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9 09:47:13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1)

通过儿童保健专业临床实习,巩固儿童保健理论知识,掌握儿童保健工作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能对地段散居小儿及集体机构小儿开展保健工作和保健门诊及卫生宣传工作.

[教学内容]

1.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的特点和保健重点.

2.掌握生长发育的规律,包括体格与智力发育规律及评价.

3.掌握正常小儿的营养及喂养.

4.掌握有关各种预防接种的知识,熟悉各种预防接种的要求

5.掌握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如营养障碍性疾病、智低、身材矮小.

6.掌握儿保门诊的任务,如体格测量、体格检查、喂养指导、缺点矫治及卫生宣教等.

7.掌握地段新生儿访视以加强新生儿护理与喂养.

8.掌握托儿机构的保育管理方法等(包括营养调查),社区及农村儿童保健.

操作项目及完成数

项目 完成数 主要完成科室

完成测量 80人次 儿保

儿保病历 10份 儿保

新生儿访视 1次 儿保

ddst 2次 儿保

社区调查 1份 儿保

小讲座 1次 儿保

[出科考核]

出科时由儿童保健教研室统一进行出科考核.

出科考核内容应包括各专业基础与临床技能两部分,各占出科考核成绩的50%.以书面试卷和考核记录交教务处存入实习学生档案.考试时间50分钟.

实习结束后学生均要进行实习小结,包括实习收获体会、临床工作能力、组织纪律及医德医风的自我鉴定.然后由所在科室实习考核小组集体给予实习成绩评定和综合评议.

[实习时间] 2~3周

小儿内科实习大纲

[目的要求]

通过小儿内科临床实习,巩固小儿内科学理论知识,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处理原则以及常用诊疗操作技术,培养临床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

[教学内容]

掌握儿科病历书写要求的体格检查方法,神经系统检查及 新生儿的特点,常用小儿生理值及药物剂量.

基本掌握小儿各系统常见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诊断及诊断方法及医患沟通技巧.

呼吸系统 上呼吸道感染、 哮喘症,、 各型肺炎;

心血管系统 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

泌尿系统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

血液系统 营养性贫血、蚕豆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地中海贫血;

神经系统 化脓性脑膜炎、小儿惊厥的鉴别诊断及处理、病毒性脑炎;

新生儿疾病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缺轿缺氧性脑病、肺炎、败血症、溶血症、过敏性紫癜、免疫系统、川崎病;

掌握高热惊厥、脱水、酸中毒、感染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紧急处理措施.

学会常用的新生儿和小儿诊疗护理操作技巧如各种体温测试法,皮内、皮下肌肉注射,静脉输液的操作方法及过程,胸腔、腰椎、骨髓穿刺;静脉输液;青霉素皮试,结核菌素试验、营养量的计算等,鼻导管给氧法、面罩给氧法,胃肠引流,直肠排气法等.

了解新生儿及小儿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体外心脏按压等急救措施.

了解x线及心电图读片的小儿特征.

操作项目及完成数

项目 完成数 主要完成科室

管床位数 4张以上 各病区

胸腔穿刺 0-1次 呼吸科

腰椎穿刺 0-1次 神经科

骨髓穿刺 0-1次 血液科

鼻导管吸氧 3次 呼吸科

面罩吸氧 1次 呼吸科

静脉注射 3次 各病区

肌肉注射 3次 各病区

皮下注射 3次 各病区

ecg操作 2次 心内科

插胃管 1次 消化科

直肠排气法 1次 消化科

输血输液 2次 各病区

青霉素皮试 2次 各病区

体温测试 5次 各病区

[出科考核]

出科时由小儿内科教研室统一进行小儿内科出科考核.

出科考核内容应包括各专业基础与临床技能两部分,各占出科考核成绩的50%.专业基础主要考核所轮转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思维,临床技能主要抽考病史采集与书写、体格检查、治疗措施、医患沟通、操作技能、心电图和x片阅读等,以书面试卷和统一的技能考核记录单交教务处存入实习学生档案.考试时间100分钟.

各专业轮转结束后学生均要进行实习小结,包括实习收获体会、临床工作能力、组织纪律及医德医风的自我鉴定.然后由病房实习考核小组集体给予实习成绩评定和综合评议.

内科教研室负责综合各专业轮转评分并与出科考核成绩汇总.

[实习时间] 15周

小儿感染消化科实习大纲

[目的要求]

通过小儿感染消化临床实习,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掌握常见感染消化疾病的诊断与处理原则.熟悉小儿感染消化疾病的诊疗技术.遵守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制度,正确填写传染病报卡.

[教学内容]

正确采集病史,撰写病历.病史中要反映有关传染病流行病学资料包括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掌握正确的体格检查及学习分析方法,做出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提出诊疗计划.

掌握小儿常见感染性疾病有麻疹、腮腺炎、猩红热、水痘、结核性脑膜炎、原发性肺结核、急性菌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脑、乙型脑炎、以及小儿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有胃炎、溃疡、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征和诊断及处理.熟悉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处理原则.了解发热待查、黄疸待查的诊断方法及思路.

熟悉腰穿、腹穿、胸穿的适应症及禁忌症及操作步骤.了解肝脏穿刺、胃镜等诊疗技术.

掌握三大常规、血培养、大小便培养、肝功能、脑脊液、胸腹水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熟悉电解质、血气结果的分析.

[操作项目及完成数]

项目 完成数 主要完成科室

腰穿 其中任何一项穿刺1次 传染

腹穿

传染

胸穿

传染

插胃管 1次 传染

静脉注射 1次 传染

肌肉注射 1次 传染

ppd皮试 1次 传染

[出科考核]

出科时由感染消化教研室统一进行出科考核.

出科考核内容应包括各专业基础与临床技能两部分,各占出科考核成绩的50%.以书面试卷和考核记录交教务处存入实习学生档案.考试时间50分钟.

实习结束后学生均要进行实习小结,包括实习收获体会、临床工作能力、组织纪律及医德医风的自我鉴定.然后由所在科室实习考核小组集体给予实习成绩评定和综合评议.

[实习时间] 5周

小儿外科实习大纲

[目的要求]

通过小儿外科各专业临床实习,巩固小儿外科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常见外科疾病诊断与处理原则以及常用诊疗操作技术,培养临床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内容]

1. 初步掌握小儿软组织感染的特点诊疗方法,小儿常见腹膜后肿瘤的特点及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脑外伤、四肢骨折、腹股沟疝、鞘膜积液等处理原则.

初步掌握小儿肠梗阻、小儿阑尾炎、肠套迭及其它急腹症与小儿内科疾病的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掌握小儿先天性畸形的矫治原则.(主要疾病以理论大课授内容为主)

掌握小儿外科常用药物剂量. 熟悉小儿急腹症及骨折x线诊断原则.

掌握外科无菌技术及创口换药等基本技能,学会切开引流,了解静脉切开,创口缝合,扩创、换药、浅表肿瘤切除、骨牵引、导尿、胸腔闭式引流等操作原理和方法.

了解小儿外科常见疾病手术时机的选择,熟悉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原则和具体方法,掌握小儿外科补液,胃肠减压,痰液吸引等原理和方法.

[操作项目及完成数]

项目 完成数 主要完成科室

头部伤口换药绷带帽式包扎 2次 神经外科

头皮血肿穿刺 2次 神经外科

参加神经外科手术 2次 神经外科

管理床位 6次 胸心外科

换药 5次 胸心外科

管理病床 6张 泌尿外科

小儿导尿的无菌操作及方法 2次 泌尿外科

管理病床 6张 矫形骨科

石膏固定 2次 矫形骨科

手术二助 3次 矫形骨科

管床位数 6张 神经外科

阴囊及睾丸的检查方法 5次 泌尿外科

排尿性膀胱尿路造影的方法 1次 泌尿外科

静脉尿路造影 1次 泌尿外科

泌尿系统疾病各种引流管的术后管理 3次 泌尿外科

泌尿系统x线片的阅读 3次 泌尿外科

管理病床 6张 普外科

腹腔穿刺 1次 普外科

导尿 1次 普外科

插胃管 2次 普外科

换药 5次 普外科

创口缝合 2次 普外科

腹股沟疝一助 2次 普外科

阑尾炎切除术一助 2次 普外科

管理病床 6张 烧伤整形

换药 5次 烧伤整形

手术二助 3次 烧伤整形

管理病床 6张 肿瘤外科

脓肿换药 5次 肿瘤外科

手术二助 3次 肿瘤外科

[出科考核]

1.出科时由外科教研室统一进行出科考核.

2.出科考核内容应包括各专业基础与临床技能两部分,各占出科考核成绩的50%.以书面试卷和考核记录交教务处存入实习学生档案.考试时间50分钟.

3. 各专业轮转实习结束后学生均要进行实习小结,包括实习收获体会、临床工作能力、组织纪律及医德医风的自我鉴定.然后由所在科室实习考核小组集体给予实习成绩评定和综合评议.

4.外科教研室负责综合各专业轮转评分并与出科考核成绩汇总.

[实习时间] 5周

皮肤科实习大纲

[目的要求]

通过小儿皮肤病专业临床实习,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常见儿童皮肤病的诊断与处理原则以及常用诊疗操作技术,培养临床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皮损的描写.

掌握皮肤科常用外用药物的处方,治疗原则及使用方法(湿敷、擦药).

重点掌握常见儿童皮肤病如丘疹性荨麻疹、婴儿湿疹、异位性皮炎、脓疱疮、念珠菌皮炎、血管瘤、肠病性肢端皮炎、多形红斑等.

掌握常见皮肤病:表浅霉菌病(手、足、体癣)、接触性皮炎、湿疹、药物性皮炎、病毒性皮肤病、化脓性皮肤病、皮肤附属器官疾病(痤疮、斑秃).

掌握常见儿童皮肤病与儿童出疹性传染病的鉴别.

掌握真菌直接镜检操作方法,了解激光、电离、微波术的适应症及基本操作方法.

