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4 10:29:08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1)

慢性荨麻疹的原因较复杂,不易查出,皮损反复发作,一般症状轻,有时皮损出现有时间性,对治疗反应差。

急、慢性荨麻疹的共同表现是伴随着难以忍受的瘙痒。有时除了皮肤表现以外,也可有其他组织受累,累及呼吸道粘膜可引起平滑肌痉挛,产生弊气、心慌,严重时呼吸困难;累及肠道黏膜可致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荨麻疹的病因非常复杂,可以由多种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引起,最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食物:因食物引起的荨麻疹占多数,如鱼、虾、海味制品,蛋白质、肉类食品(牛、羊肉,少数人不能吃猪肉,而吃猪油则无事),调料类:如味精、孜然粉等。②感染:包括各种感染,有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如有的人患扁桃体炎,是一个感染病灶,可以引起荨麻疹。③药物:多种药物都可以引起,最常见的有青霉素类、痢特灵、磺胺、破伤风预防针等。④吸入物质:春暖花开时,某些花粉、柳絮、动物的羽毛、皮屑、灰尘、纤维、棉絮、油漆等。⑤物理因素:机械的刺激,包括冷、热、压迫、日光照射等可诱发荨麻疹的发生。⑥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疲劳也可致本病。⑦内科疾病:常有内科疾病的部分人,如风湿病、慢性肠炎、胃炎、肝炎、胆囊炎、糖尿病等可作为一个病灶感染,促发荨麻疹。

笔者在临床门诊发现以食物过敏诱发荨麻疹的儿童居多,以药物、吸入性物质、物理因素的中青年占40%,其他因素则次之。

笔者以急治标、缓治本,分急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特点轻重缓急自拟“三抗一防,”即抗过敏、抗组胺、抗感染为基础,防复发。

处方组合(口服):①葡萄糖酸钙片0.5×30,用法:2~3次/日;②维生素C 5mg×30,用法:2~3次/日;③息斯敏10mg×15,用法:1~3次/日;④病毒灵100mg×30,用法:2~3次/日。

皿治林25mg×7片,每天1片,7天1个疗程,控制复发中药疗法,分型治疗:①风热型:属急性荨麻疹,治则以祛风清热为主,常用药物:荆芥、防风、牛蒡子、蟑蜕、银花、连翘、丹参、赤芍、栀子、黄芩等。②风寒型:属冷性荨麻疹,治宜散寒祛风,用荆芥、防风、白鲜皮、苦参、白芷、石菖蒲、地肤子、茯苓等。③气血两虚型:属慢性荨麻疹,可服防风通圣丸。

通过临床多例治验,“三抗一防”中西结合治疗急慢性荨麻疹,最多2个疗程,不再复发,确实奏效,为和广大同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笔者意在交流经验。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54例荨麻疹患者均为我科门诊就诊者.均符合观察的入选标准。治疗前1个月内未应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0.5个月内未应用过抗组胺药;无严重心、肺、肝、肾、胃等系统性疾病。102例患者中急性荨麻疹54例.男20例,女34例;平均年龄27.9岁(15~53岁);平均病程12.7d(2~28d)。慢性荨麻疹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16―59岁,平均病程39.6个月(2个月~20年)。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102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均口服依巴斯汀10mg,每天1次,急性荨麻疹患者在首次服药后留观2h,连续服药7d。慢性荨麻疹患者连续用药4周.在治疗过程中若患者连续l周无风团及瘙痒出现,则依巴斯汀剂量减至5mg/d,若剂量减半后病情反复,则剂量再增至10mg/d。直至疗程结束。治疗期间避免接触可能致敏的食物及吸入物。

1.2.2 疗效观察及评分方法对急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h、第7天,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7、14、21、28天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的瘙痒程度、风团数量及大小,各项评分相加为总积分。

2 结果

2.1 急性荨麻疹疗效

2.2 慢性荨麻疹疗效

2.3 不良反应

102例患者接受治疗后仅5例出现轻微的嗜睡.1例有口干。上述症状均较轻,不影响继续用药。

3 讨论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约有20%的患者一生中至少发生过1次,但大部分患者找不到确切的病因.特别是慢性荨麻疹患者,从而导致部分患者病程较长且难以彻底治愈。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依巴斯汀是一种有效的、具有高选择性的新一代H1受体拮抗剂,其活性代谢物为卡瑞斯汀。国外有文献报道,依巴斯汀具有抑制组胺诱导的红斑及风团的作用,较西替利嗪及氯雷他定强[1]。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依巴斯汀对风团的抑制作用明显而且快速。本组急性荨麻疹患者服药后瘙痒减轻时间最快为15秒.一般在1-2h,治疗结束时有效率为90.77%。依巴斯汀520mg/d均能有效控制慢性荨麻疹的症状,其疗效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本试验应用依巴斯汀10mg治疗48例慢性荨麻疹,开始起效时问为1―5d,疗效随疗程的延长而提高,治疗7d和28d有效率分别为75.00%和97.9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停药后复发率低,2个月时仅为12.50%。

参考文献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3)

