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7 09:41:07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篇(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130-0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文化的不断融合,以及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高等教育迎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功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工作对象、解决的问题、追求的目标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与共通性,因此二者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种基本理念和发展趋势。

一、心理健康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系

1.心理健康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区别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通过批评、劝导、灌输等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是非观念,培养崇高的理想与道德信念。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以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通过积极关注、共情、讨论、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自主能力以及自信、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

2.心理健康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联系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工作都是做人的工作,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联系表现在:一是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二是具体教育内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心理健康工作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保障,健全的人格品质与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同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服务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例如将心理测验应用于教育管理工作中,可以使教育者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与个性特征,也可以使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现状

心理危机指的是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时,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生活中的平衡被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紊乱的失衡状态。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业与就业压力、恋爱和人际关系问题以及经济压力等,由于承受能力与压力应对的方式不同,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承受能力差且缺乏良好应对方式的学生,在他们遇到难以承受的压力时,很有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给他人或自己带来严重的伤害。近年来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不仅给学生本人和家庭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成为每一个高校学生工作干部值得深思的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指高校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干预或改善危机情景,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学生个体的潜能,帮助个体重新确立或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以防止伤害处于危机情景中的个体及其周围的人。目前,我国各高校已逐渐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性,能按照一定的流程与排查标准在学校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开展学生心理危机排查与干预工作。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流程主要分为排查阶段、预警阶段与危机干预三个阶段。在排查阶段,大多由二级院(系)定期上报学校本单位学生心理危机情况。在排查过程中,以班级心理委员为骨干,辅导员、班主任要与心理健康老师通力合作,及时汇报沟通有关情况。预警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对每一位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建立心理档案,对于那些有较重的抑郁、焦虑、恐怖、敌对、精神病倾向、自杀倾向等明显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及时反馈给有关辅导员,并对这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重点关注、及时干预。此外,通过个别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等途径也可以随时排查出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并及时干预。危机干预阶段中,一些重大的心理危机事件主要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危机评估,确定问题,首先保证危机面临者的安全,然后给予支持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使其在短期内结束危机状态,对于急性精神障碍者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及时转入医院治疗,对于存在自杀企图的学生则及时启动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组成的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多方面的监护、帮助作用,暂时缓解其自杀的危险程度,然后再对其进行专业的危机干预。

当前,尽管高校心理危机排查工作正在大范围内开展,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仍不能彻底杜绝。教育归根结底是针对人的教育,高等教育只有从关爱学生心灵的角度出发,加强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营造全员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心理健康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融合,才能有效避免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更好地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危机干预工作中心理健康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融合途径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本身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离不开高校行政工作的支持和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向学生渗透,并提高其心理危机干预意识与危机自救能力。为了最大程度地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在危机干预中探索心理健康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融合,是加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途径。

1.大力开展生命教育

当代大学生从小到大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偏向于培养学生应对知识考核的能力,忽视了人文关怀中最根本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当今社会处在飞速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也面临着身份角色与外在环境的巨变,环境的变化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基本的适应能力。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环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存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教育的急功近利,这种生存能力的培养消退了甚至被抹煞了。两者之间的错位容易让人无所适从,以致造成对生命的漠视。针对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的现实,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内容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当大学生遇到重大危机的时刻,心理咨询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可以帮助其正确看待生命中的挫折,获得生命的升华。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目标细化到关注学生的生存能力与生命发展,最终实现对思想政治品质的培养。

2.善于运用团体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加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干预过程。在危机干预中,若受危机事件影响的学生人数较多可以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请参加者描述危机事件发生时或者发生后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和所为,鼓励团体成员在安全受保护的环境中倾诉内心感受,互相提供支持与安慰,最终将心理上的创伤体验降到最低限度。

3.将成功心理训练贯穿到学生工作中

成功心理训练是在总结现代成功人士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以树立人的成功意识和潜能开发为目的,帮助人们改变制约获得成功的原有心态、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成功心理训练通过自我设计塑造成功自我,使大学生以卓越的信念、热情、自信、勇气、毅力和行为能力,从根本上战胜困难和挫折,走向成功。

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成功心理训练,将成功心理训练和大学生教育管理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对学生思想修养的加强、学习成绩的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抗挫折能力的增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要让学生在认识不足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自己的优点,多鼓励、多表扬,多提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犯错误的心理,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自我挑战与成功的机会;在学生管理中给学生以被信任感,分配具体工作时考虑学生的特长并给他们选择的机会;对存在适应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要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课程,通过锻炼弥补其不足。学生教育管理人员也要牢固树立成功意识,一言一行都要做出表率。

4.充分利用心理制约效应

心理制约效应是指由于心理制约机制的作用引起的一种反应效果,学校教育管理中可以利用的心理制约效应有首因效应、晕轮效应、从众效应等。认真研究这些心理制约因素并加以利用,可以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危机干预工作中发挥这些制约效应的积极作用。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最初交往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往往会在人们之间形成吸引或排斥的关系,起着先入为主的导向作用。高校学生工作干部在进行危机干预时自身的威信至关重要,将会直接影响到危机干预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工作干部要保持整洁的衣着、大方的举止、高雅的谈吐、和蔼可亲的仪表,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可亲可敬的印象。晕轮效应是对人对事知觉的一种扩大化的倾向,好像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出现的月晕把月亮光扩大一样,晕轮效应常常使人出现以点代面的错误。对于教育管理者晕轮效应容易使人只看一人一事,对学生的评价有失偏颇;而对于学生自身来讲,晕轮效应则容易造成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影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应指导学生主动探索事物的多面性,认真调查研究,搜集多方信息,综合分析造成某一现象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做出客观的评价,这样更有益于学生把握自己的人生发展轨道,朝着有利于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众的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在认识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和大家保持行为一致的现象。这种群体压力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以是自我感知的,它属于心理暗示现象的一种,是一种十分广泛的现象。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有效利用从众效应,利用各种机会树立典型、抓好骨干,并通过恰当的引导使典型与骨干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成为共识,并及时抓住不良倾向的苗头,认清其可能的倾向并加以控制,使学校的从众效应向着有益于良好校风形成的方向发展。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心理健康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个性的形成、思想和品德的训练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工作的前提保障,是“保底”的工作,若此项工作不能有效开展,未能有效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则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更是无从谈起。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将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工作相融合,将拓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途径,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危机预防意识,并最终实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崔红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8-19.

[2] 荀欢欢.成功心理训练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学报,2006(7):74-75.

[3] 阚秀芹.浅谈心理制约效应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方略,2010(5):114-115.

[4] 陈 雁,林小桦,王羚郦.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促进学生工作水平的提高[J].文教资料,2008(5):207-208.

