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10-30 10:24:13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1)

作者简介 王朝新(1961-),男,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生。(湖北武汉 430072)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粮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又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粮食产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萍乡市是中国水稻主产区江西省一个重要的稻米生产区和水稻生产技术创新区,地处赣西湘东,现辖芦溪、上栗、莲花县和安源、湘东区及萍乡经济开发区,拥有农业人口124.47万,耕地面积69.57万亩;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天气类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603毫米,日照数约1600小时,无霜期270天,适应南方籼稻生产。本地区人多地少,水稻种植技术和单产水平高,优质高产稻种业初具规模,水稻技术创新体系相对完善,全年种植水稻面积超过100万亩。因此,回顾总结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历程,确定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战略不仅对于萍乡市在新的形势下处理好粮食主产区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关系,做大做强萍乡市杂交水稻产业链,增强萍乡市杂交水稻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萍乡市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与科技创新成就

水稻是萍乡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稻作历史悠久,品种类型众多,常年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产量占粮食总产的95%以上。萍乡俗有“七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但是萍乡市农业以精耕细作闻名,是江西有名的水稻高产区和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区,农业科技和杂交水稻育种与耕种技术在江西省处于领先地位。

(一)以萍乡市农科所为依托。以颜龙安院士为核心的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形成

在萍乡杂交水稻发展历程中,萍乡农科所是最重要的研究单位。萍乡市农科所创建于1971年,主要从事

水稻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属国内最早开展杂交水稻选育研究开发的科研单位。

颜龙安院士是萍乡市农科所从事杂交水稻主要创始人,从事水稻育种研究工作40余年,1970年开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2年育成我国首批“野败”籼型不育系“二九矮4号A”和“珍汕97A”,为1973年我国实现水稻“三系”配套及以后的杂交水稻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73年育成“汕优2号”、“矮优2号”、“汕优3号”等一批强优势组合,加速了我国杂交稻大面积推广应用,1987年,他在水稻中首次发现了显性核不育资源。2005年至今,以颜龙安领衔的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团队又选育出“金优458”等5个组合,“金优458”,2006年百亩示范验收亩产达616.7公斤,列为江西省2006-2007年超级早稻推广品种。

(二)杂交水稻繁育技术不断创新,社会贡献巨大

萍乡市杂交水稻的研究和种植在我国起步最早,可以说是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的策源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颜龙安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萍乡科研人员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籼优二号”等优良品种,比常规水稻品种每公顷增产1100公斤至1500公斤,成为我国主要杂交水稻品种之一,并获国家特等发明奖。1987年,该科技创新团队发现的“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经部级鉴定,被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20世纪80年代,萍乡市水稻研究人员选育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得到大面积推广,全国先进工作者、高级农艺师钱怀璞培育出的7307、8901、9206等良种不仅为萍乡粮食增产作出了贡献,而且得于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亿多亩,增产稻谷600余万吨,产值60亿元。

在萍乡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中,颜龙安院士是最重要的研究者,以他为核心的萍乡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团队选育的“珍汕97”不育系,自中国应用杂交水稻以来,应用面积每年都占全部应用面积的50%以上,仅1982-2003年,“汕优”系列杂交稻累计推广18.74亿亩,占全国种植杂交稻总面积的56.13%,累计增产稻谷1874.4多亿公斤。“珍汕97A”是我国应用时间最长、推广面积最大的不育系,加上该团队研究的其它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成果大面积应用,可以说,萍乡市农科所对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

(三)萍乡杂交水稻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相结合,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稳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南繁制种”是杂交水稻种子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内陆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进步和杂交水稻面积的扩大,各省制种基地纷纷内迁。萍乡市“南繁制种”人员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承担着全国水稻“南繁制种”的重任。目前,萍乡常年在海南制种的育种队有100多个,“南繁制种”人员5000余人,制种面积在5-10万亩,拥有各种农机具500多台套,仓库晒场等固定资产过1500万元。30多年来,萍乡海南“南繁制种”基地制种面积累计达118.69万亩,生产杂交水稻种子2.11亿公斤,约占全国“南繁制种”任务的85%,常年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全国籼稻产区提供优质种源,种植面积累计达1.58亿亩,粮食产量累计达600亿公斤以上,加快了杂交水稻新品种推广,平抑了水稻种子价格,保障了市场供应,促进了我国杂交水稻科研发展。

为加强农作物种子南繁工作的管理,促进南繁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农业部成立了国家南繁办,

江西省成立了南繁工作站,萍乡市成立了萍乡市南繁管理站和萍乡市南繁制种协会,并组建了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以天涯公司为龙头,制种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制种专业大户为基础的杂交水稻“南繁制种”产业,初步形成了杂交水稻产业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500万元,总资产达1.1亿元,年产值1.6亿元,年实现利润2500年万元,现有职员162人,专业技术人员120人,其中高、中级技术职称20人。现任董事长张少虎,农学本科毕业,在海南从事制种十余年,具有丰富的制种经验和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在他的带领下,一支年轻化、知识化的专业团队正在开创萍乡杂交水稻制种的新局面。

二、萍乡市杂交水稻种植在全国的地位及经验

杂交水稻技术对于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得到举世公认。萍乡市虽然由于耕地面积比较少,水稻总产量所占全国稻谷份额很小,但新世纪以来,杂交水稻种植普及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杂交水稻所占比例,为萍乡市作为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基地提供了水稻产业基础和试验平台,对全国杂交水稻的推广起到示范作用。

(一)萍乡市杂交水稻种植推广普及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全国杂交水稻的推广具有示范作用

杂交水稻技术问世,在中国的推广应用迅速发展,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发展较缓慢,杂交水稻平均普及率一直徘徊在60%~65%左右,很难超过70%。而萍乡市作为中国杂交水稻的策源地,大力开展杂交水稻良种推广进村入户工作,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目标,切实提高杂交稻良种良法的入户率、到位率。新世纪以来,杂交水稻普及率快速上升,到2008年,萍乡市水稻播种总面积98.95万亩,其中杂交水稻97.95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8.99%,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

萍乡市的芦溪、莲花两县建立了200个杂交良种科技示范户,示范面积10万亩以上;湘东区、上栗县、安源区建立了100个以上良种科技示范户,上栗县、湘东区示范面积5万亩以上,安源区示范面积2千亩以上;开发区培育50个以上良种科技示范户,要求良种科技示范户良种覆盖率达100%。根据合理布局、连片种植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稳定、抗逆的要求,积极推广杂交水稻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扩大主推品种播种面积。2008年早稻主推淦鑫203、金优463、先农3号、金优213等品种组合;中稻主推扬两优6号、博优141、准两优527、博优752、两优036等品种组合;二晚主推金优207、天优998、博优752、丰源优299、岳优9113等品种组合。2007年萍乡市各县区杂交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见表2)。

(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实现杂交水稻种植高产、优质、高效目标

萍乡市杂交水稻繁育和种植科技不断创新,使萍乡市成为江西有名的水稻高产区。2008年,萍乡市水稻播种面积97.7万亩,总产47.81万吨,亩均产量达到了489公斤,水稻平均单产再次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同时,萍乡市农业科技人员通过不断的科技探索,繁育了系列水稻新品种,改善了水稻稻米品质,提高了农民种粮效益。萍乡市大力实施优质稻生产工程、良种繁育工程、万户科技示范工程,引进和推广早、中、晚稻优质新品种(组合)83个,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40万亩,使粮食优质率达94%以上。在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萍乡市通过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使最新的杂交水稻技术直接为农民所用。通过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科技人员直接到户,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20户左右示范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将最新、最适应的优良品种、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在田头推广给农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确保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能深入到户、落实到人,使科技兴粮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机制的创新,使萍乡市水稻单产出现了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经过专家对萍乡市2008年早稻高产示范片测产,最高单产达到680.9公斤。

三、萍乡市发展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萍乡市杂交水稻单产和普及率虽然在稳定增长,但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快速增长,水稻种植成本不断上升,农民种粮效益呈下降趋势,以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混乱,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是市场上杂交水稻品种多乱杂,技术服务不到位。早稻品种很多是农户自留种,如栽种历史悠久的老品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种子经销商经营的组合有很多个,其中有不少是同组合不同名,也有少数用老组合换新包装、新组合的名,影响了水稻良种的推广。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萍乡市水稻种子市场经销商销售的种子数量达到50余种。许多种子经销商对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不了解,特别是有不少盲目引种的组合,不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导致高产品种不高产。不少农民只重视新组合而不重视新的栽培技术,不能充分发挥超级杂交组合的增产作用。种子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数售后技术服务不到位,绝大部分不具有种子的基本常识,售后服务严重滞后,而种子使用者也不知道自己购买的种子种后怎样管理,能否适应自己的田块,种子的丰产性难于体现,最终造成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影响了杂交水稻科技创新的实际生产效率。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改革开放近30年,中央与地方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虽然有一定投入,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多数地方是“望天收”。

三是种粮比较效益下降。据有关部门调查,2008年,萍乡市农资价格和全国一样明显上涨。肥料平均上涨40%,其中钾肥上涨126%,磷肥上涨66.6%;农药平均上涨30%;种子价格略有上涨;农膜上涨15%。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很大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的效应,抵消了国家提高对种粮农民的各种补贴收益和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所带来的收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同时,农资价格上涨还可能会诱发假、劣农资充斥市场,给粮食生产造成严重损害。种粮不赚钱已是粮农的普遍心态。在粮食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农产品价格低迷,种粮比较效益低,增产难以增效,增产难以增收。种粮效益低,农民不愿种粮。粮食生产下滑表面上是受耕地面积的减少和结构调整的影响,深层原因是种粮不赚钱。同时,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已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基本上是妇孺老幼,农村就出现了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的现象,这也严重影响杂交水稻的推广。

四、稳定杂交稻种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中国经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气候变暖,中国耕地资源将越来越稀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除了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外,更重要的是要靠农业科技进步来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稳定发展杂交水稻生产任务艰巨而又意义重大,必须采取有力的战略性措施来确保杂交水稻生产的稳步发展。

