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技术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4 10:42:08

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篇(1)

对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可以从对管理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探讨。

从需求方面看,首先,管理薄弱一直是我国国有企业竞争力低下、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在70%以上,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不到40%,管理水平高低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数据,1995年与1985年比较,主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中,上升的占50.9%。管理约束已经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次,新的经济格局和市场环境要求国有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和三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对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同时,多年来的重复建设已经导致了结构性的买方市场的形成。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和历史包袱更使其在竞争中处境不妙。提高管理水平是国有企业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从供给方面看。首先,党的十五大精神的出台,为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其次,现代科技的进步既对管理创新带来了需求上的压力,如技术的进步使得规模经济效应成为可能,从而增加了对管理的需求和依赖,同时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管理方法成为可能,如CIMS、EBP、MIS等等,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对产出的贡献率。

2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基本途径

2.1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

各种管理组织、制度和管理行为都不过是管理者思想的外在表现。据资料,我国现阶段仍有不少企业家长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不熟悉甚至还不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不理解现代企业制度,有的企业家不赞成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认为设董事会是使经理多了一个“婆婆”。相当一部分企业家仍不重视市场问题,不认真调查分析市场状况。很多企业家不熟悉、不善于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懂得资本经营,尤其不熟悉国外市场,不善于改进营销管理,不关心有关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因此,要大力在国有企业内部倡导管理观念的转变,通过培训教育或引入新的管理人才,来开阔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和思路,要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者的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使管理创新有一个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2.2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管理组织创新

国有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和生产的要求合理设计管理组织,改变传统的单一行政式职能型组织结构,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构架新的内部组织结构;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十分繁多,而且也不合理,非生产性组织(如党工团和后勤服务部门)占了企业相当多的编制和人员,同时,真正的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机构和人员在企业内部地位不高,编制限制也很紧;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就需要精简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市场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研究开发管理机构的力量,引入如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新的组织设计模式。

2.3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

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益复杂化,同时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又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问的冲突和矛盾,只有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在我国企业推行CIMS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CIMS是建立在现代管理模式基础上的企业管理系统。它带来的典型管理模式包括: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生产模式(JIT)、按类个别生产模式(OKP)、优化生产技术(OPT)、精良生产方式(LP)、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模式等。尤其近10年来,在我国20多个省市、10多个行业的200多家企业开展了CIMS应用示范工程,其中国有企业超过半数。CIMS应用示范工程10多年的实践证明,它不仅给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而且改变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和经营思想,促进了企业管理的高度集约化和信息的共享。

2.4要重视企业主要经营者在管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改进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拔方式

技术管理篇(2)

本规定适用于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技术标准的管理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3术语和定义

3、1技术标准体系

一定范围的技术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3、2技术标准体系表

技术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规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及文字说明。

3、3技术标准体系表明细目录

将现行技术标准按体系表确定的层次和门类划分而编制的目录。

3、4企业技术标准

由企业自行组织编写、审定,由企业自行批准的适用于本公司业务范围的技术标准。

4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

4、1技术中心应根据公司经营业务的需要建立并及时维护技术标准体系,主要通过组织编制技术标准体系表及其明细目录来实现技术标准体系的动态管理。

4、2技术中心应对公司收集到的有关信息确定其有效性,并及时通过明细目录更改通知对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维护。

4、3建设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公司在技术标准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并向技术中心提供与本业务系统(公司)相关内容的动态信息。

4、4项目部在技术标准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收集与工程实际相关的信息并提供给技术中心。

5技术标准的使用及文本控制

5、1技术标准的使用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凡使用技术标准文本的单位(部门)以书面形式确定该工程项目使用的技术标准清单。技术标准清单主要依据合同的要求进行确定,公司技术标准体系表及其明细目录可作为主要参考依据。

5、2技术中心对公司各部门(单位)使用技术标准的情况应及时了解和掌握。

5、3建设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公司应对本业务系统(公司)技术标准文本管理及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检查。

5、4项目部应根据工程项目进行策划,确定该工程项目采用的技术标准,并负责自用技术标准文本的管理。

5、5在用文本的控制

5、5、1在用文本不包括图书室、资料库的库存文本。

5、5、2在用文本均为受控文本,其受控标识为标准编号。常用标准文本的有效性按明细目录所列标准号予以判定。项目部技术标准在用文本的有效性以其技术标准清单中所列标准号予以判定。

5、6废止标准文本的控制

废止标准的文本为无效版本,一般应回收销毁处置,同时配置相应的有效文本。如因工作需要保留使用,应加盖红色“===作废===”印章予以标识。

5、7合订本的控制

5、7、1使用技术标准合订本时,应在技术标准文本管理目录中注明使用的技术标准所在位置(页码或总目录)。

5、7、2合订本中部分标准废止时,应在其总目录页和相应标准的首页加盖作废标识。

5、8技术标准复印文本的控制

在各项质量活动中,技术标准复印文本不应作为直接应用的依据。如不能及时配发有效版本而只能采用复印文本时,应由使用单位加盖公章或复印文本专用章予以确认。获得正式文本后应及时更换。

5、9技术标准在用文本无论使用者个人保存还是单位集中保存,使用单位应落实专人负责其有效性的控制。

6企业技术标准的起草、审查、批准、编号、和印刷

6、1技术中心统一管理企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组织企业技术标准的起草、审查、批准、编号、和印刷等工作。

6、2企业技术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a)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

b)为提高产品质 量和技术进步 ,制定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

c)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选择或补充的标准;

d)工艺、工装、半成品和方法标准;

6、3制定企业技术标准的原则:

a)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b)保证安全、卫生,充分考虑使用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环境;

c)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和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d)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e)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能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符合使用要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f)有利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

g)本企业内的企业标准之间应协调一致。

6、4制定企业标准的一般程序是:编制计划、调查研究,起草标准草案、征求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必要的验证,审查、批准、编号、。

6、5审查企业技术标准时,根据需要,可邀请企业外有关人员参加。

6、6各级企业技术标准管理部门根据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按照实际需要,以年度工作计划形式提出技术标准编制计划。

6、8编写小组将完成的技术标准草案在该项标准使用覆盖的范围内征求意见,进行适当处理,并填写《征询意见汇总处理表》。凡被要求征求意见的单位(部门)有义务认真审查标准草案,其责任人为该单位(部门)的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

6、9编写小组对征询意见处理完毕后,向技术中心提出讨论稿,由技术中心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组织标准讨论稿的审定工作。

6、10编写小组负责处理审定意见,并形成报批稿交技术中心报批。

6、11编写小组提供的申报文件内容及格式

6、11、1《企业技术标准报批报告表》

6、11、3《征询意见汇总处理表》

6、12审定文件的内容及格式

6、12、1《函审表决书》

6、12、3《审定人员名单》

6、13企业技术标准由公司总工程师批准。《企业技术标准批准通知书》见附件6、

6、14企业技术标准由技术中心统一编号和组织印刷。企业技术标准编号的内容及格式见下图。幅面要求见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第8章。

年份

顺序号

专业类及企业代号

企业技术标准代号

7企业技术标准的复审及处理

7、1企业技术标准实施后,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生产的需要,由技术中心组织有关单位适时进行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7、2企业技术标准的复审可采用会议审查或函审。会议审查或函审,一般要有参加过该标准审查工作的单位或人员参加。复审结束后,审查小组应写出复审报告,内容包括:复审简况;处理意见;复审结论。经技术中心审查同意后,报公司总工程师批准。《企业技术标准复审报告表》见附件7、

7、3企业技术标准复审结果,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a)不需要修改的标准确认继续有效,确认继续有效的标准,不改顺序号和年号。当该标准重版时,在该标准封面上标准编号下写明“××××年确认有效”字样。

b)需作修改的标准作为修订项目,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修订的标准顺序号不变,把年号改为修订的年号。

c)已无存在必要的标准,予以废止。

技术管理制度(二)

1、信息技术设备应根据设备不同类型定橱定位有序摆放,做到专室、专用,专人保管。

2、信息技术设备要建立总账和明细账,依照编号顺序分类登记,做到帐、卡、物相符。设备说明书和配套附件应妥善保管,保证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使用。

3、信息技术设备只能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不得移作它用。年级和班级应严格实行领用制度,借用须办理借用手续。

4、严禁任何人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接收、散布、录放谣言或信息。

5、学期结束时将所有信息技术设备归还集中保管。如有丢失、损坏,由审批和借用人员承担责任。因不熟悉设备性能或操作不当致设备损坏,视情节轻重由管理人员负部分责任或全责。

6、设备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禁止带故障运行。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不要自行随意拆卸,应及时报告,由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7、加强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检查、维修和保养,设备使用场所和库房要注意通风、防尘、防潮、防锈,保持设备完好率。

