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4 10:41:57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篇(1)

对南京市设有儿科的36家医疗机构儿科医疗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儿科病床总数、医生总数及职称、护士总数及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总数。资料来源于南京市卫生监督所医疗机构监督档案。

1.2调查方法

运用调查问卷和查阅卫生统计年鉴等方法。调查问卷设计分为两部分:一是被调查医院的基本资料,包括医院的类别、等级、所在区县等;二是被调查医院的儿科医疗资源情况,包括儿科病床数、医生总数及职称、护士总数。再通过查阅南京卫生年鉴,了解南京市儿科资源纵向发展状况。

1.3统计学处理

对所获取的相关数据用Excel软件按医疗机构的类型、等级、性质、区域等统计指标分别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用表格进行相关描述。

2结果

2.1医疗机构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36家医疗机构中,公立医疗机构26家,民营医疗机构7家,其他性质医疗机构3家。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分别为9、19、8家。

2.2南京市儿科医疗资源总量情况

2.2.1总量纵向发展情况

医疗资源包括人、财、物。查阅南京卫生年鉴,1991年至2001年间,南京市只有1家儿童医院,2002年增设了1家,迄今为止共有2家;2001年南京市儿童医院的病床数为420张,2010年增至1020张,10年只增加床位600张;儿科卫生技术人员数2002年为1012人,2010年增至1511人,8年增加139人。统计资料显示南京市儿科医疗资源总体增长缓慢。

2.2.2总量横向情况

南京市目前约有儿科病床1668张、医生682人(其中高级职称247人,中级职称194人)、护士1051人。

2.3南京市儿科医疗资源配置情况

2.3.1不同类型医院间的配置

儿科医疗资源包括优质儿科人才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儿童专科医院,尤其是62%的高级职称儿科人才集中在儿童专科医院,其余分布在综合性医疗机构。

2.3.2不同级别医院间的配置

75%左右的儿科资源都集中在三级医院,20%左右分布在二级医院,一级医院拥有不到5%。

2.3.3不同性质医院间的配置

赢利性医疗机构拥有的儿科资源少,竞争能力不强。90%以上的儿科资源包括优质资源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本次调查的36家医疗机构中,民营医疗机构8家,占22%,但拥有的儿科资源不到10%。

2.3.4不同区域间的配置

75%以上的儿科医疗资源包括优质的资源集中在城区,郊区只拥有15%左右,而高淳、溧水县两县拥有量不到10%。

3讨论

3.1南京市儿科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

3.1.1总量不足

调查显示南京市儿科病床1668张、医生682人。儿科发展的根本是儿科人才的发展,在儿科医疗资源中,最重要的是儿科人才。2009年南京市儿童人口数为81万,每千名儿童只有儿科医生0.8419名,远低于同期南京市医师比例2.63名•(千人)-1的平均水平。而且南京市的儿科医疗资源除了满足南京本地儿童需求,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治疗周边地区转来的危重患儿。由此可见南京市儿科医疗资源短缺,总量不足。

3.1.2儿科资源向城区、公立高层次医疗机构集中

调查显示南京市75%以上的儿科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区,90%以上的儿科资源包括优质资源集中在公立医疗机构,75%集中在三级医院。儿科医疗资源呈现向城区、高层次公立医疗机构集中的状态。这一结论与朱铭杰等南京市医疗资源分布呈现向城区、高层次医疗机构集中的研究结果一致。

3.2南京市儿科医疗资源不足原因分析

3.2.1医学院校撤销儿科专业,儿科人才培养机制缺乏

调查显示南京市儿科医师总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儿科医师培养机制。1998年教育部调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儿科作为调整专业从1999年起陆续停止招生。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会长朱宗涵指出,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培养机制没有建立,事实上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

3.2.2医疗机构注重经济效益,不重视儿科发展

儿科与成人科室相比“风险高、工作累、收入低”。公立医院药品、检查收入是医院收入的最大来源,而儿科用药量小、检查项目少,“投入大、收益少、压力大”是医院发展儿科兴趣不大的主要原因,同时超负荷的工作与不成比例的收入使儿科人才大量流失。

3.2.3儿科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

合理的资源配置应首先满足初级医疗保健及常见病的诊治,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形。而南京市儿科医疗资源分布呈现向儿童专科医院、公立医院和城区集中状态,资源配置结构倒置,主要原因为财政投入不足且向基层投入少。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对非赢利性医疗机构的补贴达到70%,发展中国家为40%,而我国大部分省市比例竟不足10%。2005年南京市政府财政投入占医疗机构总收入的比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为12.4%、6.7%。

3.3对策建议

3.3.1建立儿科人才培养机制

建议恢复医学院校儿科专业设置,从源头解决儿科人才短缺。同时加强基层儿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规范化培训、进修学习、远程教育、城乡对口支援等形式提高诊疗水平。出台必要的政策及措施,增加儿科医生编制、不以经济效益作为考核指标、放宽基层医师职称晋升条件等吸引更多人才从事儿科工作。

3.3.2合理有效配置儿科医疗资源

将儿科建设列入医疗卫生发展规划,合理有效配置医疗资源,达到优化资源结构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目标。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设立儿科且床位规模应与医疗机构级别相符,对新增儿科床位给予财政补助。完善考核机制,对取消儿科或床位数不达标的医院年度考核评为不合格。鼓励医院依托重点专科特色开展相应儿科诊疗。县级医院在构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我国基层三级医疗服务网的龙头。应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儿科建设,建立县级儿童医疗中心,减少患儿异地转诊。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篇(2)

2009年至2011年,上海市儿科门急诊人次增长18%,出院人数增长了26%。全市儿科病床使用率为104%,4家儿童专科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111%。

建设情况

2001年至2010年,申康中心完成了4家儿童专科医院的6个基建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36300m2,总投资16亿元,其中政府投入9.8亿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完成了整体迁建,其原来位于市中心区,现在迁到了闵行区,整个新院区占地200亩,建筑面积83000m2,床位达到700张,投资为6.7亿元左右,政府投入占65%。

上海市儿童医院新院是择地扩建项目,建筑面积72000m2,总投资4.4亿元,其中政府投入3亿元,该院老院区位于市中心,异地扩建后可以增加550张床位。

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是一家非常有特色的医院,1998年开业,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持续进行了扩建。包括一个心脏中心,建筑面积为10000 m2;血液肿瘤中心、后勤保障楼和地下停车库在“十一五”期间开始建设,目前仍在建设中,建筑面积为25140m2,总投资1.5亿元;在“十二五”期间,医疗综合楼已经立项,目前正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该项目建筑面积为58427m2,总投资3.7亿元。

新华医院是综合医院,但儿科是其特色。“十五”期间,对其儿科门急诊、地下车库进行了改扩建,建筑面积为26400m2,总投资将近1.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占55%;小儿外科临床医学中心楼在“十一五”期间立项,现在建设中,建筑面积17920 m2,总投资1.2亿元,政府投入占52%;“十二五”期间,正在申报儿科综合楼项目,建筑面积初定54060m2,总投资约为4.6亿元。

经过一系列的儿童专科医院建设,目前上海市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这四个区域分别各有一所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儿科医疗服务网络。

经验总结

总结10年来上海市在儿童专科医院建设方面的经验,主要有以下6点:

一是规划领先,一定要在全市的层面上对整个儿科医学资源的配置做好规划,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二是根据上海人口现状及发展的可能,将儿科医疗资源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新建、迁建或者异地扩建等来实现。

