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6 10:33:18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1)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政治思想教育本身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且其过程也相当的复杂,这是由于教育的对象太过混乱,而每一个个体都有自主的观念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可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正是政治思想教育观念能够得到创新的一个非常适宜的机会。这种创新也是对其观念的一个重构建,是一种敢于探索、推陈出新的感悟;是对于一个事物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去了解并且提出一种新的体制去管理去探索。因此,善于发现、善于把以前的东西加以一定完善创新就是目前形势下我们对政治思想教育观念所做的必要工作。

一、目前政治思想观念存在的弊端与束缚

1、对政治思想教育观念的认识不全面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产生正能量最主要取决于它的内容是不是先进正确,教育的方式是不是有效合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题的教育,在新的教育局势下,对它的要求更是有不断的提高。因为对它的认识不够全面将会导致我们对它的判断出现误差,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会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着不定性和差距性的原因。它是一个系统的实践活动,其教育对象是以一个集体的形式存在,或者是一个个体在传播。教育者们在授予学者知识的前提是自己要对政治思想教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拥有形式各样的传授本领并提高自身在管理和组织方面的能力,这就是对政治思想教育一个强有力的要求。而且经过调查我们可以知道现在许多青少年在心理和身体上随着青春期有很明显的变化,他们对于思想教育产生反感心里,认为自我的意识觉悟已经足够,于是在正确认识政治思想教育上存在欠缺。可以看出对于政治思想教育的正确认识是分辨它的一个重要且相当有效的方法,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往往就是对它的认识不够全面,这便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2、经济的发展使得政治思想观念减弱

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出现对于我们的政治思想教育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其影响表现的两个方面是正反两面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年代里,人们对于自我的观念意识更是呈现出消褪趋势,加剧了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使得市面上出现很多过度追求物质却忽略思想教育的现象。人们对物质的欲望热涨往往就冷缩了对政治思想教育的宣传和发扬,正义与道德更多的变成了纸上谈兵,这严重制约了政治思想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其在社会中产生的作用。因为经济在发展,个人的利益也会随着增大,因此人们就容易忽视思想教育里的集体力度和正义道德,认为比起自己的物质利益这些东西存在得虚无飘渺。诚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思想教育观念产生了很明确的对立。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伴随而来的是更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政治思想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人们对它的认识是有效缓解目前形势下政治思想观念被轻视的途径之一,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绝对不能减弱我们对政治的感悟。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重构

1、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分阶段发展

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教育内容阶段不清的问题。因此,在不同年龄阶段,应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和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结合,改变抽象的说教方式,转变狭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其教育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阶段特征相结合。例如,不应在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向其灌输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并不能较好的理解,往往将其作为考试的术语和条款。更正教育受众和教育内容错位的问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被隔离的问题,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应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为系统性$完整性教育的观念,在授课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拉近思想政治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促使其能够真正的指导学生成长。

2、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因为政治本身被逐渐的狭隘化,在教育中,其内容也较狭隘,大多为空乏的理论。因此,应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转变狭隘的教育理念,从宏观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拓展,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特点,为学生灌输实用性较强的理念,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知对陌生世界和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维。同时教师还需提升对"思想政治#和"政治#的认识和区分,纠正一直以来的认识偏差,根据教育特征中的心里特征和年龄特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根据政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从国家之间的相互往来的角度出发,世界为一个大的政治环境,国家内部的政治布局,则为小的的政治环境,但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两者均为宏观上的政治,为此,不应将其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核心,或是主线。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问题和学生的阶段特征,促进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发展,促使学生逐步对政治进行理解。

3、将政治素养培养和思想教育想结合

政治素养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较大的关系。其概念众说纷纭,但与政治社会化的概念较为接近,其定义的基本内容表明,政治社会化为一个传递和塑造政治观念和价值的过程,结合自身的社会经历,逐步的实现政治社会化,培养认知社会事物$社会情感和社会判断标准的能力,并且对于处理政治情势和对应的政治事物逐渐的形成自身独有的方法,同时形成自身在政治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定位,并将其作为自身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态度。政治素养的培养的核心,便是在于培养学生对政治的认识,以及所形成的政治价值体系,能够建立自身的政治判断标准,提升对政治事物和情感的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改变阶级社会中存在的政治倾向性,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首先,教育者应注重自身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并循序渐进的提高政治的认知能力,对政治情势和政治事务的处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对学生进行政治情感$态度,以及相应判断标准的灌输和教育,同时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在给学生传授政治情感和政治事物认知能力的过程中,也应注意对政治主流意识形态的讲解,防止学生不良思想政治情操的形成。最为重要的是,应将政治事物认知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政治情感的培养。学校作为培养学生政治素养的主要场所,应重视其在政治教育中的主要作用,促进学生政治分析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目前我们所了解熟知的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可以说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快被淘汰了。因为在各领域出现了更多的政治思想结晶,导致它的质与量都产生一些变化,其突出的表现是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甚至有在向庸俗化发展的趋势。因此,怎样将这些没有充分价值的观念与正确的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完全分离开来就成为了我们现在需要严肃对待的话题。尤其是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对于政治思想教育的观念更是需要一个比较透彻的认识。在了解了现在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我们知道政治思想在他们的成才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完全不可忽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反思后人类便开始延续这种全新的政治思想教育观念,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从而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协调。加强我们对它的认识,并能深刻意识到在新形势下政治思想教育观念重建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春丽.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实效性之研究[J].学周刊,2014,16:28-29.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2)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管理观念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虽然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并没有引起所有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以人为本”明确了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观念创新的指导思想,要更新管理观念,就必须强化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和尊重意识。

(一)要强化服务意识

强化服务意识就是要求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受教育者的学习、生活和成才发展提供服务的,也是为了营造和创造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成才的基本环境和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只有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让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都是为他们服务的,才会自觉地接受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要强化尊重意识

强化尊重意识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尊重的需要是人高层次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归属感,从而表现为短暂的狂喜、极大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强化这种体验,有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正向发展和认同心理的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受教育者也是权利主体,他们有权利对管理者、管理措施等提出建议和要求。尊重受教育者,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树立尊重意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保证他们的正当权利。在尊重他们的同时,还要进行科学的解释与引导,促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

三、网路信息时代要具备新思维和新理念

网络作为信息时代一种必备的交流手段和工具,近年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领域,在新的领域管理者要具备新思维和新理念。

(一)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提供了机遇

网络作为必备的通讯手段,信息传递迅速而高效,使教育主客体的交流更加便捷。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供了超强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效率。网络扩展了管理的范围,丰富了管理渠道,有助于管理者采用多种形式满足受教育者多方面的需求,使管理服务更加全面。

