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1 16:43:35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篇(1)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014-02

马克思是最早从制度层面分析经济危机的重要代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提供了我们系统研究当代经济危机发生、发展和内在规律的科学的工具。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的。”[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受到很多学者重视,用马克思危机理论的观点对当前国际经济危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过程

1.萌芽时期

一般认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时期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马克思早期著作《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特征进行了描述。马克思指出,危机是资本主义整个周期循环过程中的一个过程。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马克思用“繁荣、生产过剩、停滞、危机”四个阶段来描述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循环。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后果和发展趋势等一系列结论。”[2]同时,在《新莱茵报》上,马克思对危机发生的征兆和原因,以及危机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2.产生时期

19世纪50年代后期,《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发表,标志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在手稿中,马克思在对李嘉图批判的基础上,对经济危机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切矛盾的表现,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必然结果。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不断促使资本突破既有藩篱,需求自由获利而不顾结果。因此,只要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无法避免。当矛盾不能缓解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必然爆发。

3.创立时期

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创立时期,以《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发表为标志。他进一步指出,危机的可能性并不等于现实的危机。危机的爆发必须依据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大量的商品被生产出来,都必须实现向货币的转化,这一过程被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制约,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才发展为现实性。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来自于商品的内在矛盾,任何商品都必须通过交换实现从使用价值向价值的过渡,否则商品就无意义。由于货币职能的扩展使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交换由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组成,他们的生产和交换行为组成一个庞大的支付链条,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产交换的过渡就会出现中断,危机就可能产生。但是,危机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只具有可能性,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才可能促使危机的真正爆发。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一切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无非是劳动人民贫困的积累,生产的供给超过了他们的购买力需求,资本的积累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正是由于存在资本积累制度,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制度性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就不会停止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过程必然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积累,当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时,这一矛盾就会采取暴力爆发的形式使社会走向危机。

3.信用制度是形成经济危机的主要杠杆

马克思指出,信用制度是经济危机形成的重要杠杆,在信用制度下,经济受到资本的抑制和推动,经济活动的紧缩与扩张随之产生,危机和复苏等波动受信用的影响程度很大。“信用一方面能够对生产扩大起加速作用,另一方面信用制度不断超过资本积累的限额,虚拟资本成为投机的对象,导致了虚拟资本的膨胀。”[3]马克思说,信用加速了生产与交换矛盾的暴力的爆发,所以,无论是货币金融危机还是实体经济的危机,都是信用制度下逐利资本从生产到交换运动的结果。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马克思认为,危机永远只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暂时解决,当这一矛盾无法调和的时候,经济危机就以强制的方式暴力的加以解决,强制恢复失衡的比例关系,使资本主义的文明得以延续。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克服,所以危机解决矛盾永远都是暂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永远在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周期中循环往复、周期发展。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

二、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系统地论述经济危机理论,因此后人从各个方向发展了经济危机理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20世纪40年代,美国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斯维奇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中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做了系统的介绍。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马克思主义”学者布伦纳进一步从生产过剩的角度阐述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60年代中到70年代初处在危机爆发期,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处在长期下滑期,其根源是世界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和生产过剩。”[4]布伦纳理论扩展了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家大多从利润率下降的角度研究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类型

1977年,赖特划分了经济危机理论的四种类型,它们是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利润率下降引起的经济危机,由于消费的不足引起的经济危机、由于利润受到挤压引起的经济危机、由于政府支出的限制引起的经济危机。1987年,奥康纳提出一种新的危机理论分类,对马克思危机理论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他把危机理论分为周期性危机理论、结构性危机理论和局部危机理论。1994年,英国的克拉克在《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一书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他划分了三个类型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它们是消费不足引起的危机理论、比例失调引起的危机理论、与利润率下降有关的危机理论。克拉克指出,“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一直发挥着核心作用,但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为薄弱、最有待发展的领域。”[5]

三、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遇到的挑战

(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提出挑战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与宏观调控,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事实上,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就是通过政府的干预措施来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回应经济危机,即依靠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相机选择来实现需求管理,进而促进特定的经济体从经济萧条状态尽快转入经济复苏阶段。这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所没有考虑到的。

(二)当代科技革命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提出挑战

在20世纪40―50年代,出现了一场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产生与应用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又出现了以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6大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这两次科技革命无疑会给资本主义生产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资本主义科技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延长了危机爆发的周期性,这些现象是超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范围的。”[6]

(三)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提出挑战

诚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的生产相对过剩型经济危机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有的阐述都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解析对象。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也出现过类似的经济危机。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结构一度出现严重比例失调,在2005年就出现水泥、电解铝、钢铁、等五大行业生产过剩问题,中国经济确实存在着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现实挑战,这种类型的经济危机在中国是需要认真回应的。显然,经济危机是一个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只要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由此引致的经济波动或经济危机也并不只在资本主义国家存在。

四、结论

我们认为,与形形的其他思潮或理论相比,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无疑是我们正确解读国际各种经济危机的一个不可跨越的理论制高点。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顽疾”,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着,经济危机就无法根本消除。资本家再狡猾,再会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但他最终无法摆脱经济危机的制裁和惩罚。从一个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整体来看,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不单是由经济因素影响的,经济始终与政治、文化的表现缠绕在一起。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也远非仅仅表现在经济领域,其深层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活方式的危机,以及人的整个存在方式的危机。因此,我们对于经济危机的理解与思考也要一直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170.

[2] 汤伦,潘金刚.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经济危机理论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12(9).

[3] 张静静.浅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J].科教导刊,2015,(8).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篇(2)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 A

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便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由此而产生了各种解释经济危机成因的理论。很多经济学家也对积极危机的成因做了很多的探索,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其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西方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更为深远。其突出贡献是运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解释了自由市场调节下的均衡为什么在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主意经济理论对西方国家影响深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下面就二者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凯恩斯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来说明经济危机: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第二个心理规律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第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所谓的灵活偏好。他认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收入与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在他两部门理论假设下,社会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和所组成,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在这三个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因素中,凯恩斯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他认为在经济繁荣后期一般人对资本品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同时成本和利率也随着上升,这时投资必然导致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从而投资吸引力减弱和人们对货币流动偏好加强,结果使得投资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爆发。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生产(供给)、交换(市场)、消费(需求)到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在交换上,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力低下条件下的直接产品交换,是不具有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的可能性,但随着产品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此时,(1)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商品的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与对立;(3)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了蕴含货币危机的债务链条。

由此,一方面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这里的关系,笔者认为,既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制度关系,又有在此经济制度下得以充分发展的大工业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供求关系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在供给(生产)上,马克思认为,大工业生产方式具有一种跳跃式地扩张能力,他说:“一旦与大工业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弹力,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张的能力”,从而激化了市场供需矛盾,致使危机从可能转化为现实,所以,马克思指出:在现代工业周期中,生产规模突然的跳跃式的膨胀是它突然收缩的前提和首要原因,大工业的这种巨大的迅速扩张的能力,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前提。

