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语文的学习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1 16:31:25

高中语文的学习

高中语文的学习篇(1)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结果,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作出很好的指导。其实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要的应该是“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从而变得善学、会学,养成一种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快乐地进行学习的探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一、教师引导安排课前预习

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好“导学案”,让这个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依据。教师要让学生在上课前就进行预习,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学生的自主预习,学生会把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学会,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些问题学生可以留到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或者是听教师的讲解来突破他们。有了预习作为学生的保障,学生会通过预习发现问题,从而认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预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导学案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作者写作的背景知识,并且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对课文形成一个初步认识,学生会体会到文章的感情基调,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作者主要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写了月下荷塘美景,给学生留下了一个非常优美的意境。作者用到了比喻、拟人、通感手法,给学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美景。学生有了预习,在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和探究的时候,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跟着教师一起欣赏和感受荷塘美景,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课堂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提高能力

课堂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舞台,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具体情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向着知识的内涵和本质去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够更主动地进行课堂探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相应地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雷雨(节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探究:当周朴园知道鲁侍萍并不是为他而来,又面对她的强烈控诉,他又是怎样应对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会看出周朴园先是稳住鲁侍萍,之后又哄骗。更要想到,他现任妻子骄傲、冷漠、倔强,鲁侍萍对于他来说是温柔的,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这些表现了周朴园“伪善”的特点,鲁侍萍本性善良的特点。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况来灵活调节各个环节所需的时间,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到无限的语文知识,得到能力上的锻炼和兴趣的增加。为了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把课堂教学重点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可以观看,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合作学习开阔视野,参与学习过程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生会开阔视野,对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向着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去探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活动的主人,关注合作达标过程。学生的合作学习会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和生机,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合作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快乐,自然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加,从而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等待戈多》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去探究文中的重要人物――戈多,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集体的分析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学生会了解到“戈多”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他们内心的希望和渴望。戈多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一种象征,它虚无缥缈,始终没有到来,正好说明的是人们若有若有的期望。这种希望是虚幻的,但是它却让人们为此耗尽了生命。给文章带来了神秘色彩,是贯穿文章的主线。

学生的合作会让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对文章形成全面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合作学习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动起来,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能力,发挥潜能,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课下总结分析,练习巩固提高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总结和分析,让学生能够通过练习不断地进行巩固和提高。课下练习让学生自己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让课堂学习通过练习得到了很好的反馈,促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练习让学生思考起来了,促进学生进一步细化知识,深入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了文章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总结和练习,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例如学习了《项链》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总结分析文章的结构,对文章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通过再次思考,学生会明确“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文章主要围绕着: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这几个方面去进行展开的。文中的丢项链是人物命运的制高点和转折点。但是最后的识项链使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文章看似意料之外,但是去在作者的情理之中。通过文章中的一些情节,学生可以再次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发展,从而提高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上升为感性认识。在理解了文章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增,从而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学生通过不断地探究就会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主动探究的乐趣,从而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在探究中感受到乐趣,从而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高中语文的学习篇(2)

目前,紧跟新课改进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引进各个科目中,个人觉得,研究性学习应该具有学科特性。作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就应该有语文学科的语文味。语者,语言也;文者,文学文化也。基于此,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该包括对文字的学习整合和对文学、文化的学习整合这两大方面。

文字的整合是积累、梳理和综合能力的体现,同时部分文字的整合也是对学生沟通能力的锻炼。文学的整合是对十几年来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检验,包括对文化的传承,对文学作品方方面面的解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自我理解领悟学习语文的方法。实际上语文的这几方面的研究型学习是最具有语文味的,也最能够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要根据学习的认知能力,学习情况来展开。初入高中的高一学生其认知度和知识的广度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引导学生确立课题最好紧扣文本于课文中进行,这样是对课文阅读教学的延续和拓展,有利于平时上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形成新的见解。如教学《鸿门宴》中,学生阅读时,发现鸿门宴中描写了危机四伏的矛盾关系,但是几乎没有着笔在宴会上,于是学生在读到“赐之彘肩”时,想到这场宴会是否有蹄子汤这一说,鼓励进行考证,最后定题——鸿门宴席上是否有蹄花汤这道菜。在教学《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在东床快婿这个典故的阅读中,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郗鉴选择了王羲之当女婿?有一个异样的声音说王羲之当时很性感,于是这个课题可以做这样一个引导——东晋人的择婿观。其实进行对文本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时,学生思维最为活跃,观点也比较多。能够入选进高中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就其文学而言,在文学史上堪为经典,在文字的考究上自然也不会缺乏文字的精准性,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也可以激发学生很多的观点。如在《荷塘月色》中讨论让学生咂摸用词之美时,学生自己会选到“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泄在叶子和花上”,或者会选到“薄薄的青雾浮起来”,便开始咂摸“泄” 和“ 浮”这个字了。还有些人会选到“田田”等的叠词,尤其是后者,很多学生发现《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赤壁赋》等千古名文都有这些词的使用,由此引导学生总结我们学习过的叠词,然后探讨叠词的使用方法等。甚至很多学生发现该文还有修辞之美,可引导学生总结更多的修辞,引导他们去探究修辞之美。高一的学生由于其认知度低,也许会发现很多创新的观点,但是多数缺乏严谨的考证精神,这时也只能是重在引导推进研究型学习的进程了。