荨麻疹病因复杂,风团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者则称之为慢性荨麻疹【1】,临床治疗效果不甚满意。笔者2009年1月~2011年6月间应用消风止痒颗粒联合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治疗急性荨麻疹,收到了显着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均来自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患儿,入选标准:符合急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2],即病程≤4周,瘙痒性红斑和风团,性别不限;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1周内未使用过抗组胺药物。排除标准:①有心、肝、肾等器官及系统性疾病;②2岁以下的婴幼儿;③某些特殊类型荨麻疹如寒冷性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药物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者以及遗传血管性水肿等特殊类型荨麻疹;④对消风止痒颗粒及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中任何成分过敏者。患儿9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童22,女童23例,年龄2.6~13.1岁,平均5.3岁;病程2天~21天,平均6.5天。对照组45例:其中男童21例,女童24例,年龄2.2~12.8岁,平均5.9岁;病程1天~18天,平均5.3天。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消风止痒颗粒联合应用

1.2方法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液每岁每次1ml,每日2次,最大量每次﹤10ml。消风止痒颗粒1岁以内日1袋;1-4岁日2袋;5-9岁日3袋;10-14岁日4袋;对照组仅口服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每岁每次1ml,每日2次,最大量每次﹤10ml。每周复诊,于症状消失7天停药,停药后记录并总结病人情况,同时化验肝、肾功能、血常规。治疗时间不超过一月。

1.3疗效判断标准

分别与治疗前、后观察自觉症状及皮损消退情况进行疗效评定[3]:痊愈为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显效为皮损消退70%~90%,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为皮损消退30%~69%,仍有少量皮疹出现,自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为皮损消退≤30%,有新皮疹出现,自觉症状无改善。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加有效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45例中,痊愈30例(66.67%),显效9例(20%),有效4例(8.89%),无效2例(4.44%);对照组45例中,痊愈16例(37.78%),显效10例(22.22%),有效6例(13.33%),无效13例(26.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 9.68 差异有显着性(P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消风止痒颗粒联合应用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4)

荨麻疹病因复杂,风团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者则称之为慢性荨麻疹【1】,临床治疗效果不甚满意。笔者2009年1月~2011年6月间应用消风止痒颗粒联合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治疗急性荨麻疹,收到了显著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均来自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患儿,入选标准:符合急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2],即病程≤4周,瘙痒性红斑和风团,性别不限;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1周内未使用过抗组胺药物。排除标准:①有心、肝、肾等器官及系统性疾病;②2岁以下的婴幼儿;③某些特殊类型荨麻疹如寒冷性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药物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者以及遗传血管性水肿等特殊类型荨麻疹;④对消风止痒颗粒及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中任何成分过敏者。患儿9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童22,女童23例,年龄2.6~13.1岁,平均5.3岁;病程2天~21天,平均6.5天。对照组45例:其中男童21例,女童24例,年龄2.2~12.8岁,平均5.9岁;病程1天~18天,平均5.3天。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液每岁每次1ml,每日2次,最大量每次﹤10ml。消风止痒颗粒1岁以内日1袋;1-4岁日2袋;5-9岁日3袋;10-14岁日4袋;对照组仅口服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每岁每次1ml,每日2次,最大量每次﹤10ml。每周复诊,于症状消失7天停药,停药后记录并总结病人情况,同时化验肝、肾功能、血常规。治疗时间不超过一月。

1.3疗效判断标准

分别与治疗前、后观察自觉症状及皮损消退情况进行疗效评定[3]:痊愈为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显效为皮损消退70%~90%,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为皮损消退30%~69%,仍有少量皮疹出现,自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为皮损消退≤30%,有新皮疹出现,自觉症状无改善。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加有效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治疗组45例中,痊愈30例(66.67%),显效9例(20%),有效4例(8.89%),无效2例(4.44%);对照组45例中,痊愈16例(37.78%),显效10例(22.22%),有效6例(13.33%),无效13例(26.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 9.68 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1例的口干、恶心,能耐受,不影响治疗,停药后自然消失。对照组无类似或其他副作用的发生,两组间肝肾功能无一例异常,血常规无粒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两组间无差异。

3讨论

荨麻疹多数是变态反应所引起。病因复杂,由某些内外源性因素所致,多不易明确病因。仅有10%~25%的患者可明确病因,急性荨麻疹中食物可能为常见的主要致敏源。荨麻疹作为一种反复发生的疾病,目前西医认为IgE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组胺是引起荨麻疹的主要炎症递质,在整个过程中组胺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阴血不足、血虚生风或因皮损反复发作,气血损耗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外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搏而发病。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为非镇静性的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为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谢物,可通过选择性地阻断外周H1受体,缓解过敏性鼻炎或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相关症状。另外,体外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可抑制组胺从人肥大细胞释放。动物研究提示,本品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具有良好的抗组胺作用。此外文献报道[5]富马酸氯马斯汀在高浓度时对细胞毒素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提示该药对过敏性疾病具有多方面的治疗作用。因此氯马斯汀不仅是强效与长效H1受体拮抗剂,并且具有显著地止痒作用,但中枢抑制作用微弱,因而嗜睡副作用轻微而少见。消风止痒颗粒主要成分是防风、蝉蜕、地骨皮、苍术、亚麻子、当归、地黄、关木通、荆芥等,此药有消风清热、除湿止痒等功能,能显著减轻瘙痒症状,极大缩短瘙痒持续时间。本结果表明:消风止痒颗粒联合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协同作用明显,起效迅速,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医生参考选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国为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3版,2658~2659

