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0 14:48:16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90

Study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Reform Based on Micro-class

――Take Linyi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as an example

NIE Shaohua

(Linyi University Feixian Campus, Linyi, Shandong 276000)

Abstract New teaching model to "micro-course" as the core of national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researchers' attention. Micro course uphold the "value to guide the micro to start with, focus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 or mobile learning mode,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micro-classroom teaching multimedia teaching, teaching to achieve complete design aspects, including curriculum 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In this paper, Liny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IT classroom teaching as an example, innovative research micro IT classroom curriculum. By microscopic background of learning, implement a new teaching model, micro courses with short, fine features, helping to train pupils' interest in learning. By IT performance in the micro courses for independent stud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through the micro-curriculum teaching, to achieve IT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each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development today, the micro curriculum-based IT classroom will be full of new vigor and vitalit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new teaching model reference.

Key words micro-cla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reform

0 引言

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大胆尝试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①目前,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了全国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微课程这个术语并不是指短小精悍的素质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微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实现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它是由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的专家团队集合国内百名重点学校的教学资源推出的教学方式,实现短时高效的课堂教育。②③④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技术,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1 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现状

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和改革问题,微课程主要和学习内容方面相关。随着Web2.0的先驱者们对网络内容构成趋向的深入理解,小学教学课堂被赋予新的内涵,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广大学子提供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实现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的教学理念,⑤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呼唤。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而今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大胆尝试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微观方面进行各种学习模式的革新和改进。目前,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关注,本文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为例,分析微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2)“微课程”在我市的教育教学中初步应用。微课程是2010年在广州佛山基础教育实践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微课程教学比赛,2014年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首届山东省优秀中小学微课程比赛,推广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3)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需求。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这种方式对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与能力具有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所呈现出的大容量、大板块、灵活性差的特点,对于学习的自制力和学习控制能力较弱。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呈现形式,通过在微观背景下的学习,实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短、精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设计开发适合小学生学习需求的微课程,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⑥

2 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及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的模式

2.1 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智能微课程,是由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的专家团队运用建构主义方法,集合重点学校一线教师推出的 “短时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采用微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方式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主持人讲授性。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主持人可以出镜,通过信息技术授课和远程通信课程辅导,实现专注于学生学习。(2)流媒体播放性。微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流媒体播放性,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等网络流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3)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程教学5~10分钟为宜,特别适合于小学教学,因为小学生的专注性和学习兴趣有待于慢慢培养,通过微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的教学时间最合适。(4)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程以短小精悍为特征,通过精致教学设计,真实地、具体地和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知识进行教学,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实现素质教学。

2.2 微课程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目标

(1)构建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型课程适宜的设计模式。为便于一线教师操作,保证微课程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突出重点”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教学对象、教育环境、学科特点等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现有微课程设计模式得到了适合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模式。

(2)探索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规范、科学的微课程开发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微课程在学科教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程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评价策略,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方法

微课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为:一是研究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探寻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二是研究国内外有关微课程设计开发的理论及实践现状,设计和使用情况,研究适合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需要的微课程设计架构。三是归纳总结微课程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微课程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结合开展实证研究,以期改革现有的课堂模式,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质量。综上分析,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革新方法主要通过如下方面着手: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调搜芯糠āJ沟媒ü沟纳杓颇P秃褪凳┎呗愿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的调查问卷分为前测调查问卷及后测调查问卷。前测问卷的调查对象为选定的实验学校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所有学生,目的在于更直接地了解实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测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同样是所实验的小学的学习过微课程的所有学生,主要是调查研究学生通过微课程来学习知识的感受和期望,以及对微课程设计应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微课程设计及实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3)实例研究法。通过利用课题提出的设计模型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并利用课题提出的应用方式进行施教,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后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微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坚实的实践依据。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理论和模式。通过微课程教学,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内外各种设计模式。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例,结合小学信息技术现状,构建适宜本市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有的微课设计模式。在微课程的应用探索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微课程应用的各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而具体的分析研究,明确把握这些因素的各种作用,提出灵活有效的微课程应用方式。在小学素质教学发展的今天,以微课程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堂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提高小学教学水平提供新的教学模式参考。

注释

① 高立军.教学质量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通报,2012.28(2):193-195.

② 石磊,赵萍.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J].新闻战线,2015.2:50-53.

③ 于滨.“词媒体”信息传播环节问题与改进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2.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篇(2)

0 引言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程简称“微课”,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另外它的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加之其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非常适合Web 2.0时代,借助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1 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

1.1 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成功的应用案例极大的促进了“微课程”在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

1.2 国内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 “微课”教学比赛。一个席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与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

2 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建设流程

2.1 微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选取

结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选取适合进行讲解和演示的内容或知识点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2.2 微课程的设计

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选取一个学习专题或知识点,结合“微课”类别,设计具体的“微课”的教学设计。

2.3 微课程的资源开发

微课程的资源包括视频资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以及图片素材。根据需要,结合具体知识点可以拍摄教师某一章节的授课视频和教学过程、也可以制作三位立体的虚拟仿真或者二维空间的时间序列动画,当然也需要一定量的图片展示素材、文本素材等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选取适当的开发工具,进行微课程的资源开发。视频编辑软件可以采用Premiere、会声会影等编辑软件,三维动画可以采用Maya或者3Dmax软件,二维时间序列动画可以采用flash软件,图片资源可以采用Photoshop和CorelDRAW等软件。

2.4 微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

在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开发出来的微课程资源进行组合、整合与统合,利用架构好的移动教学平台,实践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开放学习和泛在学习。并实现平台间同类微课程或不同微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实现微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

2.5 微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微课程开发、应用与交流共享之后,需要对微课程进行多元评价和微课程的教学与应用评价,为接下来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教育评价、多元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都可以用于微课程的评价,及时的评价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更优秀微课程的开发与共享。

3 “微课程”发展趋势

在网络web 2.0时代,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篇(3)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2-002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教育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教育生产力。

2014年以来,江苏省扬州市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龙头全面推行全市微课建设,把微课建设作为新时期教育科研改革的重要抓手,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切实加以研究推进,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实行微课建设项目化管理,形成了“有规划、有组织、有网络、有评价”的微课热。在推进过程中,以“私人定制”作为区域推进微课建设的重要平台,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普及到全市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以及中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了全学段、全学科微课上线。

所谓“私人定制”是指基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研制的微课设计以单个教育主题为研究命题,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育者用较为直观的呈现方式、简短的教学时间、精炼的教学语言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的教学方式。

一、“私人定制”型微课的基本特征

微课是以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取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解决个别教学问题为单元,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课堂在线教学。“私人定制”作为微课推进的本质特征,对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构建起立足基础、彰显特色、信息支撑、在线学习特色、科学便捷的微视频资源群,为打造智慧教育、创新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服务性。按需分享,个性定制,基于电脑端和微信服务号的双平台架构,让学生在家、学校、公共场所等随时可以学习交流,所有学生可以通过注册自己的学校、姓名等信息,进入微课平台,点播自己想看的课程。学生既可以在扬州教育网登录收看,也可使用微信服务号收看,即智能手机、手持平板设备等点播,实现了只要有网络信号就能接受服务。

实效性。紧扣热点,解惑释疑,各学科专家以团队方式开展研究,首期主要推出高三扬泰通联考难题解答、初三中考题及模拟题解答、部分小学数学及语文阅读课程试讲视频等,每节课主要围绕一个难题或热点,时间约5到10分钟。今后,霸陆围绕热点为全中小学生提供服务,随项目的深入,微课开发将一直延伸到学前教育。该平台还设计了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功能,方便线上和线下互动。

发展性。智慧教育,师生共进,扬州微课项目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思维、翻转课堂理念、微视频功能,随着项目的开展,教师从演员、导游走向全能导演型专家,学生从学习者走向自我课程的设计者,为教师形成鲜明个性风格提供舞台,为实现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个性化课程表奠定基础。

