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筑工程规模分类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5 16:38:03

建筑工程规模分类

建筑工程规模分类篇(1)

一、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1、经调查研究发现,以前学者在研究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时候往往只是站在理论教学的角度,片面地对理论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忽视了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从查阅的资料中,即使有少部分学者对高职院校建筑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但是,他们大都处于将案例教学法的引入理论教学或是仅仅在理论上对实践教学进行探讨,没有进一步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

2、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空间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建筑工程法规是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测量、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获取相关职业/执业资格、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国家权力机关、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等政策以及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公民在建设活动中沟通、协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工程法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尤为重要。

3、对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多方面的评估研究还有待提高。目前,从我们查阅的材料中,尚未发现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包括: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任课老师等多方面的评估研究。没有有效的评估体系,就难以在高职院校中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二、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以上研究现状的述评,基于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视角,以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为研究对象,构建与该课程能够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土建类及相关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教学空间、教学评估等方面展的研究,分析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最终为提出并完善我国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1、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主要采取纯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建筑工程法规知识实践方法、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不适应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实证分析对象执行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已经有四年,学生毕业后可到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监理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材料员等多个岗位就业,每个岗位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建筑工程法规专业知识、技能侧重点均有不同。

因此,在实证分析对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的背景下,针对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分方向能力模块的设置与课程组成、分方向能力课程模块,拟制定新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大纲,调整和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建立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对接的紧密关系。

2、更进一步的,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模拟教学,使课程的学习情境与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任务一致,安排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工程项目报建、招投标、合同管理、索赔等工作流程,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使课程内容更具吸引力。

3、形成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分析报告。完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空间等改革后,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约束力,往往会导致教学改革的中止。所以,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空间等改革是否能得到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任课老师的认可,或将其结果运用到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评估体系。

因此,通过设计针对建筑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建筑工程法规授课教师的不同问卷,进行“四方”问卷调查研究,探索职业能力取向的、校企合作相关的建筑工程法规知识教学模式并进行评估。

三、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建筑工程规模分类篇(2)

1 DEA的基本理论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数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个新的交叉领域,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进行评价具有多个输入、输出的决策单元(简称UMU)间的相对有效性。

DEA方法评价相对效率是通过 DEA 数学模型来实现的,其中最基本的两个是C2R模型和 C2GS2模型。C2R模型是在假定规模收益报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评价的,又称不变规模报酬模型(CRS模型),是用来评价DMU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的总体有效性;C2GS2模型是在规模报酬变化条件下进行评价的,又称可变规模报酬模型(VRS 模型),是用来评价纯技术有效性的。本文将联合使用C2R和C2GS2模型进行评价。

DEA的C2R模型如下:

min[θ-ε()]

C2R(CRS)=

DEA的C2GS2模型如下:

min[θ-ε()]

C2GS2(VRS)=

两式中,θ:相对效率;S-和S+:松弛变量;ε:非阿基米德无穷小,一般取ε=10-6。假设模型的最优解为θ*,S-,S+,λ*,则有:

(1)当θ*

(2)当θ*=1且 S-=S+=0 时,DMU为DEA 有效,即通过这n个已知决策单元进行的组合,或是在保持DMU0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产出不能提高,或是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投入的分量不能减少;当θ*=1且 S-≠0 或 S+≠0,DMU为弱DEA综合有效,即通过这n个已知决策单元进行的组合,所得到新的 DMU与原来的DMU相比可以减少部分投入量,而产量不减,或是在得到新的DMU保持原来的DMU投入不变情况下,可以将其部分产量(不是全体)提高。

(3)利用最优解λ*,可以分析特定DMU相对的规模收益。若,则DMU为规模收益不变,此时DMU达到最大产出规模点;若1,则DMU为规模收益递减,且值越大规模递减趋势越大。

2 实证研究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运用DEA模型的主要指标是投入产出指标,本文尽可能选择可以反映建筑公司资源配置效率的输入输出指标体系:本文选择的输入指标界定人力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效率投入。以当年员工从业人员总数(X1)作为人力投入指标,以年初总资产(X2)作为资本投入指标,以人均装备配置率(固定资产原值/从业人员总数)(X3)作为技术效率投入指标。本文选择的输出指标为年末总资产(Y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Y2)和净利润(Y3)三个指标。这三个输出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公司的产出规模和经济效益。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土木工程类建筑公司(剔除了装修装饰类建筑公司)年报。该数据集由23家沪市上市公司和15家深市上市公司的数据组成。

2.2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利用DEAP软件对DEA模型的样本数据处理,求解出投入导向的不变规模模型和可变规模模型,得到38家上市土木工程类建筑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如下表 1所示:

表1各DMU的DEA评价结果

(1)综合技术效率分析:总体上土木工程类建筑上市公司的综合效率值偏高,38家公司综合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922。中化岩土、围海股份、上海建工、延长化建、中材国际和中国建筑6家公司的综合技术效率达到了DEA有效,表示在2010年都处于“在现有投入获得最大产出”,以及“在现有产出基础上投入最小”的最佳状态。

(2)纯技术效率分析:38家土木工程类建筑上市公司的纯技术效率值较高,均值达到了0.967,其中有14家实现了纯技术效率有效,这说明该类上市公司充分利用了现有技术装备,发挥最大的效益。

(3)规模效率分析:由表1可知中化岩土、围海股份、上海建工等6家公司实现整体效率DEA有效的公司规模收益达到最优,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应该保持现有生产规模,其余27家公司规模效率值小于1,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说明公司规模成了制约经营效率提高的瓶颈。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中冶等5家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结论

本文运用DEA模型对2010年沪深两市38家土木工程类建筑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土木工程类建筑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不是非常理想,该类上市公司还应该加大资本投入,进行一系列调整,使公司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

参考文献:

[1] 王汇墨,李忠富,冉立平.基于DEA的大型建筑企业规模合理性实证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7:135-139.

[2] 叶敏. 关于我国建筑企业规模结构问题的思考[ J ]. 建筑经济, 2001, 4: 14216.

[3] 刘宏韬.数据包络分析在医院效率评价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

[4] 胡志乾,胡志宁. 中国产业组织的调整、优化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3 ) : 26-30.

建筑工程规模分类篇(3)

关键词: ETABS;时程分析;地震波输入;高层建筑;动力特性;地震反应

Key words: ETABS;time history analysis;seismic wave input;high-rise building;dynamic characteristics;seismic response

中图分类号:TU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2-0093-03

0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生活,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地质类型多样,尤其面临地震威胁的地区也相对较多,特别是像云南省这样处于高烈度地区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何在高地震烈度区建造高层建筑是结构工程师需重点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昆明8度区某高层建筑建设为例,介绍了高层建筑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的过程以及模型验证的方法。依据场地类别、地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结构自振周期等因素,选择地震波,在对地震波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基础上,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与罕遇地震下的地震响应分析。研究结果为8度区建造类似高层建筑提供相关研究和设计施工以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建筑长68.16m,宽24.3m,总占地面积1656.288m2。地下1层,地上部分21层,其中地下部分层高4m,第1层至第21层为住宅,层高均为3.0m,建筑地面总高度为63m,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4s。上部建筑结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C50,其标准层布置如图1。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依据工程设计相关数据,首先在PKPM中根据相关数据建立模型,利用PKPM强大的建模与结构分析功能进行初步的计算,然后利用相关的YJK软件将PKPM的模型导入ETABS软件进行相关的结构动力部分计算。模型中梁、柱采用杆单元,剪力墙的墙肢和连梁采用墙和壳单元,楼板采用膜单元。考虑地下室和基础对上部结构的作用,模型的X轴方向沿结构平面长边方向,Y轴方向沿结构平面短边方向,Z轴方向沿模型高度方向,向上为正。

考虑到PKPM软件建立的模型导入ETABS软件时存在产生误差的可能,因此根据相关规范规定,需要对PKPM软件与EATBS软件中的同一栋建筑结构模型的质量、周期值进行对比,确保两种软件中的同一栋建筑结构模型误差在规定的范围。采用PKPM软件中的SATWE模块计算模型的质量、周期值,SATWE与EATBS分别计算得到的质量与周期值及其误差检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两者差值为0.049%;从表2可以看出,二阶振型两者差值最大,为4.881%。从表1与表2可以看出,导入ETABS软件的模型与PKPM软件建立的模型的误差满足规范规定要求。从表3可以看出,ETABS计算的模型与SATWE模型地震剪力除了在结构顶层之外的差值都很小,所以由PKPM软件导入ETABS件的模型满足计算要求。

