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0 16:32:38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篇(1)

一、结合企业特点合理分配员工的职责权限

企业要通过建立与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相关的明确标准与工作方法,以实现对企业员工合理分配员工的权责权限。在分配时务必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即必须做到授权、审核、批准和执行分开;业务的办理和监督审核分开;业务办理和会计记录分开;会计记录和保管财产分开;业务办理和保管财产分开;严禁出纳兼任核查、保管会计档案以及登记收入、费用、支出、债权债务的账目等相关工作;禁止货币资金的支出或者收入的记录人员编制银行账户调节表。中小型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特点与会计工作人员的配备情况,确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资金收支的业务流程,使得该业务的会计处理工作更加规范。

二、建立完善严格的货币资金的授权、审核、批准制度

当企业产生与货币资金支付有关的业务时,经办人员要向负责授权的审核人员提出申请。申请包括了具体的金额、用途以及支付形式等内容,并且附上有关原始单据。在审核批准环节,按照审核批准的层次不一样,对应的审核批准人的职权就会不一样。审核批准人应该严把审核批准关,以避免出现贪污浪费、违法违规的现象。审核批准人按照其职权以及对应程序对该申请实施审核批准。与规定不相符的支付申请,审核批准人应当拒绝。申请通过审核批准人的批准之后,复核人员要对该申请认真复核。复核的内容包括支付申请的批准权限、范围以及程序是不是正确,手续以及有关单据是不是齐全有效,支付的金额是不是准确等各个方面。

三、企业现金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一个企业对于现金的内部控制应当满足如下几点:(1)职责分工合理,现金收支和记账的岗位分开。(2)企业需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有关规定,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规定内部的现金支付范围与限额。不在现金支付范围的业务则必须通过银行进行转账结算。(3)现金收支要有批准手续、有符合规定的凭据。(4)企业的现金收入应及时存入银行,不得“坐支”。企业对于超出规定限额的库存现金也应及时存入银行。(5)按月进行现金的盘点,账实必须相符。主管部门及其单位负责人对库存的现金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6)对零用现金的管理与控制,应该采取定额备用金的制度并且强化对报销凭证的核查进而实现管理与控制零用现金的目标。(7)强化对现金收入、支出业务的审计工作。

四、银行存款的管理与控制

一个企业对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银行存款的收入、支出和记账的岗位职责确保分开。(2)严格按要求开设或者撤销银行账户,办理取款、结算与存款业务,并且定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并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3)银行存款的收入、支出金额准确、及时入账,应该有符合规定的凭据与有关审批手续。(4)按照月度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报表,账实必须相符。指派专人定期对银行账户进行核查。出纳不能兼任银行对账单的领取、编制银行的存款余额调节报表工作。(5)强化对银行存款业务的审计工作。

五、票据与印章的管理与控制

明确规定各类票据的购置、保管、领取、背书等程序的职权与办理程序,并且设立专项登记簿进行记录,加强对票据的管理。在办理相关业务时,由于填写错误等原因导致作废的法定票据,不可任意处理,应按照要求进行保存。对于超出保存期并且得到批准的废票据才能够进行销毁并及时备案。收取的重要票据,例如银行承兑汇票,应当留下复印件并且应该妥善保管。财务专用章应该交由专人进行保管,个人的印章应该由本人或者授权他人来保管。不能由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对保管印章的人员应该备案,每一次使用均应该进行记录。不使用的时候,印章务必和支票分开保存。

六、实施货币资金预算的管理与控制

货币资金预算的管理与控制对于企业的经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利用科学的预算方法,对企业某个阶段货币资金的流入、流出实施统计,并科学规划、合理使用企业的闲置资金,强化对企业货币资金的财务管理,有效发挥企业的货币资金的效益及其获利功效。在编制企业的货币资金预算中要规避主观性、盲目性与随意性,强化企业的货币资金预算的科学性。在执行企业的货币资金预算时,它与具体情况通常会有差异。一旦差异过大的话,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同进行原因分析,必须采取纠正措施并进一步健全企业的货币资金预算制度,增强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与控制。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篇(2)

一、引言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与费用、筹资与投资等业务循环中都会涉及到的,是流动性最强、控制难度大、控制风险最高的一种资产,是能够随时随地转换为其他任何类型资产的资产,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持有货币资金,这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但近年来,携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的,挪用公款,用公款炒股谋取个人私利的,种种案例,举不胜举。剖析这些经济犯罪案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不力、不健全、不完善、不到位、管理和监督弱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介绍及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分析,联系企业实际情况,对当前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必须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合法有效。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概述

一般而言,企业所涉及的货币资金业务主要是货币资金收入、支出、货币资金在其不同项目之间的流动以及零星备用金业务。货币资金收入业务,货币资金收入业务是指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方式取得货币资金的业务。货币资金支出业务,企业货币资金支出的业务涉及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各项资产的购入、绝大多数费用的开支、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以及向国家缴纳各种税款。货币资金支出除金额较小或符合规定范围的开支可以采用现金进行结算外,企业的绝大多数款项是通过银行结算进行的。货币资金在其不同项目之间的流动是指从银行提取现金,现金交存银行,其他货币资金账户的开立、取消等业务导致货币资金在其不同项目之间的流动。

根据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目标的规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概括为:货币资金管理和利用的效率、财务报告中有关货币资金特别是货币资金量报表的相关报告的可靠性以及货币资金管理与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结合我国当前已有的有关法律法规及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货币资金的安全性。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确保单位库存现金安全,预防被盗窃、诈骗和挪用。第二,货币资金的完整性。即检查单位收到的货币资金是否已全部入账,预防私设“小金库”等侵占单位收入的违法行为出现。第三,货币资金的合法性。即检查货币滞纳金取得、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手续是否齐备。第四,货币资金的效益性。即合理调度货币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提高货币资金使用效率。

三、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经营的业务量不断扩大,管理层注重业务上的发展,轻视了公司的内部管理控制,尤其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更是薄弱环节,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中的问题愈加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岗位职责划分不清。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对货币资金管理的岗位设置、职责规定不符合规范要求。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频繁、会计核算简单,同时企业老板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往往要求财务人员“一个萝卜几个坑”。有的企业,出纳会计一人兼,出纳除了办理现金、银行业务之外,同时还兼管银行存款全套印鉴、审核会计凭证等会计业务;有的企业会计,偶尔也会收取现金,一个人办理现金业务收支的全过程。

