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0 10:32:46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1)

作者简介:胡凯光(1964-),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核资源学院,教授;王清良(1969-),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核资源学院,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2-217)、南华大学高教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1XJG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94-02

南华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是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和湖南省共建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防和铀特色。该学科1998年获采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矿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采矿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获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矿业工程学科包括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和资源勘探工程。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1959年开始招收矿物加工工程本科生,几十年来,在教学、科研和对地方经济服务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核工业创业时期,国家对铀矿行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及资金,使铀矿业形成了相当规模。改革开放后,核工业民,经费人员缩减,核特色地矿类专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进入新世纪,核电的快速发展使得铀矿企业对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的毕业生重新成为企事业单位受欢迎的人才。在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矿物加工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成为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012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决定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5所二本高校调整到本科一批录取,这给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对核特色矿物加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专业建设及培养方案改革

1.跨学科交叉研究

为改善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人才对前沿学科、新兴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坚持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围绕铀、传统选矿和湿法冶金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实现矿物加工过程的“高效益、低能耗、无污染”。专业研究发展形成以下几个主要的方向。

(1)湿法冶金。包括地浸采铀、地表堆浸采铀和原地爆破浸出采铀的理论及关键技术;铀矿石高效破碎系统;泥岩型铀矿制粒的粘结剂;细菌浸铀理论及关键技术等。

(2)铀水冶理论与工艺。包括铀矿浸出液的分离纯化、铀的吸附淋洗、重铀酸盐的精制理论、技术及工艺;不同类型铀矿浸出液中铀的吸附与淋洗的机制等。

(3)铀矿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包括铀矿山及周边地区放射性核素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放射性废水的生物和生物-化学处理的机制和技术;铀尾矿库放射性污染物在浅层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机制与治理技术等。

2.改革培养方案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自2005年重新招生以来,分别制定了2005版、2007版、2009版、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在此基础上又制定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在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实现模块化、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核特色矿物加工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更加突出核特色的同时,兼顾了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

南华大学正处于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阶段,目前已进入一本招生学校行列,同时随着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兴趣差异、城乡差异将会明显加大,为此,高等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必须作出相应变革,课程建设及课程教学也必须进行相应调整,教学改革应首先从培养方案的改革着手。

二、矿物加工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必须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1.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推进课程的结构化教学。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板块、学科基础课板块、专业方向课板块和选修课板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专业课程模块化。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主要有三方面:一部分学生进入核工业矿山、工厂从事铀水冶工作;另一部分进入铜、金等金属、非金属矿山从事湿法冶金工作;第三部分到金属、非金属选矿厂从事传统的选矿工作。因此专业课的安排也围绕铀水冶工艺、湿法冶金、选矿三大块,教师应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开发课程,组织教学,使专业课的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3)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为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铀水冶工艺学”、“溶浸采铀”、“矿物加工学”、“矿物岩石学”、“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分析测试技术”等大部分专业课程开设了实验课,“铀水冶工艺学”、“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和“选矿厂设计”三门课开设了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国矿物加工教育界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和借鉴了学者们的成果,并结合本校矿物加工核特色,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如表1所示。

(1)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1)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和训练等课程。大学四年会一直开设外语和信息技术课程,且采取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方法。一、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高年级安排双语教学课程、专业英语、计算机专业应用及包含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选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一方面为学生学习专业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人格奠定知识、情感和意志基础。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向学生传授从事某一学科方向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态度,并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为学生日后的交叉综合研究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尽可能采用综合化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宽口径”的要求,同时使学生对自己以后学习、从事的专业有所了解。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和矿物勘探专业三个专业合在一起成为地矿类大类,这一大类内的学生大一课程一样,而通过大一一年学习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

3)专业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强调专业的前沿信息和专业发展的前瞻性,按照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原则,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表2列出了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平台的具体课程。

选修课板块可以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营造个性发展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通过选修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科,形成特殊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训练创新思维。

4)实践教学环节。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2周)、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项目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独立生产实习)等。

5)第二课堂。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探索“研究型”课外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有余力,而又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除了对其鼓励和引导以外,还应积极为他们开辟第二课堂,使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索性实验。

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绝大部分是结合教师科研任务进行。

三、效果与问题

1.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效果

自从南华大学重新开办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以来,一直突出强调坚持“核”特色,努力把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建成南华大学的品牌专业,为核工业和地方经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工业、核工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敬业精神、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科学素养,具备从事矿物(铀及其他金属、非金属)分选加工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设计、科学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及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本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特色教育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考研率上。详细数据见表3、表4、表5、表6。总的看来,近四年来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人数每年增加,读研率每年增加,毕业生在核工业系统内就业的比例在10%~30%左右,一次就业率100%,读研率在20%左右。

2.存在的问题

南华大学矿物加工专业一直坚持走“铀矿冶”特色、兼顾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的办学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太合理。目前,南华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有专任教师7人,5名教师本科毕业于化学专业,都是从核工业第六研究所进入南华大学,从事的研究方向也与矿业相关,例如:溶浸采铀、细菌冶金、铀矿浸出液的分离纯化、铀的吸附淋洗、重铀酸盐的精制的理论、技术及工艺、铀矿冶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等。他们对目前该校矿物加工方向教学的要求还不太适应。

(2)缺乏合适的核方面专业教材。关于矿物加工核方面的专业教材不多,最近两年相关教师已编写三本核方面教材《核工业微生物学》、《铀水冶工艺学》和《溶浸采铀》。

(3)教学经费不足。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校坚持走“铀矿冶”特色、兼顾湿法冶金和传统选矿,因此学生必须到铀矿山、湿法冶金矿山、选矿厂实习,但是分配到矿物加工工程系的教学经费非常有限,制约了许多教学环节(如让学生到一些较远矿山实习等)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晋霞,牛福生,聂轶苗,等.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创新性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煤炭技术,2009,28(12):152-154.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2)

二、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

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也都不尽相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5-7]1.专业基础良莠不齐对于跨考矿业工程的硕士研究生原有专业基础不同,对于学习矿业工程所具备的专业基础也有所差别。如有些学生在很早就准备跨考,本科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对矿业工程相关知识的储备;或者一些学生读的是跟矿业工程相近的地质等专业,他们原本学习的内容就跟矿业工程的知识有所交叉;而有些矿业类院校则把一些矿业类基础课程添加到部分工科基础课程中。上述现象决定了学院和导师所面临的学生专业基础是参差不齐的,给基础教学和培养方案造成困扰。2.学习过程过于浮躁跨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矿业类基础知识储备。然而,很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自身没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就急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样往往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结合到科研活动中,造成对学生的事业长远发展不利的局面。3.前途悲观失望心理大部分学生作出跨专业的选择都是根据自身情况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但是,跟风报考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矿业工程专业热门院校之中。由于在考试之前并没有对这个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是为了逃避原有的本专业仓促作出的选择。又因为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部分需要到艰苦行业、艰苦地方去工作,煤矿事故时有发生,无形之中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使他们不能安心学习,患得患失,过于担心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而表现得忧心忡忡。实际上,由于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发现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观察、交流才能作出判断。并且在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也会是不同的。

三、跨专业培养措施

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虽不尽相同,只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还是很有帮助的。1.补充专业基础知识研究生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导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和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情况,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案。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的进展,在必要的情况下导师再加以指导。跨专业研究生补充专业基础知识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首先要持之以恒,不怕麻烦;其次是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最后是要想办法提高学习效率。只有长期坚持这三项原则,拥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之后,研究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科研工作。2.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跨专业研究生由于对行业动态不够了解,选择研究方向会不知所措。导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实现。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制订相应的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导师须知,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落实。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生由于在本科时期很少接触科学研究工作,而对矿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在科研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方面就需要导师的耐心指导,循循善诱,也需要学生自己在基础知识的储备上勤奋努力。跨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建议采取的原则是“从基础工作做起,边干边学,将专业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努力培养科研思维能力,重在形成科研思路”。同时,鉴于矿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矿业工程研究生学习的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或者是实验室,而应该在导师的带领下多看看实践现场是什么样的,那样才不至于纸上谈兵,也能增长见识。在导师的带领下,制订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好应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以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能够实现。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3)