[2] 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第7版, 646~647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西替利嗪地塞米松维生素C急性荨麻疹

Clinical analysis of cetirizine,dexamethasone and VitC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urticaria

Fang Fang

Health Team of Hefei City Police Fire Brigade,Anhui 230001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etirizine,dexamethasone and VitC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urticaria. Methods:48 cases with acute urticaria were selected.They were treated with cetirizine,dexamethasone and VitC.Results:21 cases were cured(44%).15 cases had an effect(31%).2 cases had no avail.With no adverse reaction,the effect time were 1~8 days,and averaged 3.6 days.Conclusion:The effect of cetirizine+dexamethasone+VitC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urticaria is significant,so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Cetirizine;Dexamethasone;VitC;Acute urticaria

资料与方法

收治急性荨麻疹患者48例,男14例,女34例,年龄20~38岁,病程2天。

治疗方法:西替利嗪片1次/日,10mg/次;地塞米松片,3次/日,2.25mg/次;维生素C 0.2g/次,3次/日口服,连续服药2周,最长不超过4周。

观察项目:主要观察风团数目、大小、瘙痒程度、全身症状(如腹痛、腹泻、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按4级评分法记录并计算疗效指数。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判定疗效。SSRI公式=(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①痊愈:SSRI≥90%;②显效:90%>SSRI≥60%;③有效:60%>SSRT≥30%;④无效:SSRT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愈21例(44%),显效15例(31%),无效2例,无不良反应,起效时间1~8天,平均3.6天。

讨论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俗称风疹团。其发病原因是多种因素使得皮肤黏膜血管出现短暂性的炎性反应,病变处的组织血管变得异常充盈伴有不同程度的液体外渗,进而导致机体病变部位的水肿。该病通常起病急,皮损突然出现不同大小的红色风团,从外表看该病变一般为局限性病变,有着清晰的边界,但是形态并不是统一不变的,主要表现有圆形、类圆形以及不规则形等。在疾病的初期阶段,病变通常呈现一个孤立散在的风团,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加上患者不断地进行搔抓使得病变的范围慢慢地向外扩展,使很多孤立的风团融合在一起形成地图形等。如果毛细血管渗出血清尖锐,壁面压力使病灶变得苍白,周围有红晕,橘皮样皮肤损害,在经过半小时左右甚至是几个小时的时间之后可以自然消退,不留痕迹,但同时又会有新的病灶发生,一个接一个,1天内可反复多次。瘙痒剧烈,有灼热感,同时还可能存在腹痛、发热或其他全身不适的临床表现。

发病原因:①食物:在我们经常食用的食物中最经常导致荨麻疹发生的是蛋类、鱼、虾等,有时一些肉类以及某些植物性的食物以及一些常用的调味品亦可导致荨麻疹的发生。除此之外,在荨麻疹的患者群当中儿童最为多见,这主要是由于儿童消化道黏膜的通透性尚不如成人的完善,致使由于食物腐败而导致组胺的释放,进而导致荨麻疹的发生。食物中添加的调味剂或合成的物质也可以导致荨麻疹的发生。②药物:能够引起荨麻疹的药物为青霉素、血清、疫苗、磺胺、呋喃唑酮等可形成抗原的药物和阿司匹林等组胺释放剂。③感染:该病也可以由各种感染因素所导致。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引发荨麻疹的感染因素,其次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等;细菌感染如急性扁桃体炎等。④物理因素:如冷、热、机械性刺激等。⑤吸入物:花粉等。⑥动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等。⑦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或兴奋、运动后引起乙酰胆碱释放。

荨麻疹包括变态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种发病机制。变态反应性:Ⅰ型变态反应在荨麻疹的发生机制中最为常见,只有较少的一部分为Ⅱ、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由IgE进行介导,是变态反应原诱导人体产生IgE类抗体,结合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中嗜碱性粒细胞。当机体再次受到该抗原的攻击时,与IgE受体进行结合,从而导致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迅速被激活,改变肥大细胞膜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内部一系列生化如酶激活,促使脱颗粒和一系列化学介质的释放,形成风团。由于输血而引起的荨麻疹其具体发病机制为Ⅱ型变态反应,该种反应机制一般在IgA比较缺乏的患者当中较为常见,此类患者在进行输血治疗后,其机体会产生大量的抗IgA抗体,如果该患者再次进行输血时就会导致大量免疫复合物的产生,进而触发机体免疫反应被迅速激活,导致荨麻疹甚至是红细胞破碎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发生。非变态反应性:①一些组胺释放剂类物质进入机体能够刺激组胺等的释放,或使补体C3及C5分解,产生一些过敏毒素导致组胺释放,引发荨麻疹。某些药物能降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的cAMP而引起组胺释放,包括阿司匹林、吗啡、阿托品、可待因、奎宁、丁卡因、多黏菌素B、肼苯达嗪、罂粟碱、毛果芸香碱等或某些简单化合物如胺、脒的衍生物、阿拉伯胶、吐温80等。②物理机械及精神因素:如受冷、受压、发热、饮酒、运动及情绪激动等能够直接作用于小血管,通过内源性激素的改变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胺。③毒素、细菌毒素、蛇毒、昆虫毒素、海蜇毒素等。④某些食物:如水生贝壳类动物、草莓、龙虾、蘑菇等也能够通过补体活化导致组胺释放。