[操作项目及完成数]

项目 完成数 主要完成科室

真菌镜检 10次 真菌室

皮损湿敷或换药 2次 皮肤科治疗室

电离及微波手术(包括一助) 5次 皮肤科治疗室

激光手术(包括一助) 5次 激光中心

[出科考核]

出科时由皮肤教研室统一进行出科考核.

出科考核内容应包括各专业基础与临床技能两部分,各占出科考核成绩的50%.以书面试卷和考核记录交教务处存入实习学生档案.考试时间50分钟.

实习结束后学生均要进行实习小结,包括实习收获体会、临床工作能力、组织纪律及医德医风的自我鉴定.然后由所在科室实习考核小组集体给予实习成绩评定和综合评议.

[实习时间] 2~3周

成人内科实习大纲

[目的要求]

通过内科临床实习,巩固内科学理论知识,培养临床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掌握内科疾病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方法,分析各种资料,讨论鉴别诊断,作出初步诊断和诊疗计划.

写好所管床位的完整病史,每周写2份以上.

[教学内容]

一、要求熟悉并掌握下列疾病的诊治原则

呼吸系统: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自发性气胸、胸膜炎、肺癌、肺脓肿、呼吸衰竭、肺脑综合征.

循环系统:风心、高血压、高心、冠心、肺心、心衰、心肌炎、心肌病和常见的心律失常.

消化系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黄疸、肝硬化、肝癌、胃癌、急性胰腺炎、腹腔结核、慢性腹泻及炎症性肠病.

诊疗技能操作

1.掌握以下操作:

基本护理操作:导尿、物理降温.

急救措施:给氧、吸痰、洗胃、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摩、心内注射.

2熟练掌握下列操作:

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肌肉注射、静脉穿刺注射、动脉穿刺、输血、输液、青霉素皮试.

3. 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能独立进行下列操作要求、方法正确:

胸腔穿刺、腹腔穿刺、心电图检查、插胃管.

4. 熟悉以上各项诊疗技能和操作要的适应症、禁忌症、操作方法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辅助检查诊断

能辨认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如心律失常、典型心肌梗死与房室肥大等.初步认识典型肺结核、肺癌、肺炎、气胸、腹腔积液、慢性支气管炎等胸片x线征及典型食管静脉曲张、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x线征.初步了解b超、ct、mr等影象诊断方法及其应用.

[出科考核]

每轮内科实习结实前由所在科室负责组织内科出科操作技能考,包括①心音听诊.②心电图阅读.③胸部x线片.④临床常见疾病的医嘱书写.

内科出科理论考试:重点考核内科常见病的基本理论及临床思维能力,以循环、呼吸、消化三科为重点,考试时间100分钟.

学生内科各专科实习结束后均要写一份完整的内科实习小结,包括内科实习收获体会、临床工作能力、组织纪律及医德医风的自我鉴定.由病房教学干事、带教医师集体评议和轮转评分,统计操作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综合成绩为实习总成绩.

成人内科操作项目及完成数的规定

项目 完成数 主要完成科室

管床位数 6张以上

胸腔穿刺 1次 肺科

腹腔穿刺 1次 消化科

导尿 1次 消化科

鼻导管吸氧 3次 各病区

面罩吸氧 1次 各病区

吸痰 1次 各病区

静脉注射 5次 各病区

肌肉注射 5次 各病区

皮下注射 5次 各病区

ecg操作 5次 心内科

插胃管 1次 消化科

输血输液 2次 各病区

青霉素皮试 2次 各病区

成人外科实习大纲

[目的要求]

通过外科临床实习,巩固外科学理论知识,掌握诊治外科疾病的专业基本技术.

掌握无菌术技术及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一.普外科

初步掌握普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如:急性阑尾炎

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的自我鉴定范文2019临床医学自我鉴定(2) 大学四年中,我参加了不少的校内活动和做过一些社会实践。参加校内的活动可以认识到更多的同学,也就增加了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向其学习的机会,锻炼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学到别人的长处,认清自己的短处。

除了本临床医学专业外 无特别专长 但爱好比较广泛,绘画 唱歌 跳舞 写作等,对于一切未知的富有挑战的 健康的爱好都充满兴趣。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学习中也逐渐学会更合理的 分配自己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同他人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这一点是我收获最大的。

在临床课的实习中,我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专业课的学习努力,重点掌握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一些常见病的特点,诊断,鉴别及治疗原则等更为重视,但从中也知道了还有许多疾病我们人类是无法克服的,所以,我更加知道自己肩上责任,还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刻苦努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临床医学毕业自我鉴定2019临床医学自我鉴定(3) 五年来,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师友的帮助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医学专业课程.同时,在不满足于学好理论课的同时也注重于对各种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我热爱医学事业,并立志献身于医学事业!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进入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但真正的大学生活并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在进入大学前,脑子中想的是自由了,可以从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了,但我很快就明白了,大学更要努力学习,面对周围更多,更优秀的同学,我打消了以前的念头,开始了进入大学后各课程的学习

在这一年基础课的学习中,我对医学知识有了更大更浓厚的兴趣,我逐渐了解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特点,病理过程等,为自己第二的临床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这一年的基础课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自己都逐一克服了,另外我也总结了学多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得到了扎实的运用.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2)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2-0107-03

Analy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ediatrics ward in Liushi area

JIN Kewei1 ZHANG Qinbi1 LI Changchong2

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ueqing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Yueqing 325604, China;2.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Yuying Children’s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2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caus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Liushi area from 2009 to 2013 and take feasible measures in order to lower the outbreak of hospital infec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urvey method was adopted to survey the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children discharged from pediatric ward in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ueqing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3,then carry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369 cases of discharged children had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the last five years in the hospital, the average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was 5.797%. The first two was URI together with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ranked first in nosocomial infections pathogens constitutions. Klebsiella pneumoniae ranked first in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Conclusion The pediatric ward in the area has a higher rate of hospital infection. Useful steps should be adopted to lower hospital infection in Liushi Area. Pediatrics ward manage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Pediatrics ward;Nosocomial infections;Resolution;Prevention and cure

医院感染率的高低是评估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愈发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想方设法控制和减少儿童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全体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现对2009~2013年该院儿内科病区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柳市片区儿内科病区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做好该片区儿内科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儿内科共有出院儿童6365例,出现医院感染369例,参照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定医院感染[1]。其中,男208例,女161例。年龄2个月~14岁。住院天数2~21 d,平均12.33 d。出现医院感染者被列为研究组,未出现医院感染者被列为对照组。

1.2方法

用回顾性方法对出现医院感染病例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以探讨柳市片区2009年~2013年儿科病区医院感染出现的有关因素,并采用相应有效的防治对策。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样本t检验用于组间的比较,χ2检验用于样本率的比较,P

2结果

2.1儿科病区里院内感染率的发生状态

2009年~2013年6365例儿科出院患者出现医院感染369例,医院感染率为5.797%,最高感染率为2012年度6.28%,最低感染率为2013年度4.19%。5年医院感染率为5.797%,2013年较2009年有显著下降(χ2=4.50,P

表1 2009~2013年度儿科出院小儿医院感染发生状况

2.2儿科病区里的医院内感染的构成

近5年该片区儿科医院感染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0.65%;第二是腹泻,为 31.17%;11.11%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鹅口疮占9.76%。见表2。

表2 2009~2013年度儿科出院小儿的医院感染构成比情况

2.3儿科病区里医院内感染病原体的构成

369例医院感染病例中,检到菌株381株,排在前6位的菌种见表3。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其中,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多,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90.0%,G+b存在普遍耐药性。对疑有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1例进行痰培养,结果共培养出细菌30种44株,肺炎克雷伯菌居首位。

2.4儿科病区里院内感染的有关要素

年龄小、有侵袭性操作(静脉置管术、人工呼吸机应用、气管插管、插胃管、留置导尿管等)、预防性或长期应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长等因素为医院感染有关要素(P

3讨论

近年来,医学界对医院感染的关注越来越多[2,4,6,8-10],但尚无有针对性地对柳市片区儿科院内感染的研究,故该研究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浙江省乐清市第三人民医院一直负责浙江省乐清市西部地区(柳市片区)的医疗,该院为县级基层医院,2005年晋级二级甲等医院(之前为二级乙等医院)。儿科自2000年成立至今,总共仅有十余年,对于儿科病区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时间不是太长,但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特别是笔者对该院近5年的儿科病区院内感染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取得一定的成绩,主要概况有以下几点。

3.1儿科病区里院内感染的特征

3.1.1儿科病区里院内感染率 从本研究可以看出,该院近5年医院感染发生率为5.797%,高于全国医院感染平均感染率[2],再次说明儿童为医院感染重点控制人群。因而,必须加强对儿科医院感染的管理,特别是对薄弱环节与重点环节的监管。由表1可知,2013年较2009年有显著下降(χ2=4.50,P

3.1.2 儿科病区里医院内感染的构成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占40.65%(表2)。该院儿内科为综合医院儿内科管理模式,有时为提高床位利用率,往往不能按病种分室收住患者,环境拥挤且通风不良,且一孩住院,多人陪护,这些都易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其次为胃肠道感染,与不良卫生习惯及预防性或长期应用抗菌药物使肠道正常菌群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增长有关。另外,鹅口疮发生率较高,考虑为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而引起二重感染所致。故临床医生要尽量先将标本送病原学检查以及进行相应药敏试验再有针对性地应用抗菌药物,尽量避免引起胃肠道感染和二重感染。有报道,应用益生菌可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3]。该院儿科应用口服酪酸梭菌活菌可明显减少因肠道菌群失调所致的胃肠道感染和鹅口疮的发生率,亦再次证明了这一观点。因此,加强病区管理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甚为重要。

3.1.3儿科病区里院内感染的病原体特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369例医院感染病例中,检到菌株共有38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竟高达90.0%,耐苯唑西林金葡菌亦较多,G+b存在普遍耐药性,故临床要重视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工作,尽早留取病原学标本送检,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患儿,做好隔离控制工作。另外,对疑有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1例进行痰培养,结果共培养出细菌30种44株,且肺炎克雷伯菌仍居于首位,因其致病性非常广泛,能引起多处感染,而抵抗力低下的患儿在感染后,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且该菌极易引起医源性传播,故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关注。

