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美育工作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8 15:00:11

美育工作论文

美育工作论文篇(1)

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过程。教学态度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一般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教学的热情与投入。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所散发的工作热情不是一时间的心血来潮,而是要变为生活需要,是自己终生倾注的事业。一个人能否认真地对待教育工作,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处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岗敬业,提高效率,不断地追求卓越,这是是否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的体现。一个对教学工作热心的教师,“能发现最不起眼的学生身上微不足道的萌芽状态因素,而机智肯定之,鼓励之,预防之,或消除之既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又能补过某些教育上的失误”[1]。教师的教学工作说到底是凭教师的责任感来完成的。教学工作是一种精神的奉献。一个教师只要有了甘于奉献的精神,就会有无私的投入。事实上,那种不愿意花时间备课、画范画、做课件、做教具的美术教师只是在应付教学,这种态度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表现。二是教学的严谨与治学。美术教师对教学内容应该达到精通、能讲、善画、会做,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教材不能似是而非,对知识不能一知半解,讲授知识更不能出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讲的一切知识都是对的或是真理,所以教师一旦出错,就将危害学生终身。教师若发现自己讲错,就要勇敢地向学生说明或更正,这并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和尊严,反而会让学生更加尊敬你。

因此,教师不仅要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更要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时刻爱护学生,尤其是在面对来自校内外的貌似“科学”或“先进”的种种诱惑和“胁迫”时,要牢记自己的教育良知。只有具备了这种追求完美教育的态度,教师才能以高尚的教育道德精神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二、美术教师应该具有拓展科研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不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美术教师也应该具备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对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科研并非是画出几幅好作品入选高层次展览就可以替代的,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教的问题,只有懂得如何教,才能会教;只有懂得科研,才能研究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发展[2],也才能真正促进美术教育的进步。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收集与利用教学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开展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能力,承担美术教学研究课题的能力,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编写教材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一)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所以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3],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二)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美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就必须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他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三、美术教师应该做到呼唤教育生活的和谐

人类之所以伟大,在于只有人类能够组成社群,这使人超越了自然性而形成了社会性的本质。具备这一本质后,人已经无法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自然性的衰退使个人简直无法孤独。尤其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人一方面发展了独具个性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至于人类社会强大到足以改造自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却在生存的高压中显得无比渺小。因此,绝对的自私如今简直是不可能的,当今以合作为基础的教育生活亦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善待同事和善待领导。在这些方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代教师角色的重大改变。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只有教师力行和谐教育生活的准则,学生才不会是可有可无的工具,而是被善待的顾客;家长是消费者,他们的权利应该获得充分的尊重和满足;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再紧张,而是让教育生活更富有理性。否则,个体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必然会产生冲突,从而痛楚一生。

总之,现代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变换[4],不仅要具备完美的教学态度,而且要有拓展科研的能力及和谐的教育生活关系,并能利用现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

角色内涵要求美术教师在以后的教师职场中索问一生,让自己有绝活并成为学校的“稀缺资源”。教师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而要当作一种事业。为此,可以概括地说,教师应该做好三件事情:首先是认识自己,这是一生的任务;其次是了解别人,别人在变,你也得变;再次是把握时空,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教育领域里的唯一。

参考文献:

[1]王幼芳.未成曲调先有情——谈教师爱生.山东教育,1983,(1).

[2]朱洁贞.教师伦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17.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9.

美育工作论文篇(2)

为了解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现状,笔者对相关研究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读分析。研读资料主要来源是1999至2009年出版的艺术类书籍以及公开发表,被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检索方法为:以“主题”为检索项,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得1999至2009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篇,经审阅、筛选发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为86篇。本研究将之全部作为取样对象,分析维度主要是研究者的研究视角。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赵诗镜在《对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重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赵青在《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中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并给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这一点研究者存在共识,基本上没有异议。2005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

(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研究者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梳理众多文献主要从以下层面展开论述。

1.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吴世宁在《试论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师范性特点》中指出,多年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过多强调专业技能。著名艺术教育家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3]邱长沛在《关于高师美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强调,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一专多能是师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中等学校美术教师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专业设置的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如专业基础课除素描、色彩外,应增设设计基础,素描课除传统素描外,应补充结构素描与意向素描,在工艺设计中开设电脑设计课等等。葛鸿志在文章《对当前师范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的基础上,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另外,还应开设美学、美术评论及与现代美术教流相适应的电脑美术和电脑设计,根据未来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手工与美术相结合的课目,如泥塑、陶艺、纸工、金属竹木工艺等课。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4]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者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2.课程结构中教育类科目所占比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较多文献提及了关于这方面的改革建议。还有专门讨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如何富有成效地开设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文献。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7%左右,学生学习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毕业以后很难当好教师。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较大比例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约占总课程的2/5左右。为此,在高师课程中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在增加教育实习学时的同时,可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教育见习—了解教师”“教育实习—学做教师”“教育研习—做好教师”不同目标和内容的三个阶段,以切实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4]杨钧同样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中指出,高师美术课程设置重专业轻教育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并用数据说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研究者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带有普遍性的趋势,艺术领域的改革也积极关注和反映了这一趋势。美术新课程改革反对科目本位主义,关注各课程知识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徐建融在《美术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5]张志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化人类学、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6]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学科综合类的文章出现较少,提倡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之间融合与渗透将成为研究者新的关注点。