3 输入地震波选取的原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对于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应该采用时程分析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采用时程分析法时,应该选用不少于2条的实际记录和1条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时程分析法计算所得的平均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

研究与分析表明:地震波的选取对于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巨大,由于地震动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如何选择合理科学的地震波对于分析结构的时程分析以及建筑的地震响应十分重要。研究表明选择地震波时应该考虑三个因素,即地震动强度、地震动频谱特征与振动的持续时间。

4 地震反应分析

4.1 地震波选取

对建筑结构进行时程分析,根据相关规定,需要选用两条实际强震记录和一条人工模拟地震波。考虑场地类别、地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结构自振周期等因素后,参考工程场地的地质环境评估报告和相关参数以及规范要求等资料。选择一条人工模拟的地震波(1#)、两条自然地震波(2#与3#)波形如图3所示。时程曲拟合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对比如图4所示。3条地震波时程平均值与规范反应谱在前三阶周期点上的对比值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模型的前三个周期,时程平均影响系数与规范反应谱影响系数的误差发生在第一周期,误差7.02%,总体误差较小。这表明选择分析用的三条地震波合理。

4.2 计算结果与分析

分别沿建筑结构X向和Y向输入调整后的地震波,采用时程分析法,分析结构在多遇地震与罕遇地震的地震响应。其中多遇地震分析时,根据设防烈度,将3条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都分别调整到70cm/s2;罕遇地震分析时,根据设防烈度,将3条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都分别调整到400cm/s2。计算得到结构层顶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时程曲线如图5~图8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多遇地震作用下,顶层X向节点位移最大值约为64mm,顶层Y向节点位移最大值约为13mm;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顶层X向节点位移最大值约为380mm,顶层Y向节点位移最大值约为65mm。模型X方向的侧移大于Y方向的侧移,这表明模型X方向的侧移刚度大于Y方向的侧移刚度。此外,从图还可以看出,每条波引起的结构侧移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每条波的卓越周期不同所导致。从图还可以看出,3#自然波引起的结构侧移最大,1#自然波引起的结构侧移最小。这表明:3#人工波的卓越周期与结构的自振周期差异最小。结构模型对不同的波差异较大,因此选择合理的地震波是结构时程分析合理性的关键。

5 结论

目前高层建筑的使用与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以昆明地区某实际在建工程为实例,利用PKPM建模与ETABS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与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结构在不同的地震波作用下的反应存在显著的差异。选择地震波的时候,需要考虑地震动三要素。时程平均影响系数与规范反应谱影响系数差异较小时,选择的地震波合理。②当地震波的卓越周期与结构的自振周期差异较小时,结构地震波引起结构的侧移较大。

参考文献:

[1]赵伯明,王挺.高层建筑结构时程分析的地震波输入[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6(26):111-118.

[2]熊仲明,韦俊,龚宇森,于皓皓.高烈度多维多点地震作用下某跨越地裂缝框剪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7):309-315.

建筑工程规模分类篇(4)

在当前的建筑结构中,运用较广的一种就是混凝土结构,而模板工程在构建混凝土结构构件时起到关键的作用。模板工程的施工质量高低,对浇筑后的混凝土的构建的质量起到了直接影响质量好坏的作用,并且对建筑的安全性能和建筑工程的开展进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拟对模板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和技术要点进行探讨。

一、模板工程的概念和种类简述

1、概念简述

模板工程,其概念是指新浇筑的混凝土在成型之后的模板,同时包括了支持、承受模板的一整套的构建体系。包括尺寸、形状、位置的构造部分,支持固定模板的杆件等附件,以及相关操作平台、设备等等。因为模板工程在建筑工程中是要拆卸的, 因此模板工程知识建筑中的一种临时辅助结构。

2、模板工程的种类及其作用

(1)按材料分类

按照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木模板、钢模板、钢木结构模板、钢竹结构模板、胶合板结构模板、塑胶结构的模板、铝合金结构的模板等等;

(2)按结构构件的类型来分类

可以分为基础、柱、楼板、墙体、壳等几种常用的模板;

(3)按形式来分类

可以分为整体式、定形作用、工具式的模板。

3、模板、支架的要求

房屋建筑工程所需要用到的模板、支架,必须要有足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能够承受浇筑混凝土带来的重力和压力。同时,要确保各个部件的形状、尺寸等都符合要求,并且还要求模板和支架的构造要简单合理,要装卸都方便。

二、质控程序

模板工程的质控(质量控制)的流程可以简单地概述为:前期准备――技术交底――支模――评定质量――模板拆卸――资料归档管理。

1、前期准备工作

在模板工程开展之前,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首先要熟悉图纸和相关技术资料,对相关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也要熟知在心,并且能熟练运用;其次,要对模板进行选择,包括平整模板和刷涂脱模剂等。

2、技术交底

在技术交底阶段,首先应该要吧分部分项工程进行书面交底,工程施工负责人应该参与这一环节。

3、资料管理

对资料管理的时候,要把施工日记、施工进度记录、质量评定文件、自检记录等文件进行归档,并完善保管,以备查验。

三、建筑工程中模板体系的现状

1、传统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多数是单层模板支架,这种模板体系因其受力简单、操作简单,因此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施工技术也发展得比较成熟,能够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与可靠。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多层模板支架体系,这样一来,单层模板支架体系就难以满足复杂的多层模板支架体系的受力状况,在设计上和施工上都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很大一部分施工企业在多层模板支架工程施工的时候,凭借经验来不止支架体系,而忽略了模板设计和刚度的验算。

2、当前部分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缺少技术交流,在施工前未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较低,施工工人的技术水平不一,因此经常出现使用上的问题,导致模板支撑力度不够,支架的整体稳定性较低,甚至导致模板坍塌事故的出现。

3、有些模板工程的施工现场混乱,管理不规范

随着建筑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出现了规模水平不一的各类的建筑施工队伍,但由于施工队伍和人员的素质不一,管理水平不一,给建筑施工工程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在施工现场没有形成良好有序的施工秩序,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

四、建筑工程中模板结构组合体系特征及其荷载计算

1、结构体系特征

在建筑模板结构组合体系中,有相当多的组合,每一种组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钢框木模板楼板模板组合是由模板快支撑体系组成,根据混凝与结构尺寸来设置成各种规格的模板快和支撑部件,从而组合成为平台模板。这类结构的特点是用钢量少,重量轻,承载度高,寿命长,钢木结构需要的用钢量比普通钢模板的用钢量少了大约1%左右,这类模板组合的重量比普通的要轻30%,而且可以直接承载,其寿命长度也达到两百次以上。

2、荷载计算

(1)规范规定

按照相关规范规定,建筑工程模板及支架的设计必须要考虑一下因素:

啊、模板、支架、新浇筑的混凝土、钢筋的自重;B、施工人员、设备以及振捣混凝土时、倒卸混凝土时的荷载;C、新浇筑的混凝土对模板侧面产生的压力。

(2)相关系数规定

浇筑混凝土自重标准值分为普通和其他两种,普通混凝土一般用的是24kN/m?,其他则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钢筋自重标准值需要根据设计图来敲定,一般情况下,楼板数值为1.1kN,梁的数值为1.5kN,

施工人员及设备荷载标准值除了对平均分布的荷载截取2.5kN/m?,几种载荷是2.5kN来进行验算,在验算的时候,根据两者的弯矩值来选定,其中采用较大数值的一种。

振捣混凝土时产生的荷载标准数值分为水平面模板和垂直面模板,水平面模板一般采用2.0kN/m?,垂直面模板一般采用的是4.0kN/m?。

五、建筑工程中模板体系的施工技术研究

1、施工准备阶段

(1)施工流程

一般情况下,建筑模板的施工工艺流程为:放线――绑扎钢筋、隐栓,杂物清理――模板定位设置(塑料套管)、预埋线管和线盒,安装预埋件――安装配件――涂刷脱模剂――搭设操作平台――重新审核模板的控制线、砂浆找平层。