3.1.4 儿科病区里院内感染有关要素 从本资料可以看出(表4),住院天数长者,接触医院内微生物的几率多;年龄小的儿童,免疫功能不完善,且病区陪护管理不健全,室内通风不良,消毒不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高等,均易发生院内感染。由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可知,年龄、住院时间、侵袭性操作、预防性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均与医院感染有关(P

3.2儿科病区医院内感染防治对策

3.2.1 按病种分病室收住患儿,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要按病种分室收住患者,严格限制陪护及探视人员,防止交叉感染,保证病房环境清洁及空气洁净,加强责任感,病房管理到位。2013年开始医院实行日床位周转率考核,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率,亦证实了这一点。

3.2.2 所有医务人员要遵从无菌操作的规范,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 对儿科的有关重点人群,要做好重点监测,必要时应予以隔离治疗。所有医务人员应遵从无菌操作的规范,特别是要注意相互进行手卫生依从性监督工作,并做好宣传工作。另外,要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以尽量减少乃至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3.2.3重视对症支持的治疗,必要时预防性应用益生菌 患病期间进食偏少,加上疾病消耗,免疫力下降,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注意卫生,提高机体免疫力。另外,由于应用抗菌药物可引起体内菌群失调,故对于体弱儿可予以预防性应用益生菌[3]。

3.2.4 所有医务人员要规避抗菌药物的滥用 对于感染性疾病,临床医生应尽量根据病原学及药敏试验结果用药,避免经验性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以达到控制感染并降低细菌耐药性的目的[5]。该科室每个月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都进行监测,然后进行汇总分析,纳入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为儿科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学习。

3.2.5 及早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院感员及时在科内传达三级网络精神,科室医生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重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早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提出改进意见,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

总之,儿科属于医院院内感染的重点监控科室之一。最好的防治手段是预防,全体医务人员要提高医院感染法规化管理意识[6],必须进行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定期培训[7,8],特别是重视手卫生依从性宣教。另外,病房内物品的消毒管理制度要逐步完善,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要严格予以监管等。特别强调的是,加强基层医院医院感染薄弱环节和重点环节的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9]。鉴于近年有二甲医院现患率调查分析[10]及新生儿院内感染因素调查分析[11],本文也通过近5年的儿科医院感染分析总结,以期有针对性地为今后进一步做好该片区儿内科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如何进一步加强病区管理、降低儿内科病区医院感染发生率,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仍然是当今医疗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M].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12.

[2] 张俊华. 儿科院内感染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752-753.

[3] 林广裕,林冬丽,黄王滨. 益生菌制剂预防儿科医院感染的临床观察[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9):838-840.

[4] 谭永强. 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6-58.

[5] 龚培尧,鹿世发,石祥奎. 儿科产超广谱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检测与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412.

[6] 耿素梅,杨志彩,李志华. 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29(5):399.

[7] 李艳容,姚小红,黄秀良.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效果评价分析及对策[J]. 实用预防医学,2011,22(4):25.

[8] 涂巧云.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 实用预防医学,2012, 20(6):28.

[9] 夏月根.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9):137-138.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3)

历史积淀,厚积薄发

上海市儿童医院的前身是上海难童医院。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由宋庆龄女士牵头,与两位著名儿科医学家富文寿和苏祖斐教授多方筹款成立了难童医院,免费收治贫病难童。小儿泌尿外科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是国内最早单独建立的小儿泌尿外科专业科室之一。在医院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小儿外科独立成科是在这里首创,连小儿外科专用的手术器械也是在这里被研制出来的。虽然小儿外科的发展曾遭遇瓶颈停滞不前,但由于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实力一直保存,于是近年来又以迅猛之势重新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小儿泌尿外科与小儿外科联系密不可分,正是因为拥有小儿外科的基础优势,小儿泌尿外科的发展才能一路攀升。

领跑国内,紧跟国际

回头看,科室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拥有丰富的历史积淀。观现在,科室建立了与国外良好的沟通交流,使得整个小儿泌尿外科团队的基础水平紧跟国际水平。为了紧跟国外的先进技术,科室派遣专人到国外著名的小儿泌尿外科医学中心进修并将先进技术带回来,进行应用开展。目前,上海市儿童医院的小儿泌尿外科在尿道下裂、肾积水、隐匿、隐睾、膀胱输尿管反流、肾发育不良、膀胱外翻与尿道上裂、性别发育异常等先天性病变的诊治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向前看,以上海市儿童医院的小儿泌尿外科为主,联合沪上儿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新华医院、仁济医院的小儿泌尿外科成立了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畸形外科诊治中心。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将全上海的小儿泌尿外科团结起来组成一支实力超强的队伍,进行一些相关的临床科研试验,如“儿童泌尿外科腹腔镜诊治及重建技术应用研究”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所收获。

技术过硬,细节取胜

微 创 儿童医院的小儿泌尿外科的微创技术享誉全国,可应用于腹腔镜肾积水肾盂成形、输尿管再植、肾发育不良或无功能肾脏切除、肾囊肿去顶减压、肾上腺肿瘤切除、精索静脉曲张以及无法触及隐睾等的诊治。小儿后尿道瓣膜、输尿管囊肿的膀胱镜微创治疗也是科室的特色之一。2013年,科室与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合作,开展引进了机器人腹腔镜手术,这在国内儿科领域是首次,比起微创技术腹腔镜,机器人腹腔镜手术更加稳定、可靠和安全。

整 形 小儿泌尿外科很多手术需要涉及整形技术,如尿道下裂这样发生率极高的小儿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处理起来较为棘手,除了过硬的整形技术外还需要一套规范的处理流程,无论从患者知名度还是年均手术量来说,儿童医院的小儿泌尿外科都居全国首位。

肿 瘤 科室与小儿外科和血液肿瘤内科合作,对小儿泌尿生殖系肿瘤,尤其是肾母细胞瘤、肾上腺肿瘤等的存活率以及良性肿瘤的组织保留率达到国际水平。

其 他 对于排尿异常的诊治,如最常见精神性尿频和夜间遗尿,通过针对性措施令不少病例重获满意的生活质量。

多彩卡通,心灵触动

2014年,儿童医院普陀新院开业。为了给小患者和家长一个舒适、值得信赖的就诊环境,医院尽可能从细节出发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体验。儿童是特殊人群,入院看病会感到紧张恐惧,普陀新院不仅将医院内部建造成儿童喜欢的色彩斑斓的动物卡通世界,更是赋予不同科室不同的主题动物。小儿泌尿外科的主题动物是一只活泼可爱的萌猴。在整个病区都随处可见这只萌猴的身影。病区病房采光很好,开阔通亮,每间病房有四张床位,家具全都以绿色、环保、无伤害为首选。除此以外,还有两间VIP病房可供有需求的家庭选择,每间病房两张床位。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儿童安全问题,病区的所有设施都进行了倒圆角处理,防止儿童刮擦。病房的所有房门也拆除了锁舌。在这里,更有一支细心专业的护士团队精心呵护入住的小患者,儿童对白大衣敏感,这里的护士穿的都是居家碎花型的护士服,并且不带标志性的护士帽,减轻患儿恐惧,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宝贝住在这样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里,家长也放心。

信息医疗,真正便民

上海市儿童医院开通了时下火爆的“微医疗”【公共微信号“上海市儿童医院(微信号:shchildren1)”】。

在线挂号(目前只限普通诊疗) 通过微信的“在线挂号”功能可以在家挂完号,等快到号的时候再去医院看病,灵活安排去医院就诊的时间。

专家预约 除了电话、网站,还可通过微信上的“专家预约”查询开诊时间并预约专家就诊号,分时段的预约方便合理安排就诊时间。

队列查询 通过“候诊队列”可查到排队人数以及当前序号,不必一直待在候诊大厅等候。

报告查询 可查看90天之内的检验结果,再也不用为了一张检验报告单来回奔波。

陈方 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

擅长: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1.复杂畸形的矫治和重建,如尿道下裂、尿道上裂、膀胱外翻、肾积水、肾重复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积水和囊肿、性别发育异常、隐睾、隐匿等;2.泌尿生殖系肿瘤,如肾母细胞瘤、肿瘤、肾上腺肿瘤、膀胱横纹肌肉瘤等的诊治;3.泌尿系微创腔镜手术,如尿道瓣膜切除、膀胱肿瘤切除、腹腔镜下肾切除等。

谢 华 副主任医师,科室负责人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4)

明确了科学活动中概念的作用之后,我们必须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应着重从科学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激发幼儿科学探索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

一、科学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

幼儿的认知具有直观性特点,环境则为他们的认知提供直观的物质基础和依托。科学教育活动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则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幼儿关心环境、观察环境、主动与环境互动的情趣和良好习惯,引发幼儿主动产生探索环境科学现象的行为。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决心以较大的投入营造高水平的、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氛围,使之对幼儿产生深刻的积极影响,并使我们科学教育活动有较高的起点,更从中体现我们贯彻邓小平“科教兴国”教育思想的决心。

1.营造幼儿喜爱观察感知的环境氛围。幼儿认识外部世界──环境,首先是从观察感知开始的。

2.营造幼儿动手探索的环境氛围。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活动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形式,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各种科学活动。例如在种植区内,我们让中大班的每班幼儿在种植园地里用不同形式同时种植多种相近的蔬菜、瓜豆,有畦植的、有盆栽的、有棚栽的、还有无土栽培的。让幼儿边学习种植、管理,边观察比较。上述观察与活动环境的创设,有利于从整体上形成浓郁的科学教育氛围,培养幼儿浓烈的科学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

