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7 10:36:21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办学自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变得愈加重要和迫切。教学质量评估作为鉴定教学、指导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不仅检测高校的日常教学质量,而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适时调控,有效地指导高校的教学工作。

教育部从2003年起,建立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并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制度,让社会更全面了解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各级深刻认识到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重要性,意识到评建结合的必要性。但是,这项工作是外部评估,其评估的重点是高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评估体系,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专项评估,才能及时诊断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外部评估和高校内部评估二者不可或缺,只有内部、外部评估体系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合力。

一、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的意义

在外部教学评估的强有力推动下,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作为保证教学质量和迎接外部评估的最基础环节,日益受到重视。建立一个科学的校内评估体系对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工作水平,真正落实教育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基本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内部评估的实施是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是高校主动处理好自主办学和自律办学关系的体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内部评估对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社会满意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2.内部评估的过程强调过程性、全员性、全面性、发展性,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从多方面进行考察,注重质量建设的过程性环节,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过程,了解高校深层次的教学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发现和解决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总结、反馈、促进作用。

3.内部评估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监控师资队伍、教学基本条件、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落实整改工作,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增强适应外部评估的能力,为将来接受外部整体教学评估和专项评估夯实基础。

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运动过程。教学的内外部条件,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都与人才质量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从教学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过程出发,分析、确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2]从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教学质量形成的要素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目标要素,又有使学生掌握或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内容等客体要素;既有充当信息传递工具的媒体要素,又有保障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心理条件等环境要素。而这些要素最终必须统一集中到人这个主体要素上,没有教师和学生这一最直接、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其他要素都不能构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多不过是静态的物质存在。因此,笔者认为,与高校教学质量相关的基本要素有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等)、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资源。

专业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高水平的专业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支柱,是一所高校质量和特色的标志,加强专业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课程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建设水平制约着专业发展的水平。高等学校要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实施过程规范,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评估,为教学质量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观念、治学态度、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原有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效果的重要影响要素。在当前因扩招使生源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使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教学管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协调性要素,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系统的各种资源,并通过不断的反馈协调,形成教学合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资源指除人力资源外,教学场地、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现代信息设施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等新的保障方式的出现,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三、内部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根据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围绕“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思路,建立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和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六个模块的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构成校内教学评估的有机整体,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化评估。

1.研究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原则,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成果,加强教学基础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持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在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指标体系和具体操作程序时,不仅要参照国家、江苏省的评估标准和其他高校内部评估的经验,更要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该体系分为若干个子体系进行研究,做到既有分解,又有综合。每个体系都有标准、程序、操作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主要内容及工作程序。

专业评估主要依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标准、《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指标体系》,从专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估,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的现状。由学校统一安排和学院申报相结合,每年评估10-12个专业,四年一轮。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评估分两个阶段:自评和专家评审。每个专业自评时间为1个月左右,专家评估时间为5天左右,具体安排由学校根据情况统一制定。在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专业的后续建设。

课程评估则参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对全校所有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建设、课程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估。学校分批、分重点对各类课程进行评估,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顺序依次进行。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政类公共基础课,严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逐项评估,其它课程将按照专业评估顺序,每个被评专业各抽取4门课程进行评估,四年为一轮。课程建设评估以课程组为单位,首先由被评估的课程负责人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自评并提交自评报告,再由教务处组织校内专家根据申报材料进行核实与验收(亦可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对课程组成员的教学进行广泛听课。在评估结束后,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课程负责人,课程组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课程的后续建设,为今后评估提供依据,保持课程建设评估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实验教学评估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为参照依据,从实验室建设规划、教师队伍、设备与环境、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质量及特色项目等方面检查实验室建设成效和实验教学质量。计划用四年的时间对全校的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四年一轮,每年度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和各实验室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评估3―4个教学实验室。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进行。在学校评估期间,将组织专家深入到各教学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现场走访、测试等形式进行深入考察,提出考察意见。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实验教学负责人,教学实验室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实验教学的后续建设。

学生培养质量评估则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基础性素质进行全面调查,以专业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发展性素质进行重点评估,并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构成学生培养质量评估的循环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入学时的诊断性评价,学习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及学生毕业后的总结性评价。其中在校期间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素质的评价含素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可与试卷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成绩分析结合在一起;发展性素质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各项知识能力竞赛的参与、科研成果的展示及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

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分职能部门教学管理评估指标和院(系)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两个部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既考查学校各部门围绕教学开展的常规管理,又强调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教学管理评估主要集中在年终进行。教学管理的评估组由学校督导与各学院教学院长组成,分批对学校教务工作和学院本身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估组不仅要提供最后评估的总分,还必须出具具体的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依据教育部加强普通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精神,从总体目标、选题质量、指导教师队伍、管理过程、设计(论文)质量及毕业设计(论文)特色等方面考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管理水平。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主要根据专业评估的安排,首先,选择新办专业、学位点申报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估,综合考查学生的培养质量;其次,在每年度的下半年学校聘请校内外专业对所有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评估,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及管理环节的质量监控情况。

四、完善内部评估体系的几点思考

1.成立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

教学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有科学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和严格规范的评估程序,独立的评估机构和权威的评估队伍也是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和可信度的组织保证。学校根据专业现状,按照水利土木、资源环境、电气信息、管理经济、人文政法、机械动力、数学物理七大学科门类,拟组建七个相应类别的专家队伍。专家队伍由行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咨询服务机构的有关专家和本校有关领导、专家和校友组成。其职责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深入教学全过程,开展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确定评估等级,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为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评估办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加强评估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指导。[3]

2.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指标。

要尽量防止出现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院(系)搞形式主义,产生不正确的导向。评估指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在具体评估的过程中尽量考虑院(系)的实际,不片面追求材料的形式,注重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实质性成绩,注重评估工作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3.要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反馈信息。

在指标体系设立和考核过程中,绝不能仅以院(系)自评信息为主,而要充分整合学校教务处、图书馆、档案馆、人事处、信息中心、各院(系)及实验室等与本科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与信息,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信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本科专业评估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好、信息量大、更新简单、表达方式多样、可视化手段多等特点,将本科专业的评估工作分解到日常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中,真正实现专业评估的全过程管理,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目标。

4.要建立内部评估的长效机制。

从学校战略发展的全局着眼,使院(系)评估作为一项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大的质量工程。另外,还要长期坚持,不断推进迎评与整改,它们评估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前者,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因此,必须将评估制度化,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将它固定下来。最后还必须定期对院(系)进行必要的回访,重点督查院(系)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从而有效地促使院(系)对整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改变院(系)重评估轻整改的现实状况,以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4]

参考文献:

[1]童玉玲.高校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体系构建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2006,(1).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01-03

自从1999年我国大学实施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为了保障我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及时出台政策,对我国高等学校进行本科评估。学界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估模式,如何通过评估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如何进一步实现评估的简洁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1 我国高校进行本科评估的必要性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从恢复高考时算起,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在恢复高考的前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速比较缓慢,1978年为1.55%,1988年3.7%,1998年也不过才升至9.76%。从1999年开始,我国大学开始实施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得到快速提升,2002年为15%,2007年为23%,2010年为26.5%,到2012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的三个阶段的发展划分理论,即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内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教育,大于50%以上为普及教育,我国现今的高等教育属于大众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是我国经济腾飞的基石。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时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绝佳时机。经济扩张和科技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为社会培养需要的各类人才是目前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在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对社会工作的参与度,使高校成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这是成就高校发展的一个绝佳时机,同时,能否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也是高校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需人才,高校普遍实行扩招政策,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本科教育的急剧扩张,许多配套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扩充无法跟上教育扩招的步伐,致使我国本科教育质量出现严重问题,为了保证本科教学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保证本科院校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而优质的专业人才,教育部决定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分批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2 我国两次重要的本科评估

2.1 首次本科评估――水平评估

首次评估重点是考察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管理和基本教学质量;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学校教学改革建设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情况。评估结论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种。“通过”的学校五年后进入审核评估。

我国首轮评估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展开的,评估工作是从2003开始,2008上半年结束,首次评估全方位地对我国的592所本科院校进行了评估。虽然首轮水平评估由于缺乏自身应有的自由与自觉和独立性不强而饱受诟病,但首轮评估过程、方式和方法及评估本身都为后面我们将要进行的第二次审核评估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本,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首次评估是对我国的本科教学一个总体检阅,通过评估,我们大体摸清了我国本科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目前急切需要改进的问题。首先,它促进了各大高校对教学的投入和重视,加大了高校对教学质量的关注,稳固了教学在学校事务中的中心地位;其次,首次评估促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教学工作秩序的形成,使大多高校的教W管理和教学水平通过这次评估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教学管理规范化,教学过程系统化;最后,首次评估制定了比较严谨和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它成为高校规范管理的参照系和指导高校发展的指挥棒,也为第二轮本科评估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工作范本。

2.2 第二次本科评估――审核评估

第二轮本科审核评估重点是考察学校办学条件、审查本科教学质量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考查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运行状况及学校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成效。审核评估形成写实性报告,不分等级。

第二次本科评估强调高校在确定自身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保证质量达到标准,引导高校创建特色、多元化的特色发展。第二次本科评估首先设计了“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构建了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共同参与评估的新评估组织体系;其次,第二轮审核评估不同于第一次的水平评估的指导方针,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的思想,倡导了学校主体,国家把关,学生为主的新评估理念;最后,在第二次评估中采用了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法,评估中有行业和企业人员参与评估,建立了过程管理和专家工作规范的严格过程监管机制。作为一个已经评估过的院校工作人员,我认为此次评估从声势上不像第一次评估那样搞得“轰轰烈烈”,评估在“静悄悄”的进行,非学校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学校正在评估。经过第一次评估,人们对评估不再像第一次那样抱有太多的好奇心。在此次评估中,学校一切活动正常进行,评估对教学工作的影响微乎其微。其次,通过第一次评估,学校的管理已经规范化和程序化,学校教务对基础教学数据在平时的工作中收集整理到位,再加上高校经过首次评估,对评估过程都有一些粗略的了解,准备材料充分,几乎不需要做额外的工作。最后,在第二次评估中,大多高校为了迎评都引用了一些评估平台,教学数据都在平台上可以检索到,这也是该次评估悄无声息的一个原因。

3 评估结束后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关注教学过程数据收集, 建立学管理平台

平台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原来简单处理数据的方法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网络技术的兴起,加速了信息处理平台化发展的进程,在本科评估中建立一个所有高校通用的数据管理平台,是未来本科评估顺利进行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我们所经历的两次本科评估中,评估数据收集是被评估高校面临的一个最为头疼的问题。

