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6 10:59:16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1)

二、重视研究计划的制订

科学探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研究计划制订,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后就需要我们制订一个实施计划,然后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实施,最终会得到预想的结果。而且研究计划的制订难度是非常大的,它需要制订者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探究经验,还要有快速的应变能力。因此,要加大对制订研究计划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首先,加强对生物基础知识的了解,只有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拓展;然后,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究,仔细了解和掌握制订科学探究计划的思路和方法;接着教师要有充分的设计探究计划意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和教育;最后,可以进行专业的讲座,加强学生的认识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2)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52

一、教学内容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有助于让学生了解他们所学习的生物知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帮助他们运用所学到的生物知识,更积极地去发现和探索身边的生物奥妙。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应该更好地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向学生传授生物知识,当然这就极其需要生物教师善于观察和发掘生活中与生物有关的现象,并将这些有趣现象和生物知识巧妙地结合,使生活化的内容展现在课堂上,同时也将生物知识运用在生活中。生物知识会让学生对大自然有更深刻地了解,因而也会更加热爱大自然。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思考和感知所接受的内容,从而形成很自然的亲身体验,不由自主地使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与生物课本知识结合起来。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我们总是喜欢找个阴凉的地方去乘凉。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树荫下的感觉要比躲在太阳照不到的房屋里凉爽得多。这就可以用我们所学到的生物知识来解释。这是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植物在进行蒸腾作用时,其本身会蒸腾出很多的水分,当这些水分在转化成水蒸气时,会吸收很多的热量,于是就将大树周围的热量带走了,所以人们就会感觉非常凉爽了。而这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也是对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最好证明。

这种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由易及难,将难以理解的生物学和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恐惧心理消除了,从而使学生更轻松更自信地去学习生物知识。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到生物知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解释生活中的奇妙现象,为建设我们的美好生活打基础。

二、课后作业和练习

教师给学生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和练习,应该以生活化的课题为任务内容。学生在练习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实践生物课程的过程。不应该再用题海战术捆绑学生,一味地单单只为了拿到相对的高分和较高的升学率,而是应该让他们回归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发掘和锻炼自身的能力和意识,同时也会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只要当学生亲自体会到所学的知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派上用场,解决问题,将会提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把类似“环境污染与生物的关系”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去让学生练习完成。学生想要完成这个课题,需要先进行实地考察,需要了解周围比如家或学校附近都有哪些污染源、引起污染的因素有哪些。然后根据所考察和了解的结果进行梳理、客观分析和研究。还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所分的几个小组确定几个研究项目,并把这些研究项目作为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研究项目如“生活垃圾污染与生物有什么关系”“大气污染与生物有什么关系”“土壤污染与生物有什么关系”等。最后每个小组将各自的研究结果进行汇总,交流意见,整合结论并最终整理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还可以将这些研究报告作为治理环境方案的参考提供给环保部门。在完成这项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求知欲、自主创新能力、独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都将得到极大提高。

三、课堂情境模拟

如今课堂的主体已经转变为学生,所以课堂上的主动权还是应该由学生来主导。然而对刚刚踏入初中的学生来说,生物还是一门非常崭新的学科,在他们以往学习中接触得相对较少。为了尽快引导学生将思维转移到学习生物这门学科上,那么,教师首当其冲就要从初中学生所比较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和他们现有知识出发,来进行生物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过程中引入课堂情境是司空见惯的教学方式,在生物这门学科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构思出与学生的生活、现有知识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等层面紧密相关的课堂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从生活情境中顺其自然地过渡到课堂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关注焦点也进而被吸引过来。因为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堂上展现,学生本身的学习欲得到了开发,他们将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构成竟是如此美妙。他们将会认识到蚕是如何破茧成蝶的,越了解越关注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展现和运用。学生通过情境学习,再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的疑惑、同学的交流、教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他们将会不断体验到生物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他们有一种置身于生活和学习的情感体验。

例如,要讲授“遗传基因”这一课题,可以引用学生所熟知的故事开讲。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种通俗易懂的说辞,其实正是遗传基因所决定的,遗传基因也正是生物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种现象:父母的眼睛很大,却生了个眼睛很小的孩子,而这种现象也是生物学科中的不可或缺的遗传变异现象。教师在教课过程中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常见实例,不仅让教学内容形象易懂,降低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难度,还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在这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另一方面还可以满足学生对生物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结语