完整性。“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虽然时间较短,但是一个结构紧凑的教育资源。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二、“私人定制”微课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常态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微课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发展的突破口和平台,微课克服了教学时间限制,克服了教学主体参与方式束缚,克服了教学主题的规范,是一种基于教学主体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在线教学服务,也是学习主体自主选择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习者关注的学习问题是微课建设的重要起点。推行微课建设、提高微课的教师参与度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必须要坚持强化并不断优化微课的教学设计。以优秀的教学设计为下一步微课视频制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微课是信息化时代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所以细化微课教学设计,必须要重视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要把信息化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的理论、理念、策略、方法和模式传授给全体教师,并帮助他们能够熟练的运用。这样微课建设就有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对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全员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和制度保障,成为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研究热点,受到了许多工作一线教师们的热衷追捧,涌现出了一批微课实践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拓展资源是微课深化的重要基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微课作为新时期教育变革的重要载体与资源是新教改不断创新的重要保障,微课资源建设是推进微课建设的重要环节,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微课设计进行有效建构和开拓。“微课不仅是一项信息资源的开发工作,更是一项集网络课程的设计、规划、建设应用与研究的系统性工作。”扬州市自推进微课平台以来,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将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在微课平台之上,由课本资源拓展到课外的学习资源,由教师理解的教学资源丰富到学生积极探寻的教育资源,由静态的文本资源拓展到生动的实验活动,由集体教学资源拓展到适合学习者个体体验的教学空间。使得教学资源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成了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

夯实微课教学设计这一基础是提高微课质量的重点。胡铁生曾做过调查,76%的教师认为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微课的教学设计,34%的教师认为在微课制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没有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扬州市在推进微课建设过程中,重视加强微课教学设计。他们从微课的特点出发,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组织精干的教学设计团队,围绕各学科微课程知识点、实验项目、典型例题、易错题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开展微课教学设计与研究。比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他们把各学科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解剖,提炼出核心知识点,然后组织了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包括省特级教师组成的教学精英力量,对每一个核心知识点进行研究,然后再集体进行微课教学设计,使每一节微课都达到短小精悍的要求,成为微课精品。

三、提高视频制作技术水平是“私人定制”微课施行的保证

在推动微课建设进程中,始终把微课视频制作作为重要环节,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优化提升微课视频质量。他们主动依托扬州市电化教育馆的技术和设备优势,一方面积极配齐配优微视频制作设备,一方面组建微视频制作团队并开展技术培训,培养制作骨干。

微课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微课作为现代教学资源的重要支撑,但由于微课制作主体认知的局限性,微课内容单一性,微课制作技术的差异性,微课的制作成本简约性,使得微课制作技术成为微课建设的关键。

微视频制作者只有具备了这样一些知识和能力要素,制作出来的微课视频才会受到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欢迎。无论微课教学设计如何用心,如何精彩,没有与教学设计相匹配的微视频制作,再精彩的微课内容也难以呈现出来。文字、画面、解说以及适量的音乐怎样组合,如何搭配,制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好的技术专长,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课堂能力。

不断优化微视频制作过程,努力提高微视频制作质量,是微课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录制前应对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认真检查,确保内容无误,排版格式规范,版面简洁清晰,符合拍摄要求。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与后期制作统筹策划,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

四、发挥行政推动,提高“私人定制”微课建设实效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要想确保教育平台为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就必须加强教育行政的服务意识,强化教育顶层设计,提高微课建设的整体效益,提高实效,加强微课建设、强化微课资源应用管理是微课建设的重要工作。

强化微课建设工程的整体建构。江苏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从微课建设之初,就高度重视微课资源推介与应用,做到微课内容的设计、制作与应用三维一体,同步推进、共同提高。一方面通过专家引领、专题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对微课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精打细磨的微课视频,吸引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上网观看。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借助教育行政的力量,把微课建设列入教科研项目,形成研究课题,组建研究团队,开展集体攻关。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1-0024-04

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开放学习的不断普及,信息化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兴起,微学习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微课程作为微学习的有效资源,亦倍受学习者的追捧。然而当前微课程多以微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只停留在视觉阶段,缺乏相应的检测、反馈等环节,导致微课程的学习还难如人意,如何设计开发交互式微课程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数字化教育走向智慧教育而引发着教育系统的“质变”,智慧教育正不断涌现。智慧教育的核心是智慧型课程,微课程只有在智慧教育的支撑下,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面向智慧教育开展交互式微课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分析了智慧教育及交互式微课程的概念,开展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探究,以期为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一、智慧教育与智慧型课程

2008年IBM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战略,智慧教育作为“智慧地球”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使得教育系统从数字化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祝智庭教授指出:信息化环境下的智慧教育指信息技术支持下为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旨在利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技术创新)、 运用智慧教学法(方法创新)、促进学习者开展智慧学习(实践创新),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较高的思维品质和较强施为能力的智慧型人才,落实智慧教育理念(理念创新),深化和提升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素质教育。[1]陈琳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高度信息化支持发展的教育新形态,是适当而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智慧化教学、智慧化学习、智慧化评价、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以及增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以实现教育由不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向适应社会发展,再向引领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变与跨越。[2]虽然专家们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智慧教育目标却是明确的,旨在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有效实施智慧教学法,开展智慧学习实践和智慧学习评价,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系统的质量,培养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才。

纵观全球教育领域,许多改革都是围绕课程来进行,如时下流行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智慧教育正引领着未来教育变革的方向,其突破口在于课程,制高点在于智慧型课程。因此,建构智慧型课程是智慧教育的核心。智慧型课程应是着力培养学习者高级思维能力和适应时代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富有智慧地学习,教师更富有智慧地教育教学的课程。[3]

二、交互式微课程的概念与特点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微课程、微电影、微访谈、微技能、微学习等不断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微课程作为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深受学习者青睐。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这段“微视频”需要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4]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同时要提供与这段教学视频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5]

微视频不代表微课程,但当前的微课程大多还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常常突出了视频的主要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缺乏交互性。因此,如何设计开发交互式微课程是一项重要课题。交互式微课程应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的包括“微课件”、“微视频”、“微练习”、“微测验”四部分的学习资源,并具有“微反馈”与“微评价”等功能,从而形成动态交互的教学环境。交互式微课程具体如下特点:

一是时间短小精悍。微课程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因而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记忆规律和认知特点,确保学习质量。

二是知识点碎片化。微课程主要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拆分,以知识点为单位,从而形成一系列连贯的微视频。便于学习者的理解和掌握,可以灵活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是教学设计完整。微课程虽然切割了教学内容,但课与课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包含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丰富的学习内容、交互的学习资源以及测验反馈评价等环节。

四是人机交互操作。交互式微课程不仅提供微视频的讲授,还提供相对应的交互模拟练习和评估测验。通过人机交互的操作,使得学习者与知识形成互动,激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检测学习效果。

三、面向智慧教育的交互式微课程设计

基于智慧教育的理念,将交互性融入到微课程中,提出了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内容,除了包含微视频以外,还包含了微课件设计(学习引导)、交互式微练习设计(模拟训练)、交互式微测验设计(测验评估),如图 1 所示。

1.微课件设计――智慧在引导

交互式微课程的智慧在于引导。正因如此引发出微课件的存在,其作用在于简明扼要的清目标、内容、结构以及各节微课程之间的联系等,便于学习者了解课程、选择课程,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点。微课件的设计框架如图2所示。

微课件的框架设计涵盖了微课程主题、学习目标、所学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其中知识点的层次关系来源于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包括知识模块间和知识点间的横向并列关系、课程层层结构间的纵向递进关系。其设计目的有两点:一是学前给指导,呈现出本节微课程的具体知识点和其排列顺序,以便学习者高效地观看微视频。二是在完成学习内容后,通过再次观看微课件,可以较为系统地梳理所学的知识,且整合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体系中,起到对知识的总结归纳的作用。