三是政府要保证投入。

四是基本建设和学科建设同步,不断提升服务能力。通过基建,硬件设施得到提升,软件尤其是人才建设和学科队伍的建设也要跟上。

五是鼓励特色。上海的四家儿童专科医院各有特色,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尽量把它们的特色扩大,以临床医学中心为例,凡是有临床医学中心的,都给予单独立项。在建设规划时,我们预留发展空间,适应将来儿科医学发展的需要。

六是在医院建设和发展当中,要加强引导和监管。医院建设不是一个盲目无序的过程,需要进行规划、设置目标,要控制投资、控制规模,对工程质量严格监管。

存在的问题

*儿科医师缺乏,病床数不断减少

上海目前拥有儿科医师1994人,大约每1000个儿童有一位儿科医生。但是设置儿科的医院有所减少,有些二级、三级医院的儿科门诊或病房已关闭,儿科的病床数亦在减少,以前每万人床位数大约为1.89张,现在已经降到了1.51张。

*患者大量集中在4家儿童专科医院,服务质量难以提高

上海市的儿科门诊量主要集中在四家儿童专科医院,占到了全市儿科门诊总量的50%。

目前,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的服务能力不够信任。对综合医院的儿科来说,其基本是通科,面对儿科医学专业逐渐细分、形成亚专业的发展趋势,普通百姓反而认为其儿科专业性不强、水平不高,不愿意来就诊;另一方面,综合医院儿科的通科定位也导致其医师的事业归属感不强,发展受限。

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儿科患者集中在少数的几家专科医院里,无论门诊还是病房,环境拥挤,医师和护士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势必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建议

*建设标准,宜适当提高

根据儿童专科医院的诊疗特点、现实状况以及其专科化发展的趋势,我们认为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标准应适当提高。

目前,上海市的儿童专科医院的建设标准是按床位确定的,综合医院平均每床建设面积是120m2,儿童医院是110m2。然而,儿童专科医院所面对的环境状况实际上比综合医院更为复杂。儿童专科医院的很多患者都会有好几个家长陪同就诊,医院的门诊业务量远大于病房的业务量,新生儿、低龄儿患病的比例远高于大龄儿,因此儿童医院需要更加宽敞合适的环境、更加便捷的流程。

*功能分区,应扩大门急诊的面积占比

基于儿科患者中门急诊患者的比例大于住院患者,复杂病儿的占比相对较低;儿童专科医院的手术患者中大约有60%~80%可以采用日间手术;患常见病、多发病的儿童往往不去社区医院,而是直接到儿童专科医院就诊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扩大门急诊的面积占比,而不是单纯仿照成人医院的标准,把病房建设得很大。在儿童专科医院当中,门急诊和病房的面积占比应该得到调整。

*流程设置,要重视全科门诊的设置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篇(3)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2-0019-03

The role of improving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 center under the mode of medical consortium

LI Xin1, DU Zhaohui1, FANG Weimin2(1.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2, China; 2. People’s Hospital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1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teaching work for improving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through the medical consortium platform in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ethods: Since 2013, experts from the general hospitals in medical consortium and senior pediatrician in the center have been invited as the teachers to retrain 11 general practitioners after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resident doctors for improving their pediatric technical skills.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entered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o work for 2 working days a week, and the “1+1” mode used was that a pediatrician and general practitioner worked in pair for 3 months. After training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the Center, they followed the experts to carry out the pediatrics teaching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for a half day for 3 months. GP clinic ability of the trainees and the teaching specialists were assessed when the training expired. Results: After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entered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o work, the number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rose from 30 to nearly 200 visits every mont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of GP self-assessment and specialist assessment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promotion. Conclusion: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under the medical consortium mode is worthy of being popularized and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regional medical consortium; general practitioner;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

区域医疗联合体也称作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即以高等级医疗机构为主体,联合区域内若干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的综合实力来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与完善,其宗旨和发展目标在于打造“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1],在医联体中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医疗和社会关怀在内的日常初级卫生保健[2]。2012年,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浦东二、三级综合医院建立了医联体模式,开展医疗合作,患者通过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建立的绿色通道网络逐步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3]。

近年来,区域医联体开展的医疗合作主要为成人内科疾病诊疗、预防和慢性病管理等,但很少在专科、尤其是儿科诊疗方面开展合作,原因主要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不具备胜任儿科岗位的能力。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中心)设置了儿科及儿童保健门诊,配有儿科和儿童保健医生各1名,儿科门诊就诊月均量为800人次,疾病高发期单日门诊量近100人次,其医疗资源明显无法满足本区域内儿童诊疗所需。

根据国外经验,无论在全科起步阶段或成熟阶段,全科医学教育都离不开专科医师的作用[4]。因此,自2013年以来,中心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11名全科医生(简称规培全科医生)开展了儿科技能再培训,聘请医联体内综合医院专家对规培全科医生进行了儿科带教。培训分儿科专科医生和儿科专家门诊带教2个阶段,规培全科医生分批进入中心儿科轮转,每次培训1~2名全科医生,轮转后进入儿科专家带教模式。儿科技能培训后,全科医生在全科或儿科门诊进行接诊。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接受带教的学员为中心接受5+3的11名规培医生,即先接受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再接受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

1.2 方法

1.2.1 门诊教学

规培全科医生每周2个工作日进入儿科门诊工作,按照时间分批次将中心内11名全科医生送至儿科门诊进行培训,采用“1+1”模式即儿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结对坐诊的方式进行。第1个月由全科医生协助儿科医生诊治患儿,1个月之后由全科医生主诊、儿科医生协助诊治,全科医生遇到问题及时提问,专科医生回复和进行协助诊疗,带教时间为期3个月。

全科医生经过中心儿科门诊培训后,按照时间分批次跟随三级医院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的儿科专家在中心开展每周半天的儿科门诊教学,采用“1+1+1”即1名儿科专家、1名儿科医生和1名全科医生的合作工作模式。专家门诊限诊15人,以全科医生为主处理儿科患者,儿科医生和专家从旁协助。门诊结束后坐诊医生共同讨论病例,专家进行点评和讲解本次门诊所诊治疾病的相关专业知识,带教时间为期3个月。

1.2.2 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教学

中心除采取传统门诊带教方式外,还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PBL)。在这种“1+1+1”的教学平台中,专家引导全科医生提出符合临床逻辑的问题,讲解总结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方法[5]。

1.2.3 标准化患者教学

从事儿科工作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医学沟通能力,中心引进标准化患者教学模式,由所有全科医生共同探讨儿科诊疗中常见的医患沟通问题,避免因沟通不畅引起的医患矛盾。

1.2.4 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评估

中心与中山医院全科医疗系开展全科教学模式时,为评估教学成效,制订了全科医生门诊能力评估表。儿科轮转时为评估医生的儿科技能学习效果,轮转前、后由全科医生进行自评,同时由专科医生对轮转医生分别进行评估。

2 结果

全科医生经过儿科技能培训后,开始在全科门诊或/和儿科门诊接诊儿科患者,2014年中心全科医生开始介入儿科门诊工作,儿童诊治数量从最初每月30人次上升到近200人次。由此可见,在医联体模式下开展儿科技能培训带教有利于提升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培养合格全科医生。

2.1 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得到提升

全科医生介入儿科诊疗后,利于建立儿科、儿童保健及全科医生儿童医疗服务团队,扩大服务范围并保证服务质量。培训前、后的儿科门诊接诊能力评估表分数也有所提升,评估表采用9分制,1~3分为有待改进,4~6分为合格,7~9分为优秀(表1)。

