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设计的哲学思想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6 10:33:18

设计的哲学思想

设计的哲学思想篇(1)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的巨匠,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系统理论,其思想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影响巨大,孟子赞誉墨子曰:“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墨子反对穷奢极欲的行为,其多种主张超越时空具有普遍适应性。《节用篇》中提及的注重“致用”、主张“利人”,反对过度装饰的工艺美术思想,预言了现代设计哲学的发展方向。

1《墨子・节用篇》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贵族侈糜腐化。统治者为了扩张疆土,征战不断。墨子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曰“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饱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严厉批判这种腐朽的社会现实,认为战争是最大的浪费。墨子在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所谓“强本”,即重视农业、手工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节用”,即节约开支,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实用和符合民意的。墨子从天下百姓的立场提出“节用”的经济观,也是墨子提倡“兼相爱”以谋求“国家人民之大利”主张的体现。

2《墨子・节用篇》的思想剖析

“圣人为政一国,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墨子・节用上》)。即一个好统治者只有从内部实行节约开支用度,才能实现国家财富的增长,而不是从外面掠夺而来的。“节用”观是墨子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

墨子的“节用”观主张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费需经济实用,反对过度消费并提出了相应的准则。在服饰设计上,墨子主张衣着“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墨子・辞过》)。其他的装饰“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在饮食原则上,“增气充虚,强体养腹”即可,不穷极五味,不招致远国珍贵奇怪的食物。在建筑设计上,墨子认为营造宫室的目的只是为御寒避暑、别男女之礼。此外凡属劳民伤财,“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墨子・节用 上》)。在交通工具设计上,主张遵循“车为负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的设计原则。“节葬”是墨子针对统治者耗费物资丧葬而提出的节约主张,提倡用“节葬短丧”代替之前的“厚葬久丧”。

墨子提倡的以“节用”为准则的经济思想,主要是针对贵族和统治者而言的,是在保证人民基本生活需求下的“节用”。墨子的节用观是建立在区分生活必需品与奢侈品基础上的。他认为只有合乎“法”或“义”的消费才是正当的消费。通过禁止一部分人的过度欲望以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其具体标准是“物以致用”,“致用”是指衣食住行能满足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节用”的出发点实际上就是“利民”。

3墨子“节用”思想中设计原则的论述

墨子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的节用观,提倡设计只需能做到对人民有利、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的功能就可以“止”。墨子的设计美学思想判断事物的利弊人民的现实生活是否从实际效用出发,“利人”在当时物资不丰富的时代是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现在艺术设计理论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基准点。从这个基准点出发,墨子提出的设计美学原则:产品设计的实用性、建筑设计的功能性艺术审美活动的利人性思维早已包含在古代工艺设计和工艺制作的基本原则之中。

墨子在服饰设计的选料和色彩上认为,“冬则轻暖,夏则轻清,皆已具矣。”墨子“节用”观倡导的服饰设计法则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简约化都属于时代环境下的产物,但亘古不变都是以追求舒适、合体为设计服饰的最根本原则,必须保障产品功能与用途的充分体现,关于这点的论述是墨子对服饰设计具有前瞻性的思考,也是墨子核心设计思想“功能第一”的观点的体现。这与现代设计中包豪斯提出的“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相一致。

墨子的建筑观详细阐述了房屋功能性的设计原则,“高足以辟湿润,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墨子・辞过》)。由此看出墨子对房屋功能性的要求与现代设计中对功能性的关注如出一辙。房屋设计要注重功能性与实用性,在当时社会设计的形式是次要的。威尔得在《为艺术清除障碍》一书中强调:“根据理性法则和合理结构所创造出来的符合功能的作品,乃是求得美的第一个条件”,这是现代设计倡导者对于墨子设计美学思想的诠释。

“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墨子・节用上》)。交通工具的设计要为其功能服务,这是设计最基本最切实的目标。当时的统治者完全背离了舟车便民的初衷,“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墨子・辞过》),增加繁复的工艺样式以取悦统治者奢靡的心理诉求,这对于当时的社会是不利的。墨子的“芊眠,不加者去之”与现代设计中功能主义倡导者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就是多”的设计思想异曲同工。

4墨子“节用”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设计美学的“节用”观和现代设计中的功能主义都是对一个时期之内社会现状与经济发展不相符的客观性思考。他们都批评过度装饰所造成的浪费,但他们并不是决然地反对装饰,只是提出艺术设计应当重视设计主体的功用性。墨子从匡正时弊、安邦定国的角度出发,以限制统治者的挥霍浪费为主旨思想,以满足人民的日常需要为重要原则,是平民哲学家对社会现状的期许。

当今现代社会,在倡导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墨子的“节用”观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在艺术设计市场中也存在的产品包装过度、装修设计繁琐等问题,要求我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责任感。从中借鉴墨子的设计美学思想对于纠正艺术设计中过度设计,以及对于构建合理的现代消费观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2:17:15:168.

[2] 孙诒让.诸子集成・墨子闲诂[M].上海:上海书局.101:99.

设计的哲学思想篇(2)

一、研究背景

(一)文化起源

从我国文化的起源看,中国人真正相信的不是西方哲学,而是“阴”和“阳”两个字。中国的古典哲学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在人们的各种观念中,这些古典思想流派的关注与现代生态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它不仅注重人的精神生态追求,而且注重如何处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对“度”的把握。阴阳哲学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基本哲学。古代思想家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用“阴”和“阳”的概念来解释事物之间的反对和相互发展的力量。将传统哲学引入现代产品设计之中,不仅重塑生态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念,也有利于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尊重自然和生态设计的意识,走上文化设计的道路。

(二)研究目的

文化影响了设计,设计又在创造新的文化。“阴阳五行八卦”是一个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体系。产品设计是产品相关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因此,可根据设计对象的属性,将生态美元素添加到产品形状以在产品和用户之间产生通信界面,在此系统中寻找相应的设计子体系,则这种新的美学形式组织产品的视觉元素。使产品设计的核心要求从用户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转变为人、自然和社会的动态平衡,从而使特定设计对象的造型、材质、色彩、装饰手法都能得到定期的遵循。

二、生态美学的内涵和意义

生态美学是一门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的新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学与生活环境之间关系的自然科学。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哲学主题。生态美学是人、自然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它包含一种独特的经典共生形式,并成为一种重要而宝贵的资源。为当代生态文化的建设提供方向,包括生态美学。

三、以生态美学观为核心的产品设计理论体系

生态美学强调美学问题。首先是形状和形状的结合,融合自然元素,或模仿自然形态,使产品的色彩,质地和组合都能反映自然。第二是技术的结合,在设计产品时运用一些新的材料、技术、工艺来强调产品的实用功能。第三是语义的结合,比如仿生设计,当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除了理解生态理解产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生态美和设计完美融合。

(一)体现产品的自然属性

产品设计应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老子曾经提出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要符合万物的本质与自然规律。当消费者使用产品时,他们会自然地感到震惊和感动,然后他们会更加关注自然,生态和环境,从而实现良好的生态体验。因此,在产品设计、生产和回收的过程中,应考虑自然和环境因素,这是“天”的“道”的顺应。