(三)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研究

岳嵘琪、田卫戈在《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中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7]赵胜利在《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8]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一定关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甚关注,教育教学中很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许多“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背景、性质、价值和目标,无法在理念、知识和能力上为将来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造成培养的美育人才与基础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求之间出现不和谐因素。

三、文献研究分析

(一)研究成果重复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二)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

美育工作论文篇(3)

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过程。教学态度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一般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教学的热情与投入。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所散发的工作热情不是一时间的心血来潮,而是要变为生活需要,是自己终生倾注的事业。一个人能否认真地对待教育工作,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处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岗敬业,提高效率,不断地追求卓越,这是是否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的体现。一个对教学工作热心的教师,“能发现最不起眼的学生身上微不足道的萌芽状态因素,而机智肯定之,鼓励之,预防之,或消除之既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又能补过某些教育上的失误”[1]。教师的教学工作说到底是凭教师的责任感来完成的。教学工作是一种精神的奉献。一个教师只要有了甘于奉献的精神,就会有无私的投入。事实上,那种不愿意花时间备课、画范画、做课件、做教具的美术教师只是在应付教学,这种态度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表现。二是教学的严谨与治学。美术教师对教学内容应该达到精通、能讲、善画、会做,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教材不能似是而非,对知识不能一知半解,讲授知识更不能出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讲的一切知识都是对的或是真理,所以教师一旦出错,就将危害学生终身。教师若发现自己讲错,就要勇敢地向学生说明或更正,这并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和尊严,反而会让学生更加尊敬你。

因此,教师不仅要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更要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时刻爱护学生,尤其是在面对来自校内外的貌似“科学”或“先进”的种种诱惑和“胁迫”时,要牢记自己的教育良知。只有具备了这种追求完美教育的态度,教师才能以高尚的教育道德精神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二、美术教师应该具有拓展科研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不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美术教师也应该具备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对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科研并非是画出几幅好作品入选高层次展览就可以替代的,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教的问题,只有懂得如何教,才能会教;只有懂得科研,才能研究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发展[2],也才能真正促进美术教育的进步。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收集与利用教学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开展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能力,承担美术教学研究课题的能力,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编写教材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一)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所以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3],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二)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美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就必须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他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三、美术教师应该做到呼唤教育生活的和谐

人类之所以伟大,在于只有人类能够组成社群,这使人超越了自然性而形成了社会性的本质。具备这一本质后,人已经无法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自然性的衰退使个人简直无法孤独。尤其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人一方面发展了独具个性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至于人类社会强大到足以改造自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却在生存的高压中显得无比渺小。因此,绝对的自私如今简直是不可能的,当今以合作为基础的教育生活亦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善待同事和善待领导。在这些方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代教师角色的重大改变。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只有教师力行和谐教育生活的准则,学生才不会是可有可无的工具,而是被善待的顾客;家长是消费者,他们的权利应该获得充分的尊重和满足;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再紧张,而是让教育生活更富有理性。否则,个体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必然会产生冲突,从而痛楚一生。

总之,现代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变换[4],不仅要具备完美的教学态度,而且要有拓展科研的能力及和谐的教育生活关系,并能利用现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

美育工作论文篇(4)

礼、乐是“六艺”中最主要的内容。《礼记》曲礼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论语》为政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是尊卑亲疏等级名份的规范,并通过相应的礼仪制度,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的先秦百工美术教育,所遵循的礼仪典章制度即系于此。《论语》阳货云:“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记》乐论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略)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乐是先秦文明教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礼是外在的规定,乐是通过钟鼓歌舞、五音八声,陶冶内心情感,以通伦理。“六艺”教育中的乐教,主旨在于以乐风德,同时也是主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对于艺术情感、艺术品味等素养的造就,有重要作用。

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的“六艺”教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礼记》乐记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六艺”教育宗旨在于明德,而不在于执技。天文、历算、医术、匠造等技艺、技术,则通过学校以外的途径,由从事相应职业者,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并且世代继承。《礼记》王制称:“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这些“执技以事上者”,社会名誉不高,“不贰事”即不能迁业,“不移官”即不能入仕,“出乡不与士齿”,与“士”相比,他们没有地位。由此,规定了中国古代百工的基本身份,三千年大体不变。在先秦礼仪典章制度规范之下、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要原则的百工美术教育,在整个先秦社会教育体制中,处于边缘位置。