(一)加大科研投入及品种引进,加快品种更新

加大科研投入及品种引进,加快品种更新是提高水稻单产、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以推广良种良法、加强配套服务为途径,各水稻粮食主产农技部门要积极引进优质中晚稻新品种,加快优质早稻稻基地、优质中晚稻基地、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必须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结合农业科技示范万户工程的实施,在督促县区搞好技术培训的基础上,举办水稻免耕栽技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等培训班,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抓好水稻高产示范工作,建立市、县(区)、乡(镇)、村的水稻高产示体系。

(二)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杂交水稻稳定发展

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农业的各项补贴政策正在启动,补贴范围在不断扩大,补贴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国家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各地政府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严格执行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把种粮补贴发放到种粮者手中,而不是按面积均分,要把良种补贴真正补在良种推广上,要把直补全额补到农户手中。大力推进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鼓励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三)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系统完成现代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孱弱,功能差是各地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普遍存在排灌渠道不通、堰塘淤积、蓄水能力差等问题。各级政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系统方法,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力度,经过若干年,完成现代农田水利设施和水利网络建设,形成粮食高产区、专业区,大幅度提高粮食主产区县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自然风险,为粮食安全提供现代物质基础设施条件。

(四)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思路,进一步探索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之路,建设以国家基层推广体系为基础,多种所有制成分推广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推广体系。要重视引导和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要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加快建设以种子引进繁育推广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要抓住撤乡并镇的机遇,按照当地优势产业布局和区域性的要求,重新整合基层农技推广力量,突出重点,强化为产业服务的意识,围绕当地优势产业调整推广力量,条件成熟的地方,建设一批区域性的综合农技推广中心服务站,成立一批围绕产业服务的专业服务队,集中推广力量,服务优势产业。特别要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疫病预防和控制机制。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在于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而这一过程主要依靠农接推广体系来完成,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是提升现有农业科技队伍的服务功能。加大现有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及时吸纳大专院校的专业人员,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科技推广队伍。整合现有几个农林场站的科技人才,新建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把社会管理功能移交给当地乡镇政府,集中精力搞好农业高新技术生产示范。二是成立乡镇农科站。将站所建设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解决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将他们从农资经营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和高新技术的推广。三是配备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每村至少一人,可将此纳入村干部编制,在转移支付中解决其待遇。

(五)切实保护耕地,充分合理利用好耕地资源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2)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3) 02-0060-07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he China’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o Engle Coeffici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ZHENG Hai-tao ZHANG Wen-rui REN Ruo-e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accounting theory,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China’s coefficien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then conducts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oefficien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Engel’s coefficient and Gini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efficien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Engel’s coefficient;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weakens the negative impact on social stability caused by Gini coefficient’s increasing.

Keywords: coefficien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Engel’s coefficient, Gini coefficient, social stability

一、引言

林左鸣(2010)[1]认为,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与恩格尔系数成反函数关系,并且广义虚拟经济让基尼系数增长对社会的杀伤力大大减弱。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的统称。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增加,人们满足心理需求的消费增加,因而对于食物的最终需求占比会逐步降低。另一方面,一个国家贫富水平的差距扩大,会极大影响这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但是,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得富人阶层的财富能更多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得工薪阶层的收入能满足他们的生活,即不同收入级别的人们都能满足各自的最终需求,那么财富和收入的较高不均等性所产生的社会不稳定性将大大减少。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减小;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基尼系数呈现增加的态势,然而我国社会的稳定基础没有变化。本研究是要探讨中国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否对中国恩格尔系数的减小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否符合林左鸣(2010)总结的一般规律。

为此,本研究从测度中国的广义虚拟经济系数出发,去检验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与恩格尔系数是否成反函数关系,并试图分析广义虚拟经济能否减弱基尼系数增长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接下来是这样安排的;第一部分是测算中国的广义虚拟经济系数;第二部分是研究中国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与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研究中国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探讨广义虚拟经济增长是否减弱基尼系数增长所带来的杀伤力。

二、广义虚拟经济系数的测算

林左鸣(2010)给出了广义虚拟经济主要的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从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将广义虚拟经济分为只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和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另一种是从产业角度进行划分,例如金融产业及其他服务产业等。李小宁(2011)[2]认为上述两种方法并未根据广义虚拟经济的形成方式来分类,他认为广义虚拟经济可以划分为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和不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而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按供给弹性的差别又可分为强广义虚拟经济与弱广义虚拟经济。按产业对广义虚拟经济进行分类的优点是有利于广义虚拟经济的核算,而不足之处在于很难明确地将实体经济部门与广义虚拟经济部门区分开来。黄纯纯、任若恩和郑海涛(2011)[3]对广义虚拟经济的测算范围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基于产业分类的不同层次虚拟经济测算范围。

广义虚拟经济系数是指广义虚拟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参照黄纯纯、任若恩和郑海涛(2011)对虚拟经济测算范围的划分,将虚拟经济分为4个层级分别为:

第一个层次,狭义的虚拟经济,即仅统计第三产业中金融业。

第二个层次,即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第三产业中的其他产业也考虑进来。

第三个层次,再进一步扩展的虚拟经济,即在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加入第一、第二产业的最终消费品中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带来精神愉悦的商品。

第四个层次,广义虚拟经济,即在第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把GDP遗漏的、能够给人们带来情感愉悦的非商品事物加进来,比如因特网带来的便捷、家庭劳动、社会网络价值、环境、污染、资源等。

针对以上4个层次的虚拟经济,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数据都包含在GDP中,可从国家统计年鉴中获得,而对于第三层次虚拟经济的研究,本研究在第二层级虚拟经济的基础上加入奢侈品消费用以代表在第一、第二产业的最终消费品中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带来精神愉悦的商品。对于第四层次的虚拟经济,由于目前很难对非商品实物的价值进行测定,因而暂不考虑第四层次虚拟经济的测算。最终本研究测算了1991~2010年的第二、三层次的虚拟经济系数作为2个不同层次的广义虚拟经济系数。

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可从国家统计年鉴中直接得到,而对于奢侈品消费的数据目前国内还没有权威机构进行统计,参考2012年世界奢侈品协会的《中国十年奢侈品官方报告》提供的2000~2010年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额数据,以2001~2010各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对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额进行折算,并在假设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额呈现线性增长的前提下,以其平均增长率11.3%推算1991年至1999年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额数据,从而得到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额的人民币数据。需要注意的是,该奢侈品数据为消费额,若需将其纳入广义虚拟经济的测算范围,还必须测算其中增加值部分,根据已有的2000~2005年和2007年的62部门投入产出表,取金融业与房地产业之和的增加值占其产出的比例的平均值0.66为奢侈品消费增加值占奢侈品消费总额比重。从而得到奢侈品消费的增加值数据(如表1)。根据广义虚拟经济系数的定义,得到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三、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与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关系研究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越富裕的家庭,食品支出占比越低。推广到国家层面可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程度。一个国家越是富裕,恩格尔系数越小;反之,则恩格尔系数越大。

为检验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与恩格尔系数是否成反函数关系,用第一部分计算得到的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一、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二分别与恩格尔系数进行回归,以检验广义虚拟经济系数是否与恩格尔系数呈现反函数关系,在国家统计年鉴中将恩格尔系数分为了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因而总共进行了四次回归结果如下:(注:GVEC1: 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一,GVEC2: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二, ECURBAN: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ECRURAL: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ECURBAN = 104.52 - 1.63 GVEC1

(21.28) (-12.70)

R2=0.899669 F=161.4056

ECRURAL = 113.51 - 1.66 GVEC1

(35.68) (-20.03)

R2=0.957078 F=401.3660

ECURBAN = 104.41 - 1.61 GVEC2

(20.80) (-12.40)

R2=0.895267 F=153.8653

ECRURAL = 113.51 - 1.66 GVEC2

(35.85) (-20.13)

R2=0.957501 F=405.5402

从回归结果来看,四个方程F检验t检验均通过,R2也很高且GVEC1、GVEC2前的系数均为负,说明广义虚拟经济系数确实与恩格尔系数成反函数关系;另外从结果中,不难看出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一与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二各自与恩格尔系数的回归结果差异不大,原因主要在于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二仅在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奢侈品消费的部分,而相较于数十万亿的GDP而言,几百亿的奢侈品消费所占比重实在太小,对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二的贡献甚微。或许只有将第一、第二产业的最终消费品中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带来精神愉悦的其他商品充分考虑进去,才能更好地体现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一与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二这两个不同层次间的广义虚拟经济系数的差异。

对于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为何与恩格尔系数呈现反函数关系,本研究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不论在城镇还是农村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均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见图1)。出现这种的现象的可能原因在于食品这种生活必需品主要作用在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愈发追求心理需求的满足,因而消费支出的比重就从食品转移到能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或是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商品上,而这类商品带有很强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可称之为广义虚拟经济商品。

四、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国家统计局从2000年起一直在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但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却没有。不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原因主要是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计算出来的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偏低。事实上,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制的《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自2006年起更名为《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统计年鉴》)以及由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制的《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会提供一些年份的基尼系数,虽然存在缺陷,但该部分数据仍被多数研究人员引用。表2为笔者在从事本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基尼系数时间序列。

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居民家庭基尼系数与农村居民家庭基尼系数这20年来都呈现增长态势,农村居民家庭基尼系数虽然增速较缓,但已逼近0.40的国际警戒线(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的基尼系数是0.3897①)。由于没有官方机构06年之后的城镇居民家庭基尼系数,不能判定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基尼系数是否已经超过0.40的国际警戒线。不过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基尼系数存在低估的情况,因而真实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要分析广义虚拟经济能否减弱基尼系数增长带来的杀伤力,就需要对城镇居民家庭、农村城镇居民家庭按收入等级划分的不同等级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进行考察。由于国家统计年鉴中从2002年开始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农村居民家庭基本状况数据,因而对农村居民家庭部分的分析使用2002~2010年国家统计年鉴中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农村居民家庭基本状况数据。而对于城镇居民家庭的分析则使用从可获得的1995~2006年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基本状况数据。