幼儿认知又一特点是活动性。即幼儿的学习和思考离不开活动。他们在学科学过程中,需要自身的活动和亲手对物质材料的操作,在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外界事物的活动实践中去获取经验,培养探索的能力,从而像邓小平同志所希望的那样“在智力方面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努力在一日生活中以多形式开展各种科学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参与学科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从中发现科学现象,形成科学认知,锻炼各种探索的实践能力。活动不同环节,要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

1.晨区或户外活动环节的自由观察探索。我园晨区活动采取室内户外相结合的形式,让幼儿既接触室内包括科学角、自然角在内的各活动角内投放的各种材料,又接触户外包括沙水区、科学教育画廊、科学小制作展示区、动植物饲养与种植园地。户外活动环节更是让幼儿自由选择户外活动区玩耍。例如有的幼儿在科学角玩“沉浮”游戏,把角内提供的橡皮泥块、塑片,分别扔到水中,发现泥块会沉,塑片会浮,幼儿把小橡皮泥放在塑片上面放在水中,结果也浮在水上,把塑片用橡皮泥块包住放在水中,结果又沉下去,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有所发现,爱科学的情趣油然而生,发现的现象和操作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2.集中教育活动环节的科学游戏等主题活动。集中教育活动环节是教师指导下幼儿有计划有目的生动活泼地主动活动的过程。教师结合常识活动、数活动、语言活动等,开展以游戏为主,观察、操作、表述、表演及音乐、绘画等多种形式综合进行的科学主题教育活动,有意识地使幼儿“智力得到开发”。

例如,在“奇妙的声音”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先运用现代教育科技媒体录音机来播放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铃声、口哨声、琴声、音乐广播声、幼儿谈话声,让幼儿运用听觉感知进行“听声音说活动”来激发幼儿对幼儿园各种声音现象的兴趣,继而启发幼儿回忆讲述并模拟自己日常生活中听到的自然界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鸟叫声、其他动物的叫声等,来丰富幼儿对“声音”的认知,接着投放大量操作活动材料,玩听声游戏,如在玻璃瓶、塑料罐,金属罐、纸盒中分别装上水、沙、小石子、小铁片、小木片、小塑料、小纸团等,然后盖紧盖子,让幼儿自由地用力摇,用小捧敲。采用自由游戏方式来听辨它们发出的各种声音,从中发现声音与“振动”的关系。通过手段多样、材料丰富、形式活泼的活动,使幼儿的科学观察、探索、操作、发现、表达能力、听音能力、欣赏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爱科学情感和学科学的兴趣也得到培养。

三、激发幼儿科学探索能力

在开展科学教育主题活动中,我们按邓小平同志“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教育内容”的教导,引导幼儿从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发展到对现代科技现象的兴趣,从小让幼儿萌发科技意识,了解科技“威力”以体现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日常生活开展“说发现”活动。幼儿好奇好新好问,具有“发现”求知的心理基础。这是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有利条件。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平时在幼儿中开展“说发现”活动,利用一日生活的散步,课间等环节,鼓励幼儿自由地向教师报告自己的“发现”,如春天,幼儿发现草地上长出新芽,树枝上冒出花蕾;夏天,幼儿发现天气闷热,天上乌云多了,地上蚂蚁搬家,一会儿雨儿就下来了。在种植园地上,幼儿发现地里有蚯蚓的地方泥土又细又松。不断激发幼儿“发现”的兴趣,丰富幼儿对各种科学现象的认知。

2.培养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幼儿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这也是幼儿认知过程的重要年龄特征。教师要在一日生活各种学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例如,幼儿玩“竹落千丈蜻蜓”活动,有的幼儿蜻蜓飞得高,这与他们的启动方法有关。教师就可以在活动总结评价阶段让一些幼儿表演,表现他们已“会玩”的能力,并引导幼儿发现“飞得高”的启动方法,从而提高其他幼儿玩的能力。这样幼儿学科学的信心就会更强,积极性就会更高。

3.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日常生活中,除了开展“说发现”活动外,还可以开展“我会了……”的活动,让幼儿在教师面前或同伴面前表现自己会什么,例如“我会给兔子喂食”“我会放风筝”“我会玩水车”等。从中激励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大胆动手,大胆表现自己信心,激发幼儿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幼儿初浅的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5)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12-0019-03

The role of improving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e center under the mode of medical consortium

LI Xin1, DU Zhaohui1, FANG Weimin2(1.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2, China; 2. People’s Hospital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1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teaching work for improving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through the medical consortium platform in Weif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Methods: Since 2013, experts from the general hospitals in medical consortium and senior pediatrician in the center have been invited as the teachers to retrain 11 general practitioners after standardized training for resident doctors for improving their pediatric technical skills.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entered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o work for 2 working days a week, and the “1+1” mode used was that a pediatrician and general practitioner worked in pair for 3 months. After training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the Center, they followed the experts to carry out the pediatrics teaching in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for a half day for 3 months. GP clinic ability of the trainees and the teaching specialists were assessed when the training expired. Results: After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s entered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o work, the number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rose from 30 to nearly 200 visits every mont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s of GP self-assessment and specialist assessment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promotion. Conclusion: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under the medical consortium mode is worthy of being popularized and us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regional medical consortium; general practitioner; pediatr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kill

区域医疗联合体也称作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即以高等级医疗机构为主体,联合区域内若干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的综合实力来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与完善,其宗旨和发展目标在于打造“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1],在医联体中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医疗和社会关怀在内的日常初级卫生保健[2]。2012年,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浦东二、三级综合医院建立了医联体模式,开展医疗合作,患者通过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建立的绿色通道网络逐步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3]。

近年来,区域医联体开展的医疗合作主要为成人内科疾病诊疗、预防和慢性病管理等,但很少在专科、尤其是儿科诊疗方面开展合作,原因主要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不具备胜任儿科岗位的能力。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中心)设置了儿科及儿童保健门诊,配有儿科和儿童保健医生各1名,儿科门诊就诊月均量为800人次,疾病高发期单日门诊量近100人次,其医疗资源明显无法满足本区域内儿童诊疗所需。

根据国外经验,无论在全科起步阶段或成熟阶段,全科医学教育都离不开专科医师的作用[4]。因此,自2013年以来,中心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的11名全科医生(简称规培全科医生)开展了儿科技能再培训,聘请医联体内综合医院专家对规培全科医生进行了儿科带教。培训分儿科专科医生和儿科专家门诊带教2个阶段,规培全科医生分批进入中心儿科轮转,每次培训1~2名全科医生,轮转后进入儿科专家带教模式。儿科技能培训后,全科医生在全科或儿科门诊进行接诊。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接受带教的学员为中心接受5+3的11名规培医生,即先接受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再接受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

1.2 方法

1.2.1 门诊教学

规培全科医生每周2个工作日进入儿科门诊工作,按照时间分批次将中心内11名全科医生送至儿科门诊进行培训,采用“1+1”模式即儿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结对坐诊的方式进行。第1个月由全科医生协助儿科医生诊治患儿,1个月之后由全科医生主诊、儿科医生协助诊治,全科医生遇到问题及时提问,专科医生回复和进行协助诊疗,带教时间为期3个月。

全科医生经过中心儿科门诊培训后,按照时间分批次跟随三级医院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的儿科专家在中心开展每周半天的儿科门诊教学,采用“1+1+1”即1名儿科专家、1名儿科医生和1名全科医生的合作工作模式。专家门诊限诊15人,以全科医生为主处理儿科患者,儿科医生和专家从旁协助。门诊结束后坐诊医生共同讨论病例,专家进行点评和讲解本次门诊所诊治疾病的相关专业知识,带教时间为期3个月。

1.2.2 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教学

中心除采取传统门诊带教方式外,还采用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PBL)。在这种“1+1+1”的教学平台中,专家引导全科医生提出符合临床逻辑的问题,讲解总结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方法[5]。

1.2.3 标准化患者教学

从事儿科工作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医学沟通能力,中心引进标准化患者教学模式,由所有全科医生共同探讨儿科诊疗中常见的医患沟通问题,避免因沟通不畅引起的医患矛盾。

1.2.4 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评估

中心与中山医院全科医疗系开展全科教学模式时,为评估教学成效,制订了全科医生门诊能力评估表。儿科轮转时为评估医生的儿科技能学习效果,轮转前、后由全科医生进行自评,同时由专科医生对轮转医生分别进行评估。

2 结果

全科医生经过儿科技能培训后,开始在全科门诊或/和儿科门诊接诊儿科患者,2014年中心全科医生开始介入儿科门诊工作,儿童诊治数量从最初每月30人次上升到近200人次。由此可见,在医联体模式下开展儿科技能培训带教有利于提升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培养合格全科医生。

2.1 全科医生儿科诊疗技能得到提升

全科医生介入儿科诊疗后,利于建立儿科、儿童保健及全科医生儿童医疗服务团队,扩大服务范围并保证服务质量。培训前、后的儿科门诊接诊能力评估表分数也有所提升,评估表采用9分制,1~3分为有待改进,4~6分为合格,7~9分为优秀(表1)。

评分结果表明,全科医生自评和专科医生评估的接诊技能都有了不同程度提升,病史采集全面性、复诊时间选择、药物选择和剂量计算等方面提升最快;但在安抚家长情绪、获得儿童配合度、咽部体检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2.2 利于分级诊疗制度建立

专家带来了儿科诊疗方面的最新进展,更新了儿科和全科医生知识体系,使具有同种健康问题及需求的患者在医联体内得到相同质量的医疗服务[6],推动医联体内服务体系下儿科诊疗的同质化,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进行诊治,疑难杂症及急症在专科医院诊治有利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全科医生将成为儿科接诊量最大的一线工作人员[7],能更好地实现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8]。

2.3 利于培养合格全科医生

专家进入社区带教使专家与全科医生有机会在同一平台共同工作,专家能更深入地了解社区实际情况,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培养全科医生更加有的放矢,以满足社区医疗的发展和需求[9]。

3 讨论

儿科诊疗技能培训中,笔者也发现了不少有待改进的方面,包括医师对待培训的态度、带教师资的匮乏和需建立长期培训政策及标准等等。

3.1 部分全科医生对儿科技能培训持消极态度

儿童疾病变化快、诊治儿科患者费时费力、经济收入与工作付出不成比例等综合原因,导致部分全科医生对培训持消极态度。

3.2 带教师资不足

随着儿科医学的发展,其分科也越来越细,而对社区儿童出现的生长发育、心理问题、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预防接种和儿童保健等疾病,需要多专科专家深入社区,分时段进行带教,无形中增加了专家带教时间安排和衔接上的难度;传统儿科医生培养侧重于小儿内科学,专科医生则欠缺相关的全科理论,只着重于疾病本身,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儿科全科医生[10]。

3.3 开展儿科诊疗服务建议

开展专科技能培训需要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共同协商符合长期运作的政策和标准,三级医院需对各专科专家的带教工作进行时间上的统一协调,同时对在社区开展教学门诊的专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只有完善的政策和标准才能促进三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开展专科技能培训;社区专科医生应有机会到三级医院全科医学科室进行进修学习,带教时才能具有更好的全科思维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制订相应的薪资奖励机制,保障全科医生承担专科工作时获得合理报酬;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在未来医疗体系中将承担基本医疗重任,全科医生临床技能的不断提高也是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保证,因此在医联体模式下开展全科医生专科培训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闻有成. 区域医疗联合体啃下“看病难”硬骨头[N]. 经济参考报, 2012-12-14(7).

