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2 10:31:56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1)

特色专业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其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培养的学生具备比一般专业人才有更突出的综合能力;有独立个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较高社会声誉与较大社会影响,能够被社会和公众所接受、认可的专业。具体地说,特色专业应当是指其专业办学条件、建设水平、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在国内外达到较高水平或者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和知名度的专业,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

二、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地方高校必须坚持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在取人之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在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现特色,形成特色,建设特色,强化特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优先发展原则。

地方高校要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学校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育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地方高校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2.社会需求原则。

地方高校坚持适应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关注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专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创新发展原则。

地方高校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的专业建设发展原则,以专业方向建设为重心,构筑和强化专业特色,形成以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优势稳定的专业群。

4.校企合作原则。

地方高校要鼓励并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合作,形成以校企密切合作为基础、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互相衔接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推动学校专业建设。不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强化特色专业与产业的融合度,鼓励特色专业创办自己的经营实体。

四、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1.注重开放办学,丰富特色专业内涵。

要加强特色专业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明晰质量标准,严格质量控制。要加强对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研究,形成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通力合作的有效机制,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人员培训和科研合作等形成机制,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扩大高校在地方建设中的影响力。

2.深化特色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减少陈旧内容。加强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开展并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要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积极作用,努力施行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使特色专业集精品课程、双语课程、教学名师与团队、优秀教材等教学科研成果于一体。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4.强化特色专业教学条件建设。

加大人、财、物投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特色专业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的建设,使其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符合特色专业的有关标准,充分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5.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实践教学。

着力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使特色专业的培养模式特色鲜明,毕业生综合素质有比较优势。要建立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鼓励和引导特色专业的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选拔、吸收优秀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实践。

五、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成立于2003年,2007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200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第Ⅰ类特色专业。近几年来,邵阳学院管理科学专业坚持走特色内涵发展道路,在特色专业建设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建设目标。

管理科学专业依托“区域经济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湖南省民营经济研究基地,围绕培养复合型质量管理人才这一核心,整合本校质量管理专科专业20年的办学经验和长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所形成的优势,构建了以能力为纽带的“H”型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建立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政府合作的联合培养机制,成为“学科知识宽厚、专业技能精深、质量管理专长”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图1 “H”型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2.建设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H”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课程、工程技术课程、质量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组成的模块化体系;以“专长”为核心,按照“夯实基础、拓展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重组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企业共建实习教学基地,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特色人才的培养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特色专业点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地方高校管理科学专业建设标准和规范,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有特色的管理科学方向专业人才。

3.建设方案。

(1)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

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以培养21世纪“博识、专长”人才为目标,围绕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和优化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即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结合。通过与企业、质量管理协会、机械类专业、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课程、工程技术课程、质量管理课程、实践课程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最终建立起校校、校企、学校―协会,学校―政府合作的新型联合培养机制(见图2)。

图2 联合培养机制示意图

专业培养方案以“H”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深刻把握管理科学的应用性特点,按照“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突出“既掌握科学管理又懂得工程技术的质量管理”的人才培养特色,打破以知识递进逻辑为指导的传统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拓展、经验形成为核心的课程模块:通过设置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工程材料及热处理、CAD等工程技术课程模块,加强工程素质教育;设置质量管理学、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标准化工程、计量学、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质量管理课程模块,落实特色专业教育;通过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ISO9000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见表1)。

表1 主要特色课程一览表

(2)课程建设

一是改革课程结构。根据特色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五大课程模块体系,为实施“H”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五大课程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科课程模块、工程技术课程模块、质量管理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

二是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要坚持“内容精炼、观点新颖”的原则,充分体现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要求,充分体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淘汰过时的教学内容,适时开设新课程。

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完善和补充现有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软件或仿真模拟等教学手段,模拟生产运营管理、质量管理的情景,缩小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活动之间的差距,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3)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全面启动以本科专业责任教授和课程责任教师领衔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建设工程,通过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名师培育,努力建设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是加强师德建设。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教师基本的职业要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衡量教师队伍优劣的标尺之一。本专业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注重以教风促学风,通过建设具有优良职业素养的教学团队,促进优秀人才的培养。

三是加强师资培养。第一,实行“校校、校企、校所”联合培养机制:选派教师到著名的高等院校做访问学者或短期进修,选送教师到国内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到大中型企业及行业协会进行工作实践,顶岗锻炼;鼓励教师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接受培训和合作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第二,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人才战略,鼓励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管理咨询师、质量工程师、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员的培训和考试,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4)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管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分两个方面: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2)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高校管理体制变革、高等教育规模的大扩张、专业目录的缩减及分配就业政策等一系列变革政策的实行,导致一大批高校下放地方管理,实行省部共建,办学自的扩大以及高校之间专业结构与服务定位的趋同,同时,也为各高校,尤其是省部共建高校的发展与竞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命题。其中,在“特色决定生存”的认知共识以及快速规模扩张和办学层次提升的目标牵引下,专业建设如何保持和发扬原有的特色:如何处理服务行业与服务地方的关系;如何处理新老专业的关系;如何选择新办专业和既有办学特色融入通用专业等等,成为了此类高校最难以决策的问题。

中国计量学院作为一所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管理体制、培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高级专门人才的高校,“九五”以前,学校学科结构单一,面对办学环境的变化,确立了以工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定位,本着“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坚持走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之路,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与学校办学定位一致的专业布局,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

一、紧密依托行业,坚持内涵型扩张

对于承担绝大部分扩招任务的地方和省部共建院校而言,专业扩张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在招生、就业、学科基础等多重约束的情况下,新办专业的合理选择变得非常困难,很容易出现因跟风使专业布局趋同,特色弱化的情况。而对省部共建高校来说,大多具有明显的办学特色积淀和相对优势,依托原行业特色、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内涵型扩张不失为有效的策略。我校作为原隶属于国家质检总局的全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质检人才的高校,行业特点决定了建校初期单一的计量测试学科的专业格局,1988年以前,学校仅有六个计量测试类专业和一个计量管理专业。伴随着国家质检事业的发展,学校根据国家质检总局业务范围的拓展以及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和国家质检总局《“人才强检”战略》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先后增设了质量检验与管理类学科专业。1998年以后,面对专业目录调整、扩招、管理体制等外部环境变化和专业扩张的压力,学校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的定位和“以特色求发展”的道路,紧密依托快速发展的国家质量振兴事业,结合浙江地方经济“品牌大省”建设的需求,拓宽服务范围,以为质检事业的行政管理、技术保障、中介服务、法律法规等提供更全面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支持为学科专业扩张准则,增设了一批与国家质检领域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如“产品质量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安全工程”等,其中“产品质量工程”专业为全国率先创办。截至目前,在学校的39个专业中,大多与计量、标准、质量、检验检疫等行业需求密切相关,学科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医(药)学等门类,学科专业布局为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办学特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学科专业数量太幅增加的情况下,保持了学科专业布局的合理性和明显的特色。

二、以比较优势为原则,选择新办专业

新办专业的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社会需求、学科基础和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吻合度通常被视为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前者决定学生去向,后两者决定培养质量和特色,一些高校在专业选择时更看重前者,忽视后者,结果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特色难以保证,就业竞争力不足。事实上,我们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广泛的、可以细分的,关键是找准细分市场,并进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因此,学科基础的强弱和与学校发展定位的吻台度是关键性因素。基于这一认识,我校在新办专业的规划、论证和选择上,主要考察专业与学校发展的定位吻合度是否强、是否已有可以依托的关联学科、是否有较高的学科建设水平和较强的辐射与渗透能力、特色定位是否明确等等,并通过综合评价得出的比较优势大小进行选择。同时,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上,坚持学科建设先行的原则,结合硕士学位点建设为计划新办专业打好学科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校以传统优势学科――计量测试技术为基础,围绕计量学科与计算机、生物、材料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大特色学科群的建设力度,构建广义的计量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群(禽标准和质量),有力地支撑了新办专业的扩张。截至目前,我校绝大部分新办专业都有扎实的既有学科基础,新学科与既有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渗透能力,并充分反映我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如培养锅炉压力容器和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督察技术人才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生物制品检疫检测人才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产品质量检测、控制与管理人才的产品质量工程专业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等等。我校2000年以来新办的专业中,约三分之二的专业有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支撑,其他专业也均有拟申报硕士点学科的支撑。

三、以继承为基础,培育专业特色,依托优势学科建设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的成长历程是一个伴随着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模式从模仿到创新、办学经验不断积淀,专业特色不断强化并最终被社会充分认可的过程。