(2)要用到相关机器、工具:

在模板施工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机器工具,包括:电锯、手锯、斧头、撬棍等木工需要用到的工具;扳手、钳子、剪子等工具;经纬仪、水准仪、尺子、线坠等测量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

(3)检查作业条件是否完备

在施工之前,要检查施工现场是否已经具备了相关的作业条件。首先,要确认是否已经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其次,要检查模板施工过程中需要的相关设备、工具是否准备妥当并且检验合格。第三,要检查预先绑扎好的钢筋、配电管线等是否有安装,并且要检查其是否有做好隐蔽工作,检验须合格后才能施工。第四,要检查脚手架、作业平台是否按规定搭建好,要检查机器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要确保施工的安全。第五,要检查模板安装的材料、工具是否有按计划进场,并且要检查是否有按“5S”等规程进行堆放管理。

2、安装阶段

在建筑工程中,模板安装环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建筑工程模板在安装施工阶段,要注意以下几点技术要求。第一,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来对模板施工放线和编号,将事先准备好的模板吊装。第二,将建筑模板吊到图纸规定的合适位置,通过定位塑料套筒,带上穿墙螺杆来进行周转段螺栓的初步固定。第三,将模板的垂直度调整至合理的位置,锁紧穿墙杆的落幕,如果是通过对于柱模,就要调整其截面尺寸,并且需要对销紧模板夹具进行处理,锁紧穿墙螺母。

3、拆除阶段

在拆除模板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要点。第一,需要控制好混凝土的拆模时间,要确保拆模后墙体不会出现调角和起皮等情况,在同等条件下,混凝土试块的强度要达到3.0MPa之后才能进行拆模工作。第二,在建筑结构墙体拆除时,第一步是要先松开穿墙杆螺母,将墙体里的穿墙杆拿出来。第二步是要用锤头敲打模板夹具上是销子,松开夹爪。第三步是松开墙体模板的支撑结构,让模板和墙得以分离。第四步是松开模板夹具和对拉螺栓。第五步是调节柱模支架的可调丝杆和侧向钢管顶层,让柱模和混凝土面相分离,第六步是将模板移吊到地面,清理灰尘和涂刷脱模剂等。第七步是将其保存,以备周转。

四、建筑模板施工时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

1、费用控制

相关单位在工程建设的时候,要实现对模板工程所需要的费用进行预算审核,要确保施工费用的足够,同时,该项费用并不能纳入招投标的竞价范围。设计单位要充分考虑安全施工的各个环节,在设计文件中需要注明施工的重要环节,并且提出施工安全事故的防范预案。

2、对方案、材料进行审核

施工单位编制好模板工程的施工方案之后,必须要请有法定检测和咨询资质的相关单位及专家来进行论证,通过审查后方可实施。模板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也必须检验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只有检验及格的材料才能投入使用。

3、制定安全技术措施

在施工时,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并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特点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制定、编制施工方案,并报相关负责人审批。

4、严格按标准施工

在模板安装施工的时候,必须要按照模板设计平面布置图来严格开展,对所有的立柱应垂直模块相邻版面高差要控制在误差2MM的范围内,并且注意要注意检查是否按设计要求来落实,要注意“拧牢卡紧”。在铺设模板的时候,要注意防止失稳现象的发生。

5、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加强沟通

在模板工程施工之前,技术人员应和施工人员加强沟通,将安全技术进行交底。在安装完毕后,施工单位要组织方案编制负责人、工程技术负责人对工程质量进行检验,。在检查验收合格后,才能浇注混凝土。

6、严格按照设计步骤进行

为了确保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在施工的时候,可以先将一个网格的水平支撑及斜撑安装好,再逐一向外进行安装。在电气焊施工的时候,要铺上石棉布,焊接后要及时浇水。在拆模时,要按设定的顺序来进行,并且要在足够的安全保护措施下才能开始作业。

7、须有监理工程师进行监理

每一个建工工程都需要设有安全监理,在建筑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等进行监管。施工单位要加强模板工程施工的安全监理,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事故发生后,需要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且立即采取处理措施,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8、防止模板和支架倒塌的一些措施

在模板工程开工之前,应该按照质量标准文件来对支架的钢管进行严格、细致的检查,如果发现变性和磨损的钢管,必须停止使用。其搭建和拆除都要制定详细的方案,并且经过审批才能开工,严禁私自开工搭设或私自拆除。同时,必须要进行技术交底,操作人员也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来开展施工,不能够私自更改要求和质量标准,各种设备和材料都要验收合格之后,才能使用。

五、结论

建筑工程模板是混凝土结构外形和尺寸建造的重要部分,混凝土采用泵送技术,其特点是速度快、浇筑面集中。一个好的模板,在建筑工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好的模板,技能节约成本,又能加快建筑工程的建筑速度。在采用模板类型的时候,要根据实际受力状况来计算模板和支撑系统,确保模板由足够的刚度和强度。

参考文献:

[1]易小军.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咨询.2009(11)

[2]牛建厂.浅谈施工质量管理的要素[J].山西建筑.2008(34)

建筑工程规模分类篇(5)

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迅速增长。尤其是在住宅建筑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其住宅建筑也越来越向舒适、环保、美观等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建筑施工的工程内容、技术要求和数据信息越来越繁杂[1]。而BIM技术正是基于这一行业现状发展起来的,并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当中,不仅极大的减轻了设计人员的任务量,也有效提升了建筑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下面,文章就BIM技术以及其在住宅建筑设计的具体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1.BIM技术的概述

1.1 BIM技术的定义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的简称,中文译为建筑信息模型。它是二十世纪末美国建筑与计算机博士查克?伊斯曼所提出的[2],其涵义主要指的是将各种建筑几何模型的功能、信息、性能等进行综合、统一的整合建模,且包括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使用等过程中的全部信息的一种建筑模型。如: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预算、施工进度、运作建造、管理维护等等[3]。

1.2 BIM技术的实施原理

BIM 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原理即是利用CAD 技术将建筑工程的各阶段、各环节中的全部信息进行数字描述,并将其全部存储于同一个电子模型当中进行统一的计算、统筹和调阅[4]。

1.3 BIM技术的优势

在建筑工程的设计建造中,应用BIM技术能够有效的整合工程项目在研究决策阶段、图纸设计阶段、施工验收阶段、使用维护阶段以及销毁阶段的各类数据信息,使工程的各个阶段情况均能在3D模型中得到完整、切实的体现,提高了建筑工程统筹协调的效果和设计施工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提高了工程设计建造的效率和水平[5]。

2.BIM技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住宅建筑设计的现状

目前,我国住宅建筑在设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具体表现为:(1)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2)缺乏规范的设计标准体系;(3)设计规划技术体系的科技性严重缺乏;(4)绿色节能住宅的设计意识严重不足;(5)相关设计新科技的交流推广平台严重不足;(6)城市中能源结构的分布缺乏合理性;(7)缺乏严密的行政监管机制。

2.2 BIM技术的应用实施

目前,在我国的住宅建筑设计中,对BIM技术的应用实施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具体包括有:

2.2.1建筑空间规划方面的应用实施

一般来讲,住宅建筑的空间特征主要包括三点,即交通流线、住宅造型以及周围景观。因而,在应用BIM技术进行空间设计规划时,要运用3D可视度分析法以及地形分析法对住宅建筑的交通流线、外观造型以及周围景观进行科学、综合的设计。设计人员要实现勘察好施工现场的详细地形,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相应的分析软件对土层结构、起伏变化、承重情况以及体量关系进行分析判断,规划和确定住宅外部的环境规划,从而为住宅建筑的整体3D信息模型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简单来说,BIM技术对住宅建筑的空间规划步骤和内容为:地形分析和3D可视化分析(室内视野分析、规划可视度分析、道路可视度分析等)。