(一)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在统计年鉴中农村居民家庭按收入五等份分成了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五类,这里我们选取中高收入户与中低收入户数据来分析广义经济能否减弱基尼系数增加带来的杀伤力。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农村居民家庭中高收入户与中低收入户在“平均每人纯收入”上的差异程度成小幅增大的趋势,但“生活消费总支出”的差异程度波动不大。说明对于这农村居民家庭这两组类别而言,收入差距的拉大,并未对生活消费支出的差距造成太大影响。

进一步分析生活消费总支出中各项消费的差异程度,如图3所示。

比较八类消费支出的差异程度,食品是差异程度最小的一类,并且其差异程度较其他几类而言更为稳定。而其他七类的差异程度波动较大,且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态。结合图2,我们认为对于农村居民家庭而言,尽管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在逐渐增大,但生活消费支出的差异程度变化不大,而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的差异程度变化不大。其他消费支出差异程度之间的某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可能是造成生活消费支出的差异程度变化不大的原因,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广义虚拟经济的存在,使得农村高收入人群所多于低收入人群的那部分收入不再用于对主要满足物质需求的商品如食品等的争夺,而是转向其他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商品,这样即使收入差距在拉大,低收入人群的物质需求依然能够得到满足。收入差距拉大对农村带来的不稳定性大大减弱。

(二)城市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参照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分析方法,在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家庭按收入等级分成了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七类,这里我们选取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数据来分析广义经济能否减弱基尼系数增加带来的杀伤力。

首先对比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在“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两项上的差异程度。如图4所示:

从图4来看,1995~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在“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两项上的差异程度逐年拉大,但两种差异程度的变化量大致相同,即城镇居民家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两条差异程度线之间的距离大体不变。因而我们可以认为收入差距拉大造成了支出方面差距近似成比例的拉大,换言之,收入差距的拉大并没有造成支出方面差距的更大幅度的增大。

进一步分析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中各项消费的差异程度,如图5所示:

群在食品消费支出差异程度拉大的具体情况。

图6为城镇居民家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在各类食品消费支出上的差异程度,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五类食品消费中差异程度较小的三类分别是粮食消费、蛋类消费以及肉禽及其制品,而差异程度较大的两类是奶及奶制品消费与水产品消费。差异程度较小的三类在这11年间的差异程度的增幅不大。而差异程度较大的两类中水产品消费差异程度自2002年起大幅增加,甚至超过了奶及奶制品成为了消费差异程度最大的一类食品消费。

从差异程度上来看,主要是为满足人类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粮食消费、蛋类消费、以及肉禽及其制品消费差异程度较小,而更为体现对营养、健康生活追求的水产品消费以及奶及奶制品消费差异程度较大。从差异程度的变化情况来看,各类食品消费的差异程度都呈增大的态势。除了水产品消费外,其余4类食品消费增幅都不大。

结合上面对于农村居民家庭中高收入户与中低收入户、城镇居民家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收入和消费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基尼系数的增大体现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然而收入差距的拉大并没有带来消费支出差距的同比例的增大。广义虚拟经济的存在,使得富人阶层多余的资金有了新的去向,不再停留在生活必需品的争夺上,更多用于满足其心理需求。这样从某种意思上实现了对不同收入级别人群的满足:工薪阶层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而富人阶层在更多追求心理的满足。因此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减弱了基尼系数增大带来的杀伤力,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 来源:2012年1月18日新华社快讯.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3)

20__年,乡党委、人民政府按照与县委、县人民政府签定的各项经济指标目标责任状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实施“六个30万”工程。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经济生产总值6413.0482万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5682.9191万元,增长22·5%;第二产业完成404.8838万元,增长56·9%;第三产业完成355.3520万元,增长5%。今年全乡的人均收入1318元,同比去年我乡人均收入增长283元。

(一)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按照“林、牧、农”的发展定位,把“调大林果业,调强畜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林果业发展上坚持走特色果业之路,努力打造林果的精品园。目前我乡经济林总面积3.85万亩,矮化密植精品园完成了3000亩,同比增长76。在畜牧业上,目前我乡拥有5万以上产值的专业养殖大户20户,拥有2万以上产值的专业养殖大户50户,拥有1万以上产值的专业养殖大户150户。20__年年末存栏牲畜87145头,其中牛8700头,驴5200头。同比去年增长12。

夏粮总产量11534174公斤,单产379公斤;玉米总产为14112483公斤,单产492公斤。棉花总产1754·9吨,平均单产109公斤。新建温室大棚256座,完成计划的59。

(二)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按照新时期“扶贫工作到村、到户”的方针,坚持项目落实到户,资金安排到户,效益惠及到户,使扶贫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全年共完成4个村的“整体推进”任务,实现了“六通”、“五有”、“五能”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重点村的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农村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低收入户脱贫1000户,3800人,完成计划的107。新建畜圈180座;抗震住房164套;优质杏制干棚120座;购买扶贫羊157只;发放地毯架30套;发放扶贫电视机()台。除此之外自治区财政厅投入定点扶贫资金25万元,全部用于启动__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附属工程。

2、全年我乡努力创造有利的投资条件,按照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思路招商引资共计200多万元,新建一座砖厂约70万元,一座大型汔车维修厂约100万元,土地承包20__亩,投资约3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我乡乡镇企业经济发展

(6)、认真贯彻自治区20__年128号文件精神,并落实我乡税费改革实施方案,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努力做好了“四个落实工作”。

(7)今年农机经营总收入2058·30万元,完成计划的108;农机户经营利润达到210·58万元,完成计划的100·7;经营利润总额350·76万元,完成计划的99,精量少量播种3·848万亩,完成计划的107,新培训农机安全人员39人,完成计划的111。

(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我乡优质杏是远近闻名的,为了把这项产业做大做强年初就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优质杏的发展中我乡根据杏业的实际情况。首先、建立了我乡杏子产业科普协会,互相协调、帮助有力地解决了在杏树的管理方面技术欠缺的问题。其次、继续加大对老化的、产量低的、品质差的杏果园进行改造。今年以来嫁接杏果树共计15000株,使125户农民受益,定植和嫁接成活率93以上。再次、由于加大了对优质杏的管理,做到了正规化、科学化,在实际的管理中也总结出了一套实际工作经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20__年我乡优质杏子的总产量是500吨,总收入33·3万元;杏干的产量达到()吨,收入达到()万元,全乡今年杏业的总收入达到()万元,人均()元多

__乡也是是__县核桃生产基地,我乡的核桃以品质好而闻名,我乡核桃可挂果的1100亩,亩产值为20__元,年总产值为220万元。

“麻糖村”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目前已有100多人参与经营,总产值达25万元左右。近几年来我乡的地毯业发展较为迅速,到目前为止我乡已有1849户参与,年产地毯5904块,约34598平方米,年产值达到1184192元;民族花帽业年产值达23080元;

红柳大芸种植开发作为 我乡一个新型的产业,在我们种植经验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要种植好这一新的产业,我们面临着压力和考验,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经过艰辛的劳作,使我乡的红柳大芸产业,从当初的产业空白发展到今天拥有350亩红柳大芸的新型产业。

(四)劳务输出使群众获利非薄

今年的劳务输出工作在总结去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工作的方法和措施进一步的完善,主要采取以个体为主的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的今年我乡实际劳务输出3613人,实际劳务创收278·37万元,完成计划的140。

(五)、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今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投资70余万元新建一座设施现代化程较高的,配套设施齐全的,南疆地区首座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为早日实现一家一户一名科技“明白人”的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村进行了“三室一场”的建设。

在水利建设方面今年新建水利工程有7处,其中、大闸口4处,干渠38公里,支渠70公里,其中完成干渠23公里,支渠24公里;计划建设防渗水渠60400米,实际完成27050米,完成计划的45。“供水到户”工作,共进行了12个村,53个村民小组,3284户,耕地面积23281亩。总体达到全年计划的100。我乡现有5个自来水厂,全乡98的农民可以饮用清洁的自来水。

为进一步改善工作的条件,今年我乡的“五小”工程按照规划建设完成并投入了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我乡机关的办公条件,与此同时“五小”工程的配套设施也建成投入使用,特别是安装了供暖锅炉,新建了水冲式厕所,这些都是我乡有史以来的首次。在办公的环境方面我们按照,“不绿化就硬化,尽量绿化”的原则在乡机关办公室前后新建花园一座,打地坪()平方,创造了良好的拴心留人的工作环境,使我乡的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高。

为能更好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年我乡又投入15万元,从__县城接入高清晰度,具有40套电视节目的有线电视这也是我乡自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六)把稳定和发展做到齐驱并进

今年以来乡党委一班人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按照“严打抓情报,防范抓苗头,宗教抓管理,教育抓团结,专人抓稳定”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维稳措施。。一是坚持“打防并举、主动出击、露头就打、先发制敌‘的原则,严厉打击“”、“四种份子”和非法宗教活动。二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认真落实“三管理一责任两制度”,全面推行宗教人士定期考核的制度,切实管好宗教人士、宗教活动和宗教活动场所。深入开展“三爱”教育,鼓励宗教人士依靠科技和自身的努力勤劳致富,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三是坚持“标本兼治,立足治标,重在治本”的原则,全面推行村规民约,重点村的集中整治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做好了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确保了稳定。

(七)、农业科技普培训

今年在科技工作中农业科技培训费用达到3·2万元,同时充分发挥新建的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的职能作用,在科技培训工作中今年共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750户,培训人数10500人,其中:林果业培训户数530户,培训4100人次;畜牧业:培训户数为480,培训3900人次;设施农业:培训农户420户,培训2100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80户,培训2250人次;二、三产业:培训户数940户,培训4500人。通过大力的培训现在我乡的每个村都拥有村级各类农业技术员8名。今年共新建各类科技示范村(基地)12个,蔬菜示范基地1个、精品林果示范园()亩。建立一个长达100米的科普示范走廊,和一个科普活动室,拥有科技书籍50000余册。