(二)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

设计的生态美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性化产品设计主要目标是设计一种适合符合人们行为习惯,只有满足人们特定需求的产品才有其设计的价值和意义。将人性化的思维融入设计,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最终目标是为用户创造美好,和谐,健康的生活体验。在释放用户情绪的同时,产品还吸收用户的情绪反馈,并且通过该反馈,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变窄。因此,“人”的“道”对产品设计的评价是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三)呈现丰富的生命表现形式

生态美学宣传体系的整体观和社会责任的提升。以生态美学为中心的产品设计不是一种静态的三维设计,而是一种开放,渐进的设计。它总是充满变数和可塑性,以反映产品特征和气质的本质。造型是产品设计中的重要元素。“造型”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形式设计,而是提倡以人为本、以材料为基础的形式,注重突出家居产品的原生态特征。在造型方面,提倡道家与器物相结合、少赢多赢、虚实结合的设计方法。

四、传统造物文化中的生态审美元素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表现方法

传统创作文化中的传统技术美学体现了生态美学要素的组织形式。从本质上讲,传统技术美学的审美元素被细化为现代产品设计,体现了本土设计的创意理念,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的结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设计不仅仅是将传统技术美学的美学要素的语义和符号直接添加到设计中,而是从设计概念到系统理解和应用的细节。最初的目的是促进一种以人为本,不厌倦身体外事物的国家。庄子有“不与物交,淡之至也”的论述;苟子有“重己役物”之说。在创作文化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和谐之美

审美的基础源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设计过程的实施体现在设计元素的系统组织的设计元素上。产品设计体现在产品功能,产品外观,产品传达的情感和产品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互动的和谐组织中。例如,它自身的色彩、造型、材料、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就是要考虑人与机器的良好互动,人与环境的统一。

(二)含蓄之美

内隐美的审美过程必须是与欣赏者情感交流的过程。人类在所有事物中的主观和主动美,即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也是美的源泉之一。它给人很大的联想空间,就像欣赏“水中的月亮,镜中的花”。

(三)时代之美

时代感体现在使用历史悠久的造型元素,它可以是新材料或新的加工技術,以反映时代的方向。“变化”不断刺激人们的感官。这种审美原则是注重产品的差异性、创新性和新颖性的变化,反对保守主义和一成不变。设计应该创造意想不到的新奇和惊喜。

(四)“气韵生动”的形式规则及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气”是万物的命脉。气是世间万物的命脉。如果没有气,一切都会死。绘画首先要有生命力,要有感动,要有气,要有“生动的魅力”,这样绘画才能活下去。

“韵”的生命在于理性,在于生气、意气、神气之所在所向。在产品造型设计中,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生活和自然,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绘画作品中发现和提炼创作技巧,并将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参考文献:

[1]张鹏立. 道家生态智慧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湖北省社会主义 学院学报, 2013.

[2]申伟国. 传统生态美学思想影响下的产品设计研究[D]. 江南大学, 2009.

[3]郑雅巍. 传统哲学中的生态美学思想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D]. 上海交 通大学, 2007.

[4]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M].中国哲学史, 1998.

设计的哲学思想篇(3)

1、“整体思维”与“群体形态构成”

中国哲学有着大一统的思想,思维的基点是整体,即把事物作为有机的整体看待。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周易》中则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视为整体。这种整体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群”,一种有序的群体组合特征。因此,中国古建筑的单体形式较为接近,但在群体组织上却反映出和谐统一,既注重个体与群体,也注重群体与群体以及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形成以群为主的整体。中国建筑群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故宫,它的虚与实,空间与实体,内与外的整体和谐,正是中国这种整体思想的体现。同样,这种整体思想也存在于城市的整体布局,是由一个个样式大致相同的四合院排列起来,形成一条条的胡同、街道,整个城市简单而又和谐。(见图1)

现代建筑应寻找与中国古代整体哲学思维的结合点,可以参照中国古代建筑,以平面展开的形式,表现为院落空间组合的特征;也可以表现为多个单体建筑的聚集,形成“群”的空间关系。其中,所有的“群”处理,都必须符合“和”的精神,因为整体性是群建筑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

例如,湖南大学天马西麓建筑群设计,以结构的整体性为依据,建筑单体的位置、体量、取向等因素都与外部空间协调,并利用建筑单体与组群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既在横断面上联系,又在纵断面上连续,试想如果没有整体的思维,每一幢建筑都“独善其身”,那么整个建筑群就很难达到和谐统一。建筑群体的扩大就是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就是若干个建筑群的聚集体。总之,“群体形态构成”在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及其衔接过程中都可以起到极其有益的作用。(见图2)

2、“天人合一”与“新地域主义”

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中国古代哲学流派思想观点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但是在自然观上几乎都是统一的,即“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是指无所不包的自然,是客体;人,是指与天地共存的人,是主体。主体融入客体,达到天人混成,就是“天人合一”。老子曾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其意也就是讲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着重人与空间的和谐,讲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可以说,崇尚自然,也是一种美学特征,一种人生观,一种生活方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例如“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贯穿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反映在建筑设计中,是建筑的重要思想基础,所以: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观就是“天人合一”的建筑发展观。其对中国传统城市和建筑的影响表现在大到都城选址、宫域规划,小到建筑高度、面阔、进深,以及门窗尺寸的确定。其重点在于使用的方便、材料和人力的节约使用、建筑结构的合理以及艺术构图的完美等。应该说这种哲学思想和自然观,在园林艺术方面表现得最明显,中国园林表现的是顺应自然的审美情趣,其首要原则就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建筑群与自然界紧密联系,处处渗透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见图3)

在现代建筑创作中,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还应囊括更为广泛的生态建筑思想与实践——“新地域主义”,即把建筑置于一个大环境(物质的与文化的)下进行观察和考量,在特定时空的有机整合中,突出建筑主体与个性,同时强调大环境的整体性。这样往往能突破固有的思路和模式,实现创新,环境的不同,又将给每一件作品带来它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希冀在现代建筑中深刻体现“天人合一”时,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国哲学思维的抽象性及整体性,那么我们的建筑作品将既是现代中国的,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地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外墙大量使用木板装饰,栏杆也采用编织在钢框架之中的竹篾,使人感受到自然的质朴与亲切。(见图4)

3、“阴阳五行”与“现代建筑意向”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阴阳两分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统筹作用。将世界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种属性,如:天地、乾坤、日月、男女、正负、南北、奇偶等。秦汉时就出现关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思想以及东南西北中五岳庙祭祀。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规则与自由、实与虚、顺凹与逆凸、刚直与柔曲、限定与余地、天功与人代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人内在的阴阳思想。中国住屋的规则严整与庭园的自由柔和,常被用来说明儒道两家思想在人文环境上的反映。其实,这也不如说是中国阴阳思想的流露。(见图5)