2.2.2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应用实施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住宅建筑也增加了绿色、节能、低碳、环保方面的要求,因而,在利用BIM 技术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时,必须加强节能技术的设计应用。通常情况下,住宅建筑BIM模型的节能设计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现:①单体节能,将建筑物室内室外的信息数据进行汇总整合,并按照特定程序进行模拟设置,使之形成一个系统、循环的智慧节能体系,包括充分利用太阳能、墙体储能、被动式致凉、喷淋屋面、绿化降温等等;②总平面节能,即利用相关分析软件对住宅建筑的实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预测,并进行建筑平面设计的调整,以达到节能效果。如:规避风影区、开敞南空间、植土降温、规避恶性风流、充分利用树木屏障效应等;③基地规划设计节能,即在BIM模型中导入相应的环境分析软件(如GBS软件等),通过对住宅周围的阳光、风向、气温、树木等环境信息进行智能定位,模拟出最佳的节能、低耗方案。

2.2.3建筑模型构件制作方面的应用实施

在建筑信息模型中,模型构件是保证其构建成功的基础,因此,设计人员在运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时,要对各类建筑模型构件进行数字化转变,实现从传统三维建模到信息建模的优化发展。目前,BIM技术对建筑模型构件制作的设计主要采用参数化模型技术,即将住宅建筑的体系结构按照不同的功能和性质划分为不同的模型像素(视图像素、模型像素、注释符号像素),而后分别对各类像素进行详细的参数设置(包括结构参数、材质参数、标高参数、施工参数等等),并结构住宅建筑项目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及时的参数修正,从而有效构建起建筑工程的给类整体图形信息(如住宅三维视图、楼顶平视图、楼层剖面图等),并明确各种非图形信息(如荷载标注、尺寸标注、符号、文字标注等),使住宅建筑的构造设计更加趋于立体化、直观化和真实化,进而更加保障和提高住宅建筑整体设计的切实性和质量性。

3.结语

BIM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科技建筑建模方法,在住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积极的利用BIM技术进行建模,充分发挥BIM模型在整个建筑设计中的优势,简化和优化设计内容,提高工程设计施工的效率,加强建筑节能设计,从而使住宅设计更加的直观、真实,有效推动BIM技术在住宅建筑领域上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良丽,方婉蓉,吴子昊等.浅析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优势[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01).

[2]宋翔宇.论BIM技术在未来建筑设计应用中的技术难题与解决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3(08).

建筑工程规模分类篇(6)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由于建筑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筑业发展的效率。因此,大多数建筑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往往会运用不同类型的技术工艺和管理方法,渗透到整个管理过程中,从而达到以施工技术为依据、施工管理为基础的有效制约。开发和应用BIM技术,可以进一步把管理工作与信息化系统联系起来,通过数据指标的映射,实现对施工项目全过程的控制,为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实际管理质量。

1BIM技术概述

建筑信息模型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构建的三维立体化信息模型,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应用时,可以通过传感器设备实现对建筑信息的多维度映射,使建筑信息模型反映当前建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行为,并将数据模型映射到计算机终端显示界面,从而实现建筑信息与数据模型之间的有效对接。采用BIM技术,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产生和利用的集成化处理。同时,由BIM技术构成的平台可以作为数据管理系统,整合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进一步提高信息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在技术层面上,BIM技术是以信息本体的采集和映射为基础,将各种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设备可读取的数据类型,通过二维平面、三维立体、四维动态图形的同步映射,使计算机设备能够分析当前施工过程中的数据操作行为,提高实际控制能力,确保各种技术的实施能够遵循相应的指标参数,为建筑信息的核定和处理提供数据支持。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

2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2.1三维立体化渲染

建筑信息模型是在原有二维图像的基础上,实现对数据信息的三维立体解析,从而通过数据模型本身所具有的渲染功能,进一步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分析。实现了三维渲染功能,增强了信息模型本身的代入感,融合了静态类型和动态类信息,以视觉冲击效果提升了数据模型的价值。2.2精度算法在建筑信息模型中使用的数据库系统,主要是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精密算法等,实现内部数据信息的有效计算,针对建筑工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信息,可以精准地根据时间节点、信息节点所呈现的数据属性,制定出相应的运算路径,以提高数据信息传递和处理的精确性。通过对各种工程项目数据信息的有效协调,为工程项目管理提供进一步的数据支持。

2.3精确规划

借助计算机设备的支持,建筑信息模型的实现可以通过其可视化属性、可出图属性对数据信息进行多维显示,如图表类数据、频率类数据等,以线条的形式分析出数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呈现出各种属性,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信息,保证人员在实施某项工作时,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工作制定,进一步减少施工管理和具体施工过程中的浪费现象。

2.4多元对比

建筑信息化系统的实现,各类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通过数据信息的逐一比对,实现基础化测量,确保各类控制措施的落实,才能为工程提供可持续的支持。建筑信息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可对某一类工程信息在时间节点上呈现的属性进行精确核算和对比,并及时将这类信息存在的差异报告给主系统,使管理人员明确当前数据操作范围内存在的误差性和示范性特征,进一步有效地避免因项目成本而产生的各种风险问题。2.5虚拟施工

建筑信息模型的可视化功能,可针对时空节点,对模型本身进行虚拟化建设。对工作人员而言,它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中的模型参数修正,实现对当前各种设计和施工行为预期效果的分析,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处理,验证当前施工规划所呈现的问题,再通过实现模拟功能,减少施工过程中各种潜在问题。此外,设计人员还可以根据不同施工方式呈现出的施工效果,在数据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分析虚拟建筑结构之间是否存在施工碰撞问题,通过虚拟模型映射出实际施工路径,进一步减少因施工指标和参数不规范而导致的施工交叉问题,从而提高实际施工质量。

2.6统筹决策

采用BIM技术的计算机系统,能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多节点、多线程的处理,从而使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都能在同一时间节点下进行汇总和分析对比,保证数据信息所映射的工程建设指标能通过计算机设备进行分析,提高数据信息的可操控性,为管理人员的工作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3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3.1项目规划管理

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项目规划指标能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的精确性,强化实际管理质量。项目规划管理中BIM技术的实现,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整个工程管理中的数据相关联,保证各种数据信息在生成的同时能及时地传输到整个数据库系统中,通过建立模型,实现数据信息的多维分析。BIM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而言,具有可控性、可视化等特点,能够进一步提高数据信息的检索质量,并能针对现有系统设置的各种指标,验证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差异性,为后续建筑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利用BIM技术,整个项目规划管理部门所表现出来的数据属性能够基于数据信息模型,从多维度展示数据本身存在的各种价值,确保前期项目规划管理过程的严谨性。例如,在娱乐休闲性的项目建设中,可以利用RS技术、GIS技术等,采集整个空间环境的信息,然后将该区域内建筑工程占用的空间资源以数据形式映射到BIM数据库系统中,从而进一步实现基于卫星定位和功能要求的有效整合,使工作人员能够对项目规划中的每一个建筑细节进行分析和处理,确保后续工程建设的完整和持续。

3.2项目设计管理

传统的设计模式是利用CAD软件或图纸,分阶段分析当前施工工序中的各种参数指标并加以标注,但在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设计与实际施工不一致的现象,导致图纸文件多次返工、修改,增加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CAD软件和图纸只是简单地对数据信息进行二维显示,不能完全反映出整个建筑空间所呈现的数据属性。采用BIM技术可以使CAD软件中的二维平面信息以数据映射的形式转化为三维立体信息,通过模型虚拟化、可视化等手段,使这类设计参数同步呈现在立体模型中,从而模拟和确定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际施工效果。此外,BIM技术模型中所包含的计算机系统,还可以在业主方与施工方之间建立一条连接通道,双方人员均可通过该平台对当前施工信息进行查验。如此一来,设计人员在修改建筑信息时,业主方就可以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承载的平台,及时了解修改后的信息,进而双方通过有效的沟通,减少了整个设计过程中返工的次数。以建筑模型为支撑的各种设计过程,可以根据参数指标的设置,精确地演化出各种建筑构件,如空调系统、施工管线、消防通道等,通过模拟功能,对各种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使设计人员明确当前图纸文件设计中存在的施工问题,然后通过实时修改数据模型,调整相对应的建筑位置,从而提高设计的精确性,有效地避免因设计不规范而导致的返工问题。