特色专业需要以对应的优势学科为支撑,并融入了学校的其它办学特色要素,特色专业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加快新办专业、通用专业特色形成的途径,显然不能从头开始,必须以继承为基础,设法将学校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通过注入核心要素,形成专业特色,逐步强化,最终形成特色专业。

1998年国家调整本科专业目录以后,我校在积极重组老专业和增设新专业,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布局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专业特色、建设特色专业。一是对原有计量测试类专业进行重组和优化,设置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具有鲜明计量测试特色的专业,并加以重点建设;二是通过继承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基础,增设了一批与国家质检事业紧密相关的特色专业,如“产品质量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安全工程”等;三是新办专业中注入学校办学特色要素,在通用专业的内涵与专业方向上赋予标准、计量、质量的相应内涵,培育专业特色,如工商管理、自动化、热能动力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生物工程、法学、知识产权等专业均具有鲜明的“质检”特色。

截止2006年,依托4个国家质检总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重中之重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磁性材料检验中心”、“浙江省磁性材料试验基地”等学科

基地建成的39个本科专业中,特色专业和具有明显专业特色的专业数超过专业总数的40%,在校生人数超过50%。

四、以特色课程为落脚点,推动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

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的效果最终体现在特色人才培养上,需要通过将学校的办学特色核心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有效的组织实施来实现,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最终落脚点。为了妥善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与特色问题,学校不断探索“宽口径、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模式,实行“平台+模块”的专业培养模式,妥善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间的接口问题。始终把“挖掘优势,体现特色”作为重要原则,注重将专业特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完善特色课程体系。主要做法有:一是设置了8门与“质检”密切相关的公共特色课程模块,面向所有专业学生,规定最低选修学分要求;二是对“质检”相关性大的专业,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质检”技术特长;三是实施特色课程建设工程,建成了“检测技术”等5门特色省级精品课程以及13门特色校级精品课程,出版了《计量管理》等13部特色教材;四是实施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课外科技、基地建设、毕业设计项目选择等方面均注重突出行业特色,找准结合点。由于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和各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都始终突出了“标准、计量、质量”的特色,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性竞赛中所获得的奖项有30%以上与“质检”直接相关,如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低频数字式相位测量仪”;2003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二等奖“新型智能灌溉系统中植物叶片水分信息精密诊断传感器”;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三等奖“具有机器视觉、嗅觉功能的管道检测机器人”等。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3)

“一二四五”教育发展战略,是立足于我县教育事业现有基础、立足于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着眼于《自治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审视我县教育现状,把握教育基本情况而提出的我县今后五年教育发展总的指导思想。“一”即一个目标,以“办畲乡人民放心的教育”为总目标;“二”即两个任务,围绕“优质、公平”两个核心任务,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四”即四项工程,通过实施“品行奠基、质量立校、人才兴教、品牌强校”四项工程为载体形成合力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位;“五”即五个阶段,从2012年至2017年,分别以“作风建设年、常规管理年、评价深化年、特色发展年、课程效益年”五个主题年为平台有序推进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二、“一二四五”发展战略具体内涵

(一)一个目标:办畲乡人民放心的教育。

“办畲乡人民放心的教育”,是我县今后五年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是落实县八次党代会提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措施,是新形势赋予畲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是我县教育再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畲乡群众利益的迫切需要。面对畲乡群众迫切要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实际,面对部分家长为了孩子而“舍近求远”四处求学的现状,我们必须对学生负责、对群众负责、对畲乡教育发展负责,认真研究,正视问题找原因,针对原因添措施,落实举措抓发展,切实提升畲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让畲乡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让学生开心学习成长、教师安心教书育人,社会关心教育事业。

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要办畲乡人民放心的教育,教育首先要赢得人民的信任,要赢得信任,就要提高教育质量。办畲乡人民放心教育的核心就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畲乡人民放心教育的关键就是要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办畲乡人民放心教育的具体要求:幼儿教育:两所公办园办学特色力争全省一流,各级附属园办学效益凸显。小学教育:三所县城学校办学效益显著,三个校区成绩稳步提升,农村小学成绩不滑坡;初中教育:城南中学办学效益明显,吸引县内优生就读。城北中学、民族学中办学效益提升,学生健康成长,优生适度增加。沙湾中学,东坑中学成绩不下滑。全县初中教育质量在全市质量检测中理科成绩排名进前六,其他学科进前四。中考优生全市前1500名50人以上,前5000名200以上人;高中阶段:景中一本上线人数(本校)稳定在10个以上,2016年达到24人。本科上线率稳定在45%以上,力争55%。职业高中,招生人数每年500人以上,高职上线力争100人以上。

(二)两个任务:优质、公平。

我县在“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后,广大群众对优质、公平的教育需求日益强烈,畲乡教育必须从“有书读”向“读好书”的转变,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均衡师资配置,不断提高质量才能不断满足广大老百姓“上好学、读好书”的新期盼。教育优质,核心是师资的优质,教育质量的优质。当前我县主要体现在高考、中考成绩,以及小学阶段的整体办学特色上,这是推动教育整体和谐发展的亮点。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首先是享受优质教育机会的公平,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做到有教无类;其次是教育过程的公平,教好每一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再是教育质量的公平,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水平。当前我县主要体现在农村学校的办学效益,职业高中的办学水平和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这是推动教育整体和谐发展的重点。

(三)四项工程:品行奠基、质量立校、人才兴教、品牌强校

1、品行奠基工程。突出学校文化主线,共建优良校风校纪。主要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要积极实施“学生行为示范校工程”,完善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动态管理,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分析研究,开展各项寓教于乐教育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自主管理水平,优化班风、学风、校风,形成人人知书达理、事事尊规守距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成为“讲责任、明事理、懂规范、善思考、勤学习、重实践、会合作、有毅力、能创新”的和谐发展人才。小学阶段:开展争章活动、四好少年评选、志愿者行动和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培养等活动。初中阶段:开展寝室内务、温馨教室评比和就餐习惯、交友习惯培养等活动。高中阶段:要开展责任教育、公民教育、法律教育和理想教育等。

2、质量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质量提升主要突出“管理质量、德育质量和教学质量”。管理质量指向常规管量要质量,向精细管理要质量,向特色管理要质量。它包括学校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管理、后勤服务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办学特色建设等。体现管理质量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核心是课程开发质量。德育质量指向德育常规要质量,向学生活动要质量,向德育平台要质量。教学质量的持续优秀必然蕴藏在德育优质之中,有了德育的保证,教学质量才能高效、可持续提高。体现德育质量的载体是学校活动平台的创设,核心是社团建设力度。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办学质量最外显的体现,最核心的支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包含了“常规质量、课改质量、小班化质量、测试评价质量、培优辅差质量”等。体现教学质量的载体是评价体系的构建,核心是课堂改革的深度。

3、人才兴教工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优质是教育优质的保障,要“办畲乡人民放心的教育”首先要有让畲乡人民放心的教师队伍。因此,要进一步实施“人才兴教工程”,通过内培外引,坚持不懈重点抓好“人才智力引进”、“学科带头人培养”、“各级各类名师培养”、“专任教师能力素质建设”、“新进教师素质提升”等人才工程,以及“校长队伍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后备力量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等,逐步培养一批优秀教育人才,打造一支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名师团队和学科带头人梯队。

4、品牌强校工程。教育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教育更是一种服务行业。学校要引进市场营销的理念和策略,用心策划、精心包装、细心运作,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向社会展示学校良好的形象。品牌包含“师生品牌、特色办学、文化名校”等,师生品牌即学校应着力把教师做优,建成名牌教师队伍;把学生做优,把团结、向上、乐学的学生面貌展示在公众面前,实现“名校出名生”。特色办学即结合学校实际,创办“一流+特色”学校,培养“合格+特长”人才,走办学特色之路;文化名校,即立足学校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挖掘和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确立学校核心办学理念,注重规划引领,搭建平台、创新载体,让优秀文化支撑每一位教师的灵魂,做幸福的教师,让优秀文化薰陶每一位学生的灵魂,做快乐的学生。