[5] 张 雨,韩 飞.生命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8(5):239.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篇(2)

2014年初的某天下午两点左右,我校一名初二男生小李从教学楼五楼跳下,摔至教学楼前的花圃中。学校老师发现后,立即送往医院,因抢救及时,小李的生命得救。在这个过程中,五楼的部分初三年级学生以及刚进学校的部分学生目击小李跳楼摔落,有一位初三女生发现小李准备跳楼,试图去抓但未能抓住。

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机制,校长、班主任等将小李送至医院。副校长、三个年级级长以及笔者(心理老师)召开了简短的会议,会议决定:(1)将事件如实告学生,初二某学生从五楼跳下,已送至医院抢救,目前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明。(2)心理老师立即与班主任联系,对目击事件的部分班级以及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心理老师,笔者心情沉重也倍感压力,但还是努力调整,开展了一些工作:首先通过校讯通联系全校班主任,一方面迅速了解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班级和学生;另一方面,通过班主任再次告知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渠道和方式。当天下午,我来到小李所在的班级以及初三部分班级,了解学生的状态,陪伴受到惊吓的学生,并在接下来的两天对目击的学生进行了个体以及小团体的心理辅导。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上午,校长召开了全校教职工会议,把整个事件以及学生目前已经脱离生命危险的情况告知教师,缓解全校教师的紧张情绪,且要求教师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有需要的积极联系心理老师。此外,学校积极配合警方了解事件的原因;与家长积极沟通,校领导、班主任等经常看望、关心小李,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我则与小李的班主任一起在他们班上开展了一系列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让学生诉说对于事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于挫折、生命的看法,让学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珍惜生命。时隔一年后,小李返回校园。

二、反思

至此,此次的危机干预暂时告一段落。回顾本次的危机干预,笔者认为,学校能成功地应对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能够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积极应对,不瞒、不压、不忽视,全面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积极寻求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2.告知事件真相,掌握舆论主动。类似的事件发生后,很多单位或者部门都试图掩盖、隐瞒和压制事实,但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引起大众的猜测和渲染,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产生更坏的影响。而在本次危机干预中,学校能够及时公开事件,让大家了解真相,加强了社会、学校、学生的沟通,也消除了师生内心的紧张和恐惧,警示和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3.关注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干预。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高度关注师生心理健康,第一时间让心理老师进入学生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事件发生后,由德育校长、心理老师以及班主任等组成的心理干预小组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生命教育,将危机事件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尽量减到最小。

同时,笔者认为本次危机干预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由于能力和资源的有限性,并未对更大范围的学生和老师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中,我们重点对目击学生、小李所在的班级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和辅导,而缺少对其他学生以及老师的支持。

2.对于危机事件的被动干预大于积极预防。在本次的危机干预中,学校积极应对,将事件的影响减少至最低,较好地处理了危机事件,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的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还不够。在危机事件来临时,很多班主任难以胜任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导致心理危机干预的力量不足。因此,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危机干预培训仍需加强。

三、启示

作为此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参与者,笔者深刻意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绝不仅仅是危机事件发生后,对于学校领导层灵活应变的考验,更是对于学校心理干预机制是否完善,是否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危机干预工作落到实处的检验。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加强危机干预意识,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未雨绸缪,是学校强化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个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分工负责,才能取得实效。学校要让广大教师意识到,危机干预不是领导或者某些部门的事情,而是与每个教师密切相关,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

2.校园危机干预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教师、家长的培训和学习,并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培训、普及性宣传来帮助教师和学生家长深化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危机预防意识,增强对心理危机的鉴别能力;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教师应改善教育和对待学生的方式,以人为本,关怀学生,及时甄别和保护易感个体;各个学科都应在教学中积极渗透生命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此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打通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渠道。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篇(3)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25-02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保守,危机干预意识不足

多数高校虽然都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但由于存在对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理念滞后、工作的开展侧重“问题人群”、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危机预防意识较为淡薄等问题,很多时候会对已经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的结果较为重视,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很难发挥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对于校园中时有发生的暴力、自杀等恶性事件,学校也主要采取隐瞒事实、封锁消息、批评处分等方式予以解决,缺乏从心理救助、危机干预等角度的介入。此外,学生个体尚缺乏危机求助意识,在遭遇心理危机时,他们宁愿选择自我调适或向亲朋好友倾诉,却很少有人会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2.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普及,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一般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为数不多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承担着教育、教学、科研、咨询、团辅等多方面的工作,过重的工作量导致他们的工作效率普遍低下,致使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兼职教师由于未接受过专业的教育或培训,因而他们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咨询实践技能十分欠缺,很容易把心理教育当做思想政治工作来抓,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规律,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专业化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存在消极倾向,将很多发展性问题误认为是心理疾病;对诸如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缺少正面引导;在学生成才标准上过分强调分数,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个性、兴趣与特长等;对学生管得较多,服务太少,忽视了对他们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的挖掘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高校危机干预工作的全面展开,导致该项工作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3.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急能力较弱

目前,各大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了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但由于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业、情感、择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数量上激增,寻求心理援助的学生也日渐增多,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根本无法应对,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能力较弱的问题便暴露出来。现有的危机干预机制基本上是当危机出现时,中心迅速采取措施,启动危机干预程序。毋庸置疑,这种反应是滞后的、被动的,在我国目前干预系统不完善、干预资源和专业人员都缺乏的情况下,其干预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危机反应的滞后性和资源的有限性等问题的存在,因而不能保证每次危机的出现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不成功的情况也是会存在的,这会让问题更加恶化。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应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为此应建立预警机制,以便当危机发生时能够调动、协调、整合各种力量,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干预。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主观体验、积极特质与积极制度的科学,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促进人的心理的和谐发展与潜能的充分开发,力求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提倡用主动、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因而也是一门着力于研究普通人的幸福、发展、快乐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要倡导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主张要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人性。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本来就具有积极的心理因素,应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和潜能,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让其走向幸福生活。

二是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积极心理学强调要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既要致力于研究如何使身处逆境的人们学会生存和发展,也要注重研究如何使处在正常情况下的人们能够拥有高质量的、有尊严的生活。

三是关注人的发展和幸福生活。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消极心理学的一种修正,它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人自身的发展和幸福生活上,使有关现代心理学的研究重新回到了心理学发展的“应然”轨道上,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危机干预构想

1.促进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和发展,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

(1)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积极的心理教育氛围

教室、图书馆、宿舍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可利用心语卡、心语报、心理橱窗、心理广播、宣传展板等媒介,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可通过心理教育拓宽思想教育的思路,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应利用身边鲜活的实例,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健康温馨的校风、学风、班风和寝风;应使学生养成以积极的心态对人、对事、对己的习惯,在良好校园心理气氛的熏陶下,于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2)树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新理念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上过于强调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忽视了对人的健康心理的培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单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学生出现心理疾病,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1]。因此,高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不断改革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外实践活动为支撑,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为辅助,实现“教学做”合一;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在学科中渗透、在活动中体验”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应建立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要的心理素质课程群;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健康的人格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失败,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真正成为让学生收获幸福的课程。

(3)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完善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有团体生活的倾向,有共同的成长课题和类似的困扰,可针对学生的需求,分专题开展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团体辅导活动可分为成长性、训练性和治疗性等三类。通过角色扮演、问题讨论、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合理宣泄,使他们获得情感支持,从而激发他们的力量感;营造互助互利、团结友爱的团队氛围能让学生尝试积极的心理体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可通过相互学习、交换经验等方式,使学生重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发展他们的适应,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

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内在心理支持和外在心理支持两部分。内在心理支持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心理自助能力,这是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外在心理支持系统包括同伴心理支持、家庭心理支持、学校心理支持和社会心理支持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心是同伴交往,可以通过建立心理互助组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设立虚拟的心理俱乐部等方式,为他们提供交往的空间,缓解他们的孤独、寂寞等情绪,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情感沟通,在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助和支持的系统。生活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多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内心能够充满力量,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社会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因而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和相关的公益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爱与责任,在体验中收获感恩与幸福,感受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加强对大学生个体的“危机”主题教育,对他们进行积极合理的引导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教育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有助于个人实现人生目标,还能够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衡量内外环境的优势与限制,明确一生的发展方向,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自我潜能。为此应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学会对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设定可行的职业生涯路径,缩短现实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确立职业发展的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2)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不仅要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不仅要教育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教育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不仅要教育学生关心今日生命的享用,更要教育学生关怀明日生命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生命教育,并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由于生命教育能够促使大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所以其在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加强预案建设,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1)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通过预警系统对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那些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几率,将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的一种系统[2]。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要以教育为出发点,应进一步加强对心理问题的发现系统、监控系统、干预系统、转介系统和善后系统等五大系统的建设,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畅通心理危机预警渠道,形成标准化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和科学化的评估标准,分等级、分层次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并对进入预警库的学生实施动态监控,以便对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将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案建设