(七)全乡基层组织建设不断的加强

1、一年来全乡的各支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总书记在西北坡学习考察时提出的“四个牢记”的要求,围绕我乡改革发展的大局,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协调发展。为了把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切实落实县委签定的党建和基层组织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在方法上坚持不懈地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为我乡的改革发展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定的组织保证。一年来共发展党员25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1名;调整支部书记2名,村委会主任2名。调整具有中专文化程度的村干部35名;按照规定认真抓好村级后备干部建设,目前村级后备干部人数达到157名,。

2、是积极开展创建“六好”党委“五好”党支部活动。今年被县委任命为“五好”党支部有5个。

3、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的培训

今年我乡充分发挥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的作用。分4次15期对全乡500多名党员干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科技培训;为了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还专门骋请教师19名。培训的内容包括政治理论、农业种植、养殖、育肥、等方面的内容17种,同时做到了有计划、有实放、见实效、有考核、有总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4、、是做好了“三老”人员,共、青、妇、民兵等工作。

“三老”人员是我乡一支骨干力量,为了充分发挥他的余热,在全乡的范围内也开展的“三老”带“三青”的活动,同时在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也给予关心和爱护,保证他们的退休金及时地发放。每月组织三老人员进行一次集体活动。在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工作中共投入了经费5万元,今年共发展团员73名,妇女文体活动3次,进行民兵整组一次,按照靠的住、拉的出、用的上的原则,组建了30人的民兵应急分队一支。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再谱新篇章

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一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六进村”“六进校”和巴扎新风活动,开展全乡4次大型农牧民体育文化活动,大力培育民族文化,培育青少年在思想上的“四个高度认同”同时为丰富广大的党员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在我乡机关院内新建一个文体活动室,和一个图书阅览室。通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到崇尚科学,提高素质、搞好工作上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年共举办了44场演讲活动,40场知识竞赛参加人数达到6907人,为了培养和壮大我乡文艺工作的人才队伍,在年初,开办了为期58天的文艺骨干培训班,为每个村培训了5名文艺工作人员。在宣传的工作中全年共发放宣传单5000余张,书本250多本,举办了5次文化展览,出黑板报168块。

全年共拥现出县级文明单位4个,地区级文明单位1个,乡级文明村5个,县级文明村3个地区级文明村1个。与此同时也抓好了“五好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

在民族团结方面我乡全体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不断的加强民族团结,全年拥现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5个,先进村6个,民族团结先进个人7个。有力地推动了我乡的民族团结全面的进步。

与此同时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和教育、土地管理工作得长足的发展。

在计划生育方面我们做到了以宣传为先导、计生服务到位、计生措施健全、经费保障及时。做到了领导重视、工作措施、财物投入、督查落实四个到位。确保了我乡的计划生育工作进展顺利。20__年生育政策符合率100;生育人口上报准确率100;人口自然增加率0·012‰,生育率0·018‰,人口年度增加率0·017‰,全年计划生育按照年初的计划完成任务,没有出现超生和违反计生工作条例的现象。

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九)存在的问题

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影响和制约我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利的因素仍然存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人民群众的思想还不解放,守旧。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部分农民群众安于现状,依然有“等、靠、要”的思想,在蔬菜大棚的建设中没有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农业科技培训的过程中走过场,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际的问题也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在下一年的工作中采取有力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__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20__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地委、县委扩大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坚持“强农养商”以发展为执政兴乡的第一要务,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转变工作作风,把我乡建设成为“以果菜为主的农副产品大乡,并向农副产品基地迈进;以养殖畜牧作为一项重的产业发展成为畜牧大乡;以优质杏、核桃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实现社会和谐,经济全面的进步。

按照上面的总体要求,20__年我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力争达到()万元,增长(),第二产业力争达到()万元,增长();第三产业力争达到()万元,增长(),农民的纯收入达到()元,比20__年增长()元;在20__年的基础上再解决()户()名贫困人中的脱贫问题;在计划生育方面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末人口控制在()万人以内。在实际的工作中一步完善基层工作机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按照县委扩大会议提出的“稳粮棉、上果菜、兴畜牧、强特色“的工作思路。落实各项增收措施,实现农民增收的()元的目标。

在稳粮棉上,我乡将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粮食面积在确保()亩的前提下,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效益”的工作方针,大力发展小麦、玉米优质品种,小麦单产在20__年的基础上再增加()公斤;棉花生产继续推广高密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面积控制在()万亩左右,力争单产达到()公斤以上;

上果菜,进一步加大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力度,引导农民新植果园()万亩。强化果园管理,加快苗圃建设的力度和新植果园嫁接及补植工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果品贮藏、保鲜、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反季节销售份额。进一步完善乡村二级林果业科技培训示范网络,大力实施“果农培训”工程。同时大力培育果农的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尽可能的完成优质杏、核桃商标注册工作,同时打造我乡特色的名优干鲜果品品牌。继续实施退桑还果、加密补植,嫁接改造、病虫防治关于果树四项工作。蔬菜大棚作为一项我乡新生的产业在20__年一定要加强管理,加大科技的投入,注重培育蔬菜营销大户,实行定单生产,打造名优产品,绿色产品,开拓蔬菜市场,切实把设施农业建设成为我乡的特色产业。

加快发展畜牧业。坚持“稳小增大”和“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以秸杆粉碎养牛,养羊,以建设青贮窑为契机,加快畜圈的建设。今年要以畜牧专业村和畜牧专业大户为主攻方向,以养羊业为基础,以养牛业为突破口,以家禽和特种养殖为补充,进一步把品种改良工作、防疫工作、引进、扶持、培育作为畜牧业大发展的重中之重,鼓励、扶持个人参与畜牧养殖基地建设和良种畜繁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良种畜的自给率。力争年末牲畜存栏()万头(只),出栏达到()万头,使畜牧业占农村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以上。

强特色,建设好特色产为基地。发展特色经济是提升我乡经济的总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年我们要围绕建设林果精品园()亩,扩大核桃基地的建设在20__年的基础上再增长()亩,并注册品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和安全水平。以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为载体,广泛宣传无公害、绿色产品知识,同时充分发挥有利的地理条件和便利的 交通20__年的蔬菜大棚建设计划新增()座,力争尽早上规模、争取在()年内建成和田地区最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红柳大芸的种植和开发继续加强和壮大。

2、加大对二、三产业的重视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帮助,鼓励个体手工业发展。

立足我乡杏子、核桃、手工业、蔬菜种植的优势,“坚持引导与服务”的原则,按照县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好农户的利益,同时大力培育个体经商户,并利用他们把我乡的特色产品销出去打开市场,扩大影响力,以增长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

3、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大力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积极实行就地就近转移,同时鼓励引导农民由本乡、县、地区其它地区转移。认真清除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各村政策,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力争20__年我乡劳务输出达到()人以上,实现劳务创收人均50元以上的目标。

4、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制,进一步探索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有偿服务机制,实行技物结合、带薪承包等办法,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引导“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机制,加大“龙头”企业对生产基地的科技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打破农技推广体系中“政府一统天下”的格局。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科技培训”为载体,实施“农业科技培训星光计划”,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5、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

自治区决定20__年在贫困县市取消农业税是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战略部署。20__年为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加大村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从20__年起,要把我乡的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50转移到村,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二、各村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并坚持“一事一议”制度,规范“两工”的使用。三、积极推进税费改革的各项配套改革,确保教育的投入,优化村组织,明确村干部的指数。四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力,力争在三年内消灭“空壳村”,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增强村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6、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在这项工作上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二是实施好教育的“两基”达标,改善教学环境;三是实施好各村的抗震安居工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配合上级搞好部分村道路通油工程;五是实施好苏阿库木开发区、农场农民的易地搬迁工程,造福群众。

(二)加大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力度,形成我乡多种经济形势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今年我乡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地、县委扩大会议要求,不断优化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进一步规范和整顿经济秩序,健全和完善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扎实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前期服务和后续工作,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履约率和成功率。对举足轻重的招商项目提供“直通车”服务和“保姆式”服务。切实做好招商项目的储备,通过“以商引商”、“筑巢引凤”等多形式全方位招商,完成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万元以上。

2、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我乡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一是大力创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全面落实公平待遇,依法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益。二是放宽准入领域。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领域全部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公共设施、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从第三产业向一、二产业延伸。三是加快民间融资步伐,鼓励现有非公有制企业走联合发展的道路,积极实行股份制改造,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其做大做强。四是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招商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诚信招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同时在招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为投资者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大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一是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始终保持对敌斗争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和“四种分子”有效遏制重大事件、案件发生。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严格落实宗教管理的“三管理、一责任、两制度”。三是是坚持不懈地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四是加强群防群治工作,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等各项制度。深入开展基层安全文明乡镇(社区)创建活动。四是加强政法队伍和民兵预备役建设,严格执行公安部“五条禁令”,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队伍。深化城市民兵调整改革工作,积极探索基层武装部与乡(镇)派出所联合行动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五是全面正确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六是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制度,加强、人民调解和 司法调解工作,把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四)、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发展保持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作为我乡镇干部是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的我们的工作好坏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各项工作的布署中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1、积极引导广大的大中毕业生,转变就业的观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要让广大的大中专毕业生转变就业的观念,在找工作中不能随便的挑捡,要有不怕苦和累的思想,对一些较脏、累、苦的工作要逐步的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再不能有“等、靠”的思想,我们政府部分,在这方面给予大力的引导,同时在技能的培训上我们明年要根据情况组织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对予自谋职业者我们大力的鼓励,在经济上可以给予小额的贷款。

其次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完善社会保障的体系对于各村的离退休人员和“三老”人员做好最低生活的保障工作,对于弱势群体,我们要提供更多的关爱和社会福利、救济(帮助)。

2、总结经验,加大力度,与时俱进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

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以整村推进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增加农的收入为核心,围绕我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今年继续扶持发展林果、畜牧大户,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加强农牧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和我乡的危房改造。

3、继续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断的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0__年力争做好以下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