高中语文的学习篇(3)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心理是以生理为基础的,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从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强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的。而自我控制能力更关乎着学习意志和习惯,但学习意志和习惯又影响着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性越强,其学习意志就越强。在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摆脱权威的束缚,互相尊重、互相协作,才能发展学生的独立评判能力、自我做出决定的能力和自主选择的能力。学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现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养成了依靠教师的学习习惯,由于学生本身对自主学习的情愿程度和自信心的差异各不相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者都愿意为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只有学生具备了如下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才能充分地履行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制订并在必要时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对学习活动实施情况的自我调控能力,调整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和自我评价、矫正学习结果的能力。上课是否专心,写作业能否静下心来,遇到问题时是否总依赖老师、同学、家长给自己解答,碰到困难时是否总想放弃,成绩退步了是否承受不了打击等等,都能表现出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意志。

作为教师,需要关注这些现象,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创设条件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志。会不会制定学习计划,有没有在上课之前后进行预习和复习,是否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找老师、同学弄清楚,甚至是否在上课之前检查一下当天所需的学习用品等这一类小问题,也能显示出一个人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同样也要关注这些现象,及时地帮助学生。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实践,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紧紧抓住“主动”这个关键词。因为“主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有可能实现。要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就应该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

首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享受着自主学习后带来的成功喜悦。例如,笔者上《荷塘月色》时,首先紧扣课题问:“《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是写什么内容的?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写成的?我现在要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看你们能读懂些什么?”紧接着是学生的回答,一学生说:“这课文是写了作者在心绪不宁静时到荷塘上去赏月看荷的情形。”另一学生抢着回答:“作者是按不宁静一求宁静一得宁静一失宁静的顺序写成的。”看着听着学生们的回答,笔者笑容满面,说:“你们都很用功,我还没有讲解课文,你们已经都读懂了课文的・很多内容了,能告诉我是怎样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学生的回答是:自己预习得来的。笔者立即表扬了大家能做好课前的自主学习,并指出:想要学好语文,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在课前看看自己哪些内容能自己读懂,哪些问题找不到答案,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在老师上课时再提出来,共同分析解决。这样,同学们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的一席话,让学生明确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都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实践。

其次,让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喜悦。老师要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实践。例如:略读课文是学生自主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更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因而更应该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实践。笔者总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再交流自读体会。在自主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达到升华,这样学生为能自主掌握知识点而感到高兴。

三、内外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1.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在每篇课文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主探究课文中有哪些地方自己能读懂,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把问题写在预习本上,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老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老师的检查督促工作不可忽略。只有教师的坚持检查督促,才能使学生坚持做好课前预习,形成习惯)对认真做好预习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有的学生在预习本上按“预习”的要求写上自己读过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如《三味书屋》等,有关鲁迅先生名字、笔名的情况、生平简介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把自己认为不懂的句子也写下来,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可见,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认真。笔者每次检查都注意及时地给予表扬。因为学生都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也喜欢表现自我,他们都会努力地去做好预习,通过主动地预习,也就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了,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课堂学习,主动探究

课堂上,阅读教学首先必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体验、探究、对话式的自主阅读。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自主求知、启智、建德、发展创新和形成个性的过程。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例如在上伯特兰・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时,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去学习这篇课文,笔者首先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个问题:(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三种追求(激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追求?(3)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4)这三种追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接下来就要求学生围绕问题从阅读中寻找答案。最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答案,交流自读体会。这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于是阅读的兴趣极高,阅读的效果更好。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自己探求的积极性更高了。与此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主动反思,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3.课外延伸,自主发展

