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美育教学研究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8 09:54:19

美育教学研究

美育教学研究篇(1)

法国的普及教育不设艺术课程,其艺术教育是通过美术馆来完成的,但法国人的艺术修养可谓有目共睹,美术馆的审美教育功能于此可见一斑。美国普林斯顿美术馆建立伊始便着力于支持大学的教育研究和服务,积极开展与艺术考古学院的师生、工作人员及其他学科的合作。美术馆五个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教师、职员、学生、行政部门和顾问理事会成员,他们着力促进美术馆与大学的交互发展。首先,美术馆藏品将成为学校学术计划的催化剂,美术馆将藏品充分使用,融入学习课程中。其次,美术馆要成为本科生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术馆的藏品不仅用于教授艺术和考古学,也用来展示人类学、文学、社会科学、工程学、视觉艺术及建设学。美术馆努力扩大对所有本科学生的影响,使它的资源和活动项目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学生理解美术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他们将来有机会塑造并影响许多社区的文化经验和未来发展。第三,美术馆推动并出版严肃的艺术图书、学术研究成果。普林斯顿大学旨在办成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型大学及最杰出的本科院校之一。为此,美术馆编写翔实的收藏介绍手册来介绍美术馆和资源等。第四,普大美术馆加强采取若干举措使当代艺术融入生活中。例如,邀请艺术家走进大学校园和学生一起创造当代艺术作品,促进了普林斯顿大学校园的当代艺术氛围。目前,国内多数综合大学都设立美术系,并且为其他专业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史和美学选修课程来普及和加强大学的通识教育,但是这些课程大多仍然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这样的审美教育是不完善的。2011年开始,全国的美术馆陆续实行了免费开放的文化惠民政策。所以,当代的大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蓬勃发展的美术馆来更好地完成审美教育任务。在美术馆内,学生可以直接面对作品实物发挥个人想象,可以更好地消化老师的理论讲解与审美分析,甚至可以与正在展览的艺术家和创作者直接互动,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2美术馆能够为大学提供展示和实践的平台

(1)展览空间。“美术馆以公开展示美术作品的方式去表述和传达社会公共领域的种种信息、意向、文化理念和审美观念,把物化的文化理念和艺术美感伴随着服务社会、造福公众的理想诉诸社会公众,它在大众美术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比博物馆的经典性收藏和展示而言,美术馆更具开放性和实验性,很多美术馆与当代艺术关系密切,诚然,展现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观念是美术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但是美术馆担负的是普及和提高大众审美的教育任务,如果经常展示大众难以接受的前卫艺术必然导致受众的局限化,进而使工作遭遇困难局面。学院派则不同,学院派的美术教学融合中西艺术思想和绘画手段,继承传统绘画精华,他们的艺术作品是美术馆空间里最守规矩的客人,也是公众审美教育的合适教材,非常有助于消除精英美术与大众美术之间的隔阂与障碍。美术馆也愿意为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和实验项目提供机会,这样的公共空间对于尚未踏出校门的学生而言可谓是上佳的展示平台。

(2)实习基地。美术馆是大学教育不可错过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可以在美术馆谋求实习和实践的锻炼机会。外语、中文、传媒、美术等专业都是备受青睐的专业,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视野的大学生可以在美术馆学习和帮助整理文案、策划讲座、布置展览等工作。随着近些年文化艺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已经十分宽泛,以艺术类为例,原来的教师和职业画家等就业方式已经逐渐丰富到艺术机构和艺术市场领域,美术馆、画廊、拍卖行工作者以及策展助手等工作都可能是他们的工作职位,而美术馆的实习实践经历无疑是日后工作中十分宝贵的积累。事物之间的作用都是相辅相成的。反而观之,大学也对美术馆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支持,蔡元培先生曾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的科研力量可以促进美术馆的研究与发展,优秀的大学教学成果可以提升美术馆的文化品质。