根据阴阳哲学与美学思想,根据现代人的心理感觉,并参照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表现,可以认为,现代建筑中体现“阴阳相生”,可能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在哲学与美学层面上,即阴性事物与阳性事物在建筑中的基本平衡、相互协调相互包容,以表现“阴阳相成”、“刚柔相济”的现代建筑意向;二是健康理念,即建筑中朝阳和背阴空间的平衡带来健康的人居环境。结合阴阳思想,可以规定现代建筑要素的隐形或阳性属性,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适当搭配不同属性的建筑要素,以表现“阴阳相成”、“刚柔相济”的现代建筑意向。

例如,长沙市简牍博物馆整个博物馆以黑白两种颜色为主,很自然地让人想到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图——其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独特地表现出“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建筑意向和宇宙的幽深奥妙。

(见图6)

4、“善”的美学理念与“适形”的理性主义

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以善为美或称美善同一。此处“善”非善良,而是有用,属于功利主义的美学观,“善”即功利,包含道德功利和现实功利。功利主义美学思想是来自于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国语·楚语》中的“伍举论美”,是中国美学理论第一个关于美的定义,就是关于建筑之美的论述。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注重人生(现实),强调“实用理性精神”,从“先秦”开始,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就开始贯穿着这个总思潮、总倾向。儒家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的问题,认为“文以载道”,艺术有教化作用,陶冶人的情操,反对奢侈浪费。最精到的莫过于“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了儒家以实用理性主义的态度看待问题和实用经验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美学观要求建筑注重本身的实用价值,更多地考虑实际需要,讲求“话形”不讨千追求讨分高大与华丽,减少攀比与浪费。(见图7)

在现代建筑中应继承其有益之处,一方面,要求从国情出发,朴实节俭;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要有适宜的尺度,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建筑不需要创新,在“适形”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原创精神。

设计的哲学思想篇(4)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意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启发、引导和指示的作用。马克思强调哲学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生产实践,从而成为实践的哲学。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适应时展需要,从本质上去实现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设计理念。哲学思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将其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能有效的解决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视觉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区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包涵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功能和外在形式、形式法则中的构成安排等内容,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设计师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去利用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

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功能与形式上的设计法则是普遍原理,而每个具体的设计实践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设计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不同的环境与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构思和规划。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抓住重心,规划时主次明确,层次清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是多元的、复杂的,多元的信息要围绕着主导信息有序地排列组合,否则必会导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主题传达的模糊。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

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要求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在中国,设计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中得到广泛体现,其设计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随着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师不能仅仅局限在设计的某个局部看问题,而应将设计看作人与世界建立起来的某种关系而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思想把握。设计是在使用目的与外观表现的统一中取得自身的审美价值的。

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形式上来分析,空间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师应从设计作品的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诸种联系中综合地把握设计对象,以实现公共空间的和谐统一。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只有我们正确的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人们对于自用空间的拥有和使用体验,逐渐形成成熟的空间意识,他们必定会更加关心涉及到自身体验感受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工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合理建议,这些都是实践和使用经验的总结。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更加重视人们实际使用,将民众意向和专家意见结合,充分考虑国内外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设计经验,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进行经济合理、带有前瞻预见的创造性设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可以调动广大市民的参与社会公共空间设计的积极性,体现出城市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创造出能够体现出地域特点的,更具人文气息的公共空间。其次,可以减少设计规划失误,集思广益,综合多方面意见让设计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可以使各参与方有合理的途径交换意见,避免设计形式化、程式化。

四、发展的观点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目标

《周易》和现代物理学都把变化看成自然界最本质的现象。《周易》的“易”字,其基本含义就是运动,而且是发展的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本身就是动态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又是运动的原因,创造和创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本源动力。现代设计的目的是要不断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设计形态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综合性,需要设计师拥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任何单一的思维方式都不能解决设计问题,设计思维要求理性和感性、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等辩证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总结起来就是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定要从一个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既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面积扩张、人口增长、功能需求的复合性、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客观情况的发展,又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民俗的传承和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的变化等意识形态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认识和把握“度”(适当的比例、关系、结构)的范畴也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的“中庸”反对“过”或“不及”,“过犹不及”即“中庸”之道的真谛。道家的阴阳转换、物极必反规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实际上也就是强调发展的适度与合理,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具体理解为功能种类的适度,规模大小的适宜,形式的变化和冲突适于大众的审美认同等,要求设计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综上所述,哲学的基本特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城市公共空间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应遵循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城市其他元素的融合,既要充分的满足它的功能需求,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认同,以实现人与空间环境、物质与意识的完美和谐为最终的设计追求。

参考文献

[1]吕国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2]聂锦芳.哲学原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3]吕红.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4]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钱达.浅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科技学院,2006.

[6]刘志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6.

[7]李志中.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山西建筑,2003,29(11).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设计的哲学思想篇(5)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4-0057-02

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纷呈,但均不可避免地受到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如何做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国建筑师努力的方向。可以说建筑设计与哲学思想互为同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极具指导意义。

1、“整体思维”与“群体形态构成”

中国哲学有着大一统的思想,思维的基点是整体,即把事物作为有机的整体看待。庄子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周易》中则把天、地、人“三才之道”视为整体。这种整体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群”,一种有序的群体组合特征。因此,中国古建筑的单体形式较为接近,但在群体组织上却反映出和谐统一,既注重个体与群体,也注重群体与群体以及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形成以群为主的整体。中国建筑群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故宫,它的虚与实,空间与实体,内与外的整体和谐,正是中国这种整体思想的体现。同样,这种整体思想也存在于城市的整体布局,是由一个个样式大致相同的四合院排列起来,形成一条条的胡同、街道,整个城市简单而又和谐。(见图1)

现代建筑应寻找与中国古代整体哲学思维的结合点,可以参照中国古代建筑,以平面展开的形式,表现为院落空间组合的特征;也可以表现为多个单体建筑的聚集,形成“群”的空间关系。其中,所有的“群”处理,都必须符合“和”的精神,因为整体性是群建筑最为重要的一个特征。

例如,湖南大学天马西麓建筑群设计,以结构的整体性为依据,建筑单体的位置、体量、取向等因素都与外部空间协调,并利用建筑单体与组群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既在横断面上联系,又在纵断面上连续,试想如果没有整体的思维,每一幢建筑都“独善其身”,那么整个建筑群就很难达到和谐统一。建筑群体的扩大就是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就是若干个建筑群的聚集体。总之,“群体形态构成”在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及其衔接过程中都可以起到极其有益的作用。(见图2)

2、“天人合一”与“新地域主义”

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中国古代哲学流派思想观点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但是在自然观上几乎都是统一的,即“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是指无所不包的自然,是客体;人,是指与天地共存的人,是主体。主体融入客体,达到天人混成,就是“天人合一”。老子曾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其意也就是讲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着重人与空间的和谐,讲求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可以说,崇尚自然,也是一种美学特征,一种人生观,一种生活方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例如“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贯穿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反映在建筑设计中,是建筑的重要思想基础,所以: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观就是“天人合一”的建筑发展观。其对中国传统城市和建筑的影响表现在大到都城选址、宫域规划,小到建筑高度、面阔、进深,以及门窗尺寸的确定。其重点在于使用的方便、材料和人力的节约使用、建筑结构的合理以及艺术构图的完美等。应该说这种哲学思想和自然观,在园林艺术方面表现得最明显,中国园林表现的是顺应自然的审美情趣,其首要原则就是――“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建筑群与自然界紧密联系,处处渗透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见图3)