高中语文的学习篇(4)

校园文学活动是校园文化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校园特色和文学的魅力,营造着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文学社团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新课程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传统封闭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现阶段教学改革的需求,新课程强调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和实践。语文学习应当构建成开发的学习环境,而文学社团在语文教育改革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学社团的开展,继承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着有能力和真才实学的人才,打造了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一、开阔视野,提升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的高中语文学习和应试教育大都将学生局限在教室中,而学习的内容也局限于教材上的文章和阅读,将学生困顿于枯燥的死记硬背上,形成了封闭枯燥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开阔学生的眼界。文学社团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能够有效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善高中语文学习的枯燥无味。文学社团通过开展文学创造和研讨活动、邀请校内语文教师对文笔优美的文章点评、组织文学爱好者座谈、组织开展作文大赛、邀请有一定文学造诣的作家上公开课、开辟校内报刊专栏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能够突破传统语文学习的局限性,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使高中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创作实践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敢于创新。

在多样化的文学活动中,学生的组织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高中生在文学活动中,需要开动其脑、口、手、耳来提升自我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得其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到综合训练。在文学活动中,学生还可能面临着各种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智力也会得到发展。当学生通过不懈努力创造出的文学佳作在校刊发表或文学大赛中脱颖而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发自内心的爱好语文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新课标的实施为高中文学社团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建立了正确的评价标准。通过解读新课标,我们发现新课标十分重视在语文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和个体的学习心得体会。文学社团通过开展各式各样切实有效的活动,使得高中生在社团活动中有所获得和感悟。通过活动的开设,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体个性,培养和促进高中生的自我构建语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三、陶冶情操,提升文学审美

文学社团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引导高中生在学习古代诗歌、现代散文中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正确的文学审美、明确阅读取向。将先辈们丰富的文学知识灌溉自我,陶冶了情操,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还能增强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对于语文学习十分有益。

四、激发高中生写作兴趣,提升语文写作能力

高中文学社团和高中语文的写作训练是紧密结合的。文学社团开展各项写作活动,对于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提升。阅读是写作灵感的源泉,文学社团中各项阅读活动的开展,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激发高中生在写作方面的兴趣。朗诵会、座谈会、点评会的开展,能够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写作氛围。高中生在良好氛围的鼓动下,通过文学社团提供的作文大赛或校刊发表等途径,不断追求进步,敢于创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竞争与互助风气,共同实现写作水平的飞跃。

五、促进高中语文学习化环境和氛围的构建

教育学者将学习化环境称作实施素质教育的隐形课堂,可见学习环境对于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程度,它能够使得学生感受情感的熏陶和良好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而校园文学社团对于语文化环境的构建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文化的渗透,在校园范围内形成浓厚的文学氛围,在为校园文化增加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为语文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前提。

六、结语

文学社团是校园文化和特长教育的体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对高中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自我完善,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重拾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激发文学创造兴趣和写作水平。能够使得学生将生活中的认知转化为思维上的创新,释放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将文学社团活动与语文学习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脱离传统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有效提升W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的学习篇(5)

高中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想要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就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实现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精神有效的贯彻到高中语文教学中,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目的。进行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内化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应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作为当前最被西方国家接受的语文教育理论,合作学习被称作是近十几年来最成功与最重要的教学改革,在长期教学的实践当中很好的证实其能够有效的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学生高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社会交往与团队协作技能。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也需要具有相应教学策略来实现,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教学策略,通过系统的采取合作学习的策略,能够使得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更好,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基础上,积极参与到集体讨论或者其他的学习活动中,善于倾听与吸纳不同的意见方法,学会沟通与宽容、协作与分享,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把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从而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具有巨大的重要性。

三、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来加强合作学习

课堂氛围对合作学习的开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课堂氛围是否轻松、和谐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因此,教师要对课堂氛围的营造给予重点关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只有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到合作学习氛围中,进而更好的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合作学习,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1]。

例如,教师在讲《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通过合作学习来教学,那么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十分必要,《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学生不熟悉的文言文,理解的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也总会遇到诸多问题,如果课堂气氛太过沉闷的话就会让学生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同时也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所以教师应借助多媒体、图片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四、通过知识共享的方法来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

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的高效完成除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以外,还能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好的实现相关知识的共享,促进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全面提升[2]。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知识共享的方法来实现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交流与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实现合作学习的目标。

