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4 10:29:08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44-01

美术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掌握审美知识,形成审美目标,体验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然而,中职学校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现实应用,在这种背景下,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常常被忽视。笔者从事中职美术教学多年,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对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阐述如下:

一、重视美术基础课的教学与学习

在一些中职院校中,由于学校对美术基础课重视不够,导致美术基础课课时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学生兴趣不大。然而,这种偏重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缺乏审美眼光,不能很好的进行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中职院校美术教学中,要提高美术基础课的地位,提升美术基础教学的质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1.从学校层面来讲,学校领导要加强对美术基础课的重视,给予美术基础课程足够的课时,积极引进更专业的美术教师,优化美术师资结构。

2.从教师层面来讲,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美术教学观,基础美术课程不仅仅是为学生的专业奠基和服务,更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再次,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传统的讲授法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采用探究式和合作式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更好地体验到美术课给他们带来的愉悦。最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学生多参加一些美术作品大赛,在实际锻炼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审美

由于美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知识和经验上的不对等,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审美时应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不居高临下,耐心的启发学生去感受。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

1.上美术欣赏课时,教师不能只把学生当听众,不搞“一言堂”,要让学生真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持一种包容的心态,寻找出学生思想的闪光点,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欣赏作品带来的身心愉悦,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作品的美。

2.上写生课时,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去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体验到自然中美的存在,激起他们对自然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之情,在感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进行审美。

3.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通过欣赏优秀作品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与美术馆,分别是人类历史积淀和艺术展现的最重要的地方,因此,美术教师有必要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让学生体验到历史人文带来的“心灵震撼”和艺术作品带来的“灵魂熏陶”,加深他们对艺术语言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从内心深处感悟接受美的教育。

三、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善于发掘美的因素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发掘蕴含在作品的形式之美,情感之美和形式之美。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品位作品内容,感受形式之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无处不在,如线条、质感、色彩、肌理等艺术语言因素,抑或雄伟高大的山势、流转弯曲的溪水等自然的美好事物,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产生情绪感化。

2.注重情感渲染,激发学生兴趣。美术教师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悟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情感美,接受情感的熏陶,与作品的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思想美。一般来讲,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美育功能,还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每件美术作品都是创作者思想的体现,智慧的结晶,蕴含了创作者的的爱国情怀、家乡亲情、高风亮节,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深刻理解创造者的创造意图,收获更多的感动和惊喜。

参考文献:

[1]王凤麟.论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5).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篇(2)

1.引言

新课改要求初中教学能够摒弃以往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转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经过新课改洗礼的音乐教学也一改以往沉闷的教学氛围,呈现出多元化、深层次的特点。音乐不仅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绪最好的方式,同时成功的音乐还可以净化听众的心灵。因此初中音乐教学要深刻抓住这一特点,通过音乐课让学生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另外中学音乐教材挑选不仅包含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审美特征,音乐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争取通过音乐教学达到新课标对初中音乐教学的要求。

2.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人们经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眼睛”。一切美好的因素只有经过人的审美心理的相互作用才能被人感知。可见审美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是国家新生的希望,新课标要求初中教育要能够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观和价值观。而音乐教学就是审美教学的重要通道,纵观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可以发现中学音乐教材中的审美特征无处不在,无论是歌曲的演唱舞蹈动作在举手头投足之间表现的优雅无不突出了“审美”主题。若教学者能够充分利用音乐教材,采用正确的音乐教学方式,利用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如何利用音乐教学来进行审美教育?采用审美教学方法才能够吸引住学生,让其愿意真正的去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

笔者以为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初中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3.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方法

认识到中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就要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审美教育付诸实践。通过研究方法,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够快速有效的实现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3.1 引起学生对审美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引起学生对审美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对审美的兴趣。网络的流行让很多初中生在接触初中音乐课程之前就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且其审美观主要是针对流行类音乐。由于教师和学生属于两个不同群体,因此音乐教师与学生存在审美差异很正常。要想缩小这种差异性,音乐教学在授课之初应当积极了解学生的音乐审美,并结合学生的审美需求来合理安排音乐课堂,让学生能够在接受音乐课程之初就对音乐这门课程引起充分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够和学生融成一片,为日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欣赏的敏锐度打下基础。

3.2 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让学生的音乐教学中获得美的体验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不是靠教师的口口相授,而是学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因此要想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接受良好的审美教育,就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音乐的美,在美的体验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当然虽然音乐教学并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授方式,教师在音乐课中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也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愉悦和良好心境,才能保证初中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 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初中音乐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审美基础上展开的,要想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对课堂中的音乐作品进行认识和评价,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艺术的组成及形式结构,还要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技术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方面的同步学习让学生的了解音乐的同时对如何欣赏和评价音乐有一定的认识。长此以往的不断积累和学习,学生的审美能力一定能够得到发展。

4.结语

美随处可见,音乐仅仅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初中的音乐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音乐,发现音乐中的美,还要通过音乐审美切实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笔者相信中学教师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将学生引入音乐的魅力天地,就能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篇(3)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浅谈拙见。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只有当学生有了审美兴趣,才能主动接受审美的教育,向学生实施美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呢?首先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做到品质高尚、心灵美好。必须热爱生活、热爱学生,做到对真、善、美充满感情,充满爱心,必须有对人生,对工作炽热的激情,做到内心充满阳光“只有教师本身具备这种品质。才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教育学符赞科夫语)。只有教师美好心灵的阳光比学生的明亮的多,才有可能照亮学生的心灵。才能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使他们感受美,认识美,使心灵深处真正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我们的中学语文课中有许多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体现着作家的审美评价和爱憎态度。