其二,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素质不达标一是企事业单位在无奈之下接受上级指令安排货币资金管理岗位人员;二是单位领导为了工作“方便”或碍于情面而“任人唯亲”。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所有者都会选择自己人来管理一些重要部门特别是作为直接掌握整个企业的货币资金的岗位――出纳,绝大部分的老板会启用自己的亲戚,导致财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道德修养较差,缺乏敬业精神。甚至有的会计人员“半路出家”,业务不精通账簿设置混乱,收付款凭证填制不规范,方便了那些“有心人”利用各种手法贪污现金。

其三,规章制度不落实。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中明确指出要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一些单位的领导和货币资金的管理人员法律观念淡薄,对有关法规了解甚少,以致出现违规不知,犯法才明的现象。工作中,坐支现金、白条抵库、现金超额存放、截留各种现金收入时有发生;公款私存、虚报冒领、出借账号(洗钱)也被认为是平常事;挪用资金、中饱私囊、私设小金库、集体舞弊等违法案例屡禁不止。

其四,监督机制不完善。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会计监督的关键,也是会计控制的重点。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没有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内控制度就形同虚设。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是检查监督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合法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案中的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疏忽不重视,甚至可以说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就是说根本没有一个独立的监控机制对财务方面进行严格的把关,考核和监督,以致操作程序出现混乱、漏洞,财务人员出现舞弊现象。

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制度是确保货币资金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如果货币资金制度建设存在缺陷,货币资金管理就会存在隐患。当前多数企业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内控框架,控制环境薄弱,没有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机构。其次,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不健全,程序不严谨,执行不到位。很多企业没有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要求,建立严格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者虽然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从而没有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造成制度与实际脱节。因而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做到防患于未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轰动全世界的“巴林银行倒闭案”最主要的教训之一就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松散,也就是缺乏严密的、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没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单位的所有努力将功亏一篑。

四、加强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对策

货币资金管理出现混乱的根源,除了企业本身经营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货币资金控制制度。一个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格,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货币资金能否健康运转,关系到企业的财产能否安全无恙。针对目前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识到建立健全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要从自身的控制环境入手,真正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设计与企业经营情况相适应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内部控制的思路,其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变化相适应。目前多数公司都选择网上银行业务,网上银行开通后,资金划转不受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支票,印鉴已不起作用,取而代之的是资金额度授权。企业可以采用操作授权、口令控制、数据加密、职能权限管理等新的控制方法,这种业务除了成本费用低,还具有高度的私密性,没有权限,密码,口令任何人都不能划转资金,保证资金划转的高效安全。而且不受时空限制,随时可以查核现金的流向,杜绝不明用途的资金流出企业,保证资金安全性。不仅如此,通过网络电子确认系统,还可避免诈骗和损失。

其次,明确职责权限,形成制约机制。健全有效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充分体现着不相容职务的岗位分离,并有坚持良好的审核和核对制度。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相互关联的职务如果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会增加发生差错或舞弊的可能性。内部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不相容职务职务分离控制分离,又称“职责分工控制”,其要求按照单位不相容的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其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

再次,建立内部审计监督机构。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内部审计不能为其所在单位带来多大的效益,对单位的建设与发展起不到多少作用,或者虽然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作用甚微,因而建议削弱内部审计的力量、甚至撤消内部审计。而货币资金失去有效控制,大多数贪污、受贿、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都与之相关。内部审计是建立于各组织内部的审计机构,它从属于本单位的领导,是为本单位服务的。内部审计是协助该组织的领导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内部审计独立于单位内部其他各职能管理部门,接受本单位最高领导决策层的直接领导,并独立开展工作,充当参谋和助手,成为一个单位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特殊一环,服务于本单位的总体目标。

最后,加强企业资金风险管理意识。货币资金内部风险是企业单位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挥霍公款而形成的货币资金风险。风险管理是要公司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货币资金风险防范主要是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行为,防止货币资金流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货币资金结算方式灵活多样,与此相关的经济犯罪日渐增多,企业的货币资金风险也日益增大,企业单位必须加强对货币资金管理,规范货币资金的使用,避免货币资金风险,增强货币资金风险管理意识,防范因管理不善而给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五、结论与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强化内部会计监督,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尤其是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约束、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的准则,是减少风险的重大措施。为了促进企业的重视、加快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家财政部于2001年6月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随后并颁布了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和付款、销售和收款、成本费用、筹资、担保这九项业务循环的相关基本规范。而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

实施内部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及不法行为,有利于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保证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真实、可靠。但是必须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完善、修订,以应对新的形势和情况;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努力就可以到达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快步伐,早日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傅贤治:公司治理泛化与企业竞争力衰退[J].管理世界,2006(6).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篇(3)

一、了解货币资金循环的内部控制

(一)了解货币资金的职务分工

了解出纳员、会计员、内部审计人员、部门负责人、会计主管的职责分工情况,是否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出纳员应当负责货币资金的收支与保管,银行日记账、现金日记账的登记。会计人员应当负责记账凭证的编制,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登记。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负责独立核对银行账,突击盘点库存现金,独立检查收支凭证及账簿记录,独立核查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不得制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得附有处理处罚权。部门负责人应当提出本部门的预算申请,参与企业货币资金预算制定。会计主管应当负责本单位年度预算的起草,企业货币资金收支的授权审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制定等工作。

(二)了解资金预算

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按公司的经营计划,提出年度财务计划,并依据年度财务计划,编制公司年度预算,送呈管理部门审定、评估。

(三)了解银行账户的开立、审批

了解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使用、核销是否符合规定。企业应当按照《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和实际需要在银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和临时存款账户。企业应当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的规定:不准违反规定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不得出租、出借银行账户;不得使用银行账户进行偷税漏税、逃避债务、套取现金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四)了解收款的控制

了解收款流程,收款是否能够足额登记入账。收款必须开具收据,收据应当连续编号,作废收据应当加盖作废标记并妥善保存。收据的购置、保管、登记由专人负责。

(五)了解付款的控制

了解付款的流程,付款是否执行了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为了防止企业资金的流失,付款应当执行严格的授权审批程序。付款一般应当经过支付审核、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等程序。

(六)了解有关印章及票据的管理

了解印鉴的管理是否做到专人分开管理,票据管理是否符合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对有关印章的管理。一般而言,财务专用章应由财务主管或指定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由本人或其授权人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要的全部印鉴。企业应制定严格的票据管理制度,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票据登记簿进行登记,防止空白票据遗失和被盗用。