比如说,当教师在讲解《病梅馆记》一课时,就可以通过知识共享的方法来实现学生的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课前预习程度不一样,因此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看法,所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加强知识交流来实现本课知识的共享,从而到更好的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五、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以确保合作学习的实现

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质量,还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因此教师采取有效策略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3]。提高高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只有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能力提高之后,才能更好的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为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教师讲《林黛玉进府》一课时,合作学习对提高该课的教学效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来实现本课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学《红楼梦》以及布置预习任务等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在合作学习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合作学习的有进行。

六、不断优化合作学习评价方式

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而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使用的学习评价方式通常都比较单一,这种单一的学习评价方式极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多元、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积极性及主动性[4]。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评价之中,以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得到科学、准确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高中语文的学习篇(6)

新课改主要是为了改变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质疑。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一味地讲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被灌输知识。有时候,学生对一些问题只是一知半解,但是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没有顾虑到学生理解的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上课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流行”了很多年。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高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更多的是应试技巧,而非语文真正的内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语文这门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沦落”为分数的奴隶。另外学生们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内涵,更是因为考试使得他们仅仅从功利的角度来对待这门课程。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即是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一个引导人,将学生带向正确的方向。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切忌盲目跟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一定要有主见,不能随波逐流。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是“灌输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被迫接受知识。加之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注重对语文书本知识的深入解读,不联系实际,更是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乌申斯基曾说过,强制一个对学习没有丝毫兴趣的学生去学习将会扼杀他对探究真理的欲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仅仅教授知识,而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当枯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时,学生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话剧《哈姆雷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大致分析各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这部戏剧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会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话剧表演。在表演前期学生们为了能够有最佳的表演效果,会独立地深入分析角色的特点,不知不觉中将文章掌握。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实践的检验。新课改条件下的语文课堂,无疑是他们实践的最佳场所。探究性学习并非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口号,它需要切身的实践。探究性学习是围绕文本而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被拓展,眼界不断被拓宽。为了能够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学生们会寻求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国内到国外。

在学习《窦娥冤》时,教师会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时,学生就要查找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们也会了解到一些自己原本并不知道的历史,因而拓宽了眼界。

3.减轻教师的负担。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为了可以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特别大,因为他们不但要深入了解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知道相关的知识。

然而,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负担。因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很多工作都会被学生分担。

四、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特点。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学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它自然要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高中语文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各学科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它是一门语言学科。就像英语这种语言学科一样,多读多看自然有利于成绩的提高。不要说“我是中国人,学习语文就是多余”这样的话。因为无论我们学习了多长时间,都不可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真正地将语言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其次,它是一门文化学科。就像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一样,我们只有经过深入的探究与广泛的实践才能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

最后,它是一门思维学科。就像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一样,语文并不是我们以为的纯文学,它也需要缜密的思维作为基础。

2.营造师生共同参与参与的学习氛围。在探究性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学习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听讲,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提高,并且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五、结语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出来。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不但能够体现当代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交流,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工作非常有利。最关键的是,他们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对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应对各种考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的学习篇(7)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是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则是以探究这种活动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他们,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积极学习过程;对教师而言,探究性学习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探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

(一)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

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是对它的兴趣,而探究性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广泛地掌握语文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能给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的思维空间,探究活动倾向于横向与纵向的研究,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很广阔的天地中翱翔,自由思考,自由探究;探究性学习的方式鼓励生生互动、同伴质疑与讨论,利用集体思考的力量,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全方位认识这个问题,就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学习提出的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经过几年的施行,已经从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开始发动教学模式改革――以“探究性学习”为标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所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实现教育方法从“粉笔+讲解”向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转变,是当前语文教学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巩固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1、重视阅读,牢固树立“阅读即探究”的思想

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文本来获得语文知识,培养情感与价值观,所以阅读文本是探究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抓住了阅读文本的特点进行探究,才能让学生领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让学生深入地与文体交流和对话。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信息交流的阅读才是最好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阅读是传统语文教育遗留下来学习语文最根本又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学生个性化阅读探究方法、比较阅读探究方法等。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思维能力,而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积极思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发散思维、辨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三大思维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围绕阅读文本而进行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去发散学生的思维,伸长联想的空间,从课本知识到课外阅读,从古代到现代,从音乐美术到影视录像,从民间俗语到诗词典故。在丰富联想的基础上容易找到知识中的空白,思维中的矛盾,从而发现问题,找到探究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师生共同参与,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是语言文字和人文内涵的结合,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而探究的过程也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学生也只有在宽松活跃、自由愉快的氛围中才能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既有利于语文课程的生动展开,也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实施。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本身的思想情感及写作技巧,咀嚼语言在文章中的含义及作用等,同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起学习语文的一定的方法技巧,树立起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当然,在探究时,一方面要与语文文本相结合,话题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学习《过秦论》一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究秦灭亡的原因,文章酣畅淋漓的论述风格,但一定要给学生适时引导,以免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仅仅去探究这篇文章的历史观,而忽略了文章的文学性的体现。

