大,往往效果不够理想。其次,在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开课率较低,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较差,发展不平衡,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再次,高职院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由于人员配备不足,高职生不愿意交流,往往成了摆设。最后,在校企合作中,实习期间双方往往只注重高职生品德和技能的考核,对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块空白。

(四)企业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造成国内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现状,为企业招聘人才和接纳实习生提供了充足的条件。长期以来,大多数颇具规模,管理规范,用工制度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比较注重职工和实习生的身体健康,但是,往往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此方面经费的投入很少,对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尤其甚少。有的企业存在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和随意加班等用工问题,导致部分高职生不愿意参加实习,对高职生的实习心理很是不利。更有甚者,有的企业因为个别原因,终止与高职院的合作,导致高职生实习岗位数不足,直接影响实习工作无法开展,使部分高职生对未来产生恐惧心理。

(五)家庭因素

有的家庭因为经济困难,希望找一个待遇好的单位;有的家庭存在传统观念,认为孩子读了大学,以后工作不能出卖苦力,看人脸色,应该找个管理岗位;有的家庭担心孩子吃不了苦,不愿意孩子实习等等原因,诸如此类,容易造成高职生在实习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痛苦,引发多种实习心理问题。有的高职生因来自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或因观念差别、城乡差别,或因自身内、外部条件等因素等,给部分高职生心理上造成较大影响,认为社会和生活对自己不公平,随意猜测,甚至出现反社会的极端心态。这些心理状态下的高职生很容易采取极端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高职生实习中心理问题现状的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势必对企业员工和实习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企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职生实习环节由高职院、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为保证高职生实习的有序进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和实习生心理调节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学职业观的教育

高职院要自始至终对高职生开展科学的职业观教育,高职生实习阶段也不能放松。

1.加强职业理想、政策和成才意识教育。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就能够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在实习中,根据专业理论与技能学习的同时,随时调整知识结构,锻炼提高自身职业要求的能力。

2.加强奉献精神教育。高职生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充分运用专业的优势,为社会多作贡献。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重新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在实习时要看得长远一些,明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

4.合理的就业定位。一个人的就业定位应既符合个人的特点,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职匹配”原理,多为社会作贡献,这既符合高职院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发挥自身特长。

(二)个人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心理调适的作用就是及时采取措施和方法让高职生自己解决所遇到的心理矛盾和冲突,自我调节,改善心境,以健康的心态去积极主动地面对一切。

在实习中,高职生应根据自身实际,利用参加培训、听讲座、看展览、倾诉和参加座谈会等各种途径来增强个人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要做到自我分析、树立自信;自我激励、合理规划;自我培养、善于竞争;正视挫折、适应发展,选择各种心理调适方法来进行自我调节。高职生应积极向企业指导老师请教,态度端正,谦虚大方,举止优雅,话语亲切,自尊、自爱、自强,在积极和谐的环境中努力工作,保持良好职业形象,就会实现满意的实习效果。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本人要做到有效沟通,合理宣泄消极情绪,有效减低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避免矛盾冲突,缩短角色转变的适应期。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要把高职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形成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教育队伍,在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高职生实习方案时,同步考虑高职生实习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实习前,针对往届高职毕业生实习中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利用板报、报纸、广播网络等形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提高高职生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在心理准备上能够全面正确的认识自我,认清实习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以从容、积极的心态面对实习。因为高职实习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每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和因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全部靠高职院的心理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班团干部是很难解决的。因此,从企业选配有一定工作条件的师傅作为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发挥其一般性心理问题咨询的作用,及时快速地反馈有严重心理问题实习生的情况,协助高职院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校企合作,对高职实习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在实习中,高职院要持续关心学生,不能撒手不管。企业也要按照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实习生,通过企业文化教育实习生学会做职业人的同时也要学会热爱生活,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高职院要选择用工制度规范、社会信誉度高和企业文化浓厚的企业,让学生在实习中锻炼能力。企业也要注重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问卷、访谈、座谈会等方式,对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分析原因,利用海报、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实习生心理健康宣传和培训,每当实习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双方能够科学、及时地进行缓解和疏导。

高职院要创新校企合作体制,积极与企业工会协调,由工会牵头,把实习生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各级工会的工作职责范围,开展企业心理健康宣传等系列活动,及时掌握实习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篇(10)

研究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指出:数学问题的解决就是从尝试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运动过程,它是一系列指向目标的心理操作。固然,影响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的一素是存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缺陷,但更主要的因素在于心理。高中学生的心理已经趋于成熟,但他们往往过于自信,经常表现出对事物认识片面,且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实践经验,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数学问题的解决在于观察、分析、猜想、尝试、推理、概括、判断、验证、探究等思维过程中,数学思维的逻辑过程容易受阻于心理障碍,近而影响问题的解决。下面对影响高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因素,作些简单的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对教师的依赖思想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以主导身份出现。在学生眼中,老师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对的,是不容置疑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他们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也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这种依赖心理成为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绊脚石。

2、问题解答的思维定势

在十几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在教师教学程序影响下,学生将形成解答数学问题的固定思维格式和惯性。虽然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它有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能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答案,但又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缺失举一反三的能力,问题稍有变化就会无从下手。

3、个人对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人的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学习活动也同样如此。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动机太强使认的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认为数学太难,太抽象,从而失去了学习动机,严重影响了数学的学习。

4、解决问题的意志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为衡量标准。有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也常常是害怕困难,缺乏必要的意志努力所致。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些学生怕学数学,例如有些同学害怕立体几何,于是一看到立体几何的题目就头痛;有些同学害怕应用题,于是考试一遇到应用题就放弃,以至成绩波动很大。其结果往往是简单的题目也放弃,令人懊悔不已。

