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11-30 10:17:49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篇(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际交往是中职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但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一些中职学生往往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情况,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一)心理问题

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中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日益发展,感情日益丰富,精神需要越来越多。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要求摆脱成人的束缚。心理上的急速变化给他们带来烦躁、孤独,他们需要社交活动。这时,人际交往对中学生的成长显得至关重要。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热情、自信、乐观、宽容、大度的基础上的,自卑、冷漠、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极易影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前不少中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例如,有的学生孤傲自负,自私冷漠;有的学生自卑胆怯,悲观失落,对同学和老师的话过于敏感这些都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从而阻碍其正常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认知偏差

在人际关系认知中,青少年本身接受刺激时的感情状态、动机状态、注意状态,影响了对外界人或事物的反应,因而产生了一定的偏差,这就是认知的偏差性。导致认知偏差的情况大致有四种

(1)极度渴望或恐惧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在处于极度渴望或恐惧状态时,由于大脑处在高度紧张状态,就可能曲解认知对象,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都属予这方面的例子。

(2)好奇状态。当青少年对某一事物产生好奇时,会容易注意到事物的某一特性而忽略了其它特性,导致认知偏差。

(3)自身认知系统简单。

(4)心理定势和社会刻板印象。在认知他人的过程中,会产生先入为主、以点概面的作用,从而影响认识的准确性。

一些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看待人际关系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认为人际关系就是拉关系、找门路、相互利用,把交往看作是交易。同时,多数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往往不重视学生对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认为学生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为人处世单纯点好。这种心理使一些学生不重视人际关系,不注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能力欠缺

很多中职学生一直生活在学校,交往的范围比较窄,没有很好地掌握学生中人际关系的技巧,使得不少学生虽有交往的意愿,但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当干部的,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不能有效组织同学们参加活动,不善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学习名列前茅的,却在众人面前却手足无措,在公开场合不敢讲话,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更有甚者,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不懂尊老爱幼,不明是非,结交坏朋友,颠倒了正常的人际关系。

此外,一些家长和老师较多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及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内在素质。这其中就包括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这一作为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是一种后天习得性能力,需要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话动中进行学习、培养、训练,相关知识、技巧的掌握是良好沟通能力的基础。目前,中职生人际交际与沟通的知识来源途径较少,最缺乏的就是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与社会实践,应引起中职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四)以自我为中心

当前,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协作、谦让、宽容的意识较弱。一些家长对儿女过分“呵护”,在家娇生惯养,使他们进入学校独立生活后,与同学和老师相处时不会主动进行交往,暴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一些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例如,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沦、眉飞色舞、手舞足蹈;自己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或是不尊承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五)自我封闭

一些中职生会出现自我封闭的问题。自我封闭一般表现为:一是不愿意让别人了解自己,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建立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二是有的人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内向孤僻,导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从中职生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将不能进入某种社会角色,无法与他人共同工作,不能承担社会责任。

二、对策

(一)排除心理障碍

学校要对中职生开展挫折心理教育与挫折心理训练,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开设人际交往与沟通课程,进行人际交往与沟通知识的宣传;定期举办与人际交往有关知识的讲座,传授必要的心理调试和人际交往的技巧,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

(二)促进合作交流

在校园生活中,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多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让性格开朗的学生多与性格内向的学生接触,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从而促进他们积极的交往行为。

(三)学习交往原则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交往原则基础上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讨论、演示、角色扮演、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平等、尊重、真诚这三条人际交往原则,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职业化与社会化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育者从思想上、观念上对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培养进行定位,把学校教育与职业实践活动相关联,建立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体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篇(2)

[作者简介]杨南,广西工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讲师,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6-0204-03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能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不善交往、缺乏交往能力就有可能人为地在自己与社会、自己与家庭之间筑起一道屏障。在校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较为单纯的环境中,据一项调查显示:48.06%的大学生人际敏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近年来,在校大学生患有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人数增多,有的甚至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而导致轻生。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方面表现出的无奈和消极情绪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一、问题分析

认知是感知交往对象的行为,推知其心理状态,而后采取相应的交往方式的心理认识过程。非理性认知支配交往行为会严重地干扰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许多学生认为,人际交往中激化的矛盾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对方不理解或其他原因。有这种心理认知的学生在交往中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想法来衡量他人,别人做的和说的稍不符合自己的意思,就认为无法交往下去。这些障碍主要表现为:

(一)关注自我有余。关注他人不足

自我关注的实质是想受人关注,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这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际交往的功能之一。但是当自我关注这种原本是非常自然的需要变得过度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关注自我,在交往中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过分注重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他人的存在,变成了自我中心者,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中心是自我关注的必然结果,而在人际交往中,越是以自我为中心,越是想要别人成为满足自己的工具,其结果越会适得其反。现在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比例较高,相当一些人难以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难以协调人际关系,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主要原因。有些大学生过分注重人际交往中自我的需要和形象;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被重视,不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变得自卑;有一些大学生因为过分关注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的交往行为过分挑剔和敏感,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能表现自如,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众目睽睽之下,旁人随时都在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于是变得十分紧张、不自在。这些人原本自我关注欲望很强,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或人际交往的挫折,变得害怕被他人关注,难以与人正常交往。

(二)极度追求完美。难容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然而,现实中却有不少大学生在用完美的尺度衡量交往中的自我和他人,从而总是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一种尴尬、被动甚至孤立的境地。过分追求完美的认知表现在对自我的评价上,就是不少大学生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一些大学生或因外貌、身材、家庭、专业等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或因自己的某些能力和知识稍有欠缺而不敢与人交往;并因此贬低自我价值,在人际交往中变得萎萎缩缩或敏感多疑。笔者在对广西工学院24名在校大学生的访谈中,80%的同学有过因为一次考试失败,或当众说错了一句话,就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的感受。自我的不完美使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踌躇不前,不敢尝试,陷入一种假想的失败困境之中。

过分追求完美还表现在对他人的认知态度上。在访谈中,当让24位同学写出最不喜欢交往的一位同学的缺点和优点时,所有的同学都列举出至少三个缺点,只有1个同学写出了一个优点,其他23位同学没有看到对方的优点。从这个调查数据上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交往对象既挑剔又缺少宽容和理解。他们或者因对方的某些缺点而不愿与其交往,或者因对方的某些观点与自己不和而产生排斥心理。即使是很好的朋友,当对方的某一点失误不令人满意时,要么上纲上线,全盘否定,认为对方一无是处,不值得交往;要么一味地责备他人,乃至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彼此之间变得冷漠疏远,关系僵化,人际交往中断。