(三)拓展迁移,挖掘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具体可以采用下面的几种自主探究方式:首先,在语文文本矛盾处挖掘探究的沃土。

高中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学生围绕这些矛盾大胆探究,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祝福》中有这么写祥林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学生在自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这样的矛盾恰好衬托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对她的无情的压迫;其次,扣住情境,进行换位的思考。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角色扮演就是其中的一种。

2、师生、生生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深入地思考,仔细地研究,更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寻求答案,共同寻找事物的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学习的关系,这不仅强调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更要强调教师要在引导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合作,不仅珍视探究中教师自身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样,也要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体现师生之间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的学习篇(8)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能够独立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主动体验知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探究性学习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体验丰富的学习活动。

一、创设探究情境

高中语文教学要融入探究性学习,首先就是要创造一定的探究情境。学生只有在这种探究情境中才会去主动探究,体验到探究的魅力。因此,首先应该转变教师观念。以往的课堂,教师总是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课堂上缺乏有效的双向互动。要想开展探究性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从主导者的地位改变为指导者或合作者,还课堂于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第二,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应适时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等。

二、养成探究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则探究无从谈起,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语文,产生探究的动机的重要前提。探究意识的养成,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探究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在各个环节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要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创新的教学模式,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学风格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探究问题的设置

探究性学习的发生必须有问题,有无问题是关键。一个经过学生深思熟虑,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去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学生通常不容易把握,正因为如此,有价值的问题才更能引导学生不断地对问题的探究,从而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长,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探究问题的设置一定要谨慎、合理。教师在预设探究问题的时候应考虑学生当前的语文能力和课前的准备情况,以高中语文新课标为指导,紧紧围绕着每一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来预设探究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要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好的预设问题,能够立竿见影,瞬间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四、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多元化评价机制指的是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涉及与教师相关的评价也涉及学生自评。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效果,还是帮助教师分析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所获得的进步。教师应该看到,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探究性学习会产生不同的成效。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必然选择,对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教师们应抓住这个历史时机,努力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加以充分利用,同时,还应经常性的反思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地拥有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高中语文的学习篇(9)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或无意识地广泛采用比较学习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而且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牢固的掌握。比较学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可行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温故而知新

比较学习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从哲学上来讲,它以区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前提,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来分析,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例如,在范文解读课和语文写作课上,通过展示和比较一类、二类、三类等文章,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自己清楚地了解所处的水平。然后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悉心指导,再予以及时修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有非常明显的进步。由此可见,恰到好处地运用比较学习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掌握语文课程基础理论,还能教会他们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对学习方法进行改进,从而切实提高其学习素养。比较学习法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将平时所学的知识收集储存,在需要的时候再把这些知识信息拿出来进行运用,这样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而“比较学习法”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将有关的知识信息进行对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在对旧知识有了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再与新知识进行结合,比较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从而促进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理解,逐步扩大学习范围和认知结构。“比较学习法”不仅适用于语文的学习,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因此,它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事实上,在以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都有比较学习法或多或少的渗透,这一教学方法运用的普及将对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极其关键。比较学习法的应用将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般,充分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特色有一深刻的了解,开拓作文的写作思路,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然而,比较学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尚在萌芽状态,同时一些相关的参考理论与研究成果也未引起普遍关注,该项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如此,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比较学习法对于培养学习素养和提升技能方面的实用性无可替代。比较学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符合高中语文教学要求

比较学习法的本质在于区分事物的异同点,这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循序渐进地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比较学习法既是一个培养高中生语文鉴赏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未来语文课程学习过程的发展趋势。这一方法的涉及面很广,从对字词、段落的分析到文章主旨、特色的研究分析,从对相似文体的分析到同一版文章的分析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摒弃狭义的理解,立足于广义的、比较的角度总结事物本质、归纳文章主旨等来完成教学任务。