《考工记》篇首开宗明义提出了“百工”的概念,指出了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规定了百工的职责范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中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中略)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后面的两句话,显然是告诫百工要安守本分,有明显的正名定份的教育意义。随后,指出了工艺精良的最高境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部分总论文字,从百工的身份本职和专门技艺两方面,作出了规定和要求,体现了明显的进行专业意识教育的目的。

总论之后,《考工记》划定出六类共三十个工种。分工的详细,反映出很高的专门化程度,为技艺教育的单一化和具体化规定了界线。

这样一来,美术教育就相应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高踞于社会阶级上层的贵族的教育,重在教育艺术鉴赏力,一种是对工匠,艺人等百工的教育,重在进行专业技能的教育。从这两种美术教育方式中,不管是收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还是靠师传徒、父传子的方式,都要遵循典章仪轨,通过不同的美术教育途径来反映“尚礼好古”的教育思想。

二、“尚礼好古”的教育思想

“尚礼好古”、以崇尚经典、以经典为法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之一。这种教育思想贯通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的教育历史,成为我国古代以典范为宗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无论百工、宫廷画师或是贵族、文人,莫不以此为入门手法。

《论语》述而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古典、古训的作用,在重视教化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诗》大雅蒸民曰:“古训是式,威仪是力。”正义云:“古训,先王之遗典也。式,法也。”凡古训、古典、古雅、古道、古义、古意、古风之谓,不惟在时间上追溯仰慕古人,更重要是强调其典则、经典、肃正、典雅、雅正的品格,并归乎于礼。孔子“信而好古”其所谓古者,要义在此。这一“信而好古”、崇尚经典、以经典为法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并随着儒家学说的传播,渗透到中国文化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最主要的原则。同时,也随着中国美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对礼、仪、法、规的遵从,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又表现为对“为人师表”的师、傅的尊重。这种思想在荀子著作中体现得最为集中。《荀子》修身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大略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儒效曰:“有师法,人之大宝也。无师法,人之大殃也。”《荀子》大略曰:“言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师道尊严是教育的基本前提,“师云亦云”是基本的要求,未可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诋讦。荀子在《劝学》篇中又说:“《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孟子.离娄上》曰“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规”;《荀子.劝学》中说“其曲中规”。做人的“礼”在美术教育中转化为一种“中规”的要求。要合乎规范,就必然要求崇尚古代的范本,也就是“好古”。《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后世论画论书,凡所鉴评,高古、古雅、古邈、古香、古风、古意,俱为上品。无论百工伎匠,宫廷画师,或是轩冕贵胄,士子文人,莫不以模范经典为入手法门,贯通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成为最基本的原则与最普遍的观念。

美育工作论文篇(5)

中共中央为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作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这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这句话启示我们:要应用系统科学研究教育问题,把各级、各类、各方面教育视为一个整体,把教育与社会大系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子系统视为一个整体,从优化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入手,强化教育的育人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工具功能)。

系统论最初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主要目的是确立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与随后产生的控制论和信息论合称系统科学的“老三论”。现代系统论是系统工程的理论,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思想、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结合有关专业知识,对各类具体系统进行设计、组织、实施,以达到最佳效益的管理技术。系统原理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十分密切,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应用,又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深化。包括整体性原理、结构性原理、动态性原理、目的性原理、相关性原理、层次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共七大原理。[1]其中的结构性原理揭示:一切系统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结构指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排列组、合方式;功能指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呈现的功用与效能。结构是功能的内部依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

中小学美育工作既是主体活动,更强调既“活”又“动”。“活”指内容鲜活,贴近学生生活,形式灵活,能把思维激活;“动”指学生自动参与,主动学习,人际互动,身心俱动: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嘴评论,动手记录,动脚行走,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自然,走入大社会,内心深受感动,产生积极行动。生命在于运动,事业在于活动,中小学美育是全面育人的崇高事业,不但要注重主体性,而且要突出活动性。我国清朝初年的教育家颜元主张“动”:“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将活动作为“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2]据此看来,中学美育活动继承了中外教育遗产的精华,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理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中小学美育管理活动

“管理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协调性,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协调人际关系;二是协调工作关系;三是协调人事关系。”[3]据此看来,学校管理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相比,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协调活动,旨在全员配合,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上,我国最早把协调与和谐联系起来。战国时记载商周以前史料的《尚书》(即《书经》)阐述:“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其中的“协和”即协调、和谐。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当代社会是开放型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我国学校要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贯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协同,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当代中小学美育只有通过管理,达到协调,才能避免文化冲突,构建和谐校园。同时,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和谐相处的社会成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中小学美育作为一个系统,若想强化其功能,必先优化其结构,首要的是通过管理活动,协调各种关系。如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领导、领导与教师、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还有美育与其他四育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人事关系。这些关系都需要协调,或者说都需要管理,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的各项工作紧密配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中小学学科美育活动

系统的空间结构指系统的各个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包括数量的比例和联结的方式,系统论中称之为“序”。系统论认为:各个要素的量不变,序变可以引起质变。如黄砂、水泥、卵石用水组合成混凝土,三者的量未变,却产生了质变,1+1+1﹥3,具备了三者原来没有的整体功能,这是优化结构的结果。