(二)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带来了挑战

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应用,使人们面对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虚拟空间,生活空间被“网”分离。在网络虚拟空间里,各种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规范使用受阻,使人们的精神价值、道德观念等发生了改变,对受教育者正确观念的形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使以人的思想行为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与新情况。

(三)要用新思维积极应对网络领域

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双重影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构和管理者,既要科学利用网络技术和设备,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现代化、网络化;又要积极探索应对网络新情况新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模式和新的思维方式。第一,管理方式应由集中走向分散。在网络环境下,下放权力重心,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利用网络上的各种渠道及时跟踪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能够很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发散式控制是教育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向,其特点在于改变传统的集中型控制范式,形成多个控制中心,控制方式层次化。在网络环境中,受教育者接触的信息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程度,他们理解信息变得主动化与多角度化,不再简单遵循教育者制定的目标,集中控制也难以实行。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注重网络建设管理的全面性,努力使管理工作涵盖整个网络系统。要重视包括网络终端化建设、网络安全防范、网络使用经常化和规范化、网络功能发掘和利用等方面在内的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构建网络管理系统,注意协调其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使其有效性充分发挥。在网络管理中要强化对网络的行政管理和依法管理,行政管理主要指教育管理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依法管理主要指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3)

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严格的科学思想和正确的学说来号召工人,那就等于玩弄空洞虚伪的传教把戏,一方面是一个慷慨激昂的预言家,另一方面只是一些张着嘴巴听他讲话的蠢材”②重视理论研究,首先要重视理论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历史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以模糊的理论欺骗人,空洞虚伪的理论不能解答问题,更不能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作为架构科学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的基础,增强教育教育对象的主动性,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法和家长式教育法,就此来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主题,逐步引导教育对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抵御错误的思想潮流,是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1.2理论的发展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经常性的任务,如果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限于僵化的体系,固步自封,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积极意义,反而变成来误导和限制学员自由全面发展的倒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根本主题,正是因为它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被实践证实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理论。重视以发展的理论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是使教育内容言之有物,而不是老生常谈,用旧的理论来解释新的问题,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二是使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更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不仅能解释问题,而且能更真切,更深刻的解释一系列问题。但是,发展不意味着舍弃或者,面对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从始至终都存在的追问,质疑,答案绝不应在应运而生的急功近利的理论中寻找,而应该是在经典的科学发展中去摸索和探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讲:“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要使理论教育能够实现,理论本身就不能脱离现实的需要,一方面理论必须是适合政治条件和政治要求的,不能是开倒车,逆潮流的,不能是脱离了政治给定的方向的,从现有的政治环境出发,抓住重点,才能使理论扎根于实处,否则,理论的实现没有可能。另一方面,理论不是被动地消极满足政治的要求,它是政治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现时政治起一定的拉动和迟滞作用。理论的实现是被动和主动的过程,理论本身不是无所束缚的,但是,如果没有积极作用,理论又不能算是完全实现。

2现存问题与解决途径

目前,社会发展日趋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青年人成长环境越来越复杂,个性越来越鲜明,特别是腐朽思想的蔓延发酵,对于青年一代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作为教育者,不得不迫切地思考基于这些因素衍生出的新的思想问题的教育方法,面对经济、文化、人的思想观念都已发生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实,走老路,用老办法已经不能再在新的境况中取得良好的成效,如果不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应对新时期青年思想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思想政治理论面临的抵触将无法消除,更不可能起到教育的功效。

第一,教育者在观念上的定位要转变,传统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大多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并不注重考察学员对理论的承认程度,学员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是否从观念上认可从来不成为考察内容,事实上,本就不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再加上强制的灌输,引起青年人的逆反是必然的。马克思在《反杜林论》中讲“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④接受一种思想,意味着否定或者理性地摒弃另一种思想,在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学员普遍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良好基础的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育者还采用死板的,陈旧的教育方法,其成效可想而知。所以,教育者面对如此不利的客观境况,如果暂时解决学员对马克思的认同不易实现的话,坚持以学员为主体,引导其主动思考,把理论用学员愿意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教育方法显得如此迫在眉睫,不能不作为教育者首先要转变的观念提出。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激发和在方式上肯定受教育者对理论的质疑的一切行为,营造广开言路的氛围。质疑和意见表示有兴趣,鼓励他们提意见,说实话,说心里话,从而帮助教育者去发现问题的根源,以辨促学,必然是在当前历史时期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不是去消灭矛盾和分歧,相反的,是允许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倡导思想上的交锋,从而引发批评和自我批评,相互启发。教育是一个培养的过程,认识从来都不能直接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只教授而不注重交流,学员难以把理论内化为思想和认识,同样的,只放任其交流而不注重教授,学员难以有思想认识水平上的提高。

第三,要把握学员关心的现实问题,以此为契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现实问题,就是把握学员疑惑的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契机,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在这种答疑解惑中可以得到极大的缓解和避免,有利于充分引起学员的思考和领悟。理论在现实中一旦找到落脚之处,甚至不需要解释,就会被接纳,将学员这种关心作为萌芽,现实的土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营养的载体,可以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四,要重视文化氛围的影响作用。文化既是社会现象,又是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的人,都处在当前的文化氛围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一些出于个人牟利目的地迎合低级趣味的庸俗文化,对于青年学员接受正面的思想政治内容有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当前的市场经济思想在学员不科学的理解下变成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注重实际收益,致使传统的奉献意识,全局意识,舍己意识,协作意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然而,市场经济思想本身并没有这种初衷,其正面积极的作用往往被忽视。要改变一种思想,首先要接纳它,而当前针对这种已经在学员意识中蔓延和成熟的错误观点,如果直接否定或者无视,根本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相反的,如果给学员提供科学地认识市场经济思想的机会,减少直接话语上的刺激,缓解思想上的摩擦和阻力,让其体会到遵纪守法,自由竞争的理论内涵,对于其摒弃和拒绝社会上错误的思想大有裨益,注重文化上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是长期的和深入的。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4)

党的十以来,依法治国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主题,首次专题讨论了这一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彰显了“法治”的重要性,突出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总体目标与规划。

法律的遵守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备条件,法律的遵守离不开法治观念地树立。而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治的看法和态度,其核心是对依法办事的态度,是指人们对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治建设环节反映(认知、情感、意志)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自觉的思想意识形态,是法律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要把法治观念教育作为重中之重,这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社会阅历尚浅,面对社会上的新鲜事物和各种诱惑时,极有可能存在立场不坚定、盲目随从等现象,甚者会做出触及法律红线的行为,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于从事犯罪行为。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刻不容缓。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是一个长远的系统性工作,限于篇幅原因,我着重强调以下三点:

形成独立的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体系

法治观念本就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包括法治观念教育,还包括道德品质教育。长期以来,法治观念教育的结构不完整,法治教育往往与道德教育作为同一部分,这影响到了其教育效果的连续性。道德与法律虽然都是行为规范,但二者仍有很大不同。

加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必须将道德与法律进行剥离,使法治观念教育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建立有效的法治观念教育机制,使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真正发挥作用。积极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法律的地位、性质、作用,逐渐养成以法律为准绳、以规则为标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意识。最终实现培养大学生用法律思维思考,用法律解决纠纷,用法律维护权益,坚守法律底线,遵守法律法规,在法律的框架内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建立高素质的法治观念教育工作队伍

要加强高校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首先要建立一支信念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并对法律有深刻理解的教师队伍。在课堂上,通过授课,通过教师的言行,把法律的精神和价值传播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法感情、法意识;在课外,可以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解答学生遇到的法律问题,用法律的力量使学生树立起法律思维方式。

其次,所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法治观念。作为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法治观念,并且能够在工作中坚持法治观念,严格遵守相关校园制度要求,积极接受监督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广大学生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示范作用,其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具有极大影响。如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却不遵守相关法律和制度,则法治观念教育工作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甚至会导致相当恶劣的影响;而如果我们可以模范遵守、率先垂范,则会起到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与效果。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在开展工作的同时,也接受着广大学生的监督。因此,每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心中树立法治观念,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

重视对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教育与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5)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cepts and Methods

WANG Siyu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al Law, Northea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discipline in itself about people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mplexity, coupled with China is in 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in this groundbreaking unprecedented amo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people need answers to all sorts of new situations problem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follow, as an example of how to use scientific Marxi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in Chin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ime activiti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rxism in China

1 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养和武装适应国家发展的青年学员的实践活动。其中心是人的教育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客观条件展开诸多矛盾的相互作用。作为教育的实践者,积极探讨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律,有助于教育工作的实施和开展,有利于提高学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从而使学员的个人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如果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无论学员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养成,都是教育者在大学教育中的失责。

2 理论和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对整个事件过程都会发生实际的作用

“教育离开理论,不可避免地会沦落为纯粹的教育技术学,成为无所负载而行的空车,同样的,理论离开了教育无法更好的走向生动的实践和广大的民众”①这一论断,首先说明的是,教育是理论的载体,没有理论指导的一切教育,都是现象的教育,而不是思想的教育,其最终实现的是改变某一行为的方法的探讨,而绝不能改变行为方式,这种教育,总是把教育局限在现实的事件上,而不是本质的逻辑上,黑格尔讲,方法不是外部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就是说,内容的确立与发展对于方法的确立与发展具有前提性和条件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重视的绝不是背离了内容的具体的手段和技巧,而是关注作用于事件过程中的抽象的理论和观念。

2.1 理论要正确

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严格的科学思想和正确的学说来号召工人,那就等于玩弄空洞虚伪的传教把戏,一方面是一个慷慨激昂的预言家,另一方面只是一些张着嘴巴听他讲话的蠢材”②重视理论研究,首先要重视理论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历史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以模糊的理论欺骗人,空洞虚伪的理论不能解答问题,更不能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作为架构科学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的基础,增强教育教育对象的主动性,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法和家长式教育法,就此来说,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主题,逐步引导教育对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抵御错误的思想潮流,是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2.2 理论的发展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经常性的任务,如果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限于僵化的体系,固步自封,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积极意义,反而变成来误导和限制学员自由全面发展的倒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根本主题,正是因为它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被实践证实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理论。重视以发展的理论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是使教育内容言之有物,而不是老生常谈,用旧的理论来解释新的问题,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二是使教育在深度和广度上更进一步,发展的理论不仅能解释问题,而且能更真切,更深刻的解释一系列问题。但是,发展不意味着舍弃或者,面对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从始至终都存在的追问,质疑,答案绝不应在应运而生的急功近利的理论中寻找,而应该是在经典的科学发展中去摸索和探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讲:“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要使理论教育能够实现,理论本身就不能脱离现实的需要,一方面理论必须是适合政治条件和政治要求的,不能是开倒车,逆潮流的,不能是脱离了政治给定的方向的,从现有的政治环境出发,抓住重点,才能使理论扎根于实处,否则,理论的实现没有可能。另一方面,理论不是被动地消极满足政治的要求,它是政治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现时政治起一定的拉动和迟滞作用。理论的实现是被动和主动的过程,理论本身不是无所束缚的,但是,如果没有积极作用,理论又不能算是完全实现。

3 现存问题与解决途径

目前,社会发展日趋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青年人成长环境越来越复杂,个性越来越鲜明,特别是腐朽思想的蔓延发酵,对于青年一代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作为教育者,不得不迫切地思考基于这些因素衍生出的新的思想问题的教育方法,面对经济、文化、人的思想观念都已发生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实,走老路,用老办法已经不能再在新的境况中取得良好的成效,如果不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应对新时期青年思想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思想政治理论面临的抵触将无法消除,更不可能起到教育的功效。

第一,教育者在观念上的定位要转变,传统观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大多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并不注重考察学员对理论的承认程度,学员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被动接受,而是否从观念上认可从来不成为考察内容,事实上,本就不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再加上强制的灌输,引起青年人的逆反是必然的。马克思在《反杜林论》中讲“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④接受一种思想,意味着否定或者理性地摒弃另一种思想,在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学员普遍表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良好基础的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育者还采用死板的,陈旧的教育方法,其成效可想而知。所以,教育者面对如此不利的客观境况,如果暂时解决学员对马克思的认同不易实现的话,坚持以学员为主体,引导其主动思考,把理论用学员愿意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教育方法显得如此迫在眉睫,不能不作为教育者首先要转变的观念提出。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激发和在方式上肯定受教育者对理论的质疑的一切行为,营造广开言路的氛围。质疑和意见表示有兴趣,鼓励他们提意见,说实话,说心里话,从而帮助教育者去发现问题的根源,以辨促学,必然是在当前历史时期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不是去消灭矛盾和分歧,相反的,是允许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倡导思想上的交锋,从而引发批评和自我批评,相互启发。教育是一个培养的过程,认识从来都不能直接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只教授而不注重交流,学员难以把理论内化为思想和认识,同样的,只放任其交流而不注重教授,学员难以有思想认识水平上的提高。