(1)、进一步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和低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对我乡的巴扎内、外部环境进行整改,彻底改变我乡巴扎脏、乱、差的面貌;(3)对特困学生上大学的费用给予适当的补助;(4)、乡一中新校舍明年争取开工建设,有力改善我乡学校办学的条件;(5)继续实施美化、绿化工程;(6)、提高我乡“三老”人员的生活补贴标准,由原来的30、40、50元提高到60、80、100元。(7)从我乡XXX村—XXX村的()公里油路建设开工(8)下大力、求实效继续加大农业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力度(9)举办第八届全乡农牧民体育运动会。(10)新建一座客运站

(五)、以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1、中央决定从20__年元月份开始,利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乡各个支部要高度重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把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大措施,作为关系全局和长远的一件大事,切实抓紧抓好。要以提高全体党员的理论素养为重点,以增强“五种能力”为核心,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执政水平,切实解决好党员队伍在宗旨观念、思想工作作风、精神状态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全体党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促进我乡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2、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是切实加强我乡各村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从各个村退伍军人和致富能手中选拔优秀的人才进入村级干部的队伍。坚持村能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和致富能力队伍紧密结合,把党员培养成致富的能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使村能干部的队伍成为农村优秀人才的群体。二、加大基层干部队伍的培训、培养,要从基层干部的“五风”方面来考察干部,及时调整、奖励有能力的基层干部。三、加大对基层干部队伍的交流对工作能力较强,能为村里创收的为群众办实事的个人,只要政治上没有问题,我们可以考虑高薪聘请。四、加强发展党员的领导。解决村农民党员偏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断给基层党组织增添新血液,壮大农村党员队伍。

3、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党的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基层的干部我们一定做到清清白白的做官,明明白白的做事,既要清正,又要清白。我的群众对我们这些基层干部的期望是很高的在他们的思想上对我们干部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所以我们不能让人民群众失望。在这项工作中一要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二是建立健全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的机制,做到教育在前,防范在先。继续推行村级财政由乡农经站统一管理,和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村务公开,从源头治理腐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三是加强领导,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实到实处。全乡各个支部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担负起反腐倡廉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1、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以“三室一场”、“六进村”、“六进校”、“巴扎新风”为载体,不断加强和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坚持“三为主”、“三不变”的工作方针,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责任制,认真抓好人中与计划生育工作,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同时不断的加强农村基层公共设施建设,增加全民卫生意识,提高预防和控制各种疾病的能力,大力发展我乡各项社会事业。

2、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好、用好农村和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着力改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各村大喇叭作用,牢牢占领农村宣传思想阵地。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4)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性及其发展态势的可控性。尽管总的来说,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经济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乃至政治不稳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分看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甚至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结果把许多无可回避、必须解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留在了后面,包括: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等。笔者将对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几个个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在关系。

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最初人们把经济增长简单地当做发展,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福利就会增加,社会就会富裕起来,认为这就是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备受睹目,甚至联合国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资金,就能使这些国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并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危机,例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悬殊等。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了增长率下降和债务危机中,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国公司拥有产权的初级出口的增长,由于缺乏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经济部门的效益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增长,实际收入的利益没有在各个阶层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只是个别人获益暴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这种增长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是有增长而无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增长即发展的理论进行反思,认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学家赫里克和金德尔伯格认为,在经济学理论中,增长与发展有时做同义词使用,在某些场合这种用法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当这两个词在一起使用时,应该区分它们的词义。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在他们两人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个多维度的质量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质量和效益、分配的合理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包括了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不止这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同人的成长一样,增长着眼于身高、体重,发展则注重于机能和素质的协调和改变,如学习能力等[1]。

总之,经济发展应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一般认为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即产出的增加;二是结构改善,包括人口结构的城市化、产业结构协调与优化;三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公平分配、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美化、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四是政治和经济体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然同步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社会综合运动,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达标”[2],它既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同时也包括国家的民主化、社会的城市化和价值观的个人理性化,其丰富内涵是GDP指标所难以涵盖的。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亨廷顿在其《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事实上,现代性孕育着稳定,但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因为“产生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2]亨廷顿所言虽比较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现代化进程确实伴随着动荡、不稳定,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改革的代价。从历史上来看,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经济迅速增长之后,发生了社会动荡[3];而前些年经济发展居亚洲四小虎之首的印尼近年来也不断发生动乱、政变[4]。当然,这些例子还不尽然说明一定是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的不稳定,造成这些国家发生动荡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它至少说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稳定。关于原因,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迪尼认为是社会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与阶级斗争。当然经济增长也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动荡不稳定。而就算我们可以肯定上述例子中的不稳定是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我们也只能推出经济增长会带来不稳定,但是并不能据此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不稳定。因为从全球看,情况并非都如此。很多国家如西德、日本、意大利在二战后都出现了高经济增长率,但是国内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冲突,其现代化进程基本是在非常平稳的过程中进行的。

因此,严格地说,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是具有双面效应的,即同时存在对社会稳定正向的促进效应和反向的破坏效应,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两类效应的角力。由于这两类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关注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人民福利的作用[5]。因此,要使经济增长在社会稳定中起到正向作用,就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得一个相对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

经济稳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微观经济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6]。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过去那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是一种单纯追求增长的片面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缺陷在于其仅仅关注发展的手段,却忽视了发展的目的,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把环境当做可无限获取的资源,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源的有限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们认识到,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把当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续发展,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离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离开协调有序性的经济增长,最终将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衰退乃至危机。2003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均衡发展,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片面发展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经济稳定的基础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经济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应达到生态持续,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其次,是经济持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质量,优化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损耗,增加效益,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使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三是强调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消除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6]。转贴于

综上所述,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只有极大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经济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稳定,其内涵应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参考文献

[1] 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 陆志明.现代化是含义广泛的社会运动[EB/OL].新华网,http//:xinhuanet.com.

[3]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7-38.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5)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性及其发展态势的可控性。尽管总的来说,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经济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乃至政治不稳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分看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甚至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结果把许多无可回避、必须解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留在了后面,包括: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等。笔者将对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几个个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在关系。

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最初人们把经济增长简单地当做发展,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福利就会增加,社会就会富裕起来,认为这就是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备受睹目,甚至联合国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资金,就能使这些国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并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危机,例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悬殊等。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了增长率下降和债务危机中,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国公司拥有产权的初级出口的增长,由于缺乏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经济部门的效益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增长,实际收入的利益没有在各个阶层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只是个别人获益暴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这种增长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是有增长而无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增长即发展的理论进行反思,认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学家赫里克和金德尔伯格认为,在经济学理论中,增长与发展有时做同义词使用,在某些场合这种用法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当这两个词在一起使用时,应该区分它们的词义。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在他们两人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个多维度的质量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质量和效益、分配的合理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包括了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不止这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同人的成长一样,增长着眼于身高、体重,发展则注重于机能和素质的协调和改变,如学习能力等[1]。

总之,经济发展应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一般认为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即产出的增加;二是结构改善,包括人口结构的城市化、产业结构协调与优化;三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公平分配、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美化、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四是政治和经济体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然同步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社会综合运动,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达标”[2],它既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同时也包括国家的民主化、社会的城市化和价值观的个人理性化,其丰富内涵是gdp指标所难以涵盖的。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亨廷顿在其《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事实上,现代性孕育着稳定,但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因为“产生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2]亨廷顿所言虽比较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现代化进程确实伴随着动荡、不稳定,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改革的代价。从历史上来看,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经济迅速增长之后,发生了社会动荡[3];而前些年经济发展居亚洲四小虎之首的印尼近年来也不断发生动乱、[4]。当然,这些例子还不尽然说明一定是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的不稳定,造成这些国家发生动荡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它至少说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稳定。关于原因,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迪尼认为是社会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与阶级斗争。当然经济增长也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动荡不稳定。而就算我们可以肯定上述例子中的不稳定是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我们也只能推出经济增长会带来不稳定,但是并不能据此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不稳定。因为从全球看,情况并非都如此。很多国家如西德、日本、意大利在二战后都出现了高经济增长率,但是国内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冲突,其现代化进程基本是在非常平稳的过程中进行的。

因此,严格地说,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是具有双面效应的,即同时存在对社会稳定正向的促进效应和反向的破坏效应,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两类效应的角力。由于这两类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关注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人民福利的作用[5]。因此,要使经济增长在社会稳定中起到正向作用,就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得一个相对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

经济稳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微观经济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6]。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过去那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是一种单纯追求增长的片面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缺陷在于其仅仅关注发展的手段,却忽视了发展的目的,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把环境当做可无限获取的资源,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源的有限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们认识到,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把当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续发展,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离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离开协调有序性的经济增长,最终将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衰退乃至危机。2003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均衡发展,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片面发展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经济稳定的基础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经济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应达到生态持续,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其次,是经济持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质量,优化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损耗,增加效益,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使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三是强调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消除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6]。

综上所述,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只有极大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经济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稳定,其内涵应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参考文献:

[1] 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 陆志明.现代化是含义广泛的社会运动[eb/ol].新华网,http//:.