(三)过分关注理想,忽视现实

理想化色彩较浓是青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而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大学生理想化的人际交往认知主要表现为对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较高和用理想化的尺度来衡量现实。许多同学将心目中的大学校园描绘成一方净土、一方乐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化的憧憬包括了大学里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他们赋予大学人际关系以理想、完美的色彩,这使得他们对校园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接触到大学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或不足,就感到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产生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把本属于正常的矛盾视为异常,把自己交际能力的不足、处世的单纯所带来的人际不适也归因于人际关系的复杂,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积压在心里,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其次,过分理想化的认知,也把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单化了,“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在人际交往顺利的时候,认为人与人之间充满温情,周围都是好人,大学里的人际关系很美好。而一旦在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就把周围的人都看成了坏人,觉得人与人之间关系险恶,尔虞我诈,不可信任,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人际关系,而且若形成一种不良的心理定式后,还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的确立。

二、障碍调适

成功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正确的人际认知的基础上的,这种认知既包括对他人的认知,也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大学生认知偏差的调适主要包括这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人际认知偏差的调适

对其他人的认知应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外表到内心的认识规律,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等综合判断手段来推测和判断他人的内心状态。正确认知他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地评价人。一个人的语言通常反映了这个人的内心,但有时人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他所说的话不直接表露他内心所想。这就需要听者善于听“弦外音”,真正听明白对方的意图,不要被对方“花言巧语”所蒙蔽。人的内心活动是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内心控制力再强,其行为也总会有所反映,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应当综合他的一贯行为表现,不应当仅凭一两件事或最初、最近的表现来判断人。

2.发展地看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人处在这个不断运动变化的社会中也是会变化的,所以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而

不应当总是利用我们头脑中旧的思维定式来评价人。对于熟悉的人,我们要善于观察他的细微变化,不断改变交往的方式。比如,有位女大学生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了自私的毛病,做事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别人。当她感觉大家都在疏远她时,便觉得非常孤独和自卑。慢慢地,她在试图改变自己。如果这时我们发现了她的一些细微变化,友好地和她接近,就会改掉她的坏毛病,建立友谊;相反,如果我们仍然用“有色眼镜”看人,就会将她良好的愿望扼杀于萌芽状态。

3.客观地评价人。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喜欢凭自己的喜好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也会不自觉地将个人的爱好强加于他人。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认知他人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的成分:我们喜欢的人什么都好,不喜欢的人就什么都不好。可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我们遇到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我们喜欢的人,如果我们不能从他人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去认知他人,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确定比较合适的交往方式,而是仅凭个人的喜好去与人交往,势必造成一定的交往障碍,无形中缩小了交际的范围。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调适

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主要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学生要想在人际交往中避免自我认知偏差,就必须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拓展交往空间,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自我。

1.正确认识自我。对于心理和生理正在走向成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自我”更是他们积极关注的问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以及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都使大学生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自我,原来那种对外界的注意和关心逐渐转向了对自身内在世界的关注。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能使大学生将“现实我”与“理想我”进行合理的统一。

第一,自我比较。将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过去相比。人们在自我认知时,往往把自己的今天与昨天放在同一尺度面前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抑或是原地不动。这种纵向比较的方法,是认识和评价自我的一种简易的方法,它可以使人们看到自己成长以及在成长道路上还存在的弱点和缺点,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正视这些不足,更好地处理各种关系。

第二,社会比较。自我认知不仅仅限于自己同自己的纵向比较,而更多采用的是自己与他人的横向比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把这种比较称之为“社会比较过程”。社会比较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一是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值得注意的是,他人评价这面镜子,并不是指某一个人的某一次评价,主要是指对自己有影响的、关系较为密切的人对自己的某些经常的稳定的评价,这才是自我认知的基础。二是通过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许多研究发现,人们与相比较的对象相似性越高,就越容易在比较中获得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知识水平、道德品质、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性,因此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比较容易正确地评价自我。但是,我们不仅要引导大学生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相比,更要激励他们与周围的强者相比。在比较中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

2.塑造完美自我。正确认识自我只是健康人生的基础,完美的自我才是理想境界。塑造完美自我可通过如下途径: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篇(3)

一、当代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

1.认知障碍。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障碍指的是交往中不能正确合理、有效及时地对交往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感知、理解、期待、推断等认知活动。可以分为因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和完善而产生的认知障碍和因认知结构不成熟而产生的认知障碍。前者是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心理不成熟,自我期望值偏高,在人际交往中习惯用自己的一套交往模式去衡量外界,容易产生偏见,或以偏离现实的标准来评价人际关系,造成对现实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这种不满反过来又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消极影响,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后者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意识强烈,在为人处事上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他们同时又深切关心自我的发展,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十分强烈,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评价。这种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的认知结构与强烈的自尊,往往会把他们束缚在狭窄的自我空间,极大的缩小交往领域,造成交往障碍。

2.情感障碍

大学生的情感障碍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卑心理。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和生理缺陷等都容易让人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状况不好,或是相貌不出众以及学习不好而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等行为,严重影响其人际交往的质量。

(2)嫉妒与报复心理。

每个大学生都有要求成功的欲望,有超过别人的冲动,这是嫉妒产生的根源。有的大学生没有竞争的勇气,在人际交往中嫉贤妒能,对别人的长处采取挖苦、讽刺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伤害,这即形成了报复心理。对于别人在不经意间伤及到自己的言行耿耿于怀,伺机报复,造成人际关系恶化。

(3)羞怯心理

大学生渴望正常的人际交往,但由于有的大学生自身性格内向或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从小养成了羞怯闭锁的习惯,害怕与人交往,从而导致渴望交往与害怕交往产生的强烈的内心冲突,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3.能力障碍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障碍主要表现如下:

(1)自我表达能力欠佳。自我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行为表达能力等。其中以语言表达能力更为重要。所谓的“良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半句多”也就是说的懂得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怎么说。反之,如果词不达意,话不得体,想赞美别人却不知如何开口,想表达友善缺言辞生硬,势必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

(2) 交往监控能力欠缺。交往监控能力指交往者为了保证交往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交往过程中,将交往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分为对自己交往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对自己交往活动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以及对自己交往活动的调节、校正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如果大学生没有发展好有效的交往监控能力,也会大大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

4.文化障碍

高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域,他们带着各自的思维方式,民族信仰,以及饮食和作息习惯汇集到一个班级或是一个宿舍。不同的文化背景难免会影响人际交往。比如南北方的午休习惯有很大的不同,这势必会引发一个宿舍内同学之间的生活作息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即会产生交往冲突。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辅导对策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保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才能保持开朗乐观、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性格品质,并能及时有效的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就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理病态[2],引发学习障碍等。针对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辅导对策:

(1) 高校要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正面导向作用。进入大学后,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基本的单位,同学们的行动,生活习惯甚至穿着都有明显的宿舍特色。所在的宿舍内舍友关系融洽的同学一般不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即使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也会得到舍友的帮助,化解矛盾。高校辅导员要及时帮助指导每一个宿舍,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以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起到正面的导向作用

(2)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修养。进入大学的同学都曾经是中学的佼佼者,进入大学以后可能就会是大家庭中普通的一员。这时需要自我调整,正确认识自我,取长补短,提高自我修养。反之,心存嫉妒,成心报复不但不利于人际关系的顺利进行,形成人际交往障碍,还会害人害己,留下不可弥补的后果。

(3)教会大学生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有许多的技巧会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心领沟通。比如学会微笑,表达有好;真诚地肯定对方,满足对方的自尊心;换位思考,理解别人。这些技巧都有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4)充分发挥高校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对于出现人际交往困惑或是已经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辅导员除了自己辅导他们,还要引导和鼓励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接收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正确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以提高学习生活质量,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并不是丢人的事情,而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在同学们遇到困惑的时候,要大胆地走进心理咨询,寻求专业帮助。

参考文献

[1] 章玉丽.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103-104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篇(4)

[基金项目] 合肥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12sk02)。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051-2

人际交往是指社会上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据新华网统计显示,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上来看,2004年,男性是140万,女性是116万,男性比女性高9个百分点,但是到2008年,男性是282万,而女性接近278万,两者只相差了1个百分点。可见国内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性别已经出现明显变化,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博士阶段,女生所占的比重都有大幅增长。与男生相比,女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更多的受到社会、家庭、自身多方面的影响,承受来自各方面不公平待遇,导致她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自卑、自闭等不良的心理状态,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将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逐渐细化到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已经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点发展趋势。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从安徽合肥某高校在校生中,采取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87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99.3%。调查主要从年级、家庭出身、独生子女、性格、学生干部经历、是否贫困、寝室人际关系、奖学金获得情况、参加活动等多维度进行统计,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量表,该量表由郑日昌等编制,共28个项目,从交谈困扰、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异往困扰四个维度对受测对象进行综合诊断。统计结果显示,存在一定人际困扰的主要体现在出生农村、一年级新生、性格内向、贫困生、未获得过奖学金、学生干部、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及宿舍关系较差等人群。

(二)研究方法及步骤

粗糙集理论主要研究离散系统,其知识的简化是在保持知识库中知识不丢失的前提下消除知识库中冗余的属性和属性值,因此,其关键的两个环节就是属性约简和属性值约简。

本研究根据调查统计信息建立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信息表,采用粗糙集理论中知识约简方法,在保持知识库中知识不丢失的前提下消除知识库中冗余的属性及属性值,即从年级、家庭出身、独生子女、性格、学生干部经历、是否贫困、奖学金获得情况、寝室人际关系、参加活动等9个属性进行知识约简,删除部分属性,得到较为主要的人际交往障碍的女大学生的指标体系,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属性值约简,得到最简规则,目的是综合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重要影响因素的最显著特点。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准备:根据研究的问题和已经建立的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信息表,给出决策表形式的知识表达系统S=(U,C,D,Va,f),其中U为全体调查对象集合,C为条件属性集合,即影响因素,D为决策属性集合,即人际关系困扰与否,Va为每个条件属性的属性值,f为信息函数,指定U中任一对象在条件属性a下的取值。

2.属性及属性值约简;

3.提取存在人际关系困扰的最小决策规则;

4.分析决策规则。

二、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特点的实证分析

根据知识约简方法,对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情况信息表进行属性约简及属性值约简,提取最小决策规则,主要是发现并分析其中的普遍特征及本质性变化。

我们使用以下指标进行分析:年级(a)、籍贯(b)、独生子女(c)、性格(d)、学生干部(e)、贫困(f)、奖学金(g)、寝室关系(h)、参加集体活动(i)、人际关系困扰(j)。

其中“0”代表低年级、农村、不是独生子女、性格内向、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贫困、没有获得过奖学金、寝室关系较差、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存在人际关系困扰;“1”代表高年级、城镇、独生子女、性格外向、担任过学生干部、不贫困、获得过奖学金、寝室关系较好、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存在人际关系困扰;

于是我们得到年级(a)、独生子女(c)、性格(d)、贫困(f)、奖学金(g)、参加集体活动(i)六个方面为重要指标(如表1),并得出人际关系困扰最小决策规则(如表2):a0f0∨d0f0g0∨a0c0f1g0∨c1i0j1,因被调查对象较多,文章中只显示存在人际关系困扰的表格,“*”代表可省去属性值: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存在人际关系困扰的女生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低年级且贫困的女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由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生活环境、学习,对大学新生来说,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交往需要。一方面,他们年龄一般处在18-19岁,是他们的身心从不成熟向成熟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是刚刚脱离紧张的高中生活,第一次独立生活。大学新生在向独立自主的大学生活过度的时候,开始独立地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但人际交往方面的欠缺直接影响他们并导致适应不良。

贫困女生在学校和社会里都被看成是弱势群体,虽然能够得到人们的同情与支持,但与非贫困生相比,她们在客观上还是难于融入一般的生活和交友之中,往往拒绝社交及其它活动, 更有少数贫困生把社会支持当成他们无法解脱的包袱,对他人的关心产生心理阻抗。这种排斥与疏离行为往往导致学生群体对他们的排斥,从而加深贫困生愧不如人的感觉和自卑感,带来人际交往紧张、多疑、谨慎,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动力,以消极的心态看待问题,所以,经济上的贫困往往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上比非贫困大学生有更多的问题产生。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因贫困在学校或在社会上都需要兼职以补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除了课堂教学与同学有限的交往和交流外,课余时间很少有机会与同学有更多的交往和了解,这无形之中加大了与同伴群体的离间感和陌生感。

因此,由于低年级大学校园的适应不良反应及贫困女生在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自尊及排斥心理让在低年级中的贫困女生会造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困扰。

(二)贫困、性格内向且没有获得过奖学金的女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性格是一个人最鲜明的,最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对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固的态度及与之相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它是个性的核心。性格集中表现出个性的特点以及意志、智力、情绪品质和气质的基本面貌。而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应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不同性格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性格内向的女生有以下特征:不主动和外界接触,被动的情况下,可能也只是应付一下;不想和别人接触,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没有迫切改变自己的愿望;部分女生错误理解为女生的矜持就是不与人接触,否则就不是好女孩。