8、加强对设备存放处的安全防范,每天下班前必须检查防火、防盗状况。

9、定期向校长汇报设备管理和使用情况,并根据教学需要,请示补充必要设备。

学校安全监控系统管理制度

1、校长室负责监控工作的领导、管理、检查和考核。

2、监控室由专人负责。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的物品进入控制室;室内严禁烟火,水杯应放置在远离电器设备的地方。

3、监控人员必须负责做好安全、卫生、秩序及其它监控范围内的工作并作好值班的记录,要定期对监控系统进行病毒检测,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校长室汇报。紧急情况可直接拨打110,然后报告校长。

4、监控室制度、监控员岗位职责、值班表、报警电话要张贴上墙。

5、严格按规定步骤和程序操作,任何人不得中断监控,更不得删除监控资料,监控资料必须保存30天以上。刻录的监控录像光盘交档案室注明起讫日期编号封存。监控人员不得擅自向他人提供查看监控录像或调阅有关资料。公务查阅监控录像资料需经校长室批准。

6、安装CK的部位,在下班前应由该岗位负责人及时开通工作按钮,并经常检查其与公安派出所联网情况,确保紧急情况时能发出报警信号。

7、确保监控探头范围内夜间照明灯完好,发现路灯缺失、损坏应及时维修恢复照明,确保夜间监控录像的质量和效果。

技术管理制度(三)

1、信息技术设备应根据设备不同类型定橱定位有序摆放,做到专室、专用,专人保管。

2、信息技术设备要建立总账和明细账,依照编号顺序分类登记,做到帐、卡、物相符。设备说明书和配套附件应妥善保管,保证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使用。

3、信息技术设备只能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不得移作它用。年级和班级应严格实行领用制度,借用须办理借用手续。

4、严禁任何人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接收、散布、录放谣言或信息。

5、学期结束时将所有信息技术设备归还集中保管。如有丢失、损坏,由审批和借用人员承担责任 。因不熟悉设备性能或操作不当致设备损坏,视情节轻重由管理人员负部分责任 或全责。

6、设备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禁止带故障运行。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不要自行随意拆卸,应及时报告,由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技术管理篇(3)

本规定适用于上海宝冶建设有限公司技术标准的管理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3术语和定义

3、1技术标准体系

一定范围的技术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3、2技术标准体系表

技术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规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及文字说明。

3、3技术标准体系表明细目录

将现行技术标准按体系表确定的层次和门类划分而编制的目录。

3、4企业技术标准

由企业自行组织编写、审定,由企业自行批准的适用于本公司业务范围的技术标准。

4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

4、1技术中心应根据公司经营业务的需要建立并及时维护技术标准体系,主要通过组织编制技术标准体系表及其明细目录来实现技术标准体系的动态管理。

4、2技术中心应对公司收集到的有关信息确定其有效性,并及时通过明细目录更改通知对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维护。

4、3建设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公司在技术标准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并向技术中心提供与本业务系统(公司)相关内容的动态信息。

4、4项目部在技术标准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收集与工程实际相关的信息并提供给技术中心。

5技术标准的使用及文本控制

5、1技术标准的使用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凡使用技术标准文本的单位(部门)以书面形式确定该工程项目使用的技术标准清单。技术标准清单主要依据合同的要求进行确定,公司技术标准体系表及其明细目录可作为主要参考依据。

5、2技术中心对公司各部门(单位)使用技术标准的情况应及时了解和掌握。

5、3建设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公司应对本业务系统(公司)技术标准文本管理及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检查。

5、4项目部应根据工程项目进行策划,确定该工程项目采用的技术标准,并负责自用技术标准文本的管理。

5、5在用文本的控制

5、5、1在用文本不包括图书室、资料库的库存文本。

5、5、2在用文本均为受控文本,其受控标识为标准编号。常用标准文本的有效性按明细目录所列标准号予以判定。项目部技术标准在用文本的有效性以其技术标准清单中所列标准号予以判定。

5、6废止标准文本的控制

废止标准的文本为无效版本,一般应回收销毁处置,同时配置相应的有效文本。如因工作需要保留使用,应加盖红色“===作废===”印章予以标识。

5、7合订本的控制

5、7、1使用技术标准合订本时,应在技术标准文本管理目录中注明使用的技术标准所在位置(页码或总目录)。

5、7、2合订本中部分标准废止时,应在其总目录页和相应标准的首页加盖作废标识。

5、8技术标准复印文本的控制

在各项质量活动中,技术标准复印文本不应作为直接应用的依据。如不能及时配发有效版本而只能采用复印文本时,应由使用单位加盖公章或复印文本专用章予以确认。获得正式文本后应及时更换。

5、9技术标准在用文本无论使用者个人保存还是单位集中保存,使用单位应落实专人负责其有效性的控制。

6企业技术标准的起草、审查、批准、编号、和印刷

6、1技术中心统一管理企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组织企业技术标准的起草、审查、批准、编号、和印刷等工作。

6、2企业技术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a)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

b)为提高产品质 量和技术进步 ,制定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

c)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选择或补充的标准;

d)工艺、工装、半成品和方法标准;

6、3制定企业技术标准的原则:

a)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b)保证安全、卫生,充分考虑使用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环境;

c)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和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d)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e)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能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符合使用要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f)有利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

g)本企业内的企业标准之间应协调一致。

6、4制定企业标准的一般程序是:编制计划、调查研究,起草标准草案、征求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必要的验证,审查、批准、编号、。

6、5审查企业技术标准时,根据需要,可邀请企业外有关人员参加。

6、6各级企业技术标准管理部门根据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按照实际需要,以年度工作计划形式提出技术标准编制计划。

6、8编写小组将完成的技术标准草案在该项标准使用覆盖的范围内征求意见,进行适当处理,并填写《征询意见汇总处理表》。凡被要求征求意见的单位(部门)有义务认真审查标准草案,其责任人为该单位(部门)的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

6、9编写小组对征询意见处理完毕后,向技术中心提出讨论稿,由技术中心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组织标准讨论稿的审定工作。

6、10编写小组负责处理审定意见,并形成报批稿交技术中心报批。

6、11编写小组提供的申报文件内容及格式

6、11、1《企业技术标准报批报告表》

6、11、3《征询意见汇总处理表》

6、12审定文件的内容及格式

6、12、1《函审表决书》

6、12、3《审定人员名单》

6、13企业技术标准由公司总工程师批准。《企业技术标准批准通知书》见附件6、

6、14企业技术标准由技术中心统一编号和组织印刷。企业技术标准编号的内容及格式见下图。幅面要求见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第8章。

年份

顺序号

专业类及企业代号

企业技术标准代号

7企业技术标准的复审及处理

7、1企业技术标准实施后,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生产的需要,由技术中心组织有关单位适时进行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7、2企业技术标准的复审可采用会议审查或函审。会议审查或函审,一般要有参加过该标准审查工作的单位或人员参加。复审结束后,审查小组应写出复审报告,内容包括:复审简况;处理意见;复审结论。经技术中心审查同意后,报公司总工程师批准。《企业技术标准复审报告表》见附件7、

7、3企业技术标准复审结果,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a)不需要修改的标准确认继续有效,确认继续有效的标准,不改顺序号和年号。当该标准重版时,在该标准封面上标准编号下写明“××××年确认有效”字样。

b)需作修改的标准作为修订项目,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修订的标准顺序号不变,把年号改为修订的年号。

c)已无存在必要的标准,予以废止。

技术管理制度(二)

1、信息技术设备应根据设备不同类型定橱定位有序摆放,做到专室、专用,专人保管。

2、信息技术设备要建立总账和明细账,依照编号顺序分类登记,做到帐、卡、物相符。设备说明书和配套附件应妥善保管,保证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使用。

3、信息技术设备只能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不得移作它用。年级和班级应严格实行领用制度,借用须办理借用手续。

4、严禁任何人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接收、散布、录放邪教谣言或淫秽信息。

5、学期结束时将所有信息技术设备归还集中保管。如有丢失、损坏,由审批和借用人员承担责任。因不熟悉设备性能或操作不当致设备损坏,视情节轻重由管理人员负部分责任或全责。

6、设备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禁止带故障运行。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不要自行随意拆卸,应及时报告,由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7、加强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检查、维修和保养,设备使用场所和库房要注意通风、防尘、防潮、防锈,保持设备完好率。

8、加强对设备存放处的安全防范,每天下班前必须检查防火、防盗状况。

9、定期向校长汇报设备管理和使用情况,并根据教学需要,请示补充必要设备。

学校安全监控系统管理制度

1、校长室负责监控工作的领导、管理、检查和考核。

2、监控室由专人负责。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的物品进入控制室;室内严禁烟火,水杯应放置在远离电器设备的地方。