评分结果表明,全科医生自评和专科医生评估的接诊技能都有了不同程度提升,病史采集全面性、复诊时间选择、药物选择和剂量计算等方面提升最快;但在安抚家长情绪、获得儿童配合度、咽部体检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2.2 利于分级诊疗制度建立

专家带来了儿科诊疗方面的最新进展,更新了儿科和全科医生知识体系,使具有同种健康问题及需求的患者在医联体内得到相同质量的医疗服务[6],推动医联体内服务体系下儿科诊疗的同质化,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进行诊治,疑难杂症及急症在专科医院诊治有利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全科医生将成为儿科接诊量最大的一线工作人员[7],能更好地实现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8]。

2.3 利于培养合格全科医生

专家进入社区带教使专家与全科医生有机会在同一平台共同工作,专家能更深入地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培养全科医生更加有的放矢,以满足社区医疗的发展和需求[9]。

3 讨论

儿科诊疗技能培训中,笔者也发现了不少有待改进的方面,包括医师对待培训的态度、带教师资的匮乏和需建立长期培训政策及标准等等。

3.1 部分全科医生对儿科技能培训持消极态度

儿童疾病变化快、诊治儿科患者费时费力、经济收入与工作付出不成比例等综合原因,导致部分全科医生对培训持消极态度。

3.2 带教师资不足

随着儿科医学的发展,其分科也越来越细,而对社区儿童出现的生长发育、心理问题、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等疾病,需要多专科专家深入社区,分时段进行带教,无形中增加了专家带教时间安排和衔接上的难度;传统儿科医生培养侧重于小儿内科学,专科医生则欠缺相关的全科理论,只着重于疾病本身,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儿科全科医生[10]。

3.3 开展儿科诊疗服务建议

开展专科技能培训需要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共同协商符合长期运作的政策和标准,三级医院需对各专科专家的带教工作进行时间上的统一协调,同时对在社区开展教学门诊的专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只有完善的政策和标准才能促进三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开展专科技能培训;社区专科医生应有机会到三级医院全科医学科室进行进修学习,带教时才能具有更好的全科思维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制订相应的薪资奖励机制,保障全科医生承担专科工作时获得合理报酬;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在未来医疗体系中将承担基本医疗重任,全科医生临床技能的不断提高也是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保证,因此在医联体模式下开展全科医生专科培训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闻有成. 区域医疗联合体啃下“看病难”硬骨头[N]. 经济参考报, 2012-12-14(7).

[2] 陶然, 吴华章. 国外医疗联合体模式研究概述[J]. 国外医学: 卫生经济分册, 2015, 32(3): 97-110.

[3] Lakhani M, Baker M. Good general practitioners will continue to be essential[J]. BMJ, 2006, 332(7532): 41-43.

[4] Harrison J, Harrison CE. Developing a model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provision in primary care[J]. Int J Occup Med Environ Health, 2002, 15(2): 185-192.

[5] 郭林杰, 吴浩, 唐承薇. PBL教学方式探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4, 31(3):215.

[6] 赖伟, 许海风, 万文. 论中长期医疗改革重要任务: 推进医疗同质化[J]. 中国医院管理, 2015, 35(6): 1-3.

[7] 苏苗赏, 徐漫欢, 张海邻, 等. 香港与内地儿科医学教育模式的比较及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 (6): 44-45.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篇(4)

为了解《临翔区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5岁以下儿童率指标的完成情况、儿童死亡率的动态变化及原因,找出围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从而提高儿童保健质量,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现将临翔区2001~201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依据卫生部妇幼卫生司1991年下发的《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及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由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收集、整理及审核上报的辖区范围内2001年~2010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年报资料,包括本地户口及居住1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同时,还收集《云南省2010年妇幼卫生工作主要指标汇编》中临沧市及云南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相关信息。

方法:采用生态学分析方法对辖区范围内2001~2010年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指标包括年龄别死亡率、死因顺位、死亡前就医情况。

统计学处理:对历年来的年报资料死亡率与构成比的描述、X2检验、X2趋势性检验。

结 果

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2001~2010年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18.57‰,其中婴儿死亡率下降了14.84‰,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了9.39‰,经趋势性X2检验,5岁以下儿童的年龄别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经X2检验,2010年临翔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分别低于临沧市(19.31‰)及云南省(15.31‰)水平。见表1。

死因顺位分析:在431例死亡婴儿中,共调查到339例婴儿的死因,主要死因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等,其他原因死亡27例(6.26%);而1~4岁儿童死亡110例,调查了99例的死因,主要死因为意外及肺炎。见表2。

死前就医情况及死亡地点分布:有40.5%的儿童死前未就医,死亡地点主要是在家中;死前就医主要在村卫生室及县级医院。在就医途中死亡的比例仅7.02%。见表3和表4。

讨 论

10年来,临翔区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不仅实现了《临翔区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终期目标,而且低于全市及全省的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实施了“降消”项目、新农合政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项目,政府加大了对妇幼保健的投入,改善了产、儿科的急救条件,规范了产、儿科的各种医疗抢救常规。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工作重点是降低新生儿死亡。但调查表明婴儿的死因顺位依次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腹泻、先天异常和营养性疾病等,提示围产期保健仍是我区的薄弱环节,今后工作的重点应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培训,提高产儿科的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早产的发生。

5岁以下儿童死前的医疗卫生利用调查显示:多数家庭在儿童死前发生了就医行为,就医地点主要在村卫生室及县级医院;死亡地点主要是在家中,在就医途中死亡的比例较低,提示我区的儿童保健网络相对健全,但村医的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建议:①重点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和新生儿疾病诊治的培训:对各级医疗单位产科、儿科医师加强有效培训,重点是围产期与新生儿期保健。产时必须详细观察产程,提高产科质量,加强产儿科合作,改善产科抢救措施,加强新生儿插管技术、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喂养护理保健常规等。②多部门协作加强儿童先天性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在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的先天性疾病占有较高的比重[1],不仅需要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重视母孕期营养,加大孕妇保健知识宣传培训,普及遗传优生知识等一系列医疗,而且需要得到政府、妇联、民政、财政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③加强基层儿童系统管理:调查发现5岁以下儿童死因漏报率较高,应加强基层儿童系统管理,尤其是切实加强新生儿访视,并进行ARI和腹泻的预防及监测[2],降低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把高危儿、体弱儿在最基层的专案管理起来,提高高危孕产妇及高危儿管理率,识别处理好围产儿异常的诊治、筛查和及时转诊工作。④预防意外事故发生:溺水、交通意外等是1~4岁儿童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加强家庭健康教育及安全教育,使家长识别生活中的有害习惯及行为对儿童产生的危害,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建立农村托儿机构或组织农忙临时托儿站,预防意外发生。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篇(5)