3大学教师能够为美术馆提供学术支持

20世纪下半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倡导“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美术馆的发展策略也随之有所调整,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受众群体,丰富教育形式,全体公民都成为美术馆的服务对象,原有的收藏和展示功能也随之拓展至公共教育领域,沟通、互动以及“知识生产”成为当代美术馆发展的重要理念。美术馆不同于画廊,它主要功能在于研究、学习和教育。从功能上讲,美术馆也是一个教育机构,学术讲座业已成为美术馆引导和提升大众审美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大学教师很多也是业内的学者专家,是美术馆不可忽视的研究主体。许多美术馆都围绕展览举办学术讲座,这是以学术的方式加以引导的重要方式。中国美术馆2010年以来一直坚持举办面向大众的专家学者讲座,这些讲座有的针对学术问题,有的结合当时展品分析文化背景与思想内涵等问题,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对观众理解和体验展览帮助很大。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怎样欣赏当代艺术》专题讲座。他在介绍传统艺术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他的个人见解之后,还与大家共同观展,他鼓励观众发挥想象以赋予作品独特的意义,这使很多人加深了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和了解。美术馆内的很多展览是由大学教师策划或参与完成的。“策展人”在博物馆界和美术馆界有不同的解释。在国家文物局系统的博物馆“,策展人”通常被称作“业务主管”,而在文化部系统就译成“策展人”,这可能与中国的行政体制有关。无论如何,当代美术馆内的策展人身份越来越多元化,大学教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展览通常具有更加浓厚的学术意味。

美育教学研究篇(2)

2中学美术教学方法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

针对中学生的这个年龄阶段,中学应该是处于好奇的这个状态,中学美术教育应该处于“综合•探索”的学习领域阶段。所谓综合探索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

(1)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

(2)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

(3)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2)认识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而在这个领域中,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的课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活动。总之,各学习领域的学习活动建议和成就标准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工具材料等方面充分考虑开放性和选择性,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在教学上采用以下方法。第一,加大引导学生参与美术学习,进行自我评价的比重。第二,创设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情境,导入信息技术。第三,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探索,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为例)

在参观了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特色校本课程后,更加深入地对中学美术有所了解。十三中对美术的教育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我希望现在的中学能像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一样对美术教育更加重视。他们学校不仅是只有在表面上的美术教育,还包括素质拓展课程资源对科学发展观地深入学习,素质拓展课程资源源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发展制度上的保障。乌鲁木齐第十三中学把美术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科目之一,就是要让艺术融入生活,融入思维,融入灵魂。使学生不再以为学习美术不过就是会画两笔画,和我们学习、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事实上美术学习可以让学生知识领域更加广阔。在十三中美术教育校本课程中,美术涵盖了会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动画、艺术设计等方面,而绘画又可以分为国画、油画、版画、壁画、年画、连环画、新媒体等,而且美术的学科门类仍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动态的扩展或收缩中。

美育教学研究篇(3)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在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水平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具体实际情况作为主要根据,并将其与新媒体有效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使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从而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向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其得到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1.注重教学创新的全面性与先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普遍需要的人才。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应当注重教学创新,并通过为学生构建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教学创新的全面性与先进性,通过有效地运用多方面的资源,如各种图片、摄影、动画等,合理创设美术教学情境,从而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更加生动、丰富的课题内容,使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得到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注重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从而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更加系统、完善的学习体系。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全面认识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有精准的定位,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与帮助作用。

3.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从而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摆脱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随时随地地解决。此外,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学生的校外课余时间与美术教育联系起来,有效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水平。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如,学生可以利用3D手段增强自己作品的奇幻效果,让事物形象更富有活力和生动性。教师在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前提下,注重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全面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信心。

4.注重趣味性的教育意识相关调查表明,新媒体技术给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多个方面带来了影响,主要包括课程结构、教学形式等。所以,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创新教学意识,高度重视教学趣味性,合理、有效地应用新媒体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通过运用交互新媒体手段,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会更加有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如,通过采用电子讲座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的电脑传送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题内容,学生则可以根据电脑上显示的操作步骤完成学习,在学生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并掌握操作技巧与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效率。

二、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

笔者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其实践思路,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合理构建教育平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所以,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展示平台,将学生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此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活动等,组织此类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拓宽其知识面与视野,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第二,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应当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小学美术教育也应如此,只有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此外,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基础水平的不同,想法与学习思路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选择教育教学手段时,应当注重多样化、多元化,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与教学水平。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并将其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大对教师综合技能培训、专业培训的力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增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从而在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

三、新媒体时代高师美术教育的对策

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教育迫切需要能够适应当前发展状态的人才,这就要求高师美术教育也参与到改革队伍中,对课程结构、教育理念进行不断的调整,使其能够满足现行改革的需要,最终培养出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面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需要,高师美术教育应当采取“专而多能”的对策,进行全面发展。其中的“专”所要突出的是美术教育。首先,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美术学科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中外美术史、艺术欣赏、民间美术、篆刻、书法、工艺美术、雕塑、绘画、现代媒体艺术等。其次,实践美术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理论之“专”,主要包括对新课程标准、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美术教材有所研究,并参与开发利用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美术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改革最新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应当把学习美术教育理论的重点放在理解、学习新美术课程标准方式、内容和观念上,从而全面提高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认识、理解和实践新教育改革理念的能力,使其在参加工作后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能够始终与美术课程标准保持同步。而“多能”指的是应当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包括综合艺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相近专业,如影视、地理、历史、文学、舞蹈、音乐等。高师美术教育专业需要树立较强的专业观念,从而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文章主要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实践思路,以及高师美术教育的对策,可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和改进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浩艇.谈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改革与高师美术教育的转变.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李森,刘淑鹃.美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美术教育的职业特色.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杜丽姣,易晓明.美国中小学美术教师职前培养特点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9).