奖学金是大学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体现,是反映大学生在德、智、体、能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而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相对于男生更加看重综合测评成绩,这是充分反映女大学生自尊的重要体现之一,Mark Leary提出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认为:“自尊是个体与他人人际关系好坏的内在反映。自尊是个体对其个人和社会,尤其是和重要他人之间人际关系的主观度量,它反映了个体和他人的关系在个体眼中的重要性,以及别人对他们关系亲密程度的看法和关注程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绩较差的女生会产生人际羞怯感、自我退缩感。

由于环境适应、性格、自尊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在贫困生中,性格内向且成绩较差的女生也会有人际关系困扰。

(三)低年级、非独生子女且没有获得过奖学金的女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有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方面,独生子女要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打破了常识中独生子女交往能力弱、合群性差的认识,在幼儿时期,独生子女交往实践机会相对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她们交往的对象越来越多,由于缺少同龄兄弟姐妹间的交往环境,独生子女更多的倾向于同龄伙伴,促进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然而,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有较多的兄弟姐妹,年龄相近,家庭背景相同,生活习惯类似,性格志趣相对统一,孤独感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她们与家庭以外的同学、朋友交往,使其外界人际关系相对薄弱。

因此,在低年级中,成绩较差的非独生子女的女生,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卑心理影响,使得原本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非独生子女在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中不知所措,继而出现交往障碍。

(四)独生子女但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女生存在人际关系困扰。集体活动是个人能力、团体协作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环境,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其中团体协作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对人际交往能力要求很高。根据发展心理学知识,人从三岁开始便产生了交往愿望,这是萌芽阶段的交往心理。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集体,进入社会,便有了与同龄人交往、沟通的强烈愿望,集体活动则创造了适应于人们之间进行交往的最好条件。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其交际能力会大大提高。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大部分子女养尊处优,视野单一,沟通和交流意识淡漠。虽然有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但那是喜欢与人交往,并且有与他人交往欲望的独生子女,如果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原本就没有兄弟姐妹,从小缺乏与人交往,在成长过程中便越来越缺乏交往能力,甚至讨厌与人接触,将自己封闭在家庭或个人世界中,更容易形成不合理、孤僻的性格,从而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人际关系困扰。

三、结束语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篇(5)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障碍的表现

1.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失调

大学生对自我评价方面的失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高地评价自己;另一种是过低地评价自己。前者会产生自傲心理,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优越于他人,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总是不自觉地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和心态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并且有极强的权利欲与自尊心,从不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感受,甚至从不尊重和理解他人。因此,他们常常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别人,造成了人际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后者会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己瞧不起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往往会自惭形秽,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害怕交往失败。于是,封闭自我,缩小人际交往圈子。

2.“我”字优先,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其实,自我关注的实质是想受人关注,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但是当自我关注这种原本是非常自然的需要变得过度时,就容易产生人际关系问题。

3.对他人评价的认知失调

很多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自觉的都会利用“首因效应”、“光环效应”和“定性效应”去评价他人,使得人际关系紧张。“首因效应”会使我们对人的第一印象难以忘怀,同时会遮盖蒙蔽他人的缺点,使得我们对他人的认知失调。“光环效应”是一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这种以个别推断总体的光环作用,容易造成对人缺乏真实的、全面的认知。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故容易造成对他人认知的失调。

4.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过度理想化

很多同学对校园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现实生活中,他们一接触到大学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或不足,就感到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产生了失望与不满的情绪。有些大学生认为:一个人际关系好的人,一定是与周围任何人没有任何隔膜,被周围所有的人都喜欢的人。于是,有人为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惜一切代价去讨别人欢心,博取别人的好感。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自己对周围的人喜欢的基础上的。一旦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都是自己讨厌的人,就离群索居,孤芳自赏。这两类人都是缺乏对良好人际关系的科学认知,一旦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无法实现时,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生活在不满和忧虑的情绪状态中,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障碍的调适

1.大学生认知偏差的调适

(1)综合评价他人。一个人的语言通常反映这个人的内心,但有时人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他所说的话不直接表露他内心所想。这就需要听者善于听“弦外音”,真正听明白对方的意图。人的内心活动是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内心控制力再强,其行为也总会有所反映,因此我们评价一个人应当综合他的一贯行为表现,不能仅凭一两件事或最初、最近的表现来判断人。

(2)客观评价他人。每个人都喜欢凭自己的喜好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也会不自觉地将个人的爱好强加于他人。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认知他人时会带有某些主观的成分。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遇到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我们喜欢的人,所以我们应从他人的实际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去认知,对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确定比较合适的交往方式。

2.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调适

(1)全面认识自我。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能够全面的、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准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够量力而行,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和空间。一是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这是自我认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应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我。二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比较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三是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人们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也可以从比较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认识自我。四是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参加各种活动时的动机、态度,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效、成果来分析认识自己。

(2)积极认可自我。大学生如果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便会形成自尊,如果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便形成自卑。自卑的产生不利于人际交往的进行。一是要积极而准确地评价自我。积极而准确地评价自我是促使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对自己的长处要充分发挥,对自己的短处要正确对待,既不能护短,也不应因某些短处而灰心。二是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要有勇气面对挫折,认真总结教训,树立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心。

(3)努力完善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认可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一是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正确的理想自我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认可的基础上,按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并通过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地完善自我。二是努力提高现实自我。不断战胜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既要努力发展自己,又绝不能固守自我,要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于承担重任;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追求个人价值,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三是认真进行自我探究,逐步获得积极的自我统一。自我统一意味着“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统一。大学生在认真探索人生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积极的自我统一,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获取自我统一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析和确认“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然后与现实自我相对照,最后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缩小差距,最终获得统一。

参考文献: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篇(6)

关键词:

建构主义;儿童;人际交往

对孩子来讲,人际交往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基本需要。从幼年时起,孩子就会强烈的想要寻找伙伴、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只有孩子与他生活的群体融为一体的时候,才能有效的满足孩子在个性、智力和情感方面的需求。通过交往,儿童会将自身与伙伴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我认知、自我情感体验、自我评价等得到进一步发展。交往可以给儿童提供良好的彼此促进、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任务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理解他人辨别是非;在平等的交流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有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从而释放天性,获得愉快的精神体验,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提高智商和情商。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重要代表人及奠基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其核心内容起源于对儿童的认知和发展理论。建构理论者认为,知识不应该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而应该是学习者身处一定的情境,通过他人帮助,并利用适当的学习资料,最后通过意义构建的形式获得的“。协作、情境、会话、意义构建”组成建构主义的四大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理论者认为,教师应该作为知识中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辅导者而非提供和灌输知识的人。学生才是对信息加工的主体,这是一个主动的角色,而不是仅仅接受传授和灌输的被动者。教学的意义在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这样能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承前启后,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知识。有些教育工作者完全忽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一味的把外部知识拿来对学生进行灌输,渐渐造成学生的不理解和排斥。因此,学习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知识传递的过程。应该彻底改变家长和老师对儿童的教育、教学观念。