在现代建筑创作中,基于“天人合一”的理念,还应囊括更为广泛的生态建筑思想与实践――“新地域主义”,即把建筑置于一个大环境(物质的与文化的)下进行观察和考量,在特定时空的有机整合中,突出建筑主体与个性,同时强调大环境的整体性。这样往往能突破固有的思路和模式,实现创新,环境的不同,又将给每一件作品带来它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希冀在现代建筑中深刻体现“天人合一”时,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国哲学思维的抽象性及整体性,那么我们的建筑作品将既是现代中国的,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地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外墙大量使用木板装饰,栏杆也采用编织在钢框架之中的竹篾,使人感受到自然的质朴与亲切。(见图4)

3、“阴阳五行”与“现代建筑意向”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阴阳两分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统筹作用。将世界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种属性,如:天地、乾坤、日月、男女、正负、南北、奇偶等。秦汉时就出现关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思想以及东南西北中五岳庙祭祀。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规则与自由、实与虚、顺凹与逆凸、刚直与柔曲、限定与余地、天功与人代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人内在的阴阳思想。中国住屋的规则严整与庭园的自由柔和,常被用来说明儒道两家思想在人文环境上的反映。其实,这也不如说是中国阴阳思想的流露。(见图5)

根据阴阳哲学与美学思想,根据现代人的心理感觉,并参照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表现,可以认为,现代建筑中体现“阴阳相生”,可能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在哲学与美学层面上,即阴性事物与阳性事物在建筑中的基本平衡、相互协调相互包容,以表现“阴阳相成”、“刚柔相济”的现代建筑意向;二是健康理念,即建筑中朝阳和背阴空间的平衡带来健康的人居环境。结合阴阳思想,可以规定现代建筑要素的隐形或阳性属性,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适当搭配不同属性的建筑要素,以表现“阴阳相成”、“刚柔相济”的现代建筑意向。

例如,长沙市简牍博物馆整个博物馆以黑白两种颜色为主,很自然地让人想到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图――其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独特地表现出“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建筑意向和宇宙的幽深奥妙。

(见图6)

4、“善”的美学理念与“适形”的理性主义

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以善为美或称美善同一。此处“善”非善良,而是有用,属于

功利主义的美学观,“善”即功利,包含道德功利和现实功利。功利主义美学思想是来自于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国语・楚语》中的“伍举论美”,是中国美学理论第一个关于美的定义,就是关于建筑之美的论述。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注重人生(现实),强调“实用理性精神”,从“先秦”开始,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就开始贯穿着这个总思潮、总倾向。儒家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的问题,认为“文以载道”,艺术有教化作用,陶冶人的情操,反对奢侈浪费。最精到的莫过于“子不语怪力乱神”,表明了儒家以实用理性主义的态度看待问题和实用经验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美学观要求建筑注重本身的实用价值,更多地考虑实际需要,讲求“话形”不讨千追求讨分高大与华丽,减少攀比与浪费。(见图7)

在现代建筑中应继承其有益之处,一方面,要求从国情出发,朴实节俭;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要有适宜的尺度,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建筑不需要创新,在“适形”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原创精神。

例如,甘肃庆阳毛寺生态实验小学,它结合地形条件,从生土窑洞中借鉴了基于自然资源的生态设计元素。绝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自然元素,如土坯、茅草、芦苇等。使用地方材料,营造出丰富、自然的室内外空间环境,并在自然通风采光,保温和粪便处理等方面独具匠心,用适用技术达到了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另外,当地工匠的营造,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的结合,也使这个并非引人注目的建筑实践有了积极的社会意义,成为“高科学、低技术”的“适形”的优秀范例。(见图8)

5、在传统中创造未来

现代社会中,传统的东西总是与新的东西(包括自身系统产生的新事物和外来新事物)发生传承、整合作用。这个过程是以传承为基础并最终扬弃传统,而在新的传承中,又把自身作为传承因素包括在内,也就是说,建筑的发展是对传统中无意义的信息加以选择、清洗和淘汰,把传统中那些对人类今天和未来有意义的部分与来自自身以外的有意义的且有相同或有相似背景的信息,通过特定的媒介和关联方式重新聚合,融为一体。所以,只有真正领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懂得创新是根本,脚踏实地、立足现实,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的生活、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既不妄自菲薄以,也不坐井观天以祟古,运用相关的哲学观念来指导实践,终究会找到既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时代感的中国建筑之路,创造出与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现代建筑艺术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魏春雨,营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P112。

设计的哲学思想篇(6)

明式家具以用材考究,精于选料;造型简练,比例适度;结构科学,榫卯精密;装饰精美,手法多样而著称于世,是中国传统家具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家具乃至世界家具的发展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形制及结构深受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明朝中叶以后通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无论是在审美观念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明式家具中经典座具之一的明式圈椅集众家哲学思想于一身,实现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理性与感情、物质与心灵的完美统一。可以说,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形成的潜在的设计理念为中国现代家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而对明式家具设计理念的探讨和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1“内省”及“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正如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中强调:“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在形式上重视“中正”、“中行”,在内涵上主张凡事都不要过度,要含蓄,以免适得其反。这一传统思想在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尤其是明代的线型在传统技法上提炼概括成简炼、流畅、舒展和刚劲。无论是大曲率的着力构件还是小曲率的装饰线脚、花纹、牙板,大多简洁挺拔,圆润流畅,而无矫柔造作之感。尤其是明代家具造型中直线与曲线的完美结合,不但使造型式样具有直线的稳健、挺拔,而且还具有曲线的流畅、典雅,更使家具造型收放有度,刚柔并济,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如明式圈椅对称式的整体构架、外扩内敛式的椅圈及扶手、鼓腿彭牙式及内翻马蹄式的腿足和天圆地方的整体造型,又如圆角柜腿足的收分、四出头官帽椅前枨的飘肩,四件柜上的抬肩等等不仅传达出中庸、含蓄的“文化特性”,而且还体现了儒家“中和”及“温柔敦厚”的审美思想。