3、监控人员必须负责做好安全、卫生、秩序及其它监控范围内的工作并作好值班的记录,要定期对监控系统进行病毒检测,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校长室汇报。紧急情况可直接拨打110,然后报告校长。

4、监控室制度、监控员岗位职责、值班表、报警电话要张贴上墙。

5、严格按规定步骤和程序操作,任何人不得中断监控,更不得删除监控资料,监控资料必须保存30天以上。刻录的监控录像光盘交档案室注明起讫日期编号封存。监控人员不得擅自向他人提供查看监控录像或调阅有关资料。公务查阅监控录像资料需经校长室批准。

6、安装CK的部位,在下班前应由该岗位负责人及时开通工作按钮,并经常检查其与公安派出所联网情况,确保紧急情况时能发出报警信号。

7、确保监控探头范围内夜间照明灯完好,发现路灯缺失、损坏应及时维修恢复照明,确保夜间监控录像的质量和效果。

技术管理制度(三)

1、信息技术设备应根据设备不同类型定橱定位有序摆放,做到专室、专用,专人保管。

2、信息技术设备要建立总账和明细账,依照编号顺序分类登记,做到帐、卡、物相符。设备说明书和配套附件应妥善保管,保证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使用。

3、信息技术设备只能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不得移作它用。年级和班级应严格实行领用制度,借用须办理借用手续。

4、严禁任何人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接收、散布、录放邪教谣言或淫秽信息。

5、学期结束时将所有信息技术设备归还集中保管。如有丢失、损坏,由审批和借用人员承担责任 。因不熟悉设备性能或操作不当致设备损坏,视情节轻重由管理人员负部分责任 或全责。

6、设备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禁止带故障运行。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不要自行随意拆卸,应及时报告,由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技术管理篇(4)

[ Abstract ] in building construction, basic level in the direct organizer, leader and commander is a construction technician. After the project quality, time limit for a project and cost and construction technicians have inseparable relation. After many years in the construction work, I realiz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ork is a very important technology. Following on from my construction about me in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some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ing.

[ Key words ]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1首先了解建筑工程基本概况

我们要做好一件事,就首先要了解这件事,认识这件事,做好提前准备。同理,对于建筑施工工程,也需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了解建筑工程的基本概况。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如果不了解工程基本概况,盲目工作,那就相当于赤手空拳去打仗。要顺利开展进行施工工作,就必须有备而战。

怎么样才能做好施工前的基本准备工作呢?首先要熟悉要施工的图纸以及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了解设计的要求以及细部和节点的做法,料及相关的技术资料对该工程质量的要求。

其次要了解在该工程中,相关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技术文件对施工方法、技术措施、施工顺序、施工进度以及对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的要求。还要这项施工中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

最后要熟悉施工现场,不要只是做到熟悉图纸,那远远是不够的,无异于纸上谈兵。要想全面的熟悉了解该工程,就必须亲自到施工现场进行勘查和了解,只有这样认真的对现场进行勘查和了解,全面的了解该工程的基本状况,才能更好的对该工程的管理,才能更好的对该工程进行管理。

2.要有目标的进行组织协调

在基层的施工技术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有目标的进行组织协调。施工前一定要做好施工准备,并且向施工人员说清楚该工程的施工任务方法和施工任务。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施工任务。实现建筑施工整体的目标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最重要的是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依据组织设计、相关技术以及经济文件的要求,围绕着工期、成本和质量等因素制定相关的施工目标,做到在施工的过程中使人、财、机、管、利相互协调,相互平衡,保证工程能够如期完成。对于基层的施工技术员不能组织协调也不是完全一样的,要因人因事而异。在施工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要有主有次。集中主要精力放在最容易出错的环节上,如果发现有偏差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要加强对关键施工部位的检查,做到未雨绸缪。对于关键部位施工人员的所需的相应技术不能马虎,让那些技术底子比较厚的去做最重要的部分,底子稍差的可以跟随底子厚的学习,做一些不那么重要的部分,这样既可相互学习,让大家互助互利,又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所谓施工的管理,既离不开“管”,又离不开“理”。要“管”好人手的分配,也要“理”好各施工步骤的顺序。要随时指出施工现场中各种不规范不合格的现象。例如在浇筑过程中出现跑浆现象,在砖砌体工程中出现通缝,这都是不规范不合格的,我们要及时更正,避免大面积返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并且导致不能如期完工。

如果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条件变化或设计修改,要及时坐直相关人员研究相关的方案,对作好记录,办理相关的手续,还要在图纸上做好标识,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3.安全管理,安全第一

在建筑行业中,作为一个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安全管理工作,只有保证安全施工,才能确保工程能够盈利,如果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那是很危险的。安全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施工现场人员的生命,要在施工前对全部的进场人员做好安全教育,而且要做好安全宣传,让安全的警钟长鸣,做到自觉遵守安全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单位名利双收。

4.强化组织的管理,处理好人际关系

(1)做到科学管理。在建筑施工尽心过程中,如果想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科学的管理。在施工管理中,要做到科学管理就要注重良好的集体建设。只有这个集体有良好的集体观念,这样才有动力,工程中的各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而且在工作中要让每个人明白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将自己的力量投入到集体中去,才会发挥出其能发挥的力量。因此,加强集体的管理是很必要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使集体凝聚力越来越强。

(2)需要树立良好的班风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集体中风气好坏,会直接影响每个施工人员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对于学习技术积极性。因此,身为管理人员必须了解每一个施工班基本状况以及每个施工人员的基本情况,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班风,使他们自觉遵守施工规则并且认真执行安全的规范,让集体长存心中。在工作中,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良好人际关系。应该主动关心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从各个方面加强施工人员们的责任心和自尊心。

(3)明确该工程的施工目标。每项工作,每个施工人员,每个集体,都应该有一个目标。有了目标,工作上就变得更加有意义。管理人员需要开展每项工作之前组织好相关人员,确定每个集体,甚至每个人的目标计划。只要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家齐心协力,劲往一块使,工程才能圆满出色的完成。不仅要明确施工目标的化施工,而且要加强管理力度。在施工过程中我们需要大量有技术的人员,要注意理顺施工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的关系,每项事都落实到责、权、利一致的原则,让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心情舒畅,精神饱满。

(4)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往往容易产生矛盾,只有调解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才能得到班组人员的信任,才能更好地管理他们工作, 才能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要求。管理是一门集知识与技术于一体的高深学问。这是我在管理工程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地,当时,我为了让工程符合设计单位的要求,让其质量达标,让其符合使用单位的要求,只注重了时间和速度,不断地给施工人员加压,而忽略了与施工人员的交流,与施工人员产生了不少的矛盾,并且在一些工作上相互推卸。让我们团队失去了原有的凝聚力。后来经过我思考,我发现自己的管理方面缺乏技巧。因此我立刻想方法来扭转这种局面。,既做到了管理好技术上的问题,又做到了关心人员,用更多时间对人员进行了解,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多与他们多沟通。并且在技术方面耐心指导,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所谓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仅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帮助,还把工程按计划顺利完成,并且得到了甲方的好评。

作为一名施工技术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而且还要具备科学管理的能力。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只有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依靠集体的力量,双方相互协作,那么才能做好工作。这样,哪怕工程再大、楼宇再高、要求再严,我们都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5)为施工人员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在炎热的夏天,施工人员头顶烈日,汗流浃背,脚踩在烫热的钢板,管理人员应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工作。不但要在工作给他们上给予关怀,还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情况。有时候一句亲切的问候,也会使他们得到心理得到很大的慰藉,能激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他们对工程就会更有责任心,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4.后记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施工管理人员,不仅要有高素质的技能,更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水平,实行有目标的组织协调控制,还要做好班组组织工作和管理力度,注意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施工人员。

技术管理篇(5)

可是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为了使它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使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就不能只停留在它的技术层面、而必须把它提高到社会文化的层面上,来认识和处理有关问题。

众所周知,在会计领域,通过各种技术方法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并不是死的数字,而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会计信息怎样形成和使用,关系到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乃至整个国家的利害、得失甚至前途命运。①

可见,会计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通过会计的技术方法进行收集、加工、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会计信息,要使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