2建构视角下培养儿童人际交往的方法

2.1建构和发展儿童的人际交往认知在儿童的人际交往认知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儿童正确认识人际交往。也就是说,教育者应该首先帮助儿童正确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目的,了解在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友爱互助、平等以及合作等原则,能够在交往中对自身和他人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来说,就是让儿童学会了解他人的外部和内在特征,善于观察人的性格、爱好、情绪、动机等,认识到自我与群体的关系状况。认知是儿童人际交往的基础前提。儿童在交往中可能存在理解不够、能力不足或认知偏差,教育者对此也提出了可鉴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做建构游戏、讲故事让儿童切身感受交往的重要性;阅读经典故事让儿童认识交往的原则和意义;通过观看电影以及讨论的方式促使儿童理解和思考人的行为特征。这些都是从建构视角下引导儿童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和理解。

2.2引导并促进儿童交往的情感体验情感是影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人与人之间产生交往的愿望,才能驱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因为产生喜欢或好感,才能建立人们之间相互吸引的关系;反之,拒绝、厌恶、对立等负面情感会疏远人们之间的距离。人际交往中的感情倾向也会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人们交往和发展的方向以及发展程度,通常被隐喻为人际交往认知与交往行为之间的“遥控器”。如,爱心,同情心,责任心能使儿童在交往中更受欢迎,而麻木,冷漠的儿童更容易受到排斥。缺少了情感体验,儿童对人际交往教育中强调的关心他人,轮流,分享等行为就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即使会去分享等也往往不是发自内心。因此,建构视角下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一定要重视儿童的情感因素,将其置于创设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去,让儿童感受到积极的情感,具体可以通过创造体验环境,阅读绘本,角色扮演,谈话法等,这样能有效的引导和促进儿童控制自己的情绪。

2.3落实和指导儿童人际交往行为的方法人际交往中,认知和体验最终都会落到人的行为上。进一步说,人首先要经过交往认知的指导,以语言、动作、表情来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从而建立、促进、发展和完善人际关系,达到人际交往的最终目的。指导人际交往行为主要有以下原则,一是就地取材,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育者针对儿童的言行随时随地指导儿童如何进行人际交往,特别要利用儿童与别人发生冲突和矛盾的机会培养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创设情境,有目的的模拟现实,角色扮演或是让儿童参与建构游戏,使儿童在换位思考和团结合作中感受到人际交往的意义和作用。三是走出家庭和校园,让儿童参与到一些社会活动当中,真正去感受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如何进行更为恰当的人际交往。

3结语

总而言之,从小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他们以后的生活和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重视儿童已有经验,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儿童兴趣进而主动体验探究等对改变目前儿童人际交往教育中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所以,在建构主义视角下探索培养儿童人际交往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2]张前,焦元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篇(7)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送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简介

1.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 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 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

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7.5%)和心理素质教育(17.5%)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础知识(4.6%)等之前,位列首位。

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贾教授认为,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了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内容见附录。

统计结果:其中有15.5%的总分低于70分,有32.6%的总分在70-90分之间,有41.3%的总分在91-120分之间,还有10.6%的总分大于120分.其得分示意图如下: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篇(8)

人际交往以及交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职场的学习、生活,而且也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因为人类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与理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大学生初入职场,他们普遍有学历、有技术、有活力、有想法,但是往往无法处理好自己工作生活圈子里的人际关系,有时候他们的优点反而成为了他们工作上的绊脚石,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位置,产生了自负的心理状态,成为职场中的影响成长的障碍。

一、自负的定义及表现

自负就是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人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我认知,自我意志,自我情感体验。一个人评价自己,要靠自我认知,有的人过高地评价自己,就表现为自负;自负往往以语言、行动等方式表现出来。

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有以下几种自负的表现:

1、自尊心和好胜心过强。大学生在同龄的社会青年中,一般说来,智力水平高,知识更丰富,好学上进,有理想,有追求,所以自尊心和好胜心非常强烈。一些大学生由于自尊和好胜,力求做生活的强者,喜欢受到他人的羡慕、称赞和青睐,哪怕是被他人妒忌也感到是一种荣耀,生怕被人瞧不起。过于自尊和好胜就容易转化为虚荣心,自我欣赏,喜欢炫耀自己的才干,看不起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忽视了自己的缺点。他们会过分高估“现实自我”,将虚假的“理想自我”替代了“现实自我”的位置,过分悦纳自我。这样的人给人的感觉往往就是太过自我感觉良好,太自负了。

2、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负者缩小自己的短处,夸大自己的长处。自负者也同样缺乏自知之明,同时又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自然产生自负心理。当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时,往往就会产生自负的个性。这种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就认为自己了不起,成功时完全归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失败时则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过分的自恋和自我中心,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

3、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自负的人常会感觉他人都不如自己,自负表面上近似于自信,但是与自信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自负表现出来的是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等不良品行。自负实际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主要表现为没有自知之明。这种人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个门庭冷落。自负的主要特点在于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自负的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与同伴相处,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大发脾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的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

二、走出自负的误区,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四条原则

人不能没有自负。尤其对青年大学生来说,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负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负又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自负不但不能帮助人们成就事业,反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严重的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消除自负心理进行积极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真诚原则。以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巩固和发展。

2、尊重原则。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的人格、习惯与价值,承认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的平等地位。尽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与他人平等相处,以诚相待,坚守尊重原则,不损害他人利益,避免人际冲突。

3、宽容原则。宽容表现在对非原则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在人际交往中,由于经历、文化、修养等个别差异存在,因误会、不理解而产生矛盾不可避免。这就要求遵循宽容原则,宽以待人,求同存异。宽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

4、互利原则。互利使之交往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得到对方的报答,双方的交往关系就能继续发展。如果一方只索取不给与,交往就会中断。互利性越高,交往双方关系就稳定、密切;互利性越低,交往的双方关系就疏远。人际间的互利包括物质和精神。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主要指心理上的互利。如思想上沟通交流,既满足了双方各自的友谊需要,又促进了相互间关系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联系,又有知心朋友,交往中始终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他人,宽以待人,乐于助人;交往中积极肯定的态度多于消极否定的态度。

三、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应有意识地学习交往的方法与技能

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是人才的重要素质,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有效适应社会的标志。一个人想要在职场中有所作为,就应该培养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不够,难免在交往中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学习交往的方法与技能。同时,有不少学生有良好的交往愿望,想与人交往但不知如何交往,有时事与愿违。这是没有掌握通往成功交往之路的桥梁。交往不仅是科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了解一定的规律,交往也是一门艺术,掌握得当有助于消除导致交往障碍的不利因素,改善人际关系增加人际吸引力。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篇(9)