自然界中的生物奥妙是应有尽有的,值得我们更深层次地挖掘和探究的也是数不胜数的。初中学科中的生物教学,教师应该很好地把握生物学的这一特点,将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和生物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生物学相关的各种生物现象引入到教学素材中,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广度,同时也提升了他们对自然界中生命价值的认知和尊重。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3)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要想使教学取得实效,就离不开科学探究活动。根据我们的长期观察,在初中阶段,学生更喜欢从科学实践活动中学习有关生物知识,而不喜欢单纯地在课堂上接受相关知识。这就说明,科学探究活动对初中生物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并积极采用。那么,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呢?下面结合实际谈一些笔者的想法,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实施原则

(一)密切联系实际。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要考虑两方面的实际:一是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易冲动,对危险和是非等判断不准,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应注意避免涉险。生物科学探究活动往往要到野外开展,在开展活动前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让他们充分掌握野外安全防范知识和野外突况应急处理技能。就算是室内实验类的探究,也应当让他们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防范知识。二是内容和地方实际。实施前要考虑拟实施的活动内容与拟前往的地点的匹配程度,这种匹配程度越高越好。此外,如果是去野外,还须充分调研,对拟前往地段的交通、安全等因素进行充分了解,确保学生到来后能顺利开展探究活动。

(二)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一定要在《课程标准》的大原则范围内开展,每次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目标在《课程标准》范围,不与《课程标准》相冲突,切忌漫无边际和目的地开展活动。

(三)动态监测学生活动情况。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中,不管是室内还是野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全盘监控,随时要求学生反馈信息,动态掌握学生探究情况,以便及时予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更有效地在活动中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方式

国内不少教师都积极探索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方式,目前经验证较有效的方式主要有观察、探究、调查、课外实践、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制作等。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这些活动方式作简单的阐释:

1、观察。观察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节中,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以及自己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针对这一难点,我们先是培养一部分学生,带到实验室与教师一起对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辅导,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体会了学生的主体性,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在进行“观察蚯蚓的运动”这一探究实验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家在农村或者乡镇上,对蚯蚓接触较多,活动条件优越。我们要求学生课后按课本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观察,特别是蚯蚓在玻璃板和硬纸板的观察记录,要求学生列表进行比较,最后总结并要求学生完成探究报告,认真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和提高。如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2、制作。如对于微生物,学生知道得较少,而在我们生活中却用得比较多,特别是在食品方面,如蒸馒头、做泡菜、酿酒等等都有微生物参与,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兴趣,我们提出问题:糯米甜酒是怎样酿制成的?让他们围绕着问题进行了一次酿酒实践活动。由他们设计和选择实验方案,到市场上选购糯米和甜酒曲,并进行酿制。两天后,“丰硕成果”出来了。学生们都很高兴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接着要求学生用酒液制成临时装片。并且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一串串的酵母菌,原来甜酒是酵母菌繁殖、发酵而形成的。在品尝和观察中他们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价值,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激活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调查。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养实践能力。如“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调查动物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等。

4、探究。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这些对于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都能找得到,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按课本要求,在家里饲养,观察后,再带到课堂上来交流。

5、思考与分析。思考与分析是指对观察和实验以及相关科学探究活动所得的资料进行科学思维和分析,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生物学信息的能力,并且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和扩展“课外实践”,使他们在生物学上有进一步的发展的可能。

生物是一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初中生物所面对的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小青年,对事物正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高墙四壁的教室对他们来说,一定程度上是对他们行动和思维的限制。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45分钟,而应当将教学活动扩展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生活实际之中。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实施生物科学探究活动。不过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守实施原则,充分了解各种探究方式,结合实际选择一种或多种探究方式,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在活动中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

[2] 韩鹏.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经验[N].学知报,2010.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4)

相比于物理学科知识,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世界更加熟悉,他们对物理学习充满好奇,也习惯于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解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由于认识的肤浅以及分析方法的缺失,他们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疑惑。为了解决这些疑惑,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善于依托学生的生活背景,建立让学生感受物理、体验科学的平台,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在物理探究中感悟科学、积累方法。

一、创设生活化物理情境,引出问题,启发思考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学科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时,学生就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有机整合生活和学习这两方面的内容,从生活情境提出科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的原型,启发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物理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切实围绕学生生活创设情境,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实际操作中,教师要善于对相关素材M行筛选和整合,充分发掘题材的生动性、真实性以及趣味性,并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创设情境,将相关元素融人物理教学,如生活实例的列举、生活化实验的演示、实物或实景视频的展示等。