制订心理危机预案可以让人们预先考虑如何应对危机,能全面吸取以往的成功干预经验,避免危机来临时人们出现慌乱,以便引导干预者采用科学的程序和技术从容面对危机,确保紧急状态出现时各方资源的调度与供应,以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设计具体的、操作性强的预案,挖掘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建立网络化的心理危机数据资源管理库,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相关职能部门便能高效、有序地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篇(4)

1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1.1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起点,是帮助大学生对生命形成科学、正确、完整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珍惜、敬畏、尊重和热爱。生命意识包括珍惜生命之存在、敬畏一切生命、尊重生命、尊重个性和热爱生命。

1.2忧患意识教育

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以达到真善美统一境界的心态。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要进行三个方面的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和责任教育。

1.3和谐意识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应该创造一种广泛的和谐,即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生命和谐、与大自然万物和谐。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到以上三个和谐,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四大基本关系中,能相互适应、相互包容,感到美好与惬意。和谐意识包括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1.4奉献意识教育

奉献意识教育是基于“生命”基础上的教育,它不是通过贬抑“肉体”的价值来提高“精神”的价值。奉献意识教育并不是推崇单一的价值观,而是尊重价值的多元化。

2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2.1生命教育课程开设

(1)教学内容应避免“一刀切”之嫌,根据学生在不同时间对生命感悟,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不同程度的理解而选取。

(2)教材应避免“假、大、空”之嫌,要贴近真实生活,设置一些具体化的,情感融融的情境,对学生身心发展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指导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有有效的指导。

(3)教材编写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突破原有内容体系,剔除现有教材中的一些陈旧观念,提倡学科间的渗透确保教育的实效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增加生命与死亡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思想品德课中应突出“生命价值”与“珍惜生命”的内容。

(4)教材编写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增加大学新生环境适应教育、生死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专题,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大学生对人类、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5)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人文底蕴教育融入教学之中,突出传承和创新。此外,要注重引进港台及国外的优秀教材和教学方法,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翻译一批国外优秀教材。

(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进一步促进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多种形式的发展,促使教材品种多样化、体系化、配套化。

2.2重视生存感受的培养

生存感受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及其价值的自我体验和感性认识。拥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生存感受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直面人生的悲欢离合,领悟生活的真谛与意义,体验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生命情感是指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积极的生命情感能引发人振奋、乐观、积极向上、豁达宽容、奉献、富于爱心等美好品质。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来实施。

通过课外活动,如探险、露营等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苦难,从而更加珍惜自己、他人的生命。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扶贫助困,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与施予,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通过组织大学生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让大学生学会欣赏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

2.3危机干预中心的成立

高校应建立主动的危机干预中心,在大学生中培养“心理健康信息员”,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关注,及时捕捉异常信号,并由危机干预中心对其进行主动的危机干预,其主要方式是高校主动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的生命教育,这是预防心理危机发生,提高其生命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心理危机发生后会产生一系列身心不适反应,可表现为激烈的心理冲突、精神失常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甚至是自杀、杀人等。如果在危机发生之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将有利于危机的解决。

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通过对人生每一阶段的生命叩问,对自己和世界发生关联的每一种探索,逐步建构起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自己的精神生命的成长期,教师不应该让这些“人生之问”无处求解,最终成为死结。所以,在这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老师的作用。心理咨询老师,除了用自己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来回答大学生成长历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心灵困惑外,还应该与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进行联系,时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心灵困惑,使之顺利走过每一个生命困顿期。

2.4整合教学资源配置

(1)高校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丰富的有关生命的知识,还要有宽广的生命情怀以及行之有效的灵活的教学方法。生命教育在教育领域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没有现成的师资,每一个教师都有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教师及辅导员可以根据需要开展一些讨论、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争鸣中提高思想认识。

(2)当前给大学生生命教育带来负面影响的主要是被大众文化恶化了的社会文化环境。按商业化运作的需要,大众文化中越来越多地充斥着凶杀暴力、淫秽吸毒,以及表现人性残忍、自私、变态等丑陋内容,给大学生的生命审美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净化文化空间主要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主管部门要贯彻“三个代表”的精神,正确贯彻党的文化政策,把握好文化选择的方向,健全文化法规,加强文化管理力度。我们的社会,应为开展生命教育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

(3)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处处蕴藏着生命教育的因素。每个孩子都渴望温馨、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个不懂得珍惜生命,生活无规律,起居无常,甚至抽烟成性、酗酒成瘾的父亲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家庭不仅仅只有温馨和谐的气氛才能让孩子有丰富的生命情感,其它如关爱、合作、互助等也会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家长应把孩子在家的表现与辅导员及时交流和沟通,一旦发现不良倾向,要齐心协力,帮助大学生走出困扰,直面人生。

3 结语

社会上,人们对思想政治学科一直保有一种成见,学生不感兴趣,家长不重视。然而生命教育的提出,正是振兴思想政治课的大好契机,思想政治课也是实现生命教育最高层次即追求人生理想,寻找生命意义的最好平台。在大学思想政治课中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命知识的同时,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从而达到热爱生命、健全人格,最终实现生命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篇(5)

1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

在1992年的一次中日小学暑期夏令营活动中,一个日本小学的校长认为“你们这一代人不是我们的对手”,虽然言辞狂妄,虽然如今中日矛盾不断恶化,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学生从小就对危机意识的漠视,日本学生确实比中国学生更懂得如何自救以及救助他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已经太久没有经历或者从未感受过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长期的安逸生活让大学生失去了对危机的警惕之心,而日本这样一个岛国,自然灾害频繁,国民经常进行灾害应急演练,各大高校甚至中小学的青少年亦要参与演练。在危机意识的认识层面,中国大学生远远落后于日本青少年。

对大学生进行应急训练就是要锻炼学生们在面对危险时的应急能力,以至于在危险来临时他们不会不知所措,而仅仅知道找家长或打110、120急求电话。通过应急训练来加强青少年的危机意识,可以使其更加透彻地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以及拯救生命的意义,从而深刻地理解“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含义。

2将应急训练融入体育课堂

关于应急训练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各个国家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制定,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别国的做法,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适用的就舍弃或者加以改进,仅仅围绕秉承着“保存自己,拯救他人”的宗旨对大学生进行应急训练。我国的小学课本里就已经开始不断出现,,等等舍己救国,舍己为人的英雄豪杰,但是我们教育宣传方式不能过于片面,不能让大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只有牺牲自己才叫英雄,否则就是贪生怕死的概念。若是真正遇到危险情况,孩子们舍己为人去救人了,或许人未救到,还需要牺牲别人来拯救救人的孩子,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应急训练时一定要让其明白应急训练的意义,不要盲目崇拜个人英雄主义,应当用正确的方式去救助他人,保护自我。

在体育理论课堂中给学生灌输应急训练的意义,在体育实践课程中,我们应当摒弃落后的教学方式,将应急训练在真正意义上引入课堂。首先,在器材设备的配置上,高校应当设有设备齐全的专供学生进行应急训练的场所。其次,应当由专业的应急训练辅导员或者体育教师来教授学生正确的应急训练方法,而不是由普通辅导员或者教师对学生进行应急训练培训,以免出现教学漏错现象,使得学生在面对真正的危机时使用不当的方法以致延误急救时间或者陷入更加危险的状态。再次,各大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应当注重应急训练课程设置,使得课程利于学生接纳吸收。大学生正处于性格完善阶段,性格活泼而好动,应急训练课程不能如同针对高校学生一般讲授,以免大学生感觉内容深奥而枯燥,应当设置简单易理解、适合大学生学习的课程。