中图分类号: TB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目前采矿工程设计要点来看。采矿工程已经到了一个最关键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已有的优势,克服困难,走向辉煌,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的采矿工程理论研究须和世界接轨,封闭导致落后,一体化进程是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可回避的。这个接轨是借鉴世界各国研究的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先进生产技术大胆结合,除了不断借鉴国外的生产经验以外,我们还要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不可以墨守成规,要敢于变革,敢于尝试,用于创新。

二.采矿工程专业历史沿革采矿工程专业西方起步比较早, 在西方产业革命期间便已初具规模。 我国在清末也已开始设立采矿工程专业,现在已有好多高校设立此专业,为我国的采矿事业输送了大批人才。采矿工程专业涉及岩体力学、工程力学、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电工与电子技术、采矿机械、矿山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等多个学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采矿技术突飞猛进,发展极为迅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但是,繁荣的表面依然没能够掩饰住背后的诸多问题和挑战。作为这个专业的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祖国的煤炭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三.采矿工程的发展现状多年来,采矿界的工作者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大批科研成果的问世在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采矿工程向自动化、安全化、高效化的方向迈进。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许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相继问世,对中国采矿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采矿工程专业和自动控制、系统论、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密切相关,紧密结合,较大地促进了采矿工程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采矿技术的巨大的提高,其影响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鉴于采矿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龙头地位,世界各国均对其理论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极为重视。

各国采矿工程专业人士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的观点等一切先进技术和理论在采矿研究中大胆进行探索,大大地促进了采矿工程向安全化、经济化、高效化的发展。传统的采矿业因其不成熟、不完善而导致的生产力水平低、效率差、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由于理论的研究达到了向自动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并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取得了大量的应用和推广。

我国的煤炭储量虽然丰富,但是可采的数量还十分有限。当然,随着采矿技术的不断进步,可采储量是会无限接近于实际储量。但是,要想实现采矿技术的提高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今采矿的现状还远远不如想象中那么乐观。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工人们却不能安心地在地下几百米的地方工作。

我觉得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并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人为的因素。在安全的这个问题上,我们采矿人应该十分严谨,生命高于一切,在生命的问题上,任何人都不可以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其次,技术和设备落后仍是我们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在技术和设备落后的条件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推动事业的进步。除此以外,采矿工程还存在的另一重大问题便是环境破坏。采煤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环境破坏的问题。

比如采矿所发生的地面下沉,土地盐碱化有待得到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困扰着人们的生活,而且关系到采矿的质量、效率和成本等诸多问题。而且由于我国的采矿工程起步较晚,员工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有一些人认为采矿行业是暴利行业,认为行业领导只顾赚钱而忽视了工人的安全和各种待遇。如果这种观点一直存在下去,也使得愿意奉献于该行业人数量有限。四.采矿工程如今面临的机遇采矿工程在发展道路上曾经一度低迷。但在新时期国家“百花齐放”般的社会主义经济中,采矿工程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

第一,我国能源结构要求采矿工程的高速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一度实行自给自足的内向型能源发展战略。基于中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勘探、开采等技术相对于石油、天然气而言具有较大优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能源结构以煤炭为基础的少数国家之一。由于从世界能源消费情况来看,石油和天然气是能源消费的主流,我国的能源消费中油、气的消费量每年以4%以上的速度在不断增长,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自身石油储量不高的先天因素决定了中国的石油45%依靠国外,所以,煤炭事业的发展定然能够得到国家的重视。

第二,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为采矿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契机。采矿工程这门学科涉及到的专业领域极多。而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进步可以推动采矿技术的不断进步。当然,采矿的专家学者一定要牢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采矿技术上来。第三,中国“入世”以来,不断暴露出采矿工程人才的缺乏。这一点极大地限制了我们采矿技术的发展及中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国家对该行业的重视, 将会使采矿工程专业在一段时间的低潮出现反弹。相信采矿工程的从事人员会抓住这个机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采矿技术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五.如今的采矿工程设计发展方向

1.遥控采矿新技术

遥控采矿即为“利用现代的新技术,包括地下通讯、定位、信息处理、监测和控制系统,一定距离内去操作采矿设备和系统”。目前无人开采技术在某些国外先进矿山已进行了研究,而远近距离遥控开采技术应用相当普遍,如美国塞浦路斯公司利用遥控装载机处理危险地段的边坡问题;一些国外发达矿山现有的遥控采矿设备和技术研究项目包括:从日常采矿作业诸如凿岩、炮孔装药和爆破作业的机械化与自动化到通过数据通信从世界的另一端对复杂的地下采矿设备进行遥控与故障处理。2.遥控采矿新模式特点以及组成部分计算机系统为核心,其作用相当于人的大脑,负责接受信息、发出控制指令。传动系统根据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指令,提供不同电流电压,控制电机转速和力矩大小。监控系统起监控保护作用,提升机出现异常情况时,监控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并向计算机系统发出信号。上位机系统为人机接口,显示提升机运行的各种重要参数、故障信息、生产报表、速度曲线等。控制执行系统主要由中间继电器和接触器构成,它主要是执行计算机系统发出的各种指令,具体控制提升机的各个设备。传感器系统可以感知提升机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并将感知的信号反馈到计算机系统。主电机是提升机的重要设备,主电机带动滚筒旋转从而使得罐笼箕斗在井筒中上下运动。利用数字化直流提升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维护工作量小,动态性能、静态性能指标高,实现了全数字化控制,各种保护完备。在竖井提升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数字化直流提升系统由计算机系统(PLC)、传动系统、监控系统、上位机系统、控制执行系统、传感器系统、主电机、辅助设备构成。3.远程数据传送及监控系统在整个提升系统和选矿生产流程如破碎车间、磨浮车间、氰化车间、冶炼车间等关键部位设置彩色摄像单元,然后将图像分别传至各流程控制室,进行现场实时显示、监控;同时,再次将图像进一步传送至矿信息中心服务器,各分管矿长、技术人员通过计算机终端随意吊取、查看某一时段的生产情况,在关键部位设置长时间录像机,以便于及时全天候记录相关图像资料,以备查询,为安全生产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本系统将现场图像源源不断的自动送入国际互联网,使得系统信息的查看,不在受地点、时间的限制,只要需要,系统的管理人员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拨号上网,就可以轻松随意的查看系统的各级图像信息;企业的领导层,不管他们在外出差,还是在那里,本系统都将在第一时间将现场的真实情况,如企业的生产、经营,设备的运转,物资的存储等图像送到眼前,虽然身在异地,也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4.矿山井下集成信息通信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过去矿山购买的基础设施,如无线通讯系统、电话系统或者遥感系统,有人已注意到了这些系统如何配合本部门其它设备协同工作,但却很少有人考虑能否连入到其它部门的设备上,每个部门领导不得不为自身有限的购买经费而绞尽脑汁。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的矿山都在使用一些更现代的电子设备帮助他们工作,以努力争取最大的效益,这些设备应选择专业厂商提供的具有可靠技术支持的产品,因为矿山需要的是一套可升级的通讯基础设施,能够安全地使用于非危险及危险地区,并采用了最新的连接及通讯技术,以保证系统连续可靠地运行,以及在意外事故发生时至少有一种通讯方式可以正常使用。“smart come”系统如同一种通讯高速公路,高度集成的系统允许控制室人员存取矿山设备的实时数据,使得全面的井下通讯成为可能。采矿工程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一样,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推动下,也正逐步走向现代化,对煤炭开采领域而言,现今的采矿工程科学技术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各个行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不仅关系到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国家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战略安全。 六.结束语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重视教育,加强人才培养。 现在的采矿工程还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要求国家加大对采矿工程的投入,只有坚定不移的实行“人才兴国”的战略,才能为采矿工程专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推动采矿技术不断向前发展。所以从如今采矿工程设计要点分析中可以得出,采矿工程处在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但采矿工作者不可忽视挑战的存在,要具有忧患意识。努力奋斗、实现我国采矿事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昌模,陈凌希,邓林.浅谈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5(2):75-77[2]魏德州,王青,顾晓薇,等.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教育学论坛,2011.30(10):149-152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183-02