人类社会的文化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一般认为,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其中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深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的基石,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一个人的价值观反映着他的最终追求和判别是非的标准,并由此而形成特定的行为取向。因而可以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都是由价值观所驱动的。例如,一个人如果确立了这样的价值观:不愿意辛勤劳动而又要追求尽可能高的享受,在道德上就会损人利已;在行为上当这不到目的(追求尽可能高的享受得不到实现)而又别无其他选择时,就可能挺而走险,甚至谋财害命。在会计文献上有一个广为流行的说法,即“会计是经济活动的语言”。当然,它不是原始的语言,而是一种符号化的文字与数字、图表相结合的语言。但语言(不管是口头上的或书面上的)都只是思维的外壳,它通过特定的形式,表现和传递人们一定的思想文化内容——包括有关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会计的功能,不管会计文献上有多少种说法,归根到底,是行为功能(behavinndfunction)。会计的技术方法不管如何复杂、先进,如果它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包括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就不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任何实际作用。而要使会计的行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就不是单纯靠研究它的技术方法所能奏效的,还必须深入研究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使会计研究的技术观和社会文化观相结合。

更具体一点说,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如果在价值观上要通过“以权扰数”,达到“以数谋官”、“以数谋位”的目标,并为此而要求会计部门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那他们在道德上就不可能做到诚实守信,在行为上就会假帐真算或真帐假算,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②。这样的会计问题,就不是单纯依靠改进会计的技术方法所能解决的,而必须探索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在社会大环境中,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无异于舍本而逐末。

二、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1.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③

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前身,是工业化的产物。由于工业革命在生产方式上开始从工场手工业向使用机器的工厂制度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要求筹集大量资金用在昂贵的生产设备上,使折旧费用大幅度增长,加上生产的品种日趋多样化,使间接费用的分配、吸收成为成本计算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竞争的压力又要求分产品提供较正确的成本数据,以实现成本计算与利润计算的直接联系。这在客观上要求成本计算的技术方法能够解决折旧费用的计算和产品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在其起始阶段,这种计算是在帐外进行的;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又由帐外计算转入帐内计算,使成本的形成、积累与结转,纳入复式簿记的框架,从而标志着成本会计的正式诞生。成本会计向纵深发展,是从原始的实际成本计算发展到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管理)相结合,具体表现为本世纪初期,配合泰罗制在实践中的广泛实施,“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这些同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引进、应用到会计体系中来,形成独特的标准成本系统。它把严密的事先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实行事先计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为会计直接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这是十分可贵的。

2.本世纪5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④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以泰罗制为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标准成本系统,虽可视为管理会计形成的一个起点,并成为至今流行的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仅此一项还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是和“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直接相联系的。从本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所谓战后期,战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和特点,促进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正是现代管理科学适应新的情况提出来的企业管理的新的指导方针,并由此而促成了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简括地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是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会计”放在首要地位。其中“决策会计”是以长、短决策的效益评价为核心,而计划(预算)则是决策所选定的有关方案的加工、汇总。“执行会计”是以责任会计为核心,着重于对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控制。

从技术层面看,经过较长期的实践,管理会计所用的多样化的技术方法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更趋成熟和定型化了,它主要包括成本性态与本一量一利分析;决策的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的划分和短期经营决策方案的对比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案评价方法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生产经营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标准成本的制定和差异分析方法;存货的计划与控制方法;成本可控性的划分、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及其在责任会计中的应用;以及现代数学方法(如数学分析、数学规划、数理统计和矩阵代数等)的广泛应用等。上述方法可总称为分析性方法,其多样化和复杂程度,比财务会计所用的较为简单的描述性方法显现出更鲜明的特色。

从总体上看,一门学科的技术层面可以看作是它的“硬件”,而相应的社会文化观可看作是它的“软件”,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和生命。任何技术方法的应用,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作指导,将无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管理会计自然也是如此。

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必须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的具体论证

1.决策的科学化必须以民主化为基础⑤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管理首先是决策,决策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职能。因而以现代管理科学为指导所形成的管理会计,也把“决策会计”放在首位。

经过较长期的实践,在“决策会计”领域所形成的对决策(无论是短期经营决策或长期投资决策)方案效益的评价方法是相当丰富而多样化的。但其具体运用,在决策程序中首先必须正确解决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问题。

现代管理科学从决策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把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决策系统;二是决策支持系统;三是执行与控制系统。与此相适应,管理人员也可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决策人员;二是参谋人员;三是执行人员。会计人员作为信息专家,是属于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

决策支持系统与决策系统的关系,实质上是“谋”与“断”的关系,即以后者作为前者的“外脑”,为前者最终进行科学决策而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谋”。“断”相对分开、相互协作,是现代决策体制的重要特点。这种决策体制最早是由军事科学提出来的。因为大量的战争实践和无数血的教训充分证明:不通过参谋部具体掌握各有关方面大量的军事情报(信息),据以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各种科学可行的作战方案,然后由司令部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中选取在一定条件下最可行的作战方案,要打胜仗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参谋部的“多谋”,就不会有司令部的“善断”,没有参谋部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司令部的决胜千里。因而现代军事科学十分重视参谋机构(人员)的作用。这种由军事科学确立的科学的决策体制,很快被推广应用到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来,并在经济管理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在决策程序中正确处理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就是正确处理好决策支持系统的“多谋”与决策系统的“善断”的关系。其中“多谋”体现民主化,“善断‘林现科学化。这是意味着:”善断“必须以”多谋“为基础,否则,决策的科学化将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任何单位决策系统的领导人,即使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明智的领导者一定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善于主动、积极地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建言、献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即诚心诚意地鼓励他们讲真话,独立自主地发表意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使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能正确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关键所在。反之,如果决策系统中的领导人没有优良的品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不仅不让决策支持系统中学有专长的专家独立自主地、客观地发表意见,反而要求他们以某种形式的所谓科学论证来为自己的既定框框(长官意志)服务,使之披上科学的外衣,就会产生更大的迷惑性,则这样的论证比不论证更坏。由此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就不可避免。

因此,决策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决策人的道德情操,对决策的成败,比相关的技术方法重要得多。

2.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及其贯彻执行)必须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

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管理会计的两大组成部分——决策会计与执行会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决策会计所定决策目标的具体化与协调化,又是对决策目标的贯彻执行落实责任与指导行为的重要规范。

也就是:预算管理首先要对按决策程序所定的决策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的全面预算,以集中反映整个企业在该时期内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促进企业总体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还需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为此,就要进行指标分解,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使它们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井以责任预算所规定的目标作为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各个“责任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通过“责任会计”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记录和剖析,从实际完成情况和预定目标的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经营业绩,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以确保决策所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由此可见,预算管理的技术方法,通过较长期的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趋于定型化了。问题在于它的社会文化层面。

实践证明: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是一种群体行为,工作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越强,群体对预算目标的认同感就越强,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取得的效果就越差。群体动力充分发挥的最高境界是使之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即使每一个职工目标一致,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全力拼搏、奋勇争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能取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集体成果。要使预算管理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在企业管理的权力结构上,必须遵循新兴起的“产业民主运动”(IndustrialDemocracyMovement)的精神,作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革,从原来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集权式管理,转变为横向的分权式的民主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真正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知情权和发言权,即坚持员工本位原则,以员工满意作为顾客满意的基础和条件,以促进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广大员工的自主性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

据此,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总预算指标的分解、落实,必须充分尊重下级预算执行者的独立自主精神,由过去从上而下颁发“强加性的分预算”改变为由广大员工亲自参与制定而形成“参与性分预算”。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分预算的执行者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把所制定的有关分预算的执行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借以充分调动他们完成预定目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二、预算的贯彻执行应当使执行者彼此之间从各自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互承诺,形成相互遵循的权、责关系,并具体化为一系列相互联结的内部契约关系,以此作为各自的行为规范。从而使预算执行者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并依据一套动态追踪式的瞬时信息网络,相互予以沟通,如若发现任何“失衡”现象,即及时据以纠正,以保持组织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运作与动态平衡,从下而上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上所述,是在预算管理领域,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使管理会计的行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之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的鲜明体现。

[注释]

①杨时展教授曾提出一句寓意深刻的名言:“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参见《杨时展论文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P181.