比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一提到天山,眼前便会出现白雪皑皑的山峰,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在讲述此课时如果泛泛地以赞美天山景物导人新课,势必如同爵蜡,激不起学生的审美激情,如能联系实际,让去过天山的同学简述游山巾发现的天山景物之美。并列举出来,而后随同作者一道重游天山,看看你发现的天山美和作者所写的天山有什么不同,并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相比之下便会发现为什么我们从处处是美景的天山归来,却谈不出美来?这样导人新课不但能加强对学生的记忆而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能找出它们的不足,较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绪下再跟随作家重新领略西北边疆富饶美丽,雄奇壮丽的大自然时,那一定能激发出学生更大的兴趣。

朱自清的《春》,一提春眼前会展现出春光明媚,万象更新的景象,在讲述这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美,要用自己美的语肓描述出文章美的内涵及外延,调动他们的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成功的教学总是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借助教具,或启发思考,或设置疑团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甚至用一个巧妙的动作,合理的板书,通俗的谚语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只有当学生在愉快情绪的伴随下进行学时,才能有兴趣、有兴趣才是成功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鉴赏力是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审美心理结构中的一把重要标尺,它对于审美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是审美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必经之路。

对于学生他们一方面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也强;另一方面他们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鉴赏能力,常常美丑难辨。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的重要凭据。这些作品是作家审美观念情绪理想化的,语文美育的途径就在于引导学生领略作品的美感,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不断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学习,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使之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

屈原的《涉江》、司马迁的《史记》、文天祥的《正气歌》、施耐庵的《岳阳楼记》等作品都表现出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修养自身的高尚情操,这些优秀的作品,学生通过阅读,听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的讲析,利用丰富的感情传递,才能从不同程度被形象美、情节美、环境美、语言美影响着,感动着,而后才能真正体现美的景物、美的人、美的事和美的情感。这些作品也是作家审美观念、情绪、理想的再现和物化。

如《正气歌》一文的教学,就需诱导学生去发现美,作者文天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名垂史册的诗句,诗境沉雄,实为他人格的生动写照,全诗的情调由悲转壮。全面反映了作者的刚烈个性,忠义肝胆的英雄气概。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舍身报国的情操,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怀。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正气”的集中表现。

又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白杨树本是很普通的一种树,一旦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它们生机勃勃,往往同作者的健康的情绪,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融为一体,从而焕发令人陶醉的美感。作者由表及里的赞美白杨树,白杨树虽然缺少华丽与妩媚,却伟岸、正直、质朴、温和,对白杨树的内在美作了由衷地赞扬。作者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受到感染,受到启发,把文章的外在美引向内在美,从这一方面进行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再认识美,真正理解美,从欣赏景物美中自然的提高鉴赏能力,让他们的情操向美的方向发展。

从这些方面分析和引导,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作品中的景物美、人物美,又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从欣赏美中,自然的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如《将相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分析。从巾受到人格美的熏陶,提高了学生对人格美的辨别能力,也使学生认识了这一美。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接受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进而创造美,“以美的缘故改造世界”(马克思语)。所以创造美应该是中学语文美育的最高目标,就语文美育的目的而言,既要通过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善于找到美、感受美、欣赏美,更重要的是创造美。教师要结合课文,引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中学生所喜欢的。声情并茂的朗读,极富感染力。它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创造。通过朗读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如杨朔的《海市》,作者给我们勾画了一幅迷人的奇幻的海市蜃楼,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诗情画意耐人寻味的境界。作者以虚虚实实的笔触,点燃了变化莫测的海市奇景。在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朗读法进行授课,无许多解释,教师可及时点拨,提醒,让他们一面欣赏作品的“海市美”;一面通过朗读再充分想像海市的其他美景,已达到创造美的效果。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篇(4)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美学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在新课程中,国家把审美教育列入新世纪人才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的薄弱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职专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供给学生参与艺术欣赏和表现活动的机会,并在艺术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因此,在教学方面,美育强调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亲身体验。它的宗旨是审美育人。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就职专美术课教学如何审美教育谈谈粗浅的看法。

首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职专美术教材《美术设计基础》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它共有三个部分:造型基础;构成基础;设计基础。这些摘要的铺垫。

1、“造型”是本教材学习的基础。具体内容涵盖素描、构图、透视原理三部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最基础的知识。如线条、形状、构图、结构、空间、明暗、质感等,让学生对“造型”艺术语言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始对绘画材料、工具、造型手段作最基本的介绍。如:如何拿铅笔;如何画线条;手腕如何运动;如何构图;比例大小;透视规律;素描的主要种类等。结合图例示范、讲解,明暗素描中物体的三大面,五级调子的基础知识;结构素描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设计素描中,线仍然是形体塑造和表现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中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静物素描写生,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经过动手实践,学生对于绘画的相关知识、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审美的体验是生动和深刻的。也促发其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要求。