(七)了解货币资金的内部稽核

了解企业是否制定资金稽核管理制度,管理层是否做到定期监督。通过以上测试,得出结论,南宁骏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得到有效运行。因此在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中,审计人员应当应用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相结合的方式。

二、对货币资金实施控制测试

(一)对货币资金实施收款测试

对货币资金实施收款测试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银行对账单金额与收款记录是否核对一致;收款是否及时入账;收款业务的内容与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相关;收款凭证的对应科目与付款单位的户名是否一致;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内容、金额是否核对一致。

(二)对货币资金实施付款测试

对货币资金实施付款测试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申请付款项目是否有预算;付款单据是否经过审核并履行了审批程序;付款后在原始单据上是否加盖“付讫”戳记;银行对账单金额与付款记录是否核对一致;付款业务的内容与企业经营活动是否相关;付款是否及时入账;付款凭证的对应科目与收款单位的户名是否一致;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的内容、金额是否核对一致;不相容职务是否已分开设置并得到执行;通过控制测试进一步得出结论,南宁骏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合理并得到有效运行。根据测试结论,确定对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影响。

三.对货币资金实施实质性测试

(一)函证银行存款

函证银行存款,可以核实银行存款的所有权,证实银行对账单所列示的金额是否正确等相关问题。银行对账单虽然是外部凭据,但由于审计人员获取的对账单是经企业之手,其可靠性有所降低。函证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来自于第三方,因此所获取的审计证据的可靠性要更高一些。实务中CPA应当对所有的银行存款账户进行积极式函证,包括零余额的账户及近期内注销的账户。具体操作如下:

打开“实质性程序工作底稿”―“货币资金”―“银行存款明细表”―“右击”―“放入函证”―“银行询证函”―“进入D审计主界面”―“询证函”―“银行询证函”―“录入账户名称、银行账户等信息”―“加载项”―“生成询证函”。

将生成的询证函打印盖章,由CPA亲自寄出。回函应当直接寄给会计师事务所,CPA对回函结果进行分析调整,同时编制函证结果调节表和函证结果汇总表。

(二)将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核对,编制调整分录

2015年1月4日获取银行对账单。银行对账单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山西区分行高新分理处余额398149.24元,交通银行太原市支行高新分理处余额1116845.82元,中国建设银行山西区分行高新分理处余额750.83元。企业提供的银行日记账显示:中国工商银行山西区分行高新分理处余额522923.74元,交通银行太原市支行高新分理处余额992071.32元,中国建设银行山西区分行高新分理处余额750.83元。

解析:案例中,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核对不一致。所以,审计人员应当详细查账,查账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很显然,造成此项错误的原因是,银行或企业有一方记账错误,经查原始凭证得出结论,企业记账错误。所以应当做审计调整。调整方法如下:

进入D审计软件界面,点击“审计调整”―“期末调整分录维护”―“添加调整分录”:

借:银行存款\中国工商银行太原高新区分行 18010.5

贷:银行存款\交通银行太原市支行高新分理处 18010.5

借:银行存款\交通银行太原市支行高新分理处 142,785.00

贷:银行存款\中国工商银行太原高新区分行 142,785.00

调整后,工商银行日记账的余额为:522923.74+18010.5-142,785.00=398149.24;

交通银行日记账的余额为:992071.32+142785-18010.5=1116845.82。调整后,日记账与对账单余额一致,因此得出审计结论,调整后余额可以确认。

(三)监盘库存现金,编制库存现金监盘表

2014年12月31日,库存现金账面余额1516.95。2015年1月8日对南宁骏业的货币资金进行监盘,监盘的结果是2616.95元。其中100元26张,10元1张,5元1张,1元1张,5角1张,1角4张,5分1张。

2015年1月7日末账面余额2000元,未入账收入1000元,未入账支出383.05元。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8日收入1500元,支出400元。库存现金监盘表的填列如表3所示。

解析:通常库存现金的监盘是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后进行,监盘的结果只能证实审计日库存现金余额是否正确,为了证实报表日的余额是否正确,就应当进行追溯调整。应用的公式如下:报表日库存现金应有余额+报表日至审计日库存现金收入总额-报表日至审计日库存现金付出总额=盘点日(审计日)账面应有金额。进而推算出报表日库存现金应有余额=盘点日(审计日)账面应有金额+报表日至审计日库存现金付出总额-报表日至审计日库存现金收入总额。将推算出的报表日库存现金应有余额与报表日的账面余额进行核对,以此确定库存现金账面余额是否正确。本案例中,报表日库存现金的应有余额等于账面余额1516.95,因此得出结论,经审计无调整事项,余额可以确认。

(四)检查大额现金的收支情况,编制大额现金收支检查情况表

为了体现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实务中,难以将全部的库存现金纳入到审计范围中,所以需抽取部分现金收支业务进行检查。具体操作如下:

进入D审计软件界面,点击“总账明细账”―“凭证抽凭”―“科目编号1001”―“抽样方案货币资金―大额现金收支检查情况表”―“搜索”―“选择抽样方法”―“试抽取”―“确定”―“保存”

在抽样方法中,涉及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完全随机的抽取样本。系统抽样是指,在抽样前先对凭证列表进行随机排序,然后根据用户输入的样本数计算出抽样间隔数,系统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样本的抽取。例如,样本总体12,抽取样本数4,样本区间=样本总体/抽取样本数,即样本区间为3,分别为1-3,4-6,7-9,10-12,然后从1-3,4-6,7-9,10-12中各抽取一个样本,共抽取4个样本。分层抽样是指将样本按区间进行划分,然后从各个区间中抽取一定的样本量。例如,可以将区间分为10000元,10000-100000元,100000-500000元。

抽样完成后,打开大额现金收支检查情况表,详细检查所抽取的样本,核对的主要内容有:①原始凭证是否齐全;②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是否相符;③账务处理是否正确;④是否记录于恰当的会计期间;⑤是否经过授权审批。通过检查得出审计结论,库存现金余额是否可以确认。

(五)检查银行存款收支情况,编制银行存款收支检查情况表

在D审计环境下,银行存款收支检查情况表的抽凭方法等同于大额现金收支检查情况表。

在银行存款收支检查中,核对的重点是,有没有异常收支。在对南宁骏业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中国工商银行对账单2014年4月6日收款750000,2014年4月30日付款750000;中国交通银行对账单2014年12月21日收款800000,2014年12月30日付款800000。一收一付均未在银行日记账中体现。通过审计人员的进一步调查核实,证实企业存在出租出借银行账户的问题。