从消费(需求)上说,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造成相对人口过剩,失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由此,必然要造成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形成狭隘的消费和市场,进而产生商品生产与实现的矛盾,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危机的出现,所以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然而,马克思经济学分析的中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所以,他对生产过剩危机的分析,并没有停留于经济现象分析,而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中探寻根源。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市场交换领域所蕴含的危机,在简单商品经济下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之间的矛盾所决定,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则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决定。

从影响消费或需求的制度来看,既有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技术关系共同决定的资本有机构成制度,也有社会产品的分配制度。其中,社会产品的分配制度对劳动者的收入来源进而对其消费、需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分配以及由之决定的社会产品的分配是一种对抗性的分配,由于这种对抗性分配制度的存在,决定了劳动者的消费、需求只能局限于狭小的界限之内。概言之,交换、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矛盾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由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的矛盾运动所决定,而这些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矛盾运动又是源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社会根本经济制度以及由之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爆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对比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成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凯恩斯对经济过剩成因的分析有如下不足:

(1)其分析的经济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他们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自然永恒的制度,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可侵犯为前提。他们尽管承认市场缺陷,自由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与资源帕累托配置,但排除经济紧缩、危机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研究,只从主观心理因素出发,构建主观色彩浓厚的有效需求这一理论分析的逻辑基点,以此为基础去分析经济紧缩、危机与周期运行的形成机理和治理政策。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篇(3)

二、当前我国要警惕马克思危机理论第二层面的风险

美国金融危机是发端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贷款供应商向低信用度、低收入阶层发放房产抵押贷款,贷款供应商通过资产证券化,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大量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将风险分散给其他投资者。当美国政府调控经济连续提高利率,房产价格持续下降,抵押贷款的违约率上升,导致基于抵押贷款的证券市场价值大幅缩水,市场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危机由信贷市场扩展到资本市场。资产证券化,将原有金融产品反复打包并发行新的衍生产品,金融衍生品具有杠杆效应,经济繁荣时放大账面资产规模和利润,造成金融衍生产品的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规模,创造了大量虚假需求,进一步加剧了过剩。2007年美国的GDP约14万亿美元,全球GDP约为56万亿美元,但全球金融衍生品规模多大400-500万亿美元。从危机的发生过程来看,美国金融危机和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偏离实体经济有关,属于马克思危机理论的第一层次。

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则和美国危机发生前的经济情况有所不同。当前美国的经济呈现出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的特点,美国的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过度、金融衍生品过度发展有密切关系,而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金融创新层次不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还远远没达到美国的程度,且还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如果说美国金融危机更多是属于马克思危机理论第一层次,而我国当前则更应该警惕由于部门失衡、结构性因素而导致的第二层的危机。改革开放后30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平均9.88%的高速增长,似乎并没有出现西方那种经济衰退的迹象。但其实多年的高速增长累积了巨大的结构性矛盾,这些结构性矛盾才是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并着力去解决的宏观经济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有可能演变成结构性危机,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缺乏可持续的增长动力,步入发展中国家陷阱,陷于长期的低增长或衰退泥潭。当前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经济结构,偏向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和出口,内需不足;产业产能结构,偏向制造业及其产能过剩,服务业发展滞后;资金流向结构偏向国企、房地产和美国债券;人口结构偏向老龄化、低端化、教育贬值;城乡结构偏向城市;地区结构偏向东部。

这些结构性矛盾,为我国经济积累了长期风险。如经济结构失衡,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仍然不明朗的情况下,我国通过国外市场消化内部产能的空间变小,而内需不足,国内市场还不能形成对外部市场的有效接替,这会进一步形成依靠政府投资的路径依赖,加剧了产能过剩,错过了把重心放在培育国内消费的时机。产业产能结构失衡,导致部分行业形成严重的过剩,甚至整个行业面临亏损,如钢铁行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央出台的4万亿投机及地方的配套投资计划,扩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扩大了这些资源型产业的需求,为这些行业积累了巨大的产能。同时一些能够创造众多就业的服务业及一些决定我国长期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却一直发展滞后。产业产能结构失衡,造成了投资的低效率,损害了我国的长期供给产能。资金流向结构失衡,制约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降低了经济的活力,不利于就业扩充,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还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形成挤占效应。经过30年的改革之后,国有成本占社会资源在60%,创造的GDP是28%,而解决的就业只有6%,占社会资源不到40%的民营资本,解决的就业在90%以上,创造GDP在62%。

我国下一阶段的产业升级,走出依靠生产要素密集投入的粗放型增长,很大程度上需要雄厚的人才支撑,而人口结构的失衡老龄化、低端化,严重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以上的结构性矛盾,使我国经济运行比例失衡、不协调严重,为我国经济积累了长期风险,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结构性问题为何长期悬而未决呢?纵观近几年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政策,我们实际上走入了一个循环怪圈,由于国外宏观经济低迷,为了保增长,出台刺激性政策,大力启动政府投资计划,加大了对投资的依赖,造成产能过剩、国内消费市场难以培植起来,将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推迟了下来,随着经济体规模越来越大,它的危害有可能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解决。因此,当前我国要警惕马克思危机理论第二层面的风险。

三、应对的政策选择

针对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供给与需求,结构优化的角度去考虑,化解我国的结构性矛盾。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篇(4)

距离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已有近6年的光景,这6年中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挽救本国经济、促进本国经济迅速复苏的伟大事业中,各个国家所取得的效果和成果不尽相同,但那次危机对各国经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余温尚在。现今这个时代可以被我们定义为一个“后危机时代”,即经济危机来袭后在渡过了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程度最深、最剧烈的时期后依然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作用并需要各国继续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的时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整个世界有目共睹的,这也注定了我国在这场危机中定不能独善其身。中国梦在继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在不断向前,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我国必须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实践,所以,对马克思相关理论体系的重读与思考是必须更是必要的。

一、马克思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简述

对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的著作问世,但在其其他著作中却曾多次对其作过阐释与论述,经济危机理论可以说也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早在1847年,马克思就指出:“随着大工业的产生,这种正确比例必然消失;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地更替。”后来,人们就把经济活动中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出现并不断重复称为经济周期。“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即资本主义经济再生产周期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发展阶段,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既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周期的起点,往往在经济最繁荣时爆发。”

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具体理解为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可称之为经济波动。该过程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经济活动的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这个上升阶段又可称之为经济的繁荣阶段,当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达到最高值时称为经济发展的顶峰;下降阶段中经济活动衰落到一定程度的时期叫做萧条,此时那个处于最底端的值叫做谷底。因此,对一个经济周期的表述还可以表达为“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的过程或所需时间或是“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的过程或所需时间。每一个经济周期都有其阶段性,即必须会经历危机、萧条、复苏与高涨这四个阶段,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的内涵便蕴含其中。