在首次评估中,各大高校为了收集评估所需的教学数据可谓是用尽手段,有些学校为了获得评优结果,甚至冒险假造教学数据。每个迎评高校都在尽力收集评估所需的教学数据,因为评估数据直接影响评估结果,而评估结果对学校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它会影响学校未来招生名额,影响学校以后的每一届招生,影响上级对学校未来的资金投入,以上每项都关系到学校生死存亡,所以教学数据收集中每个高校都高度重视。但现实情况是,评估中所需的与教学相关的数据大多分散保存在各个部门或院系,并且这些数据多数处于原始状态。这是因为本科评估前学校对教学数据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和条目要求,每个部门和学院所拥有的教学数据内容和条目都不一样,尤其对新合并高校,合并前各校各自为政,不可能有符合统一格式和相同条目的数据,收集评估所需数据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即使非合并高校,也是因为教学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不同工作人员的偏好不同,教学数据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下来或存储,要收集到评估所需要的一定年限和时间段、条目统一,内容一致的所有教学数据,就需要各个学院组织人力对原始的教学数据进行整理,评估是在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中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要组织人力来完成这项复杂的工作的,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也仅仅就这一项工作,就会使迎评学校焦头烂额,这也是有些高校冒险编造虚假教学数据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目前,高校大多工作已实现无纸化办公,但教学过程数据大多使用Excel表格和Word文字处理等简单数据处理方式,采用这种简单自动化数据处理方式,针对少量数据还能应付,如果教学数据常年积累,就会有很大弊病,首先,如果用户需要某一方面的信息,检索起来非常缓慢,Excel对数据的处理只适合小型数据库,实现大型数据存储几乎慢到无法忍受;其次,使用单机保存的数据容易出错或丢失,难于对数据进行后期维护也是它的一个弊病。因此,在首次评估结束后,建立一套教学管理平台系统就被提上日程,但我们调研发现,目前针对教学管理的平台比较少,已经在使用大多数是本科教学评估系统,且单机版居多,这就造成系统运行硬件要求高,而且操作复杂,限制了数据库的发展。而基于微软的B/S(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框架的本科教学评估系统又面临一个网络解析速度慢,灵活性差的现状。

如果能够利用现有网络技术,以国家教育部对本科办学质量评估各项指标为核心,开发一个高校通用的教学数据平台系统,这将最有效的实现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简洁化。这个平台能提供开放性和可移植功能,同时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比较高,可以实现评估人员在远程调用自己将要评估的学校本科教学数据,不需要进驻到该高校或进驻时间很短就能对这个学校进行系统和全方位的评估,这不但可以减少评估人员的长途奔波,又可以不影响评估高校的正常工作开展,也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教学管理数据共享。通用的教学管理平台系统中教学数据具有统一标准和条目,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成为迎评工作的亮点。在平时工作中高校对海量教学过程数据可以统一采集、整理、归类,然后定期备份存放在专门的数据存放地,为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可以同时备份在不同的地方。这些数据是我们研究高校发展历程,总结教育发展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决策的重要依据。

3.2 分析中外评估模式利弊,确定我国评估方式

不同的评估模式包含不同的价值追求和政策伦理,每一种模式都包含着主体的教育理念和评估理想,同时也蕴含着它的价值取向,确立我国的高等采取那种评估模式,有助于我们把握评估价值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认识评估教育价值的本质及其含义,深刻理解评估本身存在的意义,理解评估存在的政策伦理追求。

西方主要的教育评估模式有以下四种:

第一,泰勒模式――科学取向模式。即就是运用各种可以将事实量化的手段,收集对象的稻莼信息,以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

第二,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式――决策取向模式。即就是对评价方案实施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第三,斯里克文的目标游离模式――人文取向的模式。即就是提倡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第四,斯塔克的应答式评估模式――参与取向模式。这一模式以心理构建思想为基础,强调评价过程是所有与评价方案有厉害关系的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的过程。

我国现在采用的高等教育评估方式,刘理认为属于“政治取向模式”,这是因为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办学、管理和投资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宏观管理体制决定了高校评估中政府行为的集权模式。但政府主导的评估模式缺点是评估信息不全,专业性不强,导致评估失真;评估主体单一,评估效率低;独家控制评估权,缺乏监督,影响评估的公证性。

根据约翰・布伦等人研究证明,评估给高校的影响有两面性,评估在促进学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和高校文化改变的同时也导致权力越来越集中和学校内部官僚化趋势的增长。评估导致国家行政力量和社会力量过多介入学校正常运行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挤压高校学术权力的存在空间,打破了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律,不利于教育健康发展,这与评估引导高校摆脱外部压力的基本价值观相左。评估是确保高校遵循基本教育规范,保证高校按照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则办学,但在评估中为了使评估结果具有说服力,评估邀请不同行业人员介入,这就会使学校为了达到评估的目的,而做一些部符合教育自身规律的事情,使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不能保持自然秩序,高校整体运行不能保持稳定状态,阻断高校办学行为的连续性,这样,高校就不能根据学校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调整,形成自身的办学传统和特色,而获得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与评估的目的相违背。现有的几种评估方式中只有外部评估(中介性评估)可以使高校的独立性得到最大实现。

中介机构评估在评估中兼顾社会多种需求,接受各方面监督,对教育活动即办学效益做出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具体好处体现在:首先,中介评估可以保障学校学术活动的相对自由。通过各行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既保证了评估的可信性,又确保了高校自由的进行学术活动,如果评估由政府主导,就有侵害学术自由之嫌。其次,政府进行评估时,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都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定,这种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评估,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而评估中介是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性组织,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公证性等特点,能更好的保证评估结果的公证性、合法性和权威性。但中介评估容易引发大学的“文件制造”运动和“自我欺瞒”的造假行为。这也是我们在评估后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4 结语

评估作为一种能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在评估中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评估是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实现教育“在适应中超越,在服务中引领”的作用,在评估中评估者应尽量做到“立身世俗”又“不唯世俗”。评估是为了在世俗化的活动中尽量追求超越性的“天职”,注重评估的当下存在价值,在评估中不断完善这种教育体制,发挥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正向功能,减少它对教育的不利影响,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早日腾飞。而不能迷失在各种对教育和教学评估“指责”和“称颂”的喧嚣之中。

参考文献

[1] 刘理,董垌希.高校评估政策理论分析-以我国首轮本科教学评估为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42-47.

[2] 梁绿琦,袁光亮,张瑞芬.教学评估D一种教学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34-138.

[3] 李志宏.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对高职教育评估制度建设的启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5-6.

[4] 张蕾,明仪皓.本科评估背景下地方高校陈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5):25-28.

[5] 王卫平.刍议本科教学评估方式需要避开的误区[J].职业教育,2016(5):163-164.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3)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15

一、研究背景

自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二年,各学科课程标准制定日渐成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本次改革的13个科目中变化最大的课程科目之一,课程名称、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青少年从事体力活动的时间与次数大幅减少。当代青少年心肺功能不足、意志力薄弱、运动素质低下等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督导评估对象体育正越来越受到家长及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国务院、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人士对督导评估对象体育日益重视的大环境下,适逢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巨变,督导评估对象主管教育部门应如何优化督导评估对象体育与健康课程督导模式,更好发挥教育督导功能是值得探讨的。

二、课程督导功能剖释

课程督导是教育督导部门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体系,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对督导评估对象的一个或多个课程教学及管理进行监测、评估、指导的教学管理活动。找出督导评估对象在课程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优点与缺点,指导督导评估对象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与管理中进一步强化优点、改进不足,提高课程教学与管理质量是课程督导的根本任务。确切一点来说,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课程督导的工作核心。

影响督导评估对象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管理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配套设施设备因素。所以,课程督导至少应包括“督管”、“督教”、“督学”、“督配”四方面内容。

(一)督管

督管,是指督导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体系对督导评估对象的课程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所得情况对督导评估对象的课程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与指导。

课程管理服务于学科课程教学,良好的学科课程管理有助于学科课程教学质量提高,不当的学科课程管理亦可对学科课程教学质量造成影响,使学科课程教学质量无法达到应有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课程管理可以理解为督导评估对象的管理层在学科课程教学方面的自我督导。这样的“督导”是最基本、最直接、最易到位的督导。

在小学阶段,督导评估对象对于体育与健康、美术、音乐等与学校毕业升学率无关的术科科目的课程教学是否支持与重视,对学科课程教学质量存在一定影响。督导评估对象在各班的课时编排中各个科目课程的课时数是否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编排,保证各科目课程每期都能按国家规定的课时数上足课时;绩效工资计算方案的制定是否有利于激励不同学科任课教师努力提高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教学质量;对学科任课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情况有否进行质量监管等都能体现出督导评估对象对该课程的管理力度与态度。

通过对督导评估对象学科课程教学管理工作的督查,可以了解督导评估对象在学科课程教学管理工作上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就此形成评估意见,引导督导评估对象在做得好的地方继续加强,在没做或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予以完善。

(二)督教

督教,是指督导评估方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体系与手段对督导评估对象的学科课程任教教师教学工作中的“教”进行质量监测评估。教师是学科教学的实施者,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关系重大。因此,督教是课程督导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课程督导工作最终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

教师学科课程教学工作主要可分为课前准备、教学实施和课外拓展三部分。因此,课程督教的监测范围应包括:学科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与教师课外拓展施教管理情况。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课程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则可以通过现场听课、学生访谈与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课外拓展施教管理情况可通过对督导评估对象的体育活动组织开展情况、运动队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解。

(三)督学

教学过程包含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构成因素。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合作,行动一致,课程的课堂教学才能教学相长,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督导部门对督导评估对象课程督导时只注意督导评估对象的管理与教师方面因素,忽视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学”的督导,督导工作显然是不细致,不全面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课堂纪律等学习因素当然与教师和督导评估对象对他们的引导与管理有关,但是,教师与督导评估对象受其自身教育管理水平与能力的限制,对学生在学习方面某些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等可能指导得不够科学、不够到位,需要督导部门专家给学生提供更科学、更高明的指导。

督学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之外,还应关注教师的学。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处于课程改革浪潮之中,各学科新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技术不断更新,教学质量不断朝着高精化发展,站在课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果不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必将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时代所抛弃。

(四)督配

督配,是指教育督导部门对督导评估对象各项课程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备、使用、维护、管理的督导。

充足的课程教育设施设备配置是开好开足课时的前提与保障。根据各督导评估对象办学情况配足相应课程所需要教育设施设备,既有督导评估对象的责任也有教育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责任。督导部门在督导过程中发现督导评估对象在教育设施设备使用、维护或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应给予指导;对于配备不全的,则应分清责任所在,督导评估对象的课程教学有需要,且有财力承担的,应督促配备;督导评估对象有需要,但无财力承担的,应积极帮助督导评估对象向上级反映,争取建设经费投入。