(六)测试银行存款的截止情况,编制银行存款截止测试表

进入D审计软件界面,选择截止日前后的天数及金额,点击“加载项”―“生成”。将生成的结果进行测试,确定银行存款是否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是否存在跨期(见表4)。

四、结论

本文从南宁骏业的实际业务出发,结合D审计软件,详细分析了货币资金的审计方法。货币资金审计中,既要进行了解内控、控制测试,又要进行实质性测试。在实质性测试中,库存现金的监盘、银行存款的函证,这些程序都是必须进行的。本文不仅明确了货币资金的审计程序,而且介绍了软件的实际操作方法,虽然本文力求详尽,但仍有遗憾之处。因此对于货币资金审计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孙芳.浅谈麦德食品有限公司货币资金审计[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篇(4)

一、引言

货币资金是企业拥有的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企业管理中居于重中之重的位置。货币资金具有强流动性的同时,也是控制风险最高的一种资产。货币资金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内部控制的重点:(1)货币资金具有极大的被盗和挪用的风险性,是最受企业关注和需要保护的资产;(2)货币资金业务同单位其他业务有广泛的联系,几乎同每个经营环节相关;(3)货币资金业务的工作量较大,占整个会计工作量一半左右的比例;(4)货币资金业务本身一般无合理性的评价问题,货币资金收入和支出的合理性,主要应追查与货币资金收支业务对应的其他业务。基于以上特点,各单位自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以来,一直将货币资金作为内部控制的重点,通过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不仅可以减少货币资金的损失,而且有利于加强对其他业务的控制。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环境

控制环境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具有重大影响因素的统称,包括诚信与道德观、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员工胜任能力、组织结构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等要素。控制环境决定了企业的基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提供了内部控制的基本规则和构架。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管理决策者。管理决策者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特别在推行企业领导个人负责制的情况下,管理决策者的领导风格、管理方式、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道德观念都直接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2)员工的职业道德。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研究在内部控制每个环节中、各岗位都处于相互牵制和制约之中,如果任何一岗位的工作出现疏忽大意,均可以导致某项控制失效。(3)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协助管理当局监督控制措施和程序的有效性,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内部审计力度的强弱同样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效果。

三、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存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岗位分工不一致,存在未建立岗位责任制、岗位职责不清的情况;另外,有些涉及货币资金收付的经济事项从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上未完全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缺乏监督和制约。2.报销审批制度不严。虽有制度但得不到有效执行,支出预算管理流于形式。资金稽核制度没有有效执行,支出没有严格按照相应的授权审批制度执行等。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很多企业的会计没有经过系统的会计专业学习,会计资料乱、缺、脏现象严重。

四、强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措施

1.改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升管理者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管理者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表现为管理者的各种不同偏好。其表现虽然是无形的,但它会对一个组织的有效运行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进而表现对货币资金管理重视程度以及对人力资源的政策及看法等。

2.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设立的每一项控制措施,都应当是控制效益大于控制成本的,否则即使该项控制措施有一定的作用,也不值得设置。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非越完整越好;规模过大的内部控制,会使企业得不偿失,是要不得的。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往往是很难衡量的,企业设置内部控制措施应当非常谨慎地进行判断。

3.完善货币资金职务分工控制。职务分工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性控制,直接决定着整个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职务分工控制要求不兼容的职务应当相互分离,各个工作岗位都应当有明确的职责,且责权利统一和平衡,以便各个岗位之间能形成有效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衡机制。所谓不兼容职务,是指如果集中于一或岗位办理,会增加错误与舞弊发生的机会,或增加掩盖错误与舞弊的可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的所有不兼容职务原则上都应当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或工作岗位来执行,这是形成相互制衡的控制机制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离开了不兼容职务相分离这础,现代内部控制就难以建立和有效运行。

4.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应采取制衡原则。所谓制衡原则,是指企业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或任何人都应当既是控制者,又是被控制者,其拥有的控制权力与承受的被控制的压力当是对等的、平衡的;各项工作岗位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最高领导者能否实现全面的相互制衡,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有效的重要标准。为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划分工作岗位、配备工作岗位职权与责任时,要严格遵循制衡原则;在检查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时,要把各个控制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是否存在权力失衡,甚至失控作为重要内容。一旦发现有失控的岗位或情况,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通过重新配备职权或岗位轮换等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篇(5)

(二)测试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运作通过检查证据、实地考察等程序,结合A公司实际执行的资金管理流程,测试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判断现有的内部控制程序可以信赖,内部控制需要完善,主要存在“部分现金收支无审批流程、网银付款授权额度不合理、POS机管理存在风险、月度资金预算流程需完善”等缺陷。

(三)评价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水平A公司现有制度规定、实际执行和业务抽查中,发现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比较健全,但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因此确定该公司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风险为中等。

(四)货币资金的经济性情况A公司从2012年开始启用山经资金预算系统,2012年资金预算支出总体执行率111.13%,2013年资金预算支出总体执行率104.01%,2012年资金预算偏差较大,公司多次进行资金分析和预算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2013年预算执行率得到提高,资金支出预算执行率偏差在5%之内。公司根据生产经营实际,及时调整资金预算,提高资金预算执行率。通过资金支出预算执行分析,公司货币资金管理的经济性较好。

(五)货币资金的效率性情况A公司根据行业上级公司统一要求,实行资金收支两条线,资金由行业上级公司统一调度使用,现有资金管理模式比较合理。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流程中的部分岗位职责存在重复现象,职责不清,且未见岗位激励机制。抽查2012年9月银行支出户的银行未达,发现存在单据传递不及时、部门之间协作待完善的现象。通过职责分工、激励机制和内部部门之间协作方面,确定货币资金管理的效率性为中等。

(六)货币资金的效果性情况A公司2012年度绩效考核评审105.66分,2013年度绩效考核评审110.55分,完成了年度绩效目标,其中涉及资金管理的财务指标均已超额完成。货币资金管理完成了年度预算,达到了货币资金管理的效果性。