微课件可采用PPT、Prezi等软件来设计开发。为提升视觉效果,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在制作时着重考虑四方面因素。一是图文并茂,因为文字和图片的共同运用比仅仅通过文字进行学习更易于理解,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二是字体字数,标题与正文的字体合理搭配会给学习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字数要适中,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即可;三是动静结合,利用软件自带功能设计切换和动画效果,会给学习者带来空间感与动态感;四是背景音乐,选择时要符合微课程的主题,在播放时毫无违和感。一般选择的是无歌词的轻音乐或钢琴曲,给学习者创造出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针对初中生写字课程开发了交互式微课程――《汉字文化》导入课,该作品获得了2014年第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它包括汉字起源、汉字演变、汉字书写、汉字与文化四个知识模块。《汉字文化》微课件首页如图3所示,的四个圆圈分别代表四个知识模块,其内部是将知识模块的再划分,即单个知识点,并且按照箭头的方向播放,箭头在其中起到一定的指引向作用。微课件呈现出知识识框架与相应的逻辑循序,便于学习者与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相结合。

2.微视频设计――智慧在视听

交互式微课程的智慧在于视听。当前,网络微视频多以课堂教学实录型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微视频设计成类似电影、电视的形式,缺乏吸引学习者兴趣的元素,使得学习者无法轻松、愉快、高效率的进行学习。因此在设计时,要注重学习内容的设计以及微视频呈现形式的设计。微视频设计框架如图4所示。

(1)学习内容设计

交互式微课程的学习内容不只是对于单个知识点的讲解过程,更要注重对所学知识点的整合,进而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设计学习内容时,首先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单独的知识点,然后对每一小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脚本设计。微脚本设计就是将教学设计脚本化,便于微视频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各小节知识点的关联性,即将单独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运用以确保学习内容的连贯性与学习思维的逻辑性。

(2)微视频呈现形式设计

微视频的呈现形式包括课堂实录型、录屏软件录制型、可汗学院型等。根据交互式微课程的内容不同可选择适当的呈现形式,本文更倾向于采用录屏软件录制型呈现形式。Camtasia Studio是现在较为流行的集前期录制与后期编辑于一体的屏幕录制软件,能够满足微视频录制的基本要求。比如:录制功能、实现画中画教学效果、能在重难点处插入批注或输入关键字词加强学习者记忆,能通过镜头的缩放来实现局部的放大等。《汉字文化》微视频呈现形式如图5所示。

3.交互式微练习和微测验设计――智慧在效果

交互式微课程的智慧在于效果。微课程的学习是没有教师在场的学习,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为确保学习效果,需要在微课程中应用交互技术来实现练习和测验的功能。应用交互技术的两种设计如下:

一是在观看微视频学习中,弹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弹出辅助教学资源的链接让学生练习,只有进行操作后,方可观看接下来的微视频。对于所弹出的问题及弹出时刻、链接的教学资源等都要精心设计,其目的就是要强化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学习者回答弹出的问题后,即时给予正误的评价,同时自动发送测验结果到指定邮箱,方便教师了解学习情况。这种施加干预的交互式微课程能督促学习者将观看与思考、理解与记忆以及学习与创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深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是在观看微视频学习后,进行人机交互的练习和测验,评估学习效果。这种设计方式在练习和测验的内容及形式上都要精心设计。内容要由浅至深,不断挖掘知识点,激发学习者的思维;形式要丰富多样,除了选择、填空等测试反馈的常规形式,还可以加入交互式模拟操作,使学习者亲自感受体验,激发学习者的动力。这种施加仿真模拟的交互式微课程能帮助学习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促进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培养,更好地支持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能力的提升。《汉字文化》练习环节设计如图6所示。

四、结束语

将微课程上升到智慧教育的层面建设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本文开展对智慧型交互式微课程的设计研究,通过分析智慧教育和交互式微课程的相关概念与特点,提出了交互式微课程设计的新思路,指出应着力从微课件、微视频、微练习、微测验四方面开展设计开发,期待更多人参与到设计交互式微课程的研究中,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学习资源与环境,以促进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以智慧教育引领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9):4-8.

[2]陈琳,陈耀华,郑旭东,李振超.智慧教育中国引领[J].电化教育研究,2015(4):23-27.

[3]陈琳,陈耀华,李康康,赵苗苗.智慧教育核心的智慧型课程开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33-40.

[4]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生信息技术,2013(4):10-12.

[5]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33-35.

[6]陈琳,王运武.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15(3):127-130.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篇(5)

1.引言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网络社交媒体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的不断发展,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持续推进和国内外一系列教学理论和实践创新,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型学习资源的微课应运而生,并在国内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迅速升温。微课的发展对于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构建学习型社会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微课的内涵和微课资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微课资源开发的实践路径。

2.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的微课

2.1 微课是一种新型学习资源

目前,研究者对微课有着不同的解读,如微课率先提出者胡铁生[1]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后来,胡铁生等[1]在梳理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的基础上,重新将微课定义为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生长而成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黎加厚[3]将微课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焦建利[4]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郑小军,张霞[5]认为,微课则是为支持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网络教研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张志宏[6]认为,微课是以微视频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呈现媒体,就一个短小精悍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细致设计开发的一种适合学习者学习的可移动数字化学习资源包。由此可见,尽管研究者对微课的界定有所差异,但其共同点就是将微课看做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精悍,集中说明并解决一个问题的快餐化、简单化、实用化、多样化、聚焦化、智能化、娱乐化等鲜明特点。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创新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的产物。当今,我们生活在被称为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或微时代的社会里,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易用、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环境的发展为微课发展做好了技术支撑,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微课的教育价值和应用有着广阔前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不断地扩展,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学习方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微课不仅是适应微时代教、学、研、专业发展四位一体新需要的新媒体和新技术,也将成为教育资源建设的新趋势。在国外,微课(Micro-lecture)始见于美国McGrew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 Course),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课(Micro-lecture)标志着微课的形成。目前,比较著名的有可汗学院(Khan Academy)、TED-Ed、Teachers Tv、InTime、Watch Know Learn等,国内主要有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官网、VKO微课、第九课堂、博览微课、Skillshare、微众移动校园-微课堂、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平台等。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是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建设和应用一个典型。由此可见,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微课的产生和不断发展。

2.2 国内外微课资源开发的主要经验

吴秉健[7]以英国教师电视网站视频库、美国中小学微课视频维基资源库和英语学科微课视频库为例,认为微课视频资源的开发要以贯彻政府教育政策为切入点,由学术机构和专家团队的自主创新引领应用,进而带动社会公益资金的投入,最终形成多元化、学科化的发展路径。张一川,钱扬义[8]选取Khan Academy、TED-Ed和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为对比分析对象,认为内容精细与形式多样化,资源特色与平台共享,形式多元与人群普及是微课资源开发的共同点,我国微课资源建设要以丰富内容的呈现形式、完善配套资源建设与拓展微应用研究为着力点。梁乐明等[9]通过对可汗学院、TEDEd、佛山微课的微课资源分析后认为,微课除了微视频以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包括进行需求分析、考虑设计并开发与之适合微课程的微视频,而之后的课程评价还要注重与现实课堂的整合、确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以及推动学习资源动态生成,师生相互建构学习内容。

杨福满,桑新民[10]认为,高校开展微课资源建设要以推动共建共享和强化助学功能为目标,以“小、实、新”为创新方向,在资源结构上要处理好快餐与中餐、大餐的关系,建立能够引导优秀作品生成的评价体系,注重提高资源的可重用性和利用率。刘红霞等[11]通过对吉林大学微课设计实践的分析,提出微课的主题与内容、教师利用微课的教学行为与艺术、微课的影像呈现效果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接受效果、外部注意都产生直接影响,进而提出微课的教学行为设计与视频呈现方式应从教育、心理、技术、艺术四个视角予以观照。以上研究表明,平台建设、内容设计、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持等是微课资源开发的重要实现途径。