[2] 陶然, 吴华章. 国外医疗联合体模式研究概述[J]. 国外医学: 卫生经济分册, 2015, 32(3): 97-110.

[3] Lakhani M, Baker M. Good general practitioners will continue to be essential[J]. BMJ, 2006, 332(7532): 41-43.

[4] Harrison J, Harrison CE. Developing a model for occupational health provision in primary care[J]. Int J Occup Med Environ Health, 2002, 15(2): 185-192.

[5] 郭林杰, 吴浩, 唐承薇. PBL教学方式探讨[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4, 31(3):215.

[6] 赖伟, 许海风, 万文. 论中长期医疗改革重要任务: 推进医疗同质化[J]. 中国医院管理, 2015, 35(6): 1-3.

[7] 苏苗赏, 徐漫欢, 张海邻, 等. 香港与内地儿科医学教育模式的比较及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2, (6): 44-45.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6)

主题教育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组织的教育活动,它能够从幼儿认知学习特点出发,有效调动多种教育元素并使之交互作用,从而多角度地与幼儿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它能够兼顾群体的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宜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进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 ,是指以主题为背景,教师依据主题目标,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有目的地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将科学游戏融入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游戏的科学性

教师在选择和编制科学游戏时,首先要考虑游戏的科学性,即保证游戏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内容准确、难度适中,符合科学教育的目的和幼儿学习的可能性。如果为游戏而游戏,缺少科学性,也就失去科学游戏的意义。同时,也要考虑科学经验和概念应该隐含在游戏的材料和游戏的规则之中,而不能变成生硬的说教。

2.突出游戏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设计幼儿科学游戏时,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如在户外区域活动玩水游戏时,提供玻璃球、塑料、海绵、橡皮泥等不同材质的材料,让幼儿通过分类操作比较、组合材料操作等方式,发现不同材料在水中沉浮的状态及材料组合后沉浮的变化等,能极大满足幼儿好奇探索的需要,深刻体会到探索学习的愉悦。

二、科学游戏材料投放与区域游戏材料投放同步

科学游戏材料投放与主题区域游戏材料投放同步,才能体现科学游戏的教育性、目的性、时间性等特点,也才能紧随幼儿的学习探究热情,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学游戏材料投放应该做到:

1.要有目的性

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既要将目标隐性地体现于材料中,又要把握好幼儿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的探究兴趣,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科学活动材料。如实施主题活动“在春天里”,为帮助幼儿区分生命体和非生命体,获得一些关于种子发芽、生长的经验,我们在科学游戏区投放了幼儿收集的各种种子,并提供放大镜让幼儿仔细观察种子的结构、外形特征等,让幼儿感知各种种子不同形状、颜色、大小。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幼儿到种植园进行种植实验活动、观察发现活动,使幼儿积累对种子的感性经验,提高观察思维、动手实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应有趣味性

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所以投放材料要适合幼儿“玩中学”的特点,让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因为如果材料不注意趣味性,即使再有科学因素的材料也无法引发幼儿主动探究操作的兴趣。 如在“我们身边的科学”主题活动中,我们开展“斜坡与球”的科学探索活动。我们分别投放了长度不同、摩擦程度不同的斜面及大小、轻重不同的球体。操作时,幼儿首先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速度。接着提供不同长度的斜面、摩擦程度不同的斜面,引导幼儿发现比较球滚动的速度不同。再提供大小、轻重不同球体,分别将不同的球在不同的平面、斜面上操作,让幼儿充分感受不同球与不同的斜面作用会产生不同滚动速度的现象。

三、游戏指导以观察发现为根本依据

观察是了解幼儿游戏状况的最佳途径,是对游戏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也是对游戏实施正确评价的根本保证。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与干预应该以细致的观察为基础,并与观察内容紧密结合。

1.实施细致观察

教师细致的观察是关键,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身心水平的新发展,判断幼儿的发展与自己预想的步骤是否吻合?确定所设的目标是否适宜?每个幼儿需要因人而异地给予哪些及时和必要的帮助,预设的材料是否引起幼儿的兴趣?难易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添加辅助材料等等,通过观察获得了准确的信息后,便可以选择指导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指导。

2.实行有效指导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7)

病例1

TC是一个4个月大的男婴,妈妈抱着他来看病。TC出生后不久,右侧腹股沟上有个肿块,在他哭闹的时候,肿块更加明显,最近几天他看上去好像不太舒服。妈妈说,孩子的肚脐上还有个软的肿块。医生检查后发现,男婴右侧腹股沟有一个可以复位的腹股沟疝以及约1 cm大的脐疝。孩子的其他情况正常,也没有便秘情况。孩子的妈妈说如果可能的话,不希望给孩子做手术。

问题:对这种儿童疝气,你应该提出哪些医嘱?

答案:这个年龄儿童的腹股沟疝是需要尽快做外科手术的(建议在2周内做),因为存在肠嵌顿的危险。至于脐疝,不做手术也是安全的。通常对脐疝的处理是不去管它,在孩子4岁的时候做一次复查。

病例2

WX是一个7个月大的男孩,妈妈带他来看病,说孩子的两个看上去和别的孩子不一样,阴囊上看不到右侧。医生检查后发现,在腹股沟管浅环下面的腹股沟区内可以触摸到右侧,但不能推送到阴囊里。

问题:对这个婴儿的问题,你准备提出什么治疗建议?

答案:对未降到阴囊的,最理想的治疗是在婴儿6~18个月的时候通过手术进行复位。对于这个病例,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尽快安排手术,而且还要跟母亲解释,如果不进行手术复位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包括发育异常、容易导致损伤以及高于正常5~10倍的恶性肿瘤的危险。

病例3

PW是一个12个月大的男孩,来诊所看病的前3 h,在骑自行车的时候突然感到右侧疼痛。疼痛很剧烈,并且波及右侧腹股沟和右侧髂窝。他感到恶心,呕吐过两次。检查发现,右侧一触即疼,在阴囊里的位置较高而且横置。

问题:

(1)你的临时性诊断是什么?

(2)需要与哪些疾病鉴别诊断?

(3)病人是否需要超声检查?

(4)你怎么治疗这类疾病?

答案:

(1)临时诊断为扭转。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8)

1.儿童公园植物科普教育

儿童公园最早起源于儿童室外游戏场所。自古以来的儿童教育都强调要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触摸石头、沙子、植物、水等自然要素,尽情嬉戏玩耍。1840年福禄贝尔将自己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儿童的花园”(Kindergarten),孩子们可在花园里种植花草,观察昆虫和小鸟,还可在户外尽情奔跑、玩耍。2008年,“英国游乐”《游戏场设计――营造成功的游戏场设计指南》(Design for Play:A Guide to Creating Successful Play Spaces)阐述了儿童游戏场的10个原则,其中“自然元素的采用”便强调应与自然紧密结合。

随着科技发展,提起儿童游乐项目,人们往往会首先想到游乐园、马戏表演和各种机械设施。这种费用高昂、人工建造的“玩具城堡”剥夺了儿童在自然空间中的乐趣,根据美国在2008年出版的畅销书《森林里的最后一个孩子》(The Last Child in the Wood)中的观点,远离自然是造成儿童诸多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儿童在享受“快餐式”的娱乐刺激后,并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启迪和积极的心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儿童的身心成长。

植物科普教育活动是自然式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游戏等形式传播植物知识,使人们学习和掌握植物种植技术,树立环境保护科学观念,崇尚科学精神,还可以让现代都市人缓解压力、释放心情,亲身感受园区特色文化带来的享乐和情趣。但是,目前我国公共空间(如公园、植物园等)植物科普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悬挂植物铭牌进行宣传,通过书籍、宣传册、宣传栏单方面传播,缺乏与儿童的互动及趣味性,难以吸引儿童参与。

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有着视觉吸引力,很容易吸引儿童亲近。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可以让儿童在触摸花草、泥土的同时,在自然环境中去认识、体验自然的乐趣,唤醒儿童对大自然、动植物的热爱,最终促进儿童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植物科普教育应改善单一的“课堂式”“说教式”宣传模式,倡导走进大自然,亲自操作或者体验活动来进行学习。例如通过多种互动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游戏、表演、比赛等活动了解自然、土壤、植物的基础知识,寓教于乐,使儿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享受学习的快乐。

2.广州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

2.1总体介绍

广州市于2015年6月全面开放了13个儿童公园,这些儿童公园在功能上涵盖了休闲娱乐、趣味运动、动漫游戏、职业体验、少儿科普等活动,活动内容着重体现了科普性和公益性。