系统论的结构性原理追求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是一致的,即: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甚至对立状态下的功能之和。也与我国古代哲学中的“和合论”是一致的,其中的“和”指异质因素的和谐共存,“合”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其基本精神是:处理系统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时,要着眼于系统的整体,致力于和谐、合作。优化系统的空间结构,就中学教育系统来说,要把“五育”与各门学科视为一个整体。

转贴于  中小学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各不相同,因此是中学教育系统内部的“异质因素”。然而,它们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是它们可以和谐共存、融会贯通的内在原因。教学活动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寓于教学活动之中,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写的那样:“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4]据此看来,学科教学应当而且可以渗透美育: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从而强化教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三、中小学班团美育活动

系统的时间结构指系统随着时间的前进而呈现出来的动态结构,如学校教育中的开学和放假,上课、下课和课间休息。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论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对我国中学美育的影响很大。既使美育与其他四育的课时比例失调,更使美育成为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递,削弱了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压抑了主体性。

美育的主体性是审美活动的主体(审美的人)和客体(审美对象)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包括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审美是一个个性化特征较为突出的过程”,学校美育要“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各种审美活动中去,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充分表现自我的条件,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予以充分的尊重”,“要改变目前美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讲得多和偏重于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等忽视美育特征的做法,而应该让学生做(动)得多,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5]

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使大千世界“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列子·天瑞》)。中小学班团美育活动是在教师辅导下,由班委会、团委会的学生干部为主组织的美育活动。大多数在课外进行,突破了美育的课时局限,优化了美育的时间结构。并且,发挥了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组织、自动参与、自觉学习,成为感受美、体验美、评价美、创造美的人。

四、中小学校外美育活动

系统的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的统一,就是系统的时空结构。任何系统既不能脱离时间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空间而存在,都是时空结构的系统。优化中小学美育的时空结构,要重视校外美育活动,包括家庭美育和社区美育,这样美育的时间延长了,空间也拓宽了。

把教育的空间拓宽到学校之外,古已有之,如“游学”之说:“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礼记·学记》)“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胡瑗:《安定言行录》)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呼吁学校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6]

开展校外美育活动,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开发美育资源,又可以使学生全面地体验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还可以完善学生的个性。学生一到校外,个个获得自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由此可见,校外美育活动是一种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能够防止和克服用同一标准规范学生,导致个体被群体同化的弊端。在激活个体思维,发展求异思维的同时,增强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校外美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张扬个性,发展特长,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

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基。 参考文献

[1]曾广容,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哲学[M].长沙:中南工大出版社,1988.

[2]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韩延明,等.管理学新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4]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美育工作论文篇(6)

关键词:

思想政治;美育;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承载着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将美育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用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新性迫在眉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等。”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更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地位以及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如何让学生更好、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性。美育又称“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构成了系统的国民教育。纵观古今中外,美育作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本文所讲的美育是通过对自然美的感受、艺术美的鉴赏以及社会美的创造等对受教者进行情感感化、性情陶冶,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塑造审美人格。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纵观社会发展历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内容枯燥无味,不能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特点让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未能及时反映出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注重理论灌输和强制说教,形式单一,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独立、自我发展等特征不匹配。高校学生实践活动(如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但社团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校领导重视不够,形式单一,没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等,达不到高标准的育人标准。

三、美育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

1.美育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基本一致,本质上是相通的,且美育以其独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自由性等功能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差的问题,尤其是开展美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创造性、灵活性、主动性,所以将美育思想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既符合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科学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新青年。

2.美育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为了响应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71号),结合笔者所在学院专业设置特色,学院启动大学生美育工程,进行美育实践,对管理老师进行美育知识的培训,建立完整的管理机制和实施机制,锻炼新一代大学生对于美的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推广和宣传我院的活动理念。

(1)心灵工程——心语

当代大学生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下生活、学习,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心灵工程”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师生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国际青年说

基于笔者所在学院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学院组织学生进行“中外文化交流讲座、英语风采达人秀”等活动,提升学生外语水平和口语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历史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舞艺堂

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学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以此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网媒工作室

为了顺应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给学院网络新媒体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院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确保美育的高效实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此更好地推广学院的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张雅惠: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天津大学,2015

[3]江涌.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美育工作论文篇(7)

在审美育人的理念之下,文化建设及艺术陶冶,都被作为一种道德体验来看待和设计,与学生精神生活和心灵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帮助学生理解人生意义、感受生活价值、追求道德理想的重要内容。艺术活动不是外在于学生心灵世界之外的行政工作,不能仅仅关注审美体验的外在形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审美深入学生的心灵生活,在他们身上实现柏拉图式的“灵魂转向式”的道德重建过程。