2“经世致用”的实学

明代家具的飞速发展与明中叶以来的儒学思想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东林学派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提倡改革,鼓励创新。这种追求科学的精神大大促进了明代家具制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明式家具经久耐用的榫卯结构及重俭轻繁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在这种实用哲学的指引下,明式家具结构实现了结构和功能的完美统一,在基本沿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梁柱式结构的基础上,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使家具各部位的有机组合提炼到简单明确,既符合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如介于桌面底与立腿之间的霸王枨,既简化了家具外观的造型,又不失其结构的力学强度,并以高弓背的拱顶形式衬托出家具体态挺秀的稳定感;又如用于凳、椅、桌面和柜门等部件的格角榫攒边嵌板结构,不仅适应了木材的胀缩变形,避免了面板的翘曲变形,又掩盖了木材外露的截面横纹,大大增强了家具的美观性。另外,明式家具在整体尺寸比例及细节上的巧妙处理,同样充分体现了独特的实用匠心及儒家思想对现实、人性的关怀,如明式圈椅的人性化曲线形靠背、扶手与搭脑一体化设计的椅圈及局部金属构件的装饰及其各构件之间的比例关系。尤其是前者,更体现了实用的人性化,通过对大量传世实物的测量,可以发现很多家具在尺寸上的设计是十分科学的,且多数都符合人体学的比例关系,以现代的学术语来说,就是明式家具十分注重人体工程学。

3“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道学

在明中叶以后,中国传统主流文化遇到了挑战,与儒家思想处于对立互补地位的道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式家具的发展。道家尚“无为”,重“天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反映在明式家具上就是简洁的装饰、柔美的线型与天然的材质。

(1)简洁的装饰。简,是一种饰极返素、趋达本性之真的审美境界,是朴素与纯真的体现。明式家具以此文化为根基,以适当的繁衬与大面积的简及虚与实的对比创造出了“无物累”的简洁特质的底蕴,使其整体给人一种端庄、隽永的美态,如明式椅类家具框架式的富有韵律的结构组织,划出了大大小小的空间,与国画中的计白当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如椅类家具靠背板中的浮雕装饰及亮脚、柜类家具中的金属装饰等等皆是明式家具简洁的装饰运用的典范。

(2)柔美的线型。精炼、柔美的曲线造型是明式家具的特征之一,这与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道家崇尚阴柔之美有一定的关联,如《老子・七十六章》中写道:“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柔”是生命之初的外象,富有无限的潜力。也正是这种柔美的哲学赋予了明式家具无限的生命力,并给人种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明式椅类家具外圆内方的腿足给人一种柔和美的同时,又让观赏者体味出其内在的刚强力之美,又如明式家具的倒棱之技巧,使明式家具的边棱外表上给人一种坚硬的力度美,然当观赏者用手去亲自触摸时却感到无比的柔和。

(3)天然的材质。天然材质的运用也是明式家具的一大特点,而且在对材质美的追求中,“道”的思想已深深融入明式家具的灵魂之中。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认为美在本真。而明式家具的用材大都是上那些木质坚硬致密,色泽沉穆幽雅,纹理优美生动的珍贵木材,冥冥中给人一种大自然的气息,正好与老子之说相合。更最重要的是在制作时多蜡活少髹漆,从而充分展示了木材木身的质感和纹理,这也正是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完美体现。

4“真我”、“本色”的通俗文化哲学

明代中叶,城镇繁华,经济繁荣,市井文化广泛传布,社会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明代士大夫们对“真我”、“本色”的追求不仅反映在他们注意寻求生活的乐趣,与较多的社会阶层相关联,而且还反映在他们自由地推广自己的主观意识。这种影响直接促进了明式家具装饰纹样的文人化与世俗化的相融和,如明式圈椅中的黄龙、虎龙、草龙、麒麟、蝙蝠、凤凰、灵芝、牡丹、缠枝花卉、葫芦、卷草纹和云纹等,富含吉祥意向或高远意境的装饰纹样的广泛运用不仅充分显现出市井生趣和儒、道思想融洽并存,而且还充分显现了世俗文化哲学对明式家具意蕴的深刻影响。

总之,明式家具的设计理念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化,从中所折射出的不仅是家具本身的文化内涵,而且还是整个社会的文化现状及社会的主流文化。本文从“内省”及“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经世致用”的实学、“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道学及“真我”、“本色”的通俗文化哲学四个角度结合一些实例分析了明式家具的设计哲学,希望这能给中国现代家具的创新设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高清海.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设计的哲学思想篇(7)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导言

“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哲学的经典定义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会计理论是采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具有综合性和条理性的理性认识。从概念可以看出,哲学和会计理论都是一种认识,但是哲学的认识范围更广,抽象程度更高,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哲学的思想、哲学的方法以及哲学的理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许多争论,都涉及到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问题。我国著名会计学家王世定曾指出:“会计观是人们对会计的基本认识和本质看法。它是研究会计理论,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当今世界上的各种会计学派,无论他们在具体观点上有多少分歧,归根结底都可以从会计观上找到缘由”。“会计观应该是指人们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看法”。

哲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由来已久,本文意在总结前人的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的体现,分析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同时,探讨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分析

(一)关于会计哲学。会计哲学是理论会计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它提供给会计学的仅仅是思想方法层次或关于经济方法的哲学反思而并非直接、单纯的会计理论。通过对会计哲学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会计学科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构建相关的新型会计学科,完善已有的会计学科理论体系,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1、会计哲学的涵义和定位。关于什么是会计哲学,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但至今尚未形成共识。著名会计学家于玉林(2003)认为,会计哲学应分为以下两个层次:①会计人员以哲学原理为指导进行会计工作,即会计应用哲学;②对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进行总结,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一门分支学科――会计哲学,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结合会计原理,研究会计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应用哲学。

2、会计哲学的基本内容。关于会计哲学的内容,国内一些会计学者已经进行了探讨。有人认为,会计哲学包括会计本质论、会计内容论、会计形式论、会计关系论等;也有人认为,会计哲学包括会计研究方法、会计对象的哲学探讨、会计职能的哲学探讨、会计形式的哲学探讨、会计的时空观、会计的意识论、会计本质的探讨、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会计改革的哲学探讨等。

(二)关于会计应用哲学。汪新泉对会计理论的一些内容(如会计等式)进行了哲学上的思考。李法贵认为会计理论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轨迹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栾甫贵探讨了哲学在会计制度建设中的理论基础作用,并指出会计制度的变迁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三、会计哲学、会计应用哲学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

(一)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从上面文献综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性质不同。会计哲学是应用哲学基本原理认识会计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属于一门相对独立的应用哲学分支学科。会计应用哲学是在会计领域应用哲学基本原理,是在会计工作内容或在会计理论体系中反映应用哲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对象不同。会计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会计领域表现为世界观方面的一般会计规律,实际上是会计人员对这些一般会计规律的基本看法。会计应用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会计领域各个方面的一些具体工作上,应用哲学原理进行处理的内容;这是具体问题应用相关哲学原理进行的具体处理。

第三,内容不同。会计哲学反映的内容是会计人员对会计一般规律的认识规律,是回答“怎样去认识”。会计应用哲学反映会计人员对会计领域各方面的某些问题,应用哲学原理是怎样认识的,是回答“是什么”。

(二)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具体应用。会计哲学的具体应用如对会计规律形成的条件(一定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和管理等客观环境,会计人员素质、研究水平等主观因素)、内容、关系、因素、作用和发展趋势等的认识。

会计应用哲学的具体应用例子,如马慧如将会计假设、原则与哲学概念、规律和范畴统一起来,如会计主体假设与空间观,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与时间观,货币计量中的币值稳定假设与质量互变观,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本质观,配比原则与联系观,重要性原则与重点观,会计原则的冲突与矛盾观。

会计应用哲学和会计哲学阶段均属于自觉使用哲学的阶段,两者很容易混淆。综合不同视角考察和研究的结论,笔者认为,会计哲学作为一门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就是会计世界观和方法论;会计应用哲学则重在其指导实践的应用性,两者互为补充。

四、结论和展望

哲学中所运用的观点,譬如现象和本质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等等,都是会计研究所运用的哲学原理,他们共同组成了“会计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哲学思维对会计研究的渗透和应用。

我们要良好地区分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充分运用哲学原理,服务会计理论建设。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只研究了哲学原理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对于西方先进思潮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小明,杨智杰.会计本质的哲学分析与现实论断[J].当代经济管理,2006.2.