5.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情绪

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学生应试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超常发挥的“黑马”,但也常常会有成绩好的学生发挥失常,这往往就是考试时的情绪所影响。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有时甚至一些平时做过的题目也会忘记。如果学生能以轻松的情绪迎接考试,将有利于思考,打开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此外,还有自卑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所以在教学的同时必须有针对性的给学生以心理上的辅助修正:

1)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着力改进学习方式。数学的高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要真正的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自己把需要学习的东西找出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自己得出抽象的数学结论,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树立正确的学习学习目的,激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力。明确学习的目的,能帮助学生改变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培养积极的认识欲望和求知欲望。如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立较高的学习目标,对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适度降低要求,而在他们有了点滴的进步时就给予肯定,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又体验到失败感。具体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布置作业,甚至对考试的题目也可以进行分层设置。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篇(11)

【Abstract】As the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system reform and the change of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 problem increasingly prominent, followed by various psychological contradictory problems,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s very bad.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job hunting and their forms of expressio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llege counselors to carry out student work.

【Key words】Graduates;Employment;Psychological;Contradiction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抉择。近年来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等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严重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从而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矛盾的表现

《2017年应届生就业报告》统计今年毕业应届生人数又创新高,达到破纪录的795万人,就业成为每位应届生未出校门就要感受的压力。数据显示,只有34.9%的应届生表示就业单位与理想中的单位一致,超过6成的应届生表示签约单位并非“意中人”。学历在就业选择中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学历的提高,就业单位与理想单位一致的比例也明显提高。而性别在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报告显示女性比男性更难签约理想单位,66.4%的女性应届生表示签约单位并非理想单位,而男性应届生该比例仅为34%。大学生在择业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矛盾心理,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1.1 就业与继续求学的矛盾

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考研的学生也逐年增加。一方面在找工作是希望找到好的单位,另一方面好的单位也对学生的学历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学生在就业和继续求学方面产生了矛盾。如果解决不好矛盾很可能既耽误了升学又延误了工作。

1.2 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

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看得很重,自己在学校学到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可是到毕业时所能选择的职业单位却不需要这种专业技术人才,于是产生了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1)学校所设置的专业不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专业是按照统一计划设置的,一经设置不易调整。2)学生本身的认识问题。认为既然学习了专业,找工作时一定要专业对口,如果对原专业感兴趣就工作后也不要放弃,但是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其实本科教育更多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学习能力的教育,是接受新事物的教育,是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因此大学生完全不必要为学不能致用而苦恼。

1.3 亲情与自我发展的矛盾

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父母大多希望孩子毕业后能回到自己身边,相互有个照应。但是学生希望去适合自己的地方去发展,就可能远离父母。这就造成了父母亲情与自我发展矛盾的存在。

1.4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当代大学校园最根本的矛盾。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满怀憧憬、踌躇满志地步入校园,他们的理想丰富多彩。在择业时追求更加强烈、目标远大,但是由于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理想往往脱离现实客观条件,在择业上与社会需要存在着差距,希望找的工作任务轻、环境舒适、地位高、经济效益好。最后导致找不到工作,待业在家,或者从事着与“大学生”称呼不相符的工作。这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1.5 渴望竞争与害怕失败的矛盾

在择业中大学生已经普遍意识到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通过竞争,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真正面对社会所提供的竞争机会时,许多人鼓励重重缺乏勇气,害怕竞争失败丢面子,伤和气等。真正原因是主观不努力,缺乏实践的勇气和能力,尤其在择业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背着压力的包袱,以至于失去竞争的勇气。

2 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不仅是一场能力的比拼,也是一场心理素质的考验战。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是由内心的心理矛盾产生的。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焦虑心理

大学生的择业焦虑主要来自对用人单位的录用程序感到心惊胆战;自己的梦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心仪心动的单位;面试能不能通过;被用人单位拒绝丢面子怎么办。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出现焦虑是正常的,适当的焦虑能产生压力,催人进步。但过度焦虑又不能再一定时间内化解就会产生心理疾病,给就业带来困难,影响择业进程。

2.2 自卑心理

自卑属于一种人格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做出过低的评价和否定性体验。大学生在择业时,直接进入人才竞争市场,有的同学能游刃有余顺利战胜对手,而有的同学却因为缺乏勇气、自信而节节失败,继而产生自卑感。自卑心理是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必须消除的心理障K。市场经济需要开拓精神和自信心,这正是自卑心理所缺乏的。一般产生在一些普通各院校或低学历的毕业生中。

2.3 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就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盲目自大,失去自知之明。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但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事业成功,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一旦萌发这种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自负心理一般产生于重点大学毕业生或高学历毕业生以及自认为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中。这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选择职业的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一旦失去机会,就业受挫,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2.4 消极依赖心理

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地参加招聘会、关注就业信息、联系用人单位,而是等学校、父母亲戚安排工作。这种心理是极端依赖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需要和这个社会接触,特别是在求职过程中,自己是求职的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性积极参与竞争,而不是消极等待机会来临。

3 就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心理调适是指毕业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可以利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如自我转换法、自我安慰法、松弛练习法、理性情绪疗法等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 结束语

求职就业是大学生人生重要的环节和转折点,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从事学生基层工作的辅导员一定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并教会他们克服困难,学会自我调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并最终获得理想的职业。

【参考文献】

[1]董军强.大W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及对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0(6):694-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