一、审美体验及其德育功能

人类对美的体验,或者说“美”作为一种对象,有着丰富道德内涵。借用美感体验作为道德体验的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摆脱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日常管理手段等错误观念,让我们在一种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境界中开展道德的传播和教育,学校德育可以上升到更加完美的境界。道德是理性,而审美是感性,但感性不等于没有理性的影响力。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提出所谓“新感性”的哲学主张,主张通过“感性的革命”实现现代人精神的革命,甚至认为,感性的力量已成为政治性力量。因此,对审美的感性本质应当有深刻的认识,即感性不等于都是娱乐,在感性的体验中包含着对理性的改造和陶冶。马尔库塞认为,感官的艺术不仅体现感性快乐本身,更包含着感性快乐的“精神。”而阿多诺则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认为感性体验有一种思想的力量。艺术或审美对德育的参与,可能恰恰可以发挥这样的理。

学者徐敦广认为,现代性的艺术哲学,实际是为感性正名,试图重设感性的生存论和价值论,认为感性的回归和关注,已经成为现代性的一种价值取向。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为理性而理性,把道德的教育总是看成自我克服的痛苦过程可能是不全面的,尽管道德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是一种需要意志参与的力量,它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总是伴随着奉献和给予。然而,这只是把握了道德本质的一半,通过审美体验的引导,人将通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使精神世界得到自然感化、陶冶和提升。美可以被理解为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这是对道德教育及其管理工作的重要认识,就是要把德育工作提升到审美的境界之中。美是一种善,一种好,一种卓越,一种完美,这里包括人格的美、思想的美、工作的美、艺术的美等。当德育工作在各个方面达到了极致,学校德育也就进入了这种极致的状态。美是被感知的存在,是直接被感受到的“完满”。由此可见,审美绝对不只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同时包含着巨大的理性力量。这是一种因为“完美”之境而造就的力量和体验。我们进一步可以推论,审美不仅可以作为德育手段,同时可以作为德育的目标。这种完美之境界,具体可表现在教育关系的完美,教育制度的完美等,这些都是我们认识和评价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标准。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内在力量的感性体现。蔡元培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就是希望用美育提升学校德育的精神境界。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实际正是发现在人的审美生活和艺术体验中,包含着比日常道德有更高境界道德层次,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道德教育和学习。

二、对审美性的拒绝:德育工作的局限和问题

从教育实践看,学校德育已经形成一套话语模式,这套话语系统建构的是以道德规范为基础的道德权威。道德教育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最理想的方式和途径是什么,似乎已经很少人关心。从前面讨论的道德教育的两种境界来看,实际上,真正本质的目的和境界,应当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在内的意义建构过程。道德教育的意义建构,才是道德教育的本质和关键。这一建构过程不仅要学会应对日常生活的道德概念,更是表现于精神世界的彻底改变和提升,这是日常道德所无法关心和完成的道德修养。作为关照世俗生活为目的的德育工作,正是缺少这样一种境界的教育。这样的道德教育一般来说只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日常道德的学习,即宋学家朱熹所谓“洒扫应对”的道德知识,包括学习社会、学校和家庭中为人处事的能力,处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事件及道德问题。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道德概念,包括时事政治事件的教育,即所谓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从这两个角度看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说,我们的学校德育基本实现了它的目标和任务,而且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和模式。然而,对于人生意义的建构和生活信仰的确立,这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还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内容和工作。如何提升和解决学校德育工作的这一局限性,是当前德育研究必须面临的重要话题。一些学者借助于哲学理论的发展,似乎已经从理论上看到一条新的道路,这个道路就是借助于审美教育的作用来改造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学者徐敦广认为,随着工具理性的日趋膨胀,“美学担负着更多对抗、批判与救赎的职能。”

现代人如果要从过度物质化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进而达到精神世界的高度,可能需要的不仅是道德理性的学习,而且需要一种所谓感性革命的帮助。通过审美进行灵魂的批判和反思,才能最终获得所谓精神的救赎。这一哲学思想与观点、艺术与审美尽管只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却可能产生巨大的理性反思的能力。事实上,这一观点也是马克思反复强调的。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认为艺术审美是人恢复自由、克服异化的可能途径。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马尔库塞,则希望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帮助人获得精神解放的道路。在这里,艺术生活或审美教育已经转变成一种社会解放的可能途径。人的自由和解放,以及社会的进步,已经与审美和艺术连接在一起。在这里,审美教育的道德功能得到了很好地诠释,为我们重新建构学校德育工作的艺术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德育被作为智育的工具和手段,更有甚者,德育工作常常被纳入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实际不是作为教育,而是作为管理的性质在实施。在许多人那里,德育工作,真的就是“工作”,而且是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被作为一种纪律手段而在使用,是作为维护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手段和工具看待的。然而,审美的德育,或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解决德育工作如何关怀人生价值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审美教育没有空洞的政治语言,也不依靠抽象的道德标准,它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审美体验统一在一起。由此可见,学校德育不能独立于其他教育之外,而是与美育,乃至体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相关的。只有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学校德育工作,才把使德育工作摆脱功利主义的困境和陷阱,才能把德育工作从日常规范和行为训练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德育工作的价值体系上实现一次真正的改变和提升。