第三,要把握学员关心的现实问题,以此为契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现实问题,就是把握学员疑惑的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契机,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在这种答疑解惑中可以得到极大的缓解和避免,有利于充分引起学员的思考和领悟。理论在现实中一旦找到落脚之处,甚至不需要解释,就会被接纳,将学员这种关心作为萌芽,现实的土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营养的载体,可以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四,要重视文化氛围的影响作用。文化既是社会现象,又是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的人,都处在当前的文化氛围当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一些出于个人牟利目的地迎合低级趣味的庸俗文化,对于青年学员接受正面的思想政治内容有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当前的市场经济思想在学员不科学的理解下变成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注重实际收益,致使传统的奉献意识,全局意识,舍己意识,协作意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然而,市场经济思想本身并没有这种初衷,其正面积极的作用往往被忽视。要改变一种思想,首先要接纳它,而当前针对这种已经在学员意识中蔓延和成熟的错误观点,如果直接否定或者无视,根本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相反的,如果给学员提供科学地认识市场经济思想的机会,减少直接话语上的刺激,缓解思想上的摩擦和阻力,让其体会到遵纪守法,自由竞争的理论内涵,对于其摒弃和拒绝社会上错误的思想大有裨益,注重文化上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是长期的和深入的。

4 结论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根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精神生产和改造活动,其产品是精神生产力,其结果是强大的凝聚力,这项活动,必须秉持科学的理论指导,正确的实施方法,这是说服人的前提条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积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断,对指导青年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教育实效有重要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把理论变成物质力量,变成实现学员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巨大推力,变成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的利器。

注释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第3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6)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诚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历史。观念创新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什么样的观念创新才能坚守其生命线地位?换句话说,和谐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该如何创新?

一、和谐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和谐是指事物或关系处于无对抗性矛盾的良好对立统一状态中,是事物稳定性和协调性的成熟表现,它体现在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诸多关系的运动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美好阶段。以和谐视野观照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说把和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综述

作为一门学科性形态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提法与研究却不绝于耳,较有代表性的如刘献君(1986)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变革;沈壮海(2008)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探索;张耀灿(2010)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转向;上述研究在学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对激发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继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做了贡献,无疑地,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而就其实质而言,这些研究或多或少,或从侧面或从某个角度确证着和谐这一取向的价值。作为高位价值取向的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追求,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就更彰显其价值。因此,用和谐的视野去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就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和谐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提出

观念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关注观念的创新,把观念创新的研究看做本学科跃升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看待,并致力于寻找各种理论资源,力图实现观念的变革与创新。问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观念创新这一行为本身是否有“元”思考,即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寻找其理念支撑及发展方向支持?事实上,诸多观念的创新并不遵循同样的理念,也没有遵循同样的逻辑发展路径,不解决这些根源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把握创新的方向,就难以实现观念创新的效用。据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呼唤和谐的理念,实现观念的和谐创新,因此,本文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和谐观,即和谐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二、和谐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本质要求

观念创新源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正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或环节存在缺陷、要素与要素之间处于不协调不和谐的状况,才产生了观念创新的需求,以期通过创新的观念推动实践的发展,达成修正、补充和协调的发展要求。据此,我们可知和谐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目标,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本质要求。

(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是观念创新的根本目的

观念创新并非无的放矢,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观念创新的指向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就是实现和谐的发展,因此,观念创新的根本指向就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观念创新来源于实践,蕴含着人类认识的新成果,带有时代性因子,可以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趋于保守、教条和固化的局限,有利于敦促思想政治教育反思不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开拓。观念创新的目的是通过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创新机制、优化资源,不断修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颇,弥补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或环节存在的缺陷,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

(二)获取和谐的发展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的内在要求

如前所述,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必须深刻认识到,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而和谐的教育须有和谐的观念作为指导;不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将会引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不和谐。据此可知,和谐的发展状态既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更指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本身的状态。亦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本身的和谐与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之间是否处于协调和谐的状况同样重要。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会在观念的层面融洽地形成观念之间的张力,在相互协调与平衡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发展。相反,观念之间的不和谐必将消解观念创新的效用,继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

三、和谐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

和谐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把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与和谐价值取向统一起来,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和谐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包括主体、内容及目的等方面观念的和谐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和谐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承担者,主体对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承担的使命及完成使命所采用的方法手段的认识反映了主体自觉性的成熟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往往还囿于主客二分的模式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形式教育活动中主体的多元多样性,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是一个,而是一个主体体系。即使是在主客二分的模式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不仅是教育者独享,而是至少还包括国家、社会、特定集团或组织等主体在内。主体间性理论启发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其实是不同主体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把不同主体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视野,就产生了如何平衡与协调主体间关系的课题。在和谐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创新必须深刻认识到主体间的和谐共生共存问题,避免拔高特定主体,忽视其他主体的片面主体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的和谐创新

与主体观紧密联系的是目的观,目的观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期望和价值追求,其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利益和诉求契合关系的反映。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可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亦是多元:既有实现国家统治思想为“占统治地位思想”的工具性目的,也有实现社会文化精神传导的载体性目的,还有实现特定集团或组织的政治性目的,更有实现个人发展的本质性目的等。毋容置疑,在阶级社会中,这些目的并非处在完全平等的地位,而是有其发展的序列,诚如马克思所强调:“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应该是国家、社会、集团和个人等多目的的统一,个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社会又是个人的集合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存在着或过度突出国家、社会目的而忽视个人目的的倾向,或片面强调个人目的而罔顾国家、社会目的的偏见。用和谐的视野去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观必须审视目的之间的动态均衡状态,通过国家、社会目的去引领集团和个人目的,以个人目的夯实集团、社会和国家目的的基础。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观的和谐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系统、全面而合理的内容结构是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弊端,即忽视按一定的层次区分不同的教育内容,忽视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教育……同时,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多、杂、空、变’的状况,教育内容比较宽泛,内容之间相互交叉、重叠甚至抵悟,缺乏内容的科学组合和整体联系,内在逻辑性不强。”用和谐视野去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观处于一种不均衡不协调的状态: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科化生存与现实问题诉求的分离、宏观理论视野的膨胀与微观技术视角的缺失等。要克服以上内容观发展的混乱无序及不均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观必须从根本上打破传统观念的局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观的和谐创新:通过沟通理论与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发展与创新理论,以理论创新观照实践;通过弥合学科化与问题意识——围绕现实的问题建构学科,在学科化过程中解决现实诉求;通过平衡宏观理论视野与微观技术视角——以宏观理论视野审视微观技术视角,以微观技术视角充实宏观理论视野。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7)