美育教学研究篇(4)

2.职业美术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首先,很多专业之间的区别性不大,忽视了专业之间的差异性,由此导致人才培养的同质化,极大地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其次,美术专业设置忽视了社会性,很多美术专业的存在已经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后,美术专业学习的教材内容缺乏交叉学科的学习,出现美术教学的孤立状态,这是不符合美术教学特点的。

3.职业美术教学的模式单一化。由于职业美术教学的观念守旧,使得其教学模式出现单一化的缺陷。首先,现阶段,多数的职业学校开设的美术课程内容,是在沿袭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实践性不足,理论讲解过多,忽视了美术教学与市场化设计之间的联系。其次,职业学校过于强调热门专业,在教学模式上缺乏长期的眼光去审视,造成人才资源的过多浪费,忽视了学生的职业规划。

4.职业美术教学资源不足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硬件设施的投入不足,缺乏必备的画室、设计室、电脑室、专业器材等,难以给美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美术教学环境;其二,教师素质较低,教学水平难以满足需求,美术专业性素养不高,难以在开展美术教学工作中切合实际地去执行教学目标,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到美术教学课程的效果。

5.职业美术教学考核制度不科学。现阶段的职业美术教学考核制度同样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将理论知识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忽视了美术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使得原本应该是一种趣味十足的课程成为学生们都厌烦的理论学习课程。职业美术教学考核制度中,笔试内容往往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使得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美术理论上,导致其实践能力的低下,一旦进入社会,才发现自己所学习的美术知识起不到作用,实践能力表现不佳。

二、新时期背景下职业学校美术教育策略

1.积极改变美术教学观念。首先,教师方面的美术教学观念改善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注重职业教师的聘用和选拔,将美术技能强、美术教学观念先进的人才纳入到学校美术专业教学体系中去,保证其对于传统美术教学观念的冲击作用。二是不断开展先进美术教学观念的宣传和教育,倡导教师开展教学理念的学习和交流,由此肃清传统美术教学观念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力。其次,对于学生方面的美术教学观念,积极鼓励学生去接触现在先进的美术观念、技能、表达方式、主题诠释、实际应用,保证其与社会时代美术思想的同步发展。最后,对于社会方面的美术观念,应该强化宣传和教育,端正社会对于美术教学点看法,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2.注重美术专业的合理设置。结合美术教育发展的特点,充分理解专业设置的重要性。一方面,关注于美术专业设置的实践性特点,保证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能够实现实践能力和知识理论的全面发展,为其后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一方面,注重美术专业设置的社会性特点,结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特点,切合实际的设置美术专业,保证以长远的目光去添加美术专业,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好打算。

3.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发展。在美术教学方式,首先保证在先进的教学观念的引导下,积极尝试开展教学方式的实践;其次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教学方式,结合自身教学情况,探索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最后,借助现代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工作,保证美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4.加大教学资源的投资力度。针对于职业美术教学资源不足现象,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首先,积极借助国家的资助,加强对于美术专业基础设置建设;其次,注重学校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美术教育事业的长久性发展;最后,不断强化学校与外部企业之间的联系,借助其实践机会,为学生争取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保证其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开展美术教学。

5.积极促进教学考核制度优化。高度重视美术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保证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核,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的同时,不断培养其美术实践能力。

美育教学研究篇(5)

1.注重教学创新的全面性与先进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普遍需要的人才。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应当注重教学创新,并通过为学生构建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教学创新的全面性与先进性,通过有效地运用多方面的资源,如各种图片、摄影、动画等,合理创设美术教学情境,从而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更加生动、丰富的课题内容,使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得到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注重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方法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新媒体时代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注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从而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更加系统、完善的学习体系。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全面认识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自己有精准的定位,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引导与帮助作用。

3.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从而使中小学美术教育摆脱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随时随地地解决。此外,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学生的校外课余时间与美术教育联系起来,有效提高中小学美术教育效率、教育质量、教育水平。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示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如,学生可以利用3D手段增强自己作品的奇幻效果,让事物形象更富有活力和生动性。教师在应用新媒体技术的前提下,注重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作品,还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全面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信心。