[3]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7-38.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6)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性及其发展态势的可控性。尽管总的来说,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经济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乃至政治不稳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分看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甚至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结果把许多无可回避、必须解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留在了后面,包括: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等。笔者将对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几个个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在关系。

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最初人们把经济增长简单地当做发展,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福利就会增加,社会就会富裕起来,认为这就是发展。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在他们两人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个多维度的质量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质量和效益、分配的合理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包括了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不止这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同人的成长一样,增长着眼于身高、体重,发展则注重于机能和素质的协调和改变,如学习能力等。

总之,经济发展应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一般认为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即产出的增加;二是结构改善,包括人口结构的城市化、产业结构协调与优化;三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公平分配、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美化、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四是政治和经济体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然同步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严格地说,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是具有双面效应的,即同时存在对社会稳定正向的促进效应和反向的破坏效应,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两类效应的角力。由于这两类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关注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人民福利的作用。因此,要使经济增长在社会稳定中起到正向作用,就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得一个相对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

经济稳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微观经济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过去那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是一种单纯追求增长的片面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缺陷在于其仅仅关注发展的手段,却忽视了发展的目的,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把环境当做可无限获取的资源,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源的有限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们认识到,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把当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续发展,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离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离开协调有序性的经济增长,最终将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衰退乃至危机。经济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应达到生态持续,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其次,是经济持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质量,优化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损耗,增加效益,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使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三是强调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消除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

综上所述,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只有极大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经济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稳定,其内涵应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参考文献:

[1]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步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正确处理社会稳定和社会建设各方面的关系,是我们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胜利的有力武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认真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社会稳定,怎样实现社会稳定的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稳定观的重要思想,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稳定观。

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稳定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安定、协调、和谐和有序,是在人们自觉地干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社会生活的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①社会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新的领导集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认真分析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深刻把握社会稳定的规律,逐渐形成了新型的社会稳定观,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如何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和谐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标。社会稳定是当代中国的利益问题,属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范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谐、社会稳定与中国前途命运的内在联系。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为社会稳定提供理论保证,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稳定观理论的检验。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科学理论,进而保证安定团结和平的局面。和谐社会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协调性,社会稳定观本身就是关于社会协调的科学理论,协调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社会和谐的提出从宏观上为社会稳定观提供了理论指导,“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②,这些要求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新时期社会稳定观的内容,为社会稳定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社会稳定的有力保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稳定机制,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巨大任务,也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她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为立足点,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就是坚持党的核心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党的事业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程中,始终坚持稳定大于一切,把国家的和谐、人民生活的安定当做自己的首要任务。

经济稳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经济稳定是指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定,经济体制的和谐有序,经济发展政策的科学连贯等多个方面。经济建设是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的稳定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其他事业的有序发展,才有利于全面小康的实现。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保持经济稳定显得更为重要;十七大提出“促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主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把握经济各项工作的规律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9年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切实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政策的预见性、针对性,审时度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把国家的经济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些都充实了社会经济稳定观的内容。

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稳定最集中体现。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首要目标。政治稳定是指国家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主要包括国家的稳定,政治制度稳定,政治生活稳定有序。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按照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国家政治的稳定十分注重政治生活的稳定有序,注重国家大政方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更要把国家政局是否稳定,能否增进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看成是我国改革发展、政局稳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进一步升华了政治稳定的内容。“稳定压倒一切”是新时期政治稳定的理论先导,使“社会稳定”有了合理定位、提升了其科学内涵,明确了党员干部的稳定政绩观,进一步提升了政治稳定的地位。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动摇”就是要坚持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动摇,保证我国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不懈怠”是要求我们的政治工作要以民生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扎扎实实搞建设,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安定有序;所谓“不折腾”,是对搞好我国和团结统一提出的具体要求,维护国家的稳定,保证各族人民以及港澳台的团结统一,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

文化稳定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文化稳定代表着广大民众对社会有机体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是指社会成员的思想情绪和对社会的满意度,包括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取向,社会成员心理承受力等方面。新时期文化稳定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我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交锋的形势下维护文化安全、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保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文化稳定的保证;践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文化稳定的首要内容;当前文化稳定还涉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总之,维护文化稳定是党的思想旗帜,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理论内容,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的两个重大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始终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③,在200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稳定和发展同样重要,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没有改革,什么事业也不会成功;没有发展,什么功绩也不会取得,要始终坚持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障社会稳定。要始终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改革调整的关键时期出发,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各种挑战,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维护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局面。

正确处理保民生与稳定的关系。2005年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求我们必须提高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这些思想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2009年1月的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提出了“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要求:“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正确的保民生、保稳定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科学的把握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的规律。保障民生是归宿,维护稳定是前提。社会稳定是人民利益的体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结合点;保障民生是各项事业的归宿,“当前我们要牢牢抓住保民生这个根本的归宿,千方百计抓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现实民生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让经济增长的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④;加大维护社会稳定的力度,是民生实现的前提,以稳定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平衡。

总之,新时期的社会稳定观内容丰富,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观的科学总结,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学说,正确把握了社会稳定的规律,为今后社会稳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宋士昌:《马克思主义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8)

一、在经济建设中,经济稳定的主要目的和影响

(一)经济稳定的主要目的

经济稳定是为了更好的,更快的发展经济,提高我国人民整体的生活水平。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陈云始终把这一宗旨贯穿于领导经济建设工作中,他提出: “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这不仅要求我们制定政策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下保持经济稳定,尽可能快速地发展国民经济,更好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质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稳定是经济顺利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这一既定目标的内在要求。陈云指出“站稳的目的,是为了前进。”[1]

(二)政治不稳定会导致经济不能稳定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普遍认为,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制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在经济和政治两者关系中,陈云一直在强调政治和经济这两者之间要好好配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健康稳步发展。而维持经济稳定,是顺利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经济不稳定,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思想稳定,政治稳定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政治稳定也对经济稳定具有反作用,一个政治稳定的社会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使我国结束了长期遭受国内动乱战争和国外侵略的混乱局面,为经济稳定创造了社会政治基础。对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就指出: “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几年的稳定,大家必定好好生产,国家收入肯定会增加。”[1]陈云当时主持我国的财经工作,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稳定市场物价,扭转反动派多年罪恶统治下遗留下来的财政经济极度混乱危险的状况。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能不能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许多无党派人士都在怀疑,认为共产党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而更多的资本家则还认为共产党是军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财经打零分。就在此时,陈云提出了一系列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加强税收、节约支出、举办公债、组织群众来管制与监督私商等办法。对稳定人心、稳定政治、巩固新政权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正是如此,事实证明,经历了短短的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就开始了“一五”时期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都够在短期的时间里就取得了稳步、持续、高速的增长,这是与我国当时社会政治局面稳定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经济稳定发展也促进了社会政治的进步。但是,在此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犯了长达 20 年的“左”的错误,让整个经济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中国经济的发展遭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长时间人民生活水平都没有提高,社会政治环境中潜藏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结束以后,当时出现的回城青年就业、物价上涨等现象,曾经引起很大的社会影响。因此 ,在1980 年 12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中,陈云明确指出: “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可以引起政治形势的不稳定。”[1]这就是说,在经济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上它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必然会上升为社会和政治问题。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让经济得到了稳定发展,才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定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的形成。

二、在经济建设中,经济稳定的主要表现

(一)粮食问题

“粮食定,天下定 ;粮食紧,市场紧”,这是陈云关于粮食问题的至理名言。粮食是无可替代的商品,它不仅决定着整个农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也很清楚的提出:“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说什么发展重工业。”[4]“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天下第一件大事。所以,粮食问题是诸多问题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农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因此,认清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认清粮食在农业中的关键作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落后的农业大国来说,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50年代的经济建设时期中,陈云大多数都把为人民谋福利与农业、农村、农民和粮食问题视为一体。1953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供销出现全面紧张,城镇和缺粮农村地区的粮食供应得不到保障,粮价上涨,人心开始浮动。对此,陈云提出“统购统销”的政策方针,“在农村采取征购粮食的办法,在城市中采取配售粮食的办法。”在陈云看来,只有这种办法可以解决当时全国粮食供销之间的矛盾,同时把投机商排除在粮食市场之外,使私商和富裕农民不能操作粮食市场。1953年11月,政务院第194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并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此后的实践证明,统购统销是我国在农业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也是当时最有效的粮食分配制度。粮食问题的根本解决,它不仅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为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秩序的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

陈云认为实现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唯一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他指出:“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离开别的部门。一部机器,只要缺一部分配件,即使其他东西都有了,还是开不动。按比例是客观规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1]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部门和地方出现了贪多求快、急躁冒进的苗头,陈云及时地发现并对此进行纠正。他反复强调,计划不能凭我们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制定,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让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在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投资关系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主导,处理好农重轻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主要原因。陈云认为,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应根据《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方针加以安排。首先,重工业投资仍要占多数,但轻工业农业投资的比重也要加以提高。从长远看来,国民经济只有做到合理、适当的按比例发展,才是最快的速度,只有按比例了,发展才能够协调发展,这样的发展是最效的。陈云提出,搞建设就一定要把农业加进去。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供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基本建设规模的投资也要和财力物力相互适应,这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的理论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因为社会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直接反映在农、轻、重的排列顺序及其按比例关系上的。陈云根据我国是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特别强调我国农业对建设规模的约束力,一定按农、轻、重的顺序计划安排实施,这才是最有效的协调三者关系的最佳办法。

陈云曾在给中央的一封信中提到过,发展国民经济需要综合平衡,需要我们要“要照顾到各行业(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文教、卫生城市住宅建设、环境保护等等)发展的比例关系。”[6]这种按比例有计划的发展经济,对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陈云的经济稳定思想的重大意义

经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利益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因此经济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陈云的经济稳定思想和长期的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经济建设长期实践的结晶。认真学习陈云关于“经济稳定”的若干论述和思想,我们深刻体会到:保持经济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展开,使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我们就要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陈云经济稳定思想和理论。必须把这一原则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践中,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为我国的经济安全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服务,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9)

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不仅包括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心理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包含了政治现代化在内。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的问题: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军事现代化等,因此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对其来说显得尤其重要。

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由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型的过程。②政治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③政治发展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结构的分化和政治决策能力和贯彻政策能力的提高。④

政治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主要由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秩序、效率、公平、民主。⑤对于发展中国家,既要有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又不能靠暴力和高压来维持秩序和稳定;既要追求政治效率,又要保证公正和平等;既要使各利益群体都能充分地参与社会利益的配置过程,又要完善参与的途径和方式,防止失控而导致秩序混乱,就更应使四个要素协调起来。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政治发展的应然结果。所谓政治稳定,不过是要把对立面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⑥

政治稳定是一定社会政治模式的动态平衡状态,是指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在权力、利益、地位等重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关系上不存在激烈冲突的一种相对满足状态。政治发展中包含政治稳定的内涵,政治稳定中同样包含政治发展,且两者互为前提。换句话说,只有建立在发展基础上的政治稳定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政治稳定,只有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政治发展才有可能顺利地实现政治发展。