3.3项目施工管理

施工阶段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它需要各单位之间的有效协调,以确保实际施工中产生的各种参数与图纸文件相符,保证整体施工质量和效率。在进行传统的施工管理工作时,由于没有针对各种数据信息罗列相应的管理细节,导致在施工管理过程和图纸文件中所标定的各种数据参数出现不对等现象,进一步增加了施工安全风险的发生机率。采用BIM技术,将抽象的信息通过三维立体模型直观地表现出来,使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按照系统列出的各种程序操作,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就施工管理的内容而言,它主要是针对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一系列内容进行调控,以保证施工精度能够贴合到前期规划的施工路线上。采用BIM技术,可进一步加强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之间的有效协调,如将传感器系统应用于整个施工体系,通过技术指标的确定,对当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采集记录和分析,明确各种数据信息存在于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属性,并通过时间节点和空间节点来阐述整个工程量中的施工进展情况,从而实现对信息整合与预测分析的有效控制,保证各施工专业在实施该系统时,能通过平台对系统承载的各施工量进行协调处理,为现场施工提供数据支持。

3.4项目竣工管理

在竣工管理中实现BIM技术,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集成,通过主数据系统对各种施工信息和管控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分析整个建筑物在竣工后期呈现的数据信息是否与预期文件的设置相一致。这样,在数据目标得到有效确认后,管理人员才能及时对数据进行梳理和确认,减少资源的浪费效率。此外,从竣工验收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项目管理目标是以竣工后能够达到的建设指标为出发点,分析施工全过程中因成本消耗而产生的亏损。并通过BIM技术的实现,使数据信息更快捷地与整个系统对接,使管理人员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能根据动态指标的核定,及时核实竣工后建筑工程各种细节所呈现的亏损额,以辅助管理人员做出决策,提高工程管理质量。

4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建筑工程规模分类篇(7)

关键词:

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实践

随着建筑行业的深入发展,协同工作模型已广泛应用到各个建筑设计环节,其在整体规划设计、住宅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建筑设计的水平和效率,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虽然协同工作模型已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但是我国尚未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模型设计理论,从而限制了协同工作模型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深入发展。

1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内涵与模型类型

(1)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内涵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为了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完整的呈现出来,往往需要通过一个完整的工作模型来实现,设计师通过这个工作模型可以更加直观的查看自己的设计内容,从而提升设计方案的三维效果,使设计师从中获得更多的设计灵感。协同工作模型可以为设计师和设计团队内部成员之间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从而提升设计效果,达到设计目的。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与其他工作模型相比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其将流程模型、虚拟模型、资源管理模型等多个模型种类集合起来,使建筑设计方案得到更加立体的呈现。通过协同工作模型,无法在二维空间上展示的建筑结构可以在模型构造的三维空间上得到展示,设计师可以以此为参考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使设计师更好的掌握空间关系。总之,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是通过一个虚拟的模型平台将整体空间关系展现出来,同时体现建筑设计的艺术效果和建筑功能。

(2)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类型

工作模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照常规的分类标准,即应用目的可以将工作模型分为设计模型和表现模型两大类。设计模型是在平面设计图及其他设计资料的基础上所制造出来的模型,主要作用是辅助设计师在整体上掌握建筑结构关系,设计模型并不会呈现出详细的建筑细节,而表现模型则恰好相反。表现模型重点呈现的是建筑细节,包括建筑的美观性和形象性,表现模型设计对制作的精准度有着严格的要求,表现模型所表达的正是完整的建筑形态和功能。

2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原则及流程

(1)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原则。

协同工作模型的设计应当严格遵循以下原则:①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设计虽然只占建筑周期的10%甚至更少,但是建筑设计的影响却贯穿于建筑周期的90%甚至更多时间里,因此,建筑协同设计工作模型要体现建筑全生命周期,达到提高建筑效果,节约资源和能源,降低建筑成本的目的。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使协同工作模型得到更长久的应用。②群体决策原则。协同工作模型的重点和核心在于“协同”两字,这也是协同工作模型与其他工作模型相比的优势所在。协同工作模型应当为全员参与、群体决策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工作平台,并能合理解决设计人员之间的意见分歧,化异质性为协同性。③满足客户需求。协同工作模型除需为设计师提供设计帮助外,还可以向客户展现设计方案,因此,协同工作模型所呈现出的效果要能满足客户的观看需求。此外,在受到客户的设计委托后,设计师应当能够借助协同工作模型更加便捷的完成设计任务。

(2)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设计流程。

在协同工作模型设计过程中应当按照构建组织模型→构建过程模型→构建信息平台的流程开展设计工作。①构建组织模型。构建组织模型的目的在于建立合理有序的组织结构,从而为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构建组织模型时要始终考虑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利用现有的设计资源消除组织之间的障碍,提高各部门沟通协作的效率,提高设计效果。组织模型的构建一般采用“矩阵法”,也就是将职能部门和项目管理机构按照矩阵的方式组织结合起来,结合之后的组织结构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各职能部门内部的人员能够随时抽调,由结合后的组织结构统一管理和调配,待工程项目完结后各职能部门的人员再复位或到其他的工程项目组织机构中工作。②构建过程模型。组织结构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进行过程重构模型的设计,在协同工作模型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在过程模型构建过程中应当运用过程重构的理论方法。过程重构需要依次经过建筑策划、设计问题研讨、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等几个环节。③构建信息平台。信息平台是信息交流的媒介,一般采用视觉图形语言,补充以语言文字。为了保证信息交流的顺畅性,在构建信息平台时最重要的就是数字化建模,这也是决定协同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不仅可以借助Web提供组织模型和过程重构模型的支撑环境,而且还可以借助Interanet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互。

3建筑设计协同工作模型的实践应用——以某大学图书馆方案设计为例

某大学在校址扩建中拟对图书馆进行重新设计,并在图书馆方案设计中引入协同工作模型,该工作模型将方案设计的工作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包含在服务器内的核心文件和建筑资料,第二个层次是具体的工作分区,第三个层次是每个成员被分配得到的本机工作。在该模型的协调下,每个团队成员都有各自明确的权限和角色划分,而且在登陆工作平台时需要按照各自的角色分配和权限登陆相应的项目。设计团队成员被分为五种角色:管理员可以下发文件实现文件共享,为其他成员登陆创造便利;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体协调工作;成员可拷贝共享的文件并在自己的主机上进行设计操作;批注者可以增加设计元素或要求其他成员进行修改;观察者只能在登陆后共享文件但不能进行任何操作包括修改。在登陆工程前,每个设计者都需要选定一个擅长的工作区,相互之间不能重叠,项目工作区分工方法有很多种,鉴于该校图书馆的设计要求,协同工作模型拟采用划分楼层的方法区分各个工作区,如1层的中文阅览室为工作区A,2层的外文阅览室为工作区B,3层的专业阅览室为工作区C,诸如此类。在发送文件、接收文件或修改时,各个工作区的设计者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确保团队文件的实时更新,任何成员发送到服务器的修改文件不能自动更新,而且其他成员也无法修改这些文件,只能进行接收或其他操作。协同工作模型在图书馆方案设计中的应用为设计团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设计的精准度,保证图书馆建设项目在既定的工期内完成。

结语

协同工作模型在某大学图书馆建设项目方案设计中的实践效果充分体现了其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当积极提升模型设计的创新水平,为将来的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筑工程规模分类篇(8)

1.2管理部门审批协调困难工业遗产建筑的审批涉及发改委、规划、国土、建设、消防、绿化、文物、房管等众多管理部门,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加上缺乏相应的管理规定,增加了项目审批过程中部门之间协调的难度,造成审批流程的不畅和行政服务的低效。

1.3保护名录认定程序缺失由于国家尚未有专门关于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名录认定和审批程序,部分城市是以个案的形式,通过专家论证进行认定。这种方式灵活性大,但由于不是法定程序,其改变或撤销的随意性大,对建筑的保护约束力不强,保护规划难以落实。