针对娄底地区新生儿医疗市场的需求,我们在XX年在全市各大医院中率先建立了风险大、责任性强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几年来治愈了各种新生儿早产儿重症疑难病例数千例,特别是在超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的救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曾成功救治的一位孕期只有26周,体重仅850克的早产儿是目前娄底市救治体重最轻、孕期最短的早产儿。我们还成功抢救一例呼吸停止40个小时的新生儿,为我市重症患儿的救治工作再创奇迹。从20**年至现在新生儿危重病人抢救数百例,抢救治愈率高达95%以上,新生儿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如此之高是全市唯一的一家医院,标志着我市在新生儿抢救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年11月份,我参加了湖南省第一期小儿脑瘫康复诊断治疗学习班,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无数的小儿脑瘫的患儿不能说话及站立行走,病人终生痛苦,成为社会和家庭沉重的负担,对我震动很大,我当时想为什么不能够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患儿变成一个完全健康的小孩呢?给社会和家庭减轻负担,带来幸福。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儿科发展的空间。凭着责任感和这个难得的机遇,我从学习班归来后,立即组织儿科的医务人员开展了这一科研项目的探索,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开展了以《高危儿的随访与超早期诊治脑瘫》为课题的研究,从出生日至3个月的小儿,我们开始随访、诊断与治疗。这个新项目的开展已成功治愈了1000多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为孩子赢得了健康的生命,为患儿家庭驱散了忧愁的愁云,也为社会减轻了负担,也为科室拓宽病源,提高了“两个效益”。20**年这一成果获得了娄底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于同年11月在新宁山山举行,并在全市推广应用。20**年10月18日创建了娄底市唯一的一家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心,超早期诊断治疗脑瘫填补了我市在该领域的空白,其康复的效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目前这一科研项目又作为湖南省唯一的科学进步奖入选国家卫生部宋庆龄儿科医学奖基金奖的评审中。

二、加强横向联系,扩大行业影响

从20XX年开始至今,我们科室与上级医院如省儿童医院、湘雅附一、附二、附三及省人民医院建立了良好的业务联系渠道,并与下级的市县以及镇区医院建立较为广泛的横向联系,充分利用多渠道、多种方式建立业务联系,互相取长补短。几年来我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下级医院进行讲课、会诊,为他们提高诊疗水平,排忧解难,不收取任何报酬,树立科室和医生良好的形象。坚持接诊转入我科住院的危重患儿,在转运病儿时,不管什么时间接到电话,我们都坚持及时出诊,不仅免收出诊费用,还减免出车费用,减轻病人负担。对下级医院转诊的患儿,我们精心治疗,细心护理,使其尽快康复。这些措施的实施,得到了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和患儿家属的一致好评,儿科每年的病人数不断上升,住院患儿每年达2000多人次,床位使用率在100%以上。而且不少的病儿都是县市区和乡镇医院转送我科的。

三、爱岗敬业,团结进取,一心一意为了科室的发展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篇(6)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41-01

基金项目:2012年池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课题

“看病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并且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医患关系的紧张、群众的抱怨、政府的焦虑等,而以儿童“看病难”尤为突出[1-2]。近年来,关于看病难的报道较多,而关于儿童看病难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儿童看病难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

通过对安徽省某市儿科医疗资源状况和140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了解该市儿科医疗资资源现状和需求,为制定儿童医疗保健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安徽省某市辖区内所有市、县区、乡镇医疗保健机构及私立医院和140名儿童家长。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医疗机构儿科资源调查采用自编的医疗机构儿科资源调查表,内容包括儿科医护人员人数、年儿科门诊和住院人数、床位数等,对该市所有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

儿童看病现状及需求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就医情况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40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年龄、最近一年儿童患病就医频率、选择就医医院的首要标准、就医场所、儿童有无参加医疗保险、药品价格和儿童医疗费用有无降低、有无感到儿童看病难、造成儿童看病难主要原因等。采用一对一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束后调查员逐一核对答卷的每个项目,发现有填写遗漏或存在逻辑错误,即时补充和纠正。

1.3 统计分析: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用SPSS 13.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 果

2.1 儿科医疗资源现状:2012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94家。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9家,社区中心(站)40个,乡镇卫生院59家,民营医院18家。各类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6400人。其中,专职儿科医生45人,占2.00%;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占22.22%;该市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505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818张,而儿科住院病床数290张,占6.01%。儿科医生床位配置比为:0.16:1。

2.2 儿童就医状况及需求调查:

2.2.1 儿童就医状况:140名儿童在近一年生病3次以上的占35.7%。有44.3%的调查对象选择去县级及以上医院就医,20%的自己买药吃。去基层医疗单位、私人诊所的分别占17.1%和18.6%。72.9%的调查对象将医生水平作为择院的首要标准。

2.2.2 调查对象儿童看病难看病贵状况及其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的主观感受:

140名接受调查的儿童家长中,一半以上的家长(61.4%)认为儿童看病既难又贵,仅有8.6%的儿童家长认为儿童看病不难也不贵;造成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中,排名前3位的

是医疗水平低,儿科医生、专家少,没有大型儿童医院或妇婴保健院和挂号难、候诊时间长、流程复杂;认为药品贵是造成看病贵的主要原因的占27.1%,认为检查费高是造成儿童看病贵的主要原因的占21.4%;本次研究发现,仅有4.3%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儿童药品价格降低,仅有10%的儿童家长认为医改后儿童看病费用降低。

3 讨 论

全国目前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至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比例约为0.259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该市比例仅为0.2个儿科医师/千儿童。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4818张,而儿科住院病床数290张,占6.02%,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6.9%)。全市2012年度活产新生儿15208人,出生率9.72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35.7%的儿童近一年来生病在3次及以上,42.9%的儿童近一年生病1~2次,其就诊量远超过目前该市儿科医护人员的服务能力。提示该市儿科医疗资源严重匮乏,亟须加强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和增加儿科门诊、床位及相关检查设备等硬件的配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91.4%的调查对象认为儿童看病难或贵,明显高于宗健阳等[3]人对苏州200名就诊儿童家长看病难看病贵研究的率(71.0%),可能因为该市与苏州相比,经济落后,部分患儿处于山区交通不便,儿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等,儿童看病难和看病贵显得更为突出。

在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中,分别有32.9%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水平低,儿科医生、专家少和没有大型儿童医院或妇婴保健院两者为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说明存在着儿童家长对儿童医疗服务需求与现有的儿科医疗资源匮乏的矛盾,同时表明加强该市儿科医疗资源建设是解决儿童看病难主要措施之一。全国范围内儿科人才稀缺且难以引进现象较普遍 [4]。该市作为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2012~2013年全市儿科医护人员离职或转至其他岗位7人,其中医师5人,占儿科医师总数占8.88%,从某一方面揭示了儿科医疗环境形势的严峻。

在儿童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中,选择药品贵的占首位(27.1%),进一步调查发现,95.7%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药品价格没有降低或降幅不大,90.0%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儿童看病费用没有降低或降幅不大,提示医改后药品价格虚高现象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儿童医保服务尚不完善[5],在医保报销方面患儿享受的报销比例不大,特别是新生儿患者很多情况下未列入报销范围,一部分药物如固尔苏(猪肺磷脂),无论国产还是进口药品价格均居高不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医院存在着“逐利性”以及由于医疗环境形势的严峻所致医生保护性的过度医疗、医疗场所流程的不合理等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以上情况表明,有效控制药品价格及防止过度医疗是解决儿童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艳萍. “儿童看病难”跻身“看病难”、“看名医难”社会民生问题行列 儿科发展令人堪忧 完善基层医院儿科呼声最劲[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6:4-5.