三、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殊性

(一)课程易受挤占

虽然目前国家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关注程度日益增加,但是,在升学成绩说明一切的信条作用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某些督导评估对象中还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处境。在某些督导评估对象中,部分高年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时长期被语、数、英课程挤占。

(二)改革前后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大

在本次课程改革浪潮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是最大的。课标的基本理念与原来大纲的基本理念差别很大。课程基本理念的改变必然需要课程价值取向与评价标准的改变以适应对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估。

(三)教学内容开放性大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地形地貌、气候、文化等地区因素差异甚大,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室外活动课为主的教学学科,其实施受上述地区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其它学科不同,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甚至连学生用的课本教材也没有。国家教育部印发的小学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针对不同水平段给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如何达成这些目标,选用什么内容、什么手段、怎样的教学顺序全由教师自主掌控。

(四)价值取向内涵丰富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目前主要采用“四维”评价法,即从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四个维度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在某一课时、某一单元之中,因为选用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评价内容的权重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分配。

四、构建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督导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课程督导过程中,督导评估体系的制定、督导评估涉及的范围及采用的评估方式方法要全面多样。督导评估主体只有对督导评估对象在课程的管、教、学、配四大方面都有较全面、清晰的认知基础,充分了解督导评估对象在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才能进一步就督导评估对象今后如何更好开展工作提出全面准确、科学有效的督导建议。

(二)发展性原则

督导不是为了批评打击,而是为了促进发展。良好的课程督导评估模式应该是一种督导评估主体与督导评估对象能心情愉悦地坐在一起共同就督导评估对象课程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困惑进行共同探讨、分析、研究解决策略的教学督导。因此,课程督导应该是一种以促进发展为出发点,督导评估主体与督导评估对象共同就如何更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进行的互动研究探讨,互相尊重,督教相长的督导评估。

(三)灵活性原则

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开放性大,课程教学价值取向复杂等特点,不同的督导评估对象有不同实际情况,课程的督导评估常常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常规的督导评估体系和方式难以有效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督导就要有所变通,灵活处理。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督导评估体系与模式设置不应该是全封闭式的,应该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灵活结合的形式,应该是一种研究性、灵活性、形成性的综合督导评估。

(四)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在制定课程督导模式的过程中,对于督导评估体系、评估方案等的制定必须顾及督导主体与督导对象双方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合理设计,使督导评估过程易于操作,不对督导评估对象的正常工作开展造成过多不便。

五、结语

基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殊性,相关教育督导部门在制定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督导评估标准体系与操作模式时如果只用一套评价标准细致精确评估体系、步骤方法固定不变的评估模式对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督导评估,势必有闭门造车之嫌。为此,对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督导评估标准体系与模式的制定只能由相关教育督导部门依据课程督导的内涵取值范围与原则在一定的评估框架范围内根据督导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适当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 余柯,李晓红等.优化督导模式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J].教学与管理,2008(7):21-22.

[2] 黄崴.现代教育督导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2-0054-03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指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新设立的本科院校,截止2013年底,共有647所(含独立学院),占全部本科院校的55.3%。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特征之一[1]。教育部在同意新建本科院校设置的批复中,均明确指出“在适当的时候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评估”。随着201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2011]2号)的,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新一轮评估正式拉开序幕。本次评估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评完已有三届本科毕业生的所有新建本科院校,目前,这项工作已接近尾声。

从评估的实际情况看,本次评估较上一轮评估相比,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估的思想,基本实现了“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的评估初衷,对新建本科院校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加大教学投入、树立特色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012年11月,笔者所在的徐州工程学院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高质量通过。通过评建工作实践,可以看出合格评估不仅是一项促进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质量工程,更是一项鼓舞人心、增强凝聚力的人心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一、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成效

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过程中,参评高校紧紧抓住“二十字”指导方针,重点加强办学条件、学校管理、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评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带动了办学水平的明显提升。

一是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保障。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功能不断拓展,目标逐步增多,利益相互交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这在本科办学历史不长、积淀不深的新建本科院校显得尤为突出。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短,如果一开始就迷失方向,将会对学校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紧紧围绕本科办学,是对学校全面工作的一次大检验。通过评估,参评高校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强化。在思想认识上,各个高校根据评估要求,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把“一切服务于教学、一切服从于教学”的思想进一步转化为全校上下的自觉行动;全校围绕本科教学强化建设,“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舆论支持教学”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是学校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办学定位上,要结合学校所处区域特征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人才培养定位上,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服务定位上,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还存在着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思路不清晰的问题,忽视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盲目求层次求规模,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严重脱节。笔者所在的徐州工程学院通过此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改变了过去办学定位模糊的问题,一些开放的、先进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学校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校地合作”的发展战略,明确了“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出了“立足徐州、面向苏北、服务江苏”的服务面向定位,并根据学校所处的区域特征和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强化了“错位发展”的理念,强调“特色发展”之路,从而使学校办学思路越来越清晰,事业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

三是加快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迎评促建的过程也是参评高校加快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参评高校按照“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的评估要求,本科教学的基本环节和要素重点加强建设。评建的过程,使学校对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学管理运行更加科学、规范;师资队伍结构逐步合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取得成效,产学研合作与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仪器设备总值明显提升,教学投入大大增强;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实习基地、校园道路等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此外,迎评促建过程也是一个宣传学校工作,进一步树立学校公众形象的过程[2]。各学校都抓住评估的机遇,向教育部专家组和社会各界展示了学校的办学成果,这些成果从宏观到微观,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到文化传承,都得到集中体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些都是学校重要的财富,将会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是增强了师生员工的信心。合格评估是新建本科院校建校以来第一次接受本科办学的“部级认证”,意义重大。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师生员工来说,这是一次不平凡的考验。由于这类高校一般都是由高职院校升格而来,存在着办学基础薄弱、师资结构问题突出、资金投入不足、服务地方和行业企业的能力有限、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较弱等普遍问题,在学校办学现状与评估要求的差距面前,多数学校普遍都有“小马过河”的心理,既有自信,也存在着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评估的顺利通过让师生员工认识到评估既不是非常简单,也不是非常可怕。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只要坚定必胜的信念,全校上下“在岗在行在状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群策群力、求真务实,就能够克服困难,发挥创造力,取得满意的成绩。迎评促建的成功极大地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教职工的自信心,这种自信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今后战胜困难的强大思想保证。

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新特点

本科合格评估紧紧围绕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需求,是一次务实、科学和高效的评估,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参评学校进行的一项全方位的“免费体检”[3]。参与评建过程,更加深了我们对本科合格评估的认识。

一是评估方案体现针对性。新建本科院校不同于老牌的本科院校,除了硬件上的瓶颈以外,还存在办学定位使命不够清晰、办学模式缺乏创新思维、内部创新改革积极性不高等软件瓶颈,发展困难重重。国家充分考虑到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存在不足,按照分类指导的方针,在2011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行院校分类评估,针对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院校评估的新建本科学校进行合格评估,而参加过院校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学校则进行审核评估。合格评估的重点也不同于审核评估,主要考察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学管理和基本教学质量,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学校教学改革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情况。合格评估聚焦学校基本建设,从每个学校的实际出发,不统一标准,不一概而论,更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二是评估理念体现实效性。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遵循“二十字”指导方针,注重为学校所带来的实际效果。评估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带动学校的各项事业与发展,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创新,更新学校的管理观念,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加强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四个促进”更是体现出评估理念的实效性特点,强调通过评估给学校工作带来切实的促进作用。同时,合格评估的结果也改变了过去水平评估“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种结论,只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避免了一些高校为了争“优秀”,急功近利、突击建设的情况,缓解了高校的评估压力,这体现出合格评估由以往重结论向重过程的转变,更注重在日常循序渐进的学校建设中求进步、求发展。合格评估还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主办方的经费投入提出了要求,这对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经费紧张的高校来说,有效解决或缓解了办学资金困难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

三是评估过程体现服务性。合格评估采用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校每年要上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由数据库生成《数据分析报告》。这一全新的评估手段体现了评估过程的科学性。数据库既有利于管理部门的宏观监控,也使专家可以尽快了解学校教学基本状态,从而方便开展工作;同时也服务了参评学校,学校可以通过教学质量年度分析报告及时认识到所取得成绩与存在问题,开展自我评估,尽快针对问题进行整改,做到了常态常抓。此外,与上一轮水平评估相比,合格评估倡导“以学校为主体、为学校服务”的新理念。评估专家并不是高高在上地去监督评价学校,而是为学校服务,从学校的宏观管理到微观的听课谈话,为学校进行细致深入的“体检”,参评高校也真正感受到评估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改进本科教学工作的建议

合格评估使参评高校收获巨大。为巩固和放大评估效应,参评高校必须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发扬评估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考察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扎扎实实地持续推进整改,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常态常抓,保持评估状态不动摇。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管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结果,保持评估常态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学评估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最大限度地释放全校的能量,加强或改善学校的内部管理。但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绝不是单纯靠一次评估就能得到提高的[4],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做到立足常规,推进常态,着眼长远,实现长效。搞好教学工作就譬如“上坡运动”,需要克服很多阻力,必须要有持续的外在支持和内在动力,只要稍微一松劲就会“滑坡”,而我们追求的不是一时的“最好”,而是永恒的“更好”。评估结束之后,针对参评高校的有些院系和部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松懈现象,个别教师员工“可以稍微歇一歇”的不当思想,参评高校需要坚持、毅力、信念、付出,务必保持评估状态,把评估要求作为指导学校的办学理论,坚定不移地执行。

第二,持之以恒,扎实推进评估整改工作。“后评估阶段”是学校着力实施“大学自治,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最佳时期[5]。参评高校在这一阶段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继续认真学习和研究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教育部专家组对每所参评高校,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参评高校应当认真对待这些意见和建议,想方设法予以解决;要充分利用好专家的建议,把它当成“令箭”,在主管部门(政府)政策倾斜、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二是落实整改任务,实现评估价值。整改是评估取得实效的关键,整改工作是巩固评估实效的“代名词”,只有加强整改,才能充分发挥评估的效益,才能对学校本科办学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虽然教育部通常规定评估“整改期”为一年,但“功夫在平时,建设无期限”,参评高校务必将整改工作作为学校本科办学的一个永恒话题,坚持在评估过后,长远谋划学校的发展;要把整改贯穿于本科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继续严格对照指标体系,科学审视学校的教学工作状态;要将一些好的做法巩固下来,转化为内在的东西,成为工作的习惯,长期坚持。三是提倡“整改精神”,有序推进学校办学。参评高校要发扬“戒骄戒躁、居安思危、从长计议、开拓创新”的整改精神,以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作为核心价值观,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与正确的成才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切实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以“整改精神”有序推进学校的发展改革。

第三,抓住机遇,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合格评估以后,意味着参评新建本科院校正式成为一个“合格”本科院校。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学校今后发展的重要机遇,为下一阶段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普遍特点,笔者认为,评估通过之后,参评高校一般都会面临一些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学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如何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投入,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破解规模扩大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不同步的问题;学校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如何强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破解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师资队伍数量得到基本满足后,如何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破解领军人才匮乏、学科专业骨干力量不强的问题;本科教育的基础得到不断夯实后,如何培育优势学科向研究生教育冲刺,破解办学层次低位的问题;如何根据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化学校本科职业教育改革,加快转型不发的问题。当然,以上这些问题,只是普遍、共性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情况各不相同,必定还会有一些个性化的问题。总之,如何充分利用这次体检,使新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地方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洋,陈小虎.新建本科院校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

势[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2]云南农业大学.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及“迎评”

工作的收获与体会[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2,(4).