3.微课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现路径分析

3.1 加强微课平台建设

微课网络平台是微课资源开发、共享和应用的基础。第一,平台建设要以面向学习者且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服务为原则,做到开放性强、交互灵活、功能全面。第二,在平台功能方面,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具体包括平台帮助系统、资源中心、论坛、检索系统、后台管理五大模块。第三,在平台设计思路方面,界面设计应当简洁、美观,色彩、文字、图片、视频的使用风格要统一,排列清晰有序;在用户权限方面,可将用户分为教师、学生、匿名用户、网站管理员四类,根据平台运行的需要,分别赋予不同用户不同的权限;在平台运行流程方面,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并辅助以电子邮件、微博、即时通讯等手段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交流互动与信息推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要注重收集平台运行中问题,不断修改完善。以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研发的移动学习平台为例,平台实现了网络课程的多屏兼容、多网融合(Any Screen Any Device)和跨平台的多网融合,同时支持Windows、MacOS、Linux、iOS、Android等主流操作系统,通过3G、WiFi等互联技术,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家用电视等终端设备均可观看。

3.2 优化微课课程的内容规划

第一,课程分析。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学生的能力构成、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分析教学形式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使微课选题应具有代表性、完整性、独立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第二,可行性研究。对微课开发进行技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论证,综合论证一个微课在教学上是否实用和可靠,在学生学习上是否有需求,在经济上是否合理(制作成本和利用率),在开发过程中是否有技术和人才的保证。第三,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设计要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严谨充实,方法符合规律和技术要求,策略注重实效,形式新颖,评价要科学、全面和合理。第四,脚本编写与素材整合。脚本是对微课设计的文字表达,是微课制作和验收的依据,要对包括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在内的微课素材以方便、适用、经济为原则进行整合。第五,与评价。建立微课的前台显示和后台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管理、审核、推荐、上传以及查找、、删除、浏览等内容。同时,开发者应注意保留微课开发时的原代码,以便根据这些信息及时修改或更新。第六,加工改造原有教学资源和设计开发优质微课资源并重。组织专家和人员对原有建成的教学课例库、教案库、课件库、题库等按微课的要求进行切片加工、重组整合和二次开发;同时,通过自主开发、征集评审、项目申报、竞赛活动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组织开发新的微课资源库。

3.3 完善微课评价体系

第一,微课评价标准。微课评价标准主要包括教学标准、技术标准和艺术性标准。其中,教学标准主要指微课要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提供完整的教学资源;技术标准主要指多媒体技术应用要符合视频技术、动画技术和课件技术的要求;艺术性标准主要包括微课界面布局符合视觉心理,构图主体元素突出,色彩设计处理好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的关系,文字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视频拍摄的角度、视距和镜头推拉要合理,解说、背景音乐和音响效果要搭配好。第二,评价体系导向。要以用户需求为基点,参考用户的浏览量、评价等进行评估,采用排行榜的形式来择优、选优、评优;倡导聚焦明确,且能解决课程重点、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的作品;选拔和评点有新意的作品,高水平的专家评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和价值导向;培育和选拔具有专业制作水准的作品,考察拍摄者是否能跟随教学的程序、理解教学的要点和亮点,并以镜头语言展现出来,是优秀微课的重要标准。第三,微课评价体系的建设的重点。加快建立分门别类的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有利于面引导参与者在资源分类建设方面的意识,有利于在专家评价环节实现同行评价,有利于人们彼此相互学习和决策者对某门类的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教学质量做出正确的判断;由用户决定的评价能使开发者将重心放到用户需求上,研究和发现用户的真正需求、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学科特点、既往经验总结及创新方向;重视资源形成后对其它教师的可重用性,主要包括选题恰切具普遍性教学需求,优点突出易被抽取,资源切片化易嵌入新教学情境等。

3.4 加强政策引导和产学研合作

第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微课资源统筹规划和应用环境建设;探索建立微课资源建设规范和评价体系,推动微课资源建设持续发展;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区域微课资源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普查筛选、优化整合和深度挖掘,建立区域性微课资源库;为微课资源开发提供人员、资金、技术和设备保障;组织开展开展技术培训,对本区域教师开展微课设计(理论、观念、策略、方法、模式等)及微课技术(重点是视频的拍摄、录制、制作与编辑、上传等技术)的培训,扫除开发微课资源的技术障碍;利用科学研究引领微课的建设和应用的可持续发展,组织教师开展微课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为学校或教师个人的微课研究提供优先立项和资金支持;合理规划与引导区域微课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第二,推动产学研合作,拓展微课资源开发途径。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资源开发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要积极把学校关于在线学习者学习微课的偏好、特征和系统整理好的,符合学习者需求和认知水平的知识结构点结构等研究成果与开发企业、培训机构的产业化运作结合起来,能够进一步推动微课资源开发。以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其余凤凰卫视集团联合向全球“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与国内各大出版社集团及电视台建立了网络教育资源协同开发中心,将知识进行碎片化、情景化、可视化、半结构化,拓展了微课资源,是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4]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5]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6]张志宏.微课:一种新型的学习资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0):50-51.

[7]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8]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9]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篇(6)

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和改革问题,微课程主要和学习内容方面相关。随着Web2.0的先驱者们对网络内容构成趋向的深入理解,小学教学课堂被赋予新的内涵,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广大学子提供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实现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的教学理念,⑤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实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本文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呼唤。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教育部对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而今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大胆尝试新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在微观方面进行各种学习模式的革新和改进。目前,以“微课程”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已引起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关注,本文以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为例,分析微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2)“微课程”在我市的教育教学中初步应用。微课程是2010年在广州佛山基础教育实践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微课程教学比赛,2014年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首届山东省优秀中小学微课程比赛,推广微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3)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在需求。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这种方式对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与能力具有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方式所呈现出的大容量、大板块、灵活性差的特点,对于学习的自制力和学习控制能力较弱。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呈现形式,通过在微观背景下的学习,实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短、精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设计开发适合小学生学习需求的微课程,通过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微课程教学的特点及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的模式

2.1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分析智能微课程,是由丁博士智能教学系统的专家团队运用建构主义方法,集合重点学校一线教师推出的“短时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采用微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方式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基于信息技术的微课程教学特点主要表现如下:(1)主持人讲授性。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主持人可以出镜,通过信息技术授课和远程通信课程辅导,实现专注于学生学习。(2)流媒体播放性。微课程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流媒体播放性,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等网络流媒体进行多媒体教学。(3)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程教学5~10分钟为宜,特别适合于小学教学,因为小学生的专注性和学习兴趣有待于慢慢培养,通过微课程信息技术教学,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的教学时间最合适。(4)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程以短小精悍为特征,通过精致教学设计,真实地、具体地和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知识进行教学,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实现素质教学。

2.2微课程信息技术课堂革新目标(1)构建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型课程适宜的设计模式。为便于一线教师操作,保证微课程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秉持“重视引导,微处入手,突出重点”的教育理念,通过对教学对象、教育环境、学科特点等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现有微课程设计模式得到了适合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模式。(2)探索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规范、科学的微课程开发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微课程在学科教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探索出符合小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需求的教学模式,基于微课程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评价策略,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基于微课程的信息技术课堂革新方法

微课堂尤其专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为:一是研究当前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探寻临沂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二是研究国内外有关微课程设计开发的理论及实践现状,设计和使用情况,研究适合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需要的微课程设计架构。三是归纳总结微课程的主要应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微课程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结合开展实证研究,以期改革现有的课堂模式,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质量。综上分析,基于微课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革新方法主要通过如下方面着手: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微课程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分析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2)调査研究法。使得建构的设计模型和实施策略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的调查问卷分为前测调查问卷及后测调查问卷。前测问卷的调查对象为选定的实验学校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所有学生,目的在于更直接地了解实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为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后测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同样是所实验的小学的学习过微课程的所有学生,主要是调查研究学生通过微课程来学习知识的感受和期望,以及对微课程设计应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微课程设计及实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3)实例研究法。通过利用课题提出的设计模型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的微课程,并利用课题提出的应用方式进行施教,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利用微课程进行教学后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为微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坚实的实践依据。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篇(7)

在佛山微课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下,全国的中小学、中高职、电大系统、高等院校甚至一些教育企业、培训机构也陆续开展了微课建设,掀起了一股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的热潮。