通过生命教育及应急训练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将生命教育融入应急训练课程,是通过生命教育来端正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态度,通过应急训练让他们亲身体会到当生命遇到危机时拯救生命的困难,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生命的可贵,各大高校的辅导员应当在生命教育与应急训练的共同作用指导下来让大学生理解“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意义。在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纠正大学生对于生命的错误认识。

随着电子网络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大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渐渐减弱,一部分大学生甚至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思想还停留于儿童阶段,不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于生命和危机并无意识。通过应急训练,在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可以树立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让他们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教育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中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在危机中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我,拯救他人。在平日的生活当中乐观地面对遇到的困难,走出成长期中的种种心理困惑,成长为积极健康的优秀少年。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篇(6)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配套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10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变化,我国社会全方位进入转型期。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碰撞与各种风险和危机并存,而且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日益加剧。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知识传播、科研、发展和创造等多重职能,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校园安全和秩序受到严峻的挑战。频发的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类事件呈现出信息扩散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危害性日益增长的特点。比较典型的事件有: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轰动全国;2004年11月26日晚,四川大学发生了一起因后勤三食堂经理酒后驾车在校园内撞伤一名学生后逃离现场,随后引发学生大规模聚集,进而发生别克轿车被砸事件;2006年6月16日,郑州大学因拒发毕业证书引发学生大规模骚乱;2007年9月20日,新疆司法警官学校两名学生因琐事由个人对骂、推搡而演变成为部分学生的群体斗殴;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大四学生付某因个人感情问题,手持菜刀冲进教室,将正在上课的程春明教授砍杀身亡;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一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四名女生慌不择路,跳楼身亡。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林某杀人是因与黄洋琐事引起不和,投毒舍友。上述这些典型的突发事件给各大高校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因此,应尽快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其配套制度,以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据此高校突发事件可以界定为在高等学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不以学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等造成一定程度不良影响、冲击或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这种突发事件在内涵上具有突然性、破坏性、敏感性、不确定性、非预期性、持续性等特征。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学生行为过激发生打架斗殴甚至群殴的事件;学生违反校规私用家用电器酿成的火灾事件;学生因学习、失恋的压力大而自杀的事件;因国内外大事件诱发、学校管理失误引起学生与校方矛盾激化等原因造成的聚众、游行、示威事件等。①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应急管理机制是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和应急法制的具体化、动态化与规范化。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的各个管理主体在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防范、化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恢复校园秩序,保障高校师生员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促进高校安全与稳定所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其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应急机制应包括预警、决策、动员保障、心理干预和信息沟通五个方面的内容。它具有协调功能、发展功能、稳定功能与规范功能。②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配套的制度建设

高校应根据频发的突发事件,结合高校发生危机的一些规律、特点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搞好配套的制度建设。

(一)建立思想引导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内心世界与精神层面的有效引导,是防范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途径。生命观和法制教育等内容对防范突发事件有重要作用。第一,生命观教育。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要减少大学生自杀、他杀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一是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二是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论体现着生命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生命本身的质量,智力和体力状态决定了生命的内在价值;生命对他人和社会意义决定了生命的外在价值。第二,进行法制教育,强化大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特别要培养大学生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合法维权有序维权。

(二)建立危机教育机制,强调“预防为主”

危机具有不确定性、潜在性、突变性和危害性等特点。灌输和培养危机意识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军训的同时,增加危机意识教育,并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必要时还可以针对一些经常会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进行模拟演练应对,以此提高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③

(三)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阶段,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经常会表现出情绪波动比较强烈,偏激、自我调控能力差等不良的心态,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身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是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因此我们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

1、加强预防性心理干预,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防范素质,培养心理危机防御能力。高校每年要对新生心理状况进行测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同时要密切关注调查中发现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等问题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应涵盖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思想教育、危机识别和应对知识教育等多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通过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团队辅导、社团活动、网络匿名咨询等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并传授大学生调试心理的方法,例如积极地自我暗示、自我安慰以及找同学和老师倾述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法,防止不良情绪的加深。④

其次要控制大学生危机源。可能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机事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五类分别是:课业负担重、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考试失利;恋爱与失恋问题;就业压力大等几个方面。归结起来是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压力主观认知引导,通过培养乐观人格、压力理论教育、体验式活动等增加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减轻大学生压力感。同时引导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客观环境危机源进行控制。

2、加强反应性心理危机干预,削减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

近年来,由大学生自身心理危机而引发的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突发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降低引发突发事件的几率。一是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宣泄,适当的情绪表达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倾听是最主要的心理干预方法。二是稳定情绪。通过安慰和开导减缓或消除受害人的痛苦和恐惧,准确而及时地危机信息,在此基础上实现情绪稳定,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事件升级。三是教授学生自我缓解稳定情绪的方法,如把情绪表达出来、与朋友分担痛苦、保证充足的睡眠、调整认知等。四是转移情绪。针对一些暂时难以化解和消除的不良情绪,要设法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转移注意力,进而转移情绪,弱化原有不良情绪。

(四)设立高校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

应急管理机构成员应该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学生工作负责人、各院、系、部负责人。应急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具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意识。2.能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3.了解具体的突发事件。4.当突发事件出现时,能迅速反应、清晰评估、快速处理和启动学校应急的系统程序。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与转化机制,及时对外信息等。

除此之外,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队伍,也是快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最直接,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多,他们既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也是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的求助对象和倾诉对象。因此全面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安全意识、价值观、信仰和高度责任感,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五)完善日常工作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建立并逐步完善重点关注对象档案,对可能发生情况的学生或事件做到心中有数;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在宿舍、班级层面构建以学生骨干、生活委员为依托的信息采集通道;建立信息通报制度,辅导员之间通报相关信息,沟通相关工作;辅导员应保持全天候信息畅通,保证在第一时间能够接收消息,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应定期研讨当前时政热点,对于热点问题给出及时、正确的官方解释,避免流言蜚语扩散,加重恐慌心理,失去引导师生的主动权;了解社会发展形势,识别可能会诱发学生突发事件的社会因素。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正确决策和指挥的前提。

(六)畅通与外部的沟通渠道。外部沟通指学校与学校之外,包括媒体、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等的沟通。在高校的应急管理中,保持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良好沟通,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尽可能多地获取各种经验或教训,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预防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准确掌握高校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帮助高校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此外,高校还应当保持与公众、学生家长和学校周边社区等与学校相关环境的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状况,从而消除隐患,为高校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设立层层防线。

参考文献

[1] 何国焕,关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8-15.

[2] 何国焕,关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8-15.

[3] 熊雁兵,龙诚果,强化高校应急管理机制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知识经济》,2011年06期.

[4] 马松,闫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新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7期.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篇(7)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根据桂教思政[2021]9号《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2021年全区大中小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经研究,我校决定开展2021年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

二、活动主题

百年党史育新人,奋发图强赋“心”篇

三、活动目的

以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工作为主线,开展我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热爱生命、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爱党爱国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

四、组织安排

1.活动组长:

2.活动副组长:

3.活动策划与筹备:

4.活动评委组:

5.活动后勤工作组:

6.摄影组:

五、活动时间

2021年5月25日起至本学期末

六、活动对象

七年级、八年级全体学生

七、活动内容

1.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我校结合实际,以班级为单位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通过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积极引导学生分享、总结对生命意义的体会和成长感悟,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教会学生如何建设和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让每一个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2.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将优秀作品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等向学生和家长推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危机,提升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营造健康向上、自强不息的校园心理氛围。

3.举办“护蛋行动”活动。以规定的材料制作保护鸡蛋的装置,将其从固定高度自由坠落而使鸡蛋不破碎,以此加强学生动手的能力和从中感悟生命的脆弱。

八、活动流程

1.2021年5月25日中学生“5·25”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启动仪式。

2.2021年5月25日全面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

3.2021年5月25日-6月15日以学校为单位制作心理危机应对图文小贴士。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篇(8)