(一) 人际圈小

对于大学生来讲,能够获取就业信息便是成功就业的首要条件。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朋友多,各类信息的流通性强,为成功就业提供了信息保障。而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人际圈小,不能主动获取就业信息,只能通过公告或通知来接收就业信息,这将导致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窄,就业的信息少,机会也因此较少。

(二) 缺乏自信

对自己有自信的学生能够跟随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再就业过程中努力挖掘自身优势,展现自我,把握好的工作,积极应聘理想工作。而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因为缺乏自信,总是感觉自己不如人,对自我要求降低,选择没有挑战或竞争力小的岗位,对要求高的企业不敢应聘,放弃很多优秀的就业机会。

(三) 表达能力弱

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社会交际也十分广泛,结交的朋友众多,不同朋友的不同性格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在应聘时能够张弛有度的表达自己。对于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由于社会交往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在面试时出现紧张、拘谨,表达不清,条理不顺等,给应聘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非常容易丧失上岗机会[1]。

(四) 交往能力差

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能够在上岗后短时间内融入到新环境中,与新同事能够迅速打好关系。而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在应聘的新岗位中,由于自身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不强等原因,容易被同事看作“懦弱、退缩、不善言辞”,在试用期间无法与新同事顺利交往,因而在试用期内便可能会被解聘。

二、 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分析

(一) 自信心缺乏

自信心缺乏,导致大学生没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而自信的学生能够在无形中表现出自我肯定、自我相信。自信心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缺乏自信心的大学生在应聘工作时,往往会出现自卑心理。例如,面试了几个用人单位后,仍然无法顺利就业,则对自我抱有否定态度,更加不愿意与人交往。

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在交流中通常都是被动的角色,不会主动与人交流,而对于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主动与人交流是走出校园的第一步,这明显阻碍了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另外,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在心理开放程度上较低,这容易导致学生在与人交谈时紧张,或者不敢表达自我,对方也不愿意与这样的人交流,因此,获取的信息少,影响人际关系[2]。

(二) 人际交往观念不正确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通常是大学生对人际交往观念不正确。大学生所接触的人都是校园环境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没有真确理解“朋友”与“人际”的关系,认为志同道合的同学才能共同交往。而一旦发现对方身上有缺点、毛病,则会对其特别失望,从而对人际交往失去信心。另外,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通常掺杂利益关系,认为好的人际交往便是一种商品交换,这种观念容易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斤斤计较、功利性强,无法交到真正的朋友,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开展。

三、 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的目标

(一) 提升自信心

加强自我认知,帮助人际交往障碍的同学认知“自我”,以及自我形成的因素,对自我进行全面的了解,形成鲜明的自我个性,明确适合自我的就业岗位及要求。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学习自我肯定的方法,通过自我暗示获得自信,让人际交往障碍学生得到积极的自我体验,产生成就感,获得自信心[3]。

(二)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认识到自我交往模式,在与其他人相比较,认识到自我交往的不足,之后,改变人际交往的观念,对“朋友”和“人际”关系更好的区分,养成关心别人、关注别人的习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能够理解倾听、表达、交往技巧等,提升自身的倾听、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轻松应对,获得更多的自信心。

四、 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的方案

(一) 自信心提升的具体方案

1.认知自我。自我认知分为公开、盲目、隐秘和未知四个领域。团体心理辅导教师需要通过这四个领域对学生进行考核,将人际交往障碍学生利用自我反思和反馈认真填写表格,并与大家分享[4]。分享后,教师针对“盲目自我”和“无意识自我”的学生加强教育,其他学生将会快速发现自身优点与缺点,提高自身自信心,并将缺点改进。

2.探讨自信心形成因素。教师通过家庭图表的方式将家庭成员的信息、关系等表示出来,学生对自己的家庭图表进行阐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信心与家庭氛围有无关系?父母在学生就业方面给予的压力?对于以往的错误或失败,现在应该做什么?

(二) 人际能力提升的具体方案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篇(10)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

(一)高职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

目前,职业院校大多开展新生心理普查,普查的方法不一。scl-90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它由10个因子组成,涉及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能较为全面地反映被测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

2007、2008年,某高职院校采用scl-90对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查,测查结果见表1、表2。

根据全院2007级新生平均分的高低对9个因子进行排序,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

根据全院2008级新生平均分的高低对9个因子进行排序,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焦虑、精神病性、恐怖、躯体化。

结果表明,“人际敏感”在新生心理问题的排序中均居第二。“人际敏感”主要指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问题,消极的期待亦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原因。由此看出,高职学生因交往产生的心理困扰已成为普遍问题。

(二)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具体表现

据某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统计,每年接待的来访学生中,30%以上是因为校园生活中人际交往带来困扰,具体表现为:(1)自我封闭,没有朋友;(2)害怕独处;(3)对异性有很强的防范心理,无法与异性正常交往;(4)争强好胜,不能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不愿坦诚相待;(6)有交往愿望,苦于不知怎么做,等等。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分析

一般来讲,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往往带有浓厚的情绪倾向。积极的情绪情感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人际关系中的认知、情感决定着交往行为,交往障碍也由此产生。

(一)认知偏差导致交往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认知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大学生来讲,由于受自身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常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全盘否定;对他人抱有成见,总以为他人对自己怀有敌意,甚至觉得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挑衅色彩。这些认知上的偏差,影响了学生对交往对象的正确判断,导致了交往障碍。

(二)情绪不良导致交往障碍

情绪在人际交往中拥有广泛的社会功能。通常,自卑和自负是大学生交往障碍中最为常见的情绪因素,是情绪情感中两个极端的表现形态。

大学生的自负情感多缘于片面的自我认识、自身生活经历的一帆风顺以及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在交往中,往往表现为主动进攻的倾向,喜好出头露面,不管在何种场合都无视一切,造成人际关系不良。在高职院校中有自卑感的学生较为普遍,多为贫困、学业与就业压力以及成长中的挫败经历造成其过度自卑、过低估价了自己的能力和品格。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想与人交往又怕与人交往,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又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总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学家柯里说:“在人们的心理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如果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这样的人就不可能有朝气,而且缺乏积极性;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就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因而也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三)性格缺陷导致交往障碍