矿区运输专业在矿业工程学科与交通运输学科的教学、科研结合点中展开,在学科建设中的主要特色是培养具有矿业背景的高水平人才,解决矿区人员、物料运输以及矿区对外物资交流方面的问题,进行现场工程设计、运输规划、工作组织和科学研究工作。

矿区运输的基础学科为矿业工程,该一级学科包含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开发规划与设计等二级学科。矿业工程学科既要按照矿井的地质、生产和经济特性来完善和发展传统的矿业工程科技,又要吸收和融汇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使矿业工程科技不断提高和更新。矿区运输学科是在立足矿业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对矿区生产过程中产生运输问题的研究。

1 运输环节在矿区工作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1.1 运输环节是井工开采矿山的生产接续的重要部分

井工开采过程中,将地下采出的有用矿物、废石或矸石等由采掘工作面运往地面转载站、洗选矿厂或将人员、材料、设备及其他物料运入、运出的各种作业都离不开运输环节的支持。可以说运输环节实现了开采过程中人员、物资、物料的连接和交换,是生产接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运输工艺是限制露天开采矿山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

露天矿的生产是以采掘为中心,以运输为纽带的大型工业体系,运输在企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技术条件下,运输环节是露天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露天运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大型露天矿开采中,矿山运输的基建投资约占总投资的40%~60%,由于所运送物料量大,使得各露天矿运输成本平均占总成本的35%~45%左右。在某些单一汽车运输的露天煤矿,这一比例甚至高达55%。运输能耗占矿山总能耗的40%~70%[1]。运输工艺选择和优化成为露天开采降低成本、优化生产的主要途径之一。

1.3 运输过程是矿区生产和社会消费联系的关键环节

矿区生产的物料通过运输过程到达卸料点或者洗选环节,矿区需要的物资通过运输过程到达转载点或者生产一线。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由于社会运输系统的运输设备和组织状况难以深入矿区,矿区生产需要专业的矿区运输系统与社会运输系统联系,从而将矿产物料顺畅、高效的运送至消费者。

因此,矿业学科的发展需要运输专业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运输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也必然进入矿业领域,在当前条件下建设具有矿业特色的高水平运输专业,为矿区生产和组织提供具有专业运输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2 矿区运输学科的内涵

2.1 矿区运输学科的研究对象

矿区运输学科在矿业工程和交通运输学科交叉点开展教学和研究,培养兼具矿业类和交通运输类专业理论素质和技术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科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矿区物资和物料的合理流动问题、矿区基础运输工程和智能化问题、矿区运输组织优化问题、矿区与社会运输衔接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理论。

2.2 矿区运输学科的科学特征

矿区运输学科兼具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特点,在学科教学和科研中着眼矿业科学中的运输问题,兼顾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立足于组织行为理论、工程地质和力学理论方法、现代信息技术方法以及数学优化理论,是一门涵盖工程技术、管理组织和经济优化的学科。

2.3 矿区运输学科的研究内容

矿区运输致力于解决矿区特定环境下的运输问题,研究对象主要是矿区物资和物料的合理流动、矿区基础运输工程和智能化、矿区运输组织优化问题、矿区与社会运输衔接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和理论。

研究内容包括:(1)矿区人员、物资和物料流动的规划和优化;(2)矿区运输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设计、选型、运用组织,及其相关的工程和技术问题;(3)矿区绿色运输和智能运输问题;(4)矿区运输系统设计和组织优化;(5)矿区与社会物流衔接和交换所产生的技术和科学问题。

2.4 该学科的理论基础

矿区运输学科立足于矿业工程一级学科,致力于矿区生产运输和外运衔接相关问题的研究,培养具备矿业生产和运输工程基本素质的高水平人才。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方面。

(1)矿业工程基础理论。包括矿业生产的基础理论,矿区规划相关理论;

(2)运输工程相关理论。包括运输组织及优化基本理论,交通工程基础理论,物流优化基础理论;

(3)管理科学相关理论。包括组织行为基础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人因科学理论。

3 矿区运输学科发展的思考

考虑矿区运输学科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科研特色,其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考核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培养与实践的结合,聘任校外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形成与矿区交通运输企业紧密结合、共育人才的机制氛围,使校企成为专业学位教育的办学共同体。

(2)课程教学方面,要坚持课程体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多学科知识集成与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方法注重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项目设计、模拟训练等方法,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素质紧密结合,将教与学、学与用有效衔接。

(3)实践教学方面,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搭建高水平的合作培养平台;实践教学实行全过程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

(4)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体现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答辩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的专业技术专家。

我国拥有数万公里的工矿铁路,分布在煤炭、钢铁、港口、石油等行业,是国家铁路的延伸和补充。受历史、地域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只有原来铁道部属等少数高校培养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硕士的研究生,每年到工矿企业和淮海经济区交通运输企业就业的人数非常有限。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工矿企业铁路的转型升级,对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幅增加,深入思考传统学科的发展方向,建设具备完整学科体系的矿区运输专业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居易.基于GIS的露天矿车辆运输监控系统[J].电子设计工程,2009(4):87-89.

[2] 侯晓音.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4(7):69-70.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5)

作者简介:郭惟嘉(1957-),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音(1973-),女,陕西杨凌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 青岛 26659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45-01

山东科技大学采矿专业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通过近年来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和煤矿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弱化的现象,由此反映出目前传统的教学环节已不能满足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探索如何通过改革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提高学生教学效果,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卓越工程师,是采矿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重点。

一、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适应性不足;培养目标不清楚,学术化倾向严重;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工程性缺失和实践环节薄弱;教师队伍缺乏工程经历;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到位。

二、卓越采矿工程师教学体系的要求与设计

我校卓越采矿工程师的培养计划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煤矿行业工程技术人才。针对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卓越采矿工程师培养体系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求煤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照煤矿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由此看出,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不仅在于校内实践,更在于在煤矿企业综合实践的实施效果。

为满足以上要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前的“3+1”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实施校企对接,实行“3+1”培养模式,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三年在校重点学习数理基础、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到签约单位进行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模式既为煤矿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突出了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构建突出特色、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采矿工程专业依托专业丰富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并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横向上相互关联、纵向上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其中教学体系是核心,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

理论体系改革中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注意整体优化,突出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确定能充分体现采矿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有以下7门课程组成:“岩石力学”、“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井设计”、“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特殊开采”。通过主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采矿专业课程体系趋于合理,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也将进一步优化。

第二,精炼教学内容,实现七个“结合”:着眼于专业的拓展,实现煤矿开采与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相结合、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满足采矿技术发展的需要,实现采矿与机电相结合、采矿与信息技术结合;体现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实现采矿与岩土工程相结合;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实现采矿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采矿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第三,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在矿山压力与控制、矿井特殊开采等方向具有优势和特色,科研成果突出。将优秀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全过程,教学成果突出,建设了“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国家精品课程2门、“矿山压力与控制”校精品课程1门;出版特色教材5本,其中《矿山压力与控制》获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获省优秀教材二等奖,实现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根据“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利用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平台,扩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综合利用率;与煤矿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设计、科研实践等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引进煤矿企业的资源和设备,模拟现场工程环境,建立实习模拟矿井,既可节约实习经费也可让学生对矿井有全面的了解。

创建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强调课程教学、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使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通过多环节训练使学生逐步树立工程意识,学会工程思维方法,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通过主干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等,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矿山企业、科研部门学习交流及矿山企业、科研部门高技能人才到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山东科技大学已与山东能源集团签订了全面合作培养采矿专业人才的协议,为教师的现场实践提供了可靠的基地;本专业每年将安排1~2名青年教师到煤矿企业工程岗位工作,或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科学研究等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其次,从煤矿企业、科研部门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的现场指导老师,承担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6)