(七)货币资金管理潜力分析通过对A公司两年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情况和货币资金效益审计,审计组认为以下两个方面有潜力:1.货币资金管理的健全性和合理性,若扣除其他人为因素,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制度,优化资金管理流程,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情况会有较大的改善。2.货币资金的效率性,通过完善岗位职责,建立岗位激励机制,加强部门之间沟通协作,资金管理效率性会大幅度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和审计建议

(一)现有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比较陈旧,和正在执行的货币资金管理流程脱节,建议及时修订制度,完善资金管理流程。

(二)实质性抽查中发现部分现金收支无审批流程、网银付款授权额度不合理、POS机管理存在风险、月度资金预算流程需完善等现象,建议梳理资金管理流程,规范过程控制,加强日常资金收支管理,将内部控制落实到实处。

(三)资金管理部分岗位职责存在重复现象,且由于人员更换和轮岗,原有岗位职责和现有实际职责不一致,建议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行业资金管理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职责。

(四)部分单据传递不及时,建议加强资金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互通信息,按时进行账务处理。

三、审计评价

A公司能够按照资金管理规定,制定货币资金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通过货币资金支出预算控制,提高货币资金管理的经济性;通过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岗位职责分工、加强部门之间协作,提高货币资金管理的效率性;通过完成财务绩效指标从而促进公司绩效考核指标完成,达到了货币资金管理的效果性。通过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提高了货币资金管理的效益,促进了公司经营指标稳步提升。

第一,企业的经济效益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如何对企业展开效益评价,效益审计应运而生。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大力开展效益审计可以说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同时是审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更是全体内部审计人员维护和保障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尽的职责。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篇(6)

货币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资产,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流动性最强,与此同时它又具有资产的共性即能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由此可见货币资金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流动性最强的特点,使货币资金常常被不法分子盗窃、挪用和其他舞弊行为,或是在保管和使用货币资金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短缺的现象。因此,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监管的关键。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间合作不断加强、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加快,在这种新形势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难度也不断增加,本文从网上支付和远程报销方式方面研究新形势下的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为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提供一点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概念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是指,公司为了提高货币资金使用效率,预防货币资产的贪污舞弊和保护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而建立的在全公司适用的控制和安排。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高低和是否能保证完全完整对企业而言意义重大,如果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缺陷,公司将可能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二、新形势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标

在新形势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是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合法、完整和时效,使企业收益达到最大化,主要有以下四点:

1、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建立、健全良好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和杜绝贪污、挪用、舞弊和诈骗犯罪的发生。

2、确保货币资金合法性。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要符合国家货币资金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主要是审核货币资金的来源和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货币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涉及外币的,还要检查是否符合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外汇收支政策。

3、确保货币资金的完整和时效性。仔细检查企业销售商品以及其他相关收入应收到的货币资金是否已全部到账:(1)要预防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未及时全部或部分收回,成为坏账,给企业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2)要防止有人暗中截取公司的应收账款,出现客户已支付货款,而企业未收到货款这种情况;(3)要防止因为应收账款未及时收回,会给企业带来财务利息的损害。仔细检查购买材料和其他支出的货币资金是否及时支付:(1)要防止有人暗中截取企业的应付账款,出现企业已支付货款,而供应商尚未收取的这种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信誉和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要检查企业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是否及时支付。有的供应商未在合同约定的期间收到货款,则会收取一定的利息,这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

4、确保货币资金的收益最大化。企业在新形势下,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合理统一调度货币资金,使货币资金能充分地发挥其效用。同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利用网络上的理财工具,参与各种理财投资,从而使其收益达到最大化。

三、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原则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企业要想制定适合自身实际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会使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减少犯错的概率,使其在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时不至于出现各种不必要的问题。下图充分展示了制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须遵循的原则。

四、新形势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方法

新形势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法:

货币资金预算控制方法。在企业现阶段生产经营情况、未来的生产计划的基础上制作出货币资金的预算,明确企业货币资金的用途,有效地控制货币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使货币资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情况下,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

授权批准控制的方法。分层次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每个审批人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财务制度,在授权的范围内审批,不可以越级审批,经办人按审批后的结果办理货币资金结算业务。程序如下:(1)远程支付申请。用款人在用款前,需向财务部门通过邮件方式提交支付申请,包括部门、用途、金额、支付方式及支付期限,并附上相关的单据的扫描件。(2)复核。财务部收到支付申请邮件后,复核票据是否合理合法、金额计算是否正确、费用发生是否在预算范围内、授权批准是否在批准权限内、相关手续是否齐全等。(3)审批。审批人在其批准权限内审批。如果支付申请不符合规定,审批人有权拒绝批准。通过邮件方式进行支付申请确认或拒绝。(4)支付。出纳根据手续齐备的支付申请,进行网上支付。远程支付申请在规定期间内,把原始单据快递给财务部门,作为记账凭证的依据。

相关岗位职责分离。出纳不可以兼任收入、支出、费用和债权债务账务的登记工作,不可以兼任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更不可以兼任盘点和稽核工作。

审核和盘点控制的方法。专人负责审核货币资金收付的相关业务,特别是对大额的货币资金的支付要重点审核,确保其合理合法,保障货币资金正常运作。财务经理必须不定期对货币资金进行盘点, 防止出现贪污、挪用等舞弊行为的发生。

加强系统安全控制。网络犯罪的隐蔽性和复杂性,要求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更安全可靠。从用户权限方面加强管理,实行网络系统的分级管理,将系统操作人员分为数据录入、数据复核和审批岗位,层层把关,杜绝出现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减少人为操纵的因素。

作为赶超型经济的典范,我国经济大都采取的是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快资本形成以及数量扩张的“要素驱动型”模式。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各国贸易联系的不断加强,新兴经济体的“回溢效应非常显著,正普遍面临着为增长放缓倒逼国内改革的重要拐点。我国企业的生存压力剧增,企业生存发展需要加强和完善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所以,在新形势下,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强化管理,合理设置紧密相关的岗位,细化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落实各项措施。从源头上、制度上去防范风险,达到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的目的,保障资产安全和完整。(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篇(7)

近几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采取了其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我国经济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能力仍有较大比例闲置,实际增长明显低于潜在水平。按现行统计,过去几年我国平均的消费率不足60%,其余40%的GDP形成储蓄,总储蓄率名列世界前茅,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占37%左右,储蓄明显大于投资。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而不需要投资了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事实上,我国基础设施依然非常薄弱,加工制造业的水平还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包括金融、保险、咨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等在内的服务业,本质上属于严重供给不足的产业,即使农业也不过是出现了一个低水平的过剩。与产业结构调整高度相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都意味着需要长期的、巨额的投资。因此,从总体上讲,中国现在还远不该是一个资本过剩的国家,过剩的背后,其实是社会有效投资不足。

