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学工程研究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7 15:31:25

化学工程研究方向

化学工程研究方向篇(1)

但是由于宣传得不够,做实验的学生不多。另外,我们实验室的其他仪器也实行了有条件的向学生开放,经过培训的学生可以使用。

四、结论

实验室应选拔责任心强、知识面宽和实验技能水平高的教师参加实验室开放工作。要对参加开放实验室的教师从思想和业务两个方面进行培训,尽可能地使他们成为本学科实验教学指导方面的多面手。为确保开放实验质量,必须对实验室的开放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例如仪器设备怎么保护、损坏怎么赔偿,实验报告怎么评定,学分怎么给,对于在开放实验室中取得重大成果怎样进行奖励等,仍需要拟订一些规定予以规范。在开放实验室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教师必将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承认他们付出的这种劳动,教学管理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应予以认真考虑,否则将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学分制,对学生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实验或完成的课题设计,也要给予一定的学分。对于在开放实验教学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或学生,都应给予奖励,这样教师和学生才有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实验室开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齐永钦.创新教育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3):9-11.

[2]蒋剑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122-123.

[3]吕广红,黄崇林.实验室层次开放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122-123.

[4]梁永朵,陈健.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突显防灾特色[j].中国电力教育,2010,(6):141-143.

[5]凌亚文,等.开放实验室的实践和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5):672-680.

[6]吕丽娜.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院办系管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4):126-127.

[7]陈孔亮,等.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技术平台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4):36-39.

[8]赵成军,石志标.实验室开放新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3,(z1):145-147.

[9]储伟光,谭丹,赖兴运.高校实验室与大型仪器设备开放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教育,2003,(2):61-62.

化学工程研究方向篇(2)

1.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打破原有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框框,在重视基础理论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适度增加通用型理论课程模块,即“大学科、大平台”课程。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各种材料的制备技术、材料的各种分析手段和表征方法,以及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因此,作为专业学位课,我们设置了《材料工程案例分析》、《材料制备技术》和《材料现代分析方法》三门课程。其中,《材料工程案例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涉及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特点及技术指标要求,例如金属材料的失效原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电子陶瓷材料在高温烧结时颜色变黑的原因;钛酸钡本应为绝缘材料,但添加稀土元素变为半导体材料;等等。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联系更为密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材料制备技术》涉及各种材料的制备原理、制备方法与应用特点,是材料工程研究生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础理论知识。《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既涉及到基础理论知识,又侧重于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是必须掌握的专业学位课程。其内容包括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分析、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差热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激光粒度分析、比表面测试等各种表征和分析测试方法。这些核心课程的设立将奠定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和技术问题的理论基础。

2.根据培养方向不同,灵活设置研究生课程模块,即“小方向”课程。例如,根据材料工程方向发展的特点和结合材料学院的科研基础,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有材料加工成型与模具设计、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电源技术、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等四个方向。在这四个方向上可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即每个方向设置两门任选课程。材料加工成型与模具设计方向主要课程有《材料成型技术与模具》和《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方向主要有《先进无机材料与物理性能》和《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电源技术方向主要有《电化学原理及测试技术》和《新型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方向主要有《高分子材料选论》和《有机波谱分析》。按不同的培养方向灵活设置研究生课程,可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性,有利于培养其职业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3.除了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外,为了提高研究生的解决实际工程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必修课程,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和《专业实践》这两门课程,以更好地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取向和过硬的专业实践的特色。同时,还设置了学术讲座、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技术经济分析等课程,以期全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企业技术管理等能力。总之,课程设置要联系企业实际需求,考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工作和研究背景等实际因素,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出一套以因材施教、体现学科前沿和实践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科研攻关能力。比如,在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让研究生学习典型的数据处理软件Origin和CAD、ProE等工程制图软件,而该类实用工程软件的学习无疑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选题应来自于企业和科研课题,工程背景明确,应用性强。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要求双导师制。一位是校内的导师,另一位是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理论部分的指导等;企业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安排、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企业导师要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导师遴选上,既要对导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进行量化评定,又要从工程实践经验、基础理论和指导能力及精力等方面对导师进行全方位综合测评。只有达到要求的校内外导师才有资格被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此外,要弱化对导师学历的要求,强化对导师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

2.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素质建设。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校内导师有相当数量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导师,他们虽然学历高,但大多缺乏实际工程经验。为此我们有计划地选派年轻教师到设计院、高新技术企业去挂职锻炼。同时,通过承担企业的横向研究,使年轻教师了解工程实际,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以及企业的运行、营销和管理,从而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在稳定现有导师资源的同时,我们从企业聘请或引进有工程技术背景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作为专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根据学科方向相近或相似的原则,成立3~5人由校内和校外导师组成的导师指导团队,这样可有效发挥各自导师的作用。

3.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例如,《材料工程案例分析》这门学位课,可以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分析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或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难题如何攻关解决等,强化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实践领域专家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比例,明确实习实践导师和论文导师的职责。

(三)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结合专业和行业的特点,选择条件好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实习实践基地,强化产学研用人才培养链条。材料学院已与行业部门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十多个。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和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该基地被批准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上级有关部门拨专款用于该基地的建设。材料学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方便地到该基地实习实践,企业的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团队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联合培养基地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改善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条件以及资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经过实践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明显提高。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培养单位和行业部门良性互动的包括课堂实践、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

化学工程研究方向篇(3)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化学工程研究方向篇(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39-02

随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强调科技创新与工程背景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的重点。华中农业大学针对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实践与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从招生政策、培养方案、指导教师和学位论文等四方面构建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北京林业大学提出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实施、校企创办联合实验室等的联动机制;广东海洋大学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双师型导师制及培养课题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大连海洋大学2011年获批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自2012年开始招生,截至目前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授权点招生数量基本稳定。大连海洋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结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立足渔业工程特色、面向工程应用需求,对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一、构建渔业工程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强化渔业工程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意识。立足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进一步探索和建立较完备的具有渔业工程背景的创新与实践培养体系和实践成效考核方式,强调考核过程实行校内外双导师负责制,以及校院两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导师、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和实践基地的管理为主体。同时,还强化对学生实践意识的教育,有效调动和激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工程实践环节的热情。

2.构建完善的多形式创新和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渔业工程背景,明确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环节主要采用集中实践或分段实践的多种方式。根据其培养方案要求确定实践计划,明确要求研究生在实践基地通过在岗或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进行,承担或参与如实际问题调研、应用课题研究、案例编制与分析、实践观摩等实务性工作,时间不少于12个月。并对实践考核实行分级管理:由学校的专业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具体要求;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负责向实践基地派出研究生及负责组织实践成效考核;学院与研究生实践基地所在单位通过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专业实践状况。