情境创设1:(生活实例)三峡工程简介,突出水坝设计特点:上窄下宽。

情境创设2:(生活化实验)选取一个大号空饮料瓶,从上至下钻出三个小孔,并用橡皮泥将小孔封住,然后将水逐渐注入瓶中,观察有关实验现象。

情境创设3:(视频播放)以视频来展示物理课堂无法直接呈现的经典实验――1684年帕斯卡的“裂桶实验”:将一只注满水的木桶密封好,并在桶盖上安装一根长度足够的管子,然后从上端向细管中灌人清水,结果几杯水一灌,木桶被压裂,水从裂缝中不断流出。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将问题表征出来。上述情境设计中,教师多角度地整合素材,其目的也就在于此。当然,对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我们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刚开始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例如,“建造大坝为什么要上窄下宽?”“水为什么会从小孔中射出?”等,类似的问题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没有深入科学本质。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将学生的认识导向正确的切人点,并在思考和讨论中,将生活现象转变成有意义的物理问题。

问题1:液体内部压强与其深度有关系吗?

问题2:液体内部压强与其深度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帮助学生明确物理探究的基本目标。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科学猜想。

猜想1:液体的压强与内部深度没有关系。

猜想2:液体的压强随内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设计物理实验,服务于规律探究

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规律探究,教师应积极挖掘素材,创造相应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为了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实验器材。例如,在液体压强的规律探究中,教师可以为每一组学生提供空饮料瓶、橡皮膜等实验器材,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实验。

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最终呈现出以下几种既简单又富有物理思想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1:在饮料瓶侧壁相同高度的不同方向钻出小孔,将瓶子注满清水,观察从相同高度小孔喷出的水柱射程,以此来对比压强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相同高度的各个小孔所喷射的水流的射程是一样的。这表明水柱的喷射速度相等,即表明液体在相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相同。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5)

学生物理科学探究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学生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既要观察,又要分析,有时还要互相配合,对数据要进行严谨的记录、分析和归纳出结论。因此教师要在物理科学探究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学生个性心理在物理科学探究中的表现

初中生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但不同的学生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就会因为其不同的个性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1.学习态度的差异。

大多数对于物理科学探究非常感兴趣,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遵守科学探究纪律,爱护仪器和设备,实事求是地如实记录测量和科学探究结果;而有的学生只是觉得物理科学探究比较好玩,把做物理科学探究当作做游戏一样,一开头还比较认真,时间一长,“三分钟热度”就过去了,在科学探究时只是在一边看热闹,而不认真对待。不爱护公物,甚至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追打嬉戏,以至损坏仪器。最后为了应付作业而弄虚作假,为了符合有关规定而改凑数据。

2.学生性格上的差异。

每个学生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有着不同的性格差异:有的学生心灵手巧,观察敏锐,操作灵活,对于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科学探究时喜欢亲自动手,思维敏捷,肯动脑筋,富有创造力,但往往不能与同组的同学很好地配合;还有的同学活泼好动,在科学探究时会抢着动手,但又粗心大意,往往一开始就把已调好的仪器、装置弄坏,甚至出现不安全的现象。与这些同学相比,而有的学生就反应比较迟钝,在科学探究时表现出拙手笨脚,慢条斯理,甚至丢三落四的特点,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信心,更加胆小怯懦,因为怕出危险,又怕把仪器弄坏而不再积极参与科学探究,而在同组人进行探究时只在一旁观看;而有的同学性格软弱,喜欢模仿,容易合作,但易受别人指使,人云亦云,如果自己的科学探究结果与别人不同时,会因为不够自信而怀疑自己的科学探究结果。

3.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

情感和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物理科学探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的学生在科学探究时规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力求准确,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能够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沉着冷静地设法解决;而有的学生则性情急躁,慌慌忙忙,毛毛糙糙,科学探究时间过长或遇到问题时就会烦躁不安,手忙脚乱,而有的学生则采取回避退缩,半途而废的态度。

二、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从学生的个性心理在物理科学探究中的各种表现就可以看出,有的是积极的一面,如在物理科学探究中兴趣浓厚,动机强烈,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协作,实事求是,善于操作,思维敏捷,勇敢坚定,认真细致,敢于创造,等等,与此相反,则是消极的一面。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教师在学生的物理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扬个性中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