自杀是危机事件,目睹自杀现场的人同样会受到心灵创伤。受伤的心灵怎样修复?危机发生时,谁能伸出挽救的手?记者走访了北大、清华、北师大、人大、中国农业大学等5所重点高校,试图揭开自杀危机背后,生命教育的神秘面纱。

悲伤辅导:把悲伤留在过去

“听到有人自杀和在现场看到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某高校一名大四学生曾经亲眼看到一个女生坠楼,“很长一段时间心情都非常压抑。”

2007年5月14日凌晨,北京某高校一名女生从34号学生宿舍楼7层坠下身亡。有住在该楼的女生回忆,那天晚上根本不敢一个人回宿舍,现场周围的自行车过了好多天都没人骑走。

危机事件发生后第二天,该校心理协会召集20多名现场目击者进行“悲伤辅导”。同学们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回想起人从高空坠落的惨象:粉身碎骨,遍地鲜血”。“有很多怪异的想法,特别容易想起恐怖片中的情节,幻想出鬼魂游荡的样子”。

“互相交流,反而能消除恐惧心理。”心理协会的负责同学说。“悲伤辅导”首先是主持人引导大家讨论。再告知大家真实情况。

谈开以后,他们又做了心理游戏叫“洞口余生”:同学们围坐一圈,在靠门的位置留下一个空位作为“洞口”。游戏模拟的情景是在一个即将倒塌的山洞里,有一群登山队员。逃生的洞口每次只能出去一个人,每个人都想早出去,越到后面越危险。大家依次陈述自己出去的理由,然后一起表决第一个出洞的人。剩下的人再讨论决定下一个出洞的人。

经过对自杀事件原因分析、感情分享和游戏体验,同学们的情绪得到了舒缓,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选择自杀肯定是有难以承受的痛苦”、“自杀的代价是生命的结束和亲人的痛苦”、“自己对生命有权利做出选择,但是不能只想自己。要考虑生命中每一个人的利益”。

“与自杀者越熟悉,危机之后的心理创伤越难以平复,对于不同的人群,要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胡邓说。

2007年5月16日,北京某高校一名博士生坠楼身亡。事件发生后。该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迅速赶到现场。当天下午,心理咨询室对其同班20余名同学进行了“悲伤辅导”。

“团体辅导一个小时之后,我们进行分类。普通同学继续团体辅导;七八个和死者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到另外一问咨询室进行小组辅导;和她同宿舍的同学则做个案辅导。”该负责人介绍,个案辅导持续了两个月,每个星期安排一次咨询。

北京协和医院博士生王昊天说,团体辅导主要是让大家获得团体支持的力量,在共同讨论中发现有道理的和有帮助的东西。小组辅导的针对性要强一些。个案辅导通常是“一对一”的,由心理咨询师直接提供心理疏导:

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刘丹认为,危机事件发生后,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悲伤辅导”,处理事件的老师、辅导员也要接受心理辅导,只有老师心理健康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阴霾。

事实上,学生自杀之后,辅导员要一次次上报材料给学院、学校,每上报一次都要重新面对一次死亡的事实,每一次都是对心理承受力的考验,有辅导员因此而离职。

“一旦有危机事件,辅导员压力特别大,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怀疑。”清华大学的一名本科生辅导员说,班里曾经有个学生因为抑郁症离校出走,出事之后,他也去了心理咨询中心,“虽然咨询师说的我都懂,但是有个人说说,提提建议,可以缓解很多压力。”

危机干预:事关生死的心理救助

“请问你觉得从6楼跳下去会死吗?”2007年12月的一天晚上,北京某高校学生心理互助热线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的声音异常冷静、镇定。

“当时非常紧张,我尽量保持声音不颤抖。”当时接线的博士生参加“接线”一年多了,根据他的经验,打电话来如果情绪比较激动的话危机还不是很严重,这样镇静的来电者却是最危险的。

不到一分钟,电话挂断。情况紧急,通知完心理咨询中心所有在北京的老师后,这名博士生调动了一些接线员,两人一组骑着自行车分头寻找电话的位置。

唯一的有效信息就是来电的号码,这是个公用电话,只能用人力搜索的方法,“一边用手机拨打来电号码,一边听周围有没有电话响。”后来他们锁定了电话所在的宿舍楼,联系了相关院系的辅导员,最终找到了那个打电话的学生。

中国农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宋京晶告诉记者,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间,原则上是在事件发生的2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72小时。

据了解,目前北京各高校普遍建立了“班级――院系――学校”三级危机干预预警机制。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都会有大规模的心理普查,心理咨询中心根据评估结果约谈学生,做初步的危机心理甄别,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的学生进行转介。

大部分高校的心理普查是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通过探查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了解学生对自己身心健康状态的评价和咨询要求。

“‘常常失眠’、‘想轻生’、‘对任何事都没兴趣’,这是问题人群的几个特征。”人大商学院某班级心理委员胡晶晶说,“心理普查发现了症状表现明显的学生后,心理咨询中心会组织约谈,确认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后,还会建议做进一步的心理咨询,同时反馈到各院系,我们心理委员平时会特别关注他们。”

“2007年人大共发生33起心理危机事件,2万多人的学校,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很低的,这得益于平时的预防和干预体系。平均计算,人大每周有0.92次危机干预。”胡邓说。

据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刘海骅介绍,2007年,北大各院系常规排查危机上报131人次,危机临时汇报25人次。

宋京昌告诉记者,农大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按严重程度分成了红、橙、黄、蓝、绿5个级别。对于红色预警,需紧急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对当事学生实行24小时有效监护,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对自杀未遂和存在明显伤害他人企图的学生,由学院派专人陪同马上送到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专业救治。而对橙色和黄色预警,同样需立即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对当事学生实行有效监护,确保学生生命安全。蓝、绿2级危机事件,只需报学生工作部,及时对当事学生的心理危机开展预防工作。

危机识别: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你为什么要死?”“想好怎么死了吗?”“你死了爸爸妈妈怎么办?”某高校心理热线接线员说,在接到暗示自杀的电话时。接线员通常会问 这三个问题,识别危机的等级,为干预争取时间和提供重要信息。如果来电者3个问题都回答得井井有条,危机就很严重了。

“只要能及时发现自杀行为的前期征兆,并进行有效干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院长胡卫平说,80%的自杀者在自杀前都会有一些征兆。如突然与亲人、朋友告别,找出自己很早以前的错事,向同学道歉,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等,行为上有安排后事的迹象。

农大某学院学生会心理部部长高英男告诉记者,他平时会特别注意同学的情绪、举动变化,比如某个同学几天不出门、不上课、突然易怒易哭等,他就会主动和他谈心,再向他周围的同学了解情况。每个月他都向学院老师上报心理危机排查情况,学院再上报给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约谈之后,再把结果反馈回来。

“学校规定辅导员每个学期至少和每个学生谈两次话,总时长不少于两个小时。”据清华大学某学生辅导员介绍,他们上岗之前会有包括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讲授危机识别和干预的方法。

他还给班里的每个学生都建立了成长档案,对贫困学生和成绩稍差的学生特别关注,“真正有问题的学生防御心很强,不会主动谈起自己的心理感受,只能靠辅导员或者周围同学的细心观察。”

“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是最火爆的,根本选不上!”今年北京市某高校网上选课系统开通的第一天,统计学院学生鲍金辉上午打开网页。没想到“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就显示名额已满。他很好奇去旁听,教室里200个座位竟然全坐满了,他和二十几个慕名而来的同学站着听完了两堂课。