[3]陈东冬,李志宏.新建本科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

的新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4).

[4]吴梅兴.在扎实整改中推进教学质量提升[J].中国高等

教育,2007,(13-14).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5)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农业科研工作在全国科研事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量日益提升,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扶持和开发力度,以至于每年产出的农业科研成果量巨大。因此,对农业科技工作做好科学有效地管理就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命题。农业科技评估是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科学、公正、有效的科技评估结论不仅能加强农业科技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还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调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因此,对我国农业科技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正确认识,以便于加强农业方面的科技管理,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 农业科技评估概念

农业科技评估是指评估机构和人员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农业科学技术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专业化咨询与评判活动,从而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活动。因此,农业科技评估不仅是农业科技咨询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农业科研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国家科技部1997年正式批准设立了“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同时在12个省市和部门开展了科技成果评估试点工作。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评估活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地的农业科技评估工作都积极开展起来,对提高科技管理和决策水平以及对当地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及目的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估的定位。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之一的农业科学,有其自身的研究体系。因此,农业科技评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但与农业学科本身有关,也与现行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有关,与大的社会环境有关。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2.1 评估机构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世界各国的管理模式和属性不同,评估机构大致分为政府和非政府两种属性,部级、地方级以及科研院所级3个层次。美、英、法等国家的科技评估机构设置都相当健全,2种属性和3个层次的机构同时并存。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评估机构基本上是由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组建和管理。服务对象非常单一,主要是政府,经费的来源也主要源于政府拨款,因此,在开展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过程中就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行为的干扰,从而影响其客观、公正和科学性的原则。目前,我国的评估机构很多、规模较小、业务能力较弱,并且没有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竞争意识,大多数是在科技项目管理部门的委托下对某些项目进行评估的,这对全面开展评估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模式下想要完全坚持“第三方立场”和发挥评估机构的主动职能都产生了一定的约束性。

2.2 评估制度和方法的不规范性

农业科技评估机构想要真正发挥作用,其评估制度和方法的规范化是十分重要的。在美、英、法、日等一些发达的国家,都有一套十分健全的科技评估制度及方法。而我国的评估制度、体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农业科技评估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由的数量、刊物等级、论文被引次数及专著数量这些指标作为依据。但是,量化评估的绝对化和简单化,却导致科研中倾向于重视刊物级别、轻视论文档次。由于应用研究领域的价值主要应体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主要集中在技术操作方式及方法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研究,因此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评估并不适合。在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由于受到主观化影响,选择的评估指标的不同,各指标赋值标准的确定标准不同,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如果对评估指标体系的过分倚重,评估标准的过度量化,对进行科研活动的创造性就会产生障碍,有碍于农业科技发展与公平竞争。

2.3 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科研活动是人们未知世界的研究和探索,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科技评估过程和结果中更是承载了这种风险值,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说数据采集不充分,导致预测新技术效应的难度非常大,加上绝大多数科技评估活动都是在科技管理部门内进行,缺乏市场需求性,这就进一步加强了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农业科技评估涉及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所以,农业科技评估的对象也非常广泛,选择的评估指标也要包括环境、价值等多种指标特征。根据评估者的能力和所能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的不同,评估方法的选择也存在多样化,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会受到评估人员的评估能力及素质的影响。目前农业科技评估领域还缺乏专门独立的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人员队伍以及有效的评估监控机制,有碍于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由于评估的结果存在着的不确定因素,致使科技评估对政府和各科技管理部门制定科技政策和决策的实际效用性存在误差。从而带来人们对农业科技评估能否为科技决策提供正确依据、能否在决策中起到实质性作用产生疑问。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快速发展。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6)

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并根据2011年10月,教育部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精神,从2003到2008年,山东省有32所本科高校分批分期接受了本科教学评估。本文以山东省高校为个案,探讨了首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探析了新形势下本科教学评估应负担的历史任务和责任。

1、山东高校首轮本科教学评估的部署

从2003年至2008年6月,山东省有32所本科高校分批分期接受了专家组的教学评估,其中,2003年1所;2004年4所;2005年8所;2006年12所;2007年6所;2008年1所。 截至2008年,山东省共有普通本科院校45所,被评高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71.1%。2003年至2008年各类被评本科高校计划安排,如表1—1所示。

在32所被评本科高校中,取得优秀成绩的高校有18所,占被评高校总数的54%;取得良好成绩的高校有12所,占被评高校总数的39%;获得合格成绩的高校有2所,占被评高校总数的7%,如图1—2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山东省本科高校在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和良好成绩的占被评高校总数的93%,涌现出一批像青岛大学、山东财政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管理规范、社会效益明显的优秀高等学校。但是,也有少量的本科高校仅仅达到了评估的合格标准,应该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高校的高度重视。

2、山东高校首轮本科教学评估取得的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对32所被评高校的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座谈随访,基本摸清了山东省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以及需要改进的工作。通过调研,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成效如下:

2.1 办学定位准确,教学中心地位突出

山东省普通高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具有鲜明教育特色的大学为目标,在评估工作中,通过深入开展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讨论,更好地确立了符合各高校实际的办学定位、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进一步突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2 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从山东省普通高校接受评估的实践来看,评估工作在促进山东高校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高校管理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本科教学评估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是一项建设工程、教学改革促进工程、质量提高工程,也是一项团结凝聚学校人心、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工程。省内高校都牢固树立了“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思想观念;更加明确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经费保障教学、全员支持教学的良好氛围。

2.3 教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通过评估,山东省各高校较好地完善了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到位;建立健全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促进了高校教学文档的归档管理,绝大多数高校在整改期间的教学文件归档率达到了90%以上。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加大了文档现代化管理的投入,基本实现了教学管理的多媒体化与数字化,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果,广大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2.4 师资队伍建设显著加强

山东省各高校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一些评估中出现相关问题的高校,重点加强了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在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与培养方面,多数高校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实施了各类人才工程,强化高端人才的引进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机制,落实激励政策,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2.5 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

教学经费的投入对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朝着占国民收入的4%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了减轻大多数高校负债的压力,国家和各省市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以补助返还的形式鼓励高校偿还贷款,这些都为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创造了比较优越的条件。

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山东省政府也逐年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如2011年,山东省公办本科高校生均拨款达到9500元。2012年,将实现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1.2万元的目标。另外,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基地等专项建设经费也逐年递增。

2.6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通过以评促建,被评高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修编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积极加强专业及课程建设。以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契机,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课程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教学立项研究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优质课程建设带动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着力建设了一批精品课程。

2.7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提高质量是教学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自评自建促进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监控机制愈加完善,特别是校内教学评估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整改,以保证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稳定提高。山东省各高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方针,参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方案,为保证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加强长效监控机制的建设,逐步完善了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机制的建设。

3、山东高校首轮本科教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首轮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为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3.1 首轮本科教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3.1.1 评估指标体系单一,缺乏明确的分类指导

现行评估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与高等教育个性化、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分类指导性不够。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评建效果差别较大,部分参评学校压力过大、心态失衡,在评建过程中功利性过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互攀比、形式主义、违规攻关和材料弄虚作假等问题。

例如,在《评估方案指标体系》的师资队伍一栏中,对师资队伍的结构有这样一项基本要求: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比例的C级标准为30-40%,A级标准是要大于或等于50%。而且,在其内涵说明中还明确指出所有的在读研究生和研究生班毕业的均不在统计之列。这个标准对于重点大学来说不成问题,对于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院校来说也是能达到的。但是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说,也许能够达到合格标准,但要达到优秀标准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3.1.2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融合度不够

教学评估指标的设置有定量和定性两种:定量评估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估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它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的鲜明特征;定性评估则是评估者通过观察和分析评估对象的表现和状态,直接对评估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定性评估更多地依靠评估者的知识、经验和判断。一般认为,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约占30%—40%,定量指标约占60%—70%比较合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涉及的7个一级指标,1个特色项目,19个二级指标,其中11个为重要指标,8个为一般指标,在这些指标下又设有44 个观测点。在11 个重要二级指标中,仅有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课程等4个为定量评估,其余,包括办学思路、专业、质量控制等在内的7个均为定性评估;在44 个观测点中,仅有19 个观测点为定量评估,其余25 个均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明显失衡。虽然在教育领域中,定性评估比定量评估更符合发展性评价的理念,但过多使用定位准确或基本准确、效果好或效果较好、社会评价好或社会评价较好一类程度词作为判断依据,会增加评估的主观随意性,不利于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3.1.3 评估主体单一,政府主导过强

首轮评估是靠政府自上而下地强势推进,这种推进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国家作为评估主体,较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价值观,引导评估客体按照国家的要求办学,对高校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权威性也较高。但这种评估自始至终由教育部统一组织,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行政性评估。在实际评估工作中较多地表现为政府行为,因而在客观上阻止了其他评估力量的出现。首先,较强的政府行为导致社会团体、学术机构和用人单位难以与高校直接打交道,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和要求。其次,政府居高临下的评估还可能抑制和削弱高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导致学校办学个性的缺失,尤其可能弱化各高校对评估工作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4 评估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单一

当前,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一般仅以学校自评材料为主要信息来源,专家组只在此基础上作些验证工作,至于高校的社会声誉、校友成就、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贡献等信息几乎没有畅通的渠道来源,甚至对统计、档案、人事等部门的数据、资料都极少利用。导致了评估的信息来源单一,不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3.1.5 评估专家构成单一,缺少社会评价

本科教学评估的结论主要通过专家考察得出,因此,评估对专家有很高的要求。目前评估专家结构比较单一,基本都是来自高校的专家,缺乏来自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包括企业的专家,而国外很多高校评估如德国高校评估既有企业代表又有官方代表,因而能得出较为客观公正的结论。此外,对专家做出的评价结论,也没有合理与否的评判机制和奖惩机制,很多评估专家面对学校所做的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评分时有很大的压力,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结论。