三、审美教育的德育途径

美育工作论文篇(8)

高师美术教师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工程师,是高师美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和实践者。高师美术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成绩,决定高师美术教育的方向、水平和质量。没有能适应现代学术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再好的方案、计划也将付之东流,因此,加强高师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所谓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教师的素质在教育心理学上是指老师在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所具有的一般人的先天特点,以及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特质。根据教育学的解释,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教师的心理内容来源于教育与社会实践,教师素质也是在教育与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成熟和养成的。研究教师的素质对于发展现代教育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利用教师的智慧和潜能,而且能促进教师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实践,对自己某些素质上的缺陷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偿。

高师美术教师既是艺术的传授者,又是未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塑造者。艺术性和师范性的双重统一,决定了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美术家应有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具备独特的素质。这些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合格的高校美术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和马列主义文艺观,热爱美术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显得尤为重要。高尚的道德素质,要求高师美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最重要的精神要素之一。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产生强大的持久的动力,才能忠于职守、踏实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高尚的道德素质,还要求高师美术教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搞绘画艺术,可贵的是功力和灵气;搞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热忱和无私。当一个画匠要比当一个画家容易得多,而当一个画家与当一个美术教育家相比,后者比前者艰巨得多。因而,高师美术教师的道德素质应表现为献身教育、志向坚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还应该指出的是,平等信任每一名学生也是高师美术教师良好师德的表现。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美术教师应热爱全体学生,并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而不是因为偏爱几个“未来画家”,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二、全面的文化理论素质

高师美术教师应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首先,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在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新发现充斥着各个知识领域,新理论、新学科、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沉着应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其次,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长期以来,高校美术师资普遍存在画地为牢的状况,教中国画的教师不去过问色彩或工艺;甚至教中国花鸟画的教师还要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阵营,专业方向分得太细太窄。这种状况带来的副效应就是因人设课、编制的膨胀、师资力量的浪费,等等。在欧美高等艺术院校里,很少有人终身只从事一门课的教学,不少人可同时胜任几种不同类型的课。现代艺术发展的特性之一就是由分化走向综合,材料、技法、语言的综合运用使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提倡一专多能。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体言之,高师美术教师必须掌握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了解美术概论、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材料学、艺术鉴赏等相关知识;要具有综合的绘画知识与技能,掌握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基本绘画技能,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设计知识和技能。

再次,要有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美术专业的教学过程既是技法的传授过程,也是理论的传播过程。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必须要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懂得艺术教育的规律,才能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一个缺乏理论素养的教师必然流于俗匠。所谓的专业理论,至少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教育理论;二是专业基础理论;三是艺术美学理论。目前,高师美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比较忽视对艺术教育规律和专业理论的研究和系统把握。而国外高师则开设了教育原理、教育哲学、课程论、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评析、教学法等课程。作为一个合格的高师美术教师必须自觉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理论修养。

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有上述知识储备外,还应具备独特的智能素质,这包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立体思维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高师美术教育的需要。

三、灵活的教育教学素质

作为高师美术教师,除了应具备运用材料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是审美教学能力。高师美术教育应善于通过审美施教,让学生学会注意材料的特性和运用工具进行艺术创作,使学生逐步树立审美观,提高审美理论、审美知识、审美想象、审美表现、审美技能等多方面的审美素养。

其次是组织教学能力。由于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强、创造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一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还要发挥教学过程本身的组织作用,即:通过教学过程本身,应用教学技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高师美术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师范美术教学要求专业知识的传授要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能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的传技水平上。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作为一个美术教师,还应该去研究美术教育的规律,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建立一定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中外成功的美术教育家能建立教学思想体系,著书立说,这与他们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文化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分不开的。人们常说,美术教师要有善思的头、灵巧的手、能讲的口,这的确道出了美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潘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春秋:《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美育工作论文篇(9)

 

一、美国高职学生事务概况及其特点

(一)美国高职院校及学生事务概述

从世界范围来说,高职教育起步并不很早,它的快速发展大都始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是遍及全美各地的社区学院中国论文网,虽然它早在本世纪初就已建立了,但由于其办学目标仅仅是为本科院校输送高年级学生,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因而在最初的几十年一直未能得到稳定的发展。直到二战以后,特别是从60年代开始,社区学院改变办学方向,确立了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主要职能,同时兼顾其它适合自身的教育职能。 进入80年代以后,迫于国际经济竞争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中国论文网,美国政府再次加大了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其重点是发展高中后的职业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区学院已发展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并兼顾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转学业教育等多种职能的所在社区的文化与教育中心。数以千计的社区学院不仅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而且因其办学特色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美国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通常被称之为“学生事务”或“学生服务”,是指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学生事务管理则是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美国高职院校事务工作是在美国高等院校由殖民学院向现代大学及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转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市场化而日益完善,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美国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高等教育地方分权的国家,学生事务与高校其他事务一样,主要是地方与大学自身的事情,美国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独立设置了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机构,自主开展学生事务工作。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