[2]喻采平.哲学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1.

[3]郭小芬.会计理论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9.2.

[4]马慧如.关于会计假设、原则的哲学思考[J].财会通讯,2002.9.

设计的哲学思想篇(8)

2设计道德回归的可能性分析

工业设计道德的回归首先需要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哲学的回归,毕竟有什么样的生活道德与哲学,就有什么样的消费哲学与设计哲学。我国传统哲学是以儒家哲学为主导,儒、道、释三教相融合而发展,形成我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而当代我们面临的是西方哲学思想的冲击,能否形成中西哲学的融合与发展是当代我国当代哲学发展的新挑战。牟宗三先生的说过,“中国未来的哲学特质,在于中国传统主流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融合,从而形成新时代特征的中国哲学。”[3]我国正处在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激烈碰撞的时代,受西方哲学、价值观、生活方式影响很大。但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逐渐重视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逐渐对当代不良的、实用主义特征的重指标、重眼前效益的价值观进行了纠正,开始回归“可持续发展”观,“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等,既重视效益又协调整体协调的全面发展观,颇有“存天理”“致良知”“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味。同时,主流媒体加大了工艺公告的投放力度,对社会节约、环保、和谐等思想进行了大力弘扬,这些都是我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优秀传统发扬的典型例子。通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我们在中西方道德文化激烈碰撞中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把握住了自己文化的前进方向,从而对弘扬具有我国传统哲学特征的价值观、器物观有着积极的建设意义,社会哲学、价值观问题的解决,工业道德、设计道德问题也会水到渠成。实用主义的社会哲学,是以个人、民主、进化的观念为基础。

设计的哲学思想篇(9)

一、哲学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有着指导作用和智慧启迪作用。

纵观人类设计史和文明史,建筑设计自始至终都会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例如从古希腊的人本主义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到康德的理性主义,再到近代的科学主义、结构主义、现象学、法兰克福学派、后现代主义等思想流派,都深深地影响着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①同样也影响着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的发展。

十九纪以后,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追求的是技术革新和提高生产效益,在建筑界则表现为对功能主义的追求。这一时期的建筑的技术美学是主流,它影响并试图改变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在现代主义发展时期,西方建筑流派和哲学思想是繁多,如“功能决定形式”“少就是多”“机器美学”“装饰就是罪恶”等主张,如未来派、风格派、极少主义等流派。从总体上看,它们都倾向于功能主义的美学取向,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时期建筑的美学风格可以归纳为“功能主义”的技术美,因为它们的审美特征都表现为功能决定一切,形式要服从能。国外建筑美学正是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才产生很多设计大师如密斯、柯布西耶、莱特、格罗皮乌斯等等。他们的作品都强调功能和实用性,功能以外的色彩、装饰等均不做过多考虑。我国改革开放时,深受这种哲学思潮的影响,以至于大部分的建筑及室内设计都是以现代主义风格为主的。因此,哲学影响着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作品风格。

二、西方哲学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西方传统哲学思想是一种主、客两元对立的自然观,“以人为本”曾是一种伟大的思想,它把“以神为中心”转向了以“人为中心”,是历史性的飞跃。这种思想构建了整个西方现代文明。也正是在这种哲学的影响下,西方的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可以说,是西方的科学与技术让我们拥有了极度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地球的资源正在枯竭,生态平衡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又该何去何从?人类社会又该走向何方?

在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准是创造财富的多少,人生价值观也是收入的高低。这种思想在客观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正是在这种功利主义的驱使下,使许多设计公司及设计师,为了得到项目工程,把设计变成了谋取利润的砝码。从而产生了许多对环境、人文不负责任的设计方案极大地浪费了地球有限的资源。这种纯功利性的行为夸大了设计的商业价值,而遮蔽了建筑设计本身的真正意义。

20世纪80年代末,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国际上出现了“绿色设计”的浪潮,倡导社会责任感、反对屈从于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反对单纯的“以人为本”设计,而主张更加适应环境的设计。虽然这些思想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要彻底改变现状及给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就不得不摈弃西方传统哲学思想中消极的因素,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特别是设计师对建筑的重新认识,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问题种种,确实需要从哲学的层次来思考建筑设计及其本质。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的价值。

三、海德格尔的建筑哲学

现代西方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海德格尔(德, 1889―1976)对西方传统哲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反对传统哲学的主、客两元对立的自然观,并创立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海德格尔本人曾认为,正是在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下,才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空前破坏。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偏离了其自身的本真,而海德格尔则想把这种思维方式带到正途上去,使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全新的、本真性的思维方式,而这就是拯救我们的方法。

(一)建造本质

海德格尔关于建筑的哲学思考,是在1951年在达姆斯塔特举办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的演讲中表达出来的,该演讲稿收入海德格尔文集《演讲与论文论》(1954年)。他通过词源学的考证,用古老的语言把那些被现代流行用语所掩蔽的事物本质重新展示出来。海德格尔通过对古高地德语的考证指出:建造本身的意思就是定居,而定居又指持留、逗留。 所以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把建造只作为一种手段,其实已经遮蔽了定居的真正含义。建造就是定居乃是人的存在方式。“所谓人存在,也就是作为终有一死者在大地上存在,也意味着:居住。”②古德语bauen(居住)同时还具有爱护和保养的含义,因此,作为人存在方式的建造本身应该有两种含义,一是营建和制造,二是爱护和保养。海德格尔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建造理解为营建和制造之意,把建筑、建造作为手段来思考建筑的本质是片面的不全面的。建造即定居乃是人的生存方式这一重要的思想却被掩蔽、遗忘。倾听语言最原初的呼唤,把被掩蔽、被遗忘的事物之“是”的本质重新唤醒,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思路。