在13个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较为普遍,按组织方式可分为展示型和参与型两种类型。展示型的活动侧重于“观看”,较直观地展示各种类型的植物材料,包括不同品种的植物、植物的不同部位、植物在不同季节的表现,以及举办立体花坛展览等。科普教育方式主要包括野外讲解、植物挂牌、文字说明、多媒体展示等。展示型科普教育活动包括番禺儿童公园的“瓜果长廊”、天河儿童公园“农耕园”、荔湾儿童公园的“奇幻自然园”、广州市儿童公园的“百花园”以及春节期间在园内举办的“艺术园圃立体花坛展览”等(图1)。参与型植物科普教育活动侧重于“体验”,让孩子们亲身参与、体验植物种植的过程,从而得到更加直观的知识。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花都儿童公园的“亲亲蔬果园”都属于参与型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

2.2特点

2.2.1植物科普教育活动较普遍

儿童公园中植物科普区域范围较大,重视程度高。活动项目包括挂牌认知植物品种,宣传栏简要介绍和普及植物分类和生长特性,展示农耕器具等景观小品,介绍农业生产的常识,普及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农业知识等。其中,花都儿童公园和海珠儿童公园还开辟小农场,为孩子们提供参与农事劳作的场地,更加深入地体验种植的过程。

2.2.2植物资源多种多样

儿童公园中植物资源多种多样,除了观赏性的园林植物,还有生产实用性的农作物,观果观花,品种繁多。其中以天河儿童公园的“农耕园”科普区的植物类型最为丰富,超过100个种类。该场地中的植物随着四季变换呈现不同的面貌,形成春华秋实、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效果。孩子们也能从中认识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日常的食品由来,学习到课本以外的农业知识。

2.2.3活动类型有创新

结合植物科普教育项目的设置,各儿童公园组织开展了多种活动。如天河儿童公园的“农耕园”由熟悉农事的农民进行耕种,不同季节轮换种植时令瓜果蔬菜,将农作物分成粮食类、瓜果类、蔬菜类、香料类等进行展示。孩子们由学校组织过来认识植物,开展野外课堂学习(图2)。

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采用认养的方式,划出小块农田,通过摇珠方式抽取认种认养家庭,深受亲子家庭的喜爱(图3)。

部分儿童公园利用园区场地在节假日开展或承办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如广州市少年宫科技部“奇妙科学”课程班的学员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进行了一场春季科学素养实践活动。孩子们在体验“春播”耕种的过程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从而认识生命,敬畏生命。

3.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需求调查

笔者于2015年6月开始,对广州市13个儿童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儿童公园中科普教育活动项目的使用情况。在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期间,选取了天河儿童公园和海珠儿童公园的植物科普教育项目进行详细调研,分时段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调查时间段为工作日和周末节假日的9:00~11:00,15:00~17:00。每个调研地点调查2~3天。调查主要包括实地拍摄,观察家长及儿童的活动时间及活动人数,记录活动设施的管理情况、人流量等。于2016年3月期间,对广州市14岁以下的儿童及家长通过问卷形式进行了需求性调查。问卷内容共设置15道题,主要包括受访家长与儿童的基本信息、到达儿童公园的需求和目的、对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偏好、植物科普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改进的建设性意见等方面。在两个儿童公园共发出问卷110份,回收问卷103份,有效率为93.6%。其中,4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占调查主体的37.0%,4~9岁儿童的家长占33.6%,9~14岁的儿童或其家长占29.4%。

3.1到访儿童公园的需求和目的

数据反映,目前家长和孩子到访儿童公园主要以“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欣赏美景”为目的,而与科普教育较为相关的“增长知识”却排在末位。由此看出儿童公园中的科普教育并未受到家长及孩子的重视。原因可能为:孩子课业繁重,学科教育已经能够“增长知识”,外出游玩是为了放松与愉悦,再进行知识的灌输会带给孩子无形的压力;也反映了儿童公园的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宣传不足,未能引起家长的重视,也未能从形式上进行创新,吸引孩子参加。

3.2对儿童公园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喜爱程度

在儿童自主选择的前提下,会优先选择趣味性强、形式新颖、新鲜刺激的活动项目。在对科普教育类项目的偏好调查中,儿童对涉及花卉、蔬果等植物类项目喜爱程度最高,占34.1%,这与上文提到的“亲近自然”的游园目的相一致。说明孩子们喜欢可以亲近植物、土壤、水等自然因素的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图4)。

3.3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参与情况

将常见的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分为学习型讲座、科普游览活动、动手类活动、大型花卉展和园博会等。从问卷结果得知,前三类植物科普活动受欢迎程度相似,而花卉展、园博会为广州市每年的常规性活动,规模大,宣传广,得到了更多家长和孩子的关注及参与,在调查中所占比例也最高,为47.7%。因此,提升活动知名度、加强活动宣传力度、打造品牌活动是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得到更多家长及孩子参与的重要提升方法(图5)。

3.4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满意程度

在调查中,近八成的受访者对儿童公园目前的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表示“基本满意”和“比较满意”,表明儿童公园的植物科普设施及活动尚能满足家长和儿童的需求。此外,超过九成的家长及儿童“希望儿童公园建有专门的园艺活动区或植物科普中心”,更有超过五成的家长及儿童希望参与园艺活动和科普中心的植物相关活动(图6)。

3.5对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偏好

调查结果反映,超过八成的受访群体都可能成为儿童公园植物科普活动的参与者。对于植物科普教育类活动项目的选择,“公园游赏活动”“动手操作类活动”“室外教学活动”的比例较高且相差不大,而“学习型知识讲座”的比例为33%。说明家长和孩子更喜欢参与型活动项目,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形式应以参观、感受、动手操作为主,通过创新形式、增加互动来提高家长与儿童的参与度。

3.6对儿童公园植物标识的关注度

悬挂植物说明牌有助于家长带领儿童认识植物、了解植物,是儿童公园中最常用的植物科普教育形式。在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家长表示会关注植物说明牌。当问到“您认为植物说明牌上除了植物名称之外还应展示什么内容?”时,选择“易懂易记的识别特征”比例最高,其次为“植物养护常识”,说明植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常见植物的养护常识是家长及儿童较为关注的内容,在植物说明牌设计上应增加相关介绍(图7)。

4.总体评价与完善建议

4.1存在问题

4.1.1宣传力度不足,儿童参与度低

部分科普区设置了警示牌,这些提示对游人爱护植物起到一定的作用,值得推广。但总体来说,植物科普教育活动在儿童公园的宣传不足,园内宣传栏关于环境教育、植物科普宣传的展板较少,部分公园的植物科普区缺少植物说明牌,或者悬挂的高度不适合儿童,不利于园内植物科普活动的开展。

13个儿童公园中,只有花都儿童公园的“亲亲蔬果园”和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提供了家庭参与蔬菜、瓜果种植的活动。但是参与和参观人数相对其他游乐项目少。在海珠儿童公园中,能够参与种植活动的仅为获得认养小农田资格的几十个家庭,知识传播的范围较小。除此之外,“开心农场”的一块农田约8m2,租赁价格为400至500元,且退养不退钱。认养价格过高也是影响家长与儿童参与度的重要因素。

4.1.2开展项目较单一

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项目主要是以园林植物和蔬果的认知以及农作物栽培为主,参与项目类型较为单一。例如,花都儿童公园的“亲亲蔬果园”和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都仅为蔬菜、瓜果的种植,还应包括花卉栽培、植物繁殖、盆景制作等方面。

4.1.3科普区域休息设施不足

植物科普区内缺少休息座椅,造成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家长带孩子参观植物科普区都是绕着园区参观、拍照,不到20分钟就已结束。天河儿童公园的“农耕园”科普区内虽设有2座凉亭,但不能坐下休息,而农田内施肥有异味且蚊虫较多,使得游客无法长时间停留。

4.1.4公园后续管理须加强

部分植物科普活动项目后续管理须加强,如天河儿童公园的阴生植物区位置较偏僻,植物生长杂乱,家长和儿童极少进入参观。又如海珠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内部分认养农田长期无人管理,杂草丛生,也影响了农场的景观效果。

4.2完善建议

4.2.1丰富植物展示品种和形式

植物科普教育活动首先应立足于植物资源,考虑将常见的岭南乡土树种结合时令花卉、蔬菜瓜果等运用到不同的造景形式中,营造丰富的视觉、触觉和嗅觉体验,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如上海辰山植物园的“植物造型园”,将小叶女贞Ligustrum quihoui修剪成恐龙、大象、长颈鹿、乌龟等趣味的动物造型,营造视觉效果。

4.2.2规划各类科普场地

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时,会优先选择离家近,车程短的公园或儿童游乐场所。因此,科普场地应分布到各级儿童公园中,每个公园的植物科普活动项目应各有特色,并注重家庭参与。展示型的科普场地如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植物科普园中的新型植物景点一一“植物小人国”,应用了高新科技技术,通过微缩模型展示童话世界里的“小人国”景观。另外,在公园中设立科普中心,可为参与型的科普活动提供场地,如举办植物科普展览,设立第二课堂,组织各类比赛等。此类活动既能加深儿童对植物构造的了解,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耐心,更能激发他们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

4.2.3积极组织科普活动

儿童公园中植物的魅力除了自身各种特征所赋予的形态美,还在于以植物为主题而构成的各种游戏场所带给孩子们的无穷趣味。常规性科普活动项目种类应多样化,也可结合高新科技展示开展活动。在节假日特别是特殊节日时(如儿童节、植树节等)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有奖知识问答、科普征文、种花种树、叶脉标签制作、艺术盆栽制作、花艺比赛等活动,通过公园、公益组织、学校等多个平合举办,多渠道宣传来提升活动知名度,扩大活动影响面,打造品牌活动,从而提升家长与孩子对植物科普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4.2.4进一步完善公园管理

应重视儿童公园植物科普项目的后续管理,营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增加并完善植物说明牌等设施。说明牌设计的形式和颜色等方面要更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悬挂的高度应符合儿童的身高要求,并增加植物辨别特征、植物养护知识等趣味性更强的知识,或通过二维码链接植物百科,加强互动性。

4.2.5培训科普人员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9)