性格因素对人际关系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讲,由性格导致的交往障碍是一种由交往双方的个性倾向(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的差异而引起的障碍。由于人的个性比较稳固,且具有习惯化的特点,因此由个性心理特征引起的障碍较之其他障碍更难消除。在交往中,性格缺陷也是大学生交往障碍的重要因素,如性格过于孤僻、内向、封闭;心胸狭窄,过于斤斤计较、苛求于人;自私自利;急躁冲动、报复心强;娇生惯养且感情脆弱;过于依赖他人,一味从众,等等。

高职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自我调适

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他人能够和谐相处,高职学生必须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真诚、尊重、平等、包容、互惠互利,同时还需要学习人际交往的艺术,学会自我调适,避免交往障碍,维持并深化良好的交往关系。

(一)认知的艺术:知己亦知彼

人际交往能否顺利,与交往者的态度、行为直接相关,而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选择性,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必定是建立在对自己、交往对象及交往情境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如果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情境了解片面,甚至完全误解,人对人际交往中的态度和行为的选择就很难正确。当你希望别人理解你时,你也应清楚他人的需要,尊重他人的价值观,这样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理解了人的差异性,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深入认识自我和他人。

知己,即对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个性、行为以及心理状态有全面认识。大学生自我认知是在社会情境中不断比较而完善起来的。在人际交往中,应既看到自身的价值,又能看到不足,从而建立起客观的自我评价。同时他人的评价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应通过他人评价不断修正认知上的偏差,力争达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统一。学会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知彼,即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认识和了解,通过他人的行为表现和外部特征来全面推测和判断其需要、动机、兴趣、情感、个性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人们通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所接触的人形成一定的看法,做出一定的评估,并由此确定与其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对他人的认知正确与否,决定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否正确得体。

总之,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对自己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同时又具有对他人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与他人建立起和谐关系。

(二)谈话的艺术:会说亦会听

学会交谈是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交谈是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沟通方式。在人际交往中,交谈能否顺利取决于交谈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它们也直接影响着交往效果。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掌握如下谈话要领:(1)说话得体,恰如其分。交往语言要注意分寸,合乎尺度。谈话时做到有礼有节,让对方先讲;最好不要谈论对方的隐私或忌讳的话题;人多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要注意平衡。(2)态度真诚。真诚是友好交往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如果在与人交往中能够直言不讳,同时又能动之以情,那么交谈的氛围就是愉快而和谐的。(3)应避免的交谈方式是常打断对方的谈话或抢接对方的话头;滔滔不绝,目中无人,忽视对方的反应;词不达意;注意力不集中,目光不专注,或对别人的谈话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目光长时间盯着对方看,或审视对方,让对方不自在,感觉不舒服;不考虑交谈的对象,用词不当,使人听不明白或感到不高兴;不考虑交谈的时间、主题、氛围和效果,而短话长说或长话短说;在交谈中,单方面突然结束谈话,或强行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

交往艺术善于倾听的人,人际关系一定是融洽的,因为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我倾听讲话的人!这样会提高对方的自尊心,加深彼此的感情。一个善于倾听的交谈者是最受人欢迎和信赖的。倾听对方谈话时应掌握如下要领:(1)注意力集中,表情专注;(2)用微笑、点头、感叹等表示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示你在注意倾听;(3)听比说更重要:多听能够帮助自己理解别人,也有利于让别人更快地接纳自己;(4)尊重对方、平等交流、注重情感沟通。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心理感受,就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

(三)相处的艺术:能进亦能退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建立亲密关系一般情况下,人际关系从建立到发展,交往由浅入深都遵循这样的过程:第一步是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判断交往是否可以继续;第二步是随着交往双方共同特征的发现,沟通日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增加,具有很大的正式交往特征,大部分人际关系都是在这一层面(同学、同事、同乡等);第三步是双方信任感、安全感的确立,亲密关系形成(知心朋友、恋人等)。亲密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没有距离感的,它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给人以归属感和满足感,是我们情感正常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必要前提,能够享受亲密关系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因此,学会建立亲密关系,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独处“独处”与“孤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孤独是指内心渴望交往而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不愉快情绪体验,而独处是指个体独自一人的客观状态。独处在人际交往中的积极性、稳定性和满意度上都高于孤独;独处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外界关系中所获得的知识及经验,必须在独处时经过思考后才能汲取和沉淀,从而进一步认识自我,从容面对。现在,许多大学生没有看到独处的需要,或者害怕面对独处,一味从众,或感觉到独处需要,但害怕被别人理解为怪异,不知如何处理。其实,独处需要不仅是我们自己内在的一种需要,同时我们能以此需要来更好地理解他人,为他人适时创造独处的环境。假如你能自在地独处,你也会有很好的机会与别人相处。

在竞争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为什么我们要在人际关系中提倡竞争与合作呢?竞争与合作在人际关系中比较难以把握,难就难在合作意味着取长补短,不能以个人为中心,要以集体为重,而竞争更是要学会适量适度,其实这是对自我的一种深层次认知,是对自己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一个度量。学会了竞争与合作,其实就是协调好了“理想我”与“现实我”、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或社会的关系,势必会使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极大的提升。同时,竞争给人带来的动力也是其他所无法替代的。竞争有时会和“嫉妒”这个词混淆。嫉妒就像一针强心针,只能给人短时间的动力,这种动力在发现不能超越别人后变成强烈的负面情绪。两者不同之处更在于:竞争是以“事”为目标,而嫉妒是以“人”为目标。嫉妒在人际关系中并不能带来益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谨防合理竞争变无理嫉妒,就要时时注意是否把焦点放在自己的目标上,而不是转移到对“人”的关注上。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提倡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意义在于:竞争对人提出挑战,使人有动力积极向上,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能,在与外界社会的碰撞摩擦中完善自己;而合作能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对方的优缺点,从他人身上学习优点,同时学会团队合作,学会如何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配合他人的想法,在完成共同目标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易锦海,李晓玲.交际心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姜宪明.大学生心理自我保健[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知识篇(11)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1.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人际关系是引起心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心理疾病与人际关系有关。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态度,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健康地学习、生活。

2.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学业和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如果大学生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的学习、生活会有一个好的环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可见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

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期生活在和谐人际关系中的人,人格个性会得到健康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实现自我完善。

4.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成熟心智。

与他人和谐交往可以最直接、及时地获取学习、工作、思想、经验等多方面的信息,可以补充自己难以亲身体验的信息,从而扩大自身的知识面,让自己更加成熟。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

1.大学生和父母的关系。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感到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在学校时很想家,回到家里却总因一些小事和父母争吵,想心平气和地和父母聊一聊,却又被父母的唠叨弄得毫无情绪,或是聊起来也感觉和父母没什么话好说。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独立的集体环境中,他们的自主意识增强,渴望得到尊重,希望独立、平等地和别人相处。但在父母眼里,他们永远都是孩子,免不了事事关心,处处叮嘱,甚至有些限制,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反抗。