中图分类号: D63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016-02

根据辩证唯物法原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伴随着社会形势、工作环境与对象的发展变化,警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新观点、新理念、新方法的注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一些要求。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理念的注入,要求立足于警察的思想实际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理念是对“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诠释,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也对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理念的创新,也是方法的创新。在警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这一观念,就是要求在了解警察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他们的情感反应、精神需求和心理变化,消除思想疙瘩、解除思想困惑、卸下思想包袱,缓解心理压力,平衡心理,促进心理健康。

要想准确立足于民警的思想实际,把握民警的思想动态,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就要做到:1. 要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研判机制。就是要对民警思想现状进行分析,调查了解民警的意识表现,研究当前形势对队伍的影响,掌握队伍的思想状况和发展变化。它有利于增强领导干部与民警的交流和沟通,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实际,防止走向脱离实际的空想化。2. 要健全警营文化建设。以其强有力的外在形式,给民警感官上的冲击;以其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给民警的情感得以宣泄的途径;以其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调动民警的内在活力,着力于打造一个栓心留人的和谐警营,增加队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 要健全从优待警机制。通过建立健全谈心制度、家属联系制度、心理干预机制、休假制度、体检制度等一系列“暖警工程”,在政治上关心民警,在生活上体恤民警,在思想上关爱民警,从保障角度为民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后盾支柱。

二、效益原理的引入,要求建立合理衡量教育成效的评价机制

效益原理本是管理学原理之一,效益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就是要以最小的消耗和代价,达到效率与质量、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统一,获取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量避免无效活动。衡量一个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没有成效,不是仅看总结汇报中的文字表述,还需要科学地定量效益标准,以数据和事例说话。当然,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益在整体上是无法用量去表达,但在某些侧面上还是可以作定量表述。当前不少公安机关都建立了绩效考评制度,这里面就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评价。虽然这些数量指标无法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益,但还是在客观上反应了一定的工作实绩,对评价整体效益起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此外,评价还要与奖惩激励相挂钩。要实施全面的全员考核,合理设计考核指标,还要设定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的奖惩激励机制,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一)要确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奖惩不能凭着个人主观好恶和感情判断,要平等对待每一名同志,奖其当奖,罚其当罚。奖惩的对象要公平公正,可以分层级,分类别,却不能亲者亲,疏者疏。奖惩的内容要公平公正,不能为了方便行事而偏颇的设立标准。奖惩的应用要公平公正,符合同样标准的,不能“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二)要合理设置奖惩指标。设置奖惩指标,必须要做到民警的行为、民警产生的效益或承担的责任,赏罚措施,这三者相适应。(三)要奖惩得当。这里包含奖惩的轻重要适当,奖惩的时间要及时,奖惩的适用要准确三个概念。奖惩轻重要得当,过犹不及,奖惩的幅度要符合奖惩的目标,过重过轻都会对奖惩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奖惩时间要及时,错过了奖惩的时机,奖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奖惩适用要准确,对奖惩的人和事,要准确查找适用的依据,切不可张冠李戴,李代桃僵。

三、对话式教育模式的提出,要求增强警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话式教育模式的提出,强调了教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灌输,不是条条框框理论的教条注入,而是主客体双向交流的过程,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展开的良性互动。在警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对话式教育模式,就要求注重对民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民警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培养民警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从调动民警的自主学习动机上着手,解决民警“想学习”的问题。动机是存在个人差异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在激发警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主观能动性上,要注重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味的强调加强自主学习的“大道理”,不如从民警个人的需求角度出发,分析利弊,讲些通俗易懂的“小道理”,从而引导民警的学习意识。这样的方式,减少了民警对加强学习意识的厌烦感和疲倦感,更容易让民警所接受。其次要从丰富民警学习的内容上入手,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更新发展的。我们在教育民警时,不仅要让他们学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要与时俱进,学习科学理论的创新发展,还要学习与他们自身相关的方方面面内容,将学习的内容延展拓深,渗透到民警的点滴工作细节中,延伸到民警的日常生活中去。内容拓展了,涉及的知识领域扩展了,民警的视界就更开阔,民警的思维就更加活跃,民警的求知欲也就更强,更能引起自主学习的兴趣。最后要从拓展民警自主学习渠道上入手,解决民警“怎样学”的问题。内容是以一定的形式为载体,为形式所表现的。民警学了从书本中获取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实践。在工作中,听老同志讲经验,吸取教训是一种学习,自己总结经验也是一种学习。单位和领导也要尽可能的创造学习的条件,畅通学习的渠道,还要敢于放手让民警去做。实践不能怕错,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才能将理论的东西被民警吸收,而不是将理念只停留在民警的脑海中,成为一种抽象的文字概念。

四、警察公共关系内涵的融入,要求注重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警察公共关系的概念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联系内部群体之间的内部公共关系,另一个是与外部沟通联系的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有树立警察组织形象,对内激励全体警察,对外感召社会公众,以争取内外公众支持公安工作的重大使命。]对内激励警察,就要求单位在推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寻求全体民警思想的统一,争取全体民警的通力协作,达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外感召社会公众,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人民群众对警察的评价又能反作用于警察的心理和意识,影响着警察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加强警察内外部的沟通和协调,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建立起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

要注重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一方面需要注重警察形象的正面宣传。对警察形象的正面宣传,有助于增进群众对警察的好感,增进群众对警察的理解和支持。要利用各类宣传阵地,积极发现、树推警察队伍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表彰其高尚品质,突出其优良形象,弘扬其浩然正气,树立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警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确保外界对警察的公开报道客观公正,努力构建警察与社会各界良好合作、良性互动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构建警民交流平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警察的宗旨,人民警察坚持群众路线方针,搭建广泛的警民交流平台,畅通警民交流渠道,拉近警民距离,使警察能够倾听民声,了解民情,为群众排忧解难,同时使群众能够了解警察,正确评价警察,从而信任警察,支持警察工作。

总之,警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应对教育理念更新所带来变化的对策反应。新时期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拓宽眼界,开拓思域,积极变化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应对新形式新任务对警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8)

一、转变思想观念。

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工作更加艰巨。如果我们仍然保持传统观念,沿用传统模式,则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也不符合成人大学生心理特征变化和成长规律。据此,我们必须坚持自觉遵循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创新理念。

1.树立服务意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目的,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佳的服务。

立足服务,就要切实转换工作职能,从重监管转到重服务。在服务中进行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中体现服务。要更新教育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转变教育方法,要更加符合成年人心理和个性发展的特点,从说教式、灌输式转为启发式、激励式、讨论式、探索式,加强互动。

立足服务,就要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包括每个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合理需求,据此做好服务工作。拓宽服务渠道,创造有利条件,优化校园环境,维护学生权益,实现服务优质化。