(四)五个阶段:作风建设年、常规管理年、评价深化年、特色发展年、课程效益年。

五个阶段主要是指2012年至2017年这五年教育局重点工作的部署。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年,分别为“作风建设年、常规管理年、评价深化年、特色发展年、课程效益年”,五个“年”建设分为五个阶段推进,每个阶段各有重点,五个“年”普遍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相互作用,而非孤立存在,绝非抓了作风丢常规,抓了常规丢特色。同时为了确保每年全面开展各项工作,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破解,要点落实,亮点纷呈。每年以实施“1135”举措为载体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即每年开展一个“主题年”活动,每年确定“十件实事”,每年落实“三十项教育基本任务”,每年开好五个会,即校长务虚(读书)会、德育工作现场会、初中教育大会、初三教学工作会和小学毕业班教学工作会。

1、作风建设年。重点抓好全县教育系统的作风建设工作。全县中小学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做一个怎样的畲乡教师”价值观大讨论活动,综合治理有偿家教;要建立约谈机制,对各类违规现象、违纪个人,通过集体约谈、个别约谈,诫勉警示;要大力提倡“局会校开”、“下学校,转作风,听百课”活动,深化教育局机关作风建设;要开展“行百里路,进百家门”的大家访活动,营造良好的家校关系。通过“作风建设年”的开展,与家长、社会一道努力,塑造教育新形象,提升教育新信心。

2、常规管理年。重点要抓好“教学常规、德育常规、学校管理常规”等常规落实工作,大兴“向常规要质量、向常规要发展”的工作作风。教学常规重点:县城学校本真课堂教学模式的继续实践,农村学校“小班化教学常规二十条”继续落实,学校教学五常规工作继续深化等。“减负增效”是教学常规落实的关键,“轻负高效”是教学常规落实的根本。德育常规重点:学生体验活动常规化,家访家校工作常规化,德育课程开发常规化。德育活动体验化,体验效益课程化,课程建设常规化是德育常规的根本。管理常规重点:学校议事规则制度化,教代会制度常态化,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化。做到制度管人、规则服人是常规管理的目的。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工程价值观随之产生,较为陈旧的工程价值观念无法与当前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相适应,而建筑与人类间的和谐发展则被广泛关注起来。应该了解到,传统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仍被持续使用,但是其部分管理思想和部分管理理念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新型建筑项目施工要求,此类现象及问题尤为严重且亟待解决。传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核心价值即为追求工程建筑项目效益最大化以及工程建筑项目效率最大化等,但新型建筑工程价值观念则是以建筑质量、建筑成本和建筑工期以及建筑安全选项等为核心控制主线,此时我们需进行旧式工程理念改革。

1.绿色工程价值观整体解析

此条中首要一点就是要对绿色工程价值观要求和价值观原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步就是针对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些工程价值关键进行工程管理要求分析。从实际角度而言,其内部自身要求表现层面主要归结为确保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在此前提之下,沿用绿色工程价值理念进行相关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与操作,需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生态的角度上,从建筑项目施工基本事项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至达到有效节约资源的目的,在完成上述操作之后,还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污染程度降低。经过数次实践和调查可以看出,环境和社会以及经济三者的有机融合即可促进建筑工程项目整体得以顺利进行且会进入到良性循环行列中去,换个角度而言,也就是在施工过程中使社会效益和相应经济效益等得到双重保障以至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图为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系统分层结构示意:

其次一点则是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原则,经济性原则和相关使用性原则等十分重要,只有遵循这两原则才可进行后续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操作,要尽量遵循其客观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以及其自身内部以人为本原则等,上述原则与原则之间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但却都是以管理为主要宏观目标,实用性原则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保证,之后在此基础上以先进性为主要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手段以至全面有效的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2.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基础性工程价值观评价体系要点分析

2.1科学性原则要点分析

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基础性评价原则中,科学性原则尤为重要,在科学性原则特点和性质影响下,其要求相关施工企业和施工单位进行适时正确的项目施工管理,以正确价值观进行施工流程引导和管理流程引导,我们应立足于科学分析层面角度,进行指标权衡与指标确定,同时要推进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结合度以及定量方面和定性方面的基础结合度等。

2.2综合性原则要点分析

综合性原则我们可以理解为,当在进行绿色工程建筑项目管理过程中,评价指标结构体系构建时应尽量做到原则上的整体统一,分别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上来进行影响效果分析和最终结果分析,其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和相关生态因素等,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绿色建筑工程价值观树立和价值体系确立。指标体系的简单化是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终极目标,不同操作快捷化和不同操作方面化已然成为简单化操作后的另外两项重点操作环节。

上已对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结构体系构建细则有所提及,但承建部门和施工单位已经加强工程期限管理力度和成本质量管理力度以及相应安全层面管理力度等。我们通常所说的项目安全管理可以分为基本安全规划管理和基本安全意识管理以及相关基本安全措施管理等,而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期限则主要包括工程绿色规划和工程施工进度两种,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工程成本体现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规范方面和建筑工程项目资源合理配置方面以及建筑工程造价方面等。绿色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则是以周围环境污染控制情况和基本施工标准以及相关绿色建筑材料质量为重要衡量标准的。

3.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工程优化管理要点分析

我们应诊针对当前我国绿色建筑项目和绿色建筑工程中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进行一定的管理策略调整。加大社会公众参与力度,因为绿色工程结构系统构建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社会利益,所以应及时体现出民主决策特征和相应民主参与特征等。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可以推广社会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保护意识,加大绿色建筑理念宣传力度,使得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在广泛培训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有效提高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只有这样,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参与工程、了解工程以至有效从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本身利益冲突点上解决一些负面问题和负面影响。其次则为创设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政策与方案,摒弃传统绿色建筑项目工程管理中的消极管理思想和老旧管理模式,注重绿色建筑项目工程投资效率提升,做好生态投资工作。

施工过程中有关的机械设备必须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技术维护,必要时可建立维护机制,真正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稳定状态。机械设备的全面管理需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在旁指导,将日常检查和生产技术流程进行充分结合,促进设备工作环节中的安全质量效益得到提升,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扩散。涉及施工内部风险评估和安全效益改造工作是整个现代化建筑施工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价值体现,主要是对施工单位的结构安全基础状况和施工质量水平进行客观的检查和评价,并将各类安全隐患提取出来,保证评估方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样做的目的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前控制,尽量减少现场事故的发生几率,维持项目经济成本的存在价值。

4.结语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其是当前我国整体建筑行业领域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此时加强施工工期控制力和建筑施工成本控制力以及工程质量控制地等可有效达到绿色工程管理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需适时进行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同时也要进行工期成本严格要求等,从根本上树立较为正确的建筑工程管理基础性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林敏,马晓国,张福生.新农村绿色建筑发展的思考[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09(05).

[2]王丽英,俞伯阳,梅昊辰,李佩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0(05).

[3]刘砺,荆素芳.我国可持续对策研究――以国外经验为借鉴[J].特区经济,2006(01).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5)

摘要:文章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进行了探讨,并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校企深层合作及订单式人才培养、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专业协会认可制度等的结合、与emci的标准要求相结合等方面,提出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的途径,指出不同高校应形成自己特色鲜明的办学风格,走个性鲜明的办学之路。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2605一、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 320多所,其中90%的高校都是在1999 年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由于新开设该专业的很多高校不能立足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专业知识杂而不精,人才特色不鲜明,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因此,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有特色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已成为工程管理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1]。

目前,中国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就业指向不明确,易被相近专业所替代。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迫切希望高校能够培养专业化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以解决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但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由于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教育思路,又忽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培养的人才“宽而不专”,往往缺少特色,也缺乏市场竞争力[2]。

(二) 工程管理专业师资力量总体薄弱,新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师资队伍尤其如此。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要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如建筑工程计价课的教师要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房屋构造等知识,才能够真正讲透建筑工程计价知识。另外,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来说,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也包括工程实践经验。如果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限,将直接影响实践环节的指导质量。(三)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前景认知模糊,缺乏对专业的信心。通过调查发现,有较多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刚跨进大学校门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清楚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觉得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性不强。如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学生总觉得搞技术不如学土木专业,搞造价不如学造价专业,大学毕业也很难直接进入管理层。由于对专业前景的认知模糊,导致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

(四)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国际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知识储备。中国加入wto后,建筑业市场面临国外同行的竞争。要在国际市场求生存、求发展,需要一大批懂国际惯例,外语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经营、技术管理人才。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韩英爱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探讨

(五)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略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有的实践环节设置得也不够合理,以致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尽快地适应工作。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最初的强调“专”和“精”,到后来提倡“通”和“广”,提倡“宽口径、厚基础”,而目前工程管理人才到底应具备什么特色,如何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这是工程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一直在认真思考和梳理的问题。尤其是对应用型大学本科生来说,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要找准定位,要以特色和质量取胜。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特色,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在特定岗位上“上手快”,并具备工程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