宋京晶说,高校第一课堂的主动性和预防性,是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无法取代的。加强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学生自我意识的教育。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大学生生命教育实际上已经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一个正在事业上升时期的银行家蒙冤入狱,他将如何解救自己?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重燃身的自由。”人大心宇社曾经组织过很多经典影片的解读讲座,《肖申克的救赎》也是其中之一。心宇社的社长孔淇说,单纯预防自杀的活动太生硬,效果也不好,他们就请专家解读经典影片,把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在讲座里。人大平均每天有3场讲座,“竞争”激烈,心宇社的“影片解读”却保持了场场满员的上座率。

生命教育:我们差得还很远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44.7%大学生认为团学组织的活动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胡卫平认为,虽然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三级或者四级(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但是监控机制并不是很严格,对问题学生的监控并不到位,这都是导致危机事件高发的客观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对生命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胡卫平说,小学、中学只关注“升学”、“高考”,生命教育的不到位导致了大学生没有对生命的思索,不知道生命对自身、对家人朋友、对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多元的价值观冲击,享乐之风、虚无主义、速食面爱情等让一部分大学生感到困惑,再加上社会竞争加剧和就业困难,现代教育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和价值关怀。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极度爱护下成长,基本上没遇到过什么挫折,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迷茫、焦虑,不能自我调节,一些人最终选择自杀逃避现实。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篇(9)

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回答的是为什么活着、该怎样活着等问题,其基本命题是关于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责任,这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时光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积极思考生命的意义,探寻生命的价值,提高他们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认知能力,促使他们勇敢地承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

生命意志教育

大学是半个社会,进入大学,意味着大学生已经一只脚迈进了社会。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思想比较单纯,面对接踵而来的学业、生活、恋爱、就业等压力,往往产生焦虑、迷惘、困惑等心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个别学生可能发生危害生命等极端行为。生命意志教育要求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做好迎接困难的思想准备;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有计划地开展意志品格教育,培育他们面对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

1.以课程体系建设为载体,搭建生命教育主平台

(1)开设生命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对各类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因此,开设独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大学生充分领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保护生命的本领和生存的技巧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然选择。

(2)加强生命教育在相关课程中的渗透。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等相关章节中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教育;在大学语文、体育课、人体解剖学、护理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管理学等课程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理论。

2.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开拓生命教育主渠道

(1)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防范高危人群中恶性事件的发生。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应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问题的普查,研究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注意跟踪、化解高危人群的心理障碍,防患于未然。

(2)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设立班级心理委员。通过多层次的网络体系,有效掌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排查大学生中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启动紧急响应机制,根据生命危机处理预案,第一时间处置自残、自杀等极端事态。

(3)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结合,对大学生实施人文关怀。一方面,应持续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另一方面,应对存在经济困难、学业问题、恋爱问题、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切实解决其实际问题。

3.以新媒体教育为基点,拓展生命教育新空间

(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开辟生命教育网站或专栏。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生命教育网站,通过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丰富的网络资源,借助自学、互动、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指导。以图书馆网站为依托,向大学生推荐《热爱生命》、《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优秀的生命教育读物,开设阅读专栏、专题讲座、网络视频等,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关爱生命,感悟人生,提升生命品质。

(2)加强手机、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建设。通过手机短信、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送生命教育的诤言,帮助大学生解读生命的内涵。围绕生命教育中的敏感话题和突出问题,开展互动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启发他们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结合突发的重大新闻事件,及时组织专家点评,帮助大学生把握正确的方向,明辨是非,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和生命判断力。

4.以实践锻炼为抓手,强化生命体验教育

(1)加大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重。例如,开展情境教学,创设“和临终病人交谈”、“与爱滋病人对话”、“我在车祸现场”等生命教育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切身感受生命的珍贵与价值。组织“珍爱生命,美丽人生”的校园心理剧表演,组织“珍爱生命,拒绝”手抄报竞赛,观看《唐山大地震》、《可可西里》等视频资料,组织“脑死亡”、“安乐死”等课堂辩论,推动大学生对生命主题的深度思考。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定期举行消防安全、地震逃生、洪涝灾害防范、食物中毒、传染病等突发事故应对演练,增强大学生危机意识,提高危机应变能力。组织以“青春飞扬”、“我型我秀”、“温馨一家”等为主题的班级、寝室书画、摄影、征文、朗诵和演讲比赛,鼓励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拓展其综合素质。组织生命健康社团,宣传饮食、保健、预防艾滋病等生命科学知识,培养生命情怀,营造温情与仁爱的校园文化氛围。

(3)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走访妇幼医院、敬老院、孤儿院、戒毒所,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的厚重、艰辛与曲折,品味人生的滋味。利用周末、节假日组织大学生探险、露营等活动,引导大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与辛劳。组织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到社区做义工,参加扶贫助学等青年志愿者活动,真切地感受社会脉搏的跳动,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生命责任感,做一个珍爱生命,敢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5.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探索生命教育长效机制

(1)建立生命教育领导机构。各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任负责人,学工部、宣传部、思政部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大学生生命教育领导机构,研讨制定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生命教育方案的实施。统筹学校相关部门和教育资源,从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着手,为推进生命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篇(10)

2009年初春的一个傍晚,高中女孩莉莉(化名)从教学楼顶坠楼自杀,希望以此了结自己“悲苦”人生,身后留下两封厚厚的遗书,对面教学楼高三部分师生,见证了轻生事件的全程。因抢救及时,莉莉生命得救。莉莉的轻生行为,在校园内产生极大影响,师生们陆续出现很多情绪和行为反应:情绪上——震惊、悲伤、愧疚/自责、焦虑/恐慌、无助、麻木等;认知上——不相信、困惑、沉迷于对轻生者的不解;行为上——伤心哭泣、不知所措、无法静心学习、难以入睡或梦魇等。许多班主任对学生工作充满了疑虑和恐慌,部分年轻教师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学生,甚至不敢进教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也受到了强烈冲击。

为降低跳楼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学校参阅、借鉴大量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相关经验,配合医院、家属及相关心理援助机构对莉莉加强生命救治及心理干预,以防其再次出现自杀行为。同时,学校设计并实施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案,以防止师生群体中产生模仿性自杀行为以及对师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创伤进行心理修复。

一、致全校师生“校园突发事件通告书”,澄清事实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协助校长起草面向全校师生的“校园突发事件通告书”,在莉莉轻生事件后的第二日早晨,对全校班主任及德育教师做完第一次团体培训之后,校长通过校园广播,向全校师生事件通告。

通告书的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正式向大家宣告莉莉轻生跳楼事件,告知大家莉莉因抢救及时已脱离生命危险,正全力救治中,并表达惋惜、难过心情。这是为了澄清事实,增加师生心理冲击的现实感,避免谣言混淆视听。第二,提供事件冲击后师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绪、行为反应以及如何去应对这些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专业信息。其目的在于开展校园突发事件的心理教育,阐明悲伤、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的正常性,协助广大师生采取适当的方式应对。第三,提供学校及心理辅导机构的相关信息。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工作人员将随时为有需要的教师、同学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强化为广大师生提供的情感和社会支持,增加师生应对危机的资源。第四,对全校师生提出应对事件的“三不”原则——不渲染、不议论、不评判,尊重他人的选择,但绝不赞同!希望广大师生珍爱生命,守护健康,在学校科学引领下携手共度难关。

由于信息及时、透明,态度诚恳、富人性化,规则清晰明了,全校师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免除诸多猜疑或顾忌,齐心协力应对危机,为后面的一系列专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了良好的铺垫。经验证明,不渲染自杀的戏剧性、浪漫性、神秘性,有助于防止别人盲目效仿。

二、教师团体辅导。扩充应对心理危机的人力资源

为稳定大局,缓解教师群体的心理压力,学校首先对教师团体进行了专业辅导。由于教师团队较大,带动起来会有难度,加之班主任及专兼职德育教师工作职责的特殊性,事件发生后,这个群体心理所受冲击极大,面临巨大心理挑战。所以,学校首先将全校班主任及专兼职德育教师40余人作为教师团体辅导对象。团体辅导于事发第二天和一周后两次实施,时间约三小时。团队由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带领,在学校大会议室及多功能厅进行。