1.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对于缺乏物理科学探究兴趣的学生,要设法激发其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理想教育,历史上重大的物理科学探究成功典范的介绍,科学家生平事迹的介绍等,提高学生对物理科学探究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物理科学探究不仅是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而且是开拓科学技术新领域的重要手段,在认识上把物理科学探究和祖国的建设前景结合起来,和自己将来的生活道路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自己在教学中要热爱物理科学探究,重视物理科学探究,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用情感去感染学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物理科学探究的需求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2.对于不性格和气质的学生要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对于性格和气质不同的学生,在物理科学探究中,更要注意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对于活泼好动,粗心大意的学生,要注意时刻提醒他们专心认真;对于性情急躁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科学探究的时候保持沉着冷静;对于性情怯懦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在科学探究的时候要大胆、自信……应使学生发展积极的性格和气质特征,克服消极的性格和气质特征,达到扬长避短,在指导和教育方法上也要有所选择,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可以严厉批评,对于性格内向羞怯的则要耐心劝告和帮助。

3.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进行物理科学科学探究

对于物理科学探究中意志薄弱的学生,教师一方面需要关心爱护,帮助其克服物理学习特别是物理科学探究中的困难,并加强鼓励,坚定其信心。另一方面,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在科学探究中加强督促,不准有半点马虎,遇到困难时不怕困难,战胜困难,使学生在严格的物理科学探究中锻炼忠诚执行决定的意志,在克服困难中磨炼坚忍不拔的毅力。

对于科学探究能力较差的学生,要认真指导每次科学探究前的预习,做到“笨鸟先飞”;在科学探究时,要专门让能力较差的学生亲自动手,并给他们安排一些课外科学探究,给他们多创造一些主动参与的机会和积极思维的机会,培养勤奋的习惯。平时,要对他们加强辅导,主要是教会学习方法。这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将会进一步地提高。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6)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充分预见了科学素质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教育解决的方法。毫无疑问,科学素质的涵义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讨论的结果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观,科学知识和能力,科学行为习惯。对于受教育的个体而言,可以说科学观是一个人科学素质的核心,科学知识和能力是基础,而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但在科学素质的培养过程当中,其三者的地位却不同,科学素质的培养必得通过科学知识与能力的点滴培养,才会逐步建立起一个人的科学观和形成良好的科学行为规范。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素质培养的首要任务是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在科学知识和能力当中更重要的是科学能力的培养,因为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更为深远的,更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而科学能力又集中体现在科学探究(探索和研究)能力上。

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力的定义是:凡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的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就叫做能力。而科学探究正是人们所从事的一种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可以对科学探究能力做一个比较简单的界定:即凡是直接影响人的科学探究活动效率,促使科学探究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就叫做科学探究能力。由于科学探究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科学探究能力也必然包括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

一、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传统物理教学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即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来有专家对第三个能力的完整性提出了质疑: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注重解决问题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此,初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二、猜测与假设能力的培养策略

1、使学生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如同前文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育一样,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意义也必须要进行教育。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如果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因此,猜想与假设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导探究沿预定目标展开,避免探究的盲目性。

因为猜想与假设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了一定的预见性思考,因此,它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要使学生获得对猜想与假设的正确认识,应该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并据此制定探究计划或设计实验,完成探究活动。学生体会猜想与假设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先导,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起引导性的作用。

2、打破猜想与假设的神秘感

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常常用猜想一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星期二在家看电视,忽然图像没有了,我们首先猜想:可能是停电,建立停电假设。但屏幕还有亮光,于是此假设。再猜想,假设是这个电台停止播放节目,但用遥控器查发现所有频道的电台都没有图像,又否定此假设。剩下两个假设:有线电视信号的输入线断了或电视机坏了。

3、鼓励学生要敢于建立假设与表达假设

多数的教师已经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也有将近一半的教师在学生建立假设和表达假设时,特别是这种假设可能很荒谬时,并没有进行鼓励,甚至可能讥笑,这很不利于学生假设能力的发展。