3.加大投入,改善校内创新与工程实践教学条件。农业机械化学位授权点通过加大创新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增加校内已有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放利用率。同时,借助大连海洋大学的渔业装备机械学科优势,加强渔业工程背景下企业实践与教师科研的相互融合,并依托相关的,如辽宁省渔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现代设施渔业生产过程与装备工程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机械工程实验室、动力工程实验室等多种专业及大型综合实验室等,加大校内渔业工程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范围,并发挥相关教师高水平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的引领作用,吸引学生参与相关项目及任务,明确创新与实践具体内容,加强其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4.加强工程背景师资建设。注重“双师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加强。农业机械化专业授权点所在学院结合大连海洋大学规定40岁以下教师晋升技术职务岗位时,需完成在相关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的特定要求,鼓励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质,并优先担任研究生实践教学。同时,学位授权点还鼓励教师通过工程技能培训或与相关农业工程、渔业装备工程等企业开展合作交流的方式获取工程锻炼机会。对于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遴选与管理,则强调应具有丰富工程项目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力争与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二、渔业工程背景下农业机械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1.确定具有渔业工程行业特色的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求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研究生适应渔业企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渔业机械装备领域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等工作的能力,能够掌握解决渔业动力和机械工程、渔业设备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渔业工程管理等解决农业机械化(渔业工程方向)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2.完善课程设置,突出工程特色。课程设置分别涵盖农业机械化(渔业工程方向)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中课程涵盖学位公共课8学分,学位专业课6.5学分,专业实践和学术规范的必修环节分。选修课中涵盖公共选修课1学分,专业选修课7.5学分。另外,培养方案还对必修环节中实践要求的4种形式进行了明确规定。基础知识分别包括工学学科基础课(包括应用数理统计、数值分析、机械强度分析技术、渔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渔业信息技术等)和人文管理学科基础课(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生产管理学、渔业企业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渔业设施与环境工程、高等农业工程学、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及装备(侧重海产品加工设备及技术)、冷冻冷藏节能技术(侧重海产品冷藏及保鲜技术以及船舶制冷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专业特色课;工程实践课及实践环节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

3.明确研究内容,突出培养方向。在渔业装备现代化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渔业装备、渔业机械化生产与过程控制、船舶动力装置性能优化、智能化检测与控制、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等渔业设备电气化与自动化方向的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近海和陆地集约化水产养殖机械、设施、装备及自动化技术;渔获物加工、贮藏及运输装备;水产饵料加工工艺及成形设备及精准捕捞采收机械装备等方向的研究。在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能源环境系统优化与控制技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侧重海产品冷藏保鲜及节能技术)等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环境调控、生态修复、环境工程优化设计、渔业生产领域的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热泵调温技术、相变储能技术、燃料电池及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向的研究。在渔业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方向中,强调对学生开展渔业生物环境及其环境因子的信息智能化测量技术、评价以及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信息综合处理技术等计算机测控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开展渔业企业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生物生产机器人等方向的研究。

4.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渔业工程背景下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要求具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实践经验丰富。校外导师的任职挝痪要求来自涉水涉海、具有海洋渔业工程特色的企业实践一线。在工程实践中,农业机械化学位授权点的实践基地为每名研究生安排了行业经验丰富、具有高级职称的实践指导教师,全程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在研究生实践期间,校外导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明确考核出勤及完成情况,实践结束后在实践考核表中填写评语并对其实践工作评分。实践地点亦可在校外导师工作地或校外导师合作企业进行。截止目前从实践成效结果来看,学生能够完成实践任务,且执行情况良好。

三、小结

修订后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培养体系立足学校涉海涉水的渔业工程特色背景,面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经过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套具有渔业工程背景特色的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化学工程研究方向篇(5)

几十年来,为了人类医疗水平的提高,生物医学工程的追梦人坚定地做项目、搞科研,研发出一个个新的医疗技术,更培养了一代代的生物医学人才。国内生物医学工程院校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从最初建立院系学科到分专业发展科研,再到如今培育人才做实际项目,每一步都走得精彩。

重点名校

清华大学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理工科高校,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得天独厚,生物医学工程系也不例外。该系强大的师资力量不可小觑,教授就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研究院院士。另一方面,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硬件设施优越。院系所在的医学科学楼拥有7个科研实验室和4个教学实验室,各实验室设施齐全,更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设备供师生研究所用。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自创立以来,在医学信号处理、生理系统建模仿真、超声成像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系统地研究,在生物芯片、生物信息学、神经工程、分子影像等新兴方向有明显特色。毕业生中既有国际知名大学的教授,也有国内医疗仪器产业的领军人物,更多的是国内教学、科研、国防及产业方面的优秀人才。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每年的硕士研究生总数在30人以内,具体到校内校外是1∶1的比例,考研招生的人数大概在15人左右。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创建于1979 年,同样是我国最早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院校之一。正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起步早,发展也较为成熟。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成立,旨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及临床医学发展需要,重点建设生物医学仪器、神经科学工程、医学影像信息、生物纳米材料4个学科领域,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端研发人才。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施精英式教育,从一年级开始就实行导师制,进行全方位的导航。学生入校后,一、二年级夯实数理生基础及专业基础;三、四年级根据领域方向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拓展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教育方式让该学科的毕业生更出类拔萃。

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各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表

专业名称 报名

人数 录取人数 报录比

生物学 319 53 6.18∶1

化学工程与技术 43 9 4.78∶1

生物医学工程(83100) 95 30 3.17∶1

生物医学工程(430131) 8 21(含推免) 未知

生物工程 7 4 1.75∶1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在业内声名远扬。2000年,在原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及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该院下设生物医学工程系、生物科学与工程系两个系,设有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分析技术与仪器研究所、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癌症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研究所、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所六个研究所。依托学校的整体实力,学院还设有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信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三个重点实验室。2011年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50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人。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创立于1986年,是我国最早在大学中成立的生命科学学院,也是国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命科学学院由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系、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系、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系、生物化学系五个系级单位组成,拥有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遗传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等七个研究机构。学院以科学研究为主导,以争取部级重大项目为抓手,力争在科研成果、科技产业化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

2010年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各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表

专业名称 报名人数 录取人数 报录比

生态与进化生物学 18 6 3∶1

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 49 11 4.45∶1

遗传学 90 42 2.14∶1

生理学和生物物理 8 5 1.6∶1

生物化学 128 48 2.67∶1

实力院校

浙江大学

1977年浙江大学科仪系设立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相继建成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第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隶属浙江大学信息学部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其生物工程系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业内享有“黄埔军校”的美誉。学院建有生物传感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学术研究机构。学院与国际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广泛,多次举办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会议。作为实力派院校之一,学院办学条件优越,科研实力强劲,现有科研实验用房6千多平方米,历年来先后获得部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居国内外领先地位。