引言

云南省是我国磷资源大省,磷肥、磷化工强省,已形成磷矿采选、磷复肥和磷化工产业体系和企业集群。磷矿年产量1700万吨,占全国近30%,高浓度磷肥产能650万吨/年,占全国总量的45%,黄磷产能86万吨/年,占全国的43%。全国磷矿保有资源储量167.86亿吨,云南拥有39.59亿吨,占全国的23.59%。贵州的磷矿属于易采易选矿种,湖北的磷矿种类不齐全,而云南是我国胶磷矿的主要产地,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磷矿主要类型为硅钙质混合型、硅酸盐型、碳酸盐型,矿物粒度细小、嵌镶关系复杂、单体解离困难,是公认的难选矿种。解决好了云南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选矿、湿法磷酸净化、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技术问题,并推广应用,就基本解决了我国磷资源开发利用行业的发展难题。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和核心,其转变之一是从主要依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投入,转变为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驱动促进发展;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1-2]。

本文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近5年来的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为题材,详细探讨当前阶段我国矿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相关结论可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矿山及类似条件的磷矿山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1、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基础

20世纪90年代,云南磷化集团就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1998年被云南省经贸委批准为省内唯一从事磷矿采选技术研发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专职研发人员达到46人。目前云南磷化集团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组建的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已聚集了包括地质、采矿、选矿、化工、环境、安全和管理专业的各类人员121人。其中工程化研发水平较高的教授及高工3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8人,1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专家津贴或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实验技术工人主要来自原企业技术中心的熟练技工,完全能承担各项工程试验任务。

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专职人才队伍及客座教授主要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以及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相关专业的人才。近几年来,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每年选拔1-2名青年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3-4名国内访问学者进入科研院所工作;通过项目和经费开放的方式,吸纳国内外高技术人才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对于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拨付专项资金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研发人员。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全员聘任制,吸引和聚集一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和产业化意识强的管理人员,组成了一支高效精干的专职队伍。

2、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平台建设

云南磷化集团是云天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1965年始建矿山。经过45年的努力,发展成为集地质勘探、矿山设计、磷矿采选、磷化工、多经商贸为一体的国有企业,国家重点化学矿山,部级磷复肥采选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磷矿采选和矿化结合企业。

云南磷化集团是国家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通过了国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是首批《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企业》,国家《绿色矿山公约》成员单位,首批部级“绿色矿山”已经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评审并进入公示程序。现有资产总计190亿元,在籍职工53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占30%,下设4个直属矿山、16个子公司。年开采原矿1200万吨,选矿能力1670万吨,80万吨/年硫酸、30万吨/年磷酸和50万吨/年饲料磷酸钙盐。

云南磷化集团采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综合能耗一直保持行业先进水平:磷矿回采率达到97.3%,而国内矿石回采率平均在70-78%;磷矿浮选产率66.6%、回收率86.32%,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小于0.42tce/万元,尾矿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0%,采空区复垦植被率达到93%,综合效绩在全国大型化工企业中处于优秀水平。具有良好的工程试验和分析检测条件,拥有选矿小试、扩大连续试验、中间试验、工业试验室;承担或完成了国家和云南省支持的科技项目36项;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与各级政府、同行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

近5年来,已建省部级工程中心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和项目上的大力支持,共获得各级政府下达的磷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环境治理方面科技项目36项,研发经费6850万元。建立了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中蓝连海设计院,长沙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美国佛罗里达磷酸盐研究所等技术来源单位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及技术转让方式,建立了与云南、贵州、湖北、四川、湖南、安徽磷化工企业,以及沙特、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等磷化工技术辐射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磷化工行业协会、磷化工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促进工程技术成果的转移与扩散。

云南磷化集团是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磷矿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具有协调行业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工作的引领作用。此外,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工程中心)与兴发集团、宜化集团、宜昌仁和矿业公司、富邦化工科技公司等成立了一系列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平台。近3年更是建设有“国家磷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磷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高层次行业平台,这些条件为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保证公司大量优秀的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良性循环发展与更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培养情况

所在单位的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利用云磷集团创新团队,紧密依托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在化工矿山开发领域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武汉工程大学、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所,于2007年3月正式成立,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创新团队由选矿、地质和采矿专业的18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44岁;其中享受省级突出贡献政府津贴3人,省创新人才3人,二级教授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教授级高工4人,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3人;博士学历6人,研究生3人。团队主要研发方向为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技术与选矿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承担部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项,企业委托重大工程项目3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申请并获得受理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团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为推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与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7年来为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0亿元以上,潜在经济效益到达100亿元以上。以项目与平台带动高水平团队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团队建设,锻炼、培养、发展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论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产业化开发方面具有雄厚的资金、人才、设备、平台基础,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基于单位现有建成与在建的高水平工程研究与产业化研发平台,以项目带动、锻炼、培养团队建设,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培训、研究生教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成的工程教育部,为本领域培养30名研究生和青年技术人员。在国内外引进15-20名相关领域方向的工程化研发人才。

为社会和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试验验证、分析检测、开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咨询服务。

【摘要】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近5年来的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为题材,详细探讨当前阶段我国矿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相关结论可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矿山及类似条件的磷矿山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科技人才;矿山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

引言

云南省是我国磷资源大省,磷肥、磷化工强省,已形成磷矿采选、磷复肥和磷化工产业体系和企业集群。磷矿年产量1700万吨,占全国近30%,高浓度磷肥产能650万吨/年,占全国总量的45%,黄磷产能86万吨/年,占全国的43%。全国磷矿保有资源储量167.86亿吨,云南拥有39.59亿吨,占全国的23.59%。贵州的磷矿属于易采易选矿种,湖北的磷矿种类不齐全,而云南是我国胶磷矿的主要产地,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磷矿主要类型为硅钙质混合型、硅酸盐型、碳酸盐型,矿物粒度细小、嵌镶关系复杂、单体解离困难,是公认的难选矿种。解决好了云南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选矿、湿法磷酸净化、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技术问题,并推广应用,就基本解决了我国磷资源开发利用行业的发展难题。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和核心,其转变之一是从主要依靠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投入,转变为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驱动促进发展;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1-2]。

本文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近5年来的科技人才的发展过程为题材,详细探讨当前阶段我国矿业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发展新思路、培养新方式。相关结论可为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矿山及类似条件的磷矿山科技人才工程建设和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1、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基础

20世纪90年代,云南磷化集团就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1998年被云南省经贸委批准为省内唯一从事磷矿采选技术研发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专职研发人员达到46人。目前云南磷化集团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组建的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已聚集了包括地质、采矿、选矿、化工、环境、安全和管理专业的各类人员121人。其中工程化研发水平较高的教授及高工32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8人,1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专家津贴或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实验技术工人主要来自原企业技术中心的熟练技工,完全能承担各项工程试验任务。

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专职人才队伍及客座教授主要来自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和武汉工程大学以及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等相关专业的人才。近几年来,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方式,每年选拔1-2名青年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3-4名国内访问学者进入科研院所工作;通过项目和经费开放的方式,吸纳国内外高技术人才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对于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拨付专项资金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配备了相应的研发人员。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全员聘任制,吸引和聚集一批高层次的工程技术研发人才和产业化意识强的管理人员,组成了一支高效精干的专职队伍。

2、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平台建设

云南磷化集团是云天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1965年始建矿山。经过45年的努力,发展成为集地质勘探、矿山设计、磷矿采选、磷化工、多经商贸为一体的国有企业,国家重点化学矿山,部级磷复肥采选基地,是全国最大的磷矿采选和矿化结合企业。

云南磷化集团是国家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一级企业、云南省清洁生产合格单位,通过了国家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是首批《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企业》,国家《绿色矿山公约》成员单位,首批部级“绿色矿山”已经通过国土资源部专家评审并进入公示程序。现有资产总计190亿元,在籍职工53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占30%,下设4个直属矿山、16个子公司。年开采原矿1200万吨,选矿能力1670万吨,80万吨/年硫酸、30万吨/年磷酸和50万吨/年饲料磷酸钙盐。

云南磷化集团采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综合能耗一直保持行业先进水平:磷矿回采率达到97.3%,而国内矿石回采率平均在70-78%;磷矿浮选产率66.6%、回收率86.32%,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小于0.42tce/万元,尾矿水重复利用率超过90%,采空区复垦植被率达到93%,综合效绩在全国大型化工企业中处于优秀水平。具有良好的工程试验和分析检测条件,拥有选矿小试、扩大连续试验、中间试验、工业试验室;承担或完成了国家和云南省支持的科技项目36项;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与各级政府、同行单位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