4.注重趣味性的教育意识相关调查表明,新媒体技术给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多个方面带来了影响,主要包括课程结构、教学形式等。所以,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创新教学意识,高度重视教学趣味性,合理、有效地应用新媒体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通过运用交互新媒体手段,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会更加有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如,通过采用电子讲座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的电脑传送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题内容,学生则可以根据电脑上显示的操作步骤完成学习,在学生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并掌握操作技巧与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提高教育效率。

二、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

笔者全面分析新媒体时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其实践思路,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合理构建教育平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所以,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的展示平台,将学生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此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活动等,组织此类具有浓厚艺术气息的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拓宽其知识面与视野,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第二,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应当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小学美术教育也应如此,只有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此外,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基础水平的不同,想法与学习思路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选择教育教学手段时,应当注重多样化、多元化,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应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与教学水平。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并将其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大对教师综合技能培训、专业培训的力度,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全面增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从而在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享。

三、新媒体时代高师美术教育的对策

美育教学研究篇(6)

二、投入真情,发挥想象

现阶段初中教学教材中语文部分的散文都是堪称精典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是丰富的情感。怎么让这么美好的情感让同学们感受到呢?美好的情感是每个人所向往和追求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熏陶”。感受的同时发挥合理的想象,使情感在内心发酵,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三、营造良好氛围,发现更美点

审美教育不是仅仅的几年学校教学就能完成,也不是单靠语文教学一门课程完成,这是一个非常宏大、有系统的工程。它是由个人、课堂教学、人文环境等很多方面组合完成的。单就课堂教学来说,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从各个方面为我们的学生营造良好的条件。良好的审美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要首先具备的,是要优于其语言教学的。一位语文老师的审美能力,既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准确的、规范的发现文字所要表现的情感再创造性地利用美的语境,形象生动的把文字所要表现的美感传递给同学们。使同学们从思维的活跃到心智的提升,不断地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语文老师不但要在学习上营造美的鉴赏环境,还要在生活中影响同学们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久而久之同学们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的鉴赏能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同学们识字读文的学科,而且它肩负着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审美教学的重任,所以语文课程老师身上的担子很重。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们尽可能的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重要条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使同学们认识美、发现美、向往美。

四、加强古典文学的学习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精髓源自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古典能够保存下来的都是精典词句,有着很深的文学性。同学们要想加强文学修养,就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不仅仅从课本中学习,更要注重课外读物的学习和研究。深入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五千年传统文明,提高文学素养,在多种文明交汇碰撞的当前环境中站稳脚跟。各种意识形态创造了不同的文学形式,每一文学形式也直接反映意识形态的区别。在学习的同时,不要被物质控制肉体,而要抛开意识形式挖掘吸取文学精华。

五、合理评价,培养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美育教学研究篇(7)

一、现象学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国外的研究情况

现象学运动起源于胡塞尔,他在《逻辑研究》一书中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传统——“面向实事本身”的态度,即摆脱权威的中介、理论或学说,力求直接、原本地把握绝对真理自身。同时,他也开辟了欧洲哲学一个新的时代——现象学时代。美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现象学“把哲学重新带回到现时代”。教育借助现象学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经奥凯、史密斯、范梅南等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教育现象学”“现象学课程论”等理论。现象学美学体系中,体现出对审美经验的重视。美学把艺术作品看作一个对象,即广义上的感性知觉的对象,此种考察就被称为美学的考察。现在,人们把这种知觉称为体验。在现象学关于人的考察领域,加拿大学者范梅南率先提出应该对儿童和教育保持一种现象学的“关切”态度,用现象学的视角看待和关注儿童。1983年创刊的《现象学教育学》杂志,是当时现象学研究的前沿阵地,马修斯的《与儿童对话》一书中的部分章节最早就见诸此杂志。此研究也揭示着一门新的学科——儿童现象学的诞生。随后涌现出许多研究儿童世界的现象学学者,他们借助现象学的方法,从游戏、时间观等层面对儿童进行研究。作为教育现象学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学者范梅南认为教育需要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体验,关注日常体验的现象学方法,一切皆体验。简而言之,无论对于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体验都是决定性的源泉。

2.国内的研究情况

我国关于现象学教育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大约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对于现象学教育学的关注日益提高,关于现象学教育学的系统和深入研究逐渐浮现。如,有些学者尝试以现象学的原理探讨学生主动表现的问题,李力加的《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对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技能表现问题的现象学案例研究》、李文静的《体验——美术教育的新话语》即为代表。这些研究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儿童美术教育,摒弃关于“儿童”的传统认识,让儿童能尽情发挥想象进行美术创作。现象学教育学倡导建构一个符合儿童自我体验需求的空间。丰子恺将儿童视角的特征称作“绝缘”,正是由于儿童对成人社会价值及关系的“不理解”,儿童视角在呈现世界的原生态面貌上有着成人视角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虽然学者开始以现象学的视角触及教育、美学相关的研究问题,但以现象学为视域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系统性的现象学美术教育理论有很大填补空间。