②参见余绪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剖析》,(财会月刊》,1996年第8期。

③参见余绪缨:《纵论现代会计的形成与发展》,《财会月刊》,1993年第6期。

④参见余绪缨:《管理会计》(修订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的第1章和第10章。

⑤参见余绪缨:《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认识》,《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会计学专号》。

技术管理篇(6)

3.网络融合环境下的信息增值服务发展模式研究靳巧乐,柯新生,JINQiao-le,KEXin-sheng

4.汇率升值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的效应分析及对策刘丽霞,肖丹丹,LIULi-xia,XIAODan-dan

5.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进展与要点述评朱云鹃,夏小玲,唐圣利,ZHUYun-juan,XIAXiao-ling,TANGSheng-li

6.区域产业转移"滞后成本"假说探讨刘飞仁,栾贵勤,刘超,LUANGui-qin,LUIFei-ren,LUIChao

7.开发性金融模式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研究王嵩,WANGSong

8.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演化博弈分析侯琳娜,王海燕,HOULin-na,WANGHai-yan

9.我国民营企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杨明博,柏秀,YANGMing-Bo,BAIXiu

10.网络社会生态系统中信息流动的模型研究曹振飞,CAOZhen-fei

11.基于自主知识产权视角的跨国公司培育研究吴二娇,WUEr-jiao

12.金融生命周期与微小企业融资——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田彩英,TIANCai-ying

13.中小科技型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失诱因与对策刘融,文江,LIURONG,WENJIANG

14.我国人力资本测度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石建平,霍学喜,聂鹏,SHIJian-ping,HUOXue-xi,NIEPeng

15.正则投资项目内部收益率的快速确定陆宁,李萍,陆路,解燕平,赵磊,LUNing,LIPing,LULu,XIEYan-ping,ZHAOLei

16.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刘保平,彭澎,任微微,LIUBao-Ping,PENGPeng,RENWei-wei

17.上市公司财务预警Z-Score模型应用及修正——以"香梨股份"为例刘开瑞,弥莹,LIUKai-rui,MIYing

18.政府科技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西安市为例任静,贺红,李彦锋,赵立雨,RENJing,HEHong,LIYan-feng,ZHAOLi-yu

19.技术与创新管理 和谐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杨亚频,YANGYa-pin

20.基于"钻石模型"的电影产业集群模式构建及评价苏丽,SULi

21.基于拔尖创新人才视域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邱必震,QIUBi-zhen

22.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探讨张晓荔,ZHANGXiao-li

23.综合系数法视角下教师讲课补助分配机制研究张松灿,ZHANGSong-can

24.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研究综述杜金玲,谭鑫,DUJin-ling,TANXin

25.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的启示马骁,MAXiao

26.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的若干思考王芳,张大联,WANGFang,ZHANGDa-lian

27.大学生研究训练网络管理平台的构建于溯,张晓明,刘红琳,陈运辉,YUSu,ZHANGXiao-ming,LIUHong-lin,CHENYun-hui

28.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陈学东,徐婷,CHENXue-dong,XUTing

29.6σ原理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初探许国平,XUGuo-ping

30.投标中的工程量清单分析董炳辉,田甜,DONGBing-hui,TIANTian

31.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综述张留美,潘少伟,ZHANGLiu-mei,FANShao-wei

32.基于物探确定金凤矿断层水突水特征及探测原则浅析惠维渊,石英儒,HUIWei-yuan,SHIYing-ru

33.依托重点学科建设之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贺秀英,HEXiu-ying

34.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张春琴,ZHANGChun-qin

1.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及创新组合模式徐德体,朱淑芳,XUDe-ti,ZHUShu-fang

2.农村创新传播体系研究熊顺聪,XIONGShun-cong

3.基于审计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廖雅,樊一阳,陈亚锋,LIAOYa,FANYi-yang,CHENYa-feng

4.温州建设创新型城市视域下的文化要素创新路径探析李长真,张彤璞,LIChang-zhen,ZHANGTong-pu

5.我国高校专利成果转化的立法完善研究刘杨,栾春娟,LUIYang,LUANChun-juan

6.新建本科院校两级管理制下的科研激励衔接田娜,TIANNa

7.探讨高校的学术平台及构建策略陈华杰,CHENHua-jie

8.基于重点建设平台的高校学术团队建设探讨李磊,张明光,孟丽华,LILei,ZHANGMing-guang,MENGLi-hua

9.青年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定位和培养刘华昌,潘蓉,杨向华,王晓华,LIUHua-chang,PANRong,YANGXiang-hua,WANGXiao-hua

10.资源型企业群落创业治理机制的研究蔡仲秋,张青,CAIZhong-qiu,ZHANGQing

11.上市公司绩效与企业家声誉的相关性研究李忠民,仇群,LIZhong-min,QIUQun

12.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存在问题与发展探析朱骥,岳鹏飞,ZHUJi,YUEPeng-fei

13.绿源电器营销体系诊断及对策分析郭姗姗,GUOShan-shan

14.中小型旅行社战略定位决策和竞争优势培育刘力,吴慧,LIULi,WUHui

15.基于COBIT的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管理张强林,邵丽萍,ZHANGQiang-lin,SHAOLi-ping

16.我国中小饮料企业的品牌提升策略研究赵慧,张文松,ZHAOHui,ZHANGWen-song

17.陕西产业结构的分析及优化研究——兼论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牛婷,窦玲,NIUTing,DOULing

18.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问题及应对措施姜方放,JIANGFang-fang

19.基于地域视角的知识管理研究特点与进展李海波,刘则渊,苏朝晖,LIHai-bo,LIUZe-yuan,SUZhao-hui

20.教育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扈晓颖,韩峰,HUXiao-ying,HANFeng

21.建设工程安全监理的过程控制高俊华,卫建军,仝炳炎,GAOJun-hua,WEIJian-jun,TONGBing-yan

22.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对信息化建设的启示李芸,瞿伟,LIYun,QUWei

23.论新形势下法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教育对策魏振波,WEIZhen-bo

24.关于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思考程方明,邓军,罗振敏,CHENGFang-ming,DENGJun,LUOZhen-min

25.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教育穆莹,MUYing

26.GIS在城市供水管网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饶德庆,马平叶,RAODe-qing,MAPing-ye

27.安徽煤矿水文地质环境分析乔如瑞,QIAORu-rui

28.深孔预裂爆破应用研究——基于凉水井煤矿42101工作面强制放顶刘团结,LIUTuan-jie

29.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论《废都》中的女性形象郭萌,GUOMeng

30.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男性觉醒表征探微冯正斌,FENGZheng-bin

31.强化陕西基础科学研究的理性思考刘品阳,胡启萌,周立秋,LIUPin-yang,HUQi-meng,ZHOULi-qiu

32.国际化语境下旅宣翻译文化特质的凸显策略研究——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姚克勤,杜安,YAOKe-qin,DUAn

33.地矿科技论文题名英译常见谬误分析邹虹,ZOUHong

34.勘察设计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王轲,WANGKe

35.论现代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的几种意识技术与创新管理 马静,MAJing

1.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合作动机及合作行为的分析李玲,LILing

2.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探梁燕,林玉伟,李相银,LIANGYan,LINYu-wei,LIXiang-yin

3.山东省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调研及对策分析刘惠萍,LIUHui-ping

4.区域创新驿站建立的借鉴及应考虑的问题向寿生,XIANGShou-sheng

5.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研究述评宋婷安,张峥,SONGTing-an,ZHANGZheng

6.国家创新体系视野下的政府管理创新王凯峰,WANGKai-feng

7.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李响,吴虹,LIXiang,WUHongHtTp://

8.技术创新型战略联盟间的内部风险问题研究袁萍,YUANPing

9.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科技信用缺失原因分析张琼妮,ZHANGQiong-ni

10.西部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苏俊宏,于小宁,李高宏,彭渝丽,SUJun-hong,YUXiao-ning,LIGao-hong,PENGYu-li

11.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常宏建,张体勤,CHANGHong-jian,ZHANGTi-qin

12.基于BSC和PCA的港口物流绩效评价王玖河,白满元,WANGJiu-he,BAIMan-yuan

13.基于"管理蜜罐"思维的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思考李红霞,LIHong-Xia

14.基于DEA方法的长三角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分析乔占稳,刘峰,QIAOZhan-wen,LIUFeng

15.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目标规划的IT外包多项目优选张莹,王维国,ZHANGYing,WANGWei-guo

16.并购品牌整合对企业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胡旺盛,高晓燕,HUWang-sheng,GAOXiao-yan

17.企业逆向物流回收——再制造决策研究贺超,冯春花,HEChao,FENGChun-hua

18.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探析高维佳,仲伟林,GAOWei-jia,ZHONGWei-lin

19.我国科技园区企业加速器的管理研究任静,钟书华,RENJing,ZHONGShu-hua

20.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李仁德,黄国安,LIRen-de,HUANGGuo-an

21.基于组合权重的离散型制造企业信息化模糊综合评价李楠,张成磊,罗伟,陈振东,LINan,ZANGCheng-lei,LUOWei,CHENZhen-dong

22.基于DEA标尺的省际电信市场绩效比较吕红,高锡荣,LVHong,GAOXi-rong

23.基于顾客价值理论的顾客购后行为研究王俊男,WANGJun-nan

24.钢铁行业上市公司β系数性质的实证研究杨晶,苏健,何璐,YANGJing,SUJian,HELu

25.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侯媛彬,郭凡,静,张旭东,杜京义,于军琪,何波,岳海华,HOUYuan-bin,GUOFan,CHENYi-jing,ZHANGXu-dong,DUJing-yi,YUJun-qi,HEBo,YUEHai-hua