学院硕士招生按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医学仪器、生物传感技术、定量与系统生理等方向进行,按下表中的小专业录取。其中免试研究生比例约50%。

2010年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各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表

专业名称 报名

人数 录取

人数 推免人数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 110 24 未知

生物医学工程(083100) 86 46 未知

仪器仪表工程 1 6 5

生物医学工程(430131) 6 14 8

东南大学

作为国内生物医学行业的佼佼者,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以强大的实验平台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见长。该学科设有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另外,在苏州、无锡等地开设科研基地,给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实践平台,更方便学院与校外公司合作。在教学治学方面,全院师生在韦钰院士的带领下,在追求知识和理想中求实进取,勇于创新,创造了很多卓越的科研成果。

依托强大的学科优势,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学生学术思想活跃,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大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可到生物医学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从事研究、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考研招生时,学科分两个方向来录取。对于初试,考卷一般都不会设置太难,主要是对基础知识部分的考查。

2010年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各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表

专业名称 报名人数 录取人数 推免人数

生物物理学 15 4 0

生物医学工程 106 61 13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物理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学院科研实力雄厚,依托学院建立的科研基地包括: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中心、科技部基因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英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中德马普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合作实验室等。近三年承担国家和省(市)研究课题234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3 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18篇。

学院研究方向包括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医学成像技术与应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纳米生物光子学与生物传感技术、人工器官等。近两年的考研报录情况未公开,但历年报考人数一直在全国高校内居多。

逐梦――与时俱进的研究分支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也日趋成熟,各分支方向的发展也日益明晰。那么,经过几十年的科学探索与研究,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现状如何?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包括生物力学、人工器官、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生物医学仪器、生物医学成像、生物医学超声、生物材料与微纳米生物技术、分子电子学以及远程医疗与社区保健工程等分支。现今,各分支的发展与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研制出一系列辅助医疗仪器与关键技术,并在人类医疗诊断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支简分为四个方向:医学影像学、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仪器和分子生物学。

那么,对生物医学工程怀有憧憬的你,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呢?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需要了解生物医学工程,明白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

医学影像学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20世纪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极大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医学影像学由此而生。

不同于医学专业的影像学注重使用影像来诊断病情,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注重研究如何给医生提供更好的图像信息,如何将人体成像的信息更加可视化。近年来,各相关研究机构研发了许多新型的医学影像技术,包括人体各大脏器、血液乃至皮肤的成像技术,提取出更加有效的医学特征辅助医生治疗。

医学影像的研究对于研究人员的计算机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如在本科阶段学习的matlab/c++等软件是较为常用的编程软件。该方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科目有《医学影像学》《多维信号处理与分析》《信号处理的小波变换》等,主要介绍医学成像的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是本科阶段《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深度延续。

这一方向的研究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较为普遍,很多大学都开设相应的课程或实验室。由于各院校发展情况不同,研究方向的名称也略有不同,感兴趣的考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加深了解。典型的院校有: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

医学信息工程

医学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包括神经功能工程、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生物信息获取以及传感生物信息系统和应用等分支。其主要工作目标一方面是为神经科学研究建立交叉的技术平台,另一方面是为临床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生物医学信号是人体生命信息的集中体现,是窥视生命现象的一个窗口。通过检测心电、脑电、肌电和细胞电活动、体温、血压、呼吸、心音、肌肉收缩等生物信号,提供给医生最好的诊疗信息。

该方向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据结构》《生物系统及建模》《生物医学模式识别》等。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或者是相关课程的拓展。同样,该方向对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有一定要求,在学习或实验中需要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电子信息和医学信息类的科研院所、医药卫生单位、生物医学电子信息企业等,从事科研、开发、应用设计制造及设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国内开设该方向的院校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

医学仪器

医学电子仪器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研制成功的各种治疗仪器大量进入临床,最具代表意义的有可植入式心脏起搏器、高频电刀、激光刀等。伴随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物理治疗类仪器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课题包括:面向肿瘤诊断治疗的新型设备的研究开发、基于物理方法的热治疗技术、大功率驱动技术及医学仪器的设计与制造、面向家庭和社区医疗的数字化仪器的研发等方面。

该方向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主要有《智能仪器设计》《高级医疗仪器》《医学仪器原理》等,是本科阶段《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课程的延续。国内开设该方向的院校有: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

分子生物学

化学工程研究方向篇(6)

1.抗感染药物研发

2. 抗肿瘤药物开发

3.心脑血管系统药物研发

4.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开发

5.内分泌系统药物研发

6.药物合成工艺及创新药物研究

7.半合成抗生素药物研发

8.降血糖药物研发

9.降血脂药物研发

10.药物晶体工程研究

 

001化学制药部 T:021-55514600

009上海市抗感染药物重点实验室 T:021-55514600

010化学制药新技术中心 T:021-55514600

006生物制药部 T:021-62479808

012张江分院 T:021-50795798 21 101 政治理论

201 英语

701药物化学专业基础综合一(有机化学及药物化学)或702药物化学专业基础综合二(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注:701、702任选一门

方向10为012部门招收;方向7为006部门招收;其他方向为001,009,010部门招收。 100702药剂学

1.透皮给药系统

2.靶向给药系统研究

3.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

4. 新型注射给药系统研究

5.生物黏附性局部给药系统

6.药品包装材料质量研究

7.粘膜给药系统研究

8.药代动力学

9.药物新剂型

10.难溶性药物给药策略研究

 

003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T:021-51320211 11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3药剂学专业基础综合(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药剂学) 100703生药学

1.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及天然产物化学

2.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

3.创新中药研究及其产业化和重点重要品种二次开发

4.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研究

 

004中药研究部 T:021-62479808

012张江分院 T:021-50795798 4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4生药学专业基础综合(天然药化及分析化学)

注: 方向4为012部门招收;其他方向为004部门招收。 100704 药物分析学

1.药物分析研究

2.药物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3.药物质量标准

4.毒物分析

 

005分析测试中心 T:021-62479808 5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5药物分析学专业基础综合(有机化学及分析化学) 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1.微生物新药的筛选及开发研究

2.微生物菌种的传统选育与基因工程改造技术

3.生物转化的工艺研究

4.多肽药物的工艺开发研究

5.细菌抗药机制研究

6.发酵废弃物处理及环保微生物开发研究

7.基因重组蛋白质药物的工艺研究

 

006生物制药部 T:021-62479808

012张江分院 T:021-50795798 9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6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基础综合(生物化学及微生物学) 100706药理学

1.生殖毒理学

2.中药药理

3.神经药理

4.肿瘤药理

5.药物毒理学

6.分子药理

7.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8.免疫药理

9.消化药理

10.社会管理药学

11.临床药学

 