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

区域性微课资源的建设是一项投入较大、周期较长、影响因素较多的复杂系统工程。微课开发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资源技术开发过程,还涉及微课的管理、培训、应用、评价、机制等多个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协调运行,才有可能建成一个优质的微课学习资源库。区域性微课资源的建设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前期需求调研

区域微课资源建设首先要做好前期需求调研工作,重点了解区域原有资源的利用现状、教师的资源需求及应用方式、学生的学习状况、资源需求及应用方式等,为区域微课建设内容的规划和平台功能的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2.微课平台开发

微课平台是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须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而不主张学校或教师个人开发)。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交流、评价和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集微课建设、管理、应用、评价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微课内容规划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基于某一个“知识点”的资源组织和呈现方式,传统的基于教材章节或单元课时的资源组织方式和建设方式不再适用于微课了。因此,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相当于建设蓝图),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确定建设的先后顺序、重点建设的学科微课),形成建设技术规范和微课建设体系。各学校或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建设,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本地区使用的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学科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各年级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供学校和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开发。

4.开展技术培训

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构成的一种交互式、情境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微课的开发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技术、视音频编辑技术、课件制作技术、交互网页技术等多个开发技术。其中,视频技术(包括拍摄、制作、编辑、合成、录制、等)相对于制作课件(主要以PPT为主)、教案和试题(均以Word编辑为主)来说,其技术难度更大一些。因此,有必要对教师开展微课设计(理论、观念、策略、方法、模式等)及微课技术(重点是视频的拍摄、录制、制作与编辑、上传等技术)的培训,排除教师的开发微课的技术障碍。

5.组织微课建设

微课的制作是微课开发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通过大赛活动面向一线教师征集优秀作品并进行评比,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或奖品)和“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科组或研究机构,以项目或课题研发的方法,承担某个学科、专题、类型的微课建设,其优点是促进微课建设迈向课程化、系列化、完整化,有利于学生学到完整的微课知识体系)。微课制作阶段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微课设计、视频拍摄或录制、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进入应用阶段。其核心建设流程如右图所示。

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流程图

6.共享、交流、应用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目的,教师上传的微课作品在共享应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要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通过组织各种应用活动(公开课、研讨会、教学大赛等)来促进师生广泛应用微课,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区域“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应用微课进行预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区域网上教研、“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新模式的探索研究。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各环节并非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互相关联、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都是优质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中重要的环节。

区域性微课资源开发的思考

由于微课是一种全新的资源类型,它的设计理念、建设策略、开发技术、应用方式等都不同于传统的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佛山市是国内最早开展区域性微课建设与应用的地区,目前已举行了三届全市微课征集与教学大赛,其核心的建设理念就是“让学生花最短的时间学到最重要的内容”。而对教师的要求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把一个知识点讲清讲透”。佛山市微课的建设经验、措施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微课建设(含大赛)要有时间保障。因为微课的开发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选定主题、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制作加工、微课上传等“建设”环节,还要包括微课展播、推广交流、教学应用、学习应用、评价反馈等“应用”环节;每一个微课的制作过程,就相当于一个微型课题的研究过程。因此,必须留有充足的时间(一般要3~5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保证其质量。

2.重视对教师的微课设计指导与技术培训工作。微课的设计是微课开发的首要工作,是决定一个微课作品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大赛或建设活动大规模开始之前,就要聘请教育技术专家、学科专家开设现场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班;利用网络开展微课在线培训(提供技术帮助文档、录制培训视频、设立论坛交流、QQ群答疑、开通免费热线电话咨询等);同时,还要提供多种制作方式供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技术水平者、不同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最佳传递方式来合理选择,并提供开发建议,借助可汗学院的经验),提供微课范例和微课的开发软件工具。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帮助服务。

3.充分发挥微课评审指标体系的引导和评价作用。在开展区域微课建设(大赛)时,要同步大赛指南和微课作品评价标准。这样教师在设计开发时就能对选题依据、技术规范、活动流程和评审指标有个全面了解,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发而不至于偏离方向,这样容易达到活动预期的效果。

4.合理规划与引导区域微课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一定要先公布各学科的知识点微课建设体系,供教师有选择地开发;同时,对上一年已建成的知识点微课,不主张或不组织学校再次开发,鼓励教师开发尚未开发的学科、单元或知识点内容,这样可以尽量扩大微课的覆盖范围,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引导到关键性知识点课程上,而不必重复开发,并在政策(文件通知)中规定,重复开发的(如开发与已有的课程章节或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微课不能参与评奖。

5.采取征集评审式和专业拍摄式相结合的微课开发策略。征集评审式是指教育局每年开展微课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从基层征集作品到市微课平台。其优势是征集的数量较多,涉及教师和学科的面较广,但存在制作质量不高的问题。为制作一批精品优质的示范微课,佛山市教育局是以项目形式外包,聘请拍摄制作公司和教育教学专家,从全市范围内挑选1000位各级名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到专业演播室拍摄,专业公司从教师微课的设计、资源准备、现场拍摄、后期加工、共享等环节,进行专业指导和操作。为鼓励名师积极拍摄,佛山市教育局为拍摄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学时学分、免费赠送自己教学的精美DVD光盘,并对所拍摄的微课进行评比评奖。教师参与微课拍摄与应用的积极性非常高。

6.开发“一站式”微课平台。佛山市教育局与专业软件企业合作开发了国内先进的微课管理与应用平台。平台功能可满足教师的微课选题、在线设计、作品报送、作品管理、微课、交流展播、互动评价、教学应用、课题研究等多方面的需求。教师只需实名注册后,微课的建设、管理、应用、评比、研究等工作都可“一站式”完成。

7.创新评审奖励机制。奖励机制是微课建设与竞赛活动的有效激励机制之一。一是评审方式采用分布式专家在线评审和大众用户评审(根据浏览量、下载量、星级评价和留言反馈等指标),使评审结果更客观、公正、公开;二是在奖励机制上,在原来只对优秀微课作品的学科教师个人进行奖励基础上,为了鼓励教师团队合作开发高质量的微课,还对优秀微课作品获得市二等奖以上的教师团队(如微课设计者、课件制作者、视频拍摄者、教学实施者、撰写应用案例报告者等)进行集体表彰(把微课当成一个“微课题”研究成果来表彰);对于积极参与或组织微课开发的单位设立最佳组织奖;为鼓励优秀微课的创新与发展,佛山市微课建设在奖项设计上还借鉴奥斯卡电影的设置,从获得一等奖的微课作品中再评出一批最佳设计奖、最佳拍摄奖、最佳编辑奖、最佳效果奖、最佳人气奖等,广受教师的欢迎。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篇(8)

微课,即微型课程,其理念可追溯到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要求将概念、讲解、举例浓缩在60秒钟的时间内,以便于普及有机化学常识。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P.Kee教授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以促进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应对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交叉学科的融合[2]。“微课”这一概念是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DavidPenrose明确提出的,他认为提炼教学中的核心概念为微型的知识脉冲,提供学习者知识发现与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可取得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相同的效果,有效节约学习时间[3]。随着网络视频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微型化、移动化和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可能,利用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微小知识点的微课教学理念得以实现。与常规课程相比,微课的教学时间短、容量小,讲授的内容少,要求主题突出、问题聚集,有很强的教学针对性。它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学习环节的学习资源,也是一种情景化、可视化、数字化的资源包[4],其本质是在微型资源的基础上附加了教学服务的小型化课程,是内容、服务与互动的载体。具有微型化、智能化、可重复使用、持续进化等特点[5]。