二、20世纪30年代以来两次规模较大的经济危机概要

还记得爆发于1929年-1933年间的那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吗?对于那次经济大萧条来说,不管是经历过亦或是听说过的人应该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它的破坏性之大、持续性之久、波及范围之广以及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影响之深在那个年代来说都是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那些资产阶级们来说恐怕今日议起依然会有不寒而栗之感。那次经济危机带来了可怕的失业率、贫困潦倒的社会境况和饥寒交迫的苦难人民,同时也开启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的新时代的到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其实早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也正是在那场危机到来之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周期性危机理论也越发得到整个世界的认同与重视。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信,这样的社会瘟疫,在资本主义社会每隔若干年恐怕就要遭受一次,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也就要崩溃一次,这样的厄运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是难以逃脱的。这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会多次重复出现这一历史现实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危机伴有周期性,这个周期就是从一次危机到下一次危机间的所需时间,即两次经济低潮期之间的时间间隔。

2008年9月15日,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向世人宣告申请破产为主要标志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了。这次危机可以说是自20世纪30年代那次经济危机以来不论从波及范围还是危害程度上都更为广泛和猛烈的。时至今日,仍然可以说这场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还并未完全消散,危机的破坏力和影响力依然在或多或少的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挥着作用。在这新一轮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面前,世界各国都未能躲过它的侵袭。西方各国的政要们没有停下过去寻求最佳解决、应对危机方案的脚步,同样,作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中综合国力最为强大的中国,在这场危机中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国家、政府以及各个层面上的组织、个人也都在积极的采取各种方法来促进生产和刺激消费以激发本国经济的复苏,为摆脱这场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与尝试。面对当今世界经济的现状及未来走势,不论是世界各国的领导层亦或是普通民众更加愿意相信: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的经济危机理论至今仍未过时,仍然适用于对当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作出合理解释和有效引导。虽然现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复杂和多变,但其蕴含的实质和作用结果是没有变的。我们需要相信:不论社会的发展进入到怎样的历史时期,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都是有它特有的生命力的,并且会与时俱进的、与各国的发展一道被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迸发无限活力。

三、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我们通过比较分析上述两次近代以来影响力较大的经济危机,很容易发现:致使人民出现对生存资料、生产资料以及生活资料等相关需求的下降从而造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以及人民最终贫困现象出现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之间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使人民达到真正的富裕可以说是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要保证人民群众的有效收入能够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我们从2014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相关数据分析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959元,同比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其中,上海、北京、浙江三省、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前三位,甘肃、、青海三省则位列全国30个省区、市中的倒数后三位。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国内东西部城镇居民收入之间还是存在显著差距的。但从另一组数据,即收入增幅程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则普遍超过了中东部地区,其中新疆增幅最高,其次是青海和贵州,而上海、北京、浙江等地区的增幅速度则显得较为缓慢,还没有超过全国增幅程度的平均水平。这样的数据则从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中西部地区虽然整体发展较晚,但增速快,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能有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以说是非常乐观的,而对于那些发展较早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开放特区以及中部政治文化中心型的地区若想保持住自身的那些传统优势则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普通民众尽快地开动脑筋、创新发展意识了。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国家分配制度,真正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原则以及注意运用按不同生产要素有效参与分配的诸多准则,从而对居民的辛苦劳作、合法经营给予制度上的有力保障都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对于那些违法所得和非法收入、灰色收入等不当收入政府部门还应依法坚决予以取缔和惩罚,只有方方面面的不断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运行才能更加的有序与和谐。

另外,国家对经济活动运行的干预与监管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中后期,人民面对停滞、膨胀的经济状况时往往认为是国家的干预在其中起了消极的作用。也正是基于此,世界上各个曾对凯恩斯主义抱有深信不疑态度的国家也逐渐开始将它抛弃,取而代之兴起的则是一股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这种思潮的核心是主张市场经济的绝对自由化。的确,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是很强大的,但仅仅依赖市场自身的运行机制就妄图达到最理想的经济运行状态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不加以有效的政府干预和监管甚至还有可能使经济运行偏离正常的轨道而走上一条歧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表述不仅明确了未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点,更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与定位,同时更是在市场与政府间关系这一认识上的又一次重大理论突破。虽然,新的表述中更加肯定了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决定性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政府在日后的资源配置中不再起任何作用了,反而是需要政府去制定与市场发展规律更加适应的制度和监督体系从而有效地站在市场背后给予其最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做到把国家科学干预和市场机制自身稳好、高效运行真正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机遇期,新的发展领域内,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发现新方向,提出新目标,从而为实现新的更高跨越而努力奋斗。

除上述几方面外,对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起重大影响的因素还包括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许多国家常常会通过采取大调或微调等不同程度的调节来调整国内现有的产业结构,或者是同期采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以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期或低迷期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在每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后,都会有一轮新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现象出现的原因所在。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为了大力发展经济,我国始终坚持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正因如此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矛盾,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也由此增多。在诸多挑战面前,我国政府积极应对,坚定地迈开了产业结构大幅调整的步伐。开始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生物科技、基因工程、开发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发展流通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链条的提升,把拉动出口、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等手段相结合作为缓解危机影响的有效突破口。就在2008年那场危机对我国出口经济造成一定影响而导致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生产过剩端倪出现之初,我国政府便立即出台4万亿资金以支持拉动内部投资和内需的政策保障,全力保增长、稳就业、促消费。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反应速度是非常迅捷的,效果自然立竿见影。并且,为了更好的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的经济发展环境,我国政府还注意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进程中,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相信,通过政府及全体国人的不懈努力,全新、合理的产业结构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面貌最终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社会向前科学发展。近6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无一例外的在我国每一次应对各类危机的实践中彰显出来,每一次成功的实践也是在充分验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当前,我国经济虽然总体呈现出稳好势头,但经济基础还不足够稳固,世界经济的整体复苏也还将经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始终坚信:社会主义是最优越、也是最适合我国发展并秉承的政权组织形态,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虽然资本主义覆灭的过程可能还尚需时日,但纵观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上的许多改变很大程度上也是向社会主义制度借鉴后的结果。相信这些改变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向世人昭示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政治经济体系必将在未来的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贯穿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始终,伟大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就在不久的将来。

参考文献:

[1]王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重新解读与思考[J].社会科学,2009,(10):44.