2、“构成”是本教材学习的重点。硕士论文,职专美术。“构成”首先是一种造型的概念。所谓“构成”就是按照美学创作的原理,把一种物体形态分割成多个单元,又可以把多个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物体形态,这种从分割到组合,或从组合到分割的活动即是基础设计的构成。学习构成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学习构成一是方法(怎样思维、怎样设计、怎样表现);二是找美感(美无处不在但需要发现,那怕是一点、一线、一面都有它存在的最佳视觉效果,根据具体的限制条件,充分表现其美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游戏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多角度思维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构成的起始阶段,可以用一个小游戏来导入,告诉学生:假设每人10枚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棋子,请你对它们进行排列组合。比一比谁的排列方式最多,赛一赛谁的构思最巧妙。其实,在学生苦思冥想的时候,无形中已经步入设计的大门……。又如在色彩构成学习中,我采用欣赏评述的学习方式,结合色彩的基础知识,如: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冷暖色、色调等讲解一些绘画作品;同时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搜集大量精美的平面设计资料给予学生启发、引导,为其进一步认识色彩,感受色彩提供帮助。硕士论文,职专美术。此外,我还利用示范,加强直观教学。在黑板上贴上水粉纸,作了相关的示范教学:三间色,不同的复色的调色练习;不同明度,纯度的色彩调色练习;用调出的色彩作明度和纯度的渐变练习;用和谐色和对比色作平面构成的一些练习。学生看到同一画面,不同色彩比对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纷纷动手去调色、上色,去尝试、创作。他们收获了知识、自信、体验,更多的是快乐和对美的感受。

3、“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是对前者的延伸与提高。设计广泛地应用于名领域,如:建筑、工业、环艺、装璜、展示、服装、平面设计等。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在美学领域中,设计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本课程重点学习平面设计。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平面设计是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主要任务是利用图形、文字、色彩、材质这四个核心元素和观众进行沟通,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师的设想和计划。硕士论文,职专美术。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欣赏、分析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设计师的构思和设计理念,以及表现手法,如对比、类比、夸张、对称、主次、明暗、变异、重复、矛盾、放射、节奏、粗细、冷暖,等等;理解设计师如何把不同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在版式当中常常借助框架(也叫骨骼)。如:规律框架和非规律框架、可见框架和隐性框架。另外,字体和字型的选择与搭配的好坏,是非常讲究的。选择字体风格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判断的过程。在色彩这一元素的使用上,能体现出一个设计师对色彩的理解和修养。色彩是一种语言(信息),色彩具有感情,能让人产生联想,能让人感到冷暖、前后、轻重、大小等。要善于调动视觉元素设计。最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探索,教师提供一些作品图片,根据作品主题分析设计师思想轨迹。例如作品中选用的表现形式,语言表达的角度,作品最终效果说明主题的力度等。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阐述。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在掌握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审美基础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其次,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人虽有爱美的天性,但并非是人天生就懂美,会欣赏美,理解美。一个人只有在接受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情感、个性等方面逐渐成熟,才会较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从中受到美的感受和启迪。因此,实施审美教育,教师应在其基本意识建立后,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对美的好奇、探索之情。促发其自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可以从引导入手,把握美感的多样性。

1、精选大量古今中外美的艺术作品, 如: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油画、版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雕塑等,让学生接触、观看、了解、赏析其色彩、线条、构图、动态及整个形象的美,愉悦心情,开阔眼界,接受美的熏陶。

2、精选一些既美观又实用的艺术作品, 如: 建筑、环境设计、室内装饰、工艺美术等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赏、评述。让学生去注意生活中美的事物,将审美的眼光、意识从纯艺术转到实用性的实际生活中去,增强审美认识的趣味性、多样性、实用性。硕士论文,职专美术。

3、精选一些“丑”的艺术形象,精心引导,让学生从丑的形象,认识、了解丑的现实,并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如罗丹的《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一个出卖肉体的妓女,在她年老的时候,原先那丰满、富于曲线和青春魅力的人体的美消失了,变得畸形、驼背、形同枯槁。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体显然是丑陋的。但是,罗丹就是通过这个丑陋的躯体,让人们看到了社会对她的不公正的鞭苔、蹂躏与摧残;还有米勒的《扶锄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鸟图》、齐白石的“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的《群鼠图》等都这样。其给人不是快感而是痛感(除作品的形式美外),要把握它的美需要经过深刻的思考,而一旦把握了这一艺术形象所体现的真理,虽有痛感却仍然愉快,是更深一层的精神上的愉快。

最后,要鼓励学生将审美融合到美术创作上去,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

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审美教育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基本功。如通过美术课训练、练习,掌握素描、速写、色彩、设计、手工制作等的画法和制作方法,让他们更为自如地表达出他们心中的美。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如组织学生动手参与美化校园、布置教室、装饰宿舍,营建整洁、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注意自身仪表的整洁大方,讲究文明礼貌,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鼓励学生奋发向上、互助互爱,营建一个和谐进取的集体。让学生的生活也充满美。

3、为学生提供创造美、表现美能力的机会。如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定期组织观摩、比赛,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美、表现美的平台。

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让美丽的艺术之花,盛放在学生生活的画卷上。

参考文献:

《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04-01

体育活动中,动作的协调、优美和富有节奏感,学生体态的健康和匀称,以及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生动活泼、积极乐观的性格等,都是美的因素的具体体现。美还可以陶冶人的高尚情操,激发人的创造潜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展示风采的空间,把学生从单纯的对美的欣赏转化成对美的执着追求,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塑造美的能力。体育课程作为学生特别钟爱的一门学科,怎样利用体育课程的优势来渗透美育,去寻找美育在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契合点呢?