立足服务,还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如果还是老样子,严厉有余,宽厚不足,居高临下,指手划脚,缺乏亲切感、亲和力,则使人敬而远之,服务效果必然不佳。要改变形象,就要加强学习,创新观念,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服务意识和技能。真正做到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和热心贴心的服务明星。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教育过程都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双向互动越是积极活跃成效就越显著。传统教学中注意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对的,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影响了教育效果。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只是从条条框框出发,要求学生适应各种各样的管理规定和模式;不根据学生的内在需要,不区别各人的个体差异,而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子统一度量和铸造所有学生;在工作中仅重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所应具有的参与和选择权利等等。

我们要主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包容多样,发展个性。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自我教育中得到提高,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3.增强德育的“为先”和“全员”观念。德育的重要性虽然人人皆知,但重智轻德的观念和功利心态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师生之中。有人认为成人大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甚至丢掉“饭碗”来到学校,就是奔学习专业知识而来,要的是过硬本领和文凭。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紧,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政治理论教员的事,放弃了德育责任,碰到学生中出现的矛盾,也不能主动去帮助化解。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这些都说明德育为先、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完全落实,必须引起重视。如果德育为先和全员育人的观念不能首先牢固树立,则很难期望服务意识的增强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增进爱生情感。

1.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基本特点。像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学生的情况,对于他们过去的经历、现在的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构想,他们的知识基础、从业表现和思想倾向,他们的年龄结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等等,都要了熟于心,对成人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胸有成竹。

所谓成人,其实他们并非一色“成年”,虽然多在20岁左右,但也有大至30、40岁的“高龄生”。年龄上的差异表明他们的家庭境况、身体状况、生理需求和人生感受等的区别。20上下的学生,正当青春年华,精力充沛,学习热情高。而那些人届中年的学员,已经成家立业,家需照顾,业得维持,可谓心挂几头,他们在学习的征途上,跋涉之艰辛不言而喻。

成人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大多各有职业,而且存在职业差异。进校后,其中一部分是带薪学习,这部分学生有着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毕业后也有比较可靠的去向,因此思想情绪比较稳定,学习纪律性较强。但也并非完全就没有后顾之忧。因为“带薪”就难以完全割断与原先工作的联系;因为“有职”就难免完全消除对未来工作产生变故的隐忧;而另一部分离岗离职自费进修者,经济来源切断与毕业去向未知,自然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焦虑与苦恼。为摆脱目前的困境,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艰难而顽强地拼搏。

成人大学生大多接触过广阔的社会生活,亲自参与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学习过一般人在课堂里难以学到的更丰富的社会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十分可贵的一面,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洪流中,有的学生难免沾染一些不良习气,趋于圆滑世故。

成人大学生彼此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基础也有明显差异。在课堂里面对新的专业理论学习,显露出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活跃以及学习方法呆板的弱点,难以较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总体上说,成人大学生在心理上还是比较成熟稳定。他们有比较明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有勇于面对困难和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不爱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事当前较能理性对待,不冲动、不浮躁,但有惰性,少些激情与活力。他们有更强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也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他们敏感性强,容不得别人冷嘲热讽,希望得到满腔热情的鼓励和亲如家人的关爱。

2.关注变化,适时引导。在对当前成人大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继续不断地处处做有心人,时刻留心关注他们的变化,掌握他们的心路历程,切实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讲究策略,增强实效。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法宝,具有光荣传统。在普通高校中针对普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利用和借鉴。对于成人教育,我们还要善于结合成人大学生的特点,讲究策略,注重方法,加强针对性,发挥主动性,体现时代性,增强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吸引力,提高实效性。

1.体现人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我们把这一理念全方位、全过程地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顺应学生的发展变化,努力提供良好的人文条件。大力推行科学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针对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实际困难给予最真诚的关心和及时具体的帮助。如学校正在积极开展的构建和谐校园,协调融洽人际关系;开通领导信箱,畅通信息渠道;健全助学机制,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增加心理咨询场所,增设班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开展心理辅导和知识宣传,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缓解心理压力;后勤诸方面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充分保障学生的权益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等等。这条条举措如丝丝细雨滋润心田,使学生在校园处处感受着温馨的人文关怀,享受着学习生活的愉悦。与此同时,学校从领导到教师,还要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吸取丰富的人文精神养料。有时教师发自肺腑的富有人情味的言行举止更具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力。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教育形式,使教育得以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力量,从而自觉主动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地统一起来。

2.突出时代特征。当代成人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迅速,他们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呈现出更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在教育中,应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成人大学生的危机感与紧迫感一般都比较强。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深知国盛我兴,国荣我荣。因此,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特别对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他们更是饶有兴趣。我们应当积极保护和引导这种热情,在教育内容中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在时事政策和政治理论课以及平日的教育中,紧密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注重“真、实、新”,力防“假、空、陈”。坚持不懈地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新思想融入充实到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分清世情、国情、党情的阶段性特征,提高对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既要发挥教师精辟讲解、释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又要通过精心组织的专题讨论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中,相互增知获益。

还要注重舆论引导。网络化社会信息量多、传递速度快,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令学生产生迷惑。这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更高的理论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及更高超的艺术技巧去引导分辨是非,抵制诱惑,走出迷雾。

3.发扬主体精神。对成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更加注意运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相结合、外力与内力相结合的方法,教育效果才会更大。成人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和组织能力,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和发挥自治作用。凡是他们自己能办的事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办,教师不必亲历亲为。大力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骨干、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一支有力的自治、自育队伍,并通过他们去带动更多的同学向先进靠拢。如主题班会就一改过去由班主任、辅导员一人构思设计和主讲操办、学生被动参与的惯用方式,而是由班委会事先发出告示,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再从中选取大家最为关心、最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作为主题,然后确定形式、方法,由学生分工收集资料、主持会议。学生自觉参与,自我评价。这样,不仅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而且积极性高,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有关学生利益的重要决策都很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重大活动都主动吸收学生参加,学生干部的选举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尊重多数学生的意愿。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和积极性都明显得到增强。

4.丰富校园生活。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谓一举多得。不仅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调节情感和心理,融洽关系,培养集体主义、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增强凝聚力,而且也是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发扬主体精神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成人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既具有知识性、科技性又富于趣味性、启发性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形势研讨、辩论会、各类竞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

5.增强实践活动效果。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相对而言,实践是成人大学生的强项,他们具有浓厚兴趣和热情。可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适当提高要求,增大难度,增加时间,在内容上拓宽一些,在组织上更加放手一些。此外要努力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吸取新的营养,受到教育,增长才干,用所学知识服务人民,贡献社会,实现学生、大学和社会三者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宏。浅谈对“教育是一种服务”观念的认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9)