要鼓励学生敢于建立假设与表达假设,关键是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讨论并能毫无顾虑地发表看法,不要讥笑学生幼稚天真的想法,反而要表扬他们敢想敢说。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制定探究计划或设计探究实验之前,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探究的目的来自于探究的问题,探究计划的具体任务或实验方案的具体要求来自于根据探究问题所提出的猜想或假设。当猜想或假设一经提出,便能据此明确目的,辨明条件。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但多数情况下,为了使科学探究能进行下去,教科书都需要介绍探究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个环节学生较少有锻炼的机会,这样,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显得特别必要。

四、分析与论证能力的培养策略

应该认识到,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例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探究,当实验测出了在各种不同电压下通过电阻的电流值时,即使实验操作正确,得出的数据可靠,但探究仅停留在此阶段,面对诸多的电流值和电压值,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什么结论也不能形成,探究等于半途而废,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生经历了分析论证形成探究结论后,引导学生把分析论证前后的科学探究进程进行对比,能加深学生对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所起作用的正确认识。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是整个教育界都在力图去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实践中,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认真的探讨和研究。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同心协力,真正使得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成为大家认同并自觉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力.在情境中猜想,在探究中验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9).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7)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初中物理课程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为载体,强调实验和科学方式,以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初中物理教育的目标。

一、创设问题情境,打开探究之门。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到底地追问问题罢了”,又说到:“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深入钻研物理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和猜想,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发探究的欲望和动机。

根据认知理论,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物理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让学生主动探究物理中的实验规律,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想象,激发学生的潜力。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初中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对物理技能有灵敏的发现,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技能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难点。

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对于宇宙的起源和黑洞的创见,让人感觉玄妙无比,这些都得益于他那令人惊叹的想象力。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怎样启发他们进行猜想,变得越来越重要了,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都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猜测勇气和想象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猜测勇气和想象力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应该是科学的、积极的,最终要把他们引向科学的创造。

三、重视学生学习物理的灵感,开拓学生的思维。

灵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创造性劳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功能达到高潮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导致艺术、科学、技术的新的构思和观念的产生或实现。”古往今来,物理学的许多创造发明离不开灵感。阿基米德身入澡盆,灵感顿发悟出水的浮力,发现了物体的比重;牛顿看见树上的苹果掉到地上,灵感顿发,悟出地球的引力;鲁班上山不慎被带齿的芒草割破手指,灵感顿发,发明了锯子……物理学习中,不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往往会萌发一些突然的、具有科学幻想性的灵感。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光的传播”的实验时,通过不少实验学生看到光沿直线传播,这时有学生提出:光为什么不沿曲线传播,那样就不会有影子了,我们还可以看到被墙壁挡住的事物。

面对学生灵感的到来,老师切忌视其荒唐可笑而不理,应做到:

(1)克服“唯我独尊”的师者心理,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应满腔热情地听取学生的设想和建议;

(2)坚持表扬、激励,即使有些问题提得离奇,甚至是错误的,也不应指责嘲笑,否则便会熄灭学生的创造火花;

(3)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找出其灵感中的设想与科学的差距,通过分析改正,不断完善科学的创造思维。

四、实验时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8)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同时,科学探究过程是围绕着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探究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问题是各个探究环节的核心。

(一)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科学可解释或未解决的谜团,只有勤于思考,认真观察,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皆物理的道理。例如:某学生发现家里的白炽灯的灯丝断了,轻轻摇动灯泡,使断了的灯丝重新搭接在一起,把这盏灯重新接入电路,发现灯丝的搭接处更亮一些。

(二)从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大自然充满了五彩缤纷的物理现象,只有学会从自然想象中提出问题,做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的有心人。才能将发现的问题演变成一个物理问题。例如:某学生在观察许多鸟类标本时,发现啄木鸟的嘴巴和其他鸟类不同,啄木鸟的嘴尖而细,该学生一意识到这里有物理原因。

(三)从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问题。课堂上无论是老师演示的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良好背景。例如:一个没有学过电磁学的学生在重做“奥斯特实验”时,发现了电可以生磁,他想,磁也许可以生电,放在磁体旁的闭合线圈中也许就会有电流通过。他用实验验证时却没有观测到磁体旁的线圈中有电流。但这位细心的学生偶然发现,当把磁体取走或放入瞬间,与线圈相连的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摆动,他想,这里一定存在着某种物理规律。

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指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要使学生获得对猜想与假设的正确认识,应该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并制定试验计划,完成探究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猜想与假设是科学和结论的先导。

(一)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问题。猜想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依据就是上述要求中所述的两点:一是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是科学事实,即前面所说的“问题”。