007药理评价研究中心 T:021-55514600

008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 T:021-50800333

012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 T:021-62897078

015临床药学研究中心 T:021-54234291-409 13 101政治理论

201英语

707药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一(药理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或708药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二(药理学,管理学原理,药事法规)

注:方向1.5为008部门招收;方向10为011部门招收;方向11为015部门招收;其他方向为007部门招收。报考方向10的考生需要选择708,报考其他方向的考生需要选择707 081703 生物化工

1.生化反应工艺与工程

2.生化产物分离工艺与工程

 

006生物制药部 T:021-62479808 2 101政治理论

化学工程研究方向篇(7)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SDYY15034;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立项资助,编号:C-2015Y0501-123。

G643;TQ0-4

Abstract:Dual-tutor syste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education quality of full time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In the case of the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in the field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explores three aspects in the education of dual-tutor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urse systems,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sis systems. Th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Keywods:dual-tutor system;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teaching methods;course system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科院校扩招规模越来越大,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并进入大众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划分变的越来越细,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调整,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逐渐提高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中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科学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教学要求。双导师制是一种校内与校外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校内培养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例,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论文三个方面对校内培养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课程体系建设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是最基础的一方面,相关课程学习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1]。目前,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课程设置与学术型硕士基本类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色体现不够;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应用性课程。因此出现学生进入实习企业后,所学理论与实际工程项目脱节的现象。

针对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及建议:

(1)课程应根据培养方向灵活设置。例如,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化工方向发展的特点,化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有化工过程系统工程、化学反应工程、传质与分离工程、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精细化工和资源能源化工等六个方向,在这六个培养方向上可以灵活设置课程。如化工过程系统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化工过程模拟、化工过程最优化及化工O计与技术经济等课程,化学反应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高等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传质与分离工程方向主要课程有高等传递过程及传质与分离等课程。根据培养方向灵活设置课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2)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学科间的界限变的越来越模糊,因此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已成为一种趋势。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实现跨学院选课,但是这种交叉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与渗透。建设学科交叉式课程体系应根据学科间内在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构建跨学科多层次的课程体系[2]。

(3)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目前很多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缺少综合实践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专门的实践课,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案例,从工程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一个化工工程项目中会涉及如工艺设计、设备的设计与核算以及车间布置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对项目的探索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工程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4)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于东红等[3]指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自我迷失的根源在于对其职业性缺乏认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关注企业对职业的需求和变化趋势,针对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式,强化实践性,淡化学术性,注重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职业技能,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具有实践性和先进性的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

教育部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提出了“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的要求,但在实际日常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仍以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授,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忽略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重在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授课老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弱化学术性,在课堂上引入工程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实践的方式训练学生,增强研究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以青岛科技大学化工过程模拟课程的讲解为例,在讲授过程中不再讲解化工过程模拟的理论基础部分,而是采用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 对工程实践问题进行模拟教学,在讲解模拟工程实践问题的同时,提供研究生亲自操作软件的机会,加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激发研究生对工程实践问题的思考,提高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教学评价与考核,对学生而言,应改变传统的单一考试形式的考核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在以考试考核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对于授课教师而言,通过述职以及学生民主评议的方式进行对老师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职务晋升、年终考评、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4]。通过考核及奖励制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r也能激发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三、论文及评价体系建设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三年学习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及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论文应用性与实践性不强、创新性不大、评价体系等同于学术型硕士等等。因此构建合理有效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及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本文从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及论文写作三个方面提出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应用性。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因此课题应从企业实际生产中来,旨在解决实际中的工程问题或技术难题。

(2)学位论文内容应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先进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化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容可以涉及新工艺的开发与研究、新催化剂的研制、新产品的研制、工业废气及废水的处理工艺设计等。

(3)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应进一步细化。论文写作是论文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的重点,因此还需对论文写作及相关工作的量化标准进一步细化。例如,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的考核不只包括论文研究,还应根据在企业的实践情况综合评定,对于未参加实践或未通过实践考核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允许申请论文答辩[5]。

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价应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开,在评审中应将论文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性与创新性放在首位。从重点大学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对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实行“盲评”,使评审专家做出公正的评价。还应增设“再评审”环节,评审专家给出修改意见,学生修改后,应进行第二次评审,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在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四、结语

双导师制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上的创新,在双导师制的教学体制下可以培养出实践型与应用型人才,实行双导师制是大势所趋。但由于这种教学体制初步形成,在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针对双导师制中校内培养环节,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及论文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对目前校内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但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使其在人才培养上大放光彩,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将其完善。

参考文献:

[1]葛学彬.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论坛,2012,07:109-112.

化学工程研究方向篇(8)

[作者简介]敬鸿彬(1977- ),男,四川南部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多元文化与职业教育;姜照雯(1990-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四川 成都 61006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引言

我国职教在理论体系建设过程中,在对国外职教思想的借鉴之余,自身理论发展还很薄弱,职业教育原理体系还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课程论的系统研究也是如此,职业教育课程理论面临着如何构建自身特有逻辑的难题。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是指建立在某些理论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理论具有自身体系或逻辑构建的,有一定影响和普遍价值意义。而课程理论的研究中包括了以几种理论为对象的元研究以及以某一理论为主进行的应用性研究。对这种应用性研究的分析和总结的需求是迫切而必要的。本研究介绍了2002年至2012年十年间我国关于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应用性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状况。本文属于职教课程理论研究中元研究中的课程理论的特征与演变的研究,以理论应用性研究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探讨其发展状况和特征。

二、研究结果总述

本文将应用性研究分为了五个类别:以职业、能力、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研究;学科与实践话语体系为争的理论研究;技术学范式的理论研究;某一理论流派或职教学家的理论研究;除此四类外的其他理论研究。将此五类文献以时间为线索陈列结果如下表:

2001~2012年文献检索结果

(此处有表)

针对就业、能力、工作过程的三种理论研究的导向即是我国现在课程模式探讨的三种导向,也是课程开发的三种倾向。目前极力在发展的是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的应用。其“学习领域”和“项目教学”在2010年至2012年中的研究成果颇丰,也说明学者对其足够重视。其源于工作体系是职业教育的根源,以及对职业、能力导向的弥补,重视学生在工作情境中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从这几种导向反面进行反思性论述的文献也显得特别引人注意,其批判了能力本位以培养职业岗位直接相关的能力为核心的弊端,提出以人文本的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追求。由上表的每列来看,工作导向和能力导向的职教课程理论研究是文献篇数幅度波动较大的,前者是呈关注度急剧上升趋势而后者却是逐年下降。