第一次团体辅导是在事发后第二天清晨,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全体成员紧急磋商后,由校长及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出面,首先对全校班主任及专兼职德育教师进行初期心理培训。培训内容分两块,首先由校长以客观、公正而严谨的态度向全体参与团体辅导的教师通报学生轻生事件始末及相关事宜,澄清事实,阐明态度并向全体班主任、专兼职德育教师提出基本要求,希望大家能尽快消除不必要的担忧、猜疑和议论,全力以赴协助学校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保校园稳定及师生生命安全。

而后由心理教师做初步的专业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参训教师在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维护的同时,做好安抚本班学生及家长工作,密切关注高危人群,预防模仿自杀行为的发生。培训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校园突发自杀事件发生后,师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反应,协助参训教师先行了解和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情绪及行为反应,说出自己的情绪和担忧,在团队中获取心理上的支持和动力。二是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协助、指导学生应对危机事件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培训,班主任要增强危机干预意识,密切关注和把握本班或本年部学生心理及行为动态,特别要关注情绪反应强烈的几类学生,如与轻生者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好友、参与现场生命救助的同学、目击事件过程的同学、与轻生者有过类似绝望心理历程及不善于表达自己情绪的同学等,以掌握高危群体的状态,减轻学生精神负担。三是危机事件面前,教师应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积极配合学校整体工作,根据本班实际适时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第二次团体辅导是在事发一周后,对教师进行两个小时的团体培训。期间,心理教师将精心准备的《校园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常识(教师篇、家长篇)》发放给所有参加团体辅导的教师。

教师团体辅导包括建立关系、澄清事实、整理感受、小组分享和专业指导五个阶段,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情绪和行为困扰,使其对学生轻生事件有比较客观、冷静的看法,也为他们如何观察本班同学心理及行为反应、协助同学有效应对危机事件提供了必要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并为后来学生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教师团体辅导更坚定了全校师生积极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信心。

三、学生团体辅导。修复受伤心理。预防学生模仿自杀行为发生

校园自杀事件发生后,受冲击最大的群体是学生,尤其是事件目击者、轻生者好友及有自杀倾向或有较严重心理问题一时未找到有效应对方法的学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干预,他们就很容易出现新的危机。通常情况下,自杀传染现象源于其他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效仿。自杀群的受害者并不局限在相互认识的同学,一些相隔遥远甚至根本不认识自杀者的年轻人亦可模仿前者行为,将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对这个群体进行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协助他们认识自杀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帮助其认识自身所拥有的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对早日恢复其心理平衡、防止其模仿自杀行为的发生至关重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在事发第二天下午开始,先后对轻生同学所在班级全体同学及事件目击者等学生群体近百人进行了团体辅导,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安静、宽敞的团体心理辅导室分小组进行。学生团体辅导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导入。首先,心理教师向大家介绍团体辅导的原因、目的,阐述团体要求——尊重、真诚、分享、信任和保密,使同学们对这个活动的目的有更清楚的了解,以建立起初步的信任感。

第二阶段:整理感受。为协助同学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特别设计了一个“句子完成”活动,请同学们在一张事先提供的空白纸上写出:“自己是在——(时间),通过——(途径)得知莉莉同学轻生事件的,当时的感受是

(怎样的)。”同学们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或绘画等方式自由联想,在已分割好的九个方格中,自然呈现出此时此刻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联想及想要表达的心声。同学们在自由绘画联想环节中,淤积的情绪及想对莉莉表达的情感随着对以往与莉莉共同生活、学习的回忆自然地呈现在画面中。有的同学在不自觉地流泪,有的同学已泣不成声。在后面的小组分享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通过自由联想绘画、书写等方式,使自己淤积的悲伤、震惊、惋惜、焦虑等处于被阻抑状态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宣泄。

第三阶段:心理教育。面对同学们在自由绘画联想环节中所呈现出的各种情感反应,学校首先向同学讲述了人在遭遇一些重大生活事件或突发事件之后可能出现的复杂情绪反应,包括冲击后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表现。学校还告知同学们,在得知莉莉轻生跳楼后,大家出现的恐慌、震惊、难过以及愤怒等情绪反应及伤心哭泣、不知所措、梦魇等行为反应在一段时间内都是正常的,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强,就有可能变成病态的心理及行为反应,可能会形成心理障碍,引发心理危机。同学们在接受了心理疏导之后普遍表现出对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理解和接受,并在小组分享中更为坦然地表达和分享他们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这表明了及时心理疏导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第四阶段:小组分享。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校引导小组同学进一步整理和分享个人感受与想法。当团体成员发现面对同学的轻生行为,每个人都有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时,要能够去探索、接纳、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并开始学习理解和接纳别人的感受,学会彼此分担压力、彼此给予支持。交流过程中,学校还在适当的时机,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对未来和生命的看法。在深入交流中,同学们意识到,面对人生中可能遭遇的各种挫折和困难,逃避或是轻生的选择,并非解决问题之道,反而可能因为我们的一时冲动,而伤害到更多无辜。

这个环节中,安全、信任、尊重、开放、相互支持的团队氛围至关重要。在情绪自然释放、情感自由表达、思想互动交流中,团体心理辅导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

第五阶段:表达祝福。小组快结束时,每个同学得到一张彩纸,将自己想要对莉莉同学说的话写在上面。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梳理自己的情绪及心声。事后,同学们将这些纸条放进一个精心准备的纸箱中,作为送给莉莉的一份特别礼物。在同学们的祝福中,心理教师跟所有同学一起为正在医院抢救中的莉莉同学默默祝福。

四、后续个体干预策略及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

为使有特别心理需求的师生得到及时有效的个体辅导,学校还组织班主任及班级心理委员等以“个体心理咨询邀约书”形式向全校师生公布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心理咨询信箱、个体咨询时间地点及校外心理辅导机构的相关信息等,以鼓励那些受事件冲击较大、引发问题突出或有其他心理帮助需要的教师、同学及家长通过面询、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获得心理援助。

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篇(11)

2009年初春的一个傍晚,高中女孩莉莉(化名)从教学楼顶坠楼自杀,希望以此了结自己“悲苦”人生,身后留下两封厚厚的遗书,对面教学楼高三部分师生,见证了轻生事件的全程。因抢救及时,莉莉生命得救。莉莉的轻生行为,在校园内产生极大影响,师生们陆续出现很多情绪和行为反应:情绪上——震惊、悲伤、愧疚/自责、焦虑/恐慌、无助、麻木等;认知上——不相信、困惑、沉迷于对轻生者的不解;行为上——伤心哭泣、不知所措、无法静心学习、难以入睡或梦魇等。许多班主任对学生工作充满了疑虑和恐慌,部分年轻教师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学生,甚至不敢进教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也受到了强烈冲击。

为降低跳楼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学校参阅、借鉴大量国内外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及相关经验,配合医院、家属及相关心理援助机构对莉莉加强生命救治及心理干预,以防其再次出现自杀行为。同时,学校设计并实施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辅导方案,以防止师生群体中产生模仿性自杀行为以及对师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创伤进行心理修复。

一、致全校师生“校园突发事件通告书”,澄清事实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协助校长起草面向全校师生的“校园突发事件通告书”,在莉莉轻生事件后的第二日早晨,对全校班主任及德育教师做完第一次团体培训之后,校长通过校园广播,向全校师生事件通告。