功能定位

日本儿童医院的平均病床数约为200床,规模比我国小得多,主要原因在于两国儿童医院的功能定位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日本,儿童医院主要专注于儿科疑难杂症的治疗;而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则基本上留给居民日常生活范围内的儿科诊所或综合医院的儿科解决。具体来说,日本的儿童医院有下列特色——

治疗对象涵盖了新生儿、婴幼儿、小学生、初中生,也包括胎儿及产妇,但以婴幼儿患者为主;

儿童医院的科室设置比综合医院的儿科更为全面、细化;

住院期通常比普通医院短,但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却非常广;

重点治疗癌症、循环系统疾病、外科疾病,并提供儿科的各类特殊医疗服务;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急救医疗需求,许多儿童医院还设置了急救诊疗部门及PICU;

患者大多经其他医疗机构介绍或转院而来,经过初期的密集治疗后,多数患者退院或转院,少数疑难患者长期住院观察;

对入院患者的年龄有严格的限制,若住院期间年龄超标,患者须转往其他医疗机构。

设计理念

众所周知,由于患者特性及治疗方法上的差异,儿童不能被视为“小成人”,因此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理念也不同于普通医院。对此,日本学术界及业界大体上有下列看法:

*从患者的角度

儿童患者的身体及精神均未成熟,他们在住院期间不仅需要更多的护理,更需要家庭般的温暖与呵护。

很多儿童患者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特别需要学习与游乐的场所。

儿童患者天真无邪,但对就医和诊疗充满恐惧,因此在空间、环境、色彩的布置上要做到既提升生活情趣,又有利于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

*从医护人员的角度

护理单元的规模不宜过大,且须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来降低管理成本。

医技部的布置需简洁、高效。

儿童医院的门诊量虽小但因科室众多,门诊部宜采用区块化的设计方法。

下文结合具体案例做进一步分析。

我们对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宮城县立儿童医院、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进行了实地考察,医院的概要见表1。

住院部的设计

*病区构成

住院部设计的关键在于合理划分病区。日本儿童医院在病区划分时主要考虑患者年龄、护理程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

表2为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住院部的病区构成。可以发现,4层集中了所有的重症患者,6、7层分别设置了产科及外科病区,其余病区均按患者年龄划分。

*病床构成

图1显示了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病床构成。该医院共设160张病床,产科病区占18床(内含MFICU,6床),其他均为儿科病床。儿科病床中,34床为儿科重症监护病床,其余108床分设在6个儿科病区中。

图2为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的病床构成。由于当地儿童医疗的需求量有限,儿童医疗中心与南部医疗中心并设在同一座医疗设施内,以共享医疗资源。全部434张病床中,儿童医疗中心占100床,南部医疗中心304床,急救中心30床。

*护理单元与管理单元

儿童患者在住院期间需受到更多的护理,因而护理单元的规模不宜过大。如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儿科护理单元仅设18床(图1、图4)。

控制护理单元规模的优点在于:显著缩短护理流线,方便护理观察;增加患儿与护士的见面次数,从而可促进两者之间的交流。因此小规模的护理单元有利于提高医护质量并保障医疗安全。但缩小护理单元的规模会增加管理成本,因此该医院采取了两个护理单元合设一个管理中心的做法。管理中心内设置护士长办公室及事物人员办公室。

医技部的设计

*功能模式

为确保安全高效,当前日本的儿童医院普遍将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及周产期用房设置在同一楼层。

图3为该方法的功能模式图。其核心理念是以手术部为中心,产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以及小儿重症监护室布置在周边,不仅联系方便,而且便于迅速开展手术。

为确保该设计方法的顺利实现,所在楼层的最小建筑面积需满足表3的要求。

*实例分析

图4为宫城县立儿童医院的三层平面,该图较好地体现了上述设计思想。表4显示了该楼层的相关数据,建筑面积为7384m2。

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虽然为并设型医疗设施,其三层平面(图5)的布局方式同样也体现了同层化的设计理念。

门诊部的设计

*科室设置

表5为这3所儿童医院的科室设置。不难发现,即使同南部医疗中心共享医疗资源的仅设100床的冲绳县立儿童医疗中心,其科室设置也相当齐全。

作为日本最高等级的儿童医院,国立成育医疗中心肩负着为全日本提供示范医疗以及积累和推广先进医疗成果的重任。该中心共设置了45个科室,并将全部科室归并为8大部类。

该中心门诊部虽然科室众多,但因采用预约制及转诊制,成功地将日门诊量控制在1000人次以内,因此门诊部的建筑空间并不大。图6、图7分别为该中心的三层及二层平面,图中白色的C型走道为患者的交通干道,它联系着通向所有科室的白色交通支路,流线清晰便捷。各科室按所属部类沿C型走道依次排列,十分简洁明了,便于患者识别。

*分区与协作

如图4~9所示,医院各层平面均按不同的颜色划分为若干个区块。各区块相对独立且只设单一的功能,再通过合理组织建筑空间,可充分确保区块内功能的合理实现及区块间彼此的有效协作。

图9中红色虚线为患者的门诊流线,蓝色虚线为患者前往医技部的流线,绿色虚线为患者前往康复部的流线。由于实行了上述区块化的设计方法,流线不长且非常清晰。图中右下角绿色区块为门诊部及急诊部,中间的深绿色部分为门急诊部的医护人员共用的工作区域。虽急救部通常并无医生留守,但当急救患者被送至急救部时,通过共用的工作区域,各科室的门诊医生均可迅速抵达急诊部展开抢救。

图4中,手术部与ICU的工作人员共用更衣休息区,既可节省建筑空间,又便于这两个部门的协作。此外,图4中的产科门诊设在产科病区的西北角,即便产科医生数量较少时,也可开展门诊及住院医疗服务。以上做法都较好地体现了分区与协作的设计思想。

设计创意

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除需解决好上述功能问题外,也离不开良好的设计创意。

*游乐场氛围的共享大厅

以日本国立成育医疗中心为例,为增强门诊空间的可识别性并创造轻松活泼的氛围,在门诊部中央设置了贯通地下1层至地上4层的共享大厅。如图10~12所示,该大厅不仅色彩丰富,厅内还有超市、餐厅、甜点店、游乐场等设施,因而深受儿童欢迎。

*童话世界般的医院

如图13~18所示,由红色砖墙、浓灰色金属屋顶以及民居尺度的阳台等要素构成的宫城县立儿童医院从外观到室内都更像一座童话世界。难怪它的建筑师山下智史曾说过,该医院是一座不像医院的医院。他的用意是为了消除儿童的紧张与不安情绪,实践证明该医院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并设型医院的空间处理

将两所或更多的医疗设施并设在一起,以达到共享医疗资源的目的,是解决所属地区某类医疗需求不足却又必须设置相关设施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设计好并设型医院的关键在于必须在建筑空间上处理好相邻医疗设施的不同需求。

如图21所示,从冲绳县立南部医疗中心·儿童医疗中心东南角的共同入口进入玄关后,向左可进入儿童医疗中心的挂号大厅(图19),向右可进入南部医疗中心的挂号大厅(图20)。两者之间虽通过共用挂号收费事务室来节省人力资源,但室内设计分别迎合了儿童及成人的不同口味。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10)

前言

疫情的爆发,阻碍了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转秩序。一季度后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大部分科室患者数量回升,医疗收入提高,科室结余由负转正,甚至部分科室同比结余正增长。但是疫情对儿科的影响可以说是严峻的考验,其收治的门诊、住院患者数量急剧减少,科室收入大幅下降,甚至出现连续三个季度负结余的局面。如何求变成为摆在儿科当前发展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儿科必须充分利用科室资源,主动出击寻求突破,逆境中求发展。从战略角度出发,运用SWOT分析工具,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提高科室运营效率,提升儿科医生的绩效,增加其认同感,使科室取得长足的发展动力。