由于工

节奏的加快及市场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希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上能“上手快”,在招聘时大多要求毕业生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合理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是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即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知识型高技能人才。所以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瞄准行业内对接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群和实践环节,在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工程专业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岗位技能。如果没有针对性的岗位技能,在就业时就处于竞争劣势,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以笔者所在的长春工程学院为例,与工程管理专业形成就业竞争的专业主要有土木工程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其中工程造价专业是在2006年从工程管理专业分出来后设置的独立专业。2010年在修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素质,并掌握过硬专业技能的高级技术人才。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广泛调研,并结合学校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技能,如工程识图能力(包括土建、水暖、电气专业)、计价能力(包括土建、水暖、电气专业)、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工程测量与放线能力、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能力、国际工程招投标与项目管理能力等。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管理者的必要素质和能力 工程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工程技术,又通晓管理业务,并具有战略眼光的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具有工程背景的管理人才,这也是该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相比最主要的专业特色。对项目经理尤其是对工程总承包的项目经理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以及领导决策能力。

(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外向型、开放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目前,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不断扩大,中国国际工程承包量不断增长,迫切需要既懂国际惯例又具备国际工程公关能力的外向型人才。外向型、开放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应加强跨文化语言及国际工程管理惯例操作实务相关能力的训练,要具有参与国际工程招投标,并直接与国外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对话的能力。

各学校的办学背景、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确定培养人才的岗位能力和技能方面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组合,自成一派,形成各自独有的特色。

三、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途径

打造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提升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其不可替代性,是深化工程管理专业改革,保持和提升本科工程管理专业生命力的关键。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业培养目标特色鲜明,专业人才竞争优势明显

工程管理专业不应是纯粹的软学科,应强化专业的可塑性,专业人才在核心技能上一定要过硬。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的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学生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否则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将失去立足点。长春工程学院在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测量等方面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办学条件,因此在专业化技能方面主要强化土建、水暖电工程的识图和计价能力、工程测量与放线能力、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能力。此外,鉴于现代社会对国际工程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对学生增加了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聘请有国外生活和工作经历的教师讲授国际工程口语与交际课程,并外聘具有丰富国际工程管理经验的外籍教师讲授国际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并增加国际工程合同分析课程设计等,以强化学生国际工程管理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除过硬的专业技能外,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还要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修养和管理素质,要成为既能和“物”打交道的“专才”,又能和“人”打交道的“通才”,这是中国新时期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3],这样的人才也才是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近年来学校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2010年达到100%,这充分说明用人单位对专业特色人才的认可。

(二)设置以关键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凝练

特色,提高效率

在美国,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设置在土木、建筑设计学院以及工程技术学院。课程设置中建筑技术类课程比较全面,开设的科目广泛而详细,内容涉及建筑技术以及施工的各个方面,可见技术类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根基。

工程管理专业既有技术类的课程,又有管理类的课程,所以该专业开设的课程要比其他专业的多。有专家曾提出可考虑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或延长学制,由四年制变为五年制。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最好采用针对就业岗位,以关键技能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群设置模式,做到思路清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保证课程设置的高效率,也便于根据市场需求有目的地进行动态调整。如计价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建筑工程计价、建筑设备计价、建筑装饰工程与计价、工程计价软件应用、工程管理综合课程设计、工程计价软件应用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施工现场与质量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工程管理综合课程设计、施工项目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国际工程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主要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英语、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英语口语交际、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合同分析课程设计等理论课和实践课来支撑。

针对不同岗位进行课程群设置时,要特别注意对不同岗位技能之间交叉重叠部分的专业知识的讲授和能力的训练,要给予充分保证。比如工程识图能力及技术规范、标准图集的应用能力,既是工程计价能力的基础,也是施工现场工程技术管理能力的基础,因此此部分内容要保证足够的学时和必要的训练,以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工程管理应是基于技术之上的管理,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工程管理专业来说,技术课程应贯穿在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并尽量以必修课和考试课的形式设置。人文和管理类必修课程尽量浓缩,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并通过其他教学环节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管理素质。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美国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从做中学”、“劳教结合”的合作教育实践观点,解决了教育与社会、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并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作为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性以及区域性工程管理专业学科竞赛活动,对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提高其创新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4]。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应由感性认识到单项技能的学习,再到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通过分层次的训练,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长春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方向的实践教学总周数为79周,占教学活动总周数的48.8%,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将毕业设计设置不同的方向,供学生选择,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模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毕业设计的不同方向主要有施工项目管理方向、造价方向和国际工程管理方向等,学生可以根据已签约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和自身发展取向自主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每个方向一般分阶段由不同的专业教师负责,这样可以发挥各专业教师的强项。有的方向也聘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指导教师,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图1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以及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等等,需要学校与专业教师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四)校企深层合作,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办学特色

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与互动,对于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这一做法既保障了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也强化了办学特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一种良好模式。在与企业深层次的良性互动中,学校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帮助并

引导学生就业。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在此过程中也能够逐渐形成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如长春工程学院与中交二航局合作,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工程技术管理人才,满足日益增多的对海外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在合作过程中根据中交二航局提出的具体培训目标和要求,双方协商确定培训班应开设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内容。对已经和中交二航局签定就业协议的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分阶段强化培训。学校2010年修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把国际工程管理培训班开设的一些核心课程纳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多渠道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

英国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兼顾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优秀管理者不可或缺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并重。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环节入手:一是重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入学时的专业教育,提前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做好准备。入学专业介绍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老教师来讲解,通过与相关专业的比较,说明该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强调人文素养和管理素质对专业人才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在重视技能学习和训练的同时,有意识地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来增强人文素养和管理素质[5];二是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和锻炼的平台。比如专业实习前为学生布置实习内容并做好动员,强调实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举行实习经验交流会,为学生提供总结提高、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三是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格。可以通过专题讲座、英语口语竞赛、辩论大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弥补“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开阔眼界,展现自我,充满活力。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具有无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六)将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与专业协会认可制度相结合,提高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英国高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接受教育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的双重评估。教育部门主要就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师资力量、学校软硬件条件进行评估,而行业协会则主要对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等进行评价。英国开设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必须通过行业协会,如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 rics)和 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 (ciob) 等的评估,否则学校毕业生将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难以进入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工作。高等学校和专业协会共同完成建筑管理人员从初级人才到业内高级人才的培养,真正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

中国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把专业协会认可制度与高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另外,在课程内容上尽量和国家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七)国际工程管理教育与国际工程管理认证(emci)标准要求相结合

中国的工程管理教育要和国际接轨,就必须按国际规范操作。国际工程管理认证是验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专业工程管理资质和能力的国际认证,是衡量和评价工程师管理人员的标准。emci 所基于的工程管理认证知识体系(emc-bok),代表了优秀工程经理所需要的关键知识与技能。在中国推行 emci,是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措施,能够促进工程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的国际化,增强中国工程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2005年,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引入了“国际工程管理认证”。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应放远眼光,在人才教育中尽量与emci的标准要求相结合,培养国际认同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四、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体系,需要考虑学校的发展方向、资源优势、专业定位、市场需求、生源质量等因素。 不同学校应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学科优势、师资条件、科研实力等情况,凝练特色,形成自身鲜明的办学风格,开创自身独特的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杜艳华.工程

管理专业特色化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4):44-48.

[2] 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2):39-41.

[3] 王进,王冬梅.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范式的转型策略[j].高等建筑教育,2008(3):11-15.

[4] 李兴苏.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设置的思考.项目管理技术[j].2008(10):11-16.