二、幼儿美术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

美育教学研究篇(8)

关键词:

区域性;小学美术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小学美术教育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发展,我们历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其价值即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思维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学生发展和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的美术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新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行了好多年,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美术教育的区域性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发展极不均衡,发达地区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优于农村的情况较突出。对小学美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地方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是打造一支适应于区域性,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技能的教师队伍。这关系到地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通过对本区域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现行教育模式调研发现存在以下不足:①现行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②对实践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③不能充分地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背景、市场需求有意识地建立培养体系。

一、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研究:

1、社会调研和社会背景分析

2015年4月开始对本区域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情况及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为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性方案。

2、专业设置和定位研究

①对本区域美术人才培养专业定位研究。探究如何对接人才需求,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②美术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研究。探究学校与小学如何在教学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和研究,如何共同培养人才、建立顶岗实习机制、如何建立长效合作机制;③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美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将职业能力岗位知识、技能、职业综合素质的需求融合到课程教学中;④公共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⑤美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研究,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建立定点实习单位,进行行业和学校的交流、建立人才培养长效合作模式雏形。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1)确定区域美术教学发展定位及管理理念建立

对区域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状况,未来发展、未来人才需求状况预测进行调查研究。对人才培养先进经验进行调研。我们对张家口市坝上和坝下地区的20所小学进行了调研,采取座谈、听课、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中,与一线美术教师、教研员进行了座谈交流16次,听课10节,回收教师问卷30份。对历史文化、民间美术的社会调研。如:我市地处蒙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汇地,造就了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如坝上草原文化、涿鹿炎黄文化、鸡鸣驿古寺文化、暖泉古镇、阳原泥河湾地质遗址、张北六代古长城遗址等一大批古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艺术的产业化发展等。通过对区域文化艺术经济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未来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确立美术专业发展定位方向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方向研究。探究如何对接小学美术教育,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2)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美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和小学开展广泛的合作和研究,共同培养人才。采取送出去的办法,联系实习单位。教学阶段让学生顶岗实践,做到教学结合,让基础知识直接与实践对接,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采取请进来的方法,聘请专家、一线优秀教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讲课。请专家以讲座、讲课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辅导,优化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请一线优秀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讲课,确保职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紧密结合。请工艺美术大师讲授民间美术课程。使学生除了学习区域性大趋所需的课程外,多掌握几门技艺。一方面增加就业区道,另一方面也是对本土美术的传承。进行公共文化课内容改革和体系重构,增加相关边缘学科的教学内容、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文化素质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课建设可以有力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眼于三个课程模块的建设,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国外进步文化的课程设置,二是艺术理论课程建设,三是职业文化课程的设置。

3)增加本土历史文化教育科目,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4)美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研究,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由四大模块构成:社会实践训练模块、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能力培养模块。其中社会实践训练模块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打工活动、公益劳动等),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形成通用职业能力。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通过行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认知能力。综合能力培养模块是通过就业的综合实习、科技活动、技术咨询、项目操作等实践环节,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5)建立包括专家、一线教师、工艺美术师、文化历史研究学者在内的教师队伍。

三、问题解决成效:

1)确立了适应区域性小学美术教学培养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2)建立了包括教专家、小学一线教师、民间美术大师、文化历史研究学者、我校教师在内的教学团队,使得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完善。

3)建立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我校附属小学以及县、乡三级小学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在教学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与研究。

4)改革了课程体系,增加了能够反映地方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能够让地方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改革现有的美术学科课程,明确了课程的培养方向,以适应小学美术新课标。加大了与美术相关的边缘学科课程的比例,使得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5)建立了顶岗实习机制,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得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使学生一就业达到用得上、用的好的要求。

总之,小学美术教师教育体系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整合地方美术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立人才培养和小学美术教育建设的平台,建立区域性教育教学与资源共建机制,为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从而避免造成专业建设、经济建设的巨大浪费。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同时也是对地方艺术的保护和促进。

作者:武立功 李雪丽 单位:张家口学院 河北蔚县城第四中学

美育教学研究篇(9)