学科与实践话语的竞争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双元制和能力本位教育的传入就已经在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领域开始了。其竞争的形态由早期基于“数量”发展至基于“逻辑”的竞争。这种逻辑的竞争是站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构建的高度上来看的,从二元分裂到一度强调实践再到整合的趋势。从上表来看学科与职教话语体系和理论流派及职教家的理论研究比较稳定,幅度较小,说明其关注是一直持续的,是职教课程的研究点但其热度一般。

就业导向与技术学的研究也是断断续续的,但从研究的价值来看技术学的理论研究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技术学属于我国职教理论的三大范式之一,特别是技术哲学对职业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定位意义。其作为职教课程的研究范式还有极大的挖掘潜力。相反,就业导向其本身就存在局限性,深度也有限。

三、研究结果分述

除了2005~2006年是能力导向篇数最多外,2007~2012都是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研究为最多,与其他理论研究相比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研究发展得最旺盛,而通过理论流派及职教家的理论研究来充实职教课程研究也是一直以来的重要手段。而学科与职教话语体系较次之。研究最少的是技术学、就业导向的课程研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研究是近年来的关注点,下面将主要以工作过程导向理论研究为线索对近十年各类理论研究发展情况进行发展性的分述。

(一)工作过程导向及课程模式

工作过程导向的研究从2002年至2012年一直都是学者研究的关注点,并且其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我国这十年关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研究经历了从最先引进探讨我国职教课程存在的问题到应用到具体学科再到课程的开发上。从刚开始对问题和科目应用的探索式研究和个别应用,发展到课程开发的本土化和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导向的研究无疑越来越深入和实际。从早期面临高职规模急剧扩大但就业率低、“顺三角”课程弊端等问题上,2005年有学者探讨如何将“工作过程”理念融入高职的课程设置中的对策性研究。2007年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入手,探讨工作过程更为实际的课程价值,这就将工作过程引入职教课程从整体上的探讨到课程实施上来了。“如果说工作过程导向是从课程上来讲的,那么行动导向则是针对教学问题的工作过程的引入了。”2007年学者提出的“多元整合”课程观下的适应多元、多变高新技术时代的行动导向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弥补了我国以往教学重科学知识、轻实践的问题,是“工作过程导向”的本土化延伸。2007年后更多的学者开始探讨工作过程导向具体的课程组织、课程模式等的课程开发研究与这一导向的结合。学者认为突出组织是理解学科、课程发展和职业能力形成的桥梁,应当依据工作组织设计课程组织。并将工作导向融入进职教课程改革中,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和内容围绕工作过程。其后出现以专门探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硕士论文。2010至2012年关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文献研究数量比往年急剧增多。

工作过程导向在教学模式上的延伸且近几年研究的热点是“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最先由姜大源教授引入,2007年后,继而有学者系统介绍了“学习领域”课程理念,并对德国基于此的教学大纲进行评述,启示我国建立以培养关键能力为目标,强调实践、实用的模块课程设置,以工作任务为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等。学者最先对“学习领域”在德国课程改革中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关注,探讨学习领域改革背、理论与工作(行动)导向理论的联系及其实践,之后也有学者引入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要素分析及与行动领域如何转化的三阶段理论。还有学者就学习领域的实施对教师素质、学校教学条件、教学准备及方法等展开调查,更深入地了解到具体实践中的师生态度。“项目课程”源于16世纪末意大利工程学教育和建筑学教育运动中的专门教育方法“项目”,后来随着工程学教学的发展,1918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William H.Kilpatrick首次提出项目学习的概念,1971年德国将项目课程列入了课程表。而我国是在2003年开始广泛关注“项目”研究,尤为显著的是徐国庆教授“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课程中关于项目课程的研究成果。

(二)工作过程导向与技术学

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中,工作本位学习理论又是工作工程导向的重要研究方面。国内最早提出“工作本位学习”概念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石伟平教授,其后徐国庆教授从技术的特征出发,提出经验知识与技能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重要位置和实训对个体技术能力形成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引起了学者对技术学范式的关注。2004年江群翔、肖化移谈到了以技术知识的工作逻辑来组织课程,其提出了技术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关于自然科学的综合。与徐国庆一样,他们都强调了技术不是单纯的科学理论的应用,而是知识、能力、物质、手段的综合,都看到了实践在技能形成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开拓出了以工作逻辑来探讨职业教育课程逻辑的先例。与此相应的,技术学的范式逐渐在职教课程研究领域中建立起来,并引起了学者对技术学研究的重视。但是技术学理论的研究一直未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2004年后研究篇数都极少。

(三)工作过程导向下的学科话语体系与理论流派及职教学家思想研究的变化

2007年前后工作导向的职教课程研究关注强度的差异反映了职教课程理论研究大环境的变化,同时它也在促使着这样的变化。这一环境的变化就是我国职教课程学科与实践话语体系之争的结果取向。学科与职教话语体系之争一直是职教课程的关注点。早在2004年徐国庆就提到职教课程的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等。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方针,这无疑又促进了实践在职教课程中的地位。2006年姜大源就提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一个伴随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过程,这明确显示出工作过程导向对学科与实践话语体系之争的影响。2007年宁赛飞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等都在表明职教课程越倾向于实践话语体系的趋势。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同样是2007年,理论流派及职教学家的理论研究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2007年及以前大多都是以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为主,还有建构主义、终身教育理论。此时的研究大多在关注到成绩与学科和学生主体,立足于职教学生技能培养及课程开发上很少。在终身教育理论下提出课程目标设置遵循人本性原则,课程设置的“并行”与“优化”,让学生主动发展、自主学习等;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课程目标建设。2007年后职教课程话语体系向实践偏向后,其理论研究也在进行变化。情境理论的引入强调课程承载的学生经验和教育意义;职教前辈黄炎培先生提出的科学性、社会性、适应性再次受到关注,学者提出高职的专业设置要以社会需求为根据,适应区域发展特点,注重实训;同时也引入了国外实践性课程,以期对我国职教课程有所启示。这些文献将目光都投在了职教课程的社会性、学生经验、实训教育上。

(四)工作过程导向与就业导向、能力导向

相比之下就业导向和能力导向的研究较显冷落,但这三个导向都是互为关联的。研究工作过程导向必定与职业相关,职业与就业是不可分割的,而工作也离不开个体,其能力研究是绝不能忽视的。关于能力导向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能力本位课程的研究。基于能力本位课程观下的课程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北美的CBE。2005年宋伟具体阐释了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含义、发展、相关课程模式及其对我国课程设置的启示,提出职教课程开发的“原则”。与能力本位相关的还有将其应用到具体学科中的研究、探讨职教课程改革的研究。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能力本位的质疑声,人们对CBE的狭隘理解、工具理性在课程中的体现和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除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职业能力的研究,2008年陈兰剑的和庞世俊都从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观上定位职教课程的设置和个体的发展。这种综合观也是职教课程发展的一种趋势。由于能力与工作过程导向中会涉及到就业相关问题所以单独以就业为导向的研究日趋减少。