3.1.6 评估工作的效能有待加强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以四级分制来表示,这种以人为的等级划分为主的评估结果,评估的鉴定大于其诊断,并可能在实际过程中导致评估主客体对评估理解的差异性。对于评估主体的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评估的过程是从评估目的出发,选聘评估专家依照评估标准对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形成评估结论,即由评估目的到评估行为再到评估结论的一个过程。而高校在评估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很多被评的高校在自评过程中往往是先预设一个结论等级,然后根据等级来整理相应的材料。这些都反映部分高校的迎评工作纯粹为评估结论服务,违背了评估目的,使评估的鉴定功能远远大于其改进功能。而评估后的整改工作和成果巩固以及经验推广工作相对薄弱,评估结论单一,应用性不强。这样导致我国的评估是面向过去的、以判断优劣为目的是总结性评估,而不是面向未来的、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估。

3.2 首轮本科教学评估的影响因素

在首轮本科教学评估过程中,评估的速度、模式及对评估的期望值均影响了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3.2.1 选择的评估模式不尽合理

首轮评估采用的是分等模式,这种模式与评估的实际目的并不完全适应,这就降低了方法论与目的性之间的契合度,造成了评估设计上的一个固有缺陷。每一种评估模式都有其固有特性, 如表3—1所示,评估模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在它与评估目的的契合度,契合度越高所选择的评估模式就越好。

表3—1 不同评估模式的固有特性

评估模式 目的性 目标性 取向性 驱动性

认证模式 差不差 差者 向下看 达标

分等模式 好不好 优者 向上看 争优

审核模式 是不是 自身 看自己 自律

首轮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规模扩张与办学投入之间的矛盾凸显,为了保证基本办学质量而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认证模式进行合格评估,其评估模式和评估目的就会达到高度契合。但遗憾的是,上一轮评估采用了分等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选优和比较功能,是一种总结性的评估模式。正是这种模式的选优功能,催生了“优秀情结”,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等就有了滋生土壤;正是这种模式的比较功能,评估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

3.2.2 本科教学评估推进速度过快

首轮评估用5年左右的时间评估了589所学校,平均每年118所,这种推进节奏在世界高等教育评估史上实属罕见,如表3—2所示。 其间2008年评估了198所学校,相当于每月评估20所。如此密集的评估,为评估专家的遴选和培训造成了困难,导致部分评估工作中专家的水平参差不齐,给评估的准确度和效度打了折扣。

表3—2 不同国家和地区评估推进速度 国家 评估期限 周期 评估学校数 年均评估数

南非 2004—2010 7年 26所 4所

芬兰 2008—2011 4年 20所 5所

新西兰 2001—2007 7年 37所 5所

澳大利亚 2008—2014 7年 39所 5所

台湾地区 2006—2010 5年 78所 15所

英国 2006—2011 6年 166所 27所

中国 2003—2008 5年 589所 118所

3.2.3.本科教学评估各方期望值太高

评估的本质是价值判断,评估对象就是价值。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表明价值主体的需求与价值客体的属性之间的关系。显然,评估的功能与作用是有限的,不可能具备教育管理的功能。只有当评估的结果被用于管理时,才会产生管理效果。在首轮评估中,将评估与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直接对应,期望通过评估来解决所有问题,将优秀率与教学质量问题直接对应,认为优秀就说明质量没有任何问题。这种片面的、过高的期望也影响了社会对于首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成效的评价。

4、新形势下本科教学评估应承担的历史任务

本科教学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具有风向标和引航灯的作用,对于监督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在新形势下,本科教学评估理应肩负起新的历史任务,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4.1 本科教学评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助推剂

2012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重申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新形势下,稳定规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争创一流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任务。

4.1.1 本科教学评估是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政府对于高等院校的管理主要不是依靠行政命令,而更多地是通过政策法规、经济杠杆以及评估监督等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来调控和推动高等院校的发展。这已成为符合国际潮流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教学评估,就是教育部和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强化监督、规范管理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作为质量建设主体,则要充分发挥高校主体地位,加强学校自我评估。激发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1.2 本科教学评估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

本科教学评估作为我国高等学校外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已从之前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估为主转变为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并提出了加强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在工程、医学等领域积极探索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设,加强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格准入和审查,建立第三方机构的资格准入制度。推行阳光评估,建立评估信息公告制度,评估政策、评估文件、评估方案、评估标准、评估程序以及学校自评报告、专家现场考察报告、评估结论等均在适当范围公开,广泛接受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等措施,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

4.2 本科教学评估是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世界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时代。但是,近几年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引发了高等教育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尤其是高校教学质量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随着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应加紧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也是保证我国本科高等教育扩招后质量不滑坡的关键。建立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高等本科学校对政府、社会保证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方法,也是整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础。

2006年4月,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经验交流暨评估专家组组长工作研讨会上指出,本科教学评估之所以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就在于它对于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2011年10月教育部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教学评估是评价、监督、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本科教学评估的方案、评价指标、评估方法等建立健全公正公平的教学评估制度和机制,组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学评估活动,评估结论和整改意见会及时的反馈给有关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可据此改进自身的教学管理和基本条件建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完善教学质量的外部保障。

4.3 本科教学评估是探索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构想都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进而得到不断完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实践对评估方案本身起到了反馈、完善的作用。通过实践和后期的反馈,可以对评估方案不断修改和完善。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对参评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次比较全面的“诊断”,在“诊断”过程中使得国家和管理部门得到了第一手的反馈信息,对评估方案的研制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实践,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对今后评估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只有在不断的研究、实践、反馈、修改中,才能真正建立一套更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的、科学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Z].2011-10-13.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2-4-20.

[3]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政策与经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周济.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中国高等教育,2006,(10):4-7.

The First Roun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handong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XIA Jiying SHUAI Xiangzhi WU Yanli

(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Shandong Ji'nan 250104 )

Abstract: This paper objectively, seek truth from facts analysis of Shandong province the first assessment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rectification work problem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analyzed the new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should bea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the new round of evaluation, and discusses the prospect.

Key words: Shandong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ssessment; effectiveness; prospect.

基金项目:本文系在山东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重点项目《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效分析与改革取向》(2010RKGA2047)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7)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68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8- 0111- 03

2003年开始,教育部历时5年多时间对五六百所普通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此次大规模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校综合实力的全面评估,它加强了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通过这次评估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更加重视和支持高校的教学工作,同时也促使各高校利用评估的有利时机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不断履行文化传承、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职能。

1 我校二级学院教学评估的重要性

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估形式主要是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整体评估, 它的目的是评估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具有周期性, 时间间隔较长, 为了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促进建设、促进改革、促进管理的作用长期化、机制化, 有必要深人研究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如何与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相互融合、衔接的问题[1]。

泉州师范学院作为一所省市共建的一般本科院校,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了常态化的年度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我校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是继教育部实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自发行为;是对我校教学质量监控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我校秉承“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本科教学为主体,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能创新、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大学的有力践行。

2 二级学院教学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对我校这样一个教学型高校来说,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但对我校的教学工作具有导向作用,而且对科研工作、学生工作、人事工作等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本身也包含几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素: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人员,评估的奖励方法,评估后结果的处理,特色项目的把握和提炼等。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以上因素直接关系着二级学院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积极意义的发挥。

2.1 评估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开展评估的基础,它通过一系列完整、系统的指标衡量二级学院的年度教学工作,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二级学校的参与、配合程度,鼓励和引导二级学院从各自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并能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多出成果,提高效益。在建立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时,如何处理指标体系中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使指标体系具体且易于操作;如何找到学校的客观历史条件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履行研究学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高校职能;如何处理指标体系的稳定性与变化性问题,在发挥评估导向性作用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完善评估指标体系都需要不断思索、研究。

2.1.1 指标体系制定的宏观依据

依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7]2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6号、《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等文件和精神,既体现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反映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走势和发展方向。

2.1.2 集思广益、与时俱进,完善指标体系

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是我校的一项常规工作,为科学、完善、顺利地开展年度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调动各方面教学工作评估的积极性,教务处在每年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前向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征求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从全校角度做了相应的修改、完善。重视征求和吸收二级学院的意见,发挥被评估者的主体意识,增强二级学院在评估中的参与感和自我体验。

2.1.3 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实行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为便于操作和横向比较,尽可能把评估指标量化,采用百分制评分办法进行评估。同时,为体现“重在改革,重在建设”的精神,评估方案还力求体现过程评估与效果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指标落实和评估操作,“突出特色、培育特色”,考察长期以来的发展和积淀,又坚持“年度发生原则”即:指标体系中各评估指标项目主要集中体现本年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内容。

2.1.4 评估指标体系

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目前我校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5大项目、7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大项目包括师资水平(15分),专业建设(37分),教学管理(14分),教学效果(24分),特色(10分);7个一级指标包括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风学风,教学质量,特色项目。

从多年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实践中得出,“师资水平”得分高的学院,“专业建设”一般得分也高,“特色”加分也多。但“教学效果”得分与“师资水平”得分的相关性却不十分明显;“教学管理”评分本身区分度不高,因而很难发现与其他4项评估项目的相关性。

2.2 评估人员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学校、学院领导足够重视才能引起二级学院教职员工的重视,同时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对评估的工作人员具有指导作用并可提高评估人员的素质,而评估人员的素质不但直接关系着评估能否公平、客观、公正地进行,而且决定着对各二级学院的指导、参谋作用。虽然我校每年都进行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但每年在评估中都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加上每年的评估体系都会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因此评估前评估指标体系的深入、细致地学习、研究对评估人员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由于年终评估时间紧,人手少,评分标准的量化程度并不十分严密,留有执行人自由裁量的空间;加上每一评估项目基本上是单兵作战,缺失第二人的复核,因而可能出现一些偏错。为尽量做到评估工作的严密、公正、科学,从2011年开始,每一项目最少有两人参加评审。虽然我校的年度教学工作评估设置了由分管校领导和人事处、科研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处长组成的评估领导组,负责对重大问题的裁决;由督导室、教务处教学科和人事处、科研处、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经办人才组成的评估专家组;领导组的人员因为工作繁忙,很少直接参与评估工作,专家组的人员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建议增加每学院的教学副院长全程参与教学工作评估,作为学院的教学副院长深入学院教学第一线,比其他人更熟悉学院的教学情况,同时通过评估也是各二级学院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机会。