一、转变思想观念。

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工作更加艰巨。如果我们仍然保持传统观念,沿用传统模式,则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也不符合成人大学生心理特征变化和成长规律。据此,我们必须坚持自觉遵循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创新理念。

1.树立服务意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根本目的,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佳的服务。

立足服务,就要切实转换工作职能,从重监管转到重服务。在服务中进行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中体现服务。要更新教育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转变教育方法,要更加符合成年人心理和个性发展的特点,从说教式、灌输式转为启发式、激励式、讨论式、探索式,加强互动。

立足服务,就要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包括每个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各个方面、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合理需求,据此做好服务工作。拓宽服务渠道,创造有利条件,优化校园环境,维护学生权益,实现服务优质化。

立足服务,还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如果还是老样子,严厉有余,宽厚不足,居高临下,指手划脚,缺乏亲切感、亲和力,则使人敬而远之,服务效果必然不佳。要改变形象,就要加强学习,创新观念,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服务意识和技能。真正做到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和热心贴心的服务明星。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教育过程都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双向互动越是积极活跃成效就越显著。传统教学中注意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对的,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影响了教育效果。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如不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只是从条条框框出发,要求学生适应各种各样的管理规定和模式;不根据学生的内在需要,不区别各人的个体差异,而用一把尺子、一个模子统一度量和铸造所有学生;在工作中仅重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所应具有的参与和选择权利等等。

我们要主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包容多样,发展个性。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自我教育中得到提高,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

3.增强德育的“为先”和“全员”观念。德育的重要性虽然人人皆知,但重智轻德的观念和功利心态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于师生之中。有人认为成人大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甚至丢掉“饭碗”来到学校,就是奔学习专业知识而来,要的是过硬本领和文凭。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抓得不紧,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的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政治理论教员的事,放弃了德育责任,碰到学生中出现的矛盾,也不能主动去帮助化解。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这些都说明德育为先、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完全落实,必须引起重视。如果德育为先和全员育人的观念不能首先牢固树立,则很难期望服务意识的增强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增进爱生情感。

1.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基本特点。像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学生的情况,对于他们过去的经历、现在的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构想,他们的知识基础、从业表现和思想倾向,他们的年龄结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等等,都要了熟于心,对成人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胸有成竹。

所谓成人,其实他们并非一色“成年”,虽然多在20岁左右,但也有大至30、40岁的“高龄生”。年龄上的差异表明他们的家庭境况、身体状况、生理需求和人生感受等的区别。20上下的学生,正当青春年华,精力充沛,学习热情高。而那些人届中年的学员,已经成家立业,家需照顾,业得维持,可谓心挂几头,他们在学习的征途上,跋涉之艰辛不言而喻。

成人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大多各有职业,而且存在职业差异。进校后,其中一部分是带薪学习,这部分学生有着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毕业后也有比较可靠的去向,因此思想情绪比较稳定,学习纪律性较强。但也并非完全就没有后顾之忧。因为“带薪”就难以完全割断与原先工作的联系;因为“有职”就难免完全消除对未来工作产生变故的隐忧;而另一部分离岗离职自费进修者,经济来源切断与毕业去向未知,自然会给他们带来困惑、焦虑与苦恼。为摆脱目前的困境,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艰难而顽强地拼搏。

成人大学生大多接触过广阔的社会生活,亲自参与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学习过一般人在课堂里难以学到的更丰富的社会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十分可贵的一面,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洪流中,有的学生难免沾染一些不良习气,趋于圆滑世故。

成人大学生彼此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基础也有明显差异。在课堂里面对新的专业理论学习,显露出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思维不活跃以及学习方法呆板的弱点,难以较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总体上说,成人大学生在心理上还是比较成熟稳定。他们有比较明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有勇于面对困难和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不爱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一事当前较能理性对待,不冲动、不浮躁,但有惰性,少些激情与活力。他们有更强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也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他们敏感性强,容不得别人冷嘲热讽,希望得到满腔热情的鼓励和亲如家人的关爱。

2.关注变化,适时引导。在对当前成人大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继续不断地处处做有心人,时刻留心关注他们的变化,掌握他们的心路历程,切实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讲究策略,增强实效。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法宝,具有光荣传统。在普通高校中针对普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利用和借鉴。对于成人教育,我们还要善于结合成人大学生的特点,讲究策略,注重方法,加强针对性,发挥主动性,体现时代性,增强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吸引力,提高实效性。

1.体现人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我们把这一理念全方位、全过程地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顺应学生的发展变化,努力提供良好的人文条件。大力推行科学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独特性、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针对他们的思想特点和实际困难给予最真诚的关心和及时具体的帮助。如学校正在积极开展的构建和谐校园,协调融洽人际关系;开通领导信箱,畅通信息渠道;健全助学机制,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增加心理咨询场所,增设班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开展心理辅导和知识宣传,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缓解心理压力;后勤诸方面为学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充分保障学生的权益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等等。这条条举措如丝丝细雨滋润心田,使学生在校园处处感受着温馨的人文关怀,享受着学习生活的愉悦。与此同时,学校从领导到教师,还要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吸取丰富的人文精神养料。有时教师发自肺腑的富有人情味的言行举止更具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力。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教育形式,使教育得以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转化为学生的信念和力量,从而自觉主动地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把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他人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地统一起来。

2.突出时代特征。当代成人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迅速,他们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呈现出更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在教育中,应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成人大学生的危机感与紧迫感一般都比较强。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深知国盛我兴,国荣我荣。因此,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特别对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他们更是饶有兴趣。我们应当积极保护和引导这种热情,在教育内容中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在时事政策和政治理论课以及平日的教育中,紧密结合他们的思想实际。注重“真、实、新”,力防“假、空、陈”。坚持不懈地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新思想融入充实到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分清世情、国情、党情的阶段性特征,提高对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既要发挥教师精辟讲解、释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又要通过精心组织的专题讨论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中,相互增知获益。

还要注重舆论引导。网络化社会信息量多、传递速度快,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令学生产生迷惑。这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更高的理论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及更高超的艺术技巧去引导分辨是非,抵制诱惑,走出迷雾。