在美国,学生犹如高校的“衣食父母”,没有足够的生源,连教师的工资都成问题。因此, 美国高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真正视学生如“上帝”,将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对学生有求必应, 有忙必帮, 尽力为学生排忧解难,一切为了学生的风气非常盛行。

(2) 个性专业的工作要求

美国的高职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认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个别指导、服务。为此, 美国高职设置了各种咨询服务机构, 并已形成了专门的科学理论和工作套路, 服务范围包括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咨询、行为能力和策略咨询、勤工俭学指导等各个方面, 旨在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 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实际问题, 促进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

(3)专职高效的工作队伍

美国高职中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具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专业的文凭。在专业性较强的部处室, 如学生顾问和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工作的管理人员, 还是持有专业资格证书或行医执照的心理学专家或精神病学专家。应该说, 这样一支专家队伍是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基础, 是高质量做好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

(4) 完整配套的工作法规

依法治校、制度管理是美国高职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指导思想。高校的校纪校规涉及学生事务的各个方面, 校方允许什么,禁止什么, 如何处理违规者等都有明文规定。包罗万象的学生事务被规范在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中,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章可循, 每个人的行为既受到法规的约束又受到保护, 违纪和渎职都将受到惩处。

(5) 条状垂直的工作体制

美国高职学生事务管理采取的是一级管理体制,条状管理方式,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在学校一级进行,院和系没有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各种学生事务根据职能不同分别成立学校一级的办公室或中心,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工作。管理方式上各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呈灵活多样特点。美国学者巴阿(M.J.Barr)概括出四种管理机制:一是直接报告式,即由学生事务管理负责人直接向校长报告有关学生工作情况;二是间接报告式,即在学生事务管理负责人与校长之间设置一个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学生工作情况则向后者汇报;三是双重报告式,即在第二类结构基础上设置一个执行副校长,学生工作情况则须向两位副校长报告;四是分散结构式,即将学生事务各种项目分别置于校内相关性机构中进行,后者可以是学术性机构,也可以是非学术性机构,比如就业指导由教学机构负责,心理咨询由心理学系承担。

二、中美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的比较研究

中美高职院校由于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差异,在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内容、体制、模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工作理念:中国“社会本位、教学中心”与美国“个人本位中国论文网,学生中心”

在学生工作的理念上,中美两国有着明显的差异。我国高职院校坚持“以社会为本”的价值取向,强调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高度统一,管理模式和方法也基本相同,要求学生个人服从组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 自我教育、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的意识不强。美国高职院校在学生工作观念上把“以个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类似于企业“顾客至上”的原则, 关注自由、平等、个性,注重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各种选择,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但管理相对比较松散自由,大学校园内吸毒、酗酒、枪击等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当然,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中央16号文件的诞生,从根本上奠定和彰显了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在高校确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的实践还需一段过程。

(二)德育渗透:美国呈隐性与中国呈显性

中国和美国作为两种意识形态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普遍坚持主导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青年渗透不同的意识形态。然而两国的渗透机制却迥然相异。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两课教学上,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两门课其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方向和要求是非常明确的, 具有显性的特点和鲜明的政治性。

在美国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政治社会化”,实际上相当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教育部国际研究院院长曾说:“我们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学生政治社会化技术, 或者叫公民技术, 中国叫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叫公民教育,叫政治社会化。”美国虽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但美国高职院校的所有课程几乎都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学至大学都有中国论文网,美国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渗透性,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环境熏陶、传媒渗透和隐性课程( 校园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 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三)管理模式:中国“行政导向,集中统一”与美国“行业导向,高度分化”

我国教育的行政导向非常明显,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发挥行政领导的主要是教育部、省教育厅或有关主管部委, 这些政府部门再通过规章制度及检查、考评、督导、交流来对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进行行政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党政共管体制,校一级设立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的学生工作部(处)。校主管领导主抓全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其作出部署,提出目标和任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工作处(部)和校团委,学生处承担日常的学生工作,负责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并督促执行,奖、助、贷学金及勤工助学、就业等方面的管理;团委主要负责学生的课外活动。院系一级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由院系总支书记负责,由分团委书记、辅导员等组成。我国学生工作长期作为政治工作的一部分, 同时承担行政事务工作, 因此形成了党政合一、集中统一的运行方式。

美国的教育行政权力比较弱, 法律法规对教育的约束较少, 高职院校“自治”是其特点,高职院校学生事务行政管理功能不明显, 但由社会上行业协会推行的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成为学生事务工作的行规和准则。在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 学生事务管理的组织机构都是独立设置的, 并在学校高层行政领导中设有学生事务负责人, 学生事务负责人下辖若干分支机构, 这些机构分别处理不同的学生事务, 功能高度分化并且直接面对学生独立开展工作, 是一种多头并进的条状运行模式。