1、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美是人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感受、美在生产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存在。但我们山区初中美育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那么怎么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发现美、利用美、创造美、感知美呢?这就是我们所研究的《山区初中美育教育与学生发展的研究》。将美育教育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我们学生的美育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激发他们创造美的灵感和追求美的热情,已成为我们现在必须解决得问题。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更多的重视学生知识学习、技术能力的培养,却缺失了美育修养对学生某些方面发展的作用。面对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又要有阳光健康的内在与外在美的结合,加强对学生美育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2、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我们涞源县地处太行深山区,受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在美育方面得到的培养不是很到位,学生对美的认识与领悟也存在着很大的偏差。例如:80%的同学在音乐方面犹如一张白纸,学生普遍对音乐方面缺乏心理素质训练,对展示自己的才能这种行为感觉很羞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对高雅的音乐不感兴趣,缺乏对音乐内在美的感悟。

二、研究目的

自我任教以来我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教研组也对此进行了课题研究。“美育教育”的含义就是通过美的教学活动渗透到音体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以美的语言教导人,以美的行为感悟人,以美的环境陶冶人,以美的画面情景及美的上课艺术激发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艺术等修养,达到以美育人的最终目的。在音体美课程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建立现代化德育体系,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展,创新的培养策略与培养方法的研究。我们力求在改革课堂结构、培养学生音、体、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及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培养学生真确的审美观点,学会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以健康高雅的艺术标准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比如部分学生的现状是:以不学习、违纪、早恋、趴桌子为美,视为时尚潮流,这种现象很可怕,它会影响那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这些就需要我们这类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美育渗透,直接或间接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被广泛传播、运用。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刺激,设置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优美的旋律去感化学生,利用生动的画面,精彩短小的故事来吸引学生,让其视听感结合,让学生在音乐中获得更直观的感受,感悟生活,寻找新鲜的感受,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和体验作品中的情感。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隐性成果

从欣赏教学内容选择比较通俗易懂的内容,比如《红旗颂》《二泉映月》《梁祝》等作品。通过欣赏学生能够感受到意境美、旋律美、韵律美,无形当中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与教育。

从歌唱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形象的发生练习,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兴趣。采用把学生熟悉的歌曲进行创作改编,学生兴趣极大浓厚,除了丰富自己的身心及内心世界,同时也感受到音乐带给自己无形的魅力。还有适当把感恩歌曲和励志歌曲带入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渗透了音乐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

从配乐朗诵方面,结合名家的散文诗歌、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想意境、边读、边想、边体会其中的旋律美、意境美、艺术与文学的韵律美,就会体会的淋漓尽致,学生的身心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二)显性成果

1、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通过老师的课堂结果的改革和精心的引导下,学生们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学会了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是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使学生们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格。学生们在极富诱因的情境中认识.感受表现美;在听听.画画.唱唱.想想.玩儿中理解美,参与美,创造美。

班级管理轻松。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越来越轻松,各种奇装异服、打架斗殴,出口不逊等现象已基本在我校绝迹。

学校近年来日新月异各项成绩位于榜首,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使我校的声誉越来越好,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认可。

四、研究设想

继续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观,使学生养好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使学生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人格。

学校努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美的教育”办学特色、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们不仅需要不断汲取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还要不断把握新时期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变化等。从而具备精良的文化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带动了学风校风的形成。

五、问题分析与思考

美育教学研究篇(10)

近年来,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在注重环境问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将环境问题和美学问题结合起来,并将此作为美术教育改革的新契机。除此之外,《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新的美术教育改革需要将环境教育真正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这样有利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有鉴于此,本文从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体系、教育方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对环境教育的体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体系

当前环境背景下,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总目标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培养他们的综合环境素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通过准确了解环境和美术之间的关系得以提升;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环境科学知识,在实际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端正自身的环境保护价值观,在环境实践活动中能够自觉以正确的态度、情感以及行为模式对待自然,在提升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自我责任感。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

前文提到小学美术教学中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该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美术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改善学生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使其环境保护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两种授课方法:

1、渗透式讲授法

所谓渗透式讲授法是指,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材中的环境基础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以达到提高学生环境认知能力的目的。但是,在使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要切记“照搬照抄”,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授课过程中将环境意识加以适当的穿插,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漫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具体到为学生讲授装饰画制作的时,教师可以将“变废为宝”的循环保护理念融入课堂的讲授过程,引导学生将家里废弃不用的彩色废旧挂历或者穿旧的花色衣服,通过独特的艺术思维将这些色彩丰富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加工,用以装饰教室,通过这样的动手能力,将环保理念融入他们的创作思维。