近5年来,已建省部级工程中心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和项目上的大力支持,共获得各级政府下达的磷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环境治理方面科技项目36项,研发经费6850万元。建立了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中蓝连海设计院,长沙设计研究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美国佛罗里达磷酸盐研究所等技术来源单位之间的密切关系。采用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咨询及技术转让方式,建立了与云南、贵州、湖北、四川、湖南、安徽磷化工企业,以及沙特、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等磷化工技术辐射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磷化工行业协会、磷化工创新战略联盟等机构促进工程技术成果的转移与扩散。

云南磷化集团是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磷矿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具有协调行业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工作的引领作用。此外,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教育部工程中心)与兴发集团、宜化集团、宜昌仁和矿业公司、富邦化工科技公司等成立了一系列磷矿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平台。近3年更是建设有“国家磷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磷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高层次行业平台,这些条件为构建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保证公司大量优秀的矿山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良性循环发展与更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云南磷化集团人才队伍培养情况

所在单位的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利用云磷集团创新团队,紧密依托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在化工矿山开发领域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武汉工程大学、重庆大学等科研院所,于2007年3月正式成立,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创新团队由选矿、地质和采矿专业的18名成员组成,平均年龄44岁;其中享受省级突出贡献政府津贴3人,省创新人才3人,二级教授2人,“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教授级高工4人,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7人,工程师3人;博士学历6人,研究生3人。团队主要研发方向为中低品位胶磷矿高效安全开采技术与选矿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承担部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项,企业委托重大工程项目3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申请并获得受理专利2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团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为推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开发与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7年来为行业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0亿元以上,潜在经济效益到达100亿元以上。以项目与平台带动高水平团队建设,以项目建设促进团队建设,锻炼、培养、发展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论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产业化开发方面具有雄厚的资金、人才、设备、平台基础,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基于单位现有建成与在建的高水平工程研究与产业化研发平台,以项目带动、锻炼、培养团队建设,建立工程技术人才培训、研究生教育、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成的工程教育部,为本领域培养30名研究生和青年技术人员。在国内外引进15-20名相关领域方向的工程化研发人才。

为社会和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提供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试验验证、分析检测、开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等技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行性论证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0.

[2]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 [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1.

[3]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云南省磷矿采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09.

[4]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09.

[5]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人才培养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1.

[6]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2.

[7]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发展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高层次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2.

[8]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培养模式与建设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2.

[9]北京中经企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调研组.中国磷矿及磷化工行业研究报告[R].北京:北京中经企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2010.

[10]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深部矿体开采项目组.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深部矿体开采初步研究报告[R].昆明: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2010.

[11]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土地调研组.我国重要化工矿产国土资源调查评价需求分析研究[R].北京:中国化学矿业协会,2010.

基金项目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7)

一、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02年至2012年,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辉煌的黄金十年,尤其是近几年,在特厚煤层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灾害防治技术和装备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煤炭平均每年以2亿吨产量逐年递增,全国煤炭产量已经接近世界煤炭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但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煤炭开发利用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另外,随着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疲软,煤炭行业的发展也正陷入低谷,尤其是2015年以来,全国煤炭经济经历了滑坡式下滑,大量煤矿工人工资难发放,毕业生招生和就业困难等。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煤炭行业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在哪里?

二、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从我国能源结构看,2014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59.5%和30.5%,必须有一种稳定、可靠、经济的能源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煤炭资源储量则相对丰富,截至2013年末,全国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48万亿吨,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的94%。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38.7亿吨,消费量41.3亿吨,分别占一次能源产量和消费量的73.1%和66%。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15.3),我国共生产煤炭超过700亿吨,煤炭企业法人单位1.9万个,从业人员610万人。煤炭是我国最丰富、最可靠、最经济的能源资源,仍然是支撑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主体,同时也解决了几百万人的吃饭问题。但是,自2012年5月份以来,全国煤炭市场连续40多个月的波动下行,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进口量提高,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煤炭企业收益减少,经营越加困难。尤其是2015年后半年,煤炭总产量下降2.5%(约1亿吨),净进口下降10.7%(2.85亿吨),价格降幅超过40%,煤炭采选固定投资下降明显(约10%),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下降超过50%,全国煤炭企业超过95%存在亏损现象。全国很多中小煤矿逐步关停,有些国有大矿进行了减产,并且强制工人放假,工资和奖金减少超过50%,甚至有些矿全年仅发2~3个月的工资,这种形式下,很多管理岗位和采煤一线人员进行了转岗或离岗。而煤炭高校招生,尤其是主体专业的招生、毕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来说,招生第一志愿率由原来的98%下降到了80%,研究生继续攻读本专业的不足四成,很多优秀学生都转学土木、力学、管理等专业。而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从100%降低到95%;从学生的签约单位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去了比较偏远且效益不好的民营或私营企业,还有一部分干脆到非煤企业就业,比如地铁、隧道、铁路等企业。因此,从目前人才培养来看存在着明显的供需失衡,那么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做哪些调整?这是当前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人才培养模式

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不仅是我国能源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对于煤炭开采、加工、利用方面的人才培养不应该受到煤炭经济形式的过度影响,但是应该结合煤炭开发新的要求和变革进行培养模式的探索,更好地服务于煤炭开发和国家经济建设。

1.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

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人才的培养,有些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还兼顾科研的任务。人才培养需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市场需求等来适当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当然也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进行调整,因为人才培养要求有持续性;另外,市场的波动对人才的需要往往还表现为不同步,即招生、就业多滞后于报考意向和市场的需求。因此,要综合考虑国家政策与经济环境、行业形式与市场需求等方面,适当的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计划。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来说,自1998年回复本科招生以来,采矿工程专业招生规模一直是1~3个自然班(30~100人),即使在煤炭形式最好的黄金十年(2002~2012年),也一直控制招生的人数,这一方面考虑到煤炭市场和行业发展波动引起的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采矿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煤炭资源开采的人才保障专业,要有一个很好的持续性,认为人才培养的速度要小于需求的波动。然而,有些煤炭院校在煤炭形式好的时候大批扩招,有的甚至十几个班或者更多;一旦煤炭形式不好,有明显缩减甚至取消采矿工程专业,这从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考虑都是不科学的。从培养计划方面考虑,更应该有一个持续性;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实习与实践内容等方面,要综合考虑人才培养的效果。就是说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能力,不应该随国家政策和行业需要的变化而降低,但是可以有侧重的进行调整,比如加强实践环节,提升毕业生创造能力等。

2.加强基础课程设置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在固体矿床开采特别是煤矿开采和岩土工程领域从事生产、施工、管理、设计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仅是到生产一线能够操作设备、管理生产,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而创造和创新的基础是坚实和宽广的基础知识,比如数学、力学、英语、甚至哲学等,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解释和揭示一些实际问题的现场和内在规律,才能把现象上升到科学的层面加以推广和应用。采矿工程人才培养的视野还应该瞄准世界采矿科学技术和采矿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我国能源行业生产、技术和专业教育现状,建立具有国际化、突出“绿色、安全及高效自动化采矿”特色的课程体系,着力构建与研究型本科教育和开放式研究生教育教学理念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厚基础、重特色、宽口径、强实践、深研究的现代煤炭行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无疑也是需要一直进行思考的科学问题。

3.注重实践环节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与学的目的就是传授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多实践多思考,这样才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并加以应用。就采矿工程专业来说,比较容易实现实践环节。首先,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环节、专题设计、毕业设计,实验课和实训课,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等加强实践环节和实践的效果;其次,我校矿业工程系设有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矿山压力实验室、采矿新技术实验室、采矿数字化仿真实验室、采矿方法与工艺实验室、井巷工程实验室、采动损害实验室、数字矿山实验室、充填采矿实验室等本科实验室,拥有多台自主研发和购置的先进实验仪器。这些都可以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条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采矿工程专业不仅要培养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力和创造力强的人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比例高达50%以上,采矿工程专业更是如此。一些本科生毕业直接参加工作,工作中需要要创新,还有一大部分要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学习,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要求高。采矿工程专业教师承担了很多部级、省部级以及校企联合的横向纵向科研课题,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和创造的过程,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几年,矿业工程系教师还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煤炭联合基金等重点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数百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了一大批SCI和EI检索的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数十项。这些科研过程高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更加显著。

5.国际化的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外投资量不断加大,人才交流更加频繁,形式更加多样。采矿也应该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这不仅是外语的学习,还要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主动进取的高层次人才。通过拓宽国际化视野和强化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前言理论,掌握国际惯例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扩宽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这样才能称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矿业工程系十分注重国际交流,近年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技活动,与美国、俄罗斯、南非、加拿大、波兰、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长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将优秀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还将教师送出国外进修;也会定期举办国际会议、“矿业之声”专家讲座等,使得学生和教师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交流能力。在煤炭形式不好的今天,更注重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四、结束语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煤炭行业人才积累的重要保障,受国家经济和煤炭形式影响,本科和研究生招生和就业都逐渐暴露出新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例如通过加强基础课程设置,优化专业课结构,注重实践和创新环节,加强国际化交流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竞争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的通知.[2014]31号.