26.高校实践背景下创业型人才教育梯形设计与研究李虹,郑煦旭,王星敏,LIHong,ZHONGXun-xu,WANGXin-min

27.混搭社会性软件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杜修平,夏军,那一沙,DUXiu-ping,XIAJun,NAYi-sha

28.硕士研究生招生综合面试指标体系研究任海峰,肖鹏,RENHai-feng,XIAOPeng

29.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及研究生质量保证体系研究曹雷,CAOLei

30.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困境与思路突破华瑛,芮国星,HUAYing,RUIGuo-xing

31.本科生导师制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探索李振东,黄晶,LIZhen-dong,HUANGJing

32.高校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史姝杰,SHIShu-jie

33.关于技术中立原则及其反思郭鹏,GUOPeng

34.函授教学改革方向偏离及防范探究郭何明,GUOHe-ming

35.《建筑防火》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胡靓,HUJing

5.巴西技术创新政策演化及启示卢立峰,李兆友,LULi-feng,LIZhao-you

6.技术与创新管理 空间视角的技术创新文献综述刘璐,LIULu

7.我国高校专利的发展及法律保护分析李亚敬,栾春娟,LIYa-jing,LUANChun-juan

8.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对策——以陕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为视角李芳,LIFang

9.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实证研究崔旭,王宝红,CUIXu,WANGBao-hong

技术管理篇(7)

第二条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国家设立创新基金旨在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地方、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第三条创新基金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创新基金的年度预算安排由财政部根据中央财政预算情况和创新基金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科学技术部会同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年度执行情况报告。

第四条创新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开支范围

第五条创新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支出。具体开支范围包括项目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

第六条项目费是指用于支持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立项的项目经费。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分别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其中,创新基金对每个项目的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数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个别重大项目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一)无偿资助

主要用于技术创新项目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包括人工费、仪器设备购置和安装费、商业软件购置费、租赁费、试制费、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鉴定验收费、培训费等与技术创新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

(二)贷款贴息

主要用于支持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需要中试或扩大规模、形成小批量生产、银行已经贷款或有贷款意向的项目。项目立项后,根据项目承担企业提供的有效借款合同及项目执行期内的有效付息单据核拨贴息资金。

(三)资本金投入方式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管理费是指用于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从事创新基金项目的评审、评估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经费。包括基本支出(项目管理所需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具体按《中央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2]355号)和《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4]84号)执行。

管理费实行预决算管理。管理中心年度管理费预算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审批后,列入创新基金预算。年度管理费决算经审计后,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

第八条其他费用是指经财政部批准开支的与创新基金有关的其他支出。

第三章项目审批和资金拨付

第九条企业依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申请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受理、评审和监管。

第十条企业在申报项目时须经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出具推荐意见前,须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的意见,并将推荐项目名单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通过受理审查的项目,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和评估机构进行评审、评估。根据评审、评估意见,管理中心本着“择优支持”的原则,提出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和金额建议,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的项目正式立项。

第十二条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合同管理,正式立项的项目由管理中心与项目承担企业、推荐单位签订合同。

第十三条创新基金项目资金在合同签订后分两次拨付。

采用无偿资助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拨付7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采用贷款贴息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按企业有效借款合同及付息单据核定的应贴息数额拨付8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

第十四条管理中心依据合同金额每年分批编制立项项目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批。

第十五条管理中心每年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分批编制二次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核。

第十六条财政部对管理中心报送的立项项目用款计划和二次拨款计划审核后,将创新基金项目资金指标下达到项目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第四章监督管理与检查

第十七条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当地创新基金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当地创新基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管理中心负责制订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的工作规范,组织实施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分析总结项目执行情况。

第十八条项目承担企业应按要求定期填报监理信息调查表(半年报、年报)。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可委托地市级科技主管部门或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理。管理中心根据企业监理信息调查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的监理意见、省级财政部门的检查意见、实地检查情况等,提出项目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报送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第十九条省级财政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创新基金项目的跟踪问效。科技主管部门应将本地区项目监理信息汇总情况抄送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要定期抽查项目执行情况,对于所辖地区创新基金使用管理情况提出年度执行情况报告,下一年度4月底前报送财政部,同时抄送管理中心。

第二十条项目承担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财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合同,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创新基金拨款,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第二十一条项目承担企业须对项目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无偿资助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形成资产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消耗部分予以核销;贷款贴息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处理。

第二十二条省级财政部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对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定期检查,管理中心实行重点检查。财政部、科学技术部采取委托有关监督检查部门抽查、社会中介机构检查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创新基金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

第二十三条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有重大违约行为,将终止合同并采取通报、停止拨款、追回项目资金等相应处理措施。需追回项目资金的,由管理中心负责监督企业将未使用的扶持资金如数上缴国库,已形成资产的将资产变现后上缴国库。

技术管理篇(8)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7312

国内刊号:61-1414/N

邮发代号:52-11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技术管理篇(9)

 

一、VPN服务及其应用

VPN,即Virtual Private Network,是建立于公共网络基础之上的虚拟私有网络,如利用Internet连接企业总部及其分支。VPN能够给企业提供和私有网络一样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管理性等,并且能够将通过公共网络传输的数据加密。利用VPN,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分支机构、出差人员的内网接入服务。

如果访问企业内部网络资源,使用者需要接入本地ISP的接入服务提供点,即接入Internet,然后可以连接企业边界的VPN服务器。如果利用传统的WAN技术,使用者和企业内网之间需要有一根专线,而这非常不利于外出办公人员的接入。而利用VPN,出差人员只需要接入本地网络。论文写作,管理。如果企业内网的身份认证服务器支持漫游的话,甚至可以不必接入本地ISP,并且使用VPN服务所使用的设备只是在企业内部网络边界的VPN服务器。

二、VPN管理

VPN能够使企业将其内部网络管理功能从企业网络无缝延伸到公共网络,甚至可以是企业客户。这其中涉及到企业网络的网络管理任务,可以在组建网络的初期交给运营商去完成,但企业自身还要完成许多网络管理的任务。所以,一个功能完整的VPN管理系统是必需的。

通过VPN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目的:

1、降低成本:保证VPN可管理的同时不会过多增加操作和维护成本。

2、可扩展性:VPN管理需要对日益增加的企业客户作出快速的反应,包括网络软件和硬件的平滑升级、安全策略维护、网络质量保证QOS等。论文写作,管理。

3、减少风险:从传统的WAN网络扩展到公共网络,VPN面临着安全与监控的风险。网络管理要求做到允许公司分部、客户通过VPN访问企业内网的同时,还要确保企业资源的完整性。

4、可靠性:VPN构建于公共网络之上,其可控性降低,所有必须采取VPN管理提高其可靠性 。

三、VPN管理技术

1、第二层通道协议

第二层通道协议主要有两种,PPTP和L2TP,其中L2TP协议将密钥进行加密,其可靠性更强。

L2TP提高了VPN的管理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安全的身份验证

L2TP可以对隧道终点进行验证。不使用明文的验证,而是使用类似PPPCHAP的验证方式。论文写作,管理。

(2)内部地址分配

用户接入VPN服务器后,可以获取到企业内部网络的地址,从而方便的加入企业内网,访问网络资源。地址的获取可以使用动态分配的管理方法,由于获取的是企业内部的私有地址,方便了地址管理并增加安全性。论文写作,管理。

(3)网络计费

L2TP能够进行用户接口处的数据流量统计,方便计费。

(4)统一网络管理

L2TP协议已成为标准的协议,相关的MIB也已制定完成,可以采用统一SNMP管理方案进行网络维护和管理。

2、IKE协议

IKE协议,即Internet Key Exchange,用于通信双方协商和交换密钥。IKE的特点是利用安全算法,不直接在网络上传输密钥,而是通过几次数据的交换,利用数学算法计算出公共的密钥。数据在网络中被截取也不能计算出密钥。使用的算法是Diffie Hellman,逆向分析出密钥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身份验证方面,IKE提供了公钥加密验证、数字签名、共享验证字方法。并可以利用企业或独立CA颁发证书实现身份认证。

IKE解决了在不安全的网络中安全可靠地建立或更新共享密钥的问题,是一种通用的协议,不仅能够为Ipsec进行安全协商,还可以可以为OSPFv2 、RIPv2、SNMPv3等要求安全保密的协议协商安全参数。

3、配置管理

可以使VPN服务器支持MIB,利用SNMP的远程配置和查询功能对VPN网络进行安全的管理。

(1)WEB方式的管理

利用浏览器访问VPN服务器,利用服务器上设置的账户登录,然后将Applet下载到浏览器上,就可以对服务器进行配置。论文写作,管理。用户登录后,服务器会只授权登录的IP地址和登录客户权限,从而避免伪造的IP地址和客户操作。而且利用这种方式,还解决了普通SNMP协议只有查询没有配置功能的缺点。