二、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开发实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是微课的教学设计[6],它要求教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整、清晰、生动地讲解教学内容,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技术,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促使其可持续地主动学习[7]。微课教学设计是优质微课资源的起点,它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认知负荷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主要障碍是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只有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得到人脑的进一步加工,只有被注意到的瞬时记忆才能被加工成为短时记忆[2]。通过微课的教学设计,吸引并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可以从学习者的先验知识、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材料的组织及呈现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增加学习者关联性认知负荷,优化其认知总负荷,使之不超过学习者的承受范围。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突出其小、实、新的特点。在开发微课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即分析学习者特征,以明确微课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该微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实用性,选题要准确,以吸引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教学任务要明确、具体。确定了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后,接着进行微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即拆分知识点、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对知识点的分割,确保微课能够问题聚焦、主题突出。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教学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以及教学策略的应用方法三个方面入手[7],以期微课的教学过程新颖有趣、吸引和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时要确保微课教学内容少而精,主题突出、有针对性,所以,要根据教学目标与任务进行知识点的切分,确保微课的教学容量小,能够在保障学习效果的前提下用很短的时间讲解清楚[5]。对于那些内容复杂、自成体系且不宜分割论述的内容,以及针对性不强、主题不明显、对学习者没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或活动,没有必要作为微课进行开发[2],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微课教学过程要保证教学完整清晰、形象生动。一般来说,微课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导入、内容讲解和教学总结三个部分。为使教学导入新颖、快速,可以使用有趣的案例、熟悉的事件、现象,也可以设置疑问、悬念,创设学习情境,唤醒先验知识。内容讲解时要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围绕主题、突出重难点。在讲解新知识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展示方式,力求隐性知识显性化、抽象知识可视化、操作技能动态化[8],让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总结要简明扼要,能启发学习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为使微课散而不乱,便于教学平台的组织管理,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还需要准确描述其教学信息,使学习者能快速获得所需微课,并为聚合成更大的课程提供依据[5]。此外,由于微课程还具有在线辅导功能,除了教学内容外,还需要教学支持服务,包括学习辅助工具、由易到难的指导性练习/测验以及反馈、支架与路径、指导与讨论协作[3]。

三、微课视频的设计

微课视频是微课核心资源中的重中之重[6],是微课的主要载体,其制作的精良程度直接影响微课的传播效果和应用效益。微课视频设计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视听体验,吸引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进行微课视频设计时,首先要注意所选用媒体在呈现教学内容时的适用性和统一性,使抽象知识可视化、操作技能动态化[8],生动形象,激发和吸引学习者学习。第二,要尽量使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要学习的内容上,不要形成干扰信息,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在呈现微课内容时,不宜过度可视化、动态化和趣味化[4];一切呈现方式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尽量不要有那些形式大于内容、花哨而无意义的装饰;教师出镜需谨慎,一般情况下,微课视频中出镜的教师最好能够形象良好、发音准确、声音悦耳、口齿伶俐、身体健捷。在微课视频设计中,还需要重视一些技术性问题。首先,文字要精简,突出重点即可,必要时加入相关图片帮助学习者理解。其次,教师讲解的声音要清晰、发音准确、亲切自然,保持语速适中,多使用口头语言、深入浅出,切忌一字不漏照着课件念、照本宣科。第三,背景音乐要与主题相配,不可喧宾夺主、超过教师讲解的声音;视频背景尽量简单化,起到烘托主题、美化画面的作用,不能对主题造成干扰。第四,同一页面的字体和颜色要控制在三种以内,保持整体风格一致。最后,为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需要有清晰的导航、使用说明和人性化的操作方式,并及时反馈和评价[8]。

四、微课的应用方式

微课是一道引人注目的新景观[9],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它可作为网络自主学习资源、也可作为课后辅助学习资源;可用于在线教学、远程教学,也可帮助改善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普通网络学习者,微课是其利用课外、工作之余的时间碎片进行自主学习、远程学习的一种网络资源和学习手段,丰富的微课资源有助于实现按需定制的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终身教育、开放教育服务。对于在校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微课便于他们在课外进行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和混合学习,弥补课堂教学难以兼顾不同学生接受程度差异所带来的缺陷,满足学生差异化自主学习的需要。主要用于学生课后复习、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缺课学生补课和异地学习、假期学生自学,以及家长辅导孩子学习[10]。微课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促进的作用,能有效促进教师课内外教学及教研能力的提高。微课可方便地用于教师说课、评课、突破重难点、课后拓展等教学实践活动,利于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微课还是教师相互交流、借鉴、分享教学理念及教学成果、推广优质教学资源的好途径。微课具有内容聚焦、可重复使用的特点,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借鉴使用,使之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微课的主要用途是网络在线学习,而不是课堂教学。在“微课热”的背景之下,有人倡导用微课主导课堂、甚至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在是一种错误的短浅之见。教学是一种生成性过程而非预成性的过程,事先制作好的再精美的微课也代替不了教师依据学生的现时反馈所进行的面对面的现场讲授和点拨指导。并且,课堂教学是一个在封闭的空间和规定的时间内开展的有明确目的的教学活动,千百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课堂讲授模式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任何一种已知的教学模式都难以替代教师面对面的现场课堂讲授的作用。[11]微课的未来在网上,而非课堂上。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我们反对非此即彼的激进改革。一些极端的做法,如翻转课堂模式,只是在特定条件下适合特定内容的一种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应该盲目跟风、盲目推广。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手段,微课深受数字化时代学习者的青睐。要开发制作出优质微课,教师需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做好教学设计和视频设计,把握微课短小精悍的特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促使其可持续地主动学习。微课主要用于在线教学,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随着优质微课数量的增加和网络平台应用功能的完善,在移动学习、自主学习、远程学习、混合学习等领域微课必将得到飞速的发展。

作者:袁俊 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2]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4]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5]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09.

[6]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5-13.

[7]刘小晶,张剑平,杜卫锋.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1):82-89,97.

[8]王雪.高校微课视频设计与应用的实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9-226.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篇(9)

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历经了各种形态重组,其本质特征都是为了搞好教与学的水平。从传统教学到多媒体教学,新的教育资源融入了课堂,教学形式得到了改变,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打破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给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教育再次面临着改革,为实现信息化教学,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教育创新不再是单一的结构形态变化,而是朝着多元化、开放化和资源共享的方向迈进。信息化教学开创了新的教育改革途径,更加方便老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活动,推动了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信息化带动的互联网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新的教学形态必将出现。“教学+互联网”的局面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教学使得教育信息化有了很大的提升,从教育系统本身出发设计高效的课堂教学,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大量的网络教学和视频教学出现在各个学校,推动了教育的区域性发展。“十三五”新的命题“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再次变革,给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要求教育融合社会资源,推动创新体制,实现开放、自由、多元、协作的新型架构,以互联网思维促进教育信息化朝着服务学生为宗旨的方向前进,构建新型教学形态。

“互联网+”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强大外力,彻底颠覆传统教学课堂,教师的角色需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趋于平等,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活动。新土壤滋生出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为学生自由化学习提供了新的环境,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重复学习和选择式学习成为了学生课下新的学习模式。文章研究微课学习通识下的传统教学改革,顺应了教育创新时代的发展,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构建新型教与学形态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1微课的内涵

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提出“60秒有机化学课程”,这是微课的雏形。1995年,英国纳皮尔大学Terence Kee教授提出“让学生对特定主题进行一分钟演讲(One Minute Lecture,OML)”,突出了知识点的核心概念。199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展了微型课程(MicroLESSON)项目,以计算机技术实现知识点的小教学材料。2006年,可汗成立了非盈利性的网站

可汗学院网站,录制10分钟之内的不同科目视频内容,放到网上解答学习者问题。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教授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主要用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强调简明扼要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教学内容,录制60秒课程。2011年,TED(TechnologyEntertainment Design)大会在其官方网站上专门针对教育者开辟了TED-Ed微课频道,其微课视频于YouTube平台,宗旨是提供“值得分享的课程”(Lessons WorthSharing)。

国内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首次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强调微课的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2012年胡铁生老师再次给出了微课的定义,强调微课内容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的扩展性资源;2013年胡铁生老师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对微课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强调微课是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2014年胡小勇和胡铁生2位老师共同梳理了微课的概念,提出新的定义,强调微课是以学科知能点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此次的定义根据微课发展的需要及大多数研究者存在理解偏差的背景下对微课再次升华,科学而合理,对微课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焦建利教授定义微课,强调是以某一知识点为目标、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定义微课,强调微课在10分钟以内、明确教学目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张一春教授定义微课,强调微课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完整教学效果。