[2]张东升,屠世浩,万志军,等.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28-30.

[3]郭惟嘉,陈静.采矿工程专业“多目标、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30-32.

[4]李学华,万志军,朱清.国际性采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度教育,2009(7):67-69.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8)

2.矿业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矿业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践导向性偏弱且缺乏针对性

既然专业学位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企业或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应该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矿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专门学科,采矿工程本科生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经历三个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两个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感知和应用。然而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没有针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单独制定,而是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导向性偏弱。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基本依靠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来获得,而导师的科研项目又因人而异,研究方向和项目类型也有较大不同,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很难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培养。此外,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参差不齐,跨专业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按规定需补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这两门专业主干课,但由于缺乏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些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反而薄弱,就业后甚至难以胜任基本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岗位。

2.2“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形同虚设

为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内高校普遍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中校外导师一般以兼职形式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才。就矿业工程专业而言,校外导师普遍聘用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这些校外导师对煤矿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不仅有繁重的企业事务需要处理,而且在现有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下很难有时间来高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加之现行的校外导师津贴制度并不合理,造成校外导师对指导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任务不得不更多的由校内导师承担。由于校内导师工作以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主,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习惯性地侧重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部分学生的功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煤炭行业萎靡不振,在煤炭企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时,煤炭高等教育也步入低谷,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生源严重不足,研究生培养更是勉强为继。从2002年起随着煤炭形势持续好转,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在加紧新建矿井建设的同时,利用中小煤矿资源整合政策兼并重组了大量矿井,那么就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使得煤矿主体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接近100%,薪金水平持续攀升。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考生为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而选择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热门专业相比不仅报考人数上丝毫不逊,而且考生专业竟然涵盖了除医学、军事学之外的10个学科门类。众所周知,煤炭行业既是一个艰苦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一方面由于这些学生对煤矿工作的艰苦性和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一旦煤炭行业进入低谷期,从业人员薪酬大幅降低的时,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欲望已不是那么强烈,转而准备报考公务员或者继续踏上形形的求职之路,而非专心致志地准备毕业论文;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专业跨度很大,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适应现有工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两年的学期只能勉强达到专业学位最低要求。因此,这种功利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调整和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首先,对跨专业学生增加矿业工程通识教育先修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煤矿地质、矿井设计、采煤方法及工艺、通风和矿井灾害防治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煤矿开采领域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续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进行强化。其次,将跨专业学生全部纳入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全程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既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应用,又能辅助指导教师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控,实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双提高。第三,由于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生期间已经系统学习了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这部分学生应着重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采矿工程学科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每个专题讲座应保障足够时间,避免出现类似学术会议走过场的形式—“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部级学科平台和与国内高水平企业联合构建的产、学、研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全面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3.2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

按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导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要求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或3年,实际上普遍执行2年学制。但从现有的培养计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第1学期忙于找工作,第2学期忙着做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培养,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结合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背景,对于本专业研究生可沿用2年学制,跨专业学生沿用3年学制。

3.3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初衷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尤其是校外导师的实践优势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3.1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

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联系、确定主要依靠校内导师牵线搭桥,虽然经学校审核后颁发聘书,但学校对校外导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换言之学校对校外导师的约束力有限。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校外导师管理纳入到校企联合管理的范畴中来,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从企业层面允许校外导师临时脱离煤矿生产管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校外导师指导津贴、职称评定和奖励办法制定相关细则,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充分调动校外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9)

中图分类号TD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032-02

0 引言

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在市瞎的各矿山建设期间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理念,严格执行基建标准。基本建设完成后,立即组织人力,物力,加强矿井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建立较为完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安全管理模式,成立防治各种灾害机构、制定各种岗位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以及《2007年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及突发时间应急求援预案》等,为矿井投产做好准备。

1 安全管理模式、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分析

1.1 安全管理机制模式

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下辖的各矿山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成立了以矿长为首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矿长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总工程师主抓“一通三防”工作。按有关规定和要求,各主管副矿长为各生产系统及辅助系统的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主抓本系统的安全管理,并对系统的安全主要负责,在安全管理上对矿长负责 [1-4]。

1.2 安全管理制度及事故应急救援

1)安全管理制度。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下辖的各矿山实行矿长负责制,形成了适应于煤矿生产特点的安全管理模式及措施,矿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健全了各级管理机构,实行了目标化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河南省煤炭工业局及瑞平煤电公司在张村煤矿基建和试生产过程中,坚持全过程监督和积极的指导,促进了该矿安全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张村煤矿十分重视本矿的安全工作,定期与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和充足的资金投入,对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祈祷了关键性作用。

制定了矿长、副矿长、区队班组长等安全生产责任制,各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个工种岗位责任制等。制定了安全目标管理制度、安全办公会议制度、矿级领导值班带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安全技术审批制度、安全技术培训教育制度、安全奖惩制度、伤亡事故统计报告制度、入井检身制度和出入人员清点登记制度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了各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2007年度矿井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求援预案》等各项规章制度。

安全责任制、安全工作制度及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制定得比较齐全规范,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要求,科学合理,比较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使安全生产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误可查、有责必究,从而有利于杜绝“三违”,实现正规化和规范化作业,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下辖的各矿山制订有《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预案编制有矿井抢险救灾组及领导职责、灾变后汇报制度、灾害人员自救和安全撤离措施、处理各种事故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抢险救援必备的技术资料等内容。

1.3 安全管理体系适应性评价方法和过程

2009年7月6日~10月8日,评价小组深入生产现场,针对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下辖的各矿山安全管理的具体情况,运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现场调查访问、座谈等手段,对该矿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向建业煤矿提交了“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下辖的各矿山安全验收评价项目整改通知单”之后,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根据评价小组的建议,进行了整改。评价小组分别于2009年8月14日、2009年9月12日、2009年9月19日,三次深入生产现场,对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下辖的各矿山进行了复验。根据复验结果,对该矿的管理模式进行评价。

2 安全管理体系适应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2.1 评价结论

1)河南省煤矿安全监察局、新密市安全监督管理局各级矿井对该矿安全管理所采取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该矿子啊基本建设过程中实现安全建设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该矿安全管理模式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较好地贯彻执行了煤矿安全生产方针;3)该矿安全管理体系,从管理者的责任制度到作业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为防止事故发生,规范了人的行为,激励了人的安全动机,正在逐步做到每一项活动都在受控状态下运行,每一个职工都在受控状态下操作;4)安全管理层次比较清晰,管理机构分三个层次,有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层次性有利于明确职责,发挥各岗位人员积极性,保证 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5)五职矿长全部取得了安全资格证书,其安全资格证书在有效期内。配备的煤矿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经培训后具有一定的安全生产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能适应该矿安全生产的需要。

2.2 存在问题

1)各科室、区队主要负责人需要进一步接受专业培训,提高管理技能和管理手段;2)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及安全技术措施,贯彻落实力度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河南理工大学采矿教学改革研究小组,面向21世纪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及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报告[R].焦作: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采矿教学改革研究小组,2005.