三、启示和借鉴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首先遇到的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问题。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是以社会和经济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向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因此,它是一种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思想和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论文网,而且有制度作保障,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从对美国学校德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德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套为学生服务的政策机制,各级人员都应该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在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便,如给予学生一定的择课权,尽可能延长图书馆、计算机机房、实验室和语音室的开放时间,并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教育全球化、现代化和素质化的前提。虽然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教育制度和国情差别很大,但美国的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对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的。[2]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综观美国道德教育,体现了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渗透性、生活化的特点。时代在前进,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前进,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应大胆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的渗透式生活化道德教育。首先,在教育内容上应该力求丰富多彩、层次分明。其次,教育手段要艺术化和技巧化。我们要借鉴美国在实施德育过程中把学生处于教育主体地位的理念,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采用一些技巧和艺术化的手段, 把道德教育与生活、学习等方面结合起来, 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 使他们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

(三)完善学生事务工作机制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严格规范,服务机构健全,学生工作细则和工作职责明确。这对于我国完善和健全学生工作机制,推进学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一是借鉴美国高职学生事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工作的服务平台。二是加强校级学生工作部门的服务职能,促进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机结合。三是应发挥作为受教育者主体的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作用,借助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成学生管理协作小组,倾听反馈意见,加强宣传调研,并赋予学生在管理中的发言权、建议权和知情权,学校制定的有关学生管理、学籍管理等制度都应征得学生代表大会的讨论通过,做到公正、公开和民主。

【参考文献】

[1]《海外文摘》2000年第07期http://www.zydg.net/magazine/article/1003-2177/2000/07/5230.html

[2]庞勇: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3).

[3]缪宁陵、宋建军: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4(12)

[4]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3):65-70.

[5]任爱珍: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之比较研究[J].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12)

[6]朱炜.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7]赵平等《:美国高校学生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Evans,NancyJ.GuidingPrinciples:AReviewandAnalysisofStu-dentAffairsPhilosophicalStatements.Journalofcollegestudentde-velopment,2001,42:259~377.

[9]牛光辉,李江,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706.caj下载中心

美育工作论文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各高校已经认识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必须把全面提高年轻一代的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 不断加强对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习惯的培养。高等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应把传扬人文精神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最基本的职能之一。然而, 多年来, 高等院校侧重于实施专业科学技术教育, 形成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制度, 而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 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学生对艺术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 更缺少艺术实践这不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为此, 实施艺术教育,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势在必行。

一、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艺术教育能刺激人的的鉴别能力和思辩能力, 提高人适应不同形势的能力。第一, 在美育过程中通过情感的陶冶, 使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得到净化, 从而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契入点。第二、在德育中导入艺术教育, 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美的熏陶, 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 由于艺术教育能激发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的能动的感受, 使人产生激情, 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 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升华。第三、德育所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美与道德的高度统一。当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 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 而且是美的, 甚至是崇高的。

二、德育与艺术教育并抓

21 世纪的高校德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在新的起点上, 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铸造新的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工作。因此, 克服目前学校教育的某些片面性, 通过引进艺术教育,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使学校的教育实现平衡发展, 是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李岚清同志曾强调指出:“为了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培养面向 21 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 高等学校的任务, 是要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使学生拓宽知识, 发展智慧, 发扬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能力,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同时, 要重视加强人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把“美育”作为重要手段, 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思想境界、道德精神、审美意识得到提高, 全面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此, 应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 深刻理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科学内涵, 科学处理德、智、体、美的辩证关系, 扭转片面地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忽视美育的倾向。

三、在德育工作中开展艺术教育的构想

高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应引进艺术教育,使学校的教育实现平衡发展。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强艺术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议如下:

1、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去,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把艺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人员配备到位,严格要求,重视培养;要提高艺术教育教师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3、建立艺术教研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艺术教师。

4、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总之,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要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一定将当前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和道德理念,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水平再上新的台阶,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做出更大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沛. 美国艺术教育概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美育工作论文篇(11)

树立新型的师生观,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实行教育民主化,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者,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体。完善美术评价机制,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加强对差生的帮助教育。

二.我们除了认真上好常规课外,还自觉开展了培养美术兴趣学生的工作。课外兴趣辅导,学生特长培养,投入的工作量是没有底的。我们利用中午休息或者大课间带着学生在教室里面画呀,涂呀,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你没有给予学生什么,那就别想从学生那里提取什么。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创作水平得到提高,我们又花费了许多课堂之外的时间和精力。即为了培养有美术学习兴趣和特长的孩子,又为校、区艺术节做充分准备。

三.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吸取有益的经验,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教学观念,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提高自身水平,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本学期因为有新岗教师的到来,我们加大了美术教研的力度,在校领导的直接关心指导下,我们从备课,互相看课,反思评课等几大块入手,不断提高新岗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其尽快适应学校工作,较好掌握基本规律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