[2]崔巍.经济周期、经济危机与危机治理理论的再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篇(5)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01-02

发轫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经历了在全球的蔓延和深化的荡涤之势后,似乎在渐行渐远。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审视关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清晰的听到“马克思主义”所发出的声音。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热”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危机解释力,同时也提供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极具时代性的维度。在这一新的维度中,以科学的态度,清醒的分析、理性的认识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境遇,并面对“马克思主义热”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一、理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回应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以其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阐述了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原因,而且还用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性。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 金融危机“就像彗星一样有规律的反复出现,在我们这里现在是平均每五年到七年发生一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这样论述:“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者是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做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生产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告诉我们,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其周期性爆发的内在因素引起的,尽管周期的长短和危机的程度因为各种原因和条件不断有所变化。那种认为周期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消失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虽然是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但是他们的理论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仍然具有一般的适用性。掌握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造的分析工具,结合其他有关研究成果和当代时间不断地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观察和处理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危机周期理论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解释力和回应力。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解释力和回应力以及“马克思主义热”很容易产生以僵化的思维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学者就高唱马克思主义的赞歌,甚至鼓吹马克思主义面对金融危机是万能的良药,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就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不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释的是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但是此次金融危机是表现为虚假的有效需求旺盛,是信用扩张的结果。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治理危机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暂且不论观点正确与否,这种面对“马克思主义热”的“冷”思考是值得肯定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早期的信用发展,是对它的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内的扬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但是,在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阶段,金融领域的畸形发展,已经日益脱离了实际生产而自我运行,并越来越具有投机和的性质,“已经代替劳动,并且也代替了直接的暴力,而表现为夺取资本财产的原始方法”。这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金融危机正是如此: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在利润的驱使下,通过各种中介机构的协助,把大量的次贷转换成证券,发售给各类金融投资机构,而投资机构再将其变换成五花八门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脱离实体经济的资产证券化的过度泛滥,结果竟然使起初只有1.5 万亿美元的次贷经过一浪高过一浪的“金融创新”之后,吹出了几十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泡沫,并给人以“钱能生钱”的虚幻,似乎只要倒腾一下那些令人神魂颠倒的金融产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拥有一切。最终,无论如何金融投机都逃离不出实体经济的决定作用,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引爆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追求,使之打破了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和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这样一来,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危机理论还表明,资本主义国家以世界市场为依托,在世界范围内运用信用和虚拟资本作为其突破生产限制的手段,最终导致各国普遍地信用膨胀和生产过剩,从而使各国都具备了产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同时,这也为原本只是资本主义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危机向全球迅速扩散与蔓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可能会因此演变成整个世界的危机,通常情况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愈强大,则其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也就愈严重。

当今时代,世界市场早已演进成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或经济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会迅速演变成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导致的。首先,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国际金融体系的所有制度和政策几乎全部采用美国规则,因此,“国际金融体系实际上成了美国金融体系。”其次,一直享有世界经济“领头羊”之称的美国占“世界金融资产的34%、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25%、世界贸易额的11%”,因而当美国出现经济下滑和金融危机之时,必然会重挫世界主要经济体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领域。最后,美国一些金融机构利用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打包后向全世界发售,从而将世界各国金融机构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马克思经济理论引起西方国家的重视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没有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敌视和回避态度,也很少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相关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著作却在西方国家出现了热销现象。西方国家的媒体也出现了一些正面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西方的左翼经济学家特别是各国共产党,则在他们举办的各类研讨会和控制的报刊、网站上发出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出现了日益走出低潮的趋向。梳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声音和观点主要有以下内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它的主要特征是全球性和全面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的必然结果。当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奉行的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危机直接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但是有观点认为,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断定新自由主义已经破产还为时尚早,在资产阶级国家权力和金融资本双重力量的推动下,新自由主义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中了,因此现在离新自由主义的终结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也有报告指出,战后维持世界资本主义稳定的三大平衡都已经被打破:在经济领域,近二十年来日益加大的金融投机泡沫终结;在政治领域,美国一国独大的调控全球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多极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在社会领域,贫富差距扩大到十分严重的程度。这些预示着资本主义正在进入危机阶段,面对这场危机应该争取社会主义前景。另外在国际金融危机被背景下,拉美左翼力量势头不减,也削弱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面对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主义主义出现的种种向好现象,需要辩证地认识这种变化,辩证地看待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汹涌的今天,社会主义国家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面临着如何应对危机的问题,面对着如何继承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领导民众参与社会主义实践,使之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的问题。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虽然重创了资本主义,但是从总体上看,当今世界还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变更的主体力量,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的“一球两制”现象短期内不会消失。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和科学的预见性,对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形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是十分巨大的,它也必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的做出调整,以适应变化的时代语境。我们需要对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做出新的分析,得出新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变化发展一方面强化了它的生命力,但是又给它带来了更多的否定的因素。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虽然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是随着这种调整的不断推进,资本主义社会中长出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同时印证了人来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这个过程是资本不断调整走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过程,同时也是更加贴近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乐观的预见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景。在人类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理论的发展和实现总是既有高潮也有低谷,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仍然处于比较低落的时期。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马克思在国际上的动态表明,马克思主义被没有被遗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不断暴露,马克思主义必能依靠自己对于现实的解释力和理论的包容力以及对未来的预见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2]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白暴力,梁咏梅.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J].经济学动态,2008(12).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篇(6)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82-01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经济危机根源,由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矛盾。而现实状况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经济危机的同时,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同程度上的承受这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2007年底,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与此同时,一些社会主义的也卷入经济危机,比如说中国。而辩证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适时地调整措施来发展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济的理论又成为重中之重。

一、坚持

究其根本原因,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根源,就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矛盾。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正因为资本主义企业对剩余价值不断追求,迫使其盲目扩大生产。而在这个扩大生产的过程中,又会造成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最终致使无产阶级贫困的发生。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不仅带来了股票大幅度跌落、房地产价格缩水等影响,同时也使得失业率急剧上升,CPI指数更是日渐攀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最终使得受害最深的还是普通劳动群众,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其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突出表现表现在生产资料占有者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切实的对立。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没有办法解决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却能够成功地解决这一矛盾,也就取代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这之中发生的作用。但从唯物史关的角度上来看,要想切实地解决经济危机,缓解经济危机带给社会的各项问题,就要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再次,研究经济危机最初是以19世纪成熟的欧洲资本主义为分析对象,那时候的商品经济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生产还未完全实现社会化,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还未形成统治地位,因此经济危机还缺乏统一的国际市场条件。但是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市场发达,依赖性较强的国际经济活动也逐渐成熟,这就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创造了更伟重要的市场条件。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经济危机不再是社会再生产经济循环的某个环节,而是在连续不断地循环过程中不断存在并显现出来的。因此要想真正的解决经济危机,要从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着手把握,而不只是从某一个阶段来解决。