[5] 戴兆华,杨平.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6(3):38-42.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han yingai

(college of management, changchun engineering school, changchun 130021, p. r. china)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6)

旅游活动实质上是旅游者经历体验的过程,旅游者从产生旅游动机到完成旅游的全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产生体验需求、完成体验的过程。

一、旅游体验的内涵

关于旅游体验的界定,迄今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谢彦君(1999)认为,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就是旅游体验。这种体验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旅游者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时序过程。邹统钎(2004)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余向洋(2006)认为,从管理学和营销学的视角,旅游者体验就是旅游者的满意度,是通过游憩活动而获得的心理结果的集合,是与“他者”建立联系,从理解和收集“他者”的差异性中进行学习的过程。由上述定义可见,旅游体验定义需要既强调心理体验,又体现行为体验,而且是整个旅游过程的心理体验与行为体验的有机统一。

结合旅游活动的实践实,综合诸家之长,本文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参与和身心体会的过程。其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旅游体验的主体是旅游者,客体是旅游活动,旅游体验是心理和行为的统一体,是旅游者对整个旅游活动的体验,不应只局限于旅游的某一环节或某一方面;旅游者的参与性反映了旅游体验的行为过程,强调旅游体验必须是亲历亲为;旅游者的体会反映了旅游体验的心理过程。强调旅游体验是用心领会,既包括旅游者的心理体验,也包括行为体验。行为体验是旅游体验的外在标志,心理体验是旅游体验的内在灵魂,旅游体验以行为为外衣,以心理为内核。其二,旅游体验与旅游活动相始终,作为旅游体验主体的旅游者只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由此决定了旅游体验只存在于旅游活动之中。旅游活动之前的旅游体验需要、旅游体验动机、旅游体验期望等是旅游体验心理,不构成旅游体验;旅游活动之后的旅游体验回顾、旅游体验总结等也是旅游体验心理,同样不构成旅游体验。旅游体验只存在于旅游行为之中,它和旅游活动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空间地域上并存。

二、影响景区旅游体验的因素

旅游景区主要是由各种旅游资源(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组成,可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两大部分,这些组成要素对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景区的有形部分。包括景区建筑、文化遗址、商店、餐厅等,这些会给旅游者视觉的感受,是景区经营的基础。比如故宫景区,包括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主要景点,这是旅游者感受故宫的基本元素。正如派恩的说法,工作场所就是剧场,提供了表演的基本道具,是旅游者获得景区体验的基础。

2、提供体验服务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员工的仪表仪容、态度、行为和能力。如果景区是体验的剧场的话,景区的工作人员就是剧场的演员,工作人员的表现将给旅游者直接的体验,所以必须使景区的员工融入景区的氛围,形成与旅游者互动的演职人员,共同创造令旅游者难忘的深刻体验。

3、旅游者的期望、行为和态度。旅游者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景区的主要背景,对景区的主题有自己的期望。比如欲到故宫的旅游者,会对故宫的帝王文化及故宫风云事件有所了解,因此,会产生一种体验故宫的渴望。而旅游者在景区的游览活动、景区设计的活动参与,都将形成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是否能够让旅游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凡此种种,都会形成一种景区体验。

4、景区管理机构和旅游者都无法控制的一些因素。诸如景区的旅游者的构成,到景区来的交通状况,天气状况,突发事件等等。

以上这些因素均对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位旅游者的体验有所不同。景区体验实际上是旅游者的一种综合感受,景区的服务目标就是提供给旅游者独特的,最令人难忘的体验,使保持景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景区开发人员必须设计出令人瞩目、动人心魄、充满诱惑力的旅游体验;能够通过影响旅游者对空间、时间和事物的体验,彻底改变旅游者对现实的感觉;能够根据景区的特色确定关联的主题,并根据不同时间旅游者的心理氛围不断推陈出新强化旅游体验,牢牢吸引住旅游者。题化,这就提供景区营销的基本思路。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某一种景区体验是不能长期存在的,人们并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因此体验必须不断创新推出,如此才能够保持景区的吸引力。但无论如何,体验经济的新思维,给景区营销人员提供了景区营销的革命性思维。

5、景区服务:亲切感的源泉。员工服务是旅游者亲切感与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在地中海俱乐部,导游是地中海俱乐部的灵魂。像朋友他与旅游者同吃同住同娱乐,与顾客打成一片。又像一个节目主持人,风趣幽默、恭谦勤快、对顾客有求必应。在共同营造景区氛围中,员工起着主导作用。这表现在对旅游者的服务行为上,包括微笑、眼神交流、令人愉悦的行为、特定角色的表演以及与顾客接触的每一细节。现在的服务业特别重视服务情景中的员工与顾客面对面接触的真实时刻的管理,这一切都为了给旅游者一个快乐体验。

三、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及应用

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是指旅游景区的每个员工并不仅仅是服务员,而是融保安员、服务员、导游员、宣传员、环保员等于一体的员工管理。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要求每个员工在做好本岗位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抓好本岗位的安全工作,确保旅游者、景区、员工自身的安全,保证服务工作的顺畅;熟记导游词、表演时间表,为旅游者做好向导,树立景区的良好形象:做好岗位的环境保护工作,向旅游者宣传环境保护知识;要求员工积极扮演多种角色为旅游者服务,实现旅游者的最大化满足,建立旅游者对景区的忠诚度,提高景区的重游率,传播景区的良好口碑,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取得好的效益。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作为旅游景区的管理模式,必须具备表演特色、导向特色、定制特色、控制特色、持续服务特色等特色体验功用。它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旅游景区的特点,时刻以旅游者为导向,量身定制的向旅游者提供非日常的表演式服务。

实施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要求旅游景区能够体现浓厚的体验色彩。

1、表演特色。实施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要求旅游景区的员工在工作中根据情况恰当选择不同角色进行扮演,以求给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的表演特色与旅游体验的要求相吻合,员工的举手投足都是表演,他们要在即兴剧场、平台剧场、搭配剧场和街道剧场分别扮演角色;针对旅游

景区的特点,明确提出员工所要表演的角色――保安员、服务员、导游员、管理员、宣传员和环保员,并且为员工的角色扮演提供剧本参考,即各种规章制度,操作流程。让员工的整个表演过程更顺畅。旅游景区不仅要求有独特的环境氛围,精彩的节目演出,而且还要求有高质量的服务水平。这种服务并非一般规范化的服务,而是能让旅游者产生完美体验的“表演”式服务。

2、导向特色。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的需求导向特色与旅游体验的需求导向如出一辙,旅游景区的经营特色决定了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需要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旅游景区的日常运营有很大的供给刚性,当旅游景区的游乐项目安排完毕之后,在一定时期内,旅游景区的旅游者容量、特色项目、环境氛围将不会改变,形成供给刚性。这种供给刚性容易导致旅游景区供给的“体验”商品化、标准化。为了避免这种倾向,旅游景区需要寻找能够提供不同“体验”的源泉。在旅游景区的各种供给要素中,人员服务具有最大的可变动性。它可以随着旅游者需求、服务手段的改变而改变,从而让旅游者在相似的环境中获得不同的体验感受。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也是以人员服务为突破口,强调按旅游者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让旅游者获得完美体验。

3、定制特色。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的实施同样利用定制式服务来实现。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共有六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构成了管理模式的不同服务模板,通过组合这些模板,旅游景区的员工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定制化的服务。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利用可移植的六个基本服务基因,加强了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更加强调了员工在对旅游者服务过程中的灵活性和旅游者的可接受性,让旅游者通过旅游景区定制化的服务,感受景区为他们刻意创造的各种体验,让旅游景区成为体验经济产业的急先锋。

4、控制特色。角色转换特色服务管理强调工作人员的恰当的角色扮演,注重整体服务质量,强调过程控制。过程控制要求对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活动都要进行必要的控制,这样才能确保过程的有效实施,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就旅游景区而言,就是提供各种旅游产品的服务,它是一个“过程”,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控制才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要求,达到旅游者满意。角色转换就是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在做好本岗位服务的同时,要管理好本岗位的物品、抓好本岗位的安全、宣传景区、为旅游者做好向导、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7)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the humanities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y of the different, tells the story of south and north China city garden greening engineering of difference, put forward in the city landscape greening construction work of som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Key words: south and north China city garden greening engineering;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园林工程是一个综合了很多学科的综合领域,具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工程管理学科的特点。随着社会的需求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绿化广场、公园、休闲场所甚至高速公路两旁都成为园林工程的聚居地。园林工程建设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园林工程在建造过程中会尽量设计出艺术的效果,看起来具备观赏性,给人美的享受。在建造过程中,设计师或者技术人员会充分发挥创造性.实现其设计的理念和境界。本文通过探讨我国南北方园林绿化工程存在的不同,互借互补.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1 南北方城市气候环境差异

园林工程施工的季节性和管理的长期性。南北方城市园林工程有很多不同之处,尤其是绿化园林工程,涉及很多植物的配种,而绿色植物大多季节性强,并且对气候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必定会受到自然条件影响。