一、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目前宏观调控面临的首要问题

下一步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要扩大投资,进而自然地拉动消费,实现更高水平的良性循环。近些年来,货币政策在配合财政政策的同时也采取了应当采取的措施,做出了较大努力,例如连续七次降低利率、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增加再贴现规模等等。货币供应量也保持了较高速度增长,2001年以来的增长速度虽然略有降低,但仍然在13%左右。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作比较,即从金融相关率的角度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更不能说是不足的。按照现行统计,2000年我国金融相关率为150.6%,既高于美国(50%)、日本(126%)、英国(105%)等发达国家,也高于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比如韩国(68%)、巴西(39%)和新加坡(121%)。即使充分考虑我国GDP被低估的因素之后来分析该指标,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也是不低的。奇怪的是,在这种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社会投资增长却始终不够理想,人民币降息所导致的资金分流,并没有同等程度地增加产业投资。结果实体经济起色不那么理想,某些方面的货币经济泡沬却日益膨胀。一大批需要发展的部门、行业和企业难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尽管现有宏观调控手段还有改进的余地,但是并不具有决定性意义。合理的答案只能是: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健全。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不很理想,是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造成的。换言之,当前国民经济活力不足、内需不足,主要不是货币供应量的问题,而是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问题。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实现货政策目标的中介,是货币政策实施和发生效应的过程。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因素很多,例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市场活力不足;许多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较强的服务业,机制转换步伐缓慢,还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完全依赖政府的状态,等等。此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我国迄今为止仍然保持着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控制。许多项目都要经过政府机构的重重审批,不仅减低了效率,而且还限制了可能的市场化的投融资方式。政府出资的项目往往又没有明确、具体的投资主体,行政性的计划审批往往代替了市场可行性研究和科学的论证,实际上加大了投资的风险。在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可以经营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应当推向市场,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行政性垄断依然非常严重。所谓“计划挖坑,财政和银行种树”的模式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还没有根本改变。

二是银行处于转轨时期,支持经济发展与防止不良贷款的两难要求的矛盾非常突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例较小,间接融资占了绝大部分。至今,融资活动依然高度依赖银行的作用,而在银行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又占极大比重。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推进,信贷风险约束观念已初步建立,但信贷激励机制却未能同步发展,责任和激励的不对称造成在现行条件下放贷者的“谨慎”。加之社会信用薄弱,投资环境不理想,贷款风险大,国有商业银行出现“惜贷”现象,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信贷紧缩。

三是金融市场不健全,特别是债券和货币市场的发育严重滞后,造成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过窄。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以金融体系为依托的,没有健全的金融体系,就谈不上良好的传导机制。当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反作用于金融体系,没有好的传导机制,就没有可能发展和巩固好的金融体系。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几乎不存在市政债券或机构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也极不发达。由于企业的资本筹措来源有限,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又要满足资本金的比例要求(现行政策),银行贷款额外又受到限制。

以上三点其实是一致的,归结起来,就是我国现行的投融资体制不合理不健全。妨碍中国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储蓄向投资转化困难。这正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的症结所在。

二、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是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篇(8)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233-02

中小企业是相对大型企业而言,职工人数相对较少、销售额及资产总额相对较小的企业,在中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0%以上。它们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就应该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尤其是财务管理,由于各方面因素呈现诸多乱象,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展开阐述。

货币资金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按其形态和用途不同可分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它是企业中最活跃的资金,流动性强,是企业的重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但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使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管理较混乱。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在现金收支管理方面

1.现金收入没有及时缴入银行户头,账面现金余额过大,导致坐支、公款私存、公款私借等现象严重。

2.现金支出相关凭证不合规、不完整,有些单据未按审批程序签字就给予报销;有些原始凭证上金额有刮擦、涂改痕迹;使用“白条”报账的情况较多,如以收据代替发票,不按发票规定要求开具发票,不加盖财务专用章,还有购进商品、支付劳务费用没有取得正式发票,而以收据或手写白条入账;大额现金支付比较普遍,远远超出了现金使用限额。

二、在银行存款收支方面

1.未按规定,私自开立多个银行账户,管理层、财务人员法规意识薄弱,因个人人际关系或是收取好处费的原因甚至将账户出租出借。

2.银行结算方式选择比较随意,很多应当通过转账支付的业务,却用现金支票支付,对资金流向监管不严。

3.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没有定期逐笔核对,未达账项没有及时查找原因,未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4.票据没有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空白、作废票据没有整理,随意堆放。银行预留印鉴未按要求分开保管,而是由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财政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一直强调财经纪律制度,为什么就收效甚微呢?究其原因如下:

(1)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密不可分,由于管理层观念陈旧,在人事安排方面就会“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在出纳岗位人员的选择上也遵循他们所谓的“资金安全原则”,用人管人而不是用制度管人,让自己的亲朋好友担任。有些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少、会计核算简单,出纳、会计岗位由一人兼任,既管账又管钱,很容易出现营私舞弊问题。可想而知,这样的管理层、这样的财务人员素质一般都不高,或者法规意识薄弱,可能是半路出家没有会计从业资格,由此就容易滋生一些违规违纪现象。

(2)银行部门监督不到位。按照现行现金管理条例的规定,企业收入和使用现金,应接受其开户银行的监督。但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都实行市场化运作,银行之间业务竞争激烈,为争取客户,各商业银行纷纷“降低门槛”,从而弱化了对现金收入、使用及限额控制等现金业务的监督,造成坐支现象严重,大额支付现金现象泛滥,没有尽到管理监督的义务。

(3)没有规范化管理,缺乏健全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内部缺乏货币资金控制制度,这是中小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出现混乱的根源。一个企业的财务规章制度是否健全,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格,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货币资金能否健康运转,关系到企业的财产是否安全。

面对如此乱象,中小企业应如何应对呢?