2.大学生和同学的关系。

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因为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交际、不善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对人冷漠等人际交往障碍而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困境。这些障碍出现的比例各不相同,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也有轻有重,不过在大学生和同学交往中都较常见,影响也比较突出。大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遇到的困难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一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不能解决好同学交往中遇到的问题,虽然他们内心非常渴望与同学交往,但对自己没有信心,再加上胆小,生怕和同学交往时再遇困难,感到很孤独。

(2)一些学生追求人际关系的完美,希望自己能有“好人缘”,能左右逢源,但事情不会尽如人意,过高的期望往往会带来失望,这种失望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

(3)一些学生对别人的期望值过高,真诚地对待同学,但友善的行为却被同学误解或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回报,因而对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信心大大下降。

(4)一些学生心胸狭窄,同学不经意的言行在他们看来可能是刻意针对自己的,而且只是记在心里当时不表露出来,在某些时候加以报复,对同学关系影响很大。

(5)一些学生和同学交往时不注意分寸,没有把握好讲话的内容、方式和场合,或者把别人讲的话传来传去,或者在背后说同学的不是,非常不利于团结,不利于自己处理好同学关系。

(6)一些学生脾气暴躁,受不了一点委屈,同学相处稍有不顺心就发脾气,经常和同学争吵甚至动手,严重影响同学关系。

(7)一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自己的经济能力无法承受大学里较广的人际交往、较多的应酬,经常处于经济窘迫状态中,这种状态和高消费欲望造成尖锐的矛盾,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

(8)一些学生对大学的人际交往感到完全厌烦,一般情况都伴有自卑、孤僻、不善言谈、对人冷漠等人际交往障碍,他们往往会封闭自己,逃避学校的人际交往。

3.大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和中小学老师相比,大学里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要淡漠许多。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里的管理体制和中小学完全不同,一般授课老师只负责教学,和学生的接触基本局限于课堂,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都由辅导员负责,而辅导员的责任班级太多,无法像中小学老师那样面面俱到;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性提高,他们对老师的信赖也逐渐减弱。大学生看待师生关系有以下几种态度。

(1)一些学生了解老师平时的工作,认为老师工作很辛苦,有感恩的心态。这些学生平时和老师接触较多,对老师的为人和工作都比较肯定,以学生干部,成绩优秀、成绩较差和一些问题学生为多,因为老师在他们身上投入的精力也最多。

(2)一些学生觉得老师除了上课外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有没有老师他们一样学习、生活。这些学生一般不太活跃,成绩不拔尖也不算差,和老师接触不多,老师一般也不太注意到他们。

(3)一些学生对老师很反感,对老师个人看不惯,对老师的工作也持否定态度。这些学生可能因某些事情,对老师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感到不满;可能平时和老师接触不多,对师生关系往往会有一些心理预设,如果和老师接触时发现和自己的预设有悖,则会对师生关系感到失望,对老师产生反感。

4.网络、电脑游戏和网络虚拟交友弱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和以前相比,现在大学里一些学生在课余时间甚至是上课时间都在宿舍里上网或是玩电脑游戏,男生尤其严重,而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等运动场地的人气淡了,班级、社团的各种集体活动少了,学生之间关于文化、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探讨和交流少了。上网和玩游戏挤占了大学生大量的同学之间交往的时间,网络上的虚拟交友使得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得不到保障,这一现象正在弱化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导致大学生疏远现实人际交往,冷淡处理现实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使得亲情疏远、友情冷漠、爱情盲目,这些影响是普遍而深远的。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方法

1.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人贵有自知之名”,只有充分、客观地认识、了解自己,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应付各种事情。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经常观察、分析自己,这是自我认识的前提。还要做到经常思考、反省,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2)虚心听取别人的评价,参照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审视自己,而且要广泛听取意见,才能准确、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

(3)有比较才知道高低、优劣,通过和别人比较可以更好地给自己定位,而且这种比较越普遍就越全面,就越能准确地定位自己。

2.大学生要不断完善自己。

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完全依赖于自身的努力和提高,大学生要想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种努力和提高是多方面的,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努力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广博、眼界宽阔、有内涵的人,这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在交往中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为人际交往打好基础。

(2)注意加强人际交往的实际锻炼,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努力做到:①真诚待人。真诚待人让人有安全感、被信任感和被接纳感。②尊重别人。获得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要懂得尊重别人,维护别人尊严,切不可态度傲慢、语气冲、揭人短。③诚实守信。与人交往要讲信用,这是做人的基本素质,是起码的生活准则。与诚实守信的人交往让人觉得安全、踏实,与不守信用的人交往让人充满焦虑和怀疑。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诚实守信可以帮你赢得别人的尊重。④宽容大度。因为性格脾气、习惯爱好、认识水平不同,大学生在交往中经常发生矛盾和摩擦,如果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就可以避免很多冲突。应该多看别人的优点,多理解和包容别人的缺点。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化干戈为玉帛,能赢得更多的朋友。⑤有仁爱之心。对那些学习、家境有困难的同学要伸出援助之手,不要袖手旁观,更不能幸灾乐祸。当同学有心里话和你交流,或是和其他人产生矛盾向你倾诉时,应该正确引导,帮助排忧解难,切忌到处宣扬,更不可添油加醋,挑拨离间。给同学雪中送炭的帮助会使同学心存感激,可以加深同学之间的友情。⑥培养亲和力。亲和力是一种让人感觉到亲切温和的吸引力,要做到主动微笑,主动打第一声招呼,主动自我介绍,总之就是要让人觉得你非常友善,很好相处。⑦以对方为中心。与人相识,先要了解对方,谈对方擅长的内容、感兴趣的话题、想知道的东西。⑧善于做听众。善于交际不仅靠会说,更要善于倾听。表现自己是人的欲望,要把机会让给别人。

(3)增加和父母的交流,增进互相了解,父母多了解子女就能少一些担忧,子女多体谅父母的心情就能少一些争吵。

(4)尽量在电脑游戏和网上虚拟交友方面少花一点时间,多参加一些集体性的体育锻炼,多参加学校、班级和各种社团组织的集体活动,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高,人际关系得以改善。

3.学校和老师应该为建立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多作努力。

(1)针对大学生和父母交流过少的现象,辅导员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家长加强联系,告诉他们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现,了解大学时期孩子的成长特点,有利于家长化解和孩子间的冲突。

(2)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给大学生创造一些互相交流的机会,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

(3)大学授课老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在思想方面和学生多沟通,而且要注重交流的人文价值,引发学生作深沉的思考,要经常深入广大学生了解情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逐渐培养起人文精神,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以言传身教正面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