文章对微课的定义是:微课是一个知识点,10分钟以内的讲解,以电视画面的形式呈现,在互联网终端传播,学习者移动式的、选择性的、自助式、自主式、泛在的、重复的学习。强调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效统一,并且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自由、互动、灵活的实践内涵。微课的实践内涵,一方面就是成功地应用于实践教学并改变实践教学,体现在以学习者为服务对象的教学设计,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另一方面就是成功的设计有助于实践教学并改变实践教学。微课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设计环节尤为重要,具体有3点注意事项:(1)知识点的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尤为重要,应选择有价值的知识点。(2)制作手段,应以电视画面的形式呈现。(3)情景化设计,根据知识点内容巧妙设计情景性的教与学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2微课的设计理念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具有粒度小、内容聚焦、终端多样化等特征,有利于投入性学习、移动学习、自助学习、个性学习、重复学习和泛在学习,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近几年,由于区域性的各种比赛,使得大家忽略了微课学习的实质,对微课的理解和设计的理念越来越陷入误区,造成“重视觉画面轻内容”的局面。为此,文章详细探讨微课的设计理念。

2.1微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选择不当。微课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应按照不同课程的情况制作微课,内容要针对具体的知识点完整、详细地表达,设计成学生易于学习且生动的视频画面,方便移动终端随时学习。(2)做微课的教师。不是所有的老师都适合做微课,有的老师对课程的研究和理解很深,习惯于教室的讲台讲解,面向镜头录制微课的时候,内容出现断片,语言组织能力差,状态不佳,显然做出来的微课效果不好,不利于在线学习。(3)画面感与内容的结合不当。微课的重点是突出要传递的知识点,只是通过电视的画面表达出呈现的知识内容,当要讲解的内容和画面特效严重不符的话,就不利于深刻理解所要表达的知识点。(4)过多的特效画面。微课是一种新媒体、新技术和新事物,每个人对微课的理解不尽相同,在比赛的驱动下,设计过多的特效画面固然好看,但失去了微课的本质特征,要做到多元素呈现和内容突出相统一。(5)缺乏情感化设计。微课的视频画面要符合学习者的情感特征,设计有效的情感特征会使学习者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情感的历程,积极向上的情感因素容易激发学习热情,便于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6)缺乏知识点应用层面的设计。微课中应有知识点的应用部分,通过简短的微课学习,能体会到知识点的深层次应用,对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有很大帮助,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微课设计的价值取向

(1)技术与内容相统一的价值取向。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新技术融入教育领域,使传统教育面临改革的局面,教与学的形态结构面临着重组,给“互联网+”教育时代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微课的出现实现了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和选择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有效,但设计有效的微课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课题,各种形式的微课比赛,对微课的认识有点扭曲,忽略了微课的本质内涵,出现“重技术,轻内容”的局面。正确认识微课技术和内容的有效统一,是体现微课价值的具体所在,微课应用于课堂并改变课堂是设计微课的意义所在。(2)以学习内容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微课改变了教与学的传统形式,是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将知识点设计成微视频,方便学生在课前、课后重复学习,便于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微课应避免“重视频画面,轻内容学习”的偏差。(3)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通过互联网平台,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实时调整微课学习策略,作出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机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建议。(4)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教学的被动式学习已不符合当下时展的需求,新时代的教育变革是指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课堂形态的重新组合,这些都是围绕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改变,形成有效的教与学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历史使命。

2.3微课教学设计特征

教育信息化浪潮下的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融合,符合“互联网+”新型教学形态变革,其本质是形成有效的教与学课堂活动。设计有效的微课课堂应具有以下特征:(1)开放融合的教学形态,教与学开放化、自由化、多元化已是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趋势。(2)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微课已跨越时空,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型信息化资源。(3)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教师要转变思想认识,制作适合学生学习的微课。(4)形成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混合学习的结构,合理安排课堂和课下相结合的架构机制。(5)融合新媒体、新技术,使课堂教学更趋向智能化。(6)教师角色定位,教师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形成学习分析的递进教与学活动。

3微课融合传统教学研究

微课学习体现出学习者的自主性、主动性,改变了传统学习的被动式模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微课作为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其技术性和艺术性能够吸引学习者,和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易于接受,学习的过程也是享受学习乐趣的情感历程。结合不同学科内容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应用于传统教学中的思考研究如下:

(1)混合式学习。将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对课堂学习任务有序分解,以每段微视频有序呈现,教师可以对每一段微课再加以注解,也可以和学生在课堂讨论互动。学习者不知不觉在一段段视频任务之后,自然完成学习任务,快速吸收知识,防止长时间的课堂精力不集中,能将许多静态知识点激活。

(2)设计微课式的板书教学。板书课堂对于学生理解深化知识点非常重要,该教学行为符合学生在短时间内的思维过程,有利于传达课堂内容,是任何教育技术手段都不可取代的。设计板书式的微课,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听觉信息和视觉停留达到有效统一,便于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设计微课式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环节,是教与学活动的主要部分,也是教师得到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将要提问的问题设计成微视频,以多视觉画面和动画设计为主,不仅清晰地表达了问题的多维度,而且也会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觉思考问题,达到最优的课堂效果。

(4)设计微课式的课下作业。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微课作业。首先,针对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基于知识点拓展空间大的微课作业。其次,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设计主要以巩固知识点为主的微课作业。最后,分析评价不同层面的微课作业,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5)设计作业和试卷解析式的微课。传统的教学都有作业课和试卷解析课,学生仅通过课堂时间还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在课外学习代替教师课堂解析作业和试卷,不仅节约课堂时间,而且学生在课外又可反复学习。

(6)设计课前预习式微课。通常预习新的知识点,是有很大的难度。在课前,教师将以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预习,这对学习理解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为课堂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203-02

Abstract:Microlecture a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more and more get the favou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Microlecture and emerging background,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applied in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and in the form of case Microlecture make concrete steps is give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inally, practice shows that Microle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Microlecture; foundation of computer; teaching resources;application research

1 微课概述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移动式学习日益成为学习者新的需求,微课在此背景下产生,同时“互联网+”时代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所带来的颠覆性冲击,使得“微”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蓬勃发展。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微课教学过程不仅仅包含知识导入、讲授,巩固练习等教学环节更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融合PPT、音频为一体,内容精炼、主题突出,形象生动再现知识点。微课学习内容的短小精悍和富有针对性也能很好的解决学习者的认知负荷问题,微课视频及辅助学习资源总容量有限也有利于网络传播,特别是通过移动设备观看。

2 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的可行性

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由于授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原有知识积累各不相同,教师比较难兼顾个体的差异。而以短小视频为特征的微课在兼顾个体差异上有技术方面的优势,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无论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都可以提供满足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时间,也都有充分的学习时间。这对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整体计算机水平,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工作环境都是极具意义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操作性强,课时有限但技能点多,可以先将复杂的技能点进行科学的拆分,拆分出来小的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组织与建设,制作成微课,众多讲解小知识技能的微课进而形成微课程。短小的微课视频有利于学习者保持注意力,也有利于使用者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选择有重点地碎片化学习。

通过微课在课程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自主化学习的需求,体现了“掌握学习”的教学理念,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使用微课是可行的。

3 微课在计算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作为一种碎片化的学习资源,在设计时要遵循认知负荷理论,以联通主义为指导设计有效的框架,以使用者设计理论为依据设置学习路径,引导学习者有效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微课教学资源是半结构化的,在设计时应该依据拆分重构的策略,以构建主义为指导,伴随着教学需求的变化、资源应用的开展、学生学习的反馈而不断的修改完善。