南方高温多雨,地表风化和成土作用十分活跃,土壤显红色,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盐基严重淋失,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不高,土地贫瘠。相反,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处温带, 土壤处于弱淋溶状态,呈黑色,地表风化壳在风化成土过程中,一些易溶性物质如氯,硫、钠钾等大部分可被淋洗掉,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但是,因淋溶过程微弱而矿质养分较丰富。

绿化工程中绿化苗木及地被植物栽种就要视工地所在区域,要考虑植物生活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南方在栽种植物时主要防涝,注意高温为主,特别是5---9月多雨,防植物涝害烂根。而北方主要以防干旱为主,冬季防冻和大风。必要的防风和防冻措施。 一般园林绿化工程持续时间较长, 受各种不可预见因素影响较大。在施工期间, 绿化工程虽已进场开始施工, 但由于前期工程还未完成, 造成交叉施工的现象较普遍。经常造成临时停工, 影响施工进度。在树木栽种期间, 要求能保证连续性施工的条件, 但往往受恶劣的天气、自然灾害等意外情况的影响, 造成苗木运到现场而无法种植, 这也严重影响成活率。

2 人文环境因地域产生的差异

园林工程是一项创造环境,改造环境的工程项目,除了大型公园、绿化广场、高速公路、大的社区方面建设的广泛性特点,还有很强的艺术性。对居民生活小区点缀小品、古建等,使景观效果达到更佳。并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现场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创造性的发挥,去实现最佳理念与境界。

因此,就要求根据地理环境设计出合理的景观场所,新颖独特的园林景区是小区人们理想的居住地。园林建造材料的选择上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尽量使用天然材质,不仅能体现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为小区的景色平添几分真实和自然,而且可以大幅降低园林工程的建造成本。我国北方城市的住宅环境强调其四季变化的特点,这是南方做不到的,因为北方有很多具有鲜明季节特色的植物,如乔木、灌木等,一年四季,红、绿、黄,色彩变化很丰富;而南方,更多强调水的特点,如湖面、小溪、小河、甚至点状的池塘,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省多运用乡土植物,植物资源比较丰富, 适合水湿环境、遮阴环境, 干旱环境的地被植物都有野生分布,同时运用花岗岩石和玄武岩石等本地石材,体现出了本地石材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象,建设具有北地方特色的园林绿化景观。

而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带. 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寒冷. 在居住环境园林工程中,充分利用这种气候条件, 结合各种绿化方式, 对居住环境. 江南植物生长茂盛、景观丰富动人,无论是在房型设计, 还是景观的设计建造上,都能使居住者在鸟语花香的氛围中享受生活。如重庆市同样也是大量采用乡土树种,由于建筑环境的土质一般较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大量选用耐瘠薄、生长健壮、病虫害少、管理比较粗放的乡土树种,在普通的绿地上加以点缀,即保证了树木的茂盛生长,又提高了绿化的效率和质量,并显示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3 南北方园林绿化工程管理

园林工程工程管理难度在南北方城市都是存在的,每个园林工程项目都是由若干个分项、分部工程组成,要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加强管理,才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3.1 优化施工队伍,打造建设精品

园林工程精品的产生必定是科学的管理方法、娴熟的施工工艺和优秀的灵感创意的完美结合。建设单位的技术力量是工程质量的保证,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施工质量。因此,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和建立起业务精良、施工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广泛、管理科学的施工队伍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只有这样的施工队伍,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3.2因地制宜,优化设计

根据城市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绿化设计,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集中力量在城市主要路口和繁华街头,营造一批人文景观,结合城市绿化布置有特色的城市雕塑、建筑小品和游憩设施,展现城市的乡土风情,提升城市品位。结合城市居民活动休闲的需要做精做细,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合理配植绿化树种,并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抗旱、节水、易养护的植物。

3.3 采用新技术,运用新材料、新工艺

工程管理人员要多学习科学的施工技术.积极学习和掌握新的工艺及高科技,了解新型材料的应用,结合传统园林的元素,改进施工方法,创造出更多的现代园林精品。

3.4 保证施工质量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8)

作为县级市中规模最大的幼儿园,要如何规划幼儿园的发展目标、落实幼儿园的管理措施?需要怎样的信念和努力去破解难题,来发展完善幼儿园?需要对幼儿园规模与品质协调发展有科学思考,才能不断提高幼儿园品牌的亮度和广度。

一、共同愿景―为规模发展明确方向

愿景是人们为之奋斗并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所有教职工都为之努力与奋斗。一所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一所幼儿园品质的提升,也离不开教师的共同努力,一所幼儿园在规模发展和品质提升中,都要靠所有教师在工作中去实践、反思、去总结、提炼。沃尔特・迪斯尼先生有句名言:“在我做过的所有事情当中,最重要的是把那些为我们工作的人的才能协调在一起,并把这些协调在一起的才能引导向某个目标。”在进行幼儿园改造的过程之前,就组织教师多次讨论研究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多次通过问卷形式征求所有教师的意见,最终形成了所有教职工的共同愿景: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自主发展、规模发展之路。成为规模大、影响广、质量优的知名品牌园。

二、储备人才―为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俗话说:手有余粮心中不慌。要想在规模扩大后时能够高起点,成长快,要从园中寻找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有工作激情和进取心的好苗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首先提供舞台尽显芳姿,使她们在比赛中增强才干,在交流中提升自我;其次是给予机会尽显能力,提供机会让她们参与或主持课题研究、主持教科研活动、带徒帮教等,给她们压担子,让她们不断思考,不断提升自我;第三争取机会让她们参与外出培训等,扩大视野,拓展思维,提升内涵及专业气质。不仅在园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领头羊”。还可以作骨干教师,能够协助园领导迅速打开新局面,成为“生力军”。不断储备优秀人才,不仅为幼儿园规模发展打下基础,也为幼儿园品质的不断提升打下基础,使幼儿园规模发展成为可能,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三、制度管理―为规模发展提供保证

邓小平曾说:“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政策”。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制度是集团化、规模化幼儿园实现统一管理、达到统一要求的必备条件,是保证幼儿园规模不断扩大,品质提升的根本保证。制订制度要符合国家法律、切合本单位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有规模发展目标的幼儿园,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科学制订各项制度。还要通过民主程序依法制订并通过学习、讨论、研究,让全体教职工知晓、理解,成为教职工自觉地行为。有了科学的制度还要严格执行制度,执行落实是制度管理的最关键环节。

根据幼儿园发展快、青年教师多、管理人手少,管理要求高的特点,还设计了量化积分考核机制,从师德师能、常规工作、教研科研、工作实绩、突出贡献等几个方面,制定了全面细致的量化考核细则,对每项工作量化考核。并作为年终考核、选优评优、名师评定等重要依据。通过量化积分考核机制,使教职工明确了目标和责任,使教职工的工作行为有了准则,使幼儿园的各项评比评优更加公平合理,调动了所有教职工的工作激情。

四、保证质量―为品质提升架设桥梁

保证质量是规模发展的根本,也是规模发展的前提,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首先考虑的也是幼儿的质量和办园水平。冯晓霞教授说:幼儿园的质量分为两种,一种是条件质量,另一种是“过程质量”。条件质量不成问题,关键是过程质量。为孩子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这些经验是怎么提供的?过程质量比较难以控制,它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我们既要控制教什么,控制教师怎么教,还要控制幼儿怎么学,既让幼儿对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感到快乐,感到安全、温暖;还要让幼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建立起对教师和同伴的友谊和信任感,能够体验到成功和自信,这样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优质的教育质量是规模化幼儿园所追求的。

五、打造特色―为品质提升增色添彩

我们将以实行小班制教学,营造家庭化、游戏化、艺术化的宽松愉快教育环境,在传统经典文化与现代礼仪文明相结合的园所文化熏陶下,努力打造一流环境、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质量的一流特色品牌幼儿园。

目前以申请省级示范园为目标,在完善教学硬件设施的同时,更注重教育软环境的建设,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办园课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品质,张显特色幼儿园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优势是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并积累而成的,是以幼儿园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作后盾而日益彰显的个性。不是原汁原味的继承,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超越。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9)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029—03

成人高等教育是否有活力,是否具备竞争力,是否能保证教育质量,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在于成人高等教育专业是否有特色,能否以特色见长、以特色取胜。因此,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加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内涵建设、推进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的内涵

所谓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理念、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有人把“特色”引申为三层基本含义: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