(2)分级统一管理

如果企业网络规模扩大,可以对VPN服务器进行统一配置管理,三级网络中心负责数据的收集与统计,然后向上层汇总。收集的数据包括VPN用户数量、VPN用户的数据流量等。通过分级管理,一级网络中心就能够获取全部VPN用户的数量、流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出各地情况,从而使用合适的方案。

4、IPSec策略

IPSec是一组协议的总称,IPsec被设计用来提供入口对入口通信安全分组通信的安全性由单个结点提供给多台机器或者是局域网,也可以提供端到端通信安全,由作为端点的计算机完成安全操作。上述两种模式都可以用来构VPN,这是IPsec最主要的用途。

IPSec策略包括一系列规则和过滤器,以便提供不同程度的安全级别。论文写作,管理。在IPSec策略的实现中,有多种预置策略供用户选择,用户也可以根据企业安全需求自行创建策略。IPSec策略的实施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在本地计算机上指定策略,二是使用组策略对象,由其来实施策略。并且利用多种认证方式提升VPN的安全管理性。

利用上述VPN管理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网络资源的安全性、完整性,并能够实现资源的分布式服务。以后还将结合更多的技术,实现VPN网络灵活的使用和安全方便的管理。其使用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帕勒万等著刘剑译.无线网络通信原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2]朱坤华,李长江.企业无线局域网的设计及组建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120-123

技术管理篇(10)

施工现场管理不能只考虑质量与进度,即不能只纯粹的使用进度观与生产观,更要将成本与市场考虑进去。项目部在进行生产经营时务必要考虑周密,力求实现低投资、高回报,尽量将浪费与不合理开支减少,同时也要注意成本控制、开拓市场以及打造精品工程等工作。

1.2坚持科学管理原则

现场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都必须符合科学合理的要求,使其真正达到现代化水平管理。同时,其现场设置也应符合安全科学的要求,使现场的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应用,并合理安排其项目流程与操作方法,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掘员工潜力。

1.3遵守规范化标准化原则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必须要符合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事实上,任何施工现场的人员意志都必须统一,决不能出现主观随意性。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现场施工制度,从根本上确保工程能高质、高效完成,管理效益也会得到保障。

2.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工作内容

2.1做好材料管理工作

按照设计方案所决定的材料品牌、质量、规格、数量等,通知供货商送货;采购单上的材料种类必然很繁多,因此要将材料数量、品牌、规格以及产地等要素标注出来,其尺寸、质量以及模板等也要一次到位,防止因材料采购不当造成工程延期;按照实际施工状况,安排材料依次入场,并对材料进行抽样检查,将检查结果报给甲方、设计企业,将材料分门别类后放置于平面图所标位置;对进场材料进行检查登记,严格遵照工程进度并凭出库单进行发放,并积极追踪发放材料的用处,防止出现丢弃或浪费现象;库管员必须定期对材料进行盘点,并做好材料的分类工作,对易燃、易潮的材料必须要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2.2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有预防火灾、禁止乱拉电线、戴安全帽,架立脚手架,安全带等,需成立专业团队进行管理,并重视其成员能力培养,进而及时消除隐患。施工现场各项防护设施的逐渐拆除,安全隐患也在不断增多,特别是安全用电问题更要受到重视。安全工作一定要有始有终,经常不忘抓小懈。要重视人才培养,并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技巧。遵守规章制度进行操作能有效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只有严格遵守规章办事,才能时时、处处以及事事确保人身安全。务必要加强安全管理,发现违规行为可处罚金,对造成事故的必须严惩。

2.3做好进度管理工作

在施工现场实行进度管理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管理工程控制阶段的进度计划使其尽量完善,检查施工企业的工程进度计划,对各项动态进行控制,协调处理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及时预测和处理工期索赔问题,使实际工程进度符合计划工程进度。对工程进度计划进行分解、细化以及优化,并对施工企业上报的进度计划按照年、季、月进行分类追查,及时获取施工进程,对施工进程进行动态化管理,并及时召开内部研讨会,由分管总监牵头每周开一次进度分析会议,及时发现进度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进度分析的范围不仅是关键施工部位,还应包括施工全过程,同时将责任落实到人。

2.4加强质量管理工作

该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管理对象是施工现场,并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找出造成产品质量下降的施工行为及其他因素,并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的质量监督制度、科学的检验与质量评价制度、合理的施工信息反馈制度等,进而有效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保障体系,使整个施工流程的各道工序都能得到严格控制,进而确保建筑施工现场的产品的质量都能得到保障。主要工作内容有:建立完善的质量指标体制,“质量第一”的理念要贯穿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建立、岗位职责制、统计方式、考核内容以及奖惩制度等等,进而避免不合格产品与工序延伸到下道工序去;依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设立管理点,管理人员应控制好各道工序的关键部位质量以及影响关键部位质量的重要因素,确保各道工序都能长期保持平稳状态;运用“三检制”方法,及时检测工程施工质量;施工现场应加大信息管理力度,以便及时掌控质量状态,并对数据进行统计,综合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明确职责,并提出改善方法,及时消除隐患。

3.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相关措施

3.1建立会审制度,对施工技术图纸进行审查

要定期对施工技术图纸与施工现场进行对比,看两者是否相一致,从而确保技术人员能有效掌握施工技术图纸的内容及其要求,掌握图纸特征,从而能有效查找出设计图纸与现场施工之间存在的矛盾,为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使工程能安全、高质的完成。

3.2建立参与制度,使施工单位也能加入现场施工技术方案制定工作

建筑工程要高质、高效的完成就必须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设计单位三者间通力协作。因此施工单位也应加入到现场施工技术方案的制定工作中,进而既使施工技术方案满足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要求,又使施工单位能够从容准备技术工作。这项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施工单位正确解读设计单位的理念,有助于将准确的信息反馈出去,进而使施工技术方案的设计理念得到保障,有效降低了技术方案出现返工或修正操作的概率。

3.3建立完善质检制度,控制材料质量

施工中使用劣质的材料、设备将直接造成建筑工程的质量下降。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质检制度,并配备合格的材料、设备质检团队,及时检验材料、设备的技术质量,进而使建筑工程质量得到保障。

3.4完善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建设企业进行技术管理、施工企业进行科学施工以及设计企业进行方案设计都需要查阅技术档案资料,该资料是建筑企业长期生产建设所积累的技术标准以及科研成果的总和。完善技术档案资料管理制度能加快收集建筑施工资料的速度。施工技术的有关负责人员对这些资料进行审核、整理以及收集,使其能系统反映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实际状况,为以后工程项目维护、改建、扩展等提供材料支持。

技术管理篇(11)

    关键词:技术管理 木桶理论 

 

    建筑行业的技术管理,贯穿建筑业个个专业科目;技术管理工作者具有单一的技术专长是难以胜任的,就像管理界的木桶理论一样,你技术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你应有的最缺乏的专业的那一快短板;涉及到的各个专业知识你均掌握其核心知识之后,而你没有相关的多年的实践经验,也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就像木桶上的箍筋箍不紧一样,所盛的水照样从板缝中流走,需要你把各个专业相互密切贯穿起来,做到各个专业之间上下左右全方位紧密贯穿,这样才会使你的木桶盛上更多的水,并且密而不漏。在此我着重谈一下房地产行业在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部分漏洞与弊端,指明技术管理中各个阶段的短板和朽木所在,以及对此的解决办法的个人见解。本人在山东金瀚房地产工作,知识浅薄,意在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不妥之处请多指教。

    一、技术中心的人员组织管理

    房地产行业根据其开发规模,大部分均设有技术管理机构,技术人员的管理机构的大小据建设规模而定。一个项目的成败取决于一个优秀的高执行力的团队。在人员组织管理上常有一下几种情况:

    1、组织架构不合理,技术人才缺乏

    依据项目的建设规模与类别以及其技术含量,项目技术管理组织的设计有所区别,主要是人员数量上的区别,在技术含量上是基本相同的。一般一个项目的技术组织架构设计是金字塔形的设计,如:项目技术总监、专业技术总监、专业技术主管、专业技术员。其中专业技术总监大部分设建筑、结构、电器、水暖、暖通、智能化、环境等,有的中小项目只是分土建、安装两类;如此再向下进行细分如:建筑分为土建、装修,水暖分为上下水、采暖,等等。而且每一位上层技术负责人均要有下层各个专业技术核心知识,并且还要有将各个专业相互贯穿综合审查和处理专业间相互不协调的能力。一般项目管理过程中,忽视了技术组织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设计单位的事情,或是只是注重设计人才的开发与应有,忽视了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开发与应有;有的技术组织成了只是来回拿取图纸的跑腿的运输队,形同虚设;有的技术组织由于能力不足又怕承担责任,将出现的问题均推到设计单位,而又没有对设计单位的一套审核措施,任设计单位设计个一塌糊涂。专业组织设置不全和复合型技术人才缺乏已经成为项目技术管理中的难点。复合型技术人才是从基层各个专业慢慢干起来的集施工、技术、项目管理、设计综合审核、项目规划等于一体的技术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一般以项目技术管理工作不少于十年、项目管理不少于五年为佳;部分开发企业善终于聘用干过设计为基础的人员,其缺点是项目现场施工技术经验少,设计专业划分过细,即长板过长,短板过短,甚至为零,处理专业技术间的不协调能力差。年开发竣工面积在二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项目的技术管理与项目的工程管理可以划分为两个部门,中小项目可以将工程管理与技术管理合二为一来进行管理。合理优化您的项目技术管理组织,留住复合型技术人才,是您企业管理、项目盈利的重要砝码,是提高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项目技术总监专业不对口、专业单一、现场施工经验少

    一个项目的技术总监是集多种专业知识于一身,具有综合审核并处理专业间相互矛盾、冲突等的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承担。在经验和专业知识方面,现场经验占了上风,其从事过的单专业知识,在此只是水桶中的其中一块长木板。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项目技术总监,是从设计单位出身的,单专业设计知识精湛的人员;而这种设计专业人才往往是现场施工、项目管理经验缺乏,单专业设计精湛而其他专业知识缺乏,如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是两个范畴。当设计和施工经验均丰富的前途下,其从事过的主专业应当是以建筑专业为主的最佳,这是由于建筑专业向下细分的相关专业多而定的;其下的结构、水电、园林等专业都是为其服务分支专业;有部分项目技术总监是从事结构或是电器、暖通等专业的,往往是只重视了本专业而忽视了全局。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每一个专业就是木桶上的每一块木板,其中的短板只能靠自身的能力增长,而无法靠长板来进行补充。

    3、专业技术主管专业知识过度细分,精而不全

    要是将一个项目下的各个分支专业比喻成是一个大木桶的每一块木板的话,而每一个主专业下的细分的专业那就是这块木板的各个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了问题,木桶中的水同样会从这块木板中的孔洞中流出。细分的专业知识需要的就是无缝覆盖。比如每个专业要通晓本专业范围内的设计、施工、材料、工艺、质量以及各个专业相互穿插配合的要求等知识。

    二、设计过程中的全程审核管理

    一个好项目的成本控制与技术、质量控制重点环节就在设计阶段,设计阶段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项目的成败,而现在房地产行业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将应该时间宽余的设计阶段的时间人为的压缩,将项目开工时间提前,从而导致项目设计技术文件的知识技术含量底,致使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项目产品定位与设计问题频繁变更,最终使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等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设计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有一下几种情况。

    1、项目的产品定位不准确,设计任务书标准含糊

    好多的项目在开发前期的产品定位时前瞻性差,定位过高或是过低,或是定位时的标准设定中留有一定的变更余地,致使设计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后续的相关工作难以进展。

    2、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技术含量底

    现在国内的设计市场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鱼目混珠的、产品低劣的设计单位层出不穷,甚者三五人组成一个团队挂靠一个知名设计单位打空手道,有的刚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主设计大师或是在审核上签字凑人数等,您不看图纸上盖章的注册设计师又有几个是真的见过图纸的,不就是借用他人的资质和印章用着吗?真可谓是防不胜防啊。而又有好多的企业偏偏就用这种三流的设计单位,为什么?设计费用底呗,殊不知真正后续浪费的要比您在前期省下的多得多,这又何苦呢。好多设计单位抓住建设单位技术组织不健全的弱点,大打偷工减料牌。选择一个好的设计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是成就一个优秀设计文件的前提,是众多企业需要调整成本控制中的设计环节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一个环节上,您是选择了一个优质的木桶还是选择了一个假冒伪劣的木桶,这就要看您的战略了。

    3、设计文件的过程控制不到位

    一个优秀的设计文件,从开始到结束,贯穿各个设计环节,需要各方相关人员多次的重复效对、审核、优化等过程才会形成的。在好多的企业当中,这方面的控制流程需要进行再造、优化。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只是注重前期的规划设计和方案设计,而忽视了施工图设计,规划和方案总归是一个粗放式的设计文件,而细节的控制就是在施工图设计上。规划和方案设计就是您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木桶,而施工图设计就是木桶细部的制作质量。设计全过程是一个从粗到细的过程;规划设计和方案设计是一个项目设计前期方案优化的过程,需要多个设计方案进行参照、对比、优化,最终定案,是一个粗放式的设计过程;施工图设计是依据前期定案的设计方案,对方案的细化过程,使所涉及到的各个专业细化的过程和专业间相互穿插融合的过程,是设计工作量最大、最细的过程;最终来到项目现场使用的是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控制流程,单纯一个控制流程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技术管理者全员、全身心的投入,最终才会形成凝聚全员智慧的优秀的设计文件,才能使整个项目得以顺利进展。

    4、设计交底不到位

    设计交底是设计过程中上道设计完成后对下一道设计、管理环节进行交底的文件。部分企业在这一个环节上不做技术交底或者交底不细,致使后续的设计、管理工作或多或少的偏离原来的设计意图,甚者有些由于结构、安装等技术参数达不到要求等原因私自串改原设计,导致后续的优化、控制等工作无形中加大了数倍的工作量,并人为的加长了设计阶段的时间;做好设计交底工作,为项目的顺利进展营造良好的设计基础。

    三、施工现场中的全面技术管理

    现场技术管理是一个优秀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技术管理的中间管理阶段,此阶段所涉及到的专业科目更为复杂,管理要求更高,对现场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经验要求更高,对现场需求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更为迫切。现场管理常出现的技术管理缺陷有一下几点。

    1、现场项目经理专业技术单一、现场技术实践经验少

    房地产企业的现场项目技术管理,一般人认为是一个虚拟的工作,就是可以干也可以不干,由于这个技术工作是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的事情,项目现场的工程管理人员只是做各方的协调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内外关系的协调工作是工作重点,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是项目工程管理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没有一定的多专业技术知识,您就没有这个基础,那您就没有资格来管理这个项目。现场的项目经理需要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并能够及时对发生的项目专业间的矛盾冲突做出正确的分析和果断的处理措施。好多企业的项目经理很难做到或是做好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当项目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才发现以往的决策是错误的,甚者都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更没有纠正错误的一套完整的方案,有的就将错就错,错到底,致使工程质量隐患重重,就不用说是受到的经济损失了。现场的技术管理是以现场施工为重点,项目管理中包括技术管理。一只狼领导一群羊的力量,有时会大于一只羊领导一群狼的力量。

    2、专业管理员综合技能差

    项目管理过程中,有好多项目专业管理员,只精通自己本专业内的技术知识,对周边专业是一窍不通,在审查技术问题时,对问题观察的角度狭窄,很难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处理方案。比如:电器专业的人员看不懂建筑图和结构图,园林专业的看不懂市政配套图等等。

    3、管理方法不对路

    房地产企业的工程管理人员,是一个侧面的、综合的技术管理工作,具有监督执行的层面;真正大部分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是施工方和监理方来进行实施和控制的;现场的施工、监理方只要有能力将这项工作干好,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就不应该过度插手其中的工作;有好多的建设单位工程代表,就没有将自己的技术管理位置认清,过度越位,致使有些项目出现建设单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多于施工、监理方技术管理人员的怪现象;管理是要靠科学的方法,不是靠人海战术的。现场人员需要精英,现场项目管理需要精通,管理方法需要精技,只要您有了全面的技能,就有了能盛满水的木桶。

    四、物业管理中的维护技术管理

    物业管理阶段是一个公司诚信经营和服务至上的表现阶段;质量是生命之本,合理的维护是优质的保证;维护技术的好坏在客户面前直接反应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技能的高低,从而推理出项目前期的技术管理状况;维护技术是集诊断、治疗、护理、合理应用的过程,是对现场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技术要求更高的阶段,本阶段大大区别于以上以管理和技术知识为主的阶段,这是以管理和操作技能为主的阶段;致使在此阶段的人员管理方面也大大区别于前期。在此阶段的技术管理常出现的现象有一下几点。

    1、人员技能定位不正确、专业不对口

    物业管理过程中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是以操作层的技术工人为主的团队;部分物业管理公司的工程人员定位时,定位到技术管理层面上,操作层人员甚少,甚至没有操作工人。操作层的工作主要是维护工作,并不是以上下协调为主的管理工作。从专业方面,是以建筑修缮为主的管理层和执行层。

    2、维护知识缺乏、预防意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