1.4规划用地性质难以界定通常建设项目都是按规划审批确定的用地性质进行建设,而工业遗产地块是建筑已经存在,功能调整后如何确定它的规划用地性质,这是现行的政策法规、规范难以解决的问题。规划编制无法明确界定工业遗产的用地性质,带来后续的规划管理以及与国土等部门的审批衔接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工业遗产的再利用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和使用功能的不确定性,按照现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不能明确表达涉及工业遗产建筑用地的规划要求,对项目的审批和实施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1.5规划地块指标难以设定工业遗产建筑一般具有大空间、大跨度的空间环境特点,空间使用具有很大灵活性,地块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若按一般建设项目指标进行控制,则既不符合实际又限制了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如何设定地块指标是规划管理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2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政策体系构建

工业遗产建筑不同于新建项目,无法完全按照目前已有的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程序进行管理。结合一般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流程和工业遗产建筑的特点,杭州市从保护名录认定、保护规划编制、规划审批、用地审批、建筑审批等方面构建工业遗产建筑的规划管理机制框架。

2.1审批管理主体工业遗产建筑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不同可分为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其他工业遗产建筑。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都已有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相应的审批管理主体,其他工业遗产建筑的审批管理,重点是对其再利用改造的管理,往往涉及遗产建筑所在地块规划指标的变动,主要的审批权限属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考虑到工业遗产建筑涉及管理部门较多,杭州市采取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审批的方式,组织发改委、规划、国土、建设、文物、房管、消防、绿化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联合审查。

2.2保护名录认定程序“每一国家或地区都需要鉴定、记录并保护那些需要为后代保存的工业遗存。”①杭州市于2008年对全市的工业遗产进行了全面的普查登记,随后编制了《杭州市区工业遗产(建筑)保护规划》,规划中推荐了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单,经相关部门和专家咨询论证、公示并经市政府批准,建立了工业遗产建筑保护的基本名录。为了使后续发现的工业遗产能够及时得到保护,杭州市通过增补名录的方式,建立了一套动态的保护名录认定程序(图1)。

2.3工业遗产建筑的使用功能与用地性质

工业遗产地块用地性质的确定是规划审批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在确定用地性质之前首先应明确建筑的使用功能。规划管理需要对工业厂房再利用的使用功能进行规定和引导,旨在既有利于保护,又能发挥其大跨度、大空间、易分隔等优势,实现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双赢。

2.3.1建筑使用功能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类型主要有:用作博物馆和展览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大跨度厂房改建成大型超市等商业用途,多层厂房改造成公寓、旅馆和办公楼;用于社区配套等。

2.3.2用地性质结合当前国内一些城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形式,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相衔接,杭州市创新了用地分类,将工业遗产的用地性质分为2大类、7中类、11小类。为了在审批过程中便于将工业遗产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区分开,在土地使用性质尾部加注“GY”。同时对工业遗产建筑使用功能与相应的土地使用性质作了规定,原则上都应符合表1的规定,允许适度兼容。

2.4工业遗产建筑的规划编制

2.4.1规划编制体系杭州市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规划编制体系。工业遗产建筑的规划编制应该与已批准的法定规划相衔接,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工业遗产保护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工业遗产保护图则的相关内容,增加保护规划的刚性和可操作性。为了在空间上协调保护建筑和新建建筑之间的关系,杭州市的经验是在编制控规之前对工业遗产地块先进行城市设计,通过城市设计的论证来划定合理的保护范围,同时使得控制性详细规划设定的工业遗产地块的控制指标更具合理性。

2.4.2规划指标控制工业遗产地块内的各项规划指标的控制应以保护为前提,根据保护的要求,在测算现状指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善。对工业遗产建设用地内的保留建筑,在尊重现状、满足保护要求和符合城市设计的基础上,经相关职能部门审查同意,在规划控制指标上可适当放宽要求,对建筑退让、建筑间距、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配建等指标采取适度弹性的控制原则。杭州市通过大量个案的研究,形成了一套非常有针对性的具体操作规程。

2.5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实施主体

国外在实施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主要有两种模式:由开发公司主导实施的再利用模式和公私合作的项目开发管理模式。前者由于难以对私人投资与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管,容易造成对工业遗产的破坏性再开发;后者发挥政府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引导作用,采取企业投入、市民参与的方式引导工业遗产用地的良性开发,既保证政府对开发主体的建设活动能进行有效的监管,又不至于影响开发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应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多种途径的保护方式,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减轻政府在工业遗产保护资金上的压力,形成政府部门、市场投资开发主体、工业遗产所属企业三力合一的保护态势,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2.6工业遗产用地开发模式

工业遗产项目按实施主体不同可分为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投资项目、政府与社会联合投资项目三类,相应的用地开发模式有行政划拨模式、公开出让模式和功能更新模式三种方式。

2.6.1行政划拨模式工业遗产建筑用于非营利性教育设施、公益性科研机构、非营利性体育设施以及非营利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单位可以按照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图2为采用行政划拨模式由原杭州市土特产有限公司桥西仓库改建成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和中国伞博物馆。

2.6.2公开出让模式工业遗产建筑用于经营性用途的,建设单位必须通过公开出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大部分的工业遗产用地都将以公开出让模式进行开发。工业遗产地块的出让不宜采用价高者得的拍卖方式,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不利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建议采取招标或挂牌的方式,根据报价和方案综合评标办法确定中标者。图3为采用公开出让模式,利用原杭州市重型机械厂工业遗产建筑开发的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项目。

2.6.3功能更新模式功能更新模式指工业遗产建筑在保持现有土地权属和土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临时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等。此种情况,建设项目须经论证并批准,且按规定缴纳土地收益或土地年租金。图4为采用功能更新模式改建的凤凰国际创意产业园区。

2.7工业遗产的建筑管理对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和改造再利用,可以避免能源浪费并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造应尽可能地着眼于维护原有的状态,同时应具有可逆性,并且对其本身的影响应保持在

最小限度内。

2.7.1建筑物内部空间的改变为了鼓励开发主体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提高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在审批管理上应该适度政策倾斜,允许企业通过提高厂房内部空间的利用率来增加经济收益。大部分工业遗产建筑原先是作为厂房或仓库等用途,具有大开间、层高较高的特征。在符合结构安全、消防、卫生、环保等规范的前提下,可根据使用需要对内部空间进行适当分隔或通过夹层、加层、加建、加固等改造方法,实现工业建构筑物的适宜性再利用。但产权不允许分割,也不允许分割出售,以确保工业遗产的完整性。

2.7.2结构、外观和立面的保护在对工业遗产建筑内部进行改造时,一条重要的原则是不能影响或改变旧建筑的主体结构,即使是加固措施也不能损害旧建筑的原有结构。另外,在再利用过程中使新旧结构清晰可辨,通过材料和技术方法上的对比,还可以表现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烙上了当代的印记,延续了历史,“使历史的每个时代都清晰可了解”③。工业建筑的外观和立面是其区别于其他建筑的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对于保护价值较高但损坏严重、影响再利用的工业遗产建筑,应在保留建筑结构和式样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原有的材料、装饰构件等进行修缮。对于遗产价值不是很突出的工业建筑,可对原建筑物进行加层或立面装饰,但应尽可能保留建筑结构和式样的主要特征。任何对工业遗产建筑外观的改变,都须通过工业遗产建筑方案的论证来确定。在规划管理中,这些可以作为指导性的规划要求。

建筑工程规模分类篇(9)

1.2技术工人工种与工程类别划分根据《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工种目录》、《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管理规定》(建质〔2008〕75号)、《重庆市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实施细则》(渝安监发〔2014〕11号)等相关文件并结合调研结果,确定房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一般技术工人工种类别包括钢筋工、钢筋机械链接工、抹灰工、砌筑工、混凝土工、油漆工、防水工、水暖工、模板工、预应力工、木工等;房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工种类别包括架子工(普通脚手架架子工和附着升降脚手架架子工)、电工、爆破工、建筑起重信号司索工、建筑塔机驾驶员、建筑升降机驾驶员、塔式起重机安装拆卸工、建筑升降机安装拆卸工、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工、旋挖钻机操作工、焊接与热切割作业人员等。影响技术工人数量配备的因素很多,包括工程造价、工程类别、预制构件使用比例、施工现场机械化程度、现场管理方法、施工技术的复杂程度、施工现场环境的复杂程度、工程项目参与各方合作情况等。其中影响最大的4种因素为工程造价、施工技术的复杂程度、施工现场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工程类别[5]。所以,参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将一般民用房屋建筑工程划分为低层(1~3层)、多层(4~6层)、中高层(7~9层)、高层(10~40层)、超高层1(41~60层)、超高层2(61~70层)等6类。低层一般指别墅类建筑,多层一般指花园洋房类建筑。房屋建筑工程的产品类型不同导致施工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从而影响技术工人数量配备。与中高层和高层建筑相比,别墅类和花园洋房类建筑的结构和外观造型通常较为复杂,对技术工人的数量和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高。超高层建筑通常外观新异、体量庞大、结构体系复杂,为确保施工期间结构的安全,需考虑施工阶段地震作用、风荷载等水平荷载、收缩与徐变等非荷载作用对结构的影响,因此对施工人员数量和技术要求也较高[10]。上述工程类别划分方法考虑了工程的结构特点和施工特点,较以建筑面积为标准的划分方法更有利于进行技术工人数量配备。