一、在体育教学中结合美育,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1.在人体的形象中获得丰富的美感

体育教学中的美育,首先表现在培养人的健美的身体上。从人体发展和社会需要来说,最能反映出人的人体素质和精神风貌,最具有生活气息和社会价值的应是人体美。正是体育赋予了人体“健、力、美”,才使人体在基本形态和活动规律方面表现挺拔、匀称、舒展、丰满、强健、有力量、有朝气、有魅力等美的特征。队列和体操队形是让全体学生,按照统一口令、一定的队形,从事协同一致规定动作。在体育课上要注重队列和体操队形的练习,要求人人精神饱满,动作、速度力求整齐划一,通过徒手操有节奏地做各种举、摆、振、屈伸和绕环等动作,培养学生正确、优美的坐、立、行、走姿势,促进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以及培养学生在集体行动中迅速、整齐、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等好品质。

2.在运动力量中获得丰富的美感

各种不同的体育项目者有着各自特殊的美,如体育教学(包括前滚翻、后滚翻、肩肘倒立、跪跳起等)对动作姿态和人体造型有特定要求,着重形态美的身体练习;田径教学(包括跑、跳、投)则是表现人类克服大自然的能力,有着质朴的速度、弹跳、力量之美;球类教学(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等)能培养人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机智、灵敏,给人带来紧张和激动,使人获得愉悦和快乐。运动力量的美需要教师去指导学生进行感知、感受和体验。例如跨跃式跳高,助跑、起跳、过竿、落地四部分连贯动作有着弹跳、速度、力量之美,又展示了人体跳跃时的空中姿态美,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先通过教师示范、一些弹跳水平较高,敢于尝试的同学进行示范练习,让学生通过反复感知进行模仿,然后进行尝试练习,从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降低高度,让学生都能体验到跨跃式跳高中的运动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随着高度的提升,难度的增大,对学生不单是动作技术的考验,也是对学生心理的考验。当有同学跨跳过那高高的竿子时,他展示的不仅仅是跳高的运动美,还展示了其勇敢、顽强的美好心理品质,也赢得了同学们鼓励和赞誉。

3.在创设自然环境中获得丰富的美感。即场地器材布置要井然有序,整齐优雅。整齐、洁净的场地布置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激起学生对练习的兴趣,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想尽情玩耍的愿望。在教学中,所用器材应布局合理,从审美的角度,设计新颖、具有实用价值的放置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欲望。美感的最基本的心理要素就是直觉,学生通过对美的直接感知产生美好的情感或是厌恶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器材所蕴含的美感能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美感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二、教师用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美育融入体育教学,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学会创造美,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和欣赏美。很多美的元素是通过体育教师自身来展示的。

在展示师表中获得丰富的美感。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直接感知对象是教师。而小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较强,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如果教师体态优美、仪表端正、举止言谈文明、穿戴整齐、体态健美、教态自然、和蔼可亲,往往能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师表美的外部形象。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现在的体育运动服饰也越来越多地融入美的因素,从以前的式样单一,色彩暗淡到现在各式各样地运动、休闲、健美等专业服饰,色彩也越来越丰富。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选择一些色彩明朗、式样悦目的体育服饰。女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驱向时装的休闲运动装、或是一些凸现形体美的运动服装,也可以略施淡妆,给学生展示一个清新、亮丽的形象。

教师语言美有教育语言之美和教学语言之美。教师教学时讲解要形象、生动、风趣,还更应该简练,切忌罗嗦、杂乱。体育教学大都在室外进行,学生的注意力往往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在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时,讲解要形象、简明。

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体育活动,受到美的教育

1.在节奏动感中获得丰富的美感。音乐、舞蹈、健美操应用到教学中来,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许多音乐专家一致认为,音乐对几乎所有的运动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运动中播放优美的音乐,能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的单调、枯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潜能,改善、协调动作节奏,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配以舞蹈,陶冶学生美的情操。音乐和舞蹈越来越多地被教师运用到体育教学。一般在课的开始部分,将准备操和着富有节奏、动感强的音乐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兴趣;结束部分则采用动作舒展的舞蹈和舒缓、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身心得以放松,充分感受音乐和舞蹈的美。在学生的青春发育时期,对一些体育课程或多或少的有些厌学情绪,教师适时地引入一些健美操的形体练习和富有节奏的健身操,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又能提升学生对健康美的认识。

2.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欣赏美、感知美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体育美的教育更加直观。录音机在体育教学中的使用较为普遍,随着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发展,有更多的教师以此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体育美的教育。江南多雨,雨季长,很多时候体育课只能是望雨兴叹,往往成了在教室里的自由活动或是以看书、下棋为主。这时,不妨让学生观赏一些高水平的运动竞技比赛或是表演类的运动。让学生通过观看,欣赏到刘翔将速度和运动技术完美的结合,体操运动员的力量美和柔韧美,跳水运动员空中翻腾姿势的美,足球运动员射门的技术美等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欣赏水平,发展学生对运动美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对体育运动美进行欣赏感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运动本身的一些知识和技能,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来发现美,欣赏美。

参考文献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56

On the Color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Art Education

CHEN Li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ce Engineering,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Shiyan, Hubei 442000)

Abstract Art is a kind of artistic creation, culture art education is mainly for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art and color are closely connected, color teaching occupies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art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lor still hav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related ideas are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 in the future teaching of color should be hard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mak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art education get more healthy, high level.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art education; color teaching

色彩教学在美术教育中属于一项基本的课程内容,学生可以学习到相关的色彩知识以及应用技能,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感知能力与创作能力。现阶段,高职美术教育的开展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缺乏灵活性等问题,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种阻碍,降低了美术教育的实施效果,美术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解决,使得色彩教学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主要目的