2、辩论式教学法

所谓辩论法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存在的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不同的观点相辩驳,并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辩论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具体在课堂实践中就是,教师将不同的美术作品陈列,并且让学生就该作品存在的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随堂设置一些争议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就此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当前我国水污染的资料片段,让学生意识到水质污染的严重性。就此,让学生进行讨论“面对这样的水质污染,我们应该怎样做”,讨论结束后让学生以自己的真实体会进行相应的画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以海报的形式进行粘贴、宣传。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评价体系

明确了小学美术环境教育的目标机授课方法之后,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以此来了解教师的教授是否实现了环境教育的目标以及学生的适应程度、学习效果以及价值观是否发生变化。该评价系统主要是针对教师、学校和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授课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观察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发生变化,而针对学校的评价就应该是综合性的评价,包括教育的环境、氛围以及相应的设施设备等。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并且根据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授课方法,达到教育的目标。新课程背景下,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目标在前文中已经进行阐述,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以及他们的环境素养,最终能够将我国环保事业从源头抓起,将环保的理念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学生之间的辩论,深深埋藏于他们的脑海。因此,此处谈到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防止个别教师将这一新的授课理念形式化,需要学校和社会双管齐下,将评价制度落到实处。例如,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奖惩制度,对授课效果良好的教师适当的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他们的授课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环境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好的环境保护习惯提升他们的环境素养,而且从长远来说有利于我国环保绿色事业的稳步进行,真正的实现绿水青山。当然这也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需要教师、学校和学生的有力配合,真正做到创新式的美术教学,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注重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够生动的向学生展示美术与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的学习提升自我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学校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多进行交流学习,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设施设备,并且适时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教学完成后及时进行教育评价。相信通过以上努力,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陈玲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美育教学研究篇(11)

一、中美两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概述

在美国,教师教育被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职前教育、教师准备教育和职后培训三个阶段,因此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也就是在职培训目标,即继续教育。近年来,美国提出了“五者型”教师培养目标,即教师应成为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决策者和示范者。美国有专家认为:一位能适应21世纪需要的优秀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其主修专业、教育专业的学者;其次必须是懂得如何教育有成效的教学者;第三,能够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学生配合支持、善于与学生交往的人;第四,教师能运用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第五,教师的个人品格揩为学生的表率,是示范者。显然,“五者型”教师不是一次性职前教育所能造就的,而必须通过在职培训与进修使中小学教师上述五方面的素质日趋完善。

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与进修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宏观指导、各省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实施。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分为学历进修与职务培训。学历进修的目标是通过进修,使中小学教师获得相应的任职资格或高一层次的学历;职务教育重在教学技能与职业道德的提高。上海“九五”期间(1996年~2000年)中小学教师职务培训的目标是:通过职务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具体要求是:①为所有应该参加职务培训的教师提供均等的进修机会;②将推进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作为教师职务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③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为人师表的教育,并体现在培训工作的全过程;④促进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良好氛围的形成;⑤改变师资水平薄弱的学校的面貌。

二、中美两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比较与分析

(一)发展历程的比较

1.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比较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教师继续教育处于教材教法过关阶段,一方面是迫于当时中学师资队伍素质低下的形势,急需让那些不能胜任教学的或教学上有困难的教师能够胜任或基本胜任教学,另一方面也与当时教育界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有关,当时普遍认为有知识的人就可以担任教师,只要求教师知道“教什么”,至于是否会教,是否具有“如何教”的知识技能则未能给予更多的考虑。因此总体看来,这一阶段的教师培训在对象上,以无法胜任教学者为主;在方式上,以知识传授为主;在内容上,体现出师范性和学术性相分离;在目标上,主要是培养知识仓库型教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职业尚处于非专业状态。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在各州均实施了“教师许可证制”,并要求严格执行,促使不合格教师不得不参加继续教育。美国教育白皮书还宣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为教师进修权利的行使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当时美国教师的最低学历已基本达到学士学位水平。但70年代美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仍然处于低谷状态。

2.20世纪80年代中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比较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中学教师队伍中出现了新教师多、民办教师多、文化程度没有达标的多。是建国以来中学教师质量最低的时期,鉴此,提出了按“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培训。到1985年,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中学师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中学师资队伍的任务。在此期间,为补偿学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作出了不懈努力。其中,根据中国不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数量之多,也曾实行考核合格证书制度,包括《教材教法考核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分别起到提高教学能力和学历补偿作用。

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对教师教育进行了持续的改革,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到了高潮。1983年《国家处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发表,掀起了美国80年代教育改革的浪潮。各州都采取了强硬的措施,改组学校,提高标准,加强教学效能评定,但这次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实践的教训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再一次向美国人民昭示:缺少教师参与的任何教育改革都将归于失败,教师才是解决美国教育问题的答案。直到1986年,《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和《明日的教师》报告的发表,教师教育的问题才真正成为美国上下关注的焦点之一。