西替利嗪的成分主要是盐酸西替利嗪,主要用于治疗常年性或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过敏原引起的荨麻疹及皮肤瘙痒。该药药理毒性:本品为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动物实验表明,本品无明显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作用,不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而作用于中枢H1受体,临床使用时中枢抑制作用较轻。药代动力学:据资料报道,口服后由胃肠道吸收。健康成人口服西替利嗪10mg/次,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30~60分钟,血药峰浓度300ng/ml。西替利嗪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血浆半衰期约10小时,约70%以原形药物随尿液排泄,少量从粪便排泄。用法和用量:口服:成人或>12岁儿童,10mg/次,1次/日或遵医嘱。如出现不良反应,可改为早晚各5mg。6~11岁儿童,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推荐起始剂量5mg或10mg,1次/日。2~5岁儿童,推荐起始剂量2.5mg,1次/日;最大剂量可增至 5mg,1次/日,或2.5mg/次,12小时1次。适应证:①西替利嗪主要适用于由过敏引起的荨麻疹及皮肤瘙痒。②治疗迟发性压力性荨麻疹可替代糖皮质激素作为常规治疗方法,但用量较大。③对冷荨麻疹亦有效。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疏风解毒胶囊;氯雷他定;荨麻疹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84-01

荨麻疹是临床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运用疏风解毒胶囊联合氯雷他定口服治疗急、慢性荨麻疹78例,疗效颇佳,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人,排除因服用或注射某种药物出现荨麻疹型药疹,均经西医确诊为荨麻疹。其中,男27例,女51例;年龄18~45岁,以25~35岁最多;病程3天~3―5年,以3天~6个月最多;急性发作63例,慢性发作15例。

1.2 治疗方法 均以疏风解毒胶囊(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90047)治疗,以温开水吞服。一次4粒,一日3次,7天一疗程,共使用2个疗程。氯雷他定(四川维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120)每日一次,一次10mg。7天一疗程,共用一到两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愈:痒止、疹消,皮损恢复正常,半年内未见复发;有效:皮损部分消散,痒减轻,复发间隔期延长;无效:皮损、瘙痒及复发间隔无变化或病情加重。

1.4 治疗结果:治愈53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治愈率为79.59%,总有效率89.80%;治愈者疗程为3~14天,平均6―7天。治愈病例中随访10个月,有2例复发,但症状较轻。

2 讨论

疏风解毒胶囊该处方最初源于民间老中医向楚贤,原名是“祛毒散”,主要处方由虎杖、连翘、败酱草、马鞭草、隔山消、甘草等六味药组成,原来在当地主要用于治疗伤风、白喉、剪刀夹(相当于腮腺炎)、掉小舌头(相当于扁桃腺炎)等病,该方对白喉、剪刀夹、掉小舌头等引起的咽喉肿痛、发烧、头晕等症状疗效最明显,服药2次后(约半天时间)即可产生明显效果。自其祖父传至他已治愈上千人(未能做具体数字统计)。

1991年向老将该方献给湖南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附属二医院在原处方基础上加减调整,去掉了隔山消(产于湘西的一种草药,药源较少,有小毒),并结合古今医学及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增加了板蓝根、柴胡、芦根三味做成医院制剂,现又经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为胶囊剂,主要用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疏风解毒胶囊试用于治疗急,慢性荨麻疹,主以疏散留滞于经络,肌肉,关节间的风邪之物,祛除外感风邪而致的卫气营血型荨麻疹,每次3粒,一日2次,配合氯雷他定,每次一粒,一日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1―2周。78例荨麻疹患者中痊愈53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2%。处方分析:(1)虎杖:性味苦寒,归肝胆经,清热解毒之力较强,用于多种热毒证,疖,疮,痈肿,皮肤溃疡及骨髓炎等;(2)连翘:性味苦,微辛,寒,入心脾经,主清热解毒散结或透表清热,主用于外感风热及热病初起,此外,凡实热之证,也可酌情配伍,如八钢辩证中属阳证,表证,或是卫气营血辩证中的卫分病,气分病所示的急慢性荨麻疹;(3)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胃经,解诸毒热疮,凉血止血,治热病发斑,丹毒等;(4)柴胡:性味苦,微辛微寒,入肝胆经,和解退热,性升散而疏泄,有多用于寒热往来所致的疹斑,事发时隐,或疹班初起,风热在卫气营分者。(5)败浆草:性味辛苦,微寒,入胃,大肠,肝经,主清热解毒,排脓消痈,活血祛瘀。(6)马鞭草:味苦,性凉,活血通经,清热利水。(7)芦根:甘寒,入肺胃经,清热生津,利尿,因性寒利尿,可使热(毒)从小便排出(8)甘草:生用甘平,蜜炙用甘,微温,入脾,肺经,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药性。据化学分析:本品含甘草甜素,甘草甙,甘露醇,固甾醇,糖类,有机酸等。现代药理研究:有解毒作用,能杰某些药物中毒,食物,体内代谢产物的中毒及细菌毒素,如破伤风,白喉毒素,蛇毒及细菌,病毒及其代谢产物和化学物理的抗原抗体等,解毒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所含甘草次酸又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故而有抗炎抗过敏作用。但是,本品长期应用可引起血钠潴留,血钾降低,下肢浮肿和血压升高等副作用,与应用去氧皮质酮时相似。几药配伍,再联合氯雷他定用于治疗因风,寒,湿,热,饮食异常及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等外邪滞留组织所致的急慢性荨麻疹,即可疏散外邪,又可抑制内毒,故与疏风解毒胶囊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应用中注意不良反应,在有关中药过敏反应报道中,虎杖、连翘、败酱草、马鞭草、等均可引起过敏性皮疹,而这些均为疏风解毒胶囊(散)的组成成分,因此),除了正确辨证之外,还应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服用剂量等,这样才能使疏风解毒胶囊(散)发挥其最好的疗效[5]。

参考文献

[1] 杜晓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4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18(8):550.