二、发展

在分析和解决经济危机根源问题上,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更主要的是结合实际情况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也从不同的发展阶段考虑了商品经济,进一步揭示经济危机发生和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在简单商品生产和交易过程中,货币的产生尽管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局限,促进了商品的交易,但其流通的职能也可能会使市场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交易的中断、生产的中断等现象,这就伟经济危机的出现造就了必要条件。渐渐地,货币的支付职能逐渐发生作用,但是在促进商品交易的过程中,也容易会由此形成交换者的多角债务关系,信用关系收到威胁,经济危机可能性就会进一步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的资本主义会使得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使得经济危机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理论和事实证明,在简单商品经济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完善不成熟,经济危机不会真正的发生,而只有成熟的市场经济才会真正地孕育经济危机。在现实生活中,在考虑经济危机的社会经济制度因素的同时,社会市场制度因素更是不容忽视。

社会市场制度主要是指市场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和制度,这其中主要包括企业组织制度、市场交易规则、金融制度和信用制度等等。这种社会市场制度成为了造就经济危机的基本因素。而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和现实情况也表明,经济危机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只要是这个社会,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占主导,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企业目标与社会生产的之间的矛盾,也会存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也会存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信用制度进一步扩大了经济市场后,虚拟经济则日益脱离实体经济,“泡沫”的破裂逐渐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发展日渐稳定成熟。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手段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了我国目前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的经济不断融入国际市场,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往来更是日渐增多,在受益的同时也存在金融市场和虚拟经济等各项问题,中国的市场经济也深深地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种市场经济突破了国家和所有制的各种限制,将整个世界市场连为一体。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都会通过这些渠道传导到中国。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经济危机的根源,事实上这与其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认识的局限性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企业组织商品生产和交换,进而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的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则消除了商品经济的重要条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样商品生产和交换也及不存在了。现在看来,马克思的商品经济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前社会对商品经济原因的认经突破了所有制限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已经完全适应不同的社会制度。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的利益主体也客观的存在着,都需要交换商品来进一步实现经济利益。那么,我们对经济危机根源的认识也要有所发展。因此,一般说来,商品经济、市场制度的各种弊端,包括经济危机,也必然会发生在所有采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

总而言之,在解决经济危机和现实经济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用辨证的角度去看待各种经济理论和问题,这样才会创造出符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经济发展才会逐渐日趋成熟稳定。

参考文献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篇(7)

摘 要: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体系造成重大冲击。本文结合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剖析此次经济危机的成因及其影响。通过分析这次金融危机来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其目的是给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规避和防范措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金融危机;马克思危机理论;再认识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的争论在国内外一直不断。认为,《资本论》对于马克思那个时代是正确的,承认马克思经济理论在历史上的地位。但认为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不再适用了,因为美国式的经济模式已经使资本主义跳出了周期性危机规律的支配。虽然2008年经济危机已经缓和了,但是我们仍有必要通过分析这次金融危机来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其目的是给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规避和防范措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对于经济危机生产的原因,马克思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而应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因此,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深刻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关于资本的贪婪本性以及虚拟资本社会影响也做了深刻的分析,其主要论点如下:

1、资本家无止境地追求价值增值的本性,使资本具有向全球扩张的趋势。马克思指出:“总的说来,矛盾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着绝对发展生产力的趋势,而不管价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如何,也不管资本主义生产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现有资本价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资本价值。它的独特性质是把现有的资本价值用作最大可能地增殖这个价值的手段。”[2]资本的贪婪本性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

2、虚拟化的信贷、金融证券过度膨胀,必然会造成货币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大银行不仅能创造虚拟资本,而且能牟取暴利。银行通过信用创造出来的虚拟资本不是现实资本,但它能象现实资本一样获取利息和利润。虚拟化的金融证券过度膨胀,必然会造成货币危机。“流通的银行券的数量是按照交易的需要来调节的”[3],“流通的汇票的数量,和银行券的数量一样,完全是由交易上需要决定的”[4]。信用货币和现实中货币一样,完全是由现实的商品交易和流通需要所决定的,其根本就是要以实现社会生产为基础。

3、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创造出一种拿他人的、社会的财产进行冒险赚钱的欺诈制度。马克思说:“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别人的劳动的权利。投机的批发商人是拿社会的财产,而不是拿自己的财产来冒险的。”[5]在信用的形式下,资本家不仅用自己的资本赚钱,而且拿他人的财产来冒险赚钱。于是,一帮冒险家和赌徒必然应运而生。“信用使这少数人越来越具有纯粹冒险家的性质。”[6]。正因为如此,现代金融家们敢把抵押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经过包装、再包装,最终变的面目全非,没有人知道它们到底包含什么内容,到底值多少钱,甚至蒙蔽了自己。

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1、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此次的金融危机起始于美国,因此对美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显著的表现是股票市场大跌,“道琼斯指数在23天之内整整连续跌20天,而且每一个跌幅都超过3位数的点数。从14000点,短短的一个多月跌到了8000多点”[7],这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不仅美股大跌波及全球股市,金融风暴还引起房地产证券及衍生金融证券的崩溃,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多家金融机构遭受损失,金融机构净资产零值化,许多著名的金融机构濒临倒闭或已经倒闭。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国,不可避免的受到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一,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实体经济,外需急剧收缩,造成出口大幅度下滑据海关统计,“2008年外贸出口额14285.5亿美元,增长17.2%,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2009年第一季度外贸出口额2455亿美元,同比下降19.7%1”[8]。第二,由于金融危机冲击了一系列金融系统,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迷状态同时也抑制了我国居民的消费意愿,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股市,“2008年美国数家大银行因次贷产生巨亏甚至破产引发了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股市暴跌,引发港股及H股下跌,并通过A+H股的比价效应引起中国A股大盘下跌”[9],并且也严重影响了受投资者心理因素。第三,影响了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美国为了刺激其经济的增长,不断地降息,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货币政策的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的困难,人民币面临升值的压力。

2、对美国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分析: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实际上是首先从实体经济危机开始的,然后通过虚拟经济危机再影响到实体经济危机,这是一个复杂联动的系统。我们有必要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1、无节制的信贷以及缺乏监督的信用监管体制导致了危机的爆发。美国居民超前享受理念促使无节制的消费和贷款,他们的消费能力远远超过其居民的收入现状。无还贷款的能力直接导致无钱还房贷,而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机构和华尔街的那些金融“精英”们无限制地衍生金融产品,无限制地投机,无限制地追逐高额利润和高收入,制造了虚拟经济泡沫。房地产泡沫,金融衍生品过多,而且,美国的金融监管全球范围而言可以说是比较规范和完善,但是相对于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而言则显得比较漏洞百出,正是政府监管的缺位使得这次金融危机没有在萌芽的时候被有效遏制,反而在全球越演越烈。