色彩教学作为美术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修为及感知能力、色彩表现力,并以此为教学的基本目标。 在学习美术的时候,关于色彩教学的一些内容,教师往往会在学生的入门阶段先讲解相关七色系的明度饱和等问题,然后整体去演示美术中红黄蓝三色系之间的混合运用情况,让学生理解不同色彩体现的详细特点,使学生对色彩知识的认知得到提升。大部分教师在色彩教学开始采取的教学模式差不多是相同的,在之后色彩提升阶段的教学就会有所差异,主要是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也是色彩教学的另一重要目的,但是在实际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都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这也是接下来美术教育色彩教学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2 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高职美术教育色彩教学中,其具体课程所体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内容基本都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模式,使艺术创造感比较强的美术课更加呆板,成为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教师的课堂讲授方式大多也是一样的,没有个性,忽视学生的年龄、性格等特点。在高职美术教育中,这种比较落后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根据教师的要求去描摹物象,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上的惰性,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力的培养,创作的作品也是大同小异,缺少创新。

高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采用的一般是条件色写生理论,将物体的本来色、光源色、环境色进行综合性的观察的一种办法,对物象的面貌进行还原,形成人们眼中的一种真实的色彩。 从一直以来的教学效果分析,条件色自身的写生方式只有一种,不利于学生对更高层级的色彩进行个体的探索,学生对色彩、主观色彩内涵的挖掘与再创作也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化的思维,单纯的被创作的思想所牵引,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比较差的,从20世经90年代开始,美术教育中的艺术创作就已经与多元化的时代相互融合了,美术教育的色彩教学留存的一些问题也应尽快的改进。

3 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完善方法

3.1 理清基础性与艺术性的关系,使目标层次统一

从以前的美术教学中可见,学生对尊重客观对象的理解还比较简单,以能将客观对象画相像、再现客观对象为目标,这一过程对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内容普遍都是由专业知识与技能结合而成的,带来的效果就是突出学生的个性特色与个人风格,教师在色彩教学实施阶段,应该看重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这一培养目的,让学生能够对造型与色彩的基本规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自身获得的感受与情感也就会对客观对象进行再认识。比如学生在课外风景的写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大自然蕴含的内在灵动性进行宏观、全方位的感受与观察,不能单纯的通过眼睛去进行描述,而是需要升华到艺术以及精神内涵的层面,这样表现出来的美术作品才会更有艺术性。在色彩教学中,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一方面,教师应先引导学生采取艺术的眼光去对客观对象进行观察与感知,找到蕴含其中的美,并将其表现出来,让学生的知觉力更上一层楼。其次,美术教育整体的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人们利用视觉这一层面去进行感情的外化,作者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从而产生了某种感触,然后就用色彩与线条相结合的手段进行表达,让美术作品焕发出艺术生命力。在高职院校的色彩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不仅尊重描绘的客观对象还要突出自我个性化的情感,让基础性与艺术性两者协调存在,目标层次更加的融洽统一。

3.2 强化色彩重构训练,感悟色彩文化

美术在创作及设计中,一定程度是对人们真实生活方式的再现,只不过这是利用色彩文化来表现的,艺术设计时,创作者容易让色彩文化制约,但在色彩文化中其地位始终是主动的。 在美术作品中需要对色彩进行创造,首先,创作者需要对色彩秩序进行重新解,这样其具备的艺术价值才会充分表达出来。色彩重构要想成功,主要需要两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一个是收集,另一个就是传统内涵的积淀。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多调动积极思维,重视文化上的积淀,增强其文化功底,然后对美术作品具备的色彩文化进行体验,最后再去开始色彩的绘制。不同民族产生的艺术特色是不一样的,在文化艺术上的审美与表现形式也有差别,这种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差异,就体现了民族之间发展演变过程的不同,是对各自民族独有色彩文化的一种涵盖。

3.3 实行信息化教育模式,强化学生的色彩基础鉴赏能力

在色彩教学中也应该与时俱进,将原有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突出教学的真实效果,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是比较强的,呈现的教学内容也更加形象、生动,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教师在色彩知识的传授中,能够同时将图像与三维技术、效果组合呈现,让学生更直观的看到色彩构成包含的各种基础知识及组合规律。这使得色彩教学中,由于条件上的限制学生不能进行全体观摩的色彩技法等内容的缺陷得到了解决,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完善了色彩授课中不足的部分,给教师课件的编订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展示起来不方便的色彩作品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色彩审美及鉴赏力的提升都是很有帮助的。

3.4 实行色彩心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在色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相关基础知识技能的提升,还要加强对色彩心理学的统筹运用,在色彩绘画中,教师的教授会对学生的色彩意识形成一定的局限,学生对作品缺少自我认知。 个体感知色彩是有不同的,在获得自己的心理体会后进行色彩的重新塑造,也就是心理色彩表现。教师在色彩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自我的观点认识去表现色彩,拒绝一味模仿的情况出现,将色彩表现的过程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活动的宣泄,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独有的风格。其次,心理色彩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进行运用应符合一些特殊的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对色彩所体现的冷暖色调构成的现实意义进行更深层的分析,比如在平面色彩构成中,就有色彩的喜怒情绪与四季不同色彩的差异,可见,色彩属性上的不同能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主要就是颜色与色调表现的反差让人出现不同的情感,也让色彩在设计材料中具备的特殊性得到了强化,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色彩特征加强重视,让学生在色彩方面完成不同类型的设计,激发学生进行自我创造的积极性。

3.5 增强色彩的整体控制,突出细节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创作的色彩整体布局进行重点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去处理美术设计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明白物象表现的实际深度,使学生勾勒的颜色具备创造性与视觉冲击力。 使得色彩教学知识得到丰富的同时还需要对画面的细节处理加强重视,这样才能让学生创造的色彩作品具备更深层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容易忽略美术色彩细节控制的内容,认为只要将色彩画面的三大基调准确的结合起来就好,定位好就不需要格外的关注细节问题了,这样对学生在创作中应持有的严谨度与对细节的关注度都是比较不利的。