[2]尹本江,于中敏,王守贤,等.疏风解毒胶囊和赛庚啶、利血平治疗荨麻疹65例[J].人民军医,1948,41(2):109.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7)

    荨麻疹病因复杂,风团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者则称之为慢性荨麻疹【1】,临床治疗效果不甚满意。笔者2009年1月~2011年6月间应用消风止痒颗粒联合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治疗急性荨麻疹,收到了显着疗效,现总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均来自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患儿,入选标准:符合急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2],即病程≤4周,瘙痒性红斑和风团,性别不限;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1周内未使用过抗组胺药物。排除标准:①有心、肝、肾等器官及系统性疾病;②2岁以下的婴幼儿;③某些特殊类型荨麻疹如寒冷性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药物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者以及遗传血管性水肿等特殊类型荨麻疹;④对消风止痒颗粒及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中任何成分过敏者。患儿9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童22,女童23例,年龄2.6~13.1岁,平均5.3岁;病程2天~21天,平均6.5天。对照组45例:其中男童21例,女童24例,年龄2.2~12.8岁,平均5.9岁;病程1天~18天,平均5.3天。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液每岁每次1ml,每日2次,最大量每次﹤10ml。消风止痒颗粒1岁以内日1袋;1-4岁日2袋;5-9岁日3袋;10-14岁日4袋;对照组仅口服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每岁每次1ml,每日2次,最大量每次﹤10ml。每周复诊,于症状消失7天停药,停药后记录并总结病人情况,同时化验肝、肾功能、血常规。治疗时间不超过一月。

    1.3疗效判断标准

    分别与治疗前、后观察自觉症状及皮损消退情况进行疗效评定[3]:痊愈为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显效为皮损消退70%~90%,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为皮损消退30%~69%,仍有少量皮疹出现,自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为皮损消退≤30%,有新皮疹出现,自觉症状无改善。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加有效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

    2 结果

    治疗组45例中,痊愈30例(66.67%),显效9例(20%),有效4例(8.89%),无效2例(4.44%);对照组45例中,痊愈16例(37.78%),显效10例(22.22%),有效6例(13.33%),无效13例(26.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 9.68 差异有显着性(P<0.05)。见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1例的口干、恶心,能耐受,不影响治疗,停药后自然消失。对照组无类似或其他副作用的发生,两组间肝肾功能无一例异常,血常规无粒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两组间无差异。

    3讨论

    荨麻疹多数是变态反应所引起。病因复杂,由某些内外源性因素所致,多不易明确病因。仅有10%~25%的患者可明确病因,急性荨麻疹中食物可能为常见的主要致敏源。荨麻疹作为一种反复发生的疾病,目前西医认为IgE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组胺是引起荨麻疹的主要炎症递质,在整个过程中组胺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阴血不足、血虚生风或因皮损反复发作,气血损耗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外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搏而发病。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为非镇静性的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为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谢物,可通过选择性地阻断外周H1受体,缓解过敏性鼻炎或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相关症状。另外,体外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可抑制组胺从人肥大细胞释放。动物研究提示,本品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具有良好的抗组胺作用。此外文献报道[5]富马酸氯马斯汀在高浓度时对细胞毒素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提示该药对过敏性疾病具有多方面的治疗作用。因此氯马斯汀不仅是强效与长效H1受体拮抗剂,并且具有显着地止痒作用,但中枢抑制作用微弱,因而嗜睡副作用轻微而少见。消风止痒颗粒主要成分是防风、蝉蜕、地骨皮、苍术、亚麻子、当归、地黄、关木通、荆芥等,此药有消风清热、除湿止痒等功能,能显着减轻瘙痒症状,极大缩短瘙痒持续时间。本结果表明:消风止痒颗粒联合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协同作用明显,起效迅速,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医生参考选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国为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3版,2658~2659

    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第7版, 646~647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8)