(二)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推测和教师的根据是探究者自己的经验、知识以及所探究的科学事实。推测和假设的结论必须是可检验的。检验的结果有两种:支持假设和否定假设。

三、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来获取证据和验证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将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案上来。在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时,如果由于实验环境的影响、实验条件的改变或者由于实验者的疏忽,将会对探究结果产生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得出与真正的科学结果完全相反的结论。

(一)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在制定探究计划或设计实验之前,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探究的目的来自于探究的问题,探究问题的具体任务或实验方案的具体要求来自于根据问题所提出的猜想或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

(二)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科学探究有观察、实验、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多种方法,实验时使用这些方法目的是为了获得科学探究所必须的证据,由于实验方法较多,因此存在选择试验器器材的问题。实验器材的应根据实验原理、实验器材性能、操作要求和实验的基本知识等来选择。

(三)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法的初步意识。要让学生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首先应使学生认识到,具体的科学问题常常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某个因素在对问题起主要作用。为了便于探究,常常控制其他因素,只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作用,即控制变量法。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一)进行实验就是具体去实施所制定的实验计划和实验方案,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有:进行实验的基本流程;进行实验时应具有的安全操作意识;实验仪器操作技能。

(二)收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就“物理探究课”来说,收集证据主要是指在实验中采用正确的读数方法,认真读数、记数,获取真实数据,并科学地记录数据,包括科学地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五、分析与论证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9)

物理是初中众多科目当中一门科学研究性较强的理科科目。在义务教育阶段,利用物理课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最合适的。所谓科学探究能力是指让学生模拟科学家一样的工作过程,要按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研的理解,感性的去体验科学探索过程。新课标也对此做出了相应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初中物理课堂一项重要任务即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然而目前的教育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 当前我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

(一) 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主动的学习。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明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搞一些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题的课程,重视的是老师如何将知识呈现出去,怎么讲让学生爱听,却忽视了让学生参与其中。这只能算作是一趟教法生动有趣的课堂,虽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还相去甚远。

(二) 忽视实验教学的作用

物理除了理论知识,还是一门实验学科。力学、电学等等统统离不开实验。合理运用实验,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到定理发现的过程中,具有无穷的魅力。学生在实验中,能够亲自动手,即使可能会有一些失误,但也能够大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在电学的内容中,许多学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画电路图明明好好的,但真正让他们去实现电路图,给他们电源、电阻、电流表、导线等实验器材,他们却不能成功地点亮灯泡,甚至是无从下手。这种眼高手低的状况比比皆是。实验物理学需要极强的动手能力。忽视实验教学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三) 脱离生活实际

物理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内容也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然而有些老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把物理神话,教成了空中楼阁。例如:摩擦力的教学。其实在生活中,汽车的前进、粘钩的使用都是摩擦力的典型例子,利用这些例子,甚至给学生现场演示,都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其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但是如果老师不运用这些生动得例子,只是在讲解课本当中的知识点,枯燥地列举影响因素,只能让学生觉得那是空中楼阁,虚幻摸不着边际。

二、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

(一) 创设科学的学习环境

探究式学习过程其实也是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的发挥需要宽松的环境、足够的资源以及适当得引导。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需要以自己的力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需要老师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资源让其能够查询求证;提供宽松的环境允许学生犯错;提供适当的引导避免学生离开探究主题太远。学生自己选择资源、利用资源、并从庞大数据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都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亲身经历失败,才能真正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运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难免要经历一个发散性较强的阶段,身处其中,学生的注意力可能会被众多资源所分散,保证能够持续聚焦于原先选定的主题,这种注意力的持续以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也会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亲身感受到。

(二) 积极开展课余拓展活动

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开展课余拓展活动是最好的将物料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课余活动中,老师可以成为孩子王,能够真正深入学生当中去了解他们并指引他们,近距离得教会他们真正需要的知识。例如学习浮力,老师需要让学生明白影响浮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排水体积。但单纯的讲解无法形象生动的告诉学生。许多同学会认为质量小的一定比质量大的物体浮力大。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场航母制作大赛。让学生真正体会一下,用铁皮制作的航母和用纸制作的小船,对比二者的载重量。这样有趣的课余活动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排水体积“对浮力的影响作用,还给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一举两得。