关于色彩细节运用的案例,可以以国外烟盒上设计的戒烟图案为例,这些图有惨白的骷髅,有的是熏黑颜色的肺叶,有人可能会认为印刷这些图案起到的作用不大,但从一些数据来看,一个人每天若需耗掉一包烟,那么一天就会看到这些恐怖的图案20次,一年就会看到7000余次,这与我国大陆地区采取的印刷“吸烟有害健康”这几个字相比,可以知道前者所达到的戒烟效果会更加明显,而色彩的运用也在这一细节上得到了重要的体现,如果把这些图案色彩变成欢快、明亮等色彩,其关注度与实际的警示效果就会降低。可见,学生在色彩绘制细节上的表现,对画面情感的表达有积极意义,在色彩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4 结束语

在高职美术教育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艺术领悟力及表现力进行培养,还应该重视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养成,这是美术这一艺术课程的一种内在需求,也是时展下美术教育所具备的一种功能,色彩教学属于美术教育中的基础性内容,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能够帮助提升教学质量,对于今后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大有裨益,因此,必须对色彩教学加强重视。

注释

王洪宇. 浅谈高职美术色彩教学[J]. 考试与评价,2012,12:106.

林雄. 高职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措施分析[J]. 美术教育研究,2016,09:97-99.

陈祥. 谈高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J].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0:67-68.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篇(7)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似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操作:

-、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目,培菜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篇(8)

2.教师的语言和示范美。无论是新授课或复习课,教师都应该提高语言艺术,这也是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美。教师上课讲解动作要领时要简明扼要,生动、形象,要用普通话,和学生谈话要和气、文雅和谦逊,不说粗话和脏话,就是批评学生要以礼服人,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等。有的项目讲解最好能编成顺口溜式的,这更能表现教师的语言水平,同时学生也爱听,因此教师要加强语言方面的技巧。示范,更是学生欣赏各种动作美的一种方式,这更加直观,特别是对新教材作用很大,示范动作准确、优美,就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使自己做的各种示范力求准确、优美,特别是教材中的体操和武术,这两种对美的要求更高更难一些。

3.题材安排全面,利于学生形体美。教师安排教材内容,是否合理,这对学生的体质是有作用的。无论是新授课或复习课,要使学生锻炼的全面一些。例如主教材是跳高,辅导教材可安排排球、单双杠之类的内容,这样安排对学生是适宜的,有利于身体的均衡发展,使他们的体型更加健美。因为形体美更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优势所在。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篇(9)

中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它的重要程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许多老师仅仅看到的是作文的可观分值,忽视它本来应该具有的审美意义。于是在一些个人观念的驱使下片面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和应对方法,把它本身的内涵抛到了一边。这是教育的损失。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观点,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为什么要进行作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

杨安仑在《美学纲要》一书里这样解释“审美教育”:“美育,是在对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健康的审美意识、高尚的审美情操、深层次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一条必由之路。而且,审美教育和其它方面的教育是彼此渗透、相辅相成的。”由此可看出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审美教育是意识的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若欠缺这种能力的话,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看法将混成一团,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将不符合美的标准。

二、为什么要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首先,中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思想和心理都不是很成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也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名师出高徒”这句话说明老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老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作文教学的方法与理念,都将影响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注重审美教育,把作文的文学性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以后的文学造诣。试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有哪一个不重视审美情趣的培养?他们在成为名家以前都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审美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之后才能胸有成竹地写出旷世佳作来。当然我们不希冀每个中学生以后都能成为作家,但是这作为一个基础,是应该打牢的。毕竟谁也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正如鲁迅从文之前一心在日本学医,为的是医治国人身体上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然而当他在一部电影中看到国人的麻木后毅然弃医从文,因为他认识到身体的疾病远不如思想的疾病那么严重。

这也是时势发展所趋,现在提倡的是全面教育、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所有的老师要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考试是第一位的,从本质上意识到如何做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才符合时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三、学生作文的问题

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就是因为他们怕写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他们便觉得写作文是件很可怕的事情,不把其看成是一种美的创作。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作文存在着以下这些问题:无话可说,内容空泛,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时感到很茫然,觉得无从下手,心里找不到与之相关的材料,这是因为他们的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太少,平时基本上是学校——食堂——寝室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根本没办法去了解外面所发生的事情和国际上的热点聚焦,整天都对着为数不多的基本教科书;感情虚假,辞藻平淡,很多时候学生抒发的感情和前面写的内容毫无联系,毫无文学性可言。这也和他们人生阅历和社会经历的缺乏有很大的关系,没经历过的事情怎么能很好地表达对其的看法?他们在作文写作中陷入了一种机械的重复,虽然作文的主题和要求不一样,但是他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重复着自己向来形成的固定模式和思维;情节平淡无奇,缺少波澜,这主要是针对记叙文而说的。由于读过的文学作品比较有限,自身经历的平凡,他们写的故事基本就是按时间顺序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写下来,这样肯定会缺少文学性和欣赏性。毕竟作文作为作品的一种形式,不同于我们平时写的日记和总结。