[2]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新区研究小组,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新区可行性研究报告[R].焦作: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采矿教学团队,2007.

[3]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新区研究小组。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新区可行性研究报告[R].泰安:山东科技大学资环学院采矿教学团队,2006.

[4]山东科技大学采矿教学改革研究小组。面向21世纪矿业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及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报告[R].青岛:山东科技大学资环学院采矿教学改革研究小组,2003.

[5]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新区研究小组。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新区可行性研究报告[R].徐州: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采矿教学团队,2007.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10)

2011年6月,结束了苦行僧般的学习生活。7月,报志愿,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经过层层筛选,我最终选择了东北大学的冶金工程专业,并如愿被录取。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全国重点大学,而冶金工程更是东北大学传统的王牌专业之一。但由于考生对该专业对应行业的热情不高,该专业录取分数并不是遥不可及。这两点,让我最终如愿以偿。

9月,怀着对大学的憧憬,我来到了东北大学。第一次班会,印象深刻。全班33个人,仅有两名姑娘,其余清一色的汉子。以至于很多男生,都后悔没有在暑假搞定个人问题。甚至有同学调侃说:“如果你爱她,送她去东大,因为那里是女生的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东大,因为那里是男生的地狱!”。

大学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这其中有喜有忧,同时,我也不断加深了对这个专业的了解。冶金工程,是个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专业,也是个让人头疼的专业。

首先是课业繁重。冶金工程主干课程四年将近有30门,且科目的深度、广度较高中都增加不少。学院考虑到大一新生入学后会放松学习,特意规定不准携带电脑,并安排了晚自习。以至于不少人感叹,上了大学才知道“坑爹”,以为自己解放了,谁知迎接自己的是另一种高中生活。

其次是实验频繁。这是令很多人感到头疼的一块,尤其是对不注重细节的人来说。化学实验、物理实验、工程力学实验等,没有做好充分的预习,没有很好的操作能力,想做好这些实验,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实验之前,要有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时,要记录数据;实验结束,要有分析报告。曾经有人说,如果你跟冶金的学生失去了联系,没有关系,他们都在做实验。实验,成为了冶金学子大二生活的主旋律。

冶金工程是个冷门且艰辛的专业,但性价比极高,毕业生就业率长期盘踞学校各专业的首位。原因是市场对这个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大。随着中国的稳步发展,各种高楼大厦以及基建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钢材和相关的产品,造成该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毕业生的走向大致有三种。第一,进国有企业当技术员,比如宝钢、鞍钢、首钢等这类国有企事业单位。其二,可做钢材销售及相关方面的工作。这是个高风险的行业,做得好,年薪几十万没有问题,做不好,只能拿着底薪过日子了。第三,选择读研,读博。毕业进设计院搞科研,或者出国深造,或者留校任职。当然还有相当部分的人进外企和民营企业。总之,如果你能顺利毕业,那么你都能找到工作。

拥有本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贵州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河北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重庆科技学院等。

地质工程――让工程历经十年风雨而屹立

张齐

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我们行走的道路、桥梁依地而建,赖以生存的粮食种植在土地中,遮风避雨的房屋建造在地面上,工作、学习的地方也立足于大地,可以说,人类活动与土地紧密不可分割。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了凿井取水的历史,而都江堰、赵州桥等古代工程能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据考查是合理利用了当地地质环境的缘故。

地质工程就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专业,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近些年,随着我国基建的大力开展,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备受青睐。

我所就读的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有两个方向,工程地质万向和岩土钻掘工程方向。该专业为本科四年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工程地质方向以工程地质为优势,着重解决与各类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工程问题、岩土技术问题。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在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基础工程设计及施工、岩土钻掘设备与工艺等多方面给学生打下宽厚的基础,注重实践环节,使培养的学生具备研究和解决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这两个方向有相似之处。如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学等是必修的课程。根据两者不同的就业方向,地质工程(工程地质方向)还将学习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而地质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则要学习土力学、基础工程设计及施工、岩土钻掘设备及工艺等课程。在就业方面,前者的发展领域主要为岩土工程与基础工程、水利电力勘察设计、交通规划勘察设计、冶金矿山工程、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房地产与物业管理;后者主要为市政、交通、水利、地质、油气等领域的工程勘察、基础设计、施工、管理及与岩土钻掘机具相关的设计、生产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

目前,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对地质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地质环境和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未来对地质工程专业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因此地质工程专业发展前景良好。但与之对应的地质工程就业环境就比较艰苦、工作任务也较为繁重,因此男生在就业方面比女生更有优势。也许是基于就业考虑,本专业的女生人数都较少。以我所在年级为参考,工程地质方向专业男女比例大致为8:1,岩土钻掘方向专业男女比例更为悬殊,为16:1。

拥有本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同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西安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

矿物加工工程――物中自有黄金在

王镜茹

作为一名工科女,是被称为除男人、女人、女博士这三类物种之后的第四类物种。我想,今天,我就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氛围中,介绍一下这个常人眼中很“男生”的专业――矿物加工工程。

从学术上来说,矿物加工工程是综合研究固体物料分离规律和技术的应用学科。通过对矿石粉碎、分级、物理分选、浮选、化学分选、生物提取、超细颗粒制备、成型及造粒、固液分离、固气分离等基本单元,实现矿物中有价成分与脉石的分离。其所涉及的学科与过程工程的许多学科相同,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一言以蔽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所研究的方向就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以及设备将矿物中的有用成份分离出来。

由于此专业属于工科专业,那么不可避免的,在学习了理科基础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习关于本专业的专业课。其中包括岩石矿物学基础、工艺矿物学、矿物化学处理、固液分离、矿业环境工程、矿物材料学等。作为工科范畴内的专业,我们不仅需要有很强大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持,同时,我们也需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加以创新。

矿物加工专业,和其他工科专业一样,最显著的特征,便是男女比例失衡。就北京科技大学而言,男女比例基本维持在7:3左右。

下面,我想就自己的理解,从尽量客观的角度,分析一下男生和女生学习此专业的优与劣。

对于男生,工科也许是那些富有报国热情的热血青年们最好的选择。特别是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和国家的资源命脉紧紧相连,最明显的体现便是就业容易、工作稳定、待遇丰厚。2012年暑假,我去了南京梅山铁矿实习,据现场的工程师介绍,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很多都成为了场里的技术骨干,以后前途光明,大有作为。但是,由于选矿厂地处较为偏远,工作条件就会相对比较差。让人欣慰的是,现在由于国家的大力发展,基本上每个选矿厂周围都建有职工校区、学校、医院以及各种硬件服务设施。工作、生活都可以达到较好的水平。我想,对于那些秉持着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同学来说,这点个人苦累相较于自己给国家创造的财富来说,只算是九牛一毛。

对于女生,也许,因为旧观念的种种影响,工科向来是个和女生无关、“纯爷们”的专业。但是,兴趣是因人而异。而非因性别而异。因此,女生多懂点自然科学也是很酷的,欣赏着自己做出的一个小模型,看着满是机油的双手,我越来越为自己是个工科女感到骄傲。谁说女子不如男?!戏言说得好:“现代女性,下得了矿井,拆得了汽车,欣赏得了文物,讲解得了天文。”不可回避的是,女生在本专业就业时,确实不如男生抢手。

拥有本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等。

采矿工程――矿长:采矿人的“最高境界”

周剑波

谈起采矿工程专业,大多数人都有一种“神秘”的感觉:采矿就是下矿井挖矿石吧,一定会干很多苦活累活吧!的确,所谓采矿,是指将有用矿物从地壳内或地表开采出来,并运送到选矿厂或其他使用地点的一种生产过程和作业。简单来讲,就是“挖矿”。但是,这仅仅是“采矿”二字的含义,加上“工程”,就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到矿山“挖矿”了。采矿工程是一种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岩土工程,是应用工程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圈定、设计、开拓和回采含有用矿物的矿床。

采矿工程专业分为煤、金属及非金属方向,培养的是能掌握固体矿床开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具备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从事矿区开发规划、矿床开采(露天、地下)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工程监察、生产技术管理以及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我们老师曾自豪地说过:矿业公司的总工程师无一例外都是采矿工程专业出身,采矿人的“最高境界”是矿长。