[2] 吕诺, 朱旭, 贾钊. 医院“逐客令”折射儿童看病难[N]. 新华每日电讯,2012-06-02004.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篇(7)

【摘 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全社会对儿童保健越来越重视,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己经得到了认可。新的儿童保健工作模式由过去传统的儿童保健“四病防治”工作发展为目前服务内容更为广泛的局面。然而回顾汾阳市近两年来儿童保健工作的有关资料,对照年度工作目标及考核细则逐项对照、分析。发现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需求程度较高,而基层儿童保健医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年龄结构偏大,同时受特定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儿童三级保健“网底”工作不力、功能薄弱。重视儿童身体保健及心理保健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扩充新的工作内容,开展新业务,建立专业的适合当地经济文化水平的儿童保健服务机构迫在眉睫。

【关键词】 儿童保健 现状 需求 模式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儿童保健工作应该始终贯穿其中,在儿童发育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中,将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的儿童保健模式打破了以往单纯的称称量量以及打预防针等简单工作,而成为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年轻边缘性学科。

然而我们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各级各类医院及社区服务站的儿童保健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很好的对下一代进行儿童保健服务,不利于当地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汾阳市各级医院所开展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了调查,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医院及社区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现状,并对汾阳市城区及农村0~14 岁儿童家长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儿童保健的需求程度,从而为建立经济欠发达地区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1 方法

1.1 目前汾阳市各级医院所开展的儿童保健工作调查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汾阳市各级医院、卫生所、社区服务站,依据医院等级进行分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医院及社区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现状,为完善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提供科学的依据。

1.2 对汾阳市城区及农村0~14 岁儿童家长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儿童保健需求程度。采用整群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农村、城镇及市区抽取0~14 岁儿童家长各300 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保健需求程度。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12.0 软件包进行统计,配对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x2 检验、秩和检验做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本地区儿童保健工作现状介绍

2.1.1 调查范围

17 个行政村、4 个居委会,0~14 岁儿童家长300 人,7 岁以下儿童3075 名,其中常住人口2563名,流动儿童512 名。1 家三级医院,2 家二级医院,2 个镇卫生所,17 个村卫生所,4 个社区服务部,5 所托幼机构。

2.1.2 儿童保健队伍结构

三级医院保健医生2 名,二级医院保健医生2名,镇级儿童保健医生2 名,村级儿童保健兼职医生55 名,中专文化11 名,初中文化44 名,儿童保健医生平均年龄为48.5 岁。

2.1.3 儿童保健经费来源

村级公共卫生事业经费来源一直由镇级财政部门代收,按照每人每年0.8 或0.9 元收取,全镇大约每年收取7 万元左右,下发给每位村级儿童保健医生每人每年不到1500 元。

2.1.4 2008、2009 年婴幼儿系统管理

7 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为98.85%、98.40%;婴幼儿系统管理率分别为96.12%、90.40%;产后访视率分别为81.42%、85.66%;预防接种率分别为96.42%、98.83%;4 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80.96%、81.49%; 龋齿检查率分别为60.42%、65.99%;视力检查率分别为51.96%、55.96%;听力检查率分别为1.90%、1.85%;营养指导率分别为13.76%、14.97%;早期教育咨询率分别为4.12%、4.95%;智力检测率分别为1.02%、1.14%;心理咨询率分别为0.47%、0.51%。体弱儿管理:贫血发病率分别为15.10%、14.85%;营养不良发病率分别为2.30%、3.40%;佝偻病发病率分别为4.70%、3.90%。婴幼儿死亡率监测:婴幼儿死亡率分别为 0.00%、5.22%;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 6.23%、13.05%。新生儿疾病筛查:①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率分别为64.18%、71.64%。可疑患儿召回率分别为98.12%、99.23%。② 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分别为81.50%、81.20%。

2.1.5 社区儿童保健需求

调查前1 月,儿童因患常见病到市级医院就诊的占64.86%,到乡卫生院就诊的20.37%,在诊所就诊的10.40%,未就诊的4.37%。有30.35%的家长因儿童患病请假。家长提出的儿童健康服务需求依次为早期教育咨询占56.73%,常见病预防咨询占55.20%,社区家庭保健占48%,智力测定占42%,心理咨询占31.47%,营养咨询占28.43%,60.41%的家长对目前医疗保健机构提供的儿童保健服务不满意。

2.2 本地区儿童保健工作现状分析

2.2.1 人口流动频繁,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本地区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多,这部分人群居住、停留时间不定,特别是婴幼儿流动性更大。按照儿童保健有关管理细则规定儿童流入3 个月就必须建卡,如流动儿童在本地区居留超过3 个月没有建卡,则影响建卡率;如超过3 个月该儿童刚建卡就随父母迁居异地,又注销不及时,同样会影响管理率。

2.2.2 政府投入不足,儿童保健队伍不稳定

调查范围内8 万多人口仅有2 名专职儿童保健医生,村级儿童保健兼职医生为每村1~3 名。而绝大部分儿童保健兼职医生文化素质较低且年龄较大,基本不能胜任这一工作。造成这一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投入不足,儿童保健工作人员收入不高[1-2]。

2.2.3 本地儿童保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本地区经济薄弱,领导对儿童保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本地区婴幼儿系统管理率、新生儿疾病筛查率仅仅达标。儿童保健服务与管理没有由过去的国家全包经费、政府规定服务内容、社会包组织管理、儿童保健机构包服务的格局向多渠道经费来源、多方位组织管理、多机构参与服务、多元化服务内容的新格局转变。 转贴于 2.2.4 家长对儿童保健的需求迫切

群众接受、享用儿童保健服务与管理的意识由非主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接受保健服务的人群所占比重日益增大,众多家长渴望对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愈后、治疗等方面有更多的了解,因而和医生面谈的时间更长,并且儿保就诊人群大部分知识层次高,他们从各种途径获得部分医学信息,希望进一步来医生这里得到科学解答,他们迫切希望儿保医生能做出耐心细致的解释以及科学的分析与判断。

2.2.5 现行的保健服务机制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重医轻防,对疾病诊治的医疗和服务内容配置齐全;而预防控制医学的配置和服务内容均有缺憾,即使综合实力较强的妇幼保健院的儿保科,也不能涵盖儿童保健服务的全部内容,按地理划分、以方便为主的区级妇幼保健院,大部分无高级保健服务配置。目前,儿童保健服务配置不但没有给人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还给医生带来很大压力,比如:家长要求保健机构提供在儿童成长的每一关键阶段之前,能够得到专业医生的提前指导等“前瞻性”的、主动性的保健服务,因没有相应的医学配置,这种高层次的保健服务有时无力为之。

3 对策

3.1 加大儿童保健功能、作用的宣传力度运用媒体、板报等宣传阵地,加大儿童保健功能、作用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依法管理,加强对本地区内托幼机构监督管理,给予卫生保健业务指导,协同有关教育部门做好婴、幼儿早期教养工作。

3.2 加大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管理

积极争取政府基金投入,加大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管理[3]。以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把一些自愿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年轻人加以培养,让他们能在一定时间内胜任儿童保健工作,并选择完善的激励机制,每年度对他们进行业务考核,对成绩优秀者加以表彰,对成绩不理想者应督促其及时加强业务学习,从而确保基层三级保健“网底”功能,稳定“网底”队伍建设。

3.3 建立、健全网络化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网络化管理机制,及时准确地传输各种工作数据,并能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核实、反馈[4]。

3.4 适时开展儿童保健服务活动

适时开展儿童保健服务活动,培养儿童养成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习惯。可利用“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全国母乳喂养周”、“全国爱眼日”等节日对儿童进行保健知识的宣传,并利用“六一”儿童节进行健康知识宣讲和健康体检。让孩子们乐于参加,能主动配合[5-6]。

3.5 需引入新的儿童保健工作模式

由过去传统的儿童保健“四病防治”工作发展为目前服务内容更为广泛局面,包括儿童生长发育,行为发育,精神发育,心理、智力、脑发育及语言发育,睡眠障碍、学习障碍、儿童多动障碍、行为问题,铅中毒及饮食问题等。儿童保健有了新的视点,新的热点,所关注的疾病应该有显著的变化。

3.6 急待专业的儿童保健机构

儿童保健有个体的,有群体的,尤其在亚健康人群里有众多的健康问题需要解决,如健康咨询、营养指导、健康教育、优生优育、早期教育、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诊治。我们现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重视儿童身体保健及心理保健,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更新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扩充新的工作内容,开展新业务,建立专业的儿童保健服务机构。

总之,基层儿童保健工作涉及面广、基础薄弱、功能薄弱,要想做好这一工程,需要政府及多方面的人力、物力参与。

参考文献

[1] 刘湘云,陈荣华.儿童保健学[M].3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49-349.