3.1 教学设计

微课的教学关键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有深度的学习才是教学的核心。在这里我们选择“使用word进行小论文的编辑”作为此次应用的选题,一方面论文的编辑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选题能够很好地巩固字体格式、段落格式的设置等技能点及掌握对论文格式规范的熟悉。在教学设计上,根据此次教W任务,设计论文编辑的微课程情境。接下来带领学生熟悉小论文的结构构成及格式要求,针对具体的格式要求分析使用Word的那些功能才能达成效果,然后操作演示整个小论文的排版过程,最后进行简短总结。

3.2 微课视频资源的制作

本文中微课程的学习资源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微视频,微视频要按照教学设计和学习者的思维类型进行组织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以问题引领学习路径,以问题来推动内容讲解,有助于学生引发对所学内容的思考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在视频画面上要美观大方,符合学生的审美,结构设计上有创意最好,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此次选题的讲解涉及微情景引入、PPT播放及技能点讲解、软件操作演示,故采用“微电影+录屏”的方式比较合适。微视频的开头采用微电影的引入方式时间控制在3分钟,小张同学面临毕业苦于论文格式的编排遂到办公室向老师求助,老师拿出规范的已出版论文带着小张一起分析格式要求。接下来展示PPT授课课件介绍此次微课涉及的技能点并打开论文原稿进行排版演示,在PPT播放和操作演示环节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其中技能点介绍控制在2至3分钟,操作演示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整个微课视频不超过20分钟。在整个录制的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微电影环节采用手机录像的方式,主要拍摄时画面的稳定性及镜头的组接。录屏环节要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及音量,打开PPT讲课界面准备开讲后再点击“录制”按钮,录完后在使用软件对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剪辑和美化。

3.3 反馈与辅助资源的完善

微课视频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采用“反转课堂”的模式,课前通过课程的微信教学平台微课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反馈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堂上教师应注意与学习者的交流,了解学习者的疑问和需求。教师应该明确微课视频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必须配套学习指导方案、练习题目、学习测试,并伴随着学习者的需求而不断完善。学习者通过指导方案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练习题目进一步巩固知识点,通过学习测试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复习已学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从而营造一个正循环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4 结束语

通过实际课堂教学和学生技能水平测试的反馈并综合调查问卷情况的分析,都表明微课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深化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大多数学习者经过反复学习能完全掌握技能点,进而验证了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微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改进教学方式,在后期继续对微课及辅助资源的设计开发并进行及时的跟进和修改,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满足教学的需求。将微课的引入教学符合“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的需求,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微课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可贵的。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 钟琦,武志勇.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术,2014(2):26-33.

[3] 余毅. 基于微课程模式的资源共享课建设探讨[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34-35.

小学体育微课教学设计篇(11)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86-03

一、引言

2008年5月12日以四川省汶川为震中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已经超越了中国解放后有史以来的震级最大的唐山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数万人伤亡。地震发生之时,正是学校上课时间,由于校舍倒塌,学生伤亡惨重,有19065名学生遇难。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3月20日14点48分,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公主岭市交界发生4.3级地震,长春市的一些学校、幼儿园在地震发生时及时把学生、孩子们疏散。

二、微格教学、体育微格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微格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爱伦博士(D・Anen)和他的同事伊芙(Eve)1963年提出创立。是通过缩减的教学实践,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方法。“它以少数学生(通常师范生或教师扮演这种角色)组成的班级(称微格教学班)为教学对象,在短时间内练习某种教学技能的小型教学课,故称微格教学”。它的特点是:授课时间短(10-15分钟);教学内容单一,只教一两个概念或具体内容;训练目标单一,只培训一、两种教学技能;学生人数少(10-15人),使被训练者容易掌握、指导者容易评估,便于师范生掌握。在训练过程中,应用现代视听技术进行示范和反馈,是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它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

上个世纪60年代末传人英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70年代传人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地,80年代传人中国、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2.微格教学、体育微格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微格教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首先引进微格教学用于教育领域的是北京和上海两地的一些承担教师培训工作的高等院校。此后,微格教学逐步从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发展到对师范生的培训。目前,微格教学已成为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

1994年,王皋华出版了《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一书,标志着微格教学首次被引入我国体育教学领域;1999年,张雄安出版了《中学体育微格教学教程》一书,更加系统的完善了微格教学在体育教学实践课中的应用,并且细化了体育教学实践课中所需的教学技能,确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体育微格实践课教学模式。

目前能索与“体育微格教学”有关的文献大多对体育教学实践课技能培训的研究,与体育理论教学技能培训相关的文献很少,这是我国体育微格教学模式的缺失。

本研究的体育理论微格教学是指:在采用体育微格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学内容将侧重安排关于营养与健康、体育保健知识、安全常识教育(常用救生方法、创伤的简易处理方法、野外生存的知识和方法,如识别方向、识图、求助等),它是建筑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培养体育教育专业生的讲解和直观演示教学技能,向学生普及、传授关于保健、安全方面知识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1.从课程设置上分析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开设了体育术科课的微格教学,没有开设理论课的微格教学。在检索相关文献时只检索到:华东师范大学黄超群老师2001年发表在辽宁体育科技的《微格教学与体育教学技能训练》;西安体育学院的万秦华老师2003年发表在《“微格教学”对体育院校学生内堂理论课教学能力的影响》;袁建国2005年发表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课”微格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等多篇文献对体育术科课微格教学的相关研究,没有检索到对体育理论课方面的微格教学研究。因此,拟建议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体育微格教学课时分出一部分学时给理论课微格教学,重点培养体育师范生的理论知识讲解和演示技能,真正的使理论课微格教学的研究从理论阶段进入实践阶段。

2.从教学资源上分析

在对我国多所高师院校通过网络查询和电话访谈得知:我国很多师范院校都有充沛的理论课微格教学资源--现代化的微格教学系统。

现代化的微格教学系统是将微格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完全可以为体育理论微格教学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开设奠定物质基础。

四、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模式的构建及教学策略

1.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模式

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目的是为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的讲解和直观演示教学能力而设计的,系统训练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备课,同组成员就某一教学片断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然后指导教师与学员一起对教学进行总结,反复观看视频,并对教学情况评议,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因此,根据微格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特点,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合理论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采取听、看、议、做、评结合的办法,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以微格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作为设计的基本框架,充分考虑理论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特点,体现了理论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2.确定并设计教学策略

体育专业理论微格的教学策略除了要考虑一般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程序等策略因素之外,还要具体设计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对象的学习行为,以及如何具体训练讲解、演示对学生关于安全教育(自我保护、自救、互救)、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教学技能,才能促使受培训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受到微观具体的训练。

(1)导入技能的微型课教学活动策略。一般根据“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这两个教学阶段规律展开设计,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地震短片”,目的是让学生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知道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地震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天性引出他们对地震知识的求知欲,引出课堂教学内容。

(2)讲解、演示技能的微型课教学活动策略。讲解、演示技能的微型课围绕着“呈示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引行为,提供反馈”的教学阶段规律进行教学策略

设计。这时应设置情境讨论“地震发生时如何正确逃生、救生?”(自救或互救),先由受训者讲解或者演示正确的自救或互救的方法和途径,后指导模拟的学生演示(自救或互救)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一些避震的科学常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以便减少对自身的伤害,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懂得珍爱生命,学会关爱他人,树立公民意识。

(3)结束技能的微型课教学活动策略。结束技能的微型课则要进行“评定行为,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的教学活动设计。此环节应由受训者指导模拟的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落实,真正的感受生存教育,用智慧去关爱生命。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体育专业开展理论微格教学是大势所趋。汶川地震学生的伤亡除了天灾这一不可避免的因素外,还有的就是广大中小学生对安全常识的欠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体育师范生就应该承担起向中小学生推广这类知识的重任,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就可以搭造这个平台。

(2)高校具备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在推广和运用的条件。我国部分学者对理论微格教学有深入详细的研究,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都建有完备的微格教学系统,这些都对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在我国推广和运用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3)本研究构建的体育专业理论微格教学模式。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明确教学目标、训练目标编写教案、确定并设计教学策略、体育理论课微格课教学程序的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