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实践过程,即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政治发展在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深受压迫、饱尝贫穷之苦的发展中国家全力以赴投入了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的事业,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在许多国家,这些成就竟加剧了社会动荡和政治不安定,从而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无法深入进行下去,甚至是因为政治的不发展和不稳定又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倒退。原因到底在哪里?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两者没有同步、协调进行。不实现政治现代化,就不能保证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独立的,也是在这个时期它们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直到今天,它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谓是历经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尤其是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政治不发展和政治不稳定,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它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发展中国家政治不安定或动乱,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而引起的。政治体制的发展落后于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这就是政治上的首要问题。

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目标,一项目标的进展同另一项目标的进展并无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促进政治稳定;而在另外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可能会严重破坏政治稳定。同样道理,某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可以激发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形式的政治稳定又会阻碍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面对一系列国内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下手。它们首先面临的基本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创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当然人们可以有秩序而没有自由,但他们不能有自由而没有秩序。必须先有权威,然后才能对它加以限制。而那些进行现代化的国家中,政府为离心离德的知识分子、飞扬跋扈的上校们以及骚乱闹事的学生所左右和摆布,少的就是权威。⑧

稳定是发展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发展改革是稳定的动力和途径。没有改革的稳定是一种虚假的稳定,最终并不能稳定.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革除那些长期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因紊。 同样,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在政治稳定中,实现政治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才可能逐步建立起来。

现代化的发展是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和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政治的变动,同时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政治的权威和政治的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是不可能发展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政治发展、政治稳定和政治现代化的关系则更显得尤为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历过美好的发展时期,取得过辉煌的成就,然而到最后它们却基本上都遭遇

[1] [2]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10)

论文关键词:开放经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发展

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源远流长,自从国家诞生之日起,只要涉及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思想或行为,都被认为是国家经济安全思想的萌芽。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伴随着主权国家的诞生而产生,且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下,其在国家安全中所处的地位和内涵也是不同的,所以说,国家经济安全是由国家性和历史性造成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得国家间的相互交往增加,彼此依赖加深,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地位显著上升,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之间竞争的焦点,同时经济风险也在国与国之间传递,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一国安全的关键,使得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由此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许多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的学术成果,在战略、政策、制度方面提出了许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政策建议。但是现有的许多研究成果都没能把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明确区别开,致使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泛化,认为凡是威胁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的因素都属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范畴,把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相混同起来,使得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成果就会成为无所不包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报告。本文针对学术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泛化的问题,比较分析了国家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稳定,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内涵

国内学术界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内涵集中于两类。一类是状态说;郑通汉(1998)[[1]]、江勇、章奇等(1999)[[2]]、张幼文(1999)[[3]]、尹正萍(2002)[[4]]、聂富强(2005)[[5]]等都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主权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状态。它具体表现为国家经济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市场和资源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经济发展的进程能够经受国内外经济动荡的冲击。第二类是能力说;赵英、胥和平等(1994)[[6]]、雷家骕(1997)[[7]]、文军(1999)[[8]]、徐会琦(2000)[[9]]、周肇光(2005)[[10]]等都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向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国家经济安全是综合本国经济因素抵御国内外风险的能力。就能力说和状态说而言,状态是主权国家客观上的反映,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的经济状态;能力是经济竞争能力主观的反映,是状态的体现。国内学术界在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时,较为一致地都是在民族国家的层面上而言的,所以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性和历史性造成的,这点理论界已形成一致。国家经济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都是针对民族国家而言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国家经济安全所处的地位和内涵是有差异的,这是由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家性和历史性造成的。各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是指各国都存在的,个性是指对每个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只要国家存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经济安全的个性就大于共性,所以研究国家经济安全就不能脱离国家的现实基本经济制度和历史阶段。国家经济安全关注外来的挑战、对抗和不确定性。当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某些事件威胁和影响的时候,国家加强或保卫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保障一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障国家未来的经济达到人们可以接受的期望值,这些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目标。

所以,国家经济安全应该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因素:①国家的经济主权不受侵犯;②导致经济危机的经济风险处于可控制的状态。

二、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比较

国家安全的诸多因素都密切相关,其中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最为密切。国家经济安全本身就兼安全和发展两方面,面对国内外威胁时能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捍卫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保障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繁荣,使重大经济利益免受损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争取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也必定会考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经济系统内部的种种安全问题。

(一)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国家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随着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①经济规模的变化。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或减少。②投入结构的变化,即生产中投人要素比例的变化。③产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④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⑤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⑥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⑦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这些变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水平。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为物质福利的改善,尤其是对那些收入最低的人,根除民众的贫困,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盲、疾病和过早死亡;改变投入与产出的构成,包括把生产的基础结构从农业转向工业活动;以生产性就业普及于劳动适龄人口不是只及于少数具有特权的人的方式来组织经济活动,以及相应地使有着广大基础的集团更多地参与经济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决定,从而增进自己的福利。

国家经济发展体现为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口、劳动生产率、资本、科学技术和经济体制。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政治和行政管理等。国家经济发展要素和内涵赋予其包含着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多重目标,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真实的状况与水平必须运用不同的经济指标,从不同角度来加以概括分析,应该包括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波动和周期以及经济结构的演进优化等方面。

(二)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相同点

一国经济安全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适应力与发展潜力,经济安全的保障根源在国内,在国内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上。苏联的解体给我们最大的警示就是一个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要强大,就要制定适应本国生产力的相应经济政策,结合本国国情,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是好政策。一国经济安全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适应力与发展潜力,经济安全的保障根源在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上。国家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可靠的经济安全,弱国无外交,弱国也无安全,国家贫弱是最大的不安全。

国家经济发展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国内社会、政治的稳定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以及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发展就根本没有安全,尤其对发展中大国来说,第一位的需要是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被动的局面,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必须牢记“发展是硬道理”,没有经济发展经济安全不仅失去了基础,它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安全的物质保证,没有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没有国家经济安全。同时国家经济安全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遭受到威胁和破坏,就有可能带来危机和动荡,使国家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外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不可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点

经济制度是经济关系的本质规定,反映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制度直接与社会性质相联系,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另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当代世界现存两大经济制度,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经济制度的概念可以看出,经济制度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经济最本质的社会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在一定阶段上建立的经济制度,都是由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正是由于经济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宪法将国家的经济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作为调整和规范的对象。国家经济安全是在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框架下的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有权选择国家经济制度,参与、协调国际经济秩序等重大经济问题上的最高独立决策权,具有对内的最高属性和对外的独立性。[[11]]对内的最高属性表现为主权国家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经济制度,自主决定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自主立法建立本国国内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自主开发和利用本国的经济资源。对外的独立性表现为主权国家无论是否参与国际经济活动,都有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主权国家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在承担国际经济规则的义务的同时,享有平等的权利;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以平等互利为基础,主权国家有权保护自己不受外来经济势力的掠夺和剥削。

国家经济主权主要内容包括:[[12]]①一国能够保证本国人民自主选择经济制度而不受外国干涉;②一国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的经济发展方针和政策而不受外国操纵;③一国能够有效地掌握自己的重要资源和战略产业而不受外国控制;④一国能够平等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定而不受外国排斥;⑤一国能够自由地利用国际市场和通道而不受外国封锁。所以说一个国家在经济主权受到侵害甚至失去控制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是毫无安全可言的。但国家经济发展对经济主权没有明确的要求。

三、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比较

(一)国家经济稳定的基本内涵

稳定是一种状态,是指所处的环境或者心境在一定量的时间之内不会轻易变化。稳定和波动相对应,波动的意思是起伏不定、不稳定。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指使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地增长,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经济增长率不发生重大的波动,失业率保持适度,不发生过度的通货膨胀,保持稳定的经济生活秩序,经济稳定并不排除经济的周期波动。一般而言,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适当的经济增长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在经济持续增长过程中的均衡性质,当均衡的增长被打破,可能由于某些经济活动的中断,或某些部门过渡繁荣引起瓶颈等等,就可能出现影响整个经济正常发展的因素,导致经济波动,影响人们正常的经济生活。

研究经济稳定的目的是要在时间序列上把握经济的持续性,在经济的结构上把握经济增长的均衡性。

经济稳定是包含多层面内容的趋向经济均衡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相对平衡,具有可变的区域范围,经济稳定是与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紧密相联的经济系统。[[13]]

国家经济的不稳定可以看作是国家宏观经济中“市场失灵”的不稳定现象,这种不稳定现象首先表现在社会总产量的波动上,其次表现在物价的不稳定上,再次就是失业方面,还表现在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针对稳定性的政策也称反周期政策,当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或衰退迹象时,政府采用扩大总需求的政策,当宏观经济出现过热或过热迹象时,政府采用减少总需求的政策,采用这种反周期的政策措施,以使宏观经济保持稳定。

经济稳定的制约因素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有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家经济体制、国家经济政策、收入分配、货币供给、劳动供给、产业结构、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等。非经济因素主要有国家政治体制、法制建设、民族关系、社会心态等。经济稳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性条件,是实现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保证经济长期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需要。

(二)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的相同点

一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经济稳定是社会秩序安定的基础,没有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也就谈不上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经济稳定是相对于经济波动而言的,实现经济稳定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经济不稳定是小起小落,经济不安全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经济风险处于不可控状态,是超过临界值的大起大落,应对经济不稳定主要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手段,应对经济不安全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

经济波动是一个超越国家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是一个确定的经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偏离其目标状态或长期趋势所呈现的起伏现象,是一种常态,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经济波动。在一个宏观经济活动中发现的一种波动现象,它包括在许多经济活动中相同时间内发生的经济扩张、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经济收缩以及经济复苏,并重新进入下一个周期,这是经济周期。

经济稳定容许经济波动,容许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宏观供求关系的变化,即使增长率上下波动,宏观供求关系不断交化,只要增长中的波动与变化不会破坏宏观总量均衡与结构均衡,就认为该经济系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仍是稳定的。所以说,经济稳定是容许一定程度小起小落的经济波动。一旦出现经济不稳定,就可能是由于重大经济风险或危机导致。国家经济部安全则表现为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