3.发扬主体精神。对成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更加注意运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相结合、外力与内力相结合的方法,教育效果才会更大。成人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和组织能力,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和发挥自治作用。凡是他们自己能办的事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办,教师不必亲历亲为。大力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骨干、桥梁、纽带作用,形成一支有力的自治、自育队伍,并通过他们去带动更多的同学向先进靠拢。如主题班会就一改过去由班主任、辅导员一人构思设计和主讲操办、学生被动参与的惯用方式,而是由班委会事先发出告示,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再从中选取大家最为关心、最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作为主题,然后确定形式、方法,由学生分工收集资料、主持会议。学生自觉参与,自我评价。这样,不仅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而且积极性高,取得了良好效果。由于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有关学生利益的重要决策都很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重大活动都主动吸收学生参加,学生干部的选举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尊重多数学生的意愿。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和积极性都明显得到增强。

4.丰富校园生活。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谓一举多得。不仅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调节情感和心理,融洽关系,培养集体主义、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增强凝聚力,而且也是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发扬主体精神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成人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既具有知识性、科技性又富于趣味性、启发性的各种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形势研讨、辩论会、各类竞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

5.增强实践活动效果。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相对而言,实践是成人大学生的强项,他们具有浓厚兴趣和热情。可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适当提高要求,增大难度,增加时间,在内容上拓宽一些,在组织上更加放手一些。此外要努力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吸取新的营养,受到教育,增长才干,用所学知识服务人民,贡献社会,实现学生、大学和社会三者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宏。浅谈对“教育是一种服务”观念的认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66-01

以人为本是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同时确保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意义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就是要以维护大学生的尊严和权利为前提。不仅要对学生做好教育工作,还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并且还要做到能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以及帮助学生,这不仅是新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基本的教学要求,也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一,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是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主要方式。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只重视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而轻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学习结果、而轻视学习过程;只重视强制性的灌输、而轻视接受成度;只重视集体的表现、而轻视个人差异等问题,这种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了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教育观念得到有效的转变。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对大学生的各方面的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强制灌输与接受程度、集体表现与个人差异等在教育过程中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第二,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必须对育人环境引起重视。当前形势下,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市场中的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等逐渐多样化,人们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其选择性、差异性以及多变性等都日益增强。这对将要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部分大学生心理焦躁不安而精神逐渐淡化、思想素质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社会责任感不强等多方面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促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是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起着激励、导向以及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评估体系,但对评估标准方法来说,还不够科学和完善,主要体现在评估的对象远离了现实生活的实际以及评估的组织构成不合理等。而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人性化、特色化以及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在评估方法、评估对象、评估结果以及评估组织构成上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合理性、实效性等[3]。在如今这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社会主义新形式下,本着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体系能够不断完善,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健康成长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关

,有利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可以使大学生的价值、力量、作用都能得到充分的肯定。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转变教育方式,要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的主体地位,并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结合,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平等对待、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同时,对于大学生身上的优点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而对于某些思想政治素质存在不足的大学生,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随时关注他们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以及思想动态,才能及时纠正大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总之,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所在。

(二)建立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因材施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教学方法,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下对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学习能力以及自身不同的政治素质等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体系,可以尊重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建立因材施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首先,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群体分类,并根据这种差异性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其次,教师应把指导教育与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相结合、把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解决学生生活各方面问题相结合、从而才有利于建立科学、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三)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激励机制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金”,对于思想政治素质突出大学生,包括个人和集体,都给予适当的奖励;在精神激励中,可以为大学生设立“思想政治素质优秀者”、“思想政治素质模范”等荣誉奖,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的结合,以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后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篇(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环境和对象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努力拓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1课堂教学层面——发挥课堂主导作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我国人才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摘要途径。[1]

在教学方法上:一是以现实事例强化理论的说服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行课堂举例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化深奥的道理为浅显,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二是以师生互动增强课堂的亲和力。改变填鸭式、教条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师生互动,在思想、信息、情感等方面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配合,充分调动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手段上:结合多媒体技术价值观念,依靠网络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空间和渠道。一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史实和材料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大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二是围绕中国革命历史,开展红色经典教育,鼓舞和激励当代大学生;三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红色网站,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生力量。

2教师层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素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热爱思想政治教育、深受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入手:

第一,辅导员队伍建设cssci期刊目录。高校辅导员是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员。辅导员队伍既要保证数量,更要确保不断地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向着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方向发展,严格辅导员准入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任免制度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全面而又生动地加以讲授,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有较高的道德素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深入钻研理论,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素养;强化教师培训,严格教师考核,提高教师待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三,其他教师队伍。高校所有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在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培训,使全体教师都能够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思想道德的基本要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第四,学生骨干队伍。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对全体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要培养学生的优秀骨干,把优秀的学生尽可能地吸收到党内来。通过这种方式,在学生中形成导向价值观念,树立典范,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2]

3组织层面——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组织、协调和实施的重要作用。高校党团组织在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负有光荣的使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党的建设为龙头,把党的政治主张贯彻到大学生中,引导大学生的正确追求;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选拔、培养、发展工作,通过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和实践锻炼,提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素质,为壮大学生党员队伍奠定基础;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要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结合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特点进行分层次的教育,以旧带新,构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层次体系,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学生社团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细致、扎实、全面。高校党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上,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4校园文化层面——创设浓郁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为学校营造了特有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具体来讲,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从思想上来看,全校师生员工应给予高度重视,一手抓学科建设,一手抓校风学风建设;从制度上看,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从自身素质上看,全体师生员工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修养,教师培养良好的教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领导培养良好的领导作风,为校风的建设共同努力。

其次,要充分发挥活动载体的作用价值观念,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寓思想教育于文化活动中,在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再次,要重视发挥各类组织载体的独特作用,尤其是学生社团的组织载体作用,将社团及其活动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中,加强思想政治的引导,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载体cssci期刊目录。

最后,要树立学生公寓的阵地意识,主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占领学生公寓,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宿舍文化,使学生公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延伸。

5网络层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网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的教学、科研、学习、服务等各个领域,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身心健康、价值观念和政治取向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鉴于此,如何趋利避害、利用网络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第一、加强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努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专业技能,借助网络技术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二、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立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高校应全面加强校园网和思想政治专题网站的建设,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体系,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平台,增强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综合运用法律、技术、行政手段,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监控管理机制。运用多种手段,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最大限度地阻止不健康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3]

6社会实践层面——加强实践活动,构建贯穿大学生全部学习生活的实践体系

社会实践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积极开展“红色之旅”价值观念,组织学生到革命史馆、改革开放前沿地参观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增强对党的感情,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此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专业性的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让大学生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强化专业意识,在实践中加强专业知识的运用,在实践中进一步接受教育;

同时,高校要与基层广泛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社会、高校、政府都要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突出“产、教、研”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思想道德教育两个功能。

此外,还要利用好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这些都为大学生深入社会基层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寓思想教育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周方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119-121.

[2]刘志超.思想理论教育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7.