四、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去了解生活,最好的办法便是观察。观察以后才能产生感受,把客观事物和人的主观感情结合起来。作文教学时,老师应该重视指导学生对大自然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对象无疑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由于观察的途径、方法不同,就产生导致了科学的观察与文学的观察不同。科学的观察要求尽可能排除一切可能的主观色彩,有时为摆脱人的感觉器官的局限和影响,科学工作者常常又借助一些精密仪器排除错觉,以避免得到有背真实情况的实验结果。然而文学的观察除了要有那种标准的、带普遍性的眼睛外,还得有自己的眼睛,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把客观的意象和个人独特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使观察的结果带上个性的情感色彩。文学形象产生于客观与主观的碰撞,它是情感与理智的合拢。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观察往往处于一种感性状态和朦胧状态,搞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去观察。也搞不懂要观察什么,比如他们看到乡间的百花盛开、新房林立的景象,所感受到的是五彩缤纷的色彩和新房子的漂亮,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他们很难把把这些景象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民的重视结合起来。往往只知其果。不思其因。所以,老师要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鼓励他们去思考,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不仅是文学的精神,也是科学界所提倡的精神。

有效利用课本和相关读本,注重对精美文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当然,要想做到这点,应建立在上述第一点的基础上,即——观察。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进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现的是许多波澜的画面,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再如马致远(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在人面前的是一幅极为凄凉的画面:秋风萧瑟,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叫着,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瘦弱赢马,驮着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只廖廖数语,便将人在天涯的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去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赞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工过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这一段话,作者表面是对白杨树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抗日军民的礼赞,赞美广大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革命精神。只有理解到这一层,才能真正知道茅盾何以要花这么多的篇幅去写看起来极为普通的白杨树,知道这看似朴实的描写后面所蕴涵的精神。又如孙犁写的《荷花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干净得很。”“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银壁一样。粉色荷花箭样高高地挺出来……”以及其他的景象,诸如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展现出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对精美文章的分析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这是他们汲取文学营养的重要来源。

开展课外活动,把理论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拥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和人的情感。只有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亲切感人的作品。恩格斯说,文学起源于劳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谈到,文学起源于原始歌谣,古时劳动人民在劳动时为了减轻劳作疲劳用有节奏的歌谣来缓解疲劳。这大致也和恩格斯说的一个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和实践对于文学产生的重要性。比如长江沿线一带的地方,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长江,让他们自己真实地感受一下长江奔流直下犹如天上来的气势;沿海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学生多去海边看看,目睹大海的波涛汹涌从而产生一种博大的情怀:有高山的地方,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去攀登高峰,体验往上攀登的艰辛和达到顶峰后的快乐,以及随之而来的“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平原的地方,则可以要求学生多参加田间劳作,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珍惜劳动果实。当活动结束以后,让大家在一起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心得交流。那么在以后碰到诸如《登泰山记》、《勤劳》、《克服困难》之类的作文,学生便可以从自己真实的经历出发,写出自己的真感情。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90-01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素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这些审美素材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课程标准》要求的重要内容。通过运用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可以培养小学生爱美的生活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增强小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和是非观念。通过教材中美好的情感陶冶,从小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现就本人的一些粗浅的做法谈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调节和指导功能。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感知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起到调节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对小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共鸣。使学生在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自觉的、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美好情感,焕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既有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审美教育的因素。

语文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国文化的同时情感智商得以提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以便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施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无论是童话、寓言故事还是诗歌,都能从中挖掘出什么教育的因素。作为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在小学语文中有许多是描写景物的文章,这些课文有的是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河自然美,有的是描写古建筑的风景美。在教学中教师要做深入的挖掘结合篇章、段落、句子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审美教育。在小学四年级下册中《桂林山水》、《记金华双龙洞》、《七月的天山》就是这一类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进入名山大川,欣赏绚丽多彩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神工斧凿,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让学生的心灵感受自然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在一些记人的文章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人物的思想道德情操,让学生感受人物精神世界的心灵美。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伟人、崇敬伟人、向伟人学习。例如在小学教材中《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文章,通过这些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品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感受英雄们为祖国、为人民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体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课文中通过某些句子和人物描写感悟前辈们为了自己崇高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人民,不怕牺牲、视死如归敢于先出自己的生命的高尚情操。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对这些人物的深刻剖析,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心灵受到震撼,从而增强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情感,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美。例如诗歌《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给人的联想却是无限的。由于人们看各自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多少带有片面性;要对客观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个人的狭小范围,摆脱一己之见。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领悟,感悟课文中的哲理美。通过这些篇章的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之中处处蕴含人生哲理。

二、要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感知教材中美育因素

深入的剖析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通过教师的讲解写作时代和背景来让学生受到美育教育。例如在小学教材中《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但由于时代久远,小学生对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环境比较陌生,教师就要补充背景讲解让学生体验到那个时代革命斗争的险恶。从而感知在敌人面前沉着、镇静、处变不惊 坚贞不屈的品质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通过对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通过诵读让学生体验教材中美育情感。语文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多朗读。通过朗读,教材中所描绘的情景就能深刻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在讲授中组织学生先把课文读熟,让后让学生配乐朗诵。同学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朗诵。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与文字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学生的身心也沉浸在文字之中。朗读完之后学生深受感动。这样的过程也就使学生受到了深深的美育教育。

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受美育教育。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是十分的普遍。在语文课堂的运用更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在例如《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中在讲解时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许多特色民居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客家人的民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傣家的竹楼防潮、防水、防震,冬暖夏凉的特点。体验少数民族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的民族传统,从而感受各民族人民超凡的智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充分渗透美育教育。运用多种手段去拨动学生美育情感的琴弦。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既能获得知识又能感化思想提升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目的,培育学生都有一颗热爱美的心灵,都有一双辨别美、发现美的眼镜,使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教学中的美育篇(11)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为了使特殊群体实现更好的人生价值,我国政府和社会大力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们发现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表现在信息处理、语言交流、思维推理的过程中。美术教学非常有利于对人智力的开发与创造才能的培养,高素质、高能力、高文化人才的培养必然离不开美术教育。