(三)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的不同点

从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稳定的基本内涵上来看,两者的阈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经济稳定容许小程度、小范围的经济波动,国家经济不稳定的经济波动程度要大一些,其阈值表现为“小起小落”,国家经济不安全的阈值则表现为“大起大落”。

从两者的原因上看,导致国家经济不稳定的因素相对要多,但烈度要小;导致国家经济不安全的因素相对要少,烈度却要大许多。

在两者的应对手段上,应对国家经济的不稳定主要依靠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而应对国家经济不安全主要靠宏观调控中的计划、法律、行政等手段。如果国家经济不安全涉及国家经济主权和国家经济利益等问题时,仅宏观调控是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应对手段。

在两者的职责机构上,国家经济稳定主要是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而国家经济安全则不限于经济机构。美国总统通过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统经济政策委员会和外国投资委员会对经济安全问题进行指挥,并制定有关政策。俄罗斯设立了国家安全会议,由总统、总理、国家安全会议秘书、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内政部长、对外情报局长等组成,负责综合处理有关国家安全的问题,在国家安全会议下设有“经济安全跨部门委员会”。日本具有以维护经济安全为中心的综合安全体制,由总理大臣、参众两院议长、外务大臣、大藏大臣、通产大臣、内阁官房长官、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经济企划厅长官、有关议员及首相指定的有关大臣组成的安全保障会议,从更广泛的范围内处理日本遇到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重大危机。

四、开放经济条件下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国家经济安全研究着根于国家根本利益,着眼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为国家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安全的国家性和历史性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特殊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大国,是发展中国家,是发展中大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起步阶段,“入世”以来对国际市场形成了较高的依存度,使得我国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使我国对外开放风险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较高水平。对于我国这样“入世”过渡期已经结束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打过来说,国家经济安全的外源性风险大于内源性风险。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尤其是我国完全融入WTO之后,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因素主要来自市场、企业、金融和信息四个主要方面,具体表现为:①跨国公司利用雄厚资金实力和先进技术的挤占了我国市场,会威胁我国产业安全,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②国际游资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不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冲击,加大了我国金融风险存在的威胁。③许多国家使用所谓的贸易壁垒政策和措施遏制我国,这将在很长时期内对我国的贸易安全构成威胁。④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得国家安全的内涵出现了新变化,国家经济主权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移,加大了国家经济安全的任务。⑤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对我国先进制造业、战略资源等的安全都能构成巨大的威胁。⑥信息是一个特殊的因素,尤其是经济信息,一旦在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就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将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巨大的危害。所以,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为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创造有利条件,首先必须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步伐,提高民族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发挥自身潜在优势。

借鉴美、俄、日、印等国经验,笔者建议国务院应成立国家经济安全专门委员会,委员会由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有关专家和行业协会商会及民间机构等方面代表组成,统筹贸易安全、产业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财政与金融安全、地区安全、信息安全等,负责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日常监督和审查工作,制定和运行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和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将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贯穿于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评估与预警系统之中。

参考文献

1 郑通汉.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N].东亚经贸新闻, 1998-12-28.

2 江勇等. 经济安全及其评估[J]. 统计研究,1999,(9).

3 张幼文.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性质与研究要点[J]. 世界经济研究,1999,(3).

4 尹正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安全问题[J]. 当代财经,2002,(4).

5 聂富强. 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系统研究[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5.

6 赵英等. 中国经济面临的危险——国家经济安全论[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7 雷家骕. 关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思考[J]. 红旗文稿,1997,(17).

8 文军. 论国家经济安全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软科学,1999,(7).

9 徐会琦. 论国家经济安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征[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4).

10 周肇光. 谁来捍卫国家经济安全[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230.

11 徐泉. 国家经济主权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篇(11)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017-02

一、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内涵及其关系

(一)政治稳定的含义

政治稳定是古今中外每个国家对国家治理的最基本要求,是实现政治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目标,也是每个国家国富民强,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保障。因此,如何实现政治稳定备受各国执政者和理论界的重视。美国著名政治家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秩序,“政治秩序则部分地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社会力量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的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1] 。张新平教授在《政治学原理新编》一书中给政治稳定下如下定义: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包括政权体系的稳定、国家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这种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2]。综上所述,政治稳定本身包含了政治系统自身以及与其他社会元素的协调和发展,是动态中的稳定。

(二)政治发展的含义

政治发展,就其本源而言,是西方政治学家在分析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问题时所使用的政治学术语,特指发展中国家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变迁的历史过程。著名政治学者路逊・派伊从十个方面概括了政治发展的含义: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形式的生成过程;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典型政治形态的生成过程;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过程;政治发展是民主国家建设和运转的过程,政治发展首先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民族主义的政治形势;政治发展主要是一个国家行政与法治的发展,建设有效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核心;政治发展是政治动员与参与过程,一定程度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和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均可达成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即建设民主政治和制度;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有序的政治变化过程;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能力增强的过程,其中主要是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和政治动员能力的提高;政治发展是多维社会变迁中的一个方面[3]。

从本质上说,政治发展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变革。政治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生产力和经济关系最先发生变迁,从而导致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相应使得政治关系的逐渐调整、变革、发展,以适应变化了的生产力,这一过程便形成了政治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政治发展采取两种基本形态和方式,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的质变方式,其标志是政治权利的变更和转移。政治改革则是政治关系的量变方式,其特征是社会政治关系的演进和完善[4]。

(三)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1. 正相关性

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一方面,如果没有稳定这一前提,在政局动荡的环境中,难以实现政治发展。另一方面,在政治发展中,必然涉及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这一过程将产生新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只有将发展中的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保障政治发展的顺利进行。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内在目标之一。政治稳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政策性稳定、制度性稳定、价值性稳定。它们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这体现了政治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并通过政治发展赋予政治稳定新的内容与活力。

2. 负相关性

在政治发展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政治改革甚至政治运动,相应的必然产生诸多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改革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对旧体制的调整,会触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矛盾,化解冲突,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就会陷入动荡不安的困境。片面的强调政治稳定会阻碍政治发展的实现。一味的要求政治稳定,会丧失可贵的政治发展机遇,导致政治发展的僵化、落后甚至反动,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困境分析

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政治发展的一种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进行的和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改革党的领导体制,成立党中央书记处书记,设立党的顾问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二是加强法制建设,实行司法独立原则;三是精简党政机构,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推进干部队伍的四化;四是逐步推进党政分开,加强人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政治体制改革最终能促进政治民主的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但是,国内外改革的实践表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和出现与政治稳定相矛盾的方面。

(一)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但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其主要原因有: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固有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有一种误区并形成了思维定势,即一说到政治体制改革,就认为会影响社会稳定,就会导致“西化”甚至国家政权颠覆。有些人错误地把前苏联的解体归咎于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形成改革就会导致的错误倾向。始终没有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认为改革将导致资本主义自由化,最终将会颠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划。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制订了五年计划,“三步走”战略等,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却始终没有明确规划[5]。

(二)政治制度化水平低,从而导致腐败问题猖獗,严重影响了政治稳定

制度化是指统治者将体现自己根本利益的政治权力体系和政治活动规则,形成制度并获得法律确认和保护的过程[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由一元变为多元,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逐步实现现代化。同时,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腐败机会的增加,腐败现象迅速滋生蔓延。大量出现的腐败现象侵蚀了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消减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鲸吞着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损害着中国的国际形象,逐渐成为影响我国政治稳定与发展的突出因素。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性稳定程度低

长期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缺少普通民众的支持。一部分是因为政治体制改革不同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往往会带来比较直观的利益,从而提高了民众的物质生活,这就很容易调动起民众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性;政治体制改革带来利益往往是长期以后才能形成的,因此人们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也就比较被动消极。另一种原因是我国的现代化程度还未成熟,还未形成成熟的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社会文化,导致民众对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的认同度较低。

三、如何破解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稳定的矛盾

(一)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为政治改革和政治稳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国富民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政治稳定最终要靠政治发展来实现,而政治稳定要靠经济发展做基础。一个贫困落后的社会是不可能维持稳定的,这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均可证明,只有经济充分分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内政局才能稳定。再者,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标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好才能提升国际地位,维护好一个国家发展稳定的国际环境。

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能够使社会有更牢固的经济实力渡过改革带来的阵痛期。通过进一步关注和改善民生,有助于增加民众对现行政治制度的拥护和认可,进而形成统一的政治价值观念,促进政治价值性稳定的形成和政治发展。

(二)在坚持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严重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片面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我们应该明确,稳定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离开发展的稳定将是社会的停滞。追求这样的稳定也是毫无意义的。在政治改革中我们既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又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以后的改革中,我们追求的是政治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双赢和协调发展。我们的政治发展是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推进的,同时,也要不断促进社会稳定的深化和升华,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在新时代新环境下,我国面临现代化的挑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改革提出更高要求。我国要顺应时代形势,坚持稳定的大前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创新,大胆尝试。使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更深入、更全面、更彻底。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姓“资”姓“社”的困扰,研究设计出阶段性的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政治体制改革规划日程表。

(三)提升我国政治制度化水平,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制度化水平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如果制度化水平较低,政治稳定的破坏因素就相对较多。而政治体制的制度化往往需要通过发展民主和实行法治来实现。因此,必须在发展民主与实行法治的基础上,对权力进行科学合理配置、限制和监督,提高政治体制的制度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杜绝腐败,逐步消除不稳定因素。具体来说,要以法律约束权利,即通过法律明确规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主张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以民主监督约束权力,主要通过新闻舆论监督以及各种民利的行使规范权力的运作;以权利限制权力,就是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将权力分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政治体制的制度化建设,逐渐实现政治稳定的制度化稳定。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社会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

[2]张新平,王学俭.政治学原理新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6:398-400.

[3]路逊・派伊.政治发展的诸方面[M].纽约:小布朗出版社,1966: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