[2] 曹务莲.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167-168.

[3] 丁雪莉. 浅谈如何开展儿童保健工作[J]. 医学导刊,2008,4(4):36.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篇(8)

  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儿童保健工作应该始终贯穿其中,在儿童发育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中,将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的儿童保健模式打破了以往单纯的称称量量以及打预防针等简单工作,而成为一门多学科、跨学科的年轻边缘性学科。

  然而我们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各级各类医院及社区服务站的儿童保健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很好的对下一代进行儿童保健服务,不利于当地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汾阳市各级医院所开展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了调查,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医院及社区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现状,并对汾阳市城区及农村0~14 岁儿童家长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儿童保健的需求程度,从而为建立经济欠发达地区儿童保健服务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1 方法

  1.1 目前汾阳市各级医院所开展的儿童保健工作调查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汾阳市各级医院、卫生所、社区服务站,依据医院等级进行分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进行横断面调查,了解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医院及社区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现状,为完善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提供科学的依据。

1.2 对汾阳市城区及农村0~14 岁儿童家长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儿童保健需求程度。采用整群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在农村、城镇及市区抽取0~14 岁儿童家长各300 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儿童保健需求程度。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用SPSS12.0 软件包进行统计,配对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x2 检验、秩和检验做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本地区儿童保健工作现状介绍

2.1.1 调查范围

17 个行政村、4 个居委会,0~14 岁儿童家长300 人,7 岁以下儿童3075 名,其中常住人口2563名,流动儿童512 名。1 家三级医院,2 家二级医院,2 个镇卫生所,17 个村卫生所,4 个社区服务部,5 所托幼机构。

2.1.2 儿童保健队伍结构

三级医院保健医生2 名,二级医院保健医生2名,镇级儿童保健医生2 名,村级儿童保健兼职医生55 名,中专文化11 名,初中文化44 名,儿童保健医生平均年龄为48.5 岁。

2.1.3 儿童保健经费来源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篇(9)

据李秋代表介绍,目前中国儿科医师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培养机制缺失。据报道,自1999年开始,中国内地医学院校陆续撤销了儿科学专业,后来虽于2012年部分恢复招生,但招生量较小,每年只有几千人,距20万的缺口较大,而且医学生毕业后真正发挥作用还需8至10年;同时,在医学院校生源紧张的大背景下,愿意从事儿科的医学生更是少之又少。中国儿童人口数与儿科医师的比值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67亿的中国儿童只有6.2万儿科医师。按1∶1000的比例估算,儿科专业医师缺口逾20万。从全国来说,每1万名儿童,仅有2.6名儿科医师;即使在上海,每千名儿童,也仅拥有1名儿科医师。

李秋代表进一步介绍说,综合医院设立儿科病房生存艰难。这主要表现在儿科医师工作方面的“艰难”。儿童病人属于被动就医,在医疗行为过程中护理难、操作难、交流难。目前中国多数医院存在“以药养医”,成人药品消耗大,药品收入高。儿科病人用药按公斤体重计算,药品消耗小、收入少;综合医院的仪器设备药品、指标均对成人开放,缺乏儿童专科特性。此外还有儿科疾病变化快、风险大,医护人员配置比例要求高等问题。

“而且,儿童健康监测指标也不透明。”李秋代表说,我国儿童的许多健康指标、正常值参考国外的标准,许多儿童疾病的发病率缺乏全国性数据。她在国际儿科年会上交流时发现,年会上有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数据,唯独没有我国的。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极不匹配,更不利于及时发现儿童的发育偏差和疾病谱变化,不利于国家制定儿童健康政策。

“我们的儿童医保政策也不健全。”李秋代表进一步介绍说,我国儿童医保类型单一,只有城乡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商业医疗保险,而成人有职工医保、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许多儿童同时的检查项目、诊疗项目、儿童专用药物均没有纳入报销范围,且在一些省市报销比仅占25%左右;儿童重大疾病报销病种少,只包括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白血病、地中海贫血、唇腭裂四种,但成人重大疾病病种共有10种。当前儿童传染病管理硬件缺乏。许多地区或医院根本没有设施健全的专门的儿童传染病就诊流程和病房,成人传染病院的医护人员又缺乏儿童疾病的诊疗护理经验;部分发育缺陷或先天疾患的儿童不允许接种疫苗,这些孩子既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而且一旦患病,又是顽固的传染源。儿童疾病谱也与成人不一样。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而且新生儿和幼儿的生理状态完全不一样,他们的生理状态变化快、容易发生发育中的疾病和先天疾病;儿童本身属于脆弱高危发病人群,容易受到环境和外界影响。许多疾病如果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就可以完全恢复如正常人,但诊断治疗的延误,却往往令人遗憾地造成孩子们的终身残疾。

李秋代表还指出,在现阶段,食品安全、环境健康对儿童的伤害更大。这体现在儿童专用食品少,食品无要素含量标记,没有选择参考说明,影响儿童对健康食品的选择;目前中国Pm2.5污染对儿童的成长影响虽无详细研究,但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如哮喘等,以及危重情况的发生正在增多。“除此之外,儿童医学研究项目资金投入少,使许多儿童疾病未能进行普查,许多儿童疾病诊疗技术难关久攻不下;而留守儿童及独生子女小孩的心理发育等,也是目前存在的健康难题。”李秋代表说。

我国亟需构造良好的

儿童就医环境

综合以上众多因素,李秋代表认为,除全社会均应该关注儿童健康外,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应政策,进一步为儿童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就医环境。首先应该尽快改善我国儿科医生短缺的现状。通过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促使有儿科学教学传统和能力的医学院校,首先恢复儿科学专业招生,同时大力扶植条件成熟的院校增设儿科学专业,在儿童医院建立儿科医生培训基地,解决儿科医生的短缺问题。政府应该从政策层面上增加儿科医师的职称、晋升、收入的支持力度,从儿科专科设置等学科发展方面增加投入,引导其他医学专业的人员转行成为儿科医师;增加儿童专科医院的数量或扩大儿童专科医院规模。政府应该加大儿童专科医院及儿童传染病院的建设,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建立不同规模、不同数量的儿童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必须依据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按要求设置儿科,解决儿科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而且不得擅自缩减儿科病床、取消儿科病房,更不得撤销儿科。

李秋代表还建议:各级医疗机构在收入分配上要向儿科倾斜,保障儿科医生的合理待遇,充分调动儿科医生从事儿科工作的积极性;必须加强基层儿科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儿科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建立社区儿科医生队伍,完善三级转诊体系。增加儿童医保报销比例和内涵。增加儿童医保的渠道,扩大儿童特大疾病救治范围,制定专门的儿童重特大疾病资助疾病谱,并区别于成人。同时在全国开展新生儿筛查,早期发现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并实施早期干预,减少儿童残疾的发生率。各地方政府制定本地常见遗传疾病的婚前体检内容并依法监督执行。此外,还要改革儿童医疗收费项目。儿童疾病诊疗项目收费应该与成人有差别。

李秋代表介绍说,目前,国家物价局、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正在推出儿童一般操作项目、手术、侵入性检查收费上浮30%的专项政策,希望尽快出台及推行,确保儿科医护人员的人力及技术资源价值得以更充分的体现。