2现场施工技术工人数量配备模型的建立

工程类别决定了现场施工从业人员的类型,工程造价决定了工程规模以及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施工技术的复杂程度决定了需要采取的施工技术和安全技术措施,从而影响工人数量配备。在综合考虑工程类别、工程造价、施工技术复杂程度和工期因素的基础上,施工现场技术工人数量,即现场施工每日平均综合用工数可。设C为房屋建筑工程单位建筑面积人工费,W为房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工人平均工资,则A=Cmin/W~Cmax/W。以低层建筑为例,根据调研数据统计,低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人工费约为350~400元/m2,房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工人的平均工资约为160元/d。则对于低层建筑,A=2.19~2.50,即一个技术工人平均2.19~2.50d完成1m2建筑面积工程量的施工工作。每m2平均用工数取值范围见表2。模型建立过程中涉及的单位建筑面积人工费、技术工人平均工资等数据均来源于重庆市内一般民用房屋建筑工程,所以该模型仅适用于重庆市一般民用房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工人数量配备。模型的应用以连续作业、均衡施工为前提,现场施工技术工人数量配备以单栋建筑为单位分别计算,计算结果为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每日平均综合用工数。技术工人工作时间为市场劳务工日。

3模型的验证

为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将5个已完房屋建筑工程实际数据与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其中多层项目1个、中高层项目1个、高层项目3个。项目地点均位于重庆市内,建筑面积5000~62000m2,工期从180~730d(表3)。技术工人实际数量与模型计算数量的平均总体误差为-16.54%,即模型的计算数量小于技术工人实际数量。除1个高层项目技术工人实际数量在模型计算范围内,其他4个项目计算结果与实际值误差在-3.84%~-30.55%之间。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实施未达到连续作业、均衡施工的标准,赶工导致了技术工人劳动负荷增加、生产效率下降,为满足工期要求,只能提高技术工人配备数量。

建筑工程规模分类篇(10)

前言

信息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适用性强,不仅能够满足建筑企业发展诉求,还与市场经济要求相吻合。日常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使该过程中的各类常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及经营成本。这一管理模式备受建筑行业青睐,发展前景广阔。

1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价值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周期,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实施效果非常好,既能够节约项目管理成本,还能够对市场秩序及环境进行有效规范。

1.1节约项目管理成本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融入信息化管理理念及方法,有助于提升建筑工程管理质量,使管理过程更加科学、合理,节约成本。实操中,发挥软件优势,管控成本,科学评估各类成本投入数据及具体使用情况,将其记录下来,使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兼具,成本控制效果非常好。成本节约也能够实现建筑工程整体效益,使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更加安全、可靠。

1.2规范市场秩序及环境

建筑工程特性决定了承建单位以招标方式,聘请施工单位负责工程项目建设工作。无论材料、设备供应商,还是承包单位都以招标方式,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然而,传统项目实践中,信息受限,招标工作不规范等。发挥信息化优势,在建筑信息公共平台上,相关招标信息,使信息传播渠道更宽,招标信息也更加公正、准确,有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氛围[1]。

2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比较琐碎,无论建筑信息模型,还是信息化管理平台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该背景下,需要考量的相关内容和专业要素比较多,具体应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繁琐,施工单位要在工程初期,将各类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诸如,前期准备、设计图、成本核算等。该过程中,囊括的施工信息、数据等比较庞杂,依托信息技术,能够对该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类施工数据,进行准确计算,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消耗,保证施工企业效益。具体而言,实时管控建筑工程计划进度,加强一线施工人员管理,以信息化系统为载体,对施工、管理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将施工过程中的各类工作细化到个人,实现责任到人。

2.2研发建筑工程管理软件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复杂,受气候、区域环境影响,很容易干扰工程进度,导致施工质量不达标。加强建筑工程管理软件研发,对信息化系统加以构建,依据企业实际情况,执行相关设计工作,在该系统内,对各类参数进行灵活调整。建筑工程管理软件研发中,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系统操作质量及效率,始终保持信息数据准确,将该过程中的失误率降到最低,依托流程简化,对各类数据错误加以规避[2]。

2.3制定总体工期规划

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结合当前施工现状,将总体工期规划制定出来,对施工进度网络计划加以编制,使之更加详尽。同步应用总系统、子网络、项目分解结构方式,将阶段性管理方案确定下来,分解项目结构时,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在总系统内对其纳入。发挥总系统优势,灵活配置各类任务,科学分解各任务结构,分包任务结束后,在总系统中加以反馈。发挥总系统功能优势,解析和测算建筑工程施工进度,比对实际工期和预设工期,一旦发现工期拖延或者施工速度过快,分析原因,给出具体解决方法。

2.4加强材料及设备信息化管理

建筑工程工期长,施工过程复杂,原料采购、设备维修类资金占比高,在50%以上。灵活管理设备、材料,能够对建筑工程造价、成本等进行科学控制,实现效益最大化。管理建筑材料时,科学运用信息技术,预先把材料网络计划确定下来,将其作为该过程中的重点,使之作为资金、采购、材料等各方面管理工作的参照指标。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监管施工进度、资源消耗情况等,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储存下来,使后续工程施工、会计审核工作更加便利。依托信息化技术,对材料采购计划智能生成,确保建筑材料管理工作更加科学、系统。在设备管理方面,除了将设备购买、租赁等网络计划制定出来之外,还可以进行设备信息建档。

2.5落实质量及安全管理工作

建筑工程规模分类篇(11)

引言

传统意义上,建筑师是为甲方(通常为开发商、政府、社会团体等业主)提供建筑设计和咨询服务的一种职业,所以建筑师都是乙方。我国在九八年地产开发热潮来临前,许多地产公司尤其是小型开发商,在确定基本产品定位和初步方案后,通常直接组织建筑师(设计方)与施工方进行技术对接。随着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开发商不仅需要关注盈利,也对产品细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产品的全过程的房型、技术、材料等产品性能进行全过程监控与谋划。甲方建筑师在前期项目策划和管理上有独特的一面,在项目运行的协调上弥补了目前我国的乙方建筑师或设计单位院所不能提供的服务。可以说,甲方建筑师是目前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服务不够完善的特殊状况下的产物。

作为职业人,原本只供职于设计单位的建筑师,有越来越多建筑师从设计单位加入到地产开发的行列中来,扮演了地产品质控制与提升的重要角色。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地产产品的精细化与差异化需要更专业的人员对品质进行全方位管控;另外因为我国开发规模过大和周期的缩短,使更多设计单位建筑师沦为绘图工具,开发商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实现对建筑质量把控。虽然同为建筑师,但两类企业对建筑师在工作任务、方法以及要求上还是有诸多不同之处:

1 目标任务不同

1.1 两种建筑师存在明显的职责差异。

作为乙方的职业建筑师,一般说来主要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服务:概念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协助解决施工技术问题。主要任务是从规划设计角度解决设计中的技术和经济问题,以保证开发项目在符合国家法规的前提下顺利进行实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事业单位的设计单位代表政府执行建设领域法规、规范的义务,而转企改制以来,随即国家实行了注册建筑师制度,以保证设计单位对法规规范的执行,形成了设计人员向项目负责人(注册建筑师)负责,注册建筑师向国家法规负责的体制,保证了设计文件的规范性和合法性。所以设计单位的建筑师的职责是完成一个符合各方要求的建筑作品。