2.3 评估奖励方法

科学、合理的奖励方法对评估活动的参与者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我校以往只奖励总分第一、二名,其激励作用有限,不利于调动各个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有的二级学院在师资队伍方面不具优势,而师资水平又影响着专业建设、特色等相关指标,可师资队伍结构的改变不可能做到一蹴而就,若不设单项奖,他们将很难因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而获表彰。根据历年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情况,为了更好调动各二级学院评估工作的积极性,我校在2011年度评估工作中对原有的评估奖励方案进行修订,在原有奖励总分第一名、第二名的基础上,新增师资水平、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5项单项奖励,单项奖励与总分奖励不重复,即如获总分第一、二名者单项奖不再予以奖励。如果总分第一、二名与单项奖重复,单项奖励依次顺延。2011年度年评估因新增单项奖,除总分一、二名的音舞学院和化生学院获奖外,还有文传学院、工商学院、政发学院、外语学院和教科学院获单项奖,获奖的二级学院达到7个,占13个参评二级学院的53.5%;2012年度,除总分一、二名的化生学院和数计学院获奖外,还有物信学院、工商学院、政发学院、文传学院、音舞学院和教科学院获单项奖,获奖的二级学院达到8个,占13个参评二级学院的61.5%。

2.4 评估后结果的处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评估结果的妥善处理、及时反馈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二级学院客观分析存在问题,挖掘学院发展的动力,为学院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我校针对每年度的年度教学评估都有一份总结报告,但报告只从整体上说明了评估的概况,缺乏针对性,尤其缺少宏观性的指导意见因此不利于二级学院的整改、建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评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效果。我校对评估结果的公布仅限于对师资水平、专业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5大项目的得分和总分,二级学院对各个指标体系的明细得分不了解,不利于及时发现评估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建议对各个指标体系的明细得分一一公布,让二级学院更加清晰、一目了然地知晓评估的结果;针对每个学院制定一份实事求是、具有指导性意见的评估总结报告,更好地发挥评估的反馈作用。

2.5 特色项目

特色项目是经过长期办学积淀形成的, 具有稳定性和良好的社会声誉。亦即具有多年一贯的实践效果, 并由此得到社会公认。它与特定的办学理念相联系, 是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对办学优势的选择与创新。特色项目具有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功能。它起着“扳道工”的作用,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所以, 它不是局部的, 暂时的, 但可以通过局部过程或环节来体现[2]。特色是一个学校、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积淀性,故一年之内特色成果难以体现,但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性;特色在全校、全省范围内是否有示范性、可比性、创新性、独特性、持续性、发展性。我校对特色的解释:特色是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个性和优势体现为本学院特有的,优于其他学院的独特的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并取得显著效果。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在本年度工作中有所体现,在十二五期间如何保持和发展;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此外,对于代表学校参加校外各种竞赛活动,包括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艺术、体育、语言文学等大学生部级、省级学科赛事,取得省部级一等奖励或部级奖励,为学校争光,也可作为特色项目加分。

从历年的二级学院评估来看,有些学院的把年度工作总结当作特色,有些学院的特色每年不断变化,有些学院的特色有七八项之多,特色模糊、盲目、随意性、没有等级标准。特色项目在指标体系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它给学院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对二级学院来说,如何发现、挖掘、提炼学院特色关系着二级学院的评估成绩;对评估人员来说,如何鉴定、评价、认可二级学院的特色,并指导二级学院与学校特色相匹配。在我校历年的评估中,特色分值为10分,占总分的10%,因而特色得分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总分的成绩。从特色项目的得分来看,第一名的为7分或6分,其他学院的得分更少,这说明各二级学院可以也有必要在特色项目方面再创佳绩。可以说,在其他项目都做好的基础上,哪个学院的特色分多就有可能获得总分的第一、二名。如果各二级学院的特色分多了,学校也就将更具有特色,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也就将会做得更好。

3 结 语

校内评估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 是为了在学校内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强化教学管理, 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评估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强化教学管理的机制和手段[3]。我校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二级学院来说是一年来二级学院工作的盘点、总结、梳理,通过评估活动知长短、知进取、知方向;对教学管理部门来说是对学校一年来人力、物力、财力的效能(领导办学与组织办学的能力)、效率(教学运行机制的效率)、效果(人才培养的效果)、效应(办学传统与特色的效应)的综合性评估。二级学院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发挥主人翁意识,不断探索、研究,更好地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8)

*年2月,按照县教育局《关于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工作制度的通知》精神,我校着手进行安排“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和“学校教学评估自查”工作。学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评估工作,决定建立长期评估机制,将教学评估作为促进学校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代表组成的“教学评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和领会了省、县有关文件,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出《*二小教师教学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将教学评估工作与学校教学检查、教师两评四考工作结合起来,教师教学评估结果作为教师晋职、评优、评模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估的监督、促进、评价、改进功能。6月份,我校开始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自评。评估情况如下:

一、教师评估

1.评估程序

教师评估的基本流程:学习标准---自我评价---逐项量化---写出自评报告---他人评估---广泛征求意见---校评估组审核---确定评估结果---征求被评估人意见。

2.以教师自评为基础,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

为了公平、公正、真实、全面地对教师进行评估,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评估标准》。在评估中,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自评时由教师逐项对照,实事求是的剖析自己,将自己教学工作情况做“自我描述”,记入《教师教学评估自评表》。学校评估小组,按照教师自评表,逐项核实,依据评估方案量化打分。

3.建立复评制度,发挥评估促进功能

我校规定,教师对自己评估结果不满意或教学中有漏洞的,可申请复评。复评时先由教师提出书面申请,评估小组在2个月后进行复评。复评时,根据当时情况进行打分,标准略高于一次评估。

上学期共对42名专任教师进行教学评估。其中优秀15人,良好27人,没有不合格教师。教师的有关学习材料、反思材料、教学过程材料已经归档。

二.学校评估

学校评估领导小组,深刻领会《通知》及《标准》的精神实质,对学校的工作逐项进行了自查和评估。学校评估的基本流程:成立评估小组---对照标准---分析现状---征求意见---逐项量化---评估组审核—校长签字---确定结果。我们自评的结果是91分,档次为合格。

下面我们对照评估标准,将学校教学工作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教学工作指导思想: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核心,大力开展“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坚持课程改革与校本研训相结合、新课程改革与常规教学相结合、校本研训与学校教学实际相结合,校本研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学管理

1.管理能力

学校领导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准确把握新动态,捕捉新信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先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充实自己,在日常工作琐碎而繁忙的情况下,坚持多渠道搜集素材,广开学习之路。坚决落实教育局关于班子成员听兼课制度,经常深入第一线听课,(上学期校长、主任听课达80余节,副校长、主任兼课4节,达到教育局规定的标准)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丰富实际管理经验,提升研究能力,有创名牌,干一流的勇气、信心和能力。

2.管理目标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开足开全课程;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的作用,建立校本研训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每学期开始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导处按计划督导、落实,保证各项教学工作的圆满完成。

3.管理机制

(1)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学校鼓励大家改革备课方式,创新备课过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统一认识,打开思路,使教案真正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料。本学年我校一二年级、科学学科、三至六年级数学学科均实行集体备课,采取大家议论、一人执笔、个体修改、课上创新、课后反思的改革试验,目前看,效果良好。

(2)加强教学过程监控。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为了加强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进一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教学管理,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和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得失与成败。

(3)加强教研活动管理。教研组每周都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坚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一、保证时间。二、落实研究内容。三、尽量达到人人参与。四、每次都有记录。五、学校定期开展以“平等参与互动研讨”为核心的校本研训活动,教师将研训活动中的收获、感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上学期进行了以“把课堂有效的还给学生”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活动成果:闫平在市教学比武中获一等奖(最高奖)、温新艳获县教师素质大赛特等奖、赵新、包淑霞获县教师素质大赛一等奖。本学期校本研训活动主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4.教务管理

学校的各个功能室及室内仪器设备都有专人管理,并能充分利用。学校档案资料齐全,有反映教学研究、计划制度、教师评估、等学校教学工作全貌的档案资料。

5.学生管理

目前,我校有21个教学班,在校生1300多人,平均班容量61人,班容量略大。学校经常开展德育实践、体育文艺、科技等课外活动,教育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规定了作业批改的具体要求。作业批改是日常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利手段。以课后练习题为主,做在作业本上,教师要面批面改。教师结合自己学科特点,开发了许多特色作业,如:语文积累、日记、摘抄,数学调查等,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经常开展体育、文艺活动。利用五一、十月一、儿童节、邓节日举行全校性的歌咏比赛、会操比赛、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全体学生参加。平时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一小时的校内体育活动时间。

(二)课程管理

我校执行《河北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实施计划》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从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出发,制定学期课程实施方案,均衡设置课程,要求教师开足开全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逐渐规范。上学期我校各年级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能力开展了多项主题实践活动,主要有:三年级“走进花的世界”、“可怕的火灾”,四年级“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调查”、“快乐的蔬菜”,五年级“饮料的调查”,六年级“节约是美德”等。这些主题活动深化了课本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沟通了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调查研究、搜集信息等多种意识和能力。

2.校本课程逐步上位。①按低、中、高年级分别开设《中华经典诵读》课程,扩大学生阅读量。②结合教育局《低年级校本课程参考资料》在一、二年级开设故事、诗词、名言、童谣等课程③所有教师开设学科学法指导校本课程。

三、教学条件

1.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教职工68人,本科学历21人,大专学历47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2人,一级教师16人。教师队伍老、中、青结合,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我校为更新教师队伍观念,使教师有终身持续发展能力,定期举行以“平等参与、互动研讨”为核心的“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在活动中让教师学习、接受、理解新理念,学会运用新理念,学会教学反思,自主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教学设施

学校拥有教学楼、实验楼,装备有多功能厅、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音室、德育活动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功能教室,各种教学仪器均达一类标准,满足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

(四)校本研训

我校创建了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先导、问题带动、平等参与、互动研讨、实践运用”为模式的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近几年我校的新课程理念培训、学科教学研究、学校教学中的问题均是在校本研训中解决的。在校本研训工作中,我们的整体思路是:以校本研训为龙头坚持“三个结合”,带动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采取系列活动方式,迁移新课程自主学习理念、合作学习理念、民主平等教学理念、互动研讨理念,研究新课程改革和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怎样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教师日常工作中去。研训的宗旨是以教师为主体,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自我发展。每次活动主要流程是:自主定题——理论引领——自主学习——集体备课——课例展示——互动研讨——反思落实——总结提高。每学期6次左右学科主题研训活动,由于活动坚持经常,几年来效果显著。

1.研训计划

学校每年都有研训计划和教师工作目标,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2.组织建设

学校建立了由校长担任第一责任人,副校长、主任、教研组长参加的校本研训领导小组,并将此活动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3.活动效果。(1)开展三段式校本研训活动以来,激发了教师学习、研究、工作的积极性,更新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促进了新老教师共同成长。(2)科研成果显著。近几年,我校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和获奖的文章明显增加。仅*、*年就在在县、市、省级刊物上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教学设计达60余篇。(3)全面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跟上改革的步伐;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提升。在*学年国办小学的抽考中,我校获第一名;在*、2006学年的抽考中我校也取得较优秀成绩。