2.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需求

在高中学习集体中,个体知识框架各具特色,个人考虑问题角度各有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分析事物的途径千差万别。基于此,教师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然而,一些教师非常容易走进误区,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但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绊脚石,还阻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改进学习方法,真正教会他们正确处理学习矛盾。

二、比较学习法的具体运用

通过对比较学习法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总结如下:

1.比较语言文字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比较字、词、句子最为常见,通过比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更能促进他们对文章文学造诣的理解。这点在古代诗词的学习中尤为明显且极为常见。例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运用得极为精妙,值得推敲,若尝试用其他字来代替,相较之下就会失去神韵,显得如同嚼蜡索然无味。通过比较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时对精妙字词的运用。

2.比较人物形象

通常文学作品借助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突出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有很多方法,以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动景、静景)等为主,有实写、虚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之分。因此,在学习文学作品时,通过抓住上述描法对不同作家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可使各自特点更为突出。例如孙犁的《荷花淀》和鲁迅的《祝福》,水生嫂和祥林嫂的生活背景同样在农村,都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影响而具有勤劳、善良等典型贤妻良母的可贵品质,然而由于时代背景以及所处环境的差别,又造就了他们彼此不同的性格。

3.比较学习作品的主旨

以孟郊的《游子吟》和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平淡但真实的文字表达出父亲对他的爱;而在同样体现亲情的《游子吟》当中,虽然没有深刻刻画母亲的形象,但末句“临行密密缝”却淋漓尽致的把母爱表达了出来。虽然这两篇文章写作方法各异,但相较之下,所流露出真切亲情的感染力却是相同的。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还得到精神层面更深层次的教育与提升。

4.比较作品的艺术风格

高中语文的学习篇(10)

1.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2.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3.语文作业——“背诵古诗文”,

4.多媒体——替代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动手能力,

5.学案——抑制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二、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策略

1.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培养高中学生爱学语文的习惯。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课时,我先从分析《涛声依旧》,《在水一方》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和爱好,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挖掘潜力,新课程环境下,培养高中学生主动探究的语文学习习惯。高中语文让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进行点评。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着活力与生机,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

3.新课程环境下,坚持不懈地有意识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

其一,记忆的习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科学的记忆方式,无论是联想法,还是其他,记住一条,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而且要及时复习,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但是不要以为一次的好成绩,就忘乎所以。

其二,动手的习惯:就是写的习惯。很多时候,语文课成了多媒体演示课。学生语文背诵了不少诗文,口中的话滔滔不绝如绵绵的江水,可是写的时候却如挤牙膏一般。新课标环境下,就要指导学生平常写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通过日记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很多方面的问题,其实,这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最集中体现。

其三,爱读书的习惯。读中外名著或名人传记,学生这个年龄可塑性大,大师的感染力、教育力,学生与大师为伍、与名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这其实也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积累阶段,也是学生人文情怀升华的必要过程。

其四,向别人学习的习惯:“见贤思齐”,善于向别人学。他人的语文学习方法、路径、角度都可以为我所用。

其五,质疑问难的习惯。改编一个笑话,为什么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让你问的,让耳朵在后面好好听的。怀疑,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学习精神精神。

4.注重语文学科的渐进性,新课程环境下,通过设置阶段目标,培养高中学生享受成功喜悦的习惯。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对于高中学生更为重要。高中考试频繁,学生情绪波动大,一旦出现问题,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简单问题开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满分,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再逐步过渡到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作文等难点上。这样,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语文学习自然轻松。

高中语文的学习篇(11)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接触语文知识,从而自主参加到语文学习中去。体验式教学能够很好地将知识的价值充分地展示出来。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考虑,高中语文教学引进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注重语言,深入理解

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对文字有充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通过将文字和语文知识进行广泛的联系,能够将语文课本中的语言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在讲课时,简单的语言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简洁,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像在讲解《再别康桥》这篇文章时,配上具有抒情效果的音乐,能够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具有内涵。然后通过介绍作者的故地重游,使学生将文章中的感情同自身的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而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体会文章中的美景。

二、创设情境,感受体会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是必须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语文教师通过合适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既学习到知识,同时带给学生无限的想象力,抒发自身的感情。

在教学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序》时,可以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朗读,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滕王阁在秋天的美景,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当学生处在兴奋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文章的学习,这样能够带给学生更加充分的想象。然后通过感情的体味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具体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