(二)何为定居

既然建造本身就是定居,那么我们不是因为建造才定居,而是因定居才建造。定居除了有持留的含义外,在古萨克逊语和哥特语中,还有带来和平、保持在和平中等等之意。“定居,即带来和平,意味着:始终处于自由之中,这种自由把一切保护在其本质之中。定居的基本特征就是这种保护……但‘在大地上’就意味着‘在天空下’。两者一道意指‘在神面前持留’,并且包含着一种‘进人人的并存的归属’。从一种原始的统一性而来,天、地、神、人‘四方’归于一体。”③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定居在这四重整体之中的,即拯救大地、接纳苍天、期待诸神、关怀人性。人是以定居的方式保护着四重整体,并让四者的本质得以显现。因此,建造就是定居以建筑物的方式聚集了天、地、神、人四为一体。反过来说,只有当建造按照人存在方式去建造,并能聚集和保护四重整体时,营建和制造的结果才能显现建筑物的本质意义,即建筑物之为建筑物。

从这一点看,西方传统哲学中 “以人为本”“人类中心主义” 思想就显得片面了,只看到了人的存在,而忽视了天、地、神。正是因为如此,才造成了当下的种种问题。人自身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大自然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海德格尔的这种哲学思想与我国传统 “天人合一” 的古代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空间概念

空间一词的古老意义是:为定居和宿营而清理出空的地方。空间本质上乃是被设置的东西,被释放到其边界中的东西,就是需要用构筑物去围和才会形成的东西。而构筑物作为边界不是空间的终结,而是空间开始。这也正是与当代对空间的认识有所不同的地方。正如建筑理论家格里戈蒂所说:“当在建筑地点放下第一块基石的时候,就改变了地点的意义,使之变成了建筑。”④建筑物所提供的空间是可测量的距离即间距,但是如果我们仅从可测量的间距来划分空间的话,那么空间就因只强调科学理性而丧失了建筑物的本质意义,即丧失了天、地、神、人的聚集,也就丧失了人的定居。在海德格尔生活的那个时期,正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高涨的时期,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单行本书《走向新建筑》中提到:“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提倡功能决定一切设。片面的夸大了理性的数据,而忽略了其它方面。就像现代物理学把自然数学化而使其丧失其丰富性、神秘性一样。海德格尔对现代建筑的这种主张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四)建造技术

建造技术通常被理解为在建造建筑物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而海德格尔则认为这样的理解仅仅抓住了某些正确的东西,并没有触及其本质。他再一次借助词源学的考证,在古希腊语中, “技术”的意思是“让显现”。这层意思自古以来就被遮蔽在营造法式之中,在现代技术的理解中遮蔽得就更深了。回顾古代建筑,不论是那个国家,其建造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创作的出发点都是艺术,这种审美式的显现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建造的本质;而在现代建筑中,从设计、施工到使用都打上了工业技术的烙印,这种仅仅以功能主义来显现的建筑,同样也遮蔽了建造的本质。如果按照这些方式来建造,那么建造也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就不能聚集四重整体,人也就不能定居,那么人类社会就面临的生存危机。海德格尔曾用两百多年前德国黑森林里的农舍来表达他的定居理想,但他并不是主张我们要退回过去,而是强调建造只有沿着人“是”之路,即定居之路去展开,而不是仅仅沿着技术之路去展现,危险才能得到拯救。⑤

至此,我们对海德格尔关于建筑的哲学思想做了简单的介绍。他使人们对通常建筑的本质及相关概念产生了质疑。从他的角度再次审视建筑时,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极大地推动了人对建筑空间丰富性的理解。建筑的主角是空间,它根源于人生存的需要,它构建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我们不能从某一个片面去出发,而应该从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角度出发来营造建筑,以使人们定居。

总结

从历史上看,尼采的思想宣告了上帝的死亡,海德格尔的思想宣告了认识论形而上学的死亡。正像他说的,世界的本质就是去避的过程,但是在去避的同时又遮蔽了自己。人们通过对现代科技的去避,从而带来了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遮蔽了其给环境等带来了负面影响。在经济与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的渗入,使建筑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这些为人服务的技术又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给人们带来了苦果。建筑师应该利用他的哲学思想重新考虑设计方法及原则,以使建筑的本质得以显现。

海德格尔作为现代技术的批判者,并不是单纯反对技术,他也不像浪漫主义者卢梭那样,主张人类回归过去,而是主张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拯救。技术能给人类带来许多生存问题,同样也能给人类带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技术去解决当下的种种问题,如何使建造的本质得以显现,如何形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当今建筑哲学不可回避的任务。也许有人会认为海德格尔的哲学没有很实际的意义,但是至少他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注释:

①王鹏.《艺术设计中的哲学思考》,《装饰》2005年5月,

第38页。

②海德格尔.《筑•居•思》,《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190页。

③海德格尔.《筑•居•思》,《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1192页。

④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第337页。

⑤邓波.《海德格尔的建筑哲学及其启示》,《自然辩证法

设计的哲学思想篇(10)

紫砂壶的设计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灵魂。不论是几何形态、自然形态,抑或是筋纹器形态,他们的设计中如若未能融入哲学元素,其审美与传世的价值便大打折扣。优秀的紫砂作品,必定是以泥色、质地、造型、装饰的整体搭配为载体,以不同层面彰显了创作者的人生哲学,进而展示出独特的生活、处世哲学,大者有神,小者有情,神情兼容,散发着深邃的哲学气息。

一 紫砂壶的整体哲学,接准中国文化地气

紫砂壶不论是其造型还是其材质,不论是其使用还是其审美,从整体而言,他所蕴含的哲学元素与中华文化的处世哲学是一脉相承的。泥、水、火的交融,木的拍打和锤炼,最终形成的金玉紫砂,本就是道家五行取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印证。形、神、气、态四个抽象性的审美要素,蕴含于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之中,由此凝练而成的“神韵”也应是儒家思想和谐仁厚处世哲学的表达。不论是方形器还是圆形器,他们的广泛应用,也完全是受华夏先人“天圆地方”哲学思想的影响;而两者的高度融合,则更是“圆出于方,方出于矩”这一哲学元素的体现。紫砂壶蕴含的这些哲学元素,高度地接准了中国文化的地气,这也是其更具有长远生命力的缘由之所在。因此,我们的创作者在设计时应该融入哲学元素。

二 紫砂壶的外形设计,理应表达哲学主题

圆形强调“圆、稳、匀、正”,最终达到珠圆玉润的境界,而将若干个大小、弧度不同的圆形进行重叠、变化、映衬,则更能构成壶体的“珠圆”之美,这就表现了为人 “圆润中庸”的哲学主题;方形强调周正、端庄、大气,最终实现一丝不苟与挺拔清奇,这就蕴含了处世刚正不阿、坚硬利索的哲学主题;两者的交融,让“方”补正了“圆”柔弱无力、臃肿含糊的不足,让“圆”补正了“方” 僵硬生涩、棱角过坚的不足,这样的组合式外形,彰显出了“方中寓圆,圆中见方”的哲学主题,引领创作者与把玩者静心地对“方与圆”进行辨证思考。

此外,更有一些壶的设计,直接流露出了该壶的哲学主题。其中尤为著名的则是吕俊杰大师的《阴阳太极壶》,该壶整体造型按照太极图形设计,为立体的圆型壶器,以太极阴阳和虚实关系,对称对分s线分割,阳为壶身,阴为壶把,极佳地将虚与实、阴与阳、天与地、白与黑融合在一起,优效地表达出太极是万物之源、内核在千变万化的道家哲学核心。