五、评价研究

1.教师评价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为目的的评价制度,对教师实行四项工作考核,作为教师工作考核、任用的依据和标准。并将教学评估与教学过程考核相结合,建立评估、评价一体的教师考评机制。

2.学生评价建立学生评价综合体系,通过单项测试、书面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各科成绩。改革课上评价,分为口头评价、即时评价、评语评价、阶段质量评价四种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54-0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包含了学生、教师、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实习基地、教学管理人员等相关要素。国内外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专业评估是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为进一步做好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估制度。”因此,校内专业评估是强化高校自主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管理,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校内专业评估的目的

第一,有利于各专业了解自身办学水平的现状。校内专业评估强调全员性、全面性、发展性,注重质量建设的过程性环节,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全过程。通过“亮家底”“理思路”“促改进”的实践方式,为各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第二,有利于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通过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科学诊断和分析,高校能够准确判断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结构的适应度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区域和全国的竞争力,促使高校在“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面向需求、强化特色,注重效益、科学定位”的原则下,开展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培育新兴潜力专业,调整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形成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第三,有利于高校科学评估各项教学政策成效。通过分析全校专业自评数据、学情调查数据和相关满意度调查数据,高校能够有效检验各项教学政策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明确政策的改进方向,并为合理调控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有利于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校内专业评估是高校内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活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调动高校自我管理、自主参与、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积极性[1],增强适应外部评估的能力,为将来接受外部整体教学评估和专项评估夯实基础。

二、国内外校内专业评估的经验

(一)学情调查

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学情调查项目有: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项目、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项目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项目[2]。以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为例,评价的一级指标分为: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校园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引进NSSE项目,分析了清华大学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在5个一级指标的差异性[3]。大学生学情调查以学生学习投入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效为评价内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丰富了专业评估内涵。

(二)专业认证与评估

教育部组织的专业认证和住建部组织的专业评估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专业评估项目。如专业认证中水利类专业认证一级指标: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合格,完全符合标准(P);合格,达到标准要求(P/C);合格,基本达到标准(P/W);不合格(F)。专业认证和评估的基本工作模式为找问题,找出专业的办学实际与评估标准的差距。专业认证和评估推进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建立了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了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国际互认。

(三)专业等级排名榜

近年来社会评价机构对专业办学的影响力逐年增大,社会评价机构以一套或一组指标作为质量度量,各类指标通常都划分为投入指标、过程指标和产出指标三大类[4]。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专业评价的一级指标分为: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专业声誉。该中心将各大学的专业(类)分为五个等级,对高校各专业进行等级排名,受到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的关注。

三、校内专业评估的内容

河海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2005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十一五”期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河海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实施方案》(简称“彩虹工程”),逐步建立起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河海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5]。2008年,学校实施了校内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6项校内专项评估工作,为进一步改革、创新校内教学评估的模式和方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学校高度重视新一轮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多次组织教学院长、本科教学督导、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专家、教育学专家、管理学专家进行研讨。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专业评估的理论前沿和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了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评价、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评价四大评估模块,保障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一)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的评价

专家全面审阅专业自评报告,系统总结专业建设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改进的方向。专业自评报告主要依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书》《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精神,开展教师发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现状,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品质。教师发展包含教师培养和教学水平2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师资结构、教学培训、教学团队、评优评奖、教学满意度等。教学改革包含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成果4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专业改革、专业教育、课程规划、教材选用、教材编写、教改立项和获奖、教学研究论文等。实践教学包含实验(实践)项目、实习状况、毕业设计(论文)3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实验开出率、综合性实验、社会实践、校外基地、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质量等。教学管理包含过程管理、质量保障、教研活动3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教学文件、教学组织、领导听课、同行听课、院督导听课、学情调查、教研组织与成效等。培养质量包含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学习成效、社会声誉4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毕业率继续深造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竞赛获奖、论文专利、就业质量、社会评价等。

(二)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评价

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专业认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专业认识包含专业兴趣、前景期望2个维度;教学质量包含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课后指导、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5个维度;教学管理包含教学纪律、行政服务、班导师服务3个维度;教学保障包含师资配备、实验设备、教材及学习资源3个维度。

(三)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的评价

对毕业生开展培养过程、核心课程、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推动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培养过程包含课程体系、专业教育、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就业教育5个维度;核心课程包含课程重要性、课程有效性2个维度;专业技能包含多项特定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包含批判性思维、良好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10项综合能力。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的评价

对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工程(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了解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收集用人单位需求,鼓励行业用人部门深度参与专业课程设置,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四、校内专业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一)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校内专业评估涉及专业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估专家等众多人员,操作流程复杂,只有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化平台才能保障评估工作顺利实施。信息化平台应体现流程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流程化是指系统能满足在线自评、在线调查、在线审核、在线评估等功能,保障校内专业评估工作有序、高效开展;集成化是指系统能实现多角色数据共享功能,如在校生、毕业生调查模块中“本学期课程学习状态”“课外学习活动情况”“毕业生综合能力”等学情调查数据能够自动被专业自评模块读取;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提供大数据挖掘、统计功能,提升专业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二)开展专业自评

一是专业负责人在学习、领会校内专业评估方案后,对照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支撑材料,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填写专业自评报告。二是学院审核专业自评报告数据的真实性。三是专业自评报告经学院审核通过后,在全校公示,接受广大教师、学生监督。专业负责人还需为在校生、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提供专业核心课程清单和相关专业技能明细。

(三)实施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

教务处组织开展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并与就业指导中心一起做好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评价工作,并最终提供各专业三类评价的调查数据。教务处还需汇总整理好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研究性示范课程、全英文课程、新生研讨课、学位率、毕业率、教师获奖等数据明细,进一步减轻专业自评工作负担。

(四)注重专家评估

专家遴选的标准为:一是专业相近。评估专家必须是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二是教学管理经验丰富。评估专家必须是从事过系主任、教学副院长等教学管理工作的专家。三是专家多元化。每个专业安排2―3名专家进行评估,其中至少1名为校外专家。教务处统一组织专家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专家通过网络查阅专业自评报告,依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评价,并撰写专家评价意见。

(五)形成专业评估分报告

专业评估结果实施分类指导,学校将专业竞争力等级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强竞争力专业,是指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强竞争力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是吸引考生和用人单位的“拳头”产品。强竞争力专业要能体现“领头羊”作用,应获得更多、更高等级的教学获奖和教学改革项目;应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应高质量通过教育部和住建部的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应大力拓展国际化教育,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本科生中具有一个月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高;应有较高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率等。第二类为新办专业,是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新办专业应具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且执行良好;师资队伍结构应合理,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实验、实习条件应有保障;学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好等。第三类为一般竞争力专业,是指除强竞争力专业和新办专业之外的专业。一般竞争力专业应有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够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应有强化学生专业认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具体措施;专业建设应取得一定成效,有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或奖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教学培训,有一批教研成果;就业率达90%以上等。教务处与学院共同分析评估专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依据各专业的竞争力等级,明确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应对策,并最终形成单个专业评估分报告。

(六)形成专业评估总报告

学校从全校层面汇总专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的成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供对策和建议,并最终形成校内专业评估总报告。

五、校内专业评估的成效

2012年,河海大学组织57个本科专业开展了校内专业自评工作,3906名在校生、3610名毕业生、311家用人单位参与了问卷调查,邀请了校内外67位知名专家在线评审,了河海大学本科教学专业评估分报告和总报告白皮书。本次校内专业评估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协商共治的长效机制,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内容多样化;打破了评价结果唯分数论制约,而是根据专业竞争力不同等级给予专业相应指导,激发了专业在校内专业评估中的主动性,变“要我评”为“我要评”;建立了学校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常态化的联系机制,使专业面向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学生,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建立了循环评估和后继评估机制,完善了校内常态化监测的教学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1]宋彩萍.高校专业内涵建设自主评估框架维度甄别与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2]史秋衡.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2).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27-02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五年一轮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已结束,这也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事业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在理性的评估运作之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入进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高校办学自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如何切实保证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高等学校的最主要任务。教学质量评估具有鉴定教学、调控教学和指导教学的作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需要构建内部教学评估体系与长效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

一、构建内部教学评估体系与长效机制坚持的原则

地方高校构建内部教学评估体系与长效机制主要是要体现出“五个结合”的原则。

1、要和国家评估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评估制度在坚持周期性的同时,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实施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的新要求,强化分类评估、分类指导,改进评估方式,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评估中的运用,构建起周期性评估、日常教学基本状态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评估新机制。从当前形势看,下一轮国家对地方高校的评估,主要是采取质量审核的方式进行。这种评估形式的指导方针与目标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审核的指标和实施方案设计更强调导向性和规范性,目的是引导高校科学定位,注重质量。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审核的内容是:学校的使命和目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教师资源和教学条件,教学改革与管理服务,学生学习效果等。

2、要和“质量工程”结合。《纲要》指出:“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面对的是全国7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质量工程”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质量工程”充分考虑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确定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引导性的项目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调动广大高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质量工程”主要涉及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等。

3、要和学校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结合。地方高校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都有自身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内涵发展、管理模式等。为此,构建内部教学评估体系与长效机制一定要为学校发展与建设服务,符合学校的校情,必须具有学校的个性和特色。主要体现为: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有符合学校校情的组织系统与保障系统;要建立符合学校发展的质量标准《纲要》明确指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学校的质量标准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专业设置标准、课程标准、师资标准、培养过程标准、质量评估标准等;要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教学评估体系与运行机制;要建立高效的教学管理体制与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要有符合学校校情的反馈与调控机制。

4、要和巩固、深化评建成果结合。教育部组织的教学评估的开展对高校各方面的工作以及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效能是巨大的。高校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进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加强了学校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评建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因此。高校构建内部教学评估体系与长效机制一定要巩固和深化评建成果,保证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在较高的水平上运行,使学校长期受益。另一方面,在国家教学评估制度化的要求下,学校通过构建内部教学评估体系与长效机制,可以保持随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实施随机性评估的机制与状态。当外部因素要求对学校进行评估时,既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及管理秩序,又能在外部评估过程中取得好的成绩。

5、要和质量文化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结合。质量文化是以质量为中心、把学校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内在的规章制度、价值观的总和,是学校教育质量形成的基础,是全体师生员工涉及质量空间的一切精神活动、精神行为以及精神物化产品的总称。一所高校质量文化底蕴越深,其校风、教风、学风就越优良,就越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质量文化是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体系与长效机制的灵魂,通过质量保障增强着师生的质量意识、渗透着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观、潜移默化地激发着质量文化的不断形成。地方高校只有构建内部教学评估体系与长效机制,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各项工作的评估,将评估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才能使学校的教学工作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运转,才能促进学校建立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大学制度。