2、私有化、大市场、小政府、低税收的美式资本主义体制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所谓美式资本主义,是从经济发展模式上来定义的,在学术界普遍被称之为“盎格鲁―撒克逊式资本主义”,主张实行平等、自由、便捷、节省的原则,设定有利于资本扩展的税种,减少税收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的损害,以便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机会、保持经济的持续繁荣。 3、美国的金融危机之所以会发生,其本质上是基本制度层面的原因,也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腐朽性问题。面对这场来势汹涌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人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揭露危机的本质和根源,尤其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对危机的成因、根源和实质的看法更值得我们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海清博士收集整理了欧美国家共产党人对这场危机的看法:美国共产党认为,金融化是新自由主义资本积累和治理模式的产物,它旨在恢复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头及其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弱点和矛盾发展的结果,使美国和世界经济陷入新的断层。英国共产党认为,不能把当前经济和金融危机主要归结为“次贷”危机的结果,强调原因是因为根置于金融资本的控制之下。[10]这些欧美发达国家的共产党人都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不联系资本主义制度,不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不可克服的深刻矛盾,是不能真正揭示这场危机的根本成因的。

三、从金融危机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现实意义

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包括商业危机、信用危机、金融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的问题上,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问题上,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问题上,马克思的剖析比任何经济学家都要深刻的多。《资本论》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1.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依然适应。金融产品过剩,金融衍生品泛滥问题造成了新的虚假需求,这就使得生产过剩的危机更加严重。就是在这种虚假回流而可靠的繁荣时期下掩盖了实际的生产过剩。有必要对资本的本质再认识。资本掠夺的本性没变,只不过是方式改变。虚拟的资本掠夺仍然根植于实体经济资本掠夺中。

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适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问题,失业率高居不下,贫困差距继续扩大,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等;产生了新的矛盾,加速了社会分化。而经济全球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种矛盾。

四、启示:

我国当前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也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质,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并且信用抵押住房贷款在我国也很盛行,在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此次的金融危机引以为鉴。

1、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吃一堑,长一智”,从这场危机中积极吸取经验教训,对于确保今后我国经济长期良性发展。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11]

2、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才能有效地剖析当今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经济能够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就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一年多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总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及其经济政策的破产,使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了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危害;马克思的《资本论》却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巍然屹立。我们深信,马克思及其《资本论》将永远照耀着世界人民资本主义制度,奔向光辉灿烂的共产主义社会。(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 吴渝璋.浅析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和思考[J].教育经济研究2007, (3).

[8] 董哲宇,《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影响的原因及其对策浅析》,《现代商业》,2009.2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启示

一、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独特产物,消灭经济危机的必然途径是消除资本主义,根据来说,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诱因有几下三点:

(一)竞争盲目性。恩格斯认为,工业化发展必然会出现竞争的自由化,而竞争总是与供求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供求从来就不是完全吻合的,供应相对于需求或者过多,或者过多。这种竞争的自由化对于供求无法准确把握,造成一定的竞争盲目性。

(二)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导致资本得以不断扩张积累的根本内因。而资本的内部性质也决定市场经济无法在正确比例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当符合社会化生产的适当比例被打破,就很有可以引发经济危机。

(三)生产与消费二者的矛盾。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剥削使生产与消费二者的矛盾不断加剧,一是所有的资本家都把获得剩余价值当成最大追求,二是工人是消费品的最主要消费者。工人支付能力的有限性和生产的无限扩张同时存在就诱发了经济危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

由于时代限制,马克思在论述中并没有涉及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当前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现代社会,与马克思当初设想的社会状态已经完全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很有可有诱发经济危机,因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危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需要进行一些分析。

(一)从社会生产的无序性与单个企业生产的组织性之间的矛盾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一般市场经济存在共性,即企业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利润、追求财富,这样企业经营者在运营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个体,而不是市场整体,就有可能导致市场供求失去平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虽然不能说我国的市场管理是无政府状态,但在许多行业重复建设现象不断,行业产品供求失衡、生产力与实际要求不符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都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直接因素。

(二)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二者的矛盾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三方面因素导致的,分别是“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 “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社会的生产能力”及“世界市场的形成①”。然而,这三个因素是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独有的。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三个因素仍然存在,并仍有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三)从有限的支付能力与无限的生产力扩张之间的矛盾看。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看,人民存款储蓄量不断提升、工业贷款需求量降低、生产力利用率低下、工人失业率攀升、就业率履创新高……虽然这一系列现象都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是买方市场,可是消费者力不足、消费力与生产力扩张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如何在马克思经济危机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危机理论为依据,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深入指导和规划。

(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利用新科技开发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带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在市场经济提倡转型跨越发展的今天,不应将建设的重心停留在原有的、无意义的重复建设,而在重点关注人才引进、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

(二)加强市场管理,促进市场规范化。社会主义市场也会失灵,政府应该发挥其引导、规划和管理作用,在市场管理中,加强市场规则的建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加强市场交易行为规范化,营造公平交易、合理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还应该对市场本身无法提供的商品进行调剂分配,以解决民众的需求,弥补市场的缺陷。

(三)促进市场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几年,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予以警醒。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仍然是生产资料相对过剩,只是由于实物经济的相对萎缩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主义市场已经越来越趋于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更是不断加快,这种情况在引入国外金融资金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将国外的金融风险也同时引入。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发展还不完善,金融机构管理刚刚起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仍有待规范,银行与政企之间的关系还没完全理顺,金融业体制改革问题重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四)进行生产资料占有再分配调整,避免贫富分化严重。贫富分化加剧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严重问题,低收入者徘徊于低层次消费需求,高收入者消费需求极度饱和,这种情形使得社会消费格局进一步分化,使社会供求平衡被打破,两极矛盾不断激化。现在,基于市场内需不足的情况,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三农”问题,完善税收政策,进一步缩小两极分化现象,促进社会公平。这些举措不但对于巩固政权,提高政府公信力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最后,我们需要指出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危机是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危机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的,不可因为经济危机的存在而完全忽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篇(9)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001-03

一、现阶段我国存在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所构建的理想社会主义蓝图,是建立在大工业充分发展,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物质资源极其丰沛的基础之上。@种社会主义扬弃了私有财产,从而彻底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商品货币关系,从源头上消除了产生经济危机的内部因素,因而是不会出现经济危机的。然而理想毕竟不同于现实,经济危机作为一种生产过剩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因此,社会制度的变革只要不以消灭商品经济为目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就依然存在。

(一)我国依然是商品经济社会

我们从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现实的可能性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只要还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过剩的危机就随时可能爆发。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发达的商品经济,不但存在着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经济危机的现实依据,而且就经济关系本质而言,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广泛借助于信用关系,因而同样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现实依据。所以,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必然产物,它与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只要处于商品经济社会,无论是以公有制为基础还是以私有制为基础,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运动或者导致生产过剩或者引发需求旺盛,矛盾的不可调和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二)我国不是纯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纯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从源头上消灭了资本家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盲目、无序的生产,因而引起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制度根源也就不复存在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和不平衡性,使我们的经济制度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且私有制经济将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并存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不广泛地存在于全社会范围内,但毕竟仍在一些行业和部门内小范围长期存在。因而,在我国依然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现实可能性。