有的国外开发商以及国内大型开发企业也会有自己的建筑设计部(In-house Design Department),设计部完全承担开发商的设计任务,不再委托给外界的建筑师事务所,这样的模式叫Design-build。它的优点是设计的周期短,便于协调,设计开发的某些阶段可以交叉进行;缺点是建筑设计变成了大批量生产,失去了建筑创作的灵感与亮点,也容易因为违规建设带来的法律风险。

相对于以上直接从事设计的建筑师,纯属于开发商的建筑师的职责则关注于从项目定位、设计、施工、选材、交付等全过程控制的商品(产品)。这就决定了甲方的建筑师站在开发商的角度,从设计角度对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服务,而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需要接受市场检验以及产品符合客户的直接利益。甲方建筑师在工作中去平衡设计规范、成本、施工、材料、效果、进度等矛盾以及处理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为产品品质负责,为企业赢得利润。国内设计单位的建筑师一直以来以甲方建筑师(开发商)为中心,设计者缺乏话语权,建筑师的行业道德标准会受到挑战而难以在设计上保持独立性。因而导致了很多违规产品的出现,缩短了商品房的使用寿命和舒适度。

1.2 二者的工作任务不同

作为开发商的建筑师,虽然有职位的不同,但是其发挥的对项目的全方位管理职能是相似的。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任务:①研究项目市场定位;②对乙方建筑师设计成果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③根据产品定位编制各阶段的设计任务书;④把控各设计阶段进度和质量 ⑤组织设计单位建筑师进行施工配合(施工交底、材料封样、设计变更等)。以上工作都是围绕着项目以及产品的质量进度展开,任务归结起来是对乙方建筑师设计项目进行全过程管控,完成前期定位、项目报批、施工配合、工程验收等各开发环节设计协调配合工作。

设计单位的建筑师,需要理解开发商设计任务书和产品定位,分阶段对项目进行缜密构思设计,在遵守国家法规规范的前提下解决设计中的技术问题,最终将开发商的意图落实到图纸上,在设计过程中协助甲方完成各阶段的报批程序。目前中国乙方建筑师80%的工作着重在图纸阶段,重点工作是按照进度分阶段提供设计成果。

2 工作模式不同

2.1 建筑师在两类企业的组织构架的角色不同

图1金字塔型构架

图2矩阵型构架

上图为两种开发组织构架模型,金字塔型(图1)管理则将所有甲方建筑师归结为一个部门(通常称为研发设计中心),共同负责所有项目与设计有关的全部事务,而矩阵型(图2)也称为项目制,类似一个项目公司,与项目相关的负责人共同组建一个项目部,便于对项目开发全过程进行高效监控。相对来讲,第一种模式类似于设计单位的项目制,属高效的运作模式。

计划经济时期,有的设计院的采用专业分所(类似于金字塔型),但是较为高效的组织模式是采用综合所,即配有建筑、结构、设备、电气等各专业,有的还设置有总图和工艺专业,每个专业分别设置主任工程师作为本专业技术负责人,建筑的主任工程师一般兼任本所的总工,负责本部门技术指导以及技术建设。建筑师在设计单位主要负责具体的建筑设计,有时也分方案和施工图建筑师。设计单位的项目负责人通常具有注册建筑师资格,主要负责与甲方沟通、撰写统一技术措施,协调进度,并组织讨论解决重要技术问题。开发商的建筑师,则更偏重进度控制以及与公司各部门以及设计单位协调沟通,并且对牵涉产品品质的问题进行审查。在甲方,建筑师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则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组织并评审重大技术方案、保质保量提供各阶段报批图纸,通过图纸变更解决施工难点,给销售提供翔实技术资料。

2.2 两类建筑师日常工作方法不同

设计单位的建筑师通常围绕项目设计周期和技术来展开,所以建筑设计师的任务是组织设计小组按照甲方意图将所有的问题解决在图纸中,工作方法是按照国家规范解决技术问题,使甲方设想切实可行地落实到蓝图上,其他相关专业都围绕建筑师所确定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工作。平时除了查阅资料和绘图以外,主要通过与甲方开技术和进度协调会、内部技术讨论会、图纸审核会签等方法保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为了保证项目开发进度,项目交图阶段通常加班频繁,劳动强度较大。

甲方建筑师因为面临的各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所以工作主要内容是协调、沟通和控制三个方面,在会议方面除了项目例会外,尚有技术方案汇报会、图纸会审、图纸交底等会议沟通,而且书面函件与设计单位、公司各部门、材料商、施工单位沟通多,贯穿于各个设计阶段以及施工配合阶段。这些所有沟通形成的文字材料都作为推进项目的依据,直接决定最终建成的项目品质。

3 知识层面不同

3.1 所需的知识体系的差异。

无论是设计单位的建筑师还是开发商方面的,大都从学校科班毕业的,但是由于角色的不同,两类建筑师在项目中积累了不同的知识体系。对新加入任何一类企业的毕业的建筑学毕业生来讲,面临着知识结构的重塑。相对于开发企业的建筑师,设计单位建筑师更强调理论知识的扎实和系统化。大学所学的绘图表达、设计原理、建筑设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许多基础知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都能得到具体的应用。在设计实践中,建筑师尚应了解不同类产品的差异,熟练理解和使用规范。尤其是施工图阶段的建筑师,对建筑构造、防火、节能、结构等具体技术问题都必须了如指掌,还应该结合设计了解新材料、新施工工艺。方案建筑师则需要不断在新理念方面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参观、讲座、阅读等更新头脑。注册建筑师制度实行以后,由执业资格中心举办的建筑讲座也是更新建筑师的知识结构的必要途径。

开发企业的建筑师则更偏重于对不同产品的理解。体现对不同类型建筑的性能、产品要点、以及方案优劣的判断以及提出改进意见。相比设计单位的建筑师,开发企业更强调建筑师实际案例以及协调沟通能力,所以需要更需要从实际案例中获取经验。尤其是对新技术应采取审慎而周密的判定,从客户需要出发,通过专业知识为客户创造价值。开发商建筑师还表现灵活理解法规规范,适当为公司赢得经济效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材料选用方面,建筑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程经验对各种材料的选用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此外,地产商的建筑师应该具有进度管理、沟通协调、建设法规定方面的项目管理技能,保证项目按时保质推进。

3.2 对技术层面的纬度不同

同为技术岗位,开发企业建筑师对技术要求有弹性的。对技术有深刻理解的建筑师不仅可以和设计单位一起提出并解决重大的技术问题,而且可以审查出图纸中的疏漏之处,还可以从技术层面为企业节约成本。一般来讲,这类人员既有在大型设计单位十年以上的设计或者项目负责人的经历,有对地产经营有一定了解,是技术和管理型的复合型的稀缺人才。而有的开发商设置有设计管理岗位,这类建筑师一般对进度、专业协调等方面进行管控,只需要对建筑设计的流程以及常规技术知晓即可,其余技术工作由设计单位建筑师承担。地产建筑师的成长轨迹一般是这样的:建筑师―设计主管―设计经理(部门经理)―项目总(总工)―公司领导。

设计单位属于半科研性质的企业,需要对常规技术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对新材料工艺有一定了解,并且灵活使用相关的软件工具进行图纸表达,简单地说就是在技术上既能做到精深,而且有一定的广度,对相关专业有一定了解,懂得在协调图纸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配合。设计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或者领导大都是从技术岗位成长起来的,所以设计单位建筑师的成长轨迹是建筑师―专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部门总工(资深建筑师)―单位总工(部门长)―公司领导。一般设计企业的领导或总工都是业内有声望的著名建筑师。

4 结语

在中国特色的建设体制下,以上两类建筑师在工程建设领域的角色有明显的差异,一类偏管理,一类偏技术;一类侧重技术设计,一类侧重项目实施。这种分工由于企业性质、社会责任以及我国的开发模式所决定的。但两类建筑师的职责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在项目推进中需要互相补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设计费标准与中国特色的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管理2011年第5期

[2]夏联喜 主编 房地产项目管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