通告书的内容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正式向大家宣告莉莉轻生跳楼事件,告知大家莉莉因抢救及时已脱离生命危险,正全力救治中,并表达惋惜、难过心情。这是为了澄清事实,增加师生心理冲击的现实感,避免谣言混淆视听。第二,提供事件冲击后师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情绪、行为反应以及如何去应对这些情绪和行为反应的专业信息。其目的在于开展校园突发事件的心理教育,阐明悲伤、恐惧、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的正常性,协助广大师生采取适当的方式应对。第三,提供学校及心理辅导机构的相关信息。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工作人员将随时为有需要的教师、同学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强化为广大师生提供的情感和社会支持,增加师生应对危机的资源。第四,对全校师生提出应对事件的“三不”原则——不渲染、不议论、不评判,尊重他人的选择,但绝不赞同!希望广大师生珍爱生命,守护健康,在学校科学引领下携手共度难关。

由于信息及时、透明,态度诚恳、富人性化,规则清晰明了,全校师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免除诸多猜疑或顾忌,齐心协力应对危机,为后面的一系列专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作了良好的铺垫。经验证明,不渲染自杀的戏剧性、浪漫性、神秘性,有助于防止别人盲目效仿。

二、教师团体辅导。扩充应对心理危机的人力资源

为稳定大局,缓解教师群体的心理压力,学校首先对教师团体进行了专业辅导。由于教师团队较大,带动起来会有难度,加之班主任及专兼职德育教师工作职责的特殊性,事件发生后,这个群体心理所受冲击极大,面临巨大心理挑战。所以,学校首先将全校班主任及专兼职德育教师40余人作为教师团体辅导对象。团体辅导于事发第二天和一周后两次实施,时间约三小时。团队由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带领,在学校大会议室及多功能厅进行。

第一次团体辅导是在事发后第二天清晨,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全体成员紧急磋商后,由校长及心理辅导教师共同出面,首先对全校班主任及专兼职德育教师进行初期心理培训。培训内容分两块,首先由校长以客观、公正而严谨的态度向全体参与团体辅导的教师通报学生轻生事件始末及相关事宜,澄清事实,阐明态度并向全体班主任、专兼职德育教师提出基本要求,希望大家能尽快消除不必要的担忧、猜疑和议论,全力以赴协助学校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保校园稳定及师生生命安全。

而后由心理教师做初步的专业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参训教师在加强自身心理健康维护的同时,做好安抚本班学生及家长工作,密切关注高危人群,预防模仿自杀行为的发生。培训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校园突发自杀事件发生后,师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反应,协助参训教师先行了解和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情绪及行为反应,说出自己的情绪和担忧,在团队中获取心理上的支持和动力。二是专业技术培训,学习协助、指导学生应对危机事件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培训,班主任要增强危机干预意识,密切关注和把握本班或本年部学生心理及行为动态,特别要关注情绪反应强烈的几类学生,如与轻生者关系比较密切的同学好友、参与现场生命救助的同学、目击事件过程的同学、与轻生者有过类似绝望心理历程及不善于表达自己情绪的同学等,以掌握高危群体的状态,减轻学生精神负担。三是危机事件面前,教师应持有科学严谨的态度,积极配合学校整体工作,根据本班实际适时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第二次团体辅导是在事发一周后,对教师进行两个小时的团体培训。期间,心理教师将精心准备的《校园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常识(教师篇、家长篇)》发放给所有参加团体辅导的教师。

教师团体辅导包括建立关系、澄清事实、整理感受、小组分享和专业指导五个阶段,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处理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情绪和行为困扰,使其对学生轻生事件有比较客观、冷静的看法,也为他们如何观察本班同学心理及行为反应、协助同学有效应对危机事件提供了必要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并为后来学生个体及团体心理辅导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教师团体辅导更坚定了全校师生积极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信心。

三、学生团体辅导。修复受伤心理。预防学生模仿自杀行为发生

校园自杀事件发生后,受冲击最大的群体是学生,尤其是事件目击者、轻生者好友及有自杀倾向或有较严重心理问题一时未找到有效应对方法的学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干预,他们就很容易出现新的危机。通常情况下,自杀传染现象源于其他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效仿。自杀群的受害者并不局限在相互认识的同学,一些相隔遥远甚至根本不认识自杀者的年轻人亦可模仿前者行为,将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对这个群体进行及时有效的危机干预,协助他们认识自杀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帮助其认识自身所拥有的比较丰富的社会资源,对早日恢复其心理平衡、防止其模仿自杀行为的发生至关重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在事发第二天下午开始,先后对轻生同学所在班级全体同学及事件目击者等学生群体近百人进行了团体辅导,辅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安静、宽敞的团体心理辅导室分小组进行。学生团体辅导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活动导入。首先,心理教师向大家介绍团体辅导的原因、目的,阐述团体要求——尊重、真诚、分享、信任和保密,使同学们对这个活动的目的有更清楚的了解,以建立起初步的信任感。

第二阶段:整理感受。为协助同学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特别设计了一个“句子完成”活动,请同学们在一张事先提供的空白纸上写出:“自己是在——(时间),通过——(途径)得知莉莉同学轻生事件的,当时的感受是

(怎样的)。”同学们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或绘画等方式自由联想,在已分割好的九个方格中,自然呈现出此时此刻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和联想及想要表达的心声。同学们在自由绘画联想环节中,淤积的情绪及想对莉莉表达的情感随着对以往与莉莉共同生活、学习的回忆自然地呈现在画面中。有的同学在不自觉地流泪,有的同学已泣不成声。在后面的小组分享中,我们发现,许多同学通过自由联想绘画、书写等方式,使自己淤积的悲伤、震惊、惋惜、焦虑等处于被阻抑状态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宣泄。

第三阶段:心理教育。面对同学们在自由绘画联想环节中所呈现出的各种情感反应,学校首先向同学讲述了人在遭遇一些重大生活事件或突发事件之后可能出现的复杂情绪反应,包括冲击后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表现。学校还告知同学们,在得知莉莉轻生跳楼后,大家出现的恐慌、震惊、难过以及愤怒等情绪反应及伤心哭泣、不知所措、梦魇等行为反应在一段时间内都是正常的,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强度过强,就有可能变成病态的心理及行为反应,可能会形成心理障碍,引发心理危机。同学们在接受了心理疏导之后普遍表现出对自己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理解和接受,并在小组分享中更为坦然地表达和分享他们真实的想法与感受。这表明了及时心理疏导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第四阶段:小组分享。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校引导小组同学进一步整理和分享个人感受与想法。当团体成员发现面对同学的轻生行为,每个人都有复杂的感受和情绪时,要能够去探索、接纳、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并开始学习理解和接纳别人的感受,学会彼此分担压力、彼此给予支持。交流过程中,学校还在适当的时机,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对未来和生命的看法。在深入交流中,同学们意识到,面对人生中可能遭遇的各种挫折和困难,逃避或是轻生的选择,并非解决问题之道,反而可能因为我们的一时冲动,而伤害到更多无辜。

这个环节中,安全、信任、尊重、开放、相互支持的团队氛围至关重要。在情绪自然释放、情感自由表达、思想互动交流中,团体心理辅导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

第五阶段:表达祝福。小组快结束时,每个同学得到一张彩纸,将自己想要对莉莉同学说的话写在上面。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梳理自己的情绪及心声。事后,同学们将这些纸条放进一个精心准备的纸箱中,作为送给莉莉的一份特别礼物。在同学们的祝福中,心理教师跟所有同学一起为正在医院抢救中的莉莉同学默默祝福。

四、后续个体干预策略及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

为使有特别心理需求的师生得到及时有效的个体辅导,学校还组织班主任及班级心理委员等以“个体心理咨询邀约书”形式向全校师生公布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心理咨询信箱、个体咨询时间地点及校外心理辅导机构的相关信息等,以鼓励那些受事件冲击较大、引发问题突出或有其他心理帮助需要的教师、同学及家长通过面询、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获得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