二、构建内部教学评估体系与长效机制

教学质量评估是质量保障的主要手段,地方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构建符合学校校情的教学评估体系与长效机制,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黑龙江科技学院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确立了“深化办学转型,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努力创建一流水平的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定位。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教学、服务并重。学校根据“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战略发展定位,树立“以学生学会了什么”作为评估的基本思想,构建“评教、评管、评学、专项评估”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与长效机制。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为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感知主体,又是质量的最终体现,时教学质量优劣的判断最具“发言权”。

1、“评教”,即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评教”的根本目的是向教学过程要质量,重点评价教师围绕学生能力培养需求、企业社会对人才需求设计教学过程情况。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即备课、课堂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试题评卷等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作出判断,对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作出鉴定,对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从而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可以是:在学生评教、院(系)督导组和同行评议的基础上,校督导组依据评估指标体系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素质、履行岗位职责情况、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作出定量与定性分析,以一年为一个滚动周期,评出等级。

2、“评管”,即对院(系)教学工作等进行评估。这项评估是对院(系)的教学工作等进行整体性评估,是深化棱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评管”的根本目的是向教学管理要质量,重点评价院(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情况。以评估指标体系为导向给各院(系)的教学工作确立一个规范,提高其教学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等级评价全方位地调动各院(系)抓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可以是:在院(系)依据学校评估方案开展自评的基础上,由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每个院(系)进行复评。并广泛听取学生和相关部门的意见,以三年或四年为一个滚动周期,评出等级。

3、“评学”,即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估。“评学”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学习要质量,重点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通过“评学”,树立良好学风,引导和激励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其基本原则是通过专家、教师、家长、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学生自评等多层次评估,对学生学习与实践状况及其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我校结合本科生导师制进行。

4、专项评估。建立健全教学专项工作评估制度,对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室等重要教学建设,对毕业设计、实习、考试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评估。重点评价教学建设、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收获”。也就是评价通过教学建设、教学环节,学生的能力素质得到了哪些提高。专项评估是对评教、评管、评学的有机补充。开展专项评估,使质量评估与监控真正做到了全方位、无死角。《纲要》也指出:“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因此,开展专项评估可以保持随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中介评估组织实施随机性评估的机制与状态。

三、实践与效果

学校成立了独立的评估机构――评估中心开展教学评估工作,并与教务处积极配合,几年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先后开展了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课程评估、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实验室评估、生产实习评估,并一直坚持课堂教学评估和学生综合测评。根据学较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为突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重点开展了实践教学环节评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评估取得了良好效果,逐步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推进了教学建设,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实施学科专业课程建设项目评估,以评促建;专业服务企业、课程服务专业的转型实践取得一定成效。学校实施学科专业课程建设项目制。以三年为周期进行滚动建设。目前,学校有本科专业48个,建成国家特色专业4个、省重点专业7个,部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精品课1门、省精品课14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3项。

2、开展课堂教学评估和学生评教,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很大提高。学校常年实施教学督导制度,形成了以校、院(系)两级管理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评教和学生信息员一直是学校重视的方面,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抽测听课,教师优良率达到了100%,其中优秀率达到了90%以上。

3、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评估,设计(论文)质量持续提高。学校连续6年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评估工作,每年都聘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治学严谨的校内外专家对毕业设计工作评估体系和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抽检评审。抽捡评审结果表明:我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评估体系科学合理并符合实际,毕业设计工作管理规范、要求严格,选题结合实际程度高,学生专业知识扎实、运用知识能力强,成绩评定过程与结果科学合理,设计(论文)质量好。此外,我校部分优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近几年,学生结合毕业设计(论文)公开100余篇;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对厂矿企业起到很大作用。

4、开展实验室评估和生产实习评估,促进了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高主要体现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方面。我校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铸造工艺设计、航模、城市规划设计、挑战杯等竞赛中屡获佳奖。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公认,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几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居黑龙江省高校前列。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很快适应矿山企业的工程环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技术钻研精神强,发展后劲大。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建构地方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体系与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XGGH08084)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动力工程学科评估篇(11)

资产评估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中介行业,它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资产评估行业的服务领域将更加广阔。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资产评估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应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资产评估行业现状。

资产评估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应用型学科,因此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对资产评估的本科专业教育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全国首家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的内蒙古财经学院,探讨构建资产评估品牌专业建设就显得刻不容缓。

一、我校资产评估专业概况发展历程

内蒙古财经大学于2004年被教育部批准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从开设之初到现在已经招收七届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学生,在这期间,我校资产评估系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立阶段

我国资产评估行业起步较晚,直到1989年才有了第一例资产评估实践业务,随后1991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第91号令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该项法规是我国国有资产评估制度基本形成的重要标志。根据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实践需要我校于1994年开设了《资产评估》课程,是全国较早开设这门课程的高等院校之一。这一时期,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初步形成,资产评估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资产评估教学资源十分缺乏,因此我校任课教师自编了《资产评估》讲义,《资产评估》课程的开设及时地满足了自治区国有企业改制等需求。

(二)成长阶段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资产评估业务激增的有利形势下,我校的《资产评估》课程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首先,在1998年成立了《资产评估》课程建设小组,教学人员从一人增加到三人。其次,教学内容大幅度拓展。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企业价值评估、长期投资评估、资产评估报告等前沿理论。再次,全面完善课程要件。此阶段采用东北财经大学姜楠教授编写的国家“十一五”规划《资产评估》教材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汪海粟教授编写的《资产评估》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空前丰富,包括教学参考书、习题集、案例、法规库等,方便了学生自学。最后,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完善。教学中广泛采用了多媒体技术,拓展了教学空间,“延长”了教学时间,增大了教学信息量,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了。这一时期,《资产评估》课程授课对象也增加了,除了财政学专业外,金融学、会计学也开设了《资产评估》课程。

(三)成熟阶段

从2004年教育部批准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开始,成立了资产评估系,我们广泛深入资产评估协会、资产评估社会中介机构、国有资源管理部门等,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组成展开调研。同时还就《资产评估》等课程建设问题,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南京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经济学院、厦门大学资产评估研究所、东北财经大学资产评估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研讨。在充分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基础上,我们全面调整了“资产评估”专业课程体系,拓宽了课程广度,发掘了课程深度,及时反映了资产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动态。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和投入,我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已初具规模并形成明显特色。

二、资产评估品牌专业构建设想

品牌专业与普通专业的区别就在于品牌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领先性,以及品牌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有该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才能被社会所认同,也才能称之为品牌专业。从这个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得以展现,是打造品牌专业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作为资产评估本科学历教育培养方向的科学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我校资产评估本科阶段学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就是宽口径、厚基础和重实用。因此要充分研究资产评估本身的特点,充分研究本科学历教育本身的特点,力争把我校的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成为品牌专业。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提高资产评估学科水平

学科水平是大学办学地位与办学水平的象征,是大学竞争的焦点,更是提升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关键所在。作为最早开设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我校应发挥已有的优势,把握“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要关注学科体系的完善性和合理性,在专业课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挖掘创新,以建立有品牌专业自身特色的学科体系。

1.教学内容丰富化

资产评估专业在高等教育里属于学历教育,但是众所周知,资产评估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而且该行业有着严格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需要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从业证才能从事该行业。因此我校在安排资产评估专业教学内容方面,要尽量多样化。应考虑到该专业的特殊性,在抓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开设一些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选修课程,把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使课程体系丰富化。

2.教育模式多样化

资产评估是一门涉及的知识面宽,实践操作性强的多专业交叉的综合学科,它需要既具有理论又具有实践的创新人才。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现象,学生知行脱节,导致专业人才培养脱离社会需求。因此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新要求,我校应加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叉点,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实践课程,加强实践管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注重其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与理论协调一致、有机结合的创新性、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式。

(二)构建实践教学研究基地

构建实践教学研究基地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资产评估专业属于应用科学,它是在资产评估实践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也主要是服务于资产评估实践的。所以,我校要想将资产评估建设成为品牌专业,必须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1.开设资产评估实验教学

资产评估实验教学可以将资产评估理论与实务融于一体,学生通过资产评估实验,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的理解,缩短资产评估专业的学生从事资产评估实践的距离,目前我校资产评估系已经率先在全国开展了资产评估实验教学,编写了实验指导书。今后还应根据资产评估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制订与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相配套的实验室建设规划,逐步建立设施齐全、装备先进、管理规范的资产评估专业实验室,不断发展和完善实验条件,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同时还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通过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力争建立一个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为资产评估品牌专业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2.建立资产评估实践教学基地

据调查,目前社会上很多资产评估事务所都存在人手不够的问题,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校可以积极与资产评估事务所或者是相关行业取得联系,积极探索与各相关单位合作途径,有效地推动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与资产评估事务所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全方位的开拓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尽早接触实践工作,边学边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建立以专业性实习基地建设为基础,多种类型实习基地共同发展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基地,以促进我校实践教学的开展,从而带动资产评估品牌展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达到理论与实际、研究与实践的统一。

(三)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环节。资产评估专业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着资产评估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而资产评估知识横跨理、工、经、管、文等专业,是典型的交叉型应用科学。这就要求资产评估专业师资队伍具有极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评估素质。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既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资产评估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因此必须打造一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资产评估教师队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培养提高现有教师

我校现有的资产评估系老师知识结构比较多元化,集合了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多种学科,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资产评估专业知识还缺乏一些系统的提高,应发挥现有教师的自身优势,立足于对现有教师培训的提高,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培养策略,即多请一些资产评估研究领域的专家或者从业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同时也将青年教师分批次送到具有资产评估研究方向的名校或者是资产评估事务所去进行系统学习,以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2.引进聘任骨干人才

在培养现有教师的同时,还应大力引进高层次、高学历的资产评估学科骨干,特别是一些已经在科研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科带头人,同时也要尽量从资产评估工作的一线聘请专家来学校做兼职教师,建立数量适当、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使学生及时了解资产评估的知识技术前沿,不断开阔视野,最终形成一支以教学与科研并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专兼结合的学术团队与梯队,促进资产评估品牌专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资产评估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校作为最早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应抓住历史机遇,持之以恒地加强建设,牢固树立资产评估品牌专业的意识,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理性地创建和形成本专业的品牌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以确保该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1]谷增军.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实践教学的困难与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年8月

[2]李保婵,袁桂萍.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研究,大众科技,2011年第3期

[3]梁美健,吴慧香,赵兴莉.财经类高校资产评估专业建设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18期

[4]李志刚.资产评估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第1期

[5]王平祥,陈晓琳.试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10期

[6]卢琪,吴丹.关于资产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