三 紫砂壶的线条走势,巧妙融入哲学思想

紫砂壶线条的走势,不仅决定着外形的美观,而且也包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它不仅可以利用线条的延伸和走向,使人们的视觉为产生幻觉,从而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通过线条实现丝丝入扣,线线相通,有效地将壶嘴、流把与壶体镶接在一起,达到浑然天成之效果。壶中线条,以微曲线构成,每一处线的起笔与勾销,每一边线的转合,每一结合的起承,每一棱角的锐钝,都需要刻意经营,方能达到圆润、端庄、明快的外观,实现谐和比例,刚柔并济之效果。在线条的设计与运用上,既要通过线的变化来体现面的幻化,更要让两者实现结合的协调、柔和、幻化而又高度统一,强化生命的张力,达到整体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哲学思想,而这一哲学思想的流露,必定能让品鉴者似乎有时间与思维同时停滞而又同时推进之功效,达到以线律美演绎着大自然生命轮回循环之哲学机理!这方面体现尤其突出的便是汪寅仙大师的《曲壶》,作品雏形源于蜗牛的有机生态,整个壶体只用一条涡线贯穿,突破了紫砂壶艺的传统规律,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对比性强,是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紫砂陶艺中的体现,更显示壶体的轮廓美和韵律美,让人凝思深邃。

设计的哲学思想篇(11)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 A

园林是人与自然沟通的一种艺术形式,只有熟悉西方哲学与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关系,才能更加了解园林的内涵及其发展。在探索园林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渊源上,分析古典哲学的特点,进而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解析园林的造园艺术。

一.西方哲学思想渊源与特点——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理性自然观

西方哲学思想渊源从古希腊古典哲学以本体论阶段起,到近代哲学认识论阶段。以自然作为研究的客体,人处于自然与人类世界之外,思索自然的存在,对待自然与社会。西方对理性的膜拜,对自然的征服欲,使得他们以人类和知识核心,突出对自然、世界本质的认识。

西方哲学思想的思维方式具有逻辑性,理性,合规律性,唯理美学性,追求几何特性和比例性,用理性、“天人分离”自然观改造自然环境和现实世界,认为“人定胜天“。西方传统哲学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自然界被分解成各个部分,自然界的各个过程被分解成不同的门类,以解剖学的手法进行分解和研究。理性的分析和精确性地实验为科学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理性分析对美学理解,在用精确明细的语言表达,转换到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在技艺上更是通过“人工美”胜过“自然美”的理念完成艺术作品。

二.西方哲学思想与凡尔赛宫园林设计的关系——崇尚理性的科学自然观

凡尔赛宫是规则式园林的杰出代表。规则式园林又称作几何式,对称式园林。凡尔赛宫,设计思想以人为中心、以理性来认识和对待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崇尚人是自然的主人,对园林侧重于人为的加工,按人的意志进行改造,且符合科学规律性,人工之美处于中心地位,自然之美处于次要地位。他们注重几何图案的建构,到处呈现出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状,一切景物,无不方中矩、园中规,体现出精确的数的关系,追求人工之美、技能之美、数比之美。

三.西方哲学思想在凡尔赛宫园林设计的运用

1.空间布局上——科学自然观在轴线逻辑对称设计方法上的表现

凡尔赛宫布局采用中轴线布局思想,以坐西朝东的宫殿建筑为中心,构图上几何形,在平面上一字划开,采用左右前后对称的科学手法。强烈,明显的轴线结构,产生了庄重、开阔、明确的景观感觉。纵横两面三刀相互垂直的直线,控制全园布局构图的十字架。主轴线再派生出若干次要的轴线,相互放射状分布,成左右堆成。这就是黑格尔在论园林艺术时所讲的“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特别是由主体建筑引伸的中轴线成为整个园林布局的关键。

西方园林的空间布局和构图突出特点就是以人工成分最重的建筑为主导,其他景物部分的安排都由建筑引导而展开和设置,整体上呈园林建筑化的态势。这就是黑格尔在论园林艺术时所讲的“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特别是由主体建筑引伸的中轴线成为整个园林布局的关键。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力量,以“人定胜天”的自然观来指导园林设计的西方,运用在几何图案和轴对称关系处理建筑与园林的关系时,强调建筑的主导地位。

凡尔赛宫的轴线对称设计园林设计形成于西方理性逻辑的自然观。“哲学上的自然观是指人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认识,它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经过文艺复兴艺术家,到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学家,对形式美法则的探求连绵不断。比例、对称、均衡、和谐、秩序、变化、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成为西方艺术家永恒不变的审美追求。在园林艺术创造中,尤为如此。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从数的关系上寻找没得逻辑,在这种“理性”哲学思想的支配下,凡尔赛宫格局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晰性、精确性和逻辑性的特征。数学和几何的审美思想在宫殿建筑和宫苑设计上有着明显的体现。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者还论证了理性的基础、功能和作用,认为客观世界是理性认识的对象,而不是信仰的对象,科学是发挥理性作用的工具和方法,科学对自然本质的认识和规律的发现会使人们在理性上获得真理,行动上获得自由。因此,凡尔赛宫空间运用一轴对称科学技术方法,正是对塑造自然,支配生活环境进行理性艺术处理,突出了人为自然园林,强调了理性为基础的认识在凡尔赛宫园林的造园技术上的科学之光。除此之外,对称园林风格处理手法在理性的轴线分割上运用了对称逻辑,这种对称达到了质与量、有与无的美学力量。对称逻辑是以对称规律为基本思维规律,是思维内容与形式,科学本质与客观本质的对称逻辑。

2.从造园要素布置上——逻辑对称和几何图的完美体现

凡尔赛宫苑,南端是动物园,北段是特里阿龙殿。中央部分有一对水池,从这里开始的中轴线长达3公里,向西穿过林园。林园分两个区域,较近的一区叫小林园,被道路划分成12快丛林,每块丛林中央分别设有回纹迷路、水池、水剧院、岩洞、喷泉、亭子等,各具特色,远处的大林园全是高大的乔木。由于占地面积巨大,轴线较长。从造园要素的利用和处理来看,西方园林都采用规整式、几何式、图案式等方式,对地形、水体、造园要素进行人工化处理或再造,并不注意利用它们的天然形态和自然条件。如花木经过人工处理,建成整齐的花坛、绿篱、草坪和林荫大道;水体经过人工再造,构成规则的水池、喷泉、瀑布和大运河。和此相匹配,各种雕像层出不穷,也是西方园林的重要景观。

四:结语

西方哲学思想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人能通过理性的认识改造自然,体现以人为中心,创作出精确的规整的图形构建。凡尔赛宫园林设计完美呈现了这一思想,将人为因素置于自然因素之上,让自然服从人的安排,突出人工雕琢之美,以人工化的建筑和景观代替天成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