荨麻疹病因复杂,风团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周者则称之为慢性荨麻疹【1】,临床治疗效果不甚满意。笔者2009年1月~2011年6月间应用消风止痒颗粒联合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治疗急性荨麻疹,收到了显着疗效,现总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均来自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患儿,入选标准:符合急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2],即病程≤4周,瘙痒性红斑和风团,性别不限;治疗前1个月内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1周内未使用过抗组胺药物。排除标准:①有心、肝、肾等器官及系统性疾病;②2岁以下的婴幼儿;③某些特殊类型荨麻疹如寒冷性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药物性荨麻疹、皮肤划痕症者以及遗传血管性水肿等特殊类型荨麻疹;④对消风止痒颗粒及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中任何成分过敏者。患儿9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男童22,女童23例,年龄2.6~13.1岁,平均5.3岁;病程2天~21天,平均6.5天。对照组45例:其中男童21例,女童24例,年龄2.2~12.8岁,平均5.9岁;病程1天~18天,平均5.3天。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液每岁每次1ml,每日2次,最大量每次﹤10ml。消风止痒颗粒1岁以内日1袋;1-4岁日2袋;5-9岁日3袋;10-14岁日4袋;对照组仅口服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每岁每次1ml,每日2次,最大量每次﹤10ml。每周复诊,于症状消失7天停药,停药后记录并总结病人情况,同时化验肝、肾功能、血常规。治疗时间不超过一月。

1.3疗效判断标准

分别与治疗前、后观察自觉症状及皮损消退情况进行疗效评定[3]:痊愈为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显效为皮损消退70%~90%,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有效为皮损消退30%~69%,仍有少量皮疹出现,自觉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为皮损消退≤30%,有新皮疹出现,自觉症状无改善。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加有效计算。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45例中,痊愈30例(66.67%),显效9例(20%),有效4例(8.89%),无效2例(4.44%);对照组45例中,痊愈16例(37.78%),显效10例(22.22%),有效6例(13.33%),无效13例(26.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 9.68 差异有显着性(P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1例的口干、恶心,能耐受,不影响治疗,停药后自然消失。对照组无类似或其他副作用的发生,两组间肝肾功能无一例异常,血常规无粒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两组间无差异。

3讨论

荨麻疹多数是变态反应所引起。病因复杂,由某些内外源性因素所致,多不易明确病因。仅有10%~25%的患者可明确病因,急性荨麻疹中食物可能为常见的主要致敏源。荨麻疹作为一种反复发生的疾病,目前西医认为IgE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的组胺是引起荨麻疹的主要炎症递质,在整个过程中组胺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阴血不足、血虚生风或因皮损反复发作,气血损耗加之风邪外袭,以致内外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搏而发病。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溶液为非镇静性的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为氯雷他定的活性代谢物,可通过选择性地阻断外周H1受体,缓解过敏性鼻炎或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相关症状。另外,体外研究结果表明,本品可抑制组胺从人肥大细胞释放。动物研究提示,本品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具有良好的抗组胺作用。此外文献报道[5]富马酸氯马斯汀在高浓度时对细胞毒素也有一定的拮抗作用,提示该药对过敏性疾病具有多方面的治疗作用。因此氯马斯汀不仅是强效与长效H1受体拮抗剂,并且具有显着地止痒作用,但中枢抑制作用微弱,因而嗜睡副作用轻微而少见。消风止痒颗粒主要成分是防风、蝉蜕、地骨皮、苍术、亚麻子、当归、地黄、关木通、荆芥等,此药有消风清热、除湿止痒等功能,能显着减轻瘙痒症状,极大缩短瘙痒持续时间。本结果表明:消风止痒颗粒联合富马酸氯马斯汀口服液治疗急性荨麻疹协同作用明显,起效迅速,毒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医生参考选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国为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3版,2658~2659

诸福棠主编.实用儿科学第7版, 646~647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15-01

在荨麻疹又称风疹块,它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皮肤病,导致荨麻疹的病理因素极其繁杂,绝大多数荨麻疹患者都不查不清楚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其不存在明显的病理因素,其临床的主要病理显现为,皮肤呈异常的苍白、鲜红色,人体皮肤会出现极其瘙痒的感受,皮肤随机则会风团症状,较为严重者,风团会成片性散布与全身,出现血管水肿和大疱的恐怖皮肤现象。荨麻疹还是一种具有反复性发作的皮肤病症,目前西医治疗荨麻疹的效果也不明显,制止病症的速度较快,但是一旦停止用药就会出现复发现象,本文主要通过中药益母草的合理使用,在根本上调理人体体制,从根本上治疗荨麻疹,且治愈效果持久,不易复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这一期间在我院皮肤科接受治疗的98例完全都符合皮肤诊断标准的荨麻疹患者,按照患者的不同体质特性、年龄、性别等平均分为49名观察组和49例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中男性荨麻疹患者17例,女性患者占32例,其中急性荨麻疹有39例,慢性荨麻疹有10例,年龄最小的患者才4岁,最大的有82岁,平均27.1±9.78岁,患者治疗病程最少的是5天,最久的有19年,平均298.83±15.76天;在对照组中男性荨麻疹患者占13例,女性患者占36例,其中急性荨麻疹的有34例,慢性的有1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有7岁,最大的已经87岁,平均35.67±15.69岁,患者治疗病程最少的是7天,最久的有15年,平均317.59±17.58天。

1.2 治疗方法

将参加这次试验的98名荨麻疹患者,对其两组同时进行不同的治疗措施。根据其荨麻疹患者的不同皮肤临床表现病症,对其进行合理的用药方式。观察组:49例荨麻疹患者采用单方益母草中药治疗,益母草的一般采用量在30到60g左右,也可加入其他防风、甘草等中草药,一般服用3到5剂后,皮肤就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回访一年半都不曾出现再次复发的现象;对49例对照组荨麻疹患者,使用西方颗粒药物治疗,或借助医疗机械等各种常规的治疗方法,一般疗效能过及快速显著,但是一旦药物停止,就会产生复发现象,在一年半的回访调查中,大多数荨麻疹患者都没有完全治愈,经常性复发现象相当严重。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7.0对其两组不同用药的实际的临床表现数据结果,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用P