此外,李秋代表还建议加大研究经费投入,重点扶持儿童疾病普查及治疗技术公关研究,以及加大对儿童食品、物品,包括玩具、文具、生活用品等的质量监督,而且,儿童食品也必须标出营养要素含量比例。

倡议发展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

据李秋代表介绍,从事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设备走向自动化、服务项目趋于多样化,医学检验服务行业日趋成熟。从美国以及我国沿海地区取得的经验来看,发展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具有以下特殊作用:一是有利于整合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益。目前,多数医疗检验设备主要由政府采购和公立医院投入;但一些医院采购后,使用率不高,导致财力、人力、物力的浪费。而引进建立区域性第三方医学诊断中心,承担三甲医院以下的检验业务外包,则可以缓解政府投入压力,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入,减轻大型医院的就诊压力,降低整体医疗成本。有资料显示,美国第三方医学诊断可检测的项目接近四千项,检验外包业务占到总体比重的40%。据《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迪安诊断相关设备直接向厂家采购,平均采购成本比公立医院下降了50%。二是有利于拓展平台,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可以促进医疗体制改革,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以第三方提升公信力,以第三方打破垄断,破除利益链条,促使公立医疗机构回归公益属性,并用市场的手段促使医院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依托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还可以缓解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相关设备“采购难”和患者病症“诊断难”的问题,让病人能就近享受高质量的检验诊断服务,避免了长途奔波和转院之苦,这样就可以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三是有利于壮大产业,提升产品竞争能力。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本身具有产学研联盟性质,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通过支持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提升健康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占比。有资料显示,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占其GDP超过17%,其他经合组织成员国一般达到10%左右,而据《2013-2017年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所占市场份额,却不足2%。

通过调研,李秋代表发现,目前我国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主要存在三方面障碍。一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该行业目前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服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区域性中心城市,一些偏远地区尚未开设服务网点;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参与公共卫生事业的“两癌筛查”等,社会化医疗诊断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二是发展环境有待宽松。医院怕影响自身利益,存在抵触情绪。主管部门为保护医院利益,往往对外来的、民营的医疗服务存在戒心,支持不够,相关费用报销难。第三方医学诊断的费用尚难直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现有的第三方医学诊断费只能通过业务外包的方式由医院代收,其中包含了比例不低的医院提成,不利于诊断费用的降低。社会对第三方医学诊断知之甚少,病人诊断过分倚重医院,社会认同度不高。一些医院为了升级达标而建设对应的诊断机构,不得不重复投入,这为建立区域性医学检验中心带来了更多的障碍。三是政策扶持有待强化。由于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属于一个新的领域,政府在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中,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予以支持,独立医学实验室尚难以取得与公立医疗机构一样的待遇,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对社会企业提供专项支持等方面还未能一视同仁。

为此,李秋代表建议将第三方医学诊断纳入医疗卫生事业体系。一是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的相关要求,将发展第三方医学诊断纳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诊断服务,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做大做强独立实验室。二是相关部门应督促构建医学诊断共享互认体系,在坚持标准、严格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独立实验室与医疗机构医学诊断的相互补充和支持。三是及时出台规范和支持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意见,明确独立医学诊断实验室主体性质、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和服务规程,以保证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走上规范、有序的发展道路,合法、有序、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李秋代表还建议政府加大对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的扶持力度。一是支持项目的普及与推广,如支持独立实验室参与先天性疾病的产前诊断,参与医患调解、司法诊断等项目,提升医学诊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按照《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等政策,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将独立医学实验室纳入新兴产业予以扶持。三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建议将第三方医学诊断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在政府购买服务采购产品、服务和工程等方面,对第三方机构一视同仁。

此外,李秋代表还支持做大做强医学诊断服务产业集群。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将医学诊断列为健康产业的重点产业,不断提高健康服务业在产业中的占比以及医学诊断在医疗服务中的占比。二是进一步整合公立医院和第三方医学诊断资源,采取股份制等方式,在区域性中心城市设立医学检验中心,在周边区县及乡镇建立分中心和服务站,健全服务体系。三是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拉长医学诊断服务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中介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医疗机构结成联盟,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诊断设备、材料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把HIV病毒初筛检测

纳入常规体检项目

在采访中,李秋代表还指出,当前我国新增艾滋病病毒(HIV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人数年年上升。调查发现,截至2013年11月,云南省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居全国之首,四川、广东、重庆等省、市、区的艾滋病疫情也相当严重。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篇(10)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8.028

激素在生理条件下具有调节物质代谢的作用,超生理剂量的激素具有控制感染、在休克的治疗和抑制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1]。因此,激素的作用复杂且广泛,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其应激性反应异常。据报道统计,目前使用率最高的药物为抗菌药物、激素和维生素。激素具有作用大、适用范围广等特点[2]。因此,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中常存在不合理应用的问题。目前,在社区医疗机构中哮喘、支气管炎、发热、感冒等儿科疾病治疗均存在激素广泛性滥用的问题[3]。本研究通过从九江市19个社区医疗机构随机抽取2000张儿科处方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医院信息、病案管理、计算机信息和药学管理系统收集2013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每月从九江市19个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分别随机抽取儿科处方130余张,共2000张。

1.2 调查方法 填写调查问卷表《九江市儿科疾病治疗中激素类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医疗机构名称、调查儿科处方张数、处方内容等。调查开始前,参与调查的药学和医学相关人员进行相关工作培训,制定合理、科学、全面的研究数据调查表。调查人员分为三组,每组2~3名,实行核对双签名。

1.3 调查结果评价 药学专家组和医学专家组根据《激素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药品说明书(用法用量、配伍、疗程、分级管理、适应证)对儿科处方进行调查研究并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数据分析,讨论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九江市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是否存在激素滥用的现象及激素滥用程度,发现激素使用中存在的滥用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干预性措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激素使用情况 儿科处方中激素应用情况分析,随机抽取的2000份儿科处方,应用激素治疗的处方1260份,占总处方的63.00%(1260/2000),使用一种激素的处方801份,占总处方的40.05%(801/2000),使用两种激素的处方389份,占总处方的19.45%(389/2000),使用三种激素的处方70份,占总处方的3.50%(70/2000),各构成比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7.85,P

2.2 激素给药途径情况 儿科门诊激素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60.48%(762/1260),雾化吸入占27.06%(341/1260),静脉注射占4.76%(60/1260),口服占4.13%(52/1260),滴鼻占3.57%(45/1260),各激素给药途径构成比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24,P

2.3 各种激素使用率比较 由于同一处方出现两种或以上激素联合应用或分开应用情况,统计量中的处方总数超过原来应用激素治疗的处方1260份。九江市社区医疗机构儿科疾病治疗中激素类药物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地塞米松和布地奈德为主,分别占64.13%、43.02%、45.00%,使用率明显多于其他激素品种(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氢化泼尼松软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24,P

2.4 激素滥用情况分析 1260份儿科门诊处方的评价分析发现,148份儿科门诊处方存在配伍问题,占11.75%,79份儿科门诊处方存在联合应用不当情况,主要为静脉注射、口服和雾化吸入激素给药,占6.27%,激素使用适应证方面,门诊处方诊断主要以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脑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