首先,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摆脱了对政府的依赖,面向市场,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独立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依靠取得的收入来抵偿用于消费方面的所有支出,并获得利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公有制企业逐渐蜕化成尽可能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主体。这时企业的生产首先表现为一种局部劳动,而非社会劳动,因而企业具有强烈的扩张冲动。只要认为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加大资金的投入,借助于外延式扩张手段不断膨胀生产规模。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一系列浪费行为。同时,随着非公有制经济体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其释放出的新能量虽然极大地提高了微观经济效率,加速了经济发展态势,但由于缺乏宏观统筹和统一指导,其生产往往具有更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甚至有些企业在地方政府设置的隐性壁垒庇护下,有恃无恐地在商品销售市场大打“价格战”,甚至不惜以低于成本价出售商品。这种恶性竞争所造成的后果使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无法对过度膨胀的生产能力实现有效的挤出,从而为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埋下隐患。

其次,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加大造成了国内总体消费需求不旺盛的现状,具体表现为:一是城乡居民需求结构的二元化现状。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对中高档耐用品的消费需求已经趋于饱和。而广大农村居民由于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导致这些中高档耐用品无法在广大农村得到普及。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汇集了我国当今较大部分生产业的消费缺口。二是城镇高收入群体对一些高档消费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趋于饱和,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长期无法得到提升。这两种情况的矛盾运动,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协调。

(三)国际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影响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比从前更加密切。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区域统一使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现代科技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因此,我国要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参与到国际经贸活动中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这样一来,世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也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造成影响,经济波动难以避免。

二、我国防范经济波动的根本措施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导致了世界经济波动的蝴蝶效应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我国产生经济危机的现实条件日趋成熟。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变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优越性,使我国不惧任何外部挑战,完全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来避免或减轻世界经济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一)加强宏观调控,防止市场失灵

现阶段,我国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其固有的缺陷,市场主体之间竞争的盲目性、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滞后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都会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使市场主体在制定发展决策时难以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总目标保持一致,难以促进企业转型和产业机构优化,难以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外部不经济问题,因而经济波动也就无法避免。为了避免经济出现明显下滑,我国政府应当出台一些刺激方案,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完善与国家计划相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并加强对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的研究和制定,科学引导市场要素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只有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克服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从构成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中不难发现,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比较弱,投资和出口所占比重较大。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切实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才是防止我国经济出现剧烈波动的稳定器。因此,我们必须要转换发展思路,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提高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将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切实保障各种要素投入获得回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社公平,从而缓解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同时,我国政府还应该继续增加社会投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工资正常增长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工资水平,逐步提高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标准。不断强化个人所得税项目的征收和监管,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缴扣标准,切实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压力。努力调节过高收入,严格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的分配制度,取缔非法收入,切实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第二,促进劳动就业体制的改革。积极探索和实施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和自主创业的财税政策,切实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努力把扩大就业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重要位置上来,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为全体劳动者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企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还应当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扶持能够广泛吸纳就业人口的中小型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第三,提升社会保障体系的统一性和统筹层次。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节机制,并将城镇从业人员一并纳入养老保险的统筹范围之内。农村养老保障则坚持以家庭赡养为主,同社区保障、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实现真正的“老有所养”。积极探索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提升城镇居民的医保参保率,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社会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加强对药品的监管力度,努力完善基本药物供应机制,确保用药安全。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需求。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我们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能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从而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下转27页)

[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 于光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5] 石景云.经济增长与波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 张光照,张力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 宋承先.资产阶级经济危机理论批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篇(10)

一、生产过剩

次贷危机以来,经济学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危机根源的反思,主要的观点有“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此次危机的原因,但主流的反思和解释不得要领,没有制度和经济根源上深刻剖析此次危机。

其实,两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对经济危机的根源做出了明确和系统化的解释和思考,即生产过剩理论。生产过剩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古典经济危机,也可以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剖析和解释现代经济危机的根源,次贷危机自然也不例外。

在马克思看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到来,大工业生产方式开始跳跃式扩展(恶性增值)。一方面,生产能力几何倍数的增长速度使资本家和资本在追逐利润(剩余价值)的经济本能下不断膨胀;另一方面,因生产资料私有和分配的不公,广大无产阶级相对贫困,消费能力的增长无法跟上生产增长,社会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的差距和非均衡矛盾不断加剧,并体现为市场供求矛盾,经济萧条和工人失业。概括起来,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基本逻辑框架就是:(1)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过剩;(2)生产过剩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群众的购买力不足;(4)群众购买力不足的原因是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5)两极分化的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度。

现在来比较一下理论和次贷现实。第一,生产恶性增长和生产能力过度膨胀。的确,次贷危机前全球处于一种普遍的“繁荣”(经济过热)中,从一百四十美元的油价和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就可见一斑。第二,广大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就拿美国来说,华尔街的金融精英的年薪动辄千万甚至上亿,而且增长令人咂舌(02年到03年华尔街平均年薪就翻了一倍)。而广大美国民众则远未享受到这种增长。同样是03年,美国年度工资的增长水平为2.7%,远低于华尔街的精英,而且增速在不断放缓。事实上,在这次危机中,一开始那些“买不起房”的次级贷款者,正是相对贫困者(在美国一部分申请次贷的人其实已经有了一套房,他们是想再购买一套投资性质的房产)中的一员。

二、生产过剩下的信用

自此,生产过剩解释的已经很清楚,那信用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对于此,马克思只是笼统地说,服务于市场交换的资本主义的货币制度、银行制度、汇兑制度、信用制度等,为市场交换领域矛盾的激化、潜在危机的现实化提供了制度结构条件,并未详细分析。或者说,分析这些资本主义内部的制度构架,对于解决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根本没有意义,如黄达,就评价货币制度是“无法对资本主义带来破坏性作用”的范畴。

不过,对于解释次贷危机的演进过程来说,这种分析依旧是有意义的。

首先,在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下,生产跳跃式增长,而无产阶级(广大民众)的收入水平以及主要有收入水平决定的消费水平却增长缓慢,出现了相对贫困。此时,从宏观经济学家们的统计图表上来看,总需求下降,经济增长放缓,似乎有衰退的迹象。