要成为总工程师或矿长,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与素养。采矿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各种公共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综合外语、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经济管理等,还有矿床开采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以及岩土开挖的基本知识。其中,主干学科是力学与矿业工程,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VB程序设计、地质学、测量学、岩石力学、爆破工程、采掘机械、井巷工程、矿床地下开采、矿床露天开采、矿井通风与安全。当然,课程的设置会因学校和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目前的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中,课程虽然涉及面厂,但是真正“专业”的课程却相对不足,采矿方法的创新比较缓慢。老师曾说,我们现在用的教材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教材的内容是大同小异的,采矿方法在本质上是基本相同的,近年来才发展创造了一些爆破技术和数字化矿山技术。与国外先进矿山相比,我国的采矿技术与装备、安全规范等都相对落后。因此,这也给我们新时代的采矿学子提供了广阔的推陈出新的契机。

采矿工程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这也弥补了专业课相对不足的缺陷。主要的实验和实习有:工程训练、物理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岩石力学实验、爆破实验、测量学实习、采矿专业认识与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选择这个专业必须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i因为矿山不可能建在城市里面或郊外,它只能在偏僻的地方。条件好点的矿山可能有自己的职工宿舍、娱乐设施,福利待遇也不错,还可以安置家属;那些处在深山老林、穷乡僻壤的矿山就算有很好的福利待遇,也抵不过艰苦的环境。所以,选择这个专业必须要有吃苦耐劳、奉献的精神,这不是嘴上说说能吃苦耐劳就可以的!我国矿山的安全隐患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煤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矿山的安全系数越来越高了,安全事故逐年减少,矿山的安全隐患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可怕。我们去矿山工作同样必须掌握好技术,并时刻保持安全意识。此外,很多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院校是不招收女生的,就算招也不过几个女生,这是由人的身体条件决定的,这并不是对女性的歧视,相反是出于尊重和保护。

2012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采矿工程专业是2012年全国本科就业十大“绿牌”发展专业之一。“绿牌”专业是指:月收入、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可见,在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部分矿产品价格下降的背景下,采矿工程毕业生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仍是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但是,高就业率不可能一成不变,四年过后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可能发生转变,就业形势也会随之改变。

除了直接面向矿山就业外,毕业后可以进入政府管理部门从事能源开发与规划工作,进入安监局从事矿山安全监管工作,也可进入矿山设计研究院从事矿山开采设计工作。但能够得到这种“铁饭碗”工作的本科生占极少数,一般情况下最低门槛是硕士研究生。

另外,对于学习采矿工程专业的学子来说,也可以跨专业领域就业。这就得益于较广的课程学习。比如你对爆破感兴趣,将来可以进入爆破领域;采掘机械学得好,你可以从事机械制造行业;计算机技术过硬,你可以进入矿山软件公司;你也可以到与采矿工程专业毫不相关的行业工作。总之,只要你有能力、够努力,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你一定会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路!

拥有本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院校名单: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贵州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华北科技学院、江西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

石油工程――打造现代的“王进喜”

卢小旭

作为在辽河油田主产区长大的我来说,对于石油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看着一堆黑乎乎、粘粘的液体,谁能想到它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如此多的能量。从小我就觉得石油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随着我渐渐长大,明白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时,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拥有充分利用石油技术的人,以保护这宝贵的资源。所以,当高考志愿填报时,我清一色地填报了石油工程,最后被离家不远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录取。

石油工程顾名思义就研究石油的,包括从钻井、开采、使用到研究等系列内容,因此石油工程专业对理论与实践都有很高的要求。石油工程专业的课程是比较多的,也比较有难度,要想学好就需要下功夫。和大多数工科专业一样,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前两年主要学习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大三开始学习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包括采油工程、油藏工程、钻井工程、天然气开发与开采、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等。此外,石油工程的同学还要到工厂或油田进行实践与课程实习。学习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尤为重要,对以后学好专业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专业课呢,就会要有所侧重,因为专业课有很多,要想每门都学精不是易事。根据学长的经验,按照自己的就业方向把相关课程学精学透是十分明智的。

目前,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院校并不是很多,本科以上院校不过十几所而已。相对于其他专业,石油工程的录取分数还是比较高的。各所大学的实力和影响力相差很大,所以说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十分重要。在本领域比较有特色的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等等。此外,一些设置在油田附近的高校也拥有地利的条件,在实践和就业方面是相当不错的,比如东北石油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如果你有志于石油工程专业,选择起来并不困难,可以先在网上多了解开设石油工程专业院校相关的信息,再结合自己的分数来选择即可。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篇(11)

1.实施“以才引才”方略,吸引高层次人才

2008年,毕节学院领导通过中组部和贵州省委组织部引进了山东科技大学煤矿开采专业博士生导师张开智,组建了采矿工程系,在学院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以总支建设为着力点,增强教工党支部的吸引力,强化院系的内部管理,组建优秀学术团队,不断壮大教学与科研实力,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院系内形成积极向上,人人争先的精神风貌,为每位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支部建设,使每位教师热爱采矿工程系,愿意为矿业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在此精神的感召下,送去在重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位教师于2010年6月学成归来;通过毕节地委和行署的牵线搭桥,采矿工程系又新增两位博士(后)。通过引进或回归,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系教师的学历水平,更充实和完善了高层次人才师资的专业覆盖面,为采矿工程系的学科专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实施“以才育才”战略,在使用中培育人才

引进人才只是手段,培养和用好人才才是目的。学校院党政领导非常注重育才工作,实施“以才育才”战略,在使用中培育人才。一是搭建管理岗位平台,从管理上压担子。在院党委的关怀下,针对每位教师的自身特点,对系引进的博士(后),优秀硕士,分别把他们放在不同的行政管理岗位上,提高他们的管理才能。建院系来,先后有多名博士、硕士分别在系副主任、主任助理、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的岗位上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指导,让他们尽快适应管理岗位角色并反哺采矿工程系(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二是“送出去”进修培养,提升教师学历。2010年采矿工程系有2人考取了在读硕士研究生;送出了2位教师到山东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推荐3位教师参加2010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011年又有1名青年教师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三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为新引进教师参加国内的各种教学与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创造条件,2009年~2011年连续三年本院作为新建地方的工科院系,参加了全国高校举办的采矿工程年会,扩大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办学协议,扩大了毕节学院的影响,也提升了办学实力。

现在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教学团队已有专职教师26人,其士3人,硕士18人,学士5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9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二 彰显特色,服务地方经济

建院以来,学院教学团队以关注贵州地方经济发展为着眼点,积极为贵州尤其是毕节试验区经济发展找准坐标,科研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做出了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首先,积极参与毕节试验区及所属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和煤矿企业的决策咨询,为其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经营管理出谋划策。2010年团队有5位博士教师进入《毕节地区工业和能源工作专家库》,他们将在:煤矿开采方案设计、小煤矿联合试运转验收、煤炭生产许可证审查、地质报告评审、瓦斯等级鉴定报告初步评审、非煤矿山顶项目开采方案设计评审和峻工验收、其他工业项目可研报告初审和峻工验收等技术性工作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帮助。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承办了三期贵州省煤矿安监系统的培训工作,培训人数达300人。团队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尽职尽责的态度,从课程安排,到备课、上课,从学员的饮食起居到学习,做到精心安排。通过此次学习培训,学员们在专业知识理论上有了较大提高,青年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也得到了提升,赢得了社会的好评。

其次,积极申报地方政府和招标的研究课题和企业提供的横向研究课题。2010年和2011年成功申报省部级、院级、企业合作项目12项,项目总经费近200万元;共57篇,其中被EI收录6篇。2011年“七一”学院教工党支部荣获中共贵州省教育工委授予的“贵州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0年、2011年,学院在毕节学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综合评比中获得理工科组第一名的好成绩。精品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取得了较大突破,多人获校级教学成果荣誉称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申报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一人荣获毕节学院“教学名师”的称号,学科带头人在毕节市政协担任委员,社会影响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