四、结语

这五种类别中以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研究最多,技术学范式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虽然为学者所强调,但对其的研究甚少,是今后丰富职教课程研究的潜力所在。职教课程理论研究的发展中,工作过程导向研究的文献逐年增多,可见得其重视程度高,而就业和能力导向的理论研究一些被融入工作过程导向的研究中一些则由于自身弊端而逐渐少受关注。学科话语和实践话语之争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学者探讨的对象,同时也表现出倾向于实践话语体系的明朗化态势,这也是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研究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应当相互补充,以合适的比例进行课程的设置。理论流派及职教学家的思想研究也由于两种话语体系的倾向不同在2007年前后发生变化,2007年前的倾向于学科话语体系时以多元智力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2007年后倾向于实践话语体系时又逐步向情境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倾斜,并出现了综合性的理论研究,如综合职业能力、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等研究倾向。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从工作组织到课程组织: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组织观[J].教育科学,2008(6).

[3]徐国庆.技术的本质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2(1).

化学工程研究方向篇(9)

作者简介:刘化君(1954-),男,山东费县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号:ZX2012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19-03

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我国自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2009年,教育部决定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2011年8月中旬国务院学位办下发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同年10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新增的2012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招生院校名单。目前,试点高校都正在进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本文主要针对电气工程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有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之分。学术学位主要面向学科专业,培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科研的专门人才,侧重提升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能力。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由此可知,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

培养目标应是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要明确给出学生毕业时的要求,并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还要给出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培养目标必须满足国家的基本要求。国家启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要求高校开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目的就是要以行业专业领域需求为导向,培养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具备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以电气工程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其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富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能质量控制及装备、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电力需求智能管理等研究方向能胜任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新技术应用、新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实验与测试、企业标准制订、生产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不是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口号,它必须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在学生毕业时实现。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显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工程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形成“以用为本、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构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时,试点单位应该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例如:应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吸纳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共建联合培养基地;面向工程应用架构课程体系,注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可多样化的论文形式,质量评价注重研究过程、实用价值。专业学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些特点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阶梯性,使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紧密结合,实现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实践;教学过程应以工程案例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关注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等等。

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中,课程设置是一个关键问题。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大学本科教育后进行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学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因此,研究生教育课程具有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精致性和动态性等基本特征。但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不仅没有办学经验及基础,而且面临着诸多新问题。譬如,由于市场需求和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不但日益增多,而且除应届本科生外,有许多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工作人员、本三批次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考生的学历层次分布于本科以及同等学历;专业背景也较为宽泛,多数来源于相近专业。面对多生源背景、多研究方向的工程领域,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如何解决工程实践教育、实施什么样的联合培养机制等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亟待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由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不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有较大的区别。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其培养目标和类型也各有差异。关于工程硕士点课程类别的划分同样没有统一的名称或可供参考的标准。许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各具特点,不同程度体现了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目标要求,其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也各有特色。

在通常的培养方案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须修满33.5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15.5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不少于8学分。为此,在所制订的培养计划中,学位课和选修课的设置体现了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突出了应用性特点。但进一步深入考察不难发现,在所执行的课程计划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之处。例如,学位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是否能够涵盖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核心知识?关于研究方向的学位专业课程设置是否体现了研究方向的知识要求?尤其是关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等等。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的课程体系尚需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落实则又是关键所在。从教学实际或者实践环节的落实角度来看,目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工程教育、企业实践问题。大多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虽然都要求学生应在企业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甚至要求研究生在企业实践40周,但由于教学实践基地等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给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落实难的问题,可以说是当前培养单位面临的重大难题。例如,某次在企业为期两周的工程实习中个别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使企业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挫伤。

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略

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培养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新突破,应该以“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为指导思想,积极应对这项创新型的探索性工作,将其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一个契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当前的问题,以合理的手段解决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构建“以用为本”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适应专业研究方向的知识需要

培养目标确立之后,需要研究的就是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是一个复杂系统,课程计划同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宏观上,它需要围绕国家的课程政策和学科指南设置公共基础课。在中观层面,不仅需要以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计划为主导,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还有课程管理制度及其利益的博弈。在微观上,要考虑导师队伍的学术研究特长。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开放性的课程系统。作为开放性课程系统,课程计划既要维持已有结构,也要促使其走向更高级、更复杂的有序结构,推动课程计划的不断更新和自强。

(1)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评价标准上的差异,在课程体系上应突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要按照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的规律及培养目标、模式的需求,确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科学设置各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综合工程实践课等)。专业学位课程应当是培养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基础作用的课程。

(2)课程设置突出注重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专业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要求,而且要具有弹性。例如,适当开始跨学科的群课程或复合课程,为学生了解、深入社会奠定一定基础。例如开设“网络、群体与市场”类的群课程,揭示高度互联世界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使其涵盖知识演变的结构、网络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城市文化等。再如,对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可要求学生获得国家网络工程师或信息安全工程师认证资格等。

(3)在课程体系构架上采用模块化。按研究方向划分课程模块,按模块培养,有利于毕业生在相应专业领域就业。例如,对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应面向“计算思维”,[4]围绕电网系统的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架构课程体系,形成鲜明的课程特色。

(4)在专业工程实践上注重系列化,培养过程历经“基础实践、工程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论文”逐层提高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受到工程能力的完备训练。其中,工程行动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

(5)适当减少大学时课程、增加短学时的讲座或培训类课程,体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分段培养过程。让学生带着课题到实习单位进行岗位实践,完成调研报告或课题报告。例如,为适应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的专业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的需要,可以灵活开设信息安全技术类的相关课程等。

2.构建适应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产学研”实践基地,通过工作站等形式切实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1)产学研结合搭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并做好课程教学设计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目前,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立稳定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不仅单一且层次较低,多数仅仅局限于实习范畴。企业如果没有从中获益,那么就很难保证实践基地的稳定长久。因此,需要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利益共赢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单位应积极创建并提供多种工程实践条件,例如通过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基地工作,提供进行工程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能够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

(3)推行以政府和高校投入为主的创新创业课题(项目)制,为研究生的研究实践提供研究课题。以课题(项目)为载体的工程实践具体操作方法可为:一是由政府和学校负责指导性资助课题;二是通过校企“产学研”实践基地开展横向科研合作项目;三是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特长向学校申报申请课题。

(4)根据培养目标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所谓课程设计就是规划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及知识背后的内容,并精细地选择知识载体。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重要的是实践实验教学设计。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拥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实践实验则是利用智慧的大脑锻炼一双可开创新世界、灵巧的手。实践教学要体现与理论结合的基本要求,实现培养目标。