经济学家对于经济危机有一套系统的解释框架,即凯恩斯开创并被西方经济学家不断发展的“需求管理”。具体说,分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的政策方向是拉动总需求跟上总供给的增长水平,缓解供求矛盾。拉动总需求的切入点有三个: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而拉动的工具,都离不开信用。比如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财政赤字,增发国债,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再如货币政策,央行降低利率,鼓励货币的借贷来刺激经济。本质上,都是利用信用,花明天的钱在今天消费或投资,来缓和生产与消费,或者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

再看次贷,其实也是通过信用来刺激需求(包括房产投资和消费)的一个具体体现。本来买不起房的相对贫困者,突然被告知可以借入条件异常优惠的次级贷款消费,自然需求大增,于是房地产市场又走向了“繁荣”。

整个宏观经济大致如此,只是实现的具体手段各异,总之,在以信用为主要工具的需求管理(广义上包括了金融业自发的信用供应)之下,经济似乎又恢复了繁荣景象,图表上增长的量和速度都十分喜人,于是宏观经济学家和财政部与美联储的官员们弹冠相庆,并预期,经济将继续增长,持续繁荣,“经济周期被打败了”。

可是,这之中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花明天的钱在今天消费或投资,那到了明天,花什么钱呢?

答案是没有钱。于是大量次级贷款人无法还款,cdo和cds市场崩溃,华尔街金融市场大海啸,危机还不断向实体经济和其他领域蔓延……

总之,在生产与消费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的统治阶级试图利用信用为工具预支将来的财富来刺激需求,解决总供需矛盾,但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只是延缓和压抑了危机,并不能阻止危机的爆发。

三、建议和结论

1.次贷危机的经济和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导致的生产过剩,信用只是一种长期中必然失败的延缓生产过剩矛盾的手段,只能暂时压抑矛盾,而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危机在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动荡的同时,也重新腾出大量生存空间,危机产生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客观上促使生产跟着萎缩,进而建立新的供求平衡。在经济危机中,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保持信心,积极等待经济的复苏。

2.从根本上,次贷危机以及它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难以在资本主义制度逻辑内部解决的,须寻求制度外的根本性解决措施。不过,我们虽不能避免经济危机,却可以预防和预测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要预防这种金融危机(本质是信用危机),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针对信用增殖的合理的制衡机制。

当然,要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恐怕就像马克思所说,是不可能的。消除经济波动和危机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的,但是要想从根源上根除经济危机,还需要寻求制度范围外的因素。

参考文献: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篇(11)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论述是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也是金融危机之后经常被人们所反思的理论。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是先从对货币的分析入手对经济危机进行分析,自从货币出现,即W-W转变为W-G-W时,货币作为中介、买与卖不同一时,便造成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的职能逐渐多样化,然而这更加剧了商品买卖中的矛盾,因为一旦支付环节出现了问题,社会的支付链条就会在许多点上中断。“如果货币执行流通职能,就是买和卖的分离;如果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在两个不同的时刻分别起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现的作用。这两个时刻互相分离”,“所以无力支付的情况就不止在一点上而是在许多点上出现,由此就发生危机”。

(二)经济危机现实的土壤。经济危机之所以成为现实自然有其现实的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状况就成为其有利的现实土壤。1.生产过剩,这归结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生产方式,根源于雇佣劳动制度,其一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为生产而生产,只为追求更大化的利润;其二把劳动者的消费压到最低程度。2.信用制度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信用制度是造成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信用制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提前消费,可以改善生产条件、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也加强了货币的支付职能,提高了资本的流通性,看起来生产可摆脱消费的制约可以无限扩大,实际上则是加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3.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马克思所指的虚拟资本是股票、债券、银行汇票等银行资本,与之相对应的是虚拟经济,主要指以票券方式持有权益并交易权益所形成的经济活动,金融业是主要形式。正是由于信用制度为虚拟资本的日益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西方国家经济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及其他的相关理论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原因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基本矛盾无法根除,其具体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及广大群众消费力不足和生产无限供给之间的矛盾。

(一)生产过剩。生产决定消费,但是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如果生产在不充分考虑具体消费能力、市场需求的条件下盲目扩大生产是很危险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下,资本家的生产考虑多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资本首先考虑的是其自身的增值与获利,满足社会的需求只是服从于这个前提。由于获利动机的驱使和竞争的压力,各单个资本都会尽快地和尽可能地在可以获利的行业或产品上迅速扩大生产与投资,形成某些行业或产品生产超过社会需求的过热和过度扩张,从而造成生产相对过剩。生产大于消费严重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资本流通不畅,资本无法得到及时更新,也就为投资、社会生产的发展带来阻碍。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由次贷危机引起,住房市场的次贷危机是由次级抵押贷款的放贷机构传递至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最终形成严重的金融经济危机。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设计的一种住房贷款,其本身已存在风险,房贷商投资银行为了逐利又相互勾结先将这种住房贷款卖给投资银行和大地产商,再以远高于实体经济价值的价格和预期收益卖给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等在内的国内外投资者。导致这样现象的背后其实并不在于次贷危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可以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住房市场等商品市场普遍存在着生产过剩,这些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刺激需求采取措施所造成的后果。

(二)信用制度的发展。在生产过剩的大背景下,为了刺激有效需求激发人们购物的欲望,即使人们的购买力并未达到满足这些的水平。所以在在居民有支付能力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美国为了避免引发生产过剩的危机,通过无限度扩大消费信贷(如次贷)的办法来刺激需求。这些对于收入有限、信用相对要低的群体的消费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各大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着力进行金融创新,通过分期付款、贷款消费等金融工具,刺激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透支消费。这种“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的代价是很沉重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但是一旦政府提息或者房地产等家庭资产贬值,因提前消费特别是提前住房消费而产生的负债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结果也证明正是这种信用的“保障”导致了违约率的上升,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可以说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

(三)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在资本主义社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常常存在脱节现象,主要表现为由虚拟经济制造出来的需求假象诱导实体经济盲目发,然后是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远远跟不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当社会信用链条在某一环节发生断裂,首先爆发的就是金融危机或信用危机。当代资本主义金融、信贷业广为发展,虚拟经济空前扩大,以致支付链条不断拉长;支付链条一旦断裂,就会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并不是因为虚拟经济的存在而是在于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本之木,从而催生泡沫经济。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此次金融危机并不是彻底宣告资本主义制度失败的标志,但是可以看出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与前瞻性。而我国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在这次危机中,我国努力克服其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而在全球承担起了更多地大国应尽的责任,也由此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但是机遇与挑战共存,所以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也是有一些启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我国在此次危机中并不能保证毫发未损,中国的外汇储备在缩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到深刻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转化,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会受到更大的损失。中国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会进一步增加,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比如说,在当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过热,主要依靠房地产作为政府的税收的话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应当采取合理彻底的措施治理过热问题。然后也要深入研究涉及中国未来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现实的经验可供参考,所以要对该现象充分思考,深刻吸取经验教训,不能因此自满,应该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