1.加强学习,增强企业管理层、财务及相关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做好会计基础性工作

首先,管理层应当率先学好财经纪律及相关制度,以便清楚地知道在管理企业财务工作中应该遵循哪些法规制度?怎样遵循?而不是发挥“个人主义”随性指挥或是去触碰那些“高压线”。只有管理层树立了正确的法律法规意识,意识到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性,才能将企业员工带动起来,让上下形成共识,进而营造一个人人“不想”违规的良好环境,让企业财务管理走进良性循环。

其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如至少应该持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即上岗证,应具有职业判断能力,而且应该按规定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新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监督企业的日常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合规。会计人员除了应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就职人员的职业品质、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的统一,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会计法》明确规定,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应当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对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企业对现金业务的管理控制

(1)建立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制度,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它要求每项经济业务都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人员的处理,使得个人或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他人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受其监督和制约。比如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而且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以减少贪污舞弊现象地发生,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应当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审批人的审批权限,不得越权审批,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并在审批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审批程序严格按提出支付申请、支付审核、支付复核、支付办理四个步骤进行。因应中小企业特点,审批提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原则,这样有利于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法律性、权威性、严肃性。而对于货币资金业务的经办人则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在办理过程中应根据经过批准并审核无误的支付申请及相关凭证,按批准的金额、支付方式、收款单位等办理支付手续,并在付款凭证上加盖“付讫”章,而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行使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责。

(3)建立票据和财务印章保管制度。有了票据和印章,就可以支配企业的货币资金运动,所以应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使用及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设登记簿登记,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盗用,另外还要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工作,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要的全部印章,未经批准严禁在票据上签章。

(4)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检查或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这样可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无法建立,所以应该还是强调要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检查,就货币资金而言主要是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进行监查。

对现金主要是检查现金收入有没有及时入账并缴存银行,现金支出有没有按现金管理条例执行,对此企业可定期、不定期对现金进行盘点,并与会计账相核对,以此来监督出纳人员的工作,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进而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

对于银行存款,则要求出纳人员认真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并与银行对账单逐日逐笔核对。若不符应及时查找原因,若是未达账项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月末应与会计账核对,达到账实、账账相符。

三、加强对现金业务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

加强银行对企业现金业务的监督,在开户银行对企业现金业务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政府应赋予审计、财政等部门对现金业务的监督权力。同时,鼓励媒体和群众参与现金管理监督。

中小企业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命脉,其生死存亡密切关系着国计民生。而货币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关乎企业的存活,因此,只有管理好企业的货币资金,才能让中小企业更好地成长,从而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

参考文献: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篇(9)

一、合法并符合实际原则

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依法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首先,应当根据《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制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因为内部控制是建立在职责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分工、授权、审批、制衡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都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责分工密切相关。任何企业在建立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设计控制方法、措施、途径和手段等方面,都必须在《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的框架内进行,不得违反这些法律的规定。其次,应当根据《会计法》所确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原则,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与职责配置要求,特别是对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的规定,设计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配备与及时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原则与措施的重要保证。《会计法》对出纳员职责的特别规定更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应予特别遵循的要求。再次,应根据财政部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和运行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详细规定了单位建立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应采取的基本措施和应具有的基本方法,是企业建立自身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直接法律依据。任何企业建立自己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都应当遵循这一规定,并应在此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该规范的要求予以具体化和完善化。最后,应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行各项结算纪律与规定,国家《审计法》、《内部审计条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规定》等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优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运行环境。

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相同的,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可能为每一个企业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要使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行并有效地发挥作用,每一个企业还必须根据本企业的经营规模、组织形式、机构设置、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比如,规模较小的企业,就不可能有较细致的分工,就不能设置较大规模的内部控制;业务复杂、包括较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模就应尽可能大些。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人类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当是效益大于成本的,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也应当遵循此项原则。企业设立的每一项控制措施,都应当是控制效益大于控制成本的,否则,即使该项控制措施有一定的作用,也不值得设置。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越完整越好;规模过大的内部控制,会使企业得不偿失,是要不得的。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往往是很难衡量的,企业设置内部控制措施时,应当非常谨慎地进行判断。不但要从某项控制措施本身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该控制措施对企业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的全局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不但要从过去的经验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

一般说来,内部控制效益包括直接控制收益和间接控制收益。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本身能够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设置并运行后,使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力得到加强,从而使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其它控制措施所能增加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

内部控制成本也包括直接控制成本和间接控制成本。直接控制成本是指为实施该项控制措施所发生的有关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以及办公场所、用具和物品等的购置费、折旧费和修理费等。间接控制成本是指实施该项控制措施后,可能会使整个企业的办事效率下降,甚至贻误商机,给企业增加的成本和带来的损失。

三、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所谓不兼容职务,是指如果集中于一个人或岗位办理,会增加错误与舞弊发生的机会,或增加掩盖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企业的所有不兼容职务原则上都应当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或工作岗位来执行,这是能够形成相互制衡的控制机制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离开了不兼容职务相分离这一基础,现代内部控制就难以建立和有效运行。

一般说来,企业进行各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可以大体上分为: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等四种。在这四类职务中,除了授权批准和稽核检查具有兼容性,一般来说可以兼任外,其余各种职务之间都是不兼容的,一般应当予以分工执行。具体到更容易出现错误与舞弊的货币资金业务而言,支出的授权审批、资金的出纳和保管、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一般都应当予以分工负责。

四、制衡原则

所谓制衡原则,是指企业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或任何人,都应当既是控制者,又是被控制者,其拥有的控制权力与承受的被控制的压力应当是对等的、平衡的;各项工作岗位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允许出现只是控制者、只有控制权力而不受别人控制、没有相当控制责任的工作岗位或人员,哪怕是企业的最高领导。

能否实现全面的相互制衡,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有效的重要标准。为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划分工作岗位、配备工作岗位职权与责任时,要严格遵循制衡原则;在检查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时,要把各个控制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是否存在权力失衡,甚至失控作为重要内容。一旦发现有失控的岗位或情况,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通过重新配备职权或岗位轮换等措施予以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篇(10)

一、合法并符合实际原则

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依法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首先,应当根据《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制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因为内部控制是建立在职责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分工、授权、审批、制衡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都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责分工密切相关。任何企业在建立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设计控制方法、措施、途径和手段等方面,都必须在《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的框架内进行,不得违反这些法律的规定。其次,应当根据《会计法》所确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原则,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与职责配置要求,特别是对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的规定,设计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配备与及时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原则与措施的重要保证。《会计法》对出纳员职责的特别规定更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应予特别遵循的要求。再次,应根据财政部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和运行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详细规定了单位建立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应采取的基本措施和应具有的基本方法,是企业建立自身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直接法律依据。任何企业建立自己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都应当遵循这一规定,并应在此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该规范的要求予以具体化和完善化。最后,应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行各项结算纪律与规定,国家《审计法》、《内部审计条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规定》等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优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运行环境。