3 讨论

糖皮质激素滥用是指医疗过程中不合理或不恰当地应用激素,违反激素适应证的情况下盲目应用激素治疗[4]。依照《激素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激素具有抗病毒、抗感染、抑制免疫和治疗休克等作用,因此,激素治疗的作用和效果确切。但是,激素使用不恰当或激素滥用现象也逐渐增多。研究证实,激素滥用可导致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常见的有皮质醇增多症,引发或加重病毒和细菌性感染、消化道溃疡、高血压、局部皮肤萎缩、皮肤色素沉着等[5]。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滥用激素可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为了避免滥用激素现象的出现,应用激素应严密遵循以下原则:严格把握激素适应证,合理选择激素的剂量、给药途径、品种及疗程,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激素药物的副作用,注意激素反跳现象和停药反应的出现,必要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应加强激素药物副作用的监测作用,更严格规范激素适应证范围,根据患儿年龄、体质、病情程度和药物敏感性制定合理的激素治疗方案,更严密观察药物副作用的出现,防止激素对患儿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国内文献[6]报道显示,87.3%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患儿在发热时应用激素治疗,58.4%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结肠炎、腹泻、化脓性扁桃体炎、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时应用激素治疗。经进一步统计分析还发现,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在激素应用适应证、剂量、疗程均存在违反临床使用指导原则方面的诸多问题,激素骤减或骤停现象更是时有发生,激素的滥用问题尤为严重,儿科疾病治疗后出现药物的副作用也常被忽视。激素使用后出现皮肤过敏、水疱、四肢关节红点等临床症状应高度疑诊激素药物副作用,应及时停药,以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后果。

激素滥用的后果主要是激素通过减少释放内源性致热源,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对内源性致热源的反应而达到理想的降温效果,但是调节正常体温过程中容易掩盖儿科疾病的病情发展,短暂的理想退热效果极其可能导致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在疾病尚未确诊时选用激素类药物,导致延误病情的诊断与治疗。在儿科疾病的诊治中,激素临床使用指导原则要求是当出现病毒感染性发热症状时应避免选用激素,其原因是激素具有抑制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抑制免疫功能降低对病毒的防御功能,促进病毒扩散的危险。另外,对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全程使用激素药物,激素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抑制抗体的形成及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功能,导致隐匿性感染性病灶活动,滥用激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情程度。其次,长期大剂量应用激素导致血糖水平升高,机体代谢性酸碱紊乱,伤口愈合不良、低钙血症、肌肉萎缩和向心性肥胖等医源性疾病,严重影响儿科疾病患儿的生长发育。最后,激素可产生停药反应,激素的骤减或骤停现象可引起激素反跳,导致原发病复发或病情的加重,需要加大激素药物的剂量以控制病情的发展,严重的患儿可产生停药综合征,严重影响患儿的病情及生长发育[7]。

本研究通过对19个社区医疗机构2000张儿科门诊处方的调查发现,儿科门诊激素使用率高(63%),存在滥用的可能性。儿科门诊激素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和雾化吸入为主。激素类药物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地塞米松和布地奈德为主,其使用率明显多于其他激素品种(醋酸泼尼松、甲泼尼龙、氢化泼尼松软膏)。存在配伍(占11.75%)和联合应用不当(占6.27%)等问题。激素使用适应证门诊处方诊断以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性脑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为主,提示社区医疗机构儿科门诊激素适应范围扩大化,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激素使用率高,《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明确病因的持续性高热可采用激素治疗。

综上所述,九江市社区医疗机构儿科疾病治疗中存在激素类药物滥用问题,应加强激素类药物的监控,降低激素类药物的滥用,促进激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成美.我院儿科住院患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用药情况分析[J].北方药学,2014,11(2):101-102.

[2]邓增潮,梁增杰,李坤浪.儿科处方用药调查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4):2137-2139.

[3]白汉玉,高凤英.糖皮质激素在儿科临床的合理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0):14-18.

[4]刘恩梅,黄海霞.儿科糖皮质激素的全身合理应用:儿科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应用概述[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11):803-805.

[5]范燕,刘金永,高山.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患者糖皮质激素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2,12(2):119-121.

儿科医学和儿科学的区别篇(11)

“争取成为国内儿童医院中临床医疗和社会服务规模最大、科学研究全面系统、学术产出最大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儿童医疗中心之一。”杜立中秉承了历届院领导的治院使命,力求带领浙医附儿做出儿科界的标杆医院。

人文管理治院

与综合医院相比,浙医附儿最重要的利益群体就是广大的儿童患者。因此,“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在浙医附儿便增添了几分谨慎。履新院长以来,杜立中在为儿童患者提供高品质服务、保障儿童生命健康方面,可谓费尽思量。“医院实行了严格的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质量考核;同时,医院在服务上推行无节假日门诊、预约挂号、志愿者服务等措施,加强对患儿的服务。”

然而,面对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无限增长的患者需求,医患问题敏感而又尖锐,儿童医院更为突出。为此,杜立中更是注重医院的质量建设和内涵建设,并针对医疗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医疗方面,医院进一步完善了专业体系,新成立了临床营养科、感染病科、发育行为儿科、小儿妇科、风湿免疫变态反应科、肿瘤外科、新生儿外科、神经外科,使医院儿科学三级专业全部齐全,服务体系更加全面。

在管理方面,医院重新修订了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完善了医疗质量、病历处方、院感管理、教学科研、行风及综合业绩等考核机制,有效促进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为了争取新的发展空间,突破服务与空间矛盾的发展瓶颈,浙医附儿在滨江区钱塘江南岸建立新院区。医院在规模延伸的同时,为了及时适应新院区的发展需求,还对中层干部进行换届考核和新一轮的选拔任用。对新提任的科级干部岗位、护士长岗位,全部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机制。

正是这种新程序的洗牌,使医院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一支年龄梯队、知识结构更为合理、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我更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让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到中层岗位上效力。”杜立中如是描述自己的用人原则。

医院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杜立中称,自己的治院文化正是传承了老一辈院领导的风格――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服务理念。而这种治院理念则体现在创造各种载体确立院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使其更为积极地参与到医院的建设中来。“培养‘院荣我荣,院衰我衰’的主人翁意识,就应该有配套合理的激励机制。而满足职工的利益需求,也体现了医院的一种人性关怀。”在他看来,以明确医院目标为准绳的激励机制,是提高职工积极性,激发其不断奋进、努力拼搏的原动力;而医院对其进行情感开发和生活化的关怀,又能提升其自我管理。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增进职工间的友谊和医院的凝聚力。

科研带动学科

不同医院间存在差别,即便是同一级别,教学与非教学医院相比,除医疗服务外,更强调学科建设。“人才与学科的竞争,决定着一所医院的发展前景。而如今,更多的院领导认识到了这一点。”杜立中深信,无论医院规模多大、设备多先进,如果没有完整的学科队伍,医院终没有生命力。

作为浙江省唯一一家医教研一体的儿童专科医院,持续改进的医疗服务只是杜立中治院战略中的一部分。在他看来,服务的提升更是得益于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一流的医院首先必须具备一流的技术。这体现为在若干学科和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威,在诊治技术方面不断创新,始终走在相关领域的前沿,达到领先或先进水平。”在新生儿危重病领域尤以呼吸衰竭研究方面卓有成绩的杜立中,更是希望自己以及院内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将浙医附儿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实力派。

为此,浙医附儿大力培养年轻业务骨干,专门为其请来外教培训英语。培训结束后,医生可自由选择是否进行考试。考试成绩优秀者,均有机会出国学习交流。

与此同时,医院还和美国密西根大学以及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保持长期的科研与项目合作关系,并在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就《评估危重新生儿稳定(ACORN)项目对降低中国农村地区新生儿死亡率和并发症的研究》的项目中,翻译完成了约20万字的培训教材;实施了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医院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和教学需求的调查,对该省15家县级医院的211名产科和儿科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的教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