一、特殊教育对于特殊群体的改变

许多特殊学生进入学校,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独立生活。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特殊学生从小被呵护,对独立校园生活感到不知所措。相比于正常学生,特殊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理想,加上生理的缺陷,学生的自卑感剧增,缺乏公正、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校园为特殊学生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所处环境的变化。校园生活环境相比家庭生活相对独立,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理能力。(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3)人际交往的变化。学生在学校的人际交往环境比较复杂,特别是特殊学生,很难用正确的心态处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

二、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优势

1.教学活动更加生动

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美术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对于聋哑学生来讲,由于其听力与表达能力受到生理缺陷的限制,视觉感知就成为聋哑学生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而美术教学正是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向学生输送知识,非常有利于聋哑儿童吸收知识。除此之外,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利用图画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能力,间接加强了其沟通能力。

2.教学活动更具团队性

相当一部分特殊学生性格比较孤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而美术教学活动正好能改变这一点。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提升特殊学生与正常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不仅如此,美术教学也是特殊学生展现自身魅力的平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特殊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自身能力,包括绘画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等,使特殊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找到存在价值。

3.美术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学实践中更应将学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教师等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更加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情绪和状况。例如,在实际的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学生座位,让学生采取围圈的形式,分散坐在教师周围,以此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中间与大家交流关于美术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特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并提出表扬,增强特殊学生关于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4.美术教学题材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美术教育与专业性比较强的文化课不同,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主题应锁定在学生的日常生活范围内,而不是艺术成分较高的名作或是令人费解的大师作品。切合实际的生活素材可以为特殊学生带来感同身受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加强特殊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感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事物,然后让学生尝试画出这些事物,并说出它们的使用功能。长此以往,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对于特殊学生自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源于生活的题材,可以引导特殊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积极接受生活中的正能量,这也是对特殊教育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美术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在教师引导学生绘画的过程中,会特别强调作品整体的观赏性。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整体优于部分存在,整体的发展决定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意义。特殊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从观察能力到绘画手法都要求整体性,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从宏观思考问题的习惯。作为教师来讲,在教学素描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明暗调子来塑造作品形象的方法,在色彩写生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色彩搭配来塑造作品整体形象的方法。对于没有经历过专业美术培训的特殊学生来讲,观察的形、色都是孤立的,对于作品的理解也是从局部开始的。然而在素面和色彩写生课中,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观察作品中的形形,以寻得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美术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手、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从更深的角度来说,美术的全方位教学也是在特殊学生的潜意识里输入整体重要性的过程。

2.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认知能力

人类的各项能力是一个整体,在发挥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在眼睛观察的过程中包含大脑对事物的思考,在鼻子闻味道的时候,配合着味觉的感知能力。人类大脑思维的过程是运用储存在记忆中的处理经验,对获得的信息、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过程。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会运用大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功能。例如,特殊学生通过透视知识来理解和学习结构素描,这就是大脑分析能力的应用,在学生的大脑中将各个结构的组合想象成完美的画面,就是大脑概括能力的运用。比较是特殊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使用色彩的基本依据,通过对不同色彩的比较找出最适合作品创作的色彩搭配方案。特殊学生获取的信息资源有限,所以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中获得更多的价值非常重要,美术教学通过对学生大脑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综合信心能力的培养,能直接提升特殊学生对事物、对生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有利于培养特殊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能力是特殊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结合的优质产物。散发性思维指的是主体从各种设想出发,尝试使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聚合性思维是根据已存在的处理经验与技巧解决问题的思维。特殊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写实色彩课、装饰色彩课、结构素描课等会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学生在色彩写实的过程中,要有非常良好的客观观察能力,并根据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写真。在色彩装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尝试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装饰作品。这种学习的过程,促使特殊学生的思维角度得到了扩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散发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会了各种观察方法和绘画思路之后,就会从中寻求适合自己绘画风格的绘画手法,这就是聚散性思维具体应用的具体表现。在各种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作品进行观察,激发学生各种思维潜力,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改变和扩充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特殊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利用这些思维来解决问题,想象力、创造力大大提高。

大部分特殊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求知欲望较强、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年龄,一线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美术教学的独特优势,将他们的思想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艺术,让他们全方位地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鼓励特殊学生把实践知识应用到作品创作中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有利于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心

在长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特殊学生的勇气和思维都会得到积极的锻炼。特殊学生会逐渐发现自己可以独立理解和解决一些复杂的美术问题,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原来这么出色。一部分特殊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特别理想,通过与其他学生生活条件进行对比之后更加自卑,通过长期的美术学习以及老师对创作作品的肯定,性格也会慢慢开朗起来。从课堂上的教育学到艺术的实践运用,只有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创造精神,才能证明艺术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艺术的伟大正在于此。对于学校和相关机构来说,可以开展各种美术活动,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可以从艺术中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毫无疑问,艺术是伟大的,而真正伟大的艺术面前人和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在特殊教育中应用美术教学的特有优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等,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受源于生活、社会、国家的关怀,将来以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浅谈特殊教育专业《特殊儿童心理治疗》课程设置[J].中国校外教育,2014(33):105-118.

[2]秦臻.艺术院校构建民间美术课程教学体系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5(9):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