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相同的,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可能为每一个企业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要使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行并有效地发挥作用,每一个企业还必须根据本企业的经营规模、组织形式、机构设置、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比如,规模较小的企业,就不可能有较细致的分工,就不能设置较大规模的内部控制;业务复杂、包括较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模就应尽可能大些。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人类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当是效益大于成本的,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也应当遵循此项原则。企业设立的每一项控制措施,都应当是控制效益大于控制成本的,否则,即使该项控制措施有一定的作用,也不值得设置。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越完整越好;规模过大的内部控制,会使企业得不偿失,是要不得的。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往往是很难衡量的,企业设置内部控制措施时,应当非常谨慎地进行判断。不但要从某项控制措施本身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该控制措施对企业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的全局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不但要从过去的经验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

一般说来,内部控制效益包括直接控制收益和间接控制收益。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本身能够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设置并运行后,使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力得到加强,从而使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其它控制措施所能增加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

内部控制成本也包括直接控制成本和间接控制成本。直接控制成本是指为实施该项控制措施所发生的有关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以及办公场所、用具和物品等的购置费、折旧费和修理费等。间接控制成本是指实施该项控制措施后,可能会使整个企业的办事效率下降,甚至贻误商机,给企业增加的成本和带来的损失。

三、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所谓不兼容职务,是指如果集中于一个人或岗位办理,会增加错误与舞弊发生的机会,或增加掩盖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企业的所有不兼容职务原则上都应当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或工作岗位来执行,这是能够形成相互制衡的控制机制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离开了不兼容职务相分离这一基础,现代内部控制就难以建立和有效运行。

一般说来,企业进行各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可以大体上分为: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等四种。在这四类职务中,除了授权批准和稽核检查具有兼容性,一般来说可以兼任外,其余各种职务之间都是不兼容的,一般应当予以分工执行。具体到更容易出现错误与舞弊的货币资金业务而言,支出的授权审批、资金的出纳和保管、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一般都应当予以分工负责。

四、制衡原则

所谓制衡原则,是指企业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或任何人,都应当既是控制者,又是被控制者,其拥有的控制权力与承受的被控制的压力应当是对等的、平衡的;各项工作岗位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允许出现只是控制者、只有控制权力而不受别人控制、没有相当控制责任的工作岗位或人员,哪怕是企业的最高领导。

能否实现全面的相互制衡,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有效的重要标准。为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划分工作岗位、配备工作岗位职权与责任时,要严格遵循制衡原则;在检查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时,要把各个控制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是否存在权力失衡,甚至失控作为重要内容。一旦发现有失控的岗位或情况,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通过重新配备职权或岗位轮换等措施予以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货币资金循环审计案例篇(11)

一、合法并符合实际原则

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依法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首先,应当根据《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制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因为内部控制是建立在职责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分工、授权、审批、制衡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都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责分工密切相关。任何企业在建立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设计控制方法、措施、途径和手段等方面,都必须在《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的框架内进行,不得违反这些法律的规定。其次,应当根据《会计法》所确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原则,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与职责配置要求,特别是对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的规定,设计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配备与及时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原则与措施的重要保证。《会计法》对出纳员职责的特别规定更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应予特别遵循的要求。再次,应根据财政部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和运行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详细规定了单位建立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应采取的基本措施和应具有的基本方法,是企业建立自身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直接法律依据。任何企业建立自己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都应当遵循这一规定,并应在此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该规范的要求予以具体化和完善化。最后,应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行各项结算纪律与规定,国家《审计法》、《内部审计条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规定》等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优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运行环境。

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相同的,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可能为每一个企业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要使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行并有效地发挥作用,每一个企业还必须根据本企业的经营规模、组织形式、机构设置、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比如,规模较小的企业,就不可能有较细致的分工,就不能设置较大规模的内部控制;业务复杂、包括较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模就应尽可能大些。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人类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当是效益大于成本的,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也应当遵循此项原则。企业设立的每一项控制措施,都应当是控制效益大于控制成本的,否则,即使该项控制措施有一定的作用,也不值得设置。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越完整越好;规模过大的内部控制,会使企业得不偿失,是要不得的。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往往是很难衡量的,企业设置内部控制措施时,应当非常谨慎地进行判断。不但要从某项控制措施本身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该控制措施对企业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的全局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不但要从过去的经验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

一般说来,内部控制效益包括直接控制收益和间接控制收益。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本身能够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设置并运行后,使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力得到加强,从而使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其它控制措施所能增加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

内部控制成本也包括直接控制成本和间接控制成本。直接控制成本是指为实施该项控制措施所发生的有关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以及办公场所、用具和物品等的购置费、折旧费和修理费等。间接控制成本是指实施该项控制措施后,可能会使整个企业的办事效率下降,甚至贻误商机,给企业增加的成本和带来的损失。

三、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所谓不兼容职务,是指如果集中于一个人或岗位办理,会增加错误与舞弊发生的机会,或增加掩盖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企业的所有不兼容职务原则上都应当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或工作岗位来执行,这是能够形成相互制衡的控制机制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离开了不兼容职务相分离这一基础,现代内部控制就难以建立和有效运行。

一般说来,企业进行各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可以大体上分为: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等四种。在这四类职务中,除了授权批准和稽核检查具有兼容性,一般来说可以兼任外,其余各种职务之间都是不兼容的,一般应当予以分工执行。具体到更容易出现错误与舞弊的货币资金业务而言,支出的授权审批、资金的出纳和保管、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一般都应当予以分工负责。

四、制衡原则

所谓制衡原则,是指企业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或任何人,都应当既是控制者,又是被控制者,其拥有的控制权力与承受的被控制的压力应当是对等的、平衡的;各项工作岗位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允许出现只是控制者、只有控制权力而不受别人控制、没有相当控制责任的工作岗位或人员,哪怕是企业的最高领导。

能否实现全面的相互制衡,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有效的重要标准。为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划分工作岗位、配备工作岗位职权与责任时,要严格遵循制衡原则;在检查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时,要把各个控制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是否存在权力失衡,甚至失控作为重要内容。一旦发现有失控的岗位或情况,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通过重新配备职权或岗位轮换等措施予以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