首先,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应该是优秀的成教专业,注重教学质量是成教优秀专业的主要支撑点;其次,这个专业应该是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能为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所接纳;最后,成教特色专业要彰显出自身的个性,根据本校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结合不同生源、不同学习形式、不同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建设。这就要求特色专业的建设,应充分分析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分析已有的专业优势,明确专业定位,科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办出优势和特色。

开展成教特色专业建设,从宏观层面上讲,可以引导高校更加重视和加强专业建设,结合已有专业的优势,办出专业特色,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专业协调发展;从微观层面上讲,可以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提高专业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

二、综合性大学成教特色专业的建设原则

(一)重点建设、优先发展的原则

高校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要进行有选择的遴选建设。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摒弃平均主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发展战略,理清学校专业的基本状况,根据专业办学历史、现有条件和发展潜能,集中力量将那些社会需求大、师资队伍结构优良、生源稳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高、专业建设基础厚、发展后劲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作为特色专业来建设。同时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学校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校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二)科学定位、明确特色的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要准确定位,这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要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在本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分析评价外界环境中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就要求在建设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别和人才质量的要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明确专业特色,确定专业建设目标,不断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学校应当把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并将保持特色、强化特色、创新特色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并通过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扶强带弱的目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遴选立项、有建有评的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首先,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和定位出发,加强特色专业的调研论证与立项管理工作。论证内容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从学校的学科门类、办学定位、服务方向和实际条件出发,对专业的社会背景、产业与行业背景、就业形势等深入地、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专业建设规划,对经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审查通过的特色专业采取立项管理、专项经费支持的办法。其次,应建立和完善特色专业建设检查验收制度。对特色专业建设过程及时跟踪检查,对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加以巩固并发扬。这样有建有评,监控管理,保障成果,将特色专业建设落到实处,从而确保特色专业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四)服务社会、以生为本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服务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牢记服务社会的宗旨,明确专业建设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办学水平。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创新办学方式,改革学习形式,努力构建优质教学资源,为创建人人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做贡献。

三、综合性大学成教特色专业的建设内容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制定科学可行的建设方案,并经过专家论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精心组织实施。综合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一方面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定位、特色和多学科综合优势,另一方面应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建设工作。以南京大学为例,自2001年开始大力推进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至今,已有包括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政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等7个专业被遴选为省级成教特色专业,予以重点建设。根据多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南京大学创建了“两大平台、三维融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模式:在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中努力搭建强调知识性、基础性、共享性的“基础平台”和强化专业性、职业性和个体性的“专业平台”;在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三维融合”。南京大学开展了一系列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它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职业发展需求而制定的人才培养具体方案,体现了专业人才特色。成人高等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体现成人教育特点,并致力于提高成教学生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总原则,是组织教学、进行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中要体现应用型、职业性、开放性。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立足应用、兼顾基础。课程设置上侧重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突出能力,由此构建起“两大平台”的课程体系,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又突出了个性培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是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秩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综合性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应该抓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制定政策,采取措施,保证成教特色专业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二是要注重对现有的成教教师的培训教育,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教学水平;三是要多方面、多渠道引进人才,积极引进名师走上成教讲台,同时适当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授课,理论联系实际,拓宽专业视野;四是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对部分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予以返聘,继续发挥老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三)注重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的“细胞工程”,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成人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应该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高水平成人高等教育示范性课程。南京大学在多年的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从2006年至今,先后遴选建设了20门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共有9门课程被遴选为省级成教精品课程予以重点建设,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综合性大学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做好课程教材、自学指导书、教学大纲的选择和编制工作,保障课程的实施。在教材的选取中以适应学生学习需要为主,而不简单选取本科教学层次的教材,体现专业性、职业性,做到科学精神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各专业都为成教学生“量身定做”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材。

(四)加大专业建设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综合性大学在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中要保障专业建设经费,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增加实验室、图书馆、教学仪器设备等建设,合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满足学员学习的硬件要求,保证各教学环节得到较好的落实,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京大学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以来,对于遴选立项的各个建设项目,都专门划拨专项经费资助建设,并要求专业所在院系按1:1比例配套资助,专款专用,以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还为成教学生配备了专用的实验室,并组织教师自制了适合成教学生使用的实验设备,购置了多功能实验箱和仿真器,使学生可以在多功能实验箱上完成多个实验,在仿真器上将自己的实验设计及时进行仿真,检查实验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更改。

(五)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建设

特色专业的建设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配套。一方面,高校要赋予院系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凸显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各院系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构建一支优秀的特色专业管理队伍,配备专职的成教教务员和班主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分工协作,有序管理,保证特色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制度,完善监控机制,建立教学督导组织机构和学生信息员制度,共同监控教学,及时反馈信息。

(六)注重优质教学资源分享建设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建设,开设专业网站,介绍专业建设历史,课程、师资等基本情况,将精品课程和精彩讲座制作成网络课件上网共享,供全体学员学习,不断扩大特色专业的影响力,进一步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为了更好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在“985工程”二期设立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教改项目,该项目构建的资源库管理服务系统支撑平台,实现了“将不同种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分类建设并有机集成;资源集中管理、访问人口途径统一,面向全校各类各级师生开放使用,并便于不同用户群从其后续发展的角度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对于用户、对于资源等服务与管理功能全面,方便学生获得所需学习资源并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服务功能。

四、成教特色专业建设的验收和成果示范

(一)建立健全质量评估和验收制度

建立健全质量评估和验收制度,是创建特色、保持特色的关键。对特色专业建设进行质量评估,对于全面了解特色专业建设的情况、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建设成熟的特色专业,应完善质量评估体系,制定验收标准,严格组织验收,要求特色专业将立项时的建设目标和验收时的情况进行对照验收,保证建设质量,保持建设特色。

(二)探索永葆特色的长效机制

当今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等都较为迅速,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也不会因为一次遴选建设而建成永远的特色专业。因此,应积极探索特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特色专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通过持续建设永葆专业特色,实现特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特色专业示范带动作用

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发挥其示范作用,带动特色专业点之外的其他专业,激发它们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使其发展逐步跟上特色专业的步伐,从而整体提高学校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增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四)探索成人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校内外共享机制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10)

关键词: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绿色施工。

一、项目质量管理概述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带动建筑工程结构的多样性急速发展,在设计方面满足功能实用的同时,给工程施工带来了新的问题。特别是现代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极速涌现,建筑施工管理的技术更新和质量控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一般涉及人员、材料、机械等较大的范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影响建筑成品质量的因素较多,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就显得极其重要。

搞好项目工程质量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质量意识,重视质量管理。树立质量意识是搞好工程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它在项目管理中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要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思想,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优良的工程有利于提高本企业的信誉和竞争能力。管理层是企业的核心,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决定了企业文化。管理层的工程质量意识和工程质量重视程度,往往决定了整个企业对工程质量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因此,企业管理层应该树立质量意识,重视质量管理;

2、加强项目管理人员的技术更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项目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是搞好质量管理的基本条件,它对工程质量具有决定意义。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方法的更新,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要及时更新所掌握的技术水平,特别是bim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日益推广,在项目管理中优越性已经显现出来,并且可以把事后的检查显现为事前的演示,对于质量的控制能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预防。项目管理人员的技术更新在项目工程质量控制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增强项目工人的素质培训。工人是建筑工程的制造者,他们的素质和工作质量直接决定着建筑产品的质量。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建设队伍的素质,加强建设队伍的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建设者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提高建设队伍的工作质量。建设队伍的工作质量是搞好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条件。工程质量是由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和每个人员的工作质量来保证的。只有群策群力,上下一心,提高所有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质量,才能搞好工程质量。

二、项目安全概述

建筑结构形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建筑施工方法的改变和所使用机械设备的的多样性,对项目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新的安全管理技术去应对新增加的各种危险源。同时,现代建筑承包形式和建筑从业人员的变化,使得建筑安全管理同以往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搞好项目工程安全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观念

安全工作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始末,贯穿于工期、质量和技术的任一要素之中,在任何一项要素的组成过程中,若忽视了安全,将极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是一种预防管理,安全事故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过程,事故的发生,严重者将可能影响公司和企业的形象,会给事故当事人造成终身遗憾。因此,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作为工程施工最主要的工作来抓。

2、提高企业领导对建筑安全生产的认识

企业领导对安全工作有高度的认识,对搞好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2.1强化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安全生产领导的安全培训,使之深人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树立起只有做到真正的安全生产,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的思想,从而更加深刻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使之落实到行动中。

2.2切实行使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安全生产与企业资质、安全资质、项目经理资质、工程招投标及企业业绩和领导者的政绩挂钩。