(5)学位论文、学位标准体现产学研合作的特色。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的实际问题,具有应用性价值,尽可能地避免专业学位研究生仍然跟着导师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撰写学术论文,延续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方法。

3.校企密切合作,形成“联合培养”机制

为贯彻落实“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合作单位的支撑。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性、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能否形成有效地“联合培养”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又一关键。

(1)紧密围绕校企产学研合作,建立围绕人才需求、培养输送、利益共赢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让企业在获得人才、获得政策等方面得到满足和激励。

(2)在培养环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选题上,紧密结合企业的应用需求,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应用性研究课题,“量身定做”培养,提高合作企业的满意度。

(3)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让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在联合培养中的权利、义务,激发合作单位的责任感。

(4)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引进不同学科领域专家、行业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开展课题(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培养工作。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就电气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实践探讨,提出了“以用为本、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的办学理念以及电气工程领域(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略。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设置是一门学问,需要在研究具体类型的专门人才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科学设计和实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结合专业(研究方向)实际,不断优化培养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才能保障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服务国家的特殊需求。

参考文献:

[1]董改变.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实施状况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2]苏日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9,(5).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Z].

化学工程研究方向篇(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42-02

1998年5月4日,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以中央政府的名义郑重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这一著名讲话不仅成为我国“科教兴国的动员令”,而且成为国内许多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核心目标。

对于国内外研究型大学来说,他们都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2-5]。1995年,占高等教育机构数3%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了全国80%的博士和40%的硕士。2001―2002学年,英国在校研究生数量排前10名的高校,仅占全英高校数的6%,却拥有全英在校研究生数的20%;前50名的高校拥有在校研究生数的62%。在日本,占全国高校数15%的国立大学培养了70%的博士和60%的硕士。在我国,教育部直属的71所高校承担了大部分的研究生培养任务,2001年的博士生招生数占全国的64%,在学的博士生人数占全国的65%,毕业博士生数占全国的61%;硕士生招生人数占全国的54%,在学的硕士生人数占全国的55%,毕业硕士生数占全国的57%。所以研究型大学要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就离不开研究型创新型这样的高层次教育,它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发展的竞争力和一流的发展水平。

而在我国,研究型大学也是本科优质生源的集聚地。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全国招收的本科生,均是各县市的前几名。因此,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必须在本科教育培养模式下,向研究型创新型精英教育发展,才能在我国一流大学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时代,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将工学本科教育迅速向研究型创新型发展,是新形势下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西北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与措施,在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和科研与教学结合等方面的探讨了建立起富有特色的工学本科教育向研究型创新型教育转化的培养方式和措施。

1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实验室建设为基地,构建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

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这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它决定了高等教育需要跨越式发展,拓展教育理念,适应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和实际应用联系紧密的工学高等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经过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我校确立了“三实一新”的校风,形成全国唯一具有三航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我校已经形成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实验室建设为基地,构建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经拥有10个国家重点学科,16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9个国防科工委重点专业,建设了13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全国高校首批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构建和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的“九大体系”,组建了本硕博创新实践团队。同时与100多家国际著名高校开展教学、科研交流与合作,建立了20多个联合研究与教育培训机构。

在以上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下,为了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达到工学本科教育迅速向研究型创新型培养模式转换,结合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规划,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学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在学科、专业建设的大框架下,拓展教,育理念,制定翔实的培养方案,开展课程、教材、实验室、教学网站多方位多角度建设以精品课程、创新实验中心和实践环节多种方式培养工学本科教育向研究型创新型方向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本科生独立学习能力、独立动手能力、和自我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充分体现了工学教育的特点,建立了面向社会的、全方位的、持续发展的教学创新体系。

2 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为根本,以实践环节为动力,树立创业教育意识,完善工学本科培养方案,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根据教育部2001年5号《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国家教育部2005年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文件,在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下,针对目前大多数在校本科生追求高素质高学历的研究型人才的需求,完善工学本科培养方案,造就和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研究型创新型工学人才,适应工学本科教育向研究型创新型方向发展。

而目前在本科培养方案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原有本科培养方案的部分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培养体系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走向大众化,人才培养的速度要大于社会目前职业岗位的需求速度,因此造成目前全国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所以在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意识,拓展教育意识,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基本要求,课程设置是本科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我校工学本科课程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通识教育基础课”、“专业相关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分别要到达45-50%、30-40%和15-20%的范围。

通识教育基础和专业知识是高校本科教育的根本,而对于工学本科教育,更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提高“集中实践环节”在课程结构上的比例。在我校“集中实践环节”中涉及到金工实习、电子实习、上机训练、课程设计、机械测绘等基础实践环节;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设计、商务训练、外语强化训练等专业实践环节;综合实验、开放性创新实验等实验环节;军训、公益劳动、专业技术需求调查与研讨等政治与社会活动环节;以及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竞赛及其它相关单项竞赛的创新竞赛环节,这些实践环节一方面培养了我校工学本科生基本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向实际工程方面的应用转化,另一方面开放性创新实验环节也为工学本科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创业意识。因此本科培养方案的合理规划是工学本科教育向研究型创新型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 结合精品课程和开放式实验教学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于精品课程在吸收以往课程教学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课程网站教学的方式,将课程的教学目的、体系、内容、以及问题思考、解答与探讨等几个方面有机整合为一体,不仅从教学网站上获取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大量的图片信息、动画信息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结合电子教材的综合使用,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加学生课程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本科教学质量。

因此我校极其重视课程的精品课程工作,在2002年启动了“新世纪本科教学十大工程”中的“优质课程与系列课群建设工程”,提出在“十五”期间,将重点建设6个系列,100门反映我校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学科水平的优质课程,同时为科学有序地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学校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条例和精品课程评估指标,对各级各类课程实行从“制定规划,申报立项”到“阶段验收及经费使用、后续申报”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截止到2007年10月,我校共有16门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居全国高校前列。

与此同时,开放式实验教学也是工学本科教育的重要办学特色,是建设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重要建设途径。开放式实验教学是将课程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措施。在课程学习中,如果学生对课程内容及其应用特别感兴趣,就可以自己设计实验,也可以联合本班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整个实验设计,制定翔实的实验步骤,来完成实验内容。同时根据目前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可实现网络实验的开展。这些开方式实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培养工学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能力,有利地促进了工学本科教育向研究型创新型方向发展。

我校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建设,已经建成了13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不仅提供了良好的仪器设备、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而且本硕博创新实践团队可以提供优良辅导,设立的研究生创新种子基金和相应的研究课题,为本科教育向研究型创新型发展提供了设计、制作、实验一体化的创新实践条件,具体措施是将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适用化、实验内容具体化来培养对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知识的学习,达到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的目的。