(三) 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探究的过程可以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以个人为单位的探究式学习是自主探究。后者是合作探究。科学研究的过程不是一人独揽的过程,需要团队的合作。这就是将合作探究模式引入教学的意义所在。但是,学生能够胜任团队合作探索任务的前提是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能独立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不能完全放弃自主探究模式教学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自主探究式教学和合作探究模式交叉甚至搭配使用。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能力,又培养他们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自主探索,还是合作探索,老师对探究主题的选定和分组的方式都需要斟酌。另外,探索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其中的成功与失败对于学生来说都已经是一种成功。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给予学生鼓励和积极的反馈,这提升学生的自信,激发其自主学习的行为有利,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结 论:物理,由于其科学研究性,使得其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绝佳载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开展课余拓展活动,将物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营造合理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宽松及、资源充足以及有及时指导的环境中发挥创造性;要将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模式相结合,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10)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生物学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其实验的目的大多是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范围内重复前人验证的结果,实验的结果都或多或少在设计者的预料之中,学生的思维和科学的素养表现的机会很少。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也可以获得知识,但掌握的知识难以巩固,无法透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去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另一方面,验证性实验对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以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挖掘不够,对学生的情感调动不够充分,大大削弱了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而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初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21个探究性实验和79个课外探究实验,因此可见,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那么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将探究学习真正落实到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实验前善于“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东西分散,学生虽然喜欢上实验课,但他们多数是以“玩”的心态,怎么才能让学生在“玩”中还能学到生物学知识,我认为老师们可以尝试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实验前,给学生布置实验任务,任务一定要明确,而且可以检查。任务的形式可以根据实验目的不同而不同(填实验报告单、画图、思考题、粘贴、记录)。

例如,观察种子的结构,如果你只是说:“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始观察菜豆种子的结构,一会老师要找同学拿着种子来说出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名称。”虽然布置了任务,但是无法检查每个同学是否完成任务,一些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就会偷懒。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将种子的各部分结构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摆在纸上,并写出结构名称,这样可以利用指导学生实验的时候,或学生观察玉米种子时教师检查菜豆种子,很容易检查每个学生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避免学生“玩实验”。此外,任务要“划零为整”,不要太碎,如果任务太多,可以设计成实验报告单,不然很难组织实验教学。如“观察蚯蚓”的实验,可以布置不同的同学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夏天大雨之后,蚯蚓为什么会爬到地面上来?蚯蚓通常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2、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3、你能辨别蚯蚓的前后端吗?依据是什么?

4、蚯蚓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这样一来,学生在实验前都有明确的任务,这些“任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整个学习活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实验中善于“启发诱导”,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技能

组织实验探究是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相互交流,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这一环节包括以下几步:

1、作出假设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作出假设,预测可能的结果。

2、制定实验方案

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器材仪器,设计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

3、检验假设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观察、实验以获得事实和证据,具体包括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记录、资料数据的处理、结果的分析等步骤。

以上几个环节虽然各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但他们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在这里学生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家,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生提出问题“骨的成分有哪些?”时,我就适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背景资料:在初一上学期曾做过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知道物质按其燃烧性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这样稍加点拨,学生就作出了“骨含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假设,接下来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将少许的碳酸钙粉末,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中,钙盐溶解于盐酸溶液,同时产生气泡。在这两个实验的启示下,学生思维一下子开阔起来。他们四人小组,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讨论确定了实验方案。这个实验的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和实验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后善于“迁移拓展”,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获得了初步的了解,在头脑中建立起大体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促进知识的迁移,使知识内化为能力。如:我在以上总结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将骨煅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物质放入质量分数15%的盐酸中,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并解释原因。(2)若将脱钙后的骨煅烧,请你预测将会出现的现象?你的依据是什么?这些从学生的探究实验中引申出来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从而把课堂探究活动推向高潮。在这里优秀的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和创造才能,其他学生也从中受到启发,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在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无疑是对生物教师提出的一个更高要求。只要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重视,以方法入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创设探究思维训练情境,学生才能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体系,才能使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董宇达.校内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4期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篇(11)

一、在教学中明确科学探究目标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一定的影响。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首先,明确科学探究目标;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式的对问题进行探究、实践、分析、总结。通过引导学生亲身实践、感受,来深化学生对物理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机械能的“动能和势能”教学内容时,需要探究动能和速度、质量之间的关系。笔者给予学生自,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假设和猜想,之后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如何控制和改变质量或速度并用方法来显示动能的大小。

三、开展物理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