2.3加大对安全事故有关责任者的处罚力度,迫使企业领导者把安全工作真正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做到行动上时时处处重视安全生产。

3、加强施工队伍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安全管理首先是人的管理,要强化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安全业务素质,增强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人的行为,实行规范化作业,杜绝工作凭感觉、靠经验,使施工人员形成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习惯。通过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的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从而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素质。

3.1要重视员工的安全培训工作。培训教育要突出重点,有针对性,防止搞形式走过场,不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为此要做到:抓好骨干的安全培训工作,重点对班组长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和工程项目负责人进行培训。强化生产工人安全工作的技术培训,开展群众性的安全技术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逐步提高员工的技术操作水平。

3.2抓好特殊工种和临时工的安全教育。特殊工种必须经过严格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临时工必须经过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施工现场。用人单位和安全管理部门必须重视临时工的安全教育,提高临时工的安全素质。

3.3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素质,保证施工生产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工序管理,推行超前防范,杜绝施工中的盲目性。

3.4努力营造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文化活动, 采取正面教育和寓教于乐相结合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

三、绿色施工概述

《绿色施工导则》中明确定义:绿色施工就是在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保(节材、节水、节能、节地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是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涉及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运行、设备维修和竣工后施工场地的生态复原等。

搞好项目的绿色施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施工”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及评估体系。为规范引导建筑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应健全发展绿色施工技术的标准支撑体系,建立绿色建筑施工的评估体系。对那些有力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新建或改建的建设项目,给予经济奖励或使其得到更多的建筑工程等优惠措施。

2、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针对目前全社会还没有广泛形成对绿色施工的基本认识和主动意识,应进一步加强对公众的绿色施工意识,挖掘民众对绿色施工的积极性,使其充分认识到绿色施工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绿色推动机制。尤其应对建筑工人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宣传和培训,强化对承包商的宣传教育,开展绿色施工检查评比活动,推动示范性绿色施工项目及施工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3、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施科学管理。企业管理水平低是导致当前我国绿色施工推行进度缓慢、绿色施工经济性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首先,企业应该认识到,绿色施工决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为了社会公众利益、不仅仅在于为了环境保护,实际上它也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投资、质量、进度目标密切联系在一起,密切关系到施工企业自身的发展。除此,企业不仅要从意识上入手,更要注重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绿色施工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4、减少环境污染,实施节能降耗。绿色施工强调绿色环保意识,不断采取改进设计、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在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成本、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废弃物,尽量减少混凝土、砂浆、砖、瓦、砂、石等固体建筑垃圾。尊重基地环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地方文脉,采用现代化的隔离防护设备,实施封闭式施工,减少或者避免减少粉尘、噪声、光、污水等直接对环境或人员的污染,以减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5、可回收资源的利用。对已经形成的固体建筑垃圾,通过改善管理、分类,并加以回收循环利用和再加工综合利用等措施来实施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考虑如在施工现场建立废物回收系统,既可降低企业运输或填埋垃圾的费用,同时还可通过再回收或重复利用施工材料以减少其消耗量。,

6、节约资源。建设项目一般要耗用大量材料、能源和水资源。绿色施工以确保建筑物在投入使用后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为前提,以提高工程质量、保持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为目标,对节材、节水、节能、节地赋以实质性的措施。如利用施工废水或雨水等来减少施工期用水量;增加摊销材料的周转次数;建立专人负责的用电岗位责任制,安装节能灯具,采用节能施工机械节约电能等。

工程质量管理特色篇(11)

绿色建筑与其他的建筑存在着许多的区别,所以,有些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中是不适用的,需要对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进,进一步的加强项目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一、绿色建筑项目的特征与意义

1绿色建筑项目的特征。绿色建筑的特征主要有:建筑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强调环境保护的原则;与传统的建筑的耗能相比,显著的降低了耗能标准;绿色建筑通常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地理与气候特征,采用因地制宜的手段进行建筑,所以这种建筑模式是没有固定的规则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绿色建筑能够有效的利用当地的所有条件,并且将所有的条件进行连通。

2绿色建筑项目的意义。进行绿色建筑项目的意义在于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创造清新、舒适的环境,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健康、舒适的运动环境。这在应对我国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与疾病威胁等方面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其次是绿色建筑中处处都能够体现环保的理念,将环保的理念应用在建筑物的建筑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很大程度的保护环境、减少浪费、减轻生态压力节约资源,这在应对以往人们在建筑工程中造成的浪费资源和对环境造成的重大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途径;绿色建筑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应用在建筑的所有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将建筑充分的和人与自然合理的链接起来,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发挥到极致,最终实现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与企业经济三者的共同协调的发展。

二、绿色建筑项目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正在逐年的增加中,人们相当的热衷于绿色建筑的建造,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绿色建筑工程上投资。

(1)人们已经不再仅仅只对单个建筑物的质量进行关注,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整个小区的环境中,在关注整个建筑物安全架构、建筑材料的耐久程度与价格的同时,还关注整个小区范围内的绿色建筑、植被种植以及空气质量等。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完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当中,例如原来没有的气、网、点滴等结构的需求现在也在日益的增加当中,还有人们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因素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中。

(2)绿色施工材料的应用.开发商通过引入绿色健康的地毯、地板、建筑用砖、漆料等材料,并将其充分的应用到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感觉到绿色工程的存在。

(3)在施工过程中重视环境问题。当前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噪音、粉尘与建筑垃圾,对环境和周围人群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不重视材料的应用,导致材料水电的浪费。

三、绿色建筑项目中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绿色建筑的建造需要从施工和设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笔者的实践考察与参考相关的资料,得出我国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1)CM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CM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一般应用的只有CM管理模式和风险CM管理模式这两种。为了你能够满足客户在绿色等级方面的要求,开发商应该协调好成本、质量与工期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在这种绿色建筑项目的时候,应该采取CM管理模式。开发商通过对绿色要求进行专门的咨询,完成对绿色材料的分解周期的了解,当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够的时候,应该把绿色建筑方面的工作交给CM经理,同时应该明确各个方面的责任与义务,方便以后的工作进行。

无论是应用CM管理模式还风险CM管理模式,CM经理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管理和帮助工作。当绿色建筑工程完结时,开发商可以应用自己和绿色咨询机构进行合同签订、通过CM经理和绿色咨询机构进行合同签订这两种方法,完成绿色咨询机构对绿色建筑方面的要求。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签订合同,绿色咨询的工作都需要完整健康的完成。

(2)EPC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设计―采购―建造管理模式简称EPC,这种模式根据承包合同岁制定的总价格或者是可变动价格方法,通过工程公司全权承担建筑工程项目的经费、质量、进度以及管理等,按照合同的要求按时的完成工程,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设计―采购―建造各个阶段的互相融合,从而提高工程建筑效率,降低资金投入。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风险很大程度上市由承包商承担的,因此为了减少开发商和管理承包商两者的风险,绿色建筑项目一般在基础工程层面进行设计,承包商应该在主要建筑技术以及设备都确定的情况下承包。在工程承包商对工程进行完全承包后,总工程承包商承担工程主体的设计,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总承包商也也可以将部分设计任务分担出去,,所有分担出去的设计任务的责任全部由总承包商独自承担,开发商和分包商不签订直接的合作协议。

(3)PMC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项目管理承包简称PMC,主要表现为将工程的整体计划、招标、工程设计、施工、材料购买等所有方面统一的交予项目管理承包商。这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将绿色建筑的所有项目以及管理等全权的交予了管理承包商,所以管理承包商就承担了负责了项目的管理和协商工作,绿色工程管理方面的质量、目的、成本等众多的方面都由项目管理商承担。这种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往往具有一致性。PMC管理模式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管理,一种就是开发商直接通过相应的渠道,寻找相关的绿色咨询机构进行管理,并且跟此咨询机构进行合同签订;第二种就是直接将责任全权的交予项目管理承包商。如果承包商具有绿色建筑方面的实力与材料,就可以完全的通过自己为绿色建筑的服务提供咨询,反之,则通过相关的绿色咨询机构来提供服务。无论这两者中的哪一个,PMC管理者在绿色建筑中的管理责任是不能够推脱的。

四、结语

绿色建筑项目是将生态环保应用在建筑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其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业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为我国的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提供方便。因此,在对绿色建筑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环保作为基础,合理的将目标的实现和工程进度、资金投入和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建造高质量、安全、环保等满足现代人要求的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