3.20世纪90年代中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比较

20世纪90年代中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入了普及阶段,这一时期的教师培训以全体中学教师为培训对象,以技术型教师为培养目标,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训练方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全美教学、美国未来委员会相继发表《什么最重要:为美国未来而教》、《做什么最重要:投资于优质教学》两项研究报告,强调了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美国召开了第一次前所未有的“教师质量大学校长高峰会议”,会议阐发了来自65位大学的校长共有的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心声,NCATE在2000年5月公布了经修订而成的认可教师教育机构的《2000年标准》,这项标准从政策上进一步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

(二)继续教育素质目标的比较

美国教师的在职进修目的呈现多样化趋势,有补充学历的、有提高教学技能的、有获得更高学位的、有获得更高证书以取得更好待遇的等待。这样的培训目标是为了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而设定的,它在美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学历,而且推动了美国教育的发展。

在素质目标方面,中国与美国近似,都意在拓宽教师的知识领域,提高任职教师的知识技能,工作能力;使教师正确理解社会上发生的新情况、新变化并能做好应对的准备,进而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面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新挑战的准备;帮助教师取得新的资格,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其特有的才能;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发扬教师的革新精神和创造性。

(三)继续教育模式的比较

中美两国教师的继续教育,都具有“学校本位”模式,承办单位是教师所在的中学,在专家的指导下,以研究教育教学实践内容为主,以提高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的是,中国在实施培训时,把重心放在校内,注重教研组内、校内教师之间的相互研讨切磋,通过公开课、观察课、示范课、校内教师之间的相互研讨、切磋、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效果;通过共同研讨教材、教法来提高教学质量。美国即注意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有注意到了本校与大学及师资培训机构的交流和联系,形成了一个较为开放而又严密的系统。因而美国更强调大W、教师培训机构对中学的服务作用,把培训、服务送到中学去。

美国教师的继续教育具有“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模式,而中国则没有。它是为职前的教师提供临床实习,为在岗教师提供在职专业发展的一个机构。其最主要的目标是在实践中去准备未来的教师,第二个目标是使大学的教师与中学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聚在一起从事研究,以及进行关于教学新知识的测试。

(四)进修方式的比较

随着选修课程设置与时间的多元化,中美教师继续教育方式也日趋灵活多元化。有讲座报告,教研活动、脱产学习、实践考察等。

培训途径上中美两国不拘一格,有面授也有远程传播,有校内进修,也有校外进修,甚至出国考察。

随着中美对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教师进修教育出现了一种从未能比的目标多元化及方式多元化的趋势。它不仅满足了不同教师的不同进修需求,而且从长远意义上看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保证了教育的质量。

三、中美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比较的结论

(一)中美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

中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而逐渐完善,继续教育机制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继续教育目标由提高学历层次向提升质量转变;继续教育内容由纵向学科性向横向综合性转变;继续教育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继续教育机构由进修学校、教育学院为主向更高层次转变,是中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特征。

美国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是:继续教育的目标已由原来的“争取合格化”向“争取优良化”转变;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和讲授,由原来高等院校的教授一手包办向以进修人员为中心,由教师所在学校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和讲授转变;教师继续教育有进一步专门化的趋势,由原来以高等院校为主向以独立的专门教育机构以及州或地方的教育机构为主转变;教师继续教育的场所由原来以高等院校的教育院系为主向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主转变。

(二)中美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比较对中国的启示

教师要树立继续教育的正确观念。转变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是进一步推进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育行政制度要力求中庸。由于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皆有利弊,很难两全其美,因此近年来中国和美国莫不努力在既定之基础上,做适当程度的改变。

健全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政策。中国的教育政策、法规现已比较重视教师的继续教师问题,但缺乏具体的实施操作方案,没有在实践中形成稳定的制度。只有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通过详细的法律条文使这一工作得以制度化、规范化,才能真正将中国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从实际出发兼顾教师学历和教师素质的提升。中美教师培训的目标都具有双重性,在进行教师学历提高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继续教育模式要多样化。任何国家对教师的需求都是多层次的,单一的职后培训模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因而中美两国的继续教育的模式都呈现出了多层次与多样化。

继续教育内容要有时效性、方式途径要灵活。继续教育在形式及途径上应呈现出多层次与多样化,应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以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为准来规划教师教育。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康乃美.中国与西方在继续教育方面的宏观异同[J].教育评论,1994,(2).

[3]盛宾.近年美英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5,(2).

[4]吴民祥.略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

[5]上海师资培训中心课题组.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

[6]果杰.中美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之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