2 结果

根据两组的实际临床表现效果分析得出:采用益母草中药治疗方法的观察组临床表现治愈率高达93%,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的75%。在我院皮肤科接受荨麻疹不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这98例荨麻疹患者都没有出现不良的药物反映。根据两组的实际临床表现效果分析得出,使用常规治疗措施和采用中药益母草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荨麻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高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特点主要是在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荨麻疹发作时皮肤瘙痒、风团发无定处[1]。引起荨麻疹最主要的介质是组织胺,非免疫反应性荨麻疹多是由某些物质进入体内,使补体 C3 及 C5 分解,产生 C3a及 C5a 等过敏毒素,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等介质引起,这些介质使机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从而产生荨麻疹的一系列症状[2]。对于这种皮肤过敏性疾病,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是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其作用往往快且短暂,但如果中断治疗,荨麻疹就极易出现再次复发现象[3]。

益母草辛甘,微寒,具有祛瘀活血,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等功效,临床应用于痛经、闭经、产后血瘀腹痛及难产等妇科病。《本草经》有这样的记载,将其煎汤浴身,可治皮肤“瘾疹”,用其治疗荨麻疹是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通过益母草活血养血,使风灭疹消痒止[4]。现代研究表明,益母草内服外用,能消除过敏原,抗组织胺,改善皮肤微循环[5]。通过我院皮肤科对中药益母草在治疗荨麻疹中的临床表现效果,证明益母草在荨麻疹治疗中占有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是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的。

参考文献

[1]张惠敏,倪诚 ,王济,李英帅,李玲孺 ,郑燕飞,白明华,张妍, 俞若熙,井慧茹,田恩惠,王琦.第十一讲调理过敏体质治疗荨麻疹的医案探讨察[J].中医药通报.2013,(10):4-5

[2]何振晶.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学报.2009,(5):5-7

[3]郭士全.荨麻疹汤治疗荨麻疹110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9,(8):16-20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10)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62例均来自本院,男23例,女39例;年龄14~46岁之间,平均28.4岁;病程1~14个月;均有遇风着凉后周身起风团的病史。临床表现:出汗着风或受寒后,出现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或瓷白色风团、瘙痒;伴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  治疗方法

        2.1中药内服 

        2.1.1基本方:防风、独活、川芎、薄荷、蝉蜕、甘草各10g,桂枝、白术、茯苓、白芍、黄芪、丹皮、槐花、丹参各15g,白蒺藜、地肤子各20g。

        2.1.2加减:阳虚重者加用仙茅、淫羊藿;夜寐难安者加用酸枣仁、合欢花、夜交藤各20g;气虚重者加黄芪30g、党参20g。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各20g。易汗者加用龙骨,牡蛎各20g;

        2.1.3用法:每日一剂,水煎2次,取汁混匀,分2次温服。10剂为一疗程,一般用药2~3疗程。服药期间,注意防寒保暖,忌生冷,辛辣、荤腥食品。

        2.2外浴温洗 

        2.2.1基本方:荆芥30g,防风30g,蝉蜕15g苦参25g,白鲜皮20g,蛇床子20g,地肤子20g,土茯苓40g。

        2.2.2用法:上药加水3000ml,煮沸后温度降至40℃左右,或温度以患者能适应为度,外浴温洗。日一次,每次加热放温后外洗。注意保暖。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皮肤性病学》相关标准。痊愈:以用药后风团数量及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直至不发作者,作为临床痊愈;以用药后风团发作数量及频率逐渐减少但有少量风团或间有发作者为显效;以用药后,发作频率减少不多,中断治疗或服用它药者为效果不明。

        3.2治疗结果   临床观察62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31例,进步8例,效果不明7例,临床有效率达88.7%。

        4  小结

        4.1概述 荨麻疹中医称之为“瘾疹”、“鬼风疙瘩”,是一种常见的主要表现于皮肤粘膜的疾病,以其复发性、迅发速止的风团伴剧烈瘙痒为主要临床特征。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慢性两种。

荨麻疹其病因复杂繁复,中医认为其发生或由情志内伤,冲任失调;或因肝肾不足,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荤腥动风之品;或因肠寄生虫,致肠胃湿热;或因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因久病耗伤气血,血虚生风,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根据荨麻疹发病的机制,临床上将其分为风热相搏型、风寒外束型、毒热燔营型、肠胃湿热型、卫气不固型、脾失健运型、血瘀阻络型、气血亏虚型、冲任不调型、阴虚血热型等10种症候。风寒型荨麻疹在临床上较常见,治疗及时得当,很多可以治愈;部分因治疗失时,调理防护不当等因,可变成慢性,迁延反复。在急、慢性荨麻疹中,风寒型都占有一定比例。