一、疫情对儿科经济运营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疫情爆发受影响较大科室排名前三中就包括儿科,可见从全国来讲儿科都是受影响较严重的科室,我院儿科亦是如此。1.对科室经济效益的影响我院儿内专业共有两个科室,以下简称一病区和二病区。2020年1月疫情尚未爆发,两科室运行良好,自2月疫情全面爆发以来,两科室运行经济效益日渐下行,收入减少,因疫情防控需要科室领用防控物资增多,故防控成本增多,前三季度结余均为负结余。一病区一季度核算支出同比增长1.42%,核算收入和结余较去年同期均降低,下降幅度分别为22.74%和167.81%。二季度经济效益低于一季度,结余环比下降44.92万元,核算收入同比下降48.98%,支出同比下降10.42%,结余同比降低1367.23%。三季度较二季度经济效益略有好转,结余环比二季度增长28.31万元,核算收入、支出和结余均呈同比下降趋势,其中核算结余同比下降2149.36%。二病区一季度核算收入、核算支出和结余均同比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37.84%、1.82%和322.51%。二季度经济效益次于一季度,核算结余较二季度下降28.90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368.61%。三季度经济效益回暖,核算结余较二季度增长22.15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7.25万元。2.对科室工作效率的影响疫情爆发以来,两科室工作效率分值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临床科室工作效率分析选取反映科室日常运营情况代表性指标,包括出院人数、占床日数、门诊接诊人次、检查判读、手术量和科间协作,每个指标均以分值的形式呈现。儿内一科前三季度较去年同期工作效率总分值减少31.38万分,其中出院人数减少858人,占床日减少3148天,门诊接诊人次减少18547人次,检查判读减少66188分。儿内二科前三季度较去年同期工作效率总分值减少26.91万分,其中出院人数减少691人,占床日减少4605天,门诊接诊人次减少13408人次,检查判读减少55761分,手术减少110分。3.对科室内部绩效奖励的影响儿内一科2020年1-9月月人均绩效奖励较2019年同期减少2432.11元,减幅49.41%。儿内二科2020年1-9月月人均绩效奖励较2019年1-9月减少2591.28元,减幅58.35%。其中2月份两科室人均绩效奖励均最低。儿科受疫情冲击较大,医院为此在绩效考核上给予适当照顾,如2月份参照科室历史平均水平下降10%予以发放,发放保底绩效奖励,保障员工基本生活开支。其他月份采取减免科室房租,提高工作效率指标分值等措施,适当提高儿科人均绩效奖励,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儿科经济运行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美国的安德鲁斯教授提出的,综合考虑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进行系统评价,进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合理把握外部机会,设法消除内部劣势,积极避开外部威胁,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1.内部优势我院是三甲综合医院,塑造了儿科专业品牌,专业优势突显。心血管专业、血液肿瘤专业、神经免疫专业和儿童急危重症的诊疗和救治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是我市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的唯一定点机构。儿科专门设置ICU病房,拥有齐全的急救设备。在发展专业基础上,积极开展特色专科门诊,目前已开设六个儿童特色专科门诊,儿童癫痫、血液、遗尿、生长发育、哮喘和神经发育行为门诊,其中哮喘专科是全国哮喘规范化管理基地之一。成立儿科专科联盟,两位儿科主任被推选为副理事长,构建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2.内部劣势我院处于地级市,区域优势不明显,虽位于四省交界处,但是儿科的病人大部分是我市辖区县域内的,吸引来自周边省域的患者较少,科室影响力还有待提高。京津冀医疗保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的签订,一些危重患者更倾向于省会和首都大型医院治疗,说明科室的技术还不够先进,较省会和首都医院还有差距。由于儿童这个群体的特殊性,科室日常运转的服务成本相对成人科室要高,加之此次疫情防控的需要,大大增加了科室的运营成本。儿科医生工作量相对其他科室要大很多,我院儿科门诊出诊时间从早八点到晚十点,每天门诊接诊人次达上百人,每月出院人数最高达三百余人次,但是高工作负荷并没有给儿科医生带来高绩效奖励,致使其职业认同感降低。3.外部机会国家卫计委《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章提出十三五期间卫计生服务体系重点是提高儿科医疗资源供给,继续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扶持综合医院儿科、地市级儿童医院等机构的建设。依托优质医疗机构的儿科资源,加快不同地区之间儿科医疗技术、服务同质化,减少患者跨地区就诊。调整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提升医护人员的薪酬待遇。我院儿科连续两年承办河北省住培技能大赛,大大增加了我院的儿科知名度。4.外部威胁疫情的发生让全国儿科整体爆冷,正常的医疗秩序被打破,就诊患者数量急剧减少,可以说是对儿科专业的严峻考验。根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儿科医生缺口巨大,与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医师数量要达到0.69名的目标还有差距。近年来医疗纠纷频发,医生执业环境复杂,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给儿科医生诊断带来困难。沟通不畅导致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儿科相对其他临床科室医疗风险较大。

三、提高儿科经济运营效率的建议

根据上述SWOT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提升儿科经济运营效率,改善儿科目前发展缓慢的状态,提高儿科医生绩效。1.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合理把握外部机会,采取增长战略加大儿科专业投入,积极引导科室开展新项目、新技术,持续发展科室专业品牌,大力宣传特色专科门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加强患者沟通和网上问诊,增强患者满意度。增强儿科专科联盟的纵深合作,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技术互助为纽带,探索儿科专科医疗资源一体化模式。充分利用好省住培技能大赛平台,打造我院儿科知名品牌,提高科室影响力。积极依托依托优质儿科医疗卫生资源,派出医护人员到知名医院学习进修,整体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我市儿童健康保驾护航。2.设法削弱内部劣势,积极避开外部威胁,采取稳定战略加强科室成本控制,提升经济效益,提高科室人员绩效奖励,增强职业认同感。科室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是科室控制的重点,其中药、耗占比更是重中之重。严格控制科室药占比和耗占比,将其纳入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全员重视减少浪费。增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减少纠纷发生,降低科室医疗风险。疫情期间患者减少,科室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学习,努力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也可积极报名服从医院调配支援感染性疾病科,投身一线服务患者。

四、结语

通过研究疫情对我院儿科经济效益、工作效率和内部绩效的影响,可以看出前三季度儿科多项经济指标大幅降低,结余更是负值。积极寻求方法打破现状迫在眉睫,运用SWOT分析方法找出儿科的内部优劣势和外部机会威胁,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合理把握外部机会,采取增长战略。设法削弱内部劣势,积极避开外部威胁,采取稳定战略。

参考文献:

[1]秦玮.综合性公立医院儿科绩效现状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J].现代医院,2020(07):996-999

[2]张宏娟.管理会计报告助力公立医院科室运营分析[J].会计之友,2019(06):147-150.

儿科内科和儿科外科区别篇(11)

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帮助幼儿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科学教育本身的内容决定了在设置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时,应让幼儿尽量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探究。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根据其加工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成品材料。一些现成的玩具、教具等,如可拆卸的人体模型。(2)半成品材料。根据教育目标进行部分加工的材料,或现成的加工程度不高的材料。如将厚纸片剪成圆形,穿上几个小洞,以供幼儿用扭扭棒做成“毛毛虫”。(3)自然材料。如小动物、种子与果实、石块、碎布等。笔者认为,科学区角活动的材料,只要没有危险,应尽量选用实物而不是替代品。教师要引导幼儿并和幼儿一起随时收集身边易得、卫生、安全的可利用材料,供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时选用。

“尽可能自然”也符合经济、环保的理念。我们可以结合幼儿园自身的物质条件,因地制宜、综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与材料。我们不能一边苦叹科学区角材料不足,一边却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材料视而不见。我们也不提倡教师制作各种仿制品或一次性材料供幼儿开展所谓的科学学习。例如,一些幼儿园将各种塑料袋放在区角中,供幼儿制作所谓的“环保服装”,这其实是一种“伪环保”,因为真正的环保行为应是反复使用、甚至不使用塑料袋。

但是,材料“尽可能自然”并不代表不能使用一些成品或半成品材料。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注意:(1)材料缺乏科学性,部分器材,特别是一些成品科学器材更注重色彩、形象、童趣,而忽略所要体现的科学内容以及精准的要求。例如天平“不平”、放大镜模糊等。(2)科学器材存在“小学化”倾向,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这可能是幼儿园科学材料相对匮乏以及对科学材料把握不准带来的结果。它们的操作难度往往高于幼儿的实际操作水平,所揭示的科学知识也往往高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有的已比较偏向于专门的实验,有的则远离幼儿生活。这些“小学化”倾向都需要加以纠正。

二、材料的组合结构——关注核心经验

“结构”一词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的现象间的某些关系。例如,磁铁、铁块、镍块和铜块集合到一起就有了一种结构,磁铁和铁、镍能发生相互作用,和铜却不能发生相互作用。人们在操作这些材料时发现的这一现象,就是磁铁的特性。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特指内在的关系——一种和自然现象相关联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幼儿科学学习中的概念是“前概念”,是指简单水平层次上的抽象,我们也称之为经验。

根据这样的理论,我们在选择科学区角活动材料以期达到学习目标时,就需要考虑:这些材料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材料能揭示什么重要的科学概念?材料必须组成和概念有关的结构,且具有吸引力,才能让幼儿积极参与,与材料相互作用。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从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出发,选择相应的主体材料和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特定范围内的材料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达到形成这个科学经验的目的。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有很多,例如,“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核心经验中就包括了“事物与现象”“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例如,在以“植物”为主题的科学区角活动中涉及的科学经验就包括:植物有多种多样的外部特征(事物与现象);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营养才能存活和生长(事物之间的关系);植物的变化贯穿于整个生长周期,它们是不断生长和繁殖的(事物的变化)。根据这些经验,我们在区角中可以投放以下各类材料:不同种类的植物,其中至少有一种正在开花;泥土、肥料;种植的容器;人造植物(可以用来与真实的植物比较);各种植物的种子;浇水用的容器或洒水壶;用来密封的塑料袋;其他辅助材料,如广口瓶、捆绑带等;记录用的各种材料。

三、材料的探究特征——让幼儿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

曾经在某个幼儿园看到科学区角放置了三球仪,打听后得知,教师的意图是让幼儿借此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教师将指导幼儿操作和观察。很明显,这虽是一个个别化、操作性的学习活动,但并不符合科学区角活动的特性。因为科学区角活动必须符合科学探究的一些特征:(1)幼儿依靠直接经验进行科学探究。幼儿要通过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探索过程需依赖直接经验,看到事实的结果就是得出结论的时候。(2)幼儿的科学探究具有简约性、试误性。幼儿的探究大致会经历“发现问题—假设—探索—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当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原因不明显或较复杂,幼儿不能得出结论时,教师可以将其中的某些关系直观化、明显化,但并不直接告诉幼儿结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幼儿探究的试误性会降低,探究的目的性会增强。(3)幼儿运用多种表征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幼儿可运用的表征方式主要包括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构、泥工、剪贴、角色表演等。而幼儿运用各种方式表征时能够对具体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复验,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经验。在持续运用不同表征方式的过程中,幼儿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会更加全面、深刻。

很显然,幼儿操作三球仪时,只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记住知识,并没有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更令人担忧的是,幼儿可能因活动枯燥而丧失对科学的热情。不同的材料能促使幼儿以不同的探究经历来获取相关的知识经验,激发好奇心、探究的积极性等,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因此,科学区角活动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活动的方向和目标。幼儿不仅能够“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防止另一种情况的产生,那就是,教师仅从“高兴”“成功”两个维度去评价幼儿的科学区角活动。例如,教师常常使用这样的评价性语言:“你成功了吗?”“你成功了,祝贺你。”也许,这类教师潜意识中仍认为结果和兴趣最重要,科学区角活动只要幼儿高兴、完成操作即可。因此,为了让幼儿高兴,教师会不断变换材料,看到幼儿不玩了,就马上投放新的材料,很少思考材料本身的结构、层次方面的问题。而这恰恰是错误理解了兴趣在幼儿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违背了科学探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兰本达,布莱克伍德,布兰德维恩.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M〕.陈德璋,张泰金,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