4 以大学四年级本科教育为主导,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结合

科研与本科教学的结合是将科研活动与科研成果与本科教学的一种互动;产学研结合是科研、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一种互动,这两种互动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互动是以知识能量转化为特征,同时也伴随着对人才的培养,这就是具体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措施。美国职业协会1946年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6](Cooperative Education:A Manifesto)也第一次给这种教育模式下了定义。

对工学本科生来说,前三年的学习为他们在大学四年级实现这两种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更是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结合的实现。我校的教育实验学院(原来成为教改班)培养的是本硕连读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在大学三年时间内学完了我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成绩优良,更是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结合创造了良好了人才资源。他们在大学四年级可以直接接收专业方面的教育,同时有时间、有能力进行科研活动,进行以上两种方式的互动。例如我校的航天学院,每年根据本科报送生和教育实验学院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了相应的科研活动,一方面提高了专业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也结合了用人单位需求,到达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结合的目的,更有效地促进本科教育向研究型创新型发展,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5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实现研究型人才角色转化

以上在开展工学本科教育向研究型创新型方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措施上,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例如在培养方案制定中,设置了选修课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程,培养个人修养。在课程学习中,根据个人对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主动性等特点,设计课程实验,选择自己喜爱的数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竞赛及其它单项竞赛等,以及学校设置的大学生创新实验活动。还有在在最后一学期进行的毕业设计,开展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师德风范和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等自由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以直接与指导老师面对面交流,自主选择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题目;同时指导老师也可以根据毕业设计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有目的的选择学生,特别是将来要成为指导老师的硕士研究生的本科生,结合以后几年的研究生教育,有重点有目的的确定他毕业设计的内容,顺利完成本科教育向研究型创新型的转型。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志向和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增加了师生之间选择的互动性和竞争性,有利于提高导师的主导作用,增强其责任心。

总之,工学本科教育向研究型创新型方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措施是国内研究型大学建设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重要建设内容,本文结合着西北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与措施,在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和科研与教学结合等方面的探讨了工学本科教育向研究型创新型方向发展的培养方式和措施,来实现研究生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年大会上的讲话[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教兴国的动员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张辰昀,浅析英国的“素质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2期.

[3] 李寿德,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分析,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4] 林伟连,沈通,朱玲,我国研究型大学不同层次教育的合理定位及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4期.

[5] 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6] Documents of“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R],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U. S. A.Apr. 2001.

化学工程研究方向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21-03

一、引言

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范围,我国在所有硕士专业(军事硕士除外)中,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研究生教育,实行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吉林大学地质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从2009年正式开始招生。

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便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对于专业学位来说,地质工程专业的研究领域相当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是以数理化和地球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地质调查、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重大工程的地质结构与地质背景涉及的工程问题为主要对象,以地球物理技术、地球化学技术、钻探技术、数学地质方法、遥感技术、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导性工程领域。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时间不长,其课程体系还不成熟,课程内容还不全面,许多学校还是沿用学术型硕士或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地质工程专业也不例外。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是首当其冲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内容。

二、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制定,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完全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一是人才类型定位,由“研究型”调整为“应用型”;二是在能力培养方面,将“从事科学研究”调整为“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增加了素养要求,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故其课程体系建设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二)以目标引领理论学习,夯实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还要求毕业生“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与学术型硕士的区别:一是由“学科”变为“专业(或职业)”;二是专业知识由“系统的”调整为“宽广的”。故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和课程设置中,要始终突出目标引领,在夯实基础理论的同时,还需拓宽专业知识;要以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为主要教学方向,合理设置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

(三)以理论支撑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紧密衔接,理论教学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和实践教学可以在指导教师所研究的科研项目野外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以理论支撑野外实践和实际工作,提高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与学术型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体系内涵相似,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模块的优化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强调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应用原理、实验验证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内容。课程内容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处理好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工程目标为导向、以内容为载体、以组织为纽带、以评价贯穿全过程,使得课程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触及本质。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目标的核心指导作用,目标一经决定,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组织都要以达成所定目标为取向。改革要在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指导下,加强课程教学目标、内容、组织、评价之间的融合与完善,通过目标性和过程性评价进一步加强四者的联系。

(二)课程模块的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一般都包括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等四大模块。前三大模块的课程都为学位课,也是必修课,选修课模块可由各研究方向根据需要设置。课程模块的优化是在总学分一定的前提下,对其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课程的学分比例是合理和最优的。课程模块的优化,还要重视同一模块内和不同模块间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在满足基础知识和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让研究生有较大的自主选修权,这样才更有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目标。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有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把研究生课程内容和野外实践相结合在整个培养模式中,要加强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间的联系。要把课程体系的构建放眼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更大的环境中进行全面考虑,即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和工程生产等培养环节,全面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改革,才能真正发挥课程教学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

四、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吉林大学地球信息探测技术学院地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面向基础地质调查与地质资源探查与开发领域的需求,培养以应用型为主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才,分为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等四个研究方向。

(一)四模块式课程设置:课程学习阶段采用了学分制结构体系,每个研究方向在总课程学分不低于32学分的前提下,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等四大模块(如图1),公共基础课模块为全校所有研究必选课,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外Z能力和政治修养能力,4门课可获得分;专业基础课模块为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而设置,按不同的研究生方向设置课程10门课,共22学分,而每个研究方向只需选择5门课,可获得12学分;专业课模块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四个方向共设置了13门课,共26学分,每个研究生可按研究方向和个人爱好选择4门课,可获得8学分;实践教学课模块为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其教学课程内容也不同,每个方向不低于6学分。

(二)三段式培养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学年,将其分为“课程学习+生产实践十毕业论文”三个培养阶段,各1学年。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即“课程学习”为1.5学年,“科学研究+毕业论文”为1.5学年。减少了理论学习时间,增加了生产实践的时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双导师制指导论文:建立健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由学院本专业硕士生导师担任,以校内导师为主,负责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位论文指导等;企业导师为第二导师,选聘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第二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参与研究生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四)一体化教学基地建设:课堂学习和生产实践离不开教学基地建设,我们构建了“四个基地交互融合延伸”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基地,校内教室和实验室为第一教学基地,“校内导师的科研实验室”为第二教学基地,校内“国家一省一校级”重点实验室为第三教学基地;“校外的产学研平台”为第四教学基地。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建设是指建设研究生公共实验室,软件建设是指依托基地提供的各种研究生创新课题及各类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加强校内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广泛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与校外近十多家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为各单位培训人才,另一方面,为地质工程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和实训平台。

五、实践效果与思考

通过七年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我院已有四届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研究生,除一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外,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国土资源、石油化工、工矿企业、工程设计院、资源勘查与评价,工程测量与测绘等单位,从事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