        很多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都与自身体质有关。风寒型荨麻疹临床多因出汗受风着凉,或平素体虚、久病气血亏虚不能卫外固表,冒风受寒而起。中医认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体虚致表虚卫外不固,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出汗时,人体皮肤腠理开张,突受风感寒,气血骤然淤滞不通,故多用黄芪、白术补气固表,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用桂枝,散表寒、温经络;薄荷、防风、独活疏风散寒;苦参、蝉蜕、地肤子疏风除湿止痒,苦参总碱能抑制环磷酸二酯酶,提高细胞内环磷腺苷,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茯苓、白芍、丹皮、丹参、川芎等具有活血、行血、降低血管壁通透性的作用。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中医辨证特点之一就是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把体表之间、脏腑之间,体表与脏腑之间联系在一起,相互贯通。中药温热外浴,除了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还通过药液的温热起到行气血、温经络、消淤阻的作用。外浴的中药,通过经络系统作用于五脏六腑;内服药液通过经络系统流转到皮肤粘膜。中国中医科学院张维波教授通过多年研究根据经络的流动性、循经感传现象、低电流阻现象及高振动声的特性,认为中医的经络就是西医学中的组织液,并发现组织液在经络偱行路线上流动快、流量大。而荨麻疹的发病部位为皮肤粘膜,病理为多种因素所致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成分渗出血管,导致的局限性水肿性损伤。且通过药液的温热作用于皮肤,加快了皮肤气血的运行,使荨麻疹中淤积皮下粘膜的水肿,通过加快血液、组织液的循环达到疏通消散的作用,从而加快疹块的消退,缩短病时。据此,通过中药内服加温热外洗治疗荨麻疹,其机理可明,其疗效确切。

        4.2中药治疗优势  现代研究认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主要有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类。免疫性者是因致敏因子进入体内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引起,故西医临床治疗荨麻疹以抗组胺药物为主,但因多半抗组胺药均有药后困倦、嗜睡等副作用,导致工作、学习精神不足,许多高空作业,或从事机器运转工作的人因注意力不集中,易发生意外,故不适宜服用,而中药相对无此缺点,且疗效确切。且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受到内、外多种致病因子作用而发病,提高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抵抗能力,对减少荨麻疹发生有很大意义。而中药在这点上有很大优势,补气、养血、健脾、益肝肾的药物多具有此功能,如党参、黄芪、白术、当归、大枣、山萸肉、山药、熟地、白芍等、菟丝子、仙灵脾、黄精、紫河车等都有良好增强机体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4.3治疗难点  荨麻疹因病因繁复,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病因难究,故如何预防荨麻疹的发生及减少其复发是治疗难点。而风寒型荨麻疹在急、慢性荨麻疹中比较常见。尤其北方因冬季寒冷,室内外温差大,春季风大,外出穿着不够保暖,长期反复温差刺激,导致风寒型荨麻疹的发生较多,故除药物治疗用外,临床护理上,调适寒温,加强保暖,减少不良刺激、增强体质,对减少风寒型荨麻疹的发生也有很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篇(11)

患者,男,23岁,因“反复皮肤红斑、发疹、瘙痒2年余,发热2天”来诊。患者2011年服役期间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皮肤红斑、发疹、瘙痒,皮损可自行消退,反复发作。发作无明显规律,服用“西替利嗪”有效,间断口服,未接受系统规范治疗。来诊2天前受寒咽痛,体温升高,出现前述皮损。曾服用“感冒药”,具体不详。来诊时,体温正常,皮损为风团样,色鲜红,全身散在,风团直径≤1 cm,瘙痒明显。查血常规示WBC 11×109/L,中性粒细胞:76%;过敏原测试(点刺法)发现尘土呈浅红色,达不到(+)。嘱其停用所有药物2周后复查过敏原测试,尘土为(-)。患者复查前1天热水淋浴时,皮损大面积出现。为此让患者做激发试验,上下楼梯约15 min后风团出现。

诊断:胆碱能荨麻疹。

治疗:予以依巴斯汀片10 mg,1次/d,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50 mg,3次/d,口服。用药两周后复诊:风团仍有发作但瘙痒较前稍轻,皮损颜色较前变浅,直径≤3 mm,发作频率下降。曾嘱咐患者避免情绪激动、激烈运动等,所以发作频率下降与药物作用是否相关不能明确;用药4周后复诊:发作时有直径1~2 mm红斑散在出现,基本无明显风团出现,轻微刺痒。嘱患者依巴斯汀片改为10 mg,隔日1次,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用法不变。用药6周后复诊:无风团出现,日常生活无影响,停止治疗。

讨论

本例患者有发热症状,且血常规检查提示感染存在,各种急慢性感染都有可能导致荨麻疹发生,最常见的是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及皮肤感染也常见,病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本患者来诊临床表现首先考虑为感染引起的急性荨麻疹。

患者为退伍军人,在部队训练期间开始出现荨麻疹症状,考虑期间所接触环境,查过敏原吸入组以排除过敏原因,第一次检查尘土可疑。但患者曾服用“感冒药”,为排除可能的药物影响,停药2周后复查尘土为(-),至此排除患者致病的过敏因素。

过敏因素以及感染因素被证明在急性荨麻疹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见表1)。

但本例患者总病程超过6周以上,表现为风团反复发生,全身症状较轻,符合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标准。单纯病毒感染通常引起儿童急性荨麻疹,很少与慢性荨麻疹相关联,其致病机制是由于免疫复合物的生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细菌以及寄生虫等的感染引起慢性荨麻疹的情况都很罕见。因此我们